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与监管机制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19:28:25

点击下载

作者:刘春平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与监管机制研究

中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与监管机制研究试读:

前言

近些年,中国大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和国家满足不了医疗产品及服务的需求造成了政府失灵的印象,政府每年投入的卫生经费很多,绝对值不断增长,但是相对于GDP的比重较低,没法让人民群众从中感觉到获得实惠,政府失灵的印象还表现在政府制定的部分公共卫生决策失误上。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公共卫生事业水平也不尽相同,加上不同级别医院之间、相同级别不同医院之间亦存在差异,因此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医改牵动千万家庭,是关系全体中国人切身利益及幸福安康的重大民生工程,方案着重提出了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五项改革工作。

新医改的中心任务和难点在于公立医院的改革,由于公立医院改革牵涉多方利益,必须多部门、多系统,多项措施统筹、协调、配合、推进,才能达到改革目标。2010年2月23日,卫生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选定16个城市作为国家联系指导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启动公立医院单项改革试点。2014年5月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关于确定第二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及有关工作的通知》,确定了天津市、三明市等17个城市为第二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2015年5月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关于确定第三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及有关工作的通知》,确定了辽宁省本溪市等66个城市为第三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国家卫计委总结完善福建省三明市改革做法和经验,在安徽、福建等综合医改试点省份推广。多数地区改革局限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改革取得了某些方面的成效,但是,中国公立医院改革任务仍然很艰巨,还存在一些尖锐矛盾和问题。

在中国,公立医院是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公立医院承担了90%以上的诊疗任务,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带有准公共品性质,拥有正外部性,同时又是以个人服务产品的形式出现,在理论上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公立医院具有双重社会属性,中国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是受国家严格限制和管制的,而公立医院作为经济主体,医院的运营和与外界的交易是市场化的,包括药品、耗材、医疗器械和日常行政、管理、医疗工作、医疗服务中所涉及的所有资源都是以市场价格进行交易的,为了保障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行,政府应当对公立医院的政策性亏损和成本损失给予相应的补偿。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是否能成功,关系到公立医院能否健康、持续发展。随着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监管机制改革不断推进,为了提高公立医院服务水平,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就成了首要解决的事情。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受到当前中国医疗体制和政府卫生医疗政策的约束,同时,作为医疗服务主体的公立医院获得的补偿水平、补偿范围、补偿方式倒过来又影响政府卫生医疗政策的落地与中国医疗服务的整体水平。对公立医院的经济补偿,有助于激励公立医院提高现有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有助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个世纪难题;有助于卫生事业有序发展。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尚没有建立完善有效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虽然公立医院规模扩大了,设备更新了,医疗资源得到扩充,公立医院之间也彼此产生了竞争关系,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政府的财政补助政策占医院总收入的比率一直在10%以下,财政补助项目有过部分调整,但补助的大格局没有改动,医院主要靠医疗收入,药品收入来维持自身的运营和发展,逼得医院将费用转嫁到患者身上,这无疑加重了患者负担,这是老百姓“看病贵”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问题早在2000年之前就逐渐显露出来。为解决公立医院发展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政府推出了药品加成政策,导致患者药品支出负担过高和公立医疗机构“以药补医”的不良现象比比皆是。

目前在各地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和与之配套的监督机制的综合研究比较少,为进一步发挥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作用,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理论体系,本书对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通过对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对国内外各地公立医院补偿实践经验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和探索补偿机制、补偿水平、补偿方式、补偿渠道、公立医院补偿现状,公立医院补偿存在的问题及监督机制等内容,提出关于公立医院补偿方式,补偿的范围、标准和与之配套的监督机制的相关建议,为建立有效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和监督机制,促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和监督机制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工作、顺利实现新医改的目标任务提供政策建议。

本书是海南省卫生总费用核算和海南省政府卫生投入监测的研究课题成果之一。本书《中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与监管机制研究》针对公立医院改革的补偿机制和监管机制进行研究,选题切合中国当前医改实际需要,成果对公立医院改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深化医药体制改革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意义。本书共九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第三章中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演变;第四章中国卫生总费用和公立医院财政补偿的现状;第五章医疗保险付费方式现状;第六章中国公立医院补偿存在的问题;第七章国外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改革与启示;第八章中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模式的选择及完善措施;第九章政府监管机制改革。本书是对中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全面系统分析研究的一本专著,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和研究领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期待以书会友,共同探索中国医改。本书力图突出内容的系统性全面性,结构的逻辑性,语言通俗易懂。

由于主客观条件有限,本书难免会有欠缺、观念上、内容上的疏漏及表达不当的地方,在此,我们深表歉意!并真诚接受各位专家、学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刘春平2016年4月22日于海口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一、研究背景

自1985年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2005年以前,总体方向是坚持公益主导下的市场化改革。从资金来源的角度看,公立医院的补偿渠道由原来的单一财政拨款转为三个渠道:药品收入、医疗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

