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孩子上初一:陪孩子走过初一转折期的66个细节(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8 03:14:50

点击下载

作者:凡雨馨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家有孩子上初一:陪孩子走过初一转折期的66个细节

家有孩子上初一:陪孩子走过初一转折期的66个细节试读:

前言

在和初中生家长接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听到他们这样的抱怨声:我家孩子也不知道是怎么了,自打进入初一,就变得沉默寡言,话也不跟我说了;我家孩子在小学可是学校的尖子生,可现在呢,刚进入中学,就成了差等生;我家孩子以前性格温顺,可是升入初一后,脾气却变得很大,动不动就发火;都说孩子越大越懂事,我家的孩子可倒好,越大越不让人省心。每当听到家长们的这些抱怨,我都会对这些家长们说这样一句话:“其实,孩子这些表现都是很正常的。”

在儿子小征刚刚升入初一的时候,上述家长说的这些异常表现都在他身上出现过。记得小征在升入初一后,也曾经从原来班级里的前三名下降到了二十几名,那时候的我也是心急如焚,觉得这孩子没努力。后来在和一些教育专家接触时,他们提到了这样一点,即孩子的成长过程是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规律的:小学阶段是孩子各项能力都能稳定发展的平稳期;从初中阶段开始,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开始进入激烈变化的动荡期;而高中阶段又是一个平稳发展期。

在孩子的这个成长过程中,初中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危险”的阶段,一个关键期。尤其是初一,这是孩子踏入转折期的第一步,一定要走好。孩子今后是向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向坏的方向发展,初一阶段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是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而初一,是小升初的转折期,是初中阶段的基础,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可以称得上是人生的“紧要处”,初一能否打好基础,将直接决定孩子以后的学习、发展和前途。

在这一关键期,父母也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以便让孩子尽快适应初一的新生活。

在学习上面,孩子升入初中后,相比于小学,会面临新环境、新老师、新同学,从心理上难以适应,会产生急躁情绪。而且初中一般都是多个地区的孩子汇聚在一个学校,高手如云,不像在小学的时候,孩子的竞争对手有限,所以成绩出现下滑也很正常。这时候,家长要做的不是责骂孩子,而是应该提前做好功课,了解初中学校的各项制度、各种要求,帮助孩子及早适应初中的生活。

而且,课程上由小学时候的三门功课变成了七门功课,科目增多的同时,学习难度也增大了,孩子会感觉应接不暇,难免会出现畏难心理。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多引导孩子,教会孩子一些学习方法、学习技巧,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知道,智力因素并不是孩子成绩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学习方法。那些所谓的差生,差就差在学习方法上。家长要知道,孩子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环节,都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类型也需要不同的方法,只要家长教会孩子科学的学习方法,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在心理方面,初一的孩子大多都是十二三岁,正处于青春期,是一个叛逆又爱冲动的年纪,他们不再像小学时候那样听老师和父母的话,而是开始探索真正的自我。我儿子就经常反驳我的一些言论,让我意识到孩子想要独立,想要自己决定一些事情,但同时他们往往还离不开父母的帮助。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在教育时,一定要做到尊重孩子、平等对待孩子,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在和孩子沟通一些问题时,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不能再搞专制教育,要多和孩子探讨。当然了,这里面也有很深的学问,我们会在本书中有针对性地将问题和解决方法呈现给大家。

鉴于初一阶段对孩子以后的影响作用,且许多父母有着教育孩子方法不当的困惑,我把自己教育儿子的一些经验总结了一下,写下了《家有孩子上初一———陪孩子走过初一转折期的66个细节》这本书。本书在入学准备、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等孩子升入初一后家长要着重引导的方方面面,都给出了详细的指导意见,旨在指导家长帮助孩子顺利地走进新环境,学习新课程,解决新问题。相信通过阅读本书,您的孩子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学习效率,成为令人瞩目的优等生。第一章孩子上初一,你准备好了吗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一阶段是孩子中学生活的起点,初一这年的学习情况对整个中学阶段都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家长要重视起来,抓好子女教育工作,及时了解初一学生学习、生活、心理方面的特点,给予孩子相应的帮助。所以说,升入初一后,需要面对新变化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父母。因此,父母也必须做好相应准备,大手拉小手,与孩子携手踏出理想的第一步。及时了解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校要求

每年初一的新生进学校以后,我都会听到许多家长反映孩子的作业比小学时候的还少,晚上回家后孩子常常无事可做。每次家长查问的时候,孩子还总是信誓旦旦地说做完了。而当老师检查作业的时候却会发现,孩子的作业质量很差,口头上的作业则根本没有完成。

因此,我觉得,当孩子升入初一后,做家长的,很有必要到学校走访一下,了解一下学校的各项要求。比如各种规章制度、作业的规范化要求、各学科的学习特点、每学期有几次重要的考试安排等。这样做到了心中有数,指导起孩子来也就有了目标,检查起来也有了标准,这样就会使少数不自觉的孩子无法蒙混过关。

而且,孩子升入初中以后,学习特点和小学时候也有了很大的差别。这一点,也需要家长们多加了解,帮助孩子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因为初一的学习成绩几乎能够决定孩子初中三年的成绩。孩子在初一成绩领先一步,初中三年才会步步领先。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那些在初一成绩优秀的学生,90%以上到了初二、初三依然能够保持领先,正所谓一步领先,以后才能步步领先。再加上新的中考更加看重学生日常学习中的表现,因此从初一开始,学生便需要一直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

而现实情况却是,许多原本在小学时候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一到了初中就开始掉队。这是因为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内容是不一样的,小学有小学的学习特点,初中有初中的学习特点,两个阶段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差别很大。

和小学阶段学习不同的是,进入初中以后,学科增加、学习强度增大,这就使得许多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很难适应。另外,相比小学时候灌输式的教学,初中阶段更注重让孩子自主自觉地学习。小学时期,老师也许会重复讲课,直到学生弄懂了为止;但是初中因为课程压力,老师常常是讲一遍就过了。

所以在了解了初中阶段的学习特点后,要做好准备,让孩子顺利实现小升初的衔接。而小升初的衔接,归根结底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衔接。作为家长,只有帮助孩子先了解并掌握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真正帮助孩子在小升初衔接中确立领先优势。

