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的初中语文教学密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09:54:32

点击下载

作者:翟暾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道至简的初中语文教学密钥

大道至简的初中语文教学密钥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大道至简的初中语文教学密钥作者:翟暾排版:KingStar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4-01ISBN:9787302417941本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总序平台·成果·摇篮

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期,传统的教育理论在相当程度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实践,而引进的多种现代教育理论,在给我们带来启示与借鉴的同时,尚难以通过与中国教育实践的整合形成体系。所以,努力创造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就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指出,进一步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水平,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一方面是推进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是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基础教育的规模发展已经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接受教育的机会公平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接受保证教育质量的机会公平问题依然突出,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已经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成为今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

提高教育质量,重要途径是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础教育将以继续深化课程改革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基础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不断提升教育的整体水平。

中国的教育事业正伴随着社会的变化经历着艰难的转型。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着这么多的利益相关体,引起社会这样广泛的关注;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人们借鉴国内外各种教育理论,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教育问题;更没有像今天这样,每一种教育主张的提出,都会产生多种反响,引起不同的评价。这是社会转型期活力的张扬,也是社会转型期发展的困惑,归根结底是对教育工作者如何正确地回答中国面临的诸多教育问题的挑战。历史经验证明,由于社会转型期提出的教育问题最多,所以,也最需要和最可能有一批教育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进行回答,能够回答其中一个或者几个问题的人,就是教育家。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正是最需要和最可能产生教育家的时代。中国是世界上学校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需要教育家办学当然不是只需要几个人,我们期待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正视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都努力从自己的岗位上用革新者的姿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创造突出的业绩。这是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理念与实践的引领与示范,转型期的教育事业发展更需要理念与实践的引领与示范。优质教育归根结底是优质学校和优质教师进行的教育,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高素质学校和高素质教师进行的教育。基础教育要聚焦于学校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更是一种修炼。这套丛书的出版目的就是搭建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展示广大教育工作者改革与创新的成果,使其成为促进教育家成长的摇篮。

我祝贺它的出版,希望它能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为我国新世纪伟大教育目标的实现增添一份助力!2015年11月27日前言大道至简,快乐至善

太阳是地球的生命之母,地球万物都在阳光中沐浴、成长。但太阳的构成却非常简单,主要是由氢原子组成。

地球上植物有几十万种,动物有几百万种,组成了我们现在美丽的大自然。地球上的植物、动物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其发展奥秘只有简单的两个字:竞争。

大道至简。越是简单的,越是有效,越是长久。假如我们觉得某件事情很复杂,做得很艰难,只能说明我们没有找对做事的简单方法。

语文教学也是如此。

任何正确的科学体系都必须符合“简单性”原则。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章熊老先生说:“马克思最喜欢的是‘简单’。简单是智慧的表现,而‘复杂’是没有彻悟前的困惑与苦恼。”

大道至简,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万物如此。

语文教学也有自己的“简单性”原则。

语文教学的“简单性”原则是什么呢?

我们把它定义为“简快”。“简”就是简单、简洁、简明、简约、简练、简短。“快”就是快速、快捷、快成、快好、快优、快乐。“简”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快”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佳效果。

把复杂变简单,是智慧的表现。

语文教学的“简单性”原则,揭示的是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一切语文教学的行为都是这一般规律的具体体现和灵活运用。

大道至简,快乐至善。

当我们在简单的科学的方法指导下,很快获得成功时,我们便会得到莫大的快乐。兴趣产生于好奇;兴趣的持续在于成就感所带来的快乐。

当语文教学长久处于一种无限的快乐之中,它就会达到至善至美。

让我们一起分享语文教学的“简快”美!卷一语文教学之现状篇第一章恐慌期题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语文教学不可能信步闲庭,处之安然。语文教师为了生存,为了立足,为了在考试中能高人一头,也一样惶惶然,戚戚然,忐忑不安然,无所适从然。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竞争的激烈以及全社会“一孩儿化”所带来的家庭高度关注,每一个语文教师决然不可能有实际意义上的从容和潇洒。每一个语文教师心理上都有着无形且沉重的压力。语文教学越教越忐忑

当今中国普通教育之目的是什么?

校长说:办学首先要考虑到自身的生存。学校何以立足?唯有考试成绩、升学成绩。

老师说:如何被学校认可、家长认可、社会认可?你的学生考试成绩好,谁说你不行都没用。

家长说:孩子上学为了什么?就是考个好成绩,升个好学校,将来找个好工作。

……

是的,当今中国普通教育之目的是什么?似乎谁都说不清楚,似乎谁都又说得清楚。其实,无须讳言,也无须唱高调,总括一句话:当今中国普通教育之目的就是“考个好成绩”!为了这个“共同”的目的,学校、教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全都不惜代价地自发地走在了一起,对一个“共同”的“受体”(学生)施行“高压政策”。这无不意味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当今中国普通教育已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恐慌期和疲惫期。语文教学恐慌种种

我们还是先关注一下我们当前的教育。

某名校(在全国范围内都很有名)不仅有一“情报”组织,专司搜集全市各校“尖子生”的信息,而且每到招生的前期,校长都会(甚至半夜)给“尖子生”和其家长打电话,许诺优惠(签约免费甚至学校出钱买生源),动员其来校就读。理由是,丢弃优秀生源无异于坐以待毙。校长说:“什么是优质学校?优质学校必须有优质生源。”一语道破天机。

某附中因某届中考成绩在全区排名不佳,于是乎惶惶不可终日。在暑假教委严令不许补课的情况下,顶风而上,补课被批。

每次考完,绝大部分老师都为成绩而“惶恐滩头说惶恐”。某校在区期中统考完后开总结会,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对统考成绩在该科排名最后的老师甚为不满,说:“这次最后是你班,下次如果仍然是你班,怎么交代得过去?! ”这时,旁边一位班里学生考得也不太好的年轻女教师便不由得哭了起来,说:“也不知道为什么,都复习到了还考得不好。只觉得当老师心里总有一种恐慌感……”

