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经典寓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04:34:15

点击下载

作者:燕垒生

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难忘经典寓言

难忘经典寓言试读:

前言

寓言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将许多哲理概念和生活经验故事化、形象化,使我们能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数百年来,那些经典而又形象、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一直伴随着人们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读着这些寓言,会让我们在人生迷惑的时刻猛醒;在心存疑虑的一瞬豁然开朗;在了悟生活的同时会心一笑……

这些经典的寓言故事,历经千锤百炼,毫无褪色,其寓意依旧隽永,语言依旧淳朴,故事依旧生动,值得我们一读再读。所以今天,在我们策划的这套经典读物中,特意将寓言列入其中。经过编者的精心选材和解读,再次将这些令人回味无穷的寓言故事奉献给读者,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用新颖的观点解读寓言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本书精选的60余篇寓言,不仅每篇后面列出了所选理由,还在故事结束之后附有精彩的赏析点评。这些点评不是一味地附和前人的观点,而是从独特的视觉切入,通过作者的深入分析,鞭辟入里,表达出一种独到的见解,使读者耳目一新。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对某种道理的认识和理解不必囿于成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这些经典寓言所折射出的道理是可以从多角度去认识的。

中国部分的寓言故事多选自古代,语言艰涩难懂,故用白话的形式道出。为了让有兴趣的读者能看到该寓言的“真面目”,我们特设置了“原文回放”栏目,让读者能一览故事的全貌。

本书赏析的角度虽然独特新颖,但也不能代表众人的观点,纯属一家之言,旨为读者阅读寓言提供一条新的解读思路而已,因此仅供读者参考。此外,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难免有一些不妥之处,恳请读者及方家指正。编者

绝望者的愤怒

“郁先生,你瞧瞧我拿的是什么?”工之侨手里拿着一块桐木板,一把推开郁离子的家门。

郁离子放下手上的书,微笑道:“是什么东西?”“凤翎桐!”由于兴奋,工之侨的脸上也像在放光。“凤翎桐?”郁离子接过桐木板看了看。这块桐木板大概是从哪间房子里拆下来的,因为在露天暴露的时间长了,外皮变成了褐色,刨得也不够光洁,除了质地很密,没有一丝裂纹以外,看不出有什么奇特之处。不过他知道工之侨这个琴痴看中的东西是不会错的,他把桐木板还到工之侨手上,道:“凤翎桐到底有什么奇特?”

工之侨紧紧抱着桐木板,道:“你知道凤凰吧?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传说,凤凰栖过的梧桐树,在凤凰栖息之处的枝干内会有凤翎之形,是做琴的极品。只是凤凰稀世难见,栖过的又只是细细的枝干,长成这么粗非得花几十年。就算见过凤凰栖息的树枝,天底下有几个人能等得到它长成琴材?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好东西啊!我是刚才走过街头,看到他们在拆房时有块碎瓦敲在上面,竟然发出极其清越的声音,这才发现的,真是好运气,你听——”说着,他伸指敲了敲桐木板,这块毫不起眼的木板竟然发出铮鏦之声。这声音像是一缕游丝,在空气中袅袅不绝,许久才消散。而这声音,似乎也带着桐花的香味和凤翎的异彩。工之侨听着这声音,眼里更是发亮。

看着朋友兴奋的表情,郁离子微笑起来。他道:“那你准备把它做成一张琴了?”

工之侨把桐木板抱得更紧了些,道:“当然,我一定会将它做成一张流传千古的名琴的。”说完他转身出门,到了大门口,又回过头来道:“郁先生,你看着吧。‘工之侨’这三个字,当与‘古之造琴大匠’共传。”“你当然会的。”郁离子看着工之侨的背影,喃喃说着。不知为什么,他的眼里总有一丝忧虑。

造琴是一门学问。一般制琴,琴材大多为面桐底梓,桐木为阳材,梓木为阴材,称为阴阳材。因为桐木轻,利于发声,面板选用的多是桐木;而琴底板要起托音之用,桐木虽好,却总是不够坚实,所以一般采用梓木来做。不过梓木与桐木质地不同,发声时两者振动频率不一,一般人听不出来,但如果是第一流的琴师来听,便可听出杂音来。所以一张好琴,实可价值千金。

工之侨造的,是一张纯阳琴。顾名思义,桐为阳材,纯阳琴就是纯桐木制的。纯阳琴因为面底一致,发声比一般琴都要清朗。阴阳材的琴,由于面底材质不一,所以适合晴天弹奏。一旦天下雨,琴身湿度增加,桐木和梓木发声的差异就越发明显,所以试琴总是要在雨天,或者到飞瀑海滩一带,为的就是听出在湿润的地方琴声有无变调。纯阳琴则没有这种弊病,反而是周围越湿润,琴声就越是清越爽朗。

不知不觉,时间已过去了一年。这一天,郁离子正在看书,门外响起了敲叩声。他起身去开门,却见工之侨站在门外。他笑道:“怎么?转性子了?居然会敲门进来了。”

工之侨黑瘦苍老了许多,他的怀里抱着一个青布的布囊。他抬起头道:“郁先生,请你先看看我的琴吧。”

布囊放在桌上,工之侨小心地从中抽出一张琴来。看到这张琴,郁离子吃了一惊,道:“你这是做的仲尼式啊。”

所谓仲尼式,就是以孔子弹过的琴式为蓝本造的。工之侨点了点头,道:“郁先生,请试弹。”

郁离子将袖子整了整,左手按在弦上,右手指刚拂上琴丝,腕底似有一缕春风吹过,圆润清越的琴声像是从弦丝上掉落下来一般。郁离子不禁动容道:“好琴!清角、绕梁,不过如此。”

清角据说是黄帝所用之琴,绕梁则是楚庄王用过的,都是古时名琴。郁离子如此说,已是无上之赞了。可是工之侨却没有显露出喜悦之情,只是道:“我也知道。只是,太常却说不好。”

郁离子诧然道:“不好?这样的琴还能叫不好么?他说哪点不好?金声玉振,当今世上所传的几张名琴,什么惊涛、春雷,也不过如此。”郁离子虽说涵养甚深,此时也有些不平。工之侨的技艺他是知道的,而这张琴更是耗尽了他的心血,可谓他的绝顶之作。惊涛、春雷都是现在还流传于世的名琴,他也听过,但琴音尚略逊此琴。

工之侨的脸上仍然带着沮丧,道:“太常命国手试看。国手一见,便说此琴新制,不古,所以不好。”

郁离子站了起来,道:“岂有此理!论琴岂能以古今论。代代都有国手,后代胜过前代,那是常事。”

工之侨收起了琴,叹道:“可是,太常说不古即不是好琴,那就不是好琴了。”

工之侨抱起琴囊,像抱着自己的孩子,怜惜而颓唐。看着工之侨走出门,郁离子心中突然有些刺痛。这个结果,其实他早就料到了。太常中的国手是论琴权威,国手说这琴不好,那纵然工之侨做出一面绝世之琴,也将默默无闻。他想对工之侨说“别往心里去”,可是这句话如鲠在喉,怎么都说不出来。

工之侨这一走,又是一年没有音讯。郁离子一直很担心,去了工之侨家几次,都只见大门紧锁,邻居说工之侨出门去了,也不知到了何处,再问就问不到消息了。郁离子没有办法,只有暗自叹息,希望这个朋友别因为想不开而走了绝路。

一年以后。这一天郁离子在家看书,忽然听得门外传来敲门声。他拉开门,赫然见工之侨站在门外。郁离子又惊又喜,道:“工之侨!你终于回来了!快进来吧。”

一年不见,工之侨又衰老了许多。这一次他空着手,道:“郁先生,这个世道,难道就是这样么?”