小升初的衔接并不仅仅体现在孩子的知识储备上,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孩子适应初中阶段学习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首先,要注重知识方面的衔接。进入中学阶段后,学习内容量成倍增加,初一一年的学习内容几乎相当于小学六年的内容。因此,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提前了解、预习初一的知识,这样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占得先机。

其次,学习方法的衔接也很重要。一般小学老师讲完了例题之后,都会出几道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模拟方法。而中学老师则着重讲概念,所出的练习题跟例题不完全一样,要求学生在掌握了概念和公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学习方法一开始可以是模仿别人的,但是时间久了,就需要自己理解,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再次,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关键,而习惯的培养则需要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作为家长,在了解了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校要求后,要把初中和小学的不同告诉孩子,让孩子做好思想上和心理上的准备。同时还要与孩子有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升入初中以后的交友情况并且要学会适当干预。另外,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帮助孩子提高时间利用率。同时要指导孩子养成预习的习惯、做作业的习惯和朗读的习惯等。

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笔记本,让孩子记一笔“账”,把学习情况记录下来,方便孩子制订学习计划。让孩子在“记账本”上记下每次作业和考试中的正确题数、错误题数和错误的题型,然后反复学习出错的题目,直至透彻掌握。此外,还要教育孩子把每天学会的知识点都记录在“账本”上,以备第二天再检查一下自己是否真的掌握了这些知识点。此外,要把每天学会的知识点都记录在“账本”上,以备第二天再检查一下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些知识点。

最后,在学习能力方面也要衔接好。小学时候老师说得多管得多,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求不高。而孩子进入中学阶段后,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独立学习的习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孩子不能够自主学习,不自觉、不主动,在初中学习中就会吃苦头。给父母的建议孩子升入初一后,面对任务重、课程紧、内容深、教师多这些新现象,会感到初中学习环境和小学环境明显不同,不少孩子会感到不习惯,对功课应接不暇。因此,家长要积极了解这些新情况,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引导孩子适应这种变化,让孩子根据学校的安排,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并自觉遵守,保证作息有规律,以免造成学习上的忙乱。及早了解近年来的中考形势,帮助孩子设立自己的目标

让孩子上个好的初中并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以后再考个好高中,然后考上好大学,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孩子进入某个初中后,他对学校的了解一般是感性的,是从孩子角度出发的,只会看到校园漂亮不漂亮,认识了哪些新同学、新老师之类的。但是作为家长,应该要为孩子做出一些大方向上的规划,及早地了解近年来的中考形势,成为孩子的军师,帮助孩子设立自己的目标。这样会指引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努力,增加孩子学习的动力。

首先,家长要在孩子之前了解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不能仅仅听信孩子从学校回来后说的那些表面的看法。如果孩子升入初中后,是为了直接升入该校高中部的话,就要及早地了解学校的相关制度,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条件。每个重点中学不同,他们从初中部选择学生的方式也不相同。所以家长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弄清楚学校的条件,比如:学校是按照三年成绩排名提前签约?还是通过一次考试签约前几名?还是要参加哪些竞赛,获奖的人才有资格签约?还有英语实验班和数学实验班直升上是否存在名额、条件的不同等。把这些弄清楚了,及早准备,到了该准备什么比赛、哪些考试的时候,就按部就班地帮助孩子实现目标。

其次,想让孩子在中考中出类拔萃的家长,还要及早地了解近年来的中考形势,这些要从孩子上初一时就开始准备。所以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目标高中,然后关于这个高中的信息,家长也要及时关注。

在小征刚升入初一时,我就经常会去中考网看看,那里有不少家长,他们中的许多人作为过来人会给我们家有初一孩子的家长提供许多参考意见,让我们少走不少弯路。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家长,你可以做到比孩子更为了解他的学校。这样的话,在孩子将来填报中考志愿时,你就可以根据网上看到的一些信息,通过筛选、比较,给孩子合理的建议。

接着我们来谈谈孩子进入初一后的目标设置。谈到目标,有些家长会想当然地认为,目标就是为孩子定下家附近的重点高中———考进这个重点高中,就是孩子中考的目标。这个目标显然难以打动孩子。所以给孩子设置目标时应该和孩子沟通,设置一个孩子认同的目标。

记得小时候,一说起理想,我们总是举着手说:“我要当科学家!”“我要当老师!”可是现在的初中生想要当科学家、当老师的人越来越少,他们许多人没有目标。我在教学工作中曾经遇到过许多学生,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这就导致这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特别消极、盲目。所以,为孩子设置一个目标显得非常重要。

一般家长在和孩子提起目标时会问孩子:“你以后想做什么?”“你梦想中的高中是哪一所?”“你喜欢的职业是什么?”这些问题后面都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孩子最初的目标意识大多来源于父母。也就是说,父母的目光在哪里,孩子的目标意识就在哪里。一般来自山村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许识字不多,家长会把“走出大山、走向大城市”作为孩子的目标。孩子切实感受到了山区生活的艰辛,对外面的世界自然很渴望,这种强烈的愿望就是他们强劲的学习动力。这个目标虽然笼统,但是能够触发孩子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孩子的唯一途径就是好好学习,那么他自然会加倍努力。

但是在大城市里,每个家庭基本就只有这么一个孩子,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打转,孩子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此,家长要多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让孩子自己好好想想将来要做什么。孩子的目标明确了,学习自然会有动力。

在为孩子确立了大目标后,可以引导孩子把大目标逐步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让孩子一步一步来实现。平时,要对孩子的成绩有一个合理的认识,不要将孩子某一次的成绩作为判断依据,要站在整体角度看待孩子的成绩,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曲线,有高潮,也有低谷,取一个平均值。如果孩子成绩处于平均值,就属于正常的,如果成绩跌到最低点,家长就需要及时帮助孩子,促进孩子进步———保证孩子学习状况保持在一个稳中有升的水平,这样孩子更容易接近自己的目标。给父母的建议孩子进入初一后,因为面临三年后的中考,所以我们要承认孩子成绩的重要性:成绩好,孩子才能进入理想的高中。家长要提早告诉孩子高考的重要性,让孩子从初一起就“紧张”起来。如果孩子在初一就感受到了中考的硝烟味道,为自己设置了目标,那么他的动力肯定会很足,肯定会提前“紧张”起来。如果等到了初三才知道着急,多少会有些晚。及早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做好沟通

许多家长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会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师打交道,了解孩子的情况。孩子上了初一后,家长不只要与孩子的班主任见面,还应该与各位任课老师交流,因为他们更容易了解孩子在该科目上的表现是否良好、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问题。而且,孩子虽然刚刚上初一,但是面临的最终挑战却是中考。中考是一个综合性的选拔考试,家长应该及早地与任课老师沟通,从而避免孩子在学习中过度偏科。

如果说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为孩子开启了混沌懵懂的世界,那么老师就像是一盏明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能够时刻为孩子指引方向,照亮他前进的路。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就是孩子在学校里的“家长”,不仅教会孩子课业上的知识,还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孩子入学以后,在学校里的时间甚至要多于在家的时间。因此,最了解孩子的应该说就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了。那么,家长应该怎样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联系呢?

