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郑成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5 12:16:49

点击下载

作者:皮波人物国际名人研究中心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郑成功

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郑成功试读:

一波三折回到中国

“成功”的神奇出生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军事家,也是为后人称颂的民族英雄。他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了沦陷三十八年的宝岛台湾,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这里从他的父亲开始讲述郑成功的一生。

郑芝龙,福建泉州府人,18岁时与兄弟一齐到澳门的舅父黄程那里学习经商,并在澳门接受了天主教洗礼,教名为尼古拉。他多才多艺,通日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多种语言,且热心学习剑术,还会演奏西洋乐器。

郑芝龙原是个海盗式的小商人,后发展成为拥有福建沿海实力最强大的武力和商业的团队首领。他的手下有数万人,经营走私与劫掠事业,横行于台湾海峡;后被招安,先后在明清两朝做过官员。

天启三年(1623年)郑芝龙奉命押送一批货前往日本。他聪慧机灵,喜欢结交朋友。在日本平户港登陆后,他很快就认识了一位华侨铁匠,名叫翁翊皇。郑芝龙经常到铁匠翁翊皇家走动,没过多久,便进入当地的华侨圈,成为华侨们各种社交场合的熟客。

铁匠翁翊皇有一个日籍继女田川氏,她是日本肥前平户岛主田川七左卫门的女儿,名叫田川松子,这时才17岁,正值花样年华,外貌美丽动人。俊朗潇洒的郑芝龙,第一次看到她时便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

田川氏不仅长得十分漂亮,而且性格恬静温柔。她的梳妆打扮在郑芝龙眼中别具异国风情。田川氏也很倾慕英俊魁梧的郑芝龙。就这样,他们彼此爱慕,不久便结为夫妻,可谓有情人终成眷属。郑芝龙之前曾娶过一个妻子陈氏,因此,田川氏只能算是郑芝龙的继室。

他们结婚的第二年,便有了一个儿子,郑芝龙给他取名“福松”。“福”代表不要忘了他的家乡——福建,“松”是希望他像松柏一样,长命百岁。郑福松是郑成功的本名。郑成功出生时有过一段惊险的经历。

明熹宗天启四年七月十四日(1624年8月27日),千里滨(日本九州西部平户川内浦的海滨)就像平常一样明媚、安静,和相距不远的繁华市镇比较起来,不失为一个好地方。

这天,大腹便便的田川氏正在海边散步,她边走边捡起沙滩上可爱的贝壳。忽然,刮起大风,乌云笼罩了天空。闪电像一把利剑劈向天边,雷声也咆哮起来了,一阵瓢盆大雨从天而降。刚刚还是平静温和的海面顿时波涛汹涌,海浪狂暴地翻滚着。在这个时候,田川氏忽然感到肚子一阵阵剧痛。她知道自己马上就要分娩了,但一时找不到可以帮助她的人,也没有可以避雨的地方。她只好踉踉跄跄来到一块大石头旁边,就在这里她平安地生下了郑成功。

后来,这块石头因郑成功而闻名于世,被人称为“儿诞石”。现如今,这块石头仍放置在平户千里滨的海滩,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据说目前这块石头已经被海沙埋陷,潮涨时会没入海浪中,仅能够看见它的顶端。此外,在千里滨还竖有一块碑文,全文约1500字,记录着郑成功出生的事情,以及郑成功一生的功勋业绩。关于郑成功的出生还有许多神奇的传说。

其中有一个传说非常的有趣。宋朝大学者朱熹知晓法术,曾经仰观天象、俯察地气,认为在福建这个地方,将来一定会出现一个杰出的人物,便在山顶上写了“海山视师”四个大字。

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即位的时候,他怕将来有人会推翻明朝取而代之,便派善观风水的周德兴,除掉各地“龙穴”,以除后患。周德兴向明太祖讲述了宋代大学士朱熹的预言,明太祖听后为之一震,下令周德兴去斩断这个“龙穴”。

周德兴来到福建后,被此地奇异的风光吸引,深觉此地与众不同,将来可能会出现仁人志士。因此,想起皇帝安排的任务,他不免犹豫起来。

晚上,周德兴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声音告诉他千万不能捣毁此地的“龙穴”,否则会有大灾难。

第二天清晨,他醒来后,觉得此梦甚是奇怪,一时有些不解,就一边想一边走出门外。走着走着,周德兴不知不觉来到了山顶,抬头一看,正好看到了朱熹留下的四个大字——“海上视师”。这四个大字,遒劲有力,气势浑厚。他回想起昨夜梦中的事情,思索半天,下定了决心:宁可违背皇上的圣旨,也不愿违背天意,坚决不能破坏此地的风水,不能斩断这个“龙穴”。

后来,居住在此地的郑家,果然出了一个为天人敬仰的大人物——郑成功。他为明朝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守住最后一块土地,费尽了毕生的心血。后来发生的这些事情,郑成功立下的卓越功勋,恐怕当初的明太祖朱元璋是想不到的。

还有一个传说是,郑成功出生的时候,他家的屋顶上布满红光。邻居们都以为失火了,纷纷赶来救火,来到门前才知道原来是郑家生了一个男孩。

郑成功的千古业绩为后人所瞻仰,关于他的出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传说。这些传说可能都是子虚乌有,但可以看出,郑成功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位大英雄,人们愿意相信他的出生是不平凡的。

历经波折回故乡

虽然对郑成功的出生有许多奇异的传说,但他的幼年却是一波三折。他的母亲田川氏身兼父职,担起了教养郑成功的重任。这是因为在郑成功满月的时候,郑芝龙因避难逃到了台湾。当时日本的幕府专横跋扈,尤其对华侨进行剥削迫害。一些年轻气盛的华侨不堪忍受屈辱,打算起义反抗。没想到起义的事情走漏了风声,导致事情的失败。郑芝龙是起义的发起人之一。为了躲避风头,不得已逃到了台湾。

