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抗战史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6 00:58:28

点击下载

作者:董耀奎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保定抗战史话

保定抗战史话试读:

前言

董耀奎

保定人出差旅游到外地,外地人即刻就会想起继而说起“地道战”、“雁翎队”、“敌后武工队”、“狼牙山五壮士”、“野火春风斗古城”……但也有人说你们保定在抗战中真的打了那么多仗?怎么听着好像日本鬼子是你们保定人打跑了似的!

大家有此印象,固然有保定抗战文化发达、众多有关保定的红色经典作品的经年流传之故,但历史事实确实也是这样:保定人打鬼子,或者说外地人在保定打鬼子,那叫个不一般!

卢沟桥“七七事变”平津陷落,三十万日军三路南下,叫嚣三个月武力灭亡中国。保定当时是河北省会城市,被列为第一战区,组织了“保定会战”(亦称“涿保战役”)。但国民政府在华北平原经年未修任何防御工事,面对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日军,胜负几乎没有悬念:1937年9月18日日军攻占涿州、19日侵占定兴、20日陷落徐水、23日兵临保定城下,24日占领了保定城……十二万国民党军队不见踪影,鬼子兵逛上了保定西大街!

在国民党军队溃兵南逃的人流中,八路军挺身北上,走向抗日战场,深入敌后建立根据地,开始了八年抗战。

聂荣臻领导建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首府设在保定阜平,冀西、冀中、冀东和平西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让保定成为“敌后都市”。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处于华北抗战最前沿,是插入华北日军心脏里的一把尖刀。保定是晋察冀的中心区和腹地,在“敌后都市”里发生的抗日故事当然就与保定有关。发生在保定的大小战役是匀画敌后抗战全貌的组成部分。小故事里有大人物,大人物有小情节,有的人和事早已耳熟能详,有的人和事却是首次发现。于是,就有了这部《保定抗战史话》。

书中所涉战例均来自历史资料,并以网络文章印证核对,尽量做到“真实”有据。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难免有争议和遗漏之处,敬请方家指正;在叙述中尽可能从有故事的地方楔入,对一些情节进行了升华,这样做只是为了比纯粹的资料要好看点儿。但囿于水平所限,不尽之处多批评。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想以此来弘扬抗战精神,是为初衷,至于出现的遗漏和不确切,敬请指正。

书中参阅了一些网友的文章,未一一注明,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和致歉。

谨以此书献给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目录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读董耀奎新著《保定抗战史话》感言

前言

第一章 菊次郎走失惹事变 宋哲元求和丢平津

第二章 国民党守军败战退 鬼子兵占领保定城

第三章 骑兵营大捷倒马关 刘云彪战火献青春

第四章 吕正操改编小樵镇 自卫军攻占高阳城

第五章 于坊村复仇杀敌寇 娘娘宫围歼日本兵

第六章 聂荣臻创立根据地 晋察冀“建都”阜平城

第七章 孟庆山回乡搞武器 吕正操面见聂荣臻

第八章 杨秀峰冀西建政权 杨成武飞马击狂胡

第九章 李运昌潜伏悬敌后 宋时轮仗剑闹冀东

第十章 于伸权摆阵南于八 熊伯涛激战鸭子沟

第十一章 陈正湘鏖战方太口 纪亭榭拼杀东西庄

第十二章 朱仰兴横刀战高门 翟家骏伏击堼头村

第十三章 贺炳炎独臂扫冀中 余秋里胜战板家窝

第十四章 许佩坚突围战野北 独立团雪恨党城村

第十五章 大龙华攻坚荡日寇 涞易路断然锁狂龙

第十六章 肖新槐神堂拼坦克 杨秀昆刺刀挑飞机

第十七章 贼宪吉败死雁宿崖 狂规秀命折黄土岭

第十八章 东团堡浴血战火急 三甲村空留长恨歌

第十九章 三羽鸟铁壁荡华北 八路军突转斩恶魔

第二十章 罗文坊首开电子战 聂总部脱险常家渠

第二十一章 杨成武突围梯子沟 白校生罹难道士观

第二十二章 王彦东喋血田家庄 厉广学风火斗古城

第二十三章 三烈士勇盖狼牙山 五壮士名垂棋盘陀

第二十四章 陈坊仁阻敌松树岭 五勇士跳崖鸡蛋坨

第二十五章 “大扫荡”冀中烽烟起 巧周旋闪破“铁环阵”

第二十六章 常德善喋血突雪村 王远音饮恨滹沱河

第二十七章 上坂胜施毒泯人性 北疃村千人遭屠戮

第二十八章 程子华倡导地道战 张森林怒戟斩凶顽

第二十九章 陷末路倭寇烧杀抢 屠无辜铁账永不销

第三十章 马卫华诱敌十八弯 成少甫保卫神仙山

第三十一章 王通川大战青虚山 陈舜玉命名西胜沟

第三十二章 骑兵团亮剑马耳山 李贵利树碑吟挽歌

第三十三章 甄凤山定县震敌胆 李向阳游击大平原

第三十四章 张丛新搏拼战日伪 刘继仁血洒张村营

第三十五章 地雷战英雄千百万 熊大缜科技兴兵工

第三十六章 张树荣铁道逞英豪 郝庆山八炸火车头

第三十七章 武工队称雄保定府 李仲玉火烧司令部

第三十八章 雁翎队架起大抬杆 白洋淀风涌红波涛

第三十九章 侵略者奸计“新国民” 西梁淀绝灭“示范队”

第四十章 解放区反攻驱穷寇 小日本败走大中华第一章 菊次郎走失惹事变 宋哲元求和丢平津

志村菊次郎趷蹴在玉米地里,龇牙咧嘴地努力半天,才挤出一个空洞的响屁来。

那空洞的声响在漆黑的夜色里显得毫无动静,致使他极不满意力气的白费,以至于想到要放弃努力。但腹痛的强烈又让他不能放弃排泄的欲望,于是不得不再次抿起他那两片厚厚的嘴唇跟自己的直肠继续叫板……

这是1937年7月7日的傍晚,正值农历丁丑年五月廿九,农历五月的最后一天,也是这年小暑的第一天。

菊次郎不懂中国的历法和节气,他不知道小暑只是炎热的开始。他现在就觉得暑热难当。中国地方大是大,就是太热了。

灰暗的天上飘起黏灼的雨丝,焐烫的雨滴打在他汗渍渍的脸上,更加让人腻歪,丝毫没有清凉感。糟糕的心情,难以适应的军营生活,再加上千篇一律的伙食,很快就把日军二等兵志村菊次郎的肚子弄坏,吃药打针都不能立即消除阵阵绞痛。

菊次郎不屈不挠地蹲在玉米里,撅着胖乎乎的白腚接受着湿热地气的熏蒸。他变换了几次姿势,决计再度排泄,就是再放个空洞的响屁也会痛快一时。什么演习,什么清水,都滚蛋吧!

