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就医的误区:儿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09:23:20

点击下载

作者:黄国英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走出就医的误区:儿科

走出就医的误区:儿科试读:

前言

医患沟通是心灵和感情的沟通。医学常识的普及极其有利于促进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走出就医的误区,解答老百姓就医时的常见问题和困惑、打开老百姓就医时的心结和顾虑,从而更好地促进医患沟通与理解,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科普图书是一种很好的宣传媒体和交流平台。现有的医学科普图书,往往聚焦于慢性疾病的预防与康复,较少涉及医患对话或医患沟通。本书从医生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遇到的真实的医患问题出发,直面患者家长的所思所想,开启医患对话,为广大家长们释疑解惑。

本书分症状篇和疾病篇两大部分,就儿科临床工作中常见的10大症状,如发热、咳嗽、腹痛、血尿、惊厥等,进行详细的疾病特点描述和诊治相关问题的解答,还以器官系统为分类,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介绍41种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反映家长在孩子生病过程中的想法,解答家长的种种疑虑和问题。本书从新生儿常见疾病开始介绍,涉及婴幼儿、儿童、学龄期、青春期等各个时期的儿童常见问题和疾病,适用于0~18岁孩子的父母阅读。

本书以直观、系统、客观的方式介绍医学与医疗行为,告诉读者医学的可为与不可为,以提出问题、有问有答的形式展开医患对话:“你需要了解的几个问题”是医生从专业人员的角度提出若干患者应该了解的科学问题;“大众常见误区解读”是从患者角度,列举就医过程中的一些误读误解。全书试图以更积极、更主动的态度去加强医患沟通和医患间的理解与信任。全书语言平实、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贴近现实、言简意赅、实用性强。

本书编者全部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为各专业的主任医师和专家,其中不乏全国儿科各个专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是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是国家儿科学重点学科,目前在全国儿童医院综合排名中名列前茅。这次儿科医院的专家齐聚首,为了孩子的健康,为了引导正确的就医观,专家们不计辛劳,冒着暑热,积极撰稿,希望呈现给读者一本不同凡响的有实用价值的科普图书。同时也希望这本《走出就医的误区》,除了让读者了解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医学知识和诊治要点外,还能体会儿科医生的付出和奉献,体会医患沟通、医患相互理解在就医过程中的重要性。“慈心仁术何处求,洒向人间都是爱”,这是我们的初衷和愿望。由于时间匆忙,编写过程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出版社相关编辑的悉心指导和各位编者的大力支持,特别是黄瑛、曾玫、沈茜、曹琦、王琳在定稿时进行了认真的审校,在此一并致谢!黄国英症状篇第一章 发热

人体正常体温范围随测量部位不同而不同,通常腋温36~37℃,口温36.3~37.2℃,肛温36.5~37.7℃。正常人上午体温较低,下午略高,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1℃。每个孩子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时间、季节、环境等)的影响。因此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孩子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你需要了解的问题(1)发热是怎么发生的?

发热是外来致热源如细菌毒素刺激机体免疫细胞产生内致热源,如IL-1,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上调体温调定点。通过促进肌肉和内脏增加产热,皮肤黏膜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使得体温升高。(2)发热会有哪些不适?

孩子开始发热时,会感到乏力、肌肉酸痛、畏寒或寒战、以及头痛不适,有些婴幼儿可能会引起高热抽筋等。而体温下降时可有出汗多、皮肤潮湿等表现,但精神会明显好转。不同病因引起的发热可有不同的伴随症状,比如肺炎引起发热可伴有胸痛,脑炎、脑膜炎引起的发热可伴有头痛,而水痘、麻疹、伤寒等疾病引起的发热可伴有皮疹等表现。(3)发热一定有害吗?

高热对器官和组织造成损害,比如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还可能使大脑皮质产生不可逆的损害。但发热不一定都不好,它也有有益的方面:①体温升高至高于很多病原体生长的最适温度可以降低其生长速度,从而减少机体面对的病原体数量;②发烧引起的高温会使细菌和病毒的酶或毒素失活;③发烧加快体内化学反应速度来提高机体的免疫反应水平,加快对病原体的攻击从而缩短病程;④发烧会使患者感觉生病而休息,可促进机体恢复。(4)发热一定是感染引起的吗?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急性发热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传染病),如果高热持续2周以上要考虑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等。(5)发热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一致吗?

发热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不一致,有些患儿在呼吸道感染时易发高热,但另一些孩子体温不一定很高,甚至不发热。医生更看重的是发热的持续时间以及伴发的症状,如体温很高,但体温下降后精神状态恢复很好,说明病情不重;如果体温持续3天以上,咳嗽明显加重或精神不佳,出现呕吐头痛等表现,需要注意病情恶化。(6)什么是发热待查?

发热是一临床症状,而非临床疾病,有许多疾病均可伴有发热,如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和血液病等,有些疾病诊断比较容易,而有些病因寻找则显得困难。发热待查,即不明原因发热是指发热持续2周以上,虽经住院检查,仍不能明确的一部分病例。常见误区解读(1)发热就诊,为何没用抗生素治疗?

发热患儿,因发热常有明显不适,哭吵不安,家长急切希望尽快用药控制症状,希望通过使用抗生素,甚至静脉输液方法阻止发热。然而,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儿童发热大部分是呼吸道病毒感染,没有特别针对呼吸道病毒的药物,只能对症处理,发热一般需要持续3~5天时间,体温大都能自然恢复正常。抗生素仅用于明确细菌感染的发热孩子,如没有任何临床表现(扁桃体化脓、尿路感染、脓血便等)提示细菌感染,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查一下血常规,如果显示细菌感染可以考虑使用。(2)发热后,为何不马上用退热药物?

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部分孩子高热会引起高热抽搐,因而家长希望能尽早用退热药物,不让体温过高。确实,持续高热有害,会造成脱水、电解质紊乱、大脑皮层损害甚至昏迷,特别是小儿高热惊厥害处多,需要积极处理。但很多中低程度的发热,如前所述,有一定益处,并不急于用药;而且过度用药可能掩盖病情,影响诊断,并可能加重肝肾负担,反而对康复不利。

另外,对于发热的处理,药物不是唯一选择,也不一定是最优选择。物理降温,包括温水擦浴、冰敷、酒精等方法均可达到较好的降温效果,同时,补充足够的水分,纠正电解质紊乱,也对病情的控制至关重要。(3)做了这么多检查,这么大个医院,怎么连发热都看不好?

