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5 13:51:43

点击下载

作者:林屋公子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

先秦古国志之吴越春秋试读:

序言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变革时期,不了解春秋战国历史,就不足以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而在春秋战国历史中,又有一段连接春秋、战国的时期,它就是吴越争霸时代,或者称为南方吴越楚争霸时代。不了解吴越争霸历史,亦不能把握春秋战国发展脉络。

吴越争霸史,也是春秋战国最脍炙人口的一章。它有着帝王、将相、英雄、美女、阳谋、阴谋、篡位、让位、霸主、囚徒、降服、背叛、自杀、隐逸、剑师、刺客……这一个个关键词交织成这个时代的缩影。我们对此似乎都耳熟能详,然而,您真正读懂了这段历史吗?

历史学家李开元先生在《秦谜》一书提到历史知识有“3+N”个世界,即史实、史料、史书以及史书的演绎作品。“随着历史世界的步步延伸,我们与历史真相的距离越来越远”,而相反相成,“衍生出来的历史故事,编导出来的历史影视剧,则可能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趣”。

关于吴越争霸这段历史,相关题材书籍、影视都有不少,很多内容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但却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固定的认识。比如,说到吴钩会想到兵器,说到孙武会想到祖籍齐国,说到西施会想到与范蠡泛舟太湖,等等。

这是真实的史实吗?实际上其中一些问题,历史学者早已给出了解读,但学术研究往往是曲高和寡、不接地气的。而通俗著作却经常翻译史书,甚至掺杂不可靠的演义内容或主观臆断,这对于提升读者认识并无裨益。

有感于此,笔者广阅先秦史著,试图以通过一己绵薄之力,在专业与草根之间建起一座桥梁。尽管真实的历史无法重现,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获知当时的真相,但仍怀着最大限度迫近真相的执着。

笔者在创作本书的过程中,注重祛除史书及演绎作品之伪,也注重发掘合理的一面,不但从书籍中汲取知识,也会从影视中寻找灵感,同样还走向室外,在主题景点中增加思考。这些都是本书内容的来源。

本书与其他类似作品的比较,将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解读霸主的败亡,囚徒的逆袭。我们都知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然而吴国具体是怎么从附庸取代霸主楚国?勾践又是怎么从一介囚徒战胜当时军事最强的夫差?作为南方的第三个霸主越国,又是怎么被吴国的败将楚国所吞并?这是历史留给我们巨大的精神财产,只有铭记历史,才能鉴往知来。这样读历史更深邃。

二、探秘兵圣的身分,商圣的结局。前文已经说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深入我们的认识体系,本书就试图对此澄清还原。我们都知道享誉世界的《孙子兵法》,但作者孙武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呢?我们都知道商界祖师爷是范蠡,那他最后到底有没有和西施归隐呢?这只是两个代表性例子,其他大大小小的谜团还有很多,笔者将试图一一为读者解惑。这样读历史更有趣。

三、品味先秦的历史,江南的风物。吴越争霸史不仅仅是一本两家姓氏的家谱,同样也是一部先秦国际史的缩影,通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先秦的一些政治制度、文化习俗、人物精神等等,也算是一本简明的穿越手册吧。此外作者介绍了不少相关主题景点,尽管很多得不到考古学证明,但却都承载一定民俗学意义,也可以算是特色的旅游指南吧。这样读历史更生动。

是为序。第一章断发纹身(?—前586年)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纹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史记·吴太伯世家》一、炎帝罚吴刚砍桂

小时候读到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对其中“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尽管长大后知道这万象折射的是上古部族林立的形态,但仍然对古人瑰丽的想象赞赏不已。

不知道大家对《山海经》熟悉如何,我暂且先提三个问题吧:

1.《大荒西经》中有一种手臂后长的奇异人种,他们叫什么?

2.《海内北经》中有一种日行千里的五色长尾虎,它们叫什么?

3.《大荒东经》和《海外东经》中有一种人头虎身,更诡异的是还有八个头、八条腿脚、八条甚至十条尾巴的怪兽,它们又叫什么?天吴(明胡文焕图本)

答案揭晓了。第一种奇异人种叫“天虞”,又叫“尸虞”,名气不大。第二种怪物叫“驺(音‘邹’)吾”,又叫“驺虞”,是有名的仁兽。西晋就用“白虎幡”表示作战,同时用“驺虞幡”表示休战。八王之乱轰轰烈烈进行之时,楚王司马玮带兵进京造反,晋惠帝派人拿着“驺虞幡”在楚王营前一招,楚王的小喽啰们便纷纷作鸟兽散,楚王自己也只好哭丧着脸束手就擒。第三种怪物则叫“天吴”,别看它吓人,它可是水神。

顾颉刚先生说“古人对于神和人原没有界限”,认为人与神、人与兽、神与兽在先民思维中都是混同的,所以这三种怪兽可以视为代表三支部族的族徽或族神,他们分别叫天虞(尸虞)、驺吾(驺虞)和天吴。有人认为驺吾原型是白虎,有人认为是熊猫,但都无法探究出真相了。不过,细心的读者一定发现了,那就是这三支部族都带有“吴”字。

我们就来看看“吴”这个字。现在的写法上面是“口”字而下面是“天”字,其实在先秦时代的写法不同,当时的写法是上“口”下“夨(音‘册’)”,有点像“吳”。“夨”其实就是一个歪着头的人,而“口”则是他的嘴。这样合起来就是个“吴”字。这个人后来还想赶时髦,披了张虎皮,于是便成了“虞”。周代的林业局长就叫“虞人”。

这样我们的脑子里就大概能浮现这么一个人的样子了,这是一个披着高档虎皮大衣的原始古人在高声呐喊着。据说中国最早的诗歌《弹歌》就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场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翻译过来就是:折断竹子,编成弓箭,扬起土弹,追逐那坨肉啊。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呐喊奔跑着飞弹捕猎的勇士。

那么,这个所谓的吴部落是在什么地方呢?吴这个部族名,最早并不见于太湖流域,而是位于秦晋大地。因为太湖流域水网密布,食物来源以捕鱼为主,一边呼叫一边驱逐猎物的情况相比北方大地自然更少;而秦晋大地千岩万壑,飞禽走兽也较为多样,“吴人”这一行业自然也就产生了。

后来这个“吴”字也因此引申为善于狩猎的部族。最早有记载的吴部落首领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民工祖师爷吴刚。吴刚又叫吴权,因为离家三年忙于修仙学道,结果学位证没拿到,老婆反而和逢部落首领伯陵勾搭成奸,孩子都可以打酱油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吴刚无比气愤地把伯陵从床上揪下来,一刀给砍了。

这一砍不要紧,这位逢兄可是十足真金的衙内,当时部落联盟老大炎帝就是他爷。炎帝果断出手,把吴刚给抛上了月球。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吴刚是被炎帝杀了,为了忽悠吴家人,谎称把他发配月球去劳改了。

后来到帝喾担任联盟首领的时代,也有吴部落首领吴回,还兼职做了高辛氏的火炬手(火正);有犬戎首领吴将军,这个吴将军被一条狗咬死,狗叫盘瓠,娶了帝喾的女儿,据说就是盘古的原型。之后有虞部落的首领舜取代了尧,成为五帝的最后一个。

