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妈妈陪你快乐长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1 22:57:50

点击下载

作者:慧芳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孩子,妈妈陪你快乐长大

孩子,妈妈陪你快乐长大试读:

前言

快乐,这是每一个人都向往的,孩子们也不例外。快乐,就像一个甜蜜的精灵。孩子一旦具备了让自己快乐的能力,在他们的世界里,四处就像散播着甜蜜的糖粉,让人忘掉烦恼和忧愁,从而积极愉快地面对生活。而且,他们的智力和品德也都会相应地得到更加健康、科学的发展。

身为人母,你想让自己的孩子快乐吗?

我们毫不怀疑,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快乐的一生,但是你知道吗?你的做法却未必正确,因为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有自己的行为模式,有自己的心理世界,等等。你如果不了解这些,一味地按成人的标准去教育,就会让孩子烦恼和痛苦。

例如,你可能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并把这样的付出,当成是对孩子的爱,但孩子不能独立做自己,他会认为这是一种束缚,会快乐吗?你可能竭力让孩子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并把这样的干预,当成是对孩子的爱,但孩子不能自由做自己,他会认为这是一种奴役,又怎会快乐?

换一种方式爱孩子吧,快乐是孩子的权利,所以无论是对孩子进行早期启蒙教育,还是培养孩子的基本人格,妈妈们都要从孩子的天性出发,实施快乐的教育。

教育也可以快乐地进行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想实现这一点并不难。《孩子,妈妈陪你快乐长大》,立足于家庭教育的现状,结合当今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分析,从“给孩子最好的爱:只陪伴,不设限”、“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让孩子当主角,做最好的自己”、“没有天生的坏孩子,他们只是走偏了而已”等9个方面,总结了让孩子快乐成长的多个关键细节,并针对这些细节阐述了具体实用、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这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家庭教育参考书,切合为人妈妈者的实际需要,针对性强,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这本书中所提到的案例,其实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也会让众多的妈妈们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且,在通读这些案例分析后,相信你会发现,其实让孩子快乐成长真的不难,就看我们是不是有方法,是不是在用心对待孩子。

在这里,我们想传达的,不是什么特别的教育理念,而是一种信念——只要多用些心思,多花些时间,那么不论是谁,不论什么背景、学历,都可以教养出一个快乐的、优秀的孩子。若如此,这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呢!

妈妈们!快开始吧,从现在开始学习还为时不晚。第一章给孩子最好的爱:只陪伴,不设限

不要随便给孩子设限,界定孩子的能力:

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学着陪伴孩子成长吧,不束缚、不设限,

这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其实孩子需要的也就是这么多,

只要你认可他、信任他,

他就可以创造自己的快乐,创造意想不到的惊喜。打开你的心扉,我想要懂你更多

倾听花瓣一片一片打开的声音,我们就能读懂鲜花的心思;倾听溪水潺潺流淌的声音,我们就能感受到山林的呼吸;倾听孩子纯真而美好的心声,我们就能走进孩子的心灵……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妈妈们却不能够做到这一点,她们只会责怪孩子不听话,并大倒苦水:他到底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什么事都不肯告诉我?

其实,妈妈们要想让孩子把心门打开,窥探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得放低姿态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只有妈妈们做到这一点,孩子才更容易感受到来自妈妈们的关爱和温馨,从而对妈妈们更加亲近和尊敬,也才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妈妈们。

冯倩与女儿苗苗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聊天。从苗苗上幼儿园起,冯倩接她回家路上的时间就是她们进行聊天的“法定”时间。苗苗总爱把幼儿园里或学校里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讲给妈妈听,冯倩也同样会把一些事情讲给女儿听。十几年如一日,母女二人一直坚持着适时的沟通。每当这时,她们就充当对方的忠实听众,等到对方把为什么不开心的原由讲完,才开始宽慰对方,并告诫对方不应因此而不高兴。通过沟通,通过聆听,冯倩了解了女儿真正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要,而她的女儿苗苗也因此顺利度过了让一些家长头疼的幼年和少年的两个叛逆期。

看了这个故事,联想一下自己,当孩子主动要向你倾述的时候,你可曾像冯倩一样放下手中的工作,让孩子畅所欲言,把心中的所想、所感都倾诉出来?

有时候,孩子也会像大人一样,会一时想不开,并为此过度焦虑。这时,他们的内心会很渴望有人为他们分担一些痛苦,于是他们会选择对你吐露心事,希望得到你的支持和鼓励。所以,千万不要因为你的忙碌而忽略了孩子渴望被聆听的需要,也许你关上耳朵一次,孩子的心门就永远不再为你打开了。

倾听是一种美德,对于妈妈们来讲同样如此。当你认真地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地听他把话讲完,这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一种爱的表达。而你的耐心倾听,可以有效地化解孩子心中的苦恼、烦恼和压力。试问,有哪个妈妈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快快乐乐的呢?所以,既然如此,你就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需要你注意,在孩子对你倾诉自己想法和需要的时候,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儿童成长方面的相关研究表明,人类的表达形式在12岁之前就形成了,在这之前你应该给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情感诉求的合理性。否则,12岁之前不被允许表达的孩子,过了这个年龄,他们表达的愿望就会减弱,从而导致孩子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闭症”,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媒体上曾报道说,一个男孩说自己被“心脏病”折磨了七八年,但是经过多方面检查,结果显示,他并没有心脏病,他的身体非常健康。最终,心理学家找到了他的病因。原来,这个孩子的爸爸妈妈是大忙人,从小就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当他想和爸爸妈妈说话时,爸爸妈妈都说忙,根本就不听他说。只有在他生病的时候,爸爸妈妈才会放下手头的工作,陪他在身边说几句话。所以,从此之后,他想让爸爸妈妈听自己说话的时候,就故意装病,谎称自己心口疼。

应该说,这个男孩属于得不到倾诉对象的典型,他被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就故意装病,以此来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由此可见,倾听孩子讲话是多么重要,抽出一点时间其实没那么难,就看你愿意不愿意。☆允许孩子发牢骚,不要随意去打断

孩子遇到不顺心,情绪需要排解时,往往就会在你面前发牢骚。这时候,如果你不耐烦,就会加重孩子的压抑情绪;相反,如果你能够认真听孩子把话说完,那么孩子就会因为得到理解而使情绪有所缓解。

磊磊是个调皮的男孩,他的妈妈总是不能耐心地听他讲话。有一天,磊磊因为上课不注意听讲而被老师批评,感到不愉快的他回家后就和妈妈发牢骚,说自己在苦苦思考一道题的另一种解法,而老师却以为他开小差批评了他。