发热作为一病因复杂的临床症状,有时病因诊断比较困难,特别是疾病早期仅有发热,没有其他临床表现,检查没有确定的方向,医生不可能进行大量的检查来诊断疾病,必须按发热待查的规范进行诊治。发热待查是目前临床很常见的疾病,需要进行多方位、细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有着耗时长、检查繁琐、费用昂贵的特点,尽管如此,发热待查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近10%的病例始终不能明确病因,需要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患者及医护的配合。(王立波)第二章 咳嗽

咳嗽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是呼吸道防御机制的重要一环,可以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防止各种炎性分泌物堆积,阻止异物的吸入;如果咳嗽反射受到削弱,如呼吸肌麻痹导致咳嗽无力,支气管肺部的分泌物不能排除,会导致反复难治的呼吸道感染。但剧烈或长期咳嗽可导致呼吸道黏膜及声带受损,并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你需要了解的问题(1)咳嗽是如何发生的,它有什么作用?

咳嗽是一种系列反射动作,首先是:①呼吸道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刺激,通过;②传入神经,刺激信号到达;③延髓咳嗽中枢,然后通过;④传出神经(迷走神经传出纤维、喉上神经等)传出冲动,表现为咳嗽之前用力地吸气,接着声门关闭,相继肋间肌和膈肌剧烈收缩,到一定的气道压力后声门突然开放,膈肌迅速收缩,挤压肺内气体高速度冲出呼吸道,将呼吸道黏膜上黏附的物质冲出,形成咳嗽和咳痰,这一复杂协调的动作是通过一系列反射组成,称为咳嗽反射弧。这个反射弧中的其中一个环节异常,就会影响咳嗽。

在临床上咳嗽异常可以是咳嗽无力,比如神经肌肉疾病,孩子不能形成有效的咳嗽反射,难以清除支气管肺内正常或炎症产生的分泌物,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或感染持续难愈。但这部分病人相对比较少,而且这部分病人都有显而易见的基础疾病,治疗的重点是如何治疗基础疾病。在临床上给孩子和家长带来困惑的是剧烈咳嗽或咳嗽持续不愈,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学习。(2)咳嗽的分类和意义

咳嗽根据时间的长短进行分类,但分类的标准五花八门,主要的目的是归类引起咳嗽的可能原因,以提供临床治疗指导。有一种比较合理的分类是:①急性咳嗽:咳嗽持续时间小于3周,这类咳嗽多由急性呼吸道感染引起;②迁延性咳嗽:咳嗽持续时间在3周到8周之间,这类咳嗽可能为一些特别感染,如支原体感染,或反复呼吸道感染所致;③慢性咳嗽:咳嗽持续超过8周以上,其病因比较复杂,其中以咳嗽变异型哮喘和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最为常见。我国现行分类以8周为界,分为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3)咳嗽的治疗方法

咳嗽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两个方面,急性咳嗽病因治疗中主要针对呼吸道感染,以祛痰止咳为主;但慢性咳嗽中比较复杂,可能需要一些辅助检查和诊断性治疗来明确病因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只有在咳嗽剧烈,或痰液浓稠,影响排痰时候才需要对症处理。常见误区解读(1)孩子咳嗽断断续续2个多月了,这么多药物怎么都不管用?

孩子断断续续咳嗽首先应该知道每次间隔多少时间会出现咳嗽,在断断续续咳嗽中最多的是刚进幼儿园的孩子,由于孩子进幼儿园后不适应群体生活,呼吸道感染明显增多,咳嗽就会比较频繁;一般一个普通的上呼吸道感染,咳嗽的时间平均在3周左右,如果孩子平均一个月患一次上呼吸道感染,那么你就会感觉孩子咳嗽没有好过;如果再加上孩子有过敏体质,咳嗽时间就会更长,所以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导致长期咳嗽的一个原因,主要通过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减少呼吸道感染,以减少咳嗽的发生。(2)孩子每到春秋季节,总会出现咳嗽,而且不容易好,是不是医生没有对症用药?

对于每到一定季节就出现咳嗽的孩子,一定要注意观察是否患有过敏性鼻炎,这类孩子往往出现晨间及入睡前咳嗽,白天仅在运动剧烈后出现咳嗽,体检除了过敏性鼻炎外,还可以发现咽部红肿,抗生素治疗没有效果,对于这一类型的咳嗽应该在耳鼻喉科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治疗。过敏性鼻炎是一个比较难治的疾病,药物完全控制症状比较困难,而且每到过敏季节症状会比较明显。对于症状控制不满意的孩子可以进行过敏原测定,如果屋尘螨过敏较为明显可以考虑进行脱敏治疗。(3)白天老是觉得喉咙不适、咳嗽,夜间就一点也不咳,应该没什么病吧?

对于长期咳嗽的孩子要注意几种特殊的情况,以免误诊。首先习惯性清喉声,这是慢性咽部炎症的一种特殊表现,它与咳嗽的区别在于清喉声受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大,转移注意力或入睡后清喉声就会消失,而咳嗽受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小,而且夜间咳嗽会更加明显。在儿童发育期间,咽喉部受到反复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会出现淋巴增生,表现为咽部有大量的淋巴滤泡,尤其有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的孩子,咽部的敏感性增加,出现咽部不适、异物感或瘙痒,进食后及剧烈活动后清喉声音会比较明显。对于这类孩子需要耳鼻喉科排除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过敏性鼻炎和鼻窦炎分泌物会持续刺激咽部导致疾病持续不愈。第二种情况就是多发性抽动,孩子也表现为反复咳嗽,实际上是喉部肌肉抽动发出的声音,在音质上与咳嗽有一定的区别,这些孩子多同时伴有面部肌肉抽动,不属于呼吸科范畴,需要到神经心理科专家进行诊断与治疗。(4)孩子3个月大,总是咳嗽,喉咙里感觉有很多痰,喂水时容易呛,肯定是感染很严重。

