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方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1 13:38:51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赞美方略

赞美方略试读:

内容提要

任何时候赞美他人都以一定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各种表达方式中,幽默诙谐的语言无疑里一种较好的方式。幽默能把人逗乐,使人感到愉快,若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又被人赞美,相信这种感觉是人人都乐于接受的。

第一章 精通说话之道是赞美的前提

一、巧用幽默,皆大欢喜

任何时候赞美他人都以一定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各种表达方式中,幽默诙谐的语言无疑里一种较好的方式。幽默能把人逗乐,使人感到愉快,若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又被人赞美,相信这种感觉是人人都乐于接受的。

有人曾这样形象地说:“没有幽默感的语言是一篇公文,没有幽默感的人是一尊雕像,没有幽默感的家庭是一间旅店,而没有幽默感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选自《社交公关口才》蓝天出版社1997年9月1版,李五一主编。由此即可窥见一斑,幽默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

幽默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即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的火花。幽默是自觉地用表面的滑稽,形式的逗笑,实则是从严肃的态度对待他人及事物。恩格斯说过:“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优越感的表现。”幽默感是人的比较高尚的气质,是文明的体现。

在人际交往中,当发生矛盾时,只有那些缺少幽默的人,才会把事情弄得越来越僵。而幽默者能使交际变得更和顺、更自然。幽默的语言常常会产生神奇的效果。

曾经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小镇上开了一家酒馆,酒店老板五五碑气非常急躁,常常听不得半句坏话。一个热天的中午,一个过路人停下来吃饭,要了一瓶酒和一些菜。刚喝了一口酒,忍不住叫了起来:“酒好酸。”酒店老板听后,不由得大怒,马上吩附店里的伙计拿棍子去打这个人。突然,又进来一位顾客,看到老板正要打客人,连忙问:“老板为什么打人?”老板说:“我卖的酒远近闻名,这人偏说我的酒是酸的,你说他该打不该打?”那个顾客说:“酒就是酸的,你还坑人,不信让这位先生尝尝,让他评评理。”说着指向一个和善的老头,这可是个难题。如果这酒不是酸的,那这个过路人肯定少不了这顿打,如果直接说,这个尝酒的人可能也要挨顿打。只见这个人说:“让我尝尝。”老板递给他一杯酒,这人刚尝了一口就忙放下杯子,眼睛眉毛都皱在一起,脱口说道:“你还是把他放了,打我两棍子吧。”

一听这话,整个店里的人哄堂大笑,店老板也笑了。于是一句诙谐的话语就这样把一场纷争给平忽了。

幽默是人类健康的保护神。幽默能使我们精神健康。富于创造性,它能通过一种娱乐形式,减少我们的压抑与忧伤,通过笑释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冷漠,消除困扰人类的敌意,消除人们活动中的偏见与误解。

某某在深圳一家大的合资公司工作,他经常在上班时间去理发店理发,这是违反公司规定的。公司经理知道后,决定要抓他一次,狠狠批评。

一天,当某某正在理发店理发时,公司经理也来到店里。某某看见经理,急忙低下头,藏起脸,想躲过经理。可经理却坐在他旁边的位置上,把他叫了出来。“你怎么在上班时间理发?”“是,经理。”某某说,“您看,我的长发是在上班时间长的。”“不完全是,”经理马上说,“有些是在你下班时间长的。”“是的,经理,您说得对。”某某礼貌地回答,“但是,我现在只剪上班时长的那部分。”

经理听了不禁笑了起来,也忘了指责某某了。

某某上班时剪头是不对的,在正常情况下,经理必定会批评他,甚至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但经某某这么一说,经理与他的误会顿时化解了,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融洽起来。幽默就是具有这样的作用,常能帮助我们顺利地度过一些人际关系的困难境地,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当我们希望成为能克服诸多障碍、具有乐观态度、赢得到人喜爱和信任的人时,它就能帮助我们达到目标。

不论在什么季节,在什么社交场合,幽默都会帮你打开人与人的沟通之门,并且使人们的沟通具有人情味。假如你要去赴朋友新居乔迁的宴会,主人也许会有点紧张,这时正是你运用幽默技巧向他开开玩笑、松驰他的心情的大好机会。比如可向主人说:“你那位邀请我来的时候,告诉我说:你只消用手肘按门铃就得了。我问她,为什么非用手肘去按不可,她说:你总不至于空手而来,是吗?”

幽默风趣在人们说话中起着一种润滑剂作用。摘自《现代交际教室》李光平编吉林出版社,1999年第1版。首先,幽默是自信的表现、是能力的闪光,它综合起反映着说话人的思想、能力、气质、心境等等,使其语言形象独具魅力。其次,幽默是对方情绪的降压灵、镇静剂。在说话交谈中,我们有时情绪会动不安,特别是有时会使对方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弄僵人际关系,而恰当地使用幽默语言往往会避免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再次,幽默是说话气氛的和缓冲剂。在交谈时,人们难免会处于尴尬难堪的气氛之中,这时幽默的语言能使局促、尴尬的气氛变得轻松、和缓,而这些,无不是进行赞美的前提条件或捕助手段,因此学会适时、适境地运用幽默,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幽默呢?首先,要有一种高度精细的洞察能力,要多学些知识,特别是要多读些民间笑话,讽刺小说,多看喜剧,多听相声;其次,幽默就是让对方“想”,它的语言隐隐约约地含着温暖的成分,它是从心底产生的,死板板的小心眼里产生不了的;再次,幽默是自然而然出现的,它必须有深刻的思想意义;最后,幽默不只是为了“让人笑”,不能庸俗,而要文雅。

但幽默并非万能,它受谈话对象在知识、年龄、心理特征和社交场俣的差异限制。其一,年龄差异:长辈与晚辈间的对话一般不宜介入调侃式的幽默。其二,社交背景的变异性;一个人每日可能接触诸多性格迥异的人,这就要求根据当时的情景、气氛、势态作相应的调整。而当赞美对象或是你的谈话对象遇到伤心事时,你安慰他的时候,不论使用哪一类幽默,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所以在赞美他人之时,应“因时、因人、因境制宜”地运用幽默,将幽默用到点子上,但切忌为了幽默而幽默,滥用幽默,那样不仅不能达到效果,反而会遭人反感。

二、对方为何被你的言语炮弹击倒?

有这样一个寓言,说的是太阳和风争呼和浩特,双方都说自己有本事。“我可以证明我的本领比你大。你看见那个穿大衣的老头了吗?我敢说,我让他脱掉大衣比你让他脱掉大衣更快。”风说。

太阳躲进了云层。风就开始使劲地吹,很快便成了一股旋风。但风刮得越大,老头儿大衣裹得越紧。风终于停下未认了输。太阳露出了头就向着老头微笑。老头儿马上就脱下了大衣。此时太阳对风讲:“善良、友好和感激之情能比愤怒、仇恨更快地改变人的主张。”

这个寓言告诉人们,要想成功地说服别人,就要懂得说服的技巧,其不是愤怒和仇恨,而且要用善良、真诚、友好的态度去进行。同时,也让人们了解到说服技巧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的重要性。怎样才能说服别人呢?虽然要因人因事而异,但基本方法还是有的:具体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每个人在赞美他人、与人交往、公关中取得成功。

1.设法在双方之间寻找一些共同的感想、兴趣、爱好等,取得认知平衡,然后再引向需要双方沟通的领域。

有一位司机讲述了这样一件事:那天他行车违章被拦截,执勤人员很礼貌地递给他一张名片,他以为这肯定是罚款单,但他接过一看,纸上却印着“安全行车是您和所有家庭的幸福”的字样,他立即感到惭愧不已,主动认了错。他说“开车18年,执罚单位这样做,还是破天荒头一回”。这正是执罚单位抓住了司机们与自己都有的心理,即自己的安全牵系着家人的心,当司机们违章被罚时,因想到自己违章可能造成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危险时,自然甘愿认错被罚了。

2.在说服他人时,不必非要强调我们的观点新颖,最好能在此同时,去寻找新的观点与旧观点之间的某种共同性。

某市的一个聪明练达的厂长,在说服性格保守的上级领导同意他的厂率先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时,取得了极大成功,同行们疑惑不解,因他们也曾提出同样的建议,为什么领导却总不同意呢?那位厂长笑着说:“我只不过是在提这些建议时,没有强调它们是新建议,而且强调它们能够解决那些一直让上级领导也认为颇棘手的老问题。”

角度的改变,使他的说服能力大大地增强了,使说服者与被说服者之间的关系变得不是对立而是协调的了。

3.将批评寓于真诚的赞扬中,用先扬后抑的方法,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

期末考试结束时,儿子强强的成绩还不错,就是物理考糟了。父母把儿子叫到面前:“强强,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而且,如果你继续努力下的话,下次物理一定会考得跟其他科目一样好。”

强强愉快地接受了这番赞扬,而且意识到下学期要在物理课学习上加把劲赶上去。

试想,如果父母换一种说法,其效果又如何呢?“你这次成绩进步了,我们很高兴。但是,你如何加强一下物理就更好了。”这下就糟了,强强在听到“但是”两个字后,很可能会怀疑原来的表扬之辞不过是批评的前奏,而由此产生抵触情绪。

4.抢占一个使你有广阔的让步余地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不能后退的界限上,那来,你就失去了通过自己的让步来缓解对方的有力武器。

有个聪明的女孩,试图说服父亲同意她与同学出去旅游。她开始死缠着父亲说要去遥远的海南岛,父亲不答应;她假装不高兴之后,又求父亲让她去广州,父亲也断然拒绝了;于是她再降格让父亲答应她去福州、厦门,父亲也为难地说跑这么远,他不放心;最后,她请示父亲答应她去离家较近的杭州去玩,父亲不好意思第四次拒绝她,终于答应了。其实,她的未来目标就是杭州。

