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4 05:31:35

点击下载

作者:黄金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黄金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ISBN 978-7-117-16741-3

Ⅰ.①常… Ⅱ.①黄… Ⅲ.①护理学 Ⅳ. ①R472

中国版本图书馆 CIP 数据核字(2012)第296559号

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

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主  编:黄 金 李乐之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8年1月版 本 号:V1.0格  式:epub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6741-3策划编辑:皮雪花责任编辑:皮雪花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主编简介

黄金,女,硕士,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护理部及临床护理教研室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教育及管理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会老年护理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护理学会社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护理学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主持多项省级及国际合作科研课题,共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业著作和书籍近30部。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护理学专业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老年护理学》主编。获得湖南省优秀著作奖、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等奖项。从事护理临床、管理及教学工作29年,研究方向为护理管理、糖尿病护理与管理。主编简介

李乐之,女,博士,主任护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护理部及临床护理教研室主任。兼任湖南省专科护理质量控制中心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湖南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护理学会重症监护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护理杂志》等多家杂志编委。先后承担和参与国际(2项)、国家级(1项)、省厅级科研课题10余项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和参编各类教材和专著30多部,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护理学专业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外科护理学》主编。获得湖南省护理学会优秀专著奖、优秀科技论文奖、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奖及省教育厅教学成果奖等奖项。从事护理临床、管理及教学工作30余年,研究方向为外科护理、护理管理。序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医院管理永恒的主题。医疗安全是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和最基本要求,也是医院管理的第一要素。护理安全是医疗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技术操作安全、有效是保障护理安全的重要环节。由于患者自身、各种器材、设施设备和操作者等因素,在各种护理技术操作的过程中均有可能发生相关的并发症。如何减少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进而将其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是护理安全管理者值得探讨的主题。“执行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也是我国《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护理管理章节中的重要条款。积极推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保障患者安全,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是当前每位护士,特别是护理管理者面临的重任和使命。值得庆贺的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临床护理专家和护理管理精英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组织编写《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书,它的出版发行十分切合当前护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是我院全面推行“SAFE-CARE”医疗安全保障体系的具体实践,也充分体现了我院深入开展“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取得的成效。希望本书为指引和规范临床护理行为提供帮助,切实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杜绝护理工作盲区,保障患者安全,更好地促进我国护理事业健康发展。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院长2012年11月前 言

为了切实保障患者安全,达到应对卫生部全国医院优质医院评审及《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第五章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章节中“执行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的要求,满足临床护理工作者的实际需求,我们特组织一批资深的临床护理专家和高水平的护理管理者,参考多部相关专业书籍的基础上,认真编写《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书,旨在向广大临床护理人员提供一本具有临床实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指南。

本书构思新颖,框架统一,科学合理,重点突出。本书内容囊括了目前综合医院临床护士独立完成的操作,重点关注操作前、中、后可能发生的,对患者健康不利的主要并发症。该书目录的编排,从基础护理技术到专科护理技术;从最常用护理技术到相对较少使用的护理技术,分章书写。对于每个技术操作并发症基本上按护理程序编写,对每个并发症首先评估其“临床表现”,判断是否发生并发症;其次是一旦发生并发症,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阻止和减轻并发症对患者的损害。然而,任何并发症都是护理人员不期望发生和有意避免的。针对每个并发症的发生,本书重点编写“预防措施”。因此,最后统一编写框架,即按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和处理措施三个部分书写,科学合理,重点突出;各内容均以条目式归纳,力求精练,方便记忆;预防措施着重于防患未然,处理措施着重于已出现的并发症的恰当处理,一目了然。

本书不仅可作为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指南,而且可作为各级医院和卫生行政部门护理质量和安全监管的重要参考,亦可作为护理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指导用书。

