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文明之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9 21:30:52

点击下载

作者:王顺义主编

出版社:远方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史前文明之谜

史前文明之谜试读:

阅读提示

人类已知的文明史不过数千年。从刀耕火种到文字的产生,从火把照明到电的发明,从半导体的使用到电脑的普及,人们有理由相信人类文明是从低级开始,逐步渐进向高级发展起来的,人们也坚定地认同宇宙飞船是二十世纪末才飞向月球的,还可以自豪地坦言,更加文明先进的未来正等着人类去探索。

但是,如果人类文明真的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来的,那么世界各地不断发现的古文明遗迹现象又做何解释:难解的复活节岛巨像之谜,神秘的高原文化、一夜消失的印加帝国,从天而降的玛雅文化,金字塔的建造之谜,以及超越现代文明的古遗迹。这难道说是古人在创造了与今天文明同水平的文明社会之后,又抛弃了已知掌握的文明去茹毛饮血了吗?

对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推测,地球在远古时期已经掌握了我们现代人的文明手段,人类文明是在不断反复重现演化的,在3亿年前人类就已使用了铁钉,而在历史进程中因气候等突发因素使人类的文明遭受了毁灭的打击,才又重新开始了文明的重建与再现的。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远古时期的文明遗迹是地外文明的介入产生的。UFO的存在可能让人们相信地球外智能已超过了地球文明的程度,他们有能力在地球上留下巨石阵等不可思议的建筑群。

史前文明是对当时时代的超越也好,是地外文明的介入也罢,作为现代人,面对这些文明遗迹现象,依旧要不停地追求下去,探索下去。

第一章 难解的复活节岛之谜

一位学者说道:“复活节岛的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海洋和天宇,寂静和安谧笼罩着一切。生活在这儿的人们说是在谛听着什么,虽然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在倾听什么,并且总是不由自主地感到,似乎门庭以外有什么超乎我们感觉以外的神圣之物存在着。”

神秘、诱人、不可思议,这是世人对复活节岛的评价。

1722年复活节这一天,荷兰航海家雅各布·罗杰文和他的同伴们在太平洋南部海域航行时,意外地发现了这个无名的岛屿,并高兴地将这个岛屿命名为复活节岛。

第二天清晨,当罗杰文还心满意足地沉睡于梦乡的时候,他的一位助手突然破门而入唤醒了他,并气喘吁吁地报告说,适才在岛上发现了不可思议的奇迹。罗杰文赶紧随这位助手跑向“出事”地点,而眼前呈现的奇异景象使他惊骇得几乎说不出话来。岛上的土著居民正在举行宗教仪式,他们点燃起火堆,伏卧在地上,向着他们崇拜的神像喃喃地祈祷着。这些神像高达9米,是用巨石凿刻而成的人头像,长耳朵,短前额,大鼻子,面部表情十分严肃,令人望而生畏。而巨石人像的数量之多也是惊人的,仅这一处就达40多个,而在不远处的拉诺·拉拉古山的一面斜坡上竟多达300个!它们有的拼靠在一起,更多的是隔45米左右一个个地散立着。而每一尊巨石人像的重量都在30吨以上!

罗杰文和他的同伴们面对这孤岛荒岭之上的亘古奇观,不能不产生一系列不得其解的问题:是谁塑造了这些巨石人像?它们产生于什么时代?为什么人们要创造这些面孔冷峻、长相奇特的巨石头像?它们又是怎样被置放在荒丘野岭之上的?

发现者们是航海家而非考古学家,他们自然不能解释这些难题。但是他们带回欧洲的信息,却使复活节岛的怪石之谜成了近几个世纪欧洲学者热衷探讨的一个课题。

“鸟人”雕凿

复活节岛远离大陆和文明,但岛上的居民却比任何其他国家的人们都更熟悉月亮和星星。很巧的是,当地居民称呼他们的岛为“鸟人之地”,一直到今天他们仍然这样称呼。一个口头的传说告诉人们,古代一些会飞的人在这里着陆并点燃的火焰。

研究者认为,石像是在岛的东南端一个火山石场雕凿的,在那里现在还可以看到雕了一半的石像。雕成的石像被拉到平台上放好,平台的下面埋葬着死者。放射性碳测试表明,最早建造竖有石像的平台,约在公元90年。为什么要雕凿这些石像?在没有树木的岛上,这些石像是用什么方法和交通工具运到平台上去的?这一直是一个谜。围绕着这个谜,众说纷纭,各执己见。有人认为,岛上的古人是不可能雕凿和运输这些石像的,这些石像是外星人雕的。传说一些会飞的人曾在岛上着陆,而岛上的睁大着双眼的雕像,就是这些飞人的肖像。某些人据此推测,外星人的飞碟因失事而在岛上迫降,为了使救援飞碟能找到他们,他们按自己的相貌雕凿了这些巨石像,后来救援飞碟来到了,这些外星人丢下没雕完的石像飞走了。

巨像之谜

复活节岛属智利领土,在南太平洋,距智利海岸3600千米,当地人叫“拉帕努伊岛”,意思是“世界的中心”、“地球的肚脐”。自从荷兰探险家1722年复活节那天在该岛登陆后,该岛又叫“复活节岛”了。

这个很小的孤岛,周长只有60千米,人烟稀少。岛上没有森林河流,没有矿产良田。有的只是裸露的岩石,萋萋的荒草。就是这样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荒岛,却因岛上矗立着巨大石雕像群而成为举世瞩目、闻名遐迩的地方。

巨像分布在岛四周,排列在海岸,共有450多尊,每尊高达10米,重达90多吨,最高的20多米,重达100多吨。半身像居多,安放在石砌的台座之上。巨像造形奇特,个个高鼻大耳,雄浑生动。有的还戴着石帽,留着胡须。部分石像横倒侧卧,埋没于荒草丛中。

是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雕刻这些石像?从哪里取材?又怎样把它竖立起来的呢?这些谜团,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多年来,各国科学家、探险家、考古家、航海家纷至沓来,力求解谜而未果。

英国学者詹姆斯在他的《消失的大陆》一书中,曾提出巨像是古大陆人类文明遗迹的见解。这种见解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科学的论断,很多文献或教科书经常引用,流行一时。

詹姆斯在书中写道,古时在太平洋有很大一片陆地,这片大陆西起斐济岛,东至复活节岛,陆上住有6400万人,有5000万年的悠久文明历史,石像可能是那时建造的。在距今约1.2万年前,因火山爆发和地震,这块大陆沉没洋底,复活节岛只是幸存的残岛。詹姆斯见解的根据是在太平洋某些岛屿,发现有大陆性动植物和大陆性地块。

可是,詹姆斯学说与人类学、地球物理学的结论不符。现代科学证明,地球上猿人出现最早也不超过几百万年,人类文明史连1000万年也达不到,更谈不上5000万年了。

根据现场发掘考察和对石像放射性碳14的测定,复活节岛石像是公元5世纪建造的,并不像詹姆斯所说的那么古老。石像建造年代与大陆沉没年代,上下差距达万余年,年代不符,说明石像不是古大陆文化遗址。

另据英国专家夏普对南太平洋海域的考察,认为至少在几万年内没有陆地沉降现象。复活节岛现在的海岸线,仍和石像建造年代的海岸线相近似,几万年沉降不到1米。这也说明古陆沉降说与实际情况不符。

挪威人类学家索尔·海尔达尔提出一个比较新的论点,他认为复活节岛的巨像文化起源于南美大陆。他在1947年撰文指出,复活节岛的最早移民并非是来自太平洋岛屿的玻利尼西亚人。其有力论证是:在复活节岛上发现了刻有表意文字的硬木书板,而在岛上一些巨石人像的后颈部位也发现刻有表意文字。但历史学界经过考察一致公认的一个事实是,玻利尼西亚人从未有过书写文字的表达形式。这就是说,复活节岛的最初移民一定是来自有过文字历史的某个其他民族。海尔达尔认为,这个民族就是古代玛雅人的后裔、印加帝国统治以前的秘鲁人。他们不是在公元12世纪左右才来到复活节岛上的,而是早在公元3世纪时就乘芦杆做成的船只漂流到了这里。这些移民即真正的“长耳人”,有很高的石刻技术,他们大约在公元1100年开始建造“莫埃依”巨石人像。而至15世纪左右,“短耳人”才从马克萨斯群岛迁居到岛上。

索尔·海尔达尔在对秘鲁和复活节岛分别进行了实地考察之后,还提出了一个几乎不容辩驳的论证:这就是在秘鲁维拉科察一地发现的石刻人像,其面貌特征与复活节岛上的石刻人像惊人的相似。由此可以断定,复活节岛的最早居民和岛上巨石人像的创造者是秘鲁人。