郁离子莫名其妙,道:“怎么了?是不是国手又说你的琴不好?”“不是。这次国手说我的琴是稀世之琴。”工之侨眼里满是嘲弄,见郁离子要说什么,他又道:“你知道我这一年做什么去了?我找了漆工高手,在那琴上画上断纹,又叫人刻上古人的落款,装在匣子里埋进土中,过了一年才拿出来。结果一到街市上,有个贵人看见了,马上大惊失色,出重金问我买下,然后献给朝廷。听说朝廷里也大为震惊,把乐官全都叫了来。他们看了又看,说这是古书未载的名琴,远远胜过惊涛和春雷。”工之侨说到这里,苦笑了一下,道:“琴还是这琴。这样胡乱一弄,音质其实差了不少,可是那些国手却大为倾倒。”

郁离子心里也极为难受,不知该说些什么。工之侨终于成功了,可是这样的成功,比失败更可悲吧。他默默地垂下头,也不说话。“郁先生,我要去宕冥山隐居了。”工之侨忽然说道。郁离子吃了一惊:“怎么?好端端地怎么想到隐居?”

工之侨伸出手来,看了看这双能制出绝世名琴,却得不到承认的手,叹道:“这世道的可悲,岂独一张琴而已,万事无不如此。如果再沉沦在红尘中,我怕会一直沉沦下去的。今天,我正是来向你告别的。”

工之侨走出门去时,郁离子依稀记得两年前他意气风发的背影。仅仅两年而已,对于工之侨来说,也许已经看破了一生一世吧。他默默地叹了口气,回过头,看着自己的满墙书籍。

入选理由:

得不到承认只让人失望,没有公正却令人绝望。

燕垒生语:《郁离子》是明代开国功臣刘基的名作。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在民间戏曲、评书演义中,他属于诸葛亮一类能掐会算的半仙之人,但从《郁离子》看来,他并没有那么多的仙风道骨,更多的倒是怀才不遇之余的愤懑。

桐木自古就是制琴良材。东汉蔡邕过吴县,在灶火中听到一块木板着火之声极为清越,取而制琴,名曰“焦尾”,这具“焦尾琴”就是中国有记载的名琴之一。这个寓言中的工之侨得到了一块良桐,制成的琴“金声而玉应”,大概也不下于焦尾琴了。只是当他兴冲冲地献给当时的文联有关领导(太常)时,体制内掌握话语权的权威专家却以“弗古”为由退还,于是工之侨就叫了些人来伪造一番,(说句题外话,从中可以看出明代伪造古董的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了)在土中埋了一年后,再拿到市场上卖,琴终为“贵人”所得,于是那些权威们马上换了一副嘴脸,都说此琴是稀世之珍了。

元代是个搞种族主义的朝代,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森严的等级注定了一个人的前途。刘基是浙江人,在四等级中属于最低等级的“南人”。他二十三岁就中了进士,但一直都沉沦于县丞、儒学副提举这一类下层官僚。后来又因为弹劾御史失职,被当政者打击,只得辞职归田。如果是一般人,恐怕就一蹶不振,安于耕读乡里了。但刘基终究不是寻常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明史·刘基传》),少年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仍然在胸中熊熊燃烧。他有一首《水龙吟》,劈头两句就是“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自比三国时的王粲,一直想要依附某个英雄来做出一番事业,可是时不我待,上天连一个刘表都不给他,他的愤怒就像地底流动的岩浆,只等着一个火山口喷薄而出。上士杀人使笔端,当时朱元璋还没有进入他的视野,他的愤怒只能往笔端上发泄。所以这个故事的结尾,工之侨所制之琴已经为贵人高价收购,乐官们也承认那是“稀世之珍”,而他反而叹曰:“悲哉世也!”隐居山中了。

工之侨的悲哀自然只是个寓言,在文字背后流动着的,是沉沦下僚的刘基积聚已久的愤怒和愤怒之后的绝望。他愤怒的不是自己得不到承认,而是这个已经毫无“公正”可言的体制。在这样的体制中,成功不是靠努力,靠的是欺诈,这比自身得不到承认更令他愤怒。联系到刘基那风云变幻,轰轰烈烈的后半生,也让我们不由得心惊,当愤怒被压抑得太久之后,爆发出来的威力是何等惊人。“公正”,这两个字就是在这个故事背后所发出的呐喊。

原文回放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明·刘基《郁离子·良桐》

旁观者的冷眼

“大师,请问您能刻什么?”

燕王的声音显得十分随和。作为素有礼贤下士之名的燕王,对于这种身怀奇才异能的异国人士,向来十分有礼。

被问的是个卫国人。这人个子矮小,其貌不扬,不过双眼倒是灼灼有光,很有点异相。即使面对一方雄主,卫国人仍然不卑不亢,道:“回大王的话,臣能刻母猴。”“母猴?”燕王被这个奇怪的回答怔住了。刻一个母猴并不算什么奇异的本领,只要会一点雕刻的有谁不会?他不明白这个卫国人不远千里跑到燕国,说身怀绝技,指的就是他会刻母猴么?“扑哧”一声,那是侍坐在燕王身后的宫女忍不住发出的笑声。那个宫女笑出声后,马上知道自己犯了大错,脸都变得煞白。燕王倒也没有怪罪,也有可能他的心思全在这个奇怪的回答上,根本没有注意身后的笑声。他看着那卫国人,道:“大师,刻一个母猴,似乎不算超卓之技啊。”“仅仅刻一个母猴当然不算。”即使在宫殿之上,卫国人脸上仍然不失倨傲之色,“大王,正如海中的珍珠,米粒大小只能磨粉药用,径寸之珠才是稀世珍宝。”“大师的意思是——”“臣会刻母猴,指的是在棘刺的尖上刻出一个母猴。”卫国人抬起头,眼里的光芒似乎更亮,像是怕燕王听错了,他顿了顿,又道:“是在棘刺的尖上,就是长在荆棘条上的那种刺的尖上。”

燕国地处北方,文化原本不及齐鲁这一些中原国家。也许是出于内心的自卑感吧,燕王极端地爱好那些纤巧精美的东西。只是以前他所拥有的,无非是一些刻上一句诗的珍珠、画上一幅画的牙筷之类,现在居然有人能够在棘刺尖上刻出母猴来,那真是卓越超绝的技艺。

这句话可把燕王惊呆了。他又惊又喜地道:“啊,大师的手段真是高强,简直神乎奇技啊。请大师务必为寡人一展神技。”

虽说卫国人一直很倨傲,但现在却显然有点谄媚了:“大王天下英主,臣一生所学,自当效于大王。”

燕王兴奋之下,立即命令给这位卫国来的大师拨下一笔专款,一处清静宅第,好让他安心为自己雕刻。那卫国人一住到宅院里,就吩咐底下人送上东西,整天吃喝玩乐,说是为雕刻做准备。

这样过了几天。这一天,是卫国人向燕王展示成果的时候了。燕王把卫国人传上殿来,却见他小心翼翼地端着一个盒子,将盒子放在燕王案前,道:“大王,请看。”

燕王打开盒子,却见里面只有一根普通的棘刺。他怔了怔,道:“大师,那母猴在哪里?”“母猴就在棘刺尖上。”卫国人小声说着,“大王小心,吹气别太用力,要不然这母猴会被吹跑的。”

燕王睁大了眼睛看去,可是在那根尖尖的刺上,看了半天还是什么都看不出来。他也小声道:“大师,我怎么看不到?”