首先要及时联系班主任。俗话说: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学会尊重别人。只要家长表现出和班主任合作的态度,相信班主任都会很乐意帮助家长解决问题。家长平常可以多找机会和班主任接触,分享孩子在家的点滴,让班主任感受到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能感受到家长对老师的敬重。

家长要不定期地与班主任老师沟通,但是不要等到孩子出了问题才去找班主任,可以平时就给老师打打电话,经常了解孩子近期在学校的表现,比如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和同学间的关系等,而不要每次都只是问孩子的成绩。也不要一次谈话中什么都问,那样会占用班主任太多时间。通常可以问一下:“接下来这段时间我们做家长的该怎样配合您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呢?”类似这样的话语能够让班主任感到你是真正地随时关心孩子的动向。如果孩子确实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和班主任老师约好在家长会上再交流。这样班主任会觉得你是尊重他的,对孩子是重视的。

对于孩子的班主任,家长千万不要妄自评价,尤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的老师“太严”了、“没有什么水平”等。不要过分看重孩子的分数,要知道分数只是衡量孩子学习情况的一个方面。作为家长,要向老师了解的不仅仅是分数,更应该看重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学习态度、作业情况,这才是支持孩子终生发展的根本。

另外,还可以经常与老师“互通情报”,一方面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变化,另一方面将孩子在家里的情况也积极告诉给老师。不管孩子出现了哪方面的问题,家长都应该及早向老师反映,不要等到开家长会时才跟老师说,以便让老师尽快获悉各种“信息”,从而尽快采取相应措施。而且,家长只有全面地、客观地了解孩子的长处、短处,才能与班主任老师产生合力,帮助孩子在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

在和班主任交流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静下心来听老师说。家长爱子心切是天性,但是在家长会上,在三方都在场的情况下,切忌反驳班主任的话,袒护自己的孩子。家长和班主任要相互多交流,不只是班主任要了解孩子的个性,家长也要知道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教学习惯,这样才能跟班主任老师好好配合。

除了要多与班主任沟通,和任课老师沟通也要讲究方法。很多家长都不知道该跟任课老师聊些什么,或者是跟任课老师谈话时抓不住重点。首先,要向任课老师询问孩子是否有偏科的现象,要知道一个孩子如果出现了偏科,这是一件很难办的事情。一些靠平日积累才能得到高分的科目,如果在备考的过程中偏科,那就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才能够弥补。所以,家长还要多向任课老师询问孩子的备考状态如何。因为在备考的敏感时期,学生的任何细小变化,老师都会感受到,而这些家长未必知道,因为孩子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老师对他的备考状态更加清楚。

当然了,与任课老师沟通也需要选择好时机。沟通时机的选择对沟通效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总结了一下,觉得以下几个时间点更需要家长和任课老师沟通:第一个就是孩子的学习环境有了变动,比如换了班级,孩子不能够适应,如果出现了影响学习进度的情况,家长就要及时和老师沟通,让老师对孩子多加关注。第二个是几次大考结束后,比如月考、期中考试等。孩子如果成绩起伏比较大,家长就要及时和任课老师沟通,了解造成孩子考试成绩起伏的原因,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另外,家长会之后的一周,也是家长和任课老师沟通的良机。因为家长会上想要向老师咨询的家长可能会比较多,如果在家长会后一周再去拜访任课老师,既能不给任课老师带来压力,也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与任课老师交流。给父母的建议家长除了要与老师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外,还应该关注孩子心理上的变化。因为初中阶段是一个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有着很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好的现象会影响到他,不好的现象也会影响到他。所以,家长应该及时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心理上的变化,并联合老师及时解决问题,帮助孩子保持稳定、平和的学习心态。父母双方要想好如何调整孩子初一阶段的教育方式

在儿子小征进入初一以前,我和老公都是采用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教育方式。这一招对他很是有效。但是上初一以后,几次用这招,儿子脸上都表现出不服气的表情,我知道他这是进入青春期了,越来越自立了,我们也该换一种方式来教育他了。想到这里,我和老公商量了一下,觉得我们两人保持意见统一很重要。

记得在这之前,每当我给他定下规矩时,小征的爸爸总是以“做个慈祥的爸爸”为理由给小征宽松政策,让我的规矩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为此,我很是苦恼。

和小征爸爸有了约定后,我给小征订了一个规矩,那就是:做完作业再出去玩,不要总是一放学先出去疯玩等回来了没时间做作业。小征也答应了。

可是,就在这个规矩执行了四天后,周五的晚上,小征回家后刚刚吃了两口,就接到许杨打来的电话。一吃完饭,小征就迫不及待地离开餐桌说:“妈妈,刚才许杨打电话让我出去玩。反正明后天放假,我的作业明天再做吧。”“好……啊!”老公本想一口答应,但是看到我的表情,立马顿住了。“不行,妈妈是怎么给你定的规矩?不是要求你吃完饭、做了作业再出去玩的吗?怎么今天不想遵守了?”我严肃地对小征说道。“可是今天是特殊情况,许杨刚才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已经答应人家了。”“那也不行,妈妈给你立的规矩是无论何种情况下都要完成的,不要有任何借口。”我义正词严地强调道。

听到我这么说,小征不情愿地回到了书房,刚进去没多久,他又走出来对我撒娇道:“妈妈,我可以明天再写,现在可以去玩了吧?”“不行,这个不能作为不遵守规矩的借口。”我严肃地强调道。