入伍不到三个月的菊次郎,自打迷迷瞪瞪地到中国以来,他第一次这样硬气。虽然是在这四下无人的玉米地里,那他也认为极其难得。于是,他傻乎乎地无声地笑了。

清水叫清水节郎,是菊次郎所在第八中队的中队长,一个清瘦无情的家伙,打骂起他们这帮新兵来,比菊次郎做兽医的爹还厉害。

清水队长尤其看不上菊次郎。因为菊次郎按中国人的说法,就是“蔫”,而且“二”,再加上“笨”,总括起来,就是一个“窝囊废”。

窝囊废的全部优点就是听话,于是清水就废物利用,让他做了传令兵。传令兵还算是相对“自由”,有随意走动的空间和机会。自从部队进驻丰台开进宛平以来,菊次郎“自由”的机会越来越多。清水这家伙太喜欢演习了,刚来时十天半月演习一次,很快就变成隔三差五演习一回,这两天更邪乎,几乎天天演习。荷枪实弹地在中国驻军阵地前面蹿来蹿去,似乎在找茬儿开战。而菊次郎却恨透了这种破演习,“演”得他晕头转向,“演”得他大腿抽筋,“演”得他大肠转筋,“演”得他跑肚拉稀……

刚才清水让他给各小队长传令:如果中国军队有动作,立即开枪还击!

菊次郎想到这里,似乎恢复了他是日本军人的记忆。他环顾四周黑压压的夜幕,再蔫再笨也会想到这里不安全。中国军人和老百姓瞅他们日本兵的那种冒火的眼神,他还是十分惧怯的。这个时候要是来个抗日分子,不活剥生吃了他才怪呢!于是,他恋恋不舍地不得不结束排泄所带来的享受,提上裤子抽上腰带回到大路撒腿就跑。

可是这个窝囊废全然不知,他跑的方向与他们中队的驻地方向,南辕北辙,截然相反……

晚上10点多,清水节郎带队回到驻地,再次结束了一次“毫无效果”的“演习”。日军演习想要的效果已经是司马昭之心……整队点名时,他发现窝囊废志村菊次郎还没回来,他猜到了这个笨蛋可能就是解决他的生理需要而掉队,他知道那家伙正在拉稀闹肚子。这些天很多士兵都在拉稀闹肚子。他也可能是走失了方向,这么“二”的兵,什么样的糗事都可能在他身上发生。还就是他可能趴在哪儿睡着了,他的士兵都已经困乏至极。突然,他的小眼睛里灵光一闪,如果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菊次郎跑进了宛平县城,被中国军队掳进了驻地,那样的话,嘿嘿嘿……

这些天他奉命频繁演习,就是要试探中国守军的反应。中国部队一直是戒备森严,日军无从下手。这对于总想挑起事端借机开战占领宛平的河边步兵旅团来说,是个不小的折磨。今天菊次郎未按时归队,会不会成为一个好由头呢?

清水马上向第三大队少佐大队长一木清直汇报了情况和他的想法。

四十五岁的一木并不在乎菊次郎的“失踪”,却很赞同清水的想法。他知道,7月7日正是中国国民政府举办“国大”代表河北省区代表选举的日子,这一天国民党军队收操早,根本没有战备。如果今天发动进攻,再好不过。

蒋介石要当“民选”的中华民国大总统,1936年制定“宪法”并颁布了“国大”代表选举条例。各地“国大”代表名义上是民选,实际上是由黄埔系精英人物“十三太保”组成的复兴社和把持国民党党务的“二陈”CC派系之间游戏般的较量。“民选”虽然是走过场,可全国一起走过场,就是一件走不了过场极其热闹的事情。在这样的热闹里,军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华北唯一军事力量的二十九军,更不能缺席……

一木又把这些情况和想法报告给第一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大佐。

牟田口廉也是个性情乖戾典型的日本军人。他后来在新加坡战役中曾以五万之众迫降十万英军,在缅印地区也曾将十万“皇军”搞得落花流水。恼羞成怒是他的个性,他将三个对自己有意见的师团长全部撤职,创下日军奇闻。人称“鬼畜牟田口”。“鬼畜”当然不会坐失开战良机。北平城的东、南、北三面都被日军包围,只剩西面还敞着。卢沟桥和宛平县城是北平唯一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夺取宛平城是他们此行的目标。如果占领了这一要地,日军就截断了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就能控制住国民党冀察当局,华北就能完全脱离中央政府……

宛平城位于卢沟桥东侧,建于明代。卢沟桥是永定河北上内蒙古、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640年,崇祯皇帝特命御马监武俊监造宛平城,作为拱卫京都的桥头堡,名为“拱极城”,一直作为军营屯兵之所。1928年,宛平县公署迁至卢沟桥原拱极城,拱极城始称宛平城。辛亥革命后,宛平县划归河北省,现为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镇。

牟田口向旅团长河边正三报告时,河边正在秦皇岛公干。河边给天皇做过侍卫,是日军中为数不多的少将旅团长。河边让牟田口廉也全权负责现场指挥,他立即动身回北平。

晚上10点40分,清水节郎带队来到宛平城下,说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日军士兵“失踪”,要求立即进入宛平城搜查。

在这黑漆漆的雨夜,你们日本士兵丢了,却到中国军营里来搜查,分明是诈我城池。不行!