卫国人道:“大王,这母猴实在太小了,现在这样看,只怕是看不到。假如大王想看的话,必须半年不进后宫,不饮酒食肉。等半年以后,找一个雨过天晴的日子,将这根棘刺拿到阴暗处,这样大王才能看到棘刺上的母猴。”

燕王呆住了。他没想到要看母猴居然还有如此苛刻的条件。半年不进后宫,不饮酒食肉,对于一国之君来说,那是不可能的。于是他道:“大师,难道没有别的办法了么?”

卫国人叹了口气,摇摇头道:“臣之刻功,已入天道,除此以外就没办法了。大王,你要看的话,只有这么办。”

燕王也叹了口气。看来天道本有不足,世上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不管怎么说,燕国有了这么一个绝顶的雕刻大师,足以向诸国炫耀一番了。虽说燕王目前还看不到母猴,但对那卫国人的待遇却越发优厚了。

燕王宫中有个锻工,是为燕王铸造器具的。燕王对那卫国人深信不疑,锻工却大起疑心。这一天,趁着燕王来工房看新做的器具,他找了个机会对燕王说:“大王,小臣也做过刻刀一类的东西。凡是小东西,都要用刻刀来刻,而所刻的东西必定要大于刻刀,否则是没办法操作的。棘刺的尖端比小臣所知的最小的刻刀刀锋还要小得多,那卫国人到底怎么做出这些来的?”

燕王听了锻工的话,如梦方醒,道:“你说得有道理。只是,有什么办法能分辨那卫国人的话是真是假?他说要半年不入后宫,不饮酒食肉,还要在阴暗处才能看到,难道真要照他的话做一次才能确认么?”

锻工笑了笑,道:“其实很简单,不必如此麻烦。大王,只需请那位大师将他刻母猴的刻刀拿出来看看,便知道他究竟能不能了。”

燕王立刻将那卫国人叫来。卫国人还不知道燕王的用意,只道燕王又要赏赐了。到了殿上,燕王道:“大师在棘刺尖上刻母猴,真是世上罕有的绝技,不知大师用的是什么工具?”

卫国人根本没有多想,顺口道:“臣用的是刻刀。”

燕王的脸上露出一丝微笑,道:“既然如此,请大师把那柄刀刃比棘刺还要小的刻刀给我看看吧。”卫国人的脸一下变得惨白。直到此时,他才明白了燕王的真正用意。他支支吾吾地说:“那么,小臣立刻回家去拿,请大王稍候。”

结果,卫国人自然什么也拿不出来,只得借了这个幌子逃跑了。

入选理由:

产生骗术的土壤比骗术本身更可怕。

燕垒生语:

中外故事往往有极相近者,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隐者之子与绿鹅的故事,袁枚《续子不语》中也有个小和尚与老虎的故事,如出一辙。与之相类,《韩非子》中这个卫人削棘猴的故事与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也有着相同的气韵。

中国的微雕技术来源已久,浙江湖州的良渚反山12号墓出土的玉琮,在两平方厘米的面积中雕刻了一个兽面图案,极为精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有这样的技术支持,韩非子说了这个以微雕为题材的寓言故事,自然不奇怪。故事中的燕王喜欢小巧精致的东西,大概到了着迷的程度,所以有个卫国骗子就上门行骗来了,说自己能在棘刺之端雕一个母猴。与《皇帝的新装》中的骗子类似,卫人也说了三个看到母猴的条件,说要半年不入宫,不饮酒吃肉,还要等雨过日出,在阴暗处才能看到。前两个条件虽然苛刻,但如果坚持的话还是可以做到的,这第三个条件却是致命的。两千多年前,既没有显微镜,还要处于阴暗之处,燕王如果真能看到棘刺之端的母猴的话,那他必定是超人了。不过着迷的人显然丧失了理智,燕王居然同意了。可是这燕王显然不是超人克拉克肯特,即使他达到这三个条件,仍然看不到。《皇帝的新装》中,点破骗局的是一个天真的孩子,在这个故事中则是一个“冶者”。冶者指破骗局的手段是想看一下卫人所用的刻刀。既然卫人说能够在棘刺之端雕出母猴,母猴看不到,刻刀却总能见到的。只是如果立刻要他取出刻刀来,卫人恐怕会另外想出托词,所以燕王先对他下了一个套,问卫人说:“既然大师能在棘刺上刻母猴,那么请问用了什么工具?”卫人要么是骗术未达到炉火纯青之境,要么就是没有看出这个圈套,顺口说:“用刻刀。”于是燕王马上就说想看看刻刀。到了这时候,卫人的骗术就到了绝境,只能以“回家去取”为借口逃命了。

骗子不是两千多年前的特产,现在似乎有变本加厉之势。从二十多年前的气功热,到十几年前的“水变油”、前些年的“汉芯”,都闹得沸沸扬扬。可悲的是,骗子的骗术并不见得比卫人高明,冷静的“冶者”也并没有绝迹,只是那些被蒙骗的人却似乎比燕王更愚蠢。燕王听了“冶者”的提醒,马上就醒悟过来,还称得上从善如流,可假如受骗者利用手中的权力为骗子推波助澜,那么纵然有“冶者”的冷静提醒也无济于事了。

原文回放:

燕王征巧术之人,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削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进谗者的诡计

行走在外的人,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别的没什么,最怕的就是寂寞。所以到了晚上,围坐在客栈的火塘边闲聊的人会有很多,天南海北,无所不谈。

在这一个客栈里,就有一群人在吹牛聊天。客栈主人经营有方,客栈里收拾得干净利落,围着火塘喝酒聊天,倒也是一件乐事。说着说着,那些人就说起什么东西最凶狠了。海边的人说鲨鱼最凶,据说鲨鱼是落水的老豹子变的,可一旦豹子到海边抓鱼吃,被鲨鱼看到了,一定扑出水面,一口将豹子咬掉半边。久居山林的人则说是老虎最凶,老虎是百兽之王,一声怒吼,什么野兽都不敢做声。也有个走西域的商人说起西方的国家里有种狻猊,那才是万兽之王。有一次西域向皇王进贡一头狻猊,住在一个驿站里。这驿站传说闹鬼,住的人不明不白就会失踪,所以没人敢住。贡使不知情才住进去,狻猊就拴在门口一棵巨大的老树上。半夜里,忽然听得狻猊一声怒喝,接着是一声巨响,人们慌忙起来看,却见那棵巨大的老树拦腰断成两截,断口还留有狻猊的爪印,从中流出血来,众人登时吓得魂不附体。仔细看时,方才知道那树太老了,树心已成了个空洞,而洞里有一条大蛇。以前住在驿站的人,全都是被这条蛇吞掉的,没想到今晚有狻猊拴在树上,蛇还想出来吞狻猊,结果被狻猊一掌,连树带蛇全都击为两段。

他们在说,边上一个老汉只在“吧答吧答”地抽着水烟。那个商人说到得意处,道:“怎么样,狻猊才是这世上最厉害的猛兽吧,老伯你说是不是?”