一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家长紧张地问:“哪有小升初的班?你‘占位’(指你想上哪个学校,就得参加那个学校办的小升初的辅导班)了吗?什么时候考试?我们孩子已经报了4个课外班了,就星期六晚上有时间,星期六晚上有没有班?……”

每到统考前,区(片、县等)主管这科教学的教研员都会召开全区(片、县等)的集体研讨会(也叫集中进修),统一划“考试复习范围”,反复“叮嘱”和“暗示”要教给学生“这样”复习,“那样”复习……参加“研讨”或“进修”的老师们也出奇地比往常来得多,都“神经质”地盯着台上“面授机宜”的人……

中国的教育从来没有这么恐慌过:学校恐慌,校长恐慌,老师恐慌,家长恐慌,学生恐慌,主管的教研员恐慌,全社会恐慌……以至于恐慌到了让所有的孩子都喘不过气来。

这种种恐慌其实也是语文教学中的种种恐慌。上述那个女老师哭诉的情景就是我在一次参加活动时的亲身经历。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也常常在恐慌中,也曾经十分着迷似的关注自己学生每次的考试成绩,也曾经多次在班上对学生发泄自己“恨铁不成钢”的不满。第二章困惑期题记韩麦尔先生满怀深情地告诉他的学生:“法兰西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是都德《最后一课》中的一个片段)我们的母语又何尝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呢?可语文课却逐渐沦为“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究竟为什么?语文教学越教越不会

今天,语文教学已沦落到越来越尴尬的境地,甚至有人疾呼“拯救语文”。

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母语越教越不会,越教越迷茫。

这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教师越教越不会教;二是指学生母语水平越来越差。

首先,教者困惑:

据有关媒体报道,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发出这样的感叹:“当了这么多年的语文老师,竟越来越不知道怎样当老师了!语文课越来越不知道怎么上了!”有一位老师说:“做了近十八年的语文教师了,开了不知多少语文公开课,好评也还算不少。按理说,上课经验应该挺丰富的,但我每次拿到一篇课文还是不知如何下手,大脑中一片模糊,从整体上就没有一个属于语文教学的框架,没有理论支撑,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觉得自己越来越不会教,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或者说,自己几乎已经没有了职业尊严。”

其次,学生困惑:

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初中语文教师做过一项调查显示,在他自己所教的班级上,大约有38%的学生存在语文学习的困难与障碍。怎么学生越学越不会了呢?

另一位教初三的老师说:“怎么学生学作文学了九年,即便从三年级正式写作文算起也有了七年,到了初三,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动起笔来还抓耳挠腮,笔不成文?学生从小就阅读,阅读比写作文还早,就是在课堂上,阅读也比写作文多,怎么一到考试阅读题就做得一塌糊涂?”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尽管有关“拯救语文”的说法可能有点过激,但语文教学确实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了。语文教学困惑种种

语文教学的确困惑多多,迷惘多多。

语文教学改革多年,但是语文教学仍然“费时多,收效微”,课改后师生负担仍然没有减轻,课堂教学效率仍然不高,究竟为什么?

据媒体报道,一些名校的小升初考试一般都不考语文,部分高校的自主招生也绕开了语文,究竟为什么?

母语是人们生活的“第一必需品”,可是我们的学生绝大部分不能写一手好字,练一副好口才,写一篇好文章,究竟为什么?

学生九年义务教育,到了初三,仍然缺乏深入理解的能力,只能对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简单问题进行回答,连试卷都答不好,究竟为什么?

母语学习本来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怎么就成了十分枯燥乏味,没有生机和活力的事情?

语文是一门内容丰富多彩的学科,语文教师却“离开了教参就没法教书”,究竟为什么?

韩麦尔先生满怀深情地告诉他的学生:“法兰西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这是都德《最后一课》中的一个片段)我们的母语又何尝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呢?可语文课却逐渐沦为“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究竟为什么?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一个民族的希望,苏联作家布罗茨基说过:“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朱永新也说过:“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这样描述:“很多学生中学毕业了,却没有形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除了课本与教辅,没有读过几本书,阅读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优雅有趣的事情。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作为中国的学生,却并不喜欢经常阅读本民族的经典,究竟为什么?

不一而足。第三章无奈期题记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确很吝啬,从来不会轻易地将“l00”(也即满分)“恩赐”给我们的学生。当然,这与语文这门学科主观因素太多有关,它不像理科那样客观,一是一,二是二,对就对,错就错。每次考完试,语文成绩总是让学生感到沮丧的居多。语文教学越教越无语

语文教学的无趣达到了无奈的程度。

我在清华附中本部任教的时候,有一年我跨两个“头”,一个是新接的初一的“一条龙”实验班,另一个是中途接的(原语文老师调走)初三的理科实验班。刚接班不久的一天,“一条龙”实验班的几名男生对我说:“老师,我们不喜欢语文。”我说:“为什么?”他们说:“语文不好学,摸不透,怎么努力都考不了100分。我们喜欢数学,数学能考100分。”

我无语。

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确很吝啬,从来不会轻易地将“100”(也即满分)“恩赐”给我们的学生。每次阅卷,以作文为例,主管阅卷的组长都会“叮嘱”:“平均分掌握在××即可,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偏上就行。一类文掌握在××%,三类文掌握在……”

在初三的理科实验班,刚上课的时候我对于过去只讲课文范围内的知识不涉及其余的方式进行了拓展,巧妙地融进了一些自我介绍的成分。我觉得,语文应该是大语文,它包含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只限于考什么讲什么,更何况是名校的实验班。

这里我记载了第一堂课的情景:

9月3日 晴 周一

第一节课是给初三上的。

学生瞪着眼等着我来。我走进教室:“今天恐怕同学们知道我的名字怎么读了吧?”(之前和学生见了面)

我知道昨晚好多学生为这事查了字典,他们不但知道怎么念,而且知道它当什么讲。果不其然,许多人点头。“怎么读?”“tūn。”“几声?”“一声。”“对!”