不过,吴回是楚人的祖先,吴将军是犬戎的祖先,虞舜是陈人的祖先,或许和开篇的三种怪兽有关,但都和后世的吴姓没有关系。中华吴氏一致认定的始祖,也就是本文所说吴国的开创者,是商朝末年周族首领亶父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而太伯、仲雍兄弟的先祖,则是周族的祖宗弃。

每个部族的始祖,都是一个神化的人,弃后来也成为了全国的食物神——后稷。既然他是位半仙,那么他诞生的场景也一定是非同凡响的,那么,弃出生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二、姜嫄踩脚印生后稷

弃,母亲是有邰氏女子姜嫄,名义上的父亲是五帝之一的帝喾。之所以说是名义上的,是因为根据史料记载,姜嫄有一次外出游玩,看见黄土地上出现一个巨大的脚印,这么大的脚印让姜嫄觉得很惊讶,得多大码的脚才能踩成这个模子?好奇心让姜小姐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小脚填了进去,想比比看这只脚要比自己的金莲大多少倍。

没想到这一好奇心就让姜嫄妊娠了!说起来不可思议,可是事实就是如此,眼看自己的肚皮一天天鼓起来,姜嫄越来越急,终于有一天在万分无奈与不愿中把孩子生下来了,姜嫄就成妈妈了。可是,自己怎么也是盟主夫人啊,这个不明不白的孩子可要不得!

姜嫄咬咬牙,就开始了弃婴行动:先是把孩子扔到了巷子里,可是来来回回的牛马看到这个小婴儿都绕道而走;后来她又打算把孩子扔到树林里,没想到当时砍树的农民很多,姜嫄怕被人看到,也就只好作罢;最后她把孩子扔到了河沟的冰上,想把这孽子冻死得了。没想到她刚离开几步,就发现有大鸟飘过来诡异地用翅膀保护这个小婴儿并帮他取暖。

俗话说事不过三,对天意的恐惧终于战胜了对孩子的仇恨,于是姜嫄相信这孩子是天帝赐给她的了,然后她便抱回家告诉老公帝喾,帝喾也是叹为观止,自己一不小心就喜当爹。而因为这个孩子惨遭多次遗弃,所以干脆被取名叫弃,因为出生特征是先秦命名法则之一(如孔子额头像山丘而取名丘)。

这个奇异的故事被太史公记载了下来,用现代人的眼光看确实不合理。我们知道,中国古代长期存在对帝王粉饰的“感生说”,如汉高祖刘邦是他妈和青龙交配怀孕而生的,吴大帝孙权就是他妈怀孕时梦见太阳落到肚子里,等等。后世帝王的做法,目的都为了强调自己是上帝的儿子,所谓君权神授嘛。

不过在先秦时代,却不能完全说这是对先祖的美化。根据文献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我们试图还原这件事的真相:

高辛氏和有邰氏本是相互通婚的部族,在某个时间和地点族众被集中起来,他们先一起祭祀天神,这种仪式称为“禘祭”。“禘”字拆开来是“礻”和“帝”,而“帝”字从甲文看就是烧柴的样子。因为祭祀的神圣性,部落酋长同时也担任最高祭司,这也就是“皇帝”的“帝”意思的由来。祭祀完毕后,两个部落的男男女女就集体野合、就地而战了,这种仪式称为“郊禖”。

这种风俗其实到春秋时期还有的,比如郑国的溱洧、楚国的云梦、齐国的社稷、宋国的桑林、燕国的有祖都是当时有名的欢乐谷。鲁国受周礼教化影响颇深,国内没有这种好节目,国君鲁庄公还曾偷渡到齐国,就是为去社稷看场真人演出。不过周朝的时候随着神权的逐渐淡化,就只有“郊禖”而没有“禘祭”,变成纯娱乐项目了。而在世界范围内,这种风俗却到近代都依然存在,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印度都有一些民族,在固定的节日聚集在一起搞“郊禖”。

这其实就是文献中所谓“知母不知父”的时代,故高辛男子名义上都是有邰女子的丈夫,高辛妹子名义上也都是有邰汉子的老婆,姜嫄这个不知其父的宝贝自然就可以认为是帝喾的儿子了。那她为什么要屡次遗弃儿子呢?

弃子传说在世界其实也极为常见,这又有两种情况,一是也是为先祖涂上神圣色彩,如犹太传说中的摩西、罗马传说中的罗慕路斯和勒莫斯等;二是杀首子风俗似是群婚制进入对偶婚时期的体现,因为长子的血统被认为不纯正,战国秦汉的羌胡、南蛮都有杀首子的传统。

不过弃还是活下来了,所以他一定会卓尔不凡。每个孩子从小都有爱好,他却是从孩提时代开始就鹤立鸡群,志向非常独特专一:做一名农业学家。这娃也的确有这方面的天赋,哪里的土地适合种什么作物,看一看土地颜色、嗅一嗅土地气味就能犀利地分辨出来。据说他还发明了稷和麦的种植技术,对于当时社会的贡献可是不下于当代的袁隆平。

等到后来帝喾之子尧担任部落盟主的时候,提拔这位弟弟当了农业部长(农师)。因为他发明了“稷”的种植方法,所以后来帝舜执政的时候更是专门给他设了一个官名:后稷,同时后稷这个官职也成了他家的世袭职务。在大禹治水时期,后稷和兄弟商契(商人祖先),还有嬴姓族长伯益共同和建设部长(司空)大禹一起搞防洪工程,其中契负责宣传教育,伯益负责带领牧猎,而后稷就负责教导大坝移民如何在其他的土地上撒种耕地。

一般说富不过三代,但后稷家族还是有点真材料的,尧舜禹轮流坐庄,他们也还是干他们的农业部长。直到夏朝末年的时候,政府不景气裁汰冗员,最后一个名叫不窋的后稷被炒了鱿鱼,于是他带领着族人迁徙到了西北的戎狄地区。不窋的孙子叫公刘,公刘继续跑到了豳(今山西临汾,一说陕西彬县),公刘在豳地一带广施仁政,劝民生产,连花花草草也不忍踩踏,是个受民众爱戴的好领导。公刘的第九代孙子,就是太伯和仲雍的父亲公亶父。

亶父以自己的祖宗后稷和公刘深深自豪,继续推行他们的善政,渐渐成了豳地的政治明星,以致当地不少戎狄同胞都拖儿带女归附于他。戎狄酋长一看:抢生意的来了?于是纠集一伙人操家伙攻打亶父;亶父也很会来事,先是用牲口行贿酋长,未遂;后来用丝毛行贿,仍然未遂;最后用金玉行贿,还是未遂。戎狄酋长铆足了劲要收拾亶父。亶父为了避开戎狄宪兵队的锋芒,只好迁居到岐山(今陕西岐山)的周原一带,周族的名字才正式产生。周太王陵(陕西岐山)三、太伯兄弟不受亶父喜

现在说说亶父的家庭成员。据太史公及他人透露,亶父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太伯(也叫泰伯、大伯,“太”“泰”“大”通用),老二叫仲雍(也叫虞仲、吴仲,“虞”“吴”通用,又叫孰哉),老三叫季历(又叫公季、王季)。季历不但自己争气,还生了个更争气的儿子昌。阿昌虽然是在靠猪栏的厕所出生的,但天生就长得一副异相:生得龙一样的面孔,虎一样的肩膀,更绝的是还长了四个乳头,长大以后更有了姚明一般的身高(身长十尺,折合2.31米左右)。

