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综合贡献的科学评估方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0 23:57:12

点击下载

作者:张友明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标准化综合贡献的科学评估方法

标准化综合贡献的科学评估方法试读:

前言

——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和关键,要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强化原始创新的同时,重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质量和标准建设,培育自主品牌,争创国际竞争新优势。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质量和标准建设,培育自主品牌,争创国际竞争新优势”,《上海市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对此曾专门展开论述,该报告指出,决定当今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有形资本,而是取决于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国力,取决于将技术转化为标准从而取得经济收益的能力,标准与标准化在其中的作用和效益几乎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果真是这样的吗?“什么是标准化?”,“标准和标准化究竟有什么作用?”,“什么是有用的标准?”等等看似“入门级”问题,却成为长期以来,我国标准化学界研究一直未能解决的难题。直白地讲,获求满意答案的关键在于需要一把好用的“尺子”进行评价,那么这把尺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这是一直以来本书编者们着重思考的问题——如何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手法,科学合理地设计出一把尽可能客观的尺子,用于评估标准化的综合贡献。同时,这也恰恰是多年来标准化研究领域最饶有趣味的课题之一。

事实上,本书的编写源自于一项标准效益课题研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自主创新核心领域技术标准综合贡献率评估标准研究》(项目编号:06DZ05034)的开展。作为该课题的主要研究团队,我们《上海标准化》杂志编辑部的几位编辑选择了一个也许看似另类的角度,首先从标准化领域专业媒体“传播工作者”的视角出发,在前期调研的手段上大量采用了新闻采访的方法,希望通过这样的调研方法为数学模型的建立者们提供更加鲜活的参照与借鉴。

我们选择将一部分具有产业或行业代表地位的上海本地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圈定上海市若干典型领域和典型行业,以上海市技术标准专项科研项目为重点范围,选取了食品加工生产、汽车制造和现代都市型农业等领域,重点选择了技术创新及自主创新、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产业升级、产品结构调整、劳动力素质进步、社会建设与公共管理的优化和创新等进行考察,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跟踪采访式的调研。

在食品加工生产方面,我们先后走访上海本地西点及休闲食品生产领军企业的克莉丝汀、莱瑞新侨及立丰;在现代都市型农业方面,调研对象包括上海近郊十多家国家级、市级标准化农业示范基地,走访的企业涉及茭白、黄瓜等蔬菜种植,水蜜桃、西甜瓜等水果的培育推广,生猪养殖、奶牛养殖等具体领域;在汽车制造方面,在资深标准化专家、上汽集团姚洪华老师的无私帮助下,以上汽集团为核心蓝本,所搜集的相关报告、技术资料和报道多达几十万字,研究对象涵盖了上汽集团制造链条上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骨干企业。

综合起来,本书编写者通过新闻方法进行的调研主要形成了以下结论:

1.标准化在推进现代化农业方面效益显著。标准化首先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保障,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其次,农业标准化推广与农村经济组织发展之间有互相促进的作用;第三,农业标准化在提高上海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其服务大都市的功能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

2.在汽车产业这样兼具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典型领域,标准化是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领产业升级,获取现代社会最佳效益和最佳秩序的动力因子。

3.在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监管这样典型涉及城市公共安全和重点民生的领域,标准对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社会经济生活、食品安全监管乃至于农民工的培训与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极大的现实效益。

两年多的新闻采访式调研,不断激发、坚定着我们从更新的角度看待标准化效益问题的冲动与信心,最终使得我们回过头来,以标准系统效应原理、标准系统结构优化原理、标准化发展过程模式为依据,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尝试建立数学模型。我们以企业自身、行业及社会影响三个层次提出标准综合贡献评估指标体系的六个一级指标——企业自身影响层面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企业劳动力素质及企业核心竞争力;行业影响层面包括关联带动力和产业提升;社会影响方面为社会公共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细分出十七个二级指标。在问卷调研阶段,我们将精心设计的调研表送交了三个领域的一百多家企业,最终汇总形成了结论,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研究建立适用于特定领域的技术标准综合贡献率评估方法。