药品收入是指允许公立医院在药品进价基础上加成15%-20%,对医院放权让利,通过加成收入补偿医院自身运行和发展所需资金,从而逐步减少财政投入。所谓医疗服务收费是指医疗机构收取的,在诊疗过程中因医疗设备、卫生材料、人力成本等产生的物化劳动消耗和体现技术劳务的挂号费、手术费、护理费等产生的费用。财政补助是指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包括根据公立医院房屋新建、大型医疗设备购买、科研项目等进行专项拨款的专项投入以及对医院工作人员工资进行拨款的经常性投入。其中,经常性投入主要有按照核定床位数量补偿、按在编人员工资补偿等方式。

新医改的中心任务和难点在于公立医院的改革,公立医院具有双重社会属性,一是作为经济主体,医院的运营及其与外界的交易是市场化的,包括药品、耗材、医疗器械和日常工作、服务中所涉及的所有资源都以市场价为标准,二是为人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代表政府实现医疗公益性,医疗行业是高技术、高责任、高风险的服务场所,医生给患者看病开药需付出技能、经验、判断的脑力劳动及体力劳动,而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受国家严格限制和管制,目前挂号费低、诊疗费低、手术费低,住院床位费低,医疗服务收费价格几十年不变,无法弥补医院运转的医疗成本及费用。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政府投入过低,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不合理,医生通过开药获取利益,药越贵、加成额度越高,多开药多获利,出现了大处方、开贵药、乱用药的现象,导致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日益突出。药贵是啥原因?药价是怎么堆高的?广西花红药业董事长韦飞燕在“两会”上道出真相,“省级采购中标价达到出厂价的3到4倍,最终患者支付价格是出厂价的4到5倍,销售价和出厂价之间的差额,由医疗机构获得15%至20%的药品加价,配送企业获得6%的配送费,医药代表获得20%左右的推销费,医生获得30%左右的处方回扣费,省外过票公司获得10%的手续费。”

为了保障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行,政府财政应对公立医院应进行公立医院的政策性亏损和成本损失的补偿。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正式吹响新医改的号角。在随后出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重点提出了从2009年到2011年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五项改革工作。要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监管机制,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把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提到了首要议事日程,公立医院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成功与否,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二、研究意义

卫生部前部长陈竺表示:要解决让群众“看得起病”的问题,必须改革当前医院补偿机制中存在的严重弊病,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然而,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并非简单的“政府多投钱,医院少卖药”就能解决,必须寻找现有补偿机制中不合理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理清改革思路,从整体角度设计。否则“头痛治头,脚痛治脚”,或是某一方面单兵突进,其结果只能治标不治本!

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改革实质上是政府、群众和医院之间的利益博弈及平衡,需要多项措施统筹协调配合推进才能实现改革的目标。解决卫生问题不光是卫生部门的事情,不能把“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都推置于医院,嫁祸于卫生。我们要全面、系统地看待医疗卫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到底是各级政府的责任?还是卫生管理部门,医院和卫生队伍的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推进多个部门联合同步协作阻力重重。

公立医院改革是否能取得实质性突破关键在于如何对医药分开后的公立医院进行有效补偿。因此,本书综合应用卫生经济学、财政学、公共政策相关理论,对各地区公立医院的补偿途径、补偿结构和补偿数量的现状调研入手,将视野扩大到国际上各国公立医院的补偿现状和模式,阐述中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的现状及特点,全面分析中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存在的弊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对策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三、中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必然性(一)公立医院公益性的要求

中国公立医院是国家举办的、非营利运作的、公益性卫生事业的载体。公立医院具有履行公益性医疗服务行为的特殊社会功能,承担着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保障职能,承担着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社会责任,是政府实现保护国民健康、维持社会稳定政策目标的重要社会机构和载体。

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要求公立医院在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下,履行公共服务的义务,向全体人群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提供服务的过程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追求社会效益为宗旨;以满足最广大人群的健康需要为基本目标,确保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考虑整体公益性与局部福利性的兼容。中国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目前90%以上医院为公立非营利性,在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广大人民健康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是这种特殊社会功能,成为公立医院获得社会合理补偿的依据。研究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首先必须科学界定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在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医疗和医保、公益和盈利、医疗和医药、公立和民营、供方和需方、医务和患者等各方面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适合调动公立医院履行其社会责任和维护社会公益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补偿机制。(二)纠正片面创收倾向的需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规范收支管理,纠正片面创收倾向。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完善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核心是要提高财政补偿的绩效。

卫生部前部长陈竺认为以药补医制度是中国最为落后的卫生筹资方式,正是以药补医制度,造成公立医院偏离了公益性的方向。大医院药品耗材价格有水分,最主要原因就是以药补医制度,医院收入相当一部分依靠药品加成,因此也不会控制价格带着水分的药进入医院,导致患者“看病贵”。老百姓看不起病,同时也被用了许多不该用的药。政府也成了冤大头,为以药补医报销,因为患者使用的医保实质上是政府的公共财政补贴。重庆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医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胡伟力等也指出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是回归公益性,即做到将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首位,杜绝“趋利”行为。这就要求取消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中的药品加成收入,将现行补偿方式的三条渠道——财政补偿、医疗服务收费、药品加成相结合转变为两条主要渠道——财政补助和医疗服务收费。

公立医院改革作为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的核心,而补偿机制改革又是其重点与难点,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改革的成功,将有效地缓解百姓就医的经济压力,调动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医院资金使用效率。四、研究目的和内容(一)研究目的

