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脉学探索(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2 12:22:34

点击下载

作者:金伟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的脉学探索

我的脉学探索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我的脉学探索/金伟著.一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2(2017.8重印)(中医师承学堂)

ISBN 978-7-5132-1692-0

Ⅰ.①我… Ⅱ.①金… Ⅲ.①脉学一研究 Ⅳ.①R241.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258006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邮政编码 100013传真 010 64405750三河市同力彩印有限公司印刷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开本710×1000 1/16 印张23.5 字数346千字2014年2月第1版 2017年8月第3次印刷书号 ISBN 978-7-5132-16920*定价50.00元网址 www.cptcm.com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64065413书店网址 csln.net/qksd/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再版说明

作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师承学堂》品牌丛书,在早期曾推出“中医新课堂”系列:《小说中医》(张大明著)、《小说中医续集》(张大明著)、《中医师承实录》(余国俊著)、《我的中医之路》(余国俊著)、《我的脉学探索》(金伟著),曾引发了全国中医师承类图书的新风尚,被读者们赞誉为“还原老中医‘手把手’传教实况”。

应广大读者要求,该系列图书由作者们根据读者反馈,进行修订再版。作为《中医师承学堂》品牌丛书的策划编辑,我们的愿力:

能够将中国当代最优秀临床家的学术体系,如李士懋教授的“平脉辨证体系”、冯世纶教授的“六经八纲方证体系”、熊继柏教授的“四大经典融会贯通体系”等,通过图书传承给每个中医临床者、学习者、研究者。

能够联合全国各地中医临床专家,将“谨守病机”的具体细节、方证药证的使用指征,融合为以“实用有效”为宗旨的“临床家辨证指南”,让天下医者能够共享、互利。

建立中医师承的“试验田”、“创新园”,贯通中医师承“教育、实践、评价、论坛、出版”全程环节,策划、操作、出版“全国中医师承示范项目”系列,让每位读者通过图书,走进临床家亲自执教的“没有围墙的大学”。《中医师承学堂》是为中医读者奉上的“一盏心灯”。

我们期待着:“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明无尽。”学术合作与投稿邮箱:liuguantao@vip.sina.com(48小时回复)刘观涛出版者的话 三年期满,皆能行道救人——我们为什么推出《中医师承学堂》丛书?刘观涛

学医难,学中医尤难!成为名中医更是难上加难——元代名医王好古写的中医书名曰《此事难知》。

而一旦通晓医理,便能化难为易,一通百通,诚如清代名医陈修园写的中医书《医学实在易》。

在“难知”与“实在易”之间,乃是一条荆棘丛生的坎坷之路。——我们推出的《中医师承学堂》丛书,则要为你在这条充满艰辛的路程上披荆斩棘,铺路搭桥,让你从此走上康庄大道,健步如飞,迅速从初涉医林者成长为临床大夫。

中医迅速成才之捷径——让名医“手把手”地带教临床

被誉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的张锡纯,是一位富有革新与首创精神的杰出医家,他曾经这样自豪地总结自己的教学效果:“三年期满,皆能行道救人。”而当时中医学校的教学,则是“取《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诸书为讲义”。张锡纯认为“如此以教学生,取径太远,非阐十年之功于此等书,不能卒业;即能卒业者,果能得心应手乎?”张氏教学三年与学校的教学十年,皆能行道救人与不能卒业——差别大矣!何以如斯!关键在于教学方法。实践己经证明,中医师承式教育不仅仅是“学院式教育”不可或缺的补充与完善,而且自成体系,独具特色与优势,后者根本无法取代前者!

我的师爷、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先生,曾创办“北京国医学院”,担任院长。孔老常亲自带学生实习,对学生循循善诱,提倡独立思考。每遇疑难病证,孔老便及时提示,或诊余展开讨论,鼓励提出不同看法,畅所欲言,热烈辩论,然后作出总结,以指点迷津。办学十五年,先后毕业学生七百余人,多成为中医界的骨干,周恩来总理曾当面评价:“孔老不高谈空理,务求实干。”

为让广大的中医学习者及爱好者接受师承式教育,我们特将师承教育的每个环节“高度保真”到《中医师承学堂》丛书之中。这套丛书的鲜明特色是:中医临床名家对每个案例进行“精细入微、苦口婆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全方位讲解,如同师傅“手把手”地教诲入室弟子——不是“事后诸葛亮”式的医案解说,而是“全面还原”诊断治疗的真实过程、细节、思考及犹疑、失误、反复!

师承实录:“不掺假”的完全记录

黏看中医图书,“应手取效、效如桴鼓”,“起顽疾,除沉疴”,似乎写书的中医专家都是胸有成竹、百发百中的“神医下凡”。然而,中医名家姜佐景在接诊一些疑难病症患者时,时常会在开方之前,“予对此错杂之证,亦几有无从下笔之苦”。即便开出方子,也心里没底,寝食不安,眼巴巴地等待着第二天病人复诊时的疗效。“予遵仲圣脉证治法,而书昨方,心未尝不惴惴也!”——他在一则医案中真实地表示:“以为次日复诊,能得寒热略除,即是大功。”但最后的结果竟然是“非但热退神振,抑且诸恙并差”,治疗的结果居然让姜佐景“喜出望外”。——姜佐景的师傅、著名中医大家曹颖甫的治病效果又怎样呢?曹氏自称曰:“取效者十常八九。”这意味着,100个病人前来诊治,有效者能达到80%以上,就己经是顶尖的中医水平了。何谓“取效”?能够比治疗之前病症有所缓解、减轻,就算是取效了。至于治愈、明显好转等,皆算是“取效/有效”大范围中的一部分。

况且,如今中医诊治的病人,己经不再像古代一样大病小病、急症慢症都有,而是以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病或者疑难病为主。古代的名医“取效者十常八九”,其所治疗的病人中包括感冒、咳嗽等急性常见疾病。而现在的中医治病,治疗的大多是久治不愈的慢性、疑难病症。所以,现在的著名中医,治病有效率必然要低于古代名医!