二十九军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严词拒绝。

吉星文是吉鸿昌的族侄,20岁就在宋哲元部当兵,这年6月才奉命驻防卢沟桥和宛平城。经请求旅长何基沣、副军长冯治安后,吉星文用他那大嗓门下令全团:一、不同意日军进城;二、日军武力侵犯则坚决回击;三、放弃阵地者,军法从事!

清水节郎碰了钉子,灰溜溜地率部队退回。

这时,菊次郎气喘吁吁地跑回军营。这个笨蛋绕了那么一大圈才找到部队。他知道自己惹了祸,也准备好接受清水队长的任何处罚。可他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惹了多大的祸,中日两国将因为他的一泡稀屎开始八年的战争。

出乎意料的是,清水节郎并没有处罚他,甚至还露出了少见的丝丝笑容。

清水命令他:待在营区,不许走动,不许见任何人,更不许提“失踪”的事。

后来,志村菊次郎被退伍回国。1944年,他重新应招入伍,在缅甸作战时被中国远征军孙立人部队击毙。

这时,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向冀察当局提出交涉。凌晨4点,双方谈判代表来到宛平城下。

此时,一木清直已经率五百名日军带六门大炮埋伏在铁路涵洞下面,时时准备出击。

牟田口廉也威胁中方谈判代表:“我们要进宛平城搜查失踪士兵,你们要让出宛平城东门!”

中方代表是宛平县长王冷斋,他冷冷地说:“我此来只负责调查,你所提出的我军撤出、你军进城的无理要求,离题太远,办不到。”

王冷斋是福建人,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后弃武从文,1937年任河北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兼宛平县县长。他置身危城,奔忙于谈判息争,在烽火刀尖上与蛮敌折冲。

谈判不能停息战争。

4点23分,就在谈判之中,牟田口廉也下令日军向宛平城开炮。

牟田口廉也这个“魔鬼”加“畜生”,在卢沟桥打响了第一炮,亲手点燃了战火!

8日凌晨,三营十一连排长申仲明接到命令,带领全排官兵赶到城外的铁路桥东,坚守桥头阵地。从回龙庙方向来了一队日军,直逼桥头。“站住!”申仲明喝道。

日军有备而来,依旧前行。

申仲明拉开枪栓,“什么人?不许动!”

一名日本军官走上前来,声称要到中国驻军阵地搜寻一名失踪士兵。在他身后,无数的枪口已经指向申仲明。

申仲明岿然不动。

双方陷入紧张的对峙。

突然,日军军官喊了一句口令,所有的枪口都向申仲明喷出了火舌……申仲明倒下了。他没来得及留下一句话,只有他的手臂还指着桥头的方向,那里是卢沟桥!

这位走路能起一股风、说话能砸坑的硬汉子,其实是共产党地下党员。“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面对数百名日军的进攻,全排战士毫无惧色,喊着口号,抡起大刀,冲入敌群,展开激烈的肉搏战,几乎全部战死桥头。

吉星文将与日军周旋的事交给王冷斋,把宛平防务交给副团长,他自己则只带一名随从悄然出城,来到三营营部,组织起一百五十人的敢死队,由副营长郭振威率领,利用夜色潜入,摸进被日军占领的卢沟桥桥头堡,用手榴弹、大刀和刺刀在二十分钟内把数十名日军全部消灭,无一逃生。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吉星文团打退日军五次进攻,让日军吃了大亏。

11日凌晨2点,三营营长金振中亲率大刀队,与前来支援的另一个营的主力一起趁夜夺回铁路桥东端,消灭了清水节郎的第八中队。

那个好写日记的清水节郎像他的日记一样,没了下文,不知所终。

在追击逃敌时,金振中左小腿被手榴弹炸断,一颗子弹由他左耳打进、右耳穿出。他被抬出战场,送来保定医院救治。

金振中是河南固始人,1904年生于城关镇一户贫苦农家,读过私塾,当过学徒,二十四岁入伍冯玉祥部队,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和副旅长。淮海战役中起义回乡。1985年他逝世前,遗嘱要求将骨灰撒在卢沟桥上。经北京市批准,于1985年8月14日在卢沟桥举行安葬仪式,将他的骨灰安葬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旁边的青松翠柏之中……

日军蓄谋发动“七七事变”攻打宛平城,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什么便宜,被吉星文和金振中打得惨不忍睹。可是,最后日军却占领平津,何也?

这与宋哲元有关。

卢沟桥事变发生时,身为二十九军军长、平津卫戍司令、冀察绥靖主任兼河北省主席的宋哲元,正在山东老家休养。

几年来,宋哲元在日本人和南京政府之间费尽心机地斡旋,不堪重负,也极其厌倦。休养是躲避政治旋涡的最佳理由,况且,宋哲元的身体确实不是十分健康。

宋哲元,山东德州人,1885年出生于乐陵镇的赵洪都村。他幼年家贫,读书刻苦,十三岁从军,十七岁入军校学习。在冯玉祥部三十七岁任旅长,是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冯玉祥称赞他“勇猛沉着”、“忠实勤勉”、“遇事不苟”、“练兵有方”。

1924年10月,冯部改编为国民军,宋哲元任师长。1925年秋改任热河都统。

宋哲元是民国时期热河九任都统中最受老百姓欢迎的一个。他曾在承德避暑山庄里成立蚕蜂学校,推广种桑养蜂,振兴热河农业。他还兴办军械厂,小批量仿制德国毛瑟二十响驳壳抢。1926年,宋哲元部撤离承德时,热河人民夹道相送。

在军阀混战的日月中,冯玉祥跟蒋介石不睦,使宋哲元的政治环境十分尴尬。蒋、冯、阎中原大战,张学良通电拥蒋,挥师入关,占领华北,“反蒋联军”大败,西北军分崩离析。宋哲元部被张学良收编,成为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宋哲元任军长。后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

张学良给二十九军放下五十万元的安置费,然后就撒手不管了。二十九军军费无着,士兵们衣衫褴褛,移防察哈尔时不得不夜间行军,怕白天出现会让人误认为土匪。

困顿,加上军阀意识根深蒂固,宋哲元十分渴望得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1932年8月,国民党中央任命宋哲元为察哈尔省主席。