研究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补偿机制,才能终结以药补医机制的运行引发的各种弊端?本研究探索建立公立医院的合理补偿机制、公立医院的补偿渠道、方式、范围和监管机制,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理论体系,促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及监督机制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政府决策提供坚实有力的依据。(二)研究内容

目前对各地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和与之配套的监督机制综合研究的比较少,本研究将立足于对公立医院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这一命题展开探索,对国内外的经验总结和历史分析等方法来全面系统地进行理论研究,通过对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分析公立医院在补偿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国内外公立医院补偿实践经验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和探索补偿机制、补偿水平、补偿方式、补偿渠道、公立医院补偿现状,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和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等内容,提出关于公立医院补偿方式,补偿的范围、标准和与之配套的监督机制建议,建立有效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促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为实现新医改目标献言献策。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一)研究思路

研究国内外关于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和监督机制方面研究和实践的现状,找出现阶段中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和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的经验和国内的经验,提出中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和监督机制改革建议。(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文献检索,综合利用各大数据库和互联网,收集国内外关于公立医院补偿方面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同时阅读相关著作,回顾中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的概况和历史演变,并通过对比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公立医院补偿模式经验,收集国内外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研究领域相关理论、实践研究进展,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相关政策,梳理相关政策文件,运用政策分析方法,汇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政府补偿和监管机制的相关报道,全面系统地进行理论与政策研究,以期为今后公立医院改革措施的评估与推广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2.统计分析法

通过统计年鉴及相关报道,获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卫生基本资源现状、全国卫生总费用,政府卫生总费用、政府卫生投入占比,社会卫生总费用、人均卫生总费用,公立医院补偿现状,公立医院收支状况及收入结构等相关资料,对公立医院补偿现状进行描述,分析中国公立医院补偿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参考充足文献资料、征询专家意见以及对国际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政策的改革建议。

3.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相结合

将中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放在不同时间进行纵向对比;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进行横向对比,以此来探讨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效和不足。

比较分析各种支付方式的优缺点及不同医保模式的优缺点。第二节中国公立医院政府补偿机制研究综述

中国学者对公立医院政府补偿机制进行了多方面研究,现综述如下:一、中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方式研究

补偿方式即支付方式,通过选择不同支付方式可以对公立医院产生不同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财政补偿是补供方还是补需方,是采取定额补偿还是定项补偿,是按病种付费还是按服务单元付费,一直是卫生经济学领域争论的焦点。

贵慧认为,财政补偿资金的使用效率下,探索建立补偿方式与医院工作量、技术水平、服务质量、资源利用效率等相挂钩的补偿新方式,政府由直接组织服务转变为购买服务,通过购买或医保付费方式保证公立医院向社会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胡苏云认为,通过医疗保险付费设计改变对医院的补偿方式,如实行按人头付费和双向转诊,住院按病种付费,以专业化的管理机构加强对医院的引导和监督。二、中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渠道研究

中国公立医院的补偿渠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财政投入、医疗服务收费和药品加成收入。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政府财政补偿不足,医院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更多地依靠药品加成收入。

郑大喜等提出,新医改方案中将公立医院补偿由医疗服务收入、药品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医疗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偿两个渠道,同时采取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等措施,通过医疗保障基金支付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

魏晋才等提出,要拓宽筹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如社会赞助、慈善捐助等投入,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可以运用间接投资,如投资补贴、抵税、贷款贴息等形式,引导和规范社会资金进入医疗公益事业,实现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立医院投入多元化。

湛志伟认为,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或改革现行医疗服务付费方式,可达到弥补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成本的目的,使医疗机构依靠自身提供服务维持业务收支平衡。

谢峰指出,医疗服务价格提高是一个方面还必须加强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

贲慧讨论了目前公立医院主要融资渠道是政府投资、银行贷款和自有资金,同时提出在政府投入不足时,政府可以通过项目融资和租赁等,来完善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但是要加强监管。三、中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偿存在的问题研究

岳瑞娟、贲慧、凌云等都对目前中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现状进行了分析,文献表明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补偿不足,这是当前学者们普遍提到的一个共性的、突出的问题;(2)医疗服务收费长期处于低水平;(3)以药补医问题复杂;(4)补偿范围不明确;(5)补偿方式单一。

胡袁远方认为,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财政投人仍然不足,“以药养医”依旧延续;(2)医疗服务价格长期处于低水平,医疗工作者的价值未得到体现;(3)政府监管的缺失;(4)按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促使医疗费用不断增长。四、完善中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对策研究

赖昕等认为,政府要规划卫生资源,合理利用资金。适当提高医院技术性,劳务性的医疗服务价格,降低药品、医用耗材和大型设备检查价格。

刘建,万许兵等从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具有公益性的角度,指出政府应加大补偿力度、明确补偿范围。提出应建立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补偿机制,调整医疗服务收费,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技术价格,降低大型诊疗设备检查项目收费,增设药事服务费等政策建议。

邢晓辉,李从东等人从政府财政补偿的角度指出改革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偿方式,建立以政府购买为主的补偿机制,包括按实际工作量对基本医疗服务进行补偿、按对医疗费用的控制额度给予奖励性补偿、对公共救助产生的医疗欠费实行专项补偿;减轻医院负担对公立医院人员工资全额补偿;加强区域卫生规划,控制医院基建规模;建立预算绩效评估制度。