最后,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2年9月Table of Contents第一章 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第一节 皮内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二节 皮下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三节 肌内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四节 静脉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二章 采血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第一节 静脉采血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二节 动脉穿刺采血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三章 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第一节 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二节 头皮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三节 输液泵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四章 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二、过敏反应三、溶血反应四、循环负荷过重五、出血倾向六、枸橼酸钠中毒七、低钾血症八、低体温九、细菌污染反应十、疾病传播十一、液血胸十二、空气栓塞、微血管栓塞十三、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第五章 氧气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无效吸氧二、气道黏膜干燥三、氧中毒四、二氧化碳麻醉五、腹胀六、感染七、鼻出血八、肺组织损伤九、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第六章 雾化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第一节 超声雾化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二节 氧气雾化吸入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七章 吸痰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低氧血症二、呼吸道黏膜损伤三、感染四、心律失常五、阻塞性肺不张六、气道痉挛第八章 口腔护理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恶心、呕吐二、口腔黏膜损伤三、口腔及牙龈出血四、窒息五、口腔感染六、吸入性肺炎第九章 导尿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第一节 导尿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二节 膀胱冲洗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十章 洗胃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吸入性肺炎二、窒息三、急性胃扩张四、胃穿孔五、低钾血症六、急性水中毒七、虚脱及寒冷反应八、胃肠道感染九、顽固性呃逆十、咽喉及食管黏膜损伤或水肿十一、中毒加剧第十一章 灌肠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第一节 大量不保留灌肠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二节 保留灌肠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十二章 患者搬运操作技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擦伤二、跌倒或坠地三、管道脱出第十三章 患者清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第一节 卧床患者更换床单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二节 卧床患者床上拭浴技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三节 卧床患者洗头技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十四章 患者约束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患者及家属焦虑、紧张、恐惧二、皮肤擦伤三、关节脱位或骨折四、牵拉性臂丛神经受损五、肢体血液回流障碍六、压疮七、疼痛第十五章 备皮及伤口换药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第一节 备皮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二节 伤口换药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十六章 引流管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第一节 胸腔引流管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二节 “T”型引流管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三节 脑室引流管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十七章 简易呼吸器使用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胃胀气和胃内容物反流二、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第十八章 物理降温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局部冻伤二、全身反应三、局部压疮四、化学制冷袋药液外渗损伤皮肤五、过敏反应第十九章 胸外心脏按压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肋骨骨折二、损伤性血、气胸三、心脏创伤四、栓塞第二十章 动静脉置管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第一节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二节 动脉测压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二十一章 轴线翻身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一、坠床二、继发性脊髓神经损伤三、植骨块脱落四、椎体关节突骨折五、管道脱落六、压疮第二十二章 体外电除颤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心律失常二、急性肺水肿三、栓塞四、心肌损伤五、胸部皮肤灼伤第二十三章 肠造口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刺激性皮炎二、过敏性皮炎三、念珠菌感染四、毛囊炎五、皮肤增生六、机械性皮肤损伤七、黏膜移位八、尿酸结晶九、皮肤黏膜分离十、肉芽肿十一、肠黏膜出血十二、造口水肿十三、造口旁疝十四、造口回缩第二十四章 肠内营养喂饲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第一节 鼻胃管鼻饲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二节 留置胃管喂饲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三节 造瘘口管饲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四节 胃肠减压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二十五章 胃肠外营养输注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空气栓塞二、导管堵塞三、高血糖症四、低血糖症五、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六、代谢性酸中毒七、电解质紊乱八、必需脂肪酸缺乏所致的高脂血症、高氨血症九、脂肪肝、肝功能异常和胆囊淤胆、高氯性酸中毒、肠黏膜萎缩和肠细菌移位十、穿刺部位感染、导管感染第二十六章 气管切开术和气管插管术后护理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第一节 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二节 气管插管术后护理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二十七章 机械通气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二、肺不张三、肺气压伤四、氧中毒五、上呼吸道堵塞六、通气不足七、过度通气八、呼吸机依赖九、腹胀、胃肠胀气十、低血压第二十八章 血液净化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第一节 血液透析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二节 血管通路使用和维护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三节 与血液透析治疗方案有关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四节 腹膜透析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五节 血浆置换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二十九章 翻身床使用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坠床二、管道滑脱三、呼吸困难第三十章 胰岛素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第一节 胰岛素笔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二节 胰岛素泵使用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三十一章 快速血糖监测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疼痛二、出血三、感染第三十二章 新生儿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第一节 早产儿暖箱使用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二节 新生儿外周双通道同步换血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三节 光照治疗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三十三章 自然分娩接生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产后出血二、羊水栓塞三、子宫破裂四、新生儿窒息五、新生儿产伤六、会阴Ⅲ度裂伤七、阴道壁血肿八、切口感染第三十四章 新生儿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第一节 新生儿游泳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二节 新生儿抚触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第三十五章 泪道冲洗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假道形成二、感染三、泪点撕裂四、出血五、晕厥第三十六章 鼻腔冲洗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头痛、耳痛二、呛咳三、鼻出血四、中耳感染第三十七章 药浴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头晕二、过敏反应三、虚脱第三十八章 手术体位安置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皮肤、软组织损伤二、眼、耳部损伤三、神经损伤四、韧带、肌腱损伤五、脊髓损伤六、关节脱位七、呼吸道梗阻八、限制性通气障碍九、循环受损参考文献第一章 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注射技术是指经注射器将一定量的无菌药液注入人体血管或组织中的给药方法。注射技术因注射部位不同而分为: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等技术。注射技术是一种胃肠道外给药技术,适用于需要迅速发挥作用或因各种原因不能经口服药的患者。药物通过注射,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协助诊断等作用,其突出的优点是给药剂量准确、药物吸收快、血药浓度迅速升高。此外,某些药物容易受消化液影响而失效,或不能经胃肠道黏膜吸收,也适宜选择注射方式给药。第一节 皮内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皮内注射技术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主要用于药物过敏试验、预防注射、镇痛治疗及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皮内注射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注射部位疼痛、局部组织反应、注射失败、过敏性休克等。

皮内注射操作并发症的主要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措施如下。一、疼痛【临床表现】

1.注射部位疼痛,呈刺痛,推注药物时加重,注射后逐渐减轻。

2.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预防措施】

1.向患者进行注射前告知和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注射的目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消除紧张心理,取得患者的配合。

2.尽可能避免产生疼痛的因素。(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2)一般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3)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刺激机体而产生疼痛。(4)选用大小型号适宜的注射器和针头。(5)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6)提高注射技巧,实施无痛注射。【处理措施】

1.评估疼痛,如与注射进针的角度、手法等有关,及时调整手法、角度等。

2.疼痛轻者,嘱患者全身放松、深呼吸,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3.疼痛剧烈者,立即报告医生,予以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二、局部组织反应【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预防措施】