话说到此,小征这家伙居然还不屈服,又去求助于他爸爸了。在我的示意下,小征的爸爸也一改往日随和的态度,对他说:“这是规矩,在规矩面前,爸爸和妈妈的立场是一致的,那就是不论何种情况下,都要遵守。”

小征见向谁求情都没用了,只好乖乖地回房间做作业了。

就这样,有了这一次的教训,小政在执行这个规矩上越来越自觉。我和老公也在教育孩子上有了统一的立场。

孩子升入初一后,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既有了自己的想法,又容易出现叛逆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父母保持一致的教育方式,用有效的方法约束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在家庭中,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不一致,在管教孩子的问题上,每个人的意见都不同,各自为政,就很容易产生矛盾,导致家庭不和,也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有的家庭中,妈妈想要立规矩,可是她要求孩子时,爸爸却开始袒护孩子。这样一来,孩子看到有人袒护他,就会变得肆无忌惮。这样“1+1”的结果只能是等于零。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孩子很容易形成极端的性格。

而且,家人的教育意见出现分歧,会使立规矩的一方威信降低,破坏家庭教育效果。孩子会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心理,偏向对自己有利的一方。

因此,在家庭中,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给孩子制定规矩时,一定要保持观点一致,确定好一致的“家庭规范”。只有父母双方保持一致,才可能把孩子教育好。

其实,家庭成员之间即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致,大家的目的也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孩子变得更好。所以不管是听谁的,只要是正确的、合理的,那就是可行的。当意见出现冲突时,家长双方要事先达成共识,坚持原则统一。

在为孩子立规矩前,全家人应该集合在一起开一个“家庭会议”,通过协商,保持规则的一致性。比如,孩子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必须阻止的;孩子的哪些要求是可以阻止的,哪些是必须狠下心置之不理的;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其他家长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这样事先达成共识,坚持原则统一,那么在具体事情上家长通过智慧来处理操作时,就可以避免争论了。当意见达成一致后,要坚决贯彻执行,孩子违反规矩时,家人要用商量好的规范要求孩子。这样才会让孩子逐渐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而逐渐加深孩子的认识,改善孩子的行为。

如果确实有不同意见,可以选择背后讨论。例如,妈妈让孩子晚上背诵英语单词,如果爸爸觉得早晨记忆效果更好,也不必当场提出,以免和妈妈发生冲突———爸爸可以事后再证明自己的观点。家庭成员中的一方给孩子立的规矩如果有不妥之处,各成员间应该平心静气地探讨,可以用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告诉对方如何才是正确的。这样,家人一起商量好了,当着孩子的面就能保持意见一致,也就能给孩子的行为一个正确的指导方向。给父母的建议父母在教育观点上有不同时,双方都应该控制情绪,适当妥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互相指责,更不能一怒之下什么话都往外说,故意赌气、较劲:你那样子教育孩子,我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是非观念混乱。家庭中的成员应该避免当着孩子的面发生正面冲突,避免给孩子带来家庭不和的负面影响。采用间接的教育方式,成为孩子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

在经历了小升初的战争后,我和儿子都从紧张、焦虑的备战氛围中解脱了出来,开始松一口气。而后,儿子便非常兴奋,觉得终于要成为一个初中生了。他将会面临新的学习环境,遇到新的同学。更重要的是,他完成了由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转变。去掉了一个“小”字,我也感觉孩子长大了,也和孩子一样兴奋。

然而这种兴奋劲儿还没持续多久呢,矛盾和问题就越发凸显出来。因为我发现我里里外外地为孩子操持,他却并不领情。我仔细反思了一下,觉得我为孩子做的一切,都是我作为一个妈妈,感性上认为自己应该做的,而没有采取一个妈妈出于理性应该采取的行为。

其实孩子升入初中以后,他们会从心理上感觉自己长大了。我家小征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到了6月1日,再也没听他嚷嚷着要过儿童节。而且我发现这个孩子对我说的话不再言听计从,我知道这孩子成长的反叛期来临了。由于种种原因,小征在入学后不久学习成绩下降,这导致我的心情也有些着急、浮躁,我和儿子之间经常出现对立的情绪。这种状况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觉得我必须要冷静下来反思一下了:是不是我的教育方式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想了想,既然承认孩子长大了,就不能再用对待小孩子的那一套来对付他了。如果一味地采用命令式教育,对孩子也就失去了效力。孩子小的时候直接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孩子当然会听;孩子稍大些时,我会和他摆事实、讲道理;但是现在我发现,语言远远没有行动说服力大。我觉得有必要放弃原来的直接教育方式,采用间接教育方式来教育儿子。

一开始,我实施这个办法觉得难度比较大(因为我脾气比较急),但是为了儿子,我决定尝试一下。当我们在某个问题上产生分歧时,我总是会找出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儿子交流,一起把问题分析透彻。让儿子自己认识到问题所在,然后由他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是个急性子,小征的性格随我,也是个“急惊风”,平时想要什么,就立马要得到,如果稍迟一点,他就会又哭又闹,抱怨不止。为了改掉儿子这性急的毛病,我进行了自我反省,决定改掉自己的急性子,为孩子做好榜样。有一次,我带小征出去排队买电影票,看到队伍前面有几十个人,我没有像往常那样抱怨“人多死了,什么时候才能轮到啊”,而是故作轻松地说:“这么多人排队买这种电影票,这个电影肯定很好看,好事多磨,我们耐心等待吧!”小征听到我这样说,也不再抱怨什么。如此几番之后,小征也改掉了急性子,能够耐心排队了。

经过几次这样的引导,我发现儿子真是长大了,可以独立解决问题了。同时,儿子有一次还发自肺腑地说了一句:“妈妈说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让我少走了不少弯路。”现在,我们家几乎每周都会有那么一两次长谈会。儿子每次都会将他在学校里遇到的新鲜事儿跟我们分享,也会和我们说说他的头疼事儿,一起讨论。就这样,代沟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初中阶段的孩子就是这样,一点小事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些小事甚至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家长应该及时用委婉的教育方式,时刻保持给孩子“减压”,帮助孩子疏导心灵上的压力。其实,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这压力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父母,因为大部分家长都太注重孩子的成绩,不能够理解孩子,给孩子不断施压……如果父母能够把这种教育方法改掉,多采用间接的教育方式,注重孩子的感受,和孩子多交流,那就会给孩子减掉不少“压力”。给父母的建议许多家长都会发现,孩子上了初中以后,许多行为开始变得古怪。比如,孩子有时候会很自信,有时候却突然很沉默,甚至经常会莫名其妙就不理任何人、不说话……其实孩子的每种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果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心理问题不能够及时得到解决,那么心理问题就很容易演化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采用合理的方法,及时疏导孩子心理上的问题。改变“包办”教育方式,让孩子自己做学习的管理者

