中国历代女子妆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07:01:53

点击下载

作者:李芽编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历代女子妆容

中国历代女子妆容试读:

前言

目前,随着服饰文化研究的逐渐深入与美容化妆行业的繁荣,介绍中国古代妆饰造型的书籍陆续多了起来,从最早的周汛、高春明编著的《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学林出版社联合出版,1997],到2000年台湾李秀莲的《中国化妆史概说》(中国纺织出版社),到2015年笔者个人出版的专著《脂粉春秋:中国历代妆饰》(中国纺织出版社),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妆型与发型的研究正在逐渐细化。

但是,具体到古代化妆美容品的制作与配方,特别系统地加以研究与编辑的还很少。在已见的论文与著作中,或者是就某一项进行专门论述的论文,如:黄华节撰的《黛史》(《东方杂志》30卷1号,1933年1月),黄石撰的《胭脂考》(《妇女杂志》17卷4号,1931年4月),何坦野撰的《漫话“胭脂”》(《文史知识》1992年2期第35—38页),万方撰的《也谈“胭脂”》(《文史知识》1992年10期第115—117页)等;或者是就某一类人群进行研究,如曾宪斌、虞胜清主编的《精选历代后妃美容五百方》(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7月),陆燕贞、张世芸、苑洪淇编著的《后妃美容术》(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或者是就某一个朝代的妆品进行研究,如:贾宪保撰的《唐代的护肤美容化妆品》(《文博》1985年4期第12—13页),胡曼云、胡曼平编著的《清朝宫廷秘方》(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而对历代彩妆品、美容品、美发品、香身品的配方进行分门别类地系统研究与介绍的专著还很罕见。

在研究方法上,在之前的论文与著作中,有关彩妆品配方(包括妆粉、胭脂、眉黛、唇脂、面饰、染甲)的研究资料,主要来自于历代的文史著作及像《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撰)、《四时纂要》(唐,韩鄂撰)、《天工开物》(明,宋应星编撰)这样的农业与科学技术著作。笔者在此基础之上,还参考了经典的古代医学书籍以及像《事林广记》(宋,陈元靓撰)这样的中国古代民间生活百科全书,使得其资料的来源更加完备与科学。此外,在有关彩妆品的论述中,除了制作配方的介绍,也就每一项妆品的发展历史与妆容款式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其内容更加丰富与完整,而不仅仅是一个配方的罗列。有关美容、美发与香身配方的研究资料,主要是来自于中国从汉至清历代的经典医学书籍及养生书籍,所搜集的配方,除了保养品[如面脂方、手药方、润发(须)方、令人身香方]之外,也包括清洁用品[如洁面方、洁发(须)方]及与仪容有关的疾病疗治配方[如疗面方、乌发(须)方、生发(须)方、治体气方],应该说基本囊括了中国历代美化仪容配方的所有方面。

必须要说明的是,由于笔者缺乏中医知识的背景,因此对古代医书中的医学配方无力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讲解,也无法做到完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能分门别类地一一展现出来,以飧读者。对于书中所列古代医书中的配方,请读者以了解为主,勿轻易试用。

作为一名普通的服饰文化研究工作者,笔者希望凭借自己的绵薄之力,在综合前辈之力的基础上,对此专题的研究能有进一步的细化与提升。同时,作为一名上海戏剧学院服饰化妆专业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学生们对中国古代的妆容配方非常感兴趣,期望能从中获得对今日生活妆容有益的借鉴与参考。因为古代的妆容配方大多为纯天然成分,这相对于如今的化学妆容品来说,显然是有其优势的。因此,可以说这本书既是对中国服饰文化研究的一项补充,也能对当代生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李芽2015年4月15日

敬告

本书选取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在此特向所有拍摄者致谢!

因客观条件限制,我们很难一一寻找书中所有使用照片的作者,请有关作者与本书责任编辑联系,并提供足够的证明材料,以便作者及时支付稿酬!