袁汇航提出,政府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公立医院进行资金的投入;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完成公立医院价格的制定;公立医院成本的核算要系统化、制度化。

陈瑶提出,财政补偿资金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用来保障资金使用得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公立医院需要建立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绩效评估机制,对其投入—产出效果进行评判。

郭董提出,实行“医药分业”,降低医院在最终消费中所起的作用,减少药品收入在医院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打破医院的垄断地位和解决药品价格虚高的问题。

邹婧睿指出,药品的回扣利润,诱导医生幵“大处方”。有必要对医生的“处方权”加以限制,处方按病种给出金额上限规定,并设立监督投诉机构,防止信息不对称下的“大处方”问题,控制药品利用量,降低病患药品费用支出。

吴小龙提出,通过通过慈善性捐款和医院发行相对低成本、免税的债券等方式拓宽社会补偿渠道。

贲慧认为,政府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对于社会力量兴办慈善医疗机构可制定相关优惠政策给予鼓励;政府还可以在加强监管的情况下,通过项目融资和租赁等方式来完善公立医院的补偿。五、中国公立医院医保付费方式研究

周鑫、吴正虎通过对五种付费方式的比较研究提出,应根据不同国家的经济水平、不同保障对象和保障层次、医疗保险覆盖率选择支付方式,选择任何一种费用支付方式都要着眼于社会整体最优的目标。

鲍玉荣等学者提出,国外近年的应用经验表明与现有的其他付费方式相比,按疾病付费制,是一种相对合理的医疗费用管理方法和质量评价方法既兼顾了政府医院患者等多方利益又达到了医疗质量与费用的合理平衡。

高洪波、丁晓丽提出,补偿方式应由补偿人员经费为主转变为以补偿业务工作经费为主,建立预算绩效评估制度,提高资金补偿的实际效果,增设“以奖代补”的补偿方式。

郭富威等学者认为,单病种管理通过平均住院日数、医疗安全指标等进行严格的标准控制,保证了医疗质量;可以总结出病种与收费标准,控制医院欠款率在患者住院期间使用单病种付费来控制医疗成本,使医疗费用趋于合理化,对医院经营管理有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加强成本核算、强化医生管理、降低药费在业务收入中的比重等来控制单病种费用,提高了医院自身的竞争力。六、中国公立医院补偿范围和补偿标准研究

对公立医院的补偿主要包括经常性补偿和专项补偿两大类,经常性补偿主要是针对人员经费,专项补偿主要是针对医院基础建设、大型设备和重点学科等方面的补偿。

邢晓辉、李从东从医院回归公益性的角度提出应建立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补偿机制,对基本医疗服务应按实际工作量进行补偿,对医疗欠费、政策性亏损,以及医院承担的公益性责任给予专项补偿,对费用的控制节约给予奖励性补偿,对离退休人员的福利补贴实行全额补贴。

柴丹指出,政府应积极探索财政对公立医院投入的有效途径核定好财政需要负担的部分,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行。补偿项目主要包括:资本性支出项目、重点学科发展和科研项目经费,离退休人员费用,公共卫生服务的支出等。

李乐波、曹漪指出,财政补偿应各取所需,不搞一刀切,比如医院当年有大型公益性基建项目,则应重点保证该项目补助政策上的优惠;有的医院是重点发展民族中医,则应对传统医疗项目重点扶植;对于当年因欠款明显增长或基建投入增加等情况,应调节财政补偿经费。

周绿林提出,科学核定补偿标准,使补偿金额既能满足医院的经营需求,又能兼顾其他补偿主体的承受能力,补偿金额按区域内公立医院总收入与总成本的差额来确定。

杨庆松指出,应对同一区域不同类别的医院分类测算确定补助水平,按绩效补助专项补助实行项目库管理,政府补偿范围应列入市场补偿的范围,和医院的性质相匹配。

严建军认为,通过竞争方式购买服务,对区域同级医院医疗服务数量与质量综合评价,来确定对医院的补偿额度,实行动态补偿。也有一些学者使用了定量建模研究方法对补偿标准进行测算。

万鸿君、彭芳认为,补偿范围的确定要以体现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促进医院运行的高效性,保护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为目标,将补偿范围分为保障性补偿,技术性补偿,竞争性补偿和其他补偿。七、对国内外社区筹资机制的比较研究

黄存瑞等根据国际国内相关文献,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与经济补偿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吴健明,刘朝杰通过比较中国和澳大利亚社区卫生服务筹资与补偿机制,提出中国社区卫生服务筹资与补偿机制的发展方向,要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体系,努力拓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生存发展空间。第二章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第一节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核心概念一、公立医院(一)公立医院的定义

郭子恒在《医院管理学》中提到,医院是对群众或特定的人群进行治病防病的场所,备有一定数量的病床设施、相应的医务人员和必要的设备,是通过医务人员的集体协作,以达到对住院或门诊患者实施科学的和正确的诊疗、护理为目的的医疗事业机构。