我又把“暾”写到了黑板上。“当什么讲?”“初升的太阳!”“对!它跟太阳有关系。它是个形声字。‘日’是形旁,‘敦’是声旁。形旁表示意义,所以,‘日’表明它与太阳有关系。”“不过,由于它生僻不常用,常常给许多人带来麻烦。不光有将‘tūn’念成‘dūn’的,而且有将字拆开念成‘翟日敦’的。更有甚者,有一次,我收到一封信,一看信封,上面赫然写着‘翟瞰’, ‘鸟瞰’的‘瞰’。本来是太阳,什么时候变成眼珠子了?”

学生们笑了。“为了在书中找到有人用过这个字,我找了两千多年。你们猜我找到了谁?我找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屈原。”

我故意卖关子说。大伙儿有点儿发愣,找了两千多年?这怎么可能?找到了屈原?笑话!屈原能让你找到?这跟屈原有什么关系?“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他是《楚辞》的代表人物。《楚辞》是浪漫主义流派的源头,《诗经》是现实主义流派的源头。可以说,整个文学都可分归在这两大流派之中。后人说的‘风骚’其实就是指的这两大流派的合体,就是指的《诗经》和《离骚》。”

然后,我在黑板上写上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以及“风骚”几个词,并对“骚”和“风”稍作解释。接着说:“屈原还写过《九歌》,其中,有一首诗歌叫《东君》。‘东君’过去就是太阳,东方的君子嘛。《东君》的头几句诗是这样的:‘暾将出兮东方,

照吾槛兮扶桑。

扶余马兮安驱,

夜皎皎兮既明……' ”

我一边写一边读。看得出,学生们感到很惊奇。我敢肯定,他们的老师以前绝对没有这样讲过。“同学们看,诗的第一句的第一个字就是我的名——暾。太伟大了!”

我极力将气氛渲染起来,把学生的胃口吊得高高的。我对诗的意思略作解释后,故意问:“你们谁还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个字?没有?对。老师也没有见着。可能老师孤陋寡闻。老师又找了两千多年,你们猜,怎么着?又找到一个。”

同学们瞪大了眼睛!“就是现在的南京大学的校歌。校歌的后几句是这样的……”

我又一边写一边念:“……天开教泽兮,

吾道无穷;

吾愿无穷兮,

如日方暾。”“同学们,你们看,最后一句话的最后一个字是暾!”

我在屈原的诗的第一个字和这首校歌的最后一个字上都用红粉笔圈了一个圈。“哇!”

同学们一片惊叹!“我们国家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国家的文学奇妙无穷啊!我国古代的文学从《诗经》和《楚辞》开先河之后,到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我们平常说的‘诸子百家’就是这个时期产生的。那时候诸侯争霸,军阀混战,许多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到处游说,因此,出现了许多思想流派,形成了许多‘家’。你们知道‘诸子’都有哪些‘子’吗?”“孔子、孟子、老子、孙子、墨子、韩非子……”“‘家’有哪些‘家’呢?”“儒家!”有同学喊道。“作家!”同学们大笑。“‘作家’不对。还有法家、道家等。”我说道,“今天,我们就学习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孟子的两篇文章——《孟子二章》。”

此时,同学们才大悟。原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这药啊!

他们兴致勃勃地打开了书,急切地想从中发现中国古代文化所蕴含的奇妙的内涵。

同学们兴致盎然地上完了后半节课。效果也出奇的好。因为我知道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道理,尤其是中途换老师的时候。

……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直坚持着这种授课风格,把语文课扩展得丰富多彩。但是,在某次学校对任课老师的调查中,有的学生却提出了“多讲课内知识,少扯旁门斜道”的意见。事实上,每次学生的意见都会影响一个老师的方方面面。但我还比较“豁达”,并没有将调查十分放在心上。直到当我看到一个学生在周记中反馈给我的这些信息之后,我的心灵产生了很大的震动。

学生在11月25日的周记中写道:

说实话,我很喜欢听您的课,尤其是涉及课外知识时,我更如饥似渴地学习。您经常在讲一篇文章前,为我们介绍作者及创作过程和历史背景。我想,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是起积极作用的。您也不时引出些诗句、文学典故,我都一一记下。记得您曾用“出于幽谷,升于乔木”的诗句来比喻出身贫寒但有远大抱负、终于成功的人。我就把它抄在书后,以警示自己。您是为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培养我们对文学的兴趣而这样做的。我知道,您一定因此而比其他“背教参”的老师翻阅了更多书籍,花费了更多时间。做学生的,真的很感激您。

可您也许忘记了,您所教的是一个“数学实验班”。这里的学生一个个都要拿大奖的。他们捧着一本本厚厚的习题,孜孜不倦地攻读,他们要高分,他们要金牌。他们心中,有题做的日子才是充实的。可无奈,考试时偏偏有一项语文,所以他们只好找捷径,为的是用最少的时间拿最高的分数。他们想要一个老师,讲的句句是考题,教的节节是“应试须知”。只有这样的老师,他们才会打上个“A”。所以,您以“提高文学素质”为宗旨的教学,在这里是受冷眼、遭批判的。

我仍然是无语。

无奈之中,我还是改变了自己的这种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无奈种种

无奈何其多也!单就阅读教学我们就能窥其一斑。

下边我用我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来作主要表述吧!当今语文阅读考试可以休矣

当今语文阅读考试可以休矣!