彩妆篇

第一章 妆粉考弄玉烧水银作粉以涂面

五代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自三代以铅为粉。秦穆公女弄玉有容德,感仙人萧史,为烧水银作粉以涂,亦名飞雪丹』萧史是传说中春秋时的人物,弄玉是秦穆公的女儿,他们都喜欢吹箫,以箫结缘。汉《刘向·列仙传·卷上·萧史》中说:『萧史善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作凤楼,教弄玉吹箫,感凤来集,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夫妇同仙去。』传说箫史为让弄玉美白如玉,为其烧水银作粉以涂面,其白胜雪,名飞雪丹。箫史弄玉也可说是水银粉的创始人。妆粉的历史

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粉,但最早的妆粉产生于什么时候,现在恐怕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定论。很多古籍中都有关于妆粉起源的记载,比如《太平御览》引《墨子》曰:“禹造粉”;五代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自三代以铅为粉。秦穆公女弄玉有容德,感仙人萧史,为烧水银作粉以涂,亦名飞雪丹”;晋代张华《博物志》曰:“纣烧鈆(同铅)锡作粉”(《太平御览》卷七一九,分残本《博物志》无此条);元代伊世珍撰集的《琅嬛记》引《采兰杂志》:“黄帝炼成金丹,炼余之药,汞红于赤霞,铅白于素雪。宫人……以铅傅面则面白。洗之不复落矣。”这些记述,大抵出自传说或小说家言,都把粉的出现推到远古,虽不足以全信,但可以推想,妆粉的发现和应用,在我国妇女中,周代之前便应该有了。新疆民丰大沙漠一号东汉墓出土的刺绣粉袋妆粉的种类1.米粉

那么,最早的妆粉究竟为什么粉呢?许慎《说文解字》:“粉,傅(敷)面者也,从米分声。”说得很明白,粉是用米来做的,用之敷面。许慎乃东汉时人,他对粉的解释,必有其所见事实作根据。且汉以前的文学作品中,都只言粉,而未言铅粉,可见当时尚未有铅粉问世。所以,大概在汉以前,春秋战国之际,古人是用米粉敷面的。

至于米粉是如何制作的,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1卷五中有详细的记载: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卷五作米粉法

粱米第一,粟米第二。必用一色纯米,勿使有杂。臼市使甚细,简去碎者。各自纯作,莫杂余种。其杂米—糯米、小麦、黍米、穄米作者,不得好也。于木槽中下水,脚踏十遍,净淘,水清乃止。大瓮中多著冷水以浸米。春秋则一月,夏则二十日,冬则六十日。唯多日佳。不须易水,臭烂乃佳。日若浅者,粉不滑美。日满,更汲新水,就瓮中沃之,以酒杷搅,淘去醋气—多与遍数,气尽乃止。

稍稍出著一砂盆中熟研,以水沃,搅之。接取白汁,绢袋滤著别瓮中。麤(粗)沈者更研,水沃,接取如初。研尽,以杷子就瓮中良久痛抨,然后澄之。接去清水,贮出淳汁,著大盆中,以杖一向搅—勿左右回转—三百余匝,停置,盖瓮,勿令尘污。良久,清澄,以杓(勺)徐徐接去请,以三重布帖(贴)粉上,以粟糠著布上,糠上安灰;灰湿,更以干者易之,灰不复湿乃止。

然后削去四畔麤白无光润者,别收之,以供麤用。麤粉,米皮所成,故无光润。其中心圆如钵形,酷似鸭子白光润者,名曰“粉英”。英粉,米心所成,是以光润也。无风尘好日时,舒布于牀(床)上,刀削粉英如梳,曝之,乃至粉干。足将住反手痛挼勿住。痛挼则华美,不挼则涩恶。擬人客作饼,及作香粉以供妆摩身体。做香粉法

