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名将传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3 20:16:19

点击下载

作者:姜静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二战名将传奇

二战名将传奇试读:

FOREWORD 前言

争是人类最可怕的罪恶之花,但又是助推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人类以身投火,炼成了凤凰涅。如果说战争与文化是推动历史战车轮滚滚向前的两部发动机,那么名将就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燃料和催化剂,他们用自己的才智和生命书写惊天动地的历史篇章。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灾难,有一亿以上的士兵在舍生忘死地相互厮杀。二战也诞生了灿若群星的名将群体,他们在军事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们身上并不只有杀戮,还表现出强悍、拼搏、冒险、征服、创新、反常规、逆天而行、宁死不屈等等阳刚的品格,诠释了人类所能展现和达到的生命极限,铸就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不朽传奇!

名将,是时代的精英,他们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脱颖而出,铸就辉煌:波兰战役让古德里安一战扬名,法国战役使曼施坦因震撼军史,隆美尔在北非的沙漠中名声大噪,邓尼茨在海上令丘吉尔也为之胆战心惊;当纳粹德国猖狂地进攻苏联时,朱可夫成为胜利象征,数次拯救苏联于危难间,科涅夫兵锋所及攻无不克,被誉为苏联的“攻击之王”,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的转折点,成就了崔可夫的赫赫威名;在太平洋上,珍珠港成就了山本五十六战争赌徒的名声,而中途岛战役则是海军骑士尼米兹的得意之作……巴丹、瓜达卡纳尔、莱特湾、冲绳,直至原子弹核击日本,疯狂的法西斯势力终于烟消云散,世界从此奠定了今天的格局……

二战中的许多名将不仅仅是高瞻远瞩的战略家,无与伦比的战术大师,更是老谋深算的政治家、纵横捭阖的外交家,甚至是国防工程建筑家、军事科技发明家、提升士气的演说家……这些绝世的战将,用血与火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人类编年史册中。

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当血肉横飞成为遥远的回忆,当硝烟散去,尸横遍野的战场重新变成百花盛开的原野,汇集着辉煌与黑暗、胜利与失败、光荣与耻辱、骄傲与自省的永久丰碑依旧长存。让我们重回二战战场,重拾那一段段不可磨灭的峥嵘岁月,重温百战将星们用生命和勇气书写的坚韧不拔、气势恢宏的战争史诗。

闪电伯爵 曼施坦因

在德国陆军界他被誉为“战略天才”,这在德国将领中极为少见。美国人称他为二战中德军最有能力的野战部队司令,他是苏联高级将领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科涅夫等人的回忆录里提到最多的德军将领,他就是德国陆军元帅弗里茨·曼施坦因,后世公认的纳粹德国三大悍将之一。

中文名: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性别:男

国籍:德国

出生地:柏林

出生日期:1887年11月24日

逝世日期:1973年6月11日

毕业院校:柏林军事学院

职务:德国陆军元帅,联邦国防军顾问

成就:制定“曼施坦因计划”攻克法国,取得苏联战场前期的辉煌

代表作品:《失去的胜利》“闪电凶神”

1887年11月,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出生在德国柏林的莱温斯基家族,这个家族可谓“容克军事贵族”的典型:他的生父爱德华·冯·莱温斯基是西普鲁士的一名贵族、炮兵上将(有书籍翻译为二级上将),曾任军长;他的二姨妈嫁给了曼施坦因家族,老曼施坦因最后官拜步兵二级上将;他的三姨妈嫁给了兴登堡,兴登堡后来更成为了德国元帅、一战后的德国总统。曼施坦因是家中第10个孩子。在他出生后不久,就被过继给了姨父曼施坦因中将,因而改姓曼施坦因。

生在这样一个标准的德国军事世家,从军成为了一条必然的道路。少年时期,曼施坦因先在斯特拉斯堡接受普通教育,后在数所军校受训。其军事生涯开始于1906年,他先是担任德国近卫军步兵第3团见习军官,一年后正式晋升为少尉。

1913年,曼施坦因被选送到柏林军事学院学习。不久,他又回到近卫步兵第3团,担任后备团的副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曼施坦因在西线和俄国前线都参加过战斗,先后在比利时、东普鲁士和波兰作战,担任过副官、参谋、骑兵师作战科长和步兵师作战科长,获得一级铁十字勋章和霍亨索伦王室勋章。

一战以德国战败告终,在《凡尔赛和约》中,德国国防军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只准拥有10万人,只能用于维护德国内部秩序和执行边防警察任务。德国国防军在冯·泽克特将军的领导下,想方设法保留了德国军队的精华。德军总参谋部甚至连一张像样的椅子都找不出来,但装着假腿、假眼的德军参谋就站在那里从零开始,准备着复仇,建立了一支精锐的职业军队。曼施坦因从1929年起,在参谋本部第一厅工作,处心积虑地为德国重新崛起出谋划策。

1933年,曼施坦因晋升为上校,后出任柏林第3军区司令部参谋长。此时,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分子逐渐掌握了德国的政局,并开始扩军备战。两年后,曼施坦因以其出色的才能引起了关注,就任德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

不久,曼施坦因晋升为少将,并被任命为德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开始直接进入德国军界的高层决策机构。然而,因受普鲁士军事传统的影响,曼施坦因对纳粹党逐渐加强干预军队事务表示不满,后来受到“弗里奇事件”(盖世太保一手制造的事端,污蔑陆军总司令弗里奇上将是同性恋,迫使弗里奇离职)牵连,而被免去副总参谋长职务,调任莱比锡第18步兵师师长。这是纳粹分子对不肯俯首帖耳的德国军官团的警告。★冯·泽克特一级上将(1866-1936),一战后,先后担任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长和德军总司令,为德国陆军重新崛起打下了根基,被称为“二战德军之父”。

二战前夕,曼施坦因晋升为中将,出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伦德施泰特上将的参谋长,主持制订入侵波兰南部和进攻华沙的计划。曼施坦因野心勃勃,已经做好了入侵波兰的一切准备。★波兰坦克波兰在二战前夕拥有700~800辆坦克,是世界第6大坦克大国。但落后的军事思想和坦克性能,使波兰坦克没能在德军入侵时发挥作用。

波兰并非人们印象中的那样孱弱,它的陆军在二战开始时在欧洲排名第5,但装备较为落后,更加致命的是,波兰的作战思想还处于一战的堑壕战阶段,对闪击战一无所知。这一差距在德国入侵波兰时体现得极为明显。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在曼施坦因的周密部署下,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进展神速,连续围歼波军主力,很快就包围了波兰首都华沙。此时,曼施坦因又建议德军使用炮兵和空军轰炸,同时断水断粮的手段逼迫波兰投降,这样也可避免惨烈的巷战。9月28日,波军全线投降,曼施坦因所在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以死伤3万多人的代价,俘虏了波军52万人,缴获野战炮1400门,机枪7600挺,飞机274架,战车96辆。

德国在一个多月时间内灭亡了波兰,是先进战术思想对陈旧军事理论的胜利。曼施坦因在波兰战役之后对此进行了总结:“德国之所以取得成功,进军的速度是一个关键因素,而速度又取决于大量的坦克部队,空军支援、步兵与装甲兵的成功协同也是重要原因。”这标志着曼施坦因战略思想的成熟。

波兰战役后,曼施坦因为德军制订了入侵法国的计划,这便是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曼施坦因计划

二战爆发后,在兼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并瓜分了波兰后,德国面临着西线英法越来越大的威胁,而希特勒坚信进攻西欧是德国唯一的出路。1939年10月,德国最高统帅部根据希特勒的批示制订了“黄色”方案。其要点包括:B集团军群从北侧担任主攻,经过荷兰进入比利时北部,歼灭可能遭遇的盟军;A集团军群从南侧担任助攻,以保障B集团军群的侧翼安全;C集团军群则防守从卢森堡边界至瑞士一线的齐格菲防线。

事实上,“黄色”方案与一战时的“施里芬计划”十分相似,德军总参谋部基本上照抄了1914年德法战争的方案,了无新意。当时,无论是德国最高统帅部还是盟国统帅部,似乎都认为德军的进攻就只有这样的选择。原因很简单:阿登山脉易守难攻,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步兵尚且难以通过,眼下德军的机械化部队就更不可能在此险地发起主攻了。★曼施坦因迎接视察的希特勒右二是希特勒私人座机驾驶员汉斯·包尔;右一是德国空军元帅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

然而,此时还只是伦德施泰特集团军群参谋长的曼施坦因却对此另有见解。他曾在一战的马斯河战役中身负重伤,对“施里芬计划”可谓有切肤之痛。曼施坦因认为如果作战预想已经被敌人猜中,那么主攻方向必然是敌军的重点设防区域,其结果就将是一场胜负难分的持久战,而战争取胜靠的是出奇制胜。曼施坦因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将主攻方向转到阿登山脉,因为这是最出人意料的地方。★1940年,德军士兵清除障碍,通过阿登山区进入法国。

他的想法是:西线攻势的目标应该是在陆地寻求决战,攻击的重点应该放在A集团军群而不应该放在B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应从地形复杂却能出敌不意的阿登地区实施主攻,挥师直指索姆河下游,这样才能全歼比利时的盟军右翼,并为在法国境内赢得最后胜利奠定基础;A集团军群的兵力应由2个集团军增加到3个集团军,此外还需增加强大的装甲部队。这就是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的要旨。这一设想为入侵法国的战役奠定了基础。最后,号称世界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崩溃,证明了曼施坦因计划的可怕。

曼施坦因说服了伦德施泰特,并向陆军总部递送了一份经伦德施泰特上将批准和签署的备忘录。但是当时的陆军总司令和陆军总参谋长都不看好曼施坦因计划。围绕此事,曼施坦因与陆军总部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后被调任为步兵第3军军长。

希特勒最初确定的进攻西欧的日期为1939年11月12日,后来由于天气和部分将领反对而一再推迟,最后被定为1940年1月17日。

也许是上帝青睐曼施坦因。就在1月10日,即希特勒最终确定的开战日期前一个星期,发生了一次意外:德国空军的一个少校联络官,身上携带着进攻西欧的计划大纲,因飞机误入比利时并迫降。他身上的进攻计划也极有可能落入比利时人的手中。

消息传到柏林后,希特勒便想提前实施计划,立即进攻。不过这时,他想起了前不久看过的曼施坦因计划。很快,曼施坦因得到了希特勒的接见。曼施坦因以其充分的论证让希特勒确信,他的计划将是陆地上可以夺取全面胜利的唯一途径。

很快,最高统帅部发布了以曼施坦因的作战计划为提纲的训令。经过总参谋部严密的推演和数次演习之后,曼施坦因计划最终确认为可行。由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和赖因哈德的第41装甲军组成一个装甲集群,由克莱斯特将军指挥,其中第19装甲军将担任安德内斯攻击战的矛头。

1940年5月9日,曼施坦因计划开始。由于英法等同盟国死板地认为德军仍会沿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老路进攻,并按照这一指导思想进行防御,将盟军的防御重点仍放在左翼。而右翼,在被认为难以逾越的阿登山脉各个路口和前进道路上的要地,则只用几个战斗力较差的法国步兵师把守。结果,德军的装甲集群锐不可当,轻松地在阿登地区形成突破,长驱直入,完成了曼施坦因计划的要求。

事实证明,曼施坦因计划打到了法国人的软肋上,战役第一阶段德军就消灭了法军近30个师。德军在战争发起后的半个月内让法国投降,6个星期内横扫西欧诸国。

可以说,曼施坦因计划体现了德国军事计划的特点。第一是简单。曼施坦因计划并不试图预言一切形势,而是简单明了,但击中要害。因为计划越复杂执行时容易出的差错就越多,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就一再犯这个毛病。第二是有针对性,即针对盟军的战略部署制订。出其不意,将主攻方向从北方的B集团军群转到A集团军群。主攻的装甲部队要穿越密林覆盖的阿登山地,面对这种地形,坦克部队一般认为是不可能逾越的。更冒险的是,突破之后主攻部队的南侧翼完全暴露,这是一次大胆的赌博。赌注就是法军主力已经在北方穷于应付,南方则被钉死在马其诺防线上,没有实力攻击A集团军群暴露的南翼。这是曼施坦因大胆和狡诈的指挥风格的体现。★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曼施坦因虽然身为对手,但美国人依旧对曼施坦因十分尊敬,他的许多战例都被美国陆军列为学习的经典教材。

