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父母的五项修炼:家庭教育的常识与真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14:44:08

点击下载

作者:曹廷珲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硬核父母的五项修炼:家庭教育的常识与真相

硬核父母的五项修炼:家庭教育的常识与真相试读:

他山之石系列硬核父母的五项修炼 家庭教育的常识与真相曹廷珲 著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之部分或全部内容。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硬核父母的五项修炼:家庭教育的常识与真相/曹廷珲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1(他山之石系列)

ISBN 978-7-121-37477-7

Ⅰ.①硬… Ⅱ.①曹… Ⅲ.①家庭教育-通俗读物 Ⅳ.①G78-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09182号

责任编辑:潘 炜

印  刷:

装  订:

出版发行:电子工业出版社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173信箱 邮编:100036

开  本:880×1230 1/32 印张:10.125 字数:227千字

版  次:2020年1月第1版

印  次:2020年1月第1次印刷

定  价:58.00元

凡所购买电子工业出版社图书有缺损问题,请向购买书店调换。若书店售缺,请与本社发行部联系,联系及邮购电话:(010)88254888,88258888。

质量投诉请发邮件至zlts@phei.com.cn,盗版侵权举报请发邮件至dbqq@phei.com.cn。

本书咨询联系方式:(010)88254210。influence@phei.com.cn,微信号:yingxianglibook。编辑委员会

主 编:索晓华

编 委:许 宁 张丽敏 李庆利序 言 要远离焦虑,就做硬核父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 俞国良

AI 时代到来,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正面临着生存压力和情绪焦虑。为人父母,我们体恤到生活的不易,都希望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所以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变成了压力的来源之一。AI 时代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也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未来型人才一定不是“一”字型人才,知识博而薄,也不是“1”字型人才,知识深而窄,而是“十”字型人才,知识与专业相互交融,能够在交点上创新。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又该如何更新理念和方法,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未来型人才呢?也许AI 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高难度的逻辑运算、大信息量的学习记忆,但它无法替代我们去感受、去处理情绪、去体验意义与价值感。我们生而为人,何以为人?这不是知识信息逻辑计算可以解决的问题。有人说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才是教育。真正的教育一定不是教会孩子知识,而是教给他们生存与学习的能力,比如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从而形成稳定成熟的人格与心智。所以,时代在飞速前进,父母们要与时俱进。家庭教育是双向交流、互相影响的过程,愿我们都能更新自己的心智模式,注重与孩子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建设良好的亲子关系,成为多核更硬核的养育者及教育者。

本书作者及其团队十几年间专注于家庭教育领域的研究及实践,其所提供的清晰的理论框架、丰富的案例分析与实操示范等,符合学习规律的内容设计,符合AI 时代的读者的学习与认知规律,有助于读者树立养育的信心和正能量。本书也将从多个维度帮助读者应对并化解教养焦虑,把你逐步锻造成为AI 时代的硬核父母。引 言 硬核父母需要修炼“智仁勇行”

我们处于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各种不确定性接踵而至,于是我们倍感焦虑。那么,怎样守护安全感呢?当财富和名利都无法惠及子孙之时,我们才发现教育才是根本之道。教育的原点是家庭,家庭教育的方式、父母的教育理念都在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长久人生,无论是他们当下的学习考试、性格习惯,还是未来的人格塑造和职业成就。正因为人们越来越明白家庭教育之重要,所以存在着较大压力的父母们变得更加忧心忡忡了。作为从事家庭教育20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深切地体会到为人父母的不易,一直致力于帮助广大家庭找到更科学有效、更具体实用的教育理念及方法。我们试图从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的双重视野,去探索教育的真相并寻找必要的解决方案。

让我们首先回望历史,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教育的智慧。“至圣先师”孔子非常推崇“智仁勇”,这三种品德在先秦典籍中就已经有记载。孔子承接了三代文明,总结了“智仁勇”这三种道德品格: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所创立的儒家人格修养论,对整个中国乃至东亚等地区的历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社会,这些品德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人与自然、社群、天道、人心诸种复杂关系的调节,在人的安身立命、精神归属等方面,孔子的君子人格修养论一直都是我们宝贵的资源,也是我们永远也挖掘不尽的思想的富矿!

除了“智仁勇”的概念,我们引入“行”这个同等重要的维度。“行”是当今社会十分重要的个人素养之一,对于培养未来的人才非常关键。大儒王阳明最早提出“知行合一”,他认为,首先“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其次,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智慧生出三种果实:善于思想,善于说话,善于行动。”“行”是我们将所思所想所悟呈现出来的途径,是我们的内在精神转化为外部客观世界结果的手段。

家庭教育作为“人之初”最重要的教育,需要有深刻的价值支撑,并为其引导正确的方向。孔子提出的“三达德”等人格修养标准,放在任何时代都非常适合作为人的发展目标。所以,今天的立德树人,就成为了教育思想的主旋律。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身的品德修养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长赋予孩子的教育,同时也是家长对自身不断完善之过程。教育是双向的,孔子在“教”的同时,也一直用“行”践行着“三达德”,并将其作为教育的引领和榜样。

回顾传统文化的教育精髓后,再放眼于西方的现代心理学,我们不难发现,现代心理学的“知情意”与我们传统文化的“智仁勇”相呼应。作为人的三种基本心理活动,“知情意”分别映射了三种基本的客观事物,即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行为关系,其结果直接导致人的行为活动。“知”是认知,对应“智”,是对行为目的和结果的认识,即知道怎么做及做的目的。认知是人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是行为的前提。“情”是情感,对应“仁”,是对行为及行为环境、行为条件的态度体验,即行为的心理环境。情感是人对社会思想和行为进行价值判断引起的情感体验,行为总是伴随着情感。“情”是要培养积极的思想情感,通过实践经验或运用榜样的力量,激发情感转化为坚定的信念,从而以信念作为支撑来解决困难。“意”是意志,对应“勇”,是对行为的意图(决定)与对行为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决心),即决定做与决心做。坚强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力量,意志是人在强大的信念支持下自觉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是精神、信念的动力之源。意志是成才的重要保障,也是成才的一个必要条件。贝多芬说:“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一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做事情就不会半途而废,而是会自觉地选择适当的方法来克服困难,直到实现目标。“行”是行动,指的是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加深所学。行为是认知、情感、意志的外在表现,如果“知情意”分别为三条桌子腿,“行”就是那个更为我们所一目了然的桌子面。“知行合一”便是我们看到的这个桌子的整体,而人格的健康、个人的能力和水平,大概就是这张桌子的实用性、耐久性的体现了。

