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应对媒体能力塑造与提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3 07:40:32

点击下载

作者:于慎之

出版社:红旗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领导干部应对媒体能力塑造与提升

领导干部应对媒体能力塑造与提升试读:

第一章 新形势下的媒体环境

新闻媒体作为现代工业文明产物,具有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社会属性,在引导舆论、传播信息、反映社情民意、宣传形象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新兴媒体蕴含的巨大能量,带头学习掌握有关新兴媒体的知识,努力提高运用新兴媒体的能力。

第一节 印刷媒体

印刷媒体是指以纸张为物质载体,通过印刷手段传播文字信息的传播媒介。印刷媒体的基本形态有书籍和报纸,以及介于他们之间的期刊杂志。广义的印刷传媒还包括标语、传单、海报等印刷品。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其学习时政、解读形势、了解动态,发布新闻、动员社会、进行公共管理等,都离不开各种形式的媒体,而印刷媒体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前,印刷媒体就有了原始的形态,出现了龟甲、简册、帛书等非纸形态的媒介。但是,直到造纸术和印刷术出现,而且造纸术和印刷术两者结合之后,人类的信息传播和保存才有了相对理想的载体,印刷媒体最早的形式——书籍才开始发挥广泛传播的作用。在我国,宋朝出现了我国雕版印书的黄金时代,文人学者用书籍来传播思想,国家政府用书籍沟通信息,维护统治。

报纸比书籍出现的稍晚,我国最早的报纸被称为“邸报”,它是当时的官府用来抄发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文件及有关政治情况的刊物。原藏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进奏院状》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报,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现代报纸的直接起源是德国15世纪开始出现的单张单条的新闻传单——印刷新闻纸。学术界一般把1615年创刊的《法兰克福新闻》视为第一张“真正的”报纸。该报有固定名称,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张纸上印有数余条而不是单条新闻,但该报仍然是单面印刷。到1650年,德国莱比锡又出现了最早的日报《新到新闻》。报纸普及性广、影响力大,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版式更灵活,印刷更精美。报纸是人们了解时事、接受作息的主要方式,也成为政府发展公共关系的重要途径。

期刊杂志只有300多年的历史。世界上第一种期刊是1665年1月5日法国的戴·萨罗在巴黎创办的《学者杂志》。在中国境内创办的中文期刊是1833年广州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政府非常重视期刊的出版发行工作,尤其是自1978年以来,期刊出版量增长迅速,内容和出版形式呈现多样化。尽管与报纸相比,期刊杂志明显缺乏时效性,但它常以特集的形式对某一主题进行深入的采访,分析更全面,内容更深刻,而且期刊的印刷更精美,视觉效果较好,对特定的读者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因此,期刊杂志也是政府公共关系的工具之一。

总体来说,书籍、报纸和杂志这几种印刷媒体具有传递信息、影响舆论、提供娱乐和记录并传承人类精神文明遗产的功能和作用。具体来讲,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不同,书籍的本质是知识,主要功能是积累知识,关于报纸和杂志,马克思曾说:“报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整个局势、能够使人民和人民的日刊发生不断的生动活泼的联系。至于杂志,当然就没有这些好处。不过杂念也有杂志的优点,它能够更广泛地研究各种文件,只谈最主要的问题。杂志可以详细地科学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

与其他媒体相比,印刷媒体有着自身不可代替的优点。第一,印刷媒体的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多样。以报纸为例,一张对开四版的报纸就能容纳4万字左右,而且它还可以根据需要,临时增加版面。电子媒体则要受时间的制约,一档30分钟左右的节目,也只能容纳5000字左右,要延长节目,就要挤占其他节目的时间。印刷媒体的内容之丰富也是电子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在一张报纸或一份期刊内,可以同时刊登新闻、评论、图片、散文、诗歌等内容,它可以让人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丰富的内容。第二,印刷媒体选择的自由度较大。无论是报纸,还是期刊,甚至图书,人们都可以自由选择阅读的时间和内容。第三,印刷媒体宜于保存。电子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保存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条件,制作过程比较繁琐,而印刷媒体保存起来很简便,占用的空间也不大。

因此,就目前来说,印刷媒体在领导干部的工作和生活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印刷媒体的报道更深刻、广泛,尤其对一些重大事件所作的报道与研究,其深度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在日常工作中,领导干部发布文件、公告、声明等文字材料,最优先选择的载体还是印刷媒体;而且长期以来,印刷媒体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引导力量,很容易成为公众甚至决策层的“舆论领袖”,领导干部可利用印刷媒体更好地为自己的工作服务。

第二节 电子媒体

随着物理学的发展,在20世纪20、30年代,电子媒体应运而生。电子媒体主要指广播和电视,它们的技术核心是无线电技术、通信技术、电磁技术、光电技术、微波技术,以及随后出现的光纤技术、激光技术、数字技术等。对于现在的领导干部来说,广播和电视是两种重要的媒体,广播的收听有很大的随意性,在上下班的途中或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都可以收听;电视的影响也比较广泛,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翁国明教授对北京市人民接触媒体习惯的调查显示,时至今日,在与网络、报纸、广播的竞争中,电视仍然是受众平均花费时间最多的媒体。

广播媒体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1920年11月2日,美国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了第—家广播电台KDKA。KDKA是美国第一家正式申请注册并取得营业执照的广播电台,被公认为世界上的第—家广播电台,它的创办标志着广播媒体的诞生。在诞生初期,广播媒体的功能主要是娱乐,播放的节目多为娱乐性的音乐,它很少有自己独立的采访活动,既是播放的一下新闻,也是从报纸、通讯社转发来的简明新闻。但从20世界30年代开始,伴随着广播媒体的发展,广告大量涌向广播,导致报纸的收入锐减,招来了印刷媒体不再向广播提供新闻的后果。为了应对这种抵制,广播媒体开始自己采编新闻。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结广播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无线电短波传输的巨大优势得到了体现,在时效竞争中,广播成为了胜利者。随后,广播进一步发挥自己快捷的优势,丰富声音的传播内涵,在媒体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广播媒体有其自身的优点:首先,传播时效性强。广播媒体电波的传输速度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她与光速相同,是每秒钟3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7周半,在这种速度下,传播者的信息发送与受众的信息接收之间的时间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达到一种即时传播的效果。因此,既是相隔千山万水,只有有一台收音机也可以在同一时间内获得相同的内容。其次,接收便利。现在的收音机体积都不大,可以随身携带,有些人的手机中也有收音机的功能,大部分的私家车、出租车甚至是公文车上都安装了广播接收机,人们收听十分方便,而且收听时并不限制自己的其他活动,可以专注于听广播,也可以边收听广播边做其他事情。最后,宜于普及。一张报纸可能不贵,但长年购买,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而收音机的价格相对便宜,更易被普通百姓接受。同时,收音机通过声音传播,对听众的文化程度没有要求,既是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人也不影响其对广播内容的收听。

尽管广播有着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优点,但是也应看到它也存在缺点和不足。相对于报纸来说,广播媒体的内容转瞬即逝,不易保存。对于广播中传出的语音,人们如果有一部分没有听清楚,是不太可能如同人际交流—般要求记者再重复一边的;相对于电视来说,广播内容缺乏图像信号的直观性,欣赏效果较差。

电视媒体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在1936年11月2日,全球第一家电视台在英国伦敦市郊的亚历山大宫开播。1939年4月30日,美国纽约世界博览会展出电视机,罗斯福总统在电视上发表讲话。通广播媒体一样,历经二战后、电视机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家庭,并迅速成为受众人数和层次最为广泛的媒体。

电视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最大的优点是形象直观,能让观众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现场的场景,对受众的视觉和听觉能产生强烈的冲击,欣赏电视节目比较有乐趣。电视反应的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事实,适于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欣赏,即使是没有受过文化教育的人也能够看懂。