察哈尔原辖张家口、大同、宣化三市,虽然地狭人稀,土地贫瘠,可毕竟有了个落脚之地。

宋哲元极富民族精神。二十九军建军伊始,宋哲元就明确提出不打内战。蒋介石数次调二十九军南下剿共,都被宋哲元以各种理由推脱。蒋介石在军阀混战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宋哲元早有领教,故一直对他心存疑忌。这也是宋哲元对日军态度暧昧的根本缘由。

长城抗战爆发,二十九军被张学良调到北平东面的冷口、喜峰口一线布防。宋哲元的二十九军装备最差,全军大炮不过十门,重机枪不过百挺,与众不同的是人手一把镔铁大刀。就靠大刀,该军在喜峰口血战日军铃木旅团,一战成名。

二十九军虽然获得胜利,中央军的三个师在古北口却相继被打残,日军从此处突破,造成中国军队整个防线的崩溃。张学良引咎辞职,何应钦接任北平军分会委员长,1933年5月跟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承认日本对东三省的占领,并将冀东、察东列为“非武装区”,任由日军进入。

长城抗战以后,宋哲元带领二十九军回到察哈尔。

冯玉祥在察哈尔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遭到蒋介石取缔,不得不解散,被宋哲元收编,接收了大量武器装备。自此,二十九军兵强马壮,成为华北举足轻重的一支军事力量。

1934年,日本继续在华北挑起事端,最后搞出个《何梅协定》,国民党中央军、东北军及党务、特务机关从河北及平津撤出。宋哲元被免除察哈尔省主席职务。

宋哲元在察哈尔同日本人周旋,忍辱负重委曲求全,想不到仍然被罢官,不禁愤懑异常。他公开指责:“谁再相信蒋介石抗战,谁就是傻瓜笨蛋!”

此时谣言传来,说国民党中央要调二十九军南下剿共,不然就要向二十九军开刀。宋哲元暗下决心,如果征调南下,就公开投日!

幸亏这只是谣言,蒋介石没让他南下剿共,宋哲元也没有公开投日,免于踏上叛国投敌的不归路。

中央军撤出河北,平津出现权力真空。汉奸流氓在湾平起事,进攻北平。北平军分会手中无兵,只好调二十九军前来救驾。

宋哲元闻听之后,激动得跳起来,掀翻茶几,即刻命令冯治安的三十七师上午从张家口出发,狂奔一百二十公里,下午进驻北平西苑军营。

宋哲元又陆续将张自忠的三十八师调到天津周围,赵登禹一三二师调往河北任丘,刘汝明一四三师留驻察哈尔。

二十九军控制了北平、天津、河北、察哈尔等地,宋哲元梦寐以求的地盘终于到手。

拥有地盘容易,保住地盘难。日军的侵华步伐逐日加快,二十九军是首要之敌。兵不血刃地拉宋哲元“入伙”,是日本军部之策略,土肥原贤二和多田骏整天与宋哲元如影随形,纠缠不休。

纠结于日本和南京政府之间,纠结出宋哲元对卢沟桥事变的态度,那就是求和。

日本关东军入关,二十九军在平津和他们胶着对峙已有两年,其间冲突不断,都得以政治解决。这次也不会例外——宋哲元想。

再说,日军以区区三万人断然无法跟二十九军的十万之众对抗。

7月11日晚,宋哲元从山东抵达天津。此时的宋哲元仍然认为“目前日本还不至于对中国发动全面战争,只要我们表示一些让步,局部解决仍有可能。”

可也巧,南京方面对日军的态度与宋哲元不谋而合:应战而不求战。

于是,二十九军各部按兵不动,先和谈。

日本政府也主张和谈,但和谈只是他们的缓兵之计。驻华北日军在宛平城一战中发现,日军兵力不足。于是利用和谈争取时间,增调部队。

宋哲元对此缺乏清醒判断,仍致力于通过外交斡旋解决事变,与日方签订了停战协定。

日军根据《辛丑条约》早已占据了中国多个战略要地,卢沟桥事变时已经和二十九军的阵地布防犬牙交错。

二十九军的将士们每天只得眼睁睁地看着日军频繁调动,占据有利攻击位置,心急如焚可又无可奈何。

到7月下旬,宋哲元依然对局势没有清醒认识。

这时,国民党军队开始北上增援,孙连仲率二十六路军已经开到保定,但宋哲元还在担心中央军来抢他的地盘,要求蒋介石“将北上各部队稍为后退……”并致电孙连仲暂缓前进,“以免刺激日军”。

日军则陆续从国内和东北增调部队到平津地区,总兵力达到十几万人。

7月26日晚,中国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向宋哲元发出最后通牒,限二十九军于27日正午之前撤出北平!

宋哲元这才明白,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在蒋介石那儿说,算是保住了地盘,可在日本人这儿说,却地盘难保。宋哲元化繁为简:谁抢自己的地盘就打谁!

27日,他召开军事会议,准备在8月1日向日军发动进攻。

日军有汉奸报信,提前下手,先发制人,于28日凌晨发动全线进攻,南苑、北苑、西苑、通县等地均发生激战。

二十九军仓促应战,局势非常不利。

宋哲元现在面临两难选择:平津地区无险可守,日军不但拥有优势兵力,还占有先机,此战不但难操胜券,而且连老本都有可能赔上;如果撤退,丢失平津责任重大,无法向南京政府和天下国民交代……犹豫不决之时,噩耗传来,南苑二十九军军部遭到日军主力攻击,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阵亡,南苑丢失,二十九军防线被拦腰砍断,危在旦夕。

幸好,蒋介石发来电令,让宋哲元撤到保定。

29日凌晨,二十九军留下四个团“维持治安”,其余全部撤走。

1937年7月29日清晨,在枪炮声中熬过一夜的北平老百姓,突然发现异常寂静。其中胆大的赶到城墙下看看战况如何,只见往日紧闭的城门此刻洞开,不见中国守军一兵一卒。“宋哲元昨儿夜里就颠儿啦!”佟麟阁“这北平就算归日本人了!”

