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0 11:50:59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杭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杭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试读:

2010年杭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班级授课制

2学制

3教育目的

4学科课程

5德育

6高原现象

二、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我国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2简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特征及其对教育的贡献。

3简述启发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其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三、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试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2评述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的主要观点。

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课堂教学。

4请联系实际谈谈在教师专业化要求的背景下,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质?

2011年杭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学校教育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3苏格拉底法

4贝尔—兰卡斯特制

5教学做合一

6《学记》

二、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简述书院教育的特点。

4简要评述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三、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如何正确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2自古而来,对教师的角色有许多隐喻,如“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的精神世界”等等。请从“蜡烛论”和“工程师论”中任选一种教师角色的隐喻分析其蕴涵的意义。

3试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4论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理论。

2012年杭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

1教学

2学校管理

3有教无类

4五育并举

5《大教学论》

6终身教育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2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3简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社会即学校”思想。

4简述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20分,共80分)

1试论述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2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3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什么贡献与局限性?

4试论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2013年杭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学记》

2学校教育制度

3复式教学

4情感陶冶法

5教学评价

6教师专业发展

二、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要评述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2简述教师期望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3简析孔子的人性观以及教育意义。

4简述20世纪60、70年代的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三、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各有哪些特点?谈谈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方面的现状。

2评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3试论述斯宾塞的教育科学化思想。

4试分析我国1922年“新学制”的标准、特点、意义以及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2014年杭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产婆术

2教育目的

3课程标准

4学校教育制度

5教学模式

6教育机智

二、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知、情、意、行的相互关系。

2当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3简述美国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并给予简要评价。

4简要评述我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三、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有人说,“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发现法就是启发式教学”,请运用教学的有关原理评析这一观点。

2试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对教学的启示。

3试述杜威和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并比较两者的异同。

4试述中国古代教育家的道德修养方法,并谈谈对今天德育改革的启示。

2015年杭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学校教育

2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3德育

4校本课程

5最近发展区

6教学评价

二、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何意义?

2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3简析颜元的“习行”教学法。

4简析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

三、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如何理解教师职业是一种需要人文精神的专业性职业?其专业性表现在哪里?其人文精神又表现在哪里?

2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各有何特点?应当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

3试述蔡元培关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思想,分析它对民国初年的教育方针制定及对学制改革的影响。

4试论述夸美纽斯在西方教育史上的贡献。

2016年杭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民主主义与教育》

2班级授课制

3隐性课程

4美育

5思维定势

6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德育过程中的“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2简述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3简答宋元时期蒙学教材种类、特点与意义。

4简要评述1944年英国政府颁布的《1944年教育法》。

三、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树立怎样的课程观?

2什么是元认知?请举例说明元认知训练对学习策略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3“六三三制”前后我国中小学在西方教学理论的影响下有哪些教学改革措施,分析经验与不足,结合实际谈谈对当前教育教育改革的启示。

4试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和意义。

2016年杭州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民主主义与教育》

答:《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的代表作,杜威一生勤奋笔耕,成就颇多,出版的教育著作达三十余部。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最集中、最系统地表述了他的教育理论。他把“民主”和“科学试验”“进化论”“工业的改组”等因素联系起来,探讨它们在教育上的意义。书中批判性地谈论了西方以前的教育思想,同时吸取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生物学、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全书共26章:①1~7章讨论了教育与生活的社会机能,批判了当时社会学校教育的弊病,并提出“教育即生活”的重要观念。②8~23章对教育的目的、兴趣与训练、经验与思维、教学法与教材和课程、教育的价值、教育与职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强调教育目的(结果)与过程的一致性,认为教育的目的在过程之中,而不是在过程之外。活动的自身便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这样的活动才是真实的、生动的、变幻无穷的、有意义的。反之是盲目的、机械的、有害的。③24~26章是将论述归结到实用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根据认识和有目的地改造环境的活动之间的连续性观点,他指出教育应将学生知识的获得与在共同生活环境中所进行的活动及作业联系起来,这构成了实用主义理论和方法论的核心,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综上所述可见,《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长达三十多年的理论总结,因而该书是杜威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是实用主义理论的百科全书,他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现实生活的弊端,为当时开展“新教育运动”指明了方向。