公立医院是政府举办、非营利运作、公益性卫生事业的载体,承担着向全体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医疗服务的任务,它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追求社会效益为宗旨、以满足广大居民健康需要为基本目标,确保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公立医院的性质:公立医院赋有一定的社会职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推动医疗科研工作的发展及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作为中国医疗体系的重要部分,部分公立医院还承担着医学人才的培养、医学技术评估与药品临床试验、医疗技术的改进及危重疑难病例的诊疗等职能,是当前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公益性的重要部门。

构成医院应具有以下基本条件:

①实施住院诊疗为主,一般设有相应的门诊部。有正式的病房和一定数量的病床设施。病床设施是指正式病床及配套的被服、家具、器具等装备;

②医院应具备基本的医疗、休养环境及卫生学管理设施;

③有能力对住院患者提供合格和合理的诊疗、护理及基本生活服务;

④有基本的医疗设备,设立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手术室及消毒供应室等部门;

⑤有相应的、系统的人员编配,包括医务人员和行政、后勤人员;

⑥有相应的工作制度与规章制度,如查房、病历书写、医嘱、消毒隔离等医疗、护理制度。

公立医院是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也是中国卫生医疗体系的主体。据统计,2015年中国有公立医院13069家,公立医院约占医院总数量的47%,拥有床位429.64万张(医院中公立医院床位占80.6%),床位数较2014年至今41.4万张,卫生人员427.7万人。2015年中国公立医院提供的诊疗人次27.1亿人次,占全国医院诊疗的88%。2015年中国公立医院入院人数13721万人,占全国医院住院人数的85.3%。(二)公立医院的分类

1.医院按等级分类

根据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分级管理办法(试行草案)”的通知》,各级医院经过评审,按照根据任务和功能的不同,确定为即一级医院、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

一级医院(社区医院):直接向一定人口的社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服务的基层医院、卫生院。

二级医院(县/区级医院):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

三级医院(市级医院):向几个地区提供高水平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和执行高等教学,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的医院。

根据各级医院的技术水平、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并参照必要的设施条件,分别划分为甲、乙、丙等,三级医院增设特等,构建了庞大的公立医院网络,肩负着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任务。

2.按规模分类

按规模划分,但对于具体多少张床位作为划分大型、中型、小型医院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普遍认为编制床位在100张以下的为小型医院,100-500张为中型医院,500张以上为大型医院,但由于近年来各级医院的迅速扩张,医院实际开放床位与编制床位存在较大差异,2000张甚至4000张以上床位的超大型医院在各省市都有。

3.按产权分类

2000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00〕16号),医院从产权上划分成非营利性(即公益性)和营利性(即私立性)两大类。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由同级财政给予合理补助,并按扣除财政补助和药品差价收入后的成本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不享受政府补助,医疗服务价格执行政府指导价。政府不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三)公立医院的主要职能

1.提供医疗服务

公立医院服务功能一般包括:(1)在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发挥主体作用,包括门急诊和住院服务、急、危、重及罕见疾病的诊治以及包括门诊和住院在内的部分特需医疗服务,通过日常诊疗活动使群众以较低的费用获得质量合格的基本医疗服务,保证社会的公平公正;(2)承担公共卫生、预防保健服务;(3)满足病患(尤其是高收入者)特殊医疗需求开展不同形式的特需医疗服务,如美容、临终关怀、上门服务等。(4)提供私立医院不愿意提供的福利服务,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例如:向贫困者和弱势人群的服务,提供应急救援和急救服务等。

2.教学与科研职能

做好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医院科教兴院方针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医院技术实力,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医疗教学工作,是基础性的工作,公立医院承担医学生培养(主要包括临床理论教学、临床见习、临床实习、毕业实习的任务)和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任务,为医疗卫生行业储备临床人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加强医学科研工作,有利于促进医院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公立医院作为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主要力量,拥有优质的临床医学教学和科研资源,有先进的设备和一定数量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同时具有研究的信息和资料来源,为临床科研开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3.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活动保障中,公立医院发挥着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如对各类人群进行针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医疗、个人防护知识的教育和宣传,承担大量的救治工作,包括派出医疗队到现场进行急救处理,腾出大量病床收容患者并进行抢救,设置专门病区对患者进行救治,组织进行防疫消毒和监测评价等工作。

4.技术支持下级医院或边远医院

公立医院承担着对下级医院或边远地区医院的技术支持职能。目前许多二级以上医院通过支农支边、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基层卫生机构、培训医务人员、开展学术讲座、专家会诊和义诊等方式,在城市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在农村对口支援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二、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一)补偿的定义

补偿是指一个主体为了特定的目的对另一主体已经发生和预计必然发生的已知成本和经济损失所做的经济支持和投入,其目的是补足成本或损失和避免资金风险。(二)机制的定义“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用以表示有机体内发生的生理或病理变化时,各器官之间相互联系,作用和调节的方式。

系统学的观点认为,“机制”是指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式和运动原理以及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

经济管理中所指“机制”,是指一个复杂工作系统中的子系统的构造、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三)补偿机制的定义

补偿机制是指为了保持某一工作系统内部组织运行有效,而对该系统或者组织给予必要的经济支持和成本补偿的过程和方式。(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定义

对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理解现有文献总体比较一致,只是表述方式有一些差别:

陈瑶等将其界定为“对公立医院为开展业务活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等过程中卫生资源耗费进行弥补、充实的方式和途径”。

