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学知识精要与测试 -- 临床护理知识精要与测试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8 20:06:28

点击下载

作者:李秀云,陈英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康复护理学知识精要与测试 -- 临床护理知识精要与测试丛书

康复护理学知识精要与测试 -- 临床护理知识精要与测试丛书试读:

前言

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及康复护理教学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对康复护理参考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产生了迫切的需求,为此我们组织编写了《康复护理学知识精要与测试》一书。

本书是《临床护理知识精要与测试丛书》的康复护理分册,是以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康复护理学》为蓝本,并参阅大量书籍编写而成。全书共分8章,概述了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学、康复的运动学和神经学基础以及康复护理学的相关理论,详细介绍了临床常用的康复评定方法、康复治疗技术和康复护理技术,并重点讲述了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和慢性疾病的康复护理。每一章节都由知识精要、测试题和参考答案三部分组成。知识精要是各章节的主要知识点,涉及了疾病的相关知识、康复治疗、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等,充分结合了康复护理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测试题题型多样,结合了临床护理实践案例,并附有参考答案,方便学习者自学测试。本书编写时力求知识性、启发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可作为护理专业在校师生学习的参考书,也可作为康复护理专科护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指导书,满足不同层次护理人员的学习需求。

参加本书编写的人员均为同济医院从事康复专科护理及教学多年的专家,他们结合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这所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多年来不断总结和完善的护理重点难点知识而编写此书。我们谨对上述同仁致以衷心的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真诚地希望各位同仁及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惠予指正。编者2013年8月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康复和康复医学概述【知识精要】一、健康与亚健康(一)健康的不同状态及其定义1.健康

1948年WHO将健康定义是指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2.亚健康

亚健康是指身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一般是指机体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临床检查找不出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的倾向,各项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退,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的低质与心理失衡状态。3.疾病

疾病是指个体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表现出相对固定的临床表现(如症状和体征)。(二)现代社会的健康标准1.生理学方面

包括有良好的抗病体质、体重符合标准、眼睛明亮、头发有光泽、牙齿清洁、皮肤肌肉有弹性等。2.心理学方面

包括精力、睡眠、性格、应变能力等4个方面。二、康复及其内涵(一)康复的定义

目前对康复的定义是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以达到和保持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方面的最佳状态,使病、伤、残者能提高生存质量和重返社会。(二)康复内容(1)康复对象:包括“病、伤、残者”。在现代社会,康复对象还应包括老年人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群体。(2)康复目的:使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方面达到或保持一种最佳状态。(3)康复范畴:包括医疗康复、教育康复、社会康复、职业康复和康复工程。三、康复医学及其发展(一)康复医学概念1.广义的康复医学

广义的康复医学是指以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任务,以改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一个医学专科。2.狭义的康复医学

狭义的康复医学是指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功能评定方法、治疗技术的医学应用学科。3.对象

康复医疗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因疾病和损伤而导致的各种功能障碍患者。包括:(1)各种原因引起的功能障碍者。(2)老年人群: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占全国人口的10%,因此老年人群将成为康复医学的一个主要对象。(3)亚健康状态者:亚健康状态如果处理得当,则身体可向健康状态转化。(二)康复医学内容(1)康复医学功能评定:康复评定是在临床检查的基础上,对病、伤、残病人的功能状况及其水平进行客观、定性和(或)定量的描述,并对结果作出合理解释的过程。包括躯体功能、认知功能、言语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5个方面。(2)康复治疗技术:康复治疗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是使病、伤、残者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康复治疗技术内容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疗、康复工程、康复护理、中国传统治疗等。(3)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关系:

1)临床医学是康复医学的“源头”,临床医学是保命治病,稳定病情。

2)康复医学是临床医学的延续,康复医学是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四、康复医学服务方式(一)康复医学服务方式(1)机构内康复:机构包括综合医院中的康复科(部)、康复门诊、专科康复门诊,康复医院(中心)等。机构内康复的优点是有比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比较完善的康复设备,缺点是服务对象有限。(2)社区康复:社区康复是使所有病、伤、残者得到康复、具有平等的机会和达到社会一体化的有效保障。优点是能开展就地的康复服务,强调发动社区、家庭和病、伤、残者参与;不足之处是专业人员不够全面、治疗技术受到限制、设备往往比较简单。社区康复应有固定的转诊(送)系统,是建立“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康复网络体系的重要保证。(二)康复医学工作方式

康复治疗组(team)

——康复医师(physiatrist)。

——物理治疗师(physiotherapist, PT)。

——作业治疗师(occupational therapist, OT)。

——言语治疗师(speech therapist, ST)。

——心理治疗师(psychologist)。

——文体治疗师(recreational therapist, RT)。

——康复工程师(rehabilitation engineer)。

——职业咨询师(vocational counselor)。

——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

——中医治疗师(TCM therapist)。第二节康复护理学概念【知识精要】一、康复护理概念

康复护理是护理学和康复医学结合所产生的一门专科护理技术;是康复计划实施过程中,由护士配合康复医师和治疗师等康复专业人员,对康复对象进行基础护理和实施各种康复护理专门技术,以预防继发性残疾,减轻残疾的影响,达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改善和重返社会。

康复护理对象:凡是需要接受康复的对象就是康复护理的对象。

康复护理目的:减轻康复护理对象功能障碍的程度,尽可能促进或改善各方面的功能;预防或改善继发性的功能障碍;最大限度地提高或恢复生活自理能力;重返家庭,回归社会,最终提高生存质量。二、康复护理的特点(一)康复护理内容1.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是康复护理的基础。因此,康复护理必须体现基础护理的内容。2.专科护理(1)预防继发性功能障碍。(2)协助实施相关的康复治疗。(3)给予心理支持。(4)强调主动护理。3.不同时期康复护理重点

疾病的早期:及时做好各种护理观察和评定,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各种继发性并发症,适时开展床边简单、有效的康复治疗。