因为阿昌长得不太像地球人,再加上某天有一只红色的小麻雀衔着一张红色信笺(“丹书”)送给阿昌,内容是上帝写给阿昌的信,大致是说阿昌该统治天下。所以这孩子被认为“有圣瑞”,也就很受爷爷亶父的宠爱。于是老爷子决定,绕过太伯和仲雍,把王位传给老三季历,这样之后也就能顺理成章地传给圣孙昌。这位圣瑞的孙子阿昌,就是后来的西伯昌,也就是周文王了。据说季历的“历”字是嫡的意思,是公亶父改的,目的是突出他是嫡子。

之后季历也被称为“周太子历”,这无疑给对国君宝座跃跃欲试的太伯和仲雍从头到脚浇了一盆冷水(太伯似患有不育症而无子,如果他即位后肯定传给仲雍,这两兄弟的利益是绑在一起的)。等到老爸生病的时候,两兄弟打个商量,不能在这里耽误老三即位了,于是便以采药为借口,一口气跑到了江南的衡山(今马鞍山博望、南京江宁交界横山)。

到了衡山后,兄弟俩也不采药了,也不回去了,而是就地和土著套近乎搞关系。当地的土著是“荆蛮”人。他们留着和中原人长发不同的短发,说着中原人听不懂的语言,古铜的肌肤上纹着花花绿绿的图案,还用一种可以挤出色素的草把牙齿染成青黑色。更奇怪的是他们连衣服也不穿,无论男女都只披一件短短的裙子,甚至男女还一起在河里洗澡嬉戏,还是原始土著部落。这里说的其实是古越人风俗。

太伯和仲雍一看,这个地方好啊,正是我哥俩施展抱负的地方。老爸要把位置传给老三,就由他去吧。当然,太伯和仲雍不是叔齐和伯夷,不甘心采薇度此余生,他们想的是要做这里的老大!当然,两个外地人想要做头头,首先还要融入他们的生活圈子。太伯和仲雍咬咬牙,把周式衣冠脱掉扔了,头发扎成了当地土著的通用发型,兄弟俩光着膀子拿着刀子互相纹身。

结果呢,凭着从周原带来的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太伯混上当地的土著首领,然后以衡山的梅里一带为中心,建了个邦国,叫作勾吴,也就是吴国。这个“勾”字,有说是吴地方言“吴”的发音词,好比越国也叫“于越”,都是一个字读成两个音,没有实际含义。太伯兄弟虽然尊从当地土著的风俗,但却在内核上推行周族的礼仪教化,勾吴小国很快就搞得有模有样了。有一天,老三季历从陕西老家千里迢迢跑过来了,一看两位哥哥居然打扮得如此非主流,先是惊讶不已;然后又对两位哥哥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报丧,说是父亲大人仙去了,请两位哥哥回家一趟。但太伯、仲雍两人既然自甘堕落,断发文身和蛮族人混一起,那回去也不可能再有资格即位了。所以,吊丧之后,兄弟俩又回到了梅里,继续自己的事业。因为太伯无后,所以太伯去世泰伯像后仲雍即位。到武王代商的时候,吴国的国君是仲雍的曾孙周章,武王就把周章闲着没事干的老弟虞仲请到山西的中条山下,建立了虞国。从此,吴国就有了江南之吴和中原之虞的分别。中原之虞于春秋前期被晋国国君晋献公所灭,而江南之吴从第十九任国王寿梦时自立为王,且开始放眼看世界并积极谋求外交和扩张。大名鼎鼎的吴王阖闾就是寿梦的孙子。

到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春秋晚期,圣人孔子力求恢复西周时期礼乐秩序,同时也为了强调季历即位的合理合法性,所以孔圣人把太伯搬出来作为他自己的偶像,说:“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无得而称”的意思是没有更好的称赞了,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太伯此人的德行实在是至高无上秒杀一切。至于“三让”说法不一,有说是推让季历、文王、武王三人,有说是推让三次,这里应该是泛指多次的意思。

这是儒家至圣先师孔子认证的,并不是后世吴人的自说自话。而且太史公对于这个事件的记载,也是脱胎于孔圣人的说法。那么,历史上的太伯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我们还需要从比《史记》更早的史料和文物中去寻找痕迹。四、文王长相有炒作嫌疑

我们知道,诸子百家在为自己思想主张的时候,往往会把一些考据不充分或者干脆是传说的事例拿出来,塑造成自己所希望的证据。比如虞舜代尧这一事件,儒家的亚圣孟子认为是和平禅让,但儒家另一资深教授荀子却认为不可能,因为人性本恶。法家达人韩非子更是指出,尧舜之间是经历过权力斗争的。不过,他们都没有充足的证据来证实自己的主张。

这样看来,儒家对于太伯、仲雍奔吴的动机也有粉饰的嫌疑。从《史记》记载来看,伯老大、仲老二奔吴也是出于迫不得已,亶父要传位给季老三的意思很明确。

我们再看看更早的《左传》。《左传》仅仅有两处提到过太伯,一处是晋国大夫士蒍说太子申生不如逃走,不要让罪名落到自己身上,要学太伯的话可能还会有个好名声;另一处是虞国大夫宫之奇所说的太伯“不从”亶父,所以没有即位。这个“不从”说得很含糊,可以解释为“跟从”,也可以解释为“服从”。但无论如何,我们能察觉出一点端倪,那就是:春秋人认为,太伯、仲雍南奔并不是让位,而是被逼无奈!

那为什么亶父会偏爱季历和昌,小小年纪的昌真的有如此光芒四射的圣瑞吗?当然不是。清人崔述在《丰镐考信录》就说:“大王(即亶父)何以预知其有圣孙,而大伯又将让之于谁乎?”阿昌有这样的好运气,一是文献明确记载的,他的奶奶和母亲家族有实力:季历的母亲太姜是姜姓氏族的公主、阿昌的母亲太妊是有挚氏的公主。二则很可能是来自季历的幕后推动。

从史书来看,对阿昌长相的形容明显是比较假的,什么四个乳头,这不成火星人了吗?而说的一只小红麻雀衔着写满仁义的丹书跑到昌的家里,其实这些都是在周朝革命成功后,儒家对文王昌的美化炒作。丹书的内容必定是儒生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添加的,但也不能就武断地否认这件事情根本没发生。大凡出现什么河图洛书之类的超常现象,其实不外乎两种情况:

一种是上古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误解,也就是人类还比较笨的时候,比如看到扫把星,看到天狗食月等就以为有灾难,吓得祭天拜地抱成一团;另一种则是大家都懂的,也就是人类变聪明了,所以有一些隐藏在背后的势力为了实现自己政治目的所制造出来一些虚假宣传。这点是最重要的。到后来什么“大楚兴,陈胜王”“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都是这样的情况。

这样我们就可以合理地推出一个结论,季历夺嫡的最大受益者是季历,所以这场事件的幕后策划者也是季历!文王昌当时还是个小孩子,谈不上什么“圣瑞”,所以很可能是他的父亲季历为他造势!

