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间,美好恰到好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9 02:20:35

点击下载

作者:清荷诗语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念之间,美好恰到好处

一念之间,美好恰到好处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一念之间,美好恰到好处作者:清荷诗语排版:昷一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3-01ISBN:9787205094393本书由北京金文掌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夜深千帆灯

那是去青岛回来的路上,我们的车子正行驶到青岛跨海大桥上,恰逢夕阳拉下夜幕,直至最后一缕霞光消失在海平面上。自己突然间沉醉进了眼前绝美的景色之中,大海的蓝与天空的蓝连成一片,大海荡漾着水波,天际飘荡着流云。最后那蓝色越来越浓,浓成化不开的情愫,然后那些颜色各异的灯光渐次亮起,一盏、两盏、三盏、百盏、千盏,如五彩缤纷的花儿突然一起怒放,在大海深处就如梦幻一般倒映出了另一个远离尘世的喧嚣世界。而我就穿行在时光的深处。驻路梨花,洗尽铅尘,水墨画卷里微雨寒烟、水波浩渺,看昔日车马滚滚,往事卷着风沙而来。

脑海中禁不住就想起《白水诗》里的句子:“浩浩白水,鯈鯈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立,从我焉如?”我们不难理解这首诗的含义:宽广的水域,烟波浩渺,悠悠然的鱼儿们成群结队地嬉戏。如果国家需要我,国君来召我辅佐国政,那我就像被钓离水面的鱼儿,不再回到水中。而如今国家还没真正稳定强盛,我又怎么能只顾自己的安乐,而不顾国家的安危呢?

这何尝不是家国天下的君子情怀呢?千秋家国梦,悠悠君子心,他们有着不屈不挠、不媚不阿的高尚品格,他们温文儒雅、宽容大度,他们内心信仰的是正义,维护的是国家与人民的利益。他们不会因为怀才不遇而心生报怨,他们不会因为苦难而失去气节。

而他们却又有男儿最本真的初心,明末诗人汤传楹在自己的《闲馀笔话》里曾这样写过:“风月娟然,天下第一有情物。而于韵士美人,尤为亲近。意中尝设一佳景于此,愿与天下有情者居之。”读这样的诗行,怎能不让人心动!这句子是写给懂你、知你,可以与你共患难之人的句子。山水、田园、诗画、风月娟然、琴瑟和鸣,这景色将是何等的美丽,而风月娟然的意境,又将是何等的潇洒。

这风应是吹在弯曲小径上的小风,小径两旁木棉成行,紫藤蔓延。风里有花香,心亦娴静安然。而这些君子们有如竹子一般空悠而又深邃的思想;如梅花一般风骨俊傲,不趋附荣利的气节;如空谷幽兰一般高洁、典雅、坚贞不渝的品德;如菊花一般隽美多姿、素雅坚贞的情操。

我更深信在君子们石头一般坚硬的骨头里,都盛开着一朵娇艳的玫瑰,他们把忠贞给予国家,把友情给予志同道合的朋友,把一腔柔情给予自己深爱的父母和妻儿。唐朝明相张九龄如若不遇到他的伯乐张说,便难再入仕途;一代诗仙李白,与一代诗圣杜甫的世纪相约,留下后人传颂的千古佳话;苏轼与自己的结发妻子王弗之间可以说是情深义重,恩爱有加,当王弗与这个尘世做了离别后,苏轼为她写出了至今无人超越的祭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他们是君子,有着君子的气节与风度,有着自己坚定的信仰与目标,他们把人生的美好、愿望、理想、抱负融进自己的诗词之中,而他们的诗词在历史的长河里就是一道点亮夜色的灯盏,一道规则之上的光芒。人生路上虽然沧桑艰难,却是沉淀之后的温暖。这或许就是我们心中呼唤的君子情怀,以诗为剑,金戈铁马里让人间正道成为一座永恒的雕像。第一章江山无限好

你是三月的青衣

你是打马奔走在江湖的小生

你把烘焙得旺旺的木炭

丢进故事的深处

被玩味了一生的命运和精心埋下的伏笔

在沉默中,在结尾处

冒着人间烟花的味道

月光的杯盏落满桃花的清音

飘荡在红尘深处的咿呀之声

让落英缤纷

这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沧海桑田

终是没有逃出世俗的眼

拂去心灵深处的尘埃

借白马一匹 去长安看花苏武·十九年间不辱君苏武柴望十九年间不辱君,论功何独后诸臣。若教倒数凌烟像,也是当时第一人。

笔尖下,才刚刚写到“苏武”两个字,《贝加尔湖畔》优美而又舒缓的音乐便在耳畔响起,而眼前却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景象:蔚蓝而又透明的天空与贝加尔湖湛蓝的湖水交相辉映,湖天一色,风在湖水里掀着波浪,而这些波浪把一个身穿粗布衣、面色忧郁、胡须飘飘的牧羊老人的倒影蹂躏得七零八落,如他此时悲苦的心一般。他仰头望向远方,而远方的远方是他用灵魂守护的故乡。南宋诗人柴望曾用这样的诗句来赞扬他:“十九年间不辱君,论功何独后诸臣。若教倒数凌烟像,也是当时第一人。”