经过长期的争鸣和多次实地考察,专家们比较多的认为,巨像文化的起源地应在玻利尼西亚当地。

玻利尼西亚位于太平洋中部,是中太平洋岛群的总称,意为“多岛群岛”。总人口有150多万,多为玻利尼西亚人。

多数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复活节岛上延续至今的土著居民——玻利尼西亚人,是在公元12世纪左右定居于岛上的。相传这部分最早的土著居民是乘着木筏,凭借着玻利尼西亚人高超的航海技术,从岛的西北面2000海里以外的太平洋岛屿马克萨斯群岛迁移过来的。这部分“移民始祖”的长相特征是:耳垂很大,因此显得耳朵很长,故被考古学家们称为“长耳人”。这批早期移民在极其艰难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在岛上顽强地生存了下来。大约14世纪前后,“长耳人”为了纪念他们的移民始祖所开创的基业,开始在岛上建造巨石人像并将其作为偶像加以崇拜,他们还赋予这些神像以“莫埃依”的尊贵名称。继“长耳人”之后不久,又有一批新的移民从太平洋的其他岛屿迁居到这个岛上。据说他们的耳朵与“长耳人”相比要短小许多,也许就像普通人一样吧,历史学家们为区别起见将这部分居民称为“短耳人”。而“莫埃依”神像,也同样成为“短耳人”的崇拜物。

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岛上的两部分居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但在两个世纪的和平岁月之后,分裂对抗的不幸局面却发生了。“长耳人”在较长时间里建立的移民优势,逐渐转而压迫并欲统治“短耳人”。不平等现象的日渐增多,终使“短耳人”起而反抗,导致了部落间的战争。经过残酷的搏斗厮杀,“长耳人”逐渐处于劣势并后撤到该岛东端的玻依克高地。他们在那里挖了一条两千米长的沟壑,并填上树干和灌木条点火引燃。但这条大道仅挡住了一部分“短耳人”的攻击,另一部分“短耳人”却机智地避开大道,从高地的另一端攻了上去。这一突袭使“长耳人”溃不成军,他们被赶到了自掘的火道边上,绝大部分人都被活活烧死,生还者寥寥无几。考古学家们对那条堑壑的土层做了碳化分析,估计那场战争进行的时间大约在距今1680年前。

但秘鲁人也好,玻利尼西亚人也罢,他们为什么要在岛上创造如此巨大、如此众多的人面石像呢?难道仅仅是后人纪念先驱者的“祖先崇拜”心理所致吗?一些心理学家分析,可能是岛上居民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孤苦、乏味生活中,想从这种富有艺术性的劳动中得到某种寄托和快乐。也可能是他们精神上总陷于苦闷和空虚,要通过建造巨石神像卷入一种狂热的宗教信仰,以得到某种解脱。还有可能是为了对岛上出没的野兽或入岛的外来侵略者形成心理上的威慑力量,才把“莫埃依”神像建造得如此巨大,并个个都是威严可畏的样子。当然,复活节岛的早期居民建造巨石人像的真正动机,现在还无从得知。

揭开面纱

按照通常的规律,文明的呈现是复合的整体。这意思是说,复活节岛上不应当仅仅只有这些巨石人像,而应当包括宗教信仰、神话传说,以及文字等文明产物。

据罗杰文等的回忆录介绍,当他们登上复活节岛时,曾在石人像附近发现大量刻满奇异形象形文字的木板。

这种象形文字的确非常奇怪,它不同于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也不同于印度、埃及的古象形文字。它的图形图案更趋于符号特征。它的笔触的粗细、深浅,似乎都表示着某种含意,而且整个如同密码似的书写排列方式,都仿佛表现出某种波动般的节律感。

由于后来西方传教士的到来,这种为复活节岛上所特有的木板文字被大批烧毁。这些传教士说木板文字是“魔鬼的咒语”。这种愚昧绝顶的行为,使今天的研究者们大感遗憾。因为迄今为止收藏于世界各博物馆中的这种木板文字,总共不超过10块。其书写的内容,各国科学家运用了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先进手段,都未能解读。复活节岛——这个远离大陆的火山岩堆成的孤岛,似乎不可能有大陆文明光临过它,岛上居民居然能创造出令今人还难以破译的古怪文字,这不能不让人们感到奇怪。按常规来理解,一个能创造出文字的民族,它应当具备伴随文字出现的其他文明来,可惜除了难以解释的巨石人像之外,谁也找不出与创造文字相适应的其他文明的痕迹。

岛上居民的肤色还颇复杂。说明这是个多民族混居的小岛。可是罗格文记述这些见闻的时候,岛上总共才有数百人口。数百人口又混杂着许多种族的人,真是让人疑窦丛生。

现代研究太平洋的学者认为,复活节岛上的巨石人像应属于玻利尼西亚文化,其根据就是库克船长说到的岛上原始居民使用的语言,保留着南太平洋群屿的音韵。说明复活节岛居民的种族,应源自玻利尼西亚群岛。反对这种观点的学者指出,复活节岛远离亚洲,而十分靠近南美洲。作为整体情况而言,玻利尼西亚是人类较晚迁入室居的地区之一,据研究波利尼西亚的历史绝不可能早于公元前9世纪。而复活节岛的考古调查表明,它最早在公元14世纪之后才有人居住,而更多学者认为复活节岛只是在公元1500年或1600年之后,才有人迁入居住。这距1722年荷兰人首次到来仅100多年时间,那么短暂的时间,岛民不可能完成如此庞大的雕石工程。

这显然太荒谬了。

的确,从人种角度入手,似乎可以找到解开复活节岛之谜的途径。

从宗教比较方面入手的学者们发现,复活节岛上的鸟人崇拜,颇似所罗门群岛上的绘画和木雕。所罗门群岛上的绘画和木雕所表现的鸟“人”,也是鸟首人身,大而圆的眼睛、长且弯的嘴喙,同时,从生活习俗方面加以比较,又能发现复活节岛与所罗门群岛的相似之处。复活节岛举行庆典时、主持人必须把头发剃光,把头染红。所罗门群岛也有染发习俗,而且由来已久、并且相当普遍。而复活节岛只有在举行庆典时这样做。

此外,复活节岛居民和所罗门群岛上的美拉尼西亚人,都有把耳朵拉长的习俗。罗格文就曾看见复活节岛某些居民的耳朵一直垂到肩膀上。这种习俗也表现在雕刻艺术上,譬如复活节岛上的巨石人像有不少都刻有长长的耳朵,而长耳朵的石人像在所罗门群岛就更常见了。

然而,这些零星的材料并不能使人信服。有的学者认为鸟人崇拜应起源于南美大陆,拉长耳朵的习俗,在南美印加人祖先中也曾流传。

托尔·海雅尔达因成功地利用原始孤舟漂流远洋,他则坚持认为复活节岛的先民应来自秘鲁。

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耸立在复活节岛四处的巨石像,很容易使人想到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蒂亚瓦纳科。因为那儿发现的巨石人像,其孤傲不逊的造型,面目清苦的面容,与复活节岛上的雕像如出一辙。但两地隔着高山和海洋,有近400公里的路程,这种空间的阻碍如何进行文化交流呢?

公元1531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弗朗西斯科·皮扎罗,率兵进犯印加帝国(今秘鲁境内),当他向当地印第安人询问蒂亚瓦纳科的情况时,他们告诉他谁也没有见过这座灿烂的文明古城——蒂亚瓦纳科毁灭之前的情形,因为它建设时,整个人类尚处在漫漫长夜的洪荒时代。

从这个残存的线索中,不禁让人想到一个问题,倘若复活节岛的巨石人像是受蒂亚瓦纳科的影响,那么,是谁把设计蓝图,加工办法和吊装设备带往遥远的太平洋中部一个小小的荒岛?

很显然的,原始的土著民族是不可能完成的。那么,传播这种文化的人又是谁呢?

复活节岛上仅生活着1000多居民,而在罗格文来到之前,小岛仅有数百人,岛上没有树木、无法以采集度日、狩猎也不可能,因为岛上除了零星的鸟类之外,成群的老鼠便是岛上的唯一动物。

岛上的土著居民以近海捕捞为业。在他们目所能及的视野内,除了大海、太阳、月亮以及星星之外,就别无他物了。愚昧当然和蛮荒有关系。

然而,复活节岛上的居民称自己世居的地方为“特—比托—奥—特—赫努阿”,意思是“世界的肚脐”。

假如:我们能远离地球,从高空鸟瞰地球时,我们惊讶地发现,岛上居民对自己居住地方的叫法完全没错。复活节岛位于太平洋中部,正是世界的中部——肚脐!

难道,岛上的居民曾经从高空俯视过自己居住的地方?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肯定有人曾经从高处俯瞰过小岛,并把这些告诉岛上的土人。问题是这些人又是谁呢?