电视的不足之处在于节目不易保存,程序较为复杂;播出的时间固定,收看节目需受时间的限制;电视的体积庞大,不能随心所欲地携带。

由于科技的发展、新媒体不断断出现,广播和电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冲击和挑战,但其优越件仍然存在。尤其是电视,时至今日它最为大众化的一种传播媒介,对于政府公共关系而言,电视媒介也是极为重要的传播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2008年的汶川地震,不仅使震中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全国多数地区的民众都有震感。然而,这次强震并没有造成社会恐慌,各地很快恢复了常态,社会秩序井然,人们在强震面前保持了冷静和理性。这种理性归功于及时的信息公开和透明、通畅的信息传播,各类媒体进行了及时充分的报道,使信息传达和报道非常客观、及时、生动。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安德鲁·雅各布斯在《中国对地震的回应异常公开》一文中盛赞道:尽管世界很多地区有大量这样的灾难场景,但对于一个以前对灾害报道严格控制的国家而言,电视上不断播放的救灾工作是了不起的。因此,相关单位和部门应当进一步挖掘电子媒体潜力,扬长避短,为政府公共关系所充分利用。

第三节 网络媒体

21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大潮以其惊人的速度和不可抵挡的势头席卷全国,在我国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截止2006年年底,我国的域名总量达到400多万个,网站总数有84万个,网民也有近14万人,我国已经成为最大的网络国家之一。伴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长,网络也走入了千家万户,成长为占据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体渠道,根据2006年的一项名为“2006年中国内地网民获取信息最主要途径”的调查报告显示,网络媒体占网民获取信息途径的47.4%,而报纸、广播、杂志以及电视等传统媒体合起来也刚刚超过50%。对于突发事件而言,主流的网络传媒担任的任务更重。网络媒体已经成为领导干部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为其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机遇。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最大的优点是其时效性。与报纸相比,网络媒体没有印刷、装订、打包、运输等程序,与广播、电视等媒体比,它没有合成、后期制作等程序,也没有灯光、布景、音响等配套服务,一条信息在电脑上编辑后,只要轻点鼠标,就能在几秒钟之内迅速传遍世界各个角落,其传播过程的简单和传播速度的迅捷,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汶川发生5·12特大地震,在2008年5月12日14点45分左右,全国接近十个省市感到了不同程度的震感。大约五分钟后,部分新华社图片被放置在网页,此时距汶川地震发生时间不足20分钟。

其次,网络传播信息具有海量性。网络传播的信息量十分庞大,而且不像电视、广播等媒体,一经播出,无法再随意观看;报纸虽然可随时再看,但不像网络那样易于检索,特别是进行时间跨度较大的信息检索,更不像网络那样容易。使用网络媒体,通过搜索和链接功能,可以检索到丰富的信息,对自己的检索目标做到详细的了解。2004年2月23日云南大学4名大学生在宿舍被杀,经侦察,该校大学生马加爵有重大嫌疑,经过全国抓捕,最终抓获了犯罪嫌疑人马加爵。媒体对这件事进行了全方位的连续的报道,网络媒体也把这件事的详尽信息提供给了网民。以新浪网为例,从2月26日到3月26日一个月的时间里,其新闻频道共计登载了370个涉及马加爵名字的报道,去除和“马加爵事件”关联程度不大的报道,共有281条和“马加爵事件”相关的报道,平均每天的报道近10篇。这些报道把“马加爵事件”的详细情况都展示了出来,尤其是在马加爵被捕、审问、押送、回校指认等重大的细节,一一进行了详尽的报道。

再次,网络媒体具有全球性。网络媒体的传播空间不分疆界、不分地区,全球任意一个国家都可接收到网络传播的信息,这一点是任何传统媒体都做不到的。如一名身在中国的公民,可以与一名身在美国的公民进行网上视频、网上聊天、传播新闻信息等活动,虽然各处大洋两岸,沟通却十分方便。1995年1月17日日本的神户在当地时间凌晨5点46分发生地震。仅仅22分钟后,关于此次地震的第一条新闻就出现在32.7万个电脑屏幕上,随后和路透社的网络连接后传播到154个国家。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内,世界各大洲成千上万的家庭在他们的起居室通过电视机观看了现场直播的图片。4个小时后,远在千里之外的欧洲第一支搜寻和救援团队开始动员他们的专家。只是后来日本政府世界各地的媒体以及安排和招待救援团队。

最后,网络媒体传播方式灵活,费用低廉。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则是多向的,即多对多传播,任何一名编辑人员都可能是一名读者,同样,任何一名读者都可能是编辑人员,他们之间可以利用BBS、聊天室、网络电话等工具进行实时沟通;还可以发布信息,供他人共享;还可以举行网络会议等。而且网络媒体传播的费用比较便宜,网络媒体在扩大信息量、增设新的传播功能方面所消耗的资金,要比传统媒体小得多。

在肯定网络媒体优点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网络媒体存在的不足。网络媒体最大的缺点是其权威性问题。从网络媒体发展的情况看,很多网站并无发布新闻报道的资格,而且发布新闻的人员十分庞杂,他们所发布的新闻的真实性本身就值得怀疑,因此很少能取得受众的信任。另外,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自律,就会导致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比如热衷于揭人隐私、谣言惑众,反社会倾向,偏激和非理性,群体盲从与冲动。网络舆论反映社会事物容易出现偏向性。因此,在权威性和上,人们更倾向于传统媒体。

网络媒体的第二大缺点是信息层出不穷,但缺乏有价值的信息。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可以同时使用音频、视频资料,形式上很能吸引读的者眼球,但形式再好,也只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有价值的内容存在,才能达到增强传播效果的目的。网站的新闻大多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娱乐不重内涵,因此,很难像报纸、电视、广播等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采编队伍的机构发布的新闻那么有水平、有深度,多数网络媒体仅仅停留在信息发布平台这样一个简单的层面上。与此同时,与之相伴生的信息噪音和信息垃圾,也增加了接收有效信息的难度,极大地影响着受众的阅读兴趣。

网络媒体的最后一个缺点是很难再低收入的家庭中普及。网络媒体依靠的是计算机手段,在互联网上搜寻信息,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至少要支付电脑的费用和每月的上网费用,可能还有为此所支付的维修费用和购买软件的费用。因此,对于收入较低的用户而言,这些费用无疑是一种负担。

另外,除了网络新闻外,网络媒体中还有网络杂志、网络广播和网络电视这几种常见的子媒体形式。网络杂志有图文并茂,观赏效果好,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的优点,但是内容易落俗套,而且用户在阅读、下载网络杂志时,通常遇到下载速度较慢的问题。网络广播传播广泛,受众只要拥有网络,在全世界范围内均可实现实时收听,而且观众在收听广播时,可随时随地与编辑互动,并能将自己喜欢听的广播复制下来,但是大部分观众还没有改变传统的收听广播的习惯,网络广播需要高速宽带网的支持,这为网络广播的普及带来了一些问题。网络电视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改变了传统媒体从业者的思维观念和传统媒体的传播体制,使受众的选择面更大,欣赏的节目更多。

总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强烈冲击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政治态度、心理发展和价值取向等,领导干部要与时俱进,就要把互联网作为其开展工作的一个舞台,积极应对。

第四节 新兴媒体

互联网技术不断完善,通讯技术不断发展,推动了媒体向前发展,加快了媒体革命革命的步伐,各种新媒体不断涌现。近年来,对人民生活影响最大的新媒体形式要数手机媒体和博客这两个以私人为主的媒体了。近几年来,在一些重大社会事件中,手机和博客的传播着发挥标志性影响。它们的传播一方面提高了时效性,但由于其自身条件的不足,有时候反而会推动事件及其舆论的负面发展,因此,领导干部要全面认识它们,才能学会正确利用和应对。

手机媒体的传统传播形式有是机短信、手机报纸和手机电视。手机短信的传播速速很快,只要将内容输入,在几秒之内,就可以传输到对方的手机内,与通话相比,它价格较为便宜,传播的私密性高。2007年5月厦门市民通过短信,传播关于PX这一剧毒化工项目的建设会对厦门百姓生存环境造成的危害,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最终致使该项目搁置。手机短信的局限性在于容量小,传播内容缺乏权威性,信息的真伪有待甄别。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手机渠道,发布不实信息,把手机传播“异化”成谣言传播的扩散器,严重干预社会舆论导向和事态发展。例如“5·12”汶川大地震期间,一条谣传“成都市民饮用水源受污染”的消息,通过短信迅速“串联”,引发市民抢购饮用水,造成社会恐慌。2008年10月四川广元发生了“蛆虫柑橘”事件,一条有关柑橘疫情爆发,提醒亲人朋友暂时不要购买柑橘的消息,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进而波及各个省市的柑橘销售市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实短信内容基本真实,但由于当下特殊的社会事件背景和敏感的社会舆论环境,以及短信传播的特性,相互叠加感染,最终导致了事件恶化,朝着负面方向发展。

