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者的圣经(职场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3 04:52:57

点击下载

作者:殷谦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求职者的圣经(职场篇)

求职者的圣经(职场篇)试读:

职场秉笔“职”书

职场之秉笔“职”书-开篇语

殷谦

领导在窗前搭了一个很大的葡萄架,一直通到我的窗前,一探头就可以看到满目的青藤绿叶以及那半隐半现的鹅黄色的嫩葫芦。不过,这样的佳景并不常见,在这座北方的城市里,能见到绿色的时间非常短暂,这个葡萄架更多的像一具脱去血肉的骷髅架,白惨惨的戳在那里。但是,无论是瘦骨伶仃的冬日,还是青枝绿叶的盛夏,总是有几只灰麻麻的小鸟跳跃其上,啁啾不已。

这就是麻雀,是鸟类中最卑贱的那一类。对于这种小身子的羽毛难看的鸟类,人类曾经给予过它们太大的仇恨,列入“四害”并欲赶尽杀绝。我在童年时期,就曾经加入到这支队伍之中,爬上房顶、树上、没明没黑地敲锣打鼓吆喝呼喊,为的是使麻雀们不得歇息劳累而死,麻雀们是冤枉的,说它们糟害粮食,在乡下勉强说得过去(但一年之中它们所能糟害粮食的时间实在有限,十之八九),而在城里就完全说不通了,柏油马路上不长庄稼,剧院商场也做不了打谷场,麻雀们所食之物,只是人们不经意弃下的残物。世界上濒临灭种的兽类或鸟类,都是因为它们的贵族血统。你如果是色彩斑斓的东北虎,你的骨头就很可能被人用锯子一节一节地锯了卖;你如果是一只白天鹅,你就随时有被射杀的危险;你如果是一只绿嘴绿脑袋的巧八哥,那么你笼中之囚的命运就将是不可改变的。可是,你是一只麻雀,形体萎缩歌喉也不婉转,于是,你被冷落了,冷落使你逃脱了厄运,冷落也使你获得了生机。

你跟这座城里的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一样,默默无闻地生存下来,繁衍后代,生生不息。没有谁正眼瞧你,但是你活者,活得踏实也活得朴实。没有良心上的谴责没有感情上的纠缠,也不担心排挤和失宠。楼群灰蒙蒙的,天空灰蒙蒙的,你也灰蒙蒙的,你的一生注定了灰蒙蒙的。

你不是候鸟,雁南飞引起的惆怅和雁归来引起的喜悦,都与你无缘。无论是绿树成荫的夏天还是飞雪飘飘的冬季,你都一如既往地在这座城市里飞来飞去。这座城市的灯红酒绿,你看到了,但你不浮躁;这座城市的缺陷不善,你也看到了,但你不厌弃。你从来都是受冷落的,但你并不因此而远走他乡……

现在,你就在我的窗前,跳跃着,啾啁着,从眼神看,你似乎永远是惊慌不安的,从体形看,也确实小得可怜,我绞尽脑汁也找不出用以赞美你的字眼。我就这么静静地望着你,居然产生了庄周蝴蝶的意念,我开始迷糊起来,弄不清我就是麻雀还是麻雀就是我。

十大问题聚焦新《劳动合同法》

6月29日,在经历了两年多的反复酝酿和多方权衡之后,《劳动合同法》终于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四审时以绝对高票通过。这部8章98条的《劳动合同法》牵动了几乎所有中国劳动者、人事经理的神经。相关法律的调整将给劳动者和企业带来什么影响?就此,殷谦走近《劳动合同法》的十大调整,把目光聚焦在这里。【焦点一】工作试用期不是“白干期”

王先生最近很郁闷,去年6月,他应聘到一家广告公司。当时,公司说得试用一个月才决定是否正式录用。他在公司干得很卖力,一直盼望着能与公司签订正式合同。谁知,直到现在,他在公司干了半年多时间,公司也没有表态是否聘用他。在这期间,他多次找过公司劳资部门负责人,可劳资部门的人总是说:“你有活干,有钱拿,就先干着吧。着什么急,公司迟早会与你签合同的。”可王先生总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没有签合同,也没有上保险,心里总是不踏实。若不在这家公司干吧,一时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一位东莞打工妹在网上投诉说,她在6个月前被单位招聘作纺纱工人,单位要求每人先交400元培训费进行上岗前培训,试用期为6个月。没想到在快到6个月时,单位却以“公司不再需要纺纱工”为由,不再与她签订合同。可是她后来发现,这家单位还在继续大量招纺纱工,条件仍然是每人先交400元上岗培训费,试用期半年。

滥用试用期,通过设定较长时间的试用期来规避对职工应尽的法律责任,是近年来一些企业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因为按照现行《劳动法》规定,职工在试用期内达不到录用条件,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不用支付经济补偿金。同时,由于试用期职工的工资待遇相对较低,有的用人单位在生产旺季大量招用职工,规定较长的试用期,而在试用期结束前一天解除劳动合同。

针对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存在试用期过长、试用期工资待遇过低、用人单位在试用期间随意解除合同等诸多问题,《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1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同岗位最低工资的80%,并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从此,工作试用期不再是“白干期”。【焦点二】不订书面劳动合同付双薪

一位浙江省网友在论坛里这样诉说:我在一家鞋业公司上班,在如火的环境中工作,稍不小心就遭到恶毒语言攻击,天天工作16个小时,没有合同,老板随时可以叫你失业,且难结算血汗钱,没有休息日,没有保险………只要你想要的……都没有……“包身工”这个词随着旧社会制度的更替已经消失了,但它却变换成另一幅嘴脸仍热存在,那就是“打工妹”“打工仔”,他们依然在如狱般的工厂里累死累活,而他们的生活得不到任何保障。这位网友微弱的声音背后,又有多少连说话权利都没有的打工者。他们太需要法律的保障了。《劳动合同法》第31条与82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看到这里,打工者疲惫的脸上是不是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而那些眼里只有钱的老板们,也应该警醒一下了。【焦点三】炒老板鱿鱼不用再交违约金

刘某是新毕业的大学生,2001年8月应聘到一家国有企业工作,该企业地处青岛市郊区,企业可以为毕业大学生解决青岛市户口问题。虽然工资待遇一般,刘某还是很高兴地签订了劳动合同,为了将这批新来的大学生留在企业工作,人力资源部绞尽脑汁拟定了一份劳动合同。合同约定服务期限为5年,服务期未满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离服务期满每差一年需要支付违约金1万元。2004年,刘某觉得工作环境不适合自己,决定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单位要求刘某支付违约金,刘某不服遂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最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刘某向公司支付2万元的违约金。

有过象刘某这样遭遇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尤其是农村出来的大学生,进入大城市工作都面临户口问题,不少企业也就以解决户口为条件千方百计延长大学毕业生的服务期,他们需要支付一定的违约金才能赎回自己的“自由身”。《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这些年轻人就不必在为支付高额的违约金发愁了。《劳动合同法》规定:除了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和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焦点四】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范围得到了扩大

刘某是纺织工人,她在厂里已经连续工作了9年,跟厂里连续鉴定了三次劳动合同。到年底,刘某的劳动合同到期,刘某要求签一个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遭到拒绝,人力资源部经理说:“咱们厂里规定,合同期限只有1年、2年3年三种。给你签了3年期的合同已经是最长的一种了,你就别不知足了,”

根据94年的《劳动法》的规定,只有劳动者在同一个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劳动者才有资格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案例中的刘某在厂里连续工作不满10年,故无法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新的《劳动合同法》出台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除了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可以与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另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已经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也可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所以待新的劳动法颁布之后,案例中的刘某就可以与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了。【焦点五】劳动者:“公司如果不缴或少缴社会保险费,我想走就走”

用人单位:“……”(无语)

张某是某医药公司新来的研究生,与公司签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合同约定如果张某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支付3万元的违约金,由于公司给他的待遇没有达到预期的期望值,因此张某一直想办法早点离开单位而不支付违约金,一天机会来了,张某发现公司给他发的工资条上的缴费基数低于他的实际工资标准,于是他以公司故意少缴社会保险费为由,向单位递交了辞呈。

根据《劳动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一)在试用期的。(二)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三)用人单位未按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只有符合以上情形之一的,劳动者才可以随时走人。新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保护范围,除了《劳动法》规定的三种情况外,又增加了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等另外三种情况。所以用人单位不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动者可以随时走人,而且不用支付一分违约金。【焦点六】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合同工,不再被当做皮球踢来踢去

案例:某音乐学院是个民办院校,曹某于2003年9月到音乐学院作代课老师并签订了聘用合同。2005年7月,音乐学院奖曹某辞退,曹某被辞退前的工资是1800元/月。曹某被辞退后,音乐学院未给其任何经济补偿。为此,曹某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不属于劳动争议为由不予受理,曹某又想当地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人事争议仲裁,结果同样是不予受理。

曹某告状无门,无处说理的尴尬事实,在于旧的《劳动法》规定不明确,按规定,只有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才按《劳动法》执行,但对于民办非企业等组织单位,是《劳动法》出台以后才出现的,对于这些单位与员工之间签订的聘用合同,劳动合同究竟是劳动合同还是人事关系,各地处理起来也是五花八门,给劳动者维权带来一定的难度。新的《劳动合同法》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不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还扩大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与劳动者建立的劳动合同,也适用本法。【焦点七】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湖南长沙的罗西平先生最近陷入了一场纠缠不清的劳动争议。一年前,罗先生与一家劳务派遣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并被派遣到一家建筑公司。为了完成超负荷的工作量,兢兢业业的罗先生被迫三天两头加班。然而令罗先生愤然的是,当他向建筑公司提出应按劳动法规定支付加班费时却被对方断然拒绝。无奈之下,罗先生只好回头找劳务派遣公司索要加班费,同样被挡了回来。就这样,罗先生被两家公司像皮球一般踢来踢去加班费却始终没有着落。

罗先生的遭遇,只是劳务派遣工权益普遍受到侵犯的一个缩影。劳务派遣是近年来在建筑、家政等行业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用工形式,由于缺乏规范,在实践中出现了大量侵权现象。不少劳务公司和用人单位赚得盆满钵溢,而大批劳动者则被层层盘剥,忍受着“同工不同酬”等不公平待遇,还常常陷入“维权难”的困境。《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后,罗先生就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了。《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二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按月支付劳动报酬;而用工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执行国家劳动标准,提供相应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焦点八】公司合并,分立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谁来负责?

刘先生是某国有企业的销售经理,2006年底就在公司工作满10年了,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也是2006年12月底到期,正好2006年底该国有企业因为上市将原有的企业分为两家企业,一家股份制公司,一家有限责任公司,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位与工作性质选择一家企业就职。刘先生找到领导,表示自己愿意服从统一分配,但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遭到人力资源部经理的拒绝,理由是与新的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是重新开始,与以前无关,也就是刘先生的工龄在新的公司里要从零开始,刘先生气愤无比。

旧的《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分离或合并后,分离与合并后的用人单位依照其实际情况与原来的劳动者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变更原来的劳动合同。所以,公司要求与刘先生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并未不妥,只是这样的规定严重影响了职工的合法权益,所以新的劳动合同法对此做了调整,《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所以新法实施后,象刘先生这种情况完全可以要求新单位与自己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焦点九】追讨欠薪终于可以直接诉诸法院了,拖欠工资要支付50%制100%的赔偿金

每年因追讨欠薪而发生的案件比比皆是,各地各级政府帮助农民工追讨工资就成为热点。由于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职工向用人单位追讨工资需要经过劳动仲裁程序,然后才能进入诉论程序。旷日持久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远不是这些弱势的劳动者所能承受的。《劳动合同法》新规定,劳动者拖欠或者未足额发放劳动报酬的,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工资欠条为证据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逾期不支付的,按应付金额的50%——100%的标准责令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焦点十】经济补偿金范围在扩大,用人单位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成本在增加。

江某是某软件公司2004年7月招来的大学毕业生,与公司签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2007年3月,简某发现公司给他发的工资连续两个月都是晚发了10天,于是他以公司无故拖欠职工工资为由,向单位递交了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并要求公司依据《劳动合同法》支付解除劳动合同内的三个月经济补偿金。公司人力资源部对拖欠工资一事作了解释,简某表示可以理解,但是自己不会改变初衷。人力资源部的经理马上变了脸色,表示简某要求经济补偿金没有任何法律依据,拒绝简某离职,双方就此事争执不下。

根据旧的《劳动法》对经济补偿金没有明确规定。从2008年1月1日起,新劳动合同法实施之后,与用人单位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依法向单位要求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殷谦后话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劳资矛盾在所有的人民内部矛盾中越来越突出,新法的颁布与实施,正是时候。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劳动者还是弱者,他们需要国家给予法律的支持与保护。从中国几十年的劳资关系中看,从最初国家的主人、工人阶级老大哥、到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到工人、再到打工者,劳动者的称谓一变再变。劳资关系从无到有,劳动者成为这一关系中的弱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只关注中国的GDP的增长,于是,在这段时期内,无论政策还是执法,都向资方倾斜,而忽视了造就GDP增长背后的劳动者的权益,这种倾斜,造成劳资关系益发紧张,劳动合同法的调整与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劳动者,但要真正实现劳资关系的平衡,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新《劳动合同法》给我们带来什么?

在国内拥有45万员工的台资企业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曾亲自飞赴厦门向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抗议,是什么让这位台湾首富坐立不安?正是今年7月1日出台,于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新法在劳动合同的规范上做了一系列的调整,如合同效力规定、劳务派遣、经济性补偿等,对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做了新的规定,这部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将给我们带来什么?

1、将公务员纳入到劳动合同中

法律条文:第二条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殷谦解读:这是中国首次将公务员纳入到劳动合同法中,从这一条透露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公务员将不再是“铁饭碗”,也将面临着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危机。

2、民主化进程加快

法律条文:第四、五、六条规定了工会的职责,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决定涉及劳动者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时,应当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工会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工会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殷谦解读:当劳动者认为用人单位的某些规章制度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时,可以找工会申诉,工会代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这三条体现了劳动合同法中的民主化进程,赋予了工会权力,让工会不再是摆设,真正做到了“有困难找工会”,劳动者在用人单位有了“代言人”。

3、劳动者尽快到用人单位报到

法律条文:第七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殷谦解读:大学生小张与某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小张毕业后并没有到单位报到而是在家呆了一个月,在这段时间内小张出了意外,结果学校和单位都不负责任,小张只能哑巴吃黄连。新法中规定了劳动关系确立的具体时间,也就是说签了合同而没有实现用工的,意味着没有建立劳动关系,要是在签约与用工之间出了意外,单位是不负责任的,因此建议那些签了合同的劳动者马上到单位报到,使用工既成事实。

4、不必再抵押财物或证件

法律条文: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并在本法第八十四条做出了惩罚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退还,并依相关法律给予处罚;以担保或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两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

殷谦解读:在求职时,劳动者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管理费100元、保证金100元、工作服押金200元、工作卡成本费用10元、培训费200元。”或者扣押居民身份证或其它证件,在新法中此类行为被明令禁止,有了这两条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敢再随意索要劳动者财物或扣押证件,劳动者再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依法拒绝。

5、不怕用人单位不签约,不怕用人单位不买社保

法律条文: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第四十六条规定:劳动者可以要求解除合同,用人单位要作出经济补偿,并补缴拖欠的社保资金,还要交滞纳金。

殷谦解读:以前用人单位不签约是为了省钱,新法颁布后,单位不签约将会赔的更惨。新法中规定3个月到1年之内未签约的,赔偿双倍工资,超过一年不签约的,自动视为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同时劳动者应该注意的是签约的书面合同必须是当地劳动局同意印制的劳动合同文本。

现在不少单位没有依法给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所谓依法就是要按时足额购买,拖延时间、金额不足都要是违法。今后出现这种情况,不但要补足该交的部分,还要向劳动者付出经济赔偿。

6、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十年之痒”

法律条文:第十四条(一)中规定: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双方同意延续合同的,只要劳动者提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便应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殷谦解读:延长合同期限是本法的一个亮点。对用人单位来说,这个条款增加了他们的担忧,因为用人单位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面前别无选择,所以也许3-6年后,用人单位的许多员工都转成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员工。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将成为我国用工形式的主流,这样的机制是否会引起员工劳动积极性降低、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这些都是值得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思考的。

对劳动者来说,这条规定带来的好消息是:签约时间势必会延长,但也可能出现一种不好的情况:两次签约后用人单位不再跟劳动者续约,用人单位两轮之后就大换血,“十年之痒”缩短,对于想继续留在原单位的劳动者来说就不可能了。

7、签约两次后若续约须签无固定期限合同

法律条文:第十四条(三)中规定: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如果双方再续约,必须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殷谦解读:用人单位中普遍存在着劳动合同期限短、签约频繁、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的毛病,这条规定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同时还规定,如果用人单位违规不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在解除或终止合同时,劳动者按规定可以得到双倍赔偿金。

8、“试用”不再无“期”

法律条文:第十九条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两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殷谦解读:求职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试用期三个月、一年等等。有时候还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试用期结束时,用人单位仍不和你签合同,或者再额外的加上几个月的试用期。新法出台后,这些都属于违法行为。同时新法加大了对试用期的保护力度,除了规定试用期期限外,还规定了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比如你在青岛打工,合同中约定你一个月的工资是700元,那你的试用期工资是560元或更高,而青岛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是610元,因此你的试用期工资最后是610元或更高。新法二十一条还规定了在试用期间,用人单位不得随意将劳动者辞退。新法的这三条切实的保障了劳动者在试用期内的权益,使劳动者在试用期内不至于沦为廉价劳动力。

9、不再担心违约金

法律条文:第二十五条规定:除本法第二十二条和二十三条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与劳动者约定由劳动者承担违约金。

殷谦解读:有了这条规定,套在劳动者头上的“紧箍咒”去掉了。一直以来,违约金是用人单位绑住劳动者的法宝,而到2008年1月1日,劳动者就成了自由身,去留都是由自己决定,炒老板鱿鱼的劳动者不必为离开单位而留下自己的血汗钱。这也预示了,在2008年人才的流动性将加快,用人单位应该考虑的是:我拿什么留住人才?