小征在初一以前,因为我和孩子爸爸那会儿工作忙,曾经在他六年级的时候,把他送到了爷爷奶奶家。奶奶曾是位小学老师,她把小征看成是个什么都需要家长管的小孩子。尤其是在学习上,小征奶奶总是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帖帖。

小征每次做作业的时候,奶奶都会坐在小征旁边。有时候小征想要试着自己做一些习题,还没等他思考,陪伴在身边的奶奶就会指出他的错误,同时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这让小征的学习变得非常被动,也形成了依赖性。

有时候小征也会提出来自己要先思考,但是只要看到小征思考了一会儿后还没有结果,奶奶就等不及了。她会及时告诉他答案,以保证他能快速完成作业。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业上的事情有了奶奶操心,小征干脆不管不顾了。有时候他甚至不去记今天要做的作业是哪些———反正不记得了,奶奶会帮他打电话询问。

在这样的“包办”方式下学习,小征的学习积极性慢慢消失了,凡事都依赖奶奶。从奶奶家回来后,失去了依赖,他的成绩一落千丈。升入初中后,我决定针对他的这种情况,有意识地培养他自主学习的能力。

有的家长在看到孩子遇到困难时,不是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而是害怕孩子不能胜任,处处包办代替。例如,看到孩子削铅笔,害怕他伤着手,赶紧去帮忙;孩子做完作业,害怕他检查不出错误,立马去代替;孩子要上学去了,赶紧替他整理书包……

这些家长为了孩子任劳任怨,以为自己辛苦劳累不要紧,只要能把孩子培养成学习的强者就足以欣慰。他们爱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用包办代替的方式培养出的孩子,不但不能成为真正的优秀生,还会成为他们心头的痛。在小学阶段,孩子的知识主要靠记忆,孩子的自觉性也不够,家长适当陪伴和管理孩子还有情可原;但是孩子进入初中后,随着课业难度的增大,需要他们养成独立自觉的学习习惯,做自己学习的主人,这样才有可能学得好。

我决定不再为他辅导具体的学科问题,而是努力帮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征上了初中后,学习科目增多了,学习压力也增大了,学科内容趋向专门化,学科的学习方法也各有不同。这对做家长的我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的时间和精力也有限,没有过多的时间来辅导孩子。而小征现在因为养成了依赖习惯,只要我顾不上管他,他就能拖就拖,不主动思考、动脑。

我决定先从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开始。我先帮助他重新安排了初一生活的作息时间。规定他哪段时间必须写作业、哪段时间可以看电视、到了几点就要睡觉。刚开始的时候,儿子还很不适应,但是慢慢地,我发现儿子为了多换取一点看电视的时间,开始更加积极主动地做作业。对此,我只是笑而不语。我知道儿子愿意主动学习了,这就是成功的第一步。同时,这样做能保证他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来应对学校的学习。

另外,家长要结束保姆式的陪护状态,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该做的功课,家长只需要慢慢地做到督促,不指教。现在想起来,我当时的做法还算是明智的。经历了小升初后,他似乎把所有的精力一下子都用完了,整天松松垮垮的状态一直没有改观。对此,我并没有强迫他立马打起精神,而是带着他去新疆玩了半个月。不过,在回来之后,我立马就给他报了个英语加强班,不是为了让他学习什么,而是为了帮助他收收心,好让他能够尽快适应接下来的初中生活。现在看来,儿子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回家后会积极主动做作业,遇到问题也能够自己先思考。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必须承担起他人生中每一个阶段相应的责任。做父母的如果把孩子的事情全都包办代替,不让孩子自己去做,孩子就会事事依赖父母,并在这种依赖中逐渐丧失自主能力和责任心。这样孩子在学习中就会处处碰壁,更别说成为尖子生了。

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们应该少些“越俎代庖”,狠狠心“别管”孩子,为孩子提供锻炼他自己的机会,让孩子独自去面对问题、处理问题。并对孩子独立自主的行为适时进行表扬,有意培养他们独立处理学习中问题的能力。

另外,当家长看到孩子在学习中因为缺乏合理方法和技巧而导致失败或失误时,不要立即上前帮忙或代劳。要允许孩子失败,允许孩子犯错,多给孩子鼓励和启发,帮助孩子找出导致失误的原因,使他们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吸取经验教训,掌握方法。这样,他们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成为学习中的主导者。给父母的建议要想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家长需要培养孩子自主管理时间的能力。可以教会他一种方法———列单法。首先让孩子把一段时间内要做的学习上的事情一项一项记录下来,根据列好的计划、清单分门别类,然后再依据事情的重要性来安排出优先顺序,并规划好做每件事情的时间。家长一开始可以帮助孩子制订计划,然后根据孩子的执行情况合理调整。同时,家长在初期还需要负责监督孩子完成计划。时间长了,孩子养成了好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慢慢得到培养。孩子大了,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教育态度“女儿,你长大了,很多事情上有了自己的想法,妈妈支持你。以前妈妈总是数落你、对你挑剔,每当你成绩下降、穿了一件妈妈不喜欢的衣服、和同学‘煲电话粥’、讨论班里的男生……妈妈就觉得你变坏了,就大声斥责你,这些都是我的不对。其实,还有许多话,妈妈没有对你说———女儿,感谢你的宽容,即使我刚刚训斥过你,你也没有对我怎样;更感谢你的存在,让妈妈懂得了生活的责任,为了得到你的尊重和爱,妈妈以后会努力改变自己,理解你、尊重你。多么希望我们母女二人能够一直和睦相处,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上面这封信是我的一个朋友宁女士写给自己的女儿的。

