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制的黄昏:区块链思维与数字化激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8 21:08:31

点击下载

作者:龚焱,李磊,于洪钧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公司制的黄昏:区块链思维与数字化激励

公司制的黄昏:区块链思维与数字化激励试读:

本书从公司制诞生的底层逻辑复式记账法谈及,探讨了当今公司制的两大困境:无法全程记录商业结果背后的行为与决策以及无法完全记录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用户的投资回报率。而基于区块链思维下的分布式记账法将完美地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对有效行为的精确激励以及对内/外投资回报率(ROI)的精确计算,从而把每一个行为生成可自动执行的智能合约。作者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发展的三大趋势:其一,用户为王,今后必须让用户控制自己的数据,而不是让企业控制数据,从而会催生很多新的商业模式。其二,将诞生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为核心的新技术形态下的账本2.0。其三,企业将由理性组织走向开放性系统。本书适合企业管理者,区块链研究及开发者,金融科技企业工作人员以及对区块链、数字货币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公司制的黄昏:区块链思维与数字化激励/龚焱,李磊,于洪钧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9ISBN 978-7-111-63552-9Ⅰ.①公… Ⅱ.①龚…②李…③于… Ⅲ.①电子商务-支付方式-研究 Ⅳ.①F713.361.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78761号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市百万庄大街22号 邮政编码100037)策划编辑:刘怡丹责任编辑:刘怡丹责任校对:高亚苗责任印制:孙 炜北京联兴盛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印刷2020年1月第1版 第1次印刷145mm×210mm·7.875印张·142千字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3552-9定价:69.80元电话服务客服电话:010-88361066010-88379833010-68326294网络服务机 工 官 网:www.cmpbook.com机 工 官 博:weibo.com/cmp1952金  书  网:www.golden-book.com机工教育服务网:www.cmpedu.com封底无防伪标均为盗版序言一 是时候,从账本1.0迈向账本2.0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里有一句话,“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这于刀光剑影征途之上写下的哲思与探索,让后世之人读来总不免心中一凛。尤其是当我们身处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浪奔浪流不止,对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前沿领域展开思考,就会显得那么危险又迷人,冒险又有趣。区块链思维、数字化激励就是这样的一场逐浪。在写作这本书之前,我们团队内部进行过一次小小的讨论。关于书的主题,大家十分清晰,区块链思维和数字化激励是方向,是判断,是事业。而关于书的标题,我们在“裂变”二字,与“公司制的黄昏”这一表述间,进行过短暂的取舍。趋势的裂变当然是显著的,它们体现在时代、技术、渠道之上。我们面临的第一个大趋势,是时代动力的变化。时代的动力已经从制造为王,经过渠道为王,进入了用户为王的阶段。当用户要求越来越多权益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外部ROI激励的底层逻辑已经生变:用户站在了舞台中心。他最开始的要求可能只是一个兑换券,但是当用户权益越来越大时,用户会要求拿到公司增长的一部分,他会要求自己控制自己的数据,而不是让企业控制数据。我们今天已经看到一些模型,从数据的中心化模式开始走向反Facebook(脸书)模式。Facebook已经有了一些新的竞争对手,这些对手的价值主张就是用户真正控制自己的数据,当平台需要调用用户数据时,平台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而随着用户为王趋势的演进,会有很多新的逻辑来摧毁原来的商业模式。