理由一:当今语文阅读考试之目的,美其名曰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其实是一种只用作应付考试的技能。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考试所引导的那些所谓的“理解”方法,在平时阅读中谁也不用,即无实际意义。

比如考题一:

9.请认真阅读短文,回答第一段环境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________(说明:这是短文《漓江情韵》其中的一道阅读理解试题。短文第一段是这样写的:“雨霏霏,雾茫茫。雨雾好像是漓江的纱巾,笼罩在它美丽的面颊之上。江里的渔舟、游船以及江边的垂钓者,都成了一个个逗点,在雨雾漓江的诗章中,挑逗着你手中的笔,把大自然中的绝美编织成篇。”下文写作者游览漓江的情景)

评论: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这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我想十有八九你回答不上来。因为解决这类题,有一种固定的方法。不会方法,你就有可能回答不到点上。对于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从这么几个方面来回答:

① 交代……背景;

② 渲染……气氛;

③ 烘托……心情(或人物形象);

④ 引起……下文内容;

⑤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因此,这道试题的答案主要就是:

① 交代我与摇船人交往故事发生的环境。

② 引起下文我与摇船人交往的内容。

③ 营造朦胧的诗情。

④ 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

但是,在平常的阅读中,读到这段文字,你会一条一条地考虑它在文中的作用吗?我想如果不是为了考试,你是不会刻意想它有什么作用的。因为真正的阅读是一种潜意识的阅读,阅读是一种感觉。它主要凭的是直觉。觉得美,觉得好,就想往下读。但究竟美在哪儿,好在哪儿,并不一定能说得出来。人们对于作品中美的感受更多的是来自不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濡染。事实上,如果平时的阅读,总是刻意地去想它美在哪儿,好在哪儿,有什么作用,或许会成为阅读的阻碍。

理由二:真正的阅读理解更多的是一种感悟,而不是一种“1+1=2”式的求解。一次与朋友小聚,谈及与其一块儿来的上初一年级儿子的学习,鼓励其儿子说:“要努力,争第一!”其儿戏曰:“要放平心态,我已看破红尘。”言毕,我们哈哈大笑。我问其何为“红尘”,其眨眨眼疑惑地说:“不知道。”然后又“惊恐”地说:“我……我是不是用错了?”“没有,没有。”我急忙解释并努力打消给孩子带来的“惊恐”和“误导”。我不由想起郭洙若老先生有言:“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实在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的确,好的作品,其妙处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非要说出个所以然来,反而无味了。是啊,不说还会用,一说反而迷茫。如此之细抠,支离破碎,似无必要。

比如考题二:

4.选文第三段中说“‘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l/48”,这句话中的“一般”一词有何表意作用?(3分)

评论:如果不给你答案,你会回答这道题吗?我想你回答不上来。其实,这道题有回答的实际意义吗?“一般”表什么意还需要回答吗?即使这些我都不会,可是“一般”这个词我很会用啊!也许,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清楚了这些,我反而不会使用“一般”这个词了。想好这个答案了吗?别想啦!我告诉你吧!

答:(标准答案)“一般”是通常、大多情况下的意思,它说明“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不是所有情况,只是通常情况,用语准确严密。

理由三:很多语文阅读考试题目,说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实是害人——害人思维,桎梏心智。一日,一位家长拿着自己刚上初中孩子的语文试卷问我,说:“老师,孩子刚考完,阅读扣了很多分,不知为什么。您看这道题,孩子认为答得对,我也认为回答得有道理,可是老师扣了很多分,孩子很受打击,我们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辅导孩子了。”“有答案吗?”我问。“有。”家长拿出了试卷和老师校对的答案。我看后也茫然无所适从。作为语文老师,我感到很自责,因为我的确也没有太高的智慧能给面前的家长和孩子以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边就是这道题的内容和孩子的答案及老师给的要记忆背诵的“标准答案”。

考题三:

8.文章开头,作者用“他”而不是“它”来称呼一只鸟,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学生答案)用“他”而不用“它”体现了作者与这只鸟的亲近,突出了作者对这只小鸟的喜爱,也为后文说要“认亲戚”作了铺垫。

老师判分:-3分。(标准答案)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鸟儿比作朋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评论:这两个答案有什么区别吗?我觉着没什么区别,各有千秋!甚至我觉着第一个答案更有独创性,更全面,更有深度。因何第二个答案给4分?第一个答案只给1分?!

呜呼!语文阅读考试真该休矣!第四章浪费期题记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基本上被大大小小的考试充斥着。即使有几天不考试,那也是在备考状态:一切学习为考试!说提高能力,其实说白了是提高考试的能力。如果学习的归宿是考试,学习的结果都拿考试来说话,那么,学习的过程就只能是一个针对预测到的考试内容的不厌其烦的、机械的、重复的过程。语文教学越教越重复

语文教学存在“散、乱、慢、差”现象,这是大家共知的事情。“散”。为了应试,我们不惜代价地把系统的、有趣的语文分解成一些所谓的“块”,让学生机械地、重复地学习。“乱”。为了应试,我们不惜代价地把系统的、有趣的语文弄得支离破碎,只选取对考试有用的,让学生机械地、重复地记忆。“慢”。为了应试,我们不惜代价地把系统的、有趣的语文降低成所谓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机械地、重复地“夯实”。“差”。为了应试,我们不惜代价地把系统的、有趣的语文变成扑朔迷离的“应试游戏”,让学生机械地、重复地练习。

为了应试,我们千军万马重复着很多无用功。

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基本上被大大小小的考试充斥着。即使有几天不考试,那也是在备考状态:一切学习为考试!说提高能力,其实说白了是提高考试的能力。如果学习的归宿是考试,学习的结果都拿考试来说话,那么,学习的过程就只能是一个针对预测到的考试内容的不厌其烦的、机械的、重复的过程。

看一道测试字词的中考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倔强(jüé) 妖娆(ráo) 刚愎(bì)自用

B 逡巡(qūn) 谄(xiàn)媚 瞠(chēn)目结舌 杞(qǐ)人忧天

C 威慑(shè) 狡黠(xiá)

D 恐吓(hè) 俨(yǎn)然 唾(chuí)手可得

我们不能说这道试题存在本身的对与错,但是,就是为了在考试中拿到类似这道题的分,学生平时对字词的练习不知要进行多少次!课上听写,课前默写,回家整理,家长监督签字,大小考试前反复练习,直至中考前的《中考说明》中还要列出上千个(有一省市的《中考说明》中2字词800个,4字短语200个)需要掌握的字词反复训练。

我们再看看这样的现实。在初中的最后一年,几乎所有的学习都是提前将近一个学期结课(也就是缩短正常语文教学的进度),为的是腾出相当多的时间用来做这样的复习训练。语文教学浪费种种