课题调研、研究报告的形成与本书的编写,系所有参与者以个人全部业余时间完成的,尽管在这个艰难求索的过程中,大家确实做到了“不辞辛苦”、“殚精竭虑”,积累了大量来自各行业最前沿、最基层的标准化效益案例,但因表述能力及研究水平所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特别是在模型的具体应用上还需要在更多行业范围内做更进一步的适用性检验。编者企望这本小册子成为一块能够引来金玉良言的“砖”,在广大标准化工作者不断的批评指正的基础上,引发后续更为丰硕的研究与探讨。全体编者2009年12月于上海绪论第一节 研究意义“什么是标准化?”,“标准和标准化究竟有什么作用?”

看似最普通、最基本的两个“入门级”问题,即便是当代中国标准化学科泰斗李春田老师也只能不无遗憾地以“缺乏理论支持和逻辑力量”来表述自己应答设问的力不从心。

这不仅是我国几代标准化科研工作者的集体性遗憾,更是当代中国标准化科研工作必须解答的问题——1982年版的《标准化概论》刚刚涉及“标准化经济效果测算”,而美、日、法以及前苏联、前西德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能够准确计算出各自国家标准化投入产出比例的准确数据;相比那些国家,我们的相关研究,至少落后四十年——我国标准化学术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更少见此类研究,部分学者在著作或教材中,一般出于技术经济学、网络经济学和产业经济的角度,介绍、引用了国外标准化的经济学研究成果,但均没有对此作进一步的研究和阐释。

即便是相关的国际研究,大多也仅集中于标准的经济功能分析,相对分散和零乱。但许多研究都不约而同提到一些重要的标准化经济效应,特别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激励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降低产品成本,促进规模效益;改善市场结构,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质量;创新生产要素,推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鼓励产业间贸易发展等等。

作为《标准化概论》的主编,李春田老师在阐述“研究标准化经济效果的意义”一节中写到“……我国对标准化经济效果问题研究得很不够,不仅反映不出全国的比例数据,就是企业和部门也算不出标准化的经济效果……”,他认为这就是“标准化长期以来不能引起人们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屈指算来,将近30年过去了,当前举国上下对于标准和标准化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语,技术标准战略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然而,“什么是标准化?”“标准和标准化究竟有什么作用?”,仍然鲜见有力的解答。“十一·五”开局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四个率先”更高发展要求——这是当前上海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上海发展的主线。“谋求符合科学规律的发展”、“自觉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经济增长”、“城市公共安全保障有力”,基于凸出的系统性特征,标准化必定是实现这些目标任务的重要技术要素。标准化是一项科学活动,精确量化和重复性——“科学性”是标准化的基石——技术标准和标准化的关键要素包括“科技成果”和“实践经验”,自工业革命以来,几乎所有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标准化始终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因此标准化服务于上海市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科学性”是基础性的重要共鸣点。

2008年起,上海市“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将从2.5%提高到3%,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必将明显上升。《上海市标准化发展战略纲要2007—2020年》明确提出今后上海将“加大标准化的资金支持力度”、发挥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加大对标准化建设的经费支持,设立标准化推进专项资金,逐步建立政府资助,行业、企业等多方投入,共同支持标准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机制,保障标准化战略的实施。

因此,具体到标准化科研领域,如果以“技术标准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为核心”进行考量的话,为决定大量科研经费的最终投向所提供合理决策支持的诸多要件之中,建立一套适用于上海技术标准科研和标准化工作实际需要的评估方法一定是不可或缺的。

本书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自主创新核心领域技术标准综合贡献率评估标准研究》(项目编号:06DZ05034)课题为基础,以标准系统效应原理、标准系统结构优化原理、标准化发展过程模式(标准化金字塔)为依据,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尝试建立数学模型,研究适用于特定领域的技术标准综合贡献率评估方法。第二节 研究内容