会厌协调功能不全的孩子多见于3个月以下的婴儿,特别是早产儿,由于神经发育还不完善,会厌协调功能差,喂水或喂奶时候容易出现呛咳,有的时候哭笑也会引起唾液呛入而剧烈咳嗽;这种孩子最大的危险是夜间胃食道反流时胃内容物的吸入。该病在呼吸道感染、鼻塞时候会加重,所以要避免呼吸道感染;喂养时候要注意观察,有呛咳发生时要及时终止喂奶,难以控制则需要插胃管进行鼻饲。(王立波)第三章 呕吐

呕吐是一种保护性反射。由于呕吐中枢受到各种刺激(图1-3-1),反射性引起幽门、胃窦收缩,胃底贲门松弛及腹肌、膈肌强烈收缩,使腹部压力增高,迫使胃内容物经食道由口腔排出。图1-3-1 呕吐中枢与各种刺激物你需要了解的问题(1)呕吐一定是消化系统疾病造成的吗?

呕吐不一定是消化系统疾病引发的。呕吐是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胃炎、肠炎、病毒性肝炎、阑尾炎、胰腺炎、肠套叠、机械性或功能性肠梗阻、消化道畸形均可引起呕吐。但需要注意的是,感染性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支气管肺炎、泌尿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疾病也会发生呕吐。前庭功能异常、各种代谢紊乱、药物或毒物刺激也会引起呕吐。因此,出现呕吐症状时,需警惕其他系统的疾病。(2)用止吐药就能立竿见影吗?

应用止吐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只有解除病因刺激,才能使呕吐明显缓解至停止。如果病因持续存在,呕吐症状也会持续发生。在明确病因后,治疗药物作用的发挥和疾病的恢复也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当疾病严重机体受损明显时,呕吐症状的恢复也会较慢。(3)呕吐一定需要禁食吗?

当呕吐严重不能进食、一吃就吐的时候,可以考虑短时禁食。一般禁食4~6小时,这期间可以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然后少量进食,观察有无呕吐发生,症状有无缓解。(4)呕吐一定需要静脉用药吗?

当严重呕吐不能进食的情况下,可给予静脉补液,维持水盐平衡。如果呕吐症状不是很严重,可予少量多次进食,减少胃肠道刺激。(5)呕吐是不是都需要用止吐药?

呕吐发生时,应根据病情分析病因,考虑症状发生是否与胃肠道疾病有关。在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时,由于咳嗽明显,刺激咽部引发的呕吐,则并不需要应用止吐药。因此,具体病情需要具体分析。常见误区解读(1)只是呕吐、精神差些,为什么医生怀疑小孩患脑炎了,是不是吓唬我们啊?

呕吐不单单是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症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水肿、颅内占位等疾病均可引发呕吐。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避免误诊漏诊。一般中枢性呕吐较剧烈,多为喷射性,呕吐前恶心感不明显。(2)用药后,呕吐没有明显缓解,是不是该换药了?

呕吐病因的去除需要时间和过程,应用止吐药只能部分缓解症状。尤其在疾病急性期时,即使用药,呕吐也会较为明显。孩子还需要注意多休息,给予恰当的饮食调理,注意有无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的表现。有时候,呕吐病因复杂,可能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全身检查才能找到病因,对症下药。(3)咳嗽流鼻涕或者腹泻治疗后出现呕吐症状,是不是用药的问题啊?

疾病发生是个逐渐进展的过程,大多时候,症状是一步步表现出来的。比如腹泻时,有时先呕吐后腹泻,有时先腹泻后呕吐,有时逐渐出现发热等表现。咳嗽流涕也是很多疾病的前驱症状。因此,呕吐并不一定和药物有关,而是更需警惕某些疾病的逐步进展。(4)婴幼儿也能用止吐药吗?

婴幼儿如果出现明显呕吐症状,视其病因也可以应用止吐药。可选择安全性高、服用方便、患儿依从性好的药物。(5)出现呕吐后医生让注意饮食,是不是就只能吃粥啊?

孩子出现呕吐后,医生嘱咐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但并不代表孩子只能吃粥,而是建议补充清淡可口、富含维生素、易于消化的饮食,比如软饭、烂面、较为精细的蔬菜等。更需注意补充水分,少量多次进食。(芦军萍 黄 瑛)第四章 腹痛

腹痛是小儿常见症状之一,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外脏器的病变,而表现为腹部的疼痛。引起小儿腹痛的原因很多,几乎涉及各科疾病,既可以是腹内脏器病变,也可以是腹外病变;可以是器质性的,也可以是功能性的;可以是内科疾病,也可以是外科疾病,少数为妇产科疾病。

腹痛按腹痛性质可分为绞痛、钝痛、反射痛;按腹痛发作时间可分为急性腹痛和慢性再发性腹痛。急性腹痛分为:①外科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肠套叠、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脏器破裂或穿孔等;②内科疾病所致急性腹痛,如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原发性腹膜炎等;③腹外疾病所致急性腹痛,如急性心肌炎、急性心包炎、溶血危象、过敏性紫癜等。慢性再发性腹痛一般指3个月以内至少有3次腹痛发作,包括慢性阑尾炎、先天性肠旋转不良、食道裂孔疝、肠蛔虫症、胆总管囊肿、结缔组织病、便秘等。你需要了解的问题(1)婴幼儿腹痛有哪些表现?

年长儿能主动说出腹部疼痛,但对于不能表达清楚的婴幼儿,腹痛的表现可以多种多样,这时需要家长注意观察。婴幼儿腹痛可以表现为哭闹异常,包括剧烈哭闹、突发哭闹、阵发性哭闹、持续性哭闹,也可以表现为活动异常,包括越摇越闹、越拍越哭、拒绝活动、蜷卧不动,还可以表现为身体和精神异常,包括手指脐部、身体屈曲、弯腰行走、精神反应差、面色白、辗转不安等。(2)腹痛一定是消化系统疾病造成的吗?

腹痛不一定是消化系统疾病引发的,腹痛是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肠套叠、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原发性腹膜炎等均可引起腹痛。但需要注意的是,急性心肌炎、急性心包炎、支气管肺炎、胸膜炎以及过敏性紫癜、溶血危象、卟啉病等也会发生腹痛。因此,出现腹痛症状时,需警惕其他系统的疾病。(3)急性腹痛一定要立即就诊吗?