5.仔细思考对方的内在需求,并且将这种需求与自己希望说服对方的话题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一家银行的信贷员,在向一家惯于拖欠贷款的企业催还外汇贷款时,巧妙地将一条“重要信息”带给该企业:在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元与日元的比价将可能下跌。而这家企业恰恰是通过收回日元贷款再折成美元偿还银行美元贷款的,拖欠贷款意味着企业的还贷量要大大增加。于是,根本不必信贷员催促,企业马上设法偿还了贷款。而事实上,这种美元与日元的汇率变化仅是一种估计而已。这一估测,由银行人员说出来,自然有了权威性,也自然轻而易举地改变了双方的地位,从而不费力气地说服了对方。

6.在人际交往中,情感的影响力,往往比观点的影响力更加强烈,在说服他人时,带有感情与没有感情有天壤之别。比如做广告,本身就是一个说服公众的过程。“奔驰千里,野外一宿”画面,那种浪漫、野性,充满活力的情感的渲染,说服力就远比那些机械的描述商品质量性能结构的理性化广告要强得多了。心理学家们经过研究认为,两个人相处时,得到关于对方的信息,大部分来自眼神,面部表情,音调、姿势,而只有一小部分来自语言本身。我们往往把说服仅仅视作为一种语言过程。这是很片面的,它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情感传输过程。

7.在说服他人时,寻找权威作为媒介,也是极其有效的办法。权威的影子,权威的代表无处不在:名领导、伟人、专家、学者、书籍等,甚至参考材料、幻灯片、模型、录音带、录像片、报刊、杂志、名人名言等等,运用这些带有多多少少的权威感觉的媒介物越多,你的说服力就越强、越可信。正如一个西方公关专家所说,一本书上铅印着的一段话比一批手写的便条更具权威性;《纽约时报》的报道比地方的报纸更显得重要。书上的话可能完全错了,《纽约时报》的报道也可能缺乏智慧,但无论如何,具有权威性的媒介物还是管用的。

说服他人的方法还很多,只要在与人交往中注意观察和总结积累,一定能成为一个运用说服技巧高明,能轻易说服他人同意自己观点的“说服专家”。

三、说话切忌:“一根肠子通屁眼”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常常都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无须曲里拐弯地云山雾海一番,但在与人交往时,有时为了避免伤害他人,为了更好地赞美他人或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帮助等等之时,都必须将要表达之意寓于其他话琼中,而不能做所谓的“直肠子”,快人快语,结果事情搞砸的也快。

陈毅同志当外长时曾主持过一次谈国际形势的记者招待会。会上陈毅谈到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骚扰我领空的事情,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有个外国记者趁机问道:“外长先生,听说中国打下了这架侦察机,请问里用什么武器打下的?是导弹吗?”只见陈毅用手作了一个用力往上捅的动作,说:“我们是用竹竿子捅下来了。”与会者无不捧腹大笑,那个记者也知趣地不再追问了。

竹竿子能捅下高空侦察机吗?陈毅同志回答的显然是一句错话。但却错得极妙!试想,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回答方式呢?如实相告,就会泄露我国的核心机密,当然不行;但按一般方法说“无可奉告”,地使会议气氛过于板滞、凝重,而“是用竹竿子捅的”这句错话,却听起来煞有介事,既维护了国家机密,又造成了幽默轻松的谈话气氛,真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怎能不叫人拍手叫绝!

可见,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将真话变为错话,曲折地说出来,往往能以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当有人求自己帮忙,但却实在是办不到,此时若直言拒绝,一定会使对方难堪或伤害对方,那么该怎么办呢?

有一次,林肯在某个报纸编辑大会上发言,指出自己不是一个编辑,所以他出席这次会议,是很不相称的。为了说明他最好不出席这次会议的理由,他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个骑马的妇女,我停下来让路,可是她也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面孔看。”“她说:我现在才相信你是我见到过的最丑的人!”“我说:你大概讲对了,但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她说:当然你已生就这副丑相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你还是可以呆在家里不要出来嘛!”

大家为林肯幽默的自嘲而哑然失笑。林肯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自嘲来表达自己的拒绝意图。既没让人难堪,还在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林肯的意图。

有时候为了避免直言相告,还可巧妙地寻找借口来为自己解围或是保全他人的面子。

舞会上别人邀你,你内心实在不想跟他跳,可说:“我累了,想休息一下。”既达到谢绝目的,又不伤别人的自尊心。

别人与你相约同去参加某一活动,但届时你忘记了;或过后生悔,未去赴约。直说出原因,将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一般情况下,失约的可能原因有身体不适、家中有事、客人来访等,你可挑选较合情理的一种,作为事后的解释。

为了避免直言,运用各种暗示,以含畜、隐晦的方法地向对方发出某种寓着自己真实想法、态度的信息,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心意,这也不失为一个妙招。

一次,某乡党委为了加强机关干部管理,在工作考勤等方面作了一系列规定。决定由曾在乡属企业担任过多年负责人,不久前刚调到机关任传达工作的一位老同志负责考勤登记。这位老同志认为这项工作易得罪人,不愿意干。说自己过去就是因为办事太认真,得罪了不少人,正在吸取“教训”。

听了他的话,乡党委书记委婉地讲了一个故事:某电影导演,为拍部片子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员。一天,发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便通知他准备试镜头。这个人十分高兴,理了发换上新衣,对着镜子左照右看,总感到自己的两颗“吠牙”式的牙齿不好看,于是到医院把牙齿拔掉了。后来,当他兴致勃勃地去报到时,导演一见到他就很失望地说:“对不起,你身上最珍贵的东西,被你自己当缺陷给毁掉了,我们的影片已不再需要你了。”

故事讲完后,这位老同志懂得了“坚持原则,办事认真”正是自己最好的品质,于是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在与人交谈中,慷慨激昂,锋芒外露,固然是一种本事,但细语声声,婉言相告,也是必不缺的一种本事。要学会“饶”,正所谓“曲经通幽”,轮船正是善于“饶”,才能避开险滩暗礁,一帆风顺。

四、打人打脸,说话到点

1.不要被人抓住辫子

日常交往中,经常有自己说的话不小心被别人抓到“小辫”的时候,这不仅会使人误解、给人造成说话随便不负责任的坏印象,而且有时还会妨碍与他人日后的继续交往,进而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

有个人要请七位朋友喝酒,等了半天才仅到了六位,主人自言自语道:“该来的不来!”共中两位客人心想:“我们可能是不该来的。”于是悄悄地离开了。为什么客人溜走呢,这是因为主人的话给他们抓住了辫子,产生了误解。

在与人交往中切不可虚伪,有的人为了一时的面子或是存心欺骗别人,总心存侥幸,幻想用伪言来瞒过别人,而结果是被别人抓住小辫,反而给自己带来不利。《笑林》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某人想拜见县令,问县令周围的人道:“县令最喜欢什么?”

别人告诉他:“县令喜欢读《公羊传》。”

后来,这个人见了县令。县令问他:“你读了什么书?”

他回答说:“只是读了《公羊传》。”

县令就试着问他一下,说:“是谁杀了陈他?”

这个人过了好久才回答说:“我平生实在没有杀过陈他。”

县令一听,知道他什么也不懂,就故意开他的玩笑,说:“你没有杀陈他,请问那是谁杀的呢?”一下子把这个人吓坏了,老着脚跑了出去。别人问他为什么如此狼狈,他大声地说:“我去见县令,就一见面就问我杀人的事,以后我再也不敢来了,等大赦以后再出来吧!”

说假话的手段不论多高明、假话不论多么堂皇,总会有被人戳穿的时候,而当此时,小辫被他人握住,你还如何做人呢?所以,说话还应三恩而行,切忌骗人反害己。

但话又说回来,人心险恶,说话做事总应留三分,切不可将大实话逢人便统统倒出。时时刻刻都要小心提防!基本的交谈原则是该说的则直说,不该说的则完全不说,也不以假话骗人,总之,以不被别人抓住漏洞,挑出毛病为原则。

2.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到什么山喝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自古已然。如果你要赞美他人赞到其心坎上,就必须懂得“射箭要看靶子,讲话要看听众”,因对方的性格、年龄、身份、习惯、知识面、心理状态等等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话语。

有一位财主家业兴旺,喜得贵子,满心欢喜,亲戚朋友也都皆尽恭维之能事。有人说这孩子长大能当大官、有人说他将来定能发大财……但其中一位却走到财主面前说:“您的孩子一定不会死,会长生不老。”听他一番话,财主觉得满头晦气,虽里赞美之话,但一个“死”字已将其他话语的作用全部抹煞,本来孩子刚出生是件大好的喜事,经他这一说,怎会不让人心生厌恶呢?