老汉放下烟筒,在火塘边磕了磕,道:“不论是鲨鱼还是老虎,或者是狻猊,的确都很厉害。不过,我听说有一种猱,以吃老虎为生,恐怕那才是真正厉害的东西,只是谁也没见过。”“猱?”商人怔了怔。他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倒也没听说过有这种东西。他想了想,笑道:“老伯,你是胡诌吧,要是有一种能吃老虎的野兽,那不知是多大的巨兽了,不至于会没人见到。”

老汉摇了摇头,道:“猱不大,也就是跟猢狲差不多,模样也跟猢狲很像,有人说那也是猢狲的一种。”

他一说,旁边的人都笑了起来,商人更是笑得前仰后合,道:“老伯,您真是没见过世面,猴子都当成是猛兽了。猴子谁没见过,街头演杂耍的常养几个,穿上小衣服小帽,锣一敲,会跳加官的那种,一只狗就能咬死七八个,还猛兽呢。”

老汉正色道:“龙生九子,个个不同。猱虽然是猢狲的一种,可那不是一般的猢狲,身上的毛金光灿灿,脑后有一撮白毛,身高倒只有三四尺光景。”

商人道:“三四尺!七尺男儿,就顶两个猱了。可是打虎的英雄,自古而今,算得上的有几个?卞庄子一个,伍子胥一个,李存孝一个,宋朝宣和年间的武松武二郎一个,就这四个人了。张飞身长丈二,也没能打老虎,三四尺的猴子就能吃老虎?”

老汉道:“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猱虽小,也不是等闲之物。这东西聪明,知道老虎的弱点。你们知道老虎的弱点在哪儿?”

这句话倒把旁人问倒了。商人摇了摇头,道:“我只听说过狼是铜头铁背麻杆腰,只消打狼的腰,这狼再凶也没辙。老虎么,我真不知道。”“老虎的命门,就在头顶心。”老汉拍了拍自己的头顶,“老虎是黑虎玄坛赵公明元帅的坐骑。武财神赵公明手执金鞭,性如烈火,骑在虎背上,老虎要是犯了性子,金鞭就当头打上来。你说赵公明元帅的金鞭那有多重,上打灵霄宝殿,下打九重黄泉,老虎原本是金头银背,玛瑙的眼睛精钢铸的尾,爪子也是玉皇大帝的耳挖子变的,多厉害,可也经不住赵公明的金鞭打。打来打去,顶门心就有一个三分大的孔,这地方就一层皮,一碰就破。所以老虎吃人,叫一吼二扑三剪尾,从来不拿头撞人的。山里行走,要是坡上跟老虎碰面,那只有武二郎才打得死。可是若是在那种羊肠小道上碰面,你手里拿根手杖雨伞什么的,老虎见人就躲。因为那地方闪不开,若是老虎扑不中人,被人在头顶心一碰,它也就完了。”

老汉的故事吸引了旁人的注意,有个小伙子道:“老大爷,那猱就会拿树枝捅老虎的头顶心么?”老汉夹了块炭点着烟,吸了一口,笑道:“猱这东西虽然凶,终究是个畜类,它哪会有这个招。不过猱既然是猢狲的一种,猢狲你们也该知道,性子最灵。人有人言,兽有兽语,猱什么兽语都会。它要吃老虎,不是凶巴巴地硬来,而是到老虎跟前,先甜言蜜语一番。虎头上因为有这么个三分大的小洞,脑袋时常要痒。老虎又没有手指,可以搔爬一番,猱见了老虎,就说:‘虎爷,您的头是不是痒了?痒了搔不到可难受,小的给您搔搔吧。’这猱时常爬树,两个爪子小虽小,却尖得很。在老虎头上这么一搔,老虎不痒了,怪舒服的,就叫猱来服侍自己了。”

老汉说到这里,故意卖了个关子,吐出一口烟来。那小伙子性急,道:“老大爷,那猱到底怎么吃老虎?”“老虎舒服了,不是睡着了么?猱这时就撕开老虎的头皮,露出那小洞来,从里面掏出脑子来吃。虎脑可是好东西啊,龙肝凤髓虎脑,那是神仙吃的,皇上大概都没吃过。猱吃了又吃,老虎可不能老睡着,也会醒过来。可老虎醒了,猱也有对付的办法,把手上剩下的脑子递给老虎说:‘虎爷,这是小的弄到的一点荤腥,不敢私藏,献给大王尝尝。’老虎头顶不痒了,尝尝脑子,这个味道也当真好,更是相信猱忠心耿耿。一来二去,等虎脑被吃空了,老虎这才觉得痛,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心想猱竟敢骗我,就要去找猱算账。可猱会爬树啊,老虎是猫的徒弟,猫的十样本领它学会九样,就是没学爬树,一吼二扑三剪尾全没用,又叫又跳了一通,还是死了。”老汉说完,敲掉了烟灰,道:“你们说说,猱是不是最凶的野兽?”

没有人反驳。每个人都默默无语,似乎想到了什么。

入选理由:

巧言令色,鲜矣仁。

燕垒生语:

以前读金圣叹评点本《水浒》,看到他写了几十个“不亦快哉”,其中一条说是“存得三四癞疮于私处,时呼热汤关门澡之,不亦快哉!”长了癞疮是件难受的事,他居然还要“存”,弄点热水来洗一下就“不亦快哉”,当时还有点不可理解。但想起杜樊川“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句,成语中也有“心痒难搔”这个词,看来痒时搔爬一下,实在有种难以启齿的快感。所以刘元卿这个故事中的老虎,也未免因搔痒而丧生。

猱是一种猴子,行动敏捷。曹植有诗云:“仰手接飞猱”,就是说少年箭术高强,连行动如飞的猱也能应手而落。在旧时笔记中,猱往往被夸张成一种可以撕裂熊虎的异兽,直到还珠楼主的《青城十九侠》第二十九回,也敷衍了一段“神虎斗凶猱”的故事,那里的猱“身长才只四五尺光景,形如猿猴,遍体生着油光水滑、亮晶晶的金色长毛。圆眼蓝睛,精光闪闪。脑后披着一缕其白如银的长发。一只长臂,掌大如箕,指爪锐利若钩”。周身刀枪不入,几乎和好莱坞影片中的怪兽相类了。