标准化重在一个“化”字。

技术标准制定预期目的,适用性的检验和未来的发展提高,必须经由标准的实施而实现。标准的实施,因而也是标准化活动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本书聚焦“十·五”期间以来上海市若干典型领域和行业(自主创新核心领域)一系列技术标准的实施情况,以现代系统论为基础理论支持,从“标准系统”的观点出发,运用计量经济学等工具,采取圈定“典型行业”、“重点范围”(本市技术标准专项所管理的科研项目)、锁定“代表性企业”、“重点科研项目”的调研方式,坚持现场调研与问卷结合原则,对以下领域开展研究:(1)上海市食品生产领域的西点行业代表性企业(累计产值占全行业总产值50%以上);(2)上海市主要蔬菜重点种植企业(均为标准化示范基地,累计出口额占全行业出口总额50%以上)及科研机构;(3)《上海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量化分级管理》试点企业及机构;(4)上海市“技术标准专项”历年项目。

通过对以上四部分技术标准的综合贡献率予以定性、定量的分析,本书试图通过研究,建立一套适用于上海市技术标准科研和标准化工作实际需要的评估方法。

这套方法的考察内容包括:(1)技术标准利益各方及其所处领域上/下游产业链条各经济实体的运转现状;(2)将以往未能被直观表述的、或者被忽视的隐性效益,即社会功能的效益,进行显性化描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 基本原理

本章首先对全书研究所依据的基本原理进行描述和阐释,包括标准的分类和标准化的定义、标准系统及标准系统效应原理、标准系统结构优化原理、标准化发展过程模式等。其次介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标准、标准化经济作用相关研究成果。

第二章 标准综合贡献率评估指标体系

评价技术标准的综合贡献率必须综合考虑标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第二章根据标准系统效应原理,从标准化的经济、社会功能及作用入手构建了一个包括企业自身、行业及社会影响三个层次的标准综合贡献评估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对各项指标内涵进行解释。

第三章 上海现代都市型农业标准化综合贡献率研究

农业标准化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科学管理农业的理念和方法,农业标准化是一整套农业生产经营监管体系,其基本要求是建立农产品标准体系、监测体系和农产品安全认证体系。农业标准化在上海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第三章首先考察上海市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现状;其次通过对数家从事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公司、机构的实地调研,介绍上海郊区农业标准化的效益状况;最后通过对金山等区(县)农业发展现况调研,考察标准在其中的综合效益。最后是标准化在上海蔬菜产业发展中的效益研究。

第四章 上海汽车制造业标准化综合贡献率研究

汽车产业是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汽车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够极大地拉动经济的增长,对科技进步、原材料、电子、钢材、橡胶、机械制造、玻璃、石化、建筑等方方面面都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和影响力。本章从上汽集团下属系列企业及汽车制造业链条相关企业调研入手,从企业内部控制、企业劳动力素质及企业关联带动力、社会公共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等角度研究、考察汽车制造业的标准化综合效益。

第五章 上海食品生产加工行业标准化综合贡献率研究

上游是农田、下游是餐桌,食品生产加工是食品安全链中承上启下、极其重要的环节,标准及标准化管理在这一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企业生产管理、政府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管以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同时标准还被深度应用于从业者职业能力培训。第五章首先介绍上海市地方食品标准的制定、修订及企业标准化管理问题、现状,其次以《食品生产企业量化分级风险管理制度》实施情况为基础,考察标准对政府食品监管中的效益贡献,最后对上海市糕点业、休闲食品业的主要企业进行标准化效益研究。

第六章 标准综合贡献评估分析

第六章 从定量分析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标准化究竟在各行业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为此,分别选取了上海汽车制造、食品生产加工以及现代都市型农业三个代表性行业的各30家典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多层次灰色模型”和“多级模糊综合评判”两种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标准化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量化评估结论,试图从较为客观的角度,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了解标准化对各行业的综合贡献。