说来也巧,这天磊磊的妈妈嗓子痛得说不出话来,本来在儿子开口后就想批评他的话,也没能说出来,于是就有了这次歪打正着的“倾听”。

等磊磊终于说完,突然又说了一句:“妈妈,谢谢您。”妈妈一愣,不知儿子是什么意思。磊磊说:“谢谢您今天听我说了这么多话。”

第二天起床后,磊磊找到妈妈,说:“妈妈,您昨天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我已经明白了,我错怪了老师。”

西方有这样一句话:上帝赐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目的就是要我们少说多听。沟通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认识和理解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沟通不只需要用嘴去说,更需要用耳朵、用心去听。当你认真倾听孩子说话时,不需要讲更多的大道理,因为他们在说的过程中自己就会领悟一些道理。☆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让他感受你的尊重

没有谁喜欢自己在说话时,听者无动于衷,因为这样会严重打消一个人沟通的积极性,孩子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如果孩子主动向你倾诉他遇到的一些情况或者对一件事有某些想法的时候,你一定要表现出对他所说的话很感兴趣,用眼睛注视着他,说:“哦?什么事啊,说来听听吧!”“宝贝,你说吧,妈妈听着呢!”“真是这样的吗?接着往下说,爸爸在听!”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诉说的时候,你只要简单地附和一下就可以,不要随意打断他们说话。同时,你应适当地增加一些体态语言。比如:

你可以紧挨着孩子坐着,同时侧身搂着孩子的肩膀,微笑地注视着孩子,说:“哦,是吗?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你还可以握着孩子的手,温和地注视着孩子,说:“我理解你的感受”“嗯,你的心情妈妈能理解”。

你也可以把手中的活放下,对孩子做出一个夸张的表情,用惊讶的口吻对他说:“真的吗?”这时候,孩子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原来我这么有本事”的感觉。

像上面这样一些附和性的语言有很多,你可以时不时地采取其中一种或者几种。相信这样做之后,你会发现孩子更加喜欢你,有什么事也更喜欢对你倾诉。

快乐教子课堂

作为妈妈,要想让孩子更乖巧懂事,拥有更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你首先得亲近孩子,聆听孩子,这样才能取得他的信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从今天开始,妈妈们都来试着克制一下自己,改变一下自己,在家里尽量少说,如此你将会发现孩子会有很大的改变!赞美,让孩子喊出“我能行”

西方著名教育学者卡耐基说过,使孩子发挥自己最大潜能的方法,就是赞美和鼓励,尤其是来自父母的赞美。

但是,看看我们周围吧,很多妈妈对孩子做的一些错事,说的一些错话,要么讽刺挖苦,要么无动于衷。在这些家长眼里,孩子更多的是缺点和不足,根本“没什么值得夸赞的”。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闪光点,只要妈妈们把赞美这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运用好,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夸赞,那么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他就会认为 “我能行”,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0年前,鲍强在自己家附近的一所普通小学就读,成绩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一连几次都排名中间,没上过前十名,也没落到过后十名。

拿着成绩单,鲍强落寞地跟妈妈说:“我是不是天生就比别人笨啊?我和我同桌一样认真地听老师讲课,也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为什么他能考第一名,而我却考第二十名?”

妈妈用慈爱的目光看着他,缓缓地说:“你一直是在进步呀!和以前相比,虽然名次没怎么前进,但是你毕竟也没有落后,而这就是进步。妈妈相信,你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到了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鲍强考了第十五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鲍强还是想不通,又向妈妈问了同样的问题:“我还是怀疑,我可能就是比别人笨。因为我和我同桌还是同样认真、同样努力,可到头来我只得第十五名,而他还是第一名。”妈妈还是说:“这次是第十五名,比上学期进步了5个名次呢,妈妈相信你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很快,鲍强小学毕业了,虽然他的成绩还是没有赶上他的同桌,但却一直在提高,已经进入前十名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鲍强仍旧努力学习,进步虽然很慢,但一直能够小步向前。他的妈妈也一直鼓励他:“和前段时间比,你又进步了,以后还会更好的!”

读初二的时候,鲍强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了。中考时,他考入一所重点中学。到了高中,鲍强居然成了年级尖子生,又经过3年的努力,鲍强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得不感慨,鲍强的妈妈能够在儿子进步缓慢的时候,始终坚持夸奖,没有任何打击,真不愧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鲍强带着一次次微小的进步,最终迈入了名校的大门。

鲍强是幸运的,他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妈妈,那么我们的孩子是否也这样幸运呢?诚然,要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考上北大、清华之类的名校也不现实,但是作为妈妈,永远都不要打击一个孩子成为北大、清华学子的信念。只要我们把口头禅从“你做得不好”换成“你做得不错”,那么,就会发现,孩子正朝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努力着。☆不要总拿他人的优点和自己孩子做比较

有些妈妈以为,拿别的孩子身上的优点与自己的孩子比较,可以对孩子形成有效的刺激,进而激励孩子努力进步,于是常听到她们嘴里说出这样的话:“你看看楼上的方刚,成绩那么好,你们俩天天一起上学、放学,周末还一起玩,你的成绩怎么就一点也没长进呢?”“姑姑家的萱萱妹妹比你都懂礼貌,你这个做姐姐的不觉得脸红吗?”“你们是一起上的舞蹈课,怎么人家能下腰,而你就不行呢?真是笨!”

诸如此类的不满和比较不绝于耳。其实妈妈们不知道,这种总是拿孩子的缺点和别的孩子的优点做比较的方式,不仅起不到榜样的效果,还容易打击孩子的自信,引起孩子的反感。天下没有同样的两片树叶,每个孩子也都是不同的,作为妈妈,应该看到孩子的优点,少拿别的孩子的优点去打击自己的孩子。☆伸出你的拇指,多多使用“拇指教育”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中国妈妈教育孩子的最大缺点就是‘食指教育’,而西方的妈妈恰恰相反,她们常常用‘拇指教育’。”

食指教育的意思是,妈妈们经常用食指指责、批评孩子,总是说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对。而拇指教育就是,妈妈们善于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经常竖起大拇指夸奖自己的孩子。

一位妈妈希望自己女儿的绘画水平有更大的长进,于是帮她找了一位优秀的老师。第一次课程结束后,女儿兴冲冲地来见等候她的妈妈,说:“老师说我画得很棒,老师还说我以后会画得更好的!”对绘画略懂一二的妈妈接过女儿课堂上的作品后,皱了皱眉头,觉得没什么长进。她正要教导女儿,却转念一想,也许老师的夸奖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呢,我还是静观其变吧,不打击孩子了。