长期以来,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教育实践工作者,往往把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作为德育过程中所特有的规律。事实上,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并非是德育过程中所特有的规律,而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所具有的一般和普遍性的规律。“知”,是学生对客观世界以及主观世界的感知和理解,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认识基础。“五育”中的任何“一育”都离不开知识的传授,离不开学生对主客观世界的认知;每一个过程的实施,都是通过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进而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础和前提的。“情”,是学生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一般是在认识基础上形成的,是学生发展的内驱力,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更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特征的能动的人。离开了学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教育都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意”,是学生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形成的自觉能动性,它常表现为意志活动,即在行为上为实现个人确定的目的而严格约束自己,并能够克服种种困难。“意”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使人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行为能够顽强地坚持下去。“行”,是在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并在一定的情感支配下,学生所进行的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行动。从某种程度上讲,“意”是一个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们基于“智仁勇行”的教育理念,受启发于中国传统教育观与西方心理学理论的一致性,但“智仁勇行”的表述方式又包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更能浸透到中国人的精神结构之中。而本书的主题就是遵循“知情意行”的教育心理模式设计,通过帮助家长提升对儿童发展规律、亲子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建立起一定的教育认知基础。在进一步的文字呈现的过程中,能够自然引导家长的情感体验,让我们真正回归到爱的本质,感受教育的真谛,也只有这样才可能激发出孩子的内在自主性以及强劲持久的成长动力。在教育实践中,家长会遇到林林总总的困难和挫折,面对着形形色色的压力和痛苦。通过不断强化家长的信念并为之提供有效的方法,使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意志越来越坚定、行动越来越自信,也越来越能够让家庭关系和谐稳固,对孩子的成长更能践行更积极更丰富的教育。让我们携本书与广大的家庭一起,成就“智仁勇行”的教育之道,教出“智仁勇行”兼具的少年一代,创造家庭与社会美好的未来。第一章 编织过硬的亲子关系网孩童时代,如花似梦,懵懵懂懂,爸爸妈妈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孩子所接触到的来自家庭的所有亲密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他将来和世界的关系。因此,父母和孩子交往互动所形成的心智模式直接决定了孩子将来与“社会人”之间的关系,如与上下级、左右邻、一生伴、前后友的关系等。这其中的对于家庭关系的处理,不是一种方法,也不是一个技巧,而是一种教育的观念和策略。日久天长,我们可能会学到很多的教育方法,但是亲子关系模式如果出现了问题,你会发现很多对别人很有效的方法对你却不管用。对于妈妈们来说,如果儿子和爸爸的关系出现了问题,那妈妈付出的诸多努力或许是在做“无用功”。因此,每一类亲子关系,都需要爸爸和妈妈共同来参与和了解,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为此,作为硬核家长,我们就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男孩和女孩的需要,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加深入地解读自己家庭的独特的教养密码。父子关系:造就坚毅果敢的男孩一、中国式严父进化论

中国式严父

说到父与子的关系,你的头脑中会有一些什么想象呢?你会想到漫画《父与子》中幽默、慈爱,有时却又变得严厉的那个胖胖的父亲吗?还是会想到《美好人生》中集中营里那位积极乐观成为始终照亮孩子人生那道光的伟大的父亲?抑或是想到家中传统和强势的严父:“偶尔相对愁沽酒”“一对沉默寡言人”……

在《星空演讲》里,曾听到影星刘烨谈起父子关系的故事,我感觉很有意思!一档亲子节目,给我们展现了各式各样的爸爸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在节目中,刘烨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父亲和他、他和儿子的故事。刘烨的父亲是一个标准的传统型严父,整天话很少,平日非常忙。刘烨自小比较调皮,以致经常挨父亲打。父亲每次打刘烨,都整得很有“仪式感”。父亲先要把刘烨的妈妈和姐姐撵出门外,并且郑重地告诫她们:无论听到家里面有任何哭叫,都不能进来干涉。同时,刘烨必须“主动”脱掉裤子,等候着打屁股,每次都被父亲打得痛彻心扉。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相对于挨打时的哭嚎,刘烨觉得挨打之前的那种“仪式感”,反而更让人胆战心惊……

刘烨婚后,他和老婆安娜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取名诺一。夫妻两个人商量:怎样教育小家伙呢?刘烨说自己小时候就是被打出来的,所以对待诺一也要如此这般……打是亲,骂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安娜坚决予以反对,并且强调“打”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在家里被打了的孩子,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不好”,他出去与小朋友玩耍时也往往会抬不起头来……一年的春节,小诺一说话“严重”顶撞了爷爷,刘烨欲“收拾”儿子,但因为大过年的就忍了下来。第二天,诺一又把从法国来的外婆“惹”得相当“伤心”。刘烨“恼”了,郑重其事地把小诺一叫过来训话:“我从来没有打过你,但这次不打不行了。你昨天顶撞了爷爷,今天又把外婆惹伤心了,我得打你一下了,你把手伸出来吧!”刘烨说明只打一下,以示惩戒!同时寻思着:这一下也不能打轻了……他拿着安娜的一把大梳子,在小家伙的小手心上“狠狠”地刮了一下,小诺一并没有哭,反而表现得非常平静!刘烨有点儿诧异,想着是不是打得太轻了……他让诺一出门去玩,自己则按照刚才的那种力道在自己的手心上也来了一下,刘烨感觉确实很痛,同时也对于诺一当时的反应“浮想联翩”……

对待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瑕疵”或“顽疾”,我们反对拳脚相向、棍棒交加,同时我们也排斥过度溺爱、横加保护!天下的父母“恨铁不成钢”,打孩子是很难避免的,我们提倡刘烨的这种“打法”。不在于打的过程如何惨烈,更不在于让孩子为此铭记在心,而是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挨打,并且记住这次“事件”的全过程,让孩子把爸爸的这种教导的“仪式感”镌刻在心中。如果能做到这点,孩子也是“值得”打的!

刘烨——一个由传统严父“驯化”出来的儿子,却通过自己的经历与“感知”,也通过“洋媳妇”的“谏言”和同化,能够醍醐灌顶,更能够与时俱进,使得自己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父亲。这个父亲,既有对孩子必不可少的严厉,又有对孩子宝贵的尊重和理解,善莫大焉,幸甚至哉!