有位妇女想买一瓶美容霜,但又嫌贵,推销员看出了她的犹豫,就说:“这一瓶42元,的确挺贵的。不过,它能用大半年呢。照这样算的话,您每月只需花7元钱,每天只花两毛多钱,既可以美容又可以滋养,看您是个比较会保养的人,买这个准没错,又便宜又上档次,最重要的是质量好!”女士听了直点头,一边掏钱一边直夸道:“你真会说话。”

这个推销员的成功这处在于,她看出了这个顾客是个讲究节俭但又爱面子的人,于是将价钱采用时间分解法计算一下,再夸赞一番这位女士的“档次”,于是在又经济又有面子的双重诱惑下,自然是乐意买下了。

3.切忌太过夸张

夸张是为了增强修辞效果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在赞美他人或与他人交谈时,适当地夸张一点,有时更能生动而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别人也乐意接受。比如一位热恋中的男子,女朋友问他是否想念她时,他如果说:“我简直是无时无刻不想着你啊!”虽然女孩子知道这句话未免夸张,但仍会很高兴的,又比如一个男子娶了个漂亮的妻子,感到心满意足,一次他有些夸张地赞美妻子说:“亲爱的,自从娶了你,我怎么连看电视的兴趣也没了呢?总觉得剧中的人都不如你可人。”电视中美女如云,不可能个个都比不上他的妻子,但这位男士夸张性的赞美却博得了妻子的欢心。

但夸张毕竟带有不真实性,如果夸张太过了,赞美也就变味了,不但达不到使别人高兴的效果,反而会让人像是在挖苦讽刺。

冯希乐是个很喜欢夸张拍马的人。有一次,他去拜访长林县县令,赞叹道:“仁风所感,猛兽出境。昨日入县界,见虎狼相随而去。”刚夸过不久,就有村老来报告:“昨夜大虫连食三人!”长林县令很不高兴地责问冯希乐究竟是怎么回事?冯希乐面红耳赤地回答说:“是必便道掠食。”冯希乐夸张的不着边际和神手其神,任何懂道理的人都知道野兽不可能被仁义教化所所感动得逃跑的,其刻意阿谀奉迎的嘴脸让人看了恶心。

4.去掉无意义的废话。

有人喜欢在谈话中,用许多不相干、不必要的套话。例如什么地方都加上一“自然啦”或“当然啦”这类的词句;有人喜欢加上太多的“坦白地说”、“你听清楚了吗”;有人喜欢老说“你说不是是”、“你觉得怎么样”;也有人习惯性地在每一句话的语尾加上一句“我给你讲讲”等等。

有人喜欢用“那个”来代表一切的形容词:“今天那个了!”“他这个人很那个,是不是?”“我觉得这个事未免有点那个。”

有人特别爱用某一个词来表达许多意思。不管这个词本身有没有那么多含义。

诸如此类的毛病,在与人交变中都是非常有害的,给人造成一种说话吐啰嗦,没有条理或是故弄玄虚的感觉。平时应该多记一些词语。以生动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或是说话时多动动脑筋,想想法如何表达才能更好的效果,从使自己能“说一句,抵十句”。

5.千万虽不懂装懂

肯定与赞美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只有首先自己真正认识,懂得某物或某事,才能理解其价值和意义。如果不懂装懂或将不懂的东西拿去赞美别人,难免要在赞美别人时说外行话,反而被人笑话。

有一个年轻人本来不懂诗,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有幸遇到了一位诗人,年轻人趁机恭维道:“您的诗写得再好不过了,我读了好几遍也没懂。”年轻人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位诗人的诗写得好,但究竟好在哪里?年轻人就说了外行话,用读不懂来形容,简直是在亵渎诗人的作品。

赞美虽人时说外行话,既不能达到赞美别人的目的,又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很容易被人家嘲笑。对一个人进行赞美,是对其优点、水平、成绩等的赏识和称赞,因而需要具备一定的水平。

实际上,最聪明的人也不可能样样都懂,样样都通,但为什么有人却老是说外行话,而有的人却说的让人乐得合不拢嘴呢?这里有几个关键需要把握。

第一,赞美适可而止,不必画蛇添足。

有的赞美本来已经很让对方满意,但有的人为了显示自己的欣赏水平,打肿脸充胖子,硬充内行,继续夸夸其谈,不懂得见好就收。

第二,赞美可用类比的方法。

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去赞美别人,因为对该事物已深刻理解,能够做到形象的类比,往往能够收到非常好的赞美效果。

有一位农妇本来对绘画一点都不懂,但他却很会夸奖虽人的画。一次,她见到一位画家画的副小鸡闹食的画,不由惊叹道:“哎哟!瞧您画出来的这些小鸡,比俺家养的那些鸡还调皮!”一句话把画家给夸得乐歪了嘴。

第三,作好充分准备

知识是赞美别人的源泉,在知道要有目的地赞美某人之前,可以先对其作一番了解,再对要赞美的方面进行一番学习研究,做到在谈话之前就成竹于胸,等要赞美他人时,不就可以拈来就用,滔滔不绝一番了吗?

第二章 “激励”的黄金法则

一、找准切入点,黄蜂敢把大象欺

领导利用激励的语言、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将预定的目标完成。但是这种激励语言,必须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突破到员工精神中产生作用,发挥效果。否则,不仅不可能挖掘出员工的潜能,也许还会产生负面效果。

1.对下属要有信心

员工因自信心的差异,从而既使他们工作能力差不多,但工作的热情、工作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做领导的不要因此而将工作效果差的员工放弃。相反,对他们多加关照,激发起他们的信心,这可说是一种无本投资。

同时,领导还要给予员工充分的行动自主权,让员工有权参与决策。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使他们有自己能“独挡一面”的感受。

2.充分肯定成绩

许多领导有这样的毛病,对员工的成绩视而不见,当员工做错时,却紧抠不放。这是管理中的大忌。相反,领导应充分肯定员工的成绩,认可他们的成就和努力,这样有助于提高士气,提高他们的工作热忱和面对更大困难的信心。

即使员工有了错误,批评也只能是对事不对人,使他明白你只是满意他的工作,而不是他本人。并且批评的语气要和蔼,避免训话式的批评,摆出充分的事实根据,使他看清自己的毛病所在,有助于他改正错误,而无损工作热情。这种批评,使员工心存感激,从反而激发他的积极性。

3.给予他们美好的希望

一般说来,当一个人心中有了一个目标后,他们就会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这个目标能够大大的开发出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

所以,如果你能向手下员工描绘出一副美妙的蓝图,并且使他们明白自身在实现蓝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心中的荣誉成就会形成强劲的内心力,为目标的实现发挥力量。

这种方式,能让员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获得必要的安全感,因为把自己当作了组织的一部分,有了一种亲切的归属感。

4.我很重要

当一个人被忽视了自身价值以后,往往自尊心会受到挫伤,因失望而不思进取,放任自流起来。

要提高员工的士气,满足他“我很重要”的愿望是很重要的。这是人的天性使然。美国著名的管理者玛丽·凯说过:“你应该看到每个人都高举着一大块标语牌,上面写着让我感到很重要。”每个人每做一件事,都在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使自己获得肯定。

人们内心“我很重要”的心理其实是一种自我荣誉感,这经荣誉感被满足而获得的成就感,远远超过物质利益的兑现。所以,领导一句“辛苦啦”、“好样的”往往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二、因势利导激发潜能

人表现出来的能力往往与他的真实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这是因为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惰性。领导就是要消除员工的惰性、激发他们的潜能。

前苏联著名导演爱森斯坦在拍摄《战舰波将军号》时,他无意中叫出一句话,竟将那些懒散的演员都调动了起来。

在拍摄过程中,有一个情节需要一千多演员们顺着台阶跑上跑下多次。第一次,人们还满有兴致的,热闹嘛。第二次,兴致大减。第三次,懒懒散散不像一个样。“柯里普娃同志,加把劲呀!”突然广播里传来导演的声音。“哇,这该死的怎么看得这么清楚!”谁偷懒他都看得见!一下子人人自危,鼓起热情跑了起来。他们可不想成为导演口中的落后者。

本来爱森斯坦是不过偶然记起其中一个演员的名字,虚张声势的喊出来吓唬他们一下。

当员工做出成绩时,都希望得到领导的肯定和赞赏,若是领导不闻不问,便会打击他们的工作热情,变得懒起来。一般情况下,领导只要随时在旁边敲一敲,使员工感自己受到重视,就能鼓起他们的干劲。

1.擂分争霸

只要是有上进心的人,都会不甘人后,力争上游。利用人们的这种求胜心理,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考格是一家钢厂的经理,令他苦恼的是,他的厂连年完不总公司分配的生产定额。“你怎么搞的。你一向很能干,如今怎么连年完不成任务。”总经理瓦尔斯亲临一线,向考格兴师问罪。“我也不明白问题出在哪儿。责骂他们,强迫他们,只差没把他们给开除了,但都不管用。”考格沮丧的说。

瓦尔斯不信这个邪,决定亲自到车间巡视一番。恰巧遇到白班快要下班,他便问旁边的白班雇员说:“你们这班今天炼了几炉?”“6炉。”那人恭敬的回答。

瓦尔斯拿想一支粉笔,在门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6”字,一声不响的转身走了。

夜班雇员按时到来。这“6字谁写的?什么意思?”夜班雇员不解地问。“总经理刚来过这里,听说我们今天炼了6炉,便把6字写在这里了。”白班雇员回答。

第二天晚上,瓦尔斯再次来到车间时,发现他写的“6”字变成了“10”字。原来前天夜班工人已将“6”改成了“7”字;当白班工人换班时,看到了“7”字,认为夜班看他们不起,便决定教训他一下,所以到夜再次换班时,看到的就是一个大大的“10”字。

当年年底结算,考格乐得合不拢嘴,因为他的厂的产量跃居了全公司的榜首。

巧妙利用第三者,激发员工的自尊心、好胜心、进取心,这种方法可称之为对比激将法。摆出擂发,谁优谁省一目了角,竞争意识浓厚的现代人谁甘为劣呢?

