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哈佛,而后有美利坚合众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4 05:21:07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先有哈佛,而后有美利坚合众国

先有哈佛,而后有美利坚合众国试读:

内容提要

“先有哈佛而后有美利坚合众国”哈佛大学是世界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360多年来,她在学术领域和人才培养方面久居领先的地位。从学校建立至今,她为美国、为世界培养了数不清的杰出人才,其中包括6名美国总统、37名诺贝尔奖得主和30多名普利策奖获得者以及众多成功的管理精英。

序言

“先有哈佛,而后有美利坚合众国。”哈佛大学是世界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360多年来,她在学术领域和人才培养方面久居领先的地位。从学校建立至今,她为美国、为世界培养了数不清的杰出人才,其中包括6名美国总统、37名诺贝尔奖得主和30多名普利策奖获得者以及众多成功的管理精英。

由哈佛学院时代沿用至今的哈佛大学校徽上面,用拉丁文写着VERITAS字样,其汉译为“真理”。一代一代的哈佛人正是秉承着求是崇真的立校兴学宗旨,在择师和育人上始终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才使她成为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的世界顶尖大学。诚如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真正的哈佛”是一个“无形的、内在的、精神的哈佛”,这就是“自由的思想”与“思想的创造”。哈佛大学以超越实用性的长远眼光致力于文理融合的“通才教育”,致力于唤起对新思想新事物的好奇心,鼓励自由探索、自由审视、自由创造,并因此而奠定了她的名望和深厚的根基。360多年来,哈佛大学对美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和高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对世界各国的求知者深具吸引力。

哈佛大学是古老的,但却是充满活力的。哈佛真正的生命之源是什么呢?哈佛校长洛厄尔有一番精辟的高论,他说:不论我们认为人的历史是单调的或是狂暴的,有两个事物总是新的,这就是青春和对知识的追求,这也正是一所大学所关心的。哈佛的年龄已经可以用世纪来计算,但只要它热切地追求这两件事物;它就永远不会衰老。随着时代的变迁,为达到目的使用的方法可能变化,但目的的本身是永远不变的。

进入21世纪,全球化经济已经冲破了地域上的界限,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舞台。市场竞争要受到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高科技的影响与冲击。在中国,许多学子包括专家学者都向往哈佛,希望认识和了解哈佛、到哈佛去镀金,为的不单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挑战,不单是为站在高知识领域的前沿去感受时代的需要,更多的想法是:感受全美最古老而又在学术界最具权威的哈佛精神与精髓。这本《告诉你一个真哈佛》是为他们而编写的。书本里的文章立意高远,深得哈佛精髓。相信它能够给您一些启发和思考。烨子2001年11月

真相一:先有哈佛,后有美国

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哈佛大学当之无愧地执美国高等教育、学术科研之牛耳,拥有数不清的“第一”。这里云集了各个专业领域最为出类拔萃的专家学者,其中不少是诺贝尔经济、化学、物理、医学奖得主和普利策奖得主。要想列举从哈佛发源,而后蔚为大观的学术思潮,简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在哈佛大学行政大楼前,矗立着约翰·哈佛的坐像,上悬美国国旗,俊朗优雅。像上镌刻着三行字:“约翰·哈佛”,“建校者”和“一六三八年”。

一、“三个著名谎言”

(哈佛大学2000级社会学系)约翰·埃里森

我以前可不知道,这是当地尽人皆知的“三个著名谎言”:第一,这个雕像并非约翰·哈佛本人——当年哈佛先生并未留下照片,后来建雕像时,就按照人们的想像,找来一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作模特儿;第二,哈佛大学虽以哈佛命名,但哈佛并非最早的建校者。哈佛大学的前身叫“剑桥大学”——而这座当时名为“新城”(New Town)的小镇,也是因此改名为“剑桥”,因为最早建造此校时,70个建校委员都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后来改名为“哈佛”,是缘于两年之后,身为建校委员之一的查理斯城执行长官哈佛,把自己财产的一半和一个图书馆(约300册图书)捐献出来,为感谢和纪念他就改了校名;第三,哈佛建校是在1636年,并非“一六三八年”。

尽管如此,谎言却没有减损哈佛雕像的魅力,他依然成为哈佛精神的形象展示:奋进,自信,博大。三点不实之词,一点儿都没有让人看轻哈佛的校训:“让真理与你为友”。

那个著名的以换电灯泡来调侃名校的笑话问:“需要多少个哈佛学生换一个电灯泡?”答案是:“一个。他握着电灯泡,而世界围着他转。”这个笑话自然是讽刺哈佛的学生心高气傲、目空一切的狂妄。不过,有幸进入这所美国最古老的高等学府的学生们,的确有骄傲的资本。

二、最低的录取率,最激烈的竞争

哈佛大学的录取率,在美国所有大学中是最低的。随着近几年婴儿潮(BABYBOOM)的孩子们纷纷长大成人,各高等院校的报考人数都有所上涨,而哈佛的录取率却因此一年比一年低,竞争一年比一年无情与激烈。每年有超过15000名学生为它的1600多个名额竞争。多少在高中成绩出类拔革、在校内外各社团机构担任要职的精英们,在别的学校招生办公室那里炙手可热,却被哈佛大学一封薄薄的拒收信挡了回来。近几年来,哈佛的录取率始终停留在10%到20%。

也难怪哈佛的招生办公室格外地自信。每年春夏季,在美国各大学开始向十一年级学生寄材料推销自己之时,哈佛按兵不动。直到暑假快开始的时候才给学生们一封短短的信:“你是全国最杰出的学生之一……过几个月我们将会给你寄材料和申请表。”一般的大学,就连耶鲁在内,都是让感兴趣的学生先填一张小卡给学校寄回去,表示他们想要此学校的材料,但哈佛连这一步都免了。那好像是在说:谁会对哈佛不感兴趣?一旦被录取后,75%左右被录取的学生选择了哈佛,这是美国所有大学中最高的比例。当被问到为什么选择哈佛时,有个学生只是简单地说了句:“怎么能放弃哈佛的录取通知书呢?”这是每年哈佛的新生中相当普遍的心态。

三、改变对本科生不够关心的形象

教本科生的好教授当然还是有的,也会绞尽脑汁让学生们喜欢他的课。哈佛大学近几年努力改革,要改变它不关心本科生的形象,让一些最著名的教授也来参与本科教育,为学生们创造独特的学习机会。有时,学生们上一节课还拥在杰伊·古德教授的讲演厅听他阐述生命形成史和他的“环境影响进化论”,下一节“生物进化论”就可以听到他的对手E·O·威尔逊教授对古德的学说进行反驳。有一位物理教授为了给学生说明重量和速度的关系,在下课时就坐进一辆火箭形状的小车,飞到一扇暗门中去。生物系著名的威尔逊教授喜欢把他的助手们化装成昆虫和花朵,伴着“甜李子花仙之舞”的音乐,上演一场复杂的授粉舞蹈。这些课都是为哈佛学生所津津乐道的。

四、哈佛大学的全名是“哈佛和莱德克利芙学院”

哈佛学院是男子学院,1879年成立的莱德克利芙学院是女子学院。就在二三十年前,哈佛的男女学生还是分开住。近20年来,莱德克利芙学院与哈佛学院的经济关系更为紧密,资源也全部共用。现在,这所女校已经有名无实。除了在哈佛的申请表上还看得到它的名字外,其他地方几乎没有人提起。莱德克利芙学院原来专给女生住的三栋宿舍,现在由学生们抓阄决定谁住在那里。不幸抓到那几栋宿舍的学生必定垂头丧气,大叫倒霉,因为那里离校园中心有一英里远,来去不很方便。不过,在莱德克利芙宿舍住未必不好——那里安静、宽敞、摩登,而且装有比哈佛主校区的老房子更舒适的取暖设备。

五、从贵族学校走向多元

哈佛的300多年历史,大都被白人男性所垄断。20世纪初,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等大学,都是美国东部有钱人教育孩子的地方,校园中弥漫着贵族气息。学生们大都家境良好,家族的历史悠久,从小在贵族学校(俗称“预备学校”)受教育,然后自然而然地来到这些高等学府读书。

哈佛大学自然不是“世外桃源”,时代变迁也会投射到这里。1968年美国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就冲击到这座古老而矜持的学府。那年4月9日,哈佛出现大学潮:学生要求结束哈佛大学后备军官训练队,其原因当然是因为这与“越战”沾边。他们涌入校办公大楼,驱逐系主任,查抄“机密档案文件”。当警察到来,拘捕197名学生之后,6000名学生在露天运动场开会,投票通过举行罢课抗议。最后,校方同意了示威者的主要要求。

现在的哈佛受美国近几十年来的平权运动影响,校园内提倡多元化,早已不见20世纪初期校园里清一色白人的景象。1997年被录取的新生中,48.5%是女生,36%是少数民族,比例相当高了。不过,直到现在还有学生抱怨,说校园中仍有太多趾高气扬、靠祖辈的关系进入学校的富家子弟。据说,哈佛本科生宿舍中的艾略特宿舍(Eliot house,因哈佛的一任校长而得名)就是这些“校友贵贵”聚集的地方,有学生笑话它像“高尔夫俱乐部”。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还包括只许男生参加的9个“期末俱乐部”——大约10%的高年级男生是它们的会员。会员们要交昂贵的会费,穿着黑色晚礼服,与附近卫斯理学院的漂亮女生约会。这些“精英”组织每年都要挑选吸收一群他们认为合格的二年级学生为新成员。大部分本科生不理睬他们,尽管他们在哈佛广场中拥有几栋最好的房子。