从这种角度上来说,现在的有些中医专家所出版的医学专著,对中医学习者有着一种不自觉的“误导”。因为医著中所列举的实例,多是典型病例、特殊病例,而且多是最终治好的病例。“看其专著,叹为神医;跟其临床,不过如此!”——这也不能苛求专家,因为专著篇幅毕竟有限,所以,自然要“精选”典型的、治愈的病例。为什么看其专著和跟师学习的差别如此之大?为什么刘力红博士一直呼吁“跟师学习”?因为跟师学习,才能真实地、没有任何“掺假”地反映老师的疗效、细节,包括失误、困惑、曲折等真实体验。

但是,跟师学习,要放弃原有的工作、待遇,大多数人都是做不到的。一年放弃5万元的收入,还要投入几万元的生活、学习费用,中医师承教育的费用,也相当于高额的MBA、EMBA的十几万学费。——怎么办呢?我反复思索,多次跟刘力红博士探讨。最后,我发现:我们可以用一种现代技术手段,接近于“完全还原”跟师学习、师承教育的全过程:也就是不间断、长时间地记录中医名师的每个临床案例,或者,不间断、长时间地记录弟子与师父的学术对话。为什么我们要特别提出“不间断”这个字眼呢?因为凡是“剪辑、精选”,就有可能不自觉地偏离“真实”,走向“粉饰”。所以,真正意义的“师承教育”,一定不要对“师父的完全录音”做任何删节、处理,哪怕录音的过程有杂音、有干扰、有拖沓,也要尊崇完全真实的“师承理念”。——正如国际新闻界最著名的记者法拉奇,她在采访各国总统、主席的时候,“用录音机录下访问中的全部内容,然后一字不漏地以原对话形式全文加以发表”。

这项在中医学界史无前例的“师承全记录”工作,在2005年开始正式启动了。我们寻找到的第一位师承导师,是一位农村家传中医薛振声老大夫,他殚精竭虑写成一部医学专著,很多临床中医师用了他的方子觉得“立竿见影,疗效很高”。——这位72岁的老中医,每天坚持到医院里行诊,星期六、星期天从来没有休息过,即便是春节期间的大年三十,也坚持为患者服务。每天晚上,我和他通电话,他口述自己每天行医所诊治的每例病案的详细情况(读者甚至会听到春节期间鞭炮齐鸣的“背景音乐”),并且从不讳言自己失败的病例。——把自己的完全真实的病案,进行如实公布,需要极其之大的勇气和胆识!这相当于把自己的医术“赤裸裸地”公开给世人,没有大海一样的胸怀、过硬的临床水平,并不敢这样做!——所以,当我开始每天和薛老的“完全记录”工作之后,刘力红博士写道:“您能对中医如此用心,功不唐捐,中医会记住您,历史也会记住您!”其实,我更认为:刘力红对我的评价,更是对薛老——这位72岁农村家传中医、一位开拓性的中医名家的评价。因为,薛老的这个“师承记录”行动,标志着中医学术“师承教育”广泛传播的崭新开端。

在这种“师承全记录”新方式的启发下,刘力红也和他的师父卢祟汉开始了不间断的“师承学术对话”,不间断地录音,记录下两位中医名家的“师承实况”。——那么,什么样的人能够担当“中医师承教育”的导师呢?其一要是“临床家”:导师必须具有过硬的临床水平,而不是学院派的理论空谈。其二要是“科学家”:愿意把自己的毕生心血“毫无保留、毫无避讳”地讲解、传教,如同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把自己的毕生研究成果汇集成学术论著,传诸后世,造福人类。——事实上,当代这样的“中医师承教育”导师特别难于寻找。愿意倾囊传授的老师,临床水平不一定过硬;而真正的临床高手,又往往没有时间将自己的治疗细节进行精细入微的传授。所以,我们也特别希望读者们能为我们推荐值得推出的师承导师,以便造福医林,造福人类。序

金伟先生历经近30年的探索研究、数万人次的临床诊治,以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当代相关科学的知识和成果,以脉诊为手段,用数学为量化工具,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崭新的脉学理论——金氏脉学理论。该理论可视为传统中医脉学和现代医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一门全新的学说。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脉象的生理学、病理学和物理学的本质,详解了脉搏成因的动力学和脉动流量学概念,论证了脉搏是机体生理病理信息的载体,进而论述脉形动态改变为疾病诊断的依据。在上述理论指导下的临床脉诊,对疾病的诊断能作出比较准确的定性、定量和定位,且无损伤。它的诊断准确率可达85%以上,是对传统中医脉学的创新和突破。

传统脉学均把脉象作为确定证候诊断的参考依据,而金氏脉学则把脉象作为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为诊断疾病提供了特异性诊断和早期诊断指标,这是医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从辨证到诊病,这无疑是一个飞跃。

金氏认为,脉和病是统一的,即“有其病必有其脉,有其脉必有其病”,并利用该原理在临床中成功地建立了现代医学的病理变化和脉搏性状变异之间以及机体各组织器官与脉搏特定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且在临床中不断得到验证。可以说,金氏脉学理论己经处于世界无损伤诊断领域的领先地位。对这种原理和对应关系的深入研究,将会对无损伤诊断医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金氏建立的“金氏脉学”理论,不但强调了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并且为中西医的理念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是中医发展的新方向。同时,在金氏思维指导下的临床用药,也将是中药理论发展的新突破口之一,为中医诊断用药开辟了新的途径。

金氏的脉学和用药原则,不但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并且具有极好的经济效益。对金氏脉学理论和其用药原则的深入研究,必将推动中医药学现代化的进程。自序 脉搏世界探幽金伟先生虽然是一位盲人,但其脉诊达到了85%的准确性!被国家人事部、中国残联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

对于一般人来说,脉搏是什么,还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大部分人只知道人活着脉搏就在不停地跳动,平时自己可以按住它测一下心脏跳动的次数,还知道中医常触按它来给病人诊病,至于它跳动的快慢、强弱、间歇能反映身体的哪些疾病,疾病又是在哪个部位、性质如何,大概就没几个人能说清楚了。而在我的眼里,脉搏的每一次起伏,不仅是鲜活生命的象征,而且脉搏世界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丰富的、有层次、有色彩、能以它独特的方式告诉人们多种多样信息的神奇境界,是人本身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反映自身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虽然直到现在,还没有人能够完全破解它那独特的语言,可是孜孜不倦地在脉搏的世界里探幽发微,早己成了我30多年来最大的乐趣。

同所有有着自己理想信念的人一样,一旦对认准的目标有了执著的追求,我便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就像不远万里前去朝圣的信徒,即使五体投地一步一叩首,磕得头破血流也是心甘情愿,至死不悔。

说起我在脉搏世界里艰难跋涉的过程,一路走来,酸甜苦辣,什么滋味都尝过,真是一言难尽……

虽然早在幼年,我就在家庭的熏陶下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萌生了长大当一名为人们解除病痛的医生的愿望,但是,九岁失明、变成了盲人的残酷现实,使我从希望的高峰一下子跌进了失望的深渊——今生今世,我还能当医生吗?