手机报纸和传统报纸相比,省去了印刷、运输、发行等诸多环节,传播速度很快,在新闻发布中,手机报可以凭借这种优势,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目前,我国有8亿左右手机用户,而通常情况下,人们不会带着报纸、广播和电脑出行,但会携带手机,在手机上阅读新闻,十分快捷。受手机这一载体的限制,手机报纸目前还有信息容量小、阅读较费力的问题。

手机电视解决了传统电视不宜携带和不易保存的问题,可随时随地携带观看,但是能播放手机电视的手机大都比较昂贵,而且手机的屏幕较小,时间一长,人容易疲劳。

随着3G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手机逐渐朝着网络媒体的方向延伸,成了具有通讯功能的迷你型电脑。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手机媒体不断完善,真正实现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传播媒体的跨越,并能更好地为普通大众服务。

博客是一种个人传播自己思想,带有知识集合链接的出版方式。2000年博客开始进入中国,2005年,国内各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纷纷加入博客阵营,开始进入博客春秋战国时代。如今,写博客已经成为时尚,不仅各类明星追捧,普通百姓也乐此不疲,纷纷通过写博客来展示自己,或与他人交流沟通。与时俱进,近年一些官员也开起了博客,用来辅助办公,零距离、更直接与人民互动交流。

博客作为一个传播工具,有较强的个性化,每个人都可以在其博客中发表言论,张扬个性,其他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性地阅读。网友与博主可以通过点击、阅览和评论实现互动,阐述自己的不同观点。因此,博客是近年来的较受人们欢迎的一种交流工具。在近年的两会报道中,人民网、央视国际、新浪网、搜狐网、浙江在线等,均开设了博客专栏。新华网开设了“博文选登”栏目。人民网开通的“两会博客’’设有“代表委员博客”、“记者博客”和“博客写两会”等几个专栏。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实名方式进驻,发表参政议政的体会,有的代表委员还在博客上公布了自己的议案、提案,广泛征集网友意见。中央电视台参与两会报道的主持人几乎都开设了以个人命名的博客,如“小丫跑两会”、“柴静两会观察”、“伟鸿看两会”、“马斌读两会”、“小崔会客”、“小撒探会”等。有评论认为,两会博客无论对于收集民意,还是对于民意表达来说,都不仅仅只是一种时髦形式,而是确有其直接性、广泛性、真实性、辩论性等优势和便利。

由于博客的门槛较低,开博的人素质良莠不齐,博客的公德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规范。此外,博客的时效性较差,博主写完博文后,需要网友五搜索才能发现,所以博客不适合传播时效性较强的新闻。

微博客是博客的一种变形,也是一种信息发布和传播的优秀平台。从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后,微博客迅速流行起来。微博客和博客相比拥有很多优势,它的信息传播方式与网络论坛、即时通信工具相比也显示出自己的特点。微博客的门槛比写博客更低,不像博客需要很多精力和耐心去经营,浏览起来也更加方便,更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同时,微博客像博客一样拥有自己的主页,允许任何人或指定人群阅读、回复、转发,可快速发布和传播信息。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发生泥石流。8月8日至17日,到甘肃探望外公的重庆理工大学大三学生王凯,手持便携式相机和手机,活跃在舟曲泥石流灾区现场,对特大泥石流灾害和救灾过程进行了微博“直播”。王凯上传的照片、视频、文字成为许多媒体在灾情报道初期的素材。在他之后众多博主亦纷纷加入直播队伍,让全国市民对灾情的关注及帮助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局者急需救援的紧急关头,而专业记者又无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微博这种新的传播手段,以其传播的优点担负起了让外界及时知悉灾情的责任。

当然,在目前,微博客在我国尚处于兴起阶段,其传播作用值得进一步探究,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对其认识,才能更好地利用。

第二章 提高应对媒体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现代传播技术的广泛运用,媒体在社会公共事务和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领导干部而言,是否善于同媒体打交道,不仅关系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经成为领导干部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一节 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后,领导干部出于维护社会稳定或自己形象的考虑,发布虚假信息或者这封闭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其实这是一种缺乏新闻素养的体现,这么做不是一种正确的应对方法,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领导干部提高对新闻传媒及传媒信息的综合认知、解读、评判以及驾驭、引导,才更容易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领导干部提高媒体应对能力,可以畅通民意表达,沟通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媒体为公众提供了信息交流和公共讨论的平台,公众的意愿得以表达,领导干部通过媒体了解公众的呼声,才能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做出符合民意的决策,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2007年2月26日,网上出现了一张这样的图片:一个被挖成10米深大坑的楼盆地基正中央,孤零军地立着一抹二层小楼,犹如大海中的一寸孤舟。新华网友给此图片取名为“史上最牛钉子户”,很快在各大论坛流传开来,随后各论坛和门户网站新闻跟帖都有网友的激烈讨论。该房的主人是重庆九龙坡区居民杨武和吴苹夫妇,他们拒绝开发商的拆迁安置方案,于是等死留守。2007年3月19日,九龙坡区法院作出“强制拆迁”的裁决,该房屋女主人吴苹和丈夫觉得判决不公,拒绝服从,事情至此发展到高潮,“史上最牛钉子户”成了全国乃至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先后有100多家主要网站论坛以专题、图文、视频等方式进行报道,相关评论文章近千篇,网民点击几千万次。

在2007年3月22日最后拆迁期限当天,还有网民赶赴现场,将照片、录音和自己采写的消息上传到自己的博客,吸引了大量网民关注。正是网民的意见影响着事件的发展,所以在当天,房子并没有被拆除。这件事情在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后来,在多方努力下,吴苹夫妇接受协调,与开发商重庆智润置业有限公司就拆迁安置达成了协议,选择实物商品房安置,并获得四万元营业损失补偿。

领导干部提高媒体应对能力,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有利于遏制谣言,安定人心。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后,公众往往会表现出茫然不安或恐慌的情绪,流言四起,各种小道消息肆意传播,往往会使公众的恐慌情绪加重。而公众认为政府采是权威和可信的,这时候政府出面发布相关消息,可减弱公众的恐慌情绪。否则,封闭消息,不仅损坏政府的公信力,还会引起社会恐慌,破坏社会稳定。

2002年1月,天津市出现了艾滋病人用针扎人的传言,据说有一批河南的艾滋病人来到天津,在商场、超市、路边等公共场所,用装有含艾滋病毒血液的注射器乱扎市民,报复社会。这时候,有关部门并没有出面澄清,于是流言越传越广。一时间,人心惶惶,天津这个900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竟然街道冷清,在天津最繁华的商业区滨江道、和平路商业步行街,也只有稀稀落落的行人。

实际上,艾滋病毒离开人体一分半钟之后,因血液凝固就会死亡,如果病毒携带者不是现场抽血后马上扎人,是不会传染上艾滋病毒的。后来,公安部门立案侦查,并多次向居民发放传单,请专家解释,案件侦破后又在电视台发布了这一消息。辟谣之后,市民平静下来,天津市重新走上了安定。

领导干部提高媒体的应对能力,建立开放型的媒体,有助于化解危机。在一些突发事件中,公众即是受害者,也是抗灾救灾应对危机的主体。政府将自己所掌握的、牵涉到公众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消息,就应该充分地告知公众,以稳定民心,动员人民的力量。封锁消息、装聋作哑或反应迟缓,不仅不利于化解危机,还会使事态加重,或引发其他危机。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体,引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并没有再第一时间爱你向社会公布真相,而是以检修水管道的名义下达停水四天的通知。结果引发了将要发生地震的谣言,居民开始抢购水和食物等物品。面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只好公布了实情,承认水源可能受到了上游来水的污染,结果公众之前紧绷的神经反而松弛了下来,随着外地饮用水源源不断的进入,恐慌消失,危机平稳度过。

总之,媒体应对能力是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在现实的情况下,领导干部还存在应对经验不足、方法不正确等问题,要加强学习,提高应对水平,才能构建一个更和谐的社会。

