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孩子的正面管教:换种方式爱孩子,帮孩子赶走叛逆期的躁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1 05:51:32

点击下载

作者:马利琴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叛逆期孩子的正面管教:换种方式爱孩子,帮孩子赶走叛逆期的躁动

叛逆期孩子的正面管教:换种方式爱孩子,帮孩子赶走叛逆期的躁动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叛逆期孩子的正面管教作者:马利琴 著排版:北京竹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1-01ISBN:9787515824437本书北京竹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网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孩子叛逆,其实是好的开始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要经历三个叛逆期:第一个是“宝宝叛逆期”,出现在2~3岁的时候;第二个是“儿童叛逆期”,出现在7~9岁;第三个叛逆期通常出现在12~18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青春叛逆期”。此书主要讲述第三个叛逆期,因为此时期对孩子未来的影响更直接、更紧密。

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自我意识更强烈。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跟成人不同,因此父母的过度干涉很容易引发亲子矛盾。

第二,喜欢跟父母对着干。这一时期的孩子,跟父母的预期会出现很大的偏差,你说东来我偏要向西,不管父母如何为孩子好,孩子可能都不领情。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很容易恼火。

第三,喜欢标新立异。叛逆期的孩子喜欢跟随潮流,喜欢电脑、手机,喜欢玩游戏,喜欢聊天,喜欢标新立异的服装,满嘴都是“外星语”。父母担心孩子,但越制止孩子,孩子往往越叛逆。

第四,追求自我,旁若无人。叛逆中的孩子自我意识强烈,经常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希望他人打扰,尤其是父母。当父母介入他们的世界时,他们会很不满;父母的关心,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

第五,容易养成坏习惯。孩子喜欢跟父母对着干,喜欢跟父母背道而驰。他们即使知道父母说的是正确的,在言行上也依然按照自己的思维来,时间长了,坏习惯就会养成。

……

叛逆期的孩子,通常都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思维喜欢求异,处处标新立异。父母采用非常规的处理方法,容易造成很多不良影响,让孩子的叛逆心理增强。面对叛逆期的孩子,如果父母一味地压制,一味地用自己的“权威”来迫使孩子听话,只会让孩子的叛逆心理加重。一味地训斥、打骂,还会让孩子变得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变得执拗任性、胆大妄为。

面对叛逆期的孩子,多数父母都会觉得孩子不可理喻,不知该如何应对。其实,青春叛逆期是个敏感的时期,只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就能让孩子顺利走过这段人生之路。

为了帮助父母解答孩子青春叛逆期的各种困惑,我们特意编写了这本书。书中不仅解释了孩子出现叛逆的心理根源,还从生活、学业、社交、心态、性格、情绪、综合能力、价值观和理财观等方面分析了孩子叛逆的原因和引导方法,因为孩子在这几方面的叛逆表现最容易跟父母发生冲突。

本书将案例、分析和方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父母对号入座,发现自己孩子的问题,并从中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由于这些方法都是被实践证明过的切实可行的方法,父母只要灵活运用,孩子的叛逆行为就会逐渐减少,最终平稳度过青春叛逆期。只要孩子将这个叛逆期度过了,就会为之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人生之路定会走得更顺畅。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叛逆,其实是好的开始!第一章   追根溯源,找到孩子叛逆的心理根源叛逆是孩子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

叛逆,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始主动承担责任、逐渐形成个性、成就完整自我的过程。此时他们的大脑结构和机能已经趋于成熟,思维方式或视角已经由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随着性别意识、性意识的逐渐强化和建立,孩子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叛逆也就成了一种必然。因此,叛逆的孩子需要理解和帮助,父母要用平常心去接纳他们,要在尊重、理解、关怀、鼓励的前提下使用正确的方法来跟他们做好沟通。

有个12岁的男孩个头已经很高,母亲身高只到他的肩头,父亲也开始对他仰视。他俨然是个大人,但依然是满脸的稚气。男孩变得越来越叛逆,终于有一天,父亲和他倾心交谈,问起了他不再乖巧的原因。

男孩说:“我已经长大了,不想再受你们摆布了。我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我需要寻找自我……”

父亲叹了口气:“你打算到哪里去寻找呢?”

男孩说:“只要给我一个行囊、一个指南针即可。我打算离开你们,去寻找自己的坐标。”

父亲给了男孩500美元,说:“那你去吧,我和你妈妈在家里等你的好消息。”

男孩去了离家很远的一个城市,摆脱了父母的唠叨,高兴极了。

都市的生活做什么都需要钱,500美元很快就被他花完了。看着日渐干瘪的钱包,男孩想放弃,决定回家。但一想到回家可能受到父母的嘲笑,决定先在城市待一段时间,找份工作,挣点钱。

男孩走上了找工作之路,最后被一家理发店聘用,当了学徒工。老板只提供一日三餐和住宿,没有工资。男孩不仅要给客人洗头,还要负责扫地……在岁月的磨砺中,他的脸上多了一些稳重和成熟。男孩渐渐懂得了父母的不易,夜深人静时总会想起他们。

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每次打电话时,男孩都会用欢快的语调跟他们聊天。电话那端是爸爸激动的声音和妈妈喜悦的啜泣。挂电话的时候,妈妈都会说:“如果工作不满意,就回来吧。”男孩都会被妈妈的话感动得泪流满面。

圣诞期间,男孩登上了回家的火车。在行囊中,装着他用自己的工资给父母买的两套内衣,包装得朴实而美丽。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身心都会发生巨大变化。叛逆就像一颗等待萌生的种子,也会在孩子的体内蠢蠢欲动。他们渴望被成人认同,渴望通过叛逆的行为来向世界昭示自己已经长大了。

为了让孩子不再“叛逆”,很多父母都会找些办法来“修理”孩子。其实,孩子叛逆是好的开始,只要应对得当,孩子就能受益一生;反之,可能害了孩子。

对于少年期的叛逆,每个人都曾经历过,但当了父母后,很少有父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其实,孩子的叛逆本身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每个人的内心都存在叛逆的倾向。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叛逆也只是暂时的。经过这短暂的挣扎与痛苦,孩子才能慢慢地长大、成熟,才会真正理解父母的用心。

1.跟孩子多一些沟通和交流

如今孩子面对的压力都很大,如果无法有效缓解,就会出现叛逆行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父母不要着急,不要单纯地为孩子的行为而担忧,要用平静的心态多跟孩子沟通,听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