短时间内出现的腹部疼痛为急性腹痛。如果腹痛为持续性剧烈疼痛,或者伴有高热,果酱样大便等,或者原有慢性疼痛突然转为急性持续性疼痛,需要立即就诊咨询医生。急性腹痛首先需要考虑外科急腹症,常需外科治疗。(4)小儿腹痛能不能口服止痛药或者肌注止痛针?

小儿腹痛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在没有明确腹痛原因之前使用止痛药物,虽然可以暂时缓解患儿的哭吵或者疼痛,但是腹痛原因并没有明确,疾病可能会被掩盖,反而给医生诊治带来不利。腹痛病因明确并给予相应处理后,患儿仍然有不能耐受的剧烈疼痛,这时候可以考虑适当使用止痛药物。(5)腹痛时饮食上需要注意哪些?

饮食不当也是引起腹痛的原因之一,所以腹痛发作时饮食需格外注意。急性腹痛时饮食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比如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需要禁食,急性胃肠炎可以进食易消化食物。慢性反复腹痛,饮食上以清淡容易消化食物为主,同时需要避免易过敏、胀气的食物。常见误区解读(1)腹痛来医院就诊,为什么医生除了做一些腹部器官的检查,还会做其他检查?

腹痛不单单是腹部器官疾病的临床表现,其他腹外器官的疾病,如急性心肌炎、急性心包炎、支气管肺炎、胸膜炎等疾病均可引发腹痛。腹痛患儿来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患儿的病史以及检查身体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除了一些腹部器官的检查,也会做一些腹外器官的检查,以免漏诊误诊。(2)腹痛来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建议胃十二指肠镜检查,这个检查是不是很痛很难受啊?

胃十二指肠镜是一种医学检查方法。它借助一条纤细、柔软的管子伸入胃中,医生可以直接观察食道、胃和十二指肠的病变,尤其是微小病变。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被检查部位的真实情况,更可通过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活检,进一步明确诊断,它是上消化道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目前儿童胃镜检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安全系数也很高。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消化科,每年4500例左右的小患者接受胃镜检查或者治疗,意外情况极少。一般情况下,胃镜检查前需进行一些必要的筛查(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等),以便保护患儿;同时服用局部麻醉药减轻患儿疼痛感;医护人员会亲切地安抚小患者以减轻紧张和陌生感;检查或治疗中也会非常注意技巧和步骤。总之,如果医生建议患儿进行胃十二指肠镜检查或者治疗,家长和患儿只要充分配合医护人员,痛苦很小,而且是可行和安全的。(3)慢性腹痛患儿在给予针对性药物治疗后,腹痛短期内不能缓解,是不是用药的问题啊,需不需要换药?

引起慢性腹痛的原因很多,如果医生做了一些检查后得出了初步诊断,通常会给予针对性的药物治疗。但有些疾病需要长期治疗,有些疾病需要进一步深入检查,如果用药后腹痛不能缓解,甚至加重,需要再次就诊,行进一步的详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尽可能找出确切病因,对症下药。(4)孩子腹痛发作时,家长可不可以给予腹部按摩、热敷?

孩子出现腹痛后家长常会习惯性地去按摩他的腹部,或者热敷,这样做可以达到缓解肌肉痉挛减轻腹痛的目的。但有些情况下这些措施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病情。如果腹痛是由于腹腔内炎症感染、出血或者梗阻引起的,按摩或者热敷只会使感染扩散,出血或者梗阻加重。(5)孩子腹痛不想吃饭(奶),或者吃得很少,家长怕孩子饿着了强迫他(她)吃,这样对吗?

孩子有腹痛不适症状后,往往会不想吃东西,或者吃得很少。家长担忧孩子不吃东西饿着了,有时候会强迫吃或者喂东西,这样做有时候会适得其反,也不利于孩子的康复。小儿腹痛很大一部分是由腹部器官疾病引起的,尤以消化系统疾病为多。消化系统出现问题后,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孩子必然会出现胃口差、不想吃的情况。此时建议去医院就诊,由医生决定禁食还是继续饮食,禁食后需要静脉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长期禁食的孩子需要静脉营养支持;如果孩子可以进食的话,尽量选用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量也要比平时适当减少。医生也会根据孩子有无脱水、低血糖、营养缺乏等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家长大可不必强迫孩子吃东西。(苗士建 黄 瑛)第五章 血尿

正常人尿中可有少量(0~2个红细胞/高倍视野)或不含有红细胞,血尿是指尿液中红细胞排泄超过正常。仅在显微镜下发现红细胞增多者称镜下血尿;肉眼即能见尿呈“洗肉水”色或血样甚至有凝块者称为“肉眼血尿”。肉眼血尿的颜色与尿液酸碱度有关,中性或弱碱性尿颜色鲜红或呈洗肉水样,酸性尿呈浓茶样或酱油色。你需要了解的问题(1)产生血尿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血尿的原因很多,在排除假性血尿后归结起来从来源上可以分为两大类,肾小球来源的如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及遗传性肾小球疾病,非肾小球来源的包括泌尿道感染、结石、创伤、肿瘤等。(2)血尿时可能会伴有哪些不适?

由于血尿的病因很多,不同病因的伴随症状不一。如尿路感染时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上尿路感染即肾盂肾炎时可同时伴有高热、寒战、腰痛等;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可伴有水肿、高血压、蛋白尿等,慢性肾小球肾炎还可伴有夜尿增多、贫血等;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一般表现为新近有皮肤感染,或咽炎后出现血尿;遗传性肾炎即Alport综合征时可伴有听力异常;薄基底膜肾病可存在血尿家族史;紫癜性肾炎伴有皮肤紫癜、腹痛、关节痛等表现;Fabry病可伴有感觉异常;肾、输尿管结石可伴有肾绞痛;肾囊肿、严重肾积水等可合并肾脏肿块;血液病、感染性疾病、过敏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可伴有身体其他部位出血等。(3)镜检高倍视野红细胞的个数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一致吗?