附录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本书的编撰成员相继发表了相关的论言和论文,并引起了国家质检总局的重视,因此作为本书的研究成果一并收入附录。第一章基本原理第一节 标准和标准化“科学管理之父”泰勒认为,科学的管理方法就是找出标准,制定标准,然后按标准办事。而在传统的生产过程中,生产者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经验来工作,工作效率由操作者自己决定,通常生产一种产品,不同的操作者的生产过程是不同的,“由于工人的这种孤军作战,使得在这些体制中干活的工人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不可能按一种科学或工艺的规律和法则去干他们的活计,尽管这种科学和工艺是存在的”。为提高生产效率,必须要使工作程序简化、程序化,标准和标准化应运而生。一、标准和标准化的定义

关于标准和标准化的定义,近百年来,各国的专家和学者都力图对其进行科学的表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1934年,美国的盖拉德在其专著《工业标准化原理与应用》中对“标准”作了如下定义:“标准是对计量单位或基准、物体、动作、程序、方式、常用方法、能力、职能、办法、设置、状态、义务、权限、责任、行为、态度、概念和构思的某些特性给出定义,作出规定和详细说明。这是为了在某一时期内运用,而用语言、文件、图样等方式或模型、样本及其他表现方法所作出的统一规定。”(2)1972年,桑德斯在《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一书中把“标准”定义为:“标准是经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的一个个标准化工作成果。它可以采用以下形式:①文件形式,内容是记述一系列必须达到的要求;②规定基本单位或物理常数,如安培、米、绝对零度等。”在此书中,他将“标准化”定义为:“标准化是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佳的经济,并适当考虑产品的使用条件与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序的特定活动所制定并实施各项规定的过程。”(3)ISO/IEC指南2:2004(第八版)对“标准”和“标准化”的定义:

Standard:

document, established by consensus and approved by a recognized body, that provides,for common and repeated use, rules, guidelines or characteristics for activities or their results, aimed at the achievement of the optimum degree of order in a given context.

NOTE: Standard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nsolidated result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xperience, and aimed at the promotion of optimum community benefits.

即“标准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性值,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实现在预定领域内最佳秩序(注:标准应该以坚实的科学、技术和经验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

同时,对于“标准化”,该指南将其定义为:

Standardization

activity of establishing, with regard to actual or potential problems, provisions for common and repeated use, aimed at the achievement of the optimum degree of order in a given context.

NOTE 1: In particular, the activity consists of the processes of formulating, issuing and implementing standards.

NOTE 2: Important benefits of standardization are improvement of the suitability of products, processes and services for their intended purposes, prevention of barriers to trade and facilitation of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即“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和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上述活动主要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

我国国家标准GB/T 2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对于“标准”和“标准化”分别给出的确切定义是:

标准(Standard):“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宜以科学、技术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和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上述活动主要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

我国国家标准对于“标准”和“标准化”的定义,分别都采用了ISO/IEC第2号指南的定义,因此这也是两大国际标准化组织关于“标准”和“标准化”的定义,定义给出了非常明确的认定,即标准的作用就是为获得最佳秩序提供答案,而标准化则是制定这类答案的一系列相关活动。

获得“最佳秩序”和“最佳效益”就是对标准的作用、标准化目的最准确、最深刻的概括。二、标准是一种特殊的规范

秩序,被哲学家提到了“认识自然界本质”的地位。现代科学认为,秩序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用于描述客观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关系的量度。不同的学科采用不同的“量”来量度被研究对象的秩序或有序度。

秩序的建立和维护,需要依靠规范。通常所谓的“从无序走向有序”,即从没有规范到制定规范、建立秩序,进而依靠规范维护秩序,社会成员共同遵守和实施规范所得到的结果,就是“有序”。