六、这里成了书的世界

(哈佛大学2000级东亚文学系)刘剑

到哈佛一年多,我最高兴的事之一是有机会接触到那么多的书。在这里,无论是借书还是买书,都极为方便。

哈佛大学图书馆有350多年历史,是美国最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大的大学图书馆。它现有的藏书超过1200万卷,此外还有大批的手稿、微缩胶卷、地图、照片、幻灯片,等等。这些书籍和资料分藏在许多个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内。它们多数在康桥和波士顿,但有的远在华盛顿,甚至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你如果有一张哈佛的身份证或借书证,就可以自由出入其间。

借书一般不是查卡片而是用电脑检索,找到你要的书的号码后,你还可以从电脑中得知它在那些图书馆内,目前是否被借出,如果已借出又该何时归还等等信息。你的电脑如果有通讯设备和软件,坐在家里就可以知道这一切,省时省力。

和中国的做法不同,这里是开架借阅。不是由管理员给你取书,而是你自己去书库找。这很有好处,你可以在书库里浏览。书库里还有一些桌椅,有的人索性钻进书库做研究,写论文,需要什么书,随用随取,人己两便。

哈佛图书馆系统中最大的一个馆叫维德纳图书馆,坐落在哈佛园内。它拥有大约300万卷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书籍。书库有十层楼,若干层在地下。从四楼进入书库,便可见地下画着红黄蓝三条线,要是没有这个标志,不一会儿你就如同进入迷宫,不辨方向了。我第一次去,虽然已经知道了要找的书号,转了半天,也没找到书;更糟糕的是,我竟走不出来了。有些地方有出口的标志,可都是上下楼,仍然在书库里。当时是晚上,偌大的地方,看不到一个人,我真担心,时间一过,要被锁在里面了。好容易碰到一个借书者指点迷津,才知还得从四楼出去。出来后,蓦然回首,才发现电梯上有说明,我自己没注意。

搞东亚问题研究的人常去哈佛燕京图书馆。馆长吴文津是华人。这里的中文书很多,借书一般不限册数。我有一次借了30多本书,管理员还帮我找了个大口袋装。借书期限可长达三五个月。当然,如果有人也要借这些书,图书馆就会催你早还了。

我最常去的是费正清东亚研究所的图书馆。这里的书中英文都有,中文居多。图书馆不大,但当代中国的书很全,包括一些在国内不容易买到的书。不少国内刚出版的新书,你也可以在这里看到。和燕京相反,这里的书概不外借,只限馆内阅览。其好处是,你不必担心需要的书一时难得。我在这里研究毛泽东,在查文字资料方面,比在国内还方便。研究所的前一任所长马若德(Rodrick MacFequhur,国内一般把他的名字译为麦克法考尔)写《“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主要利用的就是这里的资料。许多其他国家和地方的研究中国的学生学者,也都受惠于这个图书馆。不少作者,都在致谢名单中,列入这个图书馆或南希的名字。

哈佛附近有大大小小的书店十多家。大的如哈佛合作社的书店、渥德华兹(Word Worth)书店、哈佛书店。虽然比不上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的规模,可也琳琅满目。

我经常在晚饭后到书店闲逛。即使不买书,但看看那些新书的名字,也是一种消遣。和中国相比,新书是很贵的。最便宜的一家叫“一元书店”,其中大部分书是一元一本,可其中的书有价值的不多。我光顾旧书店多些。附近的旧书店有四五家,较大的两家都有两层,而且都有马克思主义专柜。大部头的有:《资本论》重译本三卷,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的传记两厚册,还有美国人写的《列宁传》。这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可谓五花八门,从一般的介绍到很专门的研究,从赞成到批判,范围很广。不由得你不承认人家的研究比我们细致深入。他们没有禁区,研究资料也都对公众开放,这是重要条件。我在这些书架上看到的最多的是马克思著作选、弗洛姆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和卢森堡的书信集《同志与爱人》。在新书店里,你还可以看到《共产党宣言》,这本书已成为大学生的必读著作。还有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由于这本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妇女问题的观点,也成为“妇女研究”的必读书之一。但是,近几年来新出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专著减少了很多,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在美国已经过去。尽管如此,马克思仍然是西方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

我刚到时,哈佛广场的最热闹处,有一家“革命书店”,出售一些关于第三世界革命、妇女问题、黑人问题的书刊,也有不少关于中国的出版物。这家书店顾客很少,财务困难,门口总贴着呼吁捐献的招贴。因穷于应付昂贵的房租,它几经搬迁,可还是坚持下来了。最近,它搬离了哈佛广场最热闹的地方,在附近另辟市场。

比旧书店更便宜的是“庭院出售”(Yard Sale)的书。气候宜人的季节,每逢周末,许多美国家庭就在庭院或车库里摆出自己不用的物品(多数是旧的,也有新的),廉价出售。还有教堂集市,性质相同。有时图书馆也出售淘汰的书。有一次一个图书馆售书,只要交3美元,就可以随你挑,装满一大口袋为止。那一次我就满载而归。售书时间是上午9点到下午3点;3点以后不要钱了,白送。我没有再去,因为需要的书都挑出来了;书太多,将来运回国也是麻烦。当然,很多旧书属于那种看完就扔的所谓“神秘小说”,没有什么意思,或者说是文化垃圾。但是,如果耐心寻找,也可以发现很有价值的东西。我所买到的旧书包括一套威尔·杜兰(Will Durant)的《文明的故事》,精装10大册,仅花10美元。若到新书店,起码花300美元。一本《爱因斯坦的梦》,刚出版不久,定价17美元,我花1美元在教堂集市上买到了。还有肖伯纳的《巴巴拉少校》和阿瑟·密勒的《推销员之死》,这两出剧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都上演过,我很喜欢。肖伯纳的《黑女寻神记》和列维思·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我青少年时期喜爱的读物,看到英文原著,真是如见故人。反而乌托邦的经典《奇妙的新世界》和《1984》,也只花了几十美分。有的旧书我一时下不了买的决心,错过了机会,事后还感到可惜。

七、神话般的哈佛

(哈佛大学1999级东亚文学系)葛清去

提及哈佛,都知它历史悠久,久负盛誉,是世界顶级名牌大学。哈佛大学,不仅拥有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而且造就了几任美国总统,至于部长、州长之类高官,更显稀松平常。称哈佛为美国顶尖科学家和领袖人物的摇篮,一点不算溢美。

可是,哈佛的一些事,又叫人、特别是中国人直喊看不懂。杨炳章的《不平则鸣——我在哈佛15年》,就说了这样一件事:

1986年,恰逢哈佛建校350周年,校庆与该年的毕业典礼联合举行。因有罗斯福总统出席哈佛300周年校庆的先例在,故哈佛有意邀请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参加盛典。邀请传到白宫,里根欣然接受,同时提了个条件,他不能白来,最好授予他一个荣誉博士学位。对于总统阁下的小小请求,哈佛董事会讨论时发生了争执,难以敲定,旋即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但多数人的立场是:堂堂最高学府,岂可给一个电影演员什么学位?最后不了了之,里根没有得到学位,也没有莅临哈佛校庆。

倘依国人的眼光,我想起码有三个看不懂:

一不明白,区区一个博士学位,而且又是“荣誉”的,赠给美利坚总统,让里根名正言顺地到校参加庆典,如果再作篇重要演讲,能为哈佛增添多少风光!可哈佛不屑于此,令总统吃了回闭门羹。

二不明白,授予学位这档子事,董事会主席或校长拍板不就得了,用得着开校董事会讨论,还要征求全校师生的意见?小题大作,自找麻烦。民主这劳什子也太碍手碍脚啦。

第三个叫人看不懂的是,哈佛就不怕因此开罪总统。哈佛虽为全美大学的“老大”,可说什么也难与一国至尊的总统相比,论级别,哈佛顶多相当于州、部级嘛,总统可是硬梆梆的国家级呀!如此不给面子,以下犯上,日后白宫和里根给穿小鞋怎么办?

这么一想,横竖觉得哈佛拒给里根荣誉博士学位,是太自命清高了,太不明智了。说得直白些,则是不识抬举!

看看咱这儿,那些大人物、大名流,往往是亲开金口;为了借名沾光,制造轰动效应,影视明星早一个个地被搅进高等学府,当上了真资格的教授。牛群已赴安徽大学任兼职教授,冯巩去中央戏院办相声班,农民出身的制片人邓建国,也干上了天津师大教授。至于某些厅长、局长、处长,更早有了名牌大学的博士、教授、博导之类头衔。里根莫说贵为总统,就算演员也是好莱坞出身,可哈佛居然连个荣誉学位都不肯给;若在中国,送个院士、博导,抑或名誉校长什么的,也是小菜一碟,没人敢说三道四的吧。

哈佛呀哈佛,你太看重学术尊严,太过独立、民主,太不懂人情世故。倘不是这样,有谁能帮咱看懂哈佛,破解里根吃闭门羹这个谜团?