“长耳人”

1722年,荷兰人罗格文登上复活节岛后,还发现岛上由两个特征迥然不同的民族构成,占人口大多数的第一个群体明显属于大洋洲的棕色人种;第二个群体则属于白色人种,他们个子很高,毛发和胡须呈红色或黄色,耳垂因戴着一些10~15厘米的勾子而显得格外长。他们被称为“长耳人”,是岛上的武士阶层。

52年以后,英国航海家库克把船停泊在复活节岛上时,那些本来面向内陆的石像已经被人从石台上推倒了,可能是这个岛上的居民发生过激烈的内战。

爆发内战的原因,不过是笼罩石像的众多谜团之一。

譬如说,大约有80个粗具外形,尚未完工的奇怪石像横卧在火山口,雕刻者就是从那里凿出灰色的火山岩来雕像的,劈石用的凿子撒落四处,似乎是劈石时突然丢下的,这是什么缘故呢?他们已开始雕刻这些石像,其中有的长达21米,后来为什么又放弃了?是什么人刻这些雕像的?巨大的石像生着双翅和鸟一样的脑袋,还有一些石像肩头耷拉着,光脊梁和肋骨向前突出,而肚子则完全凹陷下去,面孔奇特恐怖:过分长的耳朵几乎垂到肩上,眼睛异常突出,目光凝重,弯勾鼻子,下巴奇特,额头很高,尖尖的头顶上头发稀少,两道浓密的眉毛连在一起,所以这些特征,加上他们痉挛般的表情,给人噩梦一样的恐怖。

一般学者认为,约公元12世纪时,玻利尼西亚人划着装有弦外支杆的独木舟由西向东到达复活节岛,但是根据复活节岛居民的传说,他们的祖先约在公元400年前后来到复活节岛,后来玻利尼西亚人也来到岛上。他们来到之初受到长耳人的热情款待,岛上的石像是长耳人为纪念亡者而竖立的。

两种族的人和平共处了一段时间,但是后来,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和追求终于导致一场战争。玻利尼西亚(短耳人)无法理解长耳人那种近乎狂热的劳动和创作欲望,他们诡计多端,爱好征伐,在密谋中他们于公元1600年至1700年发动了一次叛乱,由于人数上的优势,加上有内奸,玻利尼西亚人赢得了战争,红头发白人被屠杀并扔进伊科沟内。玻利尼西亚人在内奸的协助下,攻破长耳人的要塞,并一把大火烧毁了要塞。不过沟内发现的物质,经过碳14的测定,证明其年代在1680年,比那些大石像被推倒的日期几乎要早一百年。

科学家们相信,长耳人在岛上有着非凡的成绩,石头雕刻,平台、坡道、长廊、堡垒以及在坚硬的岩石上凿出的洞穴和坑道,以及火山峰上的观象台。由此有人认为,复活节岛上的来者是来自外太空。根据传说,他们被称为维拉科哈斯人,即飞人之意,他们在观象台上降落,在山上发现有许多石刻和石雕,表现的是长着军舰鸟一样的双翅和脑袋的人,以及一些圆脑袋、其大无比的环形眼睛的怪人。

20世纪50年代,挪威人类学家兼冒险家海伊达到复活节岛作了一次远征考古,对雕石像的人和石像倒下的原因提出独特的见解。他的依据是古老的民间传说与物证。

传说中说,长耳人在扎蒂基国王的率领下于公元300年左右从美洲大陆的秘鲁渡海来到复活节岛。他们乘坐的船有三至四根桅杆,二至三层的甲板,风帆的配置十分合理,一船能运载好几百人。在复活节岛的岩洞的洞壁中发现这些船的形象。庞大的舰队在复活节岛的阿纳凯纳海滩登陆。他们在那里雕刻了一个绝妙的石头圆球,并称之为海岛的黄金中心。

长耳人带来了天文学、航海学、建筑学、物理学和农业科学的先进知识,“隆戈隆戈”文字,对太阳的崇拜,以及甘薯、甘蔗、芦苇等作物,石刻作品中表现的形象是蛇、凯门鳄、企鹅、鸟类、猫、猴子等,而且石像与在南美洲发现的石像非常相似。石刻上的动物都是玻利尼西亚人完全不知道的。另外,海伊达指出,岛上有许多木刻的表意文字,它们全都刻在硬木匾上,岛上的人称之为“说话板”,这文字至今没有破译出来。海伊达指出,古代的玻利尼西亚人没有这种文字。海伊达本人曾于1947年乘“康迪基”号木筏作了一次著名的旅行,以证实自己的说法。

不管那些石像是谁雕刻的,整个过程必须全体居民合作才能完成。海伊达作过一次试验,单是移动一座石像就需要动用18人。岛上的居民为什么要投身于这件费力的事情呢?他们的动机是什么?现代心理学倒是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见解:复活节岛非常贫瘠,没有多少动物可供狩猎,而且位置偏僻,没有仗可以打,长耳人为了打发时间,于是开始雕刻巨大的石像。事实真是如此吗?

第二章 神秘的高原古文化:印加帝国

外星人之门

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的的喀喀湖东南21公里、海拔4000米高的层峦叠嶂的安第斯高原上,有一座前印加时期的蒂亚瓦纳科文化遗址。自1548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发现了这个被印加人称为蒂瓦纳科的小村落,并向外界报道以后,以精美的石造建筑为特征的蒂亚瓦纳科文化就此著称于世。自那以后,围绕这个遗址是什么时代建造的、由何人建造的、究竟是什么所在整整讨论了4个多世纪。

这是一个星散在长1000米、宽400米的台地上的大遗迹群,地处太平洋沿海通往内地的重要通道上。遗址被一条大道辟为两半,大道一边是占地210平方米,高15米的阶层式的阿加巴那金字塔,另一边是由长118米、宽112米的台面组成的卡拉萨萨建筑。该建筑至今仍完好无损,四周围以坚固的石墙,里面有阶梯通向地下,西北角就坐落着美洲古代最卓越、最著名的古迹之一——太阳门。它被视作蒂亚瓦纳科文化的最杰出的象征。

蒂亚瓦纳科文化是公元5世纪到10世纪之际影响秘鲁全境的文化。作为该文化的代表太阳门,由重达百吨以上的整块巨型中长石雕刻而成,造型庄重,比例匀称。它高3.048米,宽3.962米,中央凿一门洞。门楣中央刻有一个人形浅浮雕,人形神像的头部放射出许多道光线,双手各持着护仗。在其两旁平列着三排48个较小的、生动逼真的形象,其中上下两排是面对神像的带有翅膀的勇士,中间一排是人格化的飞禽,浮雕展现了一个深奥而复杂的神话世界。这块巨石在发现时已残碎,1908年经过整修,恢复旧观。据说每年9月21日黎明的第一缕曙光总是准确无误地射入门中央。

在印加人创造蒂亚瓦纳科文化年代,尚未使用有轮子的运输工具和驮重牲畜,因此在这云岚缭绕、峭拔高峻的安第斯高原上建造起如此雄伟壮观的太阳门,确是不可思议。16世纪中叶,西班牙殖民主义者见到这座庄严的古建筑时,曾认为是印加人或艾马拉人造的。但艾马拉人不同意此说,认为太阳门远为古老,是太阳神维拉科查开辟天地,建造了太阳门和蒂亚瓦纳科其他各种动人心魄的建筑群。

欧美大百科全书叙述了两种传说,一个传说说是由一双看不见的手在一夜之间建造起来的;另一传说说是那些雕像原是当地居民,后来被一个外来朝圣者变成了石头。

长期定居在拉巴斯的奥地利考古学家阿瑟·波斯南斯基则在20世纪上半期提出一个假想,认为该文化年代可上溯到13000年前,它建在一个巨大的甜水湖岸上,湖水来自融化了冰河的冰川,由科拉族、阿拉瓦族缔造了史前期的城市,太阳门是个石头日历,后来火山爆发或其他自然灾祸毁灭了这个古老城市和文明。

然而上述这些说法仅是神话传说而已。

为弄清蒂亚瓦纳科文化的来龙去脉,美国考古学家温德尔·贝内特用层积发掘法证明该文化最早年代为公元300年,太阳门等建筑在公元1000年前正式建成。这里原是宗教圣地,朝圣的人群跋山涉水去那里举行朝拜仪式,可能就在朝拜同时运来了建筑材料,建造了这些宏伟建筑物。前苏联历史学家叶菲莫夫、托卡列夫也赞同这一观点。

但问题是,在当时生产力极为原始,怎么把重上百吨的巨石从5公里外的采石场拖曳到指定地点,要完成这任务至少每吨要配备65人和数英里长的羊驼皮绳,这样得有26000多人的一支庞大队伍,而要安顿这支大军的食宿,非得有一个庞大的城市,但这在当时还没出现。

另有不少人认为,当初是用平底驳船从科帕卡瓦纳附近采石场经过的的喀喀湖运去石料的。据地质考查,当时湖岸与卡拉萨萨亚地理位置接近,后来湖面降低才退到现在位置。如这一说法成立,那使用的驳船要比几个世纪后的殖民主义者乘坐的船还要大好几倍,这在那时也是不可能的事。