法学意义上的“规范”是指某一种行为的准则、规则。在技术领域泛指标准或者规程。

标准,属于技术范畴,与其他规范一样,都是调整社会秩序的规范,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标准调整的重点是人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它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之尽量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和技术法则,建立起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技术秩序。

以制定标准的主体划分,标准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以标准化对象的基本属性划分,标准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我国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进行管理,国家《标准化法》规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其他标准是推荐性标准。三、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是对重复性的技术事项在一定范围内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产生于社会分工和交换,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

1.技术标准的对象十分广泛

人们出于保证适用性;促进相互理解;保证健康、安全,保护环境或合理利用资源;保证接口、互换性、兼容性或相互配合;实现品种控制等目的制定技术标准。

认真贯彻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合理利用国家资源;充分考虑使用要求;正确实行简化、选优和通用互换;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从全局出发,考虑全社会的综合效益;有关技术标准协调配套;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适时制定,适时复审等。

标准化的实践主要围绕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而展开。技术标准制定后,要通过组织宣传培训、贯彻执行、监督检查等将技术标准规定的各项要求贯彻到生产、建设和流通中去。

2.技术标准主要内容

资料性概述要素、规范性一般和技术要素、资料性补充要素。技术标准的编写要严格遵守有关目的性、统一性、协调性、等效性、适用性、计划性的要求。在确定技术要求时,应遵循目的性原则、性能原则、可证实性原则、数值的选择和避免重复的原则。四、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是指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是管理机构为行使其管理职能而制定的具有特定管理功能的标准。管理标准是关于某项管理工作的业务内容、职责范围、程序和方法的统一规定。

管理标准具有二重属性,既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管理是进行社会生产的必要条件,管理的必要性是由生产的社会性决定的。推行管理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管理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管理标准具有建立协调高效的管理秩序的作用,有利于管理经验的总结提高和普及传承,有利于依法治理。五、工作标准

工作标准是管理标准的一种。它通常是针对具体的工作岗位制定的标准。对操作岗位制定的工作标准有时又称作业标准;对管理岗位制定的工作标准,有时又称管理工作标准。工作标准是以有人参加的工作系统为对象的,而且人在该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由于人的活动存在个体差别、非固定性、应变性和可靠性等特点,因而有制定标准的必要。工作标准的内容因工作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通常包括岗位目标(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工作方法、业务联系(住处传递)方式、质量要求与定额等。六、现代标准化

标准化活动已经进入了系统化时代。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生产组织、经营管理、技术协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单靠制定单个标准已不足以解决问题,必须要从系统观点出发,建立与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相匹配的标准系统,标准是通过这个系统来发挥作用的。

标准是技术范畴的“世界语”,不同的组织、企业使用同一种技术符号系统进行技术交流和技术协作。

标准水平是对标准和标准系统的适用性、可执行性、科学性、先进性的综合评价,绝不是修改一个或几个指标那样简单易行,唯指标论是误导。

系统理论指导下的现代标准化,以系统的最优化为目的,通过建立与经济科技相适应的标准系统,衔接先进设备和手段,在经济管理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

标准化之“化”,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标准的制定、实施、修订,标准化活动的过程,就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规范化过程,它来自实践,并服从和服务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把人类的科学、社会、生活三大实践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也把全世界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标准化,事关“国计”,维系“民生”,它追求“公平、公正、透明”的精神,几乎渗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每个层面,帮助着每一个人,塑造并且实现着各自理想中最满意的生活形态。

标准化是一项建立最佳秩序、建立规范的科学活动,堪称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因子。第二节 标准系统与标准系统效应原理一、标准系统

标准具有系统属性,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标准系统。

为实现确定目标,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标准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称之为标准系统,标准系统是根据特定需要而创造的人类社会系统中具有特定功能的人造系统之一。

一个具体的产品标准,其本身就是一个标准系统——品种、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标志、储存、运输等规定,便是组成这个标准系统的要素。

每一个标准系统又从属于更大的系统,依此发展,便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多层次、多功能的庞大标准系统。每一个具体的标准视为系统的构成要素。二、系统效应原理