2班级授课制

答:班级授课制是指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教学时间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固定、教师固定、内容固定、时间固定和场所固定。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①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②有利于发挥教师优势;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④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⑤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其缺点是: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面向班级,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不利于因材施教;②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③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④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等。

3隐性课程

答:隐性课程是指学校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的、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它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又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隐性课程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是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重要诱因,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主体成长发展的重要精神食粮,其本质在于不可控性。与其相联的教育实践有:能力分组、师生关系、课堂规范与过程、隐含的教材内容、学生性别差异、班级奖励结构等。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观念性隐性课程、物质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和心理性隐性课程等。其效果体现在政治社会化、价值观与文化道德的习得、权力观念的形成、阶级差异的加深等方面。隐性课程的特点有:①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②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③隐性课程的影响是学术性与非学术性的统一;④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意识性与无意识性的辩证统一;⑤隐性课程是非预期性与可预期性的统一;⑥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正是由于隐性课程的这些特点,要求在隐性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优化学校的整体育人环境,重视学习过程,通过隐性课程的实施,塑造与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

4美育

答: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美化其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道德与智慧水平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美育一般通过审美活动进行,即指导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鉴赏,发展审美能力,美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美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即以具体、鲜明的形象感染、教育人,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育活动过程中具有愉悦性,可寓教于乐,使人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实施美育时要遵循形象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创造性原则。美育以科学的审美观为指导,继承历史上有审美价值的财富并加以创造,可以丰富人类文化的艺术宝库;能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思维定势

答:思维定势是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以最熟悉的思维方式作出反应的倾向,是个体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思维定势通常是意识不到的,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反映了心理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思维定势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于1889年提出。陆钦斯的水罐实验证明定势对思维的影响。思维定势的作用是双向的,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它使个体在面对新的环境和客体时,能够运用已有的经验加速认识活动的进程,节约大量心理能量;有时也会妨碍问题的解决,使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惰性,带着成见去看待一切事物,限制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使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刻板化。

6教师的专业发展

答: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名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这是教师通过自身自省和反思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态度上实现个人成长;另一方面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这是学校或其他部门开展的各种提升专业的学习活动或培训活动,促进教师达到专业成熟。教师的专业发展大致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①专业形成阶段;②专业成长阶段;③专业成熟阶段;④充分专业化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延续,伴随这一历程的是教师专业内涵的持续改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专业知识的发展;②专业才能的发展;③专业情意的发展;④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通过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和在职培训两条途径来实现。总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其最终目标是达到专业的成熟,即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德育过程中的“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答:(1)“平行教育影响”的内涵“平行教育影响”由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是指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表现在德育过程中就是集体主义教育原则,即教师在进行德育时,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巨大的集体力量。学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品质的培养,必须依靠学生集体和通过学生集体来实现。(2)德育过程中贯彻“平行教育影响”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教师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

要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首先要把学生群体培养成为良好的学生集体。特别是要看到,培养学生集体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和提高学生的过程,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的过程。所以,许多优秀教师和班主任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时,往往从组织和发展班学生集体开始。

②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要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要做到:

a.教师要把集体当作教育的主体,先向集体提出要求,然后让集体再去要求、教育和帮助它的成员。

b.在集体中教育,也要注意把学生个人当作主体,通过学生个人来影响集体。这样通过教育一个学生也教育了全班其他的学生。

c.通过集体教育学生,在于引导组织多种形式的、大家乐于参与的、有创意的、有教育价值的共同活动,让学生从共同活动中学习民主平等的、互助合作的行为方式,形成共同的需要、兴趣、情感、舆论,树立人人热爱集体、对集体负责、为集体争取荣誉的意识。

③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并不否定教师对集体培养的主导作用,而是要时时刻刻地运用教师的思想和经验、机智和意志去分析集体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希望、倾向,并且用忠告、意见来影响和帮助集体。