叛逆期孩子行为的显著特征是独立与幼稚并存,他们渴望独立,在行为上会表现得稍为幼稚。一旦自己表现出幼稚的行为或说了幼稚的话,他们也会觉得不好意思,进而会进一步想要独立。父母如果不懂得尊重孩子,不给孩子提供锻炼、思考、选择的机会,孩子就会变得更加叛逆,所以,要想让孩子少些叛逆心,父母就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意识,多给他们一些自由。

3.将孩子当作成人来看待

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可是,在十几岁的孩子心里,他们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这时候如果父母还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他们就会忍无可忍,继而“反抗”。所以,父母要改变一下对待孩子的方式,不要将自己的关注点仍然放在孩子的吃穿用上,要像对待成人一样来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旦孩子从父母这里感受到了尊重和重视,他们就会比较配合。

叛逆期小叮咛

不论处于哪个年龄段,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叛逆因子。只不过在特定的叛逆期,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强烈,叛逆行为更令大人费解。因此,父母一定要正确认识孩子的叛逆行为,更要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叛逆心理是孩子心思不成熟的映射

叛逆期的孩子心理上的成熟要落后于生理上的成熟,他们缺少人生阅历,社会经验少,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出现动摇,容易偏激、片面、固执甚至极端化地做事,甚至还会把父母的劝说、提醒和督促当作对自己的不理解、不尊重,继而做出违背父母初衷的事情……这些都是孩子不成熟的表现。父母要冷静地观察孩子的言行,耐心地应对他们的叛逆,多做情感交流,引导他们渐渐领悟。孩子都是在犯错中长大的,因此父母千万不要因一时的生气而放弃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

天气闷热,放暑假在家的初中生小婷在家里玩电脑。看到女儿沉迷于电脑,爸爸生气地说:“整天抱着电脑,你就没别的事可做吗!暑假作业写完了吗?”之后,爸爸就开始训斥小婷。小婷虽然已经14岁了,但比较幼稚,受到爸爸的批评后,情绪异常激动,拉开门,下了楼,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中。 晚上11点,看到小婷还没回来,父母便开始寻找。结果亲戚、朋友、同学家都没有小婷的身影,父母立刻报了警。

案例中的小婷已经上了初中,但是行为依然如此冲动和叛逆,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细细想来,不仅案例中的小婷如此,现在很多孩子都如此,身体长高了,心理的发展却严重滞后于身体发育。他们娇生惯养,没有经历过挫折,受不得半分委屈,心智十分不成熟。

那么,这时期的孩子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第一,从小娇生惯养。从孩子出生起,很多父母便把他们宠得像个小皇帝、小公主:既怕凉着又怕热着,既怕撑着又怕饿着;只要孩子高兴,要什么就给什么,说什么就是什么。再加上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无限娇惯,使孩子幼小的心灵渐渐地产生了唯我独尊的心理,继而变得叛逆。

第二,相关教育起步晚。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太小,根本不懂事,等大一些再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心智是培养、磨炼出来的,而不是靠时间等出来的。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就要开启孩子的心智培养和磨炼历程,不能只让孩子识字、背单词、弹中外名曲。缺少这样的教育,孩子也会变得叛逆。

第三,缺乏挫折训练。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很多父母不是鼓励孩子战胜困难,而是先替孩子抱怨辛苦,然后帮孩子找借口,最后告诉孩子放弃。比如,当孩子和同学发生矛盾时,很多父母不是教育、开导自己的孩子,而是情绪激动地找对方理论,替孩子出气。这种做法很容易对孩子性格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心理学认为,磨炼成熟的心智,对孩子的一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减少孩子的叛逆心理,就要不断地磨炼他们的心智。

1.让孩子相信自己

通常孩子心智不成熟的原因,主要是自信心不足、做事缺方法。当他们做事缺少主动性和自发性时,父母要多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从简单的小事做起,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锻炼的机会多了,成功的概率也就大了,受到的表扬也会多起来,孩子的自信心自然就增强了。只要孩子变得自信了,就能正确地思考和判断,就会对父母少一些反抗和叛逆。

2.让孩子多一些耐心

要想减少孩子的叛逆,父母就要培养他们的耐心。比如,可以让孩子练习下棋、绘画、钓鱼等磨炼耐心的事情。同时,不管孩子做什么,做的结果好坏,父母都要让孩子坚持到底,决不能半途而废。遇到问题的时候,要鼓励他们想办法,一定要把难题攻克。

3.让孩子坚强起来

在学习和生活中,孩子会遇到各种困难,有时可能是难以逾越的鸿沟。父母要提前给孩子打预防针,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同时,要多对他们进行挫折训练,给孩子出难题、设障碍,让他们自己解决,从中磨炼他们的坚强意志。要告诉孩子:强者之所以被称为强者,是因为他们敢为别人所不敢为;成功者往往是那些受过大辱和遭过大难后依然坚强的人;伟大人物最明显的品格,就是拥有坚强的意志。 

4.引导孩子学会自控

娇生惯养的孩子做事会以自我为中心,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即使只是他人一句提醒的话,他们也会觉得很委屈。有时,即使是同学间的一句玩笑话,也可能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因此,父母要告诉孩子冲动是魔鬼,愤怒会让一个人失去理智、干出蠢事,而懂得自我控制和必要的忍耐才是强者的体现。 

叛逆期小叮咛

心智成熟的孩子,说话会更加得体,做事会更加稳妥。喜欢跟父母或老师对着干的孩子,通常他们的心智也不太成熟。因此,对于叛逆期的孩子,父母不要将他们当作心智成熟者来对待,要用对待幼稚者的方法来对待。家庭是滋生孩子叛逆心的摇篮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环境,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将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品质与个性。如果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如命令式的说教、专断式的压制、无休止的唠叨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都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天长日久,孩子在心理上就有抵触,继而产生叛逆心理。因此,父母要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心灵,关爱孩子的成长,努力和孩子建立平等、尊重、信赖的亲子关系。

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让人震惊,发人深思。

有两名12岁的男孩,手持玩具枪和一把弓箭,射杀了某小女孩的宠物兔子。从小区的监控视频看,两个小男孩本来是要射杀小区里的猫,但没有追上小猫,于是该女孩养在笼子里的兔子就遭了殃——他们用一根带有锋利金属头的箭射中了这只兔子。

看到心爱的兔子血淋淋地死去,小女孩心痛得大哭起来。周围的大人看到这种情形,非常担忧,因为这种弓箭的杀伤力有可能伤人,最后人们果断报警。

当天下午接到报警的民警就展开了调查,很快找到了那两个男孩。他们都是当地某中学初一的学生,承认自己是出于好玩心态射杀了养在笼中的兔子。

当民警问他们为何这样做的时候,他们给出了同样的回答:每次家里吃鸡鸭鱼肉的时候,爸爸都会跟他说这些东西都是用来被人类吃的,这就是他们生存的意义;在外面遇到小动物的时候,爸爸也会跟他一起玩用石头打小动物的游戏。