父亲的功能

20 世纪末,美国政府和许多民间团体一起致力于转变“父亲危机”,并且为此做了很多努力。2006年,美国政府出台法律,提出每年要用1.5 亿美元专门用于支持“健康婚姻和负责的父亲”。

父亲是一种“程序”,也是符号认同系统最早的“程序”。一般来说,“父亲”身份的认同,包括5 个“成分”:供养、护佑、规训、传道、胜利。父亲要做到这5 个方面:1.能赚很多钱,同时能有很多时间陪太太和孩子(供养功能);2.能保护太太和孩子,免受天灾、人祸的侵扰(护佑功能);3.能够设定家庭规则,且维持家庭结构(规训功能);4.能传递给孩子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传道功能);5.父亲一定要比其他男人强大有力,至少也要比妈妈强,也就是说,父亲必须是个很man 的男人(胜利功能)。

美国卫生部组织专家编写了一本手册——《父亲在儿童健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其中明确定义了父亲功能的7 个有效方面:1.和孩子的母亲培育积极的关系;2.花时间陪孩子;3.养育孩子;4.规训孩子;5.引导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6.保护和供养;7.成为一个孩子的模范。

由上可以看出,“传道功能”被弱化了,而“胜利功能”基本上没有了。然而,被意识形态弱化的这两种功能,可能恰恰是在无意识领域中起到推动作用的功能。

看看“传道功能”吧!现实中,父亲往往给孩子留下一堆钱,这样的父亲是无法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的。如果给每个孩子100 亿美元,比尔·盖茨做父亲的分数最多是“50 分”。然而,比尔·盖茨把财富裸捐了!通过这个行为,他传递给孩子一个价值观:生命的意义在于尽情发挥你的才能,然后尽力地回馈社会。正是如此,比尔·盖茨作为父亲的功能就“大涨”了。

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父亲很难传递一套价值观给孩子。况且,很多父亲的父亲在“传道”上也是缺席的。当然,“传道功能”也可以由母亲完成。“传道”和“供养、护佑、规训”是一致的。“胜利功能”之所以被彻底删除,是因为它的存在构成了父亲这个程序的内在冲突,形成了“父亲悖论”。如果一个现代父亲仍像古代武士一样追求胜利的话,那么他就没有精力来完成其余的“功能”。男人的“妻”与“子”以及这个男人周围的男人,却总是期望他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胜利者”。

父与子关系的更多可能

社会上涌现出的“伪娘”“妈宝男”,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男孩子”究竟怎么了?这恐怕就是我们的社会和家庭弱化了一个坚强父亲的形象所导致的结果。一个坚强的父亲,不是“高挂一脸秋霜”,也不是因“挣钱第一”的信念而披荆斩棘。

一个父亲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的父子关系如何发展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呢?二、父子关系模型

山峰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父亲是山,儿子是峰,无论父亲这座山多么高大,都要让孩子成为更高的峰。

如果你想让孩子“后浪推前浪”超越你,就要放下对抗和责备,给孩子依靠,让其充满安全感。你在儿子攀登的过程中,总是喊着:“快点,加油,努力爬上来!”同时又不时地嘲笑孩子向上的局促和趔趄,甚至责怪其“爬”了太多的弯路。你是孩子超越的第一个目标,你责无旁贷地要告诉其超越你的方法,并且要引导孩子走在通向山顶的正确的山路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是往往需要通过曲线才能到达目的地。迂回曲折的过程,就是百折不挠的过程,就是孩子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曲曲弯弯、深深浅浅,但是始终向上、向前。

同时,放下你的“臭架子”,要让孩子看到你的普通和不足,你千万不要展示自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父亲。只有这样,儿子对于父亲的“敌意”或“隔热层”才会慢慢消除,他才会认同你、接受你,并且感受到你和他真是“一艘船上的”。如果你再能够经常表达出对孩子的需要和期望,孩子会通过超越“平易近人”的父亲而获得莫大的成就感,他的自尊心也得到了维护和增强,从而实现“双脚踏上幸福路、日子越过心越甜”!他的信心越来越足,他的动力越来越强,作为父亲的你,岂不乐哉!

对于这部分的理解,有一个情景可以在我们脑海中定格或 “诠释”:机场边,父亲带着小儿子观看飞机起落。父亲把儿子扛在肩上,儿子张开双臂欢呼:“我是世界的主人”!飞机轰鸣,呼啸前行,孩子被吓哭了。爸爸立刻把孩子紧紧揽在怀里:“不要怕,爸爸会保护你,没事的!”一个理想的父亲,既能举得起孩子,让他看见更高远的风景,同时又可以在他受到挫伤或者惊吓时,及时地给予他恰当的安慰、关怀和保护。

战友模型

父亲对于儿子,不仅要用山峰的关系在精神上撑起灵魂的高度,还要像将军一样带领孩子行动,让孩子在“父子齐上阵”的历练中,完成一个男孩到男人的蜕变。简而言之,就是以身作则,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在陪伴儿子成长的过程中,父亲把儿子从与母亲的依恋共生中拉出来,把他带到“外面的世界”,让他进入到社会的规则中。儿子会认同、内化父亲的价值观,并逐渐形成他自己的“超我”,“建设”起一套“自我”对待世界的规则与态度。

所谓“上阵父子兵”,《重返地球》正是威尔·史密斯带着儿子共同出演的一部电影。电影算不上经典,但是这对父子成长的主题却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父亲是英雄舰队的队长,儿子却被舰队“淘汰”了。于是,父亲的权威和儿子的叛逆好像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后来一次危险的任务中,父亲受伤了,怎么办?在紧急关头,父亲给予了儿子足够的信任与指导,儿子最终成功地完成了任务,从而拯救了地球、拯救了父亲,也实现了自我的救赎和飞跃。儿子“逆袭”成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更让重伤得救的父亲挣扎着站起来向儿子敬了一个郑重的军礼。以这样一个仪式化的动作,一个父亲完成了对儿子最高的认可和嘉奖。

挤出闲暇时光,走向户外。父亲和儿子可以一起去登山、踢球,共同出现在一些集体活动中,孩子不仅会自然地感受到父亲的爱护和重视,也会从父亲身上汲取示范或榜样的力量。

当孩子面对挫折时,父亲要做孩子的支持者和鼓励者。比如,这学期的期中考试,孩子成绩不理想,父亲可以这样对孩子讲:“这次失利,你要负主要责任,爸爸也难辞其咎,因为我没有花足够的时间来监督你、陪伴你和辅导你。但是我相信我儿子的学习能力,我们俩一定能分析透没考好的症结所在,让我们共同努力吧!”这样的语言背后,不仅传递了父亲的“心声”,还为孩子树立了勇于承担责任的榜样。孩子学会了如何去面对失败,并且会逐渐养成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能够和孩子“站”在一起,就是最好的教育了!