不过在刘元卿这个著名的故事中,猱却没有这种神通。只是因为长着利爪,虎在头痒时就让猱搔个不停,直到挖出个洞来还只以为快活,不以为痛苦。每次读到“成穴,虎殊快,不觉也”几句,就不寒而栗。简约的文字间也能令人产生遍体生寒的恐怖感,实在为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而感慨。读下去,猱取虎脑为食,以其余奉于虎,而虎浑然不觉,还“忠哉猱也”,这副血淋淋的场景更让人毛骨悚然。接下去自然顺理成章,虎脑已穷,再想发威,猱已另攀高枝,虎只能空空吼叫一通了。

这个道理很浅显,人人明白,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韩非子说“良药苦于口,忠言拂于耳”,张良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意思在两三千年前就已说滥了,但在谗言前能保持理智清醒,却寥寥无几。如果换一个立足点想想,倒可以与《老子》中的另一句“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相映照。所谓权术,说破了也就是这么简单。当别人对你花言巧语的时候,如果那不是一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传奇英雄的话,小心了,他多半是想要从你身上得到什么。

原文回放:

兽有猱,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久而成穴,虎殊快,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以其余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之,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明·刘元卿《贤奕编·警喻》

渺小者的感悟

在地面上,生活着很多动物。有些动物虽然小,却也有着自己的国度,自己的种族。

蚂蚁就是这样。

蚂蚁有很多种,黑蚁,白蚁,或者被称为南美丛林之王的军蚁。而蚂蚁中最好动的,大概要数红蚂蚁。

红蚂蚁个头不大,比一般常见的黑蚁还要小一些,一颗最细小的砂子就抵得上它们的脑袋那么大了。不过这种小动物纪律性很强,家族中分工明细,井井有条。有专门找食的,有专门负责抵御入侵的,也有的专门在巢里喂养小蚂蚁的。它们住在一个小土丘下的巢穴里,每天忙忙碌碌地觅食,和蜻蜓、苍蝇、蚊子搏斗,有时还要抵御那些不同颜色的同族的入侵。虽然平淡,但也不乏情趣,也是一种生活。

只是,红蚂蚁是天生的冒险家。尽管生活在小土丘下面,但它们对土丘外的世界非常感兴趣。虽然这土丘不过一尺来高,但对于蚂蚁来说,这已是他们这个国度的最高峰了。这一天,一只名叫红点的蚂蚁爬到土丘的顶端。它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身体虽然是红色,头上却有一个更红的点。“兄弟们,姐妹们,”它喊着。蚂蚁国里只有一个蚁后和几个公蚁,别的全部是蚁后的子女,所以它们除了一个母亲和几个父亲,就全部是兄弟姐妹了。它努力伸长两根后肢,使得自己高一点,声音也传得更远一点,大声道:“大家想开开眼界吗?”“当然想。”下面红红的一片蚂蚁齐声喊。你知道,蚂蚁是一种极有纪律的昆虫,不用人喊口号,就能保持动作的一致。它们齐声道:“你有什么好建议么?”“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让我们大开眼界。你们知道东海么?”

显然没有人知道。过了半晌,一个小蚂蚁怯生生地问道:“东海在哪里?有我们这个土山大么?”

红点不无鄙夷地道:“土山,那算什么!大多了,比池塘还大!”“比池塘还大!”蚂蚁们全都惊呆了。池塘对于它们来说,是一个广袤不可知的所在,它们也常常去冒险。但池塘不比土丘,不但要大得多,危险也要多得多,去那里探险的兄弟姐妹常常有去无回。据说,那里有庞大到不可思议的怪兽,模样也奇形怪状,有一种巨大的尖嘴鸟,身上的毛色有红有黄有白,比它们见过的最大的麻雀还要大!还有一种危险性不如尖嘴鸟大的扁嘴鸟,同样大得不可思议。但那些巨兽在池塘边,就显得如此渺小了。现在听到还有一个比池塘更大的地方,实在已超出它们的想象。“当然。东海里还有一种鳌,据说它头上顶着蓬莱山,在东海里浮游,随便一跳就可跃入云霄,往下一潜可以抵达黄泉。你们想不想看看它去?”“想!想!”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不过你也知道,红蚂蚁太小了,它们的声音你和我都是听不到的。它们叫破了喉咙,我们顶多看到它们的嘴在一张一合而已。“可是,我们怎么到得了那么远的地方?”

小蚂蚁又提出了异议。小蚂蚁虽然小,不过它却是个爱动脑筋的小蚂蚁。只是红点就等着这个问题,它高声道:“我已经想了一个好办法。不是有蜻蜓么?我们喂一些蜻蜓,再找一张最大最大的树叶,让蜻蜓带我们飞过去!”

蚂蚁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得多。它们和人一样,也会饲养家畜,不过它们养的不是牛羊猪马之类,而是蚜虫。它们把蚜虫蛋搬回来,孵化之后又采了树叶去喂它们,这样每天就能喝到从蚜虫尾巴的蜜管里流出来的蜜露了。蜻蜓虽然要难养一些,道理也是一样的,有些胆大的小蚂蚁就养了一些蜻蜓做交通工具,可以乘坐它飞到平常爬不上去的地方。

这个好办法马上被采纳了。蚂蚁有很多,办起来也容易。大家一起动手,很快找了一张又大又软又牢固的树叶,上面足足可以站上几万个蚂蚁。然后把蜻蜓绑在叶角,就成了一个巨大的飞行器。它们做了好几个,可是蚂蚁毕竟太多了,还有很多没能上去。“不要紧,我们看到了鳌,回来后会详细跟你们说的。”将要出发的幸运儿这样安慰它们没能成行的兄弟姐妹。红点是这项行动的最高指挥,它当然是要去的,而且就在领头的蜻蜓头上,担任引路者。

飞比爬快得多了。没有花多少时间,果然到了东海边。看到东海后,红蚂蚁们才知道红点没有吹牛,东海确实大,比池塘更不知大了多少。即使是在天上,也望不到东海的边。可是,它们想要看的鳌却迟迟不浮出水面,海再好看,也要看腻的。终于,有些蚂蚁提议回去算了,毕竟见过了东海,已经不虚此行。红点则一个个地说服,说费尽千辛万苦到了这里,如果不看的话实在太可惜了。费尽了口舌,才算安抚下来。可是鳌仍然不出现。就这样等了一个多月,海上仍然看不到鳌的影踪。到了这时候,连红点也失望了,终于决定回家。它们正要回去的时候,突然间身后刮起一阵大风,海上吹起滔天巨浪,一个个浪头足足有万仞之高,海水也像沸腾起来,大地如打雷一般震动。红点又惊又喜,叫道:“兄弟们,姐妹们,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这一定是鳌要出来了!”

风浪足足起了好几天才算平息。等风平浪静,那个小蚂蚁忽然叫道:“看啊,那是什么?”它们向海中望去,只见遥远的海面上隐隐有一座高山,高得插入云天,正慢慢向西而去,下面正是一个比这山更大了百倍的甲壳。

红点高兴得要发狂了,叫道:“看啊,多壮观啊,你们看,多么大的鳌!它把山都顶在头上了!”可是它的兄弟姐妹们却没有它那么兴奋,一个个垂头丧气地不说话。好半天,有一只蚂蚁才道:“红点,你就叫我们来看这个东西?这有什么好看?”