这些年,中学生虐待动物的新闻屡见不鲜。我们知道,孩子的行为是其内心世界的一种折射,对于有暴力倾向的孩子,虽然不能简单地判定其一定存在心理问题,但这种暴力倾向仍然需要引起父母的警惕。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都会经历叛逆期,可是很多父母并没有把孩子叛逆期暴力行为的诱因归结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里,孩子的成长就是顺利的;在不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里成长的孩子,无论是性格还是品行都会有所偏差。

如果父母没有这个意识,即使掌握了太多的教养技巧也无用。在这些家庭关系中一旦亲子关系出现问题,父母很难快乐。当父母不快乐时,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就会倾向于自责,会认定“都是因为我不够好,爸爸妈妈才……”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其自我价值感会非常低,潜意识中就会认同自己是不值得被爱、不值得被尊重的没有价值的人。因此,要想减少孩子的叛逆心理,父母就要重视家庭教育。

1.营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在强势父母的教育下,孩子的言行会受到种种约束,继而变得自卑、懦弱,缺乏安全感,叛逆不羁。强势的父母可能教育出热衷暴力、不讲道理的孩子,甚至长大后还可能会重复与父母相同模式的悲惨婚姻。所以,营造一个互相尊重、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至关重要。

2.孩子与父母过度亲密,易强化孩子的依恋行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亲子关系过度亲密可能导致孩子性别认同与性意识发展延迟,使孩子内心印刻着无论如何也摆不脱的“俄狄浦斯情结”。尤其是强势、独占亲子互动的父母,投入的爱越多,期待的收获就越大,亲子联结也越深,这种行为更易强化孩子对父母的依恋。

3.父母不可对孩子太冷漠

一些夫妻感情淡漠,但为了诸多原因又维系着夫妻之名。为避免争吵,他们干脆压抑情感、避免与家人过多交流,甚至与家人形同陌路。生活在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很会揣摩大人的心思,长大后则擅长揣测他人的心理,但他们难以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容易向人示弱,也没有独立的想法。

4.家庭破裂对孩子有影响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更大的压力。父母若迟迟走不出婚姻破裂的阴影,就会使孩子对自己的现状感到失望、无助,情绪就会压抑、愤怒、怨恨等。有些孩子甚至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自尊心极易受伤害,回避与同伴的交往,变得孤僻退缩。

叛逆期小叮咛

从小生活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的心理发展就会更健全。很多孩子的叛逆心理之所以十分严重,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家庭环境不好,如父母整天吵架、说话尖酸刻薄、互相不理解……因此,当孩子叛逆时,父母有必要检视一下自己为孩子营造了怎样的家庭氛围。叛逆心与孩子学校的不良因素有关

学校是叛逆期孩子成长的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如果老师教育方法不当,如形式教育报喜不报忧,注重成绩而挑剔缺点,不尊重和体谅学生,方法简单粗暴,不注重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参与性、合作性,不注重孩子个体差异性的存在等,孩子就会在苦学、厌学、逃学等行为中变得叛逆和对抗,以此来争取自己得不到保证的主体性权利和自主性。所以,叛逆期孩子受学校的不良因素影响非常大,父母要高度重视,不能一发现孩子叛逆就把责任和问题推给老师,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正在上班期间,王女士接到了儿子数学老师打来的电话:“你儿子李科今天上课顶撞了我。我批评了两句,他就拎起书包冲出教室,可能回家去了。”王女士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儿子李科不会干傻事吧?于是,她立刻请假直奔儿子学校。

远远地,在学校和街道的拐角处,王女士就看到了低头拎着书包、后背靠在墙上的儿子,她那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随之升起的却是不可遏制的怒火:这小子,胆子也太大了,居然敢顶撞老师?

站在儿子面前,王女士才发现一向坚强的儿子竟然在啜泣。抬头看她时,儿子的满脸都是泪痕。王女士有些心疼,但没有迁就他。“咋回事?”王女士努力使自己保持平静。儿子没有立刻回答她,而是扭过头,擦去自己的泪。“咱先回家,冷静冷静。”说话间,王女士将手搭在儿子肩上,试图拉着儿子走向回家的方向。儿子僵持半天,过了好一会儿才随她回家。

原来上数学课时,两个不爱学习的学生在课堂上小声说话,老师先看了他们一眼,后来示意他们停下来。可那两个学生不理会,依然说个不停。数学老师生气了,说:“我心情不好,你们自己上自习吧。”之后就准备离开教室。这时,李科站起来,说:“老师,那我们心情不好,是不是就可以不上学?家长心情不好,是不是就可以不上班?”结果,李科被数学老师教训了一通,数学老师对李科说“不愿意上学就回去”,于是儿子李科拎起书包冲出了    教室。

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孩子都会出现叛逆行为。父母不要因冲动而失去理智,要努力了解事情的真相,正确地对孩子加以引导。

学校本应是一个培养完美人格、教授知识、传授道理的地方,但是我们偶尔会听到学校因学生的叛逆行为而将学生开除等消息。诚然,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规矩和纪律,但这种规矩和纪律不能为了图省事和强调权威而不让学生有任何发声的机会。

所谓的叛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教育者的缺席,如爱的缺席,耐心的缺席,纠正的缺席。在这件事情上,学校如果不反思为什么学生会违反禁例,而是抱着以禁例为底线,以不容置疑的做派对孩子进行惩处,实则是对孩子的一种摧残和伤害!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做的是什么呢?