第二个大趋势,是技术形态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账本1.0时代的技术代表,是机械技术、液压技术,它们植根于工业革命,而当今世界最前沿的技术形态,则可以用三个字母来概括:A——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B——区块链(Blockchain)、C——云(Cloud)。第三个大趋势,是组织形态方面也已发生了新的变革。斯坦福大学知名学者理查德·斯科特(Richard Scott)撰写了一本教科书《组织理论》,细数了组织演化的路径。社会组织演进路径中的第一阶段组织形态是所谓的理性组织,那是工业时代的组织,科层制、层级化,每个人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公司利润的最大化;社会组织演进路径中的第二阶段组织形态将会进入自然性组织,自然性组织的终极目标和理性组织的完全不一样。《组织理论》一书出版至今已20多年,基本上社会组织的演进路径与其预测保持着一致,我们从理性组织走向自然性组织,最终会走到开放性系统。这些趋势的变化会带来什么?基于时代动力的不同、技术形态的变化、组织形态的更迭,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几个很有意思的推论。第一个推论,从三边博弈到三位一体。股东、员工、用户,经典的三边博弈在原有的公司制架构里找不到解决方案。无论你怎么安排,最终在公司制的架构里,三边博弈永远存在。而在以区块链为基础的新的组织形式下,这三边博弈将有可能成为三位一体:一方面他是用户,另一方面他可能成为这个组织里最有能力且不用付薪水的员工之一,最终还能分享公司的溢价和红利。第二个推论,规模效应vs网络效应vs裂变效应。在工业化时代,一个底层逻辑是规模效应,规模效应越大,成本下降越快,市场占有率越高,这是一个正循环。所以在工业时代,规模效应是整个组织发展的驱动力。当我们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在原有规模效应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第二重效应,即网络效应。规模效应拉开了贫富差距,网络效应则在规模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因为网络效应的世界,也是赢家通吃的世界。在新技术的推动下,贫富差距已经积累到了一个拐点。我们希望个体的力量被激发出来,其带来的裂变效应可以对冲中心化的网络效应,希望能够给全社会带来收益,而不是恶化现有的技术演进的结果。这需要价值观正确,也需要路径正确。第三个推论,解构与重构。在新的架构上、新的账本下,一切那些我们认为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我们现有的整体组织方式,如沟通方式、协调方式、合作方式、激励方式、解决冲突方式、联盟方式、价值网络方式等,都将面临解构与重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最终要提出“公司制的黄昏”。因为公司制的底层逻辑,是复式记账,从1494年作为一种学科理论被意大利人卢卡·帕乔利提出。复式记账存世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时间,如若算上更早期它从萌芽开始发展的实践阶段,复式记账在人类历史上已经走过了900年的光辉岁月。在这期间,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和变革在商业社会中发生,时至今日我们已经不得不承认,公司制发展的前提条件已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但它的底层架构却没有随之而动。这意味着革命性的改变已经迫在眉睫,账本1.0的阶段向账本2.0的时代转换正呼之欲出。基于区块链思维和数字化激励的全新模式,既是对旧岁月的挑战,又是新征途出发的号角。“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多少人读出孤独苍凉,就有多少人读出万千气象。这是新思考、新出发的时刻。希望这本书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迪,也希望大家能够看到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巨变和我们正面临的命运。龚焱2019年7月序言二 数字化时代:从公司到社群《公司制的黄昏:区块链思维与数字化激励》探讨了区块链技术对公司制度可能产生的冲击和改变。自从2014年以来,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的成功案例除了符合高频、刚需等特点的打车、外卖等有限场景外,其他行业的平台模式罕有成功的案例。因此,新一波的数字化浪潮对传统行业的改造还需要扎根产业、深耕细作。笔者从事律师专业、律所管理和法律科技创新工作已10余年。2013年创立法和科技有限公司,其定位是专注于法律行业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希望用科技手段提升法律行业的工作效率。我们相信,未来的律师工作和法律服务都会以数字化的形态展现。