交代患者,注射后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随时告知医护人员。【处理措施】

1.局部皮肤瘙痒者,交待患者勿抓、挠,用0.5%聚维酮碘(碘伏)溶液外涂。

2.局部皮肤出现水疱者,先用1%聚维酮碘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

3.注射部位发生溃烂、破损,则按外科换药处理。

4.发生其他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三、注射失败【临床表现】

无皮丘或皮丘过大、过小,药液外漏,断针,注射针眼出血,或皮肤上产生两个针眼。【预防措施】

1.评估患者的合作程度,对不合作者,肢体要充分约束和固定,以免发生断针、注射失败等。

2.充分暴露注射部位。穿衣过多或袖口狭窄者,可在注射前协助患者将选择注射的一侧上肢衣袖脱出;婴幼儿可选用前额皮肤上进行皮内注射。

3.评估和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瘢痕、血管丰富、神经末梢多的部位注射。【处理措施】

1.无皮丘,皮丘过大、过小,药液外漏,注射部位两个针眼,可重新进行注射。

2.注射针眼出血,用无菌干棉签轻拭血迹,切不可用力压迫。四、虚脱【临床表现】

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乏力、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严重者意识丧失。多见于体质衰弱、饥饿和情绪高度紧张的患者。【预防措施】

询问患者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对以往有晕针史、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患者,注射时宜采用卧位。【处理措施】

1.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虚脱临床表现,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如果是药物过敏,按过敏处理。

2.确认患者发生虚脱,将患者取平卧位、保暖,一般休息片刻后缓解,恢复正常。如与饥饿有关,清醒后给予口服糖水等。如休息片刻后未缓解,则给予吸氧,必要时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等措施,症状可逐渐缓解。

3.安抚患者和家属,保持情绪镇定,减轻恐惧心理。五、过敏性休克【临床表现】

1.胸闷、气促、哮喘与呼吸困难,与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肺水肿有关。

2.面色苍白、出冷汗、口唇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因周围血管扩张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引起。

3.意识丧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表现,因脑组织缺氧导致。

4.其他过敏反应表现有荨麻疹、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预防措施】

1.注射前充分了解拟注射药物的性质、作用及可能的副作用。

2.详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过去引发过敏反应的药物,尤其是有青霉素、链霉素等过敏史者,禁止做青霉素或链霉素过敏试验。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进行过敏试验时,应携带盛有肾上腺素、砂轮等的急救盒。

3.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皮试期间,嘱患者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若过敏试验结果为阳性,则不可使用该药(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处理措施】

1.一旦确认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停药,将患者平卧,就地抢救。同时报告医生。

2.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0.1%肾上腺素0.5~1mg,小儿酌减。症状不缓解,遵医嘱隔20~30分钟再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5mg,直至脱离危险期。

3.建立静脉输液通道。保暖,防止寒冷加重致循环衰竭。

4.吸氧,改善缺氧状况。呼吸受抑制时,遵医嘱注射尼可刹米(可拉明)、洛贝林;呼吸停止,行人工呼吸;有条件者可插入气管导管,借助人工呼吸机辅助通气;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

5.遵医嘱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或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200~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脉滴注;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如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25~50mg或苯海拉明40mg。

6.遵医嘱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溶液扩充血容量。如血压仍不回升,可按医嘱加入多巴胺或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如为链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可同时使用钙剂,如10%葡萄糖酸钙或稀释5%氯化钙溶液静脉注射。

7.若心搏骤停,应立即给予心肺复苏术。

8.密切观察病情,记录患者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和尿量变化。

9.不断评估治疗与护理的效果,为进一步处置提供依据。六、疾病传播【临床表现】

传播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应的症状。如细菌污染反应,患者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又如乙型肝炎,患者出现厌油、上腹饱胀不适、精神不振、乏力等症状。【预防措施】

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要求。

1.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不可共用注射器、注射液和针头。

2.使用活疫苗时,防止污染环境。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及用剩的疫苗均采取焚烧处理。

3.操作者为一个患者完成注射后,需进行手消毒后方可为下一个患者进行注射治疗。【处理措施】

对已出现疾病传播者,报告医生,对症治疗。第二节 皮下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皮下注射技术是将少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适用于不宜口服给药、要求较口服给药作用快或较静脉注射吸收慢的情况。如胰岛素注射、局部麻醉、术前给药、预防接种。皮下注射可发生疼痛、出血、局部组织反应、硬结形成、低血糖反应、虚脱等并发症。由于疼痛、局部组织反应、虚脱的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措施与皮内注射的同类并发症基本相同,在此不重复叙述,请参考本章第一节。一、出血【临床表现】

1.拔针后少量血液自注射部位针口流出。

2.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见注射部位皮下血肿、肿胀、疼痛、皮肤淤血。【预防措施】

1.注射前,评估患者凝血状况,做好注射后按压准备;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注射时,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3.注射完毕后,做好局部按压。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处理措施】

1.拔针后,注射部位少量出血者,再次延长按压时间。

2.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血肿较大者,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清除血凝块。二、硬结形成【临床表现】