提前结束劳动关系,并不是任何违约金都不必交,这就是本法第二十二条和二十三条所提到的特殊情况。第一种是二十二条中提到的培训费,劳动者如果解除合同,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但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而且单位必须出具第三方开的培训费用发票才能证明对劳动者进行过培训,企业内部培训或没有第三方发票的都不算,这给人力资源部敲了警钟:以后要注意收好发票。

第二种是保密费,用俗话说就是:封口费。在一些用人单位,合同中经常出现要求劳动者保守单位的商业机密与知识产权,一旦劳动者离职,就应该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而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在保密协议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在约定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用人单位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则不能到原用人单位的竞争对手那里工作,而且还不能自己开业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这个期限最长是两年。

10、切实的保障了女职工权益

法律条文:第四十二条中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辞退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女职工。

殷谦解读:新法中对女职工的权利进行了规范。女职工在产后有90天的产假,而有的特殊行业还有较长的产前假,如酒店服务行业,产前假工资由用人单位照常发放,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产后假工资则由社保发放。

11、规范了劳务派遣

法律条文:第五十八条规定:劳务派遣单位是用人单位,应当履行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义务,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说明被派遣劳动者的用工单位以及派遣期限、工作岗位等情况。

殷谦解读:在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是劳务派遣单位的员工,而不是用工单位。比如用人单位A派遣劳动者到用工单位B工作,劳动者每月的工资由用人单位A发放,而不是用工单位B,同时用工单位B不得将被派遣劳动者再派遣到其他用人单位。此外劳动者还有工资的知情权、享受劳动保护等等,新法全面的规范了劳务派遣市场,保护了劳动者的利益。

12、规范了非全日制用工

法律条文:第六十八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

殷谦解读:非全日制用工,俗称:小时工,是一种灵活的用工形式,用工双方可以订立口头协议,劳动者也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前提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必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为了保障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的权利,新法还规定了非全日制用工双方不得约定试用期、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这就从法律上规范了非全日制用工形式,充分发挥非全日用工在经济建设中机动灵活的优势。

◎殷谦后话

新《劳动合同法》:矫枉必须过正

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如一剂猛药,对国内外的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才出现了文章开头所说的郭台铭飞赴厦门向吴仪副总理抗议的一幕,而LG电子(中国)在新法面世后,将在总部和全国各地分公司大量裁减5-9年的老员工,成都分公司的裁员规模达到了20%,甚至一些外企在华投资正准备撤出中国,因为这部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意味着中国的劳动者已不是廉价劳动力。对此,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副主任信春鹰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劳动合同法的制定不会影响外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企业方原来担心的是劳动合同法的制定提高了企业的劳动成本,实际上在整个法律草案审议的过程中,都阐述和坚持了这样一个道理,即如果你是一个守法企业,这部法律不增加企业的劳动成本,如果这个企业是一个违法侵犯工人权利的企业,那么它的劳动成本将大大地增加。信春鹰的话可以说给那些违法侵权的企业打了预防针。《劳动合同法》共八章,九十八条,从新旧劳动法的对比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新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规定的更加细致,如新法中有很多的“双倍发放”“双倍赔偿”的规定;过去一些被普遍认为是正常合理的,新法也做了限制;签约、变更、续约、期满、终止、裁员等方面让用人单位也再不敢轻举妄动;在社会保险方面,新法做了更全面系统的规定,这显示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进一步的完善,用人单位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因此有人戏言:新法就是一部劳动者保护法,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其实,新《劳动合同法》的制定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今年来我国劳动领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被侵犯,而且没有救济渠道,其中“黑煤窑非法用工事件”造成的恶劣影响,震惊全国。有鉴于此,随后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处处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主,这也是新法中处处透着“黑煤窑非法用工事件”影子的原因。

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扭转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强弱地位,劳动者由弱势变强势,变被动为主动,用人单位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大,这正暗合了企业的职责:企业是为社会的,而不仅仅是为赚钱的。一个合格的企业首先是为社会的企业,其次才是赚钱的企业,这也是提高企业生命力的法宝。

作为一部社会法,《劳动合同法》的宗旨就是要矫正在用工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至于说《劳动合同法》的制定会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会不会影响外企在中国的投资?这是某些人的杞人忧天,因为一个企业最终的利益和它的效益一定是和它的守法成正比,在任何国家,一个违法的企业,不尊重劳动者的企业,寿命和利润都是不会持久的。

鲁迅曾说过:“在中国,挪一下椅子,都是要流血的。”点明了改变一些观念的困难,他开出的药方是“矫枉必须过正”。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正如一场新的改革,势必会影响某一部分人的利益,但对于一些陈疾顽疴,必须要用猛药,在阵痛后,迎来的将是“三阳开泰”。

职工“平均工资”深度分析报告

7月27日,国家统计局在权威网站正式发布了一组数据信息: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990,比去年同期增长18.5%,其中城镇国有经济单位平均工资11790元,增长20.4%,城镇集体经济单位6552元,增长17.7%,城镇其他经济类型单位10581元,增长15.5%。

在对全国5.9万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后得到如下结论: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052元,同比增长1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2%;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830元,同比增长14.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0%。

在此之前,统计局还曾发布过: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比去年同期增长提高了1.4个百分点。

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民的人均工资大幅增长,远远高于物价上涨速度。事情是否真的如此,且看信息发布后各行业人士对此信息的态度。

此信息一发布就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大多数人对此持质疑态度,甚至认为这是“粉饰太平”,这个数据让人感觉“不搭调”、“我的收入水平远远的低于全国增幅水平”、“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富人拉高了穷人的收入水平”,一时之间,这一组数据成为网络、报纸、杂志、电视的热点话题。

要了解这组数据的真正意义,首先要弄清楚平均工资、可支配收入的含义。大部分民众对“平均工资”的概念模糊不清。在国家统计局的官方网站上关于职工平均工资是这样解释的:平均工资是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资源。它表明一定时期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职工工资水平的主要指标,它不仅仅包括职工的基本工资,还包括在单位获得的各种奖金、津贴、补贴等其他收入。很多质疑平均工资的人只看基本工资,不计算各种补贴、奖金,就是由于不了解平均工资的概念导致的。

另外人们的质疑,是因为国家国家统计局并没有明确可支配收入的概念。按照传统的理解,可支配收入指的是城镇居民家庭在支付了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后所余下的实际收入,它不仅指职工个人的实际收入,而是包括每个家庭成员,里面既有家庭收入的支撑者,也包括嗷嗷待脯的婴儿,白发斑斑的老人,他们都要作为平分工资收入的基数加在一起。如果按普通的三口之家来计算,未成年人并没有收入的能力,7000多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遭到可疑。

对统计数据最大的不满来自于统计方法的模糊。国家统计局在公布的信息中,除了最后的统计结果外,对其他的信息,包括调查过程、样本分布、计算方法等都没有做进一步的说明,而是对此缄口不言,这不仅让普通市民难以理解,更让很多经济学家一头雾水。

香港统计处在近来也公布了一份《2007年3月工资及薪金总额统计数字》的材料,但公众“反应平平”。报告首先指出:在统计调查所包括的行业中,以名义工资计算,在此处特别提出是“以名义工资计算”;其次介绍了上涨、持平、下跌的公司所占的比例;再次是在扣除以甲类消费物价指数计算的消费物价上升的因素后,计算出实际工资率;第四说明统计口径的不同,区分了工资和薪金。第五指出了工资和薪金具体区别:工资率包括基本工资及其他经常性及保证发放的津贴及花红。薪金总额除包括工资率的组成部分外,还包括其他非经常性薪金总额开支,如非固定发放的花红和超时工作津贴。

参照香港的估计分析,结合大陆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最终统计结果上起码应该区分工资和薪水,区分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区分垄断性企业和非垄断性企业,并且平均工资和农民收入上涨的计算,应该扣除税收的上涨,消费品价格的上涨,消费指数的上涨,而不之时扣除了消费品价格的上涨。

◎殷谦后话

我们的工资真的涨了吗?

每年统计局统计的平均工资都在上涨,但是人们却对此怨声载道,一位网友在打油诗中是这样说的:“张家有财一千万,九个邻居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个个都是张百万!”说的甚有意思。其中更为严重的是工资平均增长率,直接加大了灵活就业者的生存压力,如按照我国的养老保险缴纳办法,“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显然,“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直接关系低收入群体养老、医疗保险交费额。平均工资的上涨扬了政绩,坑了穷人。

正如喊了多遍的“狼来了”,人们对于平均工资的再升新高已经不再感冒,笔者分析人们对“节节升高的工资”不再有感觉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工资虽然涨了,但面对现在社会各种各样的必要开支,人们的开销自然而然增大了,涨的工资对于人们的开支只能说是杯水车薪,所以工资常常显得捉襟见肘。虽然工资确确实实是涨了,但人们未体验出明显的好处,因此涨的那点工资就未能引起人们相应的重视。

二、物价的上涨抵消了工资的涨幅。虽然平均工资一直强调的是工资涨幅大于物价上涨。但是物有不同,现在的上班族大多是介25-50岁之间,其中年轻人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而这部分年轻人的首要消费目标是房,其次是车。房、车这类消费品,它的一点涨幅可以抵消工资三点甚至更多。因此即使在工资大幅上涨的情况下,还是有很多人还是成了房奴、车奴。

三、平均工资以偏概全。在对平均工资的统计上,国家统计局只调查企业、事业、机关单位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资源,其中农民工、个体户、私营和合资企业的员工等,他们的数量巨大,远超过企事业、机关单位,而且其中大多是中国的低收入人群。对他们而言,平均工资的高低跟他们无关。

四、涨了少数,漏了多数。大多数的中低收入群体没涨多少,自然就不会对平均工资有感觉。

五、国人的从众心理或藏富心理。我工资涨很多了,但是看到周围的人都嚷着没涨,为了与群众打成一片或出于财不外露的心理,也跟着喊没涨。

六、工资涨,税收涨。与工资涨幅相同,我国的税收也保持着一路高歌挺进的状态,原本许多公共财政买单的公共服务都加诸税收身上。原本不高的工资还要饱受税收的搜刮,自然感觉不到涨的快感,没了快感,国人当然就喊不出来。

在上述理由下,平均工资只成了一堆没有意义的数字,让人诟病。中国的老百姓是很实在的,你若欺骗他们,得到的将是一片不屑。

另有舆论认为:垄断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是一般工资收入的好几倍,有可能是这些人的工资拉高了平均数。上述猜测在国家统计局中得到了证实,2006年,北京市职工部分行业年度平均工资是34191元,而云南省的统计数据仅为16140元,不及北京市的二分之一。全国2005年的平均工资是18364元,云南省的平均工资要比全国的平均工资低。除了地区因素外,各行业之间、各种不同的阶层之间、员工与管理层之间工资都是存在差,但是在平均工资中却并没有表现这种差异,因此平均工资并不能成为衡量个人收入的准确数据。

中国“考碗族”现状调查分析报告

金秋九月,很多省份2007年公务员考试就要划上句号,而广大的考生,开始了新一轮的大战,为200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准备。以国家公务员考试为开始的2008年公务员招聘,又将成为多少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追逐的对象呢?很多人渴望着一朝跳入龙门改变命运,花费了时间财力在考试上,艰辛、执着的学子们颇似古代的科举赶考。“考碗一族”转战全国各地“考碗族”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广场”的节目,就当前全国报考公务员的群体,把他们时尚地称之为“考碗族”:考取部委公务员得“金饭碗”,考取省公务员得“银饭碗”,考取市县公务员得“铜饭碗”,考取乡镇公务员得“铁饭碗”,这些有意思的称谓,不知道牵动了多少人的心。

今年年初曾有报道说,上海某高校一名2006届的法律硕士小李在一年之内转战湖南、北京、上海、江西、深圳、广州、江苏、福建、浙江、湖北共10个省市报考公务员,尽管自己是精打细算,还是花费了9000多元,为了节省一点资金,到了一个地方报名考试,住便宜的公寓或者在老乡那里凑合,甚至要靠临时的打工来挣点生活费。“因为公检法系统招人本来就不会多,所以就想辗转多个城市,来搏一个保险。”就是带着这份信念,小李认定自己的最佳出路就是考,尽管她已经通过了“司法考试”这个被誉为全国只有10%通过率的“强人考”。

在今年上半年,24的四川师范大学某本科应届毕业生,4个月内转战5省参加公务员考试,“我一定要考上公务员!”一张张往返的车票,一本本写得密密麻麻的资料,一尺多厚的复习参考书,成为他坚定于自己目标的见证。当我问道是否感觉疲惫时,他说,只能是想着不累,主要是觉得上学近二十年,工作好坏就靠这几个月了。

像以上两位如此考试的应届毕业生是大有人在,据悉,现在高校应届毕业生选择考试公务员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一般报考者,都会选择考试国家公务员、家乡所在地公务员、学籍所在地公务员。大多数人都是把国家公务员当作练兵场,因为本来也觉得自己没有胜算。这其中,有很多考试了3次或者更多,结果都是泡汤了,一些考生说,自己考试公务员付出的辛劳超过了高考和考研,依旧未果,这“考碗”为什么直教人生死相许呀?

文科生全班出动去“考碗”

从中国目前的体制以及所塑造的人生价值、社会地位的形成等原因来看,公务员这块大饼受到热捧是可以理解的,而这种现象已经到了热、超热的地步,2007年国家公务员报考与录取比例平均为42:1,而最热的职位供求比创1∶4407,而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两个职位的供求比也达到1∶1200。在地方公务员的招考中,刚刚结束的2007年河南省三级公务员考试中,报考比例最高的为许昌市直工委1名不限专业的科员职位,1099人通过了资格审查,通过人数与拟录用人数比例为1099∶1。

我从网络资料获知,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大多数文科生热切追求的对象,据统计2007年中央机关公务员招考职位中,共有673个类别的招考职位,允许法律专业、经济专业、中文专业、管理专业考生报考的职位分别占26.15%,21.545%,10.55%,19.76%,11.74%,而在中央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577职位中,这一比例分别是19.17%,7.5%,13.52%,13.59%,相对来说比较高的比例,使得文科学生好像看到了希望一样,而实际上每个人只能报考一个职位,而同时有几十、几百、几千的人在竞争。

像中文、历史、哲学、法律、管理、外语等这些非技术的学科,在公司里要从最基层做起,很多人都不会选择去公司,而教师、科研单位的人数是非常有限的,很多人就选择报考公务员。据悉,东部某发达省份高校里新闻专业的同班同学,已经是全班出动报考国家公务员,其中还包括部分保送成功的研究生。

为什么非得要“考碗”?

还记得学校我们政治课本里那些曾经让我们热血沸腾的语言:作为一名有理想、有志向、有能力的青年学生,应该以国家和民族需要为己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是的,参加公务员考试是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的最直接的选择。为国家、民族做贡献,这是每一个可以维持好自己生存状况的人最崇高的理想,而这些崇高的理想在个人还不能养活自己的时候,只能是掉在现实的泥潭里。

我在采访调查中,绝大多数的人认为考公务员的理由是,大城市可以解决户口问题,而户口和经济使用房、医疗保险等联系在一起,收入稳定,福利好,有保险,工作的压力相对小,只要不出什么事情,是一辈子的饭碗。

还有一批来自农村的学子,就是没有任何根基的人,就是打定主义要靠此路来改变人生。颇似古代的科举考试。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在最初的时候,的确是让一批寒士挤进了参与国家统治的行列中,而以后科举考试中的舞弊、买官行为使得科举考试最初的公正性丧失很多,虽然封建社会末期不时还有贫寒子弟高中状元的故事,但更多的是多少银子换一个官职。“一举高中食无忧”的职业哲学存在了几千年,在现在这个有着多元价值的社会里仍延续着。“考碗”带给我们的思考

带着对公务员考试过热现象的疑惑,殷谦采访了青岛大学文科特聘教授马斗成先生。

殷谦:你如何看待“考碗一族”转战数省考试公务员?这样做是否值得?

马斗成:转战数省而什么也没有考取,这会是一个想当失败的结果,如果说最后能够考上自己满意的职位,这个赌还有存在的价值。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看,“考碗一族”的就业观念过于狭隘,这是由缺少职业规划的原因造成的。另外,每个人职业的选择,还要考虑到地点的问题,你喜欢哪个城市,哪个城市更有魅力,哪个城市更适合你,要集中优势兵力,集中突破,不能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到处乱飞。

殷谦:你如何看待全班皆考这种现象?