语文教学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战战兢兢地把“语文”分解成了考试的“知识点”,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将这些“知识点”机械地、重复性地训练的过程。

我这里有一个地区官方统一编写的中考复习资料。它的“知识点”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字音:根据《中考说明》的要求,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能正确地读准字音,并能根据要求辨析注音正确或错误的选项。

字形:根据《中考说明》的要求: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并能认清字形,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能够准确区分同音字、形似字,善于将字形、字音的认读和字义的理解结合起来辨识,在具体语境中学习并掌握常用汉字的音、形、义。

词义理解:根据《中考说明》的要求: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掌握汉字的基本意义。要求考生注意积累,能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准确理解字义、词义,并能在具体语境中运用。

词语使用:对一个词语或成语的理解,除了要掌握它的字面意思,还要注意分析它在具体语言环境的含义,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适用范围、语义轻重等,并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运用。

俗语使用:俗语简单通俗形象,具有固定的整体意义。一些俗语可以望文生义,从字面就能理解它的含义,也有相当一部分俗语通过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意思。

关联词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修辞方法的使用:……

常见病句的辨析及修改:……

主要作家作品:……

文言文阅读:……

散文阅读:……

小说阅读:……

说明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

记叙文写作:……

议论文写作:……

……

这些“知识点”(其实是“考点”)一个都不能落,落下一个很可能就全军覆没,前功尽弃。必须大量地机械地重复地练!练!练!第五章疲惫期题记语文教师累不堪言。语文,除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基础教学这些排进课表的事情外,还有不少没有排进却必须要做的事情。比如,课外阅读。语文学习“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语文教师必须要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还得批改学生如山的周记、日记,督促学生背默50首古诗文等。语文教学越教越低效

语文教学整体给人的感觉是,老师下功夫不小,但是收效总是不大。老师不但感到身体累,更感到心里累。语文教师的疲惫主要来自于心里的压力。心里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应试。学生考试成绩直接影响着一个教师在学校、家长和社会中的地位。

一位老师曾经无奈地说:“什么叫语文课?语文课就是当有人来听课时,你拿出所谓的体现课程标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来;听课的人一走,你又拿出各种各样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题型训练——要知道,对于学生,如果碰到没有做过的题目类型,他们是很难清晰地分析出命题者的意图并且答好这些题的。答不好题,分不高,由此导致的后果就是足以让这个老师‘吃饭’成问题——学生的考试成绩是教师吃饭的基础。”当然,这位老师的说法不无偏颇之处,但此种现象的确不在少数,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在前边第二章中,我们列举了种种“低效”的情况,其后果则是:越是低效越是加大训练力度,越是加大训练力度,直接导致学生负担加重的同时,也无形中加大了教师本身的工作量。

如此一来,教师工作很累,却未必带来高效。很多情况下甚至可能是更加低效。教师在加大了学生的训练,加大了自身工作量却处于低效的情况下,自然会变得战战兢兢,深感疲惫。

造成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来自于应试以及由应试带来的评价和选拔制度,也来自于由学生和家长对语文的不重视。《北京晚报》的一篇题为《语文老师过去既累又尴尬,改革后地位有变化》的文章中写道:“‘中学的语文老师工作时间是最长的,工作也是最累的,可是在三大主科中,语文却是最不受重视的。’北京十五中的资深语文教师马老师平静地道出了这个客观现实。……‘相比于语文,数学和英语在中、高考中更容易得分,并且有可能通过短时间的努力成绩很快提高;而语文想要大幅度提高分数很难,并且热爱语文、语文素质好的学生在考试里并不一定能得高分,尤其是作文,一个不小心跑了题,几十分就丢了。所以,语文考试的弹性空间很大,在中高考里靠语文拉开分数取得优势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一些学生和家长的想法很实际,更愿意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数学和英语上,对得高分更有利。' ”

事实也正是如此。很多学生反映,学习语文投资大,回报小。下多大的功夫都不见有明显的成效,而英语、数学则不同。另外,就算不学习语文,一年半载之内也不会发现有明显退步。语文教学疲惫种种

减轻学生负担,天天喊,月月喊,年年喊;国家教育部也有明文规定,现在又增加了督导监测,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笔者曾经调查过一所学校初一学生的作业量,单就语文而言,每日都有语文课,都有作业,而这些作业又包括:

1.课文后的习题;

2.每课的《达标训练》;

3.《单元测验》;

4.日记(或周记);

5.作文等。

假设课文后的习题(加抄题)每日500字,日记500字,其他三项折合1000字的话,那么,每天光语文就2000字的作业量……

事实上,做作业的过程,还包括着预习、阅读、思考、背诵和记忆等所占用的时间,而这些时间又是无法用一个时间量来界定的。就是假定一日一小时的话,每天四五门课,门门有作业,学生要全部完成,也得三四个小时。

而老师的情况如何呢?仍以语文为例,教师案头作业如山。天天搬走,天天一早新的学生作业便又堆来。有时几日也搬不走。老师们戏曰:老愚公搬山,还感动了上帝,我们搬“山”,无出头之日矣!他们几乎每天两节课,又加晨读指导,上完课,略加喘息,大半天便过去了。剩下的时间便集中兵力搬“山”。搬了作业搬日记,搬了日记搬作文,搬了作文搬《测试》,搬了《测试》搬《达标》……加上大考小考,大测小测,老师们每天就是一坐到底,一动不动,直至天黑,甚至更晚。语文老师又以班主任居多,那就更不能以常人论。他们还要管班,处理班里的吃、喝、拉、撒、睡,思想、学习、纪律、体育、文娱、卫生……事必过问;还要接待家长、进行家访,应付上头的各种“指示”“活动”“会议”,还要解决一些班里的“突发性事件”等,简直昏天黑地,没有一时空闲。晚上还要带一些“山”回去处理……

语文老师何其累也!