2简述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答:成功智力理论是斯腾伯格提出的关于能力的基本理论。斯腾伯格认为智力是可以发展的,特别是成功智力。他认为,传统的智力理论存在着局限性,如智力内涵贫乏且结构单一,缺乏与现实世界相联系,不能很好地描述、解释和预测生活中的成功等。斯腾伯格经过多年对智力问题的研究后,于1985年提出了著名的“成功智力理论”。这是对传统智力理论的又一次质的突破。(1)成功智力理论的内涵

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是一种用以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是对现实生活中真正能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亦称为“惰性化智力”,它只能对学生在学业上的成绩和分数作出部分预测,而与现实生活中的成败较少发生联系。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凝固不变的智力,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成功智力。(2)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

①分析性智力涉及解决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强调比较、判断、评估等分析思维能力。分析性智力的主要目的在于从问题情境出发,克服众多障碍并最终达到对问题的解决。在决策过程中,分析性智力可以帮助个体从多种可能中选择或对机会作出评估。

②创造性智力涉及发现、创造、想象和假设等创造思维的能力。创造性智力既包括创造性中的一部分成分,也包括一般智力的一部分成分。没有分析性智力,创造者无法理清创造性思想的涵义并对其加以检验;没有创造性智力,则产生不了创造性的思想和行为方法;没有实践性智力,则难以将新颖的想法付诸实践并取得行为的成功。因此,创造性智力在分析性智力、实践性智力之间建立起了互为联系的桥梁。要使个体富于创造,就必须使其智力的各个方面达到平衡。

③实践性智力涉及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包括使用、运用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性智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在工作中表现得更有效。但分析性智力则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如高考时所运用的解题能力随着年龄在下降。(3)成功智力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①通过有效的渠道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不是偶然获得的,通过学校给学生开设一些不仅需要分析机能,还同时挑战其创造性和实践性智力的课程,成功智力就完全可以加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个体的经验有限,其智力发展与成年人相比更具可塑性,学校应当相信学生智力发展的终身性,致力于通过有效的渠道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②给予学生积极的期待

斯腾伯格认为,不仅仅是那些伟人才具有成功智力这种智慧品质,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只要找准自己的坐标,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发展成功智力。学校教育应该树立这样的理念:学生间的智力差异主要是个体组合差异,而不是优劣差异;成功不是少数天才学生的专利,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开发成功智力而成为成功者,每一个学生都必定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③注重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应该反思现行的教育,改变传统只注重以学业智力为代表的分析性智力的做法,同样注重实践性智力和创造性智力的培养,学校和教师也要了解学生的智力特点,采取多方位,个性化的智力培养,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领域。

④全面评价学生,关注人格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

斯腾伯格认为,任何有助于实现理想、达到成功的因素都应该被包括在成功智力之中。因此,自我激励,坚持性、冒险性、独立性等也被纳入到智力的范畴之内,因此要拓宽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打破单一的评价方式,采取多元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业智力,还要评价学生的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以及人格特征。

总之,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用分析性智力发现好的解决办法,用创造性智力找对问题,用实践性智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三个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

3简答宋元时期蒙学教材种类、特点与意义。

答:(1)蒙学教材的种类

蒙学教育是以授书、背书和写字为最基本的内容,教学中,强调牢固记忆和基本训练,以及培养儿童符合封建伦常道德的品质和习惯。早在周秦时代,就已经编写了一些有影响的蒙学教材。西汉时,以史游所作的《急就篇》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宋元时期的蒙学教材,按其内容的侧重点,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①第一类是识字教学的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等。主要目的是教儿童识字,掌握文字工具,同时也综合介绍一些基础知识;

②第二类是伦理道德的教材,如吕本中的《童蒙训》、程端蒙的《性理字训》等,侧重于向儿童传授伦理道德知识以及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准则;

③第三类是历史教学的教材,如宋代王令作《十七史蒙求》、元代陈栎作《历代蒙求》等。这类教材,有的是简述历史的发展,有的是选辑历史故事或历史人物的嘉言善行,既向儿童传授历史知识,又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

④第四类是诗歌教学的教材,如朱熹的《训蒙诗》、陈淳的《小学诗礼》等。选择适合儿童的诗词歌赋供他们学习,对他们进行文辞和美感教育;