疾病的恢复期:在医生的指导下,协助治疗师积极开展各种功能训练,加强心理支持,鼓励主动参与,尽可能改善器官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二)康复护理原则(1)预防继发性功能障碍。(2)掌握自我护理的方法。(3)重视心理支持。(4)提倡团队协作。(三)常用康复护理技术(1)康复护士需了解: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传统疗法等、康复治疗技术。(2)康复护士需掌握:体位的摆放、呼吸训练与排痰技术、吞咽训练、肠道与膀胱护理技术、皮肤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四)康复病房管理:病区设置必须体现无障碍设计(1)门、卫生间、病床之间的距离应足够轮椅的进出。(2)室内的地面应防滑、有弹性。(3)病房和厕所的门应宽大。(4)卫生间应该是坐厕,两侧装有扶手。(5)走廊应安装扶手,利于行走训练。(6)病房床头、走廊、厕所、淋浴间均应安装呼叫器,以备患者急需等。三、护士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1)病情的观察者。(2)康复治疗的实施者。(3)治疗组的协调者。(4)病房管理者。第三节社区康复【知识精要】一、概念(一)社区的定义

社区是指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场所,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社区的构成有4个要素,即社区的区位、人口、文化和社会活动。(二)社区康复(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CBR)

社区康复是指在社区内,利用和依靠社区的人力资源,根据社区内康复对象的康复需求,由康复对象及其家属参与的康复。

社区康复对象:居住在社区内的所有病、伤、残者,老年人及亚健康群体。(三)社区康复目标(1)使病、伤、残者和慢性病、老年病者的身心功能得到改善。(2)使病、伤、残者在社会上能享受均等的机会。(3)使病、伤、残者能融入社会。二、社区康复内容(一)提供病、伤、残的预防与宣教(1)普及残疾预防知识。(2)参与残疾普查。(二)提供非医疗服务

包括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三)提供各种康复服务

提供康复咨询和心理支持、实施康复治疗、协助与上级医院的转介服务、提供慢性病独立生活指导。(四)提供社区康复护理三、社区康复特点(1)采取社区适宜的康复技术。(2)强调康复对象及其家属的互动。(3)发挥政府在社区康复管理中的作用。第四节残疾评定【知识精要】一、概述(一)残疾定义

残疾包括广义的残疾和狭义的残疾。广义的残疾包括残损、残疾和残障。(1)残损(impairment)发生在器官水平上的残疾。(2)残疾(disability)发生在个体水平上的残疾。(3)残障(handicap)发生在社会水平的残疾。(二)残疾发生率

全球残疾发生率:残疾人数占总人口的10%左右。

中国残疾发生率:2006年调查显示残疾人数占总人口的6.34%,在未来10~15年,我国残疾人口发生率仍处于高增长的阶段。(三)残疾发生的原因1.先天因素

遗传、妊娠等因素所致新生儿畸形、精神发育迟滞等因素。2.后天因素

外伤、营养失衡、中毒、心理等。

人口老化: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肿瘤等老年病、慢性病。二、残疾分类(1)《国际残损、残疾和残障分类》(ICIDH)是1980年由WHO发布。(2)《国际功能、残疾、健康分类》(ICF)是2001年由WHO发布。(3)我国残疾分类:分六类,各类再进一步分级。

1)视力残疾:盲(一级盲、二级盲);低视力(一级、二级)。

2)听力残疾:聋(一级聋、二级聋),重听(一级重听、二级重听)。

3)言语残疾:单纯语言残疾(不分级)。

4)智力残疾:一级(极重度),二级(重度),三级(中度),四级(轻度)。

5)肢体残疾:分四级,一级最重,四级最轻。

6)精神残疾:分为一级(极重度),二级(重度),三级(中度),四级(轻度)。三、残疾评定(一)定义

残疾评定是依据国家现有标准,对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进行评定,并对存在功能障碍的性质、范围、类别及其严重程度作出判断,为制定和调整康复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以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二)评定流程与方法

询问病史、系统体格检查、综合功能评定、相关专科会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资料汇总分析、确定残疾类别及其等级。四、残疾预防(一)残疾的一级预防1.目的

预防残疾的发生。2.措施

预防性保健及咨询指导、预防接种、避免引发伤病的危险因素和危险源、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守安全规则和维护安全的环境、注意精神卫生、减轻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二)残疾的二级预防1.目的

限制或逆转由伤病造成的残疾、预防残疾的发展。2.措施

早期发现、早期医护干预、早期康复治疗。(三)残疾的三级预防1.目的

残疾出现后采取措施,预防残疾发展为残障。2.措施

康复功能训练、代偿或替代、康复咨询。(时丽萍 周端鹏)第二章康复护理学理论基础第一节运动学基础【知识精要】一、运动学概念

运动学(kinematics)是运用物理学方法来研究人体节段运动和整体运动时,各组织和器官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伴随运动而发生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心理等改变。它是运动疗法的理论基础之一。人体运动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的重要理论基础。

人体运动种类:(1)按用力方式分类:分为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2)按部位分类:分为全身和局部运动两类。(3)按肌肉收缩分类:肌肉收缩是机体运动的基础。依据肌肉在收缩时做功的形式,运动可以分为静态收缩和动态收缩。二、运动对机体的影响(1)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2)改善情绪。(3)提高代谢能力,改善心肺功能。(4)维持运动器官的形态和功能。(5)促进代偿机制的形成和发展。(6)预防术后血栓性静脉炎。(7)促进机体损伤的恢复。三、肌肉运动学

肌肉的概述:人体运动的基础是肌肉收缩。肌肉在强烈收缩时,需要消耗比舒张状态下更多的能量。机体内肌肉组织包括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种。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主要动力部分。(一)肌肉功能解剖学

完整的肌肉是由肌束组成,肌束由肌纤维组成。肌小节是肌力产生的基本功能单位。肌肉周围的结缔组织主要包括肌膜、肌腱和韧带。肌肉周围的结缔组织具有保证肌肉舒张活动、肌力传递与协调肌肉运动的功能。(二)肌肉的分类1.按照形态学分类(1)按肌肉形状分类:

1)按肌肉头数分类。

2)按肌肉作用的关节数分类。

3)按肌肉大小分类。

4)按肌肉颜色分类。(2)按照肌纤维组织学分类:

1)横纹肌。

2)平滑肌。2.按照运动功能分类(1)原动肌(agonist)。(2)拮抗肌(antagonist)。(3)固定肌(fixator)。(4)中和肌(neutralizator)。(三)肌肉的特性1.物理特性(1)伸展性(extension)。(2)弹性(elasticity)。(3)黏滞性(stickiness)。2.生理特性(1)兴奋性(excitability)。(2)收缩性(contractility)。(四)肌肉功能状态指标1.肌力

肌力是指肌肉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影响肌力主要的因素包括:肌肉的模断面积、肌肉的募集、肌肉的初长度、肌纤维的走向、肌肉的收缩速度、杠杆效率。2.肌张力