第二节 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现代社会,舆论宣传的影响越来越大,能不能把宣传舆论工作抓在手上,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善于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我们党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考验。”领导干部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手段。

领导干部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可提高其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宋代著名学者苏洵曾说:“不先审天下大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古今中外,一切著名人物的成败,都与对形势是否科学判断有极为重要的关系。不懂得判断形势就不能顺应潮流,不可能有效地趋利避害,抓住发展自己的机遇;不懂得判断形势就不可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因而也就不可能正确地估计自己,找准发展自己的优势;不懂得判断形势就不能准确预知未来,因而也就很难有科学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和超越。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国际间既相互合作又充满竞争的情况下,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对于领导者意义重大,而领导干部对形势的科学判断来自于其对媒体信息的关注、对媒体信息的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

领导干部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可提高其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既是一个伟大创举,又是一个全新课题。这就需要领导干部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在制定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时,很好地把握和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发展规律,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一般说来,提高党的领导干部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一个最基础性的问题就是解决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因此,就必须学习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深刻认识市场经济的规律。其实无论在什么社会制度下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都有自己的共同规律,驾驭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把执政党的政策通过法定程序,转变为国家法规,使市场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发展。但我们现在存在的很多问题,恰恰是由不恰当地干预市场的运行、不自觉地试图改变其规律引起的。要解决这些问题,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需要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因此,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各级领导干部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重要途径。领导干部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知识,除了从实践中学习之外,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从各种媒体中学习,即从媒体中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发展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等等,从而使领导干部在领导市场经济的实践中从实际出发,求真务实,正确地制定和实施决策,提高领导成效。

领导干部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可提高其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当前,国际局势正处于大发展、大变动、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同时,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我国发展也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经济与社会发展间的不协调,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区域之间、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与满足条件之间的不平衡还突出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甚至是灾难性的突发事件还时有发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我们的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才能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从容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有效地利用各种媒体向人民群众进行形势政策任务的宣传教育;利用媒体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妥善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和克服各种困难,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利用媒体教育人民群众,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切实增强党纪国法观念,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领导干部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可提高其依法行政的能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大力推进依法行政,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是提高应对复杂局面能力的基本方略。在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过程中,哪一步都离不开媒体。在实践中看,领导干部首先要通过各种媒体,积极认真地学习法律知识,特别是与自己工作相关的专门法,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充分发挥法律的调节、约束和保障作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其次要通过各种媒体了解社会现实,及时发现法律的漏洞和法律的滞后性,从而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体系,才能做到有法可依。再次要通过各种媒体了解法律的强制性,什么叫违法、违法会得到什么样的惩处,以增强法律的威慑力。最后要通过媒体及时发现违法行为,毫不手软地运用法律武器纠正违法行为,增强法律的强制力。

另外,领导干部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可提高其总揽全局的能力。领导干部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就是必须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制定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必须无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地带领全国人民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就是必须把党的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上,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带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牢牢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要做到这些,首先,领导干部可利用各种媒体了解和掌握大量准确的信息,从中分析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其次,领导干部可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学习、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再次,领导干部可利用各种媒体把自己对全局的认识和对全局的部署广泛宣传到群众中。

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有利于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总揽全局这五种能力,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主要表现在这五种能力上,也就是说,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有助于提高执政能力。

第三节 有利于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是指社会一定群体内相当数量的成员对社会事物所发表的带有倾向性的议论、意见和看法。社会舆论有正向和负向之分,正向社会舆论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负向的社会舆论是片面、极端、虚妄的与民意相反的意见。新闻媒体是社会的“风向标”,何社会矛盾都不可能不在新闻媒体上有所反映。各级领导干部利用新闻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可调解和疏导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引导和把握众说纷纭的社会舆论。

2008年6月28日,贵州瓮安县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当地约200人冲击县公安局、县委、县政府、县财政局与县民政局行政大楼,上万群众围观,整个过程持续近7小时,成为一起严重的打砸抢烧突发事件。事件发生后不到1小时,便有人把现场的视频、照片传到网上。6月28日晚,大量小道消息在论坛、博客里传播。于是,网络上谣言四起,社会各界和群众陷入了猜疑,致使不少不明真相的群众也卷入了。

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公安部、武警总部等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分别作出了重要指示和批示,并派人赶到瓮安指导处置工作。瓮安“6·28”事件应急指挥部的“政策舆论法规宣传组也开始发布一些反驳传言的帖子。6月29日一早,新华网发布《贵州省瓮安县发生一起打砸烧事件》消息,这与以往类似事件发生数日后才予以披露的做法形成了对比。随之而来的,是贵州省及黔南等本地媒体关于此事的报道。事件后第4天,在7月1日19点40,政府又展开了又针对性的辟谣,贵州省政府新闻办、省公安厅、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贵阳举行了“瓮安‘6·28’严重打砸抡烧灾发性事件”新闻发布会。

因为有媒体进行报道,及时向社会通报了事件处理进展情况,特别是在后期处理中,十分注意邀请部分媒体参与事件处置会议,使媒体第一时间在第一现场直接采访事件处置进程,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其实,所有危机事件的爆发都能刺激人们的好奇心,都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媒体捕捉的最佳新闻素材和报道线索。在危机事件中,正确的舆论导向能起到心理疏导、安抚情绪、缓和矛盾的作用,有利于妥善、迅速地处理危机,甚至化危机为转机。而不正确的舆论导向,则往往起到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最终导致事件升级、事态扩大。

和瓮安“6·28”事件相类似的事情很多,在“5·12”地震后,传媒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仅增强了广大群众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勇气,而且大力宣传慈善救助精神,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理念,凝聚了伟大的民族主义和爱国热情。

不光突发性事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稳定,都离不开良好的舆论环境。利用媒体引导舆论,是媒体的责任,更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当然,领导干部在通过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方面,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领导干部要做到正确有效的引导舆论,就要在具体实践中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领导干部转变观念,摒弃封堵思想。中国早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古训。在当今传媒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件,转瞬间“地球人全知道”。同时,随着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显著增强,知情权需求和话语权诉求空前提高,试图封堵信息,欺骗公众的行为已不再可能。出现了问题,就要勇于直面媒体和公众。媒体的报道越公开、越透明,就越能减少或避免产生消极影响。我们主动与新闻媒体进行沟通,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就能先入为主,确保准、快、好的引导舆论。

其次,领导干部转变“报喜不报忧”的观念。媒体的负面报道,是对领导干部工作的一种检验,有利于领导干部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决策,消除误会和隐患,获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通过有效的舆论监督,揭露那些损害党和人民利益、为社会所关注的人和事,激浊扬清,针砭时弊,警醒世人,可以从正面显示党和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决心,密切党、政府和人民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

再次,领导干部建立良好的媒体公共关系。建立良好的媒体公共关系就是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交往与联系。在经济全球化与市场化的背景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与公众关系日益紧密。公众也希望得到最直接、最快捷的信息。这就需要政治、经济、社会等行为主体加强与媒体的配合直接面对媒体,通过媒体架起与公众交流与沟通的桥梁。因此,处理媒体关系,应该成为领导干部在处理各种复杂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良性的媒体关系,是把握舆论主动权争取有利的舆论环境的基本保证。

最后,领导干部需要建立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以往的宣传模式和宣传策略,显然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政府需要一个更为有效的应对手段和系统。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新闻发言人机制是避免媒体炒作、消除谣言、引导舆论、树立政府形象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新闻发布机制是由政府主体、公众客体和传播中介三者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政府是新闻发布机制的主导性操作机构,公众是新闻发布机制的对象,传播机构是连接政府与公众的桥梁。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能不能把新闻媒体抓在手上、发挥作用,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切实提高引导和驾驭舆论的能力。

第四节 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与媒体打交道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而且是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紧密联系时代特征发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的必然要求,是战胜各种风险和考验的重要保证。多年来,在各级领导干部对媒体的关注之下,宣传思想战线高举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今后,领导干部仍然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形势越好,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越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因此,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舆论的先导作用,通过加强和改进媒体工作,通过高强的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上来,把大家的干劲凝聚到加快发展的大局上来,把人们的智慧集中到真抓实干的具体行动上来,形成万众一心、迎难而上、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领导干部提高应对媒体能力,是因为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伴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历史经验证明,越是在关键时期,越会带来一系列的多变性,如人们思想认识的多变性,价值观念的多变性,思维方式的多变性,等等。这种多变性既有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变化的可能,也有向消极颓废的方向变化的可能。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社会变革时期的新特点、新形势和新要求,针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认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保证人们的思想始终朝着有利的一面变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变化,为改革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领导干部提高应对媒体能力,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中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因而使我们在发展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甚至在某些地方、某种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意义和长远利益。为解决这些问题,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现在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思想保证,要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要分析和解决当前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中存在的各种认识问题、思想问题,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做出更大的成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良好舆论氛围。