⑤第五类是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学的教材,以宋代方逢辰的《名物蒙求》为代表,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事、鸟兽、草木、衣服、建筑、器具等。

在上述各类蒙学教材中,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流传最为广泛,一般合称为“三、百、千”。(2)蒙学教材特点

①重视汉字的特点。古人利用汉字是单音节文字,容易组合成整齐、押韵的词组和短句,在编写上采取韵语体裁或对偶句式,便于儿童识字;

②注意与日常生活联系;

③蒙学教材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采用韵语形式,文字简练,通俗易懂;

④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特点。蒙学教材中多用故事,常配有插图,使儿童学习兴趣提高;

⑤力求将识字教育、基本知识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材中将许多常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穿插其中,使儿童既长知识又明事理。(3)蒙学教材的意义

宋元时期的蒙学教材,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编写蒙学教材的经验,开始出现分类按专题编写的现象,蒙学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多样化,一些著名学者如朱熹、吕祖谦、王应麟等,亲自编撰蒙学教材,可见对蒙学教材之重视,同时也提高了蒙学教材的地位和质量。我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后来明清蒙教材产生了重要影响。蒙学教材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采用韵语形式,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并力求将识字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基本的社会、自然常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经验是宝贵的,值得我们重视。

4简要评述1944年英国政府颁布的《1944年教育法》。

答:1944年英国政府颁布的《1944年教育法》又称《巴特勒教育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恢复因战争而破坏的教育系统,英国于1944年通过了以巴特勒为主席的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改革方案。(1)法案的基本内容

①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废除1899年设立的只具有督导责任的教育委员会,设立教育部,统一领导全国的教育。同时,设立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负责向教育部长提供咨询和建议。

②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设立由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公共教育系统;地方教育当局负责为本地区提供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初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幼儿园、幼儿学校和初等学校。小学生毕业后根据11岁考试结果,按成绩、能力和倾向性进入三类中等学校:文法中学、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初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实行董事会制。

③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父母有保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保证在册生正常上学的职责。同时地方教育当局应向义务教育超龄者提供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

④法案还提出了宗教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等要求。(2)《1944年教育法》的地位

①《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a.是对英国的教育立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b.国家对教育管理的加强;

c.统一的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

d.推动了教育的民主化;

e.教育的世俗化程度大大加强;

②《1944年教育法》推动了战后英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a.《1944年教育法》首次在英国建立起了初、中等教育相衔接的统一国民教育制度,因此该法案颁布实施后,英国初中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

b.由于继续教育首次被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在法律的保障下,继续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

c.英国的高等教育在五、六十年代也有了蓬勃发展;

d.《1944年教育法》关于特殊教育的规定,使缺陷儿童获得了最大好处。《1944年教育法》虽然大大促进了战后英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但是从总体看来,法案过于雄心勃勃,其内容涉及整个教育领域而未明确地指出重点,仅战后有限的资源这一点,就使该法案难以很快实现其所设想的许多目的。

③《1944年教育法》是战后英国“福利国家”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战后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蓝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英国的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制定的,即“贝弗里奇报告”,该报告于1942年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政府在建立福利国家时,首先要解决的是充分就业,教育也是民生的一大问题,英国要建立福利国家就必须改革教育,实行平等的教育政策,1944年教育法就是在此报告的影响下出台的,是英国建构福利国家体制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④《1944年教育法》推动了战后英国现代化的发展

a.《1944年教育法》给英国人民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人人都有了平等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权的平等继而带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平等,缩小了人们社会地位之间的差距,缩小收入差距;

b.教育和科技是密不可分的,现代教育的发展带动了战后英国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教育和科学技术一旦转化成物质的力量,就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c.《1944年教育法》对英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为战后英国现代化的发展作了人才、知识方面的充足准备。《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众多教育法案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的光芒无法遮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教育发展的史实足以证明这一点,同时它在英国现代化进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战后英国建构国家体制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动了英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为英国现代化进入高级阶段的发展作了充分准备,因而对《1944年教育法》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树立怎样的课程观?