2.舍你其谁

激起员工的荣誉心,那么看似他根本不能胜任的工作,也会因为你对他的一句话而变成小菜一碟。

刘易士·路易士给美国的监狱的二十年管理实践,不仅使他成为美国最著名的监狱长,而且他的故事还被人们拍成电影,广为传播。谁又料到,辛辛监原本是他根本不想的地方,都因上司的一句话而改变了。

辛辛监狱位于纽约的魔鬼岛的西部,这里丑闻谣言满天飞,可说是臭名昭著。狱长艾尔·史密斯决定调派新汉普顿的路易斯前去打理。“小伙子,辛辛监狱需要一个经验丰富的人前去管理,我觉得你是一个不错的人选,怎么样?”史密斯对风尘仆仆的路易斯说。

路易斯急匆匆的赶来,还以为老板会给自己一个好差事,谁知是让自己去啃骨头。辛辛监可是个吃人坑,前几任同仁在那身败名裂,没想到如今轮到自己了。

史密斯看穿了部下的心思,笑着说:“你这个样也不奇怪,那的确是个危险的地方,它需要一个有能力的大人物去坐镇。我看除了你没有更合适的了。”

一席话激起了路易斯的万丈豪气,接下了这虽然危险但“舍我其谁”的位子,最终获得了成功。

利用一切机会显示自己存在的价值,渴望超越别人,这是人所共有的心理,领导只要善于分析把握部下的这种心理,便能激起他的雄心壮志,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生于忧患

有道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于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往往使人萎靡不振,抹杀积极向上的精神。相反,充满挑战的环境却能让人保持旺盛的斗志,激发他们的潜能。

苏秦和张仪是战国时期闻名天下的辩士。苏秦连横六国抗强秦,张仪则以含纵之计破了苏秦的六国联盟。谁又能想到,这一切都是苏秦导演的。

当苏秦连横之策初见成效时,他决定物色一个人到秦国谋取要职,好保持各国间比较均衡的势力。想来想去,苏秦决定向师出同门,且和自己私交甚厚的张仪“下手”。

苏秦先派人告诉正苦无出路的张仪,自己愿意提携他,待张仪兴冲冲的跑来时,故意闭门不见,过了几月,苏秦接见张仪。“我和你师出同门,本应该提携一下你,但一看你这副穷酸样,跟本不可能成什么大器,我实在值不得为你白费心机。”苏秦冷冷的说。

这番话把张仪气得半死,心想你不念旧情,我也不跟你客气了。他决定以合纵之术说服秦王,以破苏秦的连横术。

探子报得张仪往秦国去了,苏秦大喜。但又恐张仪没有名气,秦王不肯见他,苏秦又派人带了大量的黄金到秦国暗中为张仪上下打点,终于使他见到秦王,并以自己的合纵策说动秦王,得到重任。

至此一纵一横,驰骋七国,苏秦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有的时候、挫折、屈辱或挑战对一个有上进心,欲成大器的人,能产生强大的动力,挖掘他们的潜能,但领导对员工运用这种方法时,得因人、因事、因时而异,并且还要把握一个度。否则有的人或许因为挫折、挑战太大而丧失了信心,或许因过份的屈辱而被击垮,甚至干出蠢事。

4.老妈子领导不好

如果一个人对你事无巨细,每件都要千叮咛、万嘱咐的,你一定会很反感,做事就根本提起兴趣,心中暗骂:老妈子、吐罗哩吐啰嗦,真烦!

所以,作为一个领导,向员工下达任务时,如果太过详尽,就暗示你对他不放心,不信任他的能力,从而影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好的方法就是针对每个员工的实际能力,做而适而可止,给员工留充分发挥处自己能力的空间。

一般刚上任的领导,责任心强,期望把工作做得十全十美,在给下属指示时易犯过于详尽的毛病。其实,有的事情,下属已经知道该怎么去做,也许比你了解得都清楚。如果你对他们指示太过详尽,有的会认为你在怀疑他的能力,从而对你不满和反感;也有的人因此会养成依赖心理,他做工作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你交给他的那些,其它的即使自己做得到,也不肯越雷池一步。这种做法只会打击员工的工作热情。

领导之所以叫领导,就因为主要发挥导向作用,不是叫你事必躬亲,自己累死累活的,却根本没有效果。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让员工对任务形成一种使命感,给他们自己行事的权力,只要告诉员工做什么该做什么,而不用具体的告诉他们怎么做。员工在明确目标后,就会去思考、去判断用什么最有效的方法完成目标。因为这里他们获得的暗示是你信任我,你相信我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你对他的尊重、信任必须会最大程度地激发他的潜力。但是,要使员工形成使命感,领导必须做到:所要完成的任务必须明确、具体、可行;必须给予完成任务所需的必要条件;给予员工自由支配的权力;明确各人的责任,必须进行必要的监督和评价。

5.不要越殂代庖

有的领导,喜欢跟下属争功,明明是人家狡尽脑汁,废寝忘食才弄出的一个创意、一个项目,却一声不响的攫为己有。然后还大言不惭的对人家说:“我弄了一个项目,你去做一下。”这种行为肯定把下属气得吐血,哪里还谈什么积极性、创造性、潜力的发挥。相反,聪明的领导,不但不会抢下属的饭碗,还会对下属呈上的创意、计划作一番必要的修改,然后说:“小王,你的这个计划不错!你熟悉,还是让你去完成吧。”一般员工执行上级的指示、计划,都是消极的,但如果去做自己一手拟定的,却是积极的,充满兴趣的。

因此,有经验的领导都会尽量不给下直接下达指示,而让充分尊重他们行动的权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自己去拟定行动方案。

某公司的工程师王某花费的大量的时间,精力,终于为公司的一个攻关项目弄出了一个解决的方案。如果这个方案得以执行的话,能够为公司节约一大笔资金。因此,他完全有信心,领导会批准的。

但还在他未把方案提交上去前的一天,主管该项目的领导把他叫了去。“老王,你是这方面的专家,这次请你来看一下我搞的关于公司攻关项目的一个方案。”该领导殷勤的对他说。“行啊!”他爽快的答应了。尽管他对自己的方案非常自信,但看一下对方的也不妨。

结果让他大吃一惊,他感觉自己的方案被克隆了。手里拿的所谓领导弄出来的方案竟跟自己的一模一样,连细节都不差分毫。“无耻!”他暗骂,感到自己辛辛苦苦做出的成果被人抢走,心中非常的生气。“哎呀,这个方案虽然可行,但是有许多缺点和危险,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力实施。”他口是心非地说。

于是,一个原本可以为公司节约大笔资金的方案就这样流产了。

6.重任之下必有勇夫

前东芝公司总经理士光敏夫说过这样一句话:“对部下的最大尊重,就是发现和发挥他们的才能,然而委以重任,委以重任最能造就人。谁能举100斤,就给他120斤,这样才能激发他的创造力。”

委以重任不一定要你给下属多大的官,主要是让下属认识到你对他的重视,你对他存在的价值的认可,从而激发他的积极性。

某公司有一位技师,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看管数十架打字机和一些昼夜不停运转的机器。这种枯燥的活使他觉得很无聊,他跑到经理那抱怨自己干的活太多,一个人忙不过来,公司应加派一个伙计来帮他的忙。

公司经理略加思索,让他先回去,第二天一定满足他的要求。次日当这位技师回到自己办公室时,发现门上多了块牌子,上面大写着他的名字和头衔——“服务部主任×××”。这一下,技师非常满意,经理不费“一兵一卒”便将他“解决”了。

7.压力还是要点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人性中都存在一些惰性,当缺少压力时,这种惰性就很容易释放出来,使自己懒散、放纵。在一般环境中,因受这种惰性的影响,要挖掘人的潜力是非常难的。相反,当把一个人放于恶劣的环境中,或利用某种诱因,就可以让潜力冲破惰性的阻挠,发挥出来。给人以非凡的能力。

台湾台塑集团老板王永庆就深谙这个道理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条件激发员工潜能。

在招收新的员工时,王永庆不管他的学历、身份如何,都先将他们“下放”到基层现场学习培训6个月。在这期间,对学员进行每周一次的严格考核,并把考核结果记录在案。同时,每个都必须撰写心得报告,在训练结束的典礼上,王永庆会亲自进行抽查,并且当场给予评定。因此,这期间学员共同的感受是:压力非常大。

但是,正是这个充满压力的环境,磨练了新职员的意志和,使他们十分清楚自己的奋斗目标,干起事来马上就能上手。

在实行“压”的同时,王永庆还实行“拉”——给予职工非常慷慨的奖励。这一“拉”一“压”,使员工们有着“苦尽甘来”的期望,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潜能。

8.不要吝啬滴水之恩

中国人是非常重义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观念被许多人认可。如果你手下的员工得到了你真诚的尊重,关心、帮助和理解,那他成为你的死士的可能性是完全有的。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掘人力莫过于思”。

春秋时,有一个人叫豫让,是晋国人。侍俸过几个贵人,都不得意。后来,到了智伯处,很受他的信任。

在一次变乱中,赵襄子杀了智伯,豫让侥幸逃脱,发誓要为主人报仇。他隐名埋姓,化作囚犯,到赵襄子的府中修茅侧,伺机刺杀。可惜在行动时被捉住,但又再次逃脱。

然而他心中念念不忘报仇之事,为了让别人无法看出自己,他扮成乞丐,刮掉了眉毛,用漆改变了肤色,让身上长满的脓疮。他问妻子还能认出他不,他妻回答虽然样子看不出来,但声音却没变。于是他又喝药水把声音变得沙哑一些。一切准备停当,他埋伏在赵襄子必须经过的桥下,准备行刺。谁料赵襄子的马在过桥时失惊,卫士围马时又发现了他。

豫让被押到赵襄子车前,赵襄子问他:“你过去侍俸的那几个人也被人给杀了,你不去给他们报仇,为何偏偏千方百计的为智伯报仇?”“先前的那些人只把我当下人看待,我就像下人一样报答他们。智伯不一样,他把我与侠士看待,我就要像侠士一样报答他。”

三、激励的黄金原则

在激励员工时,要讲究许多原则和方法,否则,不使达不到激励的效果,还有可能把事情搞砸。

1.激励员工十不要

一不要搞错奖励对象。员工做的面包,却给他们上司或同事吃;

二不是要求过份。人无我完人,不要期望员工什么都行;