后来,在民政部门的资助下,我进了盲校。在学校,除了文化课之外,我还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按摩,所以,毕业后我回家乡所在的一家医院当上了按摩医生。一开始,我还是很高兴的,因为毕竟成了医生。每天接待的病人大都是腰酸背痛,于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推拿揉捏按,如此而己。我也曾为治愈了几个病人而兴奋过、欣喜过,可时间一长,我就开始对这样的现状不满了:很多内科病症只用推拿手法是无法治愈的,如果再配合中药治疗就会立竿见影。可是,我虽然学了点诊脉技术,却没有处方权,不能给病人开药,为此,我非常苦恼。

医院里有一个上了年纪的同事姓王,是中医大夫,听了我的想法之后,抿了一口茶,笑了笑说:“理,是这么个理,可你不合适。我们中医诊病讲的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其中望诊非常重要。你眼睛看不见,就没法望诊。不错,你倒是会点诊脉,难道只用三个手指头就能给人看病?再说了,盲校毕业,也只不过扫了扫盲而已,离着当一个正经医生,还差得远呢!我劝你呀,趁早打住,干好你的按摩就不错了。”王大夫的一番话,无疑给我从头浇了一盆冷水——是啊,这么点文化,又看不见,怎么给人看病?我一下子真不知如何是好。

经过深思熟虑,我作出了一个令周围所有人意外的决定——辞职,上学去!消息传出,单位领导、亲朋好友纷纷前来劝阻,但我义无反顾,顶着重重压力,说服他们,又一次走进了校门。

我先是在普通中学上完了高中,又到青岛盲校学了中医课程。

这次毕业后,我怀着独自闯一番事业的美好理想,来到了黑龙江省伊春市,几经周折,进了一家医院,当上了中医科的医生。每天上班后,病人早己等候在门外,我摸脉、开方、下药,虽然每天都很忙,但只要有病人需要我,而我又能够用自己的能力为他们解除病痛,我就感到莫大的快乐。那时,我觉得天空仿佛特别蓝,阳光也格外温暖。

但是,时隔不久,这片蔚蓝的天空再一次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令人猝不及防。

一天下午,我正在上班,来了一位老病号。这是一名肺结核患者,己经在这里治疗了两个多月,刚刚做了X光检查,发现病情没有好转。这时,他拿着片子,气冲冲地走进来,指着我的鼻子大声喊道:“你是什么狗屁医生?当初我来找你看病时,你摸了我的脉说我的病很轻,治疗一下很快就会好的,可治疗了两个多月了,病情不但没减轻,反而严重了,摸不准脉乱开药方,这不是草菅人命吗?”

“对不起,也许是我误诊了。”

“你既然连这个都看不出来,还当什么医生?我花了钱,药没少吃,病没治好,还耽误工夫,你光是说一个对不起就完了吗?”

“我……”我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病人一摔门,余怒未息地走了。

病人的话语和态度在我的心里掀起了轩然大波,我傻傻地站在那里,好半天不知道该干什么。窗外正下着大雨,这雨点好像每一滴都重重地敲击在我的心上,我自己也纳闷:治疗了这么长时间,即使没有好转,也不该加重呀,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真像王医生说的那样,我光是凭着三个手指头没法给人看病吗?

一位好心的护士在一旁把这一切看了个仔细,她见我闷声不响,就过来宽慰我:“你别太往心里去,病人发牢骚是常有的事,就让他说两句吧!再说,你给人看病,只凭着诊脉下药,难保能看准。看病看病,首先得看,你又看不见,怎么能看准呢?真是难为你了!”金伟为吴阶平现场诊脉

王医生的话,刚才病人的话,甚至连好心护士的话,都对我刺激很大。整个下午、晚上,我手足无措,吃不下,睡不着,被一个问题深深地苦恼着:今生今世,我就不能当个称职的医生吗?我该怎么办呢?我一边在屋里来回踱步,一边下意识地反复念叨: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而我不能望诊,不能望、望……望闻问切、切、切……有了!伴随着窗外的电闪雷鸣,我眼前突然一亮:既然望诊不是中医诊病的唯一手段,那么,强化其他的诊病手段,来替代望诊的功能,不就可以弥补我不能望的缺陷了吗?那,应该是哪一项呢?……切……对,就是切!可是“切”诊用了几千年了,一直不能作为独立诊病的手段,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因为诊脉方法过于简单,提取的信息不够全面,以致影响了脉诊诊断的准确性呢?也许改变一种方法,就能全面采集脉搏携带的信息,从而对疾病作出准确的诊断。我虽然看不见,但也有自己的优势,我不缺乏细心,又有比明眼人敏感得多的触觉,只要在脉诊上狠下一番工夫,不就能取代望诊了吗?

我被自己突然想到的这个主意振奋得不知如何是好:一不做,二不休,从明天就开始钻研。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我一定能叩开脉诊世界的大门!

第二天,我找到了一个肺结核病人王大爷,是储木场的退休工人。我跟他讲了自己的想法,并请他住到我家里,帮助我采集脉搏信息。王大爷开始有些顾虑,担心把自己的病传染给我,但看到我的态度非常诚恳,就答应了。第二天起,王大爷就来到我家,这给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一连几天,我认真地摸着他的脉搏,走着摸,站着摸,躺着摸,一直在摸,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波动,因为我迫切地需要知道肺结核病人的脉搏到底与正常人的脉搏有什么不同。在这期间,王大爷都是每天早上带着饭来,晚上等我睡了以后再走,风雨无阻。

有一天,邻居的一个小姑娘告诉我说:“来你家的那个人精神不正常,大热的天还捂着个大口罩,那么难看!”

哦,原来是这样!直到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多好的人哪……”于是忙对小姑娘说:“你可千万别这么说,他都是为了我。”我把事情的原委跟她讲了一遍。

小姑娘听了也很感动,就说:“我爸爸在结核病防治所工作,等他出差回来,我跟他说说,他们所里有好多这样的病人,你到他们那里去摸吧!”我听了,当然又是喜出望外。

此后的一天,太阳都己经很高了,王大爷却没有像往常那样按时来。我预感到出了什么事。果然,九点多钟时,来了一个叫王小雨的姑娘,告诉我说:“王大爷犯了病,住院了,他怕耽误你的事,特地让老伴跑了十几里路到我家,让我今天务必替他来配合你的工作,因为我和他的病差不多,都是空洞型肺结核。我本来不想来,可是,王大爷感动了我。这不,我也带着饭来了……”

听了王小雨的一番话,我感动之余,也在默默地感谢上苍: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啊!

王大爷住了半个多月的院,这期间,王小雨天天按时到我家里。王大爷人虽在医院,但心仍牵挂着我的工作进度。当我去医院看他时,他不顾自己吐血后的虚弱,气喘吁吁地叮嘱我:“孩子,小雨的病虽说和我一样,可是,男女有别,脉象肯定是不一样的,你可得摸准了,记住了!”