为多著丁香于粉盒中,自然芬馥。

即做米粉的米以粱米为首选,粟米为第二,研磨成粉状,越细越好,米的选用越纯越好。把磨好的米粉泡在木槽中,反复淘洗,直至水色由混变清。然后把米粉浸入冷水中,时间越长越好,如时日不够,做出的粉不滑美。不用换水,直至发出烂臭味道才好。等日子满了,淘去粉中的醋气。然后把粉放在一个砂盆中细细研磨成浆,令米浆干燥,变成干燥的粉饼。削去四周粗白无光润的部分,中间核心雪白光润的部分便是上等的“粉英”。用刀把粉英饼切成薄片,放在阳光下晒,直到干透。然后揉碎成粉末,粉末越细粉质越华美。敷面用的米粉就做成了。也可加入丁香粉等香料于粉盒中,制成香粉,用以擦身。

可见,古人米粉的制作工艺是非常讲究与繁复的。我们现在用的妆粉,大多含铅,相比之下,古人的米粉自然在护肤的层面上更胜一筹,在美肤的同时不会产生副作用。当然,米粉也有它的缺点,比如,它的附着力没有铅粉强,需要时常补妆;容易黏结,不够松散;而且增白功效与光泽度也不如铅粉明显。故此,在秦汉时期,随着炼丹术的成熟,铅粉便也应运而生。青瓷粉盒 水邱氏墓出土2.铅粉

任何新兴事物的发明,必然与当时生产技术的发展有关。秦汉之际,道家炼丹盛行,秦始皇就四处求募“仙丹”,以期长生不老。烧丹炼丹术的发展,再加上汉时冶炼技术的提高,使铅粉的发明具备了技术上的条件,并把它作为化妆品流行开来。张衡《定情赋》曰:“思在面而为铅华兮,患离神而无光。”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弗御。”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也说:“夫铅华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在语言文字中,一个新的词汇,往往伴随着新概念或新事物的出现而诞生。“铅华”一词在汉魏之际文学作品中的广泛使用,绝非偶然,当是铅粉之社会存在的反映。

铅粉通常是将铅经化学处理后转化为粉做成,其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铅。铅粉的形态有固体及糊状两种。固体者常被加工成瓦当形及银锭形,称“瓦粉”或“定(锭)粉”;糊状者则俗称“胡(糊)粉”或“水粉”。汉刘熙《释名·释首饰》:“胡粉。胡者糊也,和脂以糊面也。”因此,有人认为“胡粉”为胡人之粉是不对的。化铅所作胡粉,光白细腻。因能使人容貌增辉生色,故又名“铅华”。

古时的铅粉是用铅醋化为粉后调以豆粉和蛤粉制成的。其制作配方在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金石部》2卷八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3中都有相似的记载: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部》卷八制胡粉法

凡造胡粉(即铅粉),每铅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内。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盐泥固济,纸封甑缝。风炉安火四两,养之七日。期足启开,铅片皆生霜粉,扫入水缸内。未生霜者,入甑依旧再养七日,再扫,以质尽为度。其不尽者留作黄丹料。

每扫下霜一斤,入豆粉二两,蛤粉四两,水内搅匀,澄去清水。用细灰按成沟,纸隔数层,置粉于上。将干,截成瓦定形,或如垒块,待干收起。此物古因辰、韶诸郡专造,故曰韶粉。……其质入丹青,则白不减。擦妇人颊,能使本色转青。青瓷粉盒 马王后墓出土

即先把铅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状,安放在木甑(一种蒸馏或使物体分解用的器皿)内醋化为铅粉。然后每一斤铅粉调入豆粉二两,蛤粉四两,在水缸内搅匀,澄去清水。下垫香灰和宣纸,让湿粉慢慢荫干,然后截成瓦定形,或垒成块状,待干透收起。

这样制成的铅粉古时因辰州、韶州、桂林、杭州诸郡专造,故有些书中又称辰粉、韶粉、桂粉或官粉。

用这样的铅粉画画,白色可经久不减;用这样的铅粉妆面,时间长了则会使脸色发青。

可见,铅粉也有其不足的一面。因铅含毒,久用对人体有害,使肤色变青,过量甚至可导致皮肤脱落,还会有生命危险。因此,人们也想尽办法对其进行改良,尽量减少它的毒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月份牌画中对镜梳妆的少女形象。粉面红唇,长眉入鬓,这是当时流行的典型妆型。