第二天,天津也陷落。

宋哲元退到保定以后,依然幻想和平解决事变,他能够率军返回平津。日本关东军源源不断地从关外开来,战事没有结束的迹象。

全国各大报纸开始追究丢失平津的责任,矛头直指宋哲元。宋哲元非常清楚蒋介石擅抓替罪羊,将他推出去法办,借以谢罪国人,是很简单也很现实的事情,因而非常担心。

匪夷所思的是,蒋介石并没有这样做,不但没有指责他,反而慰勉有加,还将二十九军扩编为第一集团军,任宋为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旋即又调第六战区。

不久,南京方面委任冯玉祥为第六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津浦路抗战。

宋哲元知道这是变相夺走他的兵权,于是万念俱灰,称病告退。

1940年宋哲元先患肝病,后患脑血栓,于12月25日病故。第二章 国民党守军败战退 鬼子兵占领保定城

中国的北平天津两大城市唾手可得,日本朝野兴奋异常,特别是那些少壮主战派,更是像喝了鸡血一样疯狂,认为日本占领全中国不过是明后天的事,有人甚至叫嚣要三个月内武力灭亡中国!

叫嚣之人就是陆相杉山元。

杉山元出身武士家庭,早年在军校上学时因面容憨厚,行为不敏,人送外号“傻瓜元”。

绰号具有准确性,但不见得具有真实性。实际上,杉山元的性格异常坚顽。

卢沟桥发生事变之时,杉山元任日本陆军大臣,简称“陆相”。他极力主张增兵中国,扩大战争,并向天皇担保:“三个月解决中国事变!”

1937年7月11日,他责成陆军省和参谋本部共同制定增兵华北方案,18日,首相近卫文麿召开“五相会议”。杉山元23日晚亲自向第五师团、第六师团和第十师团下达动员令。8月15日,日本政府发表了由“傻瓜元”起草的《对华宣战声明》,全面侵华战争被付诸实施。

当然,中国再贫弱,也没有像“傻瓜元”想象得那么容易被灭掉,相反,日军很快陷入中国全民抗战的汪洋大海之中。“傻瓜元”这才真正知道中国的辽阔,他的叫嚣必定破产。因此第二年便被撤了陆相。

就在“傻瓜元”派兵遣将的时候,国民政府还在“安内”和“攘外”的先后选择上左右摇摆,是应战还是求和,举棋不定。按主和派言,三百万军队如果与日军开战,最多只能坚持半年。

卢沟桥事变发生十天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和严正声明,称他自己觉得“再没有妥协的机会”。

7月31日晚上,蒋介石公开发表《告抗战全军将士书》,“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最终决定放弃谈判全力对日作战。

8月16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国防会议,成立抗战大本营,蒋介石任陆海空大元帅。全国设立五个战区,河北及山东一部为第一战区,蒋兼任该战区司令长官。同时,成立保定行营,任徐永吕为主任,林蔚为参谋长,督导河北作战。

徐永昌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被称为“具备中国军人的一切美德”。八年抗战中,他始终担任军委会军令部长,主管作战,与何应钦、白崇禧、陈诚并称为“军委会四大巨头”。他曾代表中国政府在密苏里号军舰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1959年病逝于台湾。

徐永昌生于贫寒农家,父亲四十四岁获此麟儿,心劲儿大增,携家带口到大同求生,在粮店当磨倌。一年后,徐母病故,父续弦张氏,并带有大哥和二姐。大哥长永昌十岁,彼此十分亲热。徐永昌九岁时,二姐病死,大哥坠城身亡。继母经不起打击亦去世。本来病弱的父亲也在这年秋天撒手归西。成为孤儿的徐永昌后来巧遇护卫慈禧西逃的一个师爷,在其身边沏茶倒水,二十岁时补兵,加入卫队,军中成名。后来自解兵权任绥远省政府主席,在“有枪就是草头王”的时代反其道而行之,足见其不同凡响。

林蔚是浙江黄岩人,科班出身。他忠诚踏实,不培植个人帮派,专心为蒋介石效劳。1928年蒋介石为了亲掌军队,成立警备司令部。警备司令部长官和各部队长一律按照“黄浙陆一”标准选取,即黄埔军校毕业、浙江人、陆大毕业、第一军出身。陈诚四项达标,任警备司令;林蔚陆大毕业又是浙江人,两项达标,于是被任命为警备第一师参谋长,不久调任总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

林蔚实际上是蒋介石的高级侍从和幕僚。保定会战

这时,日军向华北增派的部队已经就位,他们分别是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谷寿夫的第六师团和矶谷廉介的第十师团,总兵力二十一万人,各种火炮二百门,坦克一百七十一辆。

第五师团是日军常备师团之一,在中国战场上曾与七十多个师先后对阵,有“钢军”之称。第十九任师团长板垣征四郎,是日本昭和时代的重要将领,也是二战甲级战犯。他策划“九一八”事变,以一万日军挑战二十万东北军。1938年6月接替“傻瓜元”任陆军大臣。他主张三国同盟,次年9月任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主持对华诱降。1945年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同英、荷军队作战,直至日本战败。1948年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第六师团是日本陆军中最强悍的部队,无论是甲午战争还是日俄战争都是先锋,曾先后五次踏上中国土地。这次在日本熊本市市民一片歇斯底里的鼓噪声中第六次踏上侵华的征程,转战于永定河、保定以及石家庄,之后配属第十军。第六师团是参与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师团长谷寿夫是冈山县农民出身,曾强调“作战时的掠夺、强盗、强奸是保持士气的重要手段”。他率部参加进攻华北时,曾纵容属下屠杀平民百姓。谷寿夫在南京不仅指使和纵容属下进行大屠杀,他本人也亲自用军刀杀人,强奸中国妇女十余人。日本投降后,谷寿夫作为战犯被盟军逮捕移交中国,定为乙级战犯。1947年被枪决。

第十师团是日本陆军的甲种师团,被日军作为现代化师团的样板。矶谷廉介是“中国通”,他的岳父青木宣纯是对华谍报的鼻祖。矶谷一生专注于长江以南的政治军事,是陆军中国通中的南支派,和北支派存在很大不同,对日本陆军制定对华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日本陆军领导层中,分欧洲大陆派、英美派、俄国派和中国派,相互之间充满矛盾和争斗。这也是日本对华政策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