我牢记着王大爷的话,又在小雨的脉搏上认真地寻找特征。在别人眼里,两个人坐着、走着、站着都是手拉手,一个单身的小伙子和姑娘如此亲近,邻居们难免叽叽喳喳地议论纷纷。王大爷闻讯,出院后就一家一家地上门去跟他们解释。大家听后,恍然大悟,在理解的同时,还主动到我家来帮着做饭、打扫卫生……有了众人的支持,我的信心更足了。

后来,邻居小姑娘的爸爸又把我领到结核病防治所,在那里,我认真地找了十几个人,反复提取他们的脉搏特征,结果发现:凡是患肺结核的病人,其脉搏都有细而快的特点,一般在90~100次/分钟,而且,病情越重的,脉搏就越快。传统中医把它叫做细数脉,我把它叫做细数搏。我为自己找到了这个带有普遍性的特征而感到高兴。

一天,我正在坐诊,来了一个中年妇女,脉动在97次/分钟左右。我告诉她:你大概是得了肺结核了。她一听很紧张,马上去结防站做了胸透,结果却是“双肺未见异常”。医生告诉她,症状是甲亢造成的。她拿到了确切的检查结果,又回来告诉我。本来我正为自己仅凭切脉就诊断出了她的病而沾沾自喜,这下子,无疑是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打击。

不久又来了一个病人,脉动在90~95次/分钟之间,经我提示后去检查,也不是肺结核,而是“扁桃腺发炎,体温在38℃左右……”我一下子又懵了,后面的话根本就听不进去了,这对我的打击太大了!我自以为至少已经找到了肺结核这一种病的脉搏特征,可是,接连遭遇两次失败,让我动摇了,也许真像王医生说的……

回到家,王大爷和王小雨早己在等候着了。我己经丧失了继续探索下去的勇气,就对他们说:“你们回去吧,我今天很不舒服。”他们走后,我也没心思做饭,翻来覆去,又是一夜无眠:为什么具有典型特征的两例病人都不是肺结核患者呢?到底是哪里出了错?

再后来,我又试了10个病人,只有两个是肺结核,其他的都不是。这20%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是不可靠的。这一次,我想放弃了。王医生的话又在耳边响起来……也许,他说的是对的,这么多盲人都没有干处方医生,难道我就能行吗?看来练好手法,做个好按摩医生才是我唯一的出路……

王大爷看出了我的动摇,非常生气地质问我:“这半年来我风雨无阻地配合你,你说不干就不干了,能对得起我们吗?”

结核病防治所的医生也宽慰我说:“有20%的准确率已经不错了,连X光片的诊断结论也不是100%对呀。”

在众人的开导下,我又重新鼓起了勇气继续探索。我在细数搏的基础上,进一步搜寻其他方面的特征。不久,我又发现了两个特征:其一是触按肺结核病人的脉搏时指下会有多点微弱冲击感(即起搏力度不均),我于是把这个特征定名为散在性点状冲搏;其二是脉搏流利度显著降低,即脉来艰涩而不流利,特点是在加减指力时极易变形或消失,根据这一特点,我称其为致密软涩搏。此后,我每天都把所认识的肺结核病人挨着检查一遍,结果是都有这类特征。不仅如此,王大爷等人的脉搏上除了见有细数搏、散在性点状冲搏和致密软涩搏外,还有一种起搏不够连续的特征,我把它叫做断搏。但当初检查过的病人里面只有9个有断搏,这又是为什么呢?经过多次的检查、核实,结合医院得出的结论,我终于揭开了其中的奥秘:肺结核病人都有散在性点状冲搏和致密软涩搏,但只有形成空洞的人才会出现断搏。另外,在3例空洞较大并连续吐血的病人脉搏上,还发现了一种奇异的现象,那就是原来出现的致密软涩搏(即脉搏流利度降低)随吐血量的逐渐增多而逐渐转化为脉搏流利度显著增高的滑搏。按照一般规律,随病情的加重,特征表现度应该随之增高,为什么涩搏反而会转化为与之完全相反的滑搏?这使我百思不得其解。后经医院对这3例病人做全面检查,才知道他们都患有严重的失血性贫血(血红蛋白基本都维持在5~7克)。原来涩搏转化为滑搏的原因就在于此。破解了这个奥秘,我非常高兴!但是,还存有疑问:这是一条普遍规律吗?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经过多次实践才能确定。

说来也巧,第二天坐诊,来了父子俩,我一查,儿子同时具有细数搏、散在性点状冲搏、致密软涩搏和断搏四种特征。这不正是我要找的空洞型肺结核的典型病例吗?如果这个病人确实是空洞型肺结核,就说明我的试验结论是正确的。我强压着内心的激动,没有马上告诉他们结果,而是不动声色地对孩子的父亲说,需要拍一个X光片才能确诊。可是,父亲吞吞吐吐,半晌没有表态。原来,他们家境困难,拿不出这个钱。当时,我二话没说,掏出钱递给他:“给,用我的钱,别耽搁,马上去拍!”

送走了他们爷俩,我一边又诊治了几个病人,一边也在注意听着门外的动静,盼着他们快点回来。几个小时后,他们终于回来了。父亲一进门就愁眉苦脸地说:“医生,坏了,坏了!你非得叫俺去拍什么片,这一拍不要紧,我儿子查出空洞型肺结核了!”这正是我盼望的话!听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好,这就对了!”

父子俩先是一愣,继而就嘟囔起来。父亲说:“你是咋啦?俺儿今年才19岁,就得了这么个难治的病,你不说赶紧想法子给治治,还高兴得不得了,哪有你这号医生!”听着他们的抱怨,我没有生气,我既为自己的研究取得初步成功感到高兴,也充分理解病人的心理。

实践证明:脉搏上出现的一种单一变化(我又称作单一的脉搏特征)只能反应一个单一的病理变化,而不能对疾病作出诊断(前面以细数搏诊断肺结核出现误诊的实例正说明了这一点),只有多个特征按照其内在联系组合起来才能对疾病作出全面诊断。后来我把这种由多个特征组合而成的集合体称作脉形。例如我前面讲过的细数搏、散在性点状冲搏和致密软涩搏就构成了肺结核的基本脉形。病情不断变化,脉形也随之发生改变:如病情逐渐好转,特征数量也逐渐减少(比如细数搏可转化为细搏,致密软涩搏也常伴随肺部炎症的消退而消失);如病情加重,则不仅特征数量增加,有些特征也会发生演变(比如肺结核发生空洞时,在细数搏、散在性点状冲搏和致密软涩搏的基础上,还会呈现断搏;如果空洞进一步增大,出现大量吐血,引起失血性贫血时,致密软涩搏就会演变为滑搏)。由此可知,特征的变化只反映某一病灶的变化,只有多个特征组成脉形,才能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随后,又通过熟人朋友等相继介绍来了30多个病人。我根据不同病人组成的脉形作出的诊断,有28个都对上了号,其余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误诊。其中有个病人既有细数搏、散在性点状冲搏、致密软涩搏,也有断搏,我判定他是空洞型肺结核,结果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肺结核但没有空洞。既然病人的肺上没有空洞,那断搏又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天我又把他叫来,仔细触按了一上午,发现他的断搏和王大爷的断搏在脉搏上出现的位置不一样。“同一个脉形特征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反映的疾病就不一样吗?”我反复琢磨,怎么也想不通。后来我又找到这个病人,问他除了肺部的症状以外,身体其他部位有没有异常感觉。病人想了想说:“我的胃经常疼,难道这也与肺有关系吗?”病人的话提醒了我,使我恍然大悟,也许那个断搏与他的胃有关,于是我又让他到医院做了钡餐透视。透视结果证明了我的判断,他确实患有胃溃疡。这说明同一个特征出现在脉搏的不同位置,反应的病位就不一样。后来我又对其他误诊病人做了复诊,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这一事实说明,脉搏的不同位置都对应着相应的脏器。当某一脏器发生病变时,脉搏的相应部位就有反应(如散在性点状冲搏、断搏等)。根据这一认识,我先尝试着把一个脉搏分成两段(即上升段和回落段)。根据实验资料统计,上升段主要对应横膈以上的脏器,回落段则主要对应横膈以下的脏器。使用这种方法我又对60多例不同病人做了脉诊检查,结果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一天,我接待了一位中年女性病人,脉诊时发现回落段有细数搏、散在性点状冲搏和致密软涩搏。我根据特征所处的部位初步断定,她得的可能是脾结核。病人有些惊慌,立即去上一级医院做检查,折腾了好几天,最后得出了结论:病人所患的不是脾结核,而是卵巢结核。后来我又给那个病人做了复诊,经过反复检查确认脉搏特征确实有细数搏、散在性点状冲搏和致密软涩搏,而且这些特征都在脉搏的回落段。脉搏的回落段对应着横膈以下那么多的脏器,怎么确定是哪一个脏器患了结核呢?我想来想去,为了更准确地给疾病定位,决定对脉搏的起搏和回落两段做进一步细分:把起搏段称作A组,划分为+A、—A两点;回落段称作B组,划分为+B、-B两点。由此,我第一次提出了脉点的概念。