在宋代陈元靓所著的《事林广记》4中记载有一个“法制胡粉方”,据说可以一定程度上缓和其不足:宋代陈元靓《事林广记》法制胡粉方

胡粉,不拘多少,以鸡子一个,开窍子,去清黄,令尽,以添胡粉。向内令满,以纸泥口,于饭甑上,蒸之。候黑气透鸡子壳外,即别换,更蒸,候黑气去尽,取用搽,经宿,永无青黑色,且是光泽。

即把铅粉灌入空蛋壳中,以纸封口,上火蒸,直蒸到黑气透出壳外后消失殆尽,然后用其擦脸,据说可使脸色永不发青,而且富有光泽。

当然,铅粉也有其优势的一面,用铅粉敷面,不仅能使肤色增白,而且其有较强的附着力,不像米粉那样容易脱落。《齐民要术》作紫粉法中便配有一定比例的胡粉(即铅粉),并解释说:“不著胡粉,不著人面”,即不掺入胡粉,就不易使紫粉牢固地附着于人的脸面。另一方面,把一定量的铅粉掺入用作面妆的米粉中,还有使后者保持松散,防止黏结的作用。因此,金属类的铅粉和植物类的米粉、豆粉等往往是混合使用的。这样便可各取其长,各补其短了。3.紫粉

紫粉,也是一种用来敷面的妆粉,只是粉色呈微微的淡紫色。晋崔豹《古今注》卷下中载有:“魏文帝宫人绝所爱者,有莫琼树、薛夜来、田尚衣、段巧笑四人,日夕在侧。……巧笑始以锦衣丝履,作紫粉拂面。”至于巧笑如何想出以紫粉拂面,根据现代化妆的经验来看,黄脸者,多以紫粉打底,以掩盖其黄,这是化妆师的基本常识。由此推论,或许段巧笑正是此妙方的创始人呢!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五:作紫粉法

用白米英粉三分,胡粉一分,(不著胡粉,不著人面)和合均调。取落葵子熟蒸,生布绞汁,和粉,日曝令干。若色浅者,更蒸取汁。重染如前法。

就是用我们上一篇所介绍的白米英粉三分,胡粉一分,和合均调。取落葵子(《本草纲目·菜部》卷二十七中载:落葵……俗名胭脂菜……其子紫色,女人以渍粉傅面为假色。)熟蒸,用纱布绞出其汁液,和入粉内,在太阳下晒干,就做成了。若觉得颜色不够浓,便增加汁液的比重即可。江西景德镇市郊宋墓出土的瓷香粉盒《本草纲目》中亦载:

落葵,悦泽人面。可作面脂。取子蒸过,烈日中暴干,挼去皮,取仁细研,和白蜜涂面,鲜华立见。

可见这种紫粉还兼具护肤的功效。4.珠粉(宫粉)

清代妇女则喜爱用珍珠为原料加工制作的妆粉,称为“珠粉”。《本草纲目·介部》卷四十六中载:“珍珠。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涂手足,去皮肤逆胪。”可见,珍珠粉对皮肤是很有保养作用的。清黄鸾来《古镜歌》中曾云:“函香应将玉水洗,袭衣还思珠粉拭。”就连皇后化妆用的香粉,也是掺入珍珠粉的。近人徐珂在《清稗类钞·服饰》中便记载有:“孝钦后好妆饰,化妆品之香粉,取素粉和珠屑、艳色以和之,曰娇蝶粉,即世所谓宫粉是也。”

慈禧太后不仅用珍珠粉傅面,还要服用珍珠粉以养颜。据记载她每十日服用珍珠粉一次,服时用银质的小勺,以温茶送下,这样可以使其皮肤十分柔滑有光。而且服时要有定量,每两次之间,要相隔一段日期,功效更好。5.珍珠粉