三不是只强调工作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员工的合理要求;

四不要高高在上,指手划脚;

五不要当老妈子领导,事事亲躬,累死的是自己;

六不要自作聪明,当工作进展顺利时,多出点子;

七不要处处揽权,不放手,忽视了员工的行动自主权;

八不要心胸狭窄,听不得异议;

九不要自高自大,忽视了群众智慧;

十不要好大喜功,多雇员工,认为组织庞大就是好。

2.激励员工六做到

一要做到让员工明了你对他们的期望,避免误会;

二要做到让员工对自己心中有数,不管他们做得好与坏,都要告诉他们好在哪里,坏在哪里;

三要做到有功不夺,把工作完成的功劳归功于大家;

四要做到平易近人,信任员工,帮助员工;

五要做到实情相告,将公司现状告诉员工,使他们把自己变为公司的主人;

六要做到注意细节,充分尊重员工的自尊自由、成就感和自信心。

3.松下公司激励员工的21点技巧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总结自己一生的经营实践,提出了激励员工的21点技巧,其分别是:(1)让每个员工都了解自己在公司中所处的地位,并且要定期和员工讨论他们的工作表现。(2)一定要给予奖励,但须与成就相当。(3)如果公司中有某种改变,应事先通知。而且员工如能先接到通知,工作效率一定比较高。(4)让员工参与同其切身利益有关的计划和决策的研究。(5)信任员工,赢得他们的忠诚和信赖。(6)告诉员工他所担任职务在整个公司中的重要性,让他们有责任感。(7)以身作则,任何事先要求自己做好,为员工树立榜样。(8)聆听属下的各种建议,切勿粗暴打断或对其忽视。(9)实地接触员工,了解他们的兴趣、习惯和敏感事物,对他们的认识就是对你资本的认识。(10)言行一致,不要让员工看轻你的威信,同时不要让员工弄不清到底该干什么。(11)如果有人举止怪异,应该追查。(12)万一你犯错误,立刻承认,并且认真地表示歉意。如果你推卸责任或是责任旁人,别人一定会瞧不起你。(13)在责备某人之前,先指出他的优点,表示你只是希望能够帮助他,这样才能使其心服口服。(14)维护员工应有的权利,并让员工履行其应及的义务。(15)尽一切可能去安抚不满情绪,否则所有员工都会受到波及。(16)把握住每一个机会,表明你以自己的员工为骄傲,这样能够使他们充分发挥自身潜力。(17)尽可能委婉地让大家知道你的想法,没有人喜欢被蒙在鼓里。(18)制订长、短期目标,以使员工可以用以衡量自己的进步。(19)提出建议性的批评,批评应有理由,并帮助被批评者找出改进或者改正的方法。(20)假如有人发牢骚,应赶紧找出其不满的原因,及时加以改进或弥补。(21)解释要做某事的目的,员工会把事情按照你的目的做得更好。

第三章 点到为止,死海复生

一、忠言逆耳利于行

人常说批评是“忠言逆耳”,却是“利于行”的。其实批评自己的人,一般都是真心对待自己,希望自己能改正缺点,朝着的方面发展的,对被批评者可谓是一片坦诚。

可以说,人的一生是在批评中长大,成熟起来的。当一个人还是小孩子的时候,父母、家人通过批评来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该做的。回想一下我们的童年,谁不曾常听到这样的批评:“不要把手放在嘴里,脏得很。”“吃饭前怎么不洗手?”“你太调皮了,真不听话。”而长大一些又会听到诸如“不要只关心自己,要关心一下别人”“别老迟到”等等来自老师、同学、家长的批评。几乎没有人能做到从不批评别人,也几乎没有人会从不受到别人的批评。

批评是能使人更加成熟和完的良方,是使人成功的阶梯。从批评中可以认识到自己的缺点、错误,从而修正自己的言行、思想,慢慢形成自己正确的处世方法和对待生活的态度,而若视批评为别人对自己的讽刺、打击,一听就如坐针毡、暴跳如雷,则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进步的了。

从前,郭国的国君出逃在外,他对为他驾车的人说:“我渴了,想喝水。”车夫把清酒献上。又说:“我饿了,想吃东西。”车夫又送上干肉和干粮。

郭君问:“你怎么准备的?”

车夫回答:“我储存的。”

又问:“你为什么要存这些东西?”

车夫又回答:“为您出逃路上充饥解渴呀!”

又问:“你知道我将要出逃吗?”

车夫说:“是的。”“那你为什么不事先提醒我呢?”

车夫回答说:“因为您喜欢虽人说奉承话,却讨厌人家说真话。我想过规劝您,又怕自己比郭国灭亡得更早,所以我没有劝您。”

郭君一听变了脸色,生气地问:“我所以落到出逃的地步,到底是为什么呢?”

车夫见状,连忙转变了话题,说:“您流落在外,是因为您太有德了。”

郭君听后又问:“有德之人却不被国人收留而流落在外,这是为什么呢?”

车夫回答说:“天下没有有德之人,只有您一个人有德,所以才出逃在外啊!”

郭君听后喜不自禁,趴在车前横木上笑起来,说:“哎呀,有德之人怎么受这等苦哇?”他觉得周身劳累,就枕着车夫的腿睡着了。

车夫用干粮垫在郭君头下,自己悄悄地走了。后来,郭君死在田野里,被虎狼吃掉了。

郭君在穷途末路之时,仍不能体会对自己忠心耿耿的车夫的一片赤诚之心,仍改不掉喜欢听奉承话的毛病,由此可知,他的失败不是偶然的了。

不过有良苦的用心还需有良苦用心的表现,让对方知道批评者实际是打心眼里欣赏自己,喜欢自己,支持自己或是为了自己着想的等等,才能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所以批评者首先就要考虑,该批评是否是于对方有益的,能否让被批评者相信按照批评语的要求改进之后,于自身有益。不能诱之以“利益”的批评,会使被批评的人觉得自己改正行为是为了批评者的利益。于是对批评会有更多的抵触情绪,使原本的一片好心也因方法不当而遭人误会。

就心理学而言,一个批评与被批评的过程是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在思想、感情上的相互交流与认同的过程。人在批评过程中越是尊重、理解对方的处境,就越能够获得对方对自己批评意见的重视与接受。在发表批评意见中,尊重使人懂得爱护虽人的自尊心,维护其面子,不出语伤人,不逞口舌之快;理解使人学会设身处地地去替别人思考问题,讲话不自以为是,不强加于人。在接受批评意见中,尊重使人竭力认同别人批评意见中的有益部分,并予以积极的肯定。人们越是能够尊重理解人,就能越能够冷静,客观地面对别人的批评意见。从此意义上讲,尊重、理解是使忠言不逆耳,闻过不动怒的转化条件。

师经是魏国宫廷里的一位琴师,经常给魏文侯弹琴。

一天,师经弹琴,魏文侯随着乐曲跳起了舞,并且高声说道:“我的话别人不能违背。”

师经拿起琴去打魏文侯,没有打中,却把帽子上的穗子撞断了。文侯问手下人说:“身为人臣却去打他的国君,应该处以什么样的刑罚?”

文侯手下的人说:“应该烧死他。”于是把师经带到堂下的台阶上等候。

师经说:“我想在死之前说一句话,可以吗?”

文侯说:“可以。”

师经说:“以前尧舜作国君时,只怕他讲的话没有人反对;桀纣作国君时,只怕他讲的话遭到别人的反对。我打的是桀纣,不是我的国君。”

文侯听后,说:“放了他吧!这是我的过错。把琴挂在城门上,用它作我的符信;不要修补帽子上的穗子,用它来时常告诫我自己。”

正是师经从文侯的长久统治来考虑,批评文侯不该学桀纣独断专行;而文侯也从批评中听出这是文师对自己的忠心与关怀,所以才能最终将逆耳忠言接纳下来,并免了师经的死罪。

二、点到为止,死海复生

晏子是齐国一位善谏的大臣。晏子死了17年后,齐景公有一次请大夫们喝酒。景公射箭射到了靶子外面,满屋子的人却众口一词地称赞他。景公听后变了脸色,并叹了口气,把弓丢在一旁。

这时,弦章进来了。景公说:“弦章,自从我央去晏子到现在已经有17年了,从来没有听到别人对我过失的批评。今天我射箭到了靶子外,他们却众口一词赞美我。”

弦章说:“这是那些大臣的不好。他们本身素质不高,所以看不到国君哪些地方不好;他们勇气不够,所以不敢冒犯国君的尊严。但是,您应该注意一点,我听说:国君喜欢的衣服,那么大臣就会拿来替他穿上;国君喜欢的食物,大臣就会送给他吃。像尺蠖这种虫子,吃了黄颜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要变黄,吃了绿颜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要变绿,作为国君大概总会有人说奉承话吧!”