领导干部提高应对媒体能力,也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需要。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因而使世界局势的发展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各国在发展中的挑战日益严峻,尤其是在“一球两制”且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当今世界上,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不断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而且途径更加多样,手段更加隐蔽、狡猾。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迎接挑战,不能畏惧退缩。要引导人们更多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社会前进的基本方向,教育人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抵御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的能力,就必须借助于媒体的强大力量,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

媒体作为人类交流和信息传递的工具,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一直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领导干部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利用媒体传播的信息和其他的服务,能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

第五节 有利于塑造政府良好形象

当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如果政府有关领导通过新闻发布会或其他方式,及时向媒体和社会公布事件的准确信息,以及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事件的状态和处理的进展情况,不仅可以缓解群众的紧张情绪,有利于事件的圆满解决,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政府树立良好的形象。

反之,如果领导干部应对媒体不当,往往会影响政府的形象。其表现之一就是,负面消息的肆意传播。通常,当媒体对事件所掌握的准确要素不足以带动信息的积极传播时,其道听途说的报道或者自己了解的情况,往往会对政府不利。这时,如果政府领导干部不能够正确是应对媒体,那么各种形式的“小道消息”将更进一步损害政府形象。

政府的良好形象与媒体报道方向有重大关系,领导干部如果能够提高应对媒体的能力,在不损害国家和群众利益的前提下,使媒体报道向有利于政府形象的塑造方向发展,就会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

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常态下,政府通过媒体与公众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交流,可以加强公众对政府的进一步了解,有利于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而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发生后,很多公众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本能地对有关信息产生一种渴求,比如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等。即使与自身利益无关,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知情欲也会使公众产生相应的信息饥渴。在这种状况下,如果政府不能够通过媒体进行报道正确的相关信息,公众对政府的态度和立场一无所知,就必然会失去对政府的信任。

2001年12月,江西省万载县发生一起重大烟花爆竹爆炸事件。当时,有关政府领导干部通过媒体对外称,事件共造成14人死亡,61人受伤。但政府提供信息有限,而且不愿接受媒体采访,也不愿通过媒体与公众进行过多交流,致使媒体与公众对政府的信息公布产生怀疑,并不断有关于伤亡人数的谣言流出。2002年1月,有一家媒体公布了该事件的“21人死亡名单”,名单中死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及所在的车间、村组等十分详细,与政府的14人死亡信息不完全一致。这份新的死亡名单的公布,引起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他媒体也对事件伤亡人数进行了报道,有媒体声称现场至少清理出了34具尸体,更有甚者,声称爆炸导致1万多人无家可归。在社会上,关于事件伤亡人数的信息,也产生了很多流言,甚至有人声称此次爆炸共有100多人死亡。

至此,公众受这些错误信息的引导,更加确认政府有意隐瞒事件真相,对政府有关部门产生怀疑倾向,严重损害了政府的良好形象。后来,有关领导干部配合媒体,一个由江西省公安厅、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宜春市政府等部门人员组成的联合调查组成立,并围绕这份“21人死亡名单”,立即展开了调查。经过认真调查后,证明死亡人数确实是14人,才有效制止了谣言的传播。

可见,政府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错误方式,使媒体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不利于领导干部和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相反,当领导干部提高自身应对媒体能力,通过媒体与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能够使公众对领导干部的态度和立场有所深入了解,利于良好形象的塑造。

二战时期美国著名的军事统帅巴顿将军,十分注重利用媒体与将士进行有效沟通。这样,在及时传达军事信息的同时,还能够塑造领导者的良好形象。

巴顿的训练营中有一个电台广播站。他在训练中会随身携带麦克风,在他的办公桌和床头都分别有一个麦克风。这样,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巴顿都有可能会切断电台的正常广播,而用自己的麦克风发布信息或命令。一位跟随他的官员曾说道,每当电台的音乐停止,我们就知道即将要听到这样的声音:“我是巴顿。”

不仅巴顿,二战时期美国的一位海军司令在率领部队在法国登陆时,也利用了媒体的作用。他使用船上的公共广播系统来广播每天的进展情况,并及时向还未登陆的士兵广播行动进展情况,使每一位士兵对整体情势都有具体的了解。这样,他利用媒体,顺利地使整个军队默契地进行战斗,并让士兵感觉到他们的领导时时刻刻都与自己站在一起,从而塑造了军队领导者的良好形象。

现今社会的发展,使得政府和领导干部在媒体和公众心中的形象,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实践证明,在现代这种媒体高度发达的情况下,领导干部有必要抛弃应对媒体的旧模式,积极与媒体合作,善于运用媒体,从而塑造出更加良好的政府形象。

第三章 应对媒体需要遵循的原则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媒体化时代,所有的信息,正面的、负面的,几乎都是通过媒体传播的。现在领导干部跟媒体的接触越来越多,当然,由此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有些领导在媒体面前应对不利,搞得非常被动。所以,如何应对媒体,需要先明确一些原则。

第一节 党性原则

对于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干部而言,党性原则是在战争年代战胜对手,在和平年代颜色不褪,永葆生机的动力之源。中国经过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国社会的舆论传播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在新形式下,坚持党性原则仍然是领导干部应对媒体要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

首先,坚持党性原则是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与根本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的新闻传播与新闻事业要受到这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的影响和制约,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根本上规定了中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了领导干部在应对媒体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党性原则。

在应对媒体的过程中坚持党性原则,概括地讲,就是在思想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报道中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在政治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宪法、党与政府的重大决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工作上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在组织上,坚持党对媒体事业的领导,各级党的机关报和各类媒体单位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工作,确保媒体单位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

其次,坚持党性原则可确保新闻舆论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和现代中国的全部历史显示,保证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充满蓬勃生机,中华民族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无不依赖全党全国建立在解放思想基础上的统一思想,无不基于整个社会整个民族不断增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新时期以来的历史经验进一步证明,新闻舆论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事业兴衰,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特别是在面临重大挑战的关键时刻,更加需要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更加凸显新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党性原则就是确保新闻舆论始终保持正确轨道与导向。另外,当今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西化”与“反西化”的斗争形势依然严峻,领导干部和媒体工作者一定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牢牢占领媒体这一舆论宣传和思想文化的阵地。

再次,坚持党性原则是媒体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对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要求。互联网传播突破了地域、时间、人际、容量限制,具有即时海量和全球化的特点,网络媒体的开放和互动是传统媒体所没有的,它有利于我们的新闻宣传扩大影响面。与此同时,维护网上舆论安全方面带来了新问题。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乐于承担,与网络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各守其职,互相支持,互相呼应,建立良好的管理与被管理的互动关系,可以共同维护了网上舆论的安全。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体“平台化”特征十分明显,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原理分析掌握新媒体的性质、任务、特点、地位、作用、原则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同时,大量掌握互联网技术的80后大学毕业生进入了新媒体领域从事新闻工作,就全国而言,新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这些年轻人是新闻队伍的主力军,但他们也对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缺少传承,对新时期党的新闻宣传方针理解不深,因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媒体工作方面,缺乏自觉性。即使是新媒体中年长一些的新闻工作者,新媒体中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也更需要不断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指导学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

最后,坚持党性原则是我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的要求。目前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和复杂。我国正经历极为深刻的社会转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民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这种新形势下,新闻传播和应对媒体坚持党性原则,可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

在新的形势下更好地坚持新闻党性原则,领导干部和新闻工作者都要按中央要求,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体现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要努力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努力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使新闻报道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现状和趋势,善于运用现代传播技巧,充分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积极回应社会的舆论关切,使新闻传播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公信力。