系统效应原理是现代标准化理论的核心。

标准系统不是臆造出来的——标准系统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标准系统与其组成的各个要素(组成该系统的各个标准)之间的关系,类似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或个体与总体的关系。

系统效应:由若干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个体组成的标准系统,具有明确的特定功能指向,经由实施产生特定的效应。

标准系统的诸要素构成不是若干个互不相干的标准的简单集合,标准个体效应(要素效应)是系统效应的基础。在系统整体中,每一个要素的性质和行为,影响了整体的性质和行为。

系统效应原理:系统效应不是各要素独立效应的简单叠加之和,这是因为,当由若干个密切联系的标准组成标准系统时,这个系统就具有新的功能,其功能并不等于各个标准功能的简单相加。标准系统效应是从组成该系统的互相协同的标准集合中得到的,所获取的效应超过标准个体效应的总和。

系统效应源自于系统内部各级、各类子系统和要素间的复杂协同,结构合理的标准系统乃是各个标准之间、标准个体与系统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适应、互相补充的统一体。系统效应是相关标准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相关效应,是远比各个标准效应的简单总和大得多的效应。

标准化活动是一项由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要素构成的社会活动。诸要素的构成或组合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很可能不同。系统效应的观点是现代标准化区别于以往标准化理论的重要标志,过去,标准化活动往往更偏重追求标准个体效应和标准总数量,较少考虑标准的系统性、系统效应和标准系统结构的合理性。

标准系统的系统效应是根据特定目标——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能量,以较小代价取得效益最大、最优,在较短的时间内求得更快的发展速度,通过对各要素有机组合形成系统后所产生特殊的效应,系统效应原理应当被贯穿于标准化的全部过程。三、标准系统结构优化原理

标准系统效应的发挥,依赖于标准系统结构的优化。

任何标准系统,都是由为数众多的标准所组成的。标准系统的结构即指诸要素之间互有的内在有机联系,各要素均按一定次序排列或组合,空间层次分明,时间排列有序。系统结构是系统产生特定效应的内在根据。

标准系统的结构乃是优化的结果——不断地调整和处理系统中的矛盾成分和落后环节,保持各组成部分之间基本合理的配套关系和适应比例,以提高标准系统的组织程度,使之按照既定的目标方向发挥出更好的效应,这就是结构的优化,也是标准系统的一个突出特点。第三节 标准化金字塔

标准化是由一系列互相关联的活动组成的一个活动过程。其中的每一项活动又可能是由一系列更具体的活动组成的过程。一、标准化三角形——标准化基本过程模式

标准化的基本过程模式,反映的是标准化的基本过程。所谓基本过程是指标准从制定、实施到信息反馈的一次循环过程,这三个环节,即是由一系列活动组成的三个子过程。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地位、作用可以用一个等边三角形来表示(如图1.1)。图1.1标准化三角形

标准化基本过程之所以用等边三角形来表示,其含义是这三个子过程同等重要。

图1.1中,三角形的三个边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信息传递(转换)的闭环通道。AB是标准信息的生成过程,BC是标准信息的传递(转换)过程,CA是信息反馈过程。标准化过程实际上就是由标准信息的生成、传递、转化、反馈等环节组成的连续过程。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缺失或功能不足都会对整个过程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如果个别环节发生中断(如缺少信息反馈),则整个过程便会中断,闭环变成开环,反馈过程变成无反馈的失控过程。标准化过程中发生的许多不良反应,都可通过对这个三角形的解析找到原因。三角形的三个子过程,是标准化过程最基本的结构要素。它们中的每一个又都是由一系列更具体的活动组成的子过程。二、标准化金字塔——标准化发展过程模式

标准化的全过程——标准化三角形反映的是标准化的基本过程,即“标准的产生—标准的实施—信息反馈”。但标准化活动并不到此终止。当基本过程结束时,第二次ABCA循环就开始了。第二次循环的终点又是第三次循环的起点。依此循环,永不止息。