弦章的话在景公听来颇有道理,明白了奉承者不过是投自己所好,如果自己对奉承话深恶痛绝的话,就很少会有人来自讨苦吃了。弦章虽未直接进一步批评景公喜欢听奉承话才造成如此局面,但景公已深刻领悟到了这一点,事实上,若弦章再画蛇添足地批评景公一番,效果反而不会有仅点到为止好。

当人们发表批评意见时,还要注意不要滔滔不绝讲个不停,使当事人没有时间与机会来思考你所提出的意见。这种言语吐啰嗦的行为,不仅冲淡了主题,而且也是对当事人不尊重的表现,是值得人们重视的。

在心里咨询当中,咨询者常常在讲话中有意地停顿几秒钟,以观察对方是否有话要说。同时,他还会不断地运用沉默来暗示对方思考自己讲过的话,并提出问题。这种手段不单给来咨询者以充分说话和思考的机会,还可促进咨询者与来询者之间的相互共鸣和理解。

卡耐在把说话吐啰嗦当作影响人们接受批评意见的因素之一。他指出:“我们每说一句话,都应显示出其说话的价值与力量。没有力量的话就是没有价值的话,等于没说一样。不能达到说话目的,那就是废话,废话就意味着吐啰嗦。所以,批评的艺术还在于言语简明扼要,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反之,话讲得多了,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对方会对你产生反感,反倒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发表批评意见,还应忌扩大事端,那将一些不相关的事情也扯进来,使得当事人越听越不耐烦,增加其对批评的抵触情绪,特别是对于要面子的人,在发表批评意见时不断扩大批评范围,无疑是逼他不认同批评意见。

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常见的问题就是唠叨。本来是出于对彼此的爱与关心,但因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一件事做错了,将其以前做错的也牵扯进来,进行一番批评,使得对方不但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当前的批评,反而还不得不为自己以前的行为进行辩护。

就心理学而言,在批评当中扩大事端,等于改变两个人原有的认知对象及其认同条件。这正如前面举例中说明的那样:当丈夫因一天不做家务事而受到妻子指责他从来不干家务事时,他会本能加以反驳,因为其批评话题已产生了本质性变化,即双方认同的基础已不是谈论今天这一具体事件,而是把以前所有错或不错的事合在一起,难怪丈夫会感到委屈不服了。

另外,一个过错进行一次批评。要想对一个已知过错引起注意,一次提醒就足够了。批评两次完全没有必要,面一次就成了唠叨了。如果总把过去的错误翻出来并唠唠叨叨地没个完,对于批评者来说完全是愚蠢和无效的。“妙语精言,不以多为贵”。批评人,话不在多,而在精妙,所谓“言贵精当”。言语精炼,往往能一语中的,使听者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多的信息;一语道破,使对方为之振动,幡然醒悟。如果拖泥带水,东扯西扯,反而使人不得要领,让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甚至产生急躁情绪,也就达不到批评的目的了。

三、恰到好处,妙处生花

战国时候,秦国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要赵国送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方肯发兵。但赵太后执意不肯,虽然满朝文武都极力劝谏,仍无济于事。最后赵太后干脆宣布:“谁要是再来劝我,我就吐他的脸。”

后来左师触龙言求见,太后知道他也是来规劝的,于是满脸怒气地等他来。触龙言慢慢地走到太后面前,请罪说:“我的脚有点毛病不能走快,因而好久没有来看太后,却心下惦念,故今特来拜望。”太后见此便说自己现在也得靠车行车。触龙言又问了太后饭量等其他一些情况,这段家常话使太后的怒容全消。

之后,触龙言又求太后允许他的小儿子在王宫卫队里当一名卫士。太后满口答应,并问触龙言儿子多大岁数了。触龙言答曰:15岁,并说要在死之前为儿子安排好立身之处。太后见此便问男人是否也疼爱孩子。触龙言曰:比起女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此时,触龙言顺便问太后疼爱燕后(赵太后之女)是否甚于长安君。太后答曰:比不上长安君。由此,触龙言强调说父母疼爱孩子应为他们的前程着想,并举例说赵太后自己当年与燕后分别,难舍难分,依依惜别,但每次祭祖的时候,却祷告让燕后留在燕国,不要回来,以使其子女世世代代为燕王。讲究这番话,触龙言反问太后:您这样做,不正是为燕后的长远着想吗?太后点头称是。

此时,触龙言话锋一转,向太后道:自此三世之前,自赵国内大夫升诸侯以来,每一代国王的子孙凡是封侯的,其后期还有吗?太后摇摇头,触龙言又问:不光是赵国如此,其他子孙受封的后代还存在吗?太后又搔搔头,由此触龙言评论道:这是因为他们的地位显贵却没有功勋,待遇优厚却没有功绩所致。如今您给长安君以显贵地位,膏腴之土,却没有给他为国立功的机会,这样一旦太后不讳,长安君又何以使赵国自立呢?因此老臣认为你爱长安君却没有替他的长远考虑,爱长安君不及爱燕后深。

至此,太后完全接受了触龙言的批评与劝说,便回答道:“好吧,就按你的意思。”之后为长安君准备了100辆车子使齐,齐国随即发兵救赵,从而退了秦国之军。

在这一事例中,触龙言之所以能够使赵太后改变初衷,同意将长安君送往齐国做人质,就在于他巧妙地运用了父母疼爱儿女的人之常情为契机,批评赵太后不为长安君的长远着想,会因疼爱一时误了一世。由于触龙言深刻地体会到赵太后爱子心切,于是从聊家常开始,请示太后将自己的小儿子安排在宫中当卫士,到评论太后爱燕后与长安君的差别,到最后建议爱长安君应使春为为国立功的机会,始终未探讨送长安君质齐与退秦军的利害关系,恰到好处地既顺了太后的心意,又使太后接受了批评意见,不愧为忠言不逆耳的典范。

秦汉之际,刘邦率兵攻破函谷关,入咸阳,灭了秦朝。他进入秦朝皇宫,见宫室帷富丽堂皇,美女珍宝不计其数,于是流连忘返,想留在宫中,享受一下做皇帝的快乐。跟随刘邦出身草莽的樊哙,知此,气冲冲地责问:“沛公,你是想得天下,还是想当富家翁?此室中所有,皆秦所以亡天下也,沛公赶快回霸上,千万别留在宫中。”刘邦听了,大为反感,脸上露出不悦之色,不予理睬。不一会儿,张良也来对刘邦说:“只因秦王贪暴,不得人心,你才取得了今天的胜利,我们既然为天下除去暴君,理应以俭朴为本,现在刚进咸阳,若又像秦王一样享乐,岂不等于助纣为虚?况且!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希望您能听从樊哙的劝说。”他们终于说服刘邦还军霸上,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张良与樊哙同为批评刘邦,但因两人说话的方式不同,而效果也大相径庭。刘邦率先破秦入关,正功成名就,志得意满之时,逆耳忠言是很难听进去的。而出身草莽的樊哙全然没有意识到这些,一阵反诘中含讥讽,令刘邦反感,故而对他的意见置之不理。而张良的批评则从分析秦为何灭亡和刘邦为何得胜入手,然后总结说明贪图享乐的后果,最后再肯定了樊哙意见的合理性。张良的分析恰到好处地扣住了刘邦的心理状况,强调刘邦所关心的成败问题,再加上语气委婉动听,虽是批评意见,刘邦也欣然接受。《说苑·正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吴准备攻打楚国,他知道这个计划会遭到很多大臣们的反对,于是对左右的人说:“谁要是对我攻打楚国发表反对意见,我就让他去死。”因此很多大臣都不敢来指出这个计划的错误:攻打楚国会给吴国带来很大危害。吴王的宫廷近侍少孺子为了劝谏吴王,想了一个办法。

一天,吴王早朝时发现少孺子浑身湿漉漉的,就问他是怎么回事。少孺子说:“我带了弹弓,在后花园闲逛,想打点飞鸟。突然我发现了一件让我不能忘怀的事情:一只蝉在树上凄厉地鸣叫,喝着露水。蝉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在它的下方悄悄地向上爬,正想把它作为自己的早餐呢!那螳螂伏屈着身子,张着足爪,沿着浓密的枝条,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蝉。可螳螂哪里知道,这时有一只黄雀正藏在不远的一根树枝上,正要展翅飞来啄那只螳螂!黄雀伸着脖子以为很快就可以将螳螂吃到嘴里,哪里会想到这时我正用弹弓瞄准它,它也完蛋了!这三个小东西,都是只顾前,不顾后,它们的处境真是太危险了……而我呢,则因为看到这么精彩的场面,时间久了,让露水把衣服都沾湿了!”吴王听了少孺子的话,心中猛然警醒,同时也明白了少孺子的一番良苦用心,于是决定放弃攻楚的计划。

少孺子本来就是要批评吴王错误的计划,但鉴于吴王的威严和其下的命令,不能直接进行批评,于是连用三种动物,比喻其做事只图眼前利益,不知祸害就在后面,从而使吴王醒悟,接受了他的批评。正是因为少孺子懂批评的艺术,将批评意见寓于故事中,才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又进了忠言,可见恰到好处地运用批评之言,是能否达到批评效果的决定要素之。

四、刺话难听,人言可畏

批评他人,应讲究技巧和语言,不能讥讽,挖苦他人,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和面子,否则批评只能产生更多的负面效应,而无法起到催人奋进,劝人改过的作用。

有这样一件事。在一次会议上,张教授遇见了一位文艺评论家。互通姓名后,张教授对这位文艺评论家说:“久仰久仰,早知道您对天上的星宿很有研究,是位大名鼎鼎的天文学家。”评论家没有反应过来,以为是张教授搞错了,忙说:“张教授,您可真会开玩笑,我是搞文艺评论的,不研究什么天文现象。你弄错了。”张教授正言答:“我怎么是跟您开玩笑。在您发表的文章里,我时常看到您不断发现了什么著名歌星、舞台新星、歌坛巨星、文坛明星等众多的星宿,想来您一定是个非凡的天文学家。”

本来张教授是试图用幽默的语言,批评这个胡吹乱捧,不负责任的“评论家”。但张教授的幽默饱含了讥讽,过于尖锐,看似幽默,实则尖刻。他的奚落与嘲笑大大伤害了这位文艺评论家,表现出一种对对方人格的蔑视,这已大大超出了积极批评的范畴。试想,这位文艺评论家尽管在文章中不负责任地乱捧“明星”,可是这样的批评他能接受吗?非但不会接受,恐怕还会奋起批击与张教授反目成仇,想必张教授的目的并非如此。因此出于善意的批评是不能讲刺话的。