八、感叹哈佛

(哈佛大学1999级建筑系)李建国

从外观上看,哈佛大学的建筑并不富丽堂皇,大多是一些有相当年数的旧建筑,有许多甚至称得上是文物。例如,研究生文理学院的麻萨诸塞厅建于门年,威兹沃楼建于1726年,豪利兹厅建于1763年,哈佛厅建于1766年。较新的斯道厅、豪沃斯厅、大学厅等都是19世纪初期的建筑。这些建筑不是用来供参观的,而是现在学生上课的教学楼以及学校的办公场所。

哈佛大学还拥有自己的自然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科技博物馆,收藏品非常丰富,成为波士顿旅游观光的热点。单是艺术博物馆就有4个,收藏着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雕塑和文物。

哈佛大学的学生是经过严格挑选的,SAT(美国的高考)成绩通常要达到1500分(满分1600分,平均成绩约为1000分),GRE成绩在2200分以上。在1996-1997年度,单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和访问学者就有近5000人。从访问学者方面来看,主要集中在医学院(50%)和研究生文理学院(36%);学生则主要集中在研究生文理学院(30%)和商学院(14%)。

哈佛大学曾培养出一大批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家。在哈佛大学任教的很多是美国和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例如,在经济系任教的就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货币主义经济政策的鼻祖弗里德曼,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不可能定理”的创立者巴罗,著名的短缺经济学的创始人科尔内,“休克疗法”的倡导者萨克斯等。

在哈佛校园的显著位置上,坐落着哈佛大学的创始人哈佛先生的铜像。300多年前,哈佛先生捐献了800英镑和自己的私人图书馆,在波士顿的坎布里奇设立了这所学校。可以想像,当时它的规模比现在的上海财经大学要小得多。通往世界一流学府的道路是漫长的,哈佛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雨,浸透着十几代学者的执著追求。这不由使我想到,要将上海财经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学府,的确是任重道远,有许许多多的事需要我们以及我们的后来人做不懈的努力。

九、在这里只有找到真理!

告别哈佛已经6年了,仍怀念那一段读书时光。最近重读台湾学者黄进兴(笔名吴咏慧)的《哈佛琐记》,又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我那年到那里的时候,正是9月,新英格兰的秋天色彩极其丰富多彩和斑斓,一地美丽多姿的树叶让人流连而又不免有点感伤,然后是一个漫长的、“多雪的冬天”,也许正是因此,春天的来临也就更加让人感觉温柔和惊喜。说实在的,我那一年还是有些孤独和思乡的,但有一种味道,有一种气氛却让我再也难以忘怀,有时不由得凝神暗想,哈佛最吸引我的究竟是什么呢?《哈佛琐记》中写道,哈佛校旗以哈佛红为底色,中央印有盾形的黄色校徽,里边写着拉丁字“VERITAS”(中文可音译为“美丽踏实”),意谓“真理”,这是哈佛惟一的校训。哈佛校徽制定于1643年。原来的格言如下:“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但是,更重要的是,让真理(VERITAS)与你为友。”(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aVERITAS.)在1978年哈佛大学颁赠给俄国流亡作家索尔仁尼琴(Solzhenitsyn)荣誉博士学位的典礼上,索氏在致词的开场白中说,哈佛的校训是“真理”,而对真理的追求必须全神贯注,稍有疏忽即易迷失;而且,“真理”通常无可避免地会惹人不悦。

真理也并不是要使人愉悦的。真理甚至常常使人苦恼,使别人苦恼,自己也苦恼,因为它常常意味着与习惯的生活轨迹或统治方式不合。与真理为友的人于是时常不得不与权力为敌,如果这权力越过自己的界限而变成一种肆虐的权力的时候。这种对峙状态并不是他有意而为,更不是他乐意如此,但肆虐的权力却常常逼迫他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要么放弃真理而服从权力,要么坚持真理而遭受迫害。

背负真理的人的担子因此常常是重的,他一方面感受到真理的“美丽”和确定无疑,另一方面,他又必须是坚定“踏实”的,必须像马丁·路德所言那样:“我就站在这里”,“这就是我的立场”。

然而,看见真理的人还是快乐的,虽然他只要不离弃自己的同胞,就得像柏拉图“洞穴的寓言”中所说,在看到阳光之后仍然回到黑暗的洞穴中去,回到以影子为真实的同伴那里去。告诉他所看到的真相;虽然他将为此付出代价,有时甚至是生命的代价,但那曾经瞥见过真理的人们,却往往再也不愿以任何东西来换走这种使他不再安逸的、却弥足珍贵的滋味了。

最后想顺便提一下,有关哈佛的生活还有一篇文字也很值得一读,那就是贺麟1929年的《哈佛日记》(收在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哈佛大学》一书中),在那里,我们同样感到了一种对真理的渴望。例如,在5月30日的日记中贺麟写道:

以后务须随时随地牺牲一切保持自己的内心自由,和self respect(自尊心),要无一时忘掉了以诚接物,更要无一时忘掉了求真理说真理的使命。

十、先有哈佛 后有美国

(哈佛大学1999级教育学院)奎伊·帕特里奇

1.“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学术的自由是最重要的”。在这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的名校在这方面还做得不足,学生受到了不少的束缚,特别是专业学术上的束缚。国内大多学校采取的是以教为主的方式,而在美国的大学里,特别是名校,都是采取以学为主的方式。

哈佛的本科生在一二年级的时候是不分学院的,除了必修美国历史、民法、刑法等课程之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选课,只要把学分修满就成。学生一般到了三年级以后再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院系。同时,他们也具有学术观点讨论的自由,正如哈佛的校训所说的:“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学生可以在神学院的讲座上讨论有神论,也可以大谈无神论,“自由讨论的气氛非常好,没有教师会禁止你说什么,大家纷纷从不同的方面谈论问题,对老师和学生的启发都很大。”

像这类讨论式的讲座在哈佛里非常多,听都听不完:出于名校效应,来这里开讲座的都是名人,甚至是各国政府要员;学校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常常邀请著名的学者、科研人员前来开设讲座。这是一种活力制度的体现,凡是从国外名校留学归来的人都对这种自由的气氛印象深刻。现在国内不少的大学也展开了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可是效果没有这么理想。有时候老师提出一个论题以后,全场鸦雀无声,没有人愿意发言;也有时候,老师的限制太大,学生的发言受到影响。

2.“学术上的自由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校的自主”。“哈佛这种学术上的自由很大程度来自于学校的自主。”众所周知,哈佛自1636年建校以来就是私立学校,它是自主自治的,完全独立于联邦政府、州政府的权力之外,也不受企业的牵制。哈佛学生常常喊的口号是:“先有哈佛,后有美国。”一是因为哈佛的历史已经有360多年,比美国的历史要悠久得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哈佛为美国提供了6名总统,37名诺贝尔奖得主,30名普利策奖得主,成就巨大。哈佛里的学生一直都有这么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权力与金钱不可以主宰哈佛。哈佛每一年都可以接到来自不少大企业的捐赠,例如,福特就曾为哈佛一个研究项目捐赠了5000万美金给肯尼迪政府学院。但是即便如此,企业也无权干涉学校的研究。

哈佛校长由其校友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投票选举产生,受广大传媒的监控,美国政府不可以凭权力任命它的校长。例如:现任的哈佛校长是前总统克林顿的财政部部长,他是在纽约出任的。哈佛的学生得知这个情况后觉得受到了政治上的干涉,马上发起抗议。“哈佛的学生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在这一方面国内的名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特别是经费的问题,让学校和教授都十分为难。北京大学现任校长许智宏在上任时曾坦言:“在经费上,尽管国家投入已有较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多年的欠账,仍不能满足需要。北大还必须广泛争取社会各界以及海外有识之士的资金的支持。”北大尚且如此,别的学校就可见一斑了。

3.“清晰的院系定位准则”。“在定位上,哈佛有一点非常值得中国大学借鉴的就是它的院系定位清晰。”在国内,现在越来越多的名校采取大学合并的措施,以重组成强大的综合大学;相反,在哈佛里门类分得特别细,院系定位清晰。肖教授说,像哈佛的商学院、肯尼迪政府学院、医学院、法学院等的学院直接署名School,而不用college,是以培养职业人才为重点的,他们招收有相关经验的人,直接培养MBA、MPA;而某一些系是专门培养学术研究人员的,Department of Garvernment(政治学系),就是学校培养硕士、博士的地方。在职业与研究分清的同时,学校还讲究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例如在某些基础学科上,采用教师互聘、学生交叉选课的方式,让人文与科学互渗。

十一、哈佛的建筑

(哈佛大学1999级建筑系)汤姆生·路易

身居剑桥,对学建筑的人来说,是最容易满足的。只要将整座书城大大小小、或老或旧的建筑浏览一遍,就几乎是对一部美国的建筑史作了一次实例分析。400多年的剑桥城是没有经过规划自由发展起来的。虽然建筑的密度也大,但却在无序之中产生天然的一股韵味,就像一首空灵的现代诗,读着感觉虽好,却说不出准确清晰的缘由。

剑桥城最老的建筑是哈佛园内的麻省楼(Massachusetts Hall)。这座由建筑师莱佛雷特设计的殖民地式建筑,朴实无华的建筑外装饰,附以简洁对称的建筑构架,仿若陈述着哈佛建校的校训:真实唯美。房子用典型的“哈佛红”(Crimson)色砖块砌成,沉静里透着高贵。建校300多年来,这儿一直是哈佛校长的办公大楼。有人戏称这是世界文化的“红宫”(Crimson House),好比美国总统居住的白宫。