郑成功在五六岁的时候,被送到了一位老师家学习剑法。郑成功非常聪明,而且刻苦勤奋,不久便有了“小剑客”之称。

在郑芝龙诸多的儿子当中,郑成功是他最喜欢的一个。当初看到刚刚降生的儿子,他便预言这孩子将来一定会大富大贵。在郑芝龙远赴台湾的几年中,他非常思念自己的爱子,打算安定下来后,就把郑成功接到自己的身边。

这时的郑成功完全就像一个日本的小孩子。接受明朝招抚的郑芝龙在朝中做了官,生活也安定了下来,因此很想把留在日本的妻儿接回国来,一家人团聚。事务繁忙的郑芝龙,实在无法抽出时间,可他又十分思念妻儿,就把接回妻儿的任务托付给了他的弟弟郑芝燕去办理。郑芝燕到达日本后,才发现事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原来,当时的日本政府发布了命令,限制本国女子外出他国。郑芝燕只好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写信告诉了哥哥郑芝龙。

郑芝龙接到弟弟的来信后,又派人率领船队携带着大量的礼物,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日本。他们向日本幕府献上了大批的礼物,此外又呈上了郑芝龙的“军威图”,希望以此来迫使日本幕府让步。这么做确实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日本幕府官员发现田川氏的丈夫郑芝龙不是等闲之辈,不敢小看郑芝龙的船队,但是日本女子不能出国,是有明文规定的,日本幕府也不能因此而破坏自己的政策。

双方经过多次的交涉,最后日本政府提出了一个中间办法,就是让郑成功回到中国,田川氏则要留在日本。因此,在当年的十月,他们把7岁的郑成功接回了中国,而田川氏留在了日本。

对郑成功来说,7岁的那一年可以说是他生命中一个标志性的时间。他离开了熟悉的日本,回到了这个陌生的国度——中国。

郑芝龙一直苦等着爱儿的归来,虽然没能接回自己的妻子田川氏,但是能够看到许久年没有见面的爱子,郑芝龙的高兴之情也是难以形容。

郑成功对父亲十分陌生,但是父子亲情是天性,他也不禁为见到父亲感到非常的高兴。郑芝龙无数次在幻想,儿子现在究竟长成什么样子了?如今见了面,郑芝龙欣慰地打量着爱子郑成功。眼前的郑成功,相貌端正、俊秀挺拔、气质非凡,言谈举止都显得十分有修养。他看着眼前的儿子,喜爱之情溢于言表,随口又给他取了一个新名字——森,意思是挺拔繁茂、坚挺不屈。

郑芝龙回国后,奉父母之命娶了颜氏。看到这个陌生的女子,郑成功没有任何敌意,而是很孝顺地接受了她。郑成功的懂事和善良,使得郑芝龙心里十分高兴。

郑成功虽然第一次回到中国,但是他也从华侨外公那儿听到过许多有关中国的事情。如今踏上了这块既陌生又熟悉的土地,他的心情十分复杂。

郑芝龙的手下都是些声大气粗的水手,他们大声谈笑吆喝、喝酒聊天、郑成功每天往来于他们之间,对他们讲的话、做的事,都似懂非懂。总之,这儿一切的一切,都使他一时之间感到无法适应。

过去郑成功在平户的生活,非常简单宁静,他已经习惯了母亲那种女性的温柔。如今回到中国,他的家不仅大,而且很复杂。来来往往的都是些大男人,对这样的变化,他有些接受不了。郑芝龙的部下知道这是他最疼爱的一个儿子,所以常常喜欢来逗弄他。

每天的生活虽然有许多新鲜惊奇的事情,但郑成功的心却感到无比的寂寞。他不哭也不闹,那种落寞的眼神,掩不住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七年来,他已经习惯了母亲温柔的声音和温暖的怀抱,可是现在却要孤单地面对这个陌生的环境,独自面对周围的一切。每到夜里,他总是会想起和母亲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难以入睡。郑成功凝望着东边的天空,知道在海的另一边,自己温柔的母亲也在思念着他。

年少有志投学访师

郑芝龙年轻的时候玩心很重,从不肯好好读书,如今对郑成功却寄予厚望。郑芝龙想起这个孩子出生时的异兆,一心想好好地培养他,因此郑成功回来后就为他聘请了最好的老师教他读书。郑芝龙觉得虽然自己在官场和商场上十分威风,但还是改变不了自己的出身。他寄望于郑成功能在他晚年时带来更大的荣耀,能够得意科场,光宗耀祖。

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看相的人,郑芝龙当时兴致很高,一定要请这个人替他得意的儿子算算命。那人看了郑成功之后大为赞赏。郑芝龙对他的称赞虽然满心欢喜,但是还觉得不过瘾,希望他能讲得更为清楚一点。因此,他对看相的人说:“我是一个粗人,没读过什么书,很希望这个孩子将来能够在科举上成名,为我郑家争光,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看相的人听到郑芝龙这一番话,反而猛摇头。郑芝龙疑惑不解,心想:“我夸奖我儿子科举中第,你不同意,难道要他像我一样吗?”

看相的人明白郑芝龙心里想的是什么,他说:“令郎是济世的雄才,岂是科举中人。”后来也证明了那个看相人所说的话。郑成功十分喜欢读《春秋》和《孙子兵法》。由于他喜欢读《春秋》,儒家给他的影响非常大,忠君爱国的思想深植于心;又因为他喜欢读《孙子兵法》,使他能够成为一个才能卓越的将军。郑成功用兵打仗最大的特色,就是兵力不足的时候采用智取,因此他非常精于间谍之术,并建立了灵通复杂的情报网。只要清军有一点动静,郑成功马上就知道,而且这个情报网,一直到清朝结束仍然存在着。由此可见,他的影响力之深远。

郑成功喜欢读书,但从不读死书,而是能把书中的精神完全发挥出来。这样的好习惯,从他的少年时代就开始累积了。郑成功自幼头脑聪明,读书写文章绝不拘泥古人的陈见。他写的文章往往都是自己的见解,有时候都会令老师感到惊讶。