不过,作为计划的制订者,曼施坦因本人并没有参与法国战役的指挥。开战前,他被从A集团军群参谋长调任步兵第3军军长。5月10日,作为“旁观者”的曼施坦因才从国内电台的广播中得知德军发动西线攻势,这让他十分恼火。5月27日,第3军奉命接防。6月,这头憋得眼通红的老虎终于出笼了,他率部发起进攻,迅速横渡索姆河和塞纳河,直抵卢瓦尔河,其速度让德军的同僚都感到震惊。7月,曼施坦因获得骑士十字勋章。

法国战役胜利之后,曼施坦因奉命驻防法国加来地区。第二年春,曼施坦因调任第56装甲军军长。★曼施坦因与助手商讨作战计划饮恨斯大林格勒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德军分三路进攻苏联。其中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先向东普鲁士前进,以歼灭波罗的海地区的苏军,然后再向列宁格勒前进。战争伊始,勒布元帅的北方集团军群就突破了苏联西北方面军的防线。时任第56装甲军军长的曼施坦因指挥部队也向苏联境内纵深处突进了320千米。9月,曼施坦因出任南线德军第11集团军司令,负责攻占克里米亚半岛,通过刻赤海峡进入高加索的行动。经过惨烈的战斗,德军歼灭和俘虏了大量苏军。

这年年底,苏军开始发动反攻,在刻赤半岛登陆作战,迫使守岛德军撤离刻赤。1942年元旦,曼施坦因晋升为一级上将。1月,曼施坦因集中3个半师的兵力再次攻占刻赤半岛的菲奥多亚港。

后来曼施坦因觐见希特勒,与希特勒就进攻计划进行了磋商。希特勒同意了他的计划:该部先攻占刻赤,再攻克苏联黑海舰队驻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然后横渡刻赤海峡,进入库班,截击从顿河下游退往高加索的苏军。5月初,在德国空军的火力支援下,曼施坦因以6个德国师和3个罗马尼亚师的兵力突破了刻赤防线。攻克刻赤,曼施坦因的部队一举俘虏苏军17万人。

接着,曼施坦因发起了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进攻。苏军展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经常打到最后一人一弹为止。7月1日,曼施坦因的部队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德军在损失2万余人后俘虏苏军9万人。德军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重大胜利,使曼施坦因名噪一时。同时,由于功勋卓著,曼施坦因受到了希特勒的通电嘉奖,并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不过,到达荣誉的顶点之后,曼施坦因和纳粹德国一同开始走向下坡路。首先是他率领德军第11军团进攻列宁格勒,但在朱可夫领导的苏联红军的抵抗下,攻势受挫。紧接着,1942年10月30日,他的长子吉罗被苏军的炸弹炸伤后死亡,痛失爱子让曼施坦因苍老了不少。但最致命的错误发生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曼施坦因让进攻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坚守待援。

斯大林格勒会战从1942年7月开始,经过5个月漫长而残酷的战斗,11月,苏联红军转守为攻,对德军第6集团军形成包围之势。当时的情况已经相当严重,雪上加霜的是,希特勒因同李斯特元帅意见分歧而把这个指挥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总司令免了职,由他自己来兼任总司令。这时,在A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之间出现了一个宽达300千米的缺口。当优势的苏军突破B集团军群,并击溃罗马尼亚和意大利军团之后,第6集团军便陷入重围之中。

很快,曼施坦因受命带领新组建的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包括第4装甲集团军、第6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其中整个第6集团军和部分第4装甲集团军的兵力已经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

曼施坦因于12月12日发动进攻,两天后,德军在离斯大林格勒50千米的地方,再也无法前进一步,苏军早已准备好了强大的反击兵力,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被阻挡住,并因为有陷入包围的危险之中,而被迫后撤200千米。★东线正在用牲口运输的德国运输部队与人们印象中高度机械化的德军不同,德国军队即便鼎盛时期也是半机械化半骡马化,为了提高机动性还专门设立了骑兵部队。

然而,即使到了如此危急的时刻,曼施坦因依然十分乐观。他亲自给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发去电报,要保卢斯固守待援,这就是那句著名的口号“不要放弃,我会来救你们的,曼施坦因”。结果到了1943年1月,在形势已然无法挽救之时,曼施坦因却矢口否认自己说过这句诺言,声称是最高统帅部的凯特尔元帅等人捏造的。曼施坦因的过度自信让德军在斯大林格勒付出了难以弥补的代价。

实际上,当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陷入苏军的包围圈时,希特勒在突围和坚守待援之间举棋不定。究竟是什么让希特勒作出让第6集团军原地待命等待救援的命令?从战后发掘的各种资料来看,当时有两个人的意见对希特勒的决定起了重大影响:第一位是空军元帅赫尔曼·戈林,第二位就是元首刚刚提拔的曼施坦因元帅。

前者信誓旦旦地向希特勒保证,他的空军将全力支援第6集团军,第6集团军的给养也没有问题;而后者也迫不及待地向希特勒宣称:绝对有把握救出第6集团军。而之后的事实证明,这两位希特勒最为倚重的肱股之臣在最为关键的时刻让希特勒作出了错误决策。

l月31日,刚刚升任德国陆军元帅军衔的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和其司令部人员都做了俘虏,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德军斯大林格勒战役被称为血肉城墙,这次战役是二战中最惨烈的。敌我距离不再是用米来丈量,而是用尸体。哈尔科夫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让德军南线部队放弃顿河弯曲部,向西撤退,苏军集团在后面步步紧追,击溃B集团军群的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部队,准备在哈尔科夫以南切断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的退路。

此时,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改名为南方集团军群,防线漏洞百出,还要担负起一项双重任务:既要掩护撤退,警戒顿河和顿涅茨河的各个渡口,同时还要解除苏军在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地区对于B集团军群的威胁。

但此时,曼施坦因的特殊军事嗅觉,让他发现一个反击的黄金时机已经到来。因为苏军名将瓦图京大将判断失误,错误地认为德军已经没有反击之力(此时德苏双方以师的数目计算是1比8),只能且战且退,于是指挥西南方面军展开猛追,导致战线过长,兵力分散,后勤保障困难。

曼施坦因抓住这一良机,坚决拒绝了希特勒要他收复哈尔科夫的命令,在红军向西南方大范围迂回的时候,也不把新拨给他的党卫军装甲军防守第聂伯河一线——这是一个正常的指挥者的选择——而是让从米乌斯河撤下的已经残缺不全的3个装甲军防守第聂伯河。他集中全部机械化部队,向敌人毫无防备的右翼进行突击。兵锋直指第聂伯河渡口一带的苏军结合部。

德军以霍特集团军防守米乌斯河一线,两个装甲突击群为大锤,从3个方向上夹击位于第聂伯河与顿涅兹河之间的苏军西南方面军。没想到兔子还能咬人的苏军猝不及防,迅速被击溃,拼死向北顿涅兹河以东地区逃走,包括第1近卫集团军、第6集团军和波波夫集群在内的8个军、15个步兵师和5个特种旅被击溃。曼施坦因随即命令部队继续向北进攻,打击哈尔科夫敌军南翼,击败了苏军第3坦克集团军,迫使哈尔科夫的苏军弃城而走,德国人重新占领了哈尔科夫,一个多月前还大踏步前进的苏军四处溃散。德军防线恢复到了9个月之前的状态。★双剑橡树叶骑士铁十字勋章

这就是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如果了解到当时苏军在兵力、装备上的优势以及战役的态势,就不得不承认曼施坦因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本来应该兵败如山倒的德军稳住了战线,没有全线总崩溃,还打出了漂亮的防守反击,成功地从基辅到查波罗什建立了一条新防线,并同位于克里米亚的A集团军群取得了联系。曼施坦因因此获得了一枚双剑橡树叶骑士铁十字勋章。“狼穴”解职

1943年12月,苏军再次发起冬季攻势。几天时间,德军就失去了战略要地日托米尔。1944年1月4日,曼施坦因鉴于局势危急,要求允许其部队南翼后撤,希特勒断然拒绝。接着,曼施坦因再次要求任命东线德军总司令,这几乎是要求自任东线德军司令,希特勒也坚决不同意。于是,曼施坦因性格中桀骜不驯的因子又一次爆发,他像训斥下属一样数落希特勒,批评他在东线作战中的种种错误。希特勒死死地盯着他,开始萌发了撤掉曼施坦因军职的念头。

曼施坦因又一次对了。苏军猛烈的攻势迫使德军向西撤退,将德军装进“切尔卡瑟口袋”,见势不妙的曼施坦因违背了希特勒的指令,命令第11军和第42军从“切尔卡瑟口袋”突围。最后希特勒接受了既成事实,下令德军部队撤走,但心中对曼施坦因的不满却加深了。

3月19日,曼施坦因再次前往上萨尔茨堡,要求自主指挥军队的权力,希特勒又一次拒绝了。几天后,曼施坦因所辖的第1装甲集团军在布格河地区被苏军包围,希特勒为此再次发布不得撤退的死命令,但再次遭到曼施坦因的抗议。25日,经过激烈的电话争吵之后,希特勒招曼施坦因到自己的“狼穴”商讨。在后者以辞职相威胁下,希特勒最后同意该部突围。

30日,希特勒终于不愿继续忍耐了,重拾了败仗之后找替罪羊的老传统,曼施坦因和A集团军群总司令克莱斯特元帅被召到上萨尔茨堡,双双被免去军职。为了安抚曼施坦因,又颁发给他剑级橡树叶铁十字勋章。但这一天也是曼施坦因军事生涯的终结,希特勒再没有起用曼施坦因。

二战结束时,曼施坦因被英国人俘虏,后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年徒刑,监禁在韦尔监狱。1953年,曼施坦因因病提前获释。两年后,他出版了影响巨大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1973年6月11日,曼施坦因在慕尼黑去世。

单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曼施坦因作为传统的国防军将领,其部队军纪较严,没有犯下纳粹分子那些骇人听闻的罪行,但毕竟是为非正义的纳粹德国服务,为希特勒的扩张主义甘做马前卒,因此虽然其战略战术天赋极高,但终究无法抗拒历史的潮流,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名将链接

闪击战要素一,集中使用装甲部队——高度集中的强大火力,快速机动能力,还有迅速推进时的强大生存能力都使装甲部队远超过以第前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中出现过的部队。第二,大规模精准的空中支援——空中轰炸的高效准确和毁灭性把炮兵远远甩在了后面。第三,无线电——战前德国就已经在坦克、飞机等上配备了无线电。这使得德军指挥官们能够高效率地掌控他们的部队,并使得他们的空中力量更具效率和破坏性。第四,灵活性——德国装甲部队高度的机动能力和反应快速的空中支援赋予他们足够的战术自由。第五,主动权和突然性——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快速推进部队的惊人速度和力量及对敌领土的狂轰滥炸能够轻易地使敌人陷于休克状态。第六,简单明了——闪击战是一个简单的战术,现代武器的出现(坦克,飞机,无线电)使得它的实行成为可能。第七,空中优势——这个因素处于从属地位,但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敌人拥有空中优势,那闪击战就不可能实行了。第八,后勤——这是另一个关键的从属因素。德国正是由于忽视了这个因素,而最终使部队陷入瘫痪。

闪击魔鬼 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堪称二战中陆地上最可怕的统帅。初战波兰,闪击战新鲜出炉,一举击溃波兰人。再战法兰西,在两周之内横扫法国。他的进攻速度不仅令对手,甚至令他的上级和希特勒都感到心惊胆战。三战苏联,他更是将闪击战发挥至极致。在五个月内连战连捷,战车直逼莫斯科城下,俘虏苏军几乎达两百万人。虽然德国战败了,但人们记住了这个德国人的名字——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中文名: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性别:男