马斗成:文科生考试公务员确实存在优势,比如写作能力,文科生的写作能力总体来说比工科、理科生要好,但是并不是说鼓励全班的文科生报考公务员,明显这里面有跟风的分子,别人考,我也考,这是不是面子的问题?公务员岗位对公务员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心理素质、个人奉献的意识、交往的能力等等,一些文科生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是否适合这样的岗位,就去报考,从一开始,就是陪考者。

殷谦:“一举成名衣食无忧”,我们是该提倡?还是应该批判?

马斗成:当代中国是一个空前的多元价值并存的社会,社会对各种职业的认可,使得个人经济利益、提高社会地位的途径不是非要建立在“吃皇粮”这种方式上。而纯粹依靠考取公务员来改变命运的想法是非常单纯的,一是自己主动放弃尝试其他职业的机会,另外对公务员工作的环境、内容带有很大的偏见。所以不提倡带着这种封建的官本位思想考试公务员。

◎殷谦后话

一年一度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拉开了招考的序幕,报考刷新的新闻又会响起,我向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著名的考试专家姬雪松咨询了考生报考前应着重考虑哪些问题?专家认为是所报考的职位,他说,尽管每次考试结果可能只是一场练习,但是一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去报考。综合考虑的因素包括近几年来同一职位的竞争激烈程度、自己对这个职位工作内容的了解程度、自己的能力是否所及等。很多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陪考者,比如省政府办公厅主任一职位,它对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是相当高的,那些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毕业生不适合去报。有时候适当降低自己的能力所及职位,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不过更多的人是刻意拔高自己。

“求职大军”催生了一批新型产业

每年都会有几百万的毕业生涌向社会以求谋得一职,虽说找工作难,但求职大军却也红火了不少人。各方人马抓得先机,在求职大潮中甚是得意。

培训机构,这其中包括求职培训机构、技能培训机构。公司企业对技能型人才更感兴趣,好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瞅准了这个时机,大肆宣扬以吸引众多毕业生回笼接受“再教育”,且不说其对毕业生就业效果如何,主办方绝对是赚了个喜笑颜开。刚出校的学生在职场礼仪,面试技巧很生疏,也需要培训,商机又来了。毕业于某普通高校的小孙有幸进入了公务员的面试,忍痛花600元报了个面试突击班,拿她的话说“好多人都报了培训班,(自己报了班)图个心理安慰也好。”

出版业及书籍作者。各职场成功人士,资深专家献身说教,争相出书,“宝典、红宝书”纷纷出炉,各种怪谈奇遇让读者为之澎湃。翻开里面的内容看看,“撞车”者,观点相悖者还不少,但经验之谈不能不看,青涩的毕业生对此类书籍甚是膜拜,于是出版社和作家也火了。

为招聘者和应聘者提供场地、空间的机构和个人。先说招聘会,举办方要么向招聘单位收取摊位费,要么向应聘者兜售门票,总有一方要买单,为求得工作,为招到人才,只有交钱。另外就是网站了,免费注册,还有详尽的服务,使求职者和招聘者都很满意。庞大的点击量吸引众多的广告客户寻上门来,这生意也就来了。

招聘单位。一场场的招聘会,拿着华丽夺目的宣传海报从不落下,招聘人员激情地向有意求职者讲着自家的发展史,求职者倒是热心满满,却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网上的招聘广告也一直挂着,投去的简历却是石沉大海,为什么?公司那是在做免费的宣传广告,微小的投入,换来得极大的注意力,这招聘活动做的,值!

骗子团伙。这是一个见不得光的群体,但在这也得说说。摸准了众毕业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骗子们也是大显身手,骗招骗术出尽。典型案例就是打来电话,给你一个所谓的“面试”序号,要求你于哪天回拨电话进行电话面试。信以为真者电话费高速上扬。这只是小损失,很多人被骗到身无分文,更有甚者被骗到传销团伙不得脱身。

细细想来,庞大的求职队伍不仅仅是火了上述几个领域。为参加招聘会征战南北,支持了交通业,其间的食宿又发展了餐饮业;参加面试一身得体的行头火了服装业;低薪、零工资就业推动了小企业的发展等等。虽没就业,也已经开始推动社会。

个体工商户成为弱势群体的真实原因

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是多少令人羡慕的一个群体,他们腰上别着时髦的挎包,喊着“文明经商”、“礼貌服务”的口号,满脸笑容地数着大把大把的人民币。他们首先尝到了改革开放的甜头,他们曾经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最生动的因子,是最富创造性、自主性的群体,他们甚至一度成为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象征。然而,时过境迁,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依然迅速,个体户这个词却已经很少被人们提起,他们的风光也早已成为过去。

据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1999年,我国个体工商户为3160万户,而截至2006年6月,这个数字变成了2505.7万,减少了约650万户,平均每年减少87万户。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蓬勃发展到今天的日渐式微,究竟什么原因让个体户变成了弱势群体呢?

80年代的风光与现状

近日一家主流网站发布了一组名为“看看八十年代中国的个体户们”的照片,重温个体户当年的风光。照片上,有街边卖衣服的小摊,挂着“文明经商”、“礼貌服务”的白底红字招牌;有留着刚兴起的“青年头”的小伙子,腰上别着时髦的挎包,当街支起“缝纫机”,为排队等候的顾客缝补衣服;还有沾满污垢的灰白色铁炉,上面架一个热气腾腾的铝盆,里面盛着茶叶蛋。在个体经济发达的上世纪80年代初,这样的一台缝纫机或一架炭炉一度十分普遍,它们当时甚至象征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希望。然而在改革开放将近30年的今天,这样的景象也只能在电影或者老照片中看到了。现实中,个体户们的生活又是怎样呢?

27岁的李女士大学毕业后因为不喜欢天天上班的工作,便开始在青岛市李沧区的夜市上摆地摊卖衣服。经过三年的打拼,如今她已经有了一个十多平方米的店铺。谈起摆地摊的经历,李小姐直叹,现在的个体户真难。“我虽然有了十多平方米的门面,但因为太小,所以晚上还要到夜市去摆摊。用手推车推着去,刚开始时感觉很累,后来大家都这样,也就习惯了。大家都认为我们很赚钱,其实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门面虽然只有十多平米,但每个月还要交个体工商管理费100元,地税100元,国税80元,铺租500元,除此之外在夜市上摆摊,每个月还得交500元的保护费,不交这保护费,你根本别想在这摆摊。这样的开支,让我每个月挣的钱刚够自己生活。”李女士告诉记者,生意难做不光是因为开支大,她还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同样的一件衣服,从温州过来时的进价是45元,在大商场里可以卖到400元,在夜市上却连卖70元都困难,因为大家似乎都认为只有大商场里的衣服才是真的。除此之外,还有同行的互相排挤等困难。

李女士的困难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在我国一些城市,没收个体户的生产工具,强拆个体户的临时住所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他们的生产工具被没收了却没有任何办法,因为他们没有注册。擦皮鞋、卖烤红薯、修自行车,这些普通的经营在许多国家并不需要登记注册,而在国内,不注册就是非法。在一些城市甚至连收废品都要统一注册、统一着装。个体经济的发展之路越来越艰难。2006年,有的城市甚至将创建“无摊城市”作为塑造城市新形象的目标。

警钟敲响:中国离不开个体经济

个体户的困难让人们产生这样的疑问:中国难道不需要这种“8人以下生产资料所有者参加劳动”的经济形式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曾有经济学家指出,如果中小企业及个人的创业精神遭到扼杀。大型企业进步的动力将逐渐消失,一个国家的经济将失去长远的发展动力。不仅如此,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价值多元化观念也将受到重创。且不说改革开放初期,个体经济为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是今天,个体经济也同样不可少,个体户的消失也与我国政府鼓励创业的政策方针不符。

据调查,在我国生存型创业占了创业总量的90%以上。大量的下岗工人、失去土地或因种种原因不愿留守乡村的农民,以及刚刚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在为自己的生存而创业。说的通俗一点,他们没有更好的工作选择,只是为了“活下去”。他们的创业范围,大多局限于商业贸易,如销售、个人服务、教育服务、社会服务等行业。与拥有技术和起动资金的创业者相比,他们一般个人能力较低,自身缺乏竞争力。这些创业者的性质实际上是属于个体经济的,他们的自主创业有效的缓解了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为我国多元化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因子。

中国的市场经济暂时还离不开个体经济的支持,然而种种迹象表明,个体户已经走向了消失的边缘。平均每年减少87万户只是一个数字,更可怕的是个体户的锐减引起了国人价值观念的倒退。个体户的锐减,导致现在的年轻人对市场的渴望与向往已经荡然无存。从二十年前的“下海热”到现在的“考公务员热”便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是什么原因让“个体户”面临困境?

造成近十年来个体户锐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个体户注册难。常常面临生产工具被没收的危险,不得不与城管队搞游击战。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个体户没有注册,在很多国家,擦皮鞋、卖烤红薯、修自行车根本就不需要注册,而在我国,不注册就意味着无法正常经营,随时面临着被驱逐、被没收产生工具的危险。而注册除了要支付大笔的费用之后,还必需面临繁琐的审批程序。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世界银行的学者曾对85个国家和地区的创业环境做过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从注册一家公司到开业平均需经天数达到111天,而环境较好的国家只需要2天。

其次,繁重的个体工商管理费也让个体户不堪重负。据全国工商联相关调查显示,某些地方个体和私营企业需缴纳的费用,包括卫生费、劳动用工年检费、土地发放费、耕地占补开发费、出外经营手续费、工商年鉴公告费、造地专项基金、发票结报费、市政押金、电脑票据工本费、土地设施管理费、房产抵押管理费等各项政府征收税费和基金多达375种。而这还不包括各种摊派、赞助、协会收费、有偿宣传费、部门下达的报纸杂志费和非生产性招待费用。近年来,随着农业特产税等各种农业税的取消,取消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制度的呼声不断。但大多数地方雷声大而雨点小,真正付诸行动的只有北京、天津等个别大城市。一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出现了“为收费而养人、为养人而收费”的现象。有专家甚至认为在我国,是最弱势的市场主体养活了政府的综合监管执法部门。

第三,个体经济市场管理不规范。李女士所说的同样一件衣服在大商场里卖400元,在夜市上却卖70元都困难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都存在。究其原因,无非是夜市管理不规范,假货多。使得人们在夜市买衣服的时候即使遇到真货也不敢相信,一再压低价格。而夜市上的个体户为了降低成本,一再通过地下渠道进一些价格低廉的劣质商品,一些地下生产商为了满足个体户的这种需要,专门生产一些劣质价低的商品,同行之间的这种不正当竞争,也使个体经济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以上原因让个体经济逐渐进入了一种死胡同,甚至走向消失的边缘。令人欣慰的是,一些新法规的出台让人们看到了个体经济重新崛起的希望。

新法规下的复苏希望

2007年10月01日刚刚通过的《物权法》以及明年1月1日即将施行的《就业促进法》让人们看到了个体经济重新复苏的希望。《物权法》体现了私人财产权的神圣,体现了一种平等保护的原则。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只要是合法取得的财产都受《物权法》的保护。富人的工厂别墅需要保护,穷人的旧三轮车同样也不容侵犯,《物权法》针对历史和现实中严重侵犯公民私有财产的违法行为,创设了各种法律对策。如对所谓“黑出租”不能没收汽车、摩托车;对流动摊贩,不能毁损、没收其商品和工具;没有搜查证就不能强行进入居民房屋,彻底终结进行“抄家”的可能性,切实保障了公民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生活安宁,也让个体户的私有财产有了法律保障。

根据《就业促进法》草案的精神,2007年全国“两会”前夕,上海、重庆两市,先后实施“不再一律封杀马路摊点”和“有序开放马路摊点”的举措。上海、重庆、南京、郑州、石家庄……一份份路边摊解禁的地方性文件,引发了一场涉及数百万人口谋生方式及管理方式的大变革。一场牵涉到数百万城市边缘群体生计的变革,即将到来。

这一切都表明,个体户的困境正逐渐地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个体经济也将会在我国的社会主度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发挥它应有的力量。

出国教汉语:你所不知道的真相调查

1亿?根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预测,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将达到1亿人,届时,对外汉语教师缺口将达500万。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同时,汉语热在国际社会掀起了一股浪潮,海外华文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国外的孔子学院一个接一个地建立,海外留学生一批又一批地来到中国学习汉语,海外的华语教育机构一拨又一拨到国内大学里接受培训,与此同时,国家不断地派出志愿者和公派教师到海外教汉语,今年目前为止,国家已经两次发出公告,招募到新加坡的华语教师,去新加坡相对比较高的工资引起很多人的关注,这一切的大好形式,让很多人开始进入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的培训班里,并开始梦着高薪和出国。

调查“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推介会”

我参加了在青岛大学图书馆报告厅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推介会,两千多人的席位一个不留,两个出口合和两旁的过道还站满了人群,每人都手里都拿着两份不一样的宣传单,除了对考试内容的介绍这外,最吸引人的无疑是这样的话:“高薪出国教汉语,年薪最低可达5-10万,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可达20万……选择出国教汉语,就是选择最有前途的职业。”

推介会去了不少专家学者,其中中国海洋大学的语言学博士高海洋表示,对于大部分的文科专业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都能胜任对外汉语的教学工作。刚回国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课的某年轻教师介绍说,在哥大的工作比较轻松,平均每个工作日只有两节课,美国越来越多的人对汉语感兴趣。

组织这次推介会的是青岛京华语言培训学校,主要是向大家介绍由北京语言大学组织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培训班,培训费和考务费加起来共是9000多元,今年8月,北京语言大学组织了对外汉语考试。虽然9700,是一笔不菲的费用,但是在培训学校保证高通过率和介绍出国工作的情况下,还是有不少试图尝试这块蛋糕的学生或相关社会人员交上了这一钱,准备一博前程。据后来统计,总共有70多人参加了这次考试。

据该培训学校相关人员介绍,今年该培训学校作为中介计划向韩国方面输入50名对外汉语教学的人才,目前已经走了几批,每批的人数大概有5个,任教老师必须要懂韩国语,中介费在30000左右,承诺月薪是6000到7000,有食宿,据我观察,对于出国保险问题中介没有提。

据了解,对外考试教师资格考试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被宣传得非常火爆,有专门的辅导班报名参加培训,有组织出国任教的中介组织的培训,也有网络培训。

出国教书都有哪些途径

青岛京华语言培训学校举办的推介会,最主要的目的是宣传自己的中介作用,它每向国外输入一名汉语教师,要收取申请本人几万的中介费。比如向韩国方面,收取的是35000的中介费,也就是说,这35000是介绍工作的费用,以后不再返还。国内目前有很多的这样的中介机构,很多想出国教书的人都是通过这种途径到国外的。

除此之外,赴外汉语教师任教还有其他5种途径:

(1)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有合作项目,双方有协议,由中国按照对方要求派出人员;

(2)国家汉办与国外机构有协议,提供汉语教师;

(3)国外大学自己贴招聘启事,直接向国内招聘;

(4)还有部分是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项目;

(5)国家汉办招募志愿者。

这五种途径,除了第二种没有明确的规定外,其他四种都是属于正规的出国任教途径,教师的医疗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是有保障的,参照有关国际通行标准实行。国家汉办直接通过第一种,第二种,第五种途径向国外输送人才,通过在国家汉办的网站上发布出国任教的信息,各省教育厅先经过选拔,面试,国家汉办统一组织培训,然后输出。而国家汉办组织的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是不需要缴纳中介费的,所以竞争是比较激烈的。

那么随着“汉语热”热遍全球,对外汉语老师被人们炙手可热的职业,收入颇丰,出国,我要出去赚钱,钱真得那么好赚吗?国外的待遇真得有想象那样好吗?

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

新加坡:汉语教师不止是教汉语

在欲出国任教的人士心中,新加坡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东南亚地区离大陆比较近并且新加坡是发达国家,社会秩序安定。根据与新加坡教育部的教育交流合作协议,汉语教师在国外的待遇,每月2409.14-4352.72元新币(约合11889-21480元人民币);除了每年十二个月的薪金,教师享有浮动年终奖金;但是教师在新加坡的一切费用自理,这其中当然不包括食宿。新加坡的高薪吸引了国内很多人,在2006年初一次70人赴任的选拔上,参加选拔的有2000多名优秀教师。

网络盛传的《新加坡的华文女教师》连载,作者林蔚2004年6月通过层层选拔终于到了新加坡,而从一开始下飞机到任教的两年,汉语教师的工作并不是很多人认为那样光鲜和容易。“三个半钟头后飞机终于在新加坡樟宜机场降落了,这时候是晚上十点半,新加坡跟中国是没有时差的。我跟萍顺着人流下了飞机,我们知道没有人来接我们的机,我们必需拿了自己的行李赶到新加坡教育部为我们定的酒店,当然酒店的费用得自己出――想想在国内的学校时,英国盖普项目的英语志愿者到我校来教英语,我们学校把车开到了机场去接她们,还提前为她们装修了一套房子作为宿舍,弄得后来那两英国大妞半年后要走的时候哭得一塌糊涂。”【问题一】中国教师去国外,接待方面外方并没有象中国学校请外教那样厚道。“这里老师的工作主要有四部分:一是负责上课;二是负责带课外活动,也叫CCA,我们的学生放学后有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比如铜乐队,舞蹈队,篮球队,排球队等等。这些课外活动有专门的老师教,但我们每个老师都要被分配到至少一个课外活动负责给学生点名,在旁边看着他们训练。三是负责社团活动,比如出版社团就负责学校每年校刊的编订,节日社团的遇到各种节日就要负责准备节目;四是负责House,我们全校的学生会分成很多个House,如果遇到有体育运动会就是按House为单位来举办,每个老师都要分到不同的House中去负责组织学生们的活动。”【问题二】教师任务量加大,不止是汉语教师。

林老师在国外最不能忍受的是尊严被别人踏在脚下。面对一次不完全是个人错误造成的任务事故,部门主任用怪怪的语气讲到:我们新加坡的人都是很辛苦在赚钱的,我们拿的每一分钱都要付出汗水的,请你记住,我们的钱不是那么好赚的。【问题三】中国教师在国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不止是想去新加坡的人士多,现在想去韩国做汉语教师的人也是与日俱增。考虑到去韩国的门栏比较底,对专业没有特别多的限制,很多人通过中介去韩国当汉语教师。那么去韩国又是怎样一种状况那?