有一天,老师给11岁的郑成功,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郑成功一挥而就。他在文章中很简洁地说:“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

一篇文章的好坏,最重要的就是文中的思想。老师是以《论语》中的一句话出的这个题目,这句话本意是说,子夏的门人弟子在洒扫庭院、应对宾客、进退礼仪方面,做的不错,堪称典范。年幼的郑成功在这样一个有关日常生活礼仪的题目上,发挥了一番政治的联想,不能不令人赞叹。

除了读书之外,郑成功还不忘练习剑法,对骑马射箭也有很大的兴趣。他希望能成为一个文武兼修的人。虽然他花了很多时间练习剑法和骑射,但是他的功课仍然是学得非常好。

在郑成功15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福建南安县学生员,这可以说是他科举的第一步,郑芝龙感到非常的高兴。

当时有一位老先生见到郑成功之后,就对郑芝龙说:“你这个儿子的将来,绝对不是你能比得上的!”这位老先生的话确实一点也没有说错,郑芝龙在历史上的地位当然是不能和郑成功相提并论的。

郑成功19岁那年,郑芝龙就欢欢喜喜地替他安排婚事。新娘是礼部侍郎董飏先的侄女,比郑成功年长一岁。郑芝龙并没有考虑儿子的意愿,其实郑成功并不十分同意这门亲事,他不想和没有感情的女子结婚。迫于父亲安排,也只好听从。

虽然郑成功并不中意他的新娘,可是这位董夫人却是位贤慧的女子。她对丈夫的不满意一点也不怨恨、不计较,而是谦恭柔顺地侍候着郑成功。妻子的这种宽容和一般人难及的涵养最终感动了丈夫,使丈夫对她产生了一份敬意。在他们结婚的第二年,董夫人就为郑成功生下一子,取名郑经。

娶妻生子,对郑氏的祖先也有了交代。郑成功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南京游学,增长见识。南京是当时明朝的政治中心,六朝遗风、人文荟萃之地,福建这样的边远之地是无法比及的。郑成功提出到南京游学的要求后,郑芝龙欣然答应了。不久以后,郑成功便辞别了父亲,前往南京游学去了。当时在南京甚至在东南沿海一带,钱谦益的诗是出了名的。郑成功也读过他的诗,对他非常仰慕。郑成功到了南京后,就以弟子之礼,拜到钱谦益门下。

钱谦益看了郑成功写的诗后非常欣赏。想不到年纪轻轻的郑成功,写起诗来一点也不沾尘气,颇有才能。郑成功认为,读书人应以天下为己任,尤其是国家处在多难之秋,不应该成天吟诗弄月,而要心忧天下,因此他常常喜欢和他的老师讨论一些国家大事。

钱谦益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国情,却不敢有乐观的想法。郑成功不这么认为,他相信事在人为,自己将来一定会大有可为的。钱谦益听了郑成功的一番话后,认为他过于年轻,对世事知之甚少。任何事情,说起来容易,但是真正做起来却是非常的困难。

郑成功很不赞同老师的话,他认真地对老师说:“做事也有区别,能不能做是一回事,愿不愿意做又是一回事。只要下定了决心,哪怕只有将士三千,也能干出一番大的事业!”

钱谦益听到年纪轻轻的学生竟能说出这番话,不禁对他刮目相看。他知道这个学生不论是从胆识、节操还是谋略上都胜过自己,将来肯定能成为一个杰出的人物,因此对他的言行大加赞赏。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郑成功在年轻的时候便表现出了他的理想和抱负,以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立志反清的忠臣猛将

显才华赐名“成功”

当时的明朝外有后金(即后来的清朝)连连进攻,内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战火愈燃愈炽。明朝的朝臣争斗不绝,疆场上将骄兵惰。崇祯十六年(1643年),也是郑成功在南京游学的那一年,李自成称王。第二年率兵攻打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五月,明朝的残余势力推举福王在南京即位,建立南明朝。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降清,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的起义军。十月,顺治帝迁都北京。

明弘光元年(1644年)四月,也就是福王登基的第一年,清兵攻破南京,南明情势岌岌可危。南明爱国将领史可法殉国,扬州失守,清军在扬州城进行恐怖的大屠杀,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当时,郑成功从南京赶回了福建。

不久后,郑芝龙、郑鸿逵、福建巡抚张肯堂等在六月二十七日,拥立唐王在福州即位,即隆武帝。登基后,隆武帝大封郑氏一家:郑芝龙为平国公,郑鸿逵为定国公,郑芝豹为澄济伯,郑彩为永胜伯,郑联为都督总兵。郑氏一家将相满门,而朝廷所在地的福州,早就是郑芝龙的势力范围,当时的军国大权,全都掌握在郑芝龙的手中。

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郑芝龙的弟弟郑鸿逵,带着他的儿子觐见隆武帝,隆武帝看到这个孩子非常欢喜,就赐姓为朱。

郑鸿逵带着儿子回来的时候,把儿子授封的事情,向大家讲了一遍又一遍,十分得意。这些话传到了郑芝龙的耳朵里,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越想越不服气。他觉得自己的儿子哪一点都比郑鸿逵的儿子强,只恨自己晚了一步。

第二天早上一起来,郑芝龙就急匆匆地带着郑成功,到临时的朝廷里去觐见隆武帝。

隆武帝看了郑成功后,顿了好大一会儿,都没有说一句话,这倒使郑芝龙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隆武帝在仔细地观察了郑成功一阵之后,大为赞赏。他接着又问了郑成功一些问题,郑成功都对答如流。隆武帝见郑成功不但少年英俊,器宇非凡,而且文才了得,觉得他将来一定是栋梁之才,就不停地点头称赞,还说可惜自己没有女儿,否则一定要郑成功做驸马。最后,还赐了姓名,赐姓为朱,名为成功。郑芝龙听到隆武帝的称赞和所赐姓名,高兴得心花怒放,紧张了一阵的心这才放下了。