正对哈佛园入口的大学楼,则是建筑大师查尔斯·巴芬奇的杰作。但凡建筑师,一辈子都在试图超越自己。每接受一次新的设计,总希望对自己的以往设计风格进行一次挑战。然而挑战的结果往往是成功者寥寥,尤其对那些已经功德圆满的大师而言,想突破自我,更加需要特别的一份勇气。大学楼的设计,试图一改传统的教会学校建筑的样式,使空间结构的布置更加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但是大学楼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出现了很多内部空间结构的不合理的地方。有趣的是,每一次新问题的发现,都成了如何设计现代校园建筑大学楼生动的教材。也正因此,大学楼在建筑史上留下了既重要又颇尴尬的位子。设计大学楼时的巴芬奇,早已是声名圆满的一代大师。200多年来,建筑的内部结构多次修改重建,大师的设计早已被改得面目全非。所幸的是建筑的外表还保持了原样,让后人还能一瞻大师的手笔,也算是对大师的勇气表达由衷的敬意。

哈佛的建筑,很多都用人名命名。有哈佛声名鼎盛的校友,成就卓绝的校长,也有捐赠丰厚的资助者。簇压压的人名,每一个都这么沉甸甸。直让人觉得书城的每一幢大楼都是一个伟大的魂灵,影影绰绰,每一个都可以不朽。

我最心仪的还是位于肯尼迪大街上,紧挨着查尔斯河的艾略特楼。若是阳光明媚的天气,站在查尔斯河边远远地看艾略特楼,翠绿的圆形楼顶闪着金光,透着一丝神秘和崇高。雕刻精制的铁门恰似一个景框,框一幅宗教般神秘的风景画,在招引过往的行人驻足仰望,无法抵挡想进入这个精神殿堂的诱惑。

查尔斯·艾略特可以称得上是现代社会最杰出的教育家之一。正是在他的领导下,哈佛大学由19世纪初的一个地方性大学发展成为世界上的顶尖学府。由他倡导的教育体制改革,开始摆脱教会学校传统的、死板的框架束缚——“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监督学生生活和评价学习成绩的学监,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和陶冶情操的场所。”19世纪中期在欧洲尤其德国考察的经历,让艾略特深深体会解放学生思维的重要性,促使了他下决心改革传统的课程制度。他循序渐进,用15年时间完成了哈佛的课程改革制度计划。在艾略特担任校长的40年时间里,哈佛的校园也不断扩展。而今的哈佛园就是他亲自带领学生完成的作品。他身先士卒,亲自参与从设计到施工甚至种植树木的每个过程,不仅给师生们树立了榜样,而且也影响了他的儿子。不久之后,小艾略特将成为美国现代景观建筑最才华横溢的设计师。若不是小艾略特英年早逝,他的成就也许能和现代景观之父奥姆斯特德相媲美,甚至更高。

有人评价“艾略特时期”的40年是哈佛建校几百年来的黄金时期,所取得的成就起码超过之前200年的总和,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据是校园里现在仍然还在的数十座建筑,单是数量,就远远超过哈佛建校头200年的总数。

坐落在战士体育场(Soldier's Field)的哈佛体育馆就是艾略特退休之前的最后一个工程,也是最为浩大的一个工程。体育馆位于查尔斯河的南岸,和艾略特楼隔岸遥遥相望。负责工程设计的是当时哈佛设计学院院长兰佛德·瓦伦和约翰逊教授。在19世纪末很长一段时间里,建筑设计界产生了一股反对唯美主义的设计思潮,建筑师开始崇尚人文精神的内涵。其中的代表首推当时在哈佛教授建筑史的查尔斯·诺顿。由他主讲的建筑史评论课常常座无虚席,吸引了无数学生甚至教授,聆听他关于建筑史论很新颖独到的剖析。这个传统甚至一直延续至今。近年来在哈佛设计学院,由著名的建筑大师拉斐尔·莫奈和麦克尔·黑主讲的建筑史论课仍然是学校最热门的课程。兰佛德·瓦伦和约翰逊都是反唯美思潮的支持者。在这种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哈佛体育馆在建筑形体上为体现追求怀念文明和纪念历史的意图,大圆柱廊仿古希腊大剧院造型,而U形看台则仿古罗马角斗场设计。由于很好地处理了两个部分如何结合的问题,工程成为新古典主义设计的一个经典作品。而且,体育馆在美学上的价值也一直为建筑师们津津乐道,大大出乎了设计者的意料之外。

哈佛体育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体,因此它的成功也给现代建筑材料学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不久之后,建筑大师赖特在设计芝加哥联合教堂的时候就借鉴了体育馆成功的经验,因此受益并获得了成功。体育馆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吹雨打之后,略显斑驳的墙体上爬满了常青藤,古老之中又孕育了勃勃生机。

有了兰佛德·瓦伦的成功例子,哈佛的很多建筑便常常由设计学院的教授们主持设计。声名更盛的另一位现代建筑大师,建筑系主任的格罗庇乌斯亦是其中的一位。格罗庇乌斯从德国的包豪斯到哈佛任教的时候,带来了欧洲大陆建筑设计最新的理论观点,如巨石落水,影响了整个美洲大陆。他在哈佛任教的近20年里,培养了包括贝聿铭、菲利普·约翰逊、丹·凯利等一大批现代建筑的巨匠。哈佛的哈克内斯学生住宅楼就是秉承他的包豪斯理念的作品。平平的屋顶,条块的窗户,是他作品中常见的朴素材料;严格的几何造型,简洁的外墙装饰,是他一贯的设计风格。他的作品,试图营造更具人文精神的生活空间。然而,浪漫和理想要被现实接受和容纳总是需经时间的验证。离开了自己的国土之后,格罗庇乌斯的作品始终没有被人们承认和接受。甚至他在哈佛的执教生涯也以不甚愉快的方式告终。想起来总让人觉得遗憾和悲哀。

和格罗庇乌斯有着相同经历的欧洲建筑大师还有一位。勒·柯布西耶可以算得上是承启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第一人。他一生的作品无数,但是在新大陆的土地上,他却只留下了一个作品,就是哈佛的视觉艺术和工艺制作中心大楼。更让人遗憾的是它不仅没有给柯布西耶的设计生涯增加鲜亮的一笔,反而因为这个设计极大地挫伤了大师在新大陆开辟新天地的信心和勇气。若是单论建筑的功能,人们几乎难以想像这是出自曾经设计郎香教堂的大师之手。人们至今无法理解为什么大师抛弃了他擅长的“国际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而是冒险地进行一种其他的尝试。整个建筑的材料质感也和环境极不协调。据说柯布西耶只在哈佛待了一个下午考察现场,就匆匆返回欧洲开始了设计。批评家们认为他匆匆的一瞥带给他关于哈佛总体环境的许多错觉,导致了这个设计作品的最后失败。这个大楼现在成了设计学院师生们制作模型的基地。40多年来,哈佛以她宽容的胸怀接纳了它的存在。进出于这个大楼的年轻设计师们,也许从前辈失败的作品中汲取了更多的东西。

或许有了几位大师的前车之鉴,在这之后建造的设计学院主楼“甘德楼”,就特别在意设计对于功能的考虑。设计师约翰逊·安德鲁也是格罗庇乌斯的学生,设计对于功能需求的深刻理解多少得益于他在设计学院多年的生活。层梯式的结构使空间完全开放,给设计学院学生提供了互相交流,沟通的实体空间和心理空间。一年四季,从玻璃天顶投射下来的阳光温柔地抚摸着这些未来的人类生存空间的营造者们,给他们最自然的养分和灵感。

十二、艺术的天堂

(哈佛大学1998年工艺美术系)陶怡

在哈佛的这些年,我最愿意做的事还是去搜寻遍布校园角角落落的一件件艺术品。那份诱惑,一旦产生,很难拒绝。

若要看静止的艺术品,可以去博物馆、展览馆。哈佛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不计其数,我一直没能搞清楚到底有几个。最有名的当数位于牛津街上的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里收藏了世界闻名的一套雕刻精细的玻璃花。德国的巴莱索尔父子两人,穷其一生完成了两千多种植物的玻璃雕刻。由于工艺极其精湛,如果不是认真辨认完全不能看出这些植物是由玻璃制成的。遗憾的是其中的一套在“二战”时期毁于德国,仅剩了这一套,更加显得珍贵。凡是来波士顿的游人,大部分会前去观赏一番。

位于百老汇街上的塞克勒博物馆收集陈列了中东和远东地区的很多古字古画,其中还有不少中国唐宋书画大家的真迹手笔。而隔了不远的昆西街上的佛哥艺术馆,收藏的中国字画的数量更为惊人。历史短暂的美国人似乎很醉心向往古老的东方文明。即使在这座现代化气息浓郁的书城,古老的文明和艺术还是来得那么醇香浓烈。然而我看这些古物的心情总是那么复杂,那天在佛哥艺术馆的一角,看到了很多火烧圆明园之后被抢掠的文物,一百多年来都打不开的情结又在这儿拧紧。那几个让我和我的同胞咬牙切齿的名字,此时竟被当成英雄,接受着来来往往的游客的谢意。我忽然感觉,所谓艺术没有国界,所谓文明没有民族,都只是一个虚拟的假设。眼前的这些艺术品,在沦丧了它们的国度之后,丢失了它们的民族的烙印之后,对我,己完全失去了一切的诱惑。

既然看这些摆放的艺术品让人抑郁惆怅,揪心不已,还不如轻松地欣赏那些随处可见的活生生的动态艺术品。况且只要留心,满校园都可以发现一个个令人惊讶的作品,或出自大师之手,或只是无名的天才的杰作。

哈佛科学中心大楼前的“唐纳喷泉”(Tanner Fountain)就是现代景观大师皮特·沃克的作品。呈圆形摆放的磨纹大石块仿若矩阵图上的一颗颗棋子,占据着校园内最热闹的一寸领土,却沉默,无语,做最深沉的对话。逢了炎热的夏天,学生们都爱找一块石头坐下,安享紧张学习之后的一份恬静。坐拥自己的一小块天地,任四周如何嘈杂燥热,心平气和,闹中求静,俨然可以出世。