标准化过程的ABCA循环,不是一次次地原地旋转,而是每循环一轮,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改进,即通过标准的重新制定或修订,使标准向前发展一步。标准化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循环中一步步向前发展的。它的发展轨迹是无数个不断“迁升”的三角形,它的发展模式就是构筑“标准化金字塔”,如图1.2所示。图1.2标准化三角形的迁升与标准化金字塔

1.标准化三角形迁升(1)迁升的定义。标准化三角形从初始的ABCA循环,向下一个以及以后的一系列循环的过渡方式叫迁升。“迁升”的含义是这种过渡具有上升或跳跃式发展的特征。就是说,当标准重新制定或修订后,这个新标准或者增加了新功能或者原有的功能水平有了提高,即有了新的增值。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同变化着的客观环境对标准提出的新要求相适应的。

迁升,有时是量的积累(如水平的提高),有时是质的飞跃(新标准取代旧标准)。若干次量的积累也能形成质的飞跃,因此,迁升的实质是质的飞跃。标准化发展过程呈现的阶段性,就是迁升的表现。(2)迁升的动力。不论是标准还是标准系统都必须处于稳态才能发挥其功能。因此,它的每一个ABCA循环都是处于稳态(静态)的。保持这种稳态是标准系统控制的重要任务。不仅要及时排除影响系统稳定和系统功能发挥的各种干扰,而且从着手建立系统时就力求稳定(如不制定短命标准)。标准系统持续稳定的时间越长,标准化成本越低,对相关系统的干扰越小,社会效益也较好。

但是标准系统不可能永远稳定,因为它不是一个孤立系统,它自身的稳定性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果由于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市场的变化以及标准需求方的要求,使原有的标准或系统不能适用时;如果标准系统不依据环境的要求及时应变的话,这个系统要么失效(自愿性标准),要么产生负效应(强制性标准)。标准系统控制的又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当出现这种要求时,或者当已经预见到这种趋势时,即应组织标准的修订或对标准系统进行调整,这就是迁升发生的原因。

标准化三角形的迁升虽然是人为实现的,但其动力却源于标准所处的外部环境。迁升的尺度、迁升的内容均须依据环境的要求,但参与迁升过程的人的能动作用,如对客观要求的识别、迁升内容和尺度的确定以及迁升时机的把握等,对迁升是否成功都有决定性影响。

2.标准化金字塔与标准水平(1)标准化金字塔。标准化金字塔是ABCA标准化循环的结果,即标准化三角形迁升的结果,是标准化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的形象化模型。金字塔不仅形象地表达标准化三角形迁升的过程,而且还能形象地表达迁升的目标或结果——标准的持续改进和标准水平的不断提高。

金字塔表明,标准化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而是一个同外部环境协调进行的活动过程,主要是制定标准、实施标准和标准信息反馈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次就完结了,而是一个不断循环、逐步提高,有时是跳跃式上升的过程。这就是标准和标准化水平提高的过程。所以称之为标准化的发展模式。(2)标准水平问题。提高标准水平是长期以来标准化工作追求的主要目标,而在什么是标准水平、如何衡量标准水平以及如何提高标准水平等问题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占主导的是用标准涉及的产品、过程或服务的特性值的多少和特性值的高低,作为判定水平高低的证据。而判定的准则或参照系则是其他国家的标准或国际标准。这种用特性值简单对比的方法虽然也能说明某些差距或问题,但这样做容易产生“水平就看指标”,提高水平就是提高指标之类的误导,把提高标准水平这一艰难而繁重的工作简单化。

标准水平是对标准(含标准系统)的适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的综合评价,一般说来,这个评价是很难和很复杂的。标准化金字塔描述的就是这个过程的外部表象。标准水平的提高过程,是诸多方面的整合过程,恰如一座金字塔的形成过程。金字塔是一层层垒高的,标准水平也是通过持续化的改进才得以提高的,这个持续改进非常重要,舍此,则不会有标准化三角形的迁升,长期不迁升的标准(尤其产品标准)便会失去活力,不可能形成金字塔。没有金字塔或金字塔很少的标准系统,其标准的个体水平低,整体水平也低。