就这样,半年过后,女儿的绘画水平果然精进许多,看到女儿参展的作品后,妈妈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赞美的力量是无穷大的,赞美所达到的效果是你永远也无法想象的。所以,妈妈们要学着从赞美的角度去观察自己的孩子,用赞美的词汇肯定孩子,以给他们信心。☆巧用时机,间接的赞扬更有效

有时候,直接对孩子说夸奖的话反而没有间接夸奖来得有效。比如,在孩子在场的情况下,你可以在和其他如亲戚、朋友或者邻居们聊天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提及孩子一些好的行为:“我家闺女都能自己洗袜子了”“我儿子写字的时候可认真了,写得也很好呢!”“我们家宝宝向来都是自己收拾玩具,很有调理的”……这样的话,孩子可能故意装作不在意,依然在一旁玩自己的,但他的小耳朵却是张开的,当听到妈妈们谈论自己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竖起耳朵来听。当他听到了对自己的表扬,表面无动于衷,其实心里早就“乐开了花”。

此外,妈妈们还可以借第三者之口,向孩子转述老师、亲戚、朋友等对他的夸奖,比如,“牛伯伯说你每次接电话时都会先说‘你好’,真有礼貌”“闫老师说你最近在课堂上的表现很积极”……总之,这些不露痕迹的表扬方式对孩子往往能起到双倍的好效果。既然如此,妈妈们赶快行动起来吧!快乐教子课堂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每个孩子都喜欢听到表扬之声,而且在被表扬之后,他们下次犯错误的概率会相应减少。所以,当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有了良好的开端,在他们取得了一点点微小进步的时候,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真诚地表露出来吧!这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使他们终生受益。积极的暗示,让“芝麻开门”

有这样一幅场景:两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各自的孩子在公园里玩耍。看到美丽的蜻蜓飞过来,两个孩子跑着去追,一不小心都摔跤了。

其中的一位妈妈赶紧跑到孩子跟前,搂着孩子贴心地询问:“宝宝,摔疼了吧?”孩子委屈得眼泪直流,哭着对妈妈说:“好疼,好疼啊。”而另一位妈妈则站在一旁,淡淡地说:“没关系,自己爬起来。”果然,她的孩子若无其事地爬起来,又继续奔跑着玩去了。

同样是摔跤,同样是小孩子,为什么有的如此娇气脆弱,有的却如此坚强勇敢呢?

其实,这和两个孩子的妈妈不同表现有直接关系。第一位妈妈在看到孩子摔跤后,流露出紧张不安的态度,这实际上是在暗示孩子,摔跤是很疼痛的,从而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觉,使孩子变得娇嫩;而第二位妈妈淡然平静的态度则暗示孩子,摔跤是小事一桩,没什么大不了,自己爬起来就好。显然,前者的暗示是消极的,后者的暗示是积极的。

心理学家对暗示是这样认为的: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就好比一块沃土,自我暗示就是播撒种子的控制媒介,给予它积极的心理暗示,它就会自动地把成功的种子灌输到潜意识的土壤里;相反,灌输消极的种子,这块沃土最终必将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景象。

果果的妈妈是个很自谦的人,即使跟同事、朋友们聊到自己的孩子时,也是如此。比如,她经常和大家说如下一些话:“哪里呀,我那儿子老让人操心。”“唉,我家果果估计没有多大出息。”“压根儿不是学英语的料,我看上学简直白上了。”“考试前,我考他时,啥都能记住,结果一考试啥都忘了,你说这是什么脑子啊!”

……

虽说这些话都是妈妈在跟别人交流时,随口说出的一些自谦的话,但这让刚上小学六年级的果果听到后,就被引入了一种误区:这是母亲对自己的最终评价,自己真的就像母亲说的那样差。渐渐地,妈妈发现,果果做事越来越胆小,还总说“我就是不行”这样的话。

见儿子和从前大不一样,果果的妈妈开始认真反思,最终她意识到,自己可能是平时对儿子的暗示太消极了,影响了孩子的情绪。于是,从此后,果果的妈妈开始有意使用积极的暗示法,对果果悄悄地实施教育。在儿子面前,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妈妈都力争给果果一个正面积极的暗示。比如,果果取得一点成就,她就会及时表扬:“哈哈,我儿子怎么这么聪明呢!”“好儿子,你的想法太有创意了!”

考试没考好,妈妈则会信心满满地对儿子说:“不要担心,下次肯定能考好的,我相信我儿子的能力!”

很快,这些“润物细无声”的积极暗示在果果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使果果逐渐从“我就是不行”的情绪中走了出来,如同吸收了甘露的小树苗般,浑身充满了奋斗的力量和必胜的信心,从而以饱满的热情重新去对待自己的学习。

由以上故事中果果妈妈的做法来看,心理暗示就像“芝麻开门”的暗语打开宝库一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由于孩子的年龄小,可塑性很强,容易接受暗示,而心理暗示又通常是在潜移默化中带来影响的,因此,妈妈们一定要注重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用放大镜看待孩子的优点

年纪尚幼的孩子,有时候难免会反映迟钝,对自己的潜能、长处和不足缺乏明确的认识和把握,有时还会把自己的目光全部放在缺点上,看不到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这时候,就需要你加以引导,让孩子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优点。你不妨戴上放大镜来看待孩子的优点,并指给孩子看,以此来强化孩子对自我的积极认识,帮助孩子发现自身的巨大潜能和优点,使他相信从自己的优点出发,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就一定能取得成功。☆鼓励不嫌多,表扬不限量

当看到孩子的优点之后,你一定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要知道你用赞许的语言说出诸如此类的话:“闺女,加油,相信你是最棒的”、“别人能做到的,儿子你一定也能做到。”“宝贝,妈妈为你骄傲”……就像助力器一样,为孩子注入了巨大的能量,使他精神饱满,坚定自信地生活和学习。☆通过“旁敲侧击”,明确自己的态度

除了上面提到的直接对孩子进行赞扬、鼓励等积极暗示,你还可以利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来暗示孩子。比如跟孩子一起看电视的时候,出现一个十分优秀的人物,你不妨在孩子面前用十分明朗的态度,表示对这个人物的肯定。或者带孩子出去的时候,与朋友聊起孩子,对孩子多表示肯定的态度。

刘子恺语文学得很不好,眼看就要进行小学毕业的考试,急得他像热锅上的蚂蚁。妈妈看到儿子的紧张情绪后,开玩笑似的对儿子说:“凯凯,妈妈昨晚做了一个梦,梦到你在考场上答得很顺利,就像在做你的强项科目一样,我一点都不担心你呢!”