受到皇帝赐姓赐名,是一项特殊的恩宠。郑成功可能非常乐意被称为“朱成功”,但是大家却习惯称他为“郑成功”,因此“郑成功”这个名字就一直流传下来了。这就是郑成功之名的真正来历。

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也母以子贵,被封为国夫人。后来日本方面得知此消息,就让田川氏盛妆来到中国,使他们一家团圆。

郑成功听到母亲受到如此殊荣,也兴奋不已。郑芝龙从未看过一向不苟言笑的郑成功这般高兴快乐,因此也欣喜不已。

郑成功父子高高兴兴地回家后,郑芝龙当然又把这件事大肆渲染了一番。入夜之后,父子二人却各有各的心事。郑芝龙虽然为这件事高兴,但是老谋深算的他,不禁又有进一层的想法。他想皇帝今天这么做,是不是想借儿子郑成功来拉拢自己呢?他不禁怀疑起这件事后面的政治动机。如果明朝皇帝拥有天下,当然是一件莫大的喜事。可是眼看着明朝气数将尽,这件事也就祸福未卜了。想到儿子今天兴奋不已的样子,他忽然回忆起当年那位看相的人说过“这孩子是济世之雄才”,所以心里又变得阴晴不定了。忠臣猛将郑成功塑像

郑成功兴奋得一夜都不能合眼。他一再回想起皇帝说的每一句话,并对皇帝赐姓赐名感到无限的荣耀。为报答知遇之恩,他已下定决心,以他毕生的性命,匡扶明室,至死不渝。

凭子贵母子团圆

拜见隆武帝后,郑成功被任命在福州管理军务。一年里,他主要负责军中的多项重要任务。后来又奉命把守江西、福建交界的大安关。这位充满雄心壮志的年轻指挥官,希望能积极地反攻,收复江西。当时长江一带已经失守,清廷命洪承畴总督军务,全力歼灭南方的抗清势力。

仙霞关在浙江、福建的交界处,是防止清兵势力南下的第一道防线。当时由郑成功的叔叔郑鸿逵把守,由于他表现不佳,最后改由郑成功镇守。

此外,郑成功还向隆武帝积极献策。首先要守住重要关口,防止清军南进,但这是消极的目标;另外要练兵选将,化消极的防守为积极的进攻,以水陆两军合攻;在军费筹措方面,要以商养战,借贸易往来的盈余补给战争所需。

郑成功这种策略,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他的思想不但积极,而且很有前瞻性。他有这样长远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方针,一方面是他的天赋所为,另一方面与父亲郑芝龙在商业的发展上含有很浓的国际色彩是分不开的。

隆武帝虽然很赞成郑成功的想法,但是最后他却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没有前往沿海,反而朝内陆的方向逃避,结果不幸蒙难。

隆武二年(1646年)三月,郑成功的军队镇守仙霞关时,皇帝赐他尚方宝剑,他终其一生都珍藏不用。

六月间,他接到母亲得病的消息,想到母亲不远千里从日本赶来中国,自己却因国难在身,无法在身边照料她,心中悲痛不已。“是水土不服?还是思儿成疾?或许两者兼而有?”郑成功脑海里出现了一连串的问号,他心急如焚,却没有办法。他和自己的母亲几乎有十六个年头都没有见过一面。

因为局势紧张,郑成功考虑了很久,终于含泪恳请隆武帝准他回家探母。母亲从日本来探望他,他不仅没亲自去迎接,到现在连一面都没见到。母亲生病了,郑成功无论如何都想回去见母亲一面。皇帝非常同情郑成功的一片孝心,因此就答应了他请假探母。

郑成功日夜兼程,终于见到了思念多年的生身母亲。十六年的思念,一时不知该从何说起,二人只是相拥痛哭。

田川氏望着英武挺拔的儿子,如今已经是威镇一方的年轻将军了,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在儿子眼中,母亲已不似记忆中的青春年少。岁月催人,如今已早生华发。生为人子却无法侍奉高堂老母,报答哺育之恩,不禁悲从中来!

田川氏回想起这些年自己的境遇,感慨万分。她17岁嫁给了郑芝龙,时值青春貌美,娇艳动人,婚后的日子过得也非常甜蜜。她原以为这种幸福的日子一定可以天长地久,但没想到的是,在郑成功生下来之后,正是田川氏一生最幸福的时候,郑芝龙却因避难逃到了台湾,这一去就是多年。这种快乐的生活,竟是如此的短促。田川氏和郑芝龙分别的时候,两情缠绵,难分难舍,没想到当时以为的一时离别,竟是难以再相见,怎叫她不伤心痛苦呢!

郑芝龙走后,田川氏一直认为丈夫很快就会回来的。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却不见他的身影。在郑成功7岁那一年,闻信郑芝龙总算是安定下来了。她想这回可以一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了,却又因日本政府的“日本女子不得出国”的规定而幻灭了。送走爱儿郑成功后她更是心如刀割。她不但思念着丈夫,更思念着不知今生能否再次重逢的儿子。

她从郑芝燕的口中得知郑芝龙奉母命已娶了颜氏为妻,不免会感到黯然神伤。郑成功到了中国之后,有好几次写信到日本,希望母亲能来。

郑成功回中国后,田川氏就带着另一个儿子七左卫门(七左卫门是郑成功的弟弟,生于1626年,他的出生经历不详,有资料称他是郑成功同母异父或同父异母的弟弟。七左卫门被过继给田川氏的娘家,因此全名是田川七左卫门。)过着寂寞而平静的日子。她常常向七左卫门讲哥哥郑成功的事。七左卫门对远在中国的哥哥也非常想念,因为自从哥哥离开了以后他就失去了伙伴,感到十分的孤单。