另外,我还惊奇地发现:同一种特征表现也不一样。有的表现范围很广,可漫布整个脉动;有的则表现范围很小,仅局限于一个脉点(如+A、-B点等)。我把表现范围广、漫布整个脉动的特征称为整体特征,把表现范围小、仅局限于一个脉点上的特征叫做动点特征。整体特征主要反映人体的整体的功能状况,动点特征则可以反映出疾病的具体位置。脉点的提出为金氏脉诊的定位诊断提供了依据。用这种方法,我对几十例病人做了诊断,事实基本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脉点划分还不够精细,所以在使用脉诊定位诊断中仍常有失误。例如前几天接待了两个性别不同的中年病人,在他们脉搏的+B点和—B点上见有细搏、断搏和致密软涩搏,我断定男性病人所患的是胃溃疡,女性病人所患的是溃疡性结肠炎。后经医院检查,男性病人所患的确实是胃溃疡,而女性病人所患的则是直肠溃疡。后又对这两位病人做了脉诊检查,经过反复对比发现:男性病人右侧脉位+B点特征不明显,左侧脉位+B点特征十分典型;而女性病人两侧脉位都能见到典型的细搏、断搏和致密软涩搏,不过其特征显示的脉点不在—B点,而是在—B点之后。由此看来,仅凭四个脉点(+A、—A、+B、—B)还很难建立起脉点与组织器官的一一对应关系。这一事实说明,特征出现的位置稍有不同,反映的病变位置就不一样;另外,特征相同,点位相同,但特征和点位所处的左右脉位不一样,反映的患病脏器也不一样。左侧脉位主要反映位于左侧的组织器官(如胃、胰腺等);右侧脉位主要反映位于右侧的组织器官(如肝、胆等);居于左右之间的脏器发生病变时,则两侧脉位显示的特征完全一致(如膀胱、子宫、直肠等)。受此启发,我又把A组分成了A、A、A,B组分为B、B、B,这样就由原123123来的四个脉点拓展为了六个脉点。脉点的进一步细分以及两侧脉位所属脉点对应脏器不同,为建立脉点与组织器官的一一对应关系提供了可能。后来用这一方法诊断了40多例病人,定位诊断准确率有了显著提高,达到了80%以上。脉点的进一步细分不仅丰富了金氏脉诊理论,也为脉诊定位诊断打下了基础。

使用这种诊断方法,不仅能给疾病定性和定位,而且还能得出经得起实践反复验证的结论,大家都非常高兴。这是我从失败中重新起步以来,节节胜利,取得的最大成功。大家七嘴八舌地喊着一定要开个庆功会,好好热闹热闹,撮它一顿。虽然那年头只有萝卜、白菜、土豆之类,连肉也很少见,但我们还是喝着老白干,又说又笑,痛痛快快地热闹一番。

但是,高兴归高兴,向前走的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经常会遭遇艰难险阻。这不,很快就遇到了新问题:同样是一个断搏,所处点位也完全一样,只是深度不同,反应的组织器官就不一样。一天,我发现一个病人有断搏,只是所处的层位比较表浅。按照经验,应该是空洞型肺结核或胃溃疡,但是这个病人说他没有这两种病。我很不甘心:己经经过这么多人验证的结论怎么会有错呢?于是,便让他再做一个胃镜检查。那时,做胃镜的费用不低,而他的家境显然也不好,吞吞吐吐地说:“没钱,不做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掏口袋,可是,我也凑不出这么多钱。这事让王小雨知道了,她主动借给我钱,让病人去做胃镜。检查结果出来了,结论是“未见异常”。

怪了,怎么会这样?我真搞不懂了,到底是哪儿出错了?我不甘心,就询问他身体最近有什么不舒服。他说,没有,就是不久前背上长了一个纤维瘤,刚做了切除手术。“噢,是这样……”原来点位相同,层位不同,反映的病位就不一样。但这其中的道理我却一时弄不明白。

为了把问题彻底搞清楚,我找到一位教物理的老师,向他请教。老师深入浅出地给我讲了流体力学知识,并且还打了一个比方:人的血液在血管里流动时,就像河水在河里流动一样,一般人只看到一江春水向东流,岂不知,水的流速是不一样的,河流中间流得快,越靠岸边流得越慢,物理学上称为层流。受他的启发,我开始给脉搏分层。

根据物理老师所讲的流体力学知识,我反复思考:血管里流动的血液也是液体,尽管与河水相比,黏滞度不一样,但也一定会遵循层流这个规律。血管的轴心血流流阻最小,流速最快;轴心外围的血流由于不同程度地受到血管壁摩擦阻力的影响,流速相对较慢;靠近血管壁的血流直接受到管壁摩擦阻力的影响,所以流速最慢。按照这一规律,我对各层脉动反复体察,结果发现:浅层的脉动较弱,中层的脉动最强,深层的脉动也较弱,底层的脉动最弱。于是我便试探着把脉动分为浅层脉动、中层脉动、深层脉动和底层脉动四个层位。每个层位按其轴向又分为A、B两组,A组分为A、A、A三个点位,B组分为123B、B、B。各层位的每一脉点都对应着相应的组织器官。脉层和脉点123的关系好比人民代表大会和代表的关系。脉层就像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代表搜集各地的情况;脉点就像代表,其主要任务是如实反映所在行业和地域的情况。也就是说,脉层收集和储存各脉点反映的信息,而脉点则是及时准确地反映相关系统及其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所以通过采集识别相应层位上脉点反映的信息便可了解相关脏器的功能状况,这无疑为金氏脉学的定位诊断进一步拓宽了空间,为下一步的脉诊研究夯实了基础。