由于尿液检查前的饮水、与前次排尿的间隔时间等都会影响到尿液的浓缩程度,因此红细胞的个数与疾病或者疾病严重程度不一定一致。一般留取早晨活动前第一次尿液做检查较为理想。(4)血尿都需要积极干预吗?

在血尿的病因中,一种名为薄基底膜肾病的疾病被认为是良性的。另一良性疾病即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又称胡桃夹现象,是由于左肾静脉在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间受挤压后肾静脉血流回流受阻引起,大多数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夹角处脂肪及结缔组织的增加或侧支循环的建立,淤血状态可得以改善而症状缓解。在没有明显肾脏损伤如尿微量蛋白系列检查正常时,仅需规律随访,不需要干预。常见误区解读(1)孩子尿色变红,一定是血尿吗?

尿色异常来就诊的患者,不一定都是真性血尿,首先要排除以下能产生假性血尿的情况:尿路以外部位(如月经、痔疮出血等)出血常可污染尿液,青春期女孩最好在月经前一周或月经干净后一周作尿检,建议留取清洁中段尿标本做检查。此外,初生新生儿尿内尿酸盐可使尿布呈红色,某些药物(如大黄、利福平、苯妥英钠)、食物(如蜂蜜、黑莓、甜菜)或化学物质(如卟啉、胆色素)可使尿液呈红色。另外溶血性疾病形成的血红蛋白尿和挤压伤等产生的肌红蛋白尿亦可使尿液呈红色。(2)血尿已经很明显了,医生为什么还要做一系列检查?

引起血尿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病因需要的干预手段不同。根据尿常规、红细胞形态学检查、B超等检查,并结合患儿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一般可作出血尿出血部位和病变性质的初步估计,如诊断尚未明确,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包括尿液细菌学检查、血液肾功能及相关指标的检测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等,必要时还需进行肾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详细地告诉医生孩子发病过程、伴随症状、家族史、用药情况等病史资料可帮助医生更好地判断病因,采取更有效的检查流程。(3)做了这么多检查,确诊了血尿,医生为什么不给用药?

在血尿的病因中薄基底膜肾病是先天良性的,可随访观察而暂无特殊治疗。胡桃夹现象可随孩子的成长而消失。鉴于某些诱因(如剧烈运动、感冒)可诱发血尿或使血尿反复发作,故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及预防感冒。当然,引起血尿的原因很多,家长还需根据医生的建议做好定期的随访工作。(沈 茜)第六章 黄疸

黄疸是一种常见症状与体征,系胆红素代谢障碍引起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临床上表现为巩膜(眼白)、黏膜、皮肤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因巩膜含有较多的弹性硬蛋白,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故黄疸患者巩膜黄染常先于黏膜、皮肤而首先被察觉。正常人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当血清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黄疸时,称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也称为显性黄疸。当同时还存在胆盐(胆汁)代谢异常时就称为胆汁淤积性黄疸。你需要了解的问题(1)胆红素的来源有哪些?

胆红素来源主要有:①绝大多数来自红细胞的崩解;②少量来自含血红素蛋白,如肌红蛋白、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等含卟啉的化合物破坏分解(图1-6-1)。有人把这种不是由红细胞分解而产生的胆红素称为“旁路性胆红素”。图1-6-1 胆红素的生成(2)血清胆红素的分类及排泄是怎样的?

血清胆红素分为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两种。

1)什么是非结合胆红素?

初始生成的胆红素未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故称为非结合胆红素(也叫游离胆红素),这是脂溶性的,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在血液中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由于其结合很稳定,并且难溶于水,因此不能由肾脏排出。

2)什么是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胆红素随血流至肝脏,被肝细胞摄取,与肝细胞载体蛋白Y蛋白和Z蛋白结合后被动送至肝细胞内的滑面内质网。Y蛋白-胆红素和Z蛋白-胆红素在滑面内质网内,通过微粒体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作用,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转变为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即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主要是胆红素双葡萄糖醛酸酯(图1-6-2),另外有少部分结合胆红素为胆红素硫酸酯。这种胆红素的特点是水溶性大,能从肾脏排出。图1-6-2 胆红素肝细胞内代谢注:UCB:非结合胆红素;BG: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即结合胆红素

胆红素的排泄: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胞浆内,与胆汁酸盐一起,经胆汁分泌器(高尔基复合体),被分泌入毛细胆管,随胆汁排出。由于毛细胆管内胆红素浓度很高,故胆红素由肝细胞内分泌入毛细胆管是一个复杂的耗能过程。(3)黄疸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黄疸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机制而言可以分为五类:

A.胆红素生成过多:

这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如溶血)后,非结合胆红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运输至肝脏,必然使肝脏(肝细胞)的负担增加,当超过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能力时,则引起血液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而临床出现黄疸。

B.肝酶功能低下或有功能肝细胞量减少:

由于肝脏的肝酶功能低下或先天性功能缺陷,或者由于晚期肝硬化,肝内残存有功能的肝细胞量很少,不能摄取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增高而出现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Crigler-Najjar综合征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C.肝细胞破坏,结合胆红素外溢:

在各种原因所致的肝炎或肝功能衰竭患者中,由于肝细胞发生了广泛性损害,致使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发生障碍,故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由于肝细胞膜受损,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肝淋巴液与血液中,导致血清中结合胆红素浓度也增高而出现黄疸,这时患者转氨酶多会升高。

D.肝内型胆汁淤积性黄疸:

肝细胞、毛细胆管、小胆管本身的病变,致肝细胞、小胆管内胆汁栓形成,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还可由于胆汁的合成和分泌障碍(如先天性胆汁酸合成障碍、胆盐泵功能异常等)、胆汁浓缩、淤滞,最终导致胆管内胆盐沉积与胆栓形成。

E.大胆管的梗阻引起的黄疸:

肝内外肝胆管、总肝管、胆总管及胆总管壶腹部等处的任何部位发生阻塞或管壁异常,导致肝内小胆管或微细胆管、毛细胆管发生破裂,使结合胆红素从破裂的胆管溢出,反流入血液中而发生黄疸。

从以上5种机制可以看出,前两者是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后三者都有结合胆红素升高。(4)如何识别黄疸?