唯一能安慰田川氏寂寞心灵的,就是对甜蜜往事的回忆了。这样的日子,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想不到一晃就是十几年,就这样耗尽了田川氏最美丽的一段时光。这时从中国突然传来一个莫大的喜讯,那就是她的儿子享受皇帝赐封姓名,改为“朱成功”。田川氏也母以子贵被封为“国夫人”,这是田川氏自丈夫离开后最荣耀的时刻。她从来没有想过,居然会有这么大的荣耀落在她的头上。听到了这个喜讯,她的亲朋好友都纷纷前来庆贺。这个消息传到日本政府后,迫于压力,政府破例答应让她出国(在田川氏以前,还没有这样的先例)。

田川氏的小儿子七左卫门虽然为不能和母亲一起回国而闷闷不乐,但还是感到非常光荣,并且希望母亲能到中国去和哥哥团聚。他对母亲说:“等我长大了之后,我一定也会去中国的。”

一阵兴奋和喜悦之后,田川氏又感到非常的矛盾、不安。夫妻阔别十几年,漫长的十几年中会有多少的变化呢?当初她认识郑芝龙时,正值豆蔻年华,郑芝龙也是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他们都被彼此深深地吸引了。但是现在自己已经成了容颜沧桑的妇人,早就不复当年的风采,郑芝龙还会像以前一样爱她吗?何况他现在已经另外娶了妻室,每当想到这点,她的心就直往下沉。她实在没有太大的把握,但是这个机会千载难逢,可能一旦失去,从此就再也见不到阔别已久的丈夫和儿子了,她还是不愿意放弃的。

何况,她更思念自己十几年未曾蒙面的长子。她知道儿子一点也没有让她失望,不但书读得很好,而且人品高尚,完全是她理想的好孩子。如今又蒙皇上赐名,更是她做母亲的光荣。想到这些,她就放下了心中所有的负担,兴致勃勃地准备出国的事情了。

田川氏来到中国之后就病倒了,一是水土不服,二是因为心病。郑芝龙虽然见到了自己离别已久的妻子,但是早已不是留在他印象中的美丽如仙子的那个田川氏了。加上当时他是隆武朝的军事大臣,在朝中不但要和那些文官议论国事,还要管理一支庞大的海上舰队,忙得不可开交。因此,田川氏来到中国之后,几乎很少看得到丈夫的影子。在郑家,她的身份只是郑芝龙的妾室,常受到其他人的故意刁难,这使她感到非常的委屈。

当时的明朝,仍然以“天朝自居”,很轻视日本人,称他们为“倭”。当初郑成功刚来中国的时候,也常常受到叔父们的嘲笑,使他感到非常的窘迫。这时田川氏虽贵为“国夫人”,但是在这些亲戚的眼中,她只不过是个来自东瀛的“倭妇”而已,自然不会对她有多少的尊重。

田川氏在许多方面与郑家的亲属们格格不入。最令她失望的就是来到中国一段时间后,一直没有让她看到朝思暮想的爱儿郑成功。她终于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

现在看着眼前的儿子高大健壮,英气逼人,她感到满心的温暖和欣慰。

这一个月的团聚,让郑成功再次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但是想不到这一次的团聚,竟是郑成功母子最后的一次聚会,匆匆一别,就成了永远的分离。后来,郑芝龙见战局不利便投降清朝,结果被清朝挟持。郑成功因不敌清军,只好暂且逃到金州去了。清军攻进安平时,丈夫和儿子生死未卜。这时在安平的郑芝豹,正打点全家准备向海上逃去。他希望田川氏和他们一起逃走,但是田川氏却不希望给郑芝豹一家带来麻烦,就婉转地谢绝了。田川氏漂泊万里,来到这遥远的异国,可是思乡、念子、忆旧,使田川氏在中国的日子过得非常的寂寞,与爱子郑成功也只是匆匆见了一面。孤身一人的田川氏,在异国已经没有可以依靠的亲人,更没有任何幻想和希望。清军军官到达安平之后烧杀抢掠,为非作歹。遭受清兵玷污的田川氏已经失去了求生的欲望,便持剑自杀了。母亲的死让郑成功悲愤不已,这也是他宁死不肯降清的重要原因。

父降母死誓为明亡

郑芝龙是一个聪明且有心机谋略的人,他以商人的独特眼光来看明朝的大势,深深地了解这个“国破山河在”的局面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向来喜欢做投机生意的郑芝龙,心里早已做好了打算。

他知道如果在隆武帝身上投资太多,将来势必血本无归。对算盘打得很精的郑芝龙来说,清廷才是他投资的对象,因此,他和投降清政府的洪承畴等人秘密联络,为自己铺好了后退的道路。

当时,浙江的仙霞关是隆武朝的第一战线。郑芝龙便以官费不足以养兵为借口,命官员们和民间的有钱人都得捐钱,不肯捐的就在门口贴上“不义”两个大字,对他们百般刁难。

郑芝龙搜刮钱粮,完全是一副海盗的样子。同时,他又想出一个办法聚集钱财——卖官鬻爵。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有钱就有官可做。在郑芝龙的心中,他根本没有把扶助明室放在心上。在清廷看来,郑芝龙这个人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多次允诺他高官厚禄,希望他能早点向清廷投怀送抱。

郑芝龙和清廷的关系,隆武帝已看得非常明白,常常独自一人闷坐不语,满面愁容。郑成功看后,就跪在地上问皇上是不是因为他的父亲心怀异志感到烦闷。他向皇上保证,自己深受皇上隆恩,如果将来有一天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会移孝于忠,誓死捍卫国家的疆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恳切地请求皇上为国珍重,不要太忧心了。

皇帝听后,痛哭不已。他伏在地上,再三叫郑成功起身。但没想到不久后,君臣二人,便天人永别了。

郑成功向皇帝说出的心里话,并非是因一时的激动而许下这么重的誓约,那是作为一个忠良之士所发出的肺腑之言。回顾郑成功一生的历史,就知道他把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身体力行了。