尽管费了不少周折,也花了一些钱,但我感觉非常高兴,非常值得!因为自己立志研究的脉学理论得以不断充实,不断向前发展。

从肺结核入手找到特征再到逐步弄清了胃溃疡等病症的脉搏特征,这一路走来还是比较顺利的,我的诊断与医院仪器检查的结果吻合率达70%。随之而来的是,我开始在当地小有名气,来找我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每天早上在我到达医院之前,己经有一些病人早早等候在那里了,整个医院的经济效益由此不断提高。过去因为上门看病吃药的人很少,医院己经拖欠了职工几个月的工资,这时也都补发了。全院的职工工作热情都很高,大家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也更多了。只要我走进医院,必定会有同事或病人跑来主动搀扶,给我引路。与此同时,病人们送我的雅号“神医”也不胫而走,在医院内外叫开了。这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新的鞭策和鼓励。虽然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常常是到了下班的点却回不了家,但我还是乐在其中。

每年东北的晚秋都是很难熬的季节。就在这样的一天晚上,屋外下着雨,我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非常疲惫,饭也不想做。中午还有剩下的冷馒头,我倒了杯开水,就算是晚餐了。天很冷,我就上床盖上被子躺下了。九点多钟时听到有人敲门,我被子还没有焐暖,心里正烦,实在不想起来,但想到了一个医生的职责,我就说服自己立刻起来开了门。来的是母子俩,一进门,母亲就“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金医生,你救救俺这孩子吧!家里就俺娘儿俩相依为命,俺儿子今年才21岁,就得了结肠癌,他要是有个好歹,叫我可怎么活啊!俺听人说你医术很高,求你救救他吧!”

儿子也哭着说:“大哥,你给我想想办法吧,我要是死了,撇下俺娘一个人,孤苦伶仃的,怎么办呢?”

我赶紧把母亲拉起来,又劝他们别着急,坐下慢慢说。母子俩情绪稍微稳定了些,就把有什么症状,如何去医院检查,怎样得出的结论等等,从头给我讲了一遍。我一边听着,一边在想:这娘儿俩也真够可怜的,孩子刚刚长大成人就得了不治之症。可是,连医院都治不好的病,我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中医泰斗吕炳奎勉励金伟对传统中医脉学创新和突破

然而,娘儿俩悲痛欲绝的哭诉和哀求把我的心深深地刺痛了。每当遇到患了不治之症的病人时,当医生的总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此刻,我又体会到了这种悲哀。我好言安慰他们,并答应明天到了医院,会给孩子想办法治疗。

送走了母子俩,我半点睡意也没有了,一夜无眠,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想的只有一件事:癌症虽然眼下还是无法治愈的顽症,但若是早发现,早治疗,控制它的发展,不就会大大地延长患者的存活期吗?这个孩子就是因为没有在早期发现病情,以致延误了治疗。一般情况下,若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感,人们都不愿去医院做详细的检查;而一旦病被查出,又往往连救治的时间也没有了。这显然是很矛盾的事,怎样才能解决呢?我又想到了脉诊。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诊断方法,对身体没有任何伤害,只要在诊治其他疾病时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可能潜伏的病情。我想到自己正在钻研的肺结核、胃溃疡等疾病,既然这些病可以通过脉诊诊断出来,那么癌症一定也是可能的。对,必须攻下它来!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朋友们,并希望帮着找一些癌症病人。虽然那个孩子也是癌症患者,但由于他的结肠癌己经广泛扩散,疼痛使他不能安静下来,列为脉诊研究对象显然是不合适的,只能再去找其他病人。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鼓励和支持。第二天,王小雨就帮我找到一个患胰腺癌的病人,但同时告诉我说,病人不太愿意配合。我没有多想,就跟着王小雨去了。到了那家门口,敲了半天门,没人来开,只好等了一会儿又继续敲。这次,病人的妻子出来开门了,但是脸色很难看,只不过因为是邻居王小雨介绍来的,才碍着面子,极不情愿地让我们进了屋,先在外间等着。又过了一会儿,才让我们进里屋见了病人。病人是一位中年人,正在床上躺着不停地呻吟。我们很诚恳地说明来意,希望他能给予配合。好话说了半天,他才伸出手来。我抓住机会赶紧给病人摸脉,可是只有十分钟的时间,他就由于病痛的折磨而痛苦地大声呻吟,随即把手抽了回去。他的妻子则叫我们快走。我们也就只好告辞出来了。往回走的路上,我就在想,刚刚找到一个病人,还没弄清就被人家拒绝了,看来想攻下癌症的早期诊断这个难题,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回到医院,昨晚的那娘儿俩早己等候多时了。我明知道当时用什么药都无法挽救孩子的性命,但还是认真地给他开了一些缓解症状、减少痛苦而又比较便宜的中药,因为他家境困难,当医生的要为病人想得周到一点。

没过多久,王大爷又给我找到一个肺癌患者,说要带我去。我有了第一次的经历,担心再碰钉子。王大爷说:“不会的,这个老高头是我原来的同事,人也很好。”果然,我们到达后,高大爷很配合,他老伴也很热情,又从谈话中知道彼此还是山东老乡,关系就更融洽了。从那天开始,我用了一周的时间对高大爷的脉搏信息进行了集中采集、筛选,发现在他右手脉位深层A点上有一个冲击搏,但不是散在性的,1而是集中的。也就是说,冲力集中而且面积大,我称之为冲搏。这种冲搏虽与肺结核的点状冲搏有些相似,但不尽相同。除了这一特征之外,还在同一点位上发现了另外一个特征,其表现是脉搏流利度显著降低,指下还有黏腻指感。传统医学把脉搏流利度降低(中医所谓的如刀刮竹)的表现称为涩脉。新发现的这个特征除了脉搏流利度降低之外,指下还有黏腻指感,根据这一表现特点,我把这个特征定名为黏滞性涩搏。因为这个黏滞性涩搏我过去没有见过,而且呈现的冲搏又与结核病呈现的特征有相似之处,所以我怀疑高大爷的病可能是误诊了。高大爷说不可能,因为是好几家医院下的结论,不会有错。后来,我又陆续找到了十几个癌症病人,发现他们的脉搏中都有冲搏和黏滞性涩搏,只有一个胃癌病人脉搏呈现的是断搏和黏滞性涩搏。经过反复实践,我终于又得出一个结论,即这样面积大、冲力集中的冲搏和黏滞性涩搏是占位性癌症病人的特有特征,而断搏和黏滞性涩搏反映的则是溃疡性癌变。我又用它重新测试,准确率在80%以上。一次,我在工作中接待了一位病人,在他右手脉位深层的B点上见有冲搏和黏1滞性涩搏,确诊他是肝癌,后来经过医院的复查也证实了这一点。