韩国:不能教HSK,这就意味着你赚不到什么钱

在《给想来韩国教汉语的朋友的一点忠告》里,作者去韩国任教四个月,写道:来韩国的汉语老师,一般只会教初级中级,在韩国能学到高级的人很少,而且说到HSK,中国老师根本就是碰不到边,然而在韩国学习的最多的就是HSK的学生。除非你HSK语法掌握的很好,而且韩国语说得和韩国人一样,甚至要更好才有可能教到这种课程。钱赚得比较多,而且算是有了立足的资本了。如果你不能达到这种程度。那么日子就不会那么好过了不管你有多少经验,教初级中级在韩国人看来谁都可以,是中国人就行。所以你随时有被换掉的危险。所以你不能犯错误,尤其是你在韩国语不会的情况下。不然,被开就意味着被送回国,那么之前缴的中介费白搭了,连个本都捞不回来。那个时候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对出国任教的思考

1、海外“汉语热”存在一些虚假繁荣

目前,官方公布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保守数字是3000万,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大好形式下,学下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而其中最大的比例是海外华人的子女,带着血缘的情结学习汉语,另外一批人会把汉语当做贸易、经济的工具,不排除一不部分是因为兴趣而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因为汉语所具有的难度和汉语作为国际语言教学所缺乏的教学、管理经验,在这3000万的数字当中,会有多少人象我们学习英语一样从小学贯彻大学?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事实证明,国外孔子学院的教师遭遇过尴尬,第一天有几十人来听汉语课,第二天可能就只有几人。

2、志愿者:只是比国内稍好

由于志愿者的申请条件要比国家公派教师的标准低一点,做国家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也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渠道。国家汉办规定,志愿者中心提供志愿者在国外的生活津贴。基本标准为每人每月400美元。派往国接收单位提供志愿者在国外生活津贴的,如生活津贴满足上述标准,志愿者中心不再提供;如津贴不足上述标准,志愿者中心按上述标准予以补足。如果加上各种交通补贴,特殊地区补贴等,工资在600美元左右,5000左右的工资不包括日常生活生活的消费,而且很可能是在国外一些艰苦的地区,这和很多梦想的高薪和国外体验生活是不是一致那?5000的月薪在中国大陆,通过自己的工作努力和其他额外的收入,也不可能是非常难的事情。

3、中介黑幕:中国人自己坑中国人

现在很多中介都在做出国教汉语的工作,你先教上几万,经过一些培训就出去。而中介往往为了拉到客户,降低汉语教师的价格,它又从出国这些人的手中赚取中介费用。汉语教师就像廉价劳动力一样被卖到国外,虽然有些中介解决了保险问题,但是要用一部分来偿还中介费,真的就值得吗?

◎殷谦后话:

中国的和平崛起使得“汉语”成为最大的输出商品,而对于大多数出去教汉语的人来说,会经济利益摆在重要位置,繁重的工作量,并不理想的待遇,以及汉语教师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国外新的文化环境,都是我们需要面临的现实。

也许,有一天,汉语教学在海外会象英语教学那样普及推广,只是这一天还没有到来。对于没有一种象传教士那样“普世”热情的中国海外汉语教师来说,出国教汉语需要慎重思考。

国内目前最吸引人的十种新职业

国家职业资格网上的公布显示:第九批新职业的共有十种,涉及到机械技术、食品开发、医疗、设计、咨询行业,它们是:衡器装配调试工,汽车玻璃维修工,工程机械修理工,安全防范系统安装维护员,助听器验配师,豆制品工艺师,化妆品配方师,纺织面料设计师,生殖健康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

这十种新职业是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职业,拿汽车玻璃维修工来说,据国家职业资格网显示,2006年我国汽车的保有量在3600万辆左右,按国际惯常使用的8%的破损率计算,我国每年汽车玻璃的破损大约为300万片,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破损的汽车玻璃在维修市场进行更换、维修。

而我国需要配戴助听器的听力障碍者约2700万人,按每400名患者配备1名助听器验配师的比例,我国预期需要助听器验配师6万多人,而当前的从业人员数尚不足预期人数的20%。

从事这些新职业的收入还是相当不错的。美伦现在广东某化妆品公司的科研部就职,加入这个公司的科研团队已经有5年的时间,目前具备独立开发化妆品的能力,其主要任务还是在导师的指导下,更新化妆品新配方,美伦现在的薪金是7000左右,如果独立开发新产品,还会有收益提成。

美伦说,这一行,需要的是知识的积累和实践,如果保持一种认真的工作态度,经验越多,收入也会更多。艾嘉是北京某心理咨询工作室的工作者,她从事心理咨询有六年之久,目前主要是从事婚姻家庭咨询,近年来的收入显然增多,来咨询的人多了,人们已经有了看心理医生的认识,一年的收入在10万以上。艾嘉现在已经参加了今年第二期的婚姻家庭咨询师培训,感觉自己在专业知识上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但这些新职业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据了解目前我国从事汽车玻璃维修的厂家超过5000家,其中汽车玻璃安装工约6万人。但汽车玻璃维修行业的整体素质还比较低,一是结构不合理,正规的、规模大的汽车玻璃维修店少;二是技术相对滞后,多数汽车玻璃维修店的维修、更换仍停留在小作坊的水平;三是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所以,我国有20%以上的汽车玻璃更换采用的是不正确或不恰当的方法,为广大驾车和乘车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埋下了隐患。

我走访了某汽配城的汽车玻璃维修工,发现从事汽车玻璃维修的王师傅已经为汽车换玻璃的时间已经有十多年了,他是兼职从事玻璃维修的,一个店面忙着几乎汽车各个主要方面的维修,人手又不可能多,一人多能。对于这个行业的利润问题,我从王师傅的表情、语气来判断,收入是相当可观的。

消费者对于汽车玻璃的真假是不容易判断的,维修的安全度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维修工的手中。王师傅对他的玻璃维修充满了自信,当我问及专业的前沿问题时,王师傅又是含糊其词,我总觉得他的解释或者一些工作有些粗糙。

专家谈起这几种新职业,认为这会是前景不错的职业,有市场就会有收入。相对于最热门的职业来说,这不可能是收入最高的职业,但是比起传统需要单一知识结构的职业来说,这些新职业的收入会是可观的,而具体能有多少收入以及平均收入会是多少,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水平和市场检验来决定。

专家提醒从业人士和准从业人士,国家对每种新职业进行论证、定义后,就会有相关的职业规范和培训,而今后消费者需要接受这方面服务的时候,也将首先看是否有这方面的职业从业培训经历和许可证。所以对从业和准从业人士来说,积极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参与相关培训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个人来说,需要在行业中不断地全面学习,包括基础部分,前沿理论,新问题等等。在今年年初全国首批“婚姻家庭咨询师”培训班在北京结束,来自北京军区的60名学员获得全国妇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颁发的“婚姻家庭咨询师”结业证书。随后,又举行了第二期,第三期,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走上了正式的工作岗位。

惊人的10种行业职场潜规则

“潜规则”这个在现时代新生出来的专有名词,似乎被所有人所鄙视,当然也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又不知不觉地在潜规则下生存着,也可能是在潜规则下游刃有余。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在一个逐渐规范的社会里,在法制走向健全的社会中,这种潜规则应该被历史所抛弃,这些形形色色的潜规则是我们人类社会的毒品和癌症,时刻都在侵袭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时刻都在腐蚀着我们的健康体魄,我们应该抱着对人类未来美好的期待和向往,等待这些潜规则被埋葬在岁月的垃圾堆里,永不让他们有翻身余地……

1.医疗“救死扶伤”早已经是我们忘却和希望的一个代名词,我们看到的是太多的医院将濒临死亡的人拒之门外,我们看到过无数的住院病人在欠医疗费的情况下,屡次被护士毅然地拔掉针头。特别是那些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他们麻药的作用下,可能还不知道他的家人已经把一叠票子塞在了手术医生的腰包,这种人人皆知的手术“潜规则”早就成了不成文的“公文”,那些为了保证手术过程中医生别把手术刀落到肚子里的病人,在忍受病痛的折磨的同时,还有对医生作出无私的“奉献”。有的大医院的外科医生住着高级别墅,开始高级轿车,要是靠他们的工资好像一百年也休想达到这样的“小康”。

2.教育“有教无类”是千百年来我们教育的原则,然而现在在中小学和大学的校园里似乎也不好寻觅这个四个字的踪迹,随之而来的贯穿我们的视线和耳朵是已经习惯和奇怪的名词。什么“折校费”;什么“建校费”;什么“中外交流班”;特别是那些冠冕堂皇下的高校更在把潜规则演绎的惟妙惟肖,无论是“自主招生”;还是“特长生”;以及什么“高水平运动员”……在这些名词下的金钱效应,早就被人们看作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那些贫穷的孩子们,那些无法用钱叩响教育大门的孩子们将是这些潜规则下的牺牲品,也许这些可怜的孩子们就在我们身边。

3.房地产“我想有个家”从大陆的人们第一次听到台湾歌星潘美辰唱了这首歌之后,很多人在这首歌感召下,为自己能有一个真正的家而奋斗着。可是到头来又有多少人不得不望家兴叹。房地产的持续升高,其内在的浅规则几乎令局外人不能相信其中的“奥妙”。一个房地产开发商,在从拥有土地开始就和各个领域都周旋在“潜规则”之下,土地局没弄明白休想弄到土地使用证;规划局没搞明白,别想被列入规划范畴……开发商下属的建筑商更是有苦难言,水泥有人指定你必须用哪个厂家的,就连沙子也有人只派你用哪个沙场的……这些无形中就抬高了房地产的价格,所以很多人“有个家”的愿望的代价就在这浅规则下节节升高。直到你的生命消失,也许“家”的名词就在潘美辰的那首歌里。

4.交通“要想富,先修路”,纵横交错的道路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通往捷径的最佳方式。有多少人可以在踏上脚下的路,而走出一条灿烂的人生光辉的路。可是就在我们时刻脚踏的四通八达的道路上,每一片沙土都浸透着“潜规则”的痕迹。从每一个石块和沥青的铺陈,无不在主管部门和承包者的交易下生成潜规则的金钱交易。看到过十年还不上修路贷款的高速公路,看到过每一辆经过收费站的车都在交费,可是十年后那条已经几次反修的公路依然还不上银行贷款。然而与交通有关人们照样坐着他们的高级轿车,照样住着他们的高级宾馆,照样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的“考察”。

5.食品“民以食为天”,可见“吃”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将是如何。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在很多城市看到这样的大牌子“食品检验中心”。不知道这个部门隶属于哪个阶层,也不知道它的上级主管是谁。但是我们也总是看到在一些商品的商标上,清楚地写着“经某某食品检验中验证为优质产品”。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你的产品想要成为优质产品和合格产品都很容易,只要你在产品上市之前,给某某负责人塞满厚厚的票子,想优质和合格都是容易的事情。只要票子是合格的没有假币掺在里面,你的产品就“假”不了。至于这些食品吃到谁的肚子里,“检验中心”并不关心,因为他们只管检验不管食用。

6.体育“体育的公平竞争”,这个口号总是悬挂在各种各样的体育盛会上,好像在警告那些不能公平竞争的人们。但是,就是那些对体育运动很是漠然的人们,心里已灌满了体育背后的脏污。就连一个小学生的区级运动比赛,都会找“枪手”,让高年级的同学顶替低年级的上场,让外区的学生顶替是公开的秘密。就更不用说什么“农运会”,让体育学院的学生亮相了。更有甚者,在残疾人运动会上让正常人运动员代替,怪不得近年来的大型运动会场面的观众寥寥无几,原来潜规则已经让体育涂上了一层“污泥浊水”。

7.节水办“水是人类生存之源”,对于水的应用一直是我们人类关注的焦点。各个省市都会有这么一个机构——“节水办公室”,好像就是在这个部门的领导下,人类终于知道水的重要性。听说,很多单位和个人都是“节水办”的常客。我们熟悉的“洗浴中心”;我们常见的“洗头房”;我们了解的“大酒店”;我们看见的“洗车场”……这些地方的老板必定经常到“节水办”“开会”。因为你不自己主动去那里“开会”,也许明天早上通知停业的就是你的店。只要你学会在开会时候做一次又一次的变通,你的店永远是在“节水”而不会是在“浪费”。

8.燃气“三气全通”,这是人们对现代住宅的最基本的要求,可是很多住宅小区经常是入住很久才能实现这一愿望,其中燃气往往就是最后一个通的。原来作为燃气行业的垄断机构,可以凭借自己的势力范围,让你的“气”什么时候通就什么时候通。仅仅就他们的行话“开栓”一项,就可以把房地产开发商或者小区物业拿捏得骨头不疼肉疼,想要“开栓”容易,那就是你们要想开点,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部门可以审查燃气公司,关于“开栓”的问题是否具有时间性和局限性。反正你想“开栓”通气,就应该早点把事情做的圆满一些,否则,等待燃气做饭的业户将不是一两家人。

9.电业“光明就在你的眼前”,这是电业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可是他们也会用各种方式阻碍光明的到来。你想开一个工厂,也许会被工业用电的审批跑的两条腿的肌肉僵直,因为你不明白审批过程中的潜规则有哪些细节;你的家里用电欠费了,也许你还没明白怎么回事,房间里早就一片黑暗了,等你看看走廊里自己家的电表,原来连电表和电闸全都给你用铅封焊死了。想要开闸可以,你不但要补交电费,还有一大笔开闸费用,如果你稍微聪明一点,也许你的电表就走字了,肯定还比交罚款少多了。

10.城管“让城市和世界接轨”,城管总是这么说。城管,这个新兴的城市管理机构究竟是属于政府机构,还是城建部门的管理边缘机构?他们的开销是财政局负责,还是“自负盈亏”?好像我们总不会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然而,让我们惊诧的是,有的临街商铺可以大摇大摆地将商品摆在马路上卖;可是,就是紧挨着的另一家商铺却在门口放一把椅子也不可能。原来有明白的人说了,那家大摇大摆卖货的人家向城管交了大笔的“管理费”,所以卖货也就合理合法,没交“管理费”的商铺的那把椅子肯定是“走私货”。这么说,城管执法是可以具有伸缩性的,难道这种伸缩性没和潜规则挂上钩?!