当清兵南下的时候,郑芝龙曾派人暗通清廷,表明他会投降,但清兵却半信半疑。因为郑芝龙之子郑成功正整顿军队,坚守仙霞岭。在这危急存亡之秋,郑芝龙投降清朝的念头已经很明显了,不论郑成功对他如何哀求,他都坚持不发粮饷。

郑成功迫于形势,命他的妻妾将所有的首饰都捐了出来,然而此时他的夫人、姬妾,早已都是粗衣破裙,哪里还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郑成功又急勿勿地赶回他父亲那里,再次恳求父亲,希望他能够供应粮饷补给。郑芝龙心意已决,他反过来想说服儿子不要再傻了。明朝大势已去,改朝换代,已是自然之事,顽强抵抗清军也是改变不了大局的。何必这么苦苦坚持呢?如果想保持实力,想享受荣华,唯有投降。这种没有希望的战争只能是以卵击石,最终也是失败的。

郑成功听后悲愤填膺,五内俱焚。这真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他痛恨自己手上没有一点实力,也希望父亲顾念父子之情,还能够听进一些他说的话。不论他说什么,郑芝龙只是连连摇头。以郑芝龙的精明和唯利是图,他怎么可能听得进儿子这番大道理呢?郑成功热泪盈眶,心酸不已。他认为当前唯一的生路,就是能够让父亲醒悟,声泪俱下地继续苦谏说:“父亲,闽、粤一带路途崎岖、山险水恶,不同与北方的平坦,可以任意驰驱。只要我们凭险设伏,巩固防御,选将练兵,充实力量,发展贸易,充足兵饷,仍然大有可为啊。何况,您在这一带拥有庞大的势力,决不可轻信清廷的花言巧语。‘虎不可离山,离山则不武;龙不可脱渊,脱渊则受困’啊,务请父亲三思而行。”

郑芝龙把儿子这番话视为稚子之见。是不知天时地利的妄谈,反倒希望儿子随着他一起降清,保持郑氏一族的荣华富贵。

郑成功的叔父鸿逵一直站在旁边看着他们父子相争,这时他也上前劝谏说:“我们现在依然拥有战斗力旺盛的军队,军粮也不缺,而且大权在握,只要哥哥您登高一呼,天下都会群起响应,你如果投降清政府,迟早会后悔的!”

在郑成功的叔伯中,郑鸿逵最欣赏他。在此以前,他劝说郑成功赶快逃到金门,以免受清兵挟持,在那里还可以打下自己的军事基础。这时的郑芝龙眼睛里只有清政府许诺给他的高官厚禄,耳朵里只听到清政府允诺的甜言蜜语,他像着了魔一样,对弟弟和儿子的苦劝连一个字也听不进去。

郑鸿逵知道哥哥心意已决,想到他已经是被猪油蒙蔽了心窍,只好长叹一声,黯然离去。郑成功见叔叔已走,知道再也没有挽回的希望了,不过他仍不死心,还想作最后努力:“清人的诺言没有半句真话,您就是隐居海上也比降清以后的日子要逍遥愉快得多。”

郑芝龙受不了儿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劝阻,拂袖而去了。他拒绝了他儿子的要求,最终也没有给他军粮和补给。清兵长驱直入,直攻仙霞关,最后郑成功终不能敌,仙霞关宣告失守。这个时候,郑成功只得听从叔父郑鸿逵的建议逃往金门。想不到父子两人,从此便南辕北辙,永远决绝了。

郑成功逃往金门后不久,就接到隆武帝蒙难的噩耗。想到自己尚未能报答皇上的隆恩,令他深感遗憾,不禁痛哭失声。郑成功下令当地居民全部换上素服,为皇上服丧。设立灵台,隔海遥祭。

此时,郑芝龙仍然停留在福州,和清政府的官员们一起喝酒谈天。郑芝龙虽然对隆武帝有功,可是这并不是他的本意。他早就认为南明朝偏安于东南一隅,最终免不了会被清政府消灭,因此,曾秘密地派人和投降清政府的内院洪承畴、御史黄熙胤联络,早有背叛之意。

因为协助唐王称帝的时候有大功,郑芝龙的态度非常骄横。他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不但没有把当时的文武百官看在眼里,甚至连皇帝也没有摆在心上。有很多文人都看不惯他那妄自尊大、目中无人的态度。当时朝臣黄道周就曾讽刺他说:“你能和开国元勋徐达相比吗?”郑芝龙大言不惭地反驳说:“就以今天的形势而论,如果我能从福建一直打到天津,那么我的功劳就不在徐达之下了!”像这样的明争暗斗的事情经常发生。

这个时候,洪承畴被清政府派为江南经略,黄熙胤也和洪承畴一道完成招抚福建的任务。他们两人都是福建晋江人,和郑芝龙可以说是同乡,对郑芝龙的为人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洪承畴和黄熙胤经过一番商量,决定用高官显位来引诱郑芝龙投降,毕竟他手上还握着隆武朝很大的军权。

清朝也愿意给郑芝龙一个闽粤总督的官位,想以此来拉拢他。这对郑芝龙来说,的确是一件让他动心的事情。他同时还希望自己的弟弟和儿子能够和他一起投降清政府,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在几经考虑之后,郑芝龙还是向清政府呈上降表,并且写信给郑成功,希望他也一起投降清军。

郑成功接到这封信后,慷慨激昂地写了一封回信。他写到:“从来只听说过父亲教导儿子要为国尽忠,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做父亲的劝儿子向敌人投降。这些清人哪里是讲信用的人,他们答应您的话,无非是花言巧语,怎么能轻易听信呢?现在如果父亲不听儿子的劝告,执意要投降清政府,万一您遭到不幸,孩儿只好穿着孝服,替您复仇了。”

后来,郑成功曾有一封信写给他的四弟,那种悲痛之情,溢于言表:兄弟隔别数载,聚首几日,忽然被挟北去,天也!命也!弟之多方规谏,继以痛哭,可谓无所不至矣。而兄之坚贞自持,不特利害不能以动其心,即斧刃加吾颈,亦不能移吾志。何则?决之已早而筹之已熟矣。夫凤凰翱翔千仞之上,悠悠于宇宙之间,任其纵横所之者,超超然脱乎世俗之外也。兄名闻四海,用兵老矣,岂有舍凤凰而就虎豹者哉?惟吾弟善事父亲,厥尽孝道,从此以后勿以兄为念!