在近六年的创业历程中,我们尝试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具体场景的改造,也尝试过从平台模式到SaaS(软件即服务)为基础进行线上线下数字一体化的转变,我们坚信新技术对法律行业的发展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只是这样的创新需要扎扎实实走线下产业赋能的路线,更需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切入。技术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法律行业的生产力是律师,现在国内的律师人数已有46.4万名,未来10年,中国的律师数量将会达到100万名以上。未来,法律行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是90后和00后,这些主流的从业者需要的是什么呢?答案是行业数字化基础设施,以机器替代人力来做一些重复性工作,如法律咨询、合同的智能审查等。区块链也会改变生产关系。传统公司理论认为,公司是由一系列合约组成的,区块链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公司的记账和合约体系,对组织内部的行为进行精确记录、即时分配,基于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特性来实现对组织的激励,从而大大提升组织效率,这也将冲击和改变原有的组织体系。随着中心化流量的获取成本日渐增长,以及趣头条、云集等一系列公司上市,私域流量的裂变获取和现有用户的精细化运营将成为创业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也开始系统思考把区块链技术与实体商业结合起来落地为商业实体,降本提效,这也是出版本书的目的。基于此,我们在落地产品上开发了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化激励产品Kindle+,并在法律、零售、教育、酒店等行业率先应用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让公司的管理形式逐渐变为社区化管理,把公司股东、员工和用户的权益打通并流转起来;让社区所有参与方为公司发展做出的贡献能被精确记录并得到即时回报,告别传统公司制度下股东、员工、用户的三边博弈,迎接“股东≈用户≈员工”的新型组织关系。本书所探讨内容皆属新课题,难免有错漏之处,恳求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让区块链技术下的新组织理论尽快完善起来。是为序。李磊2019年8月第一章 信任的危机2011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花落一部回顾金融危机的影片——《监守自盗》(Inside Job)。该片中,全球顶级银行家、基金大佬、首席经济学家们悉数登场,以冰岛的崩溃为引子,来解析全球金融危机的因与果。彼时,距离2008年那场巨震的发生不过三年时间,大规模裁员引发的恐慌情绪尚在发酵,收拾残局的人们心中对于未来充满不确定。影片趁势表态,金融业背叛了社会,毫不掩藏对美国金融监管的不满,顺手将华尔街大鳄们批得一文不值,更在最后发出诘问:为何美国没有任何一位金融高管被刑事起诉,也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因证券欺诈被刑事起诉?时任中国银监会首席经济顾问的沈联涛也在影片中露面,并且留下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为什么一名金融‘工程师’的收入,4倍甚至100倍于一名真正的工程师?真正的工程师建设桥梁,金融工程师构建梦想,当这些梦想变成噩梦时,却需要由其他人来买单了。”第一节 信任的崩溃被忽略的欺诈“雷曼兄弟公司总部门口,一个个垂头丧气、西装革履的投行精英正步出这家曾经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他们手中拿着纸箱、文件袋、雨伞等物品,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印着‘Lehman Brothers’的标识。”2008年9月15日,美联社记者记录下的这个画面,伴随着雷曼兄弟的最终倒下而为历史所铭记。这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破产案,以此为序曲,一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全球性金融海啸拉开了序幕。同一天,画家杰弗里·雷蒙德带着自己创作的一幅画来到雷曼兄弟纽约总部楼下,那是他此前给时任雷曼兄弟CEO理查德·福尔德所作的画像。画家请那些离去的雷曼兄弟的员工们在福尔德的肖像画上写下自己的感受。他说:“我看着这些人从楼里出来,心想,他们大多数都不应为公司的失败而负责,但却都要付出代价。我欣慰我给了他们一个表达的机会,这是一种宣泄。”最后,整幅画的空白处都被雷曼兄弟的职员、其他投行人士,甚至路人写得满满当当。