如果真想看个热闹,哈佛广场是感受美国大众文化和现代艺术的绝佳去处。几乎任何时候经过广场,都可以看到街头乐队的即兴表演,水平之高,往往让人大吃一惊。如今在美国大红特紫的歌星沙朗·吐温没有成名之前就在哈佛广场卖过艺。而逢了周末,那儿的聚会就变得更加热闹。许多哈佛音乐系的高手往往也加入这个阵容,既娱乐了自己,又有一笔可观的收入。听说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在哈佛求学时也曾在此一露身手。想来,这种经历,对音乐家们而言大概还是很有裨益的。

倘若在广场附近的咖啡座要一杯咖啡,坐下静静欣赏各种美妙的音乐,上了年岁的人,往往不小心就养成了习惯,天天沉醉于这些免费的音乐会。年纪轻的,最好是存了戒心,否则沉醉其中,耽误了学业事业,再感慨“哈佛歌舞几时休”就会后悔莫及了。这么想着,我每次经过哈佛广场时的脚步,总会格外地匆忙。

不过哈佛校园里最有魅力的作品还是哈佛的铜像了。虽然哈佛的塑像既非哈佛本人的样子,而且哈佛也并不是哈佛大学的创建者,甚至立像的时候将约翰·哈佛本人的出生年代都刻错了。无数的游人还是喜欢在这个塑像前拍照纪念。而有了“三个谎言”的铜像,反而给导游们找到了一个可以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个充满了“谎言”的哈佛铜像,在以“真实唯美”为校训的哈佛校园,便成了最发人深思的一道风景。

黄昏已经斜斜地掉下去,新英格兰夏日的夕阳余晖,慵懒地撒在哈佛国青绿的大草坪上。一层淡淡的烟霭从草上自树间在所有的古老的房顶上漾漾地腾起,从他寂寥的眼眸里,从静立在那儿的哈佛铜像炯炯的眼神里。

偶尔,有一队脚步匆匆的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慌乱地围着铜像拼命拍照,全然没有注意导游蝶蝶不休地解说着关于哈佛铜像的“三个谎言”。360多年前,当哈佛将半数的家产——800英镑和300多册书捐赠给学校时,谁能想到这个名字会因此而不朽?我想起诗人曼斯菲尔德在300年校庆上吟诵的那句诗:他死后冰冷的手,招引无数的学子以他的名字为荣耀。

我的一位周游世界,自称懂些风水的朋友对我说,她见过无数比哈佛更美丽的学校,但却只有在踏进哈佛园的瞬间,感到了一种灵气。对于她的解释,我总是半信半疑。

十三、让所有的金子闪闪发光

(哈佛大学1999级教育学院)辛格·西尔维娅

哈佛350多年的成就中,最重大的并不是连续多少年排名第一,也不是培养多少学生成为政治领袖和商业巨头,而是它建立了一整套近似完美的教学与管理制度,能让所有进入哈佛的“金子”都能在毕业后发出耀眼的光芒。

其中,在教学方面主要表现在其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时代性以及独特的案例授课方法。教师们能够因才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充分发挥其优势、挖掘其潜能。

哈佛商学院,要求学生必修的课程有12门,可供学生自修的专业选修课有几十门,学分不等,学生则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自由选修。经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及处理各种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哈佛认为,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应该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这一点在企业管理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同品质气质类型的管理者运用同样一种措施,其效果会有很大差别。同曲异工的例子也不鲜见。

学生的类型大概可分为六种:

第一种是数理分析型。这种类型往往被认为是哈佛商学院学生的典型形象,他们满脑子都是一系列的数字和公式,仿佛他们的一切行为和判断都寄托在这些数字和公式上。也不管有用没用,他们总是东奔西跑地去收集各种各样的资料和数据。他们进行任何决断,都离不开数据,给别人讲问题以及与别人争执,更是离不开数据,他们往往是课堂上很重要的人物。听他们发言,你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们客观过了头,甚至称其为死板和形而上学也不为过。财务管理和管理控制是这类学生擅长的专业。

第二种是人际关系型。这类人与数理分析类型的人是截然不同的。这些人的精力主要放在人事方面。他们善于察颜观色,左右逢源,处理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在别人有困难时,他们会坦诚地去帮助、安慰对方;在遭到别人的非礼时、也能够包涵与谅解对方。他们相信自己的这种付出是一定会有回报的。这些人往往人缘极好,是大家的朋友。他们所特长的领域是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

第三种是混合型。这种类型的学生身上兼有以上两种类型学生的特点。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地位,所面对的境遇,所应起的作用,知道该如何去综合归纳各方面的意见以正确地把握局势,控制事态的发展。他们以说服别人见长,往往在课堂上起着调和人的作用;“各位的意见其实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在说法上不同,侧重点各异……”从而使矛盾的双方实现建设性的和解。这类学生的擅长科目是“经营战略与方针”“企业、政府和国际经济”。他们在毕业后,往往更有作为。

第四种是老谋深算型,也有人称其为“最后一排”型。这类学生不会去同别人抢占前面的座位,他们宁愿心安理得地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即阶梯教室的最高处,以便能够俯视前面吵吵嚷嚷的人群。他们平时心理上轻松自在,在紧要关头却能够很有效地激起课堂的气氛。就像国会开会时坐在最后一排的人那样,先是坐山观虎斗,看别人争得不可开交,冷静地观察双方的优劣及破绽,然后瞅准机会猛冲下去,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一语惊人,得到教授及同学们的注意。

第五种是政治动物型。这类学生在学术上往往缺乏灵性,不能提出什么特别的独创性见解,但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对政治问题有着超人的敏锐触角。他们总是表现得很自信,擅长将别人的创意据为己有,是带有较强攻击性的人物。他们能够十分巧妙地向其想要讨好的人说出他想听或想说的话,对于被他们认为无所谓的人则是蛮横地欺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色人物并不乏见。

第六种是“怪杰”型。这类学生能够进入HBS,本身就是一件怪事,至于他们以后能在实业界一显身手,更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但是,只要人们换个角度来看他们就会发现这类“怪杰”的存在价值。他们的脑袋里确实经常冒出一些常人不可能有的新奇创意。这些“怪杰”的存在,使得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更活跃和更具刺激性。“怪杰”同学使他们增长了不少见识,也为他们走向社会后如何对付其他的“怪杰”提供了经验。

上述六种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各异,有着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弱点。他们在课堂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哈佛商学院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进行培养,而每个学生在与同自己观点或行为方式不同的人的交往过程中,也学会了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建立所必需的人际关系。

哈佛商学院授课方式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广泛接触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实例,使学生们能够将上课与现实溶在一起去思考和行动。同时也使学生有了一个极宽的知识面和极扎实的理论基础。另外,这种教学法也最能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各自的优势都得到很好的发挥。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

某跨国保健品公司,生产一种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的儿童口服液,配方独特,利润可观。但是近来他们发现自己的产品中含有少量的性激素,儿童长期服用,会造成过早成熟。教授要求学生扮演该公司的总经理角色,提出自己的经营方针。

那些人际关系型学生在讨论一开始,就义愤填膺地提出:公司应立即改变产品的配方,以使产品中不再含有性激素;并且停止生产原产品,已经出厂的要尽快地收回并向公众进行解释和道歉,取得公众的谅解,树立公司好的形象。否则,明知其有害于儿童的生长发育仍生产出售是不道德的。

与此相反,数理分析型学生们却先是算出销售这种产品所获取的利润,停止销售及改变配方可能引起的损失,又探讨了用其他产品能否填补这块利润损失,然后得出结论:首先,该产品为公司获取了巨额利润;其次,停止销售和改变配方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并且这种损失是无法用其它产品的增产来弥补的;第三,产品既然已经通过有关鉴定,就表明生产该产品并不违反法律规定,公司完全应该采取各种手段追求最大利润,以对股东负责,根本不应该自寻烦恼自找苦吃。

综合型及人际关系型的学生立即反驳道,企业行为如果存在道德上的问题而仍长期坚持的话,其势必会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最终对企业是有害的。同时,企业不得不想办法对付人们对公司广告的不信任感和抵抗情绪,这种企业形象的最终恶化,势必导致企业的最后失败。

政治动物型学生在此时茫然不知所云,只是在听到法律这个字眼时眼睛亮了一亮。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在这个令人讨厌的论题中,教授的倾向是什么,胜利的关键点又在哪里?