1.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再询问事情的经过

当孩子情绪不稳定时,说出来的事情可能会有所偏差。这时候先稳定孩子的情绪是最重要的。然后,不要被孩子的情绪牵着走,要将孩子的情绪引向平静。总之,父母记住一点:先关照孩子的情绪,后处理孩子的问题。

2.尽量在第一时间与老师沟通

与老师沟通时,父母尽量不要直接责问事情的经过,要先表达对老师的歉意。尤其是在孩子与老师发生冲突以后,父母更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

3.多方了解,和谐沟通

要进一步与老师和孩子分别进行沟通,两边都表示理解。等大家情绪都稳定下来以后,再用适当的方法处理事情。

叛逆期小叮咛

孩子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比如,如果某个老师对孩子的在校行为表现出了不满,或总是批评或训斥孩子,孩子就会变得很叛逆,继而跟老师对着干。因此,要让孩子处理好自己跟老师的关系,正确认识个体和学校的关系。不良社交因素,也会让孩子叛逆没商量

同辈群体或相近群体的互相认同、相互感染与转化作用非常大,在青少年中出现的不良英雄主义,如爱出风头、喜欢表现自我、爱唱反调等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模仿性强的孩子,容易使他们形成叛逆心理。因此,父母要注重引导孩子去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分辨不同性质言行的社会责任与起码良知。多留意孩子平时所交的朋友,多了解他们日常的活动规律和表现,让孩子学会正确交友,顺利完善自我。

鑫鑫原本成绩非常好,小升初时因为考试失误没有考进重点初中,而是进了一所普通初中。就这样,鑫鑫在这所普通初中表现得出类拔萃,成绩遥遥领先。她不仅是班级第一,还是年级第一,而且成绩往往比班级第二名高出好多分。

渐渐地,鑫鑫在全校出名了,尤其是在同年级的同学中,很多孩子都特别佩服鑫鑫。但是,有个别嫉妒心强的孩子看鑫鑫总是不服气,因而决定想办法“惩罚”鑫鑫一下。

在这几个嫉妒鑫鑫的孩子中,小芬的行为最恶劣。小芬是班级的第二名,每次考试成绩都比鑫鑫差,因此她很不服气。这段时间,小芬联系了一个关系比较好的女生小妍,周末的时候小芬和小妍约鑫鑫去郊外玩耍。结果,到了偏僻的某个地方,小芬带头质问鑫鑫为何总是和她过不去。

鑫鑫一直专心学习,根本不知道自己怎么得罪了小芬和小妍,因此完全摸不着头脑,更不知道如何安抚暴怒的小芬。

最终,由于言语失和,小芬对鑫鑫动起手来。一开始,小妍劝小芬不要动手,但是小芬说:“小妍,你是不是我朋友,关键时候最能看出你的真心!”就这样,在小芬和鑫鑫两个人推搡的过程中,小妍为了“朋友义气”,最后动手推了鑫鑫一下。由于鑫鑫的身体失去了平衡,一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了,手臂被划破了一道小口子。

当晚,妈妈发现鑫鑫的手臂有点红肿,而且有一道伤口,经过再三追问,才知道事情的真相。妈妈当即联系了老师,次日一大早就去学校处理这件事情。

在父母的再三开导和老师的耐心劝说下,小妍终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原本我是不太想参与欺负鑫鑫的,甚至对鑫鑫还有点崇拜。但是没办法,我作为小芬的朋友,出于义气才动手的!”

小芬也向老师陈述:“鑫鑫太优秀了,她总是考得比我好,有她在,我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考到第一名。我希望她转学。”

听了小妍和小芬的话,父母和老师都大吃一惊。小芬的这种不当的竞争心理值得父母重视,同时,小妍这种没有原则的朋友义气也值得父母深思。

为什么孩子这么容易受同辈群体社交因素的消极影响?

第一,自卑心理在作祟。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总是渴望得到同辈的认可和接受。他们缺少强烈的自我认同感,所以这使他们更容易受到同辈的负面影响。如果在同辈中有人有着强大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那么这个人仿佛就是最有“魅力”的。换句话说,自我怀疑的孩子会在同辈中寻找自己缺乏的东西。

第二,缺乏正能量的成人作为榜样。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在家庭成员之外,与其他人建立一种积极关系,从而使情感更加健康地发展。如果孩子缺少成人榜样时,他们就会在同龄人中寻找那些“领导者”。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心理发展的不平衡,这会使孩子完全受制于自己所选的朋友,任凭那些朋友的“摆布”。

第三,父母的关系不好。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显然会想逃离充满争吵和矛盾的家庭。家庭越不和谐,孩子就越容易受到同辈的消极影响。这样,孩子对父母的不满就转换成与同辈一起进行的破坏和粗鲁行为。

如果孩子总是和不好的朋友在一起,那么父母就要明白这是孩子内心出现问题的迹象和征兆。在我们准备与孩子在其择友问题上做斗争时,一定要明白:这么做可能会使孩子变得更加叛逆,也会加固他们之间的关系。虽然禁止他们之间的亲密联系是一种选择,但是不妨先考虑这几种做法。

1.倾听并认同孩子的苦恼

成年人常把渴望归属感当作一个人懦弱的表现,但其实这是青春叛逆期孩子的一种正常健康的心理需求。当孩子因“小伙伴们”的问题而苦恼时,倾听他们的苦恼,并承认我们也意识到他们很难做出决定。乐于倾听那些我们未必赞同的事,而且要以好奇又包容的态度,倾听过程中的沟通能帮助孩子独立思考。相反的,如果我们一下子跳到忠告者的角色,不但会让孩子对我们紧闭心门,还会增强“小伙伴们”在孩子内心的影响力。

2.促进问题的解决

教给孩子一些重要的应对技能,让孩子在解决问题时处于主导地位。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我们都不在身边,如果教会孩子一些应对技能,这样孩子在做有关的决定时,就能独立、透彻地思考。

3.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

当看到其他孩子对自己的孩子不友好,或表现得比较专横霸道时,父母心里会十分难受。如果发现自己孩子在和朋友相处时有这种情况,可以帮助孩子练习如何做出合理的应对,比如,“我们上次玩了你喜欢的游戏,这次我想玩我喜欢的。”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介意朋友处于主导地位,所以要和孩子讨论这种现象。这时候我们可以问孩子,“和他在一起时感觉如何”,并给孩子这样的建议:“如果你大多数时候都感到很糟,你先不要和他走得太近,或许你应该多和那些能融洽相处的孩子在一起。”

4.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允许孩子和父母的意见不同,这样能促使他们独立思考。父母希望孩子能自主思考,不屈从于同辈影响,但同时又希望他们听话,受父母自己影响。如果孩子在家时独立思考的意识不被看重,那么在与朋友相处时,他们很难突然有强烈的自主思考意识。

叛逆期小叮咛

同龄人之间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模仿性。比如,如果看到某个同学跟老师对着干,或者跟父母唱反调,有些孩子就会模仿这个同学的行为,对老师或父母产生一定的对抗情绪,继而出现更多的叛逆言行。大众传播与社会文化对孩子叛逆心的影响

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是注重大众化、新奇性。电视、电影、电子游戏的警匪战,到处充满血淋淋的镜头,以及色情、仇斗、黑吃黑等情节,特别是一些电视广告为了吸引收视率,一味地追求新、特、奇,这对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起了不少负面影响。也就是说,成人文化中的不良、世俗的因素,渗透并影响着叛逆期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父母要意识到大众传播媒介和社会文化对孩子的叛逆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天,16岁的小孙和小赵通过手机看电视剧,受剧情的影响,突然心血来潮决定绑架附近的一名儿童来勒索钱财。