刘君等对补偿机制定义为“以医疗供给组织为核心,以资金流为纽带,包括医疗机构收入来源、保险支付方式、医疗服务价格、医疗行业市场环境以及政府对行业的规制等各方面关系在内的医疗市场各方主体的制度安排”。

熊瑞文、张书宜、许秀菊等认为,医院的补偿机制是指对医疗服务过程中卫生资源的耗费进行弥补和充实的方式和途径,也就是对医院经济活动的耗费有补偿作用的各种要素的有机结合。

陈欣认为,医院补偿机制是以医院为核心、以资金流为纽带,包括医疗服务筹资模式、服务购买组织、价格、支付方式、市场、竞争、服务提供组织、政府干预、行业自律等各个方面。

金春林等认为医院补偿机制是以医院为核心、以资金流为纽带,包括医疗机构收入来源、保险支付方式、医疗服务价格、医疗行业市场环境,以及政府对行业的规制等各方面关系在内的医疗市场各方主体相互作用的制度安排。

本书赞同熊瑞文、张书宜、许秀菊对医院的补偿机制的定义。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实质上就是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提供一定数量的金额给公立医院来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行和发展,从而保障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

政府对公立医院实施补偿机制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公立医院提供公益性医疗行为、保障公众健康,从而综合应用行政和市场等手段来维持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作用在于使医院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得到足额的补偿,以保证和满足医院简单在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

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包括补偿政策、补偿渠道、补偿范围和补偿[39]水平、补偿方式和支付方式在内的一个系统、完整的体系。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补偿结构、渠道、范围、方式以及附属在具体要素上的价值、利益的传递和分配。采取不同的补偿机制,公立医院会因受到不同的激励约束作用而产生不同的医疗服务行为。(五)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类型

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有三种主要类型:

第一种是政府财政补偿为主的模式;

第二种是在社会医疗保险体制和商业医疗保险体制国家及地区采用的模式,称为双重补偿模式。

第三种是医疗保险筹资为主的补偿模式。

政府财政补偿为主的模式是指财政全部承担公立医院的开支,患者不付费或者付少量费用,主张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或者希望政府包办公立医院的补偿思路。这种模式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也有利于基本医疗服务提供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但是,这种模式也有弊端,如英国国民卫生体制出现就诊和手术的排队现象。

以政府财政投入和医疗保险筹资的双重补偿模式是指公立医院的一部分开支,通常是基建、设备等固定投资由政府财政补偿,一般的运营成本由医疗保险机构支付,患者根据补偿比自付一部分费用,如德国公立医院采用“双重补偿”的模式。这种模式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刺激竞争,同时也会促使医院改善治理,主要探索医疗保险购买补偿机制,以期实现积极性与公益性的均衡。

医疗保险筹资为主的补偿模式是以医疗保险筹资为主的补偿机制,取消药品加成管制,同时加大政府对医疗保险的财政投入,并通过医疗保险对公立医院进行“购买服务”式补偿。三、补偿渠道(一)补偿渠道的定义

补偿渠道是指医院向谁收费,谁为患者获得的医疗服务付费。(二)补偿渠道的分类

1.按照公立医院财务收入科目分类

按照公立医院财务收入科目分,公立医院补偿渠道可分为政府财政补助、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收入三类。卫生计生部门官方统计对公立医院卫生经费的统计、在新医改的公立医院改革文件都将公立医院的收入分为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业务收入,其中,业务收入包括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其他收入。

2.按照谁付费角度分类

按照谁付费角度分,公立医院补偿渠道分为医保支付,患者现金支付和政府财政补助三类。四、补偿方式

补偿方式是指在各种补偿渠道中,资金支付方按照何种方法计算、何种拨付方式支付给医院资金。五、财政补偿方式

政府财政补偿是指公立医院从政府部门获得的经费,财政补偿方式是指医院获得公共财政补偿的方式,医院获得公共财政补偿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医院及医生的利益激励机制,影响其服务提供行为,进而影响到财政资金的补助绩效。当前各地多采取按财政投入能力实施基于成本的补偿方式,在财政投入一定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补偿公立医院基本医疗服务亏损,减轻医院的财务压力,避免复杂的成本核算。

财政补偿方式可分为基本补助和专项补助,医院财务报表里显示为基本支出和专项支出。(一)专项支出

专项支出指按政府卫生投入政策,根据区域卫生规划、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财政保障能力、医院收支状况等情况,按照一定标准对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科研立项、重点学科发展,政府指定公共卫生任务等支出项目给予的专项补助,实行专款专用。对包括公立医院在内的各类医疗机构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政府应当给予专项补助;对于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服务经费,政府应按服务成本给予医院相应的专项补助;对于公立医院的政策性亏损,按规定对用药品收支结余弥补后仍有差额的,应由同级政府给予专项补助。(二)基本支出

基本支出即原来的公立医院的差额补助,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补助,公用经费主要是对由于政策定价原因造成的医疗费用低于医疗服务价值的补偿。补偿数量、结构和指向取决于明确政府职责基础上的总体设计,政府承担怎样的责任与义务将决定政府补偿的项目是什么及补偿到什么程度。