肌张力是指肌肉在安静时所保持的紧张度。3.快速力量

快速力量是指肌肉或肌群在一定速度下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的能力。4.肌耐力

肌耐力是指肌肉在一定负荷条件下保持收缩或持续重复收缩的能力。四、骨关节运动学(一)关节构造(1)关节面。(2)关节囊。(3)关节腔。(4)关节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关节盘、关节唇、滑膜襞和滑膜襄。(二)关节运动

通常关节运动主要包括屈与伸、收与展和环转运动。环转运动是屈、伸与收、展组合的运动,不包括旋转运动(外旋、内旋)。(三)关节的分类1.按运动多少分类(1)不动关节。(2)少动关节。(3)活动关节。2.按运动轴的数目和关节的形态分类(1)单轴关节:滑车关节和车轴关节。(2)双轴关节:椭圆关节和鞍状关节。(3)多轴关节:球窝关节和平面关节。(四)关节的活动范围和稳定性(1)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和稳定性(stability)决定其功能。(2)稳定性(stability)通常情况下,稳定性大的关节活动范围小;稳定性小的关节活动范围大。(五)关节活动顺序性原理

在运动中,关节需克服较大的阻力或需较快的速度时,尽管运动链中各个关节同时用力,但最先产生运动的总是大关节,然后依据关节大小出现相应的先后顺序。(六)关节的运动和杠杆原理1.关节的运动链(1)开链运动(open kinetic chain, OKC)。(2)闭链运动(closed kinetic chain, CKC)。2.关节运动的杠杆(lever)原理

在人体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发挥重要作用,其运动机制符合杠杆原理。第二节神经学基础【知识精要】1.神经发育

通过细胞内部及细胞之间的联系以及细胞周围微环境的变化,胚胎的神经干细胞发生诱导、分化、凋亡和迁移,最终形成脑、脊髓以及神经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2.神经细胞损伤后的再生

人体维系生命以及各种细胞的活动正常进行,细胞间的通讯要通过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完成,都是在“两个信使”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下进行,促进神经损伤后的有效再生,从而获得构筑、重建、代谢再现和功能修复的综合体现。3.神经系统损伤后的再生

完整有效的再生过程包括轴突的出芽、生长和延伸,与靶细胞重建轴突联系,实现神经再支配而使功能修复。4.中枢神经系统的修复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修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成年脑内的神经发生为治疗脑缺血等疾病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提供了全新的治疗思路和治疗策略。5.中枢神经的可塑性和功能代偿(1)大脑的可塑性: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塑性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特性。各种可塑性变化既可在神经发育期出现,也可在成年期和老年期出现。(2)脊髓的可塑性:脊髓损伤后轴突的出芽主要包括三种变化,即再生性出芽、侧支出芽和代偿性出芽。(3)神经干细胞: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能自我更新并能提供大量脑组织细胞的细胞群就是神经干细胞。第三节康复护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精要】一、奥瑞姆自我护理理论

自我护理理论由美国当代著名护理理论家多罗西·奥瑞姆提出,其代表性著作为《护理:实践的概念》。自护理论不仅可用于个人,而且可以适用于家庭、集体或社会中,对于康复护理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1.自我护理

是个体在稳定或变化后的环境中为维持生命,增进健康与幸福,确保自身功能健全和发展而进行的自我照顾活动;是人的一种普遍存在的本能;是一种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连续的、有意识的行为。2.自护力量

指人的自我护理的能力。3.治疗性自护需要

是为了已知的自护需求而在一段时间内必须持续实施的全部自护行为。治疗性自护需要由保证人类功能和发展的三种类型的需要构成。即:一般的自护需求+成长的自护需求+健康欠佳的自护需求=治疗性自护需要。4.自护缺陷

指自护力量不能满足治疗性自护需要。5.护理力量

是护士为有自护缺陷的人提供的专业护理。通过这种护理使其具备维持生命、健康和幸福的能力。护理力量是护士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6.护理系统

是由护士为患者提供的护理行为和患者自身的行为所构成的行为系统。可将护理系统分为三种类型:(1)全补偿系统:适用于那些没有自护能力的患者,护士必须“替”患者做所有的事才能满足他的治疗性自护需要。(2)部分补偿系统:在此系统中护士和患者在满足治疗性自护需要时都能起主要作用,护士“帮”患者完成自护活动。(3)辅助一教育系统:在此系统中,患者需要进行学习并且能够学会如何自护。护士提供的帮助是心理上的支持、技术上的指导及提供一个所需要的环境。在这个系统中,护士的职责从前两个系统的“替他做”、“帮他做”,过渡为“教育、支持他做”:具体表现为帮助患者制定决策、控制行为、获取知识和技术。这是康复护理中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护理系统。二、纽曼系统模式(1)模式重点叙述了四部分内容:与环境互动的人、压力源、面对压力源人体做出的反应,以及对压力源的预防。(2)以开放式系统模式为框架。(3)主要的组成部分有人、压力源和反应。(4)护理就是干预,就是恰当地用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或三级预防的活动来维持或恢复系统的平衡。【测试题】