于是两人来到一条胡同,见到一名6岁的男孩浩浩独自一人背着书包步行,就骗他说:“你爸让我们来接你。”取得浩浩的信任并得到其家人的手机号后,两人将浩浩带到附近的一处荒废的小木屋里。

接着,小孙和小赵二人商议向浩浩的父亲索要五万元,由小孙打电话给浩浩的父亲。

浩浩的父亲接到电话后,佯装答应他们的要求,并询问浩浩的下落。得知儿子在家附近的一处荒废的小木屋时,浩浩的父亲打电话报了警。最后小孙和小赵被警方带到了警察局,进行了批评教育。

看电视或网络视频,很多人认为这是让人休闲放松的好途径。可是,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最可怕的不是看电视,而是去模仿电视或网络视频里的一些危险行为,造成不可逆转的悲剧。

不可否认,好的电视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但是电视、网络视频中的暴力文化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研究发现,观看电视暴力画面可能让孩子心理受到不好的影响,而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未来。

同时,孩子观看电视暴力画面会变得更具侵略性,可能对暴力变得麻木不仁,也可能会做噩梦,或者怕有人伤害自己。暴力电视节目还会导致孩子对他人的同情心减少。

实践证明,孩子喜欢模仿在电视上看到的行为,甚至是暴力行为。事实上,电视剧经常把暴力行为描绘成某些人想要解决问题而采取的行动。因此,孩子看到后就会有样学样,他们更容易受到电视暴力行为的影响,并进行相应模仿。

此外,电视上的好人也会有暴力时刻,会扭曲孩子的道德。这同日常生活中,父母教给孩子的“打、踢的行为都是错误的”这些理论相违背,这会使孩子感到非常迷惑。如果有好人在电视上打和踢敌人,那么孩子可能认为这种行为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那么,面对如此情形,父母应该怎么做呢?严格禁止孩子看电视或视频网络吗?这里有两点建议供父母参考。

1.全家一起看电视或网络视频

有的父母觉得,自己爱看的电视或网络视频节目和孩子喜欢的不同,没办法和孩子一起看。对此教育专家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多方面的,父母只有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并进一步了解孩子喜欢什么节目,与孩子分享电视或网络视频带来的快乐,同孩子一起探讨感兴趣的话题,只有父母自己掌握的信息比孩子多,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避免电视或网络视频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使孩子自觉自愿地接受父母的劝告和帮助。同时可以围绕电视节目进行交谈,增强孩子的理解水平和提高鉴赏力。选择好的、适合的电视节目陪孩子一起观看,并与孩子一起分享,这样,电视不仅是孩子的陪伴者、益友,帮助孩子在认知方面的成长,还能成为亲子沟通的最佳途径。

2.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节目

每个电视或网络视频节目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观众群,并非所有的节目都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并非所有的节目都适合孩子。父母要尽量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节目让孩子看,这样,孩子才能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总的来说,父母必须先看一遍孩子喜欢看的节目,不要武断地认为卡通就一定是孩子喜欢并适合看的。内容太过暴力,或剧情过于荒诞的节目,都不适合孩子观看。因此,父母替孩子选择电视节目时,必须了解孩子所看的节目内容。如中小学生知识竞赛类节目、动物世界、各国的风光等节目都适合孩子观看。历史故事也可以看,但暴力、爱情、惊险类的影片最好不要看。

叛逆期小叮咛

大众传播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电视、报纸、图书、网络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在这些媒介中出现叛逆的案例,孩子往往就会模仿,甚至还会比案例中的行为更具叛逆性。因此,父母一定要选择适合孩子的内容来让他们看。第二章   爱孩子,就要让叛逆中的他管好自己的生活“自己去查电脑”——给孩子张嘴说话的机会

处在青春叛逆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主与人交流的愿望。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将自己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如此才能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他们才敢大胆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傍晚去学校接儿子,看到儿子闷闷不乐的模样,妈妈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

儿子认真地问道:“妈,你说,蜘蛛是不是昆虫?”

妈妈愣了愣,小心翼翼地回答:“好像……应该是昆虫吧?你怎么会有这样的问题?你都13岁了,居然连这个问题都不懂?不懂的话,自己去查电脑。”

儿子更不高兴了:“怎么你们都说蜘蛛是昆虫?”他不再理妈妈,背着书包走到妈妈前面去了。

回到家,儿子立刻钻进了书房,打开电脑开始查找资料。很快,他就从椅子上一跃而起,跑到妈妈面前,喊道:“妈,我是对的!”他重新回到座位上,大声地读着:“昆虫有六条腿和两对翅膀,昆虫的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蜘蛛并不是昆虫。”

妈妈疑惑地问他:“怎么突然想起去查这个?”“今天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说,蜘蛛是昆虫,我跟老师说‘蜘蛛不是昆虫’,可是老师什么也不说就让我坐下了……我是不是有些草率?老师可能生气了。”

妈妈重重地搂了儿子一下:“儿子,你真棒!你做得很好。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老师也一样。你发现了错误还能及时指出,真是了不起!”听到妈妈的话,儿子双眼透着神采,开心地笑了。“可能老师当时也没办法肯定蜘蛛是不是昆虫,所以就什么也没说。”妈妈接着补充。儿子说:“妈,我明天去学校就跟老师说。”妈妈迟疑了一下,不知道是不是该继续鼓励儿子,但是觉得儿子能够具备独立思维并且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不应该阻止他。妈妈思索了一番,对儿子说:“最好课后跟老师说,千万不能骄傲!”儿子点点头,郑重地说:“放心吧,我知道!”