玻利维亚著名的考古学家、蒂亚瓦纳科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卡洛斯·庞塞·桑西内斯和阿根廷考古学家伊瓦拉·格拉索用放射性碳鉴定,蒂亚瓦纳科始建于公元前300年,公元8世纪以前峻工,一般认为在公元5至6世纪。建造者可能是安第斯山区的科拉人。他们都认为太阳门是宗教建筑。前者认为蒂亚瓦纳科是举行宗教仪式的中心场所,太阳门是卡拉萨萨亚庭院的大门,门楣上图案反映了宗教仪式的场面。伊瓦拉·格拉索认为,太阳门很可能是阿加巴那金字塔塔顶上庙堂的一部分,因为把它作凯旋门或庙堂的外大门,显得过于矮小,尤其是中间的门道,稍高的人非得弯腰才能通过。美国的历史学家艾·巴·托马斯也认为遗址是科拉人建造的,但不是宗教活动场所,而是一个商业中心、文化中心,阶梯通向之处是中央市场,太阳门上的浅浮雕,其辐射状的线条表示雨水,两旁的小型刻像朝着雨神走去,以象征承认雨神的权威。

至于有人将蒂亚瓦纳科说成是某一时期外星人在地球上建造的一座城市,太阳门是外空大门,那无疑是极其奇特的一种看法了。

虽然400多年来,对蒂亚瓦纳科文化,对太阳门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但相信有那么一天,太阳门的本来面目会揭示天下。

深山古堡

南美洲在欧洲人来到之前是印第安人的王国。在印第安人的历史中仍有数不清的谜团缠绕着现代人。

在南美洲秘鲁的拜迪那由兰卡山中,矗立着查文多王塔尔塔。古堡坐落在群山之中,常人几乎是无法涉足的,但古堡的堡垒、墙垣、内室的建造方式都是完全特殊的。确切地说,墙壁是用雕刻和打凿深谷、高峰和山洞的岩石而成的。古堡的防御非常坚固,入口处布满无穷无尽的机关陷阱。科学家们解不开的谜在于新石器文化时期的人们如何能用他们拥有的唯一工具——石头去开山凿岩?查文文化时期,当地的居民人口极少,因此,古堡的建设不可能像古埃及法老建造金字塔那样,动用成千上万奴隶。

古城堡的中央矗立着一个堡垒,外人只有经过在山岩上凿出的无数迷宫一样的地道才能进入堡垒。在堡垒的中央大厅,有一根被称为“石头匕首”的石柱,它高5米,呈尖头短剑的形状,石柱的尖刃牢牢地插在地面的花岗岩里。3500年过去了,对于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至今没有找到科学的解释。石柱和其他地面都是由无比坚硬的花岗岩构成。在重达数吨的“匕首”刀峰上雕刻着一个女人的形象,她的面孔奇特,仿佛是人和美洲豹的结合体,头上没有头发,而是盘踞着几条凶狠的蛇。它非常像希腊神话中蛇发女怪墨杜萨。女人的形象非常令人费解,因为安第斯山中根本没有美洲豹。

1956年,一些科学家乘飞机飞越安第斯山脉时,发现了位于海拔6000米高处的塞拉加古城堡废墟。于是,科学家们对此城堡进行了科学考察。经过鉴定,这座堡垒的历史比闻名的印加帝国还要久远。堡垒有坚固的围墙,里面有许多高12米的堡垒和塔楼。它们全是用大块的打磨平整的石块砌成的,并且没有使用灰浆。堡垒和塔楼都没有门和窗,唯一的进出口是房顶上正方形的口子。

可以想象,修建这座堡垒的人们不需照明、取暖、食品和饮用水,因为方圆数百公里内没有森林、动物、河流或湖泊。他们不用梯子就能爬上塔楼,并且能够生活在海拔6000米、几乎缺氧、就连兀鹰都很少问津的地方。而且,只有乘坐直升飞机才能到达古堡垒,因为此地没有宽阔的平地可供其他飞机降落。再者,城堡周围密布着峻峭的山峰和危险的深渊,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可以行走的路。对于科学界来说,在这样海拔的高度上,巨大的石块如何能够加工和垒砌,甚至堡垒的居民如何生存,都是无法解释的。

在智利圣佩特罗沙漠中,人们发现了长达数十米的石刻布满了坚硬的岩石上,表现的内容是长翅膀的人物和圆、三角形、正方形、七边形等几何图形,以及几篇2米多长的石刻文字,其形状与古代北欧语言的字母表相似。然而,虽有图案存在,却在圣佩特罗沙漠中没有发现人类活动的踪迹。这里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白天气温高达零上50摄氏度,而夜间的温度则在零下10摄氏度以下,方圆数百公里内没有任何水源。

1979年,一支科学考察队乘飞机飞越秘鲁阿雷基帕省时,偶然发现地面上有一些巨大的图案,图案分布在利马东南1000公里的马赫斯和西华斯沙漠中。

1980年,科学家开始对这些图案进行仔细的考察。这些图案有3000年的历史,图案有鸟类、爬行动物、猴、猎科动物,它们的长度均在30.0米,其中有一条巨蟒竟长达72米,宽2米。同时,在这里还发现了14个巨型圆圈,最大的直径有40米。

实际上,它们是圆形平台,当中带石子的土层的硬度几乎与混凝土一样,只有在500米的高空中才能看清楚。在附近的一些不大的土岗上,发现了两个坚固的古堡。古堡的墙有56米厚,用火山熔岩砌成。考虑到火山熔岩坚硬无比,而古堡的墙垣又坍塌和侵蚀的厉害,古堡的历史估计在6000年以上。

印加人之前的什么人能够在没有生命的沙漠中(最近的水源在300公里之外)修建起这些雄伟的古堡呢?不知名的建筑者们是用什么方法把重达10吨的巨大石块从数10公里远的地方运来、起吊和砌成墙的?

神秘线条

至今学者们争论不休:历史上人类的许多特异成就到底有何用处?

1926年,秘鲁考古学家泰罗率领一个研究小组来到南部那斯克镇附近的一片干旱高原上进行考察,这个地区曾是那斯克印第安人的故乡。一天下午,秘鲁组员瑟斯丕和美籍组员克罗伯攀上一座山头,他们居高临下,忽然看见荒原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模糊线条,是在平地上看不出来的。经过考察,发现这些线条是清除了地上的石块后露出了黄土而形成的。

最初人们认为这些线条是古时候那斯克人的道路。20年代末30年代初,考古学家通过飞机飞行考察,发现荒原上除了线条外,还有许多巨大长方形和几何图形,许多种动物的优美线条画,包括猴子、蜘蛛、蜂鸟、鲸,还有手掌和螺旋形图案,每个长约1.2~1.83米不等。这样的线条显然不是道路。

虽然有的线条长达数公里,但不论它们是越过任何地形,延伸到山顶,其直线偏差每公里不过一、二米。这些线条绝不是艺术品,因为当时那斯克人不可能在高空俯瞰欣赏。这些线条也不是什么工程杰作,因为1000名印第安人在三周内便可将所有的石头搬走。至于何以能笔直,那就更简单了。

学者们最感兴趣的不是线条的产生,而是它的用途。1941年,美国考古学家科索克通过许多线条和图案的研究,认为是制作观察天象。这种说法引起了德国数学家赖歇的兴趣,从1946年开始,她用尽毕生精力,力图揭开这些线条的奥秘。她和科索克都认为这些线条指向主要星座或太阳,以计算日期,她认为那些图案代表的是星座,整个复杂的记号网可能是一个巨型日历。

1968年,美国天文学家霍金斯在英国南部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迹“巨形方石柱”发现类似的天文定线后,便将注意力转到那斯克线条。他借助计算机查测每条直线在过去7000年内是不是曾对准过太阳、月亮或是一个主要星座。结果有个名为“大长方形”的图形在公元610年前后各30年内曾对准昴星团。这日期与现场发现的一根木柱的年代不谋而合。尽管如此,还是不能解开那些线条的奥秘,因此,那些好像有特殊意义的线条只能是巧合的。

1977年,英国的电影制片家莫理森也加入到研究的行列。他认为要找到最终答案,必须弄清那斯克人的风俗和宗教。虽然那斯克人早已消失,但在安第斯山脉的其它地区也有类似的线条,因而他希望居住在那里的印第安人能够说明造这些线条的意图。

莫理森的好奇心又是受到1926年发现这些线条的瑟斯丕的启发。瑟斯丕早在1939年便认为这些线条是用作宗教的道路,只是没有找到证据。莫理森在一本西班牙编年史里发现了一点线索,书中记录了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的印第安人如何从太阳神殿出发,踏上伸向四面八方的各条直线,到沿途安设的神龛去参拜。既然那斯克荒原上的线条穿行于一堆堆石头之间,那些石堆不就是笔直的神圣路径连接的神龛吗!