国籍:德国

出生地:但泽南部魏克塞尔河库尔姆

出生日期:1888年6月17日

逝世日期:1954年

毕业院校:柏林陆军军官学校

职务:德国陆军总参谋长

成就:闪击战创始人,二战初期德国军事奇迹的缔造者之一

代表作品:《注意,装甲兵!》、《闪击英雄》“闪击魔鬼”出世

古德里安,西方军界将他称之为“装甲兵之父”、“闪击魔鬼”,是德国在二战初期威名赫赫的“闪击战”的提出者。虽然坦克战理论的提出不是他的原创,但古德里安是将闪击战付诸实践的先驱。特别是集中坦克,让各兵种以坦克为中心进行混编协调的设想的提出,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闪击战创始人。

如同大多数德意志军官团的成员一样,古德里安也同样出生在军事世家。他的祖母一家曾经出过不少将军甚至元帅,不过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家道已然中落。他的父亲是个职业军官,容克地主家庭都以参军为人生的最高理想,所以古德里安被家中寄予了厚望。

1901年到1907年,古德里安就读于军事学校和柏林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他作为一名准尉,加入了父亲指挥的部队。

古德里安本以为可以像在家里一样得到父亲的眷顾,可是作为职业军人的父亲却对他六亲不认,在军营中只有长官和士兵,没有父子。父亲对古德里安的管理和要求比以往更加严格、苛刻,这极大地影响了古德里安作为军人的意志品质和军人素质。

这一传统被古德里安不打折扣地继承了下来。古德里安的两个儿子在装甲部队服役任职时,并没有因为父亲已是上将和集团军司令的高位而得到照顾,依然在最前线站斗。每战下来,古德里安也只是从侧面打听一下儿子的情况。即便是与儿子们见面,他也只是以部队上下级军礼招呼,没有体现一丝父亲的特殊照顾。

1908年,古德里安正式成为了少尉。第二年,古德里安调防至汉罗福省。在那里他结识了玛格丽特·格尔尼小姐,四年之后,也就是一战爆发前的1913年10月1日,两人成婚。一战爆发后不久,古德里安可谓悲欣交集:他的父亲去世了,这对他是一个沉重打击,因为他将父亲看作塑造典型军人和人格的楷模,但也有一件令他高兴的事情,在他上了前线不久,他的第一个儿子出世了。只是此后的四年间,他只回过家一次。★1908年时的古德里安古德里安出身于军事世家,13岁进入军校,19岁从军校毕业,但坦克战对他来说则属于无师自通,这是他刚晋升少尉时的照片。

一战期间,古德里安在骑兵部队担任作战参谋、指挥官。也许正是骑兵部队对机动性的重视,让古德里安对一战中诞生的坦克有敏锐的嗅觉。青年时的古德里安就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从不满足于现有的战术、技术和兵器。他经常在《军事周刊》杂志上发表探讨当代军事问题的文章,周刊主编阿托克将军对他的观点相当赞赏,为此数次拜访这位年轻的军官。他常常利用战术演习的机会,发表“战车将成为地面战场主宰”的新观念。于是,古德里安作为新锐理论家的声名逐渐传了开来。

1937年,古德里安写下了一部名叫《注意,装甲兵!》的军事著作,精辟地论述了坦克的三大特征:装甲、运动和火力。他提出坦克必须具有高强度的装甲,从而才不会被对方的防御火力轻易击毁,同时要让坦克全力高速运动,不要顾忌敌人的阻挡,快速达成突破,令对手无法有建立新防线的时间,从而将攻势延伸至敌人的后防。★重整军备后的德军I号坦克群古德里安建立装甲部队后,采购了大量I号坦克用于训练部队,组建了3个德国装甲师。I号坦克因为装甲薄弱,没有在二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古德里安的军事理论、建议和实践,在当时引起了不少高级将领的激烈反对,但古德里安碰到了一个知己,那就是富有侵略性的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希特勒出于对外扩张的需要,一下就看中了古德里安的战略和战术观点。

希特勒对古德里安的坦克战理论和实践可谓情有独钟,每次有新坦克实验和演习时,希特勒都亲临现场,并要求从财力、物力上要优先满足装甲兵的发展。

1935年3月,希特勒撕毁了《凡尔赛和约》,派部队进驻莱茵河不设防区。为了配合他的扩张政策,德国陆军立刻迎合希特勒的政治要求,当年就把一个装甲旅扩编为3个装甲师,每个师拥有561辆坦克。古德里安时任上校,被任命为第2装甲师师长,开始了他日后名震军史的装甲兵指挥官生涯。三年后,希特勒任命古德里安为德国机动部队总监,统管装甲部队的组织和训练。

1938年初,希特勒制造“勃洛姆堡事件”和“弗里奇事件”,对德国国防军进行人事大变动,国防部长勃洛姆堡和陆军总司令弗里奇被迫辞职。这次变动让曼施坦因丢掉了副总参谋长的职位,但备受希特勒赏识的古德里安则升任中将,出任第16装甲军军长。3月,希特勒意图吞并奥地利,陆军总参谋长贝克上将紧急召见古德里安,命令古德里安率两个装甲师打头阵,进行兼并奥地利的行动。3月13日,古德里安亲帅第2装甲师,冒着暴风雪,在两天内急行军670千米,创造了部队急行军的纪录。奥地利成为了德国的一个省。牛刀小试,即令各国军事专家震惊。★冯·弗里奇上将1935-1938年期间担任德国国防军陆军总司令,因盖世太保无中生有制造他是同性恋的丑闻而离职。后担任炮兵12团荣誉团长,1939年在波兰战役中阵亡。闪击波兰

二战的爆发是人类的一场浩劫,却是古德里安和他的坦克战理论扬名立万的最佳时机。德国闪击波兰的战争,让“闪击战”一举名震世界。

1939年9月,法西斯德国突然袭击波兰,这是闪击战的第一次实践。当时古德里安刚就任第19装甲军军长,下辖有第3装甲师,第2、第20摩托化步兵师。其任务是突入波兰边防线,然后从波美拉尼亚快速前进,直抵维斯杜拉河,切断波军通往波兰“走廊”的退路。

战役开始后,古德里安按照命令全速推进,面对机械化程度极高的德军,波兰军队依旧依靠火炮和老式步兵的结合体系作战,其精锐部队居然是挥舞着马刀的骑兵,在德军的冲击下不堪一击。

古德里安和隆美尔在指挥风格上有相似之处,两个人都不喜欢在司令部里发号施令,而是乘坐自己的装甲指挥车,随同领先的装甲部队一起前进。这样,他可以及时掌握多变的战况及有利战机,用无线电与军部及各师师长联系并下达命令。

显而易见,这是一场军力对比极其悬殊的战斗。波兰的步兵防线和炮兵阵地,在德国闪电式的坦克集团攻击下一触即溃,骑兵更是成为德军坦克高速运动的活靶子。

此次战役,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合围全歼波兰军队约3个步兵师和1个摩尔克卡骑兵旅,俘获数千人,缴获数百门大炮,而他手下的4个师仅仅阵亡150人、700人受伤。这一数据令希特勒也感到难以置信,同时也令那些曾经质疑装甲部队价值的人哑口无言。

波兰战役进展神速,9月底波兰终于败亡。德国之所以在这次战争中能够这样迅速地取得全胜,使用装甲兵力量和进行闪击战是一大原因。古德里安推崇的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评论说:“1939年战争的结局,能够归结为两句话:在东方,一支陈旧得无可救药的军队,被一支应用全新技术的小坦克部队加上优势空军所瓦解;而在西方,一支动作迟缓的军队,却无法及时施加任何有效的压力。”★进入华沙的德军部队波兰是二战中损失最惨重、流血最多的国家之一。战前的1938年波兰人口是3500万,二战中损失达到600万人,知识分子损失38%。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口才恢复到战前水平。★在波兰境内长驱直入的德军波兰军队难以抵挡闪击战中全速推进的德军,仅一个多月波兰就亡于德军之手。

1939年10月27日,古德里安获得骑士铁十字勋章。古德里安以此为荣,并认为这是他经过长期苦斗建立起来的新型兵种——装甲兵的一张成功的证明书。

古德里安与“闪击战”这两个名字,通过波兰战争传遍了全世界。

1940年2月,德国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颁发了进攻西欧的“黄色”方案修正案的训令。这次战役的目标是占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最终迫使英国缔结有利于德国的和约。新方案是根据曼施坦因的意见拟定的,并在策划和执行该方案中都起了一定作用。

5月10日,古德里安率领第19装甲军向卢森堡、比利时阿登山区发起了进攻。两天时间,就将阿登山脉110千米长的峡谷抛到身后,而这是许多军事专家认为装甲部队不可逾越的地形。从13日到15日,古德里安所在部队攻下了卢森堡、比利时,攻克法国要塞色当,直接打通了通向英吉利海峡和法国腹地的道路。

古德里安的神速令英法联军措手不及,且德国最高统帅部为此感到不安,担忧他的侧翼遭到袭击。为此上司克莱斯特将军曾两次下令让他暂停前进,但古德里安以辞职相威胁,甚至说:“有时,应付上司比同法国人作战更加艰苦。”

5月24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占领了布罗涅和加来。下午占领格拉夫林,此处距离盟军最后一个撤往英国的港口敦刻尔克只有16千米之遥,40万英法盟军被压缩在敦刻尔克的狭小三角地带。不过就在此时,希特勒突然下令停止进攻,古德里安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盟军大批撤回英国本土。古德里安将这一命令称之为“折断他的装甲师挺进的矛头”,即便在战后的回忆录里也一直耿耿于怀。

6月初,古德里安率部进攻法国。他只用了8天时间就打到了法国和瑞士的边境,平均每昼夜行进速度约70千米。

如果我们知道战前德国和盟国的实力对比,就不能不对古德里安创造的军事奇迹感到惊叹:德国投入西线作战的总兵力为136个师(其中包括10个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2439辆坦克、3700架飞机,另有运输机600架;而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英国的远征军共有135个师,3469辆坦克、2000架飞机,并可利用英伦三岛1000多架飞机支援战斗,在兵力上与德军相当。用大致相当的兵力,大致只有1∶2的坦克比例,德军想要击败西欧盟军,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这次战役。古德里安回忆说:除了希特勒、曼施坦因和他本人以外,几乎再没有任何人对这个计划是有信心的。

6月10日,古德里安兵团击败法军装甲部队,突破了法第6集团军的右翼。此后,古德里安挥军南下,一路长驱直入。面对兵败如山倒的局面,法军总司令魏刚无奈地写道:“使他感到触目惊心的就是德军的坦克和飞机,已使法军士兵产生了恐惧心理。这要算是德军的一个最大的成功。”6月17日,古德里安装甲兵团进抵瑞士边境城镇潘塔里尔,切断了马其诺防线内法军逃往瑞士的退路。自强渡埃纳河以来,古德里安装甲兵团在10天中长驱400多千米,俘虏法军25万之多,从而一举奠定了古德里安“纳粹名将”的军事地位。★英军士兵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敦刻尔克是一片空旷的海滩,既无有利地势,又无法修筑牢固工事,但英法联军进行了数次反击,保证了33万盟军士兵撤回英国国内。从巅峰走向失败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灭亡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实施。古德里安在这次疯狂的计划中,出任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官。他和霍特上将的第3装甲集团军一同由中央集团军群指挥。

古德里安再次以他果敢而迅猛的突击震惊了世界。他的装甲部队率先渡过布格河之后,沿着通往明斯克的公路开足马力奔驰而去。他们在5天内长驱320千米,于6月27日,在明斯克郊外与霍特的第3装甲集团军完成了对苏军西方面军近30万人的合围。7月16日夜攻克斯摩梭斯克,打开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门。