此外,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必须能背诵50首古诗文。虽说这事分散在3年里,可是,谁能确保记得两年前、三年前的古诗文呢?即便是记着,谁又敢保证能一字不差地写出来呢?考试规定可是错一字,整个都不给分的呢!面对这些情况,语文老师只能帮着学生一点一点、一遍一遍落实。一次过不了,还得第二次。问题是,每次总有一些不会的,怎么办?一个都不能少!你还得个别问题个别解决。会写了,还不行,你还得让学生懂得哪首是写春天的,哪首是写冬天的,哪句是含有哲理的,哪句是催人奋进的,哪篇是赞美友情的,哪篇是饱含亲情的。……语文是个无底洞,拼死拼活没穷尽。第六章厌学期题记在一本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一篇文章被选用为“现代文阅读材料”。一开始,他还感到十分荣幸,后来发现文章后面出了四道“阅读题”。他尝试着做了一遍,结果十道题全部都做错了!看来,那位出题的语文老师比作者本人更了解“作者的本意”!语文教学越教越乏味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很多都是为了考试在做,学生无法学习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我们无法真正地因材施教,更无法真正地因材施考。

我们(注意:是“我们”,我们不只是语文教师,还有家长、学校、整个社会)一味地追求成绩和升学,循环往复,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异化,为考而教,一篇趣味性很强的课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变成大大小小的知识点。时间一长学生就像陷入了“乏味”的泥潭。

有一位后来成为“作家”的朋友曾对我说,他念中学的时候,几乎没有认真听过几节“正统”的语文课。他天生就对那些空洞而滥情的咬文嚼字的教学方式充满了厌恶。语文课堂上什么语法分析、划分段落、概括中心思想等,在他看来全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他说他看重的是个人的审美、个人的自由、个人的独立和个人的尊严——文学理应承担赋予人类这一切美德的任务。他喜欢上课时阅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书籍,他的语言感觉和思想能力,正是那时,在长期的“随便翻翻”中形成的,跟那套老掉牙的“统编”语文课本毫无关系。

有一次,在一本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上,他偶然发现自己的一篇文章被选用为“现代文阅读材料”。一开始,他还感到十分荣幸,后来发现文章后面出了十道“阅读题”:诸如划出了原文中的一句话,询问“作者的本意是什么”,下面列有四个备选的答案。他尝试着做了一遍,题目的难度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他写文章的时候也没有消耗这么多的智力和精神。好容易答完了题目,他再对照后面的标准答案,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结果十道题全部都做错了!看来,那位出题的语文老师比作者本人更了解“作者的本意”!

这就是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

乏味的课文、割裂的教学方法、强迫性的死记硬背……使得大部分中学生将语文课看作是最可怕的课程。活生生的东西,为了考试,我们把它变得乏味至极。

笔者曾参加某地的一个中学生小记者活动,在座谈的时候,一位中学生说,现在上课很没意思。比如上文言文课,注重文言文教学是好的,但是几千年几百年沉淀下来的美文,为了应试,我们被语文老师讲得昏昏欲睡。我们最后一个单元是古文,语文教师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讲解。天天抠字,天天对译,天天背诵,天天默写,把美文分解成各个知识点天天测试……我们不胜其烦,真想逃离……

是的,真想逃离!语文教学厌学种种

首先,对语文学习持“冷漠”的态度已成为中学生中普遍的现象。因为语文学不学无所谓,学得再认真在考试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只是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大部分学生象征性地、被动地应付而已。

其次,对语文学习的“冷漠”态度,带来了语文学习动力的严重不足。这种动力的严重匮乏,使大部分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得不到幸福的体验,把语文学习当成了一种负担。

最后,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由此便产生了对语文学习的一系列的“厌学”症状:厌烦、厌倦、厌恶。

最初是“厌烦”,也就是指对庞杂而细碎的语文知识学习嫌麻烦而产生的讨厌语文的情绪。这种情绪在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中表现更为明显,当他们觉得没有办法把握语文学科体系的时候,会逐渐产生厌烦心理。

紧接着,便产生“厌倦”,也就是指当对语文学习这种活动失去了兴趣的时候而产生的一种不愿意继续学习的情绪。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基本贯穿了学生学习的所有年段:从学前班开始一直到大学。随着年段的升高,语文学习厌倦情绪就会越来越严重。

语文学习属于母语学习的范畴。学生产生对母语严重的“厌学”情绪,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第七章危险期题记语文教学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英语成了我们生活和事业的第一门槛,成了我们大踏步迈进的阻碍!外语不是不可以学,淡化和忘记母语则是数典忘祖。语文教学越教越不爱

学生越来越不爱自己的语言,越来越不爱学语文。学英语比汉语好,尤其是大学生、研究生,英语呱呱叫,但汉语却不敢恭维。学生可以写一手漂亮的英文,却写不了一手帅气的汉字。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母语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

教育部原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从2013年9月9日起,以每日一呼的形式连发微博:

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

这引起了全社会的热议,虽不免有些许“使劲高呼”的因素,但长期以来忽视和有意淡化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却是不争的事实。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英语成了我们生活和事业的第一门槛,成了我们大踏步迈进的阻碍!我们学习、工作、评职、晋级、选优等,英语都占有非常重要甚至是第一条件的地位。母语哪里去了?

当年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每当听到拿“外语作为第一”说事的时候,我就想到韩麦尔先生。我学汉语言文学,并从事语文基础教育30多年,但是,由于工作调动的原因,新单位要重新认定我的职称,不管你的汉浯成绩多高,都必须过职称英语关。于是,我又拿出一年的时间重温遗忘殆尽的、从来没有用过的英语。之后虽然过了,但又都忘了。

每当阅读都德《最后一课》的时候,我都会热泪盈眶。韩麦尔先生是我尊敬的人!日本人侵略中国,首先想到的是在日占区强迫所有的适学者说日语;“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国阿尔萨斯、洛林的时候也是如此。外语不是不可以学,但是,我们不要自觉地淡化或忘掉母语,因为淡化和忘记母语意味着数典忘祖。

母语不仅仅涉及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它还直接导致着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改变!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还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2014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透露,该社出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将发生变化,在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国学篇目所占比重约增至35%,以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见《京华时报》[微博] 2014-11-03 02:32教育新闻)

语文教学(包括国学教育)担负着传承和发展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工作,它是一项伟大的基础工程。母语不能丢!语文教学危险种种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母语也处在尴尬的境地。

2013年8月9日中国新闻网一篇题为《汉字听写大赛掀起舆论波澜,大人小孩皆被难倒》的报道写道:

这个暑期,除了各种类型的歌舞选秀,两档与汉字有关的节目《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掀起了舆论波澜。节目让电视机前的大人们出了一身汗,生活中如影随形的汉字,正逐渐变成“陌生人”。伴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首播引发出的“全民自检”,其作为微博话题迅速登顶热门榜、点击率高达18万余次。有数据显示,节目播出6小时内微博话题电视节目排名第一位,甚至超越了《中国好声音》等多档节目。

节目唤起对汉字的焦虑!