战国时期,魏国吞并了中山,魏文侯把这块新占土地分封给了自己的儿子。事过不久,他问群臣:“我是一位怎样的君主?”群臣齐声答道:“仁君。”然而大臣任座却大声说:“您得了中山,不封给自己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怎么能说是仁君呢?”因为按当时的礼仪,这样的地方都应封赏给君主的兄弟,魏文侯这样做显然是不合礼仪制度的。文侯听了大怒,任座也叫得急忙逃离。

此时文侯又问翟璜,翟璜说:“您是仁君。”文侯又问:“你为什么这样认为?”翟璜说:“我听说,君主宽厚,大臣耿直。刚才任座说话那么坦率,这是以说明您是一位仁君。”文侯听后又喜又羞,赶紧叫翟璜把任座请了回来,并亲自下堂迎接,待为上宾。事后把中山改封了他人。

大臣任座在批评文侯时,不注意方法,快人快语,讲了很刺激文侯的话,于是文侯大怒,任臣自己也被吓跑了:而翟璜却很懂得批评的艺术,寓贬于褒,表面上听来是称赞文侯,实际上隐含着对他的批评,既间接地批评了文侯的不妥行为,又没伤到文侯的尊严,还使文侯猛然醒悟。

对方有了缺点或犯了错误,如果只是一味地横加批评、讲刺话,“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总是这样?”“你这样的太不应该了”等等,这种方式是不太妥当的。当某人做错事时,在他内心里有时会有反省,觉得抱歉、恐慌、不知所措,此时如果你再批评指责他,那么他会因为你的谴责而羞愧难过,有的甚至从此一蹶不振,无法再树立自信。如果换种语气,换个句子,比如:“从今以后,你自己要多加注意。”或者说:“我想,下次你一次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对方不仅感激你对他的信任,同时会感受到你的真诚,更重要的是有了改正错误的信心。对方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必定小心谨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而且时常提醒自己注意以前不曾注意到的缺点、毛病,适时修正自己。

勉勃·胡佛是一位著名的试飞习行员,经常参加飞行表演。有一次,他在圣地亚哥举行室中表演返回洛杉矶驻地,途中飞机的两个发动机在300米高度时突然熄火,他凭着熟练的技巧使飞机降落。虽然人无伤亡,但是飞机遭到严重损坏,着陆后,胡佛立刻检查飞机燃料,发现果然是燃料加错了。

回到机场后,他要见见为他座机服务的机械师,当时这个年轻人已经为自己的过失而非常苦恼,当胡佛走近他时,他流泪了。由于他的过失,一架非常昂贵的飞机被毁了,而且差点使三人送了命。胡佛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怒气冲冲地批评,指责这位机械师的失误,而是上前搂着他的肩膀说:“为了向你表明我坚信你不会再这样做,我希望你明天为我的F-15(战斗机)提供服务。”

结果可想而知。这位机械师在今后的日子里不但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而且会因为这样的增大而干得更加出色。如果胡佛劈头盖脸就给这位机械师一顿讽刺打击或是严厉的批评,不仅可能会大大地伤害机械师的自尊心,而且会使他变得沮丧、自卑、畏首畏尾,甚至放弃他本来可以做得很好的机械师的工作。

另外,要做到不讲刺话,还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假如心中不高兴,切不可在言语态度上流露出来,特别注意言语间不可含有讥讽或敌意。避免在批评他人时做出握拳、瞪眼、皱眉、把脸沉下来等发怒的表示。使原来不带“刺”的话,也让被批评者听来觉得面子上过不去或怀疑你是对其心怀不满,这样也就不会继续听你所说的内容了。应尽量用平和或温和的态度去面对你的批评对象,尽量剔除感情成分,学会借表情、态度、声调增加批评语的积极效果。

五、用事实来说话,蛮汉也得三低头

有时候批评他人,无需迂回曲折,绕山绕水地暗示一番,只需要用事实轻轻一点,就能够达到效果,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一个病人在和医生约定的时间准时到达,可等了15分钟后医生才到。他非常气恼,觉得医生这种不守信用的行为实在是无礼,他必须提出批评,否则心里感到不平衡:自己受到了轻视,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于是他通过以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批评意见。

他进入医生办公室后,先用手指了指手表,然后冷笑了一声说:“现在是2点15分。”医生似乎没明白他的意图,敷衍说:“是吗?”医生的回答更激怒了这位病人,可他仍是说:“现在是两点过一刻。”尽管他内心是非常愤怒,可脸上仍保持平静。他在克制自己,试图用暗示让医生明白自己的意思。可医生仍装糊涂:“两点过一刻又怎么样?”这下病人忍无可忍了,终于指出了医生的错误:不该迟到,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不守信用。医生这才向他道歉。

这位病人开始想用迂回的暗示法将自己的批评信息传递给医生,让医生接受批评,并为自己的错误道歉,可医生并不愿意坦然接受。这位病人因此更加恼火,最后直接了当地将医生迟到,耽误了病人时间的事实说出来,医生才接受了批评。

现实生活中确实会常常遇到这种情况,有时需要直截了当地提出批评意见,“摆事实,讲道理”,令对方醒悟,否则你采用委婉的或迂因的办法,对方并不能领会你的批评意见,或者是故意回避、装糊涂,有时还会引起对方的误解,双方产生新的矛盾。

德皇威廉二世设计了一艘军舰,自以为得意,便请国际上著名的造船家来进行鉴定,一位造船家对皇帝的设计提出下述意见:“陛下,你设计的这艘军舰将是一艘威力无比、坚固异常、速度超群、装备上乘、十分美丽的军舰。但看来它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只要它一下水,就会立即沉入海底,如同一只铅铸的鸭子一样。”这位造船家的批评站在事实的基础上,即船虽然设计得很坚固,装备又精良,但却缺乏作为船最重要的特点——能够航行。这样的批评,一语中的,一下子就使德皇幡然醒悟,取消了实施造船的计划,避免了损失。

战国时期的“农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许行主张人人自食其力,一切东西都自己做,万不得已才进行交易,根本否定了社会分工。因此他和他的弟子数十人,都穿着粗布衣,靠打草鞋、织席子来维持生活。有一个叫陈相的人本来信奉儒家思想,但一见到许行,便改换门庭,信奉“农家”学派了。有一次,陈相遇到孟子便竭力宣扬农家思想,他说:“我计为许行先生的观点很有道理,凡是贤明的君主都应该与百姓同耕作,自己亲自做饭吃,同时兼理朝政;如果不能自给自足,怎么能称得上是贤君呢?”孟子于是问道:“那么许先生是否必定自己种粮食然后自己做饭吃呢?”陈相回答说是的。孟子又问:“那么许先生一定是自己织布做衣服了?”陈相说:“不是,许先生穿的粗布衣服里用麻做的粗布衣服。”孟子又问:“许先生戴的帽子是他们织布做的吗?”陈相回答:“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孟子又问:“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布做帽子呢?”陈相说:“怕对耕种有妨碍。”孟子又问:“许子用锅做饭,用铁具耕地,这些都是他亲自做的吗?”陈相说:“不是的,也是用粮食换来的。”孟子因此说:“如果许先生用粮食去换锅、农具,这不能说对陶工和铁匠有所妨碍,那么陶工和铁匠用器具去换粮食,又怎么能说他们对农夫有所妨碍呢?况且许先生主张自给自足,那他又何不自己亲自做陶器和铁具,一切东西只是自己家里拿来用?又为何忙忙碌碌地拿粮食与别人交换呢?”

孟子用设问诱导的方法,一步步地摆事实讲道理,将许行的观点驳得体无完肤,却又合情合理,让陈相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孟子的批评意见,毫无孟子故意打击自己信奉的学派的感觉。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如此,捷径总是最短的路,最有效办法常常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其实有时候直接将对方的缺点、错误指出来,反而是避免伤人自尊心、避免双方误会、避免便人产生逆反心理等的最好方法,往往能达到批评者预期的效果。

批评也是一种赞美,有人批评自己,表明对方在某些方面很欣赏自己或对方很喜爱、关心自己,否则,谁也犯不着冒着得罪人的危险去批评别人;批评也是种赞美,它从侧面反映出你在许多方面是做得不错的,缺点错误仅存于某些小的方面,否则就用不着批评,而应该惩罚,兴师问罪了。

所以,当一个人受到他人批评时,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心平气和地听取对方的批评意见,看到批评对自己进步、成熟的重要性,勇敢面对别人的批评,对于合乎情理的地方进行积极肯定并确实改正,对于不合情理的意见,须保持冷静头脑,使之对自己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第四章 赞美从洞察人心起步

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研究发现,眼睛是透露人的内心世界的最有效途径。人的一切情绪、态度和感情的变化,都可以从眼睛里显示出来。而且,人对自己的语言可以做到随意控制,可以完全为了暂时适应某种特定情境的要求而口是心非,但人们对于自己的目光却难以随意控制。观察力敏锐的人,可以很好地从一个人的目光中看到一个人内心的真实状态;可以从一个人的眼睛看出究竟是真的镇定自若,还是强装镇定其内心却很慌乱。

我们常常说有些女孩子的眼睛水汪汪的像会说话似的,这就是因为她们的眼睛富于表情、有神、善于传递内心丰富的感情。实际上,人内心的情感波动都会反映到眼睛中去,心理学家的研究证实,人的情绪变化首先会反映在不自觉的瞳孔改变上。当人的情绪从中性变得兴奋、愉快时,瞳孔会不自觉地放大。一个男子看到迷人的女郎,或一个女性看到潇洒的男子都会有瞳孔放大的反应。此外,人的惊喜,情绪愉快程度因某种刺激突然增加,也同样会产生瞳孔放大反应。有人研究过人们打扑克时的瞳孔反应,发现如果抓到了自己期望的好牌,情绪兴奋性会徒然上升,并出现瞳孔放大。