宁女士今年40多岁,她有一个12岁的女儿佳佳,在重点中学上初一。据宁女士说,女儿最近表现得非常叛逆,跟她之间也是“战事不断”,搞得她非常痛苦,她真是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此事。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和女儿之间的矛盾是现在家中的“主要矛盾”。“上次吃饭,本来我心情还不错,这孩子可好,滔滔不绝地说班上一个男孩的事情,说什么人家长得帅、球打得也好,声音也很有磁性,他们班的女生都快迷死他了。”说起女儿的不是,宁女士是气不打一处来,“她要是单纯说说就算了,但是她上次考试竟然退步了,我觉得她就是受这个影响。”

我觉得不能听朋友单方面的“控诉”。一次遇到她女儿佳佳时,我提到了这件事。佳佳听了,委屈地说:“我都烦死我妈妈了,听风就是雨,唠叨起来没完没了,而且总是瞎猜疑,脾气也越来越不好。那天吃饭我看她心情还不错,就随口说了几句我们班的一些事儿,谁知道我还没说几句呢,妈妈就火冒三丈,对我怒吼道:‘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你管人家男生怎么样?这么大个闺女,你怎么就不知道脸红呢?你这样能有什么出息!’我听了觉得特难接受,我们班确实有女孩喜欢他,但是我并没有对他有感觉,就是觉得好玩,才告诉妈妈的,谁知道她竟然翻脸了,真是不能理解。“而且我觉得无论我做什么,都不能让妈妈满意。其实我的成绩一直是班里前三名,上次考了第四名,她就不高兴,不停地埋怨,总之,我在她的眼里就是没出息。”

我把佳佳的话转告给宁女士后,宁女士突然情绪很激动地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总看着这孩子别扭,不够优秀,一看她犯点小错误,我就很生气。有时候不知道为什么说着说着,就会蹿出一股子无名火,觉得她这样是故意在和我作对。真不明白她现在为什么这么不听话。”

而且,宁女士还失望地说:“自从吃饭那件事发生后,我们俩已经有好几天都不说一句话了。女儿现在一回家就直接关起房门,对我无视。”

朋友母女的事情,我觉得大部分责任在朋友。在耐心给她分析了青春期和中年时期女性各自的心理特点后,她意识到了是自己不对,可她又害怕当面给孩子道歉。于是,我建议她给女儿写一封“道歉信”,也就是上述那封信。

仅仅过了一天,朋友就兴奋地给我打了个电话:“我把这封信夹到了女儿的课本里,她也给我回了一封信。你猜怎么着?现在我们俩简直是无话不谈的朋友。”电话那头,我听出了朋友的兴奋。

事实上,宁女士的遭遇绝非是简单的个案,它是步入中年的父母普遍遇到的问题。随着晚婚晚育观念的普及,许多父母在进入中年后,孩子大多会处在“动荡”的青春期,“两期”碰撞,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父母头疼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难题,就要弄清楚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人的心理发育通常要经历两次反抗期:一次出现在2~3岁,表现为不听话、爱哭爱闹;另一次则出现在12~18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这一时期的孩子敏感、易怒、任性,一旦和父母发生冲突,就会有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之势。

其实,不仅仅是青春期,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心灵就是十分敏感、脆弱的,如果作家长的不能给孩子正常的关爱,或者采用不当的教育方式,就会给孩子心灵造成严重伤害,影响亲子关系。

但是,人到中年,因为“上有老,下有小”,肩上的担子重了,常常会出现情绪不好的状况,遇到一点儿小事就会发怒,孩子看父母这样,也会更加逆反。这样不仅会使自己失去在孩子心中的“威信”,还会导致和孩子的矛盾激化。因此,家长应该多提醒自己,调节自己的情绪,注意自己的态度和方法,并有意识地克服自己在中年期的“反常”表现。

在我看来,青春期的教育并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因为两个特殊时期的“撞击”,给教育本身增加了难度。但是,只要家长采取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和自己平稳、顺利地度过这两个时期,那么,接下来的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在家庭教育中,关键一方在家长,家长的态度和方法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决定了能否和孩子融洽相处,能否让孩子快乐、顺利地度过自己人生中的特殊时期。

许多家长会觉得自己是长辈,即便是意识到自己不对,和孩子发生了冲突也不想妥协。其实,妥协并不会让孩子对你不敬,反而,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终于不那么“高高在上”了,和自己是平等的,这样孩子就会变得愿意和你沟通,亲子关系也会融洽起来。给父母的建议家庭成员之间也会有出现矛盾和争执的时候,其实,出现了争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没有互相尊重的情况下去处理争执。尤其是在处理孩子的失礼行为时,家长要多一分耐心和智慧,因为孩子毕竟是未成年人,心智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需要家长从中不断地引导和启发。只有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是尊重他的,他才会尊重父母。如果父母一味地对孩子怒吼、斥责,当时也许能压制住孩子,但是会伤害孩子,使孩子变得不尊重父母。这样下去就很难保证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了。“青春断乳期”,引导孩子时避免简单地发号施令

儿子最近迷恋上了网络游戏,对此,我和他爸爸轮流劝说了好几次,儿子明着不玩了,可是暗地里依然如故,后来干脆发展到了去同学许杨家里玩游戏。

在又一次劝说儿子后,他保证会在我们允许的时候才玩。可是当天晚上,已经八点半了,儿子还是没有回来。我们猜他是在许杨家里玩游戏,不然不会这么晚。这次我们没有像往常一样打电话过去询问。

我和他爸爸不约而同地决定:到许杨家里一看究竟。到了许杨家后,我和他爸爸说我们是赶巧散步经过这儿,看看我们家小征是不是在这里。

见到我们后,许杨的爸爸说:“俩孩子正在房间呢,好像作业已经做完了,我去帮你叫他出来。”

他刚一推开门,我就看到儿子和许杨都趴在电脑前。看到我和他爸爸,儿子明显有些慌乱,低着头不说话。“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少玩网络游戏,你为什么就听不进去?你早晨是怎么答应我的?”老公看到儿子那样,一时没有控制住,愤怒地吼道。

儿子见爸爸竟然当着自己好哥们儿的面批评他,一改平日里的温顺,大喊:“我没玩,我不用你管!”说完,就从许杨家夺门而出。

我们赶忙追了出去,我郑重给儿子道了歉,老公也意识到了刚才确实不妥,但是一个大男人却不想向儿子低头。回去的路上,儿子走到了前面。我对老公说:“小征现在已经是大孩子了,你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对待他了。尤其是当着他的好朋友的面批评他,这让他多没面子啊!”