明代妇女喜用一种由紫茉莉的花种提炼而成的妆粉,称为“珍珠粉”。其多用于春夏之季。明秦徵兰在《天启宫词》中曾云:“玉簪香粉蒸初熟,藏却珍珠待暖风。”诗下注曰:“宫眷饰面,收紫茉莉实,捣取其仁蒸熟用之,谓之珍珠粉。秋日,玉簪花发蕊,剪去其蒂如小瓶,然实以民间所用胡粉蒸熟用之,谓之玉簪粉。至立春仍用珍珠粉,盖珍珠遇西风易燥而玉簪过冬无香也。此方乃张后从民间传入。”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对此也曾有生动明确的记载。在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喜出望外平儿理妆”中,平儿含冤受屈,被宝玉劝到怡红院,安慰一番后,劝其理妆,“平儿听了有理,便去找粉,只不见粉。宝玉忙走至妆台前,将一个宣磁盒子揭开,里面盛着一排十根玉簪花棒儿,拈了一根递与平儿。又笑说道:‘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对上料制的。’平儿倒在掌上看时,果见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扑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不像别的粉涩滞。”紫茉莉玉簪落葵湖北鄂州出土汉代方铭神兽纹铜镜6.干粉

以滑石制成的妇女妆粉。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石语》:“盖七星岩内外纯是白石,……最白者妇女以之傅面,名为‘干粉’。与惠州画眉石、始兴石墨,皆闺阁所需。”7.水银粉

又名汞粉、轻粉、峭粉、腻粉。《本草纲目·石部》第九卷载:“轻言其质,峭言其状,腻言其性。昔萧史与秦穆公炼飞云丹,第一转乃轻粉,即此。”升炼轻粉的方法,此书中亦有记载: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部》卷九升炼轻粉法

用水银一两,白矾二两,食盐一两,同研不见星,铺于铁器内,以小乌盆覆之。筛灶灰,盐水和,封固盆口。以炭打二炷香取开,则粉升于盆上矣。其白如雪,轻盈可爱。一两汞,可生粉八钱。

可见,此粉以水银为主料,《本草》中载:“水银乃至阴毒物。”故此粉固然雪白轻腻,但和铅粉一样,不宜独用,多用,适量用则可治风疮瘙痒,水肿鼓胀,毒疮。在唐代《外台秘要》卷三十二中也详细介绍了两种水银霜的制法,分别为“千金翼飞水银霜法”和“崔氏造水银霜法”。

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卷三十二5《千金翼》飞水银霜法

水银(一斤) 朴消(八两) 大醋(半斤) 黄矾(十两) 锡(二十两) (成炼三遍者),玄精(六两) 盐花(三斤)

上七味,先炼锡讫,又温水银令热,乃投锡中,又捣玄精、黄矾令细,以绢下之,又捣锡令碎,以盐花并玄精等合和,以醋拌令湿,以盐花一斤藉底,乃布药令平,以朴消盖上讫,以盆盖合,以盐灰为泥,泥缝际,干之,微火三日,武火四日,凡七日,去火一日开之,扫取极须勤心守,勿使须臾间懈慢则大失矣。(出第五卷中。)崔氏造水银霜法

水银 石硫黄 伏龙肝(各十两细研) 盐花(一两盐末是也)

上四味,以水银别铛熬,石硫黄碎如豆,并别铛熬之,良久水银当热,石硫黄消成水,即并于一铛中和之,宜急倾并,并不急即两物不相入。并讫下火,急搅不得停手,若停手即水银别在一边,石硫黄如灰死亦别在一处。搅之良久,硫黄成灰,不见水银,即与伏龙肝和搅令调,并和盐末搅之令相得,别取盐末罗于铛中,令遍底厚一分许,乃罗硫黄、伏龙肝、盐末等于铛中,如覆蒸饼,勿令全遍底。罗讫,乃更别罗盐末覆之,亦厚一分许,即以盆覆铛,以灰盐和土作泥,涂其缝,勿令干裂,裂即涂之,唯令勿泄炭火气,飞之一复时开之。用火先缓后急,开讫,以老鸡羽扫取,皆在盆上,凡一转后,即分旧土为四分,以一分和成霜,研之令调,又加二两盐末,准前法飞之讫,弃其土,又以余一分土和,飞之。四分凡得四转,及初飞与五转,每一转则弃其土,五转而土尽矣。若须多转,更用新土,依前法飞之,七转而可用之。(出第九卷中。)《本草纲目》卷九中还载有一种以轻粉为主料的面脂,名为太真红玉膏,其配方为: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九太真红玉膏