刘子恺心里知道,这八成是妈妈故意安慰自己,但他心里却还是为妈妈的一番话而舒服了许多。显然,子恺妈妈用一种明智的暗示方法,缓解了儿子临考前的紧张心理。

子恺妈妈的善意谎言,就好比镇静剂暂时缓解了儿子的焦虑情绪,真是个聪明的妈妈。快乐教子课堂

作为妈妈,一定要明白,积极的暗示对孩子来说,是十分有效的技巧,更是孩子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来自于妈妈积极的暗示,可以让孩子有一种前进的动力,一种对未来的强烈期待,孩子长期在这样的积极暗示下,就会把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转化为动力,持之以恒地去追求自己的愿望和目标。快来“储蓄”成功的体验吧“解出一道难题的感觉比吃什么糖都甜”,这话听上去颇有点儿像哲学家的口吻,但它却出自于一名小学生的嘴里,是这个孩子在埋头苦干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解出一道对他来说有点难的题目后,自言自语道出的“肺腑之言”。用解出难题的感觉和最喜欢吃的糖相比,可见成功的体验让孩子感到多么“甜蜜”。

固然,“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成功亦是自信之母”,有了自信,才会不怕失败,才有“卷土重来”、“乘风破浪”的勇气。所以,作为妈妈,何不在平时风平浪静的时候,就让孩子多多积累一些成功,从而多多“储蓄”一些自信呢?

霍明是妈妈眼里不求上进的孩子,成绩排名靠后不说,每天对于学习一点都不积极,旷课、迟到都是经常的事。即使在课堂上,他也是要么趴在桌子上呼呼睡觉,要么就是用笔在纸上乱涂乱画。

班主任苏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很想帮着霍明改变,让他成为一个积极上进的孩子。经过一番了解,苏老师得知,原来霍明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成绩就一直很糟糕,常常受到妈妈的责骂和老师的训斥。渐渐地,他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自己也觉得考大学是天方夜谭,只想读完初中,完成9年义务教育,算是给妈妈一个交代。

苏老师找到霍明的妈妈,告诉她希望她能和老师一起努力,把霍明引导到好好学习的正路上。霍明的妈妈很困惑,连连摇头,觉得这根本不可能。苏老师说:“那这样吧,您尽可能每天都找到他做得不错的地方,然后表扬他。坚持下去,相信一定会有效果。”

霍明的妈妈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做了,当看到儿子在草稿纸上画的奥特曼很生动时,便诚心地赞赏儿子的绘画天赋。之后,妈妈将这一情况告诉了苏老师。苏老师安排霍明负责黑板报的艺术设计部分,霍明做得很认真,苏老师借机大大表扬了他。

从此,霍明迷上了画画,上课的时候也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专心致志地听课。后来他报考美术专业,考上了一所名牌艺术院校。

霍明的改变以及后来的学习成果,全在于班主任苏老师的一着妙棋——体验成功。这大大激发了霍明的自信心,使他从曾经的那个吊儿郎当的少年变成一个勤奋学习的孩子。

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当自己因为某些阻碍而遭到挫折时,心情肯定会沮丧,而当取得一些成就的时候,往往会喜上眉梢,信心倍增。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还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们呢?

由此可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他体验到成功,然后得到赞美,会对其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成功好比火种,能够燃起孩子对美好的憧憬和愿望;赞美如同春风,可以带给孩子温馨和舒畅。所以,妈妈们应努力创造条件,捕捉机会,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强大的自信心!☆运用鼓励和奖赏,让孩子享受成功的体验

孩子的自我评价往往取决于大人对自己的态度,比如我们常常听到孩子这样说:“我是好宝宝,因为老师这么说的。”“老师喜欢我,她今天还摸我的头了呢!”有时候,老师的一个鼓励眼神,家长的一个微笑,都可以促使孩子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因此,如果妈妈能在孩子取得小小的进步时,对孩子笑一笑,亲一亲,就很容易使孩子心情愉快,充满自信。☆创造机会,让孩子更多地体验成功

利用节假日,你可带孩子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这样孩子可以通过在难易程度不同的器材上玩耍,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另外,你还可以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容易完成的任务,让他去做,比如让孩子去楼下取牛奶,把垃圾倒掉。当孩子做好之后,你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孩子感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步增强。☆利用文学作品,让孩子感受他人的成功

孩子大多是喜欢听故事的。妈妈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多给孩子讲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以此来消除孩子胆怯、害羞等心理障碍,树立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会获得成功的信心。当然,不能仅仅指望一两个故事就能让孩子的自信心立马增强,你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比如利用儿歌、童话等多种方式激励孩子树立自信心。

我们知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能否勇于面对现实,克服困难,获得成功,是孩子具有自信心的重要标志。所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是促使孩子获得成功的必然因素,也是教育孩子的必修课。快乐教子课堂

渴望成功是每个人的天性,孩子自然也不例外。取得成功的内驱力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但更多的还是个人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作为妈妈,你应多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多给孩子一些成功的体验,如此才能燃起孩子成功的欲望,奠定孩子幸福的人生。孩子最喜欢的“礼物”——信任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很多妈妈都会产生这样的苦恼和困惑:孩子对自己不信任,不愿意与自己沟通,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其实,孩子们也很期待那种和妈妈成为好朋友的状态,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其实,要解除家长们的困惑并不难,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信任你的孩子,懂得一些和孩子沟通的技巧。教育孩子,仅仅有赞美和鼓励是不够的,孩子更需要的是信任!

追求信任,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孩子从懂事开始,就希望得到妈妈的信任,这是他们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内在驱动力,这种心理机制对于孩子日后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对他们来说,妈妈的信任会使自己感受到与妈妈的关系是平等的,因而对妈妈更加尊敬和爱戴,也更愿意亲近和服从,并且心里话也乐于告诉妈妈,这样既增进了妈妈对子女内心世界的了解,也使妈妈的教育方式更切合实际。只有有的放矢,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想拥有一个能和自己如朋友般相处的孩子,一定不要忘了把信任这份礼物送给孩子哦!