1.轻者,局部稍隆起,皮下可扪及硬结。

2.重者,皮下可扪及硬性肿块,因皮下纤维组织变性、增生、脂肪萎缩引起,更严重者,可出现肿块部位坏死。【预防措施】

1.注射前,仔细评估注射部位,避免皮肤硬结、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注射。

2.选择注射点要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射。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做好皮肤消毒,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不可共用注射器、注射液和针头,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4.熟练掌握注射技术。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皮下,深度为针梗的1/2~2/3。

5.注射药量以少于2ml为宜。推药时,速度缓慢,用力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处理措施】

1.对有硬结形成倾向者,注射后可给予局部热敷或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药物吸收,防止硬结形成(胰岛素注射除外)。

2.对已形成硬结者,可给予局部热敷,如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三、低血糖反应【临床表现】

突然出现饥饿感、头晕、心悸、出冷汗、软弱无力、心率加快,重者虚脱、昏迷、甚至死亡。【预防措施】

1.注射前,做好患者进餐及餐饮准备的评估,避免因进食不及时致低血糖反应。尤其对于糖尿病患者,做好胰岛素注射有关知识指导。

2.严格遵守给药时间、剂量、方法。

3.根据患者注射部位的局部组织状况,正确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对于体质消瘦、局部皮下脂肪少的患者,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减少进针角度注射。

4.避免注入皮下血管。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推注。

5.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

6.注射胰岛素后,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处理措施】

1.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馒头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

2.严重者,报告医生,遵医嘱静脉注射50%葡萄糖40~60ml。

3.症状仍不改善者,积极进行抢救。四、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临床表现】

1.患者感觉注射部位疼痛。

2.若针体折断,部分针体遗留于注射部位,患者出现情绪紧张、恐惧。【预防措施】

1.注射前,仔细评估注射部位,避免皮肤硬结、瘢痕。

2.选择型号合适、质量可靠的针头,严格执行针头一次性使用。

3.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4.熟练掌握皮下注射技术,避免用力过度、进针过深、进针方向不妥等。【处理措施】

1.若出现针头弯曲(1)终止使用弯针继续注射。(2)分析引起针头弯曲的原因,采取避免再次发生的措施。(3)更换针头,重新注射。

2.若发生断针(1)医护人员保持镇静,安抚患者,避免紧张。(2)立即用一手捏紧局部肌肉,嘱患者放松,保持原体位,勿移动肢体或做肌肉收缩动作,以免残留的针体随肌肉收缩而移动。(3)迅速用止血钳将断针拔出。(4)若针体已完全没入体内,需在X线定位后通过手术将残留针体取出。第三节 肌内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肌内注射技术是将少量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内的方法。主要用于由于药物或病情因素不宜口服给药者;要求药物在短时间内发生疗效而又不适于或不必采用静脉注射者;药物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不适于皮下注射者。肌内注射可发生的并发症有疼痛、神经性损伤、局部或全身感染、疾病传播、硬结形成、针头堵塞及过敏性休克等,有关过敏性休克、虚脱、疾病传播、硬结形成、针头弯曲或断针等并发症与皮内注射、皮下注射的同类并发症基本相同,其临床表现、预防和处理措施请参考本章第一、二节。一、疼痛【临床表现】

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可引起下肢及坐股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预防措施】

1.注射前,评估和选择好注射部位,避开神经、血管丰富之处。

2.尽可能避免产生疼痛的因素:(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强的药物。(2)一般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3)选用大小型号适宜的注射器和针头。(4)一次注射量以2ml为宜,最多不超过5ml。(5)熟练掌握无痛注射技术,做到“两快一慢”。【处理措施】

1.注射过程中,评估疼痛,如与注射技术有关,及时改进注射技术,减轻注射时疼痛。

2.疼痛轻者,嘱患者全身放松、深呼吸,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3.疼痛严重者,注射后,给予湿热敷、局部按摩,缓解疼痛。二、神经性损伤【临床表现】

1.注射过程中,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

2.注射后,除局部麻木外,可出现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受损,下肢受累可发生下肢活动受限或跌倒,上肢受累可出现局部红肿、疼痛,肘关节活动受限,手部有运动和感觉障碍。【预防措施】

1.注射前,评估和选择好注射部位,避开神经、血管丰富之处。

2.避免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等渗、pH接近中性的药物。

3.熟练掌握注射技术,杜绝进针部位、深度、方向等不当的现象。【处理措施】

1.注射过程中,及时评估患者的反应,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射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2.对可能有神经损伤者,早期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3.对理疗、热敷一段时间无改善,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则采用外科治疗,如手术探查,进行神经松解术。三、局部或全身感染【临床表现】

1.在注射后数小时局部感染,局部出现红、肿、热和疼痛。

2.若感染扩散,导致全身菌血症、脓毒血症,患者出现高热、畏寒、谵妄等。【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与皮下注射相同。【处理措施】

若有全身感染的可能,进行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而后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抗感染。四、针口渗液【临床表现】

推注药液阻力大,注射时有液体自针眼流出,拔针后液体流出更明显。【预防措施】

1.注射前,选择合适注射部位,避开硬结、瘢痕、皮损等部位。多次注射者,每次轮换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2.一次注射量接近5ml时,可采用“Z”字形途径注射法预防药物渗漏至皮下组织或表皮,以减轻疼痛及组织受损。【处理措施】