我建议道:“这样吧!你给儿子道个歉。在儿子爱玩网游这个问题上,我们也该换一种方式来引导他了。”“换一种方式?”老公有些疑惑。

我给老公耳语了一番,他表示同意。

回到家,老公向儿子郑重表达了歉意,还关切地问他:“儿子,你学习累不累?”儿子见爸爸这么问他,诧异地扫了他一眼,应了句:“累死了,所以有时候会玩游戏放松一下。”“爸爸在工作上也有很多烦心事呢,你帮我拿主意好吗?”这时,他就像对知己一般,向儿子说出了工作上的烦恼。

想不到,在我们眼中还是孩子的儿子,分析起问题来还是一套一套的,我和老公第一次由衷地称赞了儿子一句:“你比你爸爸强多了!”没想到,不经意的一声赞扬就此打开了儿子的“话匣子”,儿子将内心的郁闷倾诉了出来。

从那以后,小征再也不那么痴迷于网络了,有了什么烦恼就直接和我们说,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

初一的孩子处于“青春断乳期”,他们变得越来越独立,甚至在心里他们已经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大人了。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尊重,需要和父母平等交流。因此,家长在引导孩子时,要改掉往日单调、粗暴的命令式语气,要平等地和孩子交流。在教育孩子时,允许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孩子商量着解决问题,而不是专制。

很多父母在要求孩子做事时,往往喜欢用命令的口气:“这样做怎么能行”“你该这样做”“还不快去做作业”“我不允许你和谁谁交往”,等等。这种命令的语气只会让孩子觉得家长的话是说一不二的,自己只好服从父母的意志行事,可这样做孩子心里能高兴吗?

聪明的家长不妨将命令式语气改为商量式语气,比如:“这件事怎样做更好呢?我想能不能这样做?”“我想你先完成作业再看电视会更好一些!”……这种表达方式会让孩子感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帮助孩子增强独立思考的意识,提高孩子按自己的意志主动处理好事情的能力。

尤其是涉及孩子自己的事情时,更应该和孩子商量,听听他的想法和建议,而不是自己替孩子做决定。

记得有一次,我去学校参加了家长会。家长会上,班主任老师针对小征数学比较薄弱的问题,建议我请教师给他补一补课,让孩子的成绩再冲一冲。

回到家中,我并没有立即给儿子请家教,而是征求他的意见,不承想儿子说:“让我考虑考虑。”我向来尊重儿子的意见,很多事情都由儿子做决定,便说:“行啊!你考虑考虑!”

第二天我询问儿子考虑的结果,他对我说:“妈妈,我不想请老师补。”“说说你的理由。”我问道。“现在复习密度大,自己消化吸收的时间不多,如果双休日再安排时间去补课,恐怕连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了。更何况补课的老师不了解我的学习情况,不能对症下药,所以我想自己抽时间复习,这样效果也许会好些!”

听了儿子的话,我感觉有一定的道理,虽然我希望儿子的成绩能在名师指点下再提高些,但我不愿违背儿子的意愿。所以我没有选择给儿子请家教。

改变了教育方式后,我发现儿子和我们的话也多了起来,有什么问题都能够及时和我们交流。心里的烦恼少了,儿子脸上的笑容也就多了。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尊重、平等式教育的重要性。给父母的建议十二三岁的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有着很强的叛逆性和独立性。因此,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个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不要总是摆出家长的“架子”对孩子强行命令,一些原则性不强的事情最好允许孩子按照自己意愿去做,比如吃什么、穿什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家长可以在孩子出现不好的苗头时,从侧面指引他———应该尽量避免正面冲突,要尊重孩子。如果孩子坚持,不妨支持孩子的决定,也许一开始他做得并不完美,但是当他尝到了自己做出的决定的结果,就会从中吸取教训,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判断力。第二章新初一变化多,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进入初一后,会面临新的学习环境,遇到新老师、新同学,有的还要面临住校生活,会有许多的不适应,家长应该及早了解中学学校的各项制度,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在学习上,初中的科目增多、难度增大,和孩子同期竞争的同学更多,孩子也会难以适应。有些小学时候的尖子生到初一甚至会沦为差生,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家长不要急于责备孩子,应该了解清楚孩子成绩下降的原因,理性对待。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引导孩子尽快适应

小征升入初中以后,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我以为孩子还能像小学一样在班级里排名前三,没想到现在却落得个中等学习水平,老公和我都急出一身冷汗。究竟怎样才能适应初中生活呢?难道所有的学生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形吗?我百思不得其解。

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辛苦地上学,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成绩作为回报,做母亲的我真是急在心里却不知说什么好。终于有一天,孩子周五放学回家,我给孩子和老公准备了丰盛的晚饭。吃完饭我们促膝长谈,提到孩子的学习问题。

我说:“小征,今天上课学习吃力吗?”

小征:“还好了,妈,今天上的语文和数学课,老师讲的东西我都懂了。”

这更让我迷糊了:为什么孩子上课听懂了,学习成绩却没有提高呢?是学习内容没有消化,还是引申的考试题目太难了呢?

我继续提问:“小征,你们班的同学都能听懂吗?还是说少数人听懂了老师讲课呢?”

小征:“好多同学都是课上听懂,课下就做不会作业了。因为课上内容简单,作业和考试都很难。”

我好像明白了其中一些“纠结”的地方:虽然课程复杂程度加大,但是孩子在课上的听课质量还可以。可是他为何不能灵活运用知识呢?我说:“小征,课余时间遇到难题怎么办?你和同学之间交流多吗?要不要多问问老师呢?”

小征:“上小学的时候我就是自己学习啊,成绩还不错。上初中也是我自己一个人研究,不喜欢请教同学和老师,感觉问他们还不如我自己琢磨来得快呢。”

我心里一愣,想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句子似乎不适合自家孩子。但是现实情况是小征的成绩每况愈下,他显然有些清高了,并没有意识到初中课程的潜在难度,因而会出现成绩下降的情况。

想到这里,我接着说:“小征,同样的课堂学习,你的成绩却从小学的排名前三落到中等,是不是需要找找原因呢?”