保定行营成立后,国民政府组织十二万部队北上,迎击日寇南侵。

第一集团军由二十九军、五十三军等部组成,宋哲元任总司令;第二集团军由孙连仲部第二十六路军、曾万钟的第三军等部组成,刘峙任总司令。两个集团军参加保定会战的计有八个步兵师、一个骑兵师和一个独立旅。

刘峙和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同称为中央军“五虎上将”,他本人则有北伐战争“福将”、中原大战“常胜将军”和抗日战争“长腿将军”之称。“长腿”就是腿长,跑得快。

刘峙周岁时其父因稻田放水与恶霸发生争执被打死,母亲带着他改嫁给卸任统带黄小山。黄的部队移防时刘母死活不愿意离开江西老家,黄小山就带走了继子刘峙,交给结发妻子唐氏抚养。黄家让刘峙上学读书,出了国却未留成学。1907年他决定投笔从戎,考入湖南陆军小学,毕业后升入武昌陆军中学,1914年考入保定军官学校。

刘峙不很聪明但很勤奋,独特的出身成就了他独特的处世哲学:忍耐为上。他认为浑厚容物,自有好处,成大事者莫不有一种浑容气度,遂取宅号为“浑容轩”以志自勉。

保定军校毕业后,刘峙辗转到广东进黄埔做了教官,后跟蒋介石转战卖命,屡屡转危为安,反败为胜,立下赫赫战功,号称“常胜将军”。1935年,三十八岁的刘峙升为二级陆军上将,兼任河南省政府主席,一时风光,无人出其右,于是大家叫他“福将”。

1937年8月,刘峙率部由开封进驻保定,坐镇指挥保定会战。后来刘峙惊慌失措地率部一口气跑到石家庄,忙将兵权移交商震。刘峙不战而逃,把华北拱手让给日寇,时人送他一个外号“长腿将军”。

保定会战时,中国军队设置了三道防线:涿良房为第一道防线,易涞高为第二道防线,徐满安为第三道防线。

三道防线纵深百里,将士如云,但因许多客观条件导致了保定会战的失败。

保定地处华北平原,国民政府没有修建任何国防工事,无险可守。平原则非常适合日军机械化作战。

参战国民党军队成分复杂,有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还有衣衫褴褛的川军,徐永昌再能通变也难以指挥通畅,再加上上层军官相互掣肘、应战消极,战斗力大打折扣。

孙连仲的二十六路军星夜推进,进入良乡、房山、琉璃河一线部署,与日军形成对峙。

让孙连仲上最前线,不完全是因为他是第二集团军副总司令,还因为他是保定人。

孙连仲,雄县人,1893年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他家在县城有生意,兄长是清末武秀才,在当地颇有影响。可孙连仲不爱读书喜骡马,经常逃学赶大车,乡人叫他“傻套儿”。

保定话中的“傻”字褒贬兼有,要说这人“傻”往往不是说他真傻,亲昵中带着赞许,如“傻瓜元”之类。“傻套儿”身材高大,膀阔腰圆,臂力过人。十九岁那年,已经成家的孙连仲却要抛妻离家报名当兵,家兄请县长劝阻均无效。

孙连仲颇具军人胆识,性格忠厚,作风朴实,承诺必行。在军旅生活中既能严于律己,也能宽以待人,作战取胜和地位升迁后毫无骄色。因此,同阶青年军官与之友好,士兵拥护。这些,都为他地位的不断上升创造了条件。

卢沟桥事变爆发,孙部奉命北上增援,但遭到宋哲元拒绝,只好留滞保定。

8月1日,日军在火炮、坦克、飞机的配合下,猛扑窦店、琉璃河阵地。国民党军队激战竟日,将其击退。第二天,继续激战。3日上午日军再次进攻再次被击退。5日,国民党军队发起冲锋,把日军赶到良乡以北的南岗洼。

在永定河及大清河一线防守的是五十三军。军长万福麟祖籍河北,生于吉林,幼年给财主放牛牧马,青年时参加地方武装,后出匪为军,曾指挥东北军在热河大战日寇。1935年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获二级陆军上将军衔。

日军战术早在日俄战争时形成:正面进攻、侧面迂回。

他们跟万福麟开战也是如此。在正面进攻的同时,一部迂回固安,侧后进攻房山、琉璃河、涿县一带的守军。

9月13日夜,日军派出七个侦察组徒涉永定河,发现五十三军部队很少,并听到汽车西去的声音,判定该军已擅自撤离,于次日9时部队开始渡河。

日军渡过永定河后即与五十三军九十一师遭遇,双方展开激战,九十一师不支退却。

日军渡过永定河后,于长辛店向国民党军队三十师和独立四十四旅阵地发起进攻。

15日,日军企图强渡北拒马河,被四十七师击退。日军利用烟幕弹再次强攻,四十七师苦战不支,阵地被日军攻占。当晚,四十七师乘夜向日军发起进攻,至第二天凌晨2时,攻入北桐村南部。6时许,敌两千余人在二十多辆战车的支援下,从望海庄、河西务等处强渡,将国民党军队阵地分割数段,同时用大炮、飞机猛烈轰击,战况空前激烈,守军伤亡两千余人,寡不敌众,向毛家营一带退却。