红点急了,道:“怎么不好看?鳌把一座山都顶在头上,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们以前想象得到么?”“算了吧,”那个蚂蚁说,“原来就是这么回事啊。鳌头顶蓬莱山,在海里游来游去,其实和我们头上顶个米粒,在小土堆上游走,再搬回到巢穴里没什么不同。那也只是鳌的习性而已,我们一样也会,何必奔波了那么远来看它。”

入选理由: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看到本质的话,一切全都一样。

燕垒生语:

中国自古相传,天帝派十五只巨鳌驮着海上岱屿、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座仙山,后来巨人龙伯一连钓走六头,结果岱屿、员峤两山沉于海,海上也只剩了三座仙山了。这则故事出自六朝人伪作的《列子》,然而这种汪洋恣肆的狂野想象却和《庄子》如出一辙,所以《列子》虽不是先秦之作,仍然与《老子》《庄子》并称。故事中所说的巨鳌,正是《列子》中头顶仙山的那几只之一。

仙山居然靠鳌头顶着,那巨鳌之庞大,实在难以想象。于是红蚂蚁很想看到这种奇景,来到东海边观看,一直等了一个多月都不见鳌出来。正当蚂蚁要回家时,长风激浪,波涛如万仞之山,海水也像沸腾了一般,大地如同雷鸣一般轰响。然而在红蚂蚁看来,这番景象与自己头上顶个小米粒,在小土堆上爬动,回到巢穴没什么本质的区别。

英国诗人布莱克有一首名诗《天真的预示》:“一粒沙中看到世界,一朵花中看到天堂。将无限把握在掌心,刹那间感受到永恒。”说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神秘感悟。身外何其广阔,宇宙何其浩渺,但人的思想却可以无穷无尽。《庄子·逍遥游》说的“小大之辩”,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渺小如红蚁者,巨鳌欲出,如同天崩地裂,数日后方才风止雷默,见到海中高可摩天的巨山游向西方,与自己衔粒而行的区别也仅仅是小与大的不同而已。蚂蚁固然永世都不能成为巨鳌,永远不会有翻江倒海、显赫一时的一天,可是换一个角度想想,在自己的天地里逍遥自在,也未必就逊色。就如同我们这些平平常常的市井小民,每天为了三餐一宿奔忙。假如有一天自己成为别人视线的焦点,固然不虚此生,但聚光灯可能永远都不会打到我们身上。既然永远无法成为一个主角,那么甘于做好一个配角也许是现实的选择。

原文回放:

东海有鳌焉,冠蓬莱而浮游于沧海,腾跃而上则干云,没而下潜于重泉。有红蚁者闻而悦之,与群蚁相要乎海畔,欲观鳌焉。月余日,鳌潜未出。群蚁将反,遇长风激浪,崇涛万仞,海水沸,地雷震。群蚁曰:“此将鳌之作也。”数日,风止雷默,海中隐如岳,其高概天,或游而西。群蚁曰:“彼之冠山,何异我之戴粒?逍遥封壤之颠,归伏乎窟穴也。此乃物我之适,自己而然,我何用数百里劳形而观之乎?”——前秦·苻朗《苻子》

弱智者的经验

郁离子有个老朋友叫刍甿。刍甿这个人别的都好,就是有点胆小,又好虚荣。不过除了这些小缺点,他还是一个很厚道的人。这一天,郁离子去刍甿家看他。一到他家,却见刍甿有点无精打采,郁离子便问道:“刍甿兄,你有什么心事么?”“是这样的。”刍甿和郁离子是多年的老朋友了,平时就无话不说。而郁离子有学问,刍甿有什么心事也喜欢听郁离子开导。只是这一次他似乎有点不好意思,说话也多少有些扭捏,“是这么一回事,昨天我去集市上买东西,忽然听得身后传来一阵‘咯咯’的声音,回头一看,原来是镇上万大户家的公子带着家人出城玩了回来。万公子骑的是一匹白马,周身上下一根杂毛也没有,他骑在马上悠然自得,那个威风啊,我回来想了好半宿都没能睡觉。等天快亮时才睡着,一闭眼就梦见我骑在马上,那个舒服啊。可惜被你一叫叫醒了,不然我还在梦里骑马呢。”

郁离子笑了起来,道:“刍甿兄,你从小就是这样,看着别人的东西好,就回家偷偷咽口水。记得小时候我做了个竹蜻蜓,你看着好玩,却不跟我说,一直等我弄破了扔掉,你才拣回家接着玩。”

刍甿脸有点红,道:“你别说这些陈谷子烂芝麻好不好,我儿子都大了。说真的,我这一辈子还没有骑过一回马,要是能骑一次,那才叫不虚此生。唉,可是郁兄,你也知道我的家境,我就算买得起马也养不起啊。”

刍甿又叹了口气,想必他也知道,郁离子也不是什么富豪,家里同样没有马,所以他顶多就是开导自己几句。可是郁离子拍拍他的肩道:“刍甿兄,别担心,这不过是小事。”“小事?你不知道一匹马有多贵,买回来还要给它盖马厩,喂水草,每天的花费比一个人还多。”

郁离子道:“你只是为了骑一次马,那还不容易?你不知道镇上的脚行里就有租马的么?租一天也花不了多少钱,你这么想骑马,我陪你去租一匹来让你过过瘾。”

刍甿又惊又喜,道:“还有这事?我很少去镇里,都不知道有这种事呢,那我们快走吧。”

郁离子和刍甿一同到了镇里的脚行。脚行是帮人搬运东西的,当然有马,不过一般要租一匹马的话得花不少押金。郁离子在当地很有名望,不少人都认识他,所以郁离子要租马,那些脚夫二话不说,也不要押金,就把马租给他了。刍甿看来看去,挑中了一匹高头大马,样子十分神骏,看上去比万公子的坐骑更威风。他指着那匹马道:“郁兄,我就租这匹吧。”

郁离子看了看,道:“刍甿兄,这匹马是好马,不过是不是太大了点?你要学骑马,不如先拣匹小一点的试试吧,别从马上摔下来了。”

刍甿道:“没有的事,我会小心骑的,就是这匹吧。”

刍甿除了爱虚荣和胆小以外,脾气也有点倔,所以一旦想到要骑马,就非骑不可。而只要他挑中了哪匹马,那就算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郁离子知道他的性格,便不再说什么,付好了租钱,带着刍甿去空地骑马。刍甿虽是第一次骑,大概做梦时骑过很多次了,上了马后居然有模有样,走了几圈就已经相当熟练了。郁离子看着他在那儿遛马,道:“刍甿兄,我还有点事,要不我叫个人来看着你吧?”