于是,莫理森前往库斯科勘查这些神圣的路径,但痕迹早已湮没。1977年6月,莫理森终于在玻利维亚的一个艾马拉人居住的地区,找到了一批不是移去石头,而是割除灌木形成的线条,它们和那斯克荒原上的线条一样笔直,一样不顾任何地势阻挡的向前伸展。同时,正是这些线条将石头堆筑成的神龛连接了起来,而且许多神龛还筑在山顶。

莫理森发现,好几条连接神龛的路线汇合于一座庙宇。印第安人沿着这些路线前往庙宇,途中不时停下向路边的神龛参拜。在他们看来,偏离这些路线就会走入妖魔鬼怪的领域。艾马拉人认为,神龛的位置越高,神灵的威力就越大。由此可知,这里的路径也和那斯克的一样不避险阻地直达山顶。

是天文定线还是朝圣之路,那斯克线条之谜迄今尚未完全揭示。目前,那斯克线条正受到保护,以便今后研究,因为每块没有翻起的石头后面都可能隐藏着重要的线索和揭示奥秘的钥匙。

一夜消失的帝国

印加帝国文化发祥地在的的喀喀湖畔,虽然在高达4000米的高原上,它具有丰富的水量,一片绿茵,阳光充足,是农业立国的最好地方。在这里,印加人胼手胝足,惨淡经营,以最进步的方法建筑了漂亮宏伟的宫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这是多么安祥的一个部落。印加人信奉太阳神,接受太阳神统治帝国的说法。他们还有进步的政治制度,能够利用完善的法律来治理百姓,绝不以严刑峻法苛难。

以农立国的印加人,早在公元前400年就知道集约栽培法,他们栽培玉米的技术是高超而无人能与之比拟的,此外印加人在纺织品的生产技术上,更有伟大的突破,各色各样的织法以及各种形态的精致图案,都具巧夺天工的技巧。

由于发掘了金矿,在帝国庄严的宫殿建筑上,四处均镶着金饰物,灿烂耀目,光彩辉煌,但这也同时为其本身带来了不幸的灾难。

在印加帝国到了多拿卡巴克王统治时,造成了印加无以伦比的盛世。多拿卡巴克王死后,把印加帝国分为两部分,传与瓦斯卡尔和阿达瓦尔巴两个儿子来统治,于是在1532年,兄弟阋墙,互不相让的战争种下了自取灭亡的祸因。“他们在太平洋上,乘坐浮水的大房子,掷出快如闪电、声如雷霆的火团,渐渐靠近了。”正如预言所说,猫眼、尖鼻、红发、白皙的皮肤、蓄着胡须的天使回来了,印地安人甚至没有抵抗,便献出一座空城逃逸了。

其实,他们错了,这一批被误认为神祗的人,是西班牙征服者比萨罗和他率领的180名士兵。

比萨罗深知必须擒获印加帝国的皇帝,方可掳获更多的金银财宝,于是比萨罗和同来的西班牙籍神父商量后,邀请阿达瓦尔巴这位印加皇帝前来卡萨玛尔卡镇,接受天使的蒙召,阿达瓦尔巴带着2000名壮士,手无寸铁地诚心接受召见,谁知竟然遭受监禁的命运。

比萨罗囚禁了皇帝,便将所有珍宝集中,并冷酷地杀死国王,以除后患。

贪得无厌的比萨罗在杀死国王后,率兵前往印加首都库斯科,企图搜寻更多的宝藏,然而令人讶异的是,在库斯科城中,无论是宫殿、神庙都空无一物,连称为“太阳的尼姑庵”中百位美女亦不知去向,整个库斯科城成了一所死的世界。

究竟印加帝国的人们以及财富,为何在霎时之间消失的无影无踪?至今仍令历史学家们费思难解。

有一种说法是印加人民自知抵抗不过刀剑锐利、心思狠毒的西班牙人,于是用木筏载着国王的木乃伊,和国内所有的金银财宝,经向上天祈祷过后,把这些昂贵的宝物沉到250米深的的的喀喀湖中。

然而仔细思考,印加人拥有7万骑精锐,难道不敢和180名西班牙人做殊死之战,而任由比萨罗横行霸道?却私下做大迁移,逃向不为世人知晓的高山中,这似乎说不通。

然而今日许多考古学家在罅延的安第斯山脉中,陆续发掘到许多印加帝国的遗迹,证明印加人确实曾经抛弃辛苦经营的帝国,而在蛮荒的山地中再建王国。

在玛殊比殊的地方,考古学家丽海姆发现了一个洞穴,两边排着雕凿极工整的石块,可能为一陵墓,陵墓上是一座半圆形建筑物,外墙顺着岩石的天然形势建造,契合的巨石间插不进一张纸,墙是用纹理精细的纯白花岗岩方石砌成,匠心独具,颇有艺术价值。在这山上的墓穴中的骨骸,女性占绝大多数,是否是当年“太阳的尼姑庵”中的美女被送到这里,继续为印加帝国祈祷呢?

由于印加人民没有发明文字记载,使得遗留下来的问题更具神秘性。又有一班学者根据印加人的记录,大胆推测当时印加帝国虽然拥有高度文明,但却被突袭而来的恐怖瘟疫,横扫全国。

然而就算是发生瘟疫,难道当时的西班牙具有免疫力?即使印加人认命了,纷纷向瘟疫低头,垂首等死,试想1100万的人口,如何能消失殆尽?

遗留下来的谜,疑云重重,仿佛替古代印加帝国的神秘灭亡增添点点色彩,有没有可能在西班牙人入侵印加帝国,另一位国王瓦斯卡尔率领着数以百万的印加人深入蛮荒的安第斯山中,以无比坚毅的信念与勇气,在整座山上遍筑藏身的栖息之所,于是一座座宏伟的建筑物在隐密的丛林中再现,当他们养精蓄锐,打算再度恢复当年的印加势力时,一场大瘟疫侵袭,残存的印加人无力再重新振奋势力,只得继续逗留在丛林中,埋葬死者,消灭遗迹,为了避免再度引起纷争,他们销毁了高度的文明,企图掩饰当年印加帝国的强盛……然后以最简单的方式,聚集部落为生,形成今日印地安人的祖先呢?

第三章 最具悬念的玛雅文化

当我们面对着玛雅遗址异常灿烂的古代文明时,谁都会情不自禁地问:这一切是怎么来的?史学界的材料表明,在这些灿烂文明诞生以前,玛雅人仍巢居树穴,以渔猎为生,其生活水准近乎原始。有人甚至对玛雅人是否为美洲土著表示怀疑。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南美丛林中这奇迹般的文明,存在着一种渐变,或称过渡阶段的迹象。没有一个由低而高的发展过程,难道玛雅人的这一切是

从天而降

的吗?

的确,这一切是从天而降的。地面考古没有发现文明前期过渡形态的痕迹,分析在此之前的神话传说,也无线索可言。玛雅文明仿佛是一夜之间发生了又在一夜之间轰轰烈烈地向南美大陆扩展。从天而降

玛雅文明,这个在公元前1000年前,由简朴的农渔社区发展出辉煌的文化,又在不知名的摧残下,沦为衰亡的民族,究竟得自什么力量,能在石器时代创建出傲世的文化?又遭遇何种苦难,消失在中美洲的热带雨林区?

玛雅人居住的领域包括中美洲的心脏地带,横跨危地马拉、贝利兹、墨西哥、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部分地区,分别以二个互相隔离的区域为中心——齐阿巴斯和危地马拉高原的南部高地,太平洋潮湿的沿海平原与萨尔与多西部、墨西哥湾伸到贝利兹一带及洪都拉斯的热带森林区。主要人口则集中在今天危地马拉的佩登省和北犹如敦矮岩密布的低洼地区。

1983年,一位英国画家在洪都拉斯的丛林中发现了一座城堡的废墟。

当然这座城堡里没有沉睡的美丽公主,只有灌木丛生的断墙残垣。坍塌的神庙上的一块块巨大的基石,无不刻满精美的雕饰。石板铺成的马路,标志着它曾经是个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闹市。路边修砌有排水管,又标志着它曾经是个相当文明的都市。石砌的民宅与贵族的宫殿尽管大多都已倒塌,但依稀仍可窥见当年喧杂而欢乐的景象。

所有这些石料,无不苍苔漫源,或被荒草和荆棘深深掩盖,或被蟒蛇一般行走的野藤紧紧缠裹。从马路和房基上破土而出的树木,无情掀翻了石板。而浓荫逼人的树冠,则急不可待地向废墟上延伸,仿佛急于掩盖某种神秘的奇迹。

如此荒蛮的自然景象与异常雄伟的人工遗址,形成巨大的反差,而令人们久久激动,不能自禁。丛林中发现的这个城市披露之后,举世震惊。20世纪以来一批又一批考古人员来到洪都拉斯,随后他们又把寻幽探胜的足迹,扩大到危地马拉、墨西哥、秘鲁以及整个南美大陆。

无数的奇闻轶事随着考察队的到来,纷纷传出——玛雅人的金字塔可与埃及人的金字塔媲美。危地马拉的提卡尔城内的那座金字塔高达70米,墨西哥的巨石人像方阵令人困惑不解,特奥蒂瓦坎的金字塔其雄伟和精美,堪称奇绝……

在墨西哥丛林中,有9座金字塔。塔中存放着精致的凹凸透镜、蓄电池、变压器、太阳系模型的碎片。塔内有一种空间形态能,可以使刀刃锋利起来,使有机物发生脱水反应。1927年,美国探验家马萨斯在一道棺椁底层的陪葬品中发现了一具水晶骷髅,它发出耀眼的七色异彩,具有麻醉般的催眠作用。然而,水晶的高级制作技术是1947年才开始的。根据以上事实,人们认为贮藏物不是地球上人类的作品。