吴女士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平时不用坐班,除了拿出一定的时间来写稿子,就是照顾刚上小学的女儿艾艾。

艾艾是个聪敏可爱的女孩,一直被吴女士一家视为掌上明珠。无论做什么事情,吴女士从不肯撒手让她独行,甚至离家几步的地方也不放心让她一个人去。吴女士一直觉得女儿还小,很多事情一个人做不了,好多次孩子想要挣脱,眼中含满泪水,但还是会被生拉硬拽回来。

一次,吴女士在家赶书稿,艾艾想去社区图书馆查资料。尽管图书馆离家只有3分钟路程,而且吴女士还经常带她去,艾艾对路线十分熟悉,但吴女士还是放心不下。艾艾十分认真地对吴女士说:“妈妈,你工作那么忙,就相信我一次吧,我一定会安全回来的!”面对女儿恳切的目光,吴女士只好答应。两个小时后,孩子拿着记录得密密麻麻的小本子,又唱又跳地回来了,脸上挂满自豪的神情。

吴女士终于放心了,以后只要感觉女儿能够自己处理好的事情,她都会放手让她去做,有时还会交代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来考验她,结果女儿完成得都不错。艾艾也逐渐感觉到妈妈对她的信任,变得更加懂事,偶尔还会把妈妈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将一些拿不定主意的事情跟她商讨。

给孩子一定的信任,不但能让孩子体会到你对他的尊重,还能让他感受到自己已经长成“小大人”的感觉,这样对孩子快乐地成长显然更有帮助。

其实,孩子和成人一样,也渴望被理解、尊重以及信任,因为只有和妈妈平等地交流,得到信任,才是最真实、可靠的,而妈妈的信任对他们而言意味着压力、重视和鼓励,这是真正触动他们心灵的动力,只是很多妈妈们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一个合格的妈妈,只要坚持自始至终给孩子前进的信心和力量,哪怕是一次不经意的表扬,一个小小的鼓励,都能够让孩子从摔倒的地方重新站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

所以,深爱孩子的妈妈,请信任你的孩子,让他在充满信任和鼓励的目光中勇敢前行,这就如同相信一颗种子,只要给它水,就一定能够长成参天大树,相信你的孩子也一定会带给你奇迹。☆孩子喜欢做的事,妈妈不要轻易阻拦

如果孩子的言行都很恰当、合宜,那么妈妈们就要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让他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样,孩子在满足自我需求的同时,也会感受到妈妈的信任,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因为我表现得好,所以妈妈才如此信赖我。比如,4岁的宝宝要求自己洗袜子,你完全可以放手,并且愉快地答应孩子;7岁的宝宝要求做一次晚饭,你就给他一次机会,只帮助孩子准备晚饭的材料,并告诉他要注意安全就行了。长此以往,孩子就有一种“我很能干”的感觉,从而建立起一种固定且正确的行为模式。☆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即使没道理也要听完

孩子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他们的小脑瓜里容易天马行空,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不必大动干戈,没等孩子把话说完,就急于否定孩子的意见,这样会严重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孩子尽可能参与到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务中来,并允许孩子发表意见。不管他的想法如何,你都耐心地听完,当然光听还不行,还得给予适当的反馈意见。如果孩子的意见很有道理,你应该表扬孩子,并积极采纳;即使孩子的意见没道理,你也要认认真真给他讲清楚其中的原因。☆不要轻易否定孩子,更不要猜疑孩子

做妈妈的,不要无端地猜疑自己的孩子,比如看到女儿接了个较长时间的电话,就琢磨是不是恋爱了?发现儿子最近老是沉默不语,就怀疑是不是和同学关系冷淡了,或受老师批评了?要知道,无端的猜疑只能说明你对自己的孩子还不够了解。猜疑只会给孩子造成伤害,对信任的建立有百害无一利,妈妈们抽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孩子才是最切实的办法。

妈妈们需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私有物品,他也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性,如果孩子的行事作风并不符合你的标准,也不要轻易地去否定他。如若不然,那便会打击他的自信,激起他的逆反心理,会让他认为你不了解、不支持他,从此可能就不再信任你。所以,在跟孩子交流和沟通时,要减少否定、打击、不满等语言的使用,要尽量多用理解、原谅和信任之类的话语激励孩子。快乐教子课堂

孩子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而妈妈是孩子最应该得到信任、理解和支持的对象。妈妈们要特别注意:在任何时候都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待问题,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怀疑你的孩子。因为孩子会认为:“就算全世界都不相信自己,妈妈也会站在我身边。”妈妈的信任,是对孩子最好的爱,更是孩子建立自信的重要基础。学会协商,少点命令强制

活泼顽皮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没有大人的约束,他们恐怕会玩得天昏地暗了。看看校门口三五成群的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的孩子就不难发现,他们热衷于一天课程之后的嬉闹,恨不得天不要黑,爸爸妈妈不要催,让自己尽情去玩才好!

于是,一些妈妈们开始紧张不安,甚至暴跳如雷起来:“不知道学习,就想着玩,玩就能考上大学吗?”“放学后半小时内必须到家,哪都不准去!”“周末再疯玩,看我不打断你的腿!”

……

实际上,这种责骂或者之前对孩子提出的强制性要求是没有任何提示性作用的。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当时或许记忆深刻,但只要他们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中的时候,这些警示便毫无意义。

事后的责骂更是一种完全没有必要的做法。孩子本身在此次事情中已经对自己的失误会感到懊恼,这时候你再给他们一些压力、打击的话,笼罩在他们心中的阴影会更加挥之不去,随后他们还很有可能采取极端的做法来回应你的这种责骂。

郭明从小就是一个贪玩的孩子,同时无可否认的是,他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暑假刚刚开始,郭明在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之后,对放松休闲已经是盼望已久。于是假期一开始,他便开始了他的玩乐计划。

郭明的妈妈平时工作很忙,都没有过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这一个暑假也不例外,妈妈要到外地出差很长一段时间。妈妈出门之前,最放心不下的当然是宝贝儿子,她千叮咛万嘱咐,要郭明每天按时完成一定量的作业才可以出去玩,还对孩子说一旦她发现他没有这样做,等回来的时候,就会狠狠“收拾”他。

郭明自然对妈妈的这种严厉态度感到很害怕,于是他在爷爷奶奶的监督下,在最初的几天都照着妈妈要求的那样去做每一件事。随着时间的推移,郭明的妈妈离开家已经有些时日,尽管他依然每天按照妈妈说的去做,但渐渐地他感觉到了很沉闷、很辛苦,于是他一点点壮着胆子去抵触妈妈的要求。在这之后,随着他玩耍时越来越尽情,他的胆子便越来越大,他不再每天写作业,经常糊弄爷爷奶奶,然后跑出去四处疯玩。

郭明的妈妈出差回来了,而此时离郭明开学也不远了,当妈妈开始检查孩子这段时间的作业时。她发现孩子压根儿没做多少作业,还剩下一大堆没完成,这让她感到很恼火,于是将郭明叫到面前,大声训斥。一开始郭明也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所以表现得唯唯诺诺,但妈妈在气头上说的话越来越重,甚至对郭明说:“你就知道玩,你除了玩还会什么?你整天吃了玩、玩了吃、吃了睡,你看看你那没出息的样,你的记性是不是也被你当饭吃了?”