刍甿得偿所愿,骑在马上好不得意。他摆了摆手,道:“郁兄,你不必管我了,没见我骑得好好的吗?你去忙你自己的事吧,到时候我自己把马还了就是了。”

郁离子见刍甿骑马已经很熟练,心想也不会出什么事,便放心地去办自己的事去了。刍甿在空地上一圈圈地溜着,越溜越是胆大,心想:“我只在这里骑马算什么本事?反正时间还早,骑回家让村里人看看,我刍甿也有不亚于万公子的风度!”万公子骑在马上的潇洒风姿令他神往不已,刍甿实在想让同村的人也看看自己的潇洒。他越想越对,又溜了几圈,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没问题了,便抖了抖马缰,向城外走去。

出了城,果然不一样。和风吹拂,阳光灿烂,骑着马在郊外行走,当真有说不出的快活。正当刍甿得意洋洋之时,哪知那匹马见了野地里的青草,一下子撒开了欢,仰头一嘶,飞快地跑了起来。刍甿吓得脸色煞白,只知抱着马鞍大叫,正好前面有个泥塘,马一跃而过,把刍甿摔下马来,头陷入烂泥中足有一尺多深。

郁离子听脚夫说马自己空着鞍跑了回来,刍甿却不见人影,吓了一跳,以为出了什么事,连忙赶到刍甿家。到了他家,却见刍甿直挺挺地躺在床上,正在唉声叹气。郁离子又好气又好笑,道:“刍甿兄,到底出什么事了?”刍甿叹了口气,道:“郁兄,不用提了。”他扭头对过来给他擦身的儿子说道:“儿子啊,别人说命里有不能为之事,我现在才知道,那就是做一个人千万不能骑马。”

入选理由:

弱智吃一堑后,只会更加弱智。

燕垒生语:

这个故事里的刍甿羡慕别人骑马威风潇洒,纵然买不起马租一匹来过过瘾也是好的,这不能算他的错。他做了个骑马的梦,就把骑马这件事想得太过轻易,这才是他犯下的第一个错误。还记得小时候学骑自行车,不知摔了多少个跟头,头上磕出几个包才学会;如果要学开车的话,比骑自行车更麻烦,还得经过理论考试和路考,拿到驾照后方才能上路。骑马虽然不像开车那样要考驾照,难度只怕还在骑自行车和开汽车之上。刍甿摔了一大跤,自然可想而知。摔跤自然是痛的,狗吃屎的姿势也不够优美,离骑马的威风潇洒相距十万八千里,刍甿吃了苦头,不想再骑马了,那也是他的选择,不能算他的错误。可是他自己摔了一跤之余,给儿子总结教训时却把骑马归为大戒之一,连儿子也不能骑,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我们常听得有人倚老卖老地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话不能算错,但也不能算对。不听老人言而吃亏的人固然不少,但听了老人言而吃亏的一样大有人在。许多晚辈常常会被长辈教训,说些诸如“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的话,晚辈也只能唯唯诺诺,洗耳恭听。如果那位长辈是位睿智长者,那么听到的自然是金玉良言。可是假如那个长辈正如刍甿一般,那你最好还是表示一下礼貌,敬而远之吧。犯下弱智错误的人从教训中得到的经验,多半是不足为训的。我们更需要的是一个清醒的头脑,能够判断哪一句话是对,哪一句话是错。即使长辈再三令五申说骑马是人生大戒,也万万尝试不得的,但马究竟能不能骑,还是要自己试试看。

原文回放:

刍甿之市,见市子之骑而都也,慕之,顾无所得马,归而惋形于色。一夕,乃梦骑,乐甚,寤而与其友言之。其友怜而与俱适市,僦马与之,骑以如陌。马见青而风,嘶而驰,駜然而骧,蹩然而若凫,刍甿抱鞍而号,旋于马腹之下,马跃而过之,头入于泥尺有咫。其友驰救之免。归乃谓其子曰:“知命者有大戒,惟慎无乘马而已。”——明·刘基《郁离子·梦骑》

忘形者的徒劳

楚国,地处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带。这地方的人自古有相信巫术的传统,所以巫师祭司一类人的地位非常高,全是贵族。有一个祭司是楚国祭司中的首脑人物,家里也极是富裕,养了不少佣人。不过有钱人大多为富不仁,这个祭司也不例外,对家里的佣人非常刻薄,平时只给他们吃些残羹剩饭,穿的也是不要了的破旧衣服。在他看来,佣人也就是一些工具,能养活就足够了。

有一天,国家举行祭祀,祭司是主祭。祭祀总要摆上一大桌酒菜,一本正经的祭祀结束后,就是喝五吆六地大吃大喝了。巫师祭司饱食终日,别的不会,胃口却是一个比一个的大。不过楚国实在富强,祭品也够丰富,纵然一大帮人都在吃,仍然剩下了一壶酒。谁都喝不下去了,倒掉的话又怪可惜的,祭司于是对边上一直侍候的佣人们说道:“今天国家举行祭祀,你们也辛苦了,这一壶酒就赏给你们吧。”

佣人有五六个。五六个人喝一壶酒,壶又不够大,如果平均分的话每个人顶多也就喝上一口,还得抿着嘴喝。佣人们喝酒的机会实在不多,看着这壶酒全都馋涎欲滴,但想到只能尝到一小口,又觉得很是不足。如果加了水的话,大概都能喝得到,不过那样喝下去的尽是水了,只怕酒味更尝不到。想来想去,终于有个人打破了僵局,道:“算了,这一壶酒几个人喝太少了,要是归一个人喝就有得多了。不如这样办,我们来猜拳吧,谁最后胜了,酒就全部归他喝。”

虽然没什么钱,这个人平时却极为好赌,特别擅长猜拳。平时与人猜拳,十次有九次都是他赢。话音刚落,有个人已叫了起来:“不好不好,猜拳不公道,谁出得早谁出得迟,根本不能公平。不如,我们来比力气!”

说话的是这几个人里块头最大的,平时也干些粗活。干的活粗了,他的脑筋看来也粗,这个建议傻瓜都看得出奥妙。边上一个人立刻反对道:“这哪儿行,我们还是来比个头吧。谁最高,酒归谁喝。”

说话的是个高个子。边上那个最矮的立刻跳了起来,道:“浓缩的才是精华,我们还是比谁最矮,酒归最矮的喝。”

于是洗碗的要比谁能把碗堆得最高,叠桌布的要比谁能叠出花来。说来说去,建议提出了十七八个,却没有一个提议是大家同意的。吵来吵去,那个最先说话的道:“算了,这样吵下去,谁也别想喝了。还是找一个办法,是谁都不会的,这样比起来才最公平。”

这个建议大家倒是都同意。谁都不会,当然公平了。可是他们全都不会的事实在太多了,真要比起来,恐怕也比不出胜负。楚国人很喜欢诗歌,祭司大人自己就是个诗人,可要这几个佣人作诗,还要比谁的诗最好,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判断。于是争吵重新开始,吵了半天,还是那人道:“那这样吧,我们来比画蛇。”“画蛇?”另几个全都怔住了。楚国气候潮湿温暖,蛇虫之属有不少,他们都见过蛇。但说到画画,那真是谁都不会的。虽然不会,可要评判谁画的蛇最像,那却是人人都会的,也可以得到公认。于是这个看似奇怪的提议一提出来,几个人都点头道:“不错不错,是个好主意,就来比画蛇吧。”