季老三当然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继承亶父宝座后,他南征北战,曾经一仗抓了二十个戎狄首领,为周族扩大不少势力和疆域。他先是被商王朝封为西方诸侯之长(牧师),但后来也因太出风头引起了商王太丁的猜忌,骗到商都去,一刀砍了。

总之,太伯和仲雍,不过是两个政治上失意的人士,但他们并没有选择和父亲冲突,也没有选择自暴自弃,而是依靠个人奋斗,开拓了自己的事业,在江南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吴国。

至于孔夫子为了宣传亶父、季历、文王三代的圣德,硬要把太伯说成是让位、“至德”,那也是太伯在生之年无法预料的了。

孔子之后,专制君主为了维护统治,也常常有意识地深入宣传太伯事迹。比如汉桓帝永兴二年,中央就指示当局在平墟(今无锡鸿山)整修太伯墓并在伯渎河南岸伯渎港附近建立太伯庙。太伯庙后来建了又拆,拆了又建,直到我们的21世纪,现在每年正月初九不少无锡人民还要去那里烧上几炷香呢。五、一锄头砸碎宜侯夨簋

太伯、仲雍奔吴的动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释,然而这个事件并没有彻底弄清楚。我们前面说过,“吴”是北方的字,那为什么会凭空在南方出现呢?其实我们仔细分析史料,更会发现太伯奔吴的整个问题都显得扑朔迷离!

问题一:太伯、仲雍两个人是怎么穿越千山万水,突破各大中小部落的包围而跑到江南的?

问题二:江南土著怎么会这么容易被两个说话像鸟语的人所忽悠,从而众星捧月归附他俩?

问题三:当时又没有手机、QQ、微博,季历怎么大海捞针找到两位哥哥的,找了多少年?

这三个问题,都是史料自身解释不了的。所以后来有学者(如陈桥驿先生)就认为,江南的吴国就是十足土著,和周人肯定没有血缘关系的,系春秋时期冒用太伯南奔传说。这样一来,就完全否认了吴国是太伯、仲雍之后,也颠覆了史书记载的吴国世系,但似乎又有点矫枉过正了,毕竟在东周文献和金文中,吴国确实是被视为姬姓诸侯的。

周原在现在陕西岐山(在宝鸡市岐山县),这个比较出名了,而岐山西边数十公里处的吴山(在宝鸡市陈仓区)名气一般,现在的吴山国家森林公园有“伯仲初始”“荆吴祖地”等牌坊,把吴山作为吴国建立的地方,这种说法是否有依据呢?

前文我们提到了《左传》,比《左传》更早的文献是《诗经》,其中《大雅·皇矣》篇就说:“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由此看来,太伯似和季历互为犄角。

幸运的是考古资料也能提供支持。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存有“夨人盘(又叫散氏盘)”,记载了夨国和邻居散国的纠纷。1969年,宝鸡市陈仓区的上官村又出土了“夨王簋”等青铜器,“夨”和“吴”通用我们已经讲过了,不少学者(如张筱衡先生)也认为夨国就是太伯所奔的吴国。

有意思的是,不但疑似吴国被发现,疑似荆蛮也浮出地面。1974—1975年冬,宝鸡市茹家庄发掘了伯和其夫人丼姬墓竹园沟国贵族墓地,1980年宝鸡市竹园沟又发掘了国贵族墓地。尹盛平先生通过考察出土文物,认为国系来自长江中游的巴人一支,那么被称为“荆蛮”也是情理之中。“”和“勾吴”又是同音假借,那么当时太伯兄弟所奔的其实是国,建立的是夨国,这种观点似乎最接近历史真相。当然,太伯、仲雍兄弟也不是两个人仓皇出逃,而是亶父有计划的一次武装拓殖,《穆天子传》也说亶父“封”吴太伯,这种政策就必然导致少子继承。其实春秋的秦楚和后世的蒙古也都有这样的习惯,因为兄长成年就分家发展,所以往往不能世袭。

而武王伐纣后推行分封制,夨国国君周章的弟弟虞仲被封到山西,建立虞国。

1954年,那是一个夏天,镇江丹徒烟墩山有批青铜器被农民无意中挖出来了。有个家伙想看这批青铜器的质量,随手抓住了个青铜器的耳朵,把它提起来一锄头砸得粉碎。不幸的是,这玩意是这批青铜器中唯一有铭文的,而且很多碎片最终也无法找到和还原;幸运的是,后来这个玩意的尸体和其他青铜器一起被国家收了,也被勉强拼回了肉身;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拼回肉身时还在这个青铜器的四耳下面粘了四个小珥,其实原器根本没有小珥,后来专家指出才被摘掉。

这个玩意复活后被取了名字叫宜侯夨簋,让我们对吴国建国那些事开启一个全新的探索视角。簋,是用来装饭菜祭祀的专业礼器,圆口两耳,其实就是商周的饭碗。铭文经过郭沫若、唐兰等先生考释,大意说的是:周康王看了武王伐商、成王伐东夷的地图后,觉得要搞好对东方的统治,于是将虞国君主夨转封到了宜地。虞侯夨为了感谢王恩,并纪念其父亲父丁而制作了这个玩意。

作为分封的内容,天子赐给虞侯夨人口、器物、土地,其中人口包括十七支周族、六百个平民等,器物包括香酒(鬯)、宝玉(瓒)、弓矢(彤弓彤矢、旅弓旅矢)等,土地包括三百条河流、沃土、居邑在内的宜地,可以说规模是相当庞大了。香酒和弓矢,这种都是后世成为“九锡”的物品,说明当时天子授予虞侯夨在江南一带进行征伐。这种征伐权只可能赐予近亲,如果说是吴国那就再合适不过了。不过虞公父丁和虞侯夨这对父子到底是谁呢?《史记·吴太伯世家》中,仲雍之后寿梦之前的国君分别是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强鸠夷、余桥疑吾、夷吾、禽处、转、颇高、句卑、去齐。熊遂和周康王平辈,虞侯夨应该也不会相差太远,很可能就是熊遂、柯相。宜侯夨簋(江苏丹徒出土)

这样一来,太伯奔吴的整个线索终于明晰了。太伯、仲雍所奔的荆蛮并不是在江汉,也不是在江南,而是邻居外来户国,并鸠占鹊巢建立了夨国。太伯、仲雍并不是一下跑到江南的,而是他们及子嗣随着周族的扩张,从陕南到晋南,再到苏南由近及远三步走的。六、神秘的虞山

当然,关于太伯奔吴的观点非常多,本书只是从中提取作者认为最合理的一种,这也是符合历史大背景的。公亶父时期向后方扩张,武王时期安定夏地,康王时期巩固对东方的统治。

康王时期同时也是西周的鼎盛时期,但从康王的孙子穆王开始,随着西周王朝的内外矛盾的不断加剧,周王朝对东南蛮夷的控制也是鞭长莫及,于是转向征伐逼近都城镐京的西北戎狄。而吴国也像弃婴一般,被隔绝在东南一隅,包围在了夷、越的海洋中。

吴国分封的主要目的是南下进攻夷人,但来到这里却发现还存在一支更强的力量:越人。所以后来的吴国国君只能选择“断发纹身”,遵从越人的习惯,算是做好统战工作,所以也很不幸地被认成“蛮夷”。不过,随着春秋中期吴国实力的崛起,他最终还是被中原所承认。