一、单选题

1.脑可塑性理论关于功能重组的可能因素,不正确的是( )。

A.突触阈值的变化

B.功能转移

C.再生作用

D.同侧支配学说

E.抑制原始反射

2.关于咽肌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咽肌是骨骼肌

B.咽缩肌自上而下收缩,将食团推进食管

C.咽提肌上提食管,才使食团进入食管

D.咽提肌上提咽和喉

E.咽提肌收缩时,舌根后压,会厌封闭喉口

3.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不会出现的症状是( )。

A.痉挛性瘫痪

B.肌张力增高

C.深反射亢进

D.出现病理性反射

E.肌萎缩明显

4.康复是( )。

A.病愈出院

B.恢复

C.使用各种手段减轻残疾影响

D.体疗加理疗

E.疗养就是康复

5.康复医学评估的内容是( )。

A.确定病伤残的诊断

B.确定病伤残功能障碍的程度

C.对康复工作的讨论

D.劳动能力鉴定

E.对康复工作的评论

6.医学评估应在什么时候进行( )。

A.治疗前

B.治疗后

C.治疗中

D.治疗前中后

E.治疗中后

7.康复护理的对象是( )。

A.患者

B.病伤残者

C.有功能障碍者

D.疼痛患者

E.所有人

8.康复护理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理最主要的体现在( )。

A.家属护理

B.他人护理

C.替代护理

D.自我护理

E.护理援助

9.残疾预防中的一级预防最为有效,可降低残疾发生率( )。

A.50%

B.60%

C.70%

D.80%

E.90%

10.在国际残疾的分类中病损是指( )。

A.工作环境

B.结构与功能异常或丧失

C.个体水平上的活动

D.个体生活活动和社会生活活动

E.个体所处的环境

11.残疾的根本预防措施是( )。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一级预防以前

E.以上都是

12.残疾康复的最终目标是( )。

A.生活自理

B.回归社会

C.劳动就业

D.经济自主

E.以上都是

13.我国残疾是按( )分类的。

A.器官

B.组织

C.发生部位

D.结构

E.功能

14.残疾一级预防的目的是( )。

A.增进健康

B.恢复功能

C.减轻或防止病损

D.维持正常生活

E.保持健康的心理

15.残疾三级预防的措施( )。

A.身体健康

B.以医疗康复为主的全面康复措施

C.心理支持

D.药物、手术治疗

E.环境改造

16.关于康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康复是一种观念、指导思想

B.康复工作在疾病后期进行

C.康复需要环境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参与

D.康复要求残疾者本人,其家庭及所在社区均参与康复服务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E.康复训练促进残疾、残障者提高功能

17.全面医学不包括( )。

A.保健医学

B.预防医学

C.临床医学

D.康复医学

E.疗养医学

18.关于功能障碍的描述不恰当的是( )。

A.指身体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

B.可以是潜在的或现存的

C.可逆的或不可逆的

D.部分的或完全的

E.可以与疾病并存或为后遗症

19.康复医学10年来出现专科趋势,目前已形成的分支不包括( )。

A.骨科康复学

B.神经康复学

C.心脏病康复

D.儿童弱智康复

E.老年康复学

2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康复医疗始于评定,止于评定

B.完整的康复治疗方案要有机地、协调地运用各种治疗手段

C.各种治疗方法在不同的康复阶段使用的比重不同

D.康复医疗常采用多专业联合作战的方式

E.疾病痊愈出院即是理想的康复

21.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各种康复疗法是按先后顺序排列、不是并列安排

B.康复医学从主要注意功能障碍处理的研究,也逐渐注意病理变化的消除

C.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络的发展也影响康复医学的发展

D.康复开始得越早,功能恢复效果越好

E.早康复治疗则费时少,经济、精力耗费少

22.中枢神经可塑性理论,系统内功能重组主要方式是( )。

A.轴突再生长芽

B.轴突侧支长芽

C.脑细胞再生

D.轴突突变

E.轴突连接

23.康复针对的对象是( )。

A.功能障碍

B.疾病

C.器官

D.病灶

E.病因

24.康复的最终目标( )。

A.能自己吃饭穿衣

B.回归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C.轮椅生活

D.扶杖步行

E.以上均可

25.WHO提出的康复服务方式为( )。

A.机构内康复

B.上门康复服务

C.社区康复

D.以上均是

E.以上均不是

26.残疾预防的目的正确的是( )。

A.一级预防是减少残疾的发生

B.二级预防是限制或逆转由病损造成的残疾

C.三级预防是减少残疾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影响

D.以上均是

E.以上均不是

27.康复医学( )。

A.属于临床医学

B.是临床医学的一部分

C.是临床医学的重复

D.是辅助治疗方法

E.就是按摩

28.康复的最佳场所是( )。

A.疗养院

B.综合医院

C.康复医师

D.社区康复中心

E.残疾人治疗中心

29.卫生部规定几级以上医院必须建立康复科(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县级

E.市级

30.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不同的是( )。

A.康复医学以功能康复为主导,临床医学以疾病为主导

B.康复医学主要针对慢性疾病,临床医学主要针对急性疾病

C.康复医学的对象是残疾人,临床医学的对象是患者

D.康复医学的目的是使残疾人回归社会,临床医学的目的是治愈疾病

E.康复医学的手段是以教育为主,临床医学的手段则为药物及手术

31.国际上残疾分类为( )。

A.躯体的、内脏的、心理的

B.轻度、中度、重度

C.残疾、残损、残障

D.感知的、运动的、精神的

E.一过性的、进行性的、固定的

32.气功属哪项康复治疗?( )。

A.作业治疗

B.心理治疗

C.社会服务

D.问题治疗

E.中国传统治疗

33.在疾病的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强调疾病的( )。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预后康复