更进一步的科学研究还揭示,对于令人厌恶的刺激物,人们的瞳孔反应不是扩大,而是明显缩小。当人们的瞳孔反应不是扩大,而是明显缩小。当人们的情绪从愉快转向不愉快而突然出现令人不快的人或事情时,瞳孔会不自觉地缩小,并伴随程度不同的眯眼和皱眉。可见,人的眼睛是其内心情感状态的良好指示器。

眼睛不仅是心灵的窗户,更重要的是:“眼睛会说话。”心理学家发现,目光接触是最为重要的身体语言沟通方式。如果一个人斜靠在墙上,在没有目光接触时,这个姿势可能意味着休息。而如果与某一个特定的人保持某种目光接触,这个姿势的意义则可能变成了轻视对方。因此,在要赞美他人之前,首先要从眼睛的表情中抓住对方感兴趣的所在以及对自己的态度如何等各方面的信息。

首先,要与对方保持目光接触,这样不但能表现出你对他的注意,也可以观察出他对你是否注意,只有在他注意你的情况下才能展开你对他内心的洞察。语言沟通是具有明确的信息发送和信息接受、分化的过程。当你与你的赞美对象交谈时,如果对方在整个过程中都与你保持一定的目光接触,就说明他在倾听你的谈话或是专注于与你谈话。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展开下一步骤:“察言观色”。在与对方的交谈中,通过观察对方眼神中的愉快、高兴、激动、幸福或是厌恶、挫折、悲伤、敌对等情绪的变化,就可以得到关于对方的一些重要信息,如喜欢什么,讨厌什么等;同时还可以从其眼神中看出对你的态度热情、欢迎、抑或冷漠、排斥,从而决定是否要赞美以及赞美的时机等。

另外一方面,如果你在赞美他人之前,没有与其进行交谈,目光接触同样很重要。与人见面,一双真诚而热情的眼睛会立刻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眼睛会说人们内心深处的话,它可以表明你对他人的好感。同时,从目光接触中你可以大概观察出对方的人品、性格等重要特征。孟子曾说过,看人胸中正与不正,看他的“眸子”即可,正直的人眼光光明坦荡,不正之人则眼光怯懦灰暗。如果你看一个人第一眼时,就已发现其眼邪心不正,相信如果不是带着特殊目的,是不会有兴趣去赞美这种人的。

生活中还有更多的情况是熟人之间的赞美,这同样需要多从其“心灵的窗”中洞察其内心。因为熟,大家都互相了解,若平时多观察,更能从对方的眼睛中获取较多信息,了解对方的喜、怒、哀、乐,了解其为人,这样赞美起他来,一定是“一赞穿心”收效很好了。

二、学会看相,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的微妙心理经常会从人的表情上展现出来,因为面部肌肉比身体其他部位更富于敏感和弹性,更能反映感情的变化,因而人们常说,“出色的演员会用表情说话”。但表里不一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所谓“外表好看,心隔肚皮”,所以有必要仔细观察面部表情的细微动作,学会识破伪装和掩饰。“看相”对于洞悉人心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巧用赞美须先学会当个“相面先生”。

1.人的表情有时是一种伪装

大家都有经验,内心有什么高兴的事,脸上的肌肉就会放松驰;相反,发生了哀伤的事情,会不自觉地紧皱眉头甚至不自觉地掉下眼泪。人类微妙的心理动态,的确会经常出现在表情上,表情有时比语言更能传达心声。从表情看透人心似乎是简单易行的事,但问题在于人的表情与内心的情感往往并不一致。原因在于人们常常为了掩饰自己的心理活动而从表面上刻意做出不同的表情,有时甚至是表情与心内正好相反,即出现人们常说的“表里不一”现象,有些人的表情只是出于一种虚伪的应付与真正的感情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以生意上的谈判为例,看到对方充满兴趣的表情,笑眯眯地听着自己谈话,真以为这次谈判一定成功,不料结果却遭到对方的婉言拒绝:“你所说的我都了解,你的意见也很高明,但这一次真对不起,我们已将机会让给了另一家公司。”而我们自己在购物时也常常会“口是心非”,明明觉得某物不错,价格也还算公道,但为了让老板再降价,我们往往会对其大加贬低,摇着头,皱着眉,“从鸡蛋里挑骨头”。

但这些并非是有意否定自古传下来的一种说法,“表情是照见人心的镜子”,而是想说明:如果你无法从表情去理解对方真实的感情,是由于对方表面的伪装和掩饰,使你看不透对方的真心,但从本质上说,这是因为你尚未熟练掌握深层心理分析术,应该从现在起开始学习、训练,最终定能正确地洞察人心。

2.照见人心的面部表情

脸上肌肉的变化可以作为探索深层心理的明显线索,因为这里的肌肉分布较其他身体部位更高度发达。这一点在心理学上是已经肯定过的,此外也有人对大脑皮层的运动领域做过调查,同样发现脸和手的运动领域比身体的其他部分多。其中眼睛嘴巴的四周又是脸部最为活跃的部分。因此我们只要观察随着某种感情出现的表情变化,即很容易发现感情的变化与脸上的肌肉动态是相互对应的,例如的愉快的表情是脸颊提高,嘴角向后扯,不愉快的表情是脸颊下沉,嘴角下垂。所以,相应的感情变化,脸上的肌肉即呈现相反方向的运动。根据这种肌肉变化的基本特征,便形成了相应不同感情的表情。

3.越想压越压不住的感情

被压抑的感情如球中之气,在表情的内侧逐渐高昂。当气球被吹起来时,球面逐渐增加张力,图案会因此而越来越清晰,面部表情也终将显示出被压抑的神情。

在感情压抑的情况下,面部肌肉的变化与直接表现感情时不一致,有时还会在身体的其他部位以动作反映出来,因为压抑毕竟是相当痛苦的行为,所以表情和动作即会呈现异常状态,而以不平衡的形态展现出来。据某个百科辞典推销员说,把样本交给认为有购买希望的顾客后,顾客开始默不作声地看辞典的内容,这那里决定要不要买的关键时刻,这时有经验的推销员必须抓住这个瞬间,直视顾客面部,以便看脸色行事。他还说,坐在顾客对面观察还不行,应该坐在顾客的斜侧面去,以便看清顾客侧面肌肉的变化,有趣的是,那张从正面看去似无表情的脸上,侧面的波动却显示了他内心感情变化。这就是说,顾客虽不愿立即正面表现出他要与不要,但侧面的表情却显示出他内心判断的过程。

还有另外一个典型例子,美国小丑学院训练课程之一,是要做出与内心感情不一致的表情,比如心里非常气愤,脸上却相反地露出笑容,其训练目的是要学生能不受感支配而自由操作表情。据说,由于这是一种扭曲感情的训练,该校每年都有两、三名学生在训练中途患精神官能症。由此可见,要作出感情与表情不一致是件相当困难的事,并非人人都能驾轻就熟。

由此可见,要想透视表里不一,并非困难多多,只要多留心细节,多观察,就会很容易“拔云见月”看清其内心所想了。

4.外表冷漠,内心狂热

现实生活中常会遇到这种人,即不论听到别人说什么或自己看见了什么,都似无动于衷不露声色。很多人遇到这种人的表情时都会手足无措,其实大可不必自乱方寸,而应尽量避免直接指出他内心的纠葛,因为其实际上是正拼命压抑自己的感情,如果此时问他为何作出如此表情,更会刺激他呼之欲出的感情,不利于坦诚沟通。

不过,同样是无表情,有时则是极端不关心或藐视的表现。比如,你在说话,他却在看着别的什么,或者呆呆地望着你,做出一副莫衷一是的表情。其实这种无视于你或不感兴趣的表情,有时却是一种好意和爱情的一种反面表现。特别是女性,由于不敢大露骨地表现自己的爱心,但又担心对方不明白自己的感情,压抑与挣扎相斗争,就装出一副相反的表情。所以如果你看到女方对你做出漠不关心你的样子,千万不要当真去记她的账,相反,你应该认识到她对你的感情与关心。

人的表情与人的内心活动息息相关,如何观察外表,从中获得对方内心活动的真实信息是需要动一些脑筋和积累一些经验的,但因为要与人相处,要达到让自己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或是让他人帮助自己等等目的,就必须学会如何“看相”,而这些又都是有助于成功赞美的辅助条件。

三、语言是心灵的外表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感情,传递信息最重要的媒介,而同时人的各种心里变化也能从语言中透露出来。虽说许多人为了掩饰内心情感,常会心口不一,说一套,做一套,但从对方的音色、语调、音量、用词等等方面,仍然可以洞悉说话者的内心。

1.从音色了解对方的心理与性格

高昂的声音中如果尖锐响亮,通常是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而愤怒的时候,同时也是感到紧张的时候。对方发出这种声音时要特别留意。相反,情绪平和安详,觉得对方的分份化自己低时,音频会放低而带有沉重感。当对方充分理解自己所说的话时,语调也会渐渐变沉变低。换言之,声音语调的高低是判断对方紧张感的关键。而若要赞美他人,则切莫选择其感情激动时,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达不到所想要的效果。

声音大小和个人的性格有密切的关系,喜欢大声怒吼的人通常支配欲强,喜欢单方面贯彻自己的意志,从自我为本位。声音小者,多半性格内向或习惯压抑自己的感情。

另外,声音显得单调而没有抑扬顿挫的韵律时,通常是对对方抱有冷淡的感情,或不想与之打成一片。精神上处于不安的时候声音也会变得单调。觉得无聊或懒得回答时,声音也会渐渐失去韵律感。而且有韵律感,显得生气勃勃的声音,是与朋友交谈或对对方有亲近感时所发出的。在购买想要的东西时,声音自然会流露邮韵律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