很快,古德里安又加入南方集团军群的行列,改称古德里安装甲兵团,参加了基辅会战,最后与克莱斯特在基辅形成一个大包围圈。9月26日基辅会战结束,共有66.5万名苏军被俘虏,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战死。基辅会战以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合围歼灭战载入史册,古德里安也因为这场震惊世人的战役留名军事史。★严寒窒息了德国的进攻1941年的冬天与前三年一样寒冷,这在150年的苏联气象历史上从未出现。严寒也成为德国人的大敌。

10月5日,古德里安任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进军莫斯科。虽然他的进攻气势汹汹,一度曾打到能用望远镜看到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钟楼的地方。然而,此时的德军已经是强弩之末——人员极度疲惫。11月初,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所有步兵师都减员三分之一,装甲师则下降到正常兵力的35%,苏军的抵御却越来越强,加之1941年的严冬提前来临,德军再也无法前进一步。12月10日气温降至零下62度,严寒“冻结”了德军的进攻。而苏联却集结了大批兵力进行反击作战。古德里安心急如焚,极力主张退守。20日飞回大本营劝说希特勒撤退,希特勒却严令不许放弃一寸阵地。26日,古德里安被解除职务,返回柏林退休,成了莫斯科惨败的替罪羊。

此后的古德里安一直被闲置。直到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希特勒才感觉到自己在军事问题上的缺陷,又一次召回了古德里安,让他出任装甲兵总监。

古德里安的贡献不仅在于创立理论,更主要的在于将它付诸实施。他主持改进和试制新型坦克,去工厂和坦克学校了解第一手资料,经常去位于卡斯尔的坦克生产工厂视察,还拜访坦克设计者,及时指出“虎”型坦克88毫米高射炮的问题,使“虎”、“黑豹”型坦克的生产和装备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德军在二战中坦克生产量最多达到每月1955辆。这两型坦克都成为二战中的经典坦克,特别是“黑豹”坦克,更被誉为德国二战中最出色的坦克,与苏联的“T-34”一起成为后世坦克仿效的两大流派。★古德里安在人民冲锋队大会上二战末期,法西斯德国建立了包括老年人在内的人民冲锋队组织。古德里安对建立人民冲锋队起过一定的作用。这是希姆莱在人民冲锋队的大会上发表讲话,最左侧的是古德里安。

1943年,德军总参谋长蔡兹勒提出了对库尔斯克发动攻势的“堡垒”计划。古德里安激烈地反对这一计划,但计划还是于1943年7月5日实施。德军集中了17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18个步兵师分南北两路进攻库尔斯克,与苏军进行了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大会战。结果德军惨遭失败,损失坦克1500辆。德军丧失了最后一个在东线取得“体面和平”的机会。最后的没落

1944年7月20日,德国军官团试图刺杀希特勒失败,大批德军高级军官受到牵连。希特勒在一时无人可用的情况下,于7月22日任命古德里安为德国陆军总参谋长。

7月以后,德国已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德军的失败已成定局,第三帝国大厦将倾,已是独木难支。于是,希特勒发出了臭名昭著的“尼禄命令”。命令将德国境内所有的军事设施、水电设备、通信系统、工业设备和铁路桥梁全部摧毁,以防它们落入敌人之手。古德里安是少数敢直接顶撞希特勒的纳粹军官之一,他反对这一决定,因为这会断绝普通德国人生存的可能,给德国人带来空前的灾难。因此,他违抗了希特勒的意旨,命令自己的部队不准滥施破坏。

中国著名军事家蒋百里曾说过:“总参谋长一定要有三分疯狂的气质,不怕他偏,偏到极点也就是正了。”这种疯狂气质,我们可以理解为军人的冲劲,对抗独裁的勇气。古德里安从一位前线将领成为总参谋长还能保持冲劲是难能可贵的。古德里安与希特勒的关系十分微妙,他回忆说:“我和希特勒之间天天都在冲突之中。”但从根本上说,古德里安一直忠于希特勒,秉承了普鲁士军国主义的传统,为德国的侵略扩张竭尽全力。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在1944年接受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使时,他总是简单地回答说:“军人是应该服从命令的。”

到1945年3月,德国法西斯已处在最终灭亡的前夕,苏军和英美军队都为攻克希特勒法西斯的巢穴——柏林,而加紧准备。就在这时,希特勒就某一次战役的失败责任问题同古德里安又争执起来,3月28日以“古德里安上将的健康问题需要6个星期的病假”的命令将古德里安免职了。这也是德国传统的参谋本部画上了句号的时刻。

5月10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古德里安被美军所俘,作为战俘被关押在纽伦堡监狱。被关押3年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以古德里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只是战争的执行者,而没有虐待战俘和屠杀无辜平民的罪行,未将其列入战争罪犯,于1948年将其释放。古德里安获释后,曾担当过北约军事顾问,还撰写了回忆录《闪击英雄》。1954年古德里安去世。

古德里安的“在狭窄正面上,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实施高速突破”的理论,结合着他那震惊世界的坦克“闪电突击”战法,帮助法西斯德国在二战初期占领了大半个欧洲。丘吉尔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古德里安,希特勒的战争开始时就失败了。”与同时代的装甲高手朱可夫、巴顿、隆美尔等人相比,古德里安在坦克发展史上的影响要更为突出。他所创造的装甲兵作战的理论以及闪击战的经典战例,对后世军事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名将链接

铁十字勋章十字勋章是一个黑色内盘加白色边缘的类似于十字架形状的奖章,由新古典主义建筑师、画家卡尔·弗里得里希·辛克尔设计铁完成。授予铁十字勋章的传统,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1813年,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创立。当时就是作为对那些在拿破仑战争中建立功勋的人员的一种奖励。第一枚铁十字勋章便是在1813年3月10日授出。而这一传统,在德国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他们在一战、二战中都对战争中立功的英雄授予这一勋章。这里值得一说的是,在一战中,希特勒因表现出色曾获得铁十字勋章,而且是两枚,但当时他仅是一个传令兵而已。

大洋里的“狼王” 邓尼茨

他领导的部队是茫茫大洋中可怕的杀手,寡言残忍的卡尔·邓尼茨是纳粹德国的“海上狼王”。二战中,邓尼茨的狼群肆虐于大西洋和地中海,几乎掌控了大英帝国的命运。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战争中使我真正害怕的是德国潜艇的威胁!”

中文名:卡尔·邓尼茨

性别:男

国籍:德国

出生地:柏林

出生日期:1891年9月16日

逝世日期:1980年12月24日

毕业院校:弗伦斯堡-莫威克海军学校

职务:潜艇部队司令、海军总司令、第三帝国末代元首

成就:创造了对盟国威胁极大的“狼群战术”,一度令德国看到打赢战争的希望。

代表作品:《10年和20天》奋不顾身的少年军官

卡尔·邓尼茨,法西斯战犯。他在二战期间声名显赫,曾担任过德军潜艇部队司令、海军总司令等,并且还成了第三帝国的末代元首。他首创的“狼群战术”使得数千艘盟军战船沉入大洋,数以十万计的盟军人员命丧黄泉。险些令大英帝国的海上生命线被扼杀。也正是由于邓尼茨有着如此“出色”的表现,才使得最终走投无路的希特勒将他选为“继承人”。

卡尔·邓尼茨金发碧眼,身材高大,是非常典型的日耳曼人。1891年9月,邓尼茨在德国柏林近郊的小镇格林瑙出生。上完高中之后,年轻的邓尼茨便在1910年加入了海军。第二年,还处在实习期的邓尼茨就来到了“赫尔塔”号巡洋舰服役,并开始了他的海军生活。

此时的德国正迅速崛起,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渐渐地,他要挑战当时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当时的英国凭借着先进的科技已经在海上称霸了二百多年,1905年开始,就建造出了无畏级战列舰。这样一来,世界上之前的一系列战舰在顷刻之间全部变成了过时的战舰。而在英国与德国之间也展开了一场非常激烈的海军军备大比拼。德国决定利用1908年到1911年这四年时间造出4艘无畏舰,这样一来就能够与英国分庭抗礼了。在这样的情势下,双方海军的建设几乎都已经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可以说是谁也不服谁。因为他们都持有相同的观点,那就是国家未来的命运与发展,就全都看这次竞赛了。

而这段时间,也正是邓尼茨刚刚来到海军服役的时期,这恰恰为邓尼茨后来能在海军当中大显身手创造了非常良好的条件。

由于邓尼茨在服役期间表现非常突出,所以在1914年,他被提升为候补军官。并且在“布雷斯”号巡洋舰上担任一名尉官。

有一回,德国国王威廉二世观看海军的军事演习,而拖着靶船在前面行驶的正是“布雷斯”号。邓尼茨当时的任务就是自己带着一条小船跟在靶船的后边负责报靶。但就在这时,意外的情况出现了——一条绳子缠住了小船的螺旋桨,使得小船停止了运转。眼看着德国皇帝乘坐的“戈埃宾”号战列舰离自己越来越近,情况已经非常紧急,就在这个时候,邓尼茨迅速脱下了外衣,纵身一跃,跳入海中,将缠住小船的绳子割断,才使得演习继续正常进行。而邓尼茨也因此受到了嘉奖。★威廉二世德意志第二帝国末代皇帝,大力鼓吹扩张政策,一战后期丧失权力,最终在德国战败时退位,流亡荷兰。用潜艇绞杀英国

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年轻的邓尼茨便参加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海战。在海战中,邓尼茨的表现非常出色,不但能够灵活地运用战术,而且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还能够及时果断地作出处理,他的军事才能得以充分地展示出来。

1914年8月,“布雷斯”号与“戈本”号在地中海的战斗当中同时陷入了英国海军的包围,但它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巧妙地运用战术与敌人展开周旋。最终,它们终于突出了重围并且摆脱了英国人的穷追猛打,顺利地到达了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并且,德国政府以自己的名义将这两条战舰卖给了土耳其,其目的就是为了不让这两条战舰落入英国人手里。这样一来,年轻的邓尼茨便为土耳其政府服役了两年,而当他重新返回德国的时候已经是1916年了。

1918年年初,由于邓尼茨表现出色,被提拔为“U-68”号潜艇艇长。在一次对英国商船队的攻击中,“U-68”被英国的护航驱逐舰不断攻击,最后因压缩空气耗尽被迫投降,邓尼茨下令“全体人员离艇”,最后成了英军的战俘。

在战俘营中,邓尼茨并不甘心,而是一直想着如何才能报仇。他认为要想让潜艇取得胜利,单单靠一两条舰艇是无法对付护航军舰的,必须让多条舰艇进行相互协作才能获得海上猎杀战的成功。邓尼茨在战俘营所思考的这一战术,正是后来“狼群战术”最初的基础。

最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邓尼茨回到了德国海军继续服役。但由于苛刻的《凡尔赛和约》限制,邓尼茨不得不在一艘鱼雷艇上工作,当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军官。邓尼茨依然用德国人特有的严谨态度,对工作认真负责。终于,他的态度打动了上级,被调到海军指挥机关,并做了高级参谋。1934年9月,邓尼茨离开了大机关,被派往“埃姆登”号巡洋舰,重新开始了他的舰长生涯。

这时,疯狂的独裁者希特勒已经走到了台前,开始宣传后来臭名昭著的法西斯主义,而年轻的邓尼茨更是像着了魔一般,对希特勒的演讲如痴如醉。很快,邓尼茨成为了纳粹的坚定拥护者。虽然纳粹的声音已经传遍了德国的每一条街道,但邓尼茨当时并没有公开加入纳粹,而是选择了秘密的方式,原因是当时的海军总司令雷德尔规定,一切海军人员均不能参加当时的政治活动。

这项禁令在德国延续了很久,直到1943年,邓尼茨终于当上了海军总司令,才把这条禁令彻底解除,而这时的邓尼茨也变成了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者。

1935年7月,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踏上了邓尼茨的舰艇,告诉邓尼茨,希望他能够重建德国的潜艇部队。邓尼茨对此进行了仔细研究——他认为在未来的战争当中,潜艇的作用肯定要远远地超过其他所有的舰种。

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许多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争物资都必须通过海路才能够运送到国内,所以只要能够把英国的海上交通线切断,英国的物资就很难按时运送到国内,而这样一来,英国的战斗力也将会大大减弱。所以说,切断英国的海上交通线就成了战胜英国的关键。