当我们的内心有了坚定的信仰时,即便在生活中遇到艰难险阻,也会义无反顾地去面对。南宋大诗人柴望所写的这首《苏武》,描写的就是汉朝忠臣苏武的生平事迹和对苏武无限的赞赏之情,从诗行词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苏武》的大致含义:

漫漫十九年的岁月,苏武持节,未曾屈服,没给自己的国家丢脸。如果谈论古往今来的诸侯大臣独你有着如此正义凛然。去凌烟阁数一数汉朝忠臣们的画像,你也应当是排在那个朝代的第一人。

在这里要解释一下柴望笔下的“凌烟阁”是一个什么样的楼阁?它是唐朝为表彰功臣而筑成的,楼阁上绘有各朝各代功臣的画像。柴望的这首诗用词准确,对仗工整,短短二十八个字,却把一个气势宏伟的盛大故事融入了其中。

这十九年里,在苏武身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后人为何又对他如此爱戴与敬仰?苏武为何还成了后人心目中的英雄?留别妻苏武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留别妻》是苏武在出使匈奴时写给结发妻子的一首离别诗,后因历史原因,误传成苏武与李陵通信时写的作品。其实我们凭诗所体现的离别画面来看,不难猜出这是夫妻之间离别时难舍难分才有的灵感激发。

也有人根据诗中“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这句话猜测,诗歌虽然是出自汉朝,征夫应该是远征打仗之人所写,而苏武是出使不是去打仗,所以又有人怀疑这首诗歌不是苏武的作品。这样的猜测是无法站住脚的。我们先从诗歌的文风来分析,苏武的性格刚烈中带着柔韧,他虽然一生历经坎坷,却皆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坚韧的信仰让他处危不乱。他的性格都融入到了他的诗里。

从苏武的诗歌里,你永远读不出轰轰烈烈的感觉,但能感觉到一种执着的信念,这是他气节与气度的体现。还有,诗歌本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征夫一般指远征上前线或者远征被派使的人,这里苏武以“征夫”自比,也并不为过,所以只单凭“征夫”两个字就妄下定论,自然是不可信的。

苏武的这首《留别妻》在金戈铁马的历史长河里流传到今天着实不易。他诗里体现出浓浓的情谊,诗中字里行间的别离柔肠真正写进了天下人的心里,触动了人们的灵魂。由于时间跨度太大,才引起后人猜测原创作者身份的问题。人们又为何会喜爱这首诗?我们先来浅析一下这首诗的含义:

自从我们结发为夫妻,一直恩爱有加,生活过得美满、幸福,然而残酷的现实却要让我们彼此分离。现在我要远征到战场,再次相见怕没有日期。握住你的手,长长的一个叹息,嘱咐的话还没有说出,泪就流进了嘴角。我们一定要珍惜这美好的青春时光,不要忘记我们生活在一起的时光。如若今生我能活着回来,定要与你白头偕老,如若我战死沙场,也要一直怀念你在心里。

结发夫妻:古代人少女结婚初夜,会把自己的长发与自己结婚的男子缠绕在一起,然后便会把一头长发挽成一个大大的发髻,所以久而久之人们便把初婚的男女称之为“结发夫妇”。嬿婉:是和顺的意思,这个词出自《诗经·邶风·新台》:“嬿婉求之。”尤其是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成为被后人千古吟咏的诗句,成为男女别离时卿卿我我的誓言。

那么苏武为什么要给妻子写这首诗呢?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苏武作为“中郎将持节”的身份,被派出使匈奴。苏武心里明白,汉朝与匈奴之间连年来不断争战,两国相互派使者打探对方,而两国派来的使者能再回到自己国家的机会却不会太多,在他之前几个被派去的使者都被扣留在了匈奴。所以苏武知道,自己此去也许同其他几个使者一样,怕是凶多吉少了。录别诗(汉李陵赠苏武别诗之一)李陵钟子歌南音,仲尼叹归与,戎马悲边鸣,游子恋故庐,阳鸟归飞云,蛟龙乐潜居,人生一世间,贵与原同俱,身无四凶罪,何为天一隅,与其苦筋力,必欲荣薄躯,不如及清时,策名于天衢。