1.注射后立即用无菌干棉签轻压注射部位数秒,至不渗为止。

2.对于有硬结的注射部位,注射前后适当给予热敷,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液吸收。五、针头堵塞【临床表现】

推药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的药液推入体内。【预防措施】

1.根据药液的性质选用粗细合适的针头和肌肉丰富的注射部位。

2.对于需要混合的注射药物,注射前充分混合药液、检查针头是否通畅。

3.注射有可能发生针头堵塞的药物,注射时保持一定的速度,避免停顿导致药液沉积在针头内。【处理措施】

注射过程中,发现推药阻力大或无法将药液注入体内,应拔针,更换针头另选部位进行注射。第四节 静脉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注射技术是指用无菌注射器将一定量的无菌药液注入静脉的方法。因药物可直接进入血液而达到全身,所以是作用最快的给药方法。静脉注射法适用于: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需迅速发生药效时;药物浓度高、刺激性大、量多而不宜采取其他注射方法;药物注入静脉进行诊断试验检查;输液和输血;静脉营养治疗。静脉注射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静脉穿刺失败、药液外渗性损伤、血肿、过敏性休克、静脉炎等。其中,药物过敏性休克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参考本章第一节。一、静脉穿刺失败【临床表现】

1.针头未进入静脉,无回血,推注药物时有阻力,局部疼痛、肿胀。

2.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血管外,有回血,推注药物时有阻力,局部疼痛、肿胀。

3.针头穿破血管且针头在血管外,无回血,推注药物有或无阻力,局部疼痛、肿胀。【预防措施】

1.做好注射前评估(1)选择暴露好、较直、弹性好、清晰的浅表静脉进行静脉注射。(2)适用型号合适、质量可靠的针头。(3)评估患者的合作程度,取得患者良好的配合。

2.熟练掌握静脉注射技术,提高穿刺成功率。(1)穿刺时,当感觉针头进入血管不见回血时,可试抽回血,以防进针过度刺穿血管壁。(2)对于静脉硬化、弹性差者,穿刺时应压迫静脉上下端,固定后于静脉上方成30°斜角直接进针,回抽见回血后,轻轻松开止血带,避免弹力过大针头脱出造成失败。(3)对于四肢末梢循环不良者,注射前可行局部热敷、饮热饮料等保暖措施,促进血管扩张。(4)对于水肿患者,应先行局部顺血管方向轻柔推压,使血管暴露后穿刺。(5)对于肥胖患者,应用手摸清血管方向或按解剖方位,沿血管方向穿刺。(6)对血液呈高凝状态或血液黏稠的患者,可以连接有肝素盐水的注射器,试穿刺时注射器应保持负压,一旦刺入血管即可有回血,因针头内充满肝素,不易凝血。(7)对于小儿,行头皮静脉穿刺时,选择较小的针头,采取二次进针法,见回血后不松止血带,推药少许,使静脉充盈,再稍进0.5cm后松止血带,妥善固定。【处理措施】

1.评估穿刺失败为针头未进入静脉,无回血时,可针头稍退出但不退出皮肤,调整进针角度和方向,穿刺入血管,见回血,无肿胀,则穿刺成功。

2.评估穿刺失败为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管腔外,或者穿破血管,针头在血管外时,立即拔针,局部按压止血。重新选择合适血管穿刺。二、药液外渗性损伤【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皮肤温度低。【预防措施】

1.选择合适的血管,避免注射药物外渗。

2.熟练掌握静脉注射技术,避免因穿刺失败而造成药液外渗。【处理措施】

1.注射时,注意观察有无药液外渗。如发生药液外渗,立即终止注射。拔针后局部按压。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2.因外渗造成局部疼痛、肿胀者,应根据注射药液的性质不同分别进行处理:(1)血管收缩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间羟胺)外渗,可采用肾上腺素拮抗剂酚妥拉明5~10mg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作局部浸润,以扩张血管;同时给3%醋酸铅局部湿热敷。(2)高渗药液(20%甘露醇、50%葡萄糖)外渗,可用0.25%普鲁卡因5~20ml溶解透明质酸酶50~250U,注射于渗液局部周围,因透明质酸酶有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和吸收作用。(3)对于抗肿瘤药物外渗,应尽早抬高患肢,局部冰敷,使血管收缩并减少药物吸收。(4)阳离子(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溶液外渗,可用0.25%普鲁卡因5~10ml作局部浸润注射,可减少药物刺激,减轻疼痛。同时用3%醋酸铅和50%硫酸镁溶液交替局部湿热敷。(5)药物外渗超过24小时未恢复,局部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禁止热敷。

3.如上述处理无效,组织发生坏死,则由外科处理,预防感染。三、血肿【临床表现】

皮下肿胀、疼痛。2~3天后皮肤变青紫。1~2周后血肿开始吸收。【预防措施】

1.注射前评估患者有无凝血功能障碍。

2.选择合适的血管,避免注射药物外渗。

3.熟练掌握静脉注射技术,避免因穿刺失败而造成药液外渗。

4.拔针后,注意用无菌棉签或纱布按压注射部位3~5分钟。对新生儿、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以不出现青紫为宜。【处理措施】

1.血肿早期(24小时内),予以冷敷,以减少出血。

2.抬高患肢。

3.24小时后局部给予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每天2次,每次30分钟,以加速血肿的吸收。