王大爷的姐夫因上腹部疼痛,一家人怀疑他得了肝癌,让我前去检查。我一测,果然在他右手脉位深层B点上发现了冲搏和黏滞性涩1搏,就说,有可能是肝癌,还是及早去医院作进一步的检查吧。

过了几天,我正在医院给病人看病,忽然听到有人踹门,紧接着就大声地喊着我的名字叫我出去。我听出说话的是王大爷姐夫的儿子,不知为了什么事,这么着急,于是就走出去。没想到他一把抓住我的领口,恶狠狠地大声骂道:“你这狗屁医生,胡说我爸得了肝癌,难过得我们一家人哭了半夜,又去哈尔滨折腾了好几天,结果是肝囊肿和胆结石,害得我们花了一头猪的冤枉钱,真该死!”说着,他一挥手打了我一个耳光。旁边等着的病人看不下去,七手八脚地把他拉开。在众人的劝说下,他才余怒未消,骂骂咧咧地走了。

刚才尚未看完的病人们见状连招呼不打,一个个也都走了。周围几个科室里的人都出来看热闹,议论纷纷。一时间,我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我用手捂着被打得火辣辣的左颊,一缕鲜血从嘴角流了下来。这时候,我的神经似乎麻木了,不觉得脸上如何疼,只觉得委屈,心在流血。我自从因病失明之后,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包括庄里乡亲,都非常怜惜我,从小到大,没有人戳过我一个手指头,没想到,今天,在离开家乡千里之外的地方,居然因为诊断失误被病人家属打了,而且还是在医院里,当着这么多的病人和同事的面。从此以后我将如何面对大家?我该怎么办?我还能在这里继续干下去吗?一连串的问号我还没来得及想,就听见旁边有人开腔说话了:“哟,你这‘神医’怎么会挨打呢?我看你最近跑里跑外,挺欢实的。听说还研究什么脉学,就凭你?太张狂了点吧?依我看,早晚有一天会把你撵回山东老家去!”

这是隔壁诊室年过半百的吴大夫,他正幸灾乐祸,我不知该如何应对。

财务科会计小王有些气不忿地说:“吴大夫,人说话总得讲点良心吧?要不是金医生来了,院里拖欠大家半年的工资怎么还的?靠你行吗?今天出了这事,你在屋里偷着乐还不够,看出殡的嫌殡小是吧?还非得落井下石呀?”

吴大夫被她这么一说,才讪讪地嘟囔着走了。

我挨了打的事在这个小小的医院里,不一会儿的工夫就传遍了,院长当然也知道了。我心里清楚,为这事,我肯定是要挨训了。果然,没等上一个小时,院长就找我来了。他开门见山地说:“有几句话早就想说给你,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今天我不得不说了。我承认,自从你来了以后,给医院做了些贡献,也带来了效益,但是,你也太狂了!整天上蹿下跳的,还研究什么脉诊,动不动就说人家得了癌症,你知不知道,这是给人判‘死刑’!你给病人造成多大的精神损失?你能承担得了吗?我告诉你,从今以后,老老实实上你的班,看你的病,不准再鼓捣什么脉诊了!”

我一直在听着,什么也没说。

那天快下班的时候,来了一帮朋友。他们听说了我挨打的事,非常生气,一定要去教训教训那小子,“快告诉我们,他叫啥,哪疙瘩的?”

我不愿把事闹大,只想息事宁人,就谎称不知道他叫什么,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儿。

他们还是不甘心,一再劝我:“放心,我们一定有办法找到他,非给你出了这口气不可!”接着,他们就拉着我说要一块儿出去吃吃饭?我哪里还有胃口?

“怎么,今天是你的生日都忘了吗?”

“哦……”我哭笑不得——上帝开了个多么残酷的玩笑,这个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的生日!

那天晚上我是怎么回得家己不记得了,只记得为了惩罚自己,我一夜没睡,一直在思索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天快亮的时候又换了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我今天到底还去不去上班?去了,别人会怎么说?不去,不发工资,以后怎么生活?人首先得活着,然后才有其他。想来想去,我决定不管别人说什么,除了去上班,我别无选择。

可当我一走进医院,马上就感觉到了一切都和往常不一样了。过去,只要我进了医院门,总有人过来引路,而现在,院子里杂乱无章地摆放的自行车被我接连撞倒了两辆,连一个出来过问的也没有,更别说搀扶我了。走进诊室,也没有了往常等着看病的病人。没想到,昨天的一场风波影响这么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竟然这么脆弱,连一点挫折都经不起。我并非有意为之,谁能保证工作中没有半点失误呢?但我不能怨天尤人,除了怪自己没本事,还能怎么样?

没有病人,我只好耐心地等。整整一个上午,只来了两个外地的病人,本地的则一个也没有。第二天、第三天,一连几天下来,几乎一个也没有了。那时,医院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制,也就是说,看的病人多了,医生的工资就高,反之就低。那个月,我破天荒地只拿到了10元钱,而这点钱,是无法维持一个月的生活的。怎么办呢?

天无绝人之路。这件事让高大爷知道了,马上就让他的老伴送来了20元钱。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当我接过钱的时候,一句话也没说,只有无言的泪水在默默地流。还有人理解我,还有人支持我,不管有多少闲言碎语,也不管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在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再爬起来,己经初见成效的脉诊研究绝不能因眼下这点挫折就前功尽弃,一个决心要做出点事业来的男人,绝不能轻言放弃!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王大爷来了,一进门气就不打一处来:“怎么啦,小金,我听说我那不争气的外甥把你给打了?都怨我这阵子住院,没人管他。你等着,我非把这小子叫来给你赔礼道歉不可!”

我怕再生事端,赶忙拦住他:“算了,都过去的事啦!千万别再提了!”

“不行,这事你别管!”

王大爷不听我的劝告,硬是把他外甥拽到我家来了。小伙子进了门,一声不吭。王大爷气呼呼地训斥他:“人家金大夫不是给你爸看出肝病来了?肝癌和肝囊肿不都是肝上长东西吗?就算差个一点半点,你小子凭什么打人?你这是犯法知不知道?”

小伙子半晌才嗫嚅着说:“我也知道打人不对,本来没打算去闹的,是他们医院的吴大夫给了我50块钱,让我去的……”

王大爷一听这话更来气了:“他让你去你就去,你没脑子呀?他让你杀人你也杀,到时看谁偿命?”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怪不得那天吴大夫阴阳怪气的。可我并没有招惹他,犯得着吗?”