这些话深深刺痛了郭明的心灵,他原本就觉得妈妈每天给自己布置的任务过于繁重,再加上此时妈妈的恶劣态度,这让郭明感觉十分委屈。所以在剩下来的假期中,他开始和妈妈“对抗”,不做作业,整天只知道玩,就算妈妈生气他也毫不在乎。

由此可见,这种对孩子强制性的要求以及责骂是一种错误的办法。孩子固然需要有人去约束他们,但是在约束的同时,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对于这些想法很多家长们往往会视而不见,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管教方式。而责骂更是将孩子不能表达意见的怨气激化,他们会对妈妈们的要求更加排斥。

所以在让孩子做事的时候,要避免这种抵触,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可以有效调解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让对孩子的教育进行得更为顺利。☆换种方式帮助孩子记住自己该做的事

要求孩子做事的时候,不能一味用命令的方式,这样会很容易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逼迫的,同时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是不平等的。所以要将这种强制性的要求转换成一种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最终在经过双方协商之后,形成彼此一种平等的约定,这会让孩子做起事来更有积极性。☆让他们知道事情的重要性,帮助他们记住事情

很多妈妈在传达自己的要求时,往往会强调如果不这么做,孩子会受到怎样的处罚。但是这在无形中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不仅办不好事情,也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遗忘便更加容易。

所以身为妈妈,你与其强调惩罚措施,不如去强调事情的重要性,以此来引起孩子的关注。而且对于孩子来说,将事情的重要性告诉他们,他们对这件事便更加在乎,办起事来也更有积极性。☆不要一味责怪孩子的记性差

孩子记性差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他们主观决定的,他们很多时候丢三落四是因为他们考虑问题还不全面,也没有把整件事情系统化,因此他们会很容易将一些事情遗忘。

在看到孩子忘记一些事的时候,你应该多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找到他们容易遗忘的根本原因,帮助他们将整件事情梳理清楚,这样他们便不会因为事情复杂混乱而将一些事遗忘了。快乐教子课堂

妈妈们在要求孩子做一些事的时候,要尽量去用协商的方式而不是命令的方式。这种方式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和妈妈是处在同样的地位,他们不再是被动的实施者。同时,这种方式还有利于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经过协商之后确定的事情会让孩子有深刻的印象,因此他们便没有那么容易将这件事忘记。第二章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

别以为物质上丰富了,孩子就会快乐。

毕竟,孩子虽小,却有着属于他们的天地,

有着他们的种种烦恼。

对此,妈妈们要时常蹲下来看孩子的世界,

尽可能地去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并多给予他们关爱、理解和开导,

把阳光照进孩子心灵,

簇拥着孩子勇敢、快乐前行……揭下孩子身上害羞的“面纱”

有不少妈妈都会为自己的孩子害羞、腼腆感到困惑,很想找到其中的根源,让孩子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能大大方方起来。

我们常听到一些家长这样诉苦:“我的儿子平时表现得很不错,唱歌跳舞样样拿得出手,可是一到外人面前,就蔫儿了,表现得非常害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让他改变一下,急死了。”

一位妈妈也有同样的苦恼,她说:“我家宝宝在家活蹦乱跳个不停,跟家里人说话小嘴巴像嘣豆子似的可爽利了。可是一到外面,就算遇到熟人也不言语,人家逗她半天,她也支吾着不说话,甚至还哭着跑开。真是没办法!”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的确有很多孩子都有腼腆、害羞的表现。针对这一问题,有一些国外儿童心理学家做过一项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腼腆孩子的比例占到40%,腼腆的程度会因年龄不同而略有差别。

如果单纯从医学角度来分析羞怯心理的话,羞怯心理实际上是一种源于神经活动过分敏感后形成的消极性自我防御机制。

每个人都有过羞怯的经历,也都有羞怯的心理,这是非常正常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羞怯的程度和时间不一样,有一些人到成年以后仍然无法摆脱羞怯心理,甚至产生严重的“社交恐惧症”。

那么,孩子的害羞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是先天因素。孩子如果先天就是内向性格,本身气质就属于黏液质、抑郁质类型,说起话来,总是轻声轻语,见到不熟悉的人,就会不自在,脸红、耳热的,甚至常怀有一种胆怯的心理,举手投足也思前想后。

其次就是教育方法不恰当。有的妈妈尽管清楚自己的孩子容易害羞,但往往顺其自然,不加以引导,这样孩子就会习惯性地害羞,缺乏自信心。

再者就是遭受指责等挫折经历。孩子之所以腼腆,除了性格本身的因素,更多的还是由于自信心不足。这时候,你一味地指责,只会让孩子的自信心再次受到打击。可以想象,一个常被指责的孩子,又怎么可能变得开朗大方呢?

既然如此,你就需要参考一些专业人士的意见,学习一些简单可行的方法,引导自己的孩子逐渐告别害羞和腼腆,让他们落落大方起来。☆鼓励会让孩子的胆子变大

每天陪伴孩子,孩子的一举一动妈妈都可以看在眼里。当发现孩子表现出扭捏、害羞的样子时,做妈妈的应当耐心地予以安慰和鼓励:“这是第一次见王叔叔,紧张点是难免的,因为谁在第一次见面时都会紧张,以后和叔叔熟悉了,你一定会表现得更好。”“这次没完成没关系!下次我们继续努力,妈妈相信你能行!”