答:我国吸取历史上各种课程观的合理成分,联系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建立起新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①发挥儿童在课程实施中的能动性。课程本身具有“过程”和“发展”的含义,儿童在课程之中,意味着儿童通过与被称为课程的东西进行对话,才能发生素质的变化和发展,才能引起儿童反思现实的生活方式,并努力去建立一种合理的可能生活方式,从而使儿童成为课程的主体。

②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从表层看,课程是由特定的社会成员设计的,但从深层上看,课程是由儿童来创造的,课程不是设计者预设的发展路径,儿童也不是完全地通过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的,他们在与课程的接触中,时刻用儿童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并创造出鲜活的经验,这些鲜活的经验是课程的一部分,从此意义上说,儿童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因此,我们不应把课程及其教材视为儿童必须毫无保留地完全接受的对象,而应发挥儿童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的作用。那种视课程为“法定知识”或“圣经”式的文本而不准越雷池一步的观念,我们应该摒弃。(2)“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

①“生活世界”的内涵:它不是指“生活环境”,也不是指“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是人生的过程、生活着的心物统一的世界。“生活世界”既是一个实体世界,又是一个关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人是能动的主体,人不依附于自然、社会、他人,或者其他某些外在的力量。

②“生活世界”的意义: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自然事实、社会事物和人的生活行为事件,而且这些因素相互交叉、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背景,是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它为人生奠定了基石。“生活世界”对课程的意义在于:确立人本意识和生命意识;注重人生成的动态过程。

③当前基础教育的课程问题之一就在于远离儿童的生活世界,把儿童定格在“书本世界”或“科学世界”之中,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意义,难以培养起儿童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着眼点之一应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

④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要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使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课程内容不能仅仅是来自“科学世界”的内容,而必须以“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和来源,这样课程才真正能够成为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桥梁。(3)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儿童是在动态的反思和创造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的,课程为儿童提供了反思和创造的对象。因为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是与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以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履历情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而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的生活方式来理解。所以,新课程观要求我们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有关教育内容的东西或文本,而要把课程动态地理解为学生反思性和创造性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4)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①课程影响着学生在教育中的存在方式。传统课程观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接受学习是课程规定的学生的基本存在方式。

②当前课程改革应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实施的角度讲,要注重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江总书记在2000年年初发表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这一论述,恰恰说明了课程中学习活动方式的转向。

2什么是元认知?请举例说明元认知训练对学习策略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答:(1)元认知的含义

元认知是弗拉维尔提出的一个概念,元认知的实质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是个体在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中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元认知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个体智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它包括三个基本的方面:

①元认知知识,包括有关个人任务以及策略的知识,是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

②元认知体验,伴随着认知活动的进行,由认知主体所产生的关于认知活动本身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

③元认知控制,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包括计划、监控和调节。

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元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我们认知的过程,选择有效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2)元认知策略的类型

元认知训练是在学习过程中,训练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来自觉地选择、安排、调整学习方法,使其达到最佳,来提高学习的效果,实现更好的迁移。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目的、要求和任务以及自己已有的能力、知识水平、学习风格等影响学习的因素,体验到自己所拥有的可供选择的学习方法,以及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从而对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视及控制。元认知策略大致分三种:

①计划策略

计划策略是指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它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在学习过程中,做学习计划就像是足球教练在比赛前针对对方球队的特点与出场情况提出对策。不论是完成作业,还是为了应付测验,学生在每一节课都应当有一个一般的“对策”。成功的学生并不只是听课、做笔记和等待教师布置学习和测查的材料。他们会预测完成作业需要多长时间,在作业前获取相关信息,在考试前复习笔记以及其他各种方法。

②监控策略

监控策略是指在认知活动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自己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例如,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控自己的速度和时间,向自己提出问题,意识到某些章节不懂,阅读和记笔记方法行不通时,就尝试其他的学习策略,调整学习。