更多的宣泄、感言、反思、追问——谁该为此负责,谁又在为此买单,在画以外的时空里,再也没有停止过。十年之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卸任,他在一个公开场合以“金融危机十周年之际的反思和研究”为主题发表演说,向大众透露了在2008年第四季度讨论危机是如何产生的过程中,中国在BIS(国际清算银行)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提出过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认为经济危机与金融市场的一些活动和产品有关,一些比较冷门的衍生产品脱离了实体经济,没有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些环节就容易大起大落。第二个观点是经济系统、金融市场系统中的正反馈特性过于突出。也就是说经济好的时候,股价也好,盈利也好,评级也好,都是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一出问题的时候,就有很多落井下石的人,这就是典型的正反馈特性。这段背景故事,经由多家主流财经媒体报道而传播开来。与此同时,周小川还十分坦然地表示,“其实十年之后我们回顾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对于当中的很多因素,仍然是不清楚的”。也是在十年之后,把周小川视作“好朋友”的美联储前任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来到中国参加活动。说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格林斯潘说:“可能也重复了之前一些金融危机的诱因。”这似乎也意味着历史将还会重复。这位曾因“为全球经济稳定做出贡献”而被授予“荣誉爵士”称号的“大拿”,在其任内推行超低利率,反对对百万亿美元规模的衍生品市场进行监管,这被不少人认为是引起信贷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二人,一位是美联储历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主席,一位是中国人民银行在任时间最长的行长,也都只能说清那些能说清的,说不清楚的只能交给时间。所以,人们每每回望2008年,都仍会有常写常新的感觉。不少专家会认为这是一场流动性危机,类似的反思也不绝于耳。但很少有人认识到,在金融体系和全球市场受创的同时,这也是一场重大的信心受挫。在人们肉眼可见的失误之外,还存在着用力揭开才能发现的骗局,而它引发的是信任的崩溃。被操纵的真相魔鬼隐藏于细节。当雷曼兄弟轰然倒下震惊世界后,冷静下来的人们不难发现一个“事实”:2008年1月29日,华尔街的雷曼兄弟刚公布了其2007财年的财务报表,该机构在2007年获得590亿美元的收入和42亿美元的利润。这两个数字,是该机构四年前相应记录的两倍。然而9个月后,雷曼兄弟却走向了破产。一个公司怎么会在某年赚取了42亿美元,在9个月后就走向破产呢?单从其账本来看,雷曼兄弟的经营状况应该是蒸蒸日上的。抽丝剥茧,原来在会计层面,雷曼兄弟的会计人员会在某个季度末期,将数十亿美元的债务从资产负债表上划走,并将其藏匿到一种称为“repo transaction”(回购交易)的记账方法中。但这种方法本来应用于短期融资,而非藏匿债务。通过这样的操作,当对外发布财报时,其账面是盈利的;当财报发布后,雷曼兄弟的财务人员就会重新将债务记录到账本上。这账本上的数字仿佛候鸟一般,随资本市场的季节而变迁。对这样的剧情,该如何解读?阳光之下无新事,公司操纵财务报表大多是美化利润表,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这一会计恒等式出发,操纵收入和费用,由此引发资产和负债的变动。同一家公司,两套账本:一套记录真实的数据,但只有自己知道;另一套看上去是真实的,其实只是为了赢得公众的信任。受蒙蔽的公众显然给予了信任,在没有更好的检查方法出现之前,绝大多数人一开始都会选择相信:账本反映事实,且等同于事实。直至打脸的时刻来临。被破坏的信任在商业社会,对一个人的征信来自其银行流水记录,有时候还必须要加盖银行柜台的印章。对一个企业的信任是来自审计事务所审核的三张表(反映资产负债情况);为安全起见,还需要四大事务所的审计才行。但现实是,处处都有问题,一旦爆出,就能惊天。2016年年底,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对德勤(Deloitte)巴西分公司开出了一张天价罚单——重罚800万美元,这也是该机构有史以来开出的最大一张罚单。理由是:德勤在2010年对其在巴西的客户、拉美规模最大的廉价航空公司Gol Linhas Aéreas Inteligentes出具了重大虚假审计报告,试图通过不恰当更改文件来掩盖违规行为,且提供虚假证词。“这是迄今最严重的审计舞弊,它被层层掩盖了”,哪怕有审计准则及美国联邦证券法在前,这也是PCAOB首次以欺诈和不配合调查为由,指控并处罚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其中一员。