基本支出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按核定床位数量投入、按在编人员工资投入以及两种方式混合使用。其中,按核定床位投入是目前最为常用的财政补偿方式,政府按核定的床位数和每床位的投入标准,确定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额。这种投入方式基于的假设是公立医院床位数量越多,医院需承担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也就越多,政府应补偿的亏损也理应越大,从而导致医院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而盲目地扩大医院病床规模。按在编人员工资投入导致医院为多拿补助竞相增加事业单位人员编制行为的出现。六、补偿力度/补偿水平

补偿力度是指医院从各种补偿途径获得资金的数量。考虑到中国各地实际情况,政府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补偿力度是一个渐进过程,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弥补实际亏损。第二节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理论基础一、准公共产品理论

准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如教育、政府兴建的公园、拥挤的公路、公共卫生等都属于准公共产品。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公立医院提供的产品带有准公共品性质,拥有正外部性,同时又是以个人服务产品的形式出现。在医疗服务成本中,基础设施等固定成本的使用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即公立医院设施和设备的改善以及人员素质的提高的受益对象是整个人群,个人的使用并不会妨碍其他人受益。因此,政府为了保证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政府就必须对公立医院提高医疗服务所耗费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补偿。二、政府失灵理论

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而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政府失灵”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由于行为能力和其他客观因素制约,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2)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效率低下,或者成本昂贵,导致资源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3)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也有较高的效率,但都带来不利的事先未曾预料到的副作用;(4)某些外部性问题或国际性经济贸易问题,一国政府无能为力加以解决。三、“政府购买服务”理论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government purchased services)是指将原来由政府直接提供的、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来完成,并根据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即“政府承担、定向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是一种新型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随着服务型政府的加快建设和公共财政体系的不断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将成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式。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已经成为中国部分地区(如上海、佛山、无锡、北京市海淀区等)公共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的主要思路之一。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定项补助,即建立部分项目“公共卫生服务券”制度,对一部分政府能够承担、群众受益明显的服务项目以发放“公共卫生服务券”的形式,对承担机构实行定项补助,有代表性的如浙江省淳安县和重庆市黔江区等地;二是定额补助,按“政府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原则,采取“条条立项、块块打包”的方式,改变按卫生院工作人员数拨款的模式,按服务人口、服务质量,并区别地区差异,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进行相应拨付,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主要在东、中部省市试点,如“无锡模式”。目前,已有地方进行了政府出钱购买中介的医保经办服务的尝试,即第三方购买,如“江阴模式”和“新乡模式”。四、“有管理的竞争”理论“有管理的竞争”(the managed competition)理论由斯坦福大学医疗保险专家安霍恩(Alain C.Enthoven)教授于1977年提出。在医疗服务领域,“有管理的竞争机制”实际上是指筹资体系预付费方式与医疗服务竞争机制的制度组合。其中,预付费方式主要以“控制医疗费用”为目标,竞争机制以“保质”为目标,两者合力提升医疗服务“性价比”(cost-effective),最终实现医疗服务“可及性”(accessibility)。医疗服务“有管理的竞争”理论本质上为了倡导筹资体系治理下的竞争性医疗服务体系,即让医疗机构在预付费方式的引导和制约下围绕医疗服务性价比和可及性进行竞争。所提供医疗服务高性价比者在竞争中取胜,低性价比者在竞争中失败;所提供医疗服务高可及性者在竞争中取胜,低可及性者在竞争中失败。所谓“有管理的竞争”,可以概括为:全民医保,政府在医疗筹资中扮演积极而有效的角色;公立医疗保险代表参保者的利益向各类医疗机构购买医药服务;医疗服务机构走向市场竞争,其中政府以购买者(通过医保机构)、监管者和推动者的角色参与到医疗服务的市场之中。“有管理的竞争机制”在不同医疗筹资模式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公共税收筹资体系的英国体现为“卫生财政资金预付费方式下的医疗服务竞争机制”,在社会保险筹资模式的德国体现为“社会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下的医疗服务竞争机制”,在商业保险筹资模式的美国体现为“商业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下的医疗服务竞争机制”。五、“花钱矩阵”理论“花钱矩阵”理论(spend money tomatrix theory)由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提出。具体内容:“花谁的钱”决定服务主体关注服务费用的程度,“为谁办事”决定服务主体关注服务质量的程度。如果是“花别人的钱为别人服务”,那么服务主体既不会关注服务费用,也不会关注服务质量,结果必然是服务“物劣价高”;如果是“花自己的钱为自己服务”,那么主体既会关注服务费用,又会关注服务质量,结果必然是服务“物美价廉”;如果是“花别人的钱为自己服务”,那么主体只会关注服务质量,而不关注服务费用,结果必然是服务“物美价高”;如果是“花自己的钱为别人服务”,那么主体只会关注服务费用,而不会关注服务质量,结果必然是服务“物劣价廉”。

医疗保险后付费方式下的医疗机构是“花别人(医保)的钱为别人(患者)服务”,所以医疗机构既不会主动降低医疗费用,又不会积圾提升医疗质量,这必然会导致医疗服务的“物劣价高”,必然会导致群众看病的“既难又贵”,所以,医院必须构建以“控制医疗费用”和“保质”为核心功能的制度安排。