从被承认的那一刻开始,吴太伯的形象也被塑造起来,这对后世的吴地人温文尔雅、谦逊礼让的性格是有决定性影响的。中华民族本来也是文化意义上的民族,而太伯、仲雍也因此成为了吴人的先祖,不仅是血缘关系上的先祖,更是文化意义上的先祖。

说说后人对太伯兄弟的纪念吧。在今天陕西岐山的太王祠里,除了供奉太王亶父、季历、周文王三代周王外,还有太伯和仲雍的牌位,但没有雕像,显得有点寒碜;岐山的周公庙后稷殿中倒是有两人的雕像,不过一个裸衣纹身、一个翘起二郎腿,两个古惑仔在这里完全是作为配角出场。

当然也有太伯兄弟做主场的地方,比如岐山北郭乡叩村、千河河谷、凤翔县陈村镇南吴头村都有太伯庙;陕西宝鸡的吴山森林公园也有“伯仲初始”“荆吴祖地”等牌坊,吴山庙里也供奉吴太伯,每逢庙会善男信女香火不断。

另外一个祭祀吴太伯的重要地区在江苏无锡。尽管现在通说认可吴人进入江南的第一站就是在宁镇一带,很可能宜侯夨簋出土的丹徒就是其都城“宜”。但在近现代宁镇一带的西周大墓出土之前,两千年来大家对此处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尽管东汉的《越绝书》还提到“梅里”在丹阳郡(含今南京市)。

但东汉桓帝永兴二年(154年),政府按照另一个流传的版本,把太伯墓和庙修在无锡,从此无锡梅里就变成太伯南奔建国的地方了。太伯墓在现在的无锡鸿山,太伯庙在现在的无锡梅村。后代还有不少地名传说和太伯有关,梅村据说就是因为太伯好养梅而命名,荆村蛮巷据说是“荆蛮”的缘故,泰伯渎据说是太伯带领民众开凿的运河,鸭城桥、麋城、猪羊巷,据说都是太伯豢养牲畜的地方。此外,惠山公园也有太伯祠。

太伯去世后接替他的是仲雍,仲雍去世后是儿子季简,此后吴国君主一直父子相传。据说仲雍葬在常熟的虞山,因为仲雍又叫虞仲,所以虞山也有了现在的名字。虞山的名人墓葬不少,不仅有仲雍、周章曾祖孙墓,还有后文要提到的孔门学士言偃墓,此外还有黄公望、瞿景淳、瞿式耜、钱谦益、柳如是、翁同龢等一干名人墓,非常值得一游。

现在的虞山坐落在常熟市区,节假期间游人如织,但在先秦时代还是一座神秘的小山。《越绝书》说:“虞山者,巫咸所出也。虞故神出奇怪。”在上古巫师是非同一般的人物,巫咸则又是巫师中的佼佼者。据说他发明了占卜术,并进入商王朝做了王太戊的大巫,负责祭祀山川和沟通上天,相国伊陟还因此写下《咸艾》赞颂他。《山海经·海外西经》提到了巫咸国,可能是巫咸家族的封地。巫咸国附近有登葆山,以及《大荒西经》的灵山都是群巫沟通上天的地方。屈原在《离骚》说:“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意思是巫咸晚上要降临治病,我得准备点香椒精米供奉他。王充在《论衡》中说:“巫咸能以祝延人之疾、愈人之祸者,生于江南,含烈气也。”上古巫、医不分家,这也是江南医学发展的体现。

古往今来歌颂太伯兄弟的诗作也有不少。两千多年后,有一位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帝王逃亡路过这里,怀古思今,感慨万千:远隐停骑泰伯乡,仰瞻墓宇法先王。避荆不为君臣义,采药能全父子纲。八百周基无足贵,千秋俎豆有余香。深惭今日争天下,遗笑句吴至德邦。

他,就是建文帝。七、霸权迭兴

西周建立之时,战争主要发生在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之间,成王、康王对东夷的不断用兵,统治势力还一度延伸到了江南。这样频繁的战争一方面使得华夏族和东夷族进一步融合,但同时也导致双方力量都受到损伤。

大周第四位天子昭王上台后,南蛮部落又开始兴起,周昭王转而开始了对南蛮的征伐,但不幸的是,这位大周天子不但连连惨败,甚至还把自己的命搭进去了。据记载,江汉一带的荆蛮进献了一艘豪华旅游巨轮给昭王,昭王乘船过汉江的时候,巨轮慢慢解体——原来这艘船是十足的水货。堂堂天子就此喂了鱼。

周昭王驾崩后,使得周朝对南蛮有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同时西北的戎狄又开始崛起,周穆王又开始进攻戎狄,据说他还是个自驾车驴友,在司机造父的驾驶下一直跑到了传说中的昆仑山,见到了传说的西王母,还谈了一场恋爱。

经过成康昭穆四代的南征北战,共王、懿王时期,西周王朝开始衰落。周孝王时期,更是碰上了全球寒冷时期,这段时期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长江、汉水甚至还结过冰。西北戎狄地区更是森林退化,食物匮乏,这使得西北的戎狄为了生存更是疯狂进攻华夏。

此后的夷王、厉王、宣王、幽王四代都和戎狄进行过无数次血战,最终的结果是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周幽王的太子宜臼在诸侯的拥戴下在东都洛邑即位,是为周平王。周室东迁后,天子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尽管周王室已经衰败下来,但天子分封的诸侯国,特别是靠近戎狄的华夏诸侯,如晋国、齐国,或是出身蛮夷但又学习华夏的秦国、楚国,一方面受到周礼影响约束比较小,另一面能融合不同文化博采众长。他们经过不断的战争洗礼和锻炼,以及靠着有开疆拓土的地缘优势,反而转劣势为优势,不断崛起,实力已经凌驾于周天子之上。

其中山东大汉齐桓公最早亮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恢复被戎狄灭亡的卫国、邢国;援救被戎狄攻击的燕国,得到了春秋霸主的称号。“霸主”就是“伯主”,伯就是老大,顾名思义就是诸侯中的老大。他是事实上的华夏诸侯盟主,但名义上又认可周天子领导,颇有点后朝所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味道。

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不高,整个周天下人口也不算多,所以战争也都停留在小打小闹的时代,没有哪个诸侯敢声称要取代周天子。齐国填补了西周灭亡后盟主不在的这一真空,华夏重新团结起来,和戎狄进入了相持阶段。

而与此同时,让周人丧胆的南蛮部落也不断崛起,其中江汉巨鳄楚国势头最猛。楚王自称是祝融之后,但主体民众是荆蛮部落,最早在现在河南淅川一带,春秋前期以今湖北宜城南一带为郢都。尽管受过西周的分封,其实也不过是对他势力的承认。

就在华夏集团和戎狄集团不断开火的时候,楚国先王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武王、文王、成王祖孙三代不但吞并了周围的一些荆蛮部落,甚至还消灭部分周族在江汉防范南蛮的势力——史称“汉阳诸姬”,灭国无数,成为南方各国的首领,并且往东渗入今安徽一带的淮夷小国。

此时的吴国,还有吴国以南的越国,很自然地倒入了楚国率领的“南蛮”阵营,成为中原国家的心腹大患。齐桓公果断挺身而出,在召陵大会诸侯,阻挡了楚成王北上。据说,吴越两国还攻打过齐国谷城,以致齐桓公还反攻吴越两国,割让其一半土地作为惩罚。不过,齐国并不能对其有效控制,所以最后土地还是回到吴越手上。这个段子出自《管子》,似不太可信。