正是对上述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邓尼茨提出了全新的战略思想,那就是德国海军要对英国商船进行袭击战和吨位战。邓尼茨认为只要能够大量击沉英国的商船,那么拿下英国基本上就指日可待了,而潜艇就是完成这项任务最为重要的武器。★雷德尔海军元帅雷德尔在一战结束后就任海军总司令,重建了德国海军。后来因为自己看重的水面舰艇部队遭遇一系列失败,被希特勒解职并被邓尼茨取而代之。1960年在德国基尔去世。斯卡帕湾的成功冒险

1936-1937年,德国的新战术,也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狼群战术”已经逐渐形成。灵活而快速的U型潜艇(这些潜艇的型号都由德文“潜艇”Untersee-boot的首字母加数字组成而得名)对于这种具有强大攻击力的战术也很适应。

虽然英德两国在二战前签订了海军协定,但是邓尼茨隐隐约约感觉到,随着希特勒不断的扩张政策,德国与英国的战争迟早要再度爆发。于是,他上书上级,要求加快对潜艇部队的建设,对潜艇上的军官与士兵进行更加严格、更加系统的训练。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9月3日,英国正式对德国宣战,不久便对海上进行了封锁。然而,还没等英国宣战的话音落下,邓尼茨的“U-30”号潜艇就已经开始大开杀戒,给英国来了一个下马威,把英国的“雅典娜”号游轮送到了海底。

自二战爆发以来,邓尼茨就一直想派遣潜艇对英国海军的重要基地斯卡帕湾进行攻击。他挑选了“U-47”号潜艇艇长普里恩海军上尉来执行这一任务。因为在邓尼茨的眼里,这个人无疑是最为出色的。邓尼茨将斯卡帕湾所有相关资料都交给了普里恩上尉。

1939年10月14日夜,普里恩率领“U-47”号潜艇,神不知鬼不觉地驶向斯卡帕湾。他利用夜色做掩护,在航道中小心翼翼地摸索着前进,终于进入了复杂的内航道。不久,英国巨大的“皇家橡树”号战列舰终于映入了普里恩的眼帘。

于是,普里恩果断下令:进攻!第一次攻击效果不好,只有一枚鱼雷击中了敌舰,而且还没有击中要害。

而英国人深信斯卡帕湾的防御非常严密,所以在“U-47”号发动第一次攻击后,英国水兵竟然以为是舰内的机械事故,没有采取任何搜索措施。普里恩见到此景更是喜出望外。迅速重新装好鱼雷,潜入距离“皇家橡树”号1400米处,实施了第二次攻击。

这次共有3枚以上的鱼雷击中该舰,该艇水下部分也有多处破裂,十几分钟后,这艘燃着大火的敌舰渐渐消失在了海平面上,普里恩就这样将英国的战舰送入了海底。★挤在U型潜艇狭小空间内的德军官兵二战时期的U型潜艇供艇员生活和休息的空间很小,部分艇员甚至只能两个人共用一个铺位。

当时担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得知此事后,痛心不已,称这是英国“皇家海军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不久,邓尼茨因此而晋升为海军上将,就任潜艇舰队总司令。“狼群”出世

1940年6月,自从法国被纳粹人占领之后,法国西海岸和比斯开湾各个港口便都落入了纳粹人手中。邓尼茨于是立即把布勒斯特、洛里昂、圣纳泽尔、拉帕利斯港全都改造成了潜艇基地,再加上刚刚拿下的挪威沿岸海港,邓尼茨的海军更加强大了。随着战争的开展,邓尼茨的潜艇攻击也是越来越猛。特别是邓尼茨采取的“狼群战术”更是成为了英国人的噩梦。

1935年年底,“狼群战术”正式诞生。1935年10月,邓尼茨上任之后,立即对潜艇部队的训练战术进行了改革,主要从3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潜艇的近距离射击训练。邓尼茨认为,虽然当时英国为了对付德国潜艇的袭击,在舰船上安装了声呐测位器,但因当时的技术条件还十分有限,这类探测装备的实际效果并不好。因此,德国潜艇仍然可以在500米内近距离进攻水面目标,而且命中率也不低。

其次,对潜艇的夜袭能力进行加强。当时,德国新研制出的潜艇在水面上行进的速度很快,而且灵活性也非常高,所以,要想在夜里进行水面袭击,潜艇真的是再理想不过的工具。此外,就算潜艇完全浮起来的时候也只有瞭望塔会浮出水面,舰身几乎完全处在水中,不容易被发现。★一艘正在建造的U艇U艇由耐压艇壳构造,艇身为细长的钢铁制造的圆筒,设有防水设施。U艇采用两种推进装置。两台狄塞尔柴油机在水上高速航行时使用,水下则使用由二次电池带动的电动机作为动力。

最后,对于刚刚研制出来的“狼群战术”加紧训练。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军的潜艇几乎都是单独行动的。所以像这种多潜艇联合作战的经验非常少,因为当时的技术装备有限,所以,想要进行多潜艇联合作战的难度很大。★U艇的鱼雷击中运输舰在纳粹德国放弃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之后,德国潜艇一直是英国生存最主要的威胁。

邓尼茨进行了很多次的演练,训练德国潜艇通过复杂的战术布阵来发现敌人的舰艇,并根据侦察到的敌舰方位,导引其他潜艇集中进行攻击。为此,邓尼茨需要考虑很多问题:指挥工作可以在多大的范围内进行?如何实现多艘潜艇间的战术合作?等等。最关键的是,这些问题大多都需要复杂的通信技术来解决。通过不断的演练和试验,邓尼茨终于克服了这些困难。于是,德国潜艇群集中进行攻击的可能性正在变成现实。而到了后来,这种利用大量的潜艇而演变成潜艇群进行攻击的战术就被人们称为“狼群战术”。因为这其中的每一艘潜艇都像一只狼一样,这些数不清的“海中杀手”组成了一个个可怕的“狼群”,无声无息地跟在敌舰的后边,常常在黑夜中悄无声息地尾随敌人的舰队,并突然升上水面,快速用鱼雷袭击敌舰,待敌舰被击沉后,潜艇又迅速溜走。潜艇狼群还可能反复掉头发动多次攻击,直到把敌人的舰队全部击沉。

邓尼茨要求发现敌踪的报告用高频率无线电通知狼群中的其他潜艇,迅速向第一只“狼”靠拢,只有等所有的“狼”都到达指定位置后才开始组织攻击。“狼群战术”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一支编号为HX79的盟军船队被5艘U艇攻击,尽管为这个船队提供护航的战舰在11艘以上,包括2艘驱逐舰和3艘轻巡洋舰,但还是有12艘运输船被击沉。1940年,邓尼茨利用“狼群战术”共击沉了英国各种舰船400余艘,英国人损失极为惨重。可以说,“狼群战术”对英国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到1941年,经过了惨重的教训之后,英军开始对“狼群战术”进行专门研究,并最终找出了狼群战术的弱点。

德国的海军要想成功实施“狼群战术”,首先,要搜寻到猎物,但是在大海当中找到商船队真是名副其实的“大海捞针”。就当时的科技手段来说,要想获得非常准确的情报,极为困难。对此,英国专门成立了一个跟踪德军潜艇的办公室,以便对德军U艇的活动情况进行监控。只要掌握了德军潜艇的行动路线,英军就能及时改变航道。这样一来,德国潜艇再想准确找到目标就没那么容易了。

其次,德国海军的U艇仅在极少情况下有不间断的空中侦察,搜寻目标主要还是依靠跟踪潜艇。这样,如果能将跟踪潜艇击沉,会迫使它长时间中止跟踪,护航运输队就能避免遭受攻击。

再次,德国的“狼群”要跟踪英国运输船队,必须不断地发信号通报伙伴自己的方位。随后,英国准确地找到了反制措施。他们根据德国潜艇在集结阶段必须依赖无线电信号这一弱点,组织专家研制了一种小型高频定向探测仪。只要有了这个“宝贝”,护航船就可以让德军的潜艇准确无误地暴露在英军的视线底下。

盟军在舰艇上安装了精密雷达,从而找到了U艇的克星,迫使德军潜艇只能潜到海面之下,和外界的联系也因此中断。这样一来,德国“狼群”在夜色当中行进这一最大的有利条件就被英军破解了。而失去了这一有利条件,德军的“狼群战术”效果立刻大为降低。★英国水兵在甲板上密切监视海面,提防U艇出现

随着英美强大的护航舰队的建立,严密的空中和海上监视网的形成,特别是用于反潜作战的新型雷达和新型深水炸弹投入实战,盟军在大西洋上布下了围捕狼群的天罗地网。邓尼茨的“狼群”越来越多地遭到挫折和失败。

1943年5月,损失不断增多的已经不再是英国的商船和舰艇,而是德军的潜艇,虽然邓尼茨想全力挽回这一局面,但是,昔日的“狼王”如今也回天乏术,邓尼茨被迫召回狼群。在二战最后的18个月中,德军潜艇对盟军的威胁已经微乎其微。★盟军对U艇基地的战略轰炸U艇基地被盟军列为战略轰炸的优先目标,1944-1945年间德国U艇基地以及船坞因此损失了90%以上。

鉴于德军潜艇对英国生命线的巨大威胁,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这样回忆:“战争中使我真正害怕的是德国潜艇的威胁!”在整个战争中,U艇总计击沉盟国运输船2828艘,总吨位达1468.7万吨,而自身也损失了719艘。这些冰冷的数字证明了大西洋潜艇战的惨烈。末代元首

二战后期,虽然邓尼茨的“狼群战术”因遇到了克星而宣告失败,但他的官运却没有像他的“狼群战术”那样倒霉。他的能力和忠心被希特勒看在了眼里,所以在纳粹德国的末日来临之前,邓尼茨被希特勒指定为德国的元首。

在试图刺杀希特勒的“7·20”事件发生后,邓尼茨对海军立刻采取了行动,并且针对这次事件明确表态。就在这天晚上,邓尼茨发表讲话,对这次刺杀元首的行动感到非常愤怒。他认为,为进行这场战争而维持德军的团结和战斗力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凡是在海军当中动摇军心的人,一律严惩不贷。

1945年4月20日,邓尼茨被任命为德国北方部队和民防司令。

4月30日,希特勒自杀。根据希特勒最后的遗言,赫尔曼·戈林和海因里希·希姆莱被从纳粹党里开除,并被撤销所有权力,邓尼茨被任命为帝国联邦大总统和德意志武装力量最高统帅,而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成为政府首脑和德国总理。

为什么德国第三帝国元首的位置最终会落在邓尼茨身上呢?原来希特勒认为,德国陆军没有执行他“就算只剩下一人,也要进行战斗”的命令,空军总司令戈林和盟军私下谈和,而党卫军全国领袖希姆莱也和盟军私下接触,党卫军上将菲利克斯·斯坦因纳又不执行他的攻击命令,因而都背叛了他。只有海军能信任。

5月1日,戈培尔自杀,邓尼茨遂成为即将崩溃的第三帝国的唯一代表,并试图组成新政府。在德国东线就要被苏联大举进攻的时候,邓尼茨拟订并实行了大规模的撤退行动——“汉尼拔”行动。他还希望和西方达成单方面的停战,但遭到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的拒绝。

5月7日深夜,作为第三帝国元首,邓尼茨宣布全面投降,由约德尔元帅代表德国在兰斯签署了全面投降书。虽然邓尼茨已经宣布投降,并明令不许潜艇自沉,但德国水兵自下而上地传递着“彩虹”的沉船暗语,结果220艘潜艇自沉到了海底。