从胆红素生成,到肝细胞摄取游离胆红素、通过酶的作用转化成结合胆红素、再由肝细胞分泌入毛细胆管,经过各级肝内外胆管最后经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还有一步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再吸收利用后随大便排出体外。这个过程中任何步骤出现异常都可以出现黄疸。根据病变部位大概可以分成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胆管阻塞性黄疸。

临床上见到的不同类型黄疸可以因病变的发展而变化。如阻塞性黄疸,病程长后可出现继发性肝细胞损害,导致阻塞性和肝细胞性黄疸并存;又如溶血性黄疸,因缺氧的结果和溶血产物的毒性作用,亦可发生肝细胞损害,导致溶血性和肝细胞性黄疸并存。因此根据黄疸初始病因进行疾病分类,临床上混合性黄疸的病例很多,必须认真分析,分清主次、原发和继发,这样才有利于治疗方针的制定。(5)黄疸患者的饮食注意有哪些?

黄疸患者首先要区分是哪一类别的黄疸(图1-6-3)。肝细胞性黄疸尤其是肝细胞损伤性的黄疸患者宜饮食清淡,如豆类制品、鱼类、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维生素,有较好的抗氧化功能且易消化吸收。忌饮酒,忌过多甜食。饭后宜卧床休息1~2小时,保证肝脏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有利于肝细胞修复。图1-6-3 肝细胞性黄疸的机制常见误区解读(1)孩子都这么黄了,医生怎么说是假性黄疸?

假性黄疸最常见于过量进食含有β-胡萝卜素的胡萝卜、南瓜、西红柿、柑橘等食物。β-胡萝卜素只引起皮肤黄染,但巩膜正常;另外老年人球结膜可有微黄色脂肪堆积,巩膜黄染不均匀,以内眦较明显,皮肤无黄染。假性黄疸时血胆红素浓度正常。(2)出现黄疸说明肝脏有问题?

从胆红素生成和代谢的过程就可以知道黄疸不一定是肝脏病变。非结合胆红素升高的黄疸,大部分是由于红细胞的各种缺陷、病变所致溶血而产生的。(3)黄疸会传染,黄疸患者应该隔离吗?

生活中很多人看到黄疸患者就认为是传染病而躲避,这与我国是病毒性肝炎大国有一定关系。但是很多黄疸患者并不是病毒性肝炎患者。黄疸本身只是疾病的一种症状不会传染,会传染的是病毒。而病毒性肝炎仅仅是肝细胞性黄疸中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病因。(4)轻度黄疸不是病,没关系的吧?

有些人出生后就一直有点黄疸,但是其他一切都正常,所以认为:轻度黄疸不是病,没关系的。其实以上所指的人可能是由于肝细胞先天性缺乏某些转化和分泌胆红素的酶所致,曾经有人称此种黄疸为体质性黄疸,包括Gilbert综合征、 Dubin-Johnson综合征等。(5)进了医院就可以治好黄疸了吗?

医治疾病首先要明确病因,而黄疸的病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有些就成了疑难杂症,导致治疗不顺利;还有许多黄疸是由于基因缺陷所致的各种遗传和代谢方面的问题,目前没有有效的医治方法;再如某些既往被称为体质性黄疸的患者,有些缺陷仅轻度影响胆红素代谢,并没有损害肝脏其他功能,对人的远期寿命无影响,所以无须特别治疗。(陆 怡 俞 蕙)第七章 贫血

贫血是儿童期常见的疾病,那究竟什么是贫血呢?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外周血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即血色素)、血细胞比容低于正常。不同年龄儿童贫血标准是不同的,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了人群中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的低限(表1-7-1),低于这些值时就称为贫血。在高海拔地区贫血标准也相应升高,海拔每升高1000米,血红蛋白上升4%。因此判断孩子是否贫血除了看面色是否苍白或发黄以外,应该去医院做血常规检查,了解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是否降低。表1-7-1 发生贫血时人群中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比容低限值你需要了解的问题(1)什么原因会引起贫血?

贫血可由多种因素引起,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红细胞生成不足、溶血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三类(图1-7-1)。红细胞生成不足性贫血是各种原因所致的红细胞生成障碍,如营养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溶血性贫血是红细胞破坏速度增加超过骨髓造血能力而引起的贫血,如蚕豆病和地中海贫血等;失血性贫血是由于人体不同部位频繁过量出血所致。图1-7-1 常见贫血原因(2)贫血会有哪些不适?

苍白或苍黄是贫血时皮肤、黏膜的主要表现,长期贫血患儿体格发育差,身材矮小,指甲发育不良、反甲,毛发干燥、无光泽,此外还会对神经、消化、呼吸及免疫等多个系统的发育产生影响。头昏、头痛、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表现,小年龄儿童会哭闹不安、躁动甚至影响智力发育。贫血时消化腺分泌减少会导致消化功能减低、消化不良,出现腹部胀满、食欲减低、大便规律和性状的改变等。而组织需获得更多的氧会造成气急或呼吸困难。长期贫血,心脏超负荷工作且供氧不足,会导致贫血性心脏病,心率增快,还可有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3)贫血的临床表现与哪些因素有关?

贫血的临床表现与病因、贫血发生的速度、血液总量的改变、贫血的程度、病因和年龄等因素有关,贫血的临床症状轻重与组织的缺氧程度及其他代偿力有关。急性失血或溶血时,即使贫血程度不严重也可引起严重临床症状,甚至发生休克;慢性贫血,如果机体代偿能力好,程度较重时症状也较轻。

不同原因引起的贫血伴随症状也不相同,如有黄疸和血红蛋白尿提示溶血;伴有呕血、便血、鼻出血或皮肤淤点、淤斑则可能为出血性疾病引起;有神经和精神症状者,如震颤、烦躁、嗜睡等则可能为维生素B缺乏;而骨痛、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则提示可能为肿12瘤性病变。

新生儿贫血最常见为失血性(如产前、产时失血)贫血和新生儿溶血症(常伴有黄疸);婴儿贫血多为营养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儿童期贫血以慢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造血系统疾病和全身疾病引起贫血多见。(4)如何判断贫血的严重程度?

贫血的严重度分四度:①轻度:血红蛋白浓度从正常下限至90g/L;②中度:血红蛋白浓度为~60g/L;③重度:血红蛋白浓度为~30g/L;④极重度:血红蛋白浓度低于30g/L。所以判断贫血轻重程度应根据血常规结果。(5)与成人相比,儿童贫血有什么特殊之处?