第二节 以人为本原则

古人云:“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民而不扰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仅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领导干部有效引导舆论的基础和保证。一个领导干部有没有应对媒体的能力,首先取决于其思想。只有坚持以民为本的原则,树立为民的思想,才能想着通过—切方式方法把工作做好,而媒体也是需要帮助才能更好开展工作的,领导干部没有理由拒绝媒体、如果在媒体需要领导干部出面的时候,总想着回避媒体、拒绝媒体,那么领导干部永远也提高不了应对媒体的能力,而媒体环境越开放,越透明,舆论氛围就越有利。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首先要体现在媒体报道中。一些突发事件,特别是重大灾难性事件历来是每一和公众的关注的焦点,新闻报道这些事情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媒体应尊重受害者,以平等的姿态讲述,唤起人们见义勇为、互帮互助的道德意识,抚平在灾难中受难的弱势群体心灵的创伤。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就是新闻报道坚持以人为本的成功范例。“5.12”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令人猝不及防,灾情牵动着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心。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国际、国际在线等各大网站纷纷推出了抗震救灾专题,通过各大网站的抗震救灾专题,网友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地震灾区的救援进展情况;5月14日,《南方都市报》一改彩色报头,凸显黑白情形,并撤销娱乐、消费等版面,以这种独特的形式,表达了对天国亡灵的悼念;央视、川视、重庆台、广东台、湖南台等几家电视台在地震灾情发生后,几乎停播所有娱乐和消遣性节目,全方位、密集度、大范围、连续性报道灾区、灾情和救灾情况;重庆市广播六个频道打破常规播出编排,实行地震重大事件特别直播报道,同步为市民报道来自权威机构发布的及时信息,市民只要打开收音机,就可以听到有关灾情的最新报道;重庆移动电视同步为路途中的群众及时报送有关地震的消息,视界网也同时在网上发布了消息。

在短短两天时间内,大部分网络媒体都对地震灾情以及救灾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并积极展开募捐和呼吁救援工作,赢得了大批企业关注和支持,充分发挥了信息高速公路的作用。而且由于互联网的准确、及时、全面的报道,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打击关于地震的各种谣言的作用,为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对稳定民心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抗震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以人民网为例,为了让更多的网民和企业及时了解到震灾的最新信息,人民网不仅充分调动所有的报道力量和各方资源,及时推出专题及时报道灾区最新情况并通过各个频道去呼吁各行各业的企业进行捐助,同时还充分整合了博客、播客、论坛、等互动资源,全面立体地呈现灾区最新情况以及网民的心声。这种报道方式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与民族形象,凝聚了坚韧顽强的民族力量,震撼了整个国际社会,感动了世界各国,彰显了人文关怀。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还要体现在领导干部面对新闻采访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作为领导干部,要把群众的意见愿望纳入日常的工作范围,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时刻关注群众利益、愿望和要求,准确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面对媒体,与记者进行沟通时,领导干部要表达出对群众利益的关注,通过媒体与群众沟通,建立和人民群众的信任感。

2003年3月18日,温家宝记者招待会上,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问道,“从年初以来,台湾方面在两岸关系上有新的做法,比如提出希望建立两岸和平稳定的互动架构,在两岸‘三通’直航上也有比较积极的做法,大家都很希望两岸关系能够进入良性循环的互动。不过在此之前一直没有机会了解您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借这个机会请您谈一下您对台湾的了解和认识是什么·新一届政府成立以后,在两岸关系上有哪些问题要有所推动·您个人的期待又是什么·”温家宝回答:“我愿意通过记者女士向台湾同胞表示亲切的问候。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地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水不能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此例中,台湾问题是事关中国统一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敏感问题,新任总理的温家宝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使用了人性化的回答方式,动情地引用了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的诗句,感染了在场的中外记者,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会后不少记者就此展开了报道。

另外,领导干部回答记者提问时,对于不能说或者不愿意说的问题,也可以采取人性化的回答方式。美国遭受“9·11”恐怖袭击后,纽约市长被记者问及伤亡人数,他回答说:“我不愿意知道这个数字,因为每次听到死亡人数的增加,我的心灵都会加上重负。”在西方,每当发生灾难性事故,政府首先本着人文精神,对人员伤亡表示沉痛哀悼。因此,纽约市长这一人性化的回答既避开了提问的锋芒,又树立了政府人性化的形象。

领导干部应对媒体需要有一整套科学的观念系统作为指导,只有科学的价值观才能指引正确的实践,以人为本对其应对媒体,提高应对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 “把关人”原则

随着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公开的要求越来越高,新闻媒体在满足公众对信息公开的同时,新闻出版方面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如新闻泄密和负面过道过多、过于消极的问题。因此,领导干部和新闻媒体都要当好“把关人”,把握好度,既要坚持媒体公开透明,又要对一些不能报道或不能过多报道的事情严格把关。

近年来,我国的新闻泄密案件不断发生,多次泄露我国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敏感问题。特别是在科技方面、经济方面,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甚至一些外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在谈到搜索中国情报的方法时,不约而同地认为分析中国的报刊和出版物就是一个主要的手段。

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卫星,新华社简短地报道了这件事强。由于这是我国继1980年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以后的又一项科学技术成就,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美联社猜测:“多卫星的发射可能意味着能发射多弹头导弹”,“其军事含义是很清楚的”。路透社对我未发表详细情况感到失望,说“新华社没有提供能使人对这次试验的任务作出有主见的估价的详细情况”,“这三颗卫星在进入空间后是否能被送入不同的轨道,这是决定这次多卫星发射的重要意义的决定性的因素。到目前为止所提供的情况没有为这个问题提供任何线索”。美、法等国驻华武官均授命向官员和一切可能的渠道查探具体消息和材料,中国官员仍然是讳莫如深,严守国家机密。

令人意外的是,卫星发射后仅三天,北京某电台即播出题为《太空秘密夺桂冠》的广播稿。第二天,北京某晚报又登出《我国第九颗自然卫星》的报道,并附有三颗卫星的图样,正在车间施行组装的照片。前后两稿都翔实报道了这三颗太空飞行物的运转轨道、无线电远测频次等等。完全暴露了我空间技术水平,造成了严重泄密。晚报的文章一发表,法新社立即作了报道。国外情报如获瑰宝,皆大欢喜。

一查之下,原来这起泄密事件的主要责任者是某部的一个工程师江某。早在9月10日前后,江某就到该报社,说我国即将发射卫星,要求允许他写一篇科普知识稿件。经报社一编辑同意,江某很快寄去了稿件。稿件排出后,编辑将小样寄给江某,并附信要求送有关领导审查。三日后,江某将小样返回编辑部,说已经审查,实际上并未审查,报社信以为真,就将文章见报。9月上旬,江某又将内容基本相同的稿件寄往北京某电台。电台科教部一个副主任在稿件上批道:“请务必注意内容有无保密问题,切切慎重!”并嘱编辑转告作者,务必把好这一关。可是江某对电台诡称“文稿中没有泄密的地方”,可以广播。另外,江某还以同样的内容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航空知识》杂志投稿,后被发现追回。

江某无视纪律,是因为他想通过写文章、投稿,实现名利双收。他料到我国发射这颗卫星一定会引起世界各界的重视,因此这是一个出名的机会,为了达到目的,于是他四处伸手。后来,江某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被行政记大过处分,并调离了工作。

相类似的事情还很多,如“两步发酵法生产维生素C”泄密,杂交水稻泄密等,新闻报道连篇累牍地介绍,使一些重大科研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给国家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应对新闻泄密,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说,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准确把握新闻报道的分寸。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在其面对媒体接受采访时,要弄清公开与保密的关系,明确新闻自由与保密之间的限定,进行必要的删减、回避或改编、隐真。

舆论监督对端正党风、匡正时弊、严肃法纪的重要意义,负面新闻报道的影响力有时候比正面新闻还大,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起到认识、激励功能、警戒和平衡的作用。但是负面报道要讲究的是“恰到好处”,它的多少和质量要有一个度,大量报道负面新闻,会使民众对这个社会失去信心,起到破坏、瓦解功能、腐蚀和煽情的作用。领导干部应对媒体,要对负面报道把好关。