二战结束后,邓尼茨以战俘的身份被同盟国拘留,后在纽伦堡审判中被指控为战犯,主要从三个方面定罪:①反和平密谋罪;②侵略计划实行罪;③战争罪。

审判过程中,邓尼茨的辩护者证明他并未参与制订发动战争的计划,因此第一项罪名起诉后被判无罪。但是,邓尼茨并没有因此而逃过惩罚,后两项罪名使他蹲了10年牢房。

1956年10月,邓尼茨被释放。此后,他到西德乡下的一个村子里定居,直到1980年去世。他撰写了回忆录《10年和20天》,书中,邓尼茨仍然在为自己进行辩解,认为纳粹根本就是时代的产物,而自己从道义的角度来讲,是不需要对其负责任的。他还认为纳粹之所以会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它的专政制度。

不过,与第三帝国军工部长阿尔伯特·斯佩尔不同,邓尼茨完全不后悔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做的一切,因为他认为“没有人会尊敬放弃对国家的信念与责任的人,无论是大或小的背叛”。

沙漠之狐 隆美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璀璨将星中,能做到生前显赫,死后殊荣不断,被敌我双方都认可的将领,唯有隆美尔一人而已。构成隆美尔传奇色彩的因素,首先是他矮小的身材、狐狸般的狡诈,其次是他指挥装甲部队时高超的指挥艺术,声东击西、神出鬼没,甚至被誉为“二十世纪的汉尼拔”。

中文名:埃尔温·隆美尔

性别:男

国籍:德国

出生地:海登海姆市

出生日期:1891年11月15日

逝世日期:1944年10月14日

毕业院校:但泽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

职务:德国非洲军军长、德国陆军元帅

成就:入侵法国时,担任第7装甲师师长,且有不殊表现;在北非战场更是创造了“隆美尔神话”

代表作品:《步兵进攻》平民出身的“能干军人”

隆美尔,纳粹德国陆军元帅、军事家,是二战中德国最著名的将领之一。由于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北非战场中多次以寡胜多,军事行动诡异多变,故有“沙漠之狐”的绰号。隆美尔深得希特勒的宠爱,加上德国和盟国媒体的疯狂宣传,使得他在北非作战时已经是纳粹德国的偶像,死后影响力依旧不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另类。

1891年11月15日,隆美尔出生于德国海登海姆市。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教师,母亲也出身官宦门第。他在家中排行第二,哥哥卡尔为逃避期末考试自愿从军,在一战中死于疟疾。

童年时期的隆美尔体弱多病,从10岁起,开始参加体育锻炼,喜欢打网球、滑冰、骑自行车,逐步具备了自信、倔强、节俭和实用主义的特质。当时的隆美尔并没有投笔从戎的打算,他更希望能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师。不过知子莫若父,老隆美尔看出自己的儿子是从军的苗子,于是写信把儿子推荐给了伍尔登堡的驻军。

1910年3月,隆美尔到伍尔登堡步兵团当了一名列兵。由于他严守纪律、训练刻苦和军姿良好,很快就被提升为中士。当时德国正在为争夺世界霸权而扩充军备,急需高素质的军官。不久,隆美尔因为各方面表现突出而被保送到但泽皇家军官候补生学校学习,这对平民出身的隆美尔来说,真是喜从天降。要知道,此时把持德国军界的可都是容克地主出身的军官团成员,以平民身份进入皇家军官学校本身就是一种荣耀。

隆美尔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在校期间,他专心致志地完成了射击、操练、击剑和骑马等各项训练项目。第二年冬天,隆美尔毕业时,校长给他的评语是:“性格坚强、有极大的意志力和高昂的热情;守纪律,时间观念强,自觉、友善、智力过人,有高度的责任感。”军校校长最后的总结是:“他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军人。”

在但泽上军校时,隆美尔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但泽也是隆美尔爱情生活的起点。这里经常举办舞会,邀请当地驻军的军官去参加正式舞会,隆美尔很快被一位叫露西·莫琳的漂亮姑娘所吸引,开始了热烈的追求。★隆美尔与新婚妻子莫琳的合影隆美尔和妻子莫琳的感情被后人津津乐道,他们的儿子后来成为德国斯图加特市市长和《德国城市报》的总裁。

隆美尔一生不吸烟、不喝酒,也不擅长辩论和言辞。但在露西身边,常常能想出些绝招来让露西乐不可支。1915年11月两人结婚,之后隆美尔一生都对妻子十分忠诚,而这种爱情从来没有衰减过,无论隆美尔走到哪里,无论在什么地方作战,怀里都揣着妻子的照片。在外作战之时无论多么忙碌,多么紧张,隆美尔每天都要给自己的妻子写信。直到隆美尔去世,他的家中与妻子的通信有14箱之多,这些通信记录了隆美尔的柔情和思想活动,成为后世史学家研究隆美尔的重要史料。★一战中的德军士兵希特勒的侍卫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隆美尔是一名步兵排长,随部队转战于西线、罗马尼亚和阿尔卑斯山地。未来的“沙漠之狐”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凶悍顽固,诡计多端。

隆美尔平生参加的第一次战斗,是在法国一个叫瓦伦尼斯的小村。当时,正在步兵部队服役的隆美尔带领3名士兵巡逻。突然他发现20多个法国士兵正在悄悄向他们部队的驻地逼近。

隆美尔阻止了手下想要撤退的举动,立即下令向这20余名法国士兵开火。几名法国士兵应声倒地,其余的人马上卧倒,双方互射,隆美尔一方因为人少处于下风,但他的连队战友很快前来支援,最后,法军退走。隆美尔就以少量的人击退了大量的法军,也因此获得了一枚铁十字勋章,这是隆美尔军事生涯中获得的第一枚勋章。

1917年,隆美尔任上尉连长,在喀尔巴阡山地的一次战斗中,率领部队沿着一条山路,不顾疲劳,强行军50小时,打垮了敌人,俘获了5000多人、火炮30门。

这时的隆美尔虽然还只是一名下级军官,但已经显露出不同一般的军事才能和战术意识。此外,他还常常千方百计地渗透到敌人防线的后方,动摇其军心。战斗中的隆美尔尽情展示了其冷酷、狡诈、坚忍等性格特征。一战虽然没有给他更多地参加战斗的机会,但隆美尔两次负伤,四次获得军功勋章。他对战争与勋章的狂热,非同一般的军事素养已经崭露头角。

一战后,隆美尔历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官、戈斯拉尔市猎骑兵营营长、波茨坦军事学校教员、维也纳新城军事学校校长等职。但这段时间却是隆美尔十分不得志的时期,上尉的军衔他一扛就是14年(这与艾森豪威尔倒是颇有相似之处)。

从气质上说,希特勒和隆美尔可谓臭味相投。希特勒出生于奥利地,隆美尔更是非普鲁士、非贵族、非总参出身的“三不沾”少壮派。而从军事角度来说,他狡猾、应变能力极强的军事风格,与德国厚重、大气的军事传统更是格格不入,但十分对希特勒的胃口。希特勒想借隆美尔、莫德尔、舍尔纳等几个非德国参谋部出身的将领对抗容克军事贵族把持的总参谋部,从种种条件来说,希特勒最宠信隆美尔也就不难理解了。★1939年希特勒视察坦克试验场希特勒出于侵略和冒险的本质,对新武器和新的战术十分感兴趣,这让他大力支持新武器研制。希特勒左侧是隆美尔,当时他还是希特勒警备部队的指挥官。

1936年10月,隆美尔被提拔为希特勒的侍卫长。1937年,《步兵进攻》一书出版,隆美尔在书中系统强调了机动战和进攻思想,非常符合希特勒的口味,希特勒没想到自己的手下有这样的人才,大感惊喜,将隆美尔提拔为警卫营营长,后来晋升少将。而从少校到少将,隆美尔只用了10年就走完了。很快二战爆发,隆美尔大显身手的时机到来了。“魔鬼之师”

二战爆发后不久,希特勒任命隆美尔为第7装甲师师长,并赠给他《我的奋斗》一书。从此,隆美尔进入了他事业上的黄金时代。

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执行入侵西欧的计划。德国人以闪击战术狂飙突进,几天时间就越过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进入法国,隆美尔的装甲师负责突破缪斯河,占领瑟堡的任务。

在越过法国边界之后,隆美尔的前锋部队一直尾随追击法军第1、第4骑兵师,于5月12日下午抵达缪斯河,这里的两座桥梁已被法军炸毁,隆美尔的装甲师受阻。隆美尔于13日清晨来到缪斯河岸边侦察,他发现法军依靠河西的有利地形隐蔽,并用重炮封锁缪斯河,而渡河的工具都已被法军摧毁。隆美尔认为只有用强大的火力压制住对岸所有法军可能埋伏的地区,渡河才有可能成功。

隆美尔随即命令烧毁沿岸一带的房屋作为烟幕屏障,调来重炮,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之下,强渡缪斯河。隆美尔身先士卒,坐着第一批船过河,在西岸建立桥头堡之后,他又立即返回东岸,第2步兵团有一个连的工兵正在架设一个8吨的浮筏,他命令立即改为16吨式,以便尽快让一部分坦克过河。不出他所料,在坦克尚未抵达对岸之时,法军已经对桥头堡的德军进行反击。在顶住了法军的反扑之后,14日上午,15辆坦克到达了河对岸,隆美尔立即带领德军向隐蔽在森林里的法军进攻,掩护后续部队过河。法军的缪斯防线土崩瓦解,不得不继续后撤。★法国战役中隆美尔踌躇满志地站在俘虏面前1940年,隆美尔以闪击战占领了法国战略要地瑟堡。他的耀武扬威与身旁的英军俘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7装甲师的进攻狂潮,让法军惊慌失措,由撤退变成了溃退,最后变成了大溃败,德军所到之处,到处是法军遗留的大炮、卡车、坦克,以及等待投降的法军官兵。隆美尔来不及收容俘虏,让坦克手们用生硬的法语说:“让开道路,我们没空收容你们!”★隐蔽在草丛中的德军二战初期,德军士兵的单兵素质较高,其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是德军不断获胜的原因之一。

在战场上,隆美尔不是坐在远离前线的师部,也不是坐在防护严密的装甲指挥车里,而是冲在部队的最前列,从一辆坦克跳到另一辆坦克,引导着部队在敌阵中向前左冲右突。隆美尔这种超常的行动屡次打乱德军参谋部的作战计划,因为隆美尔常常不顾友邻,孤军深入,以至于在很多情况下,在参谋部的攻势部署中莫名其妙地“失踪”了,使得德军参谋部不得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寻找他。

隆美尔不合常规的战术常常打得英法军队措手不及,从而成功地破坏了敌人的作战部署。因此,一提起德军的这支“幽灵之师”,英法军队无不胆战心惊。

隆美尔的坦克洪流几乎一刻不停地向前开,法国人来不及组织起绵密的防线就被冲垮。隆美尔在法国战役中总结出经验:两军对垒时,火力先压制住对手的一方往往会获得胜利,而静候战况发展的一方常常被主动的敌人击败,所以即便没有发现对手的确切位置也应该先发制人。

这年6月,隆美尔指挥的装甲师占领了瑟堡,结束了进攻法国的战斗。在不到6个星期的战斗中,他的装甲师前进了350多千米,其中最后4天挺进达220千米,以伤亡2000余人的代价,俘获敌军9.7万余人,战车485辆,卡车4000辆,火炮数百门,成为参战的德国装甲师中战绩最“辉煌”的一个师。

隆美尔的突出表现,赢得了希特勒的大加赞赏,被授予一枚骑士级铁十字勋章。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极力配合,法西斯德国的宣传机器也大肆宣扬隆美尔,隆美尔逐渐变成了德军中“战神”一般的英雄。沙漠之狐

1940年6月,纳粹德军进攻法国的时候,意大利的独裁者墨索里尼坐不住了,他开始幻想重建古罗马帝国的荣光,于是急不可待地一面向英法宣战,一面乘机出兵北非,派意大利22万士兵从利比亚出发,进攻英属埃及和索马里,企图夺取苏伊士运河,从而控制地中海直通印度洋的通道。只是意大利军队实在不堪一击,被一万多英军击溃,先是被赶出埃及,接着又被迫向利比亚境内撤退。焦头烂额的墨索里尼不得不低声下气地向希特勒求援。