因此,探求标准整体水平不高的原因以及提高水平的途径,都需要透过标准化金字塔,认真解析反映标准化过程的标准化三角形。第四节 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标准、标准化经济作用相关研究综述一、李春田:标准化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1.现代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

社会化大生产必定要以技术上高度的统一与广泛协调为前提,而标准恰是实现这种统一与协调的手段。标准化对人们活动的约束是从全局出发、又兼及各方利益,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确立的,是一种无偏见的约束。因此,它既有规范效用,又有自我约束的作用,约束力甚至可以跨越地区或国家的界限形成一种权威,一种能够对现代化大生产从技术上和管理上进行协调和统一的权威,这是标准化很重要的社会功能。这种功能的发挥是和技术进步、管理现代化和社会生产力的增进密不可分的。因而这种功能所产生的巨大效益常常无法计量。

2.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

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把标准化作为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1)标准为管理提供目标和依据。(2)在企业内各子系统之间,通过制定各种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建立生产技术上的统一性,以保证企业整个管理系统功能的发挥。(3)标准化使企业管理系统与企业外部约束条件相协调,不仅有利于企业解决原材料、配套产品、外购件等的供应问题,而且可以使企业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并为企业实行精益生产方式、供应链管理等先进管理模式创造条件。

3.有利于先进的生产组织和制造技术的推广(1)专业化要以协作为前提,专业化越发展,协作越广泛,企业之间技术上的衔接协调问题越复杂,如果处理不好,专业化协作就难以巩固和发展。实践证明,标准化恰是解决这类问题的理想措施。(2)标准化(如模块化)产品是充分利用成熟技术和标准的、可批量预制的,大幅度地减少企业内部的多样化,创造较大的批量,保持批量生产的效率优势;从而可以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实现定制式服务,使大规模定制生产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成为可能。

4.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发展产品品种

开展标准化则有利于企业促进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的合理发展。(1)质量标准既是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反映,又是企业质量管理的目标。(2)标准化不仅是建立企业质量保证体系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而且贯穿于质量管理的全过程,两者结合得越好,越能推动质量管理的循环。(3)企业贯彻标准化的设计思想,通过简化消除多余的和低功能的产品品种;通过系列化以最佳的品种构成满足较广泛的需要,在基型产品的基础上机动灵活地发展变型产品;根据组合化和模块化原则用最少的要素组合成较多的新品种。

5.消除浪费、节约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有效手段

标准化对象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重复性。标准化的重要功能就是对重复发生的事物尽量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重复,并且促使以往的劳动成果的重复利用。标准化的任何一种形式,都会产生这种类型的节约。这种节约的效果明显且意义重大,但却常常不被人们所注意。二、于欣丽:标准在科技进步及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技术标准和标准化可以视为科技发展的组成部分,以科技发展为媒介,将技术标准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是切实可行的。分析技术标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必须结合技术标准的作用和特点,研究技术标准促进科技进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以及提高生产率的实际作用机制。

1.标准对科技进步的作用机制(1)标准与创新的协同作用:

①技术创新直接推动标准发展;

②技术创新的速度决定了标准更新的频率;

③技术的网络化,改变了标准的动因;

④技术的系统化,使得标准化过程更多地从整个系统着手;

⑤标准能够支撑和带动技术创新;

⑥标准化是技术创新的平台。技术创新是在原有技术积累基础上的变革。

标准化是技术积累的平台,标准化过程本身就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积累过程。一项技术标准的“制定—实施—修订”的过程,就是科学技术和经验的“创新—推广应用—再创新”的过程。技术标准为科技研发奠定了基础,做好了准备,指明了方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