轻粉、滑石、杏仁去皮等分为末,蒸过,入脑麝少许,以鸡子清调匀,洗面毕傅之。旬日后,色如红玉。闺阁事宜。

这是一种敷面用的面膜。另外,水银粉调和其他诸药,据说亦能治疗抓破面皮,牙齿疼痛,牛皮恶癣,腋下狐臭等疾病。8.粉水

从含有矿物质的水中提炼而成的一种妆粉。《北堂书钞》卷一三五引盛弘之《荆州记》:“范阳县西有粉水,取其水以为粉,今谓之粉水。”又“江州粉”条下引《华阳国志》:“巴郡江州县有水穴,人取之以为粉,则膏曜鲜芳,贡之京师,因名粉水。”故粉水又名“范阳粉”或“江州粉”。9.檀粉

即将铅粉和胭脂调和在一起,使之变成檀红,即粉红色,称为“檀粉”,然后直接涂抹于面颊。五代鹿虔扆《虞美人》词:“不堪相望病将成,钿昏檀粉泪纵横。”杜牧在《闺情》一诗中有“暗砌匀檀粉”一句,均指此。其化妆后的效果,在视觉上与其他先敷白色妆粉再擦胭脂的形式有明显差异,因为在敷面之前已经调和成一种颜色,所以色彩比较统一,整个面部的敷色程度也比较均匀,能给人以庄重、文静的感觉。齐家文化七角星纹铜镜 这是我国最早的铜镜之一,说明人们在原始社会时就已经知道对镜梳妆了10.养颜粉

妆粉除了粉白肌肤外,也可美容。例如两宋时期妇女常用的“玉女桃花粉”,据说用此粉擦脸能去除斑点、润滑肌肤和增益姿容。还有“唐宫迎蝶粉”,可除游风去斑黯。《事林广记》中详细记载有其做法,用料甚是高级:宋代陈元靓《事林广记》玉女桃花粉

益母草,……茎如麻,而叶小,开紫花。端午间采晒烧灰用稠米饮搜团如鹅卵大,熟炭火煅一伏时,火勿令焰,取出捣碎再搜炼两次。每十两别煅石膏二两,滑石、蚌粉各一两,胭脂一钱,共碎为末,同壳麝一枚入器收之,能去风刺,滑肌肉,消斑黯,驻姿容,甚妙。益母草唐宫迎蝶粉

粟米随多少,淘淅如法,频易水浣,浸。取十分清洁倾顿瓷钵内,令水高粟寸许,以用绵盖钵面,隔去尘汙,向烈日中曝干,研为细粉,每水调少许着器内,随意摘花采粉覆盖燻之,人能除游风去斑。豆蔻花

没有半点铅粉含量,真是一种高级养颜粉了。班婕妤傅露华百英粉

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后妃,在赵飞燕入宫前,汉成帝对她最为宠幸。班婕妤在后宫中的贤德是有口皆碑的。当初汉成帝为她的美艳及风韵所吸引,天天同她腻在一起。班婕妤体有异香,帝尝私语樊懿曰:『后(即赵飞燕)虽有异香,不若婕妤体自香也。』《赵飞燕外传》中写有:『后浴五蕴七香汤,踞通香沉水,坐燎降神百蕴香;婕妤浴豆蔻汤,傅(敷)露华百英粉。』这里的露华百英粉是一种爽身香粉。11.爽身粉