齐桓公去世后,六个儿子争夺君位,齐国实力大大衰弱;这时候河南的宋襄公站了出来拉人开会,梦想当上中原盟主,但因为奉行“不重伤、不禽二毛”的贵族战争法则,从而在泓水之战被挥鞭而上的楚成王打败,中原的陈、蔡等国纷纷投靠楚国。华夏族又一次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好在此时,流浪十九年的山西汉子公子重耳回国登上宝座,是为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以晋国为首的中原联军打败以楚国为首的南方联军,随即在践土开会,表示晋文公成为了新一代霸主。

尽管齐桓公和晋文公先后遏制了楚成王侵略中原的野心,但到楚成王孙子楚庄王的时候,却在邲地一举战败中原霸主的晋国,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楚庄王没有趁机进攻中原,相反大会诸侯,俨然成为了新一位霸主。

晋国战败后,先是消灭了背后的赤狄。后来秦桓公开始不听晋国话,被晋国在辅氏揍了一顿,老实了;等楚庄王病逝后,齐顷公也蠢蠢欲动,想收回自己的齐桓公时代的霸权,结果也被晋国在鞍地打了一顿。这证明晋国实力还是相当强大,至少北方霸主的地位还是不能动摇的。八、吴国小孩敲掉乳牙从军

1935年5月,常州武进第七区区长江上悟和文史教员陈松茂在武进郊外泛舟时,在一处世外桃源似的地方,偶然发现了一个具有三条护城河与三道土城墙的古城,在土城墙的土层表面还发现了大量的花纹陶片。更奇怪的是,出入这座城时,只有一条水道相通,竟然没有陆路。三条护城河、三道土城墙环环相套,好似迷宫。

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三城三河的城池建筑,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根据考古资料以及《越绝书》提到的“毗陵县(今常州)南城,故古淹君地也。东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不少学者认为这个古城就是淹国国都,而有意思的是文献记载附近还有“薄姑大墓”。薄姑国和奄(淹)国,本是西周初年的两大东夷古国。者减钟(江西清江出土,王国维以者减为吴君颇高)

周公东征之战将两国驱逐到了江南,康王封吴自然也是为了与两国继续作战。淹城遗址出土了一批独木舟,经测定时期为前1055年左右至前7世纪。那么约是吴君颇高时期,吴国东进攻灭蒲姑国和奄国,扩张到今常州——宜兴一线。常州现有春秋淹城遗址公园就是在淹城遗址的基础上建立的,旁边还有春秋淹城乐园,是以春秋历史为主体的大型游乐园,爱好春秋史的朋友千万不能错过。

吴君颇高的继承者是句卑。句卑也是个很有作为的君王,在安定东部后把目光投向北方。当时盘踞在江北淮河下游今苏中一带的国家叫作干国,干国有贤明的蹇叔但没得到重用,句卑敏锐地捕捉到这个信息,他知道这是干国政治混乱的表现。句卑跨过长江攻打干国,这场战争进行得非常激烈。据说吴人从军年龄以掉乳牙为标准,以致英武的吴国小孩甚至敲掉乳牙投入前线,一番血战后吴国终于消灭了干国,蹇叔也辗转到秦国并成了秦穆公的名臣。

攻灭干国后,吴国在江北筑造邗城(今江苏扬州),成为以后北进的重要据点。一部分干族人可能被迁到吴国东方进行开发,后来吴国还有铸剑师干将,今苏州有干隧、干溪,松江有干山,应该也都是干族人活动的标记。吞并干国是吴国发展的重要一环,后来的吴王都没有忘记这次荣誉,时而骄傲地自称为邗王。

句卑在位的时候,吴国的同宗虞国被晋国国君晋献公所灭,《三十六计》里面有一计叫“假道伐虢”,说的就是晋国借虞国的道讨伐虢国,然后灭了虢国后又转身吞了虞国。有意思的是,王畿附近的这个虞国灭亡的时候,正是蛮夷之间吴国壮大的时候,这也正符合春秋时期边缘诸侯崛起的时代特征。虞侯政壶(山西潞城出土,为吴国同宗虞国器物)

句卑之后是去齐即位,大约在去齐的时候往西发展,攻灭淮夷部落鸠兹国(今安徽芜湖),使得鸠兹成为吴国在淮夷南部的军事重镇。公元前601年,楚庄王攻灭舒鸠(今安徽舒城),在附近的滑汭一带划定与吴、越两国的边界。此时吴国已是囊括今苏南、苏中、皖南、浙北甚至赣东北的大国了,但同时也是楚国惟命是从的小弟。

公元前591年,一代雄主楚庄王去世。这时的格局又该如何风云变幻呢?霸主地位又该何去何从呢?吴越两国能借此机会摆脱楚国,走向独立自主的道路吗?

公元前586年,南征北伐的吴王去齐也因病去世,接替他的是寿梦。吴王寿梦,又叫孰姑,是吴国第十九代君主,据说他即位后正式称王。寿梦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尊号,尊号和中原的谥号不同,是属于君王唯一的。“寿梦”这个词据说是“坚硬的渔网”之意。寿梦的名字其实是乘。这是一个对吴国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君王,吴国历史也因此有了确切纪年。

据《吴越春秋》记载,寿梦元年(前585年)的时候,寿梦就去朝见了周天子和楚共王,并和鲁成公在钟离开会。会上,鲁成公为寿梦奏演了一整套大规模的周乐。听完这个总统级大型音乐会,寿梦非常害臊,说:“寡人地处蛮夷之间,以为头上扎个发髻就很时尚了。没想到,还有这样的礼乐,唉!”在回家的路上,寿梦还连连感叹说:“礼啊!礼啊!”

其实,吴国人的发型是断发而不是椎髻,椎髻是汉朝南越人的发型。据蒙文通先生研究,仅从发型看,吴越闽瓯(今苏南到福建)一带的越人为断发、南越西瓯(今两广)一带的越人为椎髻、朱崖儋州(今海南)一带的越人为披发、雒越(今越南)一带的越人为项髻。不过纹身、赤脚的习俗在南方又大体相似。“百越”为战国秦汉对长江以南沿海各部族的统称,人种偏向现在的马来人种,但族属却不尽相同。

这里简单介绍下记载吴越历史的相关史书。春秋史最重要的史料是编年体《春秋左传》,这是公认春秋史料价值最高的著作,但对于吴越的着墨较少;接着就是《国语》,有专门的《吴语》和《越语》,但相对《左传》可靠性差点;再往后就是散碎在战国诸子中的记载;接下来就是西汉太史公的《史记》,《史记》相比先秦资料对吴越历史的描写更多,但同时也杂入不少虚构成分。

再往后就是东汉越地人编订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为吴越历史注入了更多史料补充。但其文风不甚严谨,且内容多荒诞离奇,故一般被作为野史小说对待。最后就是汉以后文献关于吴越史的新记载,当然真实性也相对更低,但仍然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所以回头看这个故事,它虽然未必真实,但将寿梦刻画为吴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形象应该还是很到位的。寿梦对中原文化的赞赏和认同,最后还成就了吴国一位圣贤,此是后话。九、夏征舒箭射陈灵公