对于父亲的现实缺席或“功能”缺失,“传道功能”也可以由母亲完成。母亲可以兼具父亲的特质与功能,或者可以为孩子塑造一个想象中坚强的父亲形象。如《阿甘正传》中,阿甘的成功就是如此!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父亲也是缺席的,但他是个胜利的军人,仅凭这一点,这个父亲就赢得了孩子的尊敬与认同。因此,对于父亲的现实缺席或“功能”缺失,我们不妨通过帮助孩子塑造一个英雄的、榜样的父亲形象,来帮助孩子完成对于父亲认同的成长的需要。三、总结

本章我们探讨了父与子的关系,从中国式的严父看待我们当代的进化的父子关系模式,以及父与子的山峰模型与战友模型。当然,我们也更期望大家能发展出属于自己家庭的基于相互尊重并兼具父亲的基本功能的个性化模型,也许您也可以把您的父子故事分享给我们。

电影《乘风破浪》以穿越时空的奇迹,让阿浪父子给我们示范了一条“父子和解”之路。虽然我们不能奢望通过这种契机来达成父子之间的“耦合”,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创造机会,把儿子当做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与他分享自己曾经成长的经历,带他去看看自己长大、读书和工作过的地方,同样也“刻意”地去虚心学习孩子所掌握的新鲜事物。这样的父子,既像朋友,又似兄弟,也是师徒。倘若如此,即使再佝偻和平凡的父亲,也同样可以成为儿子心目中挺拔伟岸的“坐标”。母子关系:伟大的母爱是得体地退出一、妈妈不是超人

前一阵子,一档名叫《妈妈是超人》的电视综艺节目,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从中,我们得以看到各种不同类型的妈妈的生活状态。节目不可能完全反映出几个家庭的生活,却也塑造出了几种典型的妈妈形象,可供我们来思考。其中,包文婧是个有些无力而逃避的“小女孩型”妈妈(这里面值得一提的是“饺子姥姥”,这是个代表性的“自恋控制型”妈妈,我们且放在母女关系里讨论);伊能静则引起了“吃瓜”群众的广泛争议,她对孩子的态度太过于紧张和焦虑了。我没有用敏感而用紧张和焦虑来表示,是因为在依恋理论里,“敏感”的妈妈指的是可以与婴儿同调、及时接收婴儿的需求并作出恰当回应的妈妈。不过,伊能静在有些地方做得还是不错的,或许她的情绪化反应与缺少老公的支持有关。其实,我们也能看出米粒爸爸也在努力适应角色的转变,但在内心里还带有很多孩子的“成分”。伊能静一直在家里非常努力地“执行”着母亲的角色,表现得有些让人心疼,所以我想称伊能静为“圣母型妈妈”。

演员胡可和“鲫鱼”兄弟的表现,普遍被大家认可。胡可算是尊重孩子并收放自如的“平等型”妈妈。胡可因为带小鱼儿体检,耽误了去接安吉。安吉在学校等了四十多分钟,他看着别的小朋友一个个被妈妈接走,很难过。当妈妈带着弟弟赶来时,他没有像以前一样热情地迎上去。妈妈能感受到他的不开心,所以走过去俯下身,跟他一起画画。当安吉把画好的蜗牛送给妈妈时,妈妈趁机说:“你为什么要送一只蜗牛给妈妈?是因为妈妈接你晚了,像蜗牛一样慢,对不对?”安吉露出了微笑,点点头。妈妈赶紧附和说:“对不起!”一个不愉快的小情绪就这样被妈妈温暖地化解了。虽然妈妈接他晚了,但他依然能感受到妈妈的爱和关心。布拉夫曼在《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一书中写道:“如果孩子觉得对方愿意聆听和理解,那他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他的感受。”孩子的自我感受非常需要父母的肯定。只有真实感受被理解、被接纳、被尊重时,孩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进而才会产生幸福的存在感。

对比这几种类型的妈妈,您给自己对号入座了吗?或是自己独辟蹊径地“自成一家”呢?不用着急,让我先带你了解母子关系的发展历程与相关理念,这也许会对您协调发展母子关系有所启发。其实,妈妈和婴儿都是非常紧密的早期依恋关系,也同样会面对成长的分离。孩子到了两三岁后,作为妈妈可能就需要考虑用不同的方式教养男孩与女孩了。这一章里,我们先从男孩子的恋母情结来解读妈妈与儿子的关系。二、母子关系的理论

俄狄浦斯情结

让一个男孩变成男人,让一个女孩变成女人,3 至6 岁是关键期,这个关键期被称为“俄狄浦斯期”。通俗的说法是: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

相对女孩子来说,男孩对母亲的亲密依恋更为简单与直接。从婴孩时期对母亲的强烈的需要及渴望,到随着成长中的“自我意识”不断地“觉醒”,他发现母亲并不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还属于一个比他更有力量、更具权威的人——他的父亲。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子对父亲有着非常复杂的感情。他本能地嫉妒父亲夺去了母亲的爱,又害怕父亲会发现他的嫉妒而惩罚自己,同时也希望自己可以成长为父亲那般有力量、有魅力的男人,以获得母亲全部的爱。在这种情感的挣扎中,婴孩需要在本能的渴望和对欲望的压制之间取得平衡。此时,作为本我(id)和超我(superego)的协调者的自我(ego),也就开始快速发展起来。

如果男孩能够顺利地度过“俄狄浦斯期”的“纷扰”,他的潜意识愿望将从“我想要妈妈”转化为“我要像爸爸”,像爸爸长大后“娶”一位像妈妈一样的女人。反之,男孩则会在心中种下深深的“情结”,用尽一生去追寻妈妈的“替代品”。很多妈妈并没有注意这些“微妙”的变化,尤其在男孩四到六岁时,妈妈仍然与孩子一起洗澡、在孩子面前换衣服、每天跟孩子一起睡觉……作为妈妈往往觉得孩子还小,不需要注意这些。其实,正是这些“不在意”引发了孩子懵懂的“性幻想”,并在潜意识里潜藏多年,进而发展出不可逆转的心理“情结”。

说到男孩的“性幻想”,也许妈妈们会觉得不适应、不自若了。其实,我们可以把这种“性”一定程度地理解为愉悦满足、亲密融烚等。谈到“性”时,妈妈们大可不必“谈性色变”。若如此,随着儿子的长大,你就和儿子之间变得怪怪的,或者会滋生很多禁忌。当然,我们同样需要了解到母子之间可能发生的微妙的变化,并要尊重及守住彼此心灵的边界。孩子两三岁之后,父母就应该和孩子分床睡了,最好可以给孩子独立的房间,这个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非常有好处,同样也会有助于男孩子顺利地度过“俄狄浦斯期”,让他知道自己不能独占妈妈、不能睡在父母中间,更不能把母亲从父亲身边带走。当然也有有趣之事,有些男孩子会要求父亲陪自己睡,其实他的潜意识殊无二致,反正就是不能让爸爸和妈妈睡在一起。父母要对儿子关上自己卧室的门,并适时明确告诉他不敲门是不能随便进入的,这对于男孩子来说肯定是一个挫折。被拒之门外,无法“独占”妈妈,他会发脾气、会沮丧,但他也一定可以在父母坚决的态度中适应并成长起来,开始更多地去寻求外部世界里的伙伴关系,开始学习像父亲一样做个男子汉,去吸引和追求外部世界中的女孩子。科胡特把男孩子的这个“插曲”称为“适度的挫折”,这是每个孩子成长中所必经的过程和蜕变。