这样令人失望的事情屡现的背后,其实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一处吊诡所在:人们在质疑账本真实性的同时,又不得不让自己相信账本的真实性,倚赖账本的记录,不然想要的真实便如无根的浮萍。很难想象,支持商业社会运转的根基是如此脆弱,信任是如此易碎。而所有人都认同,一旦社会信任缺失,不仅会使经济发展承担巨大成本,也必然导致社会道德的退化,人们将被迫陷入“自利自保”,而非“互利共赢”的社会模式。Pew Research(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对美国政府信任度展开的纵向研究中很明显地反映了这个问题。2017年5月,对美国政府表示信任的美国公众仅占20%,差不多创了历史新低。Gallup(盖洛普公司)所做的另一项调查则表明,对美国国会表示信任的美国公民的比例已从1979年的40%下跌到了2017年的12%;对报纸表示信任的比例已从38年前的51%跌到了2017年的27%;而对大公司表示信任的比例已从32%跌到了21%了。如果说艺术源于生活,那么这些年来在影视制作中,与华尔街或金融相关的作品,大多以人性的贪婪、信任的丧失、规则的不公作为叙事的基本面。就在雷曼兄弟倒闭五周年之时,2013年,一部记录“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电影《99%》在美国各大院线上映。《99%》在华语世界虽不如《监守自盗》有名,但片中,工薪阶层兢兢业业地工作却仍入不敷出,而银行家们则继续享受高光时刻的对比感,牵扯出人们无尽的思考:所有繁荣背后的泡沫,都是谁在买单?当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强烈来袭时,《时代》杂志曾干脆利落地甩出了一张25人的榜单,称他们都该为这场危机买单。这25人,从国家总统、议员,到华尔街投行精英,从美联储主席作为一个个体,到“普通美国民众”作为一个整体,悉数在列。时至今日,我们也许可以为这个榜单再加上一个名字:做账的人。于经济的危机,于信任的危机中,账本作为商业社会的底层逻辑,那么重要,却又那么脆弱。第二节 制造事实的机器密码朋克梦想成真所谓危机,危中有机。当一部分旧秩序崩塌之时,正是另一部分新世界崛起之日。2008年11月1日,雷曼兄弟破产仅过去6周之后,秘密讨论群“密码学邮件组”里出现了一个新帖子:“我正在开发一种新的电子货币系统,采用完全点对点的形式,而且无须受信第三方的介入。”该帖的署名者,叫作塞托西·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这个神秘的人物或者代号,在此后长达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引发了世人无尽的好奇和追问:这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生活在美国还是日本,还是其他国家?最可能是谁?好奇心人皆有之,更何况是探寻中本聪这种颠覆了世界的神秘人物。2009年1月9日,中本聪在SourceForge.net发布比特币0.01版的源代码,宣告了比特币的诞生。作为一个彻底的自由主义者,他在一个名为比特币的网络“创世区块”(Genesis Block)里还做了这样的记录:“《泰晤士报》2009年1月3日英国财政大臣正欲对银行业实施第二轮救助。”之所以要这样略带嘲讽地将英国财政大臣的窘态永久记录下来,是因为实施银行救助向来被自由主义者视为是受益的私有化和亏损的社会化。“中本聪们”认为,可以有更好、更新的玩法来帮助这个世界更好地运行。比特币这样的电子货币系统,是密码朋克们数十年来的梦想,自1982年的eCash开始,有许多人都尝试过,但都步履维艰。客观来说,在中本聪刚一推出比特币时,极客们最积极的反应也只是持观望和怀疑的态度,因为密码组成员已经看惯风月,面对那么多新手想出来的宏伟计划,他们的本能反应就是怀疑。不少人直接提出,这样的系统是不可能实现的。面对这些质疑,中本聪细致入微地回答了所有疑问,最终以白皮书的形式提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案。白皮书遵从学术习惯,采用“我们”作为第一人称,行文也是标准的论文格式,在开篇即提纲挈领地表示:“本文提出了一种完全通过点对点技术实现的电子现金系统,它使得在线支付能够直接由一方发起并支付给另外一方,中间不需要通过任何金融机构。”P2P Foundation是中本聪发布比特币白皮书的网站,注册这个网站必须提供出生日期,中本聪填写的是1975年4月5日,而4月5日在货币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天。在1933年的这一天,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签署了政府法令6102,该法令规定所有美国公民持有黄金都是非法的。罗斯福以美元交换美国人手里的黄金,然后让美元贬值40%,强制推高黄金价格,目的是让美国的债务贬值,从而对抗大萧条。这些措施造成的后果是,美国人的财富被洗劫了40%。许多人认为,这是美国政府所作所为中最违反宪法的行为之一,这是政府不经过民主程序对民众实施的最直接的盗窃行为之一。直至1975年,福特总统签署“黄金合法化”法案,美国人才可以再一次合法地拥有黄金。