这时,一位“怪杰”型人物站起来指出;公司是否考虑将这种产品换汤不换药地悄悄改名为青少年口服液,或者在广告宣传中加入疗程说法,告诉人们,这种产品用一段停一段效果会更好,这样就不会发生由于使用太多而造成儿童成熟明显提前的现象了。他的这种观点让所有的人感到震惊,“亏他想得出”,是人们给予他的最先评价。

在人们的议论纷纷中,坐在阶梯教室最后一排,在90分钟的课中有80分钟笑咪咪地摆出一幅超然姿态观察“下界”众生相的学生,突然举起手,然后一板一眼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上一位同学的观点在特殊情况下是可以考虑的,因为企业必需考虑自己的利润,但是,却不是长久之计。公司应该在继续销售该产品的同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尽快改进配方,在外界的不觉察中完成产品的更新。”

课后讨论依然在那些意犹未尽的同学中进行着,正是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处理各种各样的令人棘手的问题。

哈佛除了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武装学生的头脑外,还通过加强管理来为学生的学习及科研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哈佛非常重视学校的管理工作、视管理为科学,认真地把它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他们认为管理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重视管理的结果是他们从中得到了高效率和高利润。当其它学校为日益庞杂的管理工作而头疼时,哈佛的各项工作却在流畅地井井有条地进行着。因为管理是哈佛商学院的拿手好戏,如果它不能将本身管理好才是最具讽刺意味的事情。

评价和奖励系统是一个健全的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哈佛有着一套完备的评价和奖励体系。学校通过考试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通过评价系统来检查教师提供的教学服务质量。有关对学生的检查,我们在其它章节有详细的介绍,这里主要说一说对教师的评价。每学期在课程接近结束时,就有专人到教室发课程评估调查表由学生填写,而任课教师则离开教室回避。学生的评价主要反映教授的教学效果。调查结果在任课教师将学生考试成绩送到教务处后再通知其本人,告诉他学生的评语,相对的水平,并提出改进意见。对于差的教师则提出改进的时间限制,否则不续合同,就得离开学校。除了学生评价外,还有专家评价。其中非正式的有同事的舆论,正式的则有学校常设的课程评估委员会和提升及任期委员会的评价。课程评估委员会偏重于对课程设计的评价,而提升及任期委员会则对教授进行教学与科研的全面表现进行总衡量,并通过教师职称提升及任期的决定来实行奖罚。

学校是高智力机构,为了充分发挥教授的作用,提高他们教学与科研的效率,哈佛有良好的支持系统为教师提供事务性工作的服务,使他们能把有限的工作时间用在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上。这也是一种专业分工,是提高学校经济效益的重要方法。哈佛普遍实行秘书制,每3-4位教师共用一个秘书,负责一切打字、复印、电话、约会等事务性工作。另外,学校还有一个强大的行政办公室,来负责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

十四、妙手回春的哈佛人

哈佛商学院是一个能让所有的“金子”都发出光的地方,从那里毕业的学生仿佛有着一种神奇的能力和力量。许多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濒临破产的企业经他们接手后,便奇迹般地起死回生,并呈现出巨大的活力。

明尼苏达州柴油机公司的赛德里亚分厂,从前实行的是多层次的领导管理体系,领导与职工及各领导之间缺乏沟通。他们各自为政,整个工厂没有通盘的计划,处于得过且过的混乱状态。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工厂邀请了原毕业于哈佛现任教于哈佛的沃尔顿教授去工厂蹲点考察。沃尔顿到厂后,经过认真的调查和了解,设计了一套新型的管理法。其要旨是重新设计工作,改善劳动环境,取消了原来的多层次领导管理体系,全厂从经理到操作工全都编成以20人为一个单位、有一定自治权的小组。全厂共分成40个制造小组。制造小组的成员有的在机床上加工零件,有的在装配线上装配机器。沃尔顿要求每个工人都要学会做各种不同的工作。装配工除了精通装配,还要学会如何切、削、磨、铣;机床工同样要学会装配;而操作工除了懂操作外,要学会维修机器,即人人都要成为多面手。

每个制造组都要学会“料理家务”,从事一系列的所谓垂直性工作。如清点存货、采购原料、记录生产费用、检验进货、登记考勤和工作表现、编制预算、监督安全措施等。每个制造组都有权自行招雇新工人,也有权辞退不称职的组员。每个组员每年轮流担任不同的垂直性工作。由于柴油机的部件构造不同,有的制造组可以独立进行生产,而有的则需要几个小组进行合作制造。装配线上有七个小组操作,这样的分组在无形中给速度慢的小组造成了一种压力。

沃尔顿给每个小组指派了一个顾问,取代了从前凌驾于工人之上令工人讨厌的监工。他们的任务是培训工人,帮助小组提高自治能力。这些顾问有丰富而熟练的技术知识,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其作用不是向工人发号施令,而是通过各种措施来激发工人的积极性,促使整个小组在技术和管理上走向成熟。

如果制造组的成员在某些垂直性工作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们可以找科室专业人员帮忙。科室的专业人员组成科室人员支援组,在产品设计、财务分析、材料使用、机器维修、原料采购等方面支持制造组的生产。

全厂最高一层领导是一个由厂长和董事组成的工厂作业组。其负责与美国柴油机公司总部共同制定生产任务,拟订全厂生产计划以及作出政策性的决定。

工厂的第二领导层是工人代表会。其由工厂各部门推选的20名代表组成。工人代表会定期召集工人开会,讨论厂里的各种问题。会上工人代表可以畅所欲言,不必害怕打击报复。工资制度、奖励规则、改进生产的建议、及至厕所卫生、小偷小摸现象都可成为会上正当的话题。工人的意见由工人代表会带给工厂作业组。此外厂长每星期还会邀请一部分工人促膝谈心。由于厂长注意保密谈话的内容,因而很快取得了工人的信任。

沃尔顿的新方法中,雇员提拔加薪的标准不是资历,而是取决于组员掌握几门新技术,以及是否愿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学到的技术。每个工人都要制订出自己的年度计划,写出自己在这一年内要掌握几门技术,完成几项任务。条件成熟的小组在年终由集体评比,不成熟的小组由小组顾问来评定。

这种新法推行后,得到了绝大多数员工的欢迎和响应。单调的工作一下子变得富有挑战性。有的工人情愿辞掉别处工资较高的工作而来赛德里亚;有的工人明明可以提升为小组顾问却宁愿留在装配线上。新来的工人一律要参加为期半年的培训学习,以熟悉厂史,学习治厂理论,明确工作目的。

这样,责任下放到基层小组,提高了组员的责任感。大多数工人从前在传统性的工厂工作所有的责任就是从事生产;而现在不同了,工人要自己定出生产指标,自己计算生产费用编制预算自己保养机器,工作内容丰富了,灵活了,其所承担的责任也多了,责任心也强了。很多工人回家后还念念不忘厂里的工作,利用周末加班加点的事也经常发生。

总的来说,新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令赛德里亚厂获得了新生,整个工厂的面貌焕然一新。利润连续大幅度增加,市场占有份额由原来的3.2%提高到7.5%。工人的缺勤由原来的8%下降到3%,机器的利用率由原来的45%提高到近70%,工伤事故减少,产品的质量提高,废次品率降为原来的1/4。

另外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哈佛商学院49届毕业生约翰逊和约翰逊公司总栽吉姆·伯克抢救泰米诺尔止痛胶丸的传奇故事。

约翰逊和约翰逊公司是美国一家信誉很高的公司。但在80年代初期,却面临着很大的困境。该公司的拳头产品泰米诺尔胶丸在芝加哥地区正在被用作杀人工具。从东海岸到西海岸,人们都被告知把这种产品扔进马桶里,别再买它了。尚未捕获归案的凶手行凶手段很简单:他把泰米诺尔胶囊中的醋氨酚粉剂换成氯化物,装瓶后再把此丸放回药店的货架上出售。服用这种有毒药丸而死去的已有7人,泰米诺尔止痛丸的牌子也随之寿终正寝。虽然产品本身并没有问题,但人们对其已产生了恐惧心理和不良印象。虽然在事情发生后,公司将分散在各地价值一亿美元的产品全部收回,但当他们把新出厂的产品投入市场时,产品严重滞销。市场调查的结果表明,每10个过去使用强力泰米诺尔止痛胶丸的人至少有6个人说他们以后将不再服用这种药了。

这时有人建议伯克立即封存泰米诺尔胶丸,以免它的丑名殃及公司的其他产品。有人则主张采取观望态度,先看看消费者的反应,再决定是否值得为了这个产品而拿公司的名声去冒险。公司的智囊们也在为想出另外一个响亮的名称挖空心思,以求在事态平息后推出。但伯克经全面权衡和反复考虑后,决定保住泰米诺尔胶丸的牌子。他相信用户能够理解,因为产品本身并没有问题。

联邦调查局建议不要全部收回产品。他们认为这样做一是耗资太大,二来也可能会引起其他不测。但是伯克则决定收回,他认为公司只有不顾血本,尽一切力量来表明自己对消费者安全的极大关切,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和理解。另外,伯克决定亲自来到采访者和摄像机面前,直接来到指责者面前。人们很为他担心,怕他这样做不但不能圆满讲清楚问题,反而会使公司、新闻界与广大消费者之间的敌对情绪更加紧张,而他自己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处在震惊和盛怒之下的人们的靶子,甚至成为凶手的替身。但伯克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现在不是发表一篇由律师精心审查不署名的公告的时候,也不是担心受人责难的时候;而是要正视公愤、减少公愤的时候,是让人们理解公司也和他们一样是受害者和被侵犯者的时候。

在发生第一批有人中毒死亡之后的几天里,广播电视网用20%的播放时间报道有关泰米诺尔胶丸的消息。吉姆·伯克在那里发表意见,回答问题。在灯光下他有时斜视,但毫无倦意。他那浅灰色的头发,清澈的蓝眼睛以及桃红色的诚恳面容给人们留下了可信赖的印象。他措词严谨,但却并未经过过分斟酌。他以真切的关心赢得了用户的信任,避免了指责。

他为泰米诺尔止痛胶九所发表的讲话的核心是要寻求信任、合作和谅解。他告诉人们,“一个拥有60亿美元资产的多国公司,就像一个孩子多负债重的贫困家庭”。“现在我们同坐在一只小木筏上,随波逐流,面临同样险恶而孤立无援的境地。所以我们应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这些话语十分浅显,但却令人感到温馨和感动。