16日,国民党军队二十七师与日军从上午8点激战到下午2点时,因伤亡过重,撤至琉璃河阵地。

17日拂晓,日军南北夹击,多路进攻,二十六路军全军陷入混战局面,官兵伤亡惨重。当日晚,无力再战,只好令全军经涞水、易县向满城、完县一带退却。

18日,涿县城失守。

日军攻陷涿县后,国民党军队因战局变化太快部署未定,形成混乱局面。而日军则利用其反应迅速的特点,快速推进。

19日,易县被日军攻陷。

20日,日军第六师团突破徐水阵地,三个师团抵达漕河一线。

两道防线被突破,剩下的就是保定城垣保卫战。

保卫战以五十二军为基干,连同前线后撤的部队,共计六万多人。

21日,据守满城的五十二军一四九团一部与日军浴血苦战,最后全部牺牲,满城失陷。与此同时,日军对保定形成远近多重包围。

早在7月底,日军就连续对保定城进行狂轰滥炸。7月31日下午1时,日军七架飞机在火车站投弹十枚,并用机枪向繁华的西大街扫射。停在车站南端的四辆军用列车被炸毁,引发车内子弹爆炸,伤亡士兵十余人。西关大街被日军飞机打死数人。日军又向客车投弹,死伤旅客四十余人。以后每日都有敌机投弹。9月16日,日军飞机轰塌西门北城墙一段。保定火车站的月台、站房均被炸毁,进入车站防空洞的车站工作人员、军警、难民,因防空洞被炸塌窒息而死者有六十人之多。晚8时,敌机再次轰炸,河北省政府和五十二军军部均中弹。17日,日军十三架飞机再次飞临保定上空,楼房中弹倒塌,市民惨遭其祸,纷纷相率出城逃难。到下午4时,保定城内大街上已经空无一人。到19日,不但城内居民逃匿一空,连政府工作人员和维持治安的军警也全部逃之夭夭。

五十二军军长关麟征的指挥所原设在富昌村,22日夜决定缩短防线,将指挥所移入保定城内。因城内居民全部逃出,市内电话被破坏,又将指挥所移到连庄。

这是关麟征一生中打得最窝心的一仗。

关麟征,陕西人,因生性傲岸有“陕西冷娃”之称。他用兵以稳准狠著称,是长于急袭的“千里驹师”首任师长。

他上小学时,成绩和打架同样出名,老师曾断言:“这孩子成器就是杨六郎,不成器就去卖麻糖。”

当然,他差不多就是杨六郎。

关麟征民族意识深厚。 1933年3月他奉命率部随十七军参加长城战役,因一线守军张廷枢旅一触即溃,他亲率一团猛烈反击日军。双方短兵相接,战斗惨烈。关麟征被枪榴弹炸伤五处,成为血人,身旁官兵十余人全部战死,他仍毫不动摇,从容指挥部队英勇杀敌,终于击退敌人占领了高地。

1935年何应钦与日方签订《何梅协定》,关麟征亲往北平拜谒何应钦,恳切陈词:“如果部队不战而退出北平和河北,党国将丧失民心!”他还积极建议何应钦加强军备。可惜,关麟征的积极建议都没有被上峰采纳。

保定会战防广兵少,关麟征无力回天。

9月22日,第六师团以飞机为掩护向保定防线的左翼发起进攻。守备漕河铁桥阵地的国民党军队一四九团在阵地被炮火摧毁的情况下,拼死苦战。中午,日军三百多人强渡漕河,被消灭。之后,日军再次发动强攻,守军死伤严重,左翼防线被日军突破。

23日晨,日军三个师团向保定城垣发起进攻。

24日晨,日军第六师团配属之野战重炮兵第二旅团进入保定附近,开始以重炮轰击城墙。9时45分,日军第六师团以战车部队为先导,从缺口猛攻入城内,与守军展开巷战。11时,中国守军第二师在四十七师的接应下,由城南撤出战斗,退向张登、温仁一带。午后,保定城被日军第六师团攻占。

25日,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一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乘火车到达保定,将其司令部设于河北省政府(现直隶总督署)院内。

这次日军进攻保定,共动用三个师团八万八千人,被击毙一千四百多人,重伤四千人以上;国民党军队伤亡两万余人,孙连仲部和关麟征部伤亡最大,均在三分之一以上。《大公报》报道说,保定城垣保卫战“抗战之激烈,牺牲之悲壮,在平汉线为最甚”。

9月24日晚,日本东京等地群情沸腾,无数身穿和服、脚踏木屐的男女老幼,手提着写有“欢庆皇军攻占保定”字样的灯笼,举行提灯游行会,“举国若狂地庆祝他们的胜利”。

日本人占领北平、占领天津也没见那么疯狂高兴,攻陷保定却如何兴奋呢?

保定历来是战略中枢要地,保定陷入日本人的魔掌,为他们统治河北打下基础。

这么重要的所在,不能沦为敌手在这方面,国民党军队显然不行,还要着共产党八路军的。

保定敌后抗战,至此拉开序募!第三章 骑兵营大捷倒马关 刘云彪战火献青春

1937年9月23日一大早,一骑白马疾驰在陕西通往山西的山间大路上。

这天,日军的大炮正在猛轰保定城,十二万国民党军队不敌日寇溃逃南下……这匹白马风驰电掣,疾驰而来,绝尘而去。

也就是在这一天,朱德率领八路军总部东渡北上来到五台山,在平型关为西进太原的板垣第五师团布下了口袋阵……

骑马者是一位八路军的年轻军官,清瘦精干,文质彬彬,一身崭新的军装整齐合体,白布袜黑布鞋干净利索。

他就是八路军一一五师骑兵营二十三岁的营长刘云彪。刘云彪

刘云彪是福建长汀人,老家在福建边远山区潞潭村,祖辈都是武夷山下的贫苦船工。朱毛会师井冈山,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福建到处“闹红”。革命浪潮席卷闽赣大地,也冲击到四面重峦障、五溪曲水萦的武夷山区。

刘云彪和同村七个青年伙伴,一同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了团小组,下定决心跟共产党走。1930年初,他们的团小组集体活动时,被国民党地方武装突然包围。机警的刘云彪带领伙伴们几经周旋,终于摆脱敌人,每人还夺得一支枪,跑到江西兴国县投奔红军。红十二军政治部主任兼教导大队党代表谭政,把他们留下加入了革命队伍。

刘云彪在红十二军一〇八团给团长当警卫员。因他觉悟高、枪法准、作战勇敢,6月部队整编时被提升为手枪班班长。第二年入党,1933年任侦察排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时,他已经是红一军团一师侦察连的连长,后改任军团直属侦察连连长。

在漫长而艰苦的长征途中,侦察连既是前锋也是后卫,既要在队前做开路先锋,也要在队尾掩护收容,来回奔波,他们的长征便不只是两万五千里。

作为连长,无论遇到的地形多么险要,遇到的敌情多么复杂,刘云彪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为长征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他的贡献含量中,不仅有才智和机敏,还有身体。环境恶劣,岁月艰苦,年纪轻轻的刘云彪染上了肺病。发作起来咳嗽不止,呼吸困难,晚上睡觉都不能平卧。

战争岁月,条件所限,这样的病没时间调治,也没好药可医。在拼死的战场上,病痛是无暇顾及的。

在到达陕北之前,刘云彪率领侦察连在青海的青石嘴,打垮了国民党派前来围追堵截的骑兵第七师一部,一举歼敌两个连。而后又在陕北吴起镇与马鸿宾的骑兵部队交锋,再次获胜。两次战斗缴获大量马匹装具。

他从敌师长手中缴获这匹白马时,非常激动,翻身上马飞快地在田野上奔跑数圈,心想,红军要是有支骑兵部队该多好啊!