不过金字塔出于玛雅人之手已无争议了。为了建造这9座金字塔,玛雅人跋涉于太平洋和哥第拉之间,把所需的石料运往墨西哥的丛林中,但是在通往金字塔的途中没有任何道路、建筑和车轮的痕迹,他们是使用什么工具把那些石料和塔中物品运过去的呢?人们猜测可能是飞船。

据统计,各国考察人员在南美洲的丛林和荒原上,共发现废弃的古代城市遗址达170多处。它为人们展示了一幅玛雅人约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八世纪时,他们北达墨西哥南部的尤卡坦半岛,南达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直抵秘鲁的安第斯山脉广阔的活动版图。它告诉我们玛雅人于3000年前,就在这块土地上过着安定的生活。

没有巨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的保证,即使受到来自其他星球智能生命的启发,美洲人也无法创造出这种奇迹。考古学家证实,在创造这一系列奇迹时,玛雅人已进入富足的农耕社会,并独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字。

进一步的研究并没有使人解开美洲如何和为何建造金字塔之谜,反而让他们更感到迷惑不解——玛雅人拥有不可思议的天文知识,他们的数学水平比欧洲足足先进了10个世纪,一个以农耕为唯一生活来源的社会,居然能有先进的天文与数学的知识,这的确是要让人怀疑的。

还有,当我们面对着玛雅遗址异常灿烂的古代文明,谁都会情不自禁地问:这一切是怎么来的?史学界的材料表明,在这些灿烂文明诞生以前,玛雅人仍巢居树穴,以渔猎为生,其生活水准近乎原始。有人甚至对玛雅人是否为美洲土著表示怀疑。因为,没有证据表明,南美丛林中这奇迹般的文明,存在着一种渐变,或称过渡阶段的迹象。没有一个由低而高的发展过程,难道这一切都是从天而降的吗?

的确,这一切是从天而降的。地面考古没有发现文明前期过渡形态的痕迹,分析在此之前的神话传说,也无线索可言。玛雅文明仿佛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又在一夜之间轰轰烈烈地向南美大陆扩展。

奇怪吗?是有点儿奇怪。除了“神灵”之外,谁还有这等魔法?不幸的是,玛雅人的神话恰恰说他们的一切都是神灵所赋予的。流传在特奥蒂瓦坎附近的神话告诉人们,在人类出现以前,众多的神灵曾在这里聚会过。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人素有“新大陆的希腊人”之美称。他们的故国位于中美洲的心脏,主要是在现今的墨西哥境内,同时横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三国。玛雅文化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比古罗马帝国的建立还要早2300年。玛雅文化在美洲大地上繁盛一时而又突然消失,直到近代,才被人们重新发现。

16世纪初,西班牙人在来到了墨西哥东南部的尤卡坦半岛。他们意外地发现,在热带密林的绿荫下,隐藏着宫殿的废墟,半岛上许多地方还残存着城市的遗址,而一些宏伟的神庙和巨大的金字塔,更使他们倾倒称奇。然而最使他们惊讶的是,在这样一个布满古迹遗址的半岛上,只居住着一些隐身于丛林之中的印第安人。他们以树叶遮体,以采集、狩猎为生,还处在一种艰难竭蹶的生活状态之中。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遗址与生活方式极端落后的岛上人群形成了尖锐的对照!

对这个矛盾深感困惑的西班牙人,在尤卡坦半岛上一个叫做乌希马尔的地方,发现了让他们难以置信的奇迹。那里矗立着一座长180米、宽150米、高13米的宏伟建筑。西班牙人把它称之为“总督府”,是用10000多吨石料建成的。它的墙壁上方有一道3米宽的石刻饰带,围住了整个府邸。饰带上刻有150个蛇形神面具,每一个都刻得一模一样,它们是用22000多块石头拼成的。每块石头的大小和花纹都绝对准确。如果当时哪一块有半寸之差,那么千万块石块的拼接就无法实现。后来,西班牙人又见到了岛上的“太阳”和“月亮”金字塔。它们气势宏伟,接天而立,通向塔顶神庙的高层石阶十分陡峭,远处望去,就像是一条通向“天国”的云梯。修建“总督府”和金字塔这样浩大和精密的工程,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还要有严密的组织、科学的分工和富有权威的指挥。即使在科学技术、组织管理已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去完成这样的工程也是十分艰巨的。

然而,这些宏伟的古城到底建于何时?在没有铁器、车马和测量仪器的古代,玛雅人是以什么工具完成了这些用巨石精密建造的艰巨工程?后来玛雅人又为什么抛弃了这些杰出的建筑而遁迹他乡?这些至今还没有人能够回答。

而这些玛雅文明重新为欧美所认识,是进入19世纪后。1822年英国人陆续着手研究玛雅文化,并推论说,玛雅文明是由旧约圣经中的“失落的十部族”的后裔所建造的。

在危地马拉东部有一大片广大的热带丛林。1849年,有两名白人来到此地,一个是美国人约翰·史蒂芬生,另一个则是英国画家佛莱迪力克·嘉乌德。但在两位白人探险家前来此地之前,玛雅的超古代文明遗迹已封闭了。当时中美洲正发生巨大叛乱,两人一开始探险就被捕,数日后才被释放继续探险。

二人雇了当地的向导,经过几天后终于发现一高约30公尺的石壁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渡河之后两人看到了比想象更为壮丽的遗迹。巨大的雕刻、石柱、祭坛,表面都刻有人物、动物及象形文字。另外,还有一巨大金字塔型的建筑耸立于林木之间。其次在东侧也有一高大的神殿,刻着2500个“神圣文字”及各种奇异又美丽的雕刻。史蒂芬生二人的探险工作持续了数年,新的遗迹不断被发现,而此文明遗迹谜,也变得愈来愈难解了。

考古学研究的进展已经表明:这些伟大建筑的创造者是美洲人的文明始祖——古代玛雅人。他们的创造性活动还表现在其他许多方面。玛雅人很早就掌握了丰富的数字与天文学知识。

玛雅人还有自己的文字,他们以毛发做笔,把800多个象形文字符号写在陶器和科波树的树皮上,以此为记载他们的历史、科学、神话和习俗。他们也把文字刻在石柱上,以便永世保存。可惜,石柱上留下的最后日期据测算相当于公元909年,历史的线索就从此中断。从公元10世纪到16世纪,尤卡坦半岛的历史失落了600多年。在这段时间里,尤卡坦半岛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玛雅帝国雪崩般地衰亡了?玛雅人又怎么会奇迹般地从此消失了呢?这些都是历史的谜团。

玛雅天文历法

玛雅人创出了一套精巧的数学,他们的数学技巧,在古代原始民族中,真是高明得令人吃惊。玛雅人是世界上最早掌握“0”概念的民族,他们熟悉“零”的概念,比阿拉伯商队横越中东的沙漠把这个概念从印度传到欧洲的时间早一千年。

要知道数学上“0”的被认识和运用,标志着一个民族的认识水平。玛雅人在这方面的才能比中国人和欧洲人都早1000~3800年。

玛雅人除对地球历法了解得十分精确之外,他们对金星的历年也十分了解。金星的历年就是金星绕太阳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玛雅人计算出金星历年为584天,而今天我们测算金星的历年为584.92天。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几千年前的玛雅人能有如此精确的历法,这意味着什么?

人们喜欢把美洲称为新大陆。过去,人们一直都相信,在哥伦布发现它以前,美洲土人谈不上有什么文明,他们与欧亚大陆老死不相往来,彼此连对方的存在也不知道。不过,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调查却发现,被人们称为“红番”的印第安人,曾有过相当辉煌的文化成就。他们和发达地区,也许早在史前就有接触。有些学者甚至认为,中国文明和印第安文明,本是同根生。200年前,欧洲人在墨西哥城修筑宪法广场时,从地下挖出了一块重25吨、直径3.7米的圆形巨石。这原是一块古代美洲土人雕刻的历石,也就是用石头雕成的日历,据考证,制作这石块的是15世纪的阿兹特克人。因此,这石块便称为阿兹特克历石,如今它珍藏在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中。这块历石,是天文学史上的珍贵文物,使用的是玛雅人发明的历法。历石当中雕着他们崇拜的太阳神托纳蒂乌的肖像。在第一层内圈,有4种动物或人物的图案,代表太阳神的5个前身,与太阳神一起合称“5日”。其他每一层圈子,每边都由13或20格不同的图案构成。

原来,玛雅人的数字是20进位的,每月也只有20天。他们通用的历法有两种,一叫“圣年历”,作宗教崇拜用,把一年分为13个月,每月20天,全年共260天。第二种是“太阳历”,又称“民历”,每年有18个月,每月20天,另加5天是禁忌日,即全年共365天,每4年加闰1天。在平时,玛雅人是把两种历法同时使用的。他们的纪年,由“5日”的名号,与1到13的数字相配合,便能组成52年循环一次的周期(颇像中国的天干地支纪年)。这套历法,玛雅人早在纪元前已熟练运用,其精密程度远远超过同时代古希腊或罗马人的用的历法。