第二天,儿子放学回到家,喜笑颜开地说:“妈,今天老师在课堂上表扬我了,还说大家都要学习我这种精神。”

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别人就无法了解。孩子如果不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父母就不能够很好地了解孩子的困惑,就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

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话,是保证孩子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孩子之所以会在大人面前闹情绪,就是因为孩子的内心情感没有得到合理的宣泄。所以,父母要重视对孩子说话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一些不爱表达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

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要尽量让孩子多和外界接触,在和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和他人交流沟通的好习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宣泄途径,让孩子在自由表达的同时培养其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的发散性。

1.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孩子

父母应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正确地表达。对于孩子的想法,父母不要嘲笑他们的幼稚,而要从他们的视角去了解和理解。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才能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心灵,这样孩子才愿意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达出来,从而得到父母和他人的理解。

2.帮助孩子完整地表达

父母每天要安排和孩子共处的时间,在共处中认真聆听孩子的话,深入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和感受。父母可以用自己的话对孩子的叙述加以解释,帮孩子明白他们要表达的确切意思。如果孩子不善于表达,不能将情绪和想法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父母就要及时地给予补充,帮助孩子完整地表达内心。

3.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信

孩子如果缺乏自信,就无法将自己的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他们害怕自己不恰当的表达会招致他人的嘲笑。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看到自身的能力,把想法完整地表达给身边的人听,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上。

4.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允许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以此培养孩子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鼓励孩子创新。如此,才能使孩子释放自己,坦然地接受失败和错误,并将其转化为成功的动力。同时,也给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孩子在不断的表达中逐步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

叛逆期小叮咛

叛逆期的孩子崇尚自我,若不让他们发表意见,只会让他们的叛逆现象愈演愈烈。因此,要想处理好亲子关系,要想让孩子主宰自己的生活,就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感受,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有给孩子创造更多的说话机会,孩子才会与大人更亲密。“让我一个人待会儿”——鼓励孩子走出封闭的牢笼

封闭自己不但会让孩子对生活失去信心,做事情也会感到害怕和心灰意冷,最终走向极端,从而远离人生的正常轨迹。孩子封闭自己是心智和情绪发展的一种严重障碍,会错失融入群体的机会。所以,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一定要让孩子走出自我封闭的牢笼,走到人群之中。

小可上小学五年级,每天很少有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在学校时是在学习,回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就要练钢琴。在琴凳上坐上一个半小时之后,就该吃晚饭了。然后还要背英语单词,磨蹭一会儿就该上床睡觉了。

周末的时候,英语、作文、奥数等辅导班上完就不早了,之后还要写作业。所以,小可户外活动的时间很少。小可成了班上有名的肥胖同学之一,体重已经超过一百二十斤。

其实,妈妈并不是不想让小可玩。五一假期,妈妈本想带小可出门逛逛街,谁知小可一脸不高兴地说:“我不想出门,让我一个人待会儿。”他表示自己只想在家里休息、上网、看电视。妈妈见这种情形,也不能强迫孩子,就提议去外公外婆家串门,谁料小可还是一脸不高兴地表示:“我只想一个人在家待着,哪儿都不想去。”

生活中有这样一类孩子:喜欢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把自己的身体、内心与外界完全隔离开来。要么沉默寡言,要么呆呆地盯着电视,要么眼神呆滞地把一页书看上半天,别人很难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心理封闭是叛逆期孩子常见的表现。孩子心理封闭的主要表现有:整天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中、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沉默寡言、生活自理能力及学习能力差、不愿意接触新鲜事物、有暴力和自残倾向等。

因此,对于已经出现心理封闭倾向的孩子,父母应该积极地为孩子寻求适当的医学治疗,想方设法地避免孩子向更糟的方面发展。只要父母进行正确的引导,打开孩子的心扉,使孩子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孩子就不会陷入封闭的怪圈了。

1.让孩子多与外界保持沟通

经常带孩子出去逛逛。比如,在春暖花开的时候,一家人外出踏青或野炊都是很好的活动。另外,带着孩子走亲访友,而不要把孩子当作金丝雀给囚禁起来。这样,不仅孩子的阅历会逐渐增长,还可以学会用一颗真诚的心和他人相处。长此以往,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性格就会产生重大影响,并从中体会到和他人交往的快乐。

2.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

要想让孩子掌握人际交往的本领,平时就要让他们多与同龄人接触,让他们以真诚的心与不同的人群进行沟通,让孩子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

3.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状态

孩子在和别人玩,受到欺负时,他可能当时不敢反抗,只好回到家里向父母诉说。这时候,如果父母忽视了孩子心里的创伤,会让孩子越来越害怕与人交往,往后更会把自己封闭起来,逃避可能出现的伤害。所以当孩子第一次被欺负时,父母应该搞清楚状况,及时给孩子安慰,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教会孩子以理服人。

4.给孩子创造与人合作的机会

可以交给孩子一些凭个人之力难以单独完成的任务,鼓励孩子与他人合作完成,增加他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同时,还要告诉孩子:一个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注定办不到。但是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办了。如此,孩子就需要更多的朋友,才会在合作的过程中尝到友情所带来的甜蜜。

叛逆期小叮咛

孩子过于封闭自己,不仅会养成自闭的性格,还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如果孩子不喜欢与人交往,父母就要鼓励他们多出去走走,鼓励他们多与人相处,接触的人多了,孩子的性格自然就会开朗很多。“跟你有什么关系”——孩子的事情,要巧妙涉足

教育孩子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孩子学会避免冲突,与人友好相处,学会合作。事实上,孩子的日常活动中少不了冲突。冲突本身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让孩子在其中从不同出发点细致地重新审视自己,从而了解自己行为造成的后果以及理解他人的想法,然后克服认识偏差来认识人,珍惜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学会尊重、理解和宽容他人。

大飞和小飞是家里的两个孩子,两人年龄相差两岁。从小生活在一起,两人之间有快乐,也有冲突。

一次吃饭的时候,妈妈刚把饭菜摆放到桌上,就听到孩子的争吵声。循声看去,妈妈看到两个孩子正在抢座位,各自抓着椅子不肯放手,谁也不让。“我倒要看看他们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妈妈假装没看见。 

两个孩子的争吵已经升级:大飞的脸涨得通红,小飞瞪圆了眼睛。兄弟俩就像好斗的公鸡,互不相让,僵持不下。

小飞先说话了:“看电视,先让你选;看书,也是先让你选。我总是让着你,你就不能让我一次!”

大飞回答说:“不行!我是哥哥,你得服从我!”

小飞也不甘示弱:“我是弟弟,你得让着我!”

为了督促孩子吃饭,妈妈终于开口:“别吵了,快吃饭!都十几岁的人了,还抢凳子,丢不丢人!”

谁知妈妈得到的却是两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跟你有什么关系!”

这时,大飞说话了:“石头、剪子、布,谁赢了就听谁的!”

经过一番角逐,小飞赢了,大飞只好表示服气。瞬间,饭桌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快乐气氛。

 在冲突爆发时,如果父母及时介入可能会立即息事宁人,但孩子就失掉了可贵的解决冲突的机会,少了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在这则案例中,父母以旁观者的身份在一旁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没有介入孩子的争吵中帮助解决孩子的冲突,但孩子自己和平解决了。因此,在发生冲突的时候,父母不妨以观察者的身份多一分耐心,多一点等待,多给孩子一点时间和空间,这样孩子从中将收获更多!