依恋理论“分床睡”的问题,可能是继“断奶”之后又一次母子的“残酷”分离,是一次心理上的“断乳”。此后,亲密的母子之间还要面对一系列分离的主题。对于从依恋到分离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依恋理论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比如陌生情景实验就是通过测量婴儿在与母亲分离时的不同表现来考察儿童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因为人们通常认为幼儿在长到七个月以后,就能够感受到与母亲在一起的快乐。如果母子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早期依恋关系,那么这个时候的母子分离就会有不同的表现。爱因斯沃斯根据幼儿的不同表现,将依恋进行了分类:安全型依恋和不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又分为“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和“焦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

在鲍尔比的实验中,安全型依恋的婴儿表现为当父母离开房间时变得心烦意乱,但当父亲或母亲返回时,他会主动寻找父母,并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焦虑—反抗型”的婴儿表现为在与父母分离后变得极为痛苦,而当重新与父母团聚时,往往难以平静下来,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行为模式,显示出他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惩罚”擅离职守的父母的一种状态;与前两者不同,“焦虑—回避型”的婴儿则显得不会因分离而过于痛苦,并在重聚时主动地回避与父母的接触,有时甚至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进行转移。

婴儿能否发展出健康、安全的依恋模式,取决于主要抚养者(母亲)对婴儿的焦虑行为如何进行回应。母亲“离开”会引起孩子的哭闹,而母亲如何回应孩子的情绪,就要提到一个重要的词:“敏感”。“敏感”的母亲会很快地识别出孩子的需要,并对孩子的情绪做出标识性的反应。她能够很快地把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同调”,甚至更夸大一些地表达,就是说可以把自己变成孩子的“镜子”,并且这个“镜子”会放大问题。孩子可以在妈妈的脸上“照见”自己,并且知道这样的自己是因为妈妈的离开而伤心难过,他也知道这个情绪在妈妈那里是可以被允许、被接受、被安抚的。于是,他就能感觉到自己是好的、这个世界是“安全”的,而这个“安全”是可以预期的,与自己内心的期待是一致的。这个“安全”来自于妈妈的脸、眼神和怀抱……这个男孩子不仅可以感受或倾听到妈妈的爱的叮咛,也更能遵从他自己内心的声音,他将会变得自信和勇敢,从而可以从容地面对未知的挑战与挫折。

在很大程度上,男孩与妈妈之间的互动关系模式会影响未来的亲密关系模式,也就是依恋理论研究的早期依恋与成人依恋的关系。安全型依恋的个体能更多地体验到满足感,能承担各种责任。他有较好的婚恋关系,有较多身体上的接触,有较深的夫妻间的相互依赖。相比安全型依恋,“焦虑—回避型”和“焦虑—反抗型”依恋的成人更难维持一段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在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会被朋友吐槽:“我男/女朋友太‘作’了,整天翻我的手机,回家晚一点就打电话玩命地催,我受不了了,说分手,对方就跟我要死要活的!”这就是典型的焦虑—反抗型依恋成人的关系模式。还有一类人,对于成人关系抱着一种游戏的态度,其终日周旋于众多异性之间,如果对方提出欲“更进一步”,或者他自己感觉爱上了其中一人,他往往会逃之夭夭……这种亲密关系的模式就是焦虑—回避型依恋。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母亲对于孩子的发展有着多么深刻的影响!母亲不够“敏感”而形成了“定势”,很有可能就改变了孩子的人生轨迹。

自恋型母亲

有些妈妈过度关注孩子的成功,渴望孩子在学业、运动、音乐等各方面“全线飘红”。这样的妈妈看重成败,要求孩子一定要赢——不但赢,还要把别人比下去。聊天时,这样的妈妈总要提及:孩子上什么大学、挣多少钱……这往往会让你自愧弗如,突然觉得自己的孩子好像缺失了什么,自恋型的母亲通常有以下三种“特质”:1.溺爱——控制,有全能感:我是对的,你都要听我的;2.不敏感,缺乏共情,不能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3.诱惑:你听话、取悦我,我就爱你。

自恋型的母亲给予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要让我高兴。如果你让我很高兴,那么你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自恋型的母亲正是用这种“给予”来满足自己控制孩子的愿望:“我会给你,但是给你什么必须听我的”;“我是为了你好,你要听我的,因为我是对的”……这种类型的母亲给予孩子的可能是自己曾经缺失的、想要的,而从来无暇理会孩子需要什么。她的潜意识里会这样想:“你没有做到我要你做的事,而我的需求比你的更加重要。”这样的妈妈可以给予孩子非常丰裕的物质满足,但始终无法给予孩子适当的关爱。孩子缺乏的是理解尊重和情感回应,这才是最应该被重视的!

我曾经见过一个高大帅气的男生,他妈妈带着他来到了我的办公室。刚进屋,妈妈亲昵地对儿子说:“宝贝,把外衣脱了,屋里热。”我至今都记得,这个个头将近一米八的大男孩当时脸上的忸怩神情以及微微蜷缩的身体……也许他极力想让自己显得小一点或者幼稚一些,以迎迓和配合妈妈的亲密。这个男孩说他自己也根本不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是说梦想成为一个歌手。妈妈立即忧心忡忡地接过话来对我说:“虽然我很支持他的梦想,可这孩子从小身体就不好,还有咽喉炎,我觉得他不适合做歌手。我只想让他完成学业,最好有稳定的职业。”这位妈妈当着孩子的面继续说:“他总是好高骛远,不肯踏踏实实地努力,我甚至都担心他考不上大学,以后做个可怜的‘啃老族’。”

上面这个高大帅气的男生,或许就是被网络上唤作的“妈宝男”吧!

这类的男生,年龄不小却还总是围着妈妈转,动不动“我妈妈说……”他们言语幼稚,没有主见和承担。他们始终习惯躲在妈妈的羽翼下,逃避困难和责任,以听妈妈的话为由,不能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目标和人生。“妈宝男”与“直男癌”,堪称相亲市场中的两大杀手,让女生谈之色变,敬而远之。试想一下,什么家庭容易“培养”出这样的长不大的“乖宝宝”呢?