小婴儿由于出生后自主呼吸建立以后,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会暂时性降低,再加上胎儿期的红细胞寿命较短,破坏较多,出生后的2~3个月内生长发育又非常迅速,所以至2~3个月时会出现轻度贫血,血红蛋白降至100g/L左右,称为“生理性贫血”,早产儿出现更早,这是一个自限的过程,3个月后贫血会逐步恢复。

肝脾在胎儿期具有造血功能,如图1-7-2所示,婴儿期当发生贫血造血需要增加时,肝脏、脾脏和淋巴结又可以重新恢复造血,出现肿大,同时外周血可能出现有核红细胞和(或)幼稚中性粒细胞。这种小儿造血器官的特殊反应称为“髓外造血”,贫血纠正后可恢复正常。图1-7-2 胎儿及出生后不同时期的造血情况(6)儿童最常见的贫血是哪种?

儿童期贫血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最常见,曾经与肺炎、腹泻、佝偻病一起作为儿童重点防治的“四大疾病”,好发年龄为6个月至2岁。虽然近20年来营养性贫血的发病率已有所下降,但仍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常见误区解读(1)小儿营养性贫血是不是多发生于营养缺乏的贫困地区?

多数人认为小儿营养性贫血多发生于营养缺乏的贫困地区,的确,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有不少儿童因营养不良而发生贫血,而在发达城市也有不少营养性贫血的患儿,不良的饮食习惯,偏食、挑食也是引起营养性贫血的重要原因。所以宝宝出生后合理喂养,早产儿、双胎儿早期给予铁剂预防,喂养的关键是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尤其是动物类食品,如各种红色肉类,肝脏、鸡蛋黄等,植物食品中的海带、黑木耳等含铁量也较多。大多数小儿营养性贫血经过调整饮食就可以纠正,当然家长也不要盲目依赖各种营养品“进补”,如果调整饮食后贫血无改善或严重贫血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2)小儿贫血很常见,不用过分着急就医?

虽然贫血是小儿的常见病,但是长期贫血会对儿童生长及各器官的发育带来影响,甚至造成智力减退。另外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也经常以贫血为主要表现,延误诊断可能产生严重后果,所以发现孩子有贫血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问题、早期治疗。(3)抽了好多血,做了这么多检查,贫血原因怎么还是没找到?

贫血是一种临床症状,病因复杂,多种疾病也可有贫血表现,有时诊断较为困难。临床上诊断贫血需要细致询问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并配合实验室检查(图1-7-3)做出判断,但是有些实验室检查手段复杂,耗时较长。对于小婴儿由于各月龄胎儿血红蛋白变化较大,尚没有可以参照的正常值,也有患儿在检查前已经输注正常人的血制品,这些都给贫血诊断带来困难,一些贫血患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观察随访才能做出正确诊断,所以并不是所有贫血病例都能在短时期内明确病因。需要医患配合,逐步共同努力找到病因。图1-7-3 贫血的诊断思路(翟晓文)第八章 皮疹(皮损)

皮疹(皮损)是皮肤病的客观症状,是皮肤上可以看得到或者摸得到的,是认识和诊断皮肤病的重要依据。

根据皮疹(皮损)的形态可分为原发性损害和继发性损害。原发损害是指初发时的皮疹(皮损)表现形态如:斑疹、丘疹、水疱和大疱、脓疱、风团、结节、囊肿、毛细血管扩张;继发损害是由原发转变而来,是疾病发展后期的皮疹(皮损)表现形态,如:浸渍、糜烂、角化、溃疡坏疽、鳞屑、苔藓样变、硬化、萎缩等。

认识皮肤损害的特点是研究皮肤病学最重要的基础,全面系统观察各阶段皮疹(皮损)的形态变化,了解它发生发展的过程,可以对疾病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你需要了解的问题(1)皮疹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皮疹的常见原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皮疹通常是由于细菌、病毒和其他致病微生物感染后所引起的皮肤表现,如水痘、麻疹、脓疱疮、梅毒等。非感染性皮疹大多是由自身免疫反应所引起,如急、慢性荨麻疹、红斑狼疮等一些过敏性和结缔组织性疾病,都可以引发多形性皮疹。鉴别皮疹发生的原因是治疗发疹性皮肤病的根本。问诊应遵循以提问方式进行推断的法则(图1-8-1)。图1-8-1 以提问方式进行推断的法则(2)皮疹(皮损)的出现会有哪些不适?

出现皮疹(皮损)最常见的自觉症状为痒感,可轻可重,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可局限性亦可泛发性;其次为痛感,如刺痛、割痛、钝痛和剧痛;还有温度感如冷、热、烧灼感;还有麻木、蚁走等深部感觉异常。有时还会伴发不少全身主观感觉:畏寒、发热、乏力、头痛等表现。(3)发现皮疹(皮损)需做哪些检查?

通常根据皮疹(皮损)的表现形态,简单的皮肤病通过肉眼就可以作出诊断:在优良的光线条件下仔细地观察全身皮肤,看清皮损的形态、颜色、发生部位,同时对黏膜、毛发、指(趾)甲也不应遗漏。用手指挤压、钝器划痕、玻片压诊、鳞屑刮除等。但皮疹大多数的检查都是侵入损伤性的。常用的检查手段为:血液检查、活组织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和皮肤试验等。常见误区解读(1)出现皮疹,为何要做系统检查?

皮疹(皮损)本身是一种客观临床症状,而非临床疾病。大多数的皮肤疾病均会出现皮疹(皮损)。故要寻找皮疹(皮损)的原因,仅靠肉眼是无法作出明确的诊断,故要完善各种系统检查,如血液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细胞诊断、微生物和寄生虫检查、活组织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及皮肤试验等。

临床上发现,许多皮损是内科疾病的一种外在表现,尤其是婴幼儿,如:红斑狼疮、皮肌炎、川崎病、神经纤维瘤病、过敏性紫癜、药物反应、水痘、麻疹、猩红热等。故出现皮疹(皮损)后需做全面的系统检查才能明确原发疾病的性质,从而给予准确系统治疗。(2)出现皮疹(皮损),为何不能仅靠外用药物治疗?