E.整个疾病过程

34.遵医行为和患者角色行为属于( )。

A.一级预防

B.二级预防

C.三级预防

D.临床前期预防

E.以上都不是

35.心理咨询的手段不包括( )。

A.宣泄

B.信赖

C.领悟

D.强化自我控制

E.增强自信心

36.骨折愈合过程为( )。

A.纤维愈合期

B.骨痂愈合期

C.骨性愈合期

D.塑形期

E.以上均是

37.言语治疗师对患者的言语能力进行检查评估的内容不包括( )。

A.构音能力检查

B.失语症

C.听力

D.吞咽功能检查

E.智力测验

38.神经传导是通过什么完成的( )。

A.细胞冲动

B.冲动传导

C.突触传递

D.局部电流

E.以上均是

39.可用电刺激治疗的上运动神经性瘫痪是( )。

A.偏瘫

B.单瘫

C.脑瘫

D.多发性硬化

E.以上均是

40.记忆功能对应的主要解剖部位是( )。

A.大脑

B.脑干

C.脊髓

D.中脑

E.丘脑

41.社区诊断的主要目的不包括( )。

A.发现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及排列顺序,辨明社区的需要、需求

B.分析社区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

C.了解社区资源及解决卫生问题的能力

D.提供制定社区卫生计划所需的资料

E.根据资料制定建设社区卫生计划

二、多选题

1.中枢神经系统恢复的机制是( )。

A.大脑的可塑性机制

C.自发恢复机制

B.系统间功能重组

D.系统内功能重组

E.非自发恢复机制

2.全面康复包括( )方面。

A.医疗康复

B.教育康复

C.职业康复

D.社会康复

E.心理康复

3.社区康复的工作任务是( )。

A.残疾的普查和预防

B.医疗康复

C.教育康复

D.职业康复

E.社会康复

4.长期卧床后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

A.废用性肌萎缩

B.肌力和耐力的下降

C.关节挛缩

D.骨质疏松

E.肌张力降低

5.关于膝关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内侧有腓侧副韧带加强

B.半月板有两块,起加深关节窝的作用

C.股四头肌的肌腱形成了髌韧带

D.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E.由股骨、胫骨、腓骨、髌骨构成关节面

6.能促进神经再生的方法有哪些?( )。

A.神经生长因子

B.神经营养因子

C.神经节苷脂

D.直流电刺激

E.仿电磁场

7.康复的服务方式有( )。

A.机构内康复

B.职业康复

C.上门康复服务

D.教育康复

E.社区康复

8.致残原因为( )。

A.脊髓灰质炎

B.心脑血管疾病

C.交通事故

D.类风湿性关节炎

E.宫内感染

9.下列哪项不是遗传致残原因?( )。

A.传染病

B.宫内感染

C.精神病

D.产伤

E.烧伤

10.国内残疾分类包括( )。

A.视力残疾

B.听力语言残疾

C.智力残疾

D.肢体残疾

E.精神残疾

11.残疾评定步骤有( )。

A.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B.综合功能检查

C.专科会诊

D.实验室、影像学检查

E.汇总资料,写出残疾评定报告

12.康复评定时间分为( )。

A.初次评定

B.再次评定

C.最后评定

D.结果评定

E.治疗评定

13.属于一级预防的措施有( )。

A.优生优育

B.运动疗法

C.预防接种

D.心理治疗

E.防止意外事故

14.康复评定至少包括( )。

A.躯体功能

B.言语交流功能

C.心理精神功能

D.社会适应性

E.工作能力

15.康复专业的学术组织主要有( )。

A.中华医学会

B.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

C.中国康复医学会

D.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E.中华护理学会

16.一个理想的康复小组应该包括( )。

A.康复医师、护士

B.物理治疗师

C.言语治疗师

D.作业治疗师

E.社会工作者

17.作业治疗师对患者的功能检查及评估内容包括( )。

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B.感觉与知觉

C.认知能力

D.家务活动能力

E.步行能力

18.反射弧的环节包括( )。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中枢

D.传出神经

E.效应器

19.康复医学的工作内容包括( )。

A.康复预防

B.康复治疗

C.康复护理

D.康复评定

E.康复工程

20.下列哪些属于康复治疗措施?( )。

A.运动疗法

B.暗示疗法

C.聋哑学校教育

D.针灸

E.催眠疗法

21.关于社区康复(CBR)描述正确的是( )。

A.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倡导的一种康复服务形式

B.强调残疾人参与,残疾人受益

C.是社会所有,由社区的力量进行,为本社区病、伤、残者就地服务

D.应融入社区卫生服务中

E.全科、家庭医生的培训教程中包含社区康复课程

22.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与突触效率改变有关的现象有( )。

A.再生长芽

B.潜在通路和突触的启用

C.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

D.对侧半球的代偿

E.失神经过敏

23.关于康复机构的康复正确的叙述是( )。

A.有较完善的康复设备

B.又经过正规训练的各类专业人员,工种齐全

C.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

D.能解决病、伤、残各种康复问题

E.不足是病伤残者必须来院,方能接受康复服务

24.关于康复医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康复介入的时间,不仅在功能障碍以后,而应在出现之前和疾病整个进程中

B.康复医学着眼于整体康复

C.康复医学具有多学科性、广泛性、社会性的特点

D.康复医学充分体现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

E.康复医学是医学的第四方面

三、填空题

1.WHO于1980年将残疾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2001年将残疾重新划分定义,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以功能为基础,强调了外在的环境与内在因素的重要性。

2.依据肌肉在收缩时做功的形式,运动可以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3.自我护理理论由美国当代著名护理理论家________提出的。

4.康复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

5.康复针对病伤残者的________,以提高________水平为主线,以________为对象。

6.康复医学的对象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7.临床医学是以________为主导,康复医学是以________为主导。

8.功能障碍又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层次。

9.康复医学的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康复工作必须从伤病的________进行,直至回归社会或家庭。

11.中枢神经损伤后是可能恢复的,因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________。

12.脑可塑性表现有两大类,即________与________。

13.轴突芽生有两种形式,一为________,二为________。

14.社区康复计划中,必须包括________。

15.康复医学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判断题

1.关节软骨能使关节面变为光滑,减少运动时的摩擦,缓冲震荡和冲击。( )

2.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内脏神经。( )

3.脑可塑性是指脑有适应能力,即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修改自身以适应改变的现实的能力。( )

4.脑的可塑性是神经系再生的表现,它包括轴突长芽与突触更新。( )

5.康复医学具有多学科性、广泛性、但不具有社会性的特点。( )

6.康复必须渗透到整个医疗系统中,但不包括出院后。( )

7.现在康复医学引进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 )

8.康复评定只在治疗前评定一次,治疗后不需评定。( )

9.疗养院是康复的最佳场所。( )

10.一级预防的目的是限制或逆转由病损造成的残疾。( )

五、简答题

1.康复护理人员的职责是什么?

2.WHO的ICF分类有哪些,它的优势是什么?

3.简述针对病损的基本对策。

4.简述二级预防的目的和措施。

5.简述临床医师应该具有的康复观念。【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E 2.C 3.E 4.C 5.B 6.D 7.C 8.D 9.C 10.B 11.D

12.E 13.C 14.C 15.B 16.B 17.E 18.A 19.D 20.E 21.A

22.B 23.A 24.B 25.D 26.D 27.A 28.B 29.B 30.A 31.C

32.E 33.A 34.A 35.B 36.E 37.E 38.D 39.E 40.A 41.E

二、多选题

1.ACE 2.ABCD 3.ABCDE 4.ABCD 5.ACD 6.ABCDE 7.ABCDE

8.ABCDE 9.ABDE 10.ABCDE 11.ABCDE 12.ABC 13.ACE 14.ABCD

15.BCD 16.ABCDE 17.ABCD 18.ABCDE 19.ABCDE 20.ABCDE

21.ABCDE 22.BCE 23.ABCDE 24.ABCDE

三、填空题

1.残疾 残损 残障 病损 活动 参与

2.静态收缩 动态收缩

3.多罗西·奥瑞姆

4.提高生活质量 最终回归社会

5.功能障碍 局部与整体功能 整体的人

6.功能障碍者 先天发育障碍者

7.疾病 功能障碍

8.器官水平的病损 个体水平的残疾 社会水平的残障

9.康复医学基础 康复评定 康复治疗

10.早期

11.可塑性

12.功能重组 其他内外影响因素

13.再生长芽 侧支长芽

14.转介服务部分

15.矫正或治疗 预防性康复 教育和再训练

四、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简答题

1.康复护理人员要学会处理复杂的医疗临床护理问题;注意密切与其他专业协作;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持续性的教育;尽可能高的为患者的功能独立设定目标;为患者最好的健康状态制订计划。