“怎么才叫招惹?自打你来了,病人都去找你看,他那里清锅冷灶,一个月少拿多少钱!你没来时他在医院里可是稳坐第一把交椅……”

我一向认为,病人选择找谁看病是他们的权利。吴大夫跟我井水不犯河水,过去我没和他争过什么,现在也犯不上找他再去说长道短,跟这样的人一般见识,值得吗?

当地一家报社的记者听说了这件事,出于义愤,写了篇报道,在报纸上为我澄清了事实。热心的王大爷也到原先那些老病人家里去一个个解释,朋友们更是逢人便宣传事实的真相,人们逐渐消除了对我的误会。此后,病人又慢慢多了起来。我也把过去配合我进行脉诊实验的病人都叫回来,重新进行研究。我还特地让王大爷说服他姐夫前来,又重新为他做了脉诊检查,发现在他右手脉位深层B点呈现的冲1搏和黏滞性涩搏依然存在。肝癌这个诊断结论到底错在哪里呢?在其他病人脉搏上只要见到冲搏和黏滞性涩搏,确诊为癌症,几乎无一误诊,为什么同样的特征出现在王大爷姐夫的脉搏上,诊断结论就会错了呢?我反复对他的脉搏进行认真体察,突然发现那个黏滞性涩搏似乎跟其他肝癌病人脉搏上呈现的黏滞性涩搏有些不同。其不同点有二:一是指下的黏腻感不够典型;二是特征出现的深度较一般肝癌患者为浅。难道这不是黏滞性涩搏,而是另一种特征吗?后来通过对许多己明确诊断的病人进行探察,发现有组织瘢痕和结石的病人脉搏呈现的特征跟此特征完全一样。这说明此特征虽然与黏滞性涩搏的表现极为相似,即都有脉搏流利度降低、加减指力时不易变形等特点,但指下并无黏腻指感。这与粘滞性涩搏相比,就有了明显的差异。因这一特征不易变形,故定名为致密硬涩搏。王大爷的姐夫患有肝囊肿和胆结石,在右侧脉位深层B点出现冲搏和致密硬涩搏就不足为怪了,1为什么“肝胆相照”,胆结石呈现的致密硬涩搏却较肝囊肿呈现的冲搏为浅?难道肝和胆对应的脉层也不一样吗?带着这个问题,我又找了十几位相同病症的病人进行探察,结果证明肝和胆对应的脉层确实不一样。胆虽然长在肝上,但和肝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器官,两个不同器官发生疾病时呈现的脉搏特征见于不同层位也在情理之中。然后我又用同样的方法对胰、脾、肝、胆、心脏和心包等类疾病进行研究,发现对应的脉层也稍有不同。这就说明了单靠浅、中、深、底四层所属的脉点,还不能够与组织器官一一对应,仍需做进一步细分。于是我又把浅、中、深三个脉层再各分为浅、深两个层面,即浅层浅层面、浅层深层面,中层浅层面、中层深层面,深层浅层面、深层深层面。底层因波幅较低,难以分出两个层面,故只有底层浅层面。这样一来,每侧脉搏四个层位,七个层面,每个层面六个脉点,所以每侧就有脉点42个。两侧脉位的脉点相加,就有84个脉点。这些脉点与人体的各组织器官相互对应,就能基本上建立起脉点与组织器官的一一对应关系。这一对应对准确描述病位至关重要,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基本实现了脉诊定位诊断的目标,使几千年来的古老脉诊实现了质的飞跃。

挨了一个耳光换来这么大的收获,我看也值啊!

又取得了一点进步,我的劲头就更足了。

我仍然是每个星期天按时去高大爷家,对聚集在他家的病友一一摸脉诊病,慢慢积累对癌症脉形的认知。有一次晚上从高大爷家回来的时候,化了一天的雪到傍晚又结成了冰,路上非常滑。本来这条路我己经走得很熟了,可不知为什么,有一个下水道的盖子被人揭开后没有复位,我又看不见,一脚没踩稳,人就滑了下去。污水井很深,而我又摔得很猛,所以身上很疼。但当时也顾不上这些了,只想赶紧上去。我手脚并用,攀着井壁的砖缝,想爬上去,可是,终因井壁太滑,使不上劲,试了几次都失败了。我知道,我必须尽快上来,因为东北的冬夜气温经常在零下30多度,要是在井里呆上一夜,肯定会被冻死的。而我的生命既已交给了脉学,就绝不能再让魔鬼攫取,于是,我便放开喉咙大声喊了起来。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终于有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听到了。他停下车,过来看了看,伸了伸手,没有够着我,叹了口气,说:“我一个人拉不上你来,弄不好把我也拽下去。你再坚持一下,我在这儿等着,要是再有一个人来就好办了。”

等了一段时间,好不容易又来了一个过路人。凑巧这个人的自行车上还带着一根绳子。他们见路上的结冰很厚很滑,担心踩不稳也会被拽下去,于是就把绳子的一头拴在电线杆上,另一头给我扔下来,然后两人一起用力,终于把我拉了上来。

谢过这两个好心人,我忍痛回到家,一检查,才发现肋部、头上都磕破了。我心里很烦,可怪谁呢?我越想越有气,转念又一想,已经这样了,何必再找不痛快,于是,又反过来安慰自己:还好,只流血,没牺牲,就算是为研究脉学付出点代价吧!

因为担心会得破伤风,我第二天就没出门。没想到,高大爷的老伴见我没有如期前去,担心我会出事,竟然找到我家里来了。得知了我的情况,她说,不能耽误脉诊的事,于是立马回去把老伴叫到我家来,让我专心地摸脉、记录,她自己则给我做饭去了。

我又一次被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有了大家的帮助,我有什么理由不干出点名堂来?尽管从上次的打人风波之后,院长就警告我再也不准搞脉学研究,否则就停止我的工作,但我没有管那么多,仍然一如既往,沿着认准的路往前走。

一年多来,我一共接待了350多例肿瘤病人。通过对所有肿瘤病人的脉搏特征反复研究发现,同一个病人在不同时段,特征显示的频率有明显差异,这对脉诊诊断疾病影响较大。例如我对一个肿瘤病人的脉搏进行反复体察时,常发现冲搏或黏滞性涩搏在不同时段显示的密度差异较大,即有时密度高,有时密度低。如果诊脉时间过短,只按一时的特征显示频率诊断疾病,就必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影响诊病的准确率。为了有效地减小误差,我把100次脉动作为一个诊脉周期,把同一特征在一个诊脉周期中出现的次数称为周期特征密度,把三个或五个诊脉周期称为一个诊脉周程,把一个周程中各周期特征密度的算术平均数称作周程特征密度。我把通过计算周程特征密度来诊断疾病的方法称为特征密度计算法。这种算法不仅有效地避免了因特征密度变化造成的诊断误差,而且大大延长了诊脉时间,为全面采集信息,及时去除伪特征,正确构建脉形,准确诊断疾病提供了可靠保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