4.若血肿过大难以吸收,可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吸不凝血液或切开清除血块,防止感染。四、静脉炎【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全身畏寒、发热。【预防措施】

1.选择合适的血管,避免采用同一血管反复注射。

2.掌握药物的性能,尽可能减少药物对血管的不良刺激,如稀释成合适的浓度后注射、缓慢注射、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前后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快速输注,冲洗静脉等。

3.输注化疗药物过程中,常规给予硫酸镁沿血管方向湿敷,持续时间7~8小时。湿敷应距穿刺处上方2~3cm,每4小时更换1次,预防静脉炎。

4.熟练掌握静脉注射技术,严格无菌技术原则,避免外渗、感染等。【处理措施】

1.一旦发生静脉炎,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

2.根据情况行局部湿热毛巾或药物热敷,如50%硫酸镁溶液行湿热敷、中药如意黄金散外敷等。

3.使用微波治疗仪,局部外涂复方七叶皂苷凝胶(利百素)、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辽妥)等软膏防治静脉炎。

4.如合并全身感染,遵医嘱应用抗菌药物治疗。(黄金)第二章 采血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采血技术是借助于一定的器材,将人体血管内的血抽出体外,进而为血液检查提供标本,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技术。采集血标本的方法分为三种:静脉采血法、动脉采血法和毛细血管采血法。静脉采血法主要用于血常规检查、生化检查、微生物的培养、交叉配血等;动脉采血法主要用于血气分析;毛细血管采血法用于血常规检查。因毛细血管采血法由检验人员执行,故该操作的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本章未进行编写。第一节 静脉采血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采血法是指将静脉血抽出体外的方法。目前包括普通静脉采血法和真空负压静脉采血法两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皮下出血或局部血肿、晕针或晕血、局部皮肤过敏反应、误穿刺入动脉、采血失败等。一、皮下出血或局部血肿【临床表现】

1.穿刺部位疼痛、肿胀、有压痛。

2.肉眼可见皮下瘀斑。【预防措施】

1.合理选择血管,宜选择粗、直、充盈饱满、弹性较好的静脉,尽量做到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对血管壁的损伤。

2.上肢静脉采血时,如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若上衣袖口较紧,要求患者脱去衣袖后再采血,避免较紧的衣袖影响静脉回流,引起皮下出血。

3.采血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并观察采血局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采血后有效按压是预防血肿的有效措施。(1)按压时间应5~10分钟。(2)按压方法正确:①如果穿刺时针头经皮下直接进入血管,按压时棉签与血管走行垂直;②如果针头在皮下行走一段距离后进入血管,按压时棉签与血管走行平行。【处理措施】

1.早期冷敷。减轻局部充血和出血,使毛细血管收缩,可防止皮下出血或血肿扩大。

2.48小时后改热敷。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性水肿,加速吸收和消肿。二、晕针或晕血【临床表现】

晕针或晕血发生持续时间短,恢复快,一般2~4分钟后自然缓解。

1.先兆期

患者多主诉头晕、眼花、心悸、恶心、四肢无力等。

2.发作期

突然昏倒、意识丧失、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脉搏细弱等。

3.恢复期

意识恢复清晰,自诉全身无力、四肢酸软,面色由苍白转红润,四肢转温,心率、脉搏恢复正常。【预防措施】

1.采血前应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心理情绪、是否进食、有无晕针晕血史等,并做好解释工作,给患者以心理安慰。

2.采血时与患者适当交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3.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姿势,以利于机体放松,尤其是易发生晕针或晕血的患者可采取平卧位。

4.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刺激。【处理措施】

1.发生晕针或晕血时,应立即停止采血,迅速将患者抬到空气流通处或吸氧。

2.患者坐位时立即改为平卧位,以增加脑部供血,指压或针灸人中穴、合谷穴。

3.口服葡萄糖液,适当保暖,数分钟后即可自行缓解。三、局部皮肤过敏反应【临床表现】

局部有灼伤感,甚至出现皮疹及过敏性皮炎。【预防措施】

1.评估患者的消毒剂过敏史,针对性改用其他消毒剂。

2.采血后穿刺针眼处不覆盖任何东西,保持穿刺局部清洁干燥。【处理措施】

如出现过敏现象报告医生处理。四、误穿刺入动脉【临床表现】

以股动脉为例。当穿刺针穿入血管时,不用回抽,血液自动上升到注射器里。血液呈红色,较静脉血更鲜红。【预防措施】

1.正确掌握股静脉的解剖位置,即股静脉在股动脉内侧约0.5cm处。

2.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 用消毒液消毒示指和中指,于股三角区扪及股动脉,并用手指加以固定;右手持注射器,针头和皮肤成90°或45°,在股动脉内侧0.5cm处刺入,见抽出暗红色血液,表示已达股静脉。【处理措施】

如抽出为鲜红色血液,提示刺入股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紧压穿刺点5~10分钟,直至无出血,再重新穿刺对侧股静脉进行采血。五、采血失败【临床表现】