潜规则就是这样时时刻刻地围绕在我们身边,即使你带着正义的胸怀;即使你怀着纯洁的情操;即使你拥着善良的魂灵……似乎都不能阻止这些潜规则在你的身边行走。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就不睁开充满希望的双眼,同样不等于我们就不相信美好的未来……

最容易遭遇性骚扰的十大职业

性骚扰,一个古老又现实的社会问题,它既包含道德考量又包含法律约束。据相关资料记载:性骚扰一词出现于1974年。当今,性骚扰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门话题。

那么什么是性骚扰呢?虽然从它的出现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对性骚扰的定义很少有一个抽象和理性的定义,大多都是描述性的。现在国际上关于“性骚扰”的定义最具权威性的是欧洲议会1990年在议会决议中的一个定义,这个定义是“性骚扰是指不受欢迎的性行为,或其他以性为目的的行为,他损害了工作女性与男性的尊严,包括不受欢迎的身体接触、语言或非语言行为”。

从查阅的大量的资料显示:虽然对性骚扰的定义世界各国表述各异,但关于其内容的要素现已基本达成共识。其要素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此行为必须是带性色彩,以性为目的的行为;二是此行为对承受方而言是不受欢迎的,是有损于其人格和尊严的;三是承受者对该行为的接受与否会对其工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四是这种行为可导致工作场所中不利的工作环境,欧盟将之称为“敌意性工作环境”。

很多专家这样认为:当一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处于匮乏时代,性骚扰事件就相对的“匮乏”,反之,当一个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处于丰富时代,性骚扰事件就相对的“丰富”。由此可见,“饱暖思淫欲,饥寒累果腹”的比喻正是对两种不同物质文化水平社会的写照。当代中国,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性骚扰事件的频次增加也就并不奇怪了,只不过这种有违道德与法律的性骚扰事件,却为规范人的道德行为的法律底线带来了定位的困惑。

今天并不想对性骚扰本身做过多的探讨。经常看见不同的媒体都在频频报道一些性骚扰事件,那么究竟有哪些职业最容易遭遇性骚扰呢?下面来做一个盘点《女性最易遭遇性骚扰的十大职业》,与大家分享。

1.导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了人们生活的一种时尚。导游本身就是一个容易遭遇性骚扰的职业,更何况那些漂亮的女导游。当然大多是一些言语上的性骚扰,一些男游客经常用一些“荤段子”来骚扰女导游经常出现。从本人随团旅游的经历来看:的确经常发现很多导游都有遭遇性骚扰的情况。也不怪有些导游在文章中写道:“难道遭遇性骚扰就是导游工作的一部分?难道我们导游员就不能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遇到性骚扰只能哑忍?!拒绝性骚扰就会被客人投诉?!”。

2.护士

护士被尊称为“白衣天使”,他们给人的印象永远都是那么体贴、温柔、细心。美丽的女护士在医院大受男病人的欢迎,浪漫、多金的追求者众多,当然,也自然少不了遇到很多的性骚扰。在医院,护士遭遇医生性骚扰的不在少数,当然都在各种掩护之下进行,如果护士不从,很容易被扣上“缺乏职业道德”的大帽子。同时,一些不怀好意的男病人也经常用一些言语,甚至于一些动作对护士进行性骚扰。一般,只要没有遭到性侵害,这样的性骚扰便算没有突破底线。

3.保姆

保姆属于家政服务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政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现在的家政服务业虽然逐渐职业化,但从业者大多文化层次低、自我保护能力弱,很担心因让雇主不高兴而丢掉了工作,面对性骚扰往往不知所措。男性雇主也正是抓住了她们的这些弱点,从态度暧昧发展成性骚扰。这样报道也是屡见不鲜,其表现形式大致有:男雇主若无其事地向她们暴露身体、要求她们触摸身体、裸体或者穿内衣随意走动、找各种机会不怀好意地看她们甚至偷窥。更有甚者,有的雇主会把这种性骚扰发展成为性侵害,强迫她们发生性关系或者进行性行为。

4.秘书

女秘书的身份很特殊,长期工作在公司管理者和行政领导的身边,因此与领导单独相处的机会很多。同时其升迁、聘辞直接受到领导的左右。如今,在人们的心目中“女秘书”似乎与了情人的代名词。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她们可能面对很多的性骚扰。有些领导赤裸裸地在工作时间用语言、身体挑逗她们;以获得或者保持某种工作中的好处(包括加薪、提拔、提供培训机会、调动)为条件,向她们提出性的要求;如果她们不服从其性要求,便以压制、打击相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许她们中的大多选择了默许。从而也将这样的这样的性骚扰演变成为一种“交易”,成为日后升迁一个重法码。

5.空姐

空姐作为一种服务行业,以姣好的容貌体态为很多人注目,同时也会遭遇很多的性骚扰。这种性骚扰不仅仅来自飞机上不怀好意的乘客,甚至于空姐们上班途中,每逢走到转角处或偏僻区域时,就会有施工人员上前调戏,还有人爬到女卫生间顶上揭开屋顶档板偷窥甚至偷拍……

6.演员

中国演艺圈的2006年,可谓是一个“潜规则年”。一起又一起的“潜规则”事件,其核心无疑是那些漂亮的女演员遭遇性骚扰的例证。N多的艺人在博客上张贴文章,大爆艺人饱受导演、主管、广告商性等等骚扰过程。当然,这些人中有演员,也有模特,还有N多的选秀选手,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也不怪有人说:演员遭遇性骚扰是一个永恒但很难说清楚的一个话题。

7.学生

在女性遭遇性骚扰如此普遍的现实面前,青春亮丽的女大学生自然无法幸免。女大学生经常在家教时、在求职应聘时、在影楼拍照时、医院看病时、在公共汽车上、在泳池里都会遭遇不同程度的性骚扰。当然,还有一些来自于自己的老师或者是同学,近几年来,不是经常报道有的导师以上床作为是否录用或者答辩是否通过的必要条件吗?相关报道很多很多。在此也不多提了。

8.教师

记得在2003年,武汉女教师何某状告上司盛某性骚扰最终胜诉。据悉,这是全国首例“性骚扰”胜诉案。同样的报道也是比比皆是,如海口一女教师校内遭遇性骚扰愤而辞职等事件也频频发生。女教师所遭遇的性骚扰大多来源于那些身边的同事,当然还有一些也来源于部分品行极差的学生。著名的网络写手十三虎曾经盘点过一个《国内“十大令人瞩目性骚扰案”》。其中十大中就有两个是女教师遭遇性骚扰的案例。由此可见,女教师遭遇性骚扰的比率是如此之高,也被如此关注。

9.的姐

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女平等的思想体现得越来越充分。女性司机现在越来越多,“的姐”也成了一个新名词。的姐就是那些开出租车的女司机,这也是遭遇性骚扰与性侵犯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在这一群体中,经常遭遇一些男性乘客的言语骚扰,甚至于性的侵犯。经常有报道称:的姐被强暴、抢劫等,甚至于遭到杀害。

10.特殊

女服务员遭顾客摸胸饭里撒盐报复遭无薪解雇

我这里所说的特殊,是指一些特殊行业服务行业中的那些女性从业者。在销售、餐饮、宾馆、休闲等服务领域,女性遭受的性骚扰最容易被人们忽略。在这样的工作场所中,人们很容易将“调情”、“示爱”与“开玩笑”混淆,把本职工作与性厌恶模糊化。面对顾客对雇员进行性骚扰时,如果事情不太出格,老板一般都会置之不理,个别老板为了避免大的损失,甚至要求其女员工去诱惑顾客。这些行业的老板要求从业者有相关的服务能力,即使顾客有些过分,她们也只能“和气生财”。

正在慢慢“消亡”的职场白领

进入2007年4月以来,猪肉价格居高不下,继花生油价猛涨之后,大豆油价也在飙升,此外,鸡蛋、辣椒、菜价、鸡鱼牛羊肉等,无一不在涨价。前不久又一场席卷全国的方便面涨价风潮出现了!物价在涨,房价也在涨,而唯一不涨的似乎只有职场白领们的工资。

中国白领的生活现状透视

现状一:“我对幸福没有概念”

拿着三倍于普通人的工资,在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上班的小王却称“我对幸福没有概念”。“虽然月薪五千,每个月却要将其中的三千多块钱交给房地产公司。如今鸡蛋、猪肉又贵了很多,常常走在超市,却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敢买。”接受采访时,小王这样表示。“半年前,妻子刚刚生了个儿子。于是每个月的奶粉钱就得花五百多块。没上过大学的同学很羡慕我的生活,其实谁又知道我的压力有多大。每天忍受着三十多度的高温挤公交车去上班,中午吃四元一份的盒饭。房子、车子、老婆孩子三座大山压得你根本就喘不过所来。至于娱乐,那似乎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现在每天下班还得学习充电。因为这个社会,你不充电就意味着要被淘汰。有人问我幸福吗,却不知道我对幸福根本就没有概念。”

现状二:“父亲让我回去养猪”

小李在北京一家杂志社当编辑,算是“北漂”一族。小李告诉我,“我两年前大学毕业后来到这个编辑部,刚开始工资是两千,现在长成了四千,在编辑部也算是个领导了。然而在北京这个地方,每月四千块钱的工资也只是刚刚够生活而已。房租就得一千多块钱,加上吃饭,交通,通讯,买衣服花的钱,每个月下来剩不了多少钱。看着老家的同龄人都已经结婚生子,我却想也不敢想。当父亲问我何时结婚时,我只能以男儿以事业为重的借口搪塞过去。”“父亲知道我的情况后,让我回去和他一起养猪。我的老家在山西运城,那边的农业比较发达。家里栽了十亩苹果树,每年的苹果都能卖五万元。现在的猪肉又那么贵,我们村有一位农民。一年养了200头猪,光这一项就赚了10万元。”小李说完这些,一脸的迷茫。‘

紧张”和“压力”成为白领的精神杀手

小王和小李的生活便是当今中国白领的真实写照。过去一提到白领,总是和体面、高级、风光等词联系在一起。曾几何时,白领们消费着“崇高”,他们引进着“格调”,他们引导着一个传统的土得掉渣的社会如何吃穿,如何使用电器,如何进行网络的虚拟生活。

如今,随着房价、物价的上涨。白领们的生活节奏虽然依然飞快,却多了许多紧张和压力,他们对未来早已经失去了以前的从容和预期。他们在我们社会里的地位,连进城打工的民工都看的出来:他们的工资比农民工们高不了多少,却要有着比农民工高几倍的消费水平。他们辛苦的工作着,然而他们的收入却无法和养猪的农民们相比。他们哪里是中产阶级,他们只是高级打工仔而已。被房价、物价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白领们已经成了“紧张”和“压力”的无可奈何的精神杀手。

压力之下顾不上太多“面子”

曾经的白领一族是风光的,是体面的,是高级的,他们在一尘不染的办公室里进行着不受风雨影响的高节奏的生活。他们出入于高级影院、酒楼、宾馆、游泳池、服妆城。然而,这只是印象中的白领生活。现实中越来越多的白领却用真实生活展现着另外的图景。经济压力下,白领们已经顾不得面子了,他们很多开始自己做饭,出入于菜市场,讨价还价。他们不再动不动就吃“山珍海味”,他们不再动不动就“车来车往”。在城市中擦身而过的,挤公交车的,为生活而奔波的,正是这些被称之为“白领”的人。

中层白领靠贷款消费支撑着房屋、汽车等庞大的固定开销,而低层白领不仅自己存不下钱,还要依靠父母资助。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学生针对白领消费观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无论是服装,还是其他类型的消费上,当下白领都趋向务实、随意,不会为了面子委屈自己。

到底谁才是白领?

十年前一位学者做过一次关于“谁是白领”的调查,然而国营企业的管理人员很少有人认为自己是白领。中国的白领阶层一开始就打上了体制外的烙印。虽然现在体制内外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但这个烙印的影响却依然深刻。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院长杨河清认为,白领既是职业群体,也是社会阶层。低阶层的人有时用“白领”来指所有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而上层人士却不承认白领也属于上层。

目前中国的白领人群应大致满足这样一些基本特征:非体力劳动的、高等教育背景的、较高收入的、多半是体制外的、多半是受雇于人的。然而众多在世纪交替之际接受高等教育并走上职场的人认为自己并没过上想象中的白领生活,肯坦然承认自己是白领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很多人戏称自己是“伪白领”。

白领阶层面临“消亡”危机

北京一家公司曾做过一项调查,调查显示北京的白领人口大概占18%-25%,而全国总人口中白领的比例连3%都不到,中国其实还是一个典型的蓝领社会,但正因为在这样的贫穷社会中,操作型工作者普遍被蔑视,白领“美好生活”的虚假概念甚至在农村都有广泛的影响。像小李那样宁愿在城市里苦苦等待机会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从职业结构的角度来看,蓝领、高级蓝领、普通白领、高级经理人在数量上组成了金字塔型结构。高级蓝领不发展,就很难养活足够的办公室人。高校大举扩招的结果,必然造成白领人才的贬值。

2004年,大学毕业生见习期结束后的正式月薪达到高峰的2000元,而到了2005年,第一批大规模扩招后的学生进入职场的时候,起薪降到了1500-1800元。现在很多地方的学毕业生起薪已经降到了七八百元,甚至一些大学毕业开始“零工资就业”。大学毕业生的起薪越来越低,大城市人才过剩。在我国很多比较发达的农村,一些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已经远远高于应届毕业生。而这些更需要人才的农村,却是还残留着美好白领生活的大学毕业生们打死也不愿意去的。

虽然作为一个引人注目的职业群体、社会阶层,中国白领曾划过的绚丽、迷离的轨迹,但是白领阶层的美好生活再也不会重来了。

“就业歧视”缘何阴魂不散

“要求:北京户口,男,35岁以下,本科以上,党员优先。附:不招河南人。”

这是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王虹丹日前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冬季人才招聘大会上看到的一则招聘广告,也是她自找工作以来印象最深刻的一则招聘广告。6条“要求”,分别指向户口、性别、年龄、学历、身份和地域的歧视。“听说还有更夸张的,有家IT公司竟然因为求职者姓裴,就说有‘赔’之嫌,连面试机会都没给。酒量、身高、属相,都可能导致失败。”她苦笑着说,“要想过关斩将,就得做好心理准备,一连串的苦涩在等着你呢。”

从去年10月开始,王虹丹已经找了3个多月的工作。她老家在河南周口,在北京没有任何亲戚。“上个月,好不容易通过了一家公司的面试,可结果还是没能竞争过拥有北京户口的对手。”求职过程中遭遇到的漠视与刁难令22岁的王虹丹心寒。尽管早在进入大学之前,她就对毕业之后的就业困境有所了解,但当种种就业歧视真正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她依然感到不知所措。尤其是针对“河南人”的地域歧视,令她深感无奈。王虹丹对发生在2003年3月的一起案件印象深刻:浙江大学应届毕业生周一超参加嘉兴市秀洲区公务员考试,因在体检时被查出乙肝“小三阳”未被录取,情绪失控之下杀死了在场的区人事劳动局一名工作人员。最终,周一超被法院判处死刑。王虹丹说,自己当年看到这一新闻时感触还没那么深,毕竟自己不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不会感同身受。“现在不同了,我终于体会到了就业歧视的可怕。”“更可怕的是,我们似乎已经成了‘温水里的青蛙’,像对逐渐升高的热度失去警惕一样,对歧视慢慢感到麻木。”王虹丹说,刚开始找工作时,光是“男生优先”这样的规定都让人气愤不已,可3个月之后的今天,她已开始习惯各种歧视性规定。这种“坐以待毙”的感觉,令她感到恐惧。“但我们又能怎么办呢?去告那些单位?太不现实了。”她叹息说。

就业歧视调查

我国的就业和职业中充满各种歧视,而且是赤裸裸的;歧视的名目繁多,有的竟然到了荒诞的地步;歧视不但存在于企业和私人雇用单位,而且在国家机关也相当严重。去年6月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就中国就业歧视的现状,在全国十大城市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表明,我国当前就业歧视的主要领域有民族、宗教、政治面貌、残疾人、户籍、性别、年龄、健康、外貌身高、性取向等十来种。85.5%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就业歧视行为。七成多的人认为在就业中受到歧视。在求职中受到拒绝的情况,比例最高的是因为残疾。就业歧视普遍而严重。在公务员招录中存在相当严重的歧视:户籍、残疾人和健康条件是公务员招聘中的三大歧视年。龄歧视和性别歧视也非常严重。歧视主要发生在复试阶段。

在就业方面,残疾人、艾滋病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最受歧视的三大群体,农民工的歧视排在第四位。农民工歧视主要有:工作和居住条件差高占89.7%;第二是在工种安排(脏、重、粗)方面受到歧视,占84.9%;第三是在报酬方面受到歧视,另外还有医疗和工伤保险等。但对于这种歧视,多数的农民工之会发发牢骚了事。调查发现,公众在观念上最严重的歧视是健康歧视。63%的被访者表示不会招收艾滋病毒携带者,55.8%的人表示不会招收乙肝病毒携带者,52.5%的人表示不会招收性病患者。大多数的人表示不会与爱滋病患者、性病患者、乙肝患者一同工作。

而性别歧视是近年来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尤其表现在女大学生就业群体中。很多工作企业在招聘时明确规定,只招男性。要求长相端正、气质优雅的,女性比男性百分比高8.3%。可见,女性的外貌气质、学历和公关能力女性在求职过程中成为要求最重要的三个部分。另外,有不少雇主对结婚和生育的女性存在歧视,有的要求不要已婚女性或要生过孩子的。调查发现有47.6%的单位没有落实女性怀孕的权益。下面是曾经发生过的几个就业歧视案例:

▲婚姻歧视案

某地水电工程局10名女工,集体向当地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这些女工,有的两情相笃,有的新婚燕尔,为什么要一纸休夫呢?原来,水电局规定,合同制工人无配偶的才可以与企业续签劳动合同。为取得劳动资格,10名已婚女工,只好以提出离婚诉讼的方式,集体抗议“婚姻歧视”。

▲相貌歧视案

1、河南女孩秋子因患有先天性脑积水,自出生起脑袋就比一般人大出不少。2006年下半年,秋子通过了上海昂立教育公司郑州机构的面试,并接受了为期15天的培训,于2006年12月与昂立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同年12月21日,根据外派合同,秋子前往公司加盟学校——嘉善分校工作。就在秋子到学校报到的当天,发现“分校负责人的眼神异样”,没过多久,相关部门负责人就电话通知她返回郑州,公司以秋子相貌不佳为由,拒不履行劳动合同。随后,秋子将昂立公司告到了上海劳动仲裁部门,要求昂立公司返还培训费260元,返还差旅费差价50元,并支付违约金1万元。

2、2007年6月10日,新华社海口专电报道海南省三亚市就出现了这样一起荒唐的就业歧视事件,该市人民医院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护士时,特别规定了身高不得低于158厘米的标准。从而引发一起就业歧视案。

就业歧视产生根源

就业歧视之所以泛滥成灾,其根源就在于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反就业歧视的具体法规,招聘单位大多具有招聘强势,从而有了随意抬高门槛的机会。曾见诸报端的招电梯工也要大学本科学历以及此前湖南公务员体检中“女性双乳对称”的规定就是招聘强权的典型事例,也是招聘单位缺少职位分析、没有科学人力资源架构的体现。在成熟的市场条件下,用人单位设定一定的招聘条件本无可厚非,但必须是基于该职位实际职业资格的要求和经营业务所必须的条件。我们不反对企业有招聘的硬条件,但必须严格禁止招聘强权下的就业歧视。这是确保就业公平的前提。

就业歧视中每个人都将是受害者

当前就业歧视已成为我国一个显在的问题。但除了少数遭遇歧视的人勇敢地提起诉讼外,关注就业歧视更多的还是媒体、网络和学术话语,可谓呼吁者众,响应者廖。何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我又不是受害者,与我无关的事何必去掺和?