此刻,郑芝龙和清贝勒正在一起饮酒作乐,神情非常愉快。清贝勒向郑芝龙贺喜说道:“现在我军南下,势如破竹,明朝很快就会被打垮的,到那个时候,你就是福建、广东两省的总督了。”

郑芝龙心中大喜,闽粤总督那可真是值得神气的官职。一向小心谨慎的郑芝龙,无论到哪里,都有随从人员跟着,而且从不与人多饮酒,保证自己随时都是清醒的。也许他太急着想讨好清政府,也许一厢情愿地相信清政府所开给他的许多空头支票,因此他对清贝勒没有丝毫的防范之心。

可这一次他实在是太疏忽了,不但自己不能保持清醒,而且对自己的家人和自己的安全也没有经过仔细周到的安排。他兴冲冲的和贝勒两人喝得酩酊大醉,话愈谈愈多,最后趁着酒兴折箭为盟。贝勒一再强调清政府将会重用郑芝龙,而郑芝龙也拍着胸脯表示,对清政府绝对是忠心不二。

不久,郑芝龙就烂醉如泥了。原本已是酒话连篇、语无伦次的贝勒,见郑芝龙真的是醉了,立刻指挥手下火速拔营,把烂醉如泥的郑芝龙挟持北上。原来贝勒整个晚上都在演戏。精明的郑芝龙做梦也没想到会这样落在别人的手里。

在北上的途中,郑芝龙才如梦初醒。他整个心都凉透了,这下子才明白儿子和弟弟的话一点都没有错,清政府哪里会讲什么信用呢,只不过想利用自己而已。自古道“好梦由来最易醒”,想不到这个闽粤总督的美梦很快就幻灭了。正值壮年的郑芝龙,一夜之间就苍老了许多。

在这一个月中,郑成功接连收到父降母死的消息,这对他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使他肝胆俱裂,痛心不已。他披带着蓝衫儒巾多次去孔庙祭拜,大哭着说:“我过去不过是一个书生而已,后来成了大将军,可谓是威风凛凛,荣耀无比,然而现如今却成了孤臣独子,怎能不让我伤心呢!”但是想到还未完成的大事,他又擦干眼泪,重振士气,发誓要为守住明朝的最后一片土地而努力。郑成功站起身来,目视远方,将儒巾付之一炬,愤然离去。这一刻是郑成功青年时代最悲壮的一幕,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

从那以后,郑成功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反清复明的大业。

与清政府多年对峙

重整军队奋抗清军

隆武二年(1646年),福州已经是清政府的势力范围。隆武帝逃往汀州时被捕,为避免受辱和对国破家亡的绝望,他绝食而亡。南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明昭宗在肇庆即位,改元永历。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威远侯。

面对明朝即将彻底灭亡、父降母丧的惨状,年仅20多岁的郑成功,强忍心中之痛,决定要重组父亲在福建沿海一带的军力,东山再起。此后的五年是郑成功奠定实力基础的五年,也是他武力最强盛的五年。

重组父亲昔日的旧将可谓困难重重。当时跟随郑成功的只有平时和他要好的一些朋友,而郑芝龙的部下,因为郑芝龙已经投降清政府,大都观望不前,不知何去何从。一时之间,郑家在海上的势力几乎分崩离析。这些旧将还是希望有个带头人将他们聚合起来,重振郑家势力。

正在大家举棋不定、群龙无首的时候,郑成功以敏锐的眼光、果断的智谋,用反清复明的口号,将父亲这些昔日的旧将重新召集了起来,重新组建了强大的郑家军。同时,他在南澳又召集到几千人。军队组建起来了,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就是如何筹集粮饷。如此庞大的郑家军,需要足够的粮饷和补给,可这个时候的郑成功根本没有力量养活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他翻来覆去想了很久,最后把希望寄托在了日本人的身上,希望得到日本政府的帮助。后来,他利用中日商船贸易的盈余,暂时解决了军饷的问题。实力大增后,郑成功名声大振,周边的残余势力都来归附于他,就连许多明末的宗室和余臣也都跑来依附他。这样,他的军事实力就更加强大了。不久,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这一次的战役先胜后败,虽然不大理想,可是郑功成的军威却因此而提高了不少。率领大军的郑成功铜像

永历二年(1648年)的春天,鲁王命军队攻福州。这时郑成功率领着手下甘辉和林习山,与清军大战于同安附近的店头山。鲁王的军队进攻福建,攻下了建宁和兴化几个城市。

郑成功在店头山打败了清军,想就此借胜利的余威再攻下同安城。同安城的县官张放龄,一看兵士已经不多,粮草补给又不能及时运到,眼看着将要弹尽粮绝,因此就偷偷地逃走了。

张放龄和他的手下一跑,郑成功的部下甘辉就率领着军队攻入了城内。郑成功再三发出命令,不许部下骚扰民众。郑成功派明官叶翼云当同安的县官,希望他能够劝百姓缴粮以补充军需;又命陈鼎在百姓中做宣传,希望以此能劝同安县的人民,共同参加反清复明的战争。在郑成功许多得力的部将之中,有许许多都是同安县人,这也为他能在同安县取得民心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这时的郑成功不仅在战场上取得了成功,还在同安县结识了他一生中最爱的女子瑜娘。瑜娘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性格温柔,恬静淡泊,擅长诗文。瑜娘19岁那年嫁给了郑成功。郑成功将死的时候,她痛哭流涕,写诗说:“赤手曾擎明日月,丹心犹照漠乾坤。”郑成功去世后,她便削发为尼,遁入空门,远离世俗。