无回血。【预防措施】

1.采血者保持良好的情绪。熟悉静脉的解剖位置,提高穿刺技术。

2.评估血管条件,尽量选择易暴露、较直、弹性好的浅表静脉。

3.对四肢末梢循环不良的患者,可通过局部热敷等保暖措施促进血管扩张。

4.运用真空负压静脉采血法采血时,如感觉针头进入血管却不见回血时,应检查采血管负压是否充足,不应盲目拔针。【处理措施】

确定针头没有在静脉内,应立即拔针,重新更换针头另选静脉进行采血,不能来回多次进针或退针。第二节 动脉穿刺采血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动脉穿刺采血法操作主要用于血气分析。血气分析是用于检测呼吸功能及酸碱平衡的一项重要指标,对指导氧疗、调节机械通气的各种参数以及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均有重要意义。动脉穿刺采血操作已经成为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临床护理技术,但该操作需要较高的技术,操作不当,会造成诸多不良后果,如感染、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形成、误刺神经、动脉痉挛、血栓形成、穿刺处大出血、筋膜间综合征及穿刺失败等。一、感染【临床表现】

1.穿刺部位皮肤有红、肿、热、痛,严重者有脓肿形成,个别患者会出现全身症状,如高热。

2.血液培养有细菌生长。【预防措施】

1.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遵守操作规程。若怀疑有污染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穿刺前认真选择血管,避免在已出现破溃、感染、硬结、皮肤病等情况的部位穿刺。

3.采血后局部用无菌纱布加压止血5~10分钟。【处理措施】

已发生感染者,除对因处理以外,还应遵医嘱进行抗感染治疗。二、皮下血肿【临床表现】

1.穿刺点周围皮肤苍白、毛孔增大、皮下肿大、边界清楚。

2.严重者,穿刺点周围皮肤青紫,肿块边界不清,水肿加剧。

3.患者局部疼痛、灼热、活动受限。【预防措施】

1.加强穿刺技能的训练,掌握穿刺技能,掌握进针的角度和深度,缓慢进针,防止穿破动脉后壁,引起出血。

2.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增加对动脉的损伤,造成出血不止。

3.若压迫止血无效时可以加压包扎,穿刺成功后局部加压止血5~10分钟;或用小沙袋压迫止血15分钟左右,直到不出血为止;凝血机制障碍者及老年人应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4.严重凝血机制障碍者应避免动脉穿刺。【处理措施】

1.血肿发生48小时内,可采用局部冷敷使血管收缩,有利于止血。

2.48小时后采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也可采用烤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

3.给予50%的硫酸镁湿敷,使血肿消退,疼痛减轻。

4.可内服或外用活血化瘀的中成药,以消除血肿。

5.如血肿较轻,应观察肿胀范围有无扩展,若肿胀局限,不影响血流时,可暂不行特殊处理;若肿胀加剧应立即按压穿刺点并同时用硫酸镁湿敷。三、假性动脉瘤形成【临床表现】

1.危重病患者或呼吸功能障碍患者,每天需要多次抽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部分患者经过反复、多次动脉穿刺后,血液通过穿刺处进入周围组织而形成血肿,继而血肿被机化后其表面被内皮覆盖。因此,假性动脉瘤是一种由内皮覆盖的血肿。

2.假性血管瘤易活动,血管表浅、管壁薄、突出皮肤表面。

3.局部肿块并伴“膨胀性”搏动,肿块可触及收缩期细震颤,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若按压肿块近侧动脉,可见肿块缩小,且紧张度减低并停止搏动。【预防措施】

1.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穿刺,以免局部瘢痕形成后,使血管壁弹性降低而出血。

2.做好宣教工作 行动脉穿刺后可采用温度为60~70℃的湿毛巾局部热敷,每天1次,时间为20分钟,防止假性动脉瘤的形成。【处理措施】

1.若有小的足背动脉瘤形成,应嘱患者穿宽松的软鞋,以防瘤体受摩擦,引起破裂出血。

2.若假性动脉瘤较大且影响功能时,可采用手术直接修补,效果较好。四、误刺神经【临床表现】

穿刺时患者若出现肢体麻木或剧烈疼痛,提示有可能刺到周围神经。【预防措施】

护士加强个人业务素质,熟悉动脉穿刺血管的解剖位置,掌握血管的走行及深度。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刺激。【处理措施】

应立即拔出针头,更换部位重新穿刺。五、动脉痉挛【临床表现】

血管痉挛时远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体可出现麻木、发冷、苍白等缺血症状,而局部无大出血或张力性血肿现象,长时间血管痉挛可导致血管栓塞。【预防措施】

1.做好患者的解释工作,消除恐惧等不良心理,使其放松。

2.热敷局部血管。【处理措施】

1.若出现动脉痉挛,但穿刺针头确定在血管内,可暂停抽血,待血流量渐进增加后,再行抽血。

2.若穿刺未成功,则拔针暂停穿刺,待痉挛解除后再行动脉穿刺。六、血栓形成【临床表现】

1.较少见,主要发生在股动脉穿刺时。

2.患者主诉穿刺端肢体疼痛、无力。查体可见穿刺端皮肤青紫或苍白,皮温下降,穿刺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预防措施】