2.2001年WHO正是通过了ICF,将残疾分为损伤、活动和参与三个不同水平,侧重于健康与功能。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的损伤,强调是人在社会中的功能;比残疾的概念更正面,范围更广。WHO的ICF为我们理解“功能”和“残疾”的概念提供了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也为开展康复医学的评定和评估康复疗效确定了基本法则。

3.针对病损的基本对策是:恢复或改善存在的功能障碍;预防和治疗并发症;调整心理状态,加强接收与克服的心理。

4.二级预防的目的是限制或逆转由病损造成的残疾,措施为早期早发现、早期治疗、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治疗结核等,基本的手术治疗:如床上、骨折、白内障手术等。

5.临床医师应具有以下康复观念:①有完整的医学体系概念。医学是由保健、预— 22 —防、临床与康复四个方面构成一个完整体系;②康复不仅是康复医学专科医师的事,而且也应该是每个临床医师的事;③临床医师的工作是处在一个最有力、有效的康复阶段。康复工作进行得愈早,康复效果愈好;④临床医师二级预防的组织者和执行者;⑤合格的临床医师不仅应对住院、门诊患者负责,还应为出院后的患者负责。不仅是治病救人,还要为患者的功能负责。(时丽萍 周端鹏)第三章康复评定第一节运动功能评定【知识精要】一、肌力评定1.概述

肌力(muscle strength)是指肌肉收缩的力量。肌力评定(muscle test)是通过手法或器械来评定相关肌肉或肌群收缩力量的大小,协助诊断引起肌肉力量改变的原因,指导康复治疗、评定治疗效果的一种常用评定方法。是康复评定中直接用于评定神经、肌肉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判断是否有肌力低下以及肌力低下的范围和程度并发现导致肌力低下的原因。2.肌力异常的原因(1)肌肉本身的发育和营养状况异常,如肌肉萎缩。(2)肌肉和周围神经的电生理功能异常,包括神经肌肉兴奋性和肌肉收缩反应改变,肌肉在静止、主动收缩和刺激周围神经时的电活动情况异常。(3)肢体受压、骨折脱位、异位骨化、某些药物如:烟碱、巴氯芬以及外界气温发生剧烈的变化等等。(4)主动收缩时该相关肌肉本身肌肉病损。3.肌力评定的方法(1)徒手肌力评定:徒手肌力评定(manual muscle test, MMT)是一种简便、易行而又常用的方法,此法是使受试肌肉在一定的姿位下作标准测试动作,观察其完成动作的能力,或由测试者用手施加阻力或助力。评定时使不受评定的肌肉放松,固定可能达到的最大范围,用手触摸受检肌肉和观察肢体主动运动的范围和力量来判断该肌肉的收缩功能。徒手肌力评定的基本级别以三项因素为依据:

1)阻力因素:外加阻力的大小即人为的对收缩肌肉或肌群所能施加抵抗力的大小。

2)重力因素:重力作用下肌肉或肌群能对抗重力进行全范围运动(垂直运动)即定为3级;在除去重力的情况下(水平运动)能做全范围的运动,即定为2级;当无法做水平运动时,亦可用垂直面上达部分范围的运动来代替者也定为2级。

3)视触觉感知:有无肌肉或肌群收缩的迹象(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活动为1级,无收缩者为0级)。(2)器械评定:在肌力超过3级时,为了进一步做较细致的定量评定,需用专门器械作肌力测试,根据肌肉的不同收缩方式有不同的测试方法:

1)等长肌力测试:即在标准姿位下用特制测力器测定一块或一组肌肉的等长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张力。肌肉收缩产生张力但不产生明显的关节运动,称为肌肉的等长收缩。评定项目包括:①握力:用握力计测定,测试时上肢在体侧下垂,握力计表面向外,将把手调到适宜的宽度,测试2~3次,正常值一般为体重的50%。②捏力:用拇指与其他手指相对,捏压捏力器的指板,其值约为握力的30%。

2)背拉力:测试时两膝伸直,将拉力计把手调节到膝盖高度,然后做伸腰动作上提把手。正常值男性为体重的1.5~2倍,女性为体重的1~1.5倍。

3)腹、背肌等长耐力检查:用拉力计评定。测时两膝伸直,将手调节到膝盖高度,然后用力伸直躯干上拉把手。正常值为:男150~200,女100~150,此法易引起腰痛患者症状加重,故在进行此法检查时要尽量避免。

4)四肢各组肌力测试:在校准姿势下通过钢丝绳及滑轮拉动固定的测力计,可对四肢各组肌肉的等长肌力进行分别评定。

5)等张肌力评定:等张收缩是指时关节作全幅度运动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作1次运动的最大阻力称1次最大阻力,运动负荷可用哑铃、砂带、砝码或定量的负重练习器械进行。

6)等速肌力评定:等速肌力评定是用等速运动测力训练仪来进行肌力测试的。等速收缩是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运动的速度(角速度)保持不变的一种肌肉收缩的运动方式。测试时肢体带动仪器的杠杆作大幅度往返运动,肌肉用力不能使运动加速,只能使肌张力增高。4.肌力评定的注意事项

正常的肌力有一定的范围。每个人因为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肌力水平。评定者的时间、环境的温度和患者的疲劳因素等均应加以考虑。因此肌力评定应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知道每个关节正确的最大关节活动度,必须评定患者的最大关节活动度。为了解其确切的活动范围,可先做被动活动。(2)掌握正确的测试姿势,平稳的运动是评定的关键。(3)测试动作应标准化,方向正确,必须尽可能稳定地固定近端关节,以避免出现替代活动。(4)固定时不能压迫肌肉或肌腱,以免妨碍其正常活动。对肌力在3级以上时,阻力必须连续均匀地施加,并保持与运动相反的方向。同时阻力必须保持同一强度。(5)测试前要做好说明,使受试者充分合作。(6)每次测试都要作左右对比,两侧差异超过10%才有临床意义。(7)作横向比较时宜用相对肌力,用实际测得的肌力除以体重公斤数,得到的单位体重的肌力。(8)规定适当的测试时机,在锻炼后、疲劳时或饱餐后不宜作肌力测试。(9)肌力评定不适应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造成的痉挛性麻痹、各种原因造成关节活动受限及严重疼痛的患者。(10)注意禁忌证。肌力测试特别是等长肌力测试时,持续的等长收缩可使血压明显升高。测试时如持续地闭气使劲,可加重心脏活动负担。故高血压或心脏病患者慎用,明显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忌用。二、肌张力评定1.概述