有趣的是,最近,中国的民俗学者在云南彝族聚居的地方,发现彝族人也使用与这历碑上完全相同的玛雅历法。位处东西两半球的美洲古代文明与东方文明为何有联系?怎样联系?实在发人深省。

玛雅历法是一个不解之谜,考古学家们对玛雅历法展开过激烈的争论。考古学家们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们各论相悖,互不相让。世界上,还发现了其他一些神秘难解的历法,看上去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历法,同样是个数学问题,比如玛雅历法,它有一定的周期,例如:

20金(天)=1乌纳(月) 或20天

18乌纳=1盾(年)或360天

20盾=1卡盾或7200天

20卡盾=1伯克盾或144000天

20伯克盾=1皮克盾或2880000天

20皮克盾=1卡拉盾或57600000天

20卡拉盾=1金奇盾或1152000000天

20金奇盾=1阿托盾或23040000000天

考古学家发现,玛雅人在数学、天文学和农业技术方面的知识都很惊人。新的发现引出了新的疑问。为什么玛雅在数学上采用20进位制?这同当今世界上使用的10进位制有何关系?为什么玛雅人的天文台与现在的天文台如此相似?他们用怎样的方法准确地预测日食、月食和金星的公转周期?为什么玛雅人能得出一年为365.2420天的精确数字,与现在的365.2422天的数字相差只有万分之二?玛雅人巨大的农田水利系统是怎样建成的?等等,等等。

如果你还知道玛雅人竟然知道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存在,你不感到惊讶吗?他们的彻琴天文台的观天窗口不是对准最明亮的星体,而是对准银河系之外那片沉沉的夜幕。他们的历法可以维持到四亿年之后,其用途究竟是什么?

玛雅文字

位于洪都拉斯西部的科潘遗址象形文字阶梯,是玛雅文字的一大宝库。在科潘遗址中,人们发现在许多石碑、石像上都刻有象形文字。最令人惊叹的是一座有63个石级的“象形文字阶梯”,它高约30米,宽约10米,上面刻有2500个象形文字,真可谓考古学上的一大奇迹!

玛雅的象形文字别具一格,每个字都用方格或环形花纹围起来,里面的图案或像人,或像鸟兽,或是一些圈圈点点。玛雅人曾用这种文字写下了大量书籍,可惜都被西班牙殖民强盗付之一炬,现在世上仅存了3部手抄本。

殖民者的暴行给玛雅文字的译解造成了巨大困难。多年来,人们对这种奇形怪状的文字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这些文字究竟怎么读?怎么讲?它起源于何时何地?与古代埃及、中国的象形文字有无关连?这些问题,至今仍困扰着众多的玛雅文研究者。

现存的3种玛雅手稿,一是1811年至1848年,西班牙勋爵肯格斯鲍洛自费出版的玛雅手稿“墨西哥的古物”,现存德国的德累斯顿图书馆,因此人们又叫它“德累斯顿手稿”。二是法国科学家列昂·吉·洛尼在巴黎图书馆所收藏文献中找到的另一种手稿,这就是“巴黎手稿”。第三种是在西班牙发现的,人们又称为“马德里手稿”。

专家们认为,玛雅手稿实际上就是玛雅祭司所编的“圣礼书”,书中除了载有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外,还十分详尽地记载了各种预言、仪礼。1973年,在美国一个展览会上,人们又见到了第四种玛雅手稿,但属私人所藏,内容不详。

早在100多年前,人们便开始对玛雅手稿进行深入研究,以便破译那神秘的图案文字。

不少学者认为,玛雅文字只具有会意文字的特点,手稿中的各篇章也只是一些字谜而已,根本不是人们以前认为的所谓象形文字。如果情况的确如此,那么人们在探索玛雅文字之谜的过程中就会碰上无法逾越的困难,因为任何人在4000多年前无规可循的文字游戏面前都会显得无能为力。

前苏联列宁格勒的玛雅文化研究者克诺洛佐夫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他坚持认为,玛雅文字与埃及、苏麦尔、中国的文字一样都是象形文字,而不是会意文字。这位古文字专家在1952年成功地解读出了一系列以前无法判读的单词。可是对玛雅手稿继续深入研究5年以后,他认识到,全部解读玛雅文字并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他承认,目前还不能指望解读玛雅手稿的工作获得惊人的突破,因为在那些天书般的手稿中,的确有一定数量的单词无法理解,它们在玛雅——西班牙语辞典及殖民时期的文章中都无法找到与之相类似的字形。要真正能解读这些手稿,就得更充分更全面地揭示玛雅象形文字及语言的规律性,应当找到同玛雅语言中的单词相同的变体。这项工作仅靠几个人是无法完成的。

前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数学研究所用电子计算机来武装玛雅文字专家。他们把玛雅文字、文章、日期、图画及玛雅——西班牙辞典全部编制成计算机信息,输入机内,由电脑来完成这一艰难的工作。分析结果十分鼓舞人心:在殖民早期阶段所使用的玛雅文字与现在玛雅手稿中的象形文字基本吻合,解读玛雅文字并非遥遥无期。现在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已经基本上可以确定玛雅文字中那些使用频率最高的单词的语法意义,并在一般情况下还可以确定其独特的语法功能。而且人们还进一步了解到玛雅诸神的名字、绰号及其他不少事物的名称。但这些仅仅是在玛雅文字研究中向前迈出的第一步,要探寻出手稿中那些未知符号的涵义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目前,世界各国科学家正在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手段,在继续探索玛雅文明之谜。如果那些玛雅手稿确是能揭示玛雅文明之谜的钥匙,那么可以相信,不久人们就能揭去长期以来蒙在玛雅文明外面的那层神秘莫测的面纱,并且清楚地看到,玛雅文明是球外文明在我们地球上的再现,还是地球文明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宇航器”

玛雅人告诉我们,他们的一切文明都是一位天神给予的,他们描述这位天神身穿白袍,来自东方一个未知国家的神。他教会玛雅人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还制定了十分严密的律法。据说,在他的指导下,玛雅人种植的玉米,穗轴长得像人那么粗大,他教人种植的棉花,能长出不同的颜色。奎茨尔科特尔在教会玛雅人这一切之后,便乘上一艘能把他带向太空的船,远走高飞了。而且,这位天神告诉玛雅人,说他还会再回来的。

如果我们相信这个神话的话,那么玛雅文化现象也就有了确实的答案了。

帕伦克位于墨西哥高原一个荒凉的山谷里。十几个世纪以来,当地人从未关心过那幢废弃并坍塌了的神殿。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前来清理这个玛雅废墟时,他们从浮尘和苔藓中,发掘了这块沉重的、刻满花纹图案的石板。

石板上刻绘的图画,既神奇又夸张,一个人像驾驶摩托车似的、双手握着某种舵向似的把子。围绕在四周的是各种装饰性的花边图案。当时考古界的解释是,这是一件充分展示玛雅人想象力的画图。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苏两大国竞相发射各种航天火箭,载人的和不载人的宇航器械,频繁地在太空穿梭。当宇航员行走于月球和太空的照片不断传回地面后,人们才大吃一惊。帕伦克那幅图画,哪里是描绘古代神话,分明是一幅宇航员操纵火箭翱游太空的图案。

当然,一切已经变了形,走了样,我们无法弄清楚当年那些玛雅工匠们,是凭着怎样一幅照片,临摹的只有今天才可能出现的图象——一位宇航员控制着舵向,两眼盯注着仪表。这的确是玛雅人仿制的作品,因为那位宇航员的模样多少有些像玛雅人,或许,玛雅人认为他们自己有朝一日也能翱游太空。尽管玛雅工匠在雕刻时使排气管道弯曲变形为一种花边框架,各种仪表、环状物和螺状物,都顺形就势艺术化地被处理成各种图案,但一切仍可清晰地寻见,这个运载工具呈前尖后宽的形状,进气口呈沟状凹槽,操纵杆与脚踏板,以及天线、软管,仍被生动地描绘出来。据说当这件作品的照片被送往美国航天中心时,那些参与航天器材研制的专家无不惊奇地叫了起来:“了不起!这是古代的宇航器!”

对不起,要知道古代是没有,也不可能有宇航器的。那么,远在古代的玛雅人是怎么了解航天的奥秘的?又如何描绘出宇航员蛰居窄小的驾驶舱,紧张操纵飞船的情形?