龙应台曾说成年人锁在自己的惯性思维里,又掌握制订游戏规则的权力,所以太容易自以为是了。“妈宝男”的妈妈们就是这种典型的“成年人”!这也是一群自恋的母亲形象,她们对儿子的爱是对自己的附属品的爱,没有尊重他的独立人格,更没有感受到他真实的感受。她们对孩子的至上价值导向就是“听话、懂事、乖”,这种价值导向背后的潜台词是:你只需要依附于我就好。

在孩子的婴儿时段,你可以用母亲的直觉感知孩子是冷了还是饿了,但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就要建立起彼此的边界,我们不能再代替他去感受这个世界,更不能再代替他去做选择。你要分清楚你的感受和他的感受是两码事儿,知道自己的“爱”与“帮助”可能会阻碍他的成长!作为母亲,当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啥也别做,这是“放手”的第一步!比起“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母亲,真正能够“放手”的母亲,才是合格或者成功的母亲。

自恋型母亲打乱了孩子正常成长的节奏,本来他应该长成一棵笔直的大树,却被母亲用这种“爱”一道一道地禁锢,长成了奇形怪状的盆景。孩子通过切身的感受,一点一点地形成意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换言之,他们是通过感受来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当自己的感受一次又一次地被否定、被忽略,他就不再能够“直抒胸臆”,随之依附于你的感受,而他的内心实际上与你的距离正在渐行渐远。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这样写道: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去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自恋型的母亲,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关注和处理孩子的感受,而是大操大办、大包大揽,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感受移植到了孩子的身上!三、母子关系模型

海鹏模型

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我们用这段文字来形容复杂的母子关系,最贴切不过了。当孩子小的时候,就好比是“鲲”,住在“北冥”就像是生活在妈妈的怀抱里。随着“鲲”渐渐长大,他就会离开母亲的怀抱,化为大“鹏”,飞向更辽阔的世界。

在儿子化“鲲”为“鹏”的过程中,母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孩子六七岁之前,母亲好比是港湾。通过依恋关系,母亲带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使孩子变得专注又勇敢,对未来充满向往和热情。相反,如果妈妈过于强势、情绪暴躁,或者习惯性地否定孩子,孩子就可能会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变得焦躁不安、注意力分散,甚至养成怯懦退缩的性格。

母亲永远是儿子的港湾,而不是限制他的藩篱,母亲应该充分地鼓励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我们要学会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来看待,尊重孩子的情绪、想法,引导孩子成长为一个让别人尊重和喜欢的社会人。母亲是儿子的“海”,儿子则是母亲的“鹏”!

车灯模型

理想中的母子关系,母亲不仅要在“鲲化鹏”时学会“放手”,还要像“车灯”一样,用充满光芒的爱与智慧去引领或者警示儿子的前路。

很多母亲都尝试去控制孩子:“我是为你好”“孩子,妈妈觉得你应该这样做……”“不要去做这个……”她们的爱和焦虑成了控制孩子的武器。如此这般,过分代劳,母亲便剥夺了孩子犯错及不断修正自己、勇于承担责任的机会,这样的孩子怎么能够健康地成长起来呢?

电视剧《大秦帝国崛起》中,赢稷继位后想要摆脱母亲和舅舅的控制。在国策上,赢稷不听太后劝告,一意孤行,错用了田文……在这件事上,太后虽然一直劝谏赢稷,但她却没有用自己的身份和势力阻止赢稷实现他的想法,而是给予了他犯错的机会,让他去体会作为帝王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与后果。最可贵的是,在赢稷经受挫败而后悔时,作为母亲的她给予了儿子进一步的支持和信任。国事重于天,太后也没有始终替代和控制儿子,而是让年轻气盛的皇帝在尝试和跌倒中学习“走路”,去学习和实践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帝王。

赢稷的母亲,对于儿子能“放”能“收”,又敢“信”善“引”,这是一个具备“大智慧”的母亲!四、总结

本章主要讲了母亲对儿子成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解释了恋母情结等,进一步说明了理想的母子关系“模型”是如何建立和培养的。

不管是生活上还是情感上,我们不要做孩子的“方向盘”,去想着控制孩子的人生。相反,我们要尝试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并且给予孩子犯错并修正的机会。真正的智慧不是显示自己事事都英明、处处都聪明,而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所以真正智慧的妈妈看起来反而往往是笨笨的样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请你试着做一个“大智若愚”的妈妈,更学会做一个幸福的女人。大道至简,返璞归真,践行“放手”的教育,就是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父女关系:父亲决定了女儿的幸福指数一、爱你在心口难开

理论上讲,父女关系和母子关系一样,有着异性关系的特点。现实中,“中国式父亲”却往往不善于表达爱,在儿子面前还可以“指点江山”或者以“打”代管,但是面对娇娇嫩嫩的“小棉袄”,爸爸们就有点不知所措了。对于女儿,父亲要么有求必应,要么严肃回避。他总是不知如何回应女儿的情感需要,这就像是一种“爱你在心口难开”的感觉吧!

总是听到很多“富养女儿”的系列问题,我觉得真正的“小公主”,不是用钱培养出来的,而是用爱滋养出来的。这份滋养,特别需要来自爸爸的那份爱。

说起爸爸和“小公主”,我想提一下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我们且不论这一档节目的水平如何,只说它在一定程度上透视了社会文化,使得在亲子关系中总是缺位或者像影子一样的爸爸角色受到了重视,这是很有意义的。节目里面的“小公主”夏天,有礼貌,会关心别人,喜欢穿“公主裙”却不娇气,是大家眼中真正的“小公主”。爸爸夏利克和女儿夏天有一个爱的铃铛,摇响铃铛就是向对方说“我爱你”(这个方法,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中国式爸爸”可以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借鉴)。夏天犯错的时候,夏利克也会客观、严厉、有条理地指出来——这和中国传统型的父亲不一样。夏利克不会说“爸爸不喜欢你这样”,而是强调“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是没有礼貌的”。夏利克对女儿的教育方式不是居高临下的,也没有充满着控制欲,这是个情商超高的好爸爸。

同期的另一对父女是王宝强和女儿娜娜。娜娜显然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那种傲娇的“小公主”:任性,希望被人宠溺,有些唯我独尊……小娜娜命令自己的爸爸去站墙角,王宝强居然也照做了,这就是他们平常的相处模式。

王宝强的做法是不太合适的,但确实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这就是父亲的“迁就”和“牺牲”!很少有父亲会主动地对孩子说“我爱你”,却会说“我为孩子付出了很多”……这其实就是变相地对孩子表白“你知不知道爸爸有多爱你!”没有时间陪孩子,或者不会直白地向孩子表达爱意,该怎么办呢?王宝强选择了大多数父亲会选择的一种方式:对孩子百依百顺!