负面报道在整体报道中所占的比例过少,正面报道几乎占全席,会给人一种“粉饰太平”的感觉,满眼望去全是成绩,内容流于空洞说教,会引起人的反感和怀疑。但是,负面报道过多,则会误导社会舆论,让人滋生消极思想。另外,负面报道通常所包含的信息较多,有些是必须向公众交代清楚的有用信息,有些则是没必要或不能向社会公布的,如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和公安人员的侦破手段,就不应该过多描写。因此,把握好负面报道的多少不仅要使新闻报道的正负方面的内容平衡,而且负面报道中的与相关纪律和法规抵触的内容也要完全省去。

负面报道在选择上要倾向于那些那些引人注目、意义重大、新闻价值高且在同类题材中具有代表性的素材。每天,世界上都会涌现出不计其数的负面消息,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可以当作新闻题材,挑选出高质量的部分来报道是把负面报道质量关的稳妥之策,能从负面报道中挖掘出积极的意义才能起到唤醒公众、预警社会的积极效果。

领导干部面对媒体,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要对自己的言行要严格把关,认真履行保密职责,谨防新闻泄密;做好负面报道平衡,注意负面报道的积极意义;对一些敏感问题要要留有余地,把握好说话的分寸,这才是领导干部媒体应对能力高的体现,才是一个素质高的领导干部应有的行为。

第四节 实事求是原则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按照实事求是这一原则,新闻报道要真实存在,领导干部回答记者的提问要真实准确,突发事件发生后,更要真实坦诚,及时向公众告知危机的真相和可能存在的风险,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

在新闻规律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真实性,媒体报道的素材必须是真实准确、充分、全面而又客观公正的。客观而公正地报道和评述,才能真正满足公众的信息需要。政府的媒体宣传策划也不例外。在政府的微观策划中,要把党和政府的观点、主张融入到、渗透到实际的选择和报道中。活动和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都必须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必须实实在在、客观真实。

2003年3月23日,来自西弗吉尼亚的女兵林奇所在的小队在纳西里耶遭到伊军伏击,9名美军丧生,只有她幸存了下来,后被伊军送进医院。4月2日,正当美伊双方激烈交火时,美军特种部队乘直井机从天而降,将林奇从医院中救出。几小时后,电视台播放了这次行动约画面。当时的画面是夜视摄像机拍摄的,最后人们看到了获救后林奇的脸。据说,她是一直与敌军战斗到最后才成为俘虏的。她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并被匕首刺伤。

一位名叫古普夫纳的记者对美方的这个故事产生了怀疑。于是他前住纳西里耶寻找故事的破绽。后来他发现.这次行动完全是场戏。纳西里耶医院的医生说,林奇是由于遭伏击时卡车翻车而受的伤,当时他们给予了林奇所能做到的最好的治疗。该医院医生哈里西说他并没右在林奇身上发现美军描述的枪伤和刀伤。他说:“我亲自为她做的检查。发现她的一条胳膊和一条腿骨折,一只脚的脚踩脱臼。她体内并没有子弹,身上也没有刀伤。”肯普夫纳曾向美国国防都的发言人索要营救行动的原始录影带以澄清疑点,但遭到拒绝。美国国防部策划的这出新闻闹剧,违背了策划一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原则,损害了美国军方的公信力和美国政府的国际形象。

领导干部面对媒体的采访,回答要真实坦诚,其语言表述要与客观事实相符合。领导干部如果向记者撒谎,就会连累记者,导致记者向公众撒谎的后果。领导干部不讲真话,就会失去民心;媒体不说真话,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领导干部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并能够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其实,领导干部要增强回答问题的客观性,是可以采取一定的策略的:首先,领导干部在回答中利用可靠的信息来源和引语,可以增强权威感和回答的客观性;其次,领导干部在回答中运用相关数据,可增强准确性;再次,领导干部通过争论多方的观点,可以增强回答的公正性;最后,领导干部要以平等、谦逊、积极的心态接受采访,表现出自信、真诚和自然,诚恳、亲切地表达,这样更能赢得公众的信任。

2005年4月5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赵铁锤举办记者招待会,介绍工作及近期煤矿安全情况。德国《明镜周刊》记者提出“中国目前的煤矿安全局势实际上在恶化”,李毅中回答说:“感谢您对我们安全工作的关心。您说得对,存在这种情况。比如……”然后才开始介绍政府加强安全监管的政策、措施。这种表述坦率、自然、真诚,赢得了记者和公众的信任与认同。

发生突发事件后,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更应该事实就是地报道信息,勇于承担责任。一个国家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是在所难念的,关键是用怎样的心态来对待,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最明智的做法是积极主动地寻求媒体的支持与合作,实事求是地面对媒体,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的责任,千方百计地纠正和补救。领导干部要能够清晰地传达上级和集体决定的原则性意见,而不能模棱两可。当今时代,信息高速发达,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角落里发生了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24小时内就能传遍全球。若无视公众的知闻权利,违背报道具实、客观和公正原则,歪曲事实,传播虚假新闻或有意隐瞒事实真相,欺骗了公众,结果只能适得其反,陷入被动。

2001年7月17日,广西南丹龙泉矿业总厂的拉甲坡发生特大的透水事故,大量涌入的水在瞬间淹没了相邻的7个矿井和正在工作面上采矿的81名矿工,酿成了震惊全国的的“7·17”矿难。矿难发生之后,企业和当地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刻意封锁消息,并打算用金钱与受难家属私了。但是纸包不住火,事件掩盖了半个月,有关媒体克服了采访困难,终于将南丹矿难的事情报道了出来,而当地政府因为阻挡媒体也丧失了公信力。

其实,透明也是一种力量,与“7·17”矿难相反,“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由于媒体及时全面连续地报道,对于正视听、明是非、堵小道的效果很好,正确引导了舆论,也让国际社会也看到了一个众志成城、百折不挠的国家形象,从而赢得了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支持和帮助。

另外,领导干部还应该注意,“无可奉告”是记者面对记者采访时回答的禁忌。“无可奉告”是一种消极的沉默,有可能会使组织丧失话语权而陷于被动。特别在危机状态下,“无可奉告”的应答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一些研究发现,65%的利益相关人在听到“无可奉告”时,会认为对方已经“认罪”。在这一前提下,对于过于敏感的问题,或不能提供的具体数据,领导干部可以这样说:“对不起,由于权限的关系,我只能向你提供这些”,“我目前还没得到这方面的确切信息”,“你说的这些问题的相关信息我还没有获得,我需要查问一下资料,过后我再回答你”,等等。

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是社会与公众对媒体传播最基本的要求。随着大众媒体的公信力不断提升,群众把往往把媒体的报道当作可信赖的信息来源,而且领导干部代表政府,其观点更有权威性。领导干部只有事实就是地面对媒体,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才能为政府树立良好的形象。

第五节 及时性原则

时效性是新闻的一个突出特点,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及时。事件发生之后,媒体为了新闻刊登,在屋权威信息来源下,有可能会走旁门左道捕风捉影,别有用心的多事者还会利用机会歪曲事件、策划谣言。若及时把正确的信息发布给公众,这样公众从正确的渠道知道了真实的情况,歪曲事件的任何企图就无机可乘了。

2009年6月,成都市的一个不误正业名叫张云良的人因为和家人要钱未遂,产生了自杀的悲观情绪,5日7时40分左右,张云良携带装有汽油的塑料桶上了一趟公交车。中途,他在车内倾倒所带的汽油,并点燃引起车辆燃烧。结果汽车燃烧,造成乘客中27人死亡、74人受伤。

在成都市繁华街头发生这样一起重大的放火惨案,自然引起了市民的惊悚,影响也是恶劣的。但是当地政府及时向将事件的相关信息通过媒体向全社会通报,有效地掌控了舆论,所以市民在恐惧和惊醒之余,并没有诱发重大不满和群体事件,一度出现的谣言和猜疑也迅速消退了。

突发事件发生之后,领导干部应向媒体并通过媒体向全社会通报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进展、结果以及调查所取得的各种资料,使广大群众明白真相。这是领导干部的职责,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引起群众的心理恐慌和社会的混论。若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不及时向媒体通报,贻误了时机,一些本来可以讲清的事情,解得开的矛盾,因为层层请示、迟迟未决和犹疑再三,也只能拖得民情不满,情绪对立。

2007年10月5日,台风“利奇马”