也许伯克当初并没有想到,但他还是从这次新闻界的闪电战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勇士。他的作用大大超出了仅仅为了保住一种止痛药丸的牌子,他更为美国的大公司维护了形象,使公众认识到,大公司并不是一种唯利是图的企业,而是他们的朋友。

到1984年底,泰米诺尔止痛胶丸的销售份额已回升到事故前的95%,牌子保住这件事变得家喻户晓并收入了案例大全。而这位约翰逊和约翰逊公司总裁、力挽狂澜的总设计师吉姆·伯克也被人们称为创造奇迹的英雄。他不仅使一个产品起死回生,还成功地实施了可能是当代行政负责人所面临的最为艰难的问题,那就是他千方百计地把社会大众拉了过来。

十五、哈佛执著的追求

哈佛人并没有陶醉在成就之中,在盛誉和鲜花面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不断地自律自省,向着好中最好的目标,进行着不懈的追求。

关于哈佛人为保持不败,居安思危采取的各种具体措施,在这里,首先我们想把前校长德里克·博克在哈佛校庆350周年时的讲话介绍给大家。这篇讲话,无锦上添花之意,却有居安思危之心,颇具远见卓识。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哈佛人的忧患意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因讲话原稿篇幅很长,在这里我们仅摘录其主要内容和思想,以飨读者。

从我们上一次聚会庆祝哈佛建校300周年纪念日起,50年过去了。人们从这段历史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今后几十年内,我们所面临的最大危险,仍然是对知识的极端重要性估计不足。

在所有的因素中,正是知识改变了哈佛和其他大学的面貌。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知识、专门知识和新的发明是社会进步的关键要素。

如果说350年来哈佛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特点的话,那就是我们总在心神不定地担忧。当我们为我们取得的成就而高兴时,就会本能地感到一阵异样的疼痛,使我们从自我陶醉中清醒过来,问自己有什么敌对的力量存在,有什么内部矛盾和过分行为会削弱我们。

你们毫无疑问已经在最近的报纸和杂志上看到了关于你们母校的一些报道,照片很漂亮,文章调子也是友好和建设性的。然而,读一下内容,你将会发现他们所强调的是哈佛的成就——在社会上的影响、基金的数量、在高级职位上的毕业生数量。我猜想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都在暗自庆幸自己能与这样一个受人尊敬的学校联系在一起,但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所描绘的只是一幅对哈佛真正贡献的歪曲的图画。当人们读到这些有关哈佛文凭的金钱价值,哈佛基金的不断膨胀,老校友网的无形影响的报道时,羡慕和尊敬很容易变成妒忌和仇恨。我们应该了解哈佛成就的本来面目。

虽然在我们校门外的危险已经够大的了,但很可能更大的危险将来自我们学校内部的紧张局势。洛厄尔校长在1936年曾就这一危险评论说:“如果我对历史没有搞错的话,一个学校在其富有活力的时候是很少会毁灭的,而缺乏活力的学校则是在自寻灭亡,这时魔鬼就会趁虚而入,从而将其置之于死地。”我们应该牢记这个警告,密切注意那些妨碍我们履行职责的内部矛盾和压力。

一般人在列举成功学校的弱点时,首先强调骄傲的危险。然而在所有我们所关心的问题中,骄傲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是处在最后一位的,而另有一些问题更需我们注意。

一个问题是大学在确定重大项目和限制发展上遇到的困难,这种困难是可以理解的。知识和专门知识越来越重要,其成倍地增长,新学科不断出现,而旧学科仍然保持,因而学校的扩大是不可阻挡的。随着这个进程的不断继续,大学变得更难管理,其足以耗尽最有才能的管理者的聪明才智。而有经验的管理者必须准确地知道什么是大学所绝对不能做的。由学校的性质所决定,大多数官员是从教员中挑选出来的。由于他们缺乏管理艺术的训练,我们很可能陷入一种最可悲的境地。根据他们的学术经历而任命他们,但他们却没有时间来思考学术问题。校长为此感到苦恼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在座的有很多听众很快就会认识到,大学的不断扩大需要不遗余力地寻求基金。这种压力充其量只能造就一些能应付各种烦恼的好脾气的管理者。在科学方面,财政压力迫使学校进入工业公司或从事政府计划安排的项目,其中一些需要保密或附有其它限制,这将危及自由、公开的研究环境。

教师在为发展自己的系和保持自己的研究中心而奋斗时,也越来越深地卷入了筹集资金和事务的苦役。对很多教授来说,更加束缚他们的是由于社会对专业知识的急需而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各种机会,不知不觉地,这些校外活动成了许多教授寻求刺激和变化,提高地位和金钱收入的最大来源。

这些活动并不是完全有害的。教授们与他们感兴趣的人和事相接触可以解决一些有价值的实际问题,否则他们可能只知道纸上谈兵,但这些活动终究失去了为实现学校更为主要的目的而必须花费的时间。在未来50年内,以上所述的压力和诱惑都不会有所减轻。相反,随着知识总量的不断增长,学者们会发现将更难以集中精力干他们的研究领域,社会将不断需要新的专门知识,校外机会将会增加。大学为了保证自己的研究项目和活动,将更加需要教师们对学校管理的支持。

在这个鼓励成功和生活多样性的世界影响下,我们很容易发现,越来越多的教授将试图把自由、安全的学术工作同风险较多、性质较为低下却有较多金钱和较高知名度的工作结合起来。不管这种预测是否现实,有一件事是确定无疑的。金钱虽然十分重要,但影响学校的关键要素将是时间。

时间的效能是不易明显看出来的。参加很多有兴趣的活动常常能够使他们改进工作的质量,但一旦校外活动的负担到达某一极限点,校内工作就会受到严重影响。如果以上情况发生,会产生什么结果呢?其影响可能不会很快显示出来。学术成果的数量可能不会受到多大影响,但其会越来越缺乏广度和深度。教师和学生的课外接触机会也将减少,教师也将没有时间去认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无从了解,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改进他们的学习。

现在,你们已经对我们的成功带来的大量问题听得很多了。这些问题与过去50年大学所克服的那些挑战大不相同。我们已无法依赖我们高等教育体制本身的力量来使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为我所描述的那些危险正是这个体制的产物。展望未来,我们必须竭尽全力来抵抗那些迫使我们偏离正确轨道的压力。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们必须把一件事牢记在心:我所描述的危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由于对大学的本来目的和达到这些目的所需的基本条件认识错误而造成的,而这些都是很容易被忽视的。我们需要说服公众并时时提醒我们自己,大学不是营利性公司,不是国家安全的工具,不是急于在世界上用强力推行自己的社会公共观点的军事机关。

为了说明这个基本目的的崇高价值,让我引用洛厄尔校长的另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讲演。虽然洛厄尔对于哈佛将来所面临的重大事件和变化并不比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更多,但他确实知道哈佛真正的生命之源是什么。他说:“学生们一代接着一代,如同海水一浪接着一浪冲击着陆地。有时候是静静地,有时候则带着暴风雨的怒吼。不论我们认为人的历史是单调的或是狂暴的,有两个事物总是新的,这就是青春和对知识的追求,这也正是一个大学所关心的。我们学校的年龄已经可以世纪来计算,但只要它热切地追求这两件事物,它就永远不会衰老。随着时代的变迁,为达到目的,使用的方法可能变化,但目的本身是永远不变的。”

真相二:哈佛独特的教育理念

哈佛大学之所以名声在外,是因为她一直与世界前沿学科同步的教育模式以及蔚然成风的学习风气。哈佛大学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某种平衡。没有一所学校比她更致力于适合实践者的需要了。她是学者、决策者和实干家的世界。在这世界里,没有章法,没有定律,没有成见,但都拥有自己的传家宝——“案例教学法”。教授们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引导着学生们开动脑筋思考,锻炼在受到时间、资源、人才等条件的限制下做出决策的能力。

一、人是最重要的资产

(哈佛大学2000工商管理学院)科弗代尔·卡罗

在美国,众所周知的一句哈佛名言是“人是最重要的资产”。明智的企业家往往抓住人才管理这个万物之灵,千方百计收拢人才,实施开发智能战略。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新时代的价值观。新时代的价值观念,视知识的价值越来越大。而知识的价值归根到底又源于人才的价值,并且是靠人才来实现的。因此,人才观念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因。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的人才价值观念。重视智力开发,尊重人才,已成为新时代人才价值观的重要特征。

人才是企业管理走向现代化的可靠保证。与欧洲发达国家相比,美国至今只有200多年的历史,而欧洲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但美国却后来居上,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20世纪80年代欧洲的学者研究造成欧美之间差距的原因,起初他们认为主要是科学技术的差距,以为美国的科技比欧洲更发达。但统计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欧洲人多于美国人。实际上欧洲的科技水平并不落后于美国,而且较多的科学技术还是欧洲传给美国的。欧洲学者经过仔细分析后才得出结论:欧美之间差距主要在管理水平上,这是因为美国拥有了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所以,重视有系统地有目标地培养管理人才,以推动企业的现代化管理,被普遍认为是发达国家成功的一条共同经验。

IBM公司是美国一家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几十年来一直在世界计算机和电动商用机器行业雄踞霸主的地位。以该公司的经销人员为例,他们大多是来自美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每年由IBM的基层经理亲自参加招工工作,同时,公司设有专门机构来协调各部门的招工工作(因为IBM每年都要收到上百份工作申请书)。一流大学的毕业生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包括学习成绩、领导才能、协调能力、体格、工作能力等)和考试。一旦录取,首先要参加一年的基础培训,内容包括公司的经营宗旨、产品知识、销售艺术、公司机构等。这种培训严格地按照公司的要求进行,采取了与学校教学完全不同的方法,把公司的目标放在首位。在IBM的培训中,案例教学和模拟训练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这类实践课程,学员如临其境,可以得到全面的锻炼。