两种具体的监控策略分别是:

a.领会监控

领会监控一般在阅读中使用。例如在阅读时,在个体头脑里有一个领会的目标,发现某个细节或者找出要点等,为了该目标而浏览课文。随着这一策略的执行,达到目标,个体会体验到一种满意感。如果没有找到这个细节,或者不懂课文,则会产生一种挫折感。如果领会监控最终显示目标没有达到,个体会采取补救措施,如重新浏览材料,或者更仔细地阅读课文。一些研究表明,从幼儿到大学生有许多人都缺乏这种领会监控技能,他们只是机械地采取再读,或者无止境地记笔记来阅读,却不得要领。

b.集中注意

注意力关系到自我管理,在某一时刻,只能注意有限的事物。例如,当人们全心注意一个有趣的谈话者时,他们就意识不到细微的身体感觉(如饥饿),甚至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其他刺激。教师需要教学生一些抑制分心的学习策略,来帮助他们对自己行为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如注意此刻自己正做什么、避免接触能分散注意力的事物等。

③调节策略

调节策略指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调节策略能帮助学生矫正他们的学习行为,补救他们理解上的不足,它与监控策略有关。例如,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不理解文章的某一部分时,他们会退回去阅读困难的段落,在阅读时放慢速度,复习他们不懂的课程材料。在测验时,跳过某个难题,先做简单的题目等。

元认知策略总是和认知策略一道起作用。如果一个人没有使用认知策略,他就不可能成功地进行计划、监控和自我调节。认知策略帮助我们将新信息与已知信息整合在一起,并存储在长时记忆中,认知策略是学习内容必不可少的工具。元认知策略则监控和指导认知策略的运用,对于帮助我们估计学习的程度和决定如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必须一起发生作用,如果不能在元认知策略的帮助下决定在哪种情况下使用哪种认知策略或改变认知策略,那么就不是一个成功的学习者。

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元认知策略是如何起作用的。有一个学生正在学习香港割让给英国的历史。这个学生意识到这些知识将会以简答题和论述题的形式进行测验,需要评价自己对这一主题方面的知识,决定作一个学习计划来理解要点、记住重要的事实。于是,他用自己的话口头复述这一章的每一节,列出重要的历史事件。他监控自己的学习进程,意识到自己在比较一些战争和条约时有困难,于是,他决定写下他自认为在测验中可能出现的简答题的答案并加以背诵和理解。他这种以行得通的策略替代行不通的策略、从而变化或修改自己行为的能力,正是成功学生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3“六三三制”前后我国中小学在西方教学理论的影响下有哪些教学改革措施,分析经验与不足,结合实际谈谈对当前教育教育改革的启示。

答:(1)“六三三学制”前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推行“文明开化”运动,取消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国家建立了包括小学教育、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近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在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学有如下改革措施:

①1902年张百熙礼聘的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赴日考察教育的内容和成果,则相当程度地反映在“壬寅学制”之中。

a.对中小学采取了以下教学改革措施:规定儿童从6岁起入蒙学堂,其宗旨“在培养儿童使有浅近之知识,并调护其身体”。蒙学堂毕业后方可升入小学堂学习,小学堂宗旨“在授以道德知识及一切有益身体之事”。中学堂“为高等专门之始基”。

b.经验与不足:壬寅学制注重国民教育、实业教育,女子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学制系统中,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依然留有科举制的痕迹,规定给予自高等小学堂始授予不同的科举出身,“壬寅学制”公布后未及实行,很快被“癸卯学制”所取代。

②1904年癸卯学制的制定也是取法于日本的明治维新。

a.对于中小学所进行的教学改革措施有: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和高等小学堂4年。蒙养院是幼儿教育机构,招收3~7岁幼儿,将其纳入学制系统,标志我国学前幼儿教育已进入到国家规划发展的新阶段。初等小学堂规划为强迫教育阶段,儿童7岁进入学龄期后,理应一律进入,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高等小学堂则“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等。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5年。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等课程。壬寅和癸卯学制直接学自日本,而日本学制又学自德国,因此,壬寅学制不可避免地要表现出德国学制的特色。

b.经验与不足:癸卯学制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不准设立女子学堂,所以蒙养院教师无法由学校培养,蒙养院保姆只能由经过训练的育婴堂乳媪充任,他们是一些文化层次极低、封建思想浓厚、缺乏近代科学知识的妇人,蒙养院教育的封建性和落后性由此可见一斑。

③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学制是辛亥革命胜利后的产物,受日本的影响。

a.初、中等教育段,初等小学校、高等小学校、中学校的学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