小征说:“妈,我已经找过原因了,却不知道为什么考试总不行。平时的学习内容都已经掌握了,可考试还是不能顺利通过。”

我说:“这就是你不能适应初中学习的原因了。小学和初中本是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成绩提高还需要你自身的调整啊。课上适应了老师的授课方式,课后还需要跟老师、同学沟通,才能提高成绩啊。”

小征:“可我一直是班里的尖子生啊,怎么能跟他们商量学习呢?都是人家求着我的啊。”

我更加不解了,不过还是耐心地对小征说:“取百家之长才能更好地提高啊,小征。你一个人钻研,总有不懂的地方,倒不如跟大家好好相处,一起研究,更能扎实地提高学习成绩啊。”

这个时候,坐在一旁看电视的老公也接着说:“是啊,小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才能为自己所用。要知道,老师和同学有很多优点等着你去学习吸收呢。现在的成绩不佳,并不是太大问题,毕竟刚刚入学需要适应一段时间。但找到好方法,融入中学生活的大家庭,才能将学习成绩拉上来啊。”

事实确是如此,孩子只有真正适应了初中这个大家庭,在学习方法和为人处事上有了进步,学会融入同学和老师当中,才能实现自我的提升。

听了我和老公的劝勉,小征好像也明白了一些道理,他说:“爸、妈,我好像已经找到提高成绩的办法了,以后我得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了,用好的学习方法提高成绩。这段时间以来好像跟上小学的做法没什么两样,现在我要改变一下自己了。”

确实,孩子进入中学后,学习节奏明显加快,学习重点也转移到了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上来,对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小学过渡到初中是一个平台的跨越,这不仅体现在学习内容上,更体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标准上,因此,家长对孩子学习方法的培养是让孩子掌握中学新课程的关键。

其实,面对新环境,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还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引领孩子在变化中树立对新环境的信心。孩子步入中学后,全新的环境,全新的人际关系,孩子对新的规章制度是否认可?对学校的节奏是否适应?凡此种种,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积极性。因此,家长应该帮助孩子了解现在的学校,让孩子逐渐喜欢上自己的学校。因为如果孩子不认同他所在的学校,也不爱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这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和学习进步。如果对新的环境有美好憧憬和期待,孩子则会主动接受新环境。

而且家长在引导孩子适应新环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适当有度。首先要充分尊重孩子的选择,保护孩子的兴趣,要知道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他不情愿的事情。

而且在进入中学后,除了课业负担,人际关系也会出现新状况、新挑战,家长要指导孩子与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给父母的建议孩子进入初中以后,面对的新事物还是很多的,他们不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也是正常的情况。针对孩子不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学习成绩下降等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导。不光是在学习方法的提高上帮助孩子,还应该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心理“援助”。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一个综合体现,不仅仅要有学业上的进步,更要有做人的进步。让孩子在学习、身心和体能等方面全面提高,这才是家长要做的事情。孩子有了全面提升以后,家长就可以放心地让孩子自主学习、适应初中生活了。从“尖子生”变成“后进生”,帮孩子调试好心态

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我发现儿子小征有点无精打采。于是我趁饭后休息的机会,让老公和儿子聊了聊。老公本来就是那种宽厚、嘻嘻哈哈的性格,平时就和儿子没大没小。我感觉他跟儿子聊更合适。

只见老公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儿子,爸爸想和你聊聊。”“聊什么?我跟你们大人没什么可聊的。”儿子头也不抬地回了他一句。“我们来一次男人之间的谈话,其他人不准参加,好不好?”“男人间的谈话?你不拿我当小孩了?”儿子疑惑地看着老公,“我倒要领教一下。”儿子满腹好奇。

因为儿子才13岁,个头还跟老公差一截,所以老公特意坐在矮沙发上,让儿子坐在高一点的软椅上。然后他对儿子说:“小伙子,最近遇到什么事情让你不开心啦?”“我告诉你,你能帮我吗?”儿子闷闷不乐。“当然了,你爸爸可是有办法的人,你知道的……”我真诚而又冷静地对孩子说。“这次考试是升初一以来的第一次考试,但是我没有考好,我心里好难受。”儿子沮丧地说。“这有什么?因为刚升入初一,你还没有完全适应。爸爸妈妈会帮助你慢慢调试,只要你慢慢适应了、找对方法了,以后成绩还是会上去的。”老公不遗余力地给儿子打气。“可是,你不知道,班里的……”儿子想说又不敢说的样子。“没关系的,说出来,爸爸替你保密,相信我。”“那我说了,你可不许批评我。”儿子怯怯地说。“我保证不批评你,你可以大胆地说。”我向儿子保证道。“你不知道,我升入初中的时候是尖子生,那会儿我有些骄傲,还看不起许多同学。可是现在呢?我自己都觉得脸红,好多人都觉得我当初是在吹牛。我现在走路都不敢抬头,生怕同学们议论我。”“作为男人,爸爸和你一样,希望成为群体里的风云人物。但是我们男人本身也有自己的压力,尤其是在许多大事面前。只是一次做得不好没有关系,这并不代表我们不优秀,只要我们不气馁,继续努力,一定会赢得其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在他们父子俩说话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儿子不停地点头。“所以,儿子,你只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好好学习,总有你成为尖子生的那一天。”老公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知道了,老爸,我以后继续努力。”儿子虽然没多说啥,但是一副轻松的表情。我知道他听进去了,心结也被解开了。“另外,爸爸建议你把学习作为一个爱好,不要让成绩影响你的心态,这样你学得就会更轻松,对吗?”“嗯,是这样的。”儿子显然很认同。

刚升入初一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成了半个大人。因为爱面子,他们往往不愿意让父母看到自己“软弱”的一面,所以通常不愿意同家长倾诉。这样父母就无法及时给予孩子抚慰,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父母应该找出能让孩子愿意交流的方式,让孩子敞开心扉。

实际生活中,许多家长总是认为孩子再大也是孩子,总是以家长的“架子”自居,这样,长大了的孩子自然不服气。如果家长能够换一种方式,把孩子看作一个“小大人”,和孩子平等交流,效果就会大为不同。

通常情况下,亲子沟通,总是会有一些矛盾和冲突。家长与孩子,似乎天生存在某种无以言表的“较量”。家长希望自己在孩子面前有高大形象,孩子则希望家长不要小看自己,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家长的朋友。这种互相的期望和较量有时候就像战友之间的一种情愫,即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