临床上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出现皮疹(皮损)后去医院就诊时,由于担心口服药物会给孩子造成副作用,常常要求医生只开一些外用药物,而拒绝口服用药。这是由于父母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所致。因为绝大多数的皮疹(皮损)都是由系统性疾病引起的,是该病的一种外在的皮肤表现。仅有少数的皮疹(皮损)可以通过仅用外用药物来治疗,甚至不用任何药物,如:局部轻度浅表真菌感染,幼儿急疹,夏季皮炎,接触性皮炎,轻度药物反应等。而对于大多数的皮疹(皮损)就需要给予相关疾病的系统治疗,通过口服甚至静脉用药,同时配合外用药,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3)皮疹(皮损)消退后,为何还要坚持用药一段时间?

临床上皮疹(皮损)的消退,对于一部分皮肤病来说是意味着疾病的痊愈,可以停止用药。如:接触性皮炎、虫咬皮炎、细菌、真菌、病毒感染、药物反应等;可是对于很大一部分皮肤病来说,皮损的消退,只意味着没有了皮肤上的症状,并不代表引起皮损的原发疾病的治愈。所以不能马上停药,如:红斑狼疮、皮肌炎、荨麻疹等。需要继续用药维持治疗一段时间,再根据病情变化逐步减量,直至彻底治愈。这样一方面可以巩固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起到预防复发的作用。所以希望家长在患儿的皮损消退后,再根据医生建议坚持用药一段时间,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4)为什么皮疹(皮损)的护理很重要?

皮疹(皮损)涉及的是皮肤表面的损害,由于遗传因素这些患儿的皮肤屏障功能较差,使得病原体易于侵入皮肤表层而进一步破坏脆弱的皮肤屏障,从而引发皮肤炎症和免疫反应。故要治疗皮肤病不仅要治疗原发疾病,而且要修护好皮肤的屏障功能,才能避免皮肤病的反复发作和迁延不愈。所以皮肤护理和治疗同样重要。而正确的皮肤护理方法对皮疹(皮损)的治疗,预防复发有很大的帮助:①避免搔抓,因为过度搔抓会使表皮损害雪上加霜,引起继发感染,严重时可出现发热、肾炎等并发症,加重原发疾病。②避免阳光长时间直接照射、暴晒。因为较强的紫外线照射会加重很多皮肤病。有些是疾病本身接触阳光后会加重病情;也有些是涂了外用药后不能接触阳光,否则会发生光敏反应而引发病情变化。③避免长时间水中活动,如:游泳、泡澡等。④饮食清淡,避免食用发物,如:海鲜、菌菇、牛羊肉、辛辣刺激的食物。⑤发病期间暂缓预防接种。因为不当预防接种会加重原有病情。⑥内衣勤换,宽大吸汗,材料宜选用全棉制品。避免化纤、羊毛衣物直接与皮肤接触。(5)治疗了这么多次,这么明显的皮疹(皮损)怎么都治不好?

皮疹不仅是全身性疾病的外在表现,有些还是这段时间里身体免疫反应异常的外在信号。皮疹的反复出现和持续不退预示着内在疾病没有得到彻底治愈,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健康。所以要治好皮疹,首先要寻找到病因,病因(原发病)的寻找和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诊疗过程,其中必定会有反复,需要多次的随访和治疗。只有治好了原发疾病才有可能使皮疹消退。(王榴慧)第九章 矮小

矮小指的是身高低于正常,医学上的矮小与一般老百姓理解的矮小不同,医学上的矮小是指儿童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同地区第3百分位数以下者,称为矮小症。通俗地说就是随机叫100个孩子,从低到高排成一队,排在前3位的孩子称为矮小症患者。正常人群的身高呈现一种类似古代大钟形式的分布方式,统计学上称为正态分布,很高的人很少,很矮的人也很少,多数人身高居中间。医学上所称的矮小症孩子,可能有着各种各样的内在病理原因造成不能正常长个儿,需要检查治疗。你需要了解的问题(1)遗传在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中起哪些作用?

首先起了关键作用,儿童最终的身高受遗传的程度达到41%~71%,包括出生后每年的生长速率和婴儿、儿童、青春期的生长方式,青春发育启动的时间和进展的速度、骨骼成熟的速度、最终身高等均明显受遗传因素影响。因此从总体上讲,遗传因素在儿童成年身高中起决定作用,但后天的多种环境因素也能不同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身高,因此不能说父母高,孩子一定能长得很高。(2)营养在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中起哪些作用?

营养在儿童的成长中十分重要,营养与人体的健康关系可以说贯穿于人的一生。在胎儿期母体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子宫内的环境和胎盘的健康程度会直接影响胎儿的生长。在胎儿期的营养不良会直接导致成年后多种疾病的增加:如胎儿宫内发育不良会导致超过10%的婴儿后天矮小,即使父母身高很高,但胎儿宫内发育不良也会使后天生长发育有较高的比例出现障碍;胎儿宫内发育不良的孩子还有较高的可能性出现性早熟、慢性心血管系统疾病;造成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紊乱性疾病的风险显著增高。研究表明出生时的身长和终身高相关系数为0.25,通俗地说决定未来身高的25%,出生的时候身长高,成年后身长高的概率就比较高。先天因素很多情况下都是不能控制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后天的营养更重要。医学上讲的营养,指的不是吃补品、吃贵重食品、吃进口食品,而是讲究营养均衡,荤素搭配,自然朴素,与人体的需要越接近就越有营养,比如鸡蛋、豆制品在医学上就算是营养丰富的食品。对小年龄的儿童,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对保证合理的营养十分重要。(3)内分泌激素在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中起哪些作用?

一般来说对于3岁以内的正常健康婴幼儿,营养在该阶段的生长中往往起关键作用,营养情况好,长得好,营养情况差,长得差。在3岁以后内分泌激素的作用就开始越来越重要了,与长高有关的内分泌激素主要有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和性激素等。性激素的作用主要开始于青春发育期,青春发育开始后性激素水平开始急剧上升,缺乏性激素的作用,孩子不仅不能发育而且长个子也会受到很大影响。生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