战国的时候还没有纸,要画什么都得画在布匹或绸缎上。这几个人都是佣人,不可能如此奢侈,他们的画也就是用手指沾点水,在砖地上画而已。那个提建议的人见大家同意了,暗自窃喜。蛇在楚国人看来,那是神物,传说中的伏羲女娲也就是半人半蛇的,所以祭祀中常会挂出这一类的画,祭司自己就会画。虽然这人自己没画过,但祭司在画画时他常站在一边侍候,看得已经很熟了,如果要画的话,肯定比别人画得既快又好。

为了公平起见,几个人围坐成一团,手上都沾好了水,那壶酒则放在桌上,省得有人趁机偷喝。一声令下,大家开始动手,那人果然看得熟了,动手也快,手指一动,别人最快还只画了半条,他已经在地上画好了一条蛇。他笑道:“看来还是我画得既快又好,酒就归我喝了。”他拿起酒壶正要喝,却见另外几人最快的也还只画了大半条。他觉得不过瘾,道:“我还能给它添上脚。”说完,就给那蛇画上了四条腿。还没画好,另一个人却画完了,一把夺过酒壶道:“哈哈,蛇原本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

结果,一壶酒还是全被这个人喝了。

入选理由:

不必要的努力,都是徒劳无益。

燕垒生语:

蛇,如果不是畸形的话,当然没有脚。约好了画蛇,却再添上几只脚,自然是一种徒劳。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至圣先师便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所谓中庸,就是不偏不倚,无不及,也不过激,恰到好处。虽然被批判为缺乏进取精神,但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种十分实用的处世哲学。画蛇就画一条蛇吧,假如添上脚的话,即使这脚画得再美再好,却破坏了“画蛇”这个初衷。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总喜欢做这些画蛇添足的事情。有句俗话叫“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似乎只要付出,即使达不到目标也值得赞扬。假如加倍努力而同样完成了,那就更是要得到肯定和褒奖。

清代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其中有“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吐偏妍。帆张半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几句,讲的正是恰如其分的好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自然令人向往,但高处不胜寒,反不如半山腰里的滋味更长。知足并不是一种消极,而是一种比不顾现实地高歌猛进更现实的积极。一个人能提一百斤的重量,不如就提个八十斤,保留一部分力量,既达到目标,又不至于损伤自己。如果因为自己有提一百斤的力气,就非要用尽,甚至勉强自己提起一百二十斤的东西来,则是不可取的。选择崎岖险要的捷径登上高峰,也许比从平坦的大道走上去更值得赞誉,但却未必值得效仿。如果要你再攀上同样的山峰的话,那还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大路上走吧。就像那一条蛇,画完了,那就足够,不需要再多添几只脚。

原文回放: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战国策·齐二》

险境中的宽容

河水东流而去,岸边长满了芦苇。已是秋暮,芦花飘雪,河上飞满了白絮。河边一间破旧的木屋里住着一个老翁。老翁无妻无子,孤身一人,不过他总是喜笑颜开,每天在河上捕些鱼,到集市上换点米面,日子虽然清贫,却也这样无声无息地过了。

这一天,老翁破天荒地到河边村落的小酒馆里来了。他买了壶酒,要了点煮豆,坐在靠窗的座位上一边呷饮,一边剥着豆子。老翁年纪大了,平时吃饭都不容易,来喝酒是很难得的事。酒保把酒端上来,打趣道:“老大爷,今天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

老翁剥了个豆子,笑眯眯地道:“今天是好日子啊,哈哈!”至于为什么是好日子,他不说,酒保也没空问。这小酒馆虽小,来来往往的人可不少,要招呼的客人也多。

正喝着,边上有两个客人忽然发生了口角。原来一个在喝酒时,溅了一滴在旁边那人身上。这本是件小事,一滴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洒出酒来的那人说一句抱歉的话,那就没什么事了。不过也许事情太小了,他觉得纵然自己不道歉,那人也不会放在心上,所以什么话都没有说。另一个人心里就很不舒服,自言自语地骂了一句。洒酒的人原本心里有些歉意,可是听到骂声,怒火压倒了歉意,不由反唇相讥。一来二去,越说越僵,两人甚至要挥拳动手了。在酒馆里打架,不管谁赢谁输,店家总是最倒霉的,所以酒保连忙上来解劝。可是那两人血气方刚,都在气头上,旁人的话哪里听得进去,反倒把酒保推到一边,一个操起椅子,一个端起板凳,眼看就要大打出手。

正在这时,老翁咳了一声,道:“小伙子,你们等一下再动手吧。不管怎么说,先听我讲一个故事好么?我说完了,你们要打就打吧。”

酒保心中大急,心想这老头子真是失心疯了,这时候居然讲开了故事。不过老翁也不理他,慢悠悠地道:“老头子在河边呆了几十年了,天天在河上打渔。但因年老力衰,也打不到多少东西,所以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那是常事。小伙子,今天老头子能来喝一口,还得托一个蚌和一只鹬的福。”

蚌和鹬,在河边那是常见的东西。不过河蚌不值钱,鹬虽说能卖几个钱,只是这种鸟飞得高,跑得快,又常在河边歇息,想抓住颇为困难。老翁的话引起了旁人的注意,另一个酒客道:“老丈,你倒说说怎么托一个蚌和一只鹬的福了?”

老翁呷了口酒,微笑道:“河蚌不值钱,平常买去都是喂鸭子的,不过河蚌若是足足有凳面一般大,那就很不寻常了。今天老汉捉到一个河蚌就有这么大,里面还有好几个珠子,虽说值不了太多钱,换点酒喝却也够了。”

凳面大的蚌确实很少见了,问话的酒客惊诧道:“那关鹬什么事?”他一问,客人们的注意力全被吸引过来,连那个酒保也忍不住凑上前道:“老大爷,你倒说说看。”

老翁又笑了笑,道:“不是一直在传说河里有一个蚌精么?”

酒保恍然大悟道:“啊,老大爷,原来你把蚌精抓住了!你怎么抓到它的?”

河里出了蚌精,那是岸边人家一直传说的事。说是蚌精,其实也不是什么真正的妖精,说是有一只特别大的河蚌,经常会到岸边张开了壳晒太阳,而壳里则有一颗宝珠。只是这河蚌极为精灵,只要有人靠近,立刻消失不见,所以人们只能远远地看到。后来越传越神,一直传到那蚌精有桌面大,宝珠则有鹅蛋那么大。其实这条河本身是条小河,如果有桌面那么大,足足要有河面的一半多宽了,显然这是谣言。只是谣言传得多了,人们便坚信不疑,所以老翁说到凳面大的河蚌,没人会想到那蚌精身上去。

老翁道:“那就要托那只鹬的福了。这河蚌其实每天都在岸边浅水里晒太阳,今天一大早,这河蚌就张开了壳在那边晒了,里面的肉一层层的,厚得都要挂下来。不过蚌老成精,一开一合力气很大,已经能够在水里游动,所以没人捉得到它。”

酒保急道:“老大爷,那你到底怎么捉到它的?”老翁哈哈一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