清政府的福建提督赵国祚,听说同安城被郑成功攻下,非常不安,就前去询问总督这件事该如何处理,总督命他务必夺回同安城。

之前,赵国祚曾率领军队和郑家军在泉州打过一仗。那一战从早上一直打到中午,把赵国祚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最后赵国祚实在抵挡不住,只好带领着军队,躲到泉州城里,把城门关得紧紧地,等待援军的解围。没想到郑成功以水陆两军来攻打泉州,还把他的大将解应龙给杀了。眼看赵国祚的军队已经被逼入了死角,只有死路一条。这时驻守在漳州的守军黄进终于带援军赶到,解了泉州之危,把赵国祚救了。

由于上次惨败的经历,赵国祚一听到郑成功的名字,就吓得魂飞魄散。这一次,上面下命令派陈锦等人协助赵国祚反攻同安,赵国祚正想出一口怨气,对于夺回同安,他是势在必得,一雪泉州之耻。赵国祚来势汹汹,率领着许多兵马,猛攻同安城。

这时的同安县令叶翼云认为郑成功既然把同安城守城的责任完全交给了自己,自己必须要坚守城池,誓死不退。虽然他深知与敌军无法抵抗,仍然拼死力拒,奋战到底。当赵国祚的军队攻进同安城时,叶翼云和陈鼎虽率着守城士兵拼死抵抗,但最终因兵力不足,殉难身亡。

由于陈鼎对同安城百姓的大力教化,当地的百姓非常支持郑成功反清复明的政策,使得清廷大为震怒。当同安城被攻陷后,清兵对这里的百姓进行了大肆的屠杀,据传惨遭杀害的人有五万之多。

当时的郑成功正在铜山练兵。他听到同安城被围的消息后,马上率领海陆两军前往支援。没想到当时正好行船时是逆风,船队不能快速前进,当他们赶到金门的时候,同安城已经完全陷落。

对于同安城官民的奋勇抵抗,郑成功非常感动。对陷落后惨遭杀戮的事情,郑成功非常痛心,他责怪自己没有能够及时前往援救。在祭奠同安城的殉难军民时,郑成功好几次失声痛哭,在场者也无不掩面涕泣。

永历三年(1649年),郑成功改奉永历年号为正朔,永历帝册封他为延平王,所以有的人也称郑成功为郑延平。这个时候,福建、广州一带呈现混乱的局面,除了明朝的剩余部队和清军以外,到处都有土豪、山贼据城称王。这些土豪、山贼相互争夺领地,并且强制所占据地方的百姓交粮交钱,宛如土皇帝。

当时郑成功拥有较完善的军备和实力比较强的军队,但也因为军队太庞大,领土太少,面临筹集粮饷的重大问题。于是,郑成功决定挥兵南下,除了打击福建南部的清军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为粮源。

郑成功首先举兵攻打漳浦。当年的十月,郑成功又攻取云霄。云霄的守将张国柱,在离云霄五里的地方,和郑成功的大将相遇,双方展开激烈交战,最后被郑家军打败。郑家军于是直向云霄城进逼。云霄城的战况非常激烈。当地的清军守将姚国泰,坚守不屈,最后被郑成功手下的两名大将击败。姚国泰被俘,云霄城也攻下了。

郑家军借着胜利的气势,转而进攻诏安。郑成功料定,漳州的清军一定会赶来支援,于是命令手下大将,极力牵制住漳州的援军。

由清将王之纲、王邦俊所指挥的漳州援兵果然来了。郑成功的军队和清方的援军在盘陀岭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当时的雾很大,敌军像潮水一样涌来,最后,郑成功的部下由于弹尽粮绝,加上大部分的士兵在这次战役中都已阵亡,无力苦撑,最后以失败告终。清政府的将领王邦俊乘胜攻下了云霄城,也再度把诏安占领了。

就像同安城的战争一样,郑家军又是先胜后败,不得不转到广东。当时他听说广东有五虎,霸占着许多地方,郑成功想平定这五虎,以此来取得一些土地和兵力,最后他们很轻松地平定了五虎,取得了广东沿海的好几个海港,这对于水陆两栖作战的郑家军来说收获可不小,从此他们后方的补给和军粮的运输,比以前方便多了。

永历四年(1650年),郑成功率军来到潮阳,当地知县得知消息后提前开城投降,郑成功大为高兴。他将收到的粮饷全部交给了部下洪旭监管。说到洪旭,需要简单讲述一下。洪旭是福建铜安人,原来是郑芝龙的部下,后来他投在郑成功的麾下,致力于反清复明的大业。洪旭为人处世十分稳妥,思虑周密谨慎,绝不轻举妄动,因此深得郑成功的信任。后来他一直追随郑成功北伐南京,渡海到达台湾。在郑成功的诸多将领中,他是最受信任者之一。郑成功死后,到了他的儿子郑经时代,洪旭和陈永华两人合作无间,共同辅佐郑经,对台湾的经营作出了许多的贡献。洪旭去世时郑经十分悲痛,亲自安葬了这一元老级的将领。

郑成功将潮阳托付洪旭留守之后,和他的叔父郑鸿逵并肩作战,全力进攻揭阳,最终揭阳也被攻下。接着,郑成功率军攻打潮州。

当时驻守潮州的守将赫尚久,曾经拒绝郑成功“联军”的要求,与郑成功之间素有嫌隙。郑成功便以郝尚久立场“不清不明”为由,出兵攻击潮州。郝尚久部队不敌郑军,只好退守潮州城,闭门不战。由于郝尚久在潮州的情形不利,一气之下便向清军投降,并请求清军的支援,一同对抗郑成功。赫尚久率着清朝的援兵前来救援,但是这一次郑家军却把清政府的援军打败了。清政府的军队败得很惨,不过守将赫尚久却保全了一条性命。

这个时候,郑成功分兵三路进攻潮州。清政府将领王邦俊与郑军顽强相抗,使得郑家军围攻潮州城3个多月,也未能拿下此地。总结没有取得成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和当时的气候有关。因为那时天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