事实果真如此吗?经验和理性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将是就业歧视的受害者,因为每个人都是或将是一个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基于户籍、性别、健康、外貌等因素的歧视普遍存在。一个人总会具备其中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都有可能成为你就业的障碍,虽然它们与你所欲从事的工作毫无关联,例如你身高只有一米六,你应聘的是财务工作而不是公关先生。所以,在一个歧视还比较普遍的劳动力市场中,你很难免受其害。

有人说,我现在工作稳定,待遇良好,环境舒心,前途有望。须知,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人才流动已成为常态,一辈子待在一个单位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一旦你主动或被动地重新求职,就会陷入到几乎无所不在的歧视之中:你如果到户籍以外的城市求考公务员,可能因没有当地的户籍而被拒之门外,因为本地户籍是招录公务员的前提;你如果不是美女或帅男,也有可能被用人单位婉言谢绝,因为它的用人标准是“五官端正”、“气质佳”;你如果应聘企业销售部门经理而恰巧血型不是O型,或你正好姓“裴”,就有可能与销售经理职位失之交臂,因为你的血型不适合做销售,而你的姓因与“赔”谐音而让老板忌讳三分;你如果出生在东北或河南,有可能被单位辞退,因为有人认为这些地方的人不可信,虽然你本人特别诚实可靠。所以要在充满歧视的职场中做到全身而退太不容易。

既然如此,那干脆在本单位终老得了。即便这样,在你职业生涯中,户籍、性别、年龄、原籍甚至血型都有可能成为你在薪酬提升和职务晋升方面的障碍。

如此看来,只有求职者有可能是受害者,用人单位只会受益。非也。很多用人单位也是歧视政策的受害者。原因在于有一些歧视并不是用人单位的行为,而是政府的政策甚至立法,用人单位作为受政策或立法约束的对象也是受害者。如一些地方政府为扩大本地人的就业率,降低社会保障负担,以政府行为抑制外地人在本地就业,如规定出租车等公共服务行业禁止或限制向外地人开放,这是户籍歧视产生的原因。政府的歧视行为不仅给求职者,也给企业等用人单位带来损害,因为它不仅会使用人单位丧失人才,而且增加生产经营成本。

当然,用人单位的歧视并不都是执行政策的被动行为,也有主动为之的。用人的惟一标准应是能力,而能力与户籍、外貌、性别、年龄没有必然的联系,此所谓“人有可貌相、水不可斗量”。仅凭这些外在的因素先入为主可能会将真正的人才拒之门外,最终给自己带来损害。

政府是歧视政策的受益者吗?也不是。无论是主动地制定歧视政策还是对用人单位的歧视行为漠然视之都会使政府的权威受损;就业歧视也会增加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反过来增加社会管理的成本。不仅如此,歧视还会使劳动力市场不能按市场自身的规律运作,真正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最终会使人才和投资者丧失对市场的信心,客观上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使政府发展经济的愿望落空。

总之,在就业歧视面前,也许有个案的受益者,如对女性的歧视会给男性提供更多的机会;但从长远观之,每个人都会成为受害者,只不过有潜在和显在之分。推而言之,就业歧视已成为一个社会不公的重要表现。为了每个人的利益和社会的普遍正义,消除就业歧视势在必行。在这方面,政府自应责无旁贷;用人单位和社会大众也不能置身事外。

反歧视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说到反就业歧视,很多企业的反应往往是: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的首要目标,我们又不是福利机构,凭什么干涉我们的用人自主权,由企业来承担反歧视的社会责任?但实际上,反歧视并不必然影响企业效率和用人自主权,而且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之所以说,反歧视并不必然影响企业效率和用人自主权,首先是因为,反就业歧视的要求并非任意否定企业的用人自主权,只要企业为所有应聘者开通平等竞争机会,企业完全可以从中择优录用。反就业歧视反对的只是用人单位出于偏见或无知而把一些与工作无关的因素放到企业的录用标准里面去,而把女性、农民、残疾人、乙肝病毒携带者、矮个子等群体排除在公平竞争之外,因为在这些群体中,有一些人是完全可以胜任工作的。因此,歧视行为只会把企业自己的选择范围给束缚了,而且采取歧视措施的用人单位会因其行为要付出较高的歧视成本,反歧视反而有利于敦促企业更广泛地选拔人才。因此,从长远看,用人单位尊重和保护劳动者的就业平等权并不会对其利益产生损害,反而能实现企业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反歧视也并非否定企业所有的区别对待,要求企业做无谓的牺牲。只要企业的区别对待是基于某个岗位的内在合理要求,企业完全可以以合理的职业要求抗辩反歧视。比如,会计工作把腿部残疾的人排除在外是一种歧视,而如果招收消防队员而拒收残疾人则属于职业要求抗辩。

再次,在很多情况下,企业给应聘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并不需要增加很多成本,例如一个企业的资料室拒绝招聘矮个子的理由是,只有高个子才能够得到摆在高处的资料。但实际上,只要在资料室里增加几个小凳子或小梯子就完全可以使矮个子不被排除在资料管理员工作之外。试问几个凳子又能给企业增加多少成本呢?因此,企业不能以此作为职业要求抗辩,而剥夺矮个子的工作机会。

另外,要求企业提供应聘者平等的就业机会,并不是针对某个企业的要求,而是所有的企业都要承担这一社会责任。所以,反歧视并非是强加于某一或某些企业的责任和成本,因而并未破坏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和市场规律。

实际上,反歧视之所以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首先因为就业歧视侵犯了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等基本人权,侵犯了被歧视者的人格尊严。如果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剥夺妇女、残疾人等群体的平等就业权,那么这些人丧失的将不仅是尊严和自由发展的机会,甚至连生存的能力也无法保障。而且,由于这些人的能力因就业歧视而无法被充分利用,减少了他们对社会的贡献,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从而对社会经济效益也会造成危害。

同时,就业歧视也违背了社会正义,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劳动者个人的性别、年龄、身高、相貌等是自己无法选择的,也是后天无法弥补的,如果劳动者仅仅因为这些因素而失去就业机会或者取得比别人低的待遇是有悖社会正义的。而且就业歧视将扩大和强化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使社会弱势群体的地位恶化,社会贫富分化加剧,而且由于弱势群体很难通过努力改变自身的地位,这往往容易导致不满情绪的产生,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扶助社会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正义的责任要由全社会来共同承担,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当然也是难托其责的。

为了使企业能够承担保障就业机会平等的社会责任,必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国家要制定完善反歧视方面的立法,对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和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有所约束;其次,要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反歧视的成本由社会分摊,而不能全部强加给企业;再次,要发挥学者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大力进行宣传和呼吁,增强企业和公民的就业平等意识;最后要推动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机构建立,促进司法诉讼和各种救济途径的机制的建立。这是一个虽然漫长,但却值得为之不懈奋斗的过程。

就业歧视将如何消除

▲法学家:“在我们有关就业歧视的调查问卷中,不少人认为存在就业歧视。”中国反就业歧视调查课题组负责人、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所长蔡定剑教授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积淀已久的就业歧视损害了求职者的权利和尊严,更破坏了社会公平,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批准了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1958年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该公约对“就业歧视”进行了界定:“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等原因,具有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作用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视为歧视。”

蔡定剑教授:判定是否是歧视的基本原则,要看用工条件是否出于职业内在需要。如果就业和职业中规定的条件与工作的内在要求无关,就应视为歧视。

就业歧视的范围很广,包括性别、残疾人、健康(乙肝、艾滋病)、身份、年龄、民族、血统等。而在具体的就业过程中,就业歧视还表现在职场晋升、教育培训、待遇、劳动保护、退休等方面。

蔡定剑教授:反就业歧视与竞争和效率并不是完全矛盾的。反就业歧视当然不能解决就业问题,而是要解决竞争条件下的平等机会就业问题。越是竞争激烈,越要讲究机会平等。反就业歧视就是要告诉企业,应该用更科学的方法来挑选人才,而不是根据偏见来挑选,这样才有利于企业更广泛地选拔人才。

对于目前的种种就业歧视,学者们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求职者维权意识淡漠固然是导致就业歧视泛滥的原因之一,但法律制度设计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对于就业平等,我国相关法律已有明确规定。如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妇女权益保障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中也有类似的规定。但在现实生活中,相关法律条文往往没能得到很好的执行,导致就业歧视愈演愈烈。因此,要消除就业歧视,需要加快立法,将有关法律中反就业歧视的宣示性条款变成更具操作性的规范。

◎殷谦后话

对于就业歧视现象,我们当然就不应仅仅局限于道义的声讨,还要看就业歧视之所以存在的现实基础,以及当下是否具备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现实路径。从立法上铲除就业歧视,已是中国的当务之急。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是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保护的公民最重要的基本权利,是基本的人权构成要件之一。应在《宪法》中增加反就业歧视的内容,并制定独立的《反就业歧视法》,同步制定《促进就业法》和出台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和企业多雇佣员工的减税政策等是更加重要的事情。这当然需要国家财政为解决就业问题开道。

如此,我们方能摆脱“血汗工厂”式的恶性就业增长方式,也才能更大程度地实现就业的和谐。

外国人在中国的生存现状调查

随着中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和积极的招商引资,来中国做生意、或者长久居住的老外越来越多。现在已经不是当年的《北京人在纽约》,更多的是韩国人、日本人、欧美人在中国,青岛是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外,外国人最多的中型城市。据《青岛晚报》,2006年底,在青岛的韩国企业已经超过6000多家,现居住在青岛市的外国人中韩国人占八成以上,其总数超过10万,其次是日本人、欧美人。跟以前人们在街上看见操外国语言的老外们就感觉十分新奇不同,现在的青岛人对于身边走过的金发碧眼的老外们已经见怪不怪。

韩国人在青岛“乐不思韩”

在青岛城阳区、崂山区、以及香港中路韩国人聚居的地方,触目可及的韩国料理、健身房、酒吧、洗浴中心都是用韩文标示,屈指可数的汉语也都是充满了韩国风情。这让许多韩国人生出感叹:这是一座不需要汉语就能做生意的城市。青岛常住的韩国人越来越多,他们大多是丈夫在韩企工作,妻子持家或工作的同时学习汉语,孩子在青岛的中小学校上学。

金辰珠是随着自己所在的公司来到青岛的。起初,公司只是在青岛设置了一个办事处,到现在已经全部搬迁到青岛。她非常喜欢青岛这座城市,气候跟韩国接近,交通十分便利。在青岛和韩国之间往返的客机每天在10架以上,到仁川的轮渡每周至少也有4班,青岛距离韩国首府首尔的飞机航程也就一个多小时。她觉得自己在青岛的生活十分方便,因为韩国客户很多,这一切都让她经常觉得并没有离开祖国多远。金辰珠像青岛当地人一样,都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而奋斗。只不过,在这里她远离了韩国的高消费和高压力,生活变得更加轻松,她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工作之余,她可以去青岛高档的购物场所消费,比如阳光百货、麦凯乐、佳世客,如果在韩国,要去同等水平的购物场所,就她的收入来说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还有一位尹在原,他今年26岁,2002年来到青岛,在一家电子制造企业从事工程师的工作4年后,最近一年他就在中国各地旅游,日子过得十分悠闲。他说,目前还不想工作,要好好的享受生活,等找到合适的工作再说。像金辰珠、尹在原这样的韩国人很多,享受着青岛的种种优越条件,很多韩国人已经是“乐不思韩”。

奔波忙碌的日本人

由于具有与日本相近的人文地理气候优势,青岛与日本的文化经济交流往来频繁,青岛和下关是友好城市,和福冈、神户是经济友好合作城市,特别是近年来青岛政府日益加强和日本的经贸合作,不断优化适合日本人创业生活的条件。因此,除了韩国人之外,在青岛常住的日本人也不在少数。

许多日本知名纺织和电子产品厂家纷纷集聚青岛,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在一家日本针织公司担任课长的小林三郎说,以前来中国的日本人大多是会说汉语的“中国专家”,而现在像我们这样的“初学者”越来越多,很多人因为文化的不同感觉到很疲劳,日本人在青岛的生活并不很轻松。据我了解,位于日本本土的企业总部在对中国经济环境并不是很清楚的情况下,制定出超高的业绩指标,管理者和员工都不得不超负荷的工作,再加上文化差异和韩国等其他国家的企业在这一地区的竞争,导致许多日本人或多或少的都有抑郁症或者环境适应障碍症等。据小林三郎说,在日本谈生意信奉的是“高尔夫文化”,而中国的“餐桌文化”、“酒文化”让他们疲于应付。日本留学生在常住人口中占的比例也较大,他们中也有些人有沟通方面的障碍。跟韩国人不同,日本人举家搬迁的人很少。

来青岛寻找梦想的欧美人

来自欧美的外国人虽然没有我们一衣带水的亚洲邻居那么多,但是近年来,欧美的老外们也渐渐走进这座开放的城市,当地人对于金发碧眼的路人不再报以好奇的眼光,而是以友好的“Hello”打招呼,甚至可以用流利的外语交流。

现年31岁的Estelle来自法国,在青岛某语言培训机构教法语已经3年多了,她坦言十分喜欢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也很享受现在的工作。她父亲早年来过中国,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也感染了整个家庭,父亲对宏伟的万里长城、神奇的“龙”以及大红的中国结的描述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就扎下了根。在她眼中,中国是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那里有久远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秀美的自然风光,她心中充满了向往。

在法国里昂一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Estelle在《费加罗报》作了3年我,因为厌烦了繁忙而快节奏的工作,正踌躇是否转行时,正好有位朋友刚从中国旅游回来,跟她大谈特谈中国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伟大的历史遗迹,Estelle儿时的记忆又重新鲜活起来,她收拾行囊来到中国。起初,只是打算来旅游,到了青岛后竟然爱上了这座城市,托人把旅游签证换成工作签证,办了就业证和居留证,开始了她在中国的教师生活,开明的父母虽然想念在远方的女儿,仍然很尊重她的决定。“有人说中国是亚洲的法国,法国是欧洲的中国,就是说这两个国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东方的文明又不同于西方,游走于其中,我有时候会觉得眩晕,每天,我都会有新的发现,这种感觉很好。同时,我喜欢让更多的人了解法语,会说法语,我也很愿意跟中国的学生交朋友,他们很活跃,跟他们在一起,我感觉很年轻。在课余时间我们组织很多活动,看法国电影,表演话剧,当然我们也开party,非常热闹。”Estelle说起她在青岛的生活,就十分开心,“我的月工资有将近10000块,虽然没有我在法国时挣的多,但青岛消费低,我可以过的很富足。在阳光百货,我可以买到很多自己在国内时熟悉的品牌,没有什么不适应,而且青岛的海太美了!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能在青岛安家。”

采访过程中,我发现并不是每个外国人都过得很惬意,有些人为了生计同时打好几份工。美国女孩Vera就是其中之一,她本来是来中国旅游,后来决定在青岛常住,为了房租和日常生活开支,她不但在西餐厅作服务生,还兼职带家教,由于她没有学位证书,又不会说汉语,只能说英语,所以选择范围很小,钱还是要计算着花。

外国人缘何青睐青岛?

对于韩国人和日本人来说,相近的气候环境,便利的交通,以及青岛政府积极的招商引资都吸引了大批的韩日企业来青岛投资,进而带来一批在青岛常住的韩国人和日本人。

日本、韩国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发展疲软,而隔海相望的青岛在此时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日韩企业投资办厂。青岛积极优化开发区、城阳区、南村工业园等地的投资环境,提供减税政策,为日韩企业在青岛更好地发展搭建了坚实的平台。在行政部门的设置上,专门配有至少一条韩语专线直通市政府有关部门,部分医院还推出韩式服务;现在青岛办有一份韩语报纸,一套韩语电视节目。青岛政府不但为日韩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同时也给其常住居民提供了便捷的生活,比如,筹办日本文化周、韩国文化周,大力协助其成立韩国人、日本人学校,给他们提供母国文化滋养。

其次,据经济学家谢国忠的观点,韩国人大规模移居青岛,可以称为“生活成本套利”。所谓“生活成本套利”,是指发达国家的生活成本高,如果相对欠发达的国家工作机会很充裕,住在高成本地方的居民就会想移民到低成本的地方。具体来说,假如现有一套处于城市CBD(中央商务区)区域的80平米的房子,在首尔可能值280万元,在青岛就是180万元或许更少。选择在青岛买房子就比在首尔便宜100万元,而这剩下的100万元你完全可以用于其他消费。对于韩国人来说,青岛就业机会比国内多,物价比国内便宜,环境相宜,离韩国又很近,随时可以往返,他还有什么犹豫的?