中本聪用“生日”作为某种政治隐喻和接头暗号,透露给关心这些细节并能理解的人。而理解了的人再经仔细研究中本聪的论文以及比特币代码,终于开始对他注重细节的习惯以及对货币知识的掌握感到惊讶。世界不总是存在理性质疑,总有人会为新事物的横空出世而激动万分。密码学家哈尔·芬尼就是其中之一。哈尔·芬尼是参与过PGP加密技术研发的一位顶级开发者,也是密码朋克的重要成员。当中本聪在加密邮件列表中宣布比特币的想法时,迎来的更多是冷嘲热讽,但芬尼却给出了热情支持。因为芬尼很早就对加密货币计划感兴趣,早在2004年,他就推出了自己设计的加密货币,在其中采用了可重复使用的工作量证明机制,所以他明白比特币的价值。当中本聪公布第一个版本的软件时,芬尼马上就下载并进行了测试。2009年1月9日那天,中本聪通过“挖矿”得到了50枚比特币,产生了第一批比特币的区块。9天以后,中本聪向哈尔·芬尼转账了一笔比特币,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摆脱授信第三方金融机构而完成的点对点交易。在金融危机造成的一片焦头烂额中,新历史就此诞生。多年后,哈尔·芬尼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这样说:“我想我是除了中本聪以外第一个运行比特币的。我开采了大约70个区块,而且我还是第一笔比特币交易的接受人,中本聪测试时转给了我10个币。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和中本聪通过邮件谈了很多,主要是我报告一些故障,然后他把它们搞定。”社区网友亲切地把芬尼称作“中本聪的沃森”,因为当电话被发明时,第一个电话就是贝尔打给他的助手沃森:“沃森,快过来,我想见你。”追求全新的信任共识有些故事展开了全新的一页,有些故事则开始了深切的反思。中本聪选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将比特币公布于世,是希望以技术的方式让人们在经济体系中重构信任。在介绍自己的创新时,他这样说道:“传统货币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信任。中央银行必须让人信任它不会让货币贬值,但历史上这种可信度从来都不存在。银行必须让人信任它能管理好钱财,并让这些财富以电子货币形式流通,但银行却用货币制造信贷泡沫,使私人财富缩水。”这让人不由想起一个好笑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危机后的经济复苏,很多人可能会逐渐淡忘那次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或者感受越来越浅。但其实雷曼兄弟的破产,在当时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恐慌。当时,连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的穆罕默德·埃里安这样号称华尔街天才的人物都有点慌神,因为担心ATM可能会停止取钞服务,他立即告诉妻子尽快提取现金。信不过,似乎就成了危机中的关键词,而这并不是2008年金融危机所独有的。当信息不对称、管理不透明一直是常态,信不过的历史就会贯穿人类的历史。弗里德曼在《货币的祸害》一书里举了一个例子:1932年,法兰西银行害怕美国不再盯住金本位,不再按一盎司黄金兑换20.67美元的传统价格兑换黄金。于是,法兰西银行要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将其存在美国的大部分美元资产转换成黄金。但为了避免黄金装船海运产生的巨额成本,法兰西银行要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把黄金存到法兰西银行的会计账簿上。当时,财经类报纸用头条报道了这条消息,以关于“黄金的损失”以及“对美国金融体系的威胁”等口吻行文。美国的黄金储备开始减少,法国的黄金储备开始增加,市场认为这是美元走软、法郎走强的信号。这种因法国向美国兑换黄金而造成的所谓黄金流失,甚至引发了1933年的银行业恐慌。但事实上,黄金并没有流到法国,仍然在美联储的地下金库里。当时的实际情形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在地下金库的抽屉上做了一些标记,表示这些抽屉中的金块属于法国了。这只是一种会计操作而已,信任有时候只是取决于它采取的是一种谁来记账的方式。但单向的信任,或者说让一方满足的安心,并不意味着达成共识。对于人类这一群居的高级动物来说,《人类简史》的作者、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诺亚·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一言道尽了“共识”的意义:人类文明的历史并非来自所谓的绝对事实,而是来自一个更为强大的事实概念——共识,即我们共同认为什么才是事实。而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点便是可以构造并深信一些有意义的故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