吴王寿梦二年(前584年),一个平凡的年份,中原大地上发生了一件爆炸性新闻。

这条新闻就是山东南部的郯国(今山东郯城)被攻击了。所谓春秋无义战,本来打仗很平常,但偏偏进攻郯国的不是其他诸侯,而是盘踞在江南的吴国。郯国虽然出身东夷,但西周时期就投入到周朝的怀抱,现在又唯晋国马首是瞻。吴国能穿越江淮进攻郯国,可见实力之强。更令人吃惊的是,郯国居然和吴国一交锋就马上举白旗了。

这件事情马上就传到鲁国。鲁国执政季文子大呼小叫道:“蛮夷现在进攻中原,居然没人帮忙郯国,那是因为我们中原集团没有好君主啊!鲁国估计也要被灭亡了!”出身东夷的郯国被视为华夏,出身周族的吴国反而被视为蛮夷,当时的华夷之辨可见一斑。

此时晋国的老大是晋景公,晋文公的孙子。晋景公虽然在邲之战败于楚庄王,但之后又接连打败了赤狄、秦国和齐国,现在又熬死了宿敌楚庄王。晋景公颇有点想重振祖上霸业雄风的打算,得知这件事后有点无语,于是派大夫巫臣再次出使吴国。为什么是再次呢?因为在去年巫臣就去过吴国了。

巫臣,原籍楚国,时任晋国邢地大夫。

大家都知道有个成语叫“楚才晋用”,这个成语后面的典故很有意思,后文也会介绍,发明人就是蔡国人公孙归生,反映了当时楚国人纷纷跳槽到晋国上班的情况。而巫臣就是这些楚国人其中的一枚,但绝对也是最牛的一枚。他虽然只是个小小的大夫,却一定程度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逃到晋国的楚国人,原因各不相同。如若敖氏被楚庄王灭族,苗贲皇便逃到晋国。其他人大体也都是因为保命而跑路。可是巫臣是和他们完全不同,他可是主动逃到晋国,那是为什么呢?要说巫臣,还要说说他的老婆——春秋第一妖姬夏姬。

我们知道,春秋最有名的美女莫过于西施,后来也会说到。西施对吴国败亡是否有影响这里暂且不论,但在后世基本还是被定性成了祸水,不过西施的祸水程度,比起夏姬来说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夏姬,是郑国国君郑穆公的女儿,最早嫁给郑国大夫子蛮,但子蛮不知为何就英年早逝了(据明清十八禁小说《株林野史》爆料说是被夏姬榨干了);子蛮一死,夏姬成了寡妇,于是就委屈一点,被嫁给陈国大夫夏御叔了。但是夏御叔也莫名其妙地留下一个儿子就进棺材了。因为夏姬姓姬,嫁给夏御叔,所以叫夏姬,周朝女子就是这样称呼的,这个姬是姓,不是姬妾的意思。吴国公女也可以叫吴姬。

再一次成了遗孀的夏姬,却没有回到娘家,而是继续待在陈国了,毕竟夫死从子。此时,一方面,半老徐娘的夏姬独守空房、寂寞难耐;另一方面,早就对夏姬美色垂涎三尺的陈国君主陈灵公也乘机调情勾搭,这样一来一往,眉目传情,陈灵公就上了夏姬的床!

领导上了下属遗孀的床!这样的新闻到现在也绝对是各大网站头条啊。但是故事还远远没完,接下来要好好八卦了:

上夏姬床的还不止陈灵公一个,还有陈国大夫孔宁和仪行父!而且,这三个人居然是同时上夏姬的床!

这在岛国片中才会发生的事,居然真真实实地发生在那个时代,堂堂国君、大夫,居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在宫殿里互相炫耀,夏姬把她的贴身内衣送给了寡人,寡人穿在身上了,合身否?哈哈哈。

这样的日子居然荒淫了几年,当时陈国人写诗骂道:“胡为乎株林?从夏南兮?匪适株林,从夏南兮!”翻译过来就是:他们去株林干什么?寻找夏征舒(他妈)吗?他们不是为了去株林,而是为了寻找夏征舒(他妈)啊!株林我们前文说过,就是那种野合的场所。

陈国大夫泄冶实在看不下去了,劝谏陈灵公说:“国君和大夫这样荒淫不是好事啊!您还是把内衣脱下来,喜欢的话自己收藏好就是吧!”陈灵公确实有点不好意思,红着脸说:“寡人会改!”然后转个头找孔宁和仪行父商量,这两个人却是不仅淫荡,而且歹毒,竟然提出要做掉泄冶,以便没人能骚扰!

陈灵公也是精虫上脑,被这两头禽兽一怂恿就准了。这样一来确实没人敢打扰了,三头禽兽更是无所顾忌。但是一个人却始终在角落里,用仇恨的目光看着轮流压在夏姬身体上发泄兽欲的陈灵公、仪行父和孔宁。

这个人就是夏姬的儿子夏征舒。

公元前599年,距泄冶之死才一年,陈灵公、仪行父和孔宁、夏姬四人更是荒淫无度,这个时候夏征舒多大年纪了呢?也不小了,反正已经做爸爸了!心智已经完全成熟了。陈灵公带着仪行父和孔宁到夏征舒家喝酒,夏征舒自然也在旁边作陪。偏偏这三人酒品也不好,三杯两盏下肚,三人就开始胡言乱语起来。

陈灵公醉醺醺地指着夏征舒,对仪行父说:“这个夏小子,寡人怎么越看他越觉得像你呢?!”

老仪也不甘示弱:“其实也很像主君呢!”

这实在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本来三人和母亲淫乱,夏征舒也是非常痛苦的。现在居然侮辱到父亲和自己了。于是等陈灵公出门大概是上厕所的时候,埋伏在马厩里的夏征舒一箭射过去,仇恨的利箭将这个无君无臣的大淫棍就地正法,鲜血染红了地面。

陈灵公的侍从大呼小叫起来:“主公被杀了!主公被杀了!”夏征舒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国君都杀了,那我就杀光你们,自己做国君!于是指挥自己的家兵攻打陈灵公带来的卫兵,刀剑声和呐喊声很快把室内醉意醺醺的仪行父和孔宁的酒精全吓醒了。这两个家伙知道自己名声太差,别说夏征舒,全国上下估计都没人能放过自己。这种情况不用多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两人急急忙忙地逃到楚国去寻求政治避难了。

楚庄王接见了这两个淫棍,随即马上意识到,这是个趁火打劫的绝佳机会。尽管陈灵公无道,但毕竟这是一起严重的弑君行为,于是楚庄王发兵进攻陈国,声称:“陈国同胞们,不要紧张,鄙国只要捉拿乱党夏征舒便可以了!”