在妈妈这样的鼓励下,孩子会逐渐增强自信,害羞的情绪也就逐渐会消除了。☆对孩子害羞、腼腆不要操之过急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教育孩子更是如此,如果你有一个胆怯型的孩子,一定不要为此操之过急。而应尽量为他创设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如果孩子不愿意和别的孩子玩耍,你不要强硬地逼迫孩子一定要找小朋友玩,因为害羞的孩子比较喜欢一对一的交往;如果孩子不愿意在客人面前表现时,你更不必强迫孩子一定去做,因为这样做会使孩子的紧张加剧,将来很可能还会以更多的沉默和拒绝来应对,使害羞升级;如果孩子见到邻居朋友,不愿意称呼对方,你也不要逼迫孩子,非得让孩子叫人不可,因为那样可能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感。☆发掘内在潜力,帮助孩子赶走害羞的阴霾

不管孩子多么害羞,他们都会具备一定的潜力。只是他们比性格外向开朗的孩子更需要妈妈的帮助。所以,要克服孩子羞怯的心理,妈妈们就得学会不断地发掘孩子的潜力。

玲玲一直为14岁的漂亮女儿担心,因为和同龄人相比,女儿总是很害羞,几乎没有很要好的朋友。但实际上,玲玲的女儿是个很热心的人,能友好地对待比她小的孩子,而且还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孩子之一。玲玲利用女儿的这一优势,鼓励她给邻居的小孩做家教。

果然,女儿慢慢地开始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了。在此过程中,她赢得了小朋友对自己的敬佩,同时也增强了她的自信。

所以,妈妈们可以多挖掘孩子的内在潜力,寻找一个突破口,帮助孩子赶走害羞的阴霾。☆寻求帮助,和老师一起帮助孩子

由于多数时间,孩子是在学校里,他们的羞怯心理在学校暴露得比较多。因此,学校是改变孩子这种心态的良好环境。当妈妈们发现了孩子有羞怯心理时,应及时主动地与老师沟通,获得老师的帮助。这样,老师就会适时鼓励引导孩子多参加各项班级活动,多注意呵护他的心情。☆让孩子养成运动的好习惯

多进行户外锻炼。如果多进行户外锻炼,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增强体质,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其神经系统的适应力和敏锐力。那些性格内向、气质为黏液质的孩子,往往有着比较脆弱的神经,当遇到陌生人或者身处陌生环境的时候就容易害羞。如果你能多引导孩子加强体育锻炼,孩子的体质就会得到增强,过度的神经反应就会得到一定的缓和,害羞的程度也自然就会减轻了。快乐教子课堂

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大大方方,不希望孩子腼腆、害羞。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往往由于多种原因孩子会出现腼腆、害羞的性格。这个时候,妈妈们不要着急,只要对孩子的害羞行为,采取循循善诱、增加锻炼机会等教育方法,那么孩子自然会和腼腆、害羞说再见的。其实,你不必自卑,你有你的好

稍微留意一下,你会发现,有些孩子常表现出优柔寡断、怀疑自己的能力,或者装酷,摆出一副对什么都漠不关心的样子,或者排斥他人,等等,其实这些表现都是自卑性格的体现。具体一些来讲,自卑的孩子大多说话时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说话的声音也细得像蚊子一样;人多的地方,只敢坐在角落里,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害怕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后会遭到别人的耻笑;比赛、竞争,不敢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拒绝交朋结友,不敢与人交流……

如果你也有这样一个孩子,你是不是会很担心,因为你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性格开朗,自信活泼的人哪!

从心理学角度讲,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种缺陷,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自卑就好比加在孩子心灵上的一把锁,它锁住了孩子的开朗和勇敢,锁住了孩子的手脚与心灵,让孩子无法向美好的前途奔去。当孩子感到自卑时,这种消极情绪会像野火般迅速蔓延,从而吞噬孩子坚守的信心阵地,让他失去前进的动力,甚至还会自暴自弃。

刘浩出生于条件较好的家庭,爸爸妈妈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良好的生活环境使他无忧无虑地成长。由于家里只有刘浩这么一棵独苗苗,因此他得到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无尽的宠爱。他们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小家伙身上,希望他和他的爸爸妈妈一样有知识、有成就,甚至超越他们。

为此,在刘浩还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为他制订详细的发展计划。当同龄的孩子还在牙牙学语时,刘浩就已经开始学习英文;三四岁时,刘浩就已经是个“大忙人了”,早上起床要练发声,上午读书,下午学跳舞,晚上练琴。

一刻不停地学这学那,虽然让刘浩懂得比同龄孩子多很多的知识,但他的生活空间和精神世界都受到了严重的束缚,这一点爸爸妈妈并没有看在眼里,仍是一味地督促孩子学习,而且对他非常严厉,所学的课程必须门门得第一,否则就会训斥孩子“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不会!”“为什么还有比你考得更好的同学?”……

在爸爸妈妈无休止的训斥声里,刘浩一次次自卑地低下了头,也一次次流下了委屈的泪水。渐渐地,刘浩变了,他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那个活泼、开朗、调皮、聪明可爱的他不见了,变成了一个害羞、胆怯,不爱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上课再也不主动回答问题的孤僻孩子。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的心里都不免会泛起一丝涟漪,一个优秀的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压迫下,越来越自卑,越来越孤僻。这是刘浩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

事实上,自信心就好比一把照亮我们生命的熊熊燃烧的火炬,高举着它,我们的人生就能驱走黑暗,充满光明。

试想,如果刘浩的爸爸妈妈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当刘浩没有考第一,但仍然取得不错名次的时候,能够报以真诚的夸奖和鼓励的微笑,而不是一副冰冷的面孔,那么,刘浩一定不会流下那些委屈的泪水,更不会把高昂的头悄悄低下去。

当然,造成孩子自卑的因素还有很多,除了像刘浩这样,父母对自己期望值过高,自己无法实现而自卑,还有的可能是由自己的外在形象引起,如五官不够端正,过胖,过瘦,口吃等缺陷,也或者是受到同学欺负、嘲弄,老师、家长的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如批评、挖苦,让其当众出丑等造成的……

不管孩子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自卑心理,作为妈妈都应该积极帮助孩子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为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奔赴一个美好的前程扫除障碍。☆解放孩子的手和脑

家长包办一切事务,或者动不动就批评孩子,这容易造成孩子自卑。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妈妈们要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要戒除比较心理

家长爱比较也容易造成孩子自卑。有些家长总是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比较。

可能在你看来,通过比较可以刺激孩子,进而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殊不知,这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为了这份自尊,他们会追求上进,追求别人的赞美。也因此,他们对自己都有一定的期望值,当达不到时,他们也会感到沮丧,这时,如果妈妈们还要拿孩子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进行比较,就好比往孩子的伤口上撒盐,会让孩子越发觉得自己没用。

所以说,做妈妈的,不能仅仅从自己认为的角度去做“对孩子好的事”,而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心灵,放低标准,给孩子减压。☆鼓励孩子与人交流