不知道是刘云彪的想法说服了领导,也不知道军团首长早有此意,反正刘云彪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

军团根据当时的斗争需要,要加快侦察兵速度,发展红军骑兵,决定把缴获来的马匹留给侦察连,成立骑兵侦察连,刘云彪任连长。

骑侦连在著名的直罗镇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6年红军东征时,刘云彪骑着这匹白色战马,指挥全连像一把尖刀直插阎锡山的老巢山西,在兑九峪歼灭一个步兵营,俘敌三百多人。然后率部乘胜南下,追击敌人,势如破竹。

在洪洞县,他碰上敌人一个骑兵连。他看着这些骑兵,马匹肥壮,装具崭新,兵士年轻,就命令部队以迅猛的动作将其包围,让神枪手打掉敌连长,边缩小包围圈边进行政治攻势,迫使敌人全部当了俘虏。经过进行抗日宣传,绝大部分愿意留下抗日,随即扩编成骑兵第二连。

东征返回陕北时,骑侦连的骑兵已由二百多人扩充到五百多人。于是,军团成立了主力红军第一个骑兵团,刘云彪自然由连长升为团长。

在骑兵团成立大会上,刘云彪身跨白马,面对六百多名威武的铁骑兵,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脚下多了四条腿,在今后的战场上,要冲锋在前,大显神威!”

骑兵团在西北的原野上,建树无数,战功多多。

1937年2月,刘云彪被选派到延安抗大学习,成为抗大第一期学员。

卢沟桥的枪声,击碎了国民党求和苟安的迷梦,也点燃了全民抗战的烽火。刘云彪他们这期学员提前毕业。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给他们作毕业讲话,有两句刘云彪记得最清楚:“现在前线需要你们,……抗大的学员要对得起抗大这个牌子!”

今天,刘云彪飞马从延安疾驰而来,就是要到驻五台山的八路军总部报到。

为抗战大局计,中国共产党8月25日在洛川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布了中共《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将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为抗战大局计”,就是共产党不再在乎国民党对八路军在建制上恶意地压缩和部队番号上的有意削减,八路军只能缩编。这样,骑兵团就改编为一一五师骑兵营。刘云彪这次回部队,就要由骑兵团长变为骑兵营长。

同时,他还接到命令,骑兵营在平型关战役中担任右翼警戒,切断日军西进增援之路,阻击涞源日寇南下。

骑兵营其时正驻五台县东营村,刘云彪马不停蹄急急赶去。不仅仅因为任务紧急,他更想念分别半年多的战友们。“敬礼!”

在营部旁边的大场上,全营官兵已经整齐列队,集合完毕。见到自己的团长,骑兵们挥刀、竖枪,齐刷刷行了一个骑兵礼。“老伙计,欢迎你回来呀!”

副营长李钟奇快步上前,一个东北汉子和一个江南男人热情地拥抱握手。

李钟奇原名李连芳,辽宁省建平人,1913年出生。青少年时期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1931年考入东北讲武堂第十一期骑兵科,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大同盟。“九一八”事变当天,他会同校友砸开军械仓库,拿起武器投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日军的一颗子弹打在他小腹肌肉里,弹头无法拔出。不满十八岁的李钟奇命令游击队员拼命挤压他的腹部和伤口两侧肌肉,硬是把腹腔里的子弹挤了出来!

1933年5月,李钟奇在冯玉祥部任骑兵支队队长兼参谋长。9月,奉东北救亡总会旨意进入东北军骑兵第五旅,任骑兵连连长,从事中共地下工作,多次为红军购买通讯器材和医疗器械及药品。

1936年9月,他带领警卫员出席红一军团纪念“九一八”大会,被东北军诬为“通匪有据”,并立即逮捕。在危难之际,他带领十二人奔向红军。

李钟奇和刘云彪相识在红一军团西征后。当时李钟奇任红一军团骑兵团参谋长,刘云彪是团长。相处中,具有东北人典型性格的李参谋长非常喜欢这个中等个头、身材偏瘦但两眼有神既威严可尊又和蔼可亲的搭档。

在刘云彪上抗大期间,李钟奇代理营长,主持全营工作。

对这次任务,李钟奇也接到了命令,即:骑兵营于24日早8点务必占领倒马关。“对于工作,以后我再向你汇报,现在该出发了。”“好,出发!”

东营村距离倒马关一百二十里,将此任务交给他们,是因为时间紧、路途远,骑兵快。但这里都是山路,骑兵的优势却难以发挥。

出发时间不长,天就黑下来,路途显得更加崎岖。

那天正值秋分。时在中秋,但冀西的山区已有初冬感觉。特别是到夜晚,秋风萧瑟,寒气逼人。

骑兵们仍然身着单衣,冷风刺骨。不能埋锅造饭,还得饥肠辘辘。饥寒不论,怕暴露目标不能点火把,只能摸黑前行。所谓路,不过是仅能一人通过的羊肠小道,马不能骑,只能牵着,尚不及徒步而行。

为了加快速度,刘云彪命令分三队,逶迤而进。“老钟,你知道倒马关是怎么回事吗?”“我以前也没研究过,只是接到命令后跟东营村的小学校长讨教了一二,现在贩卖给啊?”“好啊。”“听说这倒马关是内三关之一。内三关指的是倒马关、紫荆关和居庸关,宋朝杨六郎你知道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