孩子之间的冲突是难免的,但能够维持冲突之后的友好关系,才体现孩子的处事能力与本事。有的时候两个孩子闹了别扭,在父母的处理下平息了,其实孩子之间并没想那么多,认为小伤小痛不算什么,自愈的能力也很强。但这个时候,父母如果还非要辩个是非曲直,就等于是把孩子的伤口扒开,里里外外探个清楚,并且还要展示给他人看,让他人来评判。且不说这个评判是否公正,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再次伤害。

另外,大人一旦出面,事情就升级了,矛盾的双方由孩子扩大到父母,涉及的利害关系越来越大,自保的本能就会让双方偏离事实本身,很难有一种从容的心态和充分的思考,结果陷于情绪化之中,简单的事情也弄得复杂起来。再加上,大人对事情的处理方式会令孩子觉得可怕,最后弄得两个孩子之间有了隔阂。

再者,就算这一次父母为孩子讨回了公道,那下次呢?也就是说,父母的介入尽管可以解决一两次具体的矛盾,但改变不了孩子在群体中的处境。要知道,一个群体的结构是长期形成的,每个人都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和作用,外力很难去撬动它。并且,孩子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父母的无端介入对孩子而言就是“不顺服”“搬救兵”,反而会加剧孩子之间的冲突。

因此,父母的介入要谨慎,最多在私下进行,最好不要将事情公开化,让孩子处于矛盾的焦点。大家的关注也是一种非常大的压力,会让矛盾双方都情绪失常。当父母把所有问题都搞清楚之后,和孩子进行充分沟通,达成共识,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这样孩子才会获得比较有益的经验。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孩子的冲突才需要父母介入?

1.孩子主动开口向大人求助时

通常,父母要判断孩子是不是真的受欺负了。并且父母不要逼迫或一直询问孩子在学校有没有被欺负,否则,就会造成孩子没被欺负也跟父母说自己受欺负了的局面。如果父母没有主动询问,而是孩子自己主动说出被欺负了,那么父母就要留意了。

通常来说,如果孩子自己觉得受伤比较大(不管是心灵还是身体),老师都会主动跟双方父母沟通。如果是老师疏忽了,没有沟通到位,父母也可以主动找老师沟通。

2.孩子和同学长期不和时

假如孩子总是说自己被欺负了,问他们的时候却总是说和同学关系不好,并且孩子很难改变这种现状时,那么应该引起父母重视了。

3.某种冲突反复发生时

当询问孩子具体细节的时候,父母发现某些冲突总是反反复复发生时,那么就应该意识到其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4.遇到危险或者伤害时

如果看到孩子之间的矛盾升级到暴力,如打、咬等,明显有人会受到伤害,父母就应该立刻介入并制止。但是,也不要马上呵斥施暴者,要先救出并安慰受伤的孩子。当孩子带伤回来时,父母过问一下也无可厚非。只是,如何处理,追究到什么程度,应该在家和孩子商量好,充分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

5.孩子总是愁眉苦脸时

孩子愁眉苦脸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如被老师批评、成绩不理想、和同学发生矛盾等。这时候,父母可以委婉地和孩子沟通一下,比如可以这样说:“你最近总是愁眉苦脸,我们很担心。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可以跟爸爸妈妈说。”切记不要强迫孩子说,允许孩子保留自己的秘密,但也要表达自己倾听的愿望,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大人的尊重,也能体会到大人的关心。这不仅有利于发现孩子和同学之间的矛盾,还对亲子关系很有好处。

叛逆期小叮咛

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父母横加干涉,不仅会令孩子反感,还容易将小事扩大化。既然是孩子之间的事情,首先就要鼓励他们自己去解决。须知孩子之间的问题很容易化解,今天发生了矛盾,可能明天就好了,尤其是关系不错的孩子之间。“我不想跟你说”——合理引导孩子跟父母畅快沟通

缺乏和孩子有效的沟通,是当前有关家庭教育的问题中最主要的表现。孩子白天在学校上学,放学之后一个人在家做作业,和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看到他们做得令自己不满意的时候,父母就表现得很失望,这样反而让孩子更加叛逆。因此,学会良好的沟通,去发现孩子真正的问题,然后再去引导孩子将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

最近,儿子犯错误时会主动告诉爸爸,不像以前那样藏着掖着了。这算是一个不小的进步,爸爸暗自高兴。其实,这些变化源自父子之间一次真诚的沟通。

原来,儿子以前犯了错误,如把东西弄坏,或在学校闯了祸,总是不承认。每当这个时候,除非爸爸把他逼到墙角训斥一番后,孩子才会幽幽地承认,并且往往还会回一句:“我不想跟你说。”

爸爸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和风细雨地追问儿子为何要隐瞒事实,为何不想跟他说。儿子起初采取沉默的态度对抗。后来经过爸爸再三启发,他竟然哭着说:“我怕你打我。”

听到儿子带有哭腔的语调以及说出的这句话,爸爸有些呆住了。他不知道从何时起自己让儿子有了这么恐惧的感觉。相信应该是自己在某件事情处理的过程中过于严厉,给儿子留下了心理阴影。

那天,爸爸独自坐在沙发上,一件一件地回忆教育儿子的点点滴滴。突然爸爸发现自己在有些方面的确是耐心不够,对年幼的儿子严厉有余,沟通交流不足!

要想让孩子敞开心扉,就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如果发现有些不妥当,就要及时追问,学会诱导,给予开解和帮助。最重要的是,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尤其是在他们犯错误的时候要宽严相济。

作为父母,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是否时常会发觉原本自己是在关心孩子,可最终孩子却不领情;想说点知心话,却发现孩子心不在焉……这是因为孩子在与父母沟通时是有选择性的,如果父母不随着孩子的成长来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那么就很难打开孩子的心扉。

孩子在接受教育时是有选择性的,并非所有正确的、应该实施的教育内容都会被他们接受。也就是说,孩子只接受乐于接受的内容和方式。父母在对孩子说话时,往往是从自己认为应该对孩子说什么的角度出发,而很少考虑怎样说孩子才愿意接受。并且,父母常常忽视了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知识储蓄量、心理特点、生活经验及社会背景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即孩子的接受度是处在一个日益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如果父母对孩子说话的内容、方式不能与孩子的变化相吻合,那么最终只能是孩子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或父母听不懂孩子在说啥。