孩子一旦陷入自卑,就不愿与人交流,这对孩子的成长极其不利。家长应常带孩子外出进行户外活动,耐心引导孩子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同时,在户外活动的过程中,家长还可以邀请有相近年龄小孩的家庭一同进行。这样的户外锻炼,既可以让孩子开阔心胸,逐渐敢于与他人交流,也可以增进亲子感情,让爱唤起孩子心中的自信。☆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有些时候,并不是孩子笨,而是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使得孩子很难实现你的愿望,进而让孩子时时处处被批评、被指责。久而久之,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就会在潜意识里先否定自己:我本来就是很笨的,这个事情我肯定干不好,别人也不会喜欢我的,我一直处于失败之中。

因此,不可对孩子定下过高的目标,也不要奢求孩子能完美地做好每一件事,从而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要想让孩子达到自己的远大目标,就必须先给他确定容易达到的目标,然后难度一点点加大,目标一步步提高。并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肯定他、鼓励他,从而一点点地增强他的自信心。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很容易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满足和动力,人也会变得越来越自信。快乐教子课堂

要想让孩子摆脱自卑心理,妈妈们给予适当的爱和鼓励是最佳对策。只要你能够耐心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多给孩子一些掌声,那么在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同时,也会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功之后的喜悦。这样,孩子的自卑感自然而然就不存在了。学做情绪的“小主人”

看到孩子不小心摔跤,磕破了皮肤时,妈妈们都知道用酒精给孩子轻擦伤口,再贴上创可贴就能够解决问题。可是,当孩子的情绪受到伤害,出现冲动、乱发脾气、大吼大叫的现象时,妈妈们往往就会束手无策,只剩急上火了。

实际上,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情绪的疏导远比其他方面更重要。如果孩子性格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只会乱发脾气——这样会制造出更多更大的问题,让妈妈们防不胜防。

不可否认,谁都不会一直被好情绪包围,不被坏情绪侵扰。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充满着快乐、幸福与挫折、烦恼的。我们看到一些人,整天总是乐呵呵的,似乎没什么愁事儿,其实那不过是人家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罢了。而这,也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要慢慢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和控制,是孩子自身意志发展的标志,而坚强的意志是现代社会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如果一个孩子的情绪控制力很差,那么他就会表现得任性、冲动,将来对其步入社会的人际交往都是很不利的。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相关的案例吧。

一家私人商店需要招聘一个助理,商店的主人在店门前的窗户上贴了一张独特的广告,内容是:本店欲招聘一位能够自我克制的男士。报酬为每星期40美元,合适者可以拿60美元。

其中,“自我克制”一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也纷纷就此争论起来。但是,符合“男士”标准的小伙子们对于这个词颇为关注,同时也引得一些家长们的思考。自然也引来了众多求职者。

每个求职者都要经过一个特别的考试。其中,有一个叫汤姆的小伙子,他也加入到了应聘者的队伍里,在一番忐忑的等待之后,终于该他出场了。“您可以阅读一段文字吗?”“可以的,先生。”“那请您读一读这一段,好吗?”说着,店主把一张报纸放在汤姆的面前。“好的,先生。”“那我再问一下,您能一刻不停顿地朗读吗?”“没问题的,先生。”“很好,那请跟我来。”店主把汤姆带到他的私人办公室,然后把门关上。

只见店主把这张报纸递到汤姆手中,上面的内容就是刚刚要求汤姆不停顿地读完的那一段文字。

接下来,汤姆开始阅读。可是还没读完一句话,店主就放出了五六只可爱的小狗,小狗们跑到汤姆的脚边蹿上跳下的。

店主的这一做法,引起很多应聘者的不满,因为他们由于受到小狗的诱惑都情不自禁地将视线离开阅读的材料,因此而遭到淘汰。

然而,汤姆却始终记得自己当时是作为一个应聘者身份出现的,他在不受小狗诱惑的前提下,一口气将材料全部读完了。

此前,已经有70个人失败了。汤姆作为第71个应聘者,被成功聘用。

之后,店主问汤姆:“在您读书的时候,难道没有注意到你脚边的小狗吗?”

汤姆笑了笑答道:“是的,先生,我没有注意到。”

店主接着问道:“我想您应该知道它们的存在,对吗?”“是的,先生。”汤姆回答道。“那么,为什么您不看它们?”店主继续问道。“因为我告诉过您我要不停顿地读完这一段。”汤姆平静地说道。“您总是遵守你的诺言吗?”“是这样的,先生,我总是努力地去做。”

店主对于汤姆的回答显然十分满意,心里琢磨着:这才是我想要的人。

故事可能略显一点夸张,但实际的道理却蕴含其中,它让我们看到正是因为较强的驾驭情绪的能力,汤姆才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赢得面试官的信任。

显然,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驾驭自己的情绪都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自我驾驭情绪能力,是一个人优秀的表现。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修身养性,其中就包含了驾驭情绪的能力。可以这样说,当一个人真正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时,他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适当延迟满足孩子的欲望

如果孩子提出来的要求,你总是及时地满足,那么就容易让孩子形成急躁性格。相反,如果能够延迟满足孩子的要求,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学会克制。比如,当孩子想买某个很喜欢的玩具,你可以有意识地推后一段时间再给他买。当然,这种暂时的拒绝不能太生硬,而应选择一种温和的,容易让孩子接受的方式。如果能够长期如此,就是一种对孩子自制力的很好的锻炼方式。☆通过日常生活来训练孩子的自控能力

很多妈妈强调,要让孩子养成好的生活规律,其实这也是一种自制力的训练。比如,什么时候该起床,什么时候该用餐,什么时候该到学校,都应该有具体的要求。从而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规矩的存在,并能够很好地遵守规矩。当孩子长期在这种规范的约束下,就会逐渐有意识地克服自己的惰性,努力实现目标。☆爱孩子,但切勿溺爱

哪个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很多妈妈爱得有些过度。要知道,溺爱只能使孩子变得任性、自私、意志薄弱,不善于克制自己。这方面,家长的态度要统一,不能姥姥说可以再看一集动画片,而妈妈却不同意;也不能妈妈说周末只能去动物园,没有时间再去植物园,而其他家人却告诉孩子两个地方都可以去。

同时,妈妈们还要注意训练孩子进行行为识别的能力,让他知道,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长此以往,孩子心中就会慢慢形成一架道德“天平”,在做某件事情之前,他就自然会有所考虑,有所节制了。☆要做孩子的表率

我们多次提到,妈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会看着镜中的“自己”进行模仿和学习。所以,想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妈妈们必须先善于控制自己,为孩子做出表率。比如,你平时不要随便发牢骚,抱怨这抱怨那,也不要只顾玩,不顾家,否则,孩子会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让自己成为一个乱发牢骚,不能克制自己的人。☆事先约定,有言在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