爽身粉通常制成粉末,加以香料,浴后洒抹于身,有清凉滑爽之效。多用于夏季。汉代伶玄《赵飞燕外传》中写有:“后浴五蕴七香汤,踞通香沉水,坐燎降神百蕴香;婕妤浴豆蔻汤,傅(敷) 露华百英粉。”这里的露华百英粉便是一种爽身粉。12.香粉

即敷身香粉,在《千金翼方》中有其配方: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香粉方

白附子 茯苓 白术 白芷 白蔹白檀(各一两) 沉香 青木香 鸡舌香 零陵香 丁香 藿香(各二两) 麝香(一分) 粉英(六升)粉块,福建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明代金制粉盒

上一十四味,各细捣筛绢下,以取色青黑者,乃粗捣纱下,贮粉裹中,置大盒子内,以粉覆之,密闭七日后取之,粉香至盛而色白。如本欲为香粉者,不问香之白黑,悉以和粉。粉虽香而色至黑,必须分别用之,不可悉和之。粉裹以熟帛双作之。第二章 胭脂考赵合德淡扫胭脂,创『慵来妆』

赵合德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的妹妹,汉嘉鸿三年,成帝微服出巡,见当时是歌女的赵飞燕艳丽非常,便召她入宫,宠爱有加。不久成帝又召其妹赵合德入宫,二人极得恩宠。赵合德体态丰盈,极擅妆容,创作了很多新奇的妆型。如淡扫胭脂的『慵来妆』,衬倦慵之美,薄施朱粉,浅画双眉,鬓发蓬松而卷曲,给人以慵困、倦怠之感。汉伶玄《赵飞燕外传》中便载:『合德新沐,膏九曲沉水香。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河南安阳出土商代叶脉纹铜镜

敷粉,只不过是古代女子化妆的第一个步骤。伴随着敷粉,女子往往还要施朱,即在脸颊上施以一定程度的红色妆品,使面色红润。

在周代的文献中,施朱便曾多次被提到过。如《楚辞·大招》曰“穉朱颜只”;《招魂》曰“美人既醉,朱颜酡些”;《登徒子好色赋》曰“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都说明至迟在周代,中国女子已有施朱的习俗。

那么这里提到的“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化妆品呢?其实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粉质的,即敷粉并不以白粉为满足,又用朱砂一类物质染之使红,成了红粉,也称朱粉。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丹青篇中做“紫粉”法中便有记载:“贵重者用胡粉、银朱对和;粗者用染家红花滓汁为之。”这里的“紫粉”书中载呈红色,其实即是红粉的一种。红粉与白粉同属于粉类。红粉的色彩疏淡,使用时通常作为打底、抹面。由于粉类化妆品难以黏附脸颊,不宜存久,所以当人流汗或流泪时,红粉会随之而下。

另一种则属油脂类,黏性强,擦之则浸入皮层,不易褪失,我们通常所提到的胭脂便既有粉质,也有油脂类的。化妆时,一般在浅红的红粉打底的基础上,再在人之颧骨处抹上少许油脂类的胭脂,从而不易随泪水流落或褪失。胭脂的历史

胭脂的历史非常悠久,对其起始时间,古书记载不一。《中华古今注》曰:“燕脂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之。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匈奴人名妻为阏氏,音同燕脂,谓其颜色可爱如燕脂也。”但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则称:“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妆之始也。”

从已发掘的考古资料看,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梳妆奁中已有胭脂等化妆品。此墓主人为当时一位驮侯之妻,墓年代大约为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距秦灭亡不过40年时间。可见,至迟在秦汉之际,妇女已以胭脂妆颊了。江苏无锡元钱裕夫妇墓出土丝绸粉扑盛唐陶俑一脸浓重的胭脂胭脂的种类1.红蓝花胭脂

古代制作胭脂的主要原料为红蓝花。红蓝花亦称“黄蓝”、“红花”,是从匈奴传入我国的。汉代以来,汉、匈之间有多次军事厮杀,如汉武帝三次大规模的反击,匈奴右部浑邪王率众四万人归附于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