肌张力是指人体在安静休息的情况下,肌肉保持一定紧张状态的能力。肌张力对维持肢体位置,支持体重是必需的。正常的肌张力有赖于完整的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机制以及肌肉收缩能力、弹性、延展性等因素。2.肌张力异常的原因

异常肌张力分为肌张力减低(迟缓)、肌张力增高(痉挛)、肌张力障碍三类。许多因素影响肌张力的变化,如体位、紧张和焦虑情绪以及不良的心理状态、合并尿路结石、感染、膀胱充盈、便秘、压疮、静脉血栓、疼痛、关节挛缩等并发症时、中枢抑制系统和中枢易化系统的失衡、局部肢体受压、骨折脱位、异位骨化、某些药物如:烟碱、巴氯芬以及外界气温发生剧烈的变化等等。3.肌张力评定的方法(1)肌张力的临床评定:肌张力的临床评定主要是对肌张力的形态、硬度和运动状态的临床检查,在临床上,肌肉萎缩多表示肌张力低下,肌肉隆起、硬度增加多表示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时,患者往往不能维持肢体的空间定位,肌张力增高时,运动缓慢、困难,部分还可出现“齿轮状”运动模式。(2)量表评定:常用的量表较多,临床上常用的量表主要有修订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Brunnstrom评定法、Fugl-Meyer评定法、股内收肌张力量表、临床痉挛指数、Oswestry等级量表、改良Tardieu量表、Rivermead运动指数、Tufts运动功能评定、九柱孔检查、改良Barthel指数、功能独立性评定12种方法。三、关节活动度的评定1.概述

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是指一个关节从起始端至终末端的正常运动范围。分为主动关节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 AROM)和被动关节活动度(passive range of motion, PROM)。关节活动度评定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关节是否受限及其受限的程度,并发现影响关节活动的原因。2.关节活动度异常的原因(1)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疼痛。(2)肌肉痉挛。(3)软组织痉挛。(4)肌肉无力。(5)关节内异常。(6)关节僵硬。3.关节活动度评定的方法(1)关节活动度评定工具:

1)测角器:临床上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是通用测角器,它由金属或塑料制成,有数种类型。测角器的两臂(其中一臂有指针,另一臂有刻度尺)由一轴心连接,此轴心为圆周刻度尺,能清晰的读出度数。根据需要在测量某些很大的关节(如髋关节,膝关节)或很小的关节(如掌指关节、指间关节)时,应选用臂长不同的测角器。

2)其他工具:方盘测角计、直尺等。对脊柱而言,因参与的关节多,缺乏可靠的界线标志,而难以做到精确测量,有时可采用脊柱活动状态的X线片评定活动范围,用卷尺测量直立位弯腰时中指尖与地面的距离来评定脊柱的活动范围。也可用两个方盘测角计分别置于不同的位段,在脊柱运动中分别读出各自读数,然后计算出相对应的脊柱活动度。在特殊情况时,还可用铅垂线、电子装置及其他工具。(2)关节活动度评定方法:进行关节活动度测量时,所有的关节都以解剖学的肢位为0度肢位,仅少数例外。在测量前臂活动时,手掌面以矢面为0度,测量肩关节水平屈曲动作时,肩关节外展90度为0度肢位。在使用角度计测量关节活动度时,必须确定将关节运动的轴心与测角器的中心一致。测角器的两臂与关节运动的固定轴和移动轴分别对准,然后才能开始测量。具体操作时,将测量器的中心点准确地放到一定的骨性标志表面,两尺臂分开放到或指向关节两端肢体上的骨性标志或与肢体纵轴相平行。4.关节活动度评定的注意事项(1)采取正确的姿势体位,避免邻近关节的代偿。(2)关节活动度有一定的正常差异,宜作左右对比评定。(3)不宜在关节剧烈活动或锻炼之后进行评定。(4)关节的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明显不一致时,提示动力系统存在问题,如肌肉瘫痪,肌腱粘连等,应分别记录。评定关节活动度应以被动活动度为准,测量时应先测量主动活动范围再测量被动活动范围。(5)记录关节活动度时,通常未作特殊说明的书写往往表示的是被动关节活动度,而主动关节活动度应书写在括号内以示区别,如60°(45°)。(6)固定好固定臂,测试中避免移位。四、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1.概述

协调是指人体完成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平衡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四肢、躯干有意识或反射性地活动以恢复身体直立稳定的能力。协调与平衡能力的维持均需要人体多块肌肉以平稳的形式协同收缩才能完成,协调评定和平衡评定的目的是评定多块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活动的能力,判断有无协调障碍、平衡障碍,发现影响因素预测可能发生跌倒的危险性。2.协调与平衡功能异常的原因

患者由于神经肌肉和骨关节系统的损伤均可以导致协调与平衡功能异常,同时患者的认知功能也决定协调与平衡功能是否顺利实施,当机体在完成关节活动时,如果某一块肌肉由于其本身原因,或是支配神经的原因导致不能正确的收缩,就会导致协调与平衡功能异常,此外,躯体的感觉功能、视觉、前庭系统等器官功能的异常,也会导致平衡功能的异常。3.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的方法

协调评定可分为非平衡性和平衡性,非平衡性协调评定是评定患者身体不在直立位(坐、站)时静止和运动的成分,这类试验包括对粗大和精细运动的评定;平衡性协调评定是评定身体在直立位置时的姿势,包括了平衡功能以及静和动的成分。(1)非平衡性协调评定,具体方法为:

1)指鼻试验:让患者肩外展90°,伸直肘,然后用食指尖指鼻尖。

2)指向他人手指的试验:患者与评定者面对面,评定者将食指举在患者前。让患者用他的食指尖触评定者的指尖,评定者可变换其食指的位置,以评定距离、方向改变时患者的上述能力。