1941年初,英军在利比亚的托卜鲁克登陆,对从埃及撤退的意军进行夹攻,经过两个月激战,10个意大利师被击溃,利比亚重要港口托卜鲁克被攻克。北非轴心国的局势吃紧,希特勒要选派一位既凶悍顽强、能独当一面,又有勇有谋、能鼓励士气的虎将,前去稳定意大利部队的军心,以防北非的局势不可收拾。已经在法国战场上出尽了风头的隆美尔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了。1941年2月,希特勒任命隆美尔为德国非洲军军长,率领第5轻装师和第15装甲师,前往北非援救一败涂地的意大利军队。

隆美尔一生最“辉煌”的时代开始了。他先进行了一次侦察飞行,得出了“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的结论。沙漠虽然荒凉,但平坦干燥的地面却是现代化机械战争的理想战场,坦克正适合在这里大显神威。

隆美尔在只有一个装甲师的情况下,不顾希特勒“停止进攻班加西”的命令,挥师一举攻克布雷加港,又拿下了阿杰达比亚城。在隆美尔的严厉督促下,德意联军继续全速向东挺进,攻取了昔兰尼加首府班加西。随后,德意联军分三路迂回、包抄英军固守的利比亚北部要塞梅基利。英国人被德国人突如其来的打击弄得晕头转向,认为他起码有一个装甲军。

这时,英军破译了德军统帅部要求隆美尔停止进攻的电报,于是准备在梅基利要塞依托工事固守,以等待时机反攻。但隆美尔却抗命了,再次愚弄了英国人。3天后,隆美尔的部队突然出现在梅基利要塞周围,惊魂未定的英军猝不及防,结果全部被歼灭,4000名英军官兵就这样成了隆美尔的俘虏。

隆美尔的飞速前进和一连串胜利让英国人震惊不已,丘吉尔也注意到这个德军中将,下令大力支援英军非洲部队,最后决定把托卜鲁克作为挡住隆美尔的防线。

托卜鲁克是利比亚西北部一座不大的港口城市,仅有4000名居民,但这座港口是北非最好的港口,还扼守着北非最重要的51千米沿海公路,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如果攻占了托卜鲁克,德意非洲军团将获得良好的前进基地,完全解除了东进的后顾之忧。

对托卜鲁克的争夺开始了。隆美尔先让战斗力较弱的意军从正面进攻,并扬起漫天沙尘,以吸引要塞守军的注意力。同时,以精锐的第5装甲师迂回到要塞东南,从英军背后进攻,另一部分兵力则向南绕过要塞,攻占南面的两个据点,以牵制驻守的英军。★被美国反坦克炮击毁的德军坦克1942年,英军用美国制造的反坦克炮击毁了非洲军团坦克。

但德意联军因连续作战,极度疲劳,而且长驱直入1000多千米,后勤补给线越拉越长,许多装甲车因缺乏油料而瘫痪在进军的途中。4月10日,德军第15装甲师师长、少将普里特维茨,刚刚抵达前线就中弹毙命,预示着托卜鲁克绝非能轻易攻下。

五六月间,英军总司令韦维尔自认为隆美尔已成强弩之末,于是制订了“战斧行动”,集中350辆坦克向德军进攻,而隆美尔手里的坦克只有350辆。不过隆美尔通过自己在开罗的谍报网,将英军的计划了解得一清二楚。他将计就计,指挥德国装甲部队隐蔽待机,待英军进攻的锋芒过后,以迂回、包抄的机动战重创了英军。这次的胜利让希特勒将隆美尔提升为坦克上将,而英军总司令韦维尔上将则黯然离职。

新任英军总司令奥金莱克决定发动“十字军战役”,一举投入了724辆坦克,而隆美尔只有260辆坦克,其中的70辆还是旧型的Ⅱ号坦克,但隆美尔依靠敏锐的军事嗅觉,总能在对手意料不到的地方打击其薄弱之处。英军大举进攻时,他就将坦克藏匿起来,用88毫米高射炮当作反坦克炮,将对手的坦克逐辆击毁,等对手略有松懈,隆美尔就集中自己的坦克,用突击的手段打得对方措手不及。隆美尔还会利用撤退诱使奥金莱克追击,然后突然反击打掉对手几十辆坦克,英军被这个狡猾的敌人杀得心惊胆战。

这年年底,战线最终在阿盖拉稳定了下来。第二年年初,北非形势开始向有利于隆美尔的方向转变,德国空军控制了制空权,地中海航线也畅通无阻,因此隆美尔获得了大量的新式坦克、汽油和给养。于是,隆美尔开始悄悄实施他的大胆计划。

白天,德军大批的部队从布雷加港西撤,来不及运走的大批补给品被烧毁。夜幕降临后,隆美尔却加紧准备他的进攻准备。奥金莱克对隆美尔继续西撤深信不疑,将一些损失较重的部队换回后方修整。隆美尔假装西撤的行动甚至骗过了他的盟国意大利,德意联军继续向西撤退的消息传到罗马后,墨索里尼对北非的局势深表担忧。

然而,1月28日早晨,“已经撤走”的德军装甲部队却突然出现在正在换防的英军面前,毫无准备的英军官兵还未来得及反应就已经成了俘虏。德军乘胜直插敌人后方,一个上午前进了100多千米,直到坦克车辆的油料耗尽后才停止推进。德军首战告捷,英军的大部分坦克、飞机,以及后方仓库里的物资都成了德军的战利品。★英军中东司令奥金莱克克劳德·奥金莱克上将继韦维尔之后担任英军中东总司令。他顶住了隆美尔的攻势,但因托卜鲁克的失守而被免职。

当日,德意联军得到补给后继续向前推进,未经抵抗就重新占领堆满了物资的班加西港口。北非胜利的消息传到柏林后,希特勒下令提升隆美尔为上将,并向派往北非的特使传话:“告诉隆美尔,我钦佩他。”

希特勒的褒奖更加激发了隆美尔的作战激情,他开始制订更加宏大的进攻计划。5月26日,隆美尔指挥13万德意联军和600多辆坦克对势均力敌的英军发动了攻势,目标是占领托卜鲁克,直逼开罗。战斗开始后,隆美尔以意军从正面吸引英军,自己亲率德军装甲部队迂回敌人防线侧翼,一场激战后最终突破了英军防线,隆美尔乘胜追击,将英军再次包围在托卜鲁克要塞。

这一次,隆美尔改变了进攻方向:首先从西南方实施佯攻,以吸引英国守军的注意力;主力绕过要塞向东移动,然后突然打守军一个回马枪,从地势平坦的东南面实施主攻。

6月20日清晨,德军上百架轰炸机以密集队形,将一颗颗炸弹倾泻在要塞守军的阵地上,随后德意联军的炮兵实施猛烈的炮火打击。英国守军在德军的狂轰滥炸下只好躲在残缺不全的工事里。德意联军趁机从东南方向发起冲击,7点多时,终于打开了一个宽阔的突破口。

隆美尔站在高地上,看到时机已经成熟,立即带着他的指挥所乘坐一辆装甲运兵车,冲到前面指挥作战。在隆美尔的亲自调度下,德意联军越战越勇,很快就攻破了防线,突入城区。日落时分,托卜鲁克要塞的三分之二已经落入德意联军之手。隆美尔太累了,当晚居然就靠着车窗睡到了天明。★英军士兵俘虏德军坦克

当夜,英国守军本来可以乘夜色突围,但要塞司令克洛普将军却举棋不定,结果坐失良机。第二天天一亮,德意联军攻势更猛,英军被围得水泄不通。事已至此,克洛普痛悔夜间丧失突围良机,也只好乖乖地举起白旗投降了。

当天,隆美尔即给希特勒发电报:“托卜鲁克整个要塞投降了。”托卜鲁克的陷落在埃及和英国本土引起了极大的恐慌,英军如同泄闸的洪水一样向东溃逃。丘吉尔惊呼:“隆美尔!隆美尔……别的都无关紧要,只要能打败他就行!”而在德国,广播电台奏起了“鹰在炫耀”的凯旋乐曲,希特勒则破格晋升隆美尔为陆军元帅。

不过,中国有句古语:“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与其说是隆美尔用兵巧妙、指挥出色,倒不如说是他的对手太拙劣了。当隆美尔驱赶疲惫之师继续向东兵临亚历山大城下时,他终于遇上了他的克星——英国杰出的陆军统帅蒙哥马利将军。面对蒙哥马利这位用兵谨慎、惯于稳扎稳打和随机应变的英国对手,隆美尔咄咄逼人的攻势终于被打破了。★希特勒接见隆美尔希特勒出于对抗容克贵族把持的总参谋部的需要,大力提拔和宣传隆美尔。但当战事节节失利的时候,隆美尔又因为提出在西线投降而被希特勒疏远。

这时,德军主力被牵制在苏德战场,希特勒不肯抽兵援助北非前线,致使隆美尔不得不停止进攻,而在阿拉曼进行防守。1942年11月,隆美尔以其仅有的5万军队和550辆坦克,在阿拉曼地区抗击蒙哥马利的19.5万军队和1029辆坦克,终因寡不敌众而惨遭失败。“沙漠之狐”饮恨阿拉曼后,从此在北非一败不可收拾。

11月4日,隆美尔率领7万多人的德意联军开始撤退。“沙漠之狐”毕竟是“沙漠之狐”,许多军事将领善于进攻、善于防守却不善于撤退,隆美尔一口气放弃了马特鲁、赛鲁姆,又放弃了托卜鲁克,利用各种各样的地雷,迫使英军不得不放慢追击的速度,使隆美尔得以从容撤回突尼斯。

此时美军在北非登陆,隆美尔两次挫败了美军的攻势。但他深知北非轴心国腹背受敌,大势已去,他多次向希特勒呼吁将军队尽快撤出非洲。但希特勒大发雷霆,让阿尼姆将军接替隆美尔。1943年3月,隆美尔离开了带给他荣耀又带给他失败的非洲。5月,25万轴心国官兵进入盟军战俘营,其中15万是德国人。反抗希特勒

隆美尔和希特勒的关系十分微妙。希特勒十分赏识他,但作为一个纯粹的军人,隆美尔也有自己的性格和脾气。在北非,他数次对希特勒的命令阳奉阴违,特别是阿拉曼战役期间,希特勒曾命令非洲军团“要么胜利,要么毁灭”,但随着形势急剧恶化,隆美尔违抗了希特勒的命令,指挥他的部队一口气退到了突尼斯。1943年3月初,隆美尔不得不离开非洲。希特勒授予他骑士勋章,但是“沙漠之狐”自己清楚:“我已经失宠了。”★隆美尔视察大西洋防线隆美尔不断加强“大西洋壁垒”的防御措施,但时间太短,未能对盟军登陆起到大的抵抗作用。

后来,隆美尔出任B集团军群司令并负责“大西洋壁垒”的防御工事。他还组织人员加固法国沿海的防务以阻止盟军登陆。不过他和西线总司令伦德施泰特有矛盾,伦德施泰特认为盟军将会在加来登陆,而隆美尔认为应该是诺曼底。隆美尔已看出“败局已定”,尽管如此他还是全力去执行新的任务。从这年年底到第二年夏天,隆美尔率陆军B集团军群在法国组织防御,指挥抵抗诺曼底登陆战役。★隆美尔在法国加来视察隆美尔提出的防御计划许多都没有实施,这大大减小了盟军登陆的难度。

1944年6月6日凌晨,盟军以史无前例的庞大兵力,在诺曼底强行登陆,不久就取得了3个立足点,并建立了牢固的滩头阵地,“大西洋壁垒”被轻易突破了。

凑巧的是,隆美尔此时正在为爱妻莫琳庆祝50岁生日,回到了德国的家里。当他得知消息赶回司令部时,已经是6日下午,由于盟军蒙骗行动的影响,他错误地以为盟军会在其他地方发起更大规模的进攻,因此也不敢投入全部兵力反攻登陆的盟军。到6月12日,诺曼底战役结束,希特勒想将盟军驱赶下海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德国第三帝国初期,隆美尔还充满激情地赞扬希特勒的“旷世奇功”,然而从1943年起,他就成了德国国防军中敢于就不断恶化的形势向元首直言的少数高级军官之一。随着盟军确立了在诺曼底的优势,隆美尔意识到西线已经失败了。他现在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停止战争,以使盟军穿过法国,在苏联红军之前抵达德国。无论如何,首先要阻止苏军对德国的占领。由于这个原因,他至少两次劝说希特勒接受他的意见,在西线停止抵抗,但是只要稍微提及和平的请求,希特勒就大发雷霆。