两档节目汇聚了一批热衷汉字文化的青少年,但对于这些小孩而言,那些紧贴生活的词语,似乎要比生僻字还难。在首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让一个个选手“落马”的,不是“沟壑”“分道扬镳”“荦荦大端”这样的难词儿,而是“髋关节”“三聚氰胺”“郫县豆瓣”这样来自于生活的词汇。

然而本意是“唤起童年记忆”的举动,却意外引发人们对汉字命运的忧虑。因为人们发现很多常用字不会写了,在“键盘时代”,汉字俨然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这些字你能写几个?

挑衅(xìn)一笑一颦(pín)舂(chōng)米 瘸(qué)腿

簸箕(bòji)诡谲(jué)稼穑(sè)沟壑(hè)

手机、电脑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用惯了电脑的人手写汉字的能力下降。汉字手写处在危机中。

不仅是写字,现在中小学作文的教与学也迷茫重重。九年义务教育,到毕业的时候,学生对写作还感到头疼。错字连篇,语句不通,词不达意,文势欠畅,书写潦草,比比皆是。老师也不知道怎么教。

堂堂语文教师,能书善写的有几人?鲜矣!更遑论其他学科的老师。

笔者教学之余,兼做教科研工作多年,每每征集教育教学科研论文看到老师们发愁犯怵、捉襟见肘的情景,便不免对此感慨良多。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更广一些,看看各行各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研究生,几人能动笔?几人能通顺完美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恐怕境况更不会如人们所想得那样乐观。“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大基本能力。“写”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写”不过关将意味着什么?

现代汉语正在走向危机。

拯救汉语责无旁贷!第八章出路:大道至简题记语文教学受整个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现状是现实的产物。语文教学不可能进入真空。语文教学的出路在大道至简!语文教学现状是现实的产物

语文教学受整个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现状是现实的产物。语文教学不可能进入真空。

首先,中国的教育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中国的教育不是让教育适应受教育者,而是让受教育者适应我们预先“计划”好的教育。因此,中国教育理念的源头是塑造。塑造就是把受教育者当作一个原材料,把它放在一个预先“计划”好的标准模具当中,放到预先“计划”好的生产流水线上,而生产出规格毫厘不差的统一产品,这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

这种特色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上,还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上,都在有“计划”地“塑造”。因此,导致中国的教育不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不提倡学生个性的张扬。在这种按照统一标准“塑造”的过程当中,本来丰富多彩十分有趣的语文教学也变成了高度“统一”的模式——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测试、统一评价,其结果是我们教师少有回旋的余地,教学没有特色,学生没有个性、没有创造性。语文教学改革多年难有实质性突破,其根源就在这里。

其次,中国教育的“计划”性(也可叫“计划教育”)直接导致了教育的具体呈现形式就是“应试教育”。中国“应试教育”一统天下,语文教学的困窘便难有改变之日。所以,有人戏曰:语文教学改革是“穿着棉袄洗澡,戴着镣铐跳舞”。所以,就会出现“学校‘减负’遭遇尴尬,家长强烈要求恢复补课”的现象,就会出现有的家长对学校不补课联名投诉,甚至有家长当场急哭的现象。学校不补课急哭家长真是中国教育“不公”之痛。中国教育之“不公”,家长就难逃“应试”之魔掌,语文教学也难逃“应试”之桎梏!

最后,中国“一孩儿化”的特色和社会的激烈竞争以及教育选拔和评价制度的计划性和单一性,使得家长在“应试”上孤注一掷。唯有“应试”,自己的孩子才有出头之日,唯有“应试”,孩子才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因此,我们教育的一切具体行为也只能瞄着“应试”,我们语文教学也只能在“应试”的磨道里无奈地枯燥乏味地转圈。语文教学的出路:大道至简

语文教学不可能进入真空!

语文教学的出路在大道至简!

任何至高的法则都是简单的。

宇宙中的事物千奇百怪,无奇不有,但无一例外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或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产生。

太阳是地球的生命之母,地球万物都在阳光中沐浴、成长。但太阳构成却非常简单,主要是由氢原子组成。

能量是地球生物的源泉,没有能量,地球将是一块寂寞、黑暗的荒地。但地球上所有的能量,归根结底都是来自于一个简单的公式:2E=MC。可以进一步大胆假想:宇宙中的所有能量都是来自于2E=MC。

地球上植物有几十万种,动物有几百万种,组成了我们现在美丽的大自然。地球上的植物、动物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从简单到复杂,其发展奥秘只有简单的两个字:竞争……

是的,大千世界何其复杂!但其构成不外乎两样东西——阴阳。阴阳规律是宇宙万物生成、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纲举目张,找到了宇宙规律的根本,人们就可直指事物的本质,把握人类的命运。大道至简至易,这简易之道就是宇宙的根本规律——阴阳根本律。

最先进的东西,也是最简单的东西。电脑之所以使用二进制,就是因为二进制的运算规则最简单,表示方式最容易,使用设备最节省。

语文教学亦然!