3)指对指试验:让患者肩外展90°,肘伸直,然后双手向中线靠近,一手食指尖与另一手食指尖对接。

4)交替指鼻和指指:让患者交替的触鼻尖和评定者的食指尖,后者可改变方向和距离。

5)指对掌:让患者将拇指尖依次和其他各指的指尖相接触,速度可逐步增加。

6)总抓握:交替地用力握拳和充分地伸张各指,速度可逐步增加。

7)旋前、旋后:上臂紧贴身体,时屈曲90°,让评定者手掌朝下和朝上交替翻转,可逐渐加快速度。

8)轻扣手:屈肘,前臂旋前,在膝上轻叩手。

9)轻叩足:患者坐着,足及地,让他用跖球(足趾球)轻叩地板,膝不能抬起,踵不能离地。

10)交替的踵至膝、踵至趾:患者仰卧,让其对侧下肢踵交替的接触本侧的膝和拇趾。

11)画圆圈:上、下肢绘一圆或“8”字。

12)固定或位置保持:患者将手保持在向前水平伸直位,或将膝保持在伸位。

以上评分为:5-正常,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速度和熟练程度比正常稍差,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协调缺陷极明显,动作慢、笨拙和不稳定,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成,1分-不能活动。(2)平衡性协调评定,具体方法包括:在正常舒适的位置上维持站立。

1)两足并拢维持站立。

2)一足站在另一足前方(足尖靠足跟)维持站立位。

3)单足站。

4)站着,上肢交替地放在身旁、头上方、腰部等。

5)外力突然将患者轻轻推离平衡点(但要注意保护患者)。

6)维持站立位并交替躯干前屈和返回原位;维持站立位并交替两侧侧屈躯干。

7)沿直线走,一足跟在另一足足尖之前。

8)沿地上标记出的圆圈或“8”字行走。

9)向侧方迈步和交叉前行。

10)跳跃行走;退步向后走或变换速度行走(可加重协调障碍)。

11)维持两足并拢站立,双手向前平伸,闭眼时若患者不能保持直立位为Romberg征阳性。

以上评分为:5分-正常,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速度和熟练程度比正常稍差,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的活动,但协调缺陷极明显,动作慢、笨拙和不稳定,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成,1分-不能活动。4.简单平衡评定法

临床上常用的简易平衡评定法,从坐位、站位、行走三方面进行评定,每种体位分为3级,具体为坐位1级表现静态维持自身平衡10s以上;2级表现为自身动态维持平衡10s以上(伴随上肢运动可以维持平衡);3级表现为轻外力作用下维持平衡10s以上(被轻推时,患者可以维持平衡)。站位1级表现为静态维持自身平衡10s以上;2级表现为自身动态维持平衡10s以上;3级表现为轻外力作用下维持平衡10s以上。行走1级表现为自身维持平衡10s以上;2级表现为自身动态维持平衡10s以上;3级表现为轻外力作用下维持平衡10s以上。五、步态分析1.概述

步态分析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被测者的步行功能进行评定,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步态分析是康复评定的组成部分,对于因神经系统或运动系统伤病而影响到行走能力的患者,均要通过步态分析来揭示有无异常步态以及异常步态的性质和程度,为制订治疗计划和矫治异常步态提供必要的依据。正常行走时,从一腿迈向前时,足跟着地时起至该腿重新足跟着地,为一个步行周期(gait cycle)。在每个步行周期中,该侧下肢要经历站立时相和摆动时相,分别占整个周期的60%和40%。站立时相(站立期,也称支撑期)从足跟着地起,经历全足放平、足跟离地、膝部屈曲、足趾离地等过程,又分成足跟着地期、站立中期和蹬离期。摆动时相(摆动期)始于足趾离地后,并可分为加速期、摆动中期和摆动末期,在足跟重新着地前结束。步态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识别异常步态及帮助临床诊断,在临床上一般根据病情需要结合其他的必要的评定,包括神经系统的评定、各肌群肌力和肌张力的评定、关节活动度测量等等。对各种评定的结果进行综合的分析,将有助于说明步态异常的性质、类型与原因以及确定合适的矫治方案。2.步态异常的原因(1)在负重或运动期间的疼痛或不适:疼痛或不适所引起的步态异常既可以轻至仅有姿势的细小变化,又可重至产生极严重的步态异常。因此,在记录观察到的情况之前,应先询问患者,同时还应注意患者的保护性反应,如果患者不能回答问题时,可以根据支撑期缩短或面部表情变化等线索来协助判断。(2)肌力低下。(3)关节运动受限:关节运动受限最常是由下列情况而发生:①关节本身的病理状态,如关节炎;②外科手术后,如有金属植入物或术后粘连;③神经和肌肉病损等。(4)共济失调。(5)骨或软组织病变(包括截肢)。3.步态分析的方法(1)目测分析法:让患者以自然的姿势和平常的速度行走,来回数次,观察步行时全身姿势是否协调,各运动时相中下肢各关节姿势和活动幅度是否正常,骨盆的运动重心转换和上肢摆动是否协调和对称,行走速度是否均匀等。然后让患者按不同的要求增加步行难度,以便更快发现问题,通过目测,观察患者行走,然后按照一定观察项目进行评定,结论性质属于定性分析,不能计量。(2)临床上常见的病理步态进行定性分析后可以归于以下几类:①短腿步态:肢体不等长,可出现短腿步态,如一腿缩短超过2.5cm时,患肢在行走支撑时可见骨盆及肩下沉,又称斜肩步,摆动时有代偿性足下垂;②减痛步态:当各种原因引起患肢负重疼痛时,患肢会尽量缩短患肢的支撑期,使对侧摆动腿呈跳跃式快速前进,步幅缩短又称短促步;③周围神经损伤步态常见的有臀大肌步态(伸髋肌无力时,患者常使躯干用力后仰,使重力线通过髋关节后方以维持被动伸髋,形成仰胸凸肚的姿态);臀中肌步态(髋外展肌无力时,患者不能维持髋的侧向稳定,在支撑期使上体向患侧弯,使重力线在髋关节外侧通过,步行时上肢左右摇摆,状如鸭子,又称“鸭步”);股四头肌步态(当股四头肌无力时,在患腿支撑期不能主动维持稳定的伸膝,或患者常代偿性的使身体前倾,使重力线在膝前方通过,从而使帮助膝被动伸直,严重者如同时有伸髋肌无力,则患者须用手按压大腿时膝伸直,又称之扶膝步);跨栏步态(胫前肌无力时足下垂,摆动期增加髋及膝屈曲度数以防止趾拖地,形成跨栏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