1.走进孩子的世界

把自己也变成孩子,走进他的世界,和他打成一片。

2.了解孩子

要和孩子密切相处,从他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的想法、喜好和内在需要。

3.倾听孩子

在和孩子说话时,首先要仔细地把他的话听完,了解他的想法及立场。

4.体会孩子

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是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父母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适时地给予孩子情感的慰藉,就会让孩子慢慢地敞开心扉。

5.降低要求

不要总是说一些让孩子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孩子达不到的要求,否则会让他觉得压力大,总有挫败感。

6.认真回答

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意图,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回答。比如,孩子问:“妈,你要去买菜吗?”这个问题的可能意思是:“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我们知道孩子的真正意图,就可以说:“要啊!你要不要一起去?”这样,孩子听了一定会很高兴。

7.少些命令

如“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你真傻”“你太让我失望了”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责备、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话语,要尽量少说。

叛逆期小叮咛

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对孩子的事情横加干涉,就会诱发孩子的对抗和叛逆。因此,要想化解孩子的对抗情绪,就要多跟他们沟通,了解事情原委,这样彼此间的对抗就会少一些。第三章   帮孩子,就要让叛逆中的他搞好自己的主业“我就是不想学”——跟孩子一起找到学习的动力 

通常,孩子缺乏学习动力是其在成长过程中不好的家庭环境、挫折及压抑情绪导致的。要想彻底解决孩子的厌学问题,就必须解决这些诱发因素。

小雨成绩非常好,一直名列前茅。但是,最近小雨越来越不爱学习了,她感到很压抑。每当妈妈督促她学习时,她的回答都是:“我就是不想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雨的爸爸向一个从事心理咨询的老师进行在线倾诉:我觉得,小雨学习非常不踏实,但还算认真。虽然作业都按时完成,但并不算刻苦。小雨还调侃说自己这样,也不知道为什么成绩还是那么好。她觉得是自己运气好,再加上点小聪明,所以成绩才会一直不错。升入高三后,小雨变得越来越浮躁,觉得自己即使不认真学习,成绩也会好,所以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也逐渐减少。结果,她考试排名直线下降。

咨询老师分析了小雨的情况后,告诉小雨的爸爸,小雨的问题主要出在没有学习动力上,之后,还告诉他一些方法。在之后的生活中,爸爸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小雨身上,果然很有效果。

小雨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了学习状态。

不可否认,学习动力不足是导致小雨出现不积极学习的一个主要原因。通常,孩子缺乏学习动力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孩子认为学习是为了完成父母和老师的任务。孩子错误地认为学习是为了完成父母和老师的任务。尤其是进入中学后,孩子不能快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成绩快速下降,在悲观失望中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第二,家庭的压力而产生的厌学心理。很多父母要求孩子考出好成绩,能够超越别人。一旦孩子考不好,父母非打即骂,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

第三,学习方法沉闷单调使孩子感觉学习枯燥乏味。有些孩子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但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结果在考试中屡次遭受失败,继而产生了厌学心理。

为了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父母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1.对孩子的期望值要恰当

父母要把对孩子的期望值设置在合适的范围内,要确保设定的目标是孩子跳一跳就能达到的,否则会让孩子失去信心。

2.承认差异,发现孩子的潜能

不要攀比,承认孩子的不足,挖掘孩子的优点和潜能,以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强化。具体来讲就是,父母要发现孩子在哪些方面具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长处,要了解孩子在哪些方面更有潜力,不要为了自己的面子逼着孩子读书。

3.让孩子体会成就感

莫言为什么会喜欢写作?他自己回忆说,因为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很喜欢他,把他的文章当作范文读出来。这就给我们了一个启示:孩子需要多鼓励,要给他成功的体验,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因为有了成就感,孩子学习起来才会有兴趣。

4.为孩子解决具体问题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只是在旁边说“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这类话意义不大,父母还要适时地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

叛逆期小叮咛

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不想学习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甚至父母越让孩子学习,他们越不想学。要想让孩子对学习提高兴趣,就要帮他们找到学习的动力。“我最讨厌英语了”——提高孩子对弱势科目的兴趣 

常有父母问:“我的孩子语文学得好,但数学却很一般,应该怎么办?”或者问:“我孩子理科成绩很好,但文科成绩较差,应该怎么办……”其实,这些问题本质上都可以归结为孩子出现了偏科该怎么办。小学和初中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如果这时孩子出现偏科,会使基础打得不牢,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影响巨大,还会影响升学考试这一非常现实的问题。

期末考试成绩公布了,小城的英语仅考了39分,而数学和语文都考了90分以上。拿到试卷后,爸爸妈妈不约而同地叹息:果然不出所料,这孩子英语成绩又是低得可怜。

小城不是一个笨孩子,可不知为什么他对英语总是提不起兴趣。在上数学和语文课时,他表现得特别兴奋,积极发言,而且能举一反三,时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可是一轮到英语课,他那兴奋的劲头就没了,思维也不敏捷了。在课堂上,他最怕英语老师叫他站起来回答问题,总是回避老师询问的目光,更不敢举手发言。问他英语学得不好的原因,他说:“我最讨厌英语了,所以根本没兴趣。”

要想纠正孩子的偏科现象,首先要搞清引起孩子偏科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通常,孩子偏科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老师方面的问题。孩子如果偏爱某一个老师,就能提高该科目的学习成绩。而好的学习成绩,又强化了孩子对该科目的喜爱,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相反的,如果孩子不喜欢某个老师,也往往会不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科目。久而久之,孩子该科目的学习成绩就会下降,成绩下降又导致孩子丧失对这一科目的信心,形成恶性循环。

第二,孩子自身的原因。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重视感兴趣的科目,轻视不感兴趣的科目。当孩子对某个科目的兴趣较强时,就会产生学习动力,便能积极主动地去学这门科目。相反的,当孩子对某个科目的兴趣弱或没有兴趣时,自然不愿把工夫花在这门科目上,这样就使得孩子的科目强的更强,弱的更弱。

第三,家庭的影响。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特殊的地方,不同家庭的文化氛围、父母爱好以及父母职业等因素也会诱发孩子偏科。父母爱好文娱的,家庭艺术氛围就比较浓厚,孩子受家庭影响也往往偏爱文娱;父母爱好体育、喜欢运动的,孩子往往也偏爱体育。

找出孩子偏科的原因后,纠正偏科就该从根源上着手解决。

1.让孩子提高积极的期望

积极期望就是从改善孩子自身的心理状态入手,对自己不喜欢的科目充满信心,相信该科目是非常有趣的,自己一定会对这个科目产生信心。想象中的“兴趣”会推动孩子认真学习该科目,从而引导孩子对此科目真正感兴趣。

2.从可以达到的小目标开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