他们认为:人是企业中最宝贵的财富,任何一个企业要有显赫的成就,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勤奋努力、协力奋斗。因此,IBM公司把企业要实现的目标同职工个人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全体职工能够发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乐趣和价值,能够从工作中享受到一种满足感,从而热爱自己的企业。

二、企业成败在于员工素质

企业的人力资产,尽管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上显示出来,但它们是同公司的其他资产,如技术、资金、原材料等同样重要的资产。在其他资源相同的情况下,正是因为拥有独具创造的人力资产便成为成功企业和失败企业之间的差别。

像IBM公司、3M公司、麦当劳公司等,由于较早就开始重视人在企业中的作用,已经采取各种办法改善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从而确保了公司近期和远期都取得卓越的成绩,并为员工们提供了经济上和心理上的优厚报酬,同时还支持了社会的福利。这些公司被认为是理想的工作场所,因为他们注重推行各种人力资源规划,以此吸引和留住有才能的人,并激励他们干好工作。这三家公司由此也都成了所在行业的领先者。这些公司的实践表明,将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作为公司的首要问题来抓,这样做是有充足经济理由的。

随时注意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更新他们的知识,改变他们的知识结构,这样做要比招纳新员工更有效,能使企业永葆活力。

美国惠普电子仪器公司在吸收人才、智力投资方面,总是具有高瞻远瞩、重才惜才的特点。

他们同斯坦福大学约定,公司的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可以到大学随时旁听有关专业课程,以此来更新员工的知识。

他们规定,公司的大部分职工每周必须至少拿出20个小时学习业务知识。每年,惠普公司有25%的职工可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深造。公司培养人材所花的资金占销售额的1%。此外,公司有700余名专职研究人员。

惠普公司的决策者认为:“人才就是资本”,“人才就是金钱”,“知识就是财富”。

20世纪80年代以来HRM(人力资源管理Human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HRM)课程发展成为一门经营热门课程,在哈佛商学院也不例外。然而,对于管理人员来说,HRM是一项很困难的任务。像任何决策一样,得与失的权衡总是需要的,但HRM中要做出这种权衡更加困难,因为其决策的结果,往往会引起组织成员强烈的感触和争论。

哈佛商学院教导学生们,当他们准备HRM问题时,应当首先分析当前的条件与环境,并确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把我的资产拿走吧,但是要把我公司的人才留下,5年后,我将使拿走的一切失而复得。”

三、好风凭借力 把握好机遇

(哈佛大学2000级工商管理学院)约翰·埃利森

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人才。有了人才,就等于有了新技术、新产品,有了企业的创造力和革新精神,那么企业在生存竞争的道路上就跑得更快。“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是现代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念。

在西方,各企业之间为了争夺一名人才,不惜重金聘用,甚至花巨资将其从对方的企业买下来。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佛朗希斯说:“我深信企业最大的资本是人,重视他们的价值,既是为了物质利益,也是为了履行道义上的责任。”迈文斯也向社会发出疾呼:“管理者应该把人的资源放在首位。”

好风凭借力。一个优秀的企业经理必须会充分利用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并时时刻刻注意创造这种条件。一个人的大脑体积是有限的,但思维空间是无限的;一个人脚的长度是有限的,但其可以迈出很远。

对下面这个例子,人们一般也不陌生:

亚科卡是一个汽车界的奇才。他酷爱自己的事业,有着敏锐的职业灵感。也具有当机立断的领导魄力和工作作风,并且勇于负责,有一套令行禁止的严格管理办法。难怪其他公司以优厚的条件争相聘请他。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求贤心切,决定不惜任何代价聘到亚科卡。公司董事长约翰·里卡多亲自出马,“三顾茅庐”,亚科卡终于被其诚意所感动,同意在危难之际接掌帅印,并且信誓旦旦地宣称:“我相信再过几年,克莱斯勒就会生龙活虎。”

亚科卡并非口出狂言,克莱斯勒以后发展的盛况验证了他说的这句话。

如同埋在沙中的金子,没有淘金者的努力,它也没有见天日的机会。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确需要这样一些慧眼识英才的“伯乐”和淘金者。

识才也难,所以常常出现有才不识,识非人才,识得歪才之事。一个真正的人才,是否也要考虑把自己交给有水平的“伯乐”去相识?

一个企业管理者善于借用外部条件,但此外部条件必须是值得借用,并且借用来后能实实在在帮自己的忙。这是一个较深层次的问题。

四、运筹帷幄 精心策划

只有运筹于帷幄之中,才能决战于千里之外。运筹是思维过程,即未雨绸缪、精于策划;决战是实践过程,即补充运筹、完善运筹,它是一个“先筹后战,且战且筹”的过程。

美国人史考特·摩格可能是继哥伦布之后惟一一个令差不多整个世界耳目一新的人。他的一个梦想浪漫了整个世界,那就是——“拥有一片美国”。为了使这个迷人而十分遥远的梦想降临现实世界,摩格充分展示了他那作为一个冒险家的天才策划能力。为了构成一个完美的美国象征,他计划着从每一个州购买一块土地的可能性。

但买下土地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为了让这一跨国界的极其琐碎的购买合法地行进,摩格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首先,他不能惊动公众。任何绝妙的策划如果尚未实施便公之于众,让人评头品足,那策划必将因人们的适应或反感而熟悉,正式实施时不可能有强烈的轰动效应。而对这两难处境,摩格小心谨慎,精心策划,从美国SEC(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到各州土地局;从注册商标,到会计事务所……摩格时而晓之以理,时而动之以情;巧妙化解了征途上的各种障碍,凭着其坚韧顽强的毅力最终把他的幻想变成了现实,并且尽可能地绕开了新闻界的纠缠,成功地掀起了一股全球的美国文化热。

在整个行动的最后一关——销售上,摩格更是以精美绝伦的策划打动了无数消费者的芳心。到底有多少人会来参加他所号召的美梦活动对于他的整个冒险至关重要,如果形成轰动效应,掀起一股文化狂潮,那么他就可以大享其利;而一旦失败,那就不仅仅意味着几十英亩土地的荒芜,还有10年来花在整个策划活动中大笔律师费、土地及其他对财产的损失。因此,摩格尽可能创造出空前的成功。

从这一动人心魄的策划杰作中,我们初次领略了一个成功的冒险家是如何巧妙运筹、精心安排,运用各种方式、借助各种力量,打通障碍,消除困窘,努力达到自己目的的。摩格变梦想为现实,将"实现的东西做得有声有色,并成功地掀起一股全球狂潮,其超群绝伦的策划与坚韧细致的实施堪称商场主宰沉浮的典范。

五、“预谋”者胜

当你接手或创办一个企业,或者开发出一种新产品,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呢?无疑应当是“预谋”,即我们管理上常说的计划。“筹划”乃企业参与竞争的第一要务。

中外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在哈佛商学院,经营战略与方针(Busi-ness Policy)讲座更是它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在众多的课程中,只有这一门课是要讲两年的。

美国计算机业的IBM和康柏,快餐业的麦当劳和伯格·金公司,汽车业的福特和通用公司,饮料业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公司等等,都是它们所在市场的佼佼者,在竞争中占尽了优势。一比较就会明白,他们都有各自独特的战略。作为一名公司领导,必须对自己所能控制的经营资源和所处的经营环境做到心中有数,并判断自己的战略是否明确和有效。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由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创办于1878年,刚开始是在爱迪生科学实验基础上的一个电气照明公司,直到1892年,爱迪生照明公司与美国另一家主要的电力工业公司汤姆森·休斯顿公司合并,才正式定名为通用电气公司。漫长的岁月使通用电气公司变得家大业大。20世纪80年代初,通用电气公司共有350家大小工厂,40万员工,经营着几乎无所不包的产品并且机构重叠,官僚主义盛行,内部亏损严重,患上了严重的“大企业病”。1981年,公司的总裁琼斯宣告退休,年仅44岁的韦尔奇坐上通用电气公司的第一把交椅。摆在韦尔奇面前的,就是这样一个烂摊子,350家企业,1/4正在亏损,1/3正在走下坡路。韦尔奇任命于危难之时,他精简机构,提拔任用人才,他对于经营管理的兴趣十分浓厚,这使他发挥了管理上的才能,使公司闯过了道道难关。在短短的5年间,他“砍掉”了通用电气公司25%的企业,削减了10多万工作人员,是一场毫不留情的革命。那些受害者给韦尔奇起了一个“中子弹杰克”的绰号。在一段时间里,韦尔奇被广泛地认为是世界上最无情的管理者。他的成就是巨大的:销售额从270亿美元上升到601亿美元;股东资本收益率从17%上升到22%;市场价值高达934亿美元,雄居美国公司榜首,全球名列第三。公司取得如此辉煌业绩,这是与韦尔奇的功劳密不可分的。韦尔奇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兴趣,使得他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才干。他提出“群策群力”,提出“情感管理”,公司在他的管理下如同枯木逢春,拥有了新活力。

只有在参与竞争前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战略与计划,才有取胜的可能。而企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战略与计划,关键在于企业领导人。这是因为竞争是一种智谋的较量,领导者则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不仅高级领导人重要,中层领导人也很重要,因为战略决策的实施主要靠中层领导。因此,企业领导人的深谋远虑是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的前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