被爸爸宠上天的女孩是当不了真正的“公主”的,最后只剩一身的“公主病”。

在家庭中,爸爸本身作为一个外部世界的象征,影响着孩子如何看待世界、树立规则意识、建立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对于女儿来说,爸爸又是她生命中的第一个异性,爸爸的形象对于她未来选择什么样的伴侣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如何为自己的宝贝女儿树立一个真实、温暖和健康的男性形象,是每位父亲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准确对待的问题。二、恋父情结/埃勒克特拉情结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弑父娶母。弗洛伊德由此将男孩的恋母情结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而与它相对应的恋父情结被称为“埃勒克特拉情结”。埃勒克特拉是古希腊神话中参与杀害母亲的人物,“埃勒克特拉情结”说的是女性在儿童时期形成的恋父和憎母情结。同“俄狄浦斯情结”一样,“埃勒克特拉情结”是儿童存在的倾向,也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在很多艺术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种“情结”的踪影。

李安导演的电影《饮食男女》,讲述的是一个单亲家庭的故事。父亲朱师傅有三个女儿:家珍、家倩和家宁。一个单亲父亲拉扯着三个孩子,十六年含辛茹苦,这期间弥漫着浓浓的亲情,也有脱不掉的“埃勒克特拉情结”的色彩。几个女儿自小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去争夺父亲的爱,长大成人后,她们的感情生活都显得不尽人意。

大姐家珍,是家里的老姑娘,大学毕业九年了,“三十而立”的年纪仍然是孑然一身,其中缘由呢?大家一致认为是因为她被大学时的初恋男友抛弃而久久不能释怀。但是,这一切的悲情故事都是家珍编造出来的!姐姐为什么要编这样的一个故事来“欺骗”大家呢?我们来看看姐姐家珍欲由此达到什么目的吧!家珍说她要陪着爸爸,这里是家、是爸爸的全部!家珍强调一辈子留在这里也没什么不好,家珍说妈妈走的时候妹妹还太小,她相对更了解父亲一些,因此她要一直陪着父亲……

家倩却对家珍说:我年龄再小,也比你了解爸爸,自从妈去世后,你就开始当起我的家长了,你不是我的姐姐,是你把我挡在了外面……家倩一语道出了家庭中多年的隔阂!

亲密无间的母子关系需要父亲来调节,父女关系也同样需要母亲的平衡。父母的亲密始终是无法破坏的认知,这是女儿成长中必要的并且是可以承受的挫折。这样的挫折,让女儿在面对与母亲的竞争或者争夺时,可以更容易从对父亲的迷恋中走出来,转向去认同母亲,并学习怎样做一个女人,从而获得像父亲一样的男人的爱。如果女儿觉得自己是打败了妈妈而赢得了爸爸,那么她就可能长久地走不出有爸爸的那个家,亦如家珍一样。女儿心里甚至相信爸爸爱自己要超过妈妈,但是妈妈“强大”得无法战胜,她因此可能一辈子都去寻找类似的竞争关系,以完成一次真正的“胜利”,或者说不断地体验那种熟悉的却虽败犹荣的感觉。这就是有些女孩儿总是会把自己陷入第三者的境地,或者说会在像爸爸一样的男性面前有着强烈地获得认可的需要……怀有这种“心思”的女孩子,总是在与一些“假想对手”竞争的获胜中而赢得赏识和想象中的亲密感。看看家珍的妹妹家倩,一辈子都像是在抢夺、在竞争、在嫉妒,她始终蜗居在自己的“小我”里。

提到嫉妒,这并不是女性特有的情绪,只是女性和男性的情绪表现形式不同罢了。中国传统文化史中亦有不好的地方,女人就要“三从四德”,男人却可“三妻四妾”。男人为了巩固自己的所谓的“特权”,就要求女人有不嫉之德,不嫉是美德,而嫉妒则相反。其实,情绪无关对错,关键是怎样驾驭或调控情绪。

嫉妒这种情绪的发展是非常早期的,人类个体在婴儿时就已经会嫉妒了。在“俄狄浦斯期”,嫉妒会发展得更加明显:女孩嫉妒妈妈拥有爸爸;男孩嫉妒爸爸占有妈妈;兄弟姊妹之间因嫉妒而争夺父母的爱。为此,我们需要引导孩子的嫉妒之情能够得到良性的发展。此时,我们所讲的可承受的挫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当代的妈妈们经常抢在女儿前面“狡黠”地问老公:“你女儿问你更爱她还是更爱我,你怎么回答啊……”这时,男士们应该心知肚明:“家里的两个女人开始竞争你的爱了!”怎样面对母女的“苦苦相逼”呢?你说最爱妈妈吧,女儿可能瞬间会泪眼婆娑而不理你了……这是女儿可以承受的挫折,更是帮助她成长的力量。有的父亲聪明地回答:我爱你们两个,只是爱的方式不一样。妈妈和爸爸是要过一辈子的,而你以后会有自己的更加美好的生活,你当然会找到一个最爱你的人!三、父亲送给女儿的礼物:亲密关系/婚姻关系

父亲是女儿生命中的第一个男性形象,对于女儿婚姻关系的相关影响,父亲的“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华语电影的标杆人物张曼玉,是迄今为止获得重量级奖项最多的女演员之一。虽然息影已多年,她仍然从未被超越。除了电影的花絮,在大众的眼中,被“津津乐道”的还有张曼玉的情感经历。虽然经历了多任男友,但她只有一段与法国籍导演阿萨亚斯的婚姻。八岁的时候,张曼玉跟家人到了英国,她是在父母的争吵声中长大的。时光久长,父母离异,她与母亲相依为命,和父亲却形同陌路。

在女儿未来的情感生活中,她会有意无意地根据父亲的特质来选择未来的伴侣,如外貌、性格、相处模式……她既有可能选择复刻了父亲些许特质的男性,从而获得“归属感”;她也有可能会选择与父亲特质截然相反的男性,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补强性”。对于张曼玉来说,她内心中的父亲形象是模糊的,除了父母亲的争吵不休,她不记得父亲还有哪些特质,频繁地更换男友,肯定存在着一定的原因,但是从很大程度上来讲,张曼玉或许是还在寻找一个理想的“父亲形象”。父亲形象的缺失和对于父亲形象的失望,会让人内心不自觉地勾勒出一个理想化的父亲轮廓,这是一个生命个体自我保护的内在机制。同时,也可以让自己在没有真实感,对父亲有一种美好的期待时内心世界不会崩塌。建立自己的亲密关系的时候,她往往会照着这个理想的“父亲形象”去寻找一个真实的异性,这个过程一般会困难重重……

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中,男孩陈鑫暗恋了唐静七年。他毅然来到舞台上向心中的“女神”告白,道出了一系列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画面。这个男孩非常真诚和优秀,但是唐静还是拒绝了他……因为是单亲家庭,唐静称自己是个在情感上有着一定缺失的女孩,所以理想中的恋人一定是个内心强大、成熟稳重且能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她双重关爱的男人。唐静特别强调男孩子必须阅历丰富、内心成熟,且能够很好地照顾她和老妈。因此,陈鑫遗憾地“落选”了!这带给观众很多思考,也对当前的父女关系诠释了更多的定义!