青岛对欧美人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青岛政府巧妙利用本市的德式、欧式建筑文化,以及别有风情的海滨城市风光,大力发展旅游业;同时通过承办多种多样的文化节、国际比赛而使青岛在欧美国家的知名度日益提高,例如,国际帆船赛、国际啤酒节、海洋节等等。许多欧美人慕名来到这座近代历史上知名的海滨城市,更有一些德国人来青岛搜寻自己熟悉的建筑和历史,这其中的一些人就像Estelle一样,被深深地吸引并最终决定留下。

土著居民和外来人口之间

青岛本地人对韩国人的态度分为两派:其一,哈韩族,认为韩版的服饰和饰品就是新潮和流行的代名词,痴迷于韩剧,赞赏他们爱用国货,认为那是爱国的表现;其二,厌恶他们的优越感,认为他们太抱团,并且认为由于他们的到来,青岛房价物价一路飙升。

青岛一网友说:“仿佛一夜间,韩国人占据了青岛的每一寸土地,公交上,商场里,社区里都充斥着韩语。我逛街淘来的衣服细细一看全是韩版,连以前用的大品牌化妆品都改成了韩国的地摊货,竟然用的还津津乐道。而每到周末一定是冷面拌饭,我这是怎么了,周围的人又是怎么了,为什么突然间青岛的土地成了韩国人的乐园?”

这是当地人对日益庞大的韩国人群涌入青岛的典型反应。诚然,在城阳区,韩国人聚居的悦华园环境是数一数二的,在市南区,他们也都是集中在香港中路等繁华的区域。有人不无担忧的说,“青岛的房地产在打了‘奥运牌’后,又打‘韩国牌’,前一段时间,又有很多韩国人来看房了,青岛房价看来又要涨了!”

还有人说韩国人优越感很强,很多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刚解放时,认为韩国是发达国家,根本看不起中国的产品。比如一盒青岛产的香烟在韩国餐厅土大力要卖15块,在普通便利店就只要5块,他们却都愿意在土大力买。也有人因此很敬佩他们,觉得他们很爱国。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青岛普通民众对日本人少有好感,特别在“9·18”期间,许多餐馆都拒绝日本人进入。小林三郎表示对自己的国家以前在青岛以至全中国的令人发指的暴行而忏悔,同时,他说其实大部分的日本民众也并不愿意看见战争和硝烟,只是有些执政党人居心叵测,他对中日未来的关系还是抱有良好的期望。

而在欧美人和青岛人之间,多的是一些文化差异的摩擦,比如Estelle就说过一些让她记忆很深的事。她刚搬到青岛西部老城区居住的时候,邀请邻居来做客。有一个中年妇女就指着她墙上挂的一幅中国画“虾”,惊喜的问她是不是齐白石画的,在得到否定答案后,那个邻居说:“我看也不是,这幅画很一般,你花多少钱买的?别被骗了。”她很吃惊,但是马上明白过来,这个邻居是个好人,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罢了。Estelle说,在法国,客人随意评论主人家中的摆设是很不礼貌的。

采访中,Estelle还说起一件尴尬事:有一次,她去法国餐厅,看见一个很帅的男服务生,于是就写字条说希望他一起参加她和学生们的一个party,“可能是我当时两眼放光,把他吓坏了”,他竟然脸一下子就红了,赶紧说自己已经有女朋友了。“其实,我并没有特别的意思,只是希望能多认识一个朋友,而他却误会了。”像这样的事情还很多,不过Estelle认为那只是文化方面的差异,双方都需要时间来理解彼此。

◎殷谦后话

我在采访过程中发现,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和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稳定,我国已经成为外国热点投资的国家,青岛作为一个港口城市自然得到越来越多外国人的青睐。跟以前的精英来华不同,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外普通民众来华寻找梦想,同时外国人在中国的合法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了。根据公安部的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11月,外国人来中国旅行可去地方从1985年公布的244个开放地区,已增加到现有的2650个县市,他们的足迹可以踏遍除了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偏远地区和涉及军事机密外的大部分中国国土。

与此相生相长的是,一些非法入境、非法居留和非法就业的“三非”外国人越来越多。有的周边国家的“三非”人员屡遣屡返,甚至长期非法滞留我国;非洲、中东、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人员非法入境后甚至从事盗窃、走私、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这些新问题反映出中国的准入门槛很低,但是外国人签证、就业、婚姻的制度还不完善或者管理执行力不足,这都需要有关部门给予高度的关注。

“80后草莓族”是职场“软蛋”?

很多人认为,“80后”这一批职场新人没有吃过什么苦,大多在蜜罐中成长,意志比较薄弱,一遇见什么挫折,就轻易放弃甚至是辞职,频频跳槽,就像是草莓,表面亮丽光鲜,却质地绵软,稍微加压就变成一团“草莓酱”,甚至变质。表面看来富有个性,其实却是个软蛋……

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在1980年到1989年之间出生的人约为2.04亿”。这就意味着我国从18岁到27岁这一年龄段的2.04亿人已经进入或者正在准备进入社会,他们将成为新型劳动者的主力军,约占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岁以后,64岁之前)总数的25%。

我们这里所要探讨的“80后”,不包括80年代出生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80年代生人。这群人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比较优越,家长也格外宠爱。他们有自主的意识,做事情多随心所欲。

很多人认为,“80后”这一批职场新人没有吃过什么苦,大多在蜜罐中成长,意志比较薄弱,一遇见什么挫折,就轻易放弃甚至是辞职,频频跳槽,就像是草莓,表面亮丽光鲜,却质地绵软,稍微加压就变成一团“草莓酱”,甚至变质。表面看来富有个性,其实却是个软蛋。因此,许多人称这一代职场人为“草莓族”,都是混迹于职场的“软蛋”。“80后”职场现状透析

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悄然崛起的“80后”已经昭示着他们成为社会劳动力的新代表,并且在各个行业都已崭露头角。这其中有25岁的泡泡网的CEO李想,25岁的MySee公司CEO邓迪,23岁的MaJoy总裁茅侃侃,奥运冠军刘翔,NBA明星姚明,文学界新秀韩寒、郭敬明等,这批人逐渐走入人们视线的时候,人们不禁惊奇的发现,年轻的财富新贵正在崛起。

然而,并不是每个“80后”都那么风光。据调查,“参加工作的‘80后’中68.3%的人对目前的工作状态并不满意,22.6%的人觉得还凑合,仅有10.1%的人比较满意。”大多数人不满意目前工作的理由主要集中在薪水低、工作累、提升空间不大,在社会上频频碰壁,他们开始怀疑自己十年苦读才获得的大学文凭不名一文,并且由于家庭为自己的培育花费太多而无法报答,他们十分焦虑、自责甚至自暴自弃。中国人力资源网近期一项调查显示,31.7%的年轻上班族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雇主说,“80后”这批人大多敬业意识淡漠,责任感不强,心理承受能力差,上司稍微一批评,情绪就一落千丈,很多女生甚至哭鼻子;工作不是按要求自主自觉完成,而要上司哄着做;经验不足,能力不够,刚进公司就希望被委以重任,薪水待遇期望值过高;总之,他们身上骄娇之气盛行。但是,也有很多人力资源部的顾问认为,这批人身上有些闪光点是80年前的人没有的。比如他们大多接受能力很强,很有创意,想象力丰富,涉猎广泛,自信且容易被激发,不像他的前辈们那样做事一板一眼。

案例一:小丁去一家国际青年旅馆工作。本来,他期待能做前台工作,既可以接触很多外国人,又可以锻炼英文口语。被录取后,按照店规,每个新进员工都要在吧台、客房服务部、前台等几个岗位轮换工作,一个月后,再进入自己的岗位正式工作,这样更有利于各个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小丁第一天去上班,被安排去打扫客房,小丁干了半天就因为太累自己悄悄走了,没有跟任何人说。他的老板十分气愤:“要是不满意工作内容,他可以说出来,结果不辞而别,耽误了客人及时入住不说,还害得大家为他的安全担忧。打电话找他,他却像受了委屈的说:‘工作那么累,薪水那么少,假期又少的可怜,我为什么还要继续?’”

案例二:历史学硕士小汪说,“专业不是我们就业的唯一筹码,不要让专业框定你的人生。虽然我是学历史的,可不代表我除了历史什么都不懂。”毕业后,她本来有机会留校任教。在旁人看来,学历史的能在高校任教算是很好了,假期多、福利好、社会地位也不错。但小汪却放弃了大学的录用书,毅然选择到一家广告工作做创意工作。她说,我渴望挑战,喜欢快节奏的生活。而广告文案所需要的灵感的火花让我十分享受酣畅淋漓的青春。同时,自己的历史知识背景是大多数同行不具备的,这是她独有的优势,事实是她干的确实相当出色。

这两个案例代表着“80后”职场新人中典型的两种人。虽然很多“80后”比较自我,但是象案例一中的小丁那样不辞而别的“80后”,毕竟是少数,不能代表整批“80后”职场新人。大部分的“80后”有自己的想法,受过高等教育,不依附于雇主,对于择业的观念是“我选择,我喜欢”,也可以是“我喜欢,所以我选择”。他们渴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崇尚自由,崇尚快乐,不愿意受到过多的束缚。他们的父辈们以自己时代的要求去评判“80后”这批新人,未免有些太过于苛责,毕竟每个时代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我们应该从这代青年人生活的历史大环境去思考他们的思维特点和行为趋向,而不能是简单的批判。

有人说,“人生中4个时段最可能产生职业危机:择业和就业初期时的定位危机、工作5年左右的晋升危机、40岁时的方向危机、50岁以后的饭碗危机。”对此,“80后”一代就占了两个,他们在生育高峰期出生,又赶上大学扩招,他们所面对的竞争和就业压力是他们的前辈所无法比拟的,但因为成长环境相对优越,没有经历过他们前辈所经历的那些磨难,抵抗能力相对弱,也容易出现问题。他们是中国社会改革中的一代,“80后”职场新人到社会上之后,社会职场规则和学校所受教育的矛盾甚至对立,必然使刚步入社会的他们手足无措。

频繁跳槽,原因何在?“80后”职场新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跳槽,他们频频跳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80后”生活的社会大背景、高校教育的偏差、西方文化的影响。

首先,“80后”生活的环境正处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是一个跟以前完全不同的时代。对于60后、70后的人来说,他们年轻时,城市的基本组成不是家庭而是单位。单位与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像是一个没有血缘的大家庭。跟80年代初期,人们出入办事、登记结婚、孩子上学等等都需要单位介绍信不同,现在的“80后”完全被甩进人才市场自由自主择业。员工不再认为企业是终生不变的家,没有70年代时人们“做工人,根正苗红,社会主义建设全靠劳动人民”的满腔热情,也没有80年代时高学历或者有技术的劳动力被分配到国企工作,就认为拿到“铁饭碗”的自豪感。“80后”们认为企业不过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没有了父辈们对企业深深的依赖感。他们对企业的感情其实比起他们的父辈更真实人性了许多,没有那么多附加的政治意义。其次,多种所有制的产生使分配方式也多种多样,各种企业形式也出现了,薪酬的组成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待遇相差很大。他们面临的诱惑和选择更多。

其次,高校专业设置老化,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于新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新的工种和行业不断产生,如形象设计师、策划师、信用管理师等,高校专业设置却十几年如一日,已经无法跟上社会的需求。据智联招聘的一次“职场人看高考报专业”的调查显示,将近有八成职场人士所做工作与所学专业稍有相关或者完全不相关,其中“完全不相关”的达44.1%。“80后”职场新人怀揣一些冷门的专业,比如历史、地理、哲学等基础学科的学位证书,工作却十分难找。在不得不就业的压力下,许多人选择了不十分满意的工作,结果自然是遇见挫折就轻易放弃,一有机会就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再加上高校连年扩招,现有的教育资源根本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大学生享用。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不同于十年前的精英教育,更多是大众教育,教出的学生质量自然不能跟那时比,也使许多毕业生不能迅速胜任工作。

最后,经济基础的变化使人们的观念也产生变化。市场经济也带来了西方的价值观。“80后”新人崇尚个人主义,强调自我心灵的感受,希望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愿意太委屈自己。因为梦想,因为猎奇,因为心灵体验,许多跟前人不同的新价值观在“80后”新人中十分流行。他们容易被激发热情,却往往由于对自己期望过高,事情一旦不如所愿,就灰心放弃。这也是他们频频换工作的原因之一。

用人企业,如何应对“80后”?

就雇主而言,企业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一味强调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还是更务实一些,即时的调整自己的用人标准和策略?这对企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十分重要。事实上,一些十分著名的企业已经在关注近年来中国年轻人求职需求的变化。完善的培训计划、良好的工作化境、灵活的工作时间逐渐成为企业吸引这批新人的有效方式。宝洁公司(P&G)针对“80后”这一代人的特点,在工作方式和时间上做出了许多调整,“其中包括在家办公计划,每周可以在家里工作一天,工作灵活性,以及鼓励员工健身。”“在宝洁,员工一天工作8小时,上下班的时间是灵活的”,宝洁公司(P&G)大中华地区招聘经理林蓓蕾说,“如果因参加电话会议或加班下班晚了,第二天可以相应晚来。”在宝洁总部的大厦里,就有许多健身设施,这些健身活动非常受年轻人的欢迎。

可口可乐公司副总裁李小筠也表示,可口可乐公司特意改变了“80后”人才培养和人才招聘的方法,并且提供给他们明确而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他们希望的提升方向加以引导。

为了更好的迎接“80后”职场新人,由王石领导的万科也想尽种种方法,其中包括加强与他们的沟通,每年都安排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这批人在万科有个别致又充满朝气的称呼“新动力”。

其他的一些大公司开始建立与“80后”直接沟通的方式,比如在人事部建立专门网站,供“80后”员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同时组织专门的座谈会让他们与管理层直接交流。

在“80后”自己做老板的企业中,管理者们制定了适合自身特点的规章制度来最大限度发掘员工的潜力。比如在李想的公司里就有这样的规定:当员工没有完成考核的时候,本月还是可以拿奖金,不过前提是你必须书面反省自己为什么没有完成,并且明确地写出下个月的目标。然后管理层就给员工本月的表现打个百分比的分数。如果下个月仍然没有完成,那就不可以拿奖金了。李想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奖金发给他们不是安慰他们,而是告诉他们还有提升的余地。这一招颇为有效地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方向。

我们看出,不管是一些大公司还是“80后”自己做老板的企业中,他们都意识到管理80年代新型员工,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死板。“80后”是一批注重自我感受的群体,对此,企业一方面采取灵活又切实为他们考虑的规章,以便他们发挥自己更大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加强跟他们的交流沟通。而不能在一个有潜力的员工情绪低落时听之任之,这样往往会损失一个本可以“尽用其才”的人才。这是孤独的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希望与人沟通。如果在公司的同事身上,感受到朋友般的亲切,他们一定更有干劲。“80后”的心声

在社会上热烈的讨论“80后”是不是“草莓族”,对他们或褒或贬的时候,让我们来听听他们自己怎么说吧。“我们还在懵懵懂懂的时候,就被人们冠以‘垮掉的一代’、‘草莓族’等等称呼,你们觉得我们没有责任心,敬业意识不强,不懂得分享,太娇气。负面的评价全部都落在我们身上。其实我们跟你们一样,都有时代的烙印,缺点并不是我们的全部。你们年轻的时候认为把住了‘铁饭碗’就别无所求,而我们想去尝试更多的领域,希望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不可否认,时代给了我们舒适的生活环境,但我们的成长环境并不舒适。我们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我们必须适应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我们吃快餐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喝咖啡为了提神,我们每天铆足了劲要走在时间的前面。”“事实上,我们不怕有压力,工作需要的时候,我们也不介意加班,但工作结束之后,我们希望有私人支配的时间。刚开始工作,我们也是非常紧张的,我们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得到认可,而且在工作中也并没有一味地乱打乱撞,我们工作得很用心。没有吃过大锅饭,没有过思想被束缚的经历,没有亲身体会过大风大浪的社会变革。这就是我们生长和生活的环境。踏入社会前的十几年都在学校的高墙大院中度过,我们已经努力在改变自己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前辈们给我们更多的理解,让我们展现自己所拥有的无可替代的时代特质。而不要总是用你们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去框定我们的行为,把我们中的一些人的缺点放大化,并绝对的一概而论。”

大学生当前要警惕的兼职陷阱

做兼职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业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各院校的公告栏里甚至学生公寓的墙上,五花八门的招聘信息让学生们眼花缭乱,广告词大致如下:招聘校园代理、派送员、商场超市促销员、导购员、礼仪、形象代言人、主持人、中小学补习班代课教师、翻译、广告策划等。月收入不低于1500元。乍一看,好高的薪水!那么,是不是学生通过中介作兼职,就真的能拿到广告上所写的高薪呢?

刚入学的大学生,大部分没有工作经验,因此,在找兼职的时候一般都抱着一种好奇的心理,很多时候难免上当受骗。下面的采访纪实,希望能给那些做兼职的大学生一些帮助。

大一新生是如何被校园代理“忽悠”的?