掠过海南岛,并进入北部湾。受其影响,海面风大浪急,广东省台山市下川岛旅游航线停运,8000多旅客滞留在岛上。在此期间,政府有关部门竟然有向旅客发布天气信息以及航务信息,于是旅客出现了过激行为,他们拥堵售票口且砸碎玻璃,公安出动维持秩序,但仍未能控制住局面。到晚上十点,政府有关部门才公布该事件的相关信息并作出相应安排,事态才得到平息。

突发事件敏感度高、影响力大,容易引起公众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在第一时间公布真相,就意味着在与谣言赛跑。对于公众来说,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需要及时了解事态发展,以作出各种行为选择,而来自政府的信息无疑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尤其是在现代这个互联网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渠道四通八达。如果一味地隐瞒事实真相,而让公众先接触到片面或虚假的报道和信息,受“先入为主”的信息接受习惯的影响,公众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导致谣言满天飞,使局势恶化,处置工作陷于被动。因此,只有政府对事态信息及时、准确地发布,人们在经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才能避免恐慌和盲目。

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纽约市的世贸中心被炸毁,当市长朱利安尼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各方力量在现场成立了应急中心,2个小时6分钟之后,他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向记者回答灾难发生时的场景:“这是我一生见过的最恐怖的场面,我看见世贸中心大厦笼罩在火焰中,一个巨大的缺口延伸到大厦的顶部,。我看见许多人破窗而跳,甚至有人从楼顶上往下跳。”当问及灾难发生的原因和救援措施时,他立即回答:“是仇恨、偏见和愤怒导致了今天这场灾难的发生,我们应当勇敢地行动,宽容地对待。我希望纽约的市民不要参与对阿拉伯人的群体谴责行为,因为纽约还在这儿,面对危机,我们不能悲观。”接着,他详细讲述了救援的每一个步骤和细节。“9·11”这个重大的恐怖事件发生之后,举世震惊,尤其是纽约市的人民,心灵上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市长朱利安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及时出现在媒体上,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用冷静的态度迅速果断地稳定了人心,避免了混乱居室的进一步恶化。事后《华盛顿邮报》评价朱利安尼说:“市长在这个星期成了纽约市的指挥者,、牧师、训练有素的顾问和不屈不挠的拉拉队长。他是城市团结的象征,他是美国的丘吉尔。”

新闻媒体的宣传效果,是由宣传的内容、方式、场所和时间等因素决定的,在新形势下,领导干部要想正确地引导舆论,就要尊新闻的规律,在第一时间发声,这样才能使正确的观点传达给群众,从而抵制各种错误的舆论的影响。

第六节 灵活性原则

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灵活性原则是指对媒体不能不加区分地采取“一刀切”的管理和简单的“舆论一律”,适时调整报道的重点、方向、力度、节奏和频率,以公开透明的原则,讲真话、实话,并注意使用一些技巧。若对不同的情况不能灵活地区别对待,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灵活性原则,首先应体现在能够适时调整报道重点上。领导干部应对媒体要有重点,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有的放矢,因地、因时制宜。2004年11月28日,陕西陈家山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166名被困在井下的矿工全部遇难,这是我国自1960年11月28日平顶山龙山庙煤矿死亡187人的瓦斯煤尘爆炸事故之后,44年来我国煤炭行业最大的一起安全事故,事件震惊了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蜂拥而至,达200多人。当时的相关负责人媒体警队经验不足,对于即使引导舆论不够重视,导致采访秩序混乱,新闻报道处于无序状态,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一些记者在矿区四处无序采访,对抢险救灾人员和死者家属围追堵截,结果严重干扰了抢险救灾工作的开展,也对陕西省相关部门的形象造成了损害。

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陕西省省委的一些领导意识到了社会舆论的重要性。11月29日晚,省委下达指示,宣传部的干部连夜赶到现场,成立事故宣传小组,专门协调抢险救灾的新闻报道工作,并迅速着手对所有来陈家山煤矿采访的记者进行身份确认和造册登记,对持有合法证件的记者发放采访证,要求所有的记者必须持证采访,服从管理。经过一天的时间,采访秩序得到了有效的规范。同时,宣传小组还成立了新闻发布制度,重点围绕事故的原因、抢险、救灾、善后、抚慰和捐助等大家关心的问题,向媒体发布最新的进展情况。

这时候,虽然主流媒体的舆论态势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但是网上的舆论热仍然是我行我素,炒作的势头不减,于是,制定网络舆论引导方案又成当务之急。在应对网络媒体上,省委宣传部召集了省内的5家主要新闻网站的负责人,介绍了事故的进展情况;迅速组织省内的主要新闻网站,建立专题页面,将新闻发布稿传到网上。组织力量对网上的虚假报道和错误报道进行回击。省委宣传部还积极协调兄弟城市,向他们提供新闻素材,共同做好网上的有关新闻报道,同时还组织省内的重点高校,及时提供客观真实的报道。通过积极的引导和主动的跟帖,不到一天的时间,网上的舆论也趋于理性。

正所谓“开通了大路,堵住了小路”,陕西省省委灵活调整报道的重点,使新闻报道迅速朝着有利于事故处理的积极方面转变,前期不利的网络舆论环境局面得到了有效的扭转。

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灵活性原则,还应该体现在应对媒体的提问上。有人认为,现在提倡公开透明,只要说真话、实话实说就行,不需要什么技巧。这种说法太偏颇,有时候说实话也要灵活一点。因为有些提的问题是没有实话可说的,或很难说清楚的,只是想“刁难”一下自己或考一考自己的智慧。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灵活应对每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最想表达的信息先说出来或突出出来,然后再说次要的。这样能让记者准确地理解自己的意思,否则,如果核心内容不突出,让记者不明重点,可能就会出现误报或不准确的报道。二是在敏感时期,表态要十分谨慎。比如,一些行为或政策在受到公众广泛质疑或批评时,领导干部在接受其他问题的采访时表态也要慎重,以避免引起误会。三是说话要有分寸。面对有关批评和指责,出面表态时说话不能太绝对,要给自己留一些余地。四是学会幽默。幽默是一种润滑剂,能活跃和改善气氛,消除记者对立情绪。面对媒体,幽默是最好的外衣。越是尖锐的问题,越是要用幽默感把它化解掉。但需要注意;幽默虽然作用很大,但不能强求,幽默不能太多,在危机期间面对媒体和公众不能幽默。五是注意言多必失。采访回答应简洁明了,根据提纲或口径回答完问题就要打住。不要没完没了地解释、发挥。对新话题,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容易出错,并且易引出新的问题。

周恩来在应对媒体的采访时,很注意语言的灵活性。有一次,他接见美国记者,对方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呢·”他听后说:“我们走的是马列克思主义之路,简称叫马路。”对方又问:“总理阁下,在美国,人们都是抬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为什么都低头走路呢?”周恩来微笑着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嘛,你们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当然要仰着头走路,而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要低头走路。”

周总理的灵活应对,让美国记者无言以对,同时也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各级领导干部在应对媒体时,也要灵活应对,不要只讲原则、讲政策。有些情况下,灵活的表达方式更容易说明问题,也更能够得到公众的认可。

第四章 常态下的舆论引导

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是广泛进行统一思想的重要利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解释、沟通、疏导功能,对于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领导干部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管媒体和善用媒体,充分发挥媒体凝聚力量、推动工作的积极作用。

第一节 发布的信息要有新闻价值

传播新鲜的信息是新闻报道的特性,因此,领导干部在媒体上发布的信息一定要有新闻价值。所谓具有新闻价值是指信息应当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信息内容是新鲜的,也就是所发布的信息一定是新事物、新问题、新动向,或者是客观事物的新变化、新发展、新状态、新差异、新趋势等。第二,信息发布要快速及时,要有时效性。新闻讲求时效,快和新是分不开的,快的实质就是保证新闻的新鲜,如果迟了,新闻就变成了旧闻,也就没有了新闻价值。第三,信息视角要新,要有新观念,新视角、要与时俱进。只有满足了以上三个特点,信息才具有新闻价值。领导干部要在媒体上发布信息,一定要把握好以上三点。

一条新闻的价值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与其他常规事件不同,只有不同寻常的信息才具有新闻价值。否则,常规性的,每天人们都能见到的事情,就不算新闻。比如说,狗咬人不算是新闻,但是人咬狗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