建立起真实和温暖的父女关系,作为父亲的你不必无所不能、完美无缺,但是你应当积极、巧妙地回应她,并且能适宜、真挚地表达出爱。父女之间的情感是流动的,不是隔离的,不是一个真实的父亲在场与否,而是女儿内心感觉到她能与父亲的心灵自然联结。一部韩国电影讲了一个单亲妈妈带着自己长有“六指”的女儿的生活,女儿因为在学校常常被同学所嘲笑,所以怏怏不乐。这个妈妈非常有智慧,她告诉女儿:因为你的爸爸是外星人,爸爸所属的那个星球的人都长有“六指”……妈妈还告诉女儿如何对着天空中的星星呼叫,这样就可以感知到在外星球的爸爸。女儿高兴起来了,并且按照妈妈所教的“秘笈”经常与爸爸亲密地“交流”!

什么样的父女关系才能更有利于女儿的成长呢?在此抛砖引玉,我们提供给您一种模型,希望能够给您一些启发。四、父女关系模型——弓箭模型、“偶粉”模型

1.坚定与力量

对于弓箭来说,足够坚定有力的弓,才能把箭射得足够远。

在每个人身上,都有着男女两个部分的“双性”特质。三岁前的女儿,她会模仿和学习妈妈,不到四岁的女儿更“靠近”爸爸的男性特质,比如坚定、勇敢等。这些当然是女孩长大后所要具备的品质,而它最初就来自于父亲。父亲更能够给予女儿可汲取的力量与可参照的方向,父亲的作用难以取代!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大火,里面的父女关系非常值得我们探讨。影片刻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父亲,他突破对女性价值认识的传统的狭隘思维,专心挖掘两个女儿的摔跤天赋,将她们都培养成了世界冠军,从而使她们摆脱了大部分印度女人只能依赖丈夫存活、在锅碗瓢盆中蹉跎岁月的命运,这是一个相当“称职”的父亲。基于印度的国情,我们应当为这个父亲大声喝彩,正是由于他的悉心和执着,他的女儿才最终实现了“凤凰涅槃”!

2.让女儿感觉到自己是可爱的、是值得被爱的

前面说到:父女关系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女儿的亲密关系和婚姻关系。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下,父亲对女儿的忽视、贬低都会严重伤害女儿的自尊心,让女儿自轻自怜、自怨自艾。因此,女儿就会在后来的亲密关系中讨好男友或者丈夫,她甚至会为此付出很大的代价,而只是为了换取“一秒钟”被爱的感觉。

有研究表明:比起父亲角色缺失或与父亲关系较差的女性,与父亲关系良好的女性更不容易发生高风险的性行为,不容易在青少年时期怀孕,且在性方面更有自主意识,例如,能够更好地分辨与拒绝不想要的性关系。“爱在心中口难开”,父亲要不断努力地改变这种“窘状”。我们需要提升自己的爱的表达能力,不要吝惜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声必要的道歉……在这一点上,前面提到的夏利克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从不吝啬表达对女儿的爱。当女儿向镜头展示自己为妈妈做的“MomDay”(母亲节)礼物时,工作人员问她“MomDay”是什么意思,她回答道:“妈妈的天。”大家都笑了,夏天看起来“难以为情”了,父亲夏利克此时马上大声地说:“可是,我觉得翻译成‘妈妈的天’也很好啊。”接着,夏天开心地笑了……

3.该放手时就放手

过度亲密的父女关系,抑或是压制这份亲密的冷漠,都会让女儿难于在心理上与父亲分离。所以爸爸要让女儿知道自己对她的爱,同时也要给她一些挫败。爸爸和妈妈始终要更亲密些,要让女儿去学习妈妈赢得爸爸那样,去积极赢得另外一个男人真挚的爱。

爸爸最后总要牵着女儿的手,放在另一个男人的手中。《射雕英雄传》的伊始,黄药师固然不同意女儿与郭靖的爱情,他觉得愚笨的郭靖配不上自己聪慧的女儿。同时。黄药师自己也一时难舍与自己相依为命十几年的女儿!随着女儿的坚持与历练,黄老邪最终还是尊重女儿的意愿,让她与郭靖“比翼双飞”。从此,父女俩笑傲江湖,各自安好!该放手时就放手,放下了女儿,也是放下了自己!“弹指神通”神功独步天下,殊不知“东邪”对于女儿的情愫也是罕有其匹!五、总结

本章探讨了父女关系以及父亲对于女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解释了恋父情结和理想的父女关系模型。《父母手记》里有一则爸爸和女儿的故事,叫“钥匙里的爱”:女儿去郊区很远的学校上班,父亲担心不安全,但女儿偏偏喜欢那份工作,爸爸没有阻拦,只是想给女儿一些支持和保护,他在女儿的包里放了一把备用车钥匙。在危急关头,正是这把钥匙救了女儿!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个故事开篇的一句话,为了概括本章的内容,我做了一些改变,在此献给所有亲爱的父女们:他在我三岁时带我去冒险,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在我十三岁时,他教我站立行走的姿势、与人谈话的技巧、如何成为一个有修养的女士;我十七岁时坠入爱河,他教我如何选择值得信赖的朋友、如何与男朋友交往、如何保护自己……无论遇到什么事,他永远都是可以信赖和依靠的爸爸!母女关系:把更耀眼的位置留给女儿一、有毒的母女关系

曾经有一件炒得很火的事儿,艺人张靓颖的妈妈晒出了一封公开信,原来是女儿要结婚了,妈妈却没有被告知。妈妈公然愤怒地讨伐自己的女婿。无独有偶,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另一美女张韶涵被亲妈公开指责冷血、殴打家人、酗酒……事后好像也没有证据可以说明张妈妈的指责有根据,但是张韶涵的事业或许因此而一落千丈……

抛开类似家庭中的父亲的缺席不说,这些母亲往往也曾经有过一个不如意的原生家庭,并且也有着糟糕的母女关系。换句话说,她们的母亲未曾教会她们如何从容地做一个女人,从而运用女性的能量去享受自己的女性角色。有研究表明,父母与儿女们的关系中,母女关系是最复杂的。生活中,也的确有大量案例似乎向我们证实了这一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