当时,对现实形势的估计和对希特勒的忠诚,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折磨着隆美尔,使他内心饱受煎熬。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隆美尔还希望说服希特勒下台。这位元帅一直把一份列举了元首错误决定的备忘录带在身边,直至他被迫服毒自杀的那天。

1944年7月17日,隆美尔乘车视察前线返回途中,遭到美国飞机袭击,被摔出车外而负重伤。3天后,德国发生了行刺希特勒未遂事件,隆美尔受到牵连,被指控为谋杀希特勒的同案犯。实际上,密谋集团确实曾打算利用隆美尔在军队和普通群众中的巨大威望,让他在之后出任国家临时首脑或者武装部队总司令。但最终发现隆美尔尽管已经对希特勒产生了很多不满,可依然效忠希特勒,不可能参与谋杀希特勒。因此,“7·20”事件隆美尔并不知情。

10月14日12点,盖世太保们把隆美尔在黑尔林根的住所包围起来。为了防止隆美尔外逃,慕尼黑和斯图加特之间的公路也被封锁了。这时,53岁的隆美尔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这一天,希特勒大本营中来了两位将军:布格道夫和他的副官梅塞尔将军。布格道夫带来了3秒内能致人死命的毒药,并向隆美尔许诺:如果隆美尔服毒自尽,将对他的叛逆罪严加保密,并为他举行国葬,其亲属可领取陆军元帅的全部抚恤金;否则,他将受到法庭的审判。隆美尔选择了前者,并告知了自己的妻子莫琳和15岁的儿子曼弗雷德。

当布格道夫将军和梅塞尔将军把黑色奔驰车开到门前时,隆美尔穿上皮大衣,拿起他的元帅权杖,戴上帽子,与两位将军一起上了车。驶出2千米左右,他们停在一个小树林旁边。布格道夫将军命令梅塞尔将军和司机离开,5分钟再回来。当两人回到车上时,隆美尔已经死在了车座上。

隆美尔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在法国和非洲的指挥机变百出,善于隐蔽和伪装,被对手视为“魔鬼”。在军事生涯中屡屡以少胜多,他能够集中兵力迅速运动,在局部造成优势兵力,给予对手沉重打击。一连串的胜利让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赞叹隆美尔为“一位伟大的将军”。不同于其他许多德国元帅活到战后,他被一生效忠的大独裁者希特勒勒令服毒自尽。因为他所服务政权的非正义性,决定了他军事上的必然失败。★隆美尔视察西线隆美尔在盟军进入法国之后,就成了希特勒的反对者,但他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

关东军掘墓人 华西列夫斯基

杰出的军事家,曾两次获得“苏联英雄”荣誉称号,与朱可夫齐名。二战期间,华西列夫斯基曾任苏军总参谋长、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和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战功显赫,在苏军将帅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文名: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

性别:男

国籍:苏联

出生地:基什涅马县新戈利奇哈镇

出生日期:1895年9月18日

逝世日期:1977年12月5日

毕业院校:总参谋部军事学院

职务:苏联元帅、苏军总参谋长、远东苏军总司令

成就:代表最高统帅部出色地协调了苏德战场,指挥苏军解放中国东北

代表作品:《毕生的事业》参加红军

1895年9月18日,华西列夫斯基出生于伏尔加河流域中部平原的新戈利奇哈镇。他的父亲原本是教堂合唱团的指挥和诵经士,后来成为了神父。华西列夫斯基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父亲的微薄收入难以养家糊口,然而正是这种艰苦贫寒的家境让华西列夫斯基有了刻苦和奋发向上的品质。

华西列夫斯基在家乡附近一所教会办的学校度过了小学生活。14岁那年的夏天,他从基什涅马神学学校毕业。华西列夫斯基听从父亲的安排,进入了科斯特罗马神学学校学习。这一时期,华西列夫斯基深受学生进步运动以及工人罢工运动的影响,思想日趋进步。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欧洲,这次战争改变了华西列夫斯基的人生道路。当时的他正在家乡度暑假,并且为自己的未来道路做好了安排。他的计划是从神学学校毕业后,再进入农业学校深造,将来做一名农学家。

然而,一战爆发,正处在青年时期的华西列夫斯基被“保卫祖国”的口号所激励。于是,他与几位同班同学提前毕业,于1915年2月来到莫斯科,进入阿列克夫谢耶夫军事学校。由于当时的沙皇军队连遭败绩,军官出现大量空缺,在军校接受了为期4个月的速成训练后,华西列夫斯基便被编入预备队,并且获准尉衔。

此时的华西列夫斯基并没有打算终身投身军事,他晚年在回忆录中说:“战争打破了我原先的一切计划,将我一生推向了原来根本没有想象过的另外一条道路。我之所以决定从军,并非为了想在军界飞黄腾达。我仍然幻想着成为一名农学家,打完仗之后,在俄罗斯广阔无垠的大地上从事农业劳动。”

紧接着,20岁的华西列夫斯基准尉被派到一个预备营,由此开始了军旅生涯。短短3个月后,他担任了第9集团军步兵第103师的一个代理连长,随队开赴前线。第二年春,治军有方的华西列夫斯基被正式提升为少尉连长。

十月革命爆发后,布尔什维克影响了华西列夫斯基,让他认清了自己身处的旧军队的性质。于是华西列夫斯基果断地辞去了军职,回到家乡。先是担任军训处的教官,然后又在一所小学担任教师。★喀秋莎火箭炮火箭炮在二战中首次出现,火力凶猛,射速快、散布大,是一种非常优秀的面杀伤武器。

由于国内日益紧张的形势,华西列夫斯基被新西尔县召去参加工农红军。从此,华西列夫斯基的命运便与苏联红军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参加红军后的华西列夫斯基立即投入平息邓尼金白匪叛乱和反击波兰武装干涉的战斗中去。

在战斗生活中,华西列夫斯基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决心要忠诚地为人民政权服务,并且“誓死保卫苏维埃俄罗斯”。他的指挥才能也在此时得以充分地显露,在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战斗结束时,华西列夫斯基已成为步兵团副团长。

担任团长的华西列夫斯基到维斯特列尔步兵战术学校的团长进修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深造。在此系统学习的军事理论,为他日后的高级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30年代初期,华西列夫斯基由步兵第48师调入刚刚组建的苏联红军军训部,开始了他最初新的司令部机关工作。在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主持编辑了《军训通报》以及当时在苏军中最有影响力的军事学术期刊《军事通报》。随着对大纵深进攻战役理论及诸兵种合成战斗等最新军事科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他的军事艺术素养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1933年夏,在诸兵种协同大纵深战役演习中,华西列夫斯基的出色表现,给担任演习总指挥的苏军总参谋长叶戈罗夫元帅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久以后,华西列夫斯基受国防人民委员的选派成为总参谋部军事学院的第一期学员而接受了系统、正规的高级军事教育。这对于华西列夫斯基的职业军事生涯来说是关键一步,因为进入了这所学院,就等于拿到了通往高级指挥殿堂的“入场券”。

通过一年对战役学、军事史、战术学,研究新的军事兵器,以及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学习,华西列夫斯基的军事眼界扩大了,军事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这些知识为他在以后的卫国战争中肩负的重任并胜利完成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39年6月,华西列夫斯基被任命为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次年5月他又担任了作战部第一副部长,并且被授予少将军衔。这时,正处德国法西斯开始大肆对外侵略,苏德战争即将爆发的前夜。华西列夫斯基身上的担子更为沉重,工作也更加繁忙。他亲自参与了对芬兰作战行动计划的制订工作。

苏芬战争结束后,华西列夫斯基便把主要精力投入拟订击退可能的入侵计划中去。在此过程中,华西列夫斯基和他的同事们都认定,纳粹德国最有可能成为苏联的最主要敌人。

华西列夫斯基在作战部出色的工作使他逐渐受到了苏联领袖斯大林的重视。一次军事会议结束后,大家一起进餐时,斯大林于祝酒中,在众多高级将领和政治局委员面前提议为华西列夫斯基的健康而干杯。红军“智多星”

华西列夫斯基与斯大林麾下的其他名将诸如科涅夫、瓦杜丁、崔可夫等不同,华西列夫斯基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出现在第一线高级指挥员的位置上驰骋疆场,而主要是充当高级幕僚的角色,发挥最高统帅助手的作用。★冬季进攻中的苏联红军1941年12月,苏联红军战士身穿雪地伪装服,对已经成了强弩之末的德军展开反攻。

在此期间,华西列夫斯基更多的时间是奔波于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和前线之间,承上启下。主要精力都放在组织计划战役,协调战略战役行动上。从1931年调到红军军训部工作开始,到1942年出任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在司令部机关整整工作了11年。

1941年,由于法西斯德国侵略的威胁日益增长,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和总参谋部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旨在加强苏联西部边界的防御能力。然而,种种原因使得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处于严重被动的局面。

6月22日,随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被法西斯德国撕毁,爆发了苏德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到一个新阶段。23日,苏联成立了最高统帅部大本营。

7月30日,华西列夫斯基被任命为作战部长和副总参谋长。从8月初开始,战况的日益紧张,让华西列夫斯基和总参谋长、苏联元帅沙波什尼科夫,不得不每天到最高统帅斯大林那里去,有时甚至一天去好几趟。

随着苏军的形势继续恶化。西南方面的苏军被迫放弃了基辅。西北方面,德军包围了列宁格勒,并且在中路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方向投入了重兵。德军的企图很明显,就是一举攻占莫斯科,取得决定性胜利。9月初,德军攻陷斯摩棱斯克,突破了进攻莫斯科的最后一扇大门。全力保卫危在旦夕的莫斯科成为了苏军的主要任务。

9月30日,防守莫斯科方向的苏军遭到了德军的猛烈进攻,莫斯科保卫战开始。10月初,作为大本营代表的华西列夫斯基与国防委员会一起来到了格扎茨克和莫扎伊斯克地区,由西部撤下来的军力被华西列夫斯基调派至莫扎伊斯克防线组织防御。★1942年7月,德国A集团军群突然沿顿河向斯大林格勒进行突击,直达顿河河曲,拉开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序幕。

华西列夫斯基回到莫斯科后,与大家一起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少休息,这让斯大林不得不命令华西列夫斯基每天4至10点必须休息。当斯大林亲自检查这一命令是否执行时,发现华西列夫斯基并没有执行,便严厉地批评了他。

在德军的强烈攻势刚刚停止的12月初,苏联红军立即进入了反攻,并在1942年1月实施总攻。苏德两军激战3个月后,4月,莫斯科会战以苏军取得胜利而结束。苏军的胜利,成功地粉碎了希特勒闪击战的战略企图。莫斯科会战是德军自二战爆发以来遭到的第一次重大失败,为战争形势的根本扭转奠定了基础。

华西列夫斯基在莫斯科会战中的出色表现,使得他在一个月后晋升为上将。1942年6月,他又被任命为总参谋长。就任总参谋长后,华西列夫斯基主要留在最高统帅斯大林身边,参与战略决策,或是代表大本营到各个方面军去协调处理军事事务。

7月,华西列夫斯基作为大本营代表到斯大林格勒协调行动。此后,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上。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华西列夫斯基曾多次奔赴前线了解情况,并协调军事行动。

11月19日,苏军围歼斯大林格勒敌军集团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打响了,此次战斗的激烈程度是空前的。自从反攻开始后,华西列夫斯基就将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前线。他与各个方面军首长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直接参与作战计划的拟订。与此同时,每天就前线情况向最高统帅作两次报告,并且提出自己的建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