1.避免同一穿刺点反复穿刺。

2.拔针后,压迫穿刺点的力度要适中,应做到穿刺处既不渗血,血流又保持通畅;压迫时以指腹仍感到有动脉搏动为宜。【处理措施】

若有血栓形成,行尿激酶溶栓治疗。七、穿刺处大出血【临床表现】

穿刺针孔处有大量的血液流出;严重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症状。【预防措施】

穿刺后按压穿刺点5~10分钟并嘱患者勿过早活动穿刺肢体。【处理措施】

1.如患者出现穿刺口大出血,立即让患者平躺于床上,护士戴无菌手套,用无菌敷料将明胶海绵按压在穿刺点处,直到不出血为止。

2.出血量大的患者可遵医嘱输入血制品。八、骨筋膜室综合征【临床表现】

因穿刺针管径较粗,拔针后按压方法不当,极易造成动脉皮口出血不止,而深动脉位于骨筋膜室内,大量出血使室内容积增加、压力增大,从而造成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一系列病理改变。

1.疼痛

早期因穿刺部位和损伤程度不同而各有差异,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加剧,甚至出现持续性、难以忍受的剧痛。但当筋膜间室内压力进一步上升,感觉神经纤维缺血、缺氧麻痹时,疼痛反而减退或消失。

2.肿胀及压痛

肢体发凉,皮肤发亮,有光泽,张力增高,肌肉变硬,局部广泛压痛;被动牵拉受累区远端肢体时,产生剧烈疼痛。

3.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

受累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异常,表现为感觉过敏、减退或消失。【预防措施】

1.尽量避免反复穿刺位置较深的动脉。

2.选择合适的穿刺针,管径太粗者易造成血管损伤出血。

3.拔针后一定要确切加压直到确认无出血为止。

4.严重凝血机制障碍者应避免动脉穿刺。【处理措施】

早期手术是治疗的关键。手术包括彻底切开减压、血肿清除及血管修复,有神经损伤或粘连者应一并修复,如能早期诊断及处理,预后较好。九、穿刺失败【临床表现】

动脉穿刺时回抽无鲜红的血液。【预防措施】

1.心理护理 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等不良心理,以取得配合;同时护士应进行自身心理状态的调整,以良好的心态进行操作。

2.熟悉动脉穿刺血管的解剖位置,掌握血管的走行及深度。要有良好的基本功和熟练的操作技术。

3.正确对待特殊的采血对象。(1)对血液呈高凝状态的患者,确认穿刺成功后迅速回抽血液,以防血液凝固而阻塞针头,造成穿刺失败。(2)对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宜选择足背动脉采血。(3)对心律不齐、循环差、血压低的患者,宜选择股动脉穿刺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处理措施】

确定针头没有在动脉内,应立即拔针,重新更换针头另选动脉进行采血,不能来回多次进针或退针。(陈谊月)第三章 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是利用液体静压与大气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内的方法。静脉输液是临床的基础护理操作,通过静脉输液可迅速、有效地补充机体丧失的体液和电解质,增加血容量,改善微循环,达到维持血压及治疗疾病的目的,是医院治疗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临床输液操作过程中常出现一些并发症,严重影响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将药物稳、准、快、好地输注到患者体内,有效预防或尽早发现、处理相关并发症,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第一节 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周围静脉输液法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经周围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血栓栓塞等。一、发热反应【临床表现】

输液过程中出现发冷、寒战和发热。

1.轻者

体温38℃左右,伴头痛、恶心、呕吐、心悸,停止输液数小时后多可自行缓解。

2.重者

高热、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液体使用前仔细检查,查看瓶签是否清晰、液体是否过期、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瓶身瓶底及瓶签处有无裂纹。检查药液有无变色、沉淀、杂质及透明度的改变。输液器使用前查看包装袋有无破损;禁止使用不合格的输液器具。

2.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安瓿锯痕后需用酒精棉签消毒一次方可折断,以达到消毒的目的;瓶塞、皮肤穿刺部位规范彻底消毒;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严格执行一药一具,不得重复使用。

4.加药时斜角进针,以减少胶塞碎屑和其他杂质落入瓶中的机会;加药时避免使用大针头及多次刺穿瓶塞。

5.两种以上药物配伍时,注意配伍禁忌,配制后观察药液是否变色、沉淀、混浊。配制粉剂药品时充分摇匀,药物完全溶解后方可使用;药液配制好后检查无可见微粒方可加入液体中。液体现用现配。

6.配液、输液时保持治疗室、病房的环境清洁,减少探陪人员,避免灰尘飞扬。【处理措施】

1.评估发热程度,给予心理安慰。

2.发热反应轻者,减慢输液速度,发冷、寒战者给予保暖。

3.高热者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及激素治疗。

4.发热反应严重者即刻停止输液,遵医嘱予对症处理,并保留输液器具和溶液进行检查。如需继续输液,更换液体及输液器、针头并重新选择注射部位进行穿刺。二、急性肺水肿【临床表现】

1.输液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咳嗽、咳泡沫样痰或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2.严重者稀痰液可从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性啰音,心率变快伴心律不齐。【预防措施】

1.输液过程中,注意控制输液速度,尤其是老年人、小儿、心脏病患者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宜过多。

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避免因体位或肢体改变而使输液速度加快。【处理措施】

1.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并立即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2.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协助患者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下肢静脉回心血量,从而减轻心脏负荷。

3.高浓度给氧(6~8L/min),湿化瓶中加入30%~50%乙醇溶液,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缓解缺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