医疗保险预付费方式下的医疗机构是“花自己(医院)的钱为别人(患者)服务”,所以医疗机构虽然会主动降低医疗费用,但不会积极提升医疗质量,这必然会导致医疗服务的“物劣价廉”,必然会导致群众看病的“虽贱但难”。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医院必须构建以“保质”为核心功能的制度安排。六、“激励相容”理论

激励不相容的概念是美国教授威廉·维克里(William Vickrey)和英国教授詹姆斯·米尔利斯(James Mirrlees)提出的,开创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激励理论——委托一代理理论,从而获得了1996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激励不相容是指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当你委托别人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他的利益与你的不一致,那就别指望他能如你所愿完成这件事。那么,如何才能克服激励不相容的困境?200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名誉教授里奥尼德·哈维茨(Leonid Hurwicz)力图创立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的机制。激励相容是指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有自利的一面,其个人行为会按自利的规则行为行动;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一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现代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表明,贯彻激励相容原则,能够有效地解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使行为人的行为方式、结果符合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让每个员工在为企业多做贡献中成就自己的事业,即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两个目标函数实现一致化。七、“医疗服务外包”理论

医疗服务外包是指由专业公司专业人员做专业服务,这种经营模式省钱省力,而且提高服务质量。医疗机构将其除核心业务——临床主要诊疗业务外的其他业务外包给专业机构,这些专业机构既可能是其他医疗机构,也可能是非医疗机构。而这些专业机构提供的外包服务,既可能通过实体企业或机构实现,也可能借助基于互联网应用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医疗服务外包模式的出现和扩展,不仅催生了承接医疗机构服务外包的新兴行业,也改变了传统医疗服务的业态,丰富和生动了当代中国医改与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实践。

根据美国《现代医疗》杂志刊载的年度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医疗相关外包合同年度增长量逐年上升,其中,全美最大的20家外包公司的医疗客户数量,从2010年的14556家上升到2011年的16463家,年增长率为13.1%。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伊朗卫生部要求医疗机构每年对3%的业务进行外包。同时,数据显示,在外包业务中后勤保障、信息技术外包占主要份额。2009年,美国《现代医疗》杂志调查称:美国前20个医院科室管理大类中,洗衣服务、保洁服务、诊疗器械维护占约63%的外包合同份额。中国台湾地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非临床支持服务外包中,医疗废物及垃圾(94%)、礼品部(75%)、餐饮(56%)、保安(54%)、器械维修(37%)占主要比率。国内保安、餐饮、清洁等外包的医院比较多。随着信息技术需求的增长,单纯的信息技术服务(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 ITO)已经不能满足发包方的需求,业务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 KPO)成为外包行业的发展热点。在医疗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BPO和KPO业务,包括了呼叫中心、网络预约系统、远程医疗服务。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医疗保健行业占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客户的22.5%。

巴基斯坦的一项研究表明,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将基本医疗服务外包可以显著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可及性、反应性,这对于基层医疗资源匮乏的中低收入国家来说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从现实来看,如何保证外包服务的质量与医疗安全,促进相关新兴服务业态的健康发展,是中国当前推动医疗机构服务外包发展面临的最大的挑战,需要政府、发包医疗机构和各类承包主体协同合作,基于实现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目标,不断促进医疗机构服务外包向规模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第三章中国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演变第一节中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的演变

公立医院作为防病、治病、促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特别是补偿机制经历了不断发展变革的过程。具体来说,中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机制的发展路径大体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一、统收统支阶段(1949-1952)

这一阶段最主要的特征是财政对医院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医院收支结余不能留用,必须全部上缴财政。

建国初期,医疗资源匮乏,国民健康水平低下,卫生部于1950年确立“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国家对公立医院主要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即收入全部上交财政预算,支出全部由财政预算安排。国家实行供给制,实施政府管理药品价格,并逐步建立了各级药品价格管理机构和制度;医务人员是国家干部。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费用主要是一种“低水平,广覆盖”的、由政府承担的补偿模式。主要由政府、国有企业、人民公社福利基金承担医疗费用。医疗经费由财政拨款,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制度,收支结余不能留用必须全部上缴财政。

1951年,卫生部发布《关于健全和发展全国卫生基层组织的决定》,对公立医院实行“统收统支”管理,即收入全部上缴财政,支出编制年度预算,请示主管部门核准拨款,专项专用。在城市建立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在农村建立合作医疗制度。下拨款缴款手续繁多,不利于调动医疗机构开展业务工作的积极性,在执行中存在补助定额偏宽、医院结余过大、不适应当时国家财政经济较困难状况,所以,实行时间较短。二、差额补助阶段(1953-1958)

1953年改“统收统支”为“以收抵支,差额补助”,1954年明确为以床位计算补助的“全额管理,定额补助”。

1955年9月,卫生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改进医疗财务管理工作的联合通知》,对医院实行“全额管理,差额补助”,即医院收支全部纳入国家预算,财政按医院实际收支差额拨款补助,年终结余全部上交。即核定收支计划,根据收支差补助差额部分。人员工资、零星设备补充和大修缮的费用,都包括在差额补助范围内,新增基本建设与固定资产设备购置需要向主管部门另外申请,收支结余仍然要求全部上缴财政。对医疗机构控制过死,难以控制医疗机构支出的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也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卫生事业的发展。“收支两条线”管理下,医院需按照政府定价对患者收费,同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