按照周朝的法律,就算诸侯再无道,也只有天子或者方伯有权力拿他问罪,夏征舒此举虽然是为民除害,但也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楚庄王很快攻进陈国,将夏征舒捉住五马分尸了。十、巫臣为夏姬叛逃

楚庄王当时趁火打劫灭了陈国,把他设置为楚国的一个县,但楚国大夫申叔时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劝谏:“牵着牛从别人田地踩过的人自然是缺德的,但是否就因此没收他的牛呢?打着讨伐有罪的名义去,结果最终却是在贪婪占有,这样是可以的吗?”楚庄王觉得,有道理啊,后来又恢复了陈国。

夏姬也因此作为战利品被带回去了。一到楚国宫殿上,这个三十多岁做了奶奶的熟妇颜值顿时把满座老中青的男子统统秒杀。正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楚庄王是英雄,所以也想毫不客气地占有夏姬了。但是这时申县的县公巫臣就出来说话了。

巫臣说:“大王出兵是为了讨伐有罪,但这样一来不是贪恋美色了么?这样不太好吧?”道理听起来和申叔时如出一辙,反正我都是为了大王您好。楚庄王何等英雄,并不是荒淫好色之徒,觉得有道理也就点头答应了。

那怎么处理这个祸水?杀掉是不可能的,因为女子还是被当作一种战利品,就这样处理掉多浪费啊。这个时候,楚庄王的弟弟公子侧(字子反)提出要娶夏姬,巫臣又跳出来插话说:“这个女人不吉利啊,克死了夏御叔、夏征舒父子,还克死了陈灵公,你要收了他,怕是也不得好死。子反哥,天下美女一大把,何必就要这枝花?”

公子和王子一样,最早指的都是国君的儿子,并非后世是个男人都可以叫公子。楚、吴、越在春秋时期自封为王,国君之子自然都叫王子,这在青铜器中可以体现出;然而中原人不承认他们称王的合法性,所以非要叫他们公子。

敏感的子反却从中嗅到了一丝情敌的味道。子反能感觉到,绝代妖姬夏姬能倾倒楚庄王和自己,难道他巫臣就不会迷恋上这个女人么?巫臣这小子明显就是巴不得大家都不要,他自己就好收了。于是两人就在公堂上吵了起来,闹得不可开交。

楚庄王实在看不下去。一个是自己弟弟,一个是国家重臣,为个女人争吵成何体统?正好楚国的连尹襄老死了老婆,大概楚庄王觉得这人比较能克妻,和夏姬凑到一块正好合适,于是便裁决夏姬归襄老了。这下巫臣没什么借口了,只有退下。子反虽然忿忿不平,但想想也释然了,人都有这种心理,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

夏姬的克夫能力还真的不是盖的,第二年赶上晋楚邲之战,楚国大胜晋国,楚将熊负羁俘虏晋小将荀罃。但荀罃的父亲荀首也是个猛人,为了救回自己儿子,冲锋陷阵,正对面看见连尹襄老,张弓搭箭一箭把这位可怜的新郎官给射死了。

这样一来,夏姬又独守空闺了,至此她已经克死三个丈夫了。经历过多次丧夫和亡子的夏姬,本应已经内心没有激情了。但襄老的儿子黑要又在这个时候可耻地对这位美艳的后母示好,夏姬正值如狼似虎的年纪,而且庶娘似乎也应该为嫡子继承;夏姬自然也无法拒绝这一“乱伦”的事实,半推半就和自己的继子上了床。

这件事情马上又闹得楚国路边社沸沸扬扬,但楚庄王并没多管。毕竟后母也算是父亲的财产,儿子是可以继承的。而这个时候,最痛苦的莫过于巫臣了。

夏姬是我的女神!黑要个小兔崽子凭什么压在她身上?但问题是楚庄王对这件事表示不管,自己该怎么办?那小兔崽子还年轻体壮,总不能自己撑到他死?

于是巫臣决定,只有一个办法了,那就是先让夏姬离开黑要。于是巫臣派人对夏姬说:“你回娘家吧!我会娶你的!”(原文:“归!吾聘汝!”)这简单的四个字,触动了夏姬早已静如死水般的内心。

子蛮、夏御叔、连尹襄老,这三个丈夫,都是自己被强行许配的政治婚姻;陈灵公、孔宁、仪行父、黑要,这四个男子,都只会无耻地在自己的身体上发泄兽欲。现在,居然有个贵族大夫可以这样不顾一切向自己示爱!

这就是所谓的爱情吗?女孩子们,当你四十岁左右的时候,一个大概是厅级干部的人肯放弃一切和你浪迹天涯,你相信吗?夏姬相信了,自然也感动了。回去的借口,巫臣也早已安排好了。

巫臣对郑国国君郑襄公,也就是夏姬的哥哥说,让他告诉楚庄王,说找到了襄老的尸体,需要夏姬自己去运回;同时又说,自己愿意娶夏姬。郑襄公大概也相信巫臣能善待自己的妹妹,也就同意了。现在,巫臣只要一个去郑国的机会。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病死,年仅十岁的儿子楚共王即位。巫臣的机会终于来了。

楚共王派巫臣出使齐国,约定一起进攻鲁国。巫臣走的时候,偷偷把家产打包藏在军队辎重中,出发时碰到申叔时和他的儿子申叔跪。申叔跪虽然年纪轻轻,估计相关经验也是不少,他悄悄对老爸说:“这人是去策划战争吗?怎么脸上一副采花的样子?恐怕是要拐走别人的老婆吧?”

路过郑国,郑襄公自然要进贡点钱财给楚国大使,巫臣就让副使先带回楚国去,自己就留在郑国,终于娶了相思多年的夏姬!

当然,巫臣知道,这样一来构成了欺君之罪,是绝对不能回头了。待在危险地带郑国自然也不可靠,齐国刚被晋国在鞍之战大败,巫臣自然也看不上眼,他还潇洒地说过一句话:“我不去老打败仗的国家!”最终,巫臣决定,投奔最强者:晋国!

消息传到楚国,最生气的自然是子反,夏姬最终还是被巫臣这家伙占有了。子反当时担任楚国司马(楚国三把手,相当于副相兼国防部长),于是子反要求楚共王行贿巨额现金给晋国,条件只有一个:要求不用巫臣。

但楚共王说:“他虽然现在叛逃了,但他以前对先君的劝谏还是对的。何况如果他对晋国有价值,你送钱去晋国就不会用他么?如果他对晋国没有价值,晋国自然也不会用他!”楚共王虽然是个小孩子,但也心里明白,这钱送过去了也是打水漂啊!

果然,晋景公任命巫臣为邢地大夫。但巫臣的叛逃罪还是要处理的,子反就联合兄弟令尹(楚国二把手,相当于首相)婴齐(字子重),再拉上同党王子罢和沈尹一起灭了巫臣家族的子阎、子荡和巫臣的死党清尹弗忌,也没忘记将那个烝母的黑要砍了,他们的家产和土地则不好意思瓜分了。

王子罢和沈尹其实是俩打酱油的,倒是子重和巫臣也有点瓜葛,因为子重曾经要求楚庄王把申和吕作为自己的封地,但巫臣认为这两个前线重镇,必须为国家直辖,以致让子重美好心愿破灭。所以在剿灭巫臣家族过程中,子反和子重兄弟俩也是出力最大的。

巫臣虽然自己成功得到了绝世妖姬,但却无意连累了族人和朋友,于是他在晋国拥着美人之余,万分愤怒地给子反和子重写了封信,信的内容如下:“你们如此邪恶地侍奉国君,杀害这么多无辜的人,那么我一定要让你们死在疲劳的征途上!”

你巫臣到晋国也不过混口饭吃而已,晋国内阁你这辈子也别想钻进去,有什么能力来让咱兄弟俩死在征途上?子反和子重当时一定是这样想,然后狂笑着把书信扔在地上,继续在巫臣家族的地盘上莺歌燕舞,拥红倚翠,饮酒作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