可信的解释大概只有这一种——在遥远的古代,南美这片热带丛林里可能有过一批来自外星球的智能生命,他们在玛雅人顶礼膜拜的欢迎中走出了自己的飞船。他们教给了玛雅人历法和天文知识,并向他们展示了自己的运载工具,向他们传授了农耕的各种知识,然后飘然而去。临行前也许有过重访美洲的允诺。

玛雅城市

埃及和印度的古代文明,首先发祥于尼罗河与恒河流域,中国古代文明的摇蓝则在黄河和长江流域。河流不仅给这些早期的都市带来灌溉和饮水方面的便利,同时又是人员与商品交往最初的通道。从各民族的早期历史来看,他们的文明都离不开河流。

玛雅人却偏偏把他们那些异常繁荣的城市,建筑于热带丛林之中,这是颇有意味的。

以提扎尔为例子。从这个玛雅人的城市到洪都拉斯海湾的直线距离为109英里,距坎佩坎海湾仅161英里,到太平洋的直线距离也才236英里。玛雅人对海洋是十分了解的,在他们的城堡废墟和文化遗址上,大量的珊瑚、贻贝和贝类动物制品,可以证明这一点。那么,他们最初的城市为什么不修建在河流边,或者海滩旁,而要选择丛林莽障之中?其后的大迁移,不向河流沿岸和海边转移,偏偏要移至更为荒凉的深山之中?这的确令人费解。

提扎尔就是一个位于深山中的城市。为解决这个人口众多城市的饮水与灌溉农作物的需要,他们被迫在城周修建了十三个水库。这些水库的总容量达214500立方米,在古代修建这样的工程,其艰苦是可以想象的。但让人难以想象这些聪明绝顶的玛雅人为何必须在这种条件艰苦的地方安邦筑城,而不去寻找一处较方便,符合生活逻辑的地方?

突然消失

玛雅人既然在许久以前就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那么现代的人类文明为何又失去了玛雅人的行踪呢?玛雅人这种“从天而降”的文明现象,为何像一场刚刚演序幕就已结束的历史剧呢?玛雅人为何突然背弃文明,又回归原始呢?确实是个谜。

公元830年,科班城浩大的工程突然宣告停工。公元835年,帕伦克的金字塔神庙也停止了施工。公元889年,提扎尔正在建设的寺庙群工程中断了。公元909年,玛雅人最后一个城堡,也停下了已修建过半的石柱。这情形令我们联想到复活节岛采石场上突然停工的情景。

这时候,散居在四面八方的玛雅人,好像不约而同地接到某种指令,他们抛弃了世代为之奋斗追求,辛勤建筑起来的营垒和神庙,离开了肥沃的耕地,向荒芜的深山迁移。

有一些资料表明:当时的玛雅人过着贫穷的生活,但是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并且使之存在达6个罗马帝国之久。正当欧处在中世纪凋萎之际,玛雅人却计算出太阳历法,预言过日食和月食,描绘过金星的轨道。

此外,玛雅人的象形文字记载了该社会的历史和重大社会变迁。很可惜,除了数字文字外,玛雅文字至今仍没有完全译读出来。谁会想到,在16世纪,古玛雅文化在西班牙殖民主义者的侵入下受到致命的打击使它凋萎如同它的兴旺一样令人不可思议。

最近,考古学家在危地马拉北部热带丛林的纳可布地区,发现了一处包括古代金字塔、神庙和其他建筑的古代玛雅人遗址。经碳14测定:该建筑属于公元前600 ~400年。这一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此之前,西方学者认为玛雅社会比古代美洲社会发展要缓慢一些,在公元前200年才出现一些小村落。而上述的发现使古玛雅文明中大城市的出现至少提前到公元前600年。

为什么玛雅文明的形成如此漫长?为什么一个成熟晚、发展慢的社会能产生如此高度的文明?玛雅文化那厚厚的面纱,正等着各国学者去一层层揭掉。

玛雅人还不会使用金属工具以前,就掌握了很高的石雕和玉雕技术,创造了精美的石雕和玉雕艺术品。

他们很爱美。用黄金和黄铜、贝壳、火山玻璃、珠宝做装饰品。但是,它却在公元900年左右突然停止和消失了。在热带密林深处,数百座金字塔与庙宇被尘土和草木埋葬达千年之久,无人过问。

什么原因造成玛雅文化突然停止的呢?

一种说法是外敌的入侵和战争造成的。

16世纪,大批西班牙征服者就手持杀人武器踏上了古老的墨西哥、秘鲁、危地马拉的国土。在他们的足迹所到之处,整座整座的城市被夷为平地,大批大批的印第安人惨遭杀害。1519年2月,由西班牙贵族埃尔南多·科尔特斯率领的远征队开往尤卡坦半岛。他的远征队里有11艘战船,10门平射炮,4门鹰炮及16匹战马。这支远征队在科苏梅尔岛树起十字架,烧毁了印第安庙宇,接着开往塔巴斯科,同玛雅族印第安人进行了第一次战斗。由于玛雅人的英勇抵抗,西班牙殖民主义直到16世纪40年代中期才得以征服整个尤卡坦半岛。

在侵占玛雅印第安人的城市时,入侵者横行无忌,无恶不作。他们把美洲文化的无价之宝都毁于熊熊的烈火之中,把祭司们所搜集的资料都付之一炬,还把大批珍贵的手稿作为多神教的书籍毁于一旦。许多玛雅祭司也被十分残忍地活活烧死。玛雅文化遭到了一场空前的浩劫,玛雅人在经历了这场灾难之后也突然全部神秘地失踪了。

第二种说法是气候骤变造成的。

气象专家几经努力,仍然拿不出公元8世纪至9世纪间,南美大陆有过灾难性气候骤变的证据。同样,玛雅人那些雄伟的石构建筑,有些已倒塌,但仍有不少历经千年风雨仍然保存完整,因此地震灾难之说可以排除。

第三种说法是瘟疫流行造成的。

至于瘟疫流行问题,看来很有可能。然而,在玛雅盘踞的上万平方公里的版图内,要大规模地流行一场瘟疫,这种可能性是很小的。再说玛雅人的整体迁移,先后共历时百年之久,一场突发性的大瘟疫,绝无耗时如此长久的可能性。

第四种说法是从生态角度阐述的。

最近,美国的考古学者认为玛雅人是自己毁灭了古代文明。他们用资料来证实:玛雅人的人口,从公元前800年起增长了17个世纪,平均每408年翻一番,到了公元800~900年,人口增至500多万,这么多的人拥挤在危地马拉低地中,其密度和今天发达地区差不多,为了生存,玛雅人毁林造田,结果是水土流失,连年灾害,玛雅人终于自己毁了自己的家乡。假如这个悲剧是真实的,不是足以告诫现有的人们吗?

神奇的玛雅文明是以一夜之间在南美大陆广修金字塔为开端的。这就好比一场戏,没有过门和序曲,一拉开幕玛雅人就登场上演了一出壮观的历史剧。他们未给历史留下任何解释的大迁移,就好像匆匆落下了帷幕,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剧到此嘎然而止。只有热带雨林的野藤和苔藓,悄悄掩盖起玛雅人的足迹,只有那残塌的废墟向游人眨着考问般的眼睛……

天外来客

直到目前为止,几乎整个玛雅文明都笼罩着一层迷雾。的确,有关9世纪时玛雅文明灭亡的假设层出不穷,比如洪水、地震、飓风等等的天灾说;瘟疫、集中中毒等等的传染病说等等,不胜枚举。但是,尽管种种假设众说纷纭,却没有一种假设能有充足的证据让人相信。因此,美国的艾力克和哥雷克两兄弟便提倡“玛雅文明为外星人结晶”之说。从这方面来探索玛雅之谜,的确可以找出许多具有说服力的证据。两兄弟这之所以以强调玛雅文明来自外星,最主要是根据玛雅的“卓金历”。它一年只有260天,但在我们的地球却不能适用这个历法。两兄弟认为拥有高水平天文知识的玛雅人,并非故意编造公转周期毫无根据的“卓金历”,这个历法实际上是玛雅人用来表明自己的故乡——地球外某行星的历法。如果“卓金历”真的是玛雅人故乡行星的历法,那我们就可以推知这颗行星的大致位置了。公转周期260日的行星,应该位于金星和地球中间,而且这颗行星十分温暖,所以玛雅人选择在地球上最酷热的热带雨林居住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艾力克兄弟进一步指出,外星人(即玛雅人)是在数十万年前,为了采矿而离开故乡来到地球的。他们最初居住在温暖的南极,但后来冰河期来临,故向北方迁移,最后所到之处就是中美洲的密林。艾力克兄弟所提的说法中,有几点能对一些问题提供解答。一、他们故乡行星供给他们食物是用太空船,所以玛雅族不必居住于肥沃河川流域;二、文明时代的玛雅人,因拒绝和当时还很原始的地球人相接触,所以虽然建造了深厚文化水准的都市,但仍采取封闭的政策;三、为了建筑石造都市群,他们也使用当时地球还没有的种种工艺技术并利用原始住民为其劳动;四、大部分被视为“奉献给神的祭品”的宗教仪式,其实是对地球人的人体解剖及医学手术,这些场面还残留在残存的雕刻及壁画中;五、外星人(玛雅人)之所以于9世纪时一起离开地球,是因为墨西哥高原有印地安人发动战争,将玛雅文明占为己有。于是玛雅人就将所有的设备、器具放在太空船上,飞向外太空。

玛雅的《古事记》是用玛雅族的语言写成的。若根据此书的记载,那么人和世界就曾被创造3回,毁灭3回,而在第4回才创造了现在的世界和人类。另外一个谜是,玛雅族并未建造连接都市与丛林的道路,而且至玛雅黄金时代崩颓为止,他们都未使用过金属。在热带丛林地带建造世界最大的超文明金字塔,所需的巨石必须从至少10里以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