面对当前教育的状况,语文教育、教学不可能进入真空。

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寻求最简单的最佳的规律。

语文教学的最简单的最佳的规律,就是当前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密钥。卷二语文教学之对策篇第九章语文教学“大道”之密钥——“简”题记语文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任何事物都有共性!语文教学的最简单的、最佳的规律,就是探求这复杂的语文教学的“共性”,也就是语文教学的最“简单”的“一般”规律。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这“共性”的东西就是撬动语文教学改革的“支点”。这“支点”就是语文教学的“简单性”原则,也就是“五大教育法”:发现教育、赏识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创新教育。“简”:绝非偷工减料,粗制滥造

语文教学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简单,如此多的语文教师何苦如此费尽心血去搞什么教研,搞什么改革!

但尽管如此,语文教学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有复杂必有简单!有特殊必有一般!有个性必有共性!语文教学最简单的、最佳的规律,就是探求这复杂的语文教学的“共性”,就是挖掘的这复杂的语文教学的最“简单”的“一般”规律。

语文教学的最简单的、最佳的规律,绝非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简”:博大精深,是方法,是规律一、语文教学改革的“支点”

语文教学博大精深。

从网上一则材料中查到,仅语文教学方法作者就列举了几十种之多(不包括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一)阅读法(朗读、默读、背诵)(二)讲授法(讲述、讲解、讲评、讲演、复述、讲读、讲练、说书法)(三)串讲法(讲解、串联、串通、串译、概括)(四)对话法(问答、谈话、讨论、辩论)(五)实践法(观察、调查、访谈、参观、实验、考察、考证、游戏、交往、旅游、实习、见习、练习、作业等)(六)电教法(照相机、幻灯机、投影机、录音机、广播、电视、电影、录像机、语音实验室、电脑、网络、多媒体)(七)研究法(问题—解决式;课题—探究式;实验—论证式)(八)自学法(自学—辅导式)(卢仲衡、魏书生)(九)其他教育教学的方法举隅:

1.语感教学法(洪镇涛、王尚文)

2.思路教学法

3.情感教学法(于漪)

4.案例教学法(根舍因、克拉夫基)

5.点拨教学法(蔡澄清)

6.情境教学法(李吉林)

7.导读教学法(钱梦龙)

8.目标教学法(布卢姆)

9.反馈教学法(刘显国)

10.问题教学法(杜威、马赫穆多夫)

11.欣赏教学法

12.活动教学法(杜威)

13.点面教学法

14.愉快教学法(上海一师附小等)

15.成功教学法(上海闸北八中)

16.整体教学法(查有梁)

17.合作教学法(美国的斯莱文、苏联的阿莫纳什维利)

18.启发式教学法(《学记》、柏尝试教学法拉图)(邱学华)

19.设计教学法(克伯屈)

20.发现教学法(布鲁纳)

21.创新教学法(奥斯本、吉尔福特、陶行知)

22.差异教学法(华国栋)

23.单元教学法

24.比较教学法

25.直观教学法

26.图示教学法(王松泉)

27.暗示教学法(洛扎诺夫)

28.竞赛教学法(罗树根)

29.大语文教学法(张孝纯)

30.非指导性教学法(罗杰斯)

31.掌握学习教学法(布卢姆)

32.道尔顿制教学法(柏克赫司特)

33.有意义学习教学法(奥苏贝尔)

34.迁移教学法(马芯兰)

35.尝试教学法(邱学华)

36.学导式教学法(胥长辰)

37.程序教学法(普莱西、斯金纳)

……

但无论有多少教学法、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只要我们能够从同类事物当中找出它的“共性”即一般规律,我们就能删繁就简,我们就能举一反三,我们就能触类旁通,我们就能将错综复杂的东西迅速化解。

两千多年前,在古希腊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叫阿基米德,他有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这“共性”的东西就是撬动语文教学改革的“支点”。

这“支点”就是语文教学的“简单性”原则。二、语文教学的“简单性”原则

语文教学的“简单性”原则是“五大教育法”。不管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这“五大教育法”都是其中的“共性”,都是必须遵循的规律。

因为任何事物要发生变化都必须在“力”的作用下才能进行。这“力”有“内力”和“外力”(也即“内因”和“外因”)两种。但不管是哪种“力”,事物要向“正向”发展,就必须受到“正向力”的作用。语文教学要获得突出的效果也是如此,也必须要学生获得一种“正向”的内驱力。这就需要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他们便有了内驱力;有了内驱力,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会更浓厚;对语文学习兴趣越浓厚,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便越强;学习语文的内驱力越强,他们便越能进入一个学习语文的良性循环。

如何让他们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那就要靠“五大教育法”。

这“五大教育法”是:

发现教育、赏识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创新教育。(一)发现教育

教育,说穿了首先应该是一种发现。教育者不会发现学生,学生不会发现自我,都是可悲的事情。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语文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伯乐。

我们必须能够发现人才,并施以合理的教育。“教书匠”只知教书而已,他不知道学生各自特点,不知道学生各自都有哪些特长。教师评价学生的标准可以以考试成绩而论,但这绝对不应是我们评价的唯一标准。每个学生都有其特长。高明的语文教师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并善于及时地让这些学生的特长得到超常发挥。这种教师给予“千里马”的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他“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语文老师还应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发现。作为学生,如果你总希望被别人发现,一旦不被别人或老师发现就会灰心丧气,不思进取。其实,在更多的情况下,学生要学会自己发现自己。你能不能发现自己的长处?你在哪些方面比别人占优势?“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走向成功的人,他首先是一个善于发现自己长处和优势的人,他会深信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确比别人强;而一味地贬低自己,只能走向卑微,走向失败!

当每一个学生都被我们或被自己“发现”以后,教学的奇迹就会不期而至。每一个学生都很“美”,都很“自我”,都觉着语文课是他们最幸福的“乐园”。他们会盼着上语文课,“应试”“素质”都不再重要。有了学习的原动力,教育的形式便不再是学习的阻力,应试有应试的乐趣,素质有素质的乐趣;跋山有跋山的乐趣,涉水有涉水的乐趣……一切都有乐趣,哪还有困难可言!

发现教育,是一切教育走向成功的基础。有了“发现”,一切教育都显得很容易。语文教学概莫能外。而且,“发现”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