小李刚上大一的时候,某家中介的校园代理去了她们寝室,然后开始给她们讲所在的公司有多少兼职工作岗位,学生做兼职赚钱是多么容易,当时因为好奇也因为刚上大学想在经济上独立的意识比较强烈,小李和室友们对校园代理所说的非常感兴趣,于是就问她怎样才能得到这些工作。校园代理说,现在新生开学,中介搞优惠活动,只要交很少的钱,就能办一张会员卡。这是办卡费,基本上工作一次就挣回来了。小李及室友听她说的天花乱坠,也就没考虑很多,第二天就跟着校园代理来到中介公司,然后每人办了一张会员卡。卡上注明:此卡一经办理,不退不换,不得转借他人,丢失不补,只可电话咨询,请勿上门拜访”,中介公司还和她们讲了一个特殊的规定,如果中介为学生介绍三次工作而学生没去的话,那么就是学生挑剔工作,会员卡作废。会员卡的有效期从一个月到四年甚至终身不等,有效期越长,办卡费用越多,小李和另一个同学办的是四年的卡,每人交了200元。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所办的会员卡有效期是多长,学生交的钱基本上就是有去无回了。因为这些中介根本没有他们所说的那么多工作岗位,也没有他们对外宣称的那么多会员,更没有那么多家知名合作公司,所谓的和某大型企业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也只是偶尔人家要几个促销员而已。

找份家教工作有多难?

会员卡上写着可以查询工作的时间,但是在那个时间段根本就打不进电话,总是被服务台告知“您要的电话忙,请稍后再拨”。即使偶然接通了,也不一定查询到想要的工作。

小李第一次打电话去查询工作信息的时候,想找份家教,中介推托说最近两天恰好没有家教,等有了家教的信息会第一时间联系她。然后问她要不要其它的工作,比如发传单,当时她想发传单也行,反正不闲着就好,于是发了一个礼拜的传单,这份工作结束以后,她再次打电话去查询家教信息,谁知中介换了借口,说在小李发传单的时候有家教,但是每个人不能同时领取两份工作。和小李同时办卡的小张在查询家教不成功的情况下,没有去发传单,一直在等着中介的电话,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小张始终也没得到中介的家教信息。

后来的某个周一,她们接到了中介打来的电话,问她们做不做家教,当时她们激动了好半天,结果一问具体情况都傻了眼,那家教到她们学校的距离大概坐车单程要两个小时,而且周一到周五给学生上课。这样的时间和地点哪个在校大学生能接受呢?

少见如此廉价的劳动力

小李她们打了很多次电话都没有找到家教,又怕中介说自己挑剔工作,只好勉强接受了一份派送员的工作,结果做了一段时间发现它其实是鸡肋——继续做吧,少得可怜的工资实在不值得付出那么多劳动,不做吧,拿不到工资,又不甘心自己已经付出的辛苦,好不容易坚持做完了又发生用人单位不给工资的现象,找中介,中介说不管,你们自己看着办吧。两个女大学生,能怎么办呢?后来有经验的学长告诉她们说其实这是中介和用人单位在联合欺诈学生,中介把学生介绍到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提供很艰苦的工作,目的就是利用廉价劳动力。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小李的另一个同学遇到的事更让人气愤,那家公司是月结工资的形式,但是如果做到中途不能继续工作了不仅不给工资还要扣钱,不先交钱就别想拿一分钱工资。最后那同学只好坚持到了月末终于拿到工资五十八元,刚能补贴车费。

真是见过廉价的劳动力,但没见过如此廉价的。

白纸黑字的合同“保护”了谁?

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到签订兼职合同,那是不是签了合同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了呢?不一定!因为中介在签订合同以后会有其他的办法来对学生加以限制。

同学小王就和中介公司签定了劳动协议,但是后来这一纸合同不仅没保护好小王反而成了她的束缚。那是因为小王和中介公司签订的合同是手写的,中介公司让小王做校园代理,每介绍一名学生来中介公司办会员卡,小王将从中提取百分之十的介绍费,但是后来结算工资的时候,百分之十却变成了百分之一,小王拿着合同找中介评理,谁知中介就是不承认。一口咬定合同中字迹潦草的地方就是百分之一。而签订时又没有证明人在场,所以小王只能哑巴吃黄连了。这就是中介公司设置的陷阱条款。这样的情况即使起诉,法院也不一定能作出对小王有利的判决,而且,一个大学生,做点兼职不容易,哪有时间和精力花在诉讼上,万一官司打不赢,还得承担诉讼费用。怎么想都不划算。因此合同最好是打印出来的,一式两份,并且在签订时要有证明人在场。

大学生如何修好兼职这门课?

据学生反应最无奈的要属被中介或用人单位扣押了证件,以至于后来想走都走不了。其实,中介公司和用人单位是没有任何权利扣压学生证件的。另外,正规的公司是不会让应聘者交钱的,不要相信中介或者用人单位所说的介绍费体检费之类,遇见这样的情况,根本不用继续应聘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以上说的是非法中介是怎样欺诈学生的,当然,笔者个人认为,大学生做兼职还是应该鼓励的,不能因此就对兼职望而却步,建议大学生做兼职一定要找信誉好的中介,在求职的时候实地考察中介有没有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介绍许可证》和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并且两者缺一不可。采访中,小李向笔者透漏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学长打听一下这家中介的情况,一般大学高年级的学生要比低年级的学生识别能力强一些,并且他们的同学做兼职的也多,可以通过学长的介绍来找兼职,这就比自己靠广告上的电话号码和中介校园代理的介绍找兼职要可靠得多。

虽然大学生在校期间还是要以学业为主,但是兼职也几乎成了现代大学生的“必修课”,怎样顺利跳过非法中介的各种兼职陷阱,不是笔者在这里三言两语说说就能避免的,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把握好尺度,只有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才能在兼职中“财能双收”。【相关链接】

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校外用人单位用学生勤工助学,须向学校学生勤工助学服务组织提出申请,提供法人资格证书副本和相关的证明文件。经审核同意,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服务组织推荐适合用人单位工作要求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活动。

中国城市街头的“钓鱼族”

(一)年青的“钓鱼族”

你可见到在立交桥洞或站或蹲、在车站花园或坐或卧,身前立一小牌,上写“瓦工”、“木工”、“油漆工”或者“电钻工”等的这类人群?他们是城市里露天“钓鱼族”,在等待那些“有钱的鱼”雇佣他们做活,这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他们的生存状态如何?

殷谦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钓鱼族”从年龄上来分,有两个群体,40岁以下为年轻的“钓鱼族”,40岁以上为中、老年的“钓鱼族”。由于两者的经历、面对的实际困难不同,状况也截然不同,殷谦就采访的先后顺序,先来叙述年轻“钓鱼族”的辛酸处境。“钓鱼族”的愤怒

愤怒之一:城里有些人瞧不起农村人

王毅,男,30岁,在“钓鱼族”的行列中做的是木工。“我原本是在山东高密老家种地生活的,因为想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而来到青岛。我一来青岛就加入了‘钓鱼族’,等待那些‘有钱的鱼’来雇佣我,但是我这样的想法实在是有点妄想。我们每天带着牌子来,但是雇主不多,活儿少,挣不到几个钱。干活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农村人受城里人的歧视,有些城里人就是觉得我们带有浓厚的‘小农意识’,对我们指手划脚的,甚至一转身就骂一句‘土包子’,其实我们只是想把活做好,但是城里人对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不放心。”

这位朴实的“钓鱼族”讲到受歧视的问题,眼睛里充满了委屈,在我和他的交谈中,正好走过来了另外一位年龄在25岁左右的年轻人听到了谈话的内容,他气愤地说:“是呀,城里有些人有时太过分了,树要皮,人要脸,我有时真是恨不得把做活的工具砸到他们嘴上。”这些话虽然是有点粗鲁,但是人的尊严是最起码的内心需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倡多年了,城乡歧视现象还这么鲜活的存在,到底是农村人没有素质?还是城里人没有素质?

愤怒之二:装修公司和中介公司的压钱

施浩,男,27岁,初中毕业。“我起初是在哈尔滨老家做粉刷工,给一间房粉刷两遍才赚2元钱,根本连温饱也满足不了,后来,我加入了哈尔滨失业群体自发组织的一个装修队,可是一天连两个活都接收不了,挣个二三十块钱就是很好的了,我想着哈尔滨的装修市场不景气,就有意到其他城市里闯一闯,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我到了青岛。现在来青岛有五六年的时间了。最初青岛有一家装修公司让我承包了一个活,让交两万元的押金,我找了一大批老乡把活做好了,公司就是挑毛病,不给大家工资,我没办法,自己掏钱还,后来公司解体了,两万元的押金中还有五千块拿不出来,公司说没钱了也不解决,一直拖欠到现在。我去找过派出所和劳动保障部门请求协调,两者互相推托责任,最后不了了之。有些中介公司也给介绍活干,但是压钱压的厉害,活做好了,钱不能保证及时发,还经常要挑刺扣钱。我现在对什么公司都不信任了,公司不讲信用,政府也不替我们说话,我只有自己出来找点活干了。”说到这里,我观察到施浩掩饰了想发火的表情,虽然年纪轻轻,他已经磨得没有什么脾气了。“钓鱼族”的无奈

我在采访过程中,年轻的“钓鱼族”有两大无奈。一个看起来还不到二十岁的小青年告诉我,雇主对粉刷墙壁的质量要求到了鸡蛋里挑骨头的地步,但是一些人其实就是故意找茬,有一次实在是对一个老板娘忍无可忍,受她很多次气之后,也估量到她根本不懂粉刷墙这活,就准备给她个教训,所以在一次粉刷中把涂料加入超过一定比例的水,这样子刚粉刷上是很好的,十天后就开始干裂了。“我们实在是没有办法对付她,讲脏话,无礼取闹,骗她也是被她逼出来的。”另外一个小青年接着说:“城里人说我们心眼坏,心思不正,我们就是被别人欺负怕了,难道只有挨打不吭声的?”

在立交桥下,我们还看到了一位女性打着“电钻工”的小木牌在等待“大鱼”的到来,这位24岁的女孩子叫乔然,虽然年龄不大,但是皮肤粗糙,没有少女的光泽,她说,钓到“大鱼”非常的不容易,一个月能遇到一次就是好的了,这样能挣到200块钱左右,一个月的生活就可以凑合过了。在我们的谈话过程中,突然有一辆黑色的轿车开进桥洞,乔然赶快迎了上去,以为来人是挑“鱼”,可是那辆车只是在桥洞停下罢了。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抱着一个小孩子来到乔然面前,乔然赶快接抱过孩子,讲到,这是她一岁的孩子,也没有钱送到托儿所,幸好立交桥对面楼上的好心阿姨看他们可怜,暂时照看一下。乔然边哄着孩子,边无奈地讲到:“孩子可怜呀,跟着我们受罪,我们这样子起早贪黑的,她也没有享受到母亲的温暖。”“钓鱼族”的温暖

年轻的“钓鱼族”虽然尝受到了雇主对他们的无情,尝受到了冬冷夏暑没有固定站靠场所的风刮日晒,尝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带来的不易,但是他们之间也有浓厚的“同事关系”,这层彼此协助的人情味恐怕是他们在内心里真正能感受的温暖。比如说王毅一周都没有揽到活了,来了活就让王毅先凑上去,这种以谦让为前提的竞争使得这些弱势群体得到了很多的慰藉。“钓鱼族”的愿望

很多年轻的“钓鱼族”表示,他们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挣钱养活好自己就行了,不能让父母担心。“钓鱼族”大多数都是从农村里来的,他们说,父母在家种地,总归随便凑合着日子不会挨饿,到是父母经常担心他们在外不能吃好饭,受罪,受欺负,所以,现在这些“钓鱼族”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能养活好自己的小家,最好还要有点节余,能够回家的时候孝敬一下父母,这样父母也能稍稍安心。

另外,年轻的“钓鱼族”还希望能够被社会认可,在采访中,他们不时流露出自卑的心理,觉得自己是没有保障的人,什么都没有着落,不敢和都市的年轻人进行交流,好像自己被这个社会遗弃了一样。当我问起青岛即将举办奥运帆船比赛时,他们流露出喜悦的表情,看得出他们也关心国家大事,但是他们说,也有担忧,因为怕他们的站靠会影响“市容”,怕被公安人员赶走,怕被罚款。

话后感悟:这些年轻的“钓鱼族”让笔者想起了年轻人的另外一个群体——大学生,前者被冷落在不遮风不挡寒的立交桥下,对未来忧心忡忡,后者在充满浪漫、温情的象牙塔里,对未来满怀憧憬。如果说前者从事的是体力劳动,后者从事的是脑力劳动,为什么两者的差别会这么大?

无疑,城市的建设还是需要这些“钓鱼族”来修修补补,他们是必不可少的城市劳动力,但是今天他们沦落到街头,充斥着生活的艰辛,他们自己是不能改变现在状况的。他们渴望政府的关心,渴望政府能够建立起有利于他们生存的保障体系,比如合理合法的中介机构、就业市场、招聘市场、技工考核和认定等,也许他们有的还不知道要去对政府渴望些什么,但是他们都盼望着,盼望着,明天更好!(二)中、老年“钓鱼族”

相对于年青的“钓鱼族”,中、老年“钓鱼族”在面对生活时更显得游刃有余点,他们对“钓鱼”行业的的现状和前景是怎样看的呢?

精湛的技艺是我们生存的根本

王国庆,50岁,某国企的下岗职工“我从国有企业下岗有十年的时间了,以前在里面做的是木工,现在操起了老本行。下岗之后每个月只有二百多元的低保,靠着这点钱过日子肯定不行。下岗三个月后,我就在桥下面摆摊子,希望有人找我做活。我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别人打家具,修理一些破旧的家具。现在是自己为自己打工,技术非常重要,比如家具的油漆、造型、设计等,你要按照雇主的意思去做,我做这活有几十年了,积累了不少经验,所以能顺手。”“如果说你们这个行业有个标准划分的话,你应该是木工中的高级技术人员了吧?”我问到。“我们没有什么标准而言,谁做的好,做的不好看不出来,只有在实际中才能体现出来,但是技术好,干活挣得钱就多。”

王师傅的话是有道理的,年青的“钓鱼族”中有不少是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接到活做不完,或者要求太高,自己根本做不了。“他们年轻人呀,还需要锻炼,多学点就好了,我们谁不是摸爬滚打了几十年才有现在的技术的。”

看来精湛的技艺是生存的根本,这条硬道理在哪里都是行的通的。

对每个月3000元收入的满意

牛建树,43岁,在青岛10年“我来青岛的时间很长了,大概有10年的时间,刚开始来的时候是在建筑工地上做小工,哪里有活就在哪里干。在工地上做的是杂活,挖地基、搬运材料等,回想起那个时候,多亏是体力好,要不然真得没有办法坚持下去,手上磨了很多老茧。我人腿勤,手脚也快,老师傅们挺喜欢的,就教我学技术。我还是有点文化功底,高中毕业后家里没有钱上学了,其实那时的成绩是挺不错的。在工地上学习技术慢慢懂了图纸,瓦工、管道工的技术都能做得来。”

殷谦:“那你为什么现在不在工地上做活了?”“条件差,主要是不自由,我做了5年的集体工地活,觉得该学得已经学了,现在自己做事,自由点。”

殷谦:“现在一个月有多少收入?”“三千来块钱。”

殷谦:“平均算来一年有多少收入?”“一年有三万到四万的收入。”说到这些的时候,这位大哥的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大手一挥,说:“现在的日子算是好点了,生活基本没啥问题。”

我望见在五米之外的一个年青的“钓鱼族”,是上次采访过的施浩,他可没这么乐观,坐在台阶上,面前摆着牌子,等待着雇主来过问。是施浩介绍我去采访这位建哥的,说他能讲出东西来,从建哥的言谈举止来看,他似乎代表了这批“钓鱼族”收入的最高水平。“现在我能去大型的超市购物了,去家电超市,能买得起小家电,生活还可以。”身边一位老工友告诉我。

中、老年“钓鱼族”对收入的满意,超出我的想象。在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收入在这个水平已经是很正常,而他们的收入充满着不固定,没有任何保险,如果年龄大点,60岁以后,或者更大点,不能再出来干活的时候,是否还有每个月的收入来源?

宁可在桥头下“钓鱼”也不愿“组建公司”

在上一篇报道中提到过装修公司和中介公司的欠钱使得年轻的“钓鱼族”非常愤怒,那么年老的“钓鱼族”对这个问题怎样看待呢?

年老的“钓鱼族”经过不少风风雨雨,对这些欠钱的事情看得多,不见怪了。“人总是要讲个理的,凡事好商量,一千块钱他能给九百也不错,要是欠上八百,事情也不是他说了算。”一位叫建国的中年工友告诉我,“团结很重要,我们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去为我们说话,只有自己联合起来,实在不行就集体和雇主抗议不做活,或者集体讨债。”

殷谦:“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组建一个装修公司?”“现在去建一个公司,各种证件要跑关系,最难的是业务的问题,我们即使有技术,但是业务不是技术好就能争取到的,公司没有名气,我们怕的是找不到太多事情做,又要缴纳各种各样的费用,赚的还没有交的多呢。”建国这样解释。

此时另一位年老的工友插口说:“公司的注册费用最低需要三万不说,还要租赁门面,弄得有模有样的,这都是不低的开销,我们不敢冒这个险,一旦赔了,两三年的辛苦钱都泡汤了。”

在鼓励个人创业的时代,注册公司不像以前那样繁文缛节,但是公司多了,市场竞争也激烈了。所以这些“钓鱼族”宁愿是天天吃个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