写到苏武,我们不得不请出与苏武交情深厚、同朝为官,后来却又投降匈奴的悲情人物李陵。公元前99年,李陵带八千人出征匈奴,后与八万匈奴大军作战,最终寡不敌众被捕,随后向匈奴投降。那时的苏武已经被匈奴关押了起来,匈奴想了很多办法来逼迫苏武投降,未能如愿。当单于知道李陵和苏武是交情深厚的好友时,便派李陵前去劝降苏武。

在文学成就上,李陵的成就胜过苏武,他诗歌的特性里多了空旷、悠远与绵长,他人物性格的悲情更是深深融入进他的诗行,读来让人动容。这首《录别诗》是李陵写给苏武的二十一首中的第一首。我们先来浅析一下这首《录别诗》的内容:

钟声缭绕在南山,游历四方的仲尼,在叹息什么时候才是回家的日期。战马在边关嘶鸣,远离故乡的游子在思念着故乡的老屋。太阳鸟向着云朵飞行而去,蛟龙也潜入了海底。匆匆岁月,人生一世,富贵与贫穷没有什么可惧怕的。如果我的身上没有背负四项罪名,怎么会怕自己身处何处呢?与其让自己伤神劳力,让自己的身体受莫大的委屈,不如及时看清当下形势,让自己名字也能入册。

这首诗的点睛之处就是最后的收尾,李陵既然是奉单于之命来劝降苏武,自然就会劝苏武应当顺应时代的潮流,不要一意孤行,放着高官厚禄不要,却偏要受苦。

那么在李陵投降匈奴之前,苏武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劫难呢?苏武奉命作为带着汉朝重礼护送匈奴大臣返回匈奴,他本以为把那些大臣送回匈奴就可以返回汉朝,可世事难料。苏武身边有一个名字叫张胜的手下,与投降匈奴的汉臣虞常素有交情,虞常听说张胜陪同苏武出使匈奴,遂私下拜访张胜,并答应张胜悄悄处死降臣卫律。

苏武刚到匈奴一个多月,办完了事情想要返回汉朝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虞常谋反的事情被告发,而审这件案子的人却恰恰是卫律。张胜知道事情不妙,便急忙将这件事告诉了苏武。苏武大惊,知道自己返回大汉的机会渺茫,但内心坚毅的苏武绝不能接受被卫律侮辱。他深知如果自己被审问和陷害,会对国家不利。于是他便想要以自杀的方式来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苏武向张胜表明:“一言以蔽之,为了祖国的尊严。死,可以维护尊严,就自杀;活,可以维护尊严,就强活。”

当卫律提审苏武的时候,苏武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他对常惠道:“屈节辱命,即使活着,有什么面目归汉!”说完拔刀刺向了自己的胸膛。苏武的举动让卫律大惊,急忙招来匈奴最有名的医生把苏武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自此之后,单于依然经常派人审问苏武、劝降苏武,后来单于发现苏武身上刚烈的性格和大无畏的精神越发令人敬佩,单于便更加不想放苏武归汉了。单于对苏武既威逼又利诱;李陵也用尽办法说服苏武,苏武都咬紧牙关,决不投降。苏武越不投降,单于越想得到苏武这样的忠臣。忍无可忍的单于在一个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夜晚把苏武推入了地窖之中。苏武以雪和包裹他身体的毡毛充饥,竟然几天几夜没有冻死和饿死。单于无奈,后又把苏武贬到了北海(也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牧羊,并扬言苏武要想归汉,除非公羊生崽。

在北海牧羊的苏武,生活孤单、凄惨、悲苦。他用坚定的信仰、顽强的意志支撑着自己高洁的灵魂。他想有一天能回到故土,回到自己的家。别诗(苏武别李陵诗四首·其一)苏武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昔者常相近,邈若胡与秦。惟念当离别,恩情日以新。鹿鸣思野草,可以喻嘉宾。我有一罇酒,欲以赠远人。愿子留斟酌,叙此平生亲。

苏武的这首《别诗》是他在北海送别李陵时所作,我们先来浅析一下这首诗的大致含义:

兄弟好比同生在一棵树上,与朋友结交也是如此。四海之内皆为兄弟,谁都不是莫不相关的行路人。何况你我本是连根生,与你同出生在一个国家。昔日我们同在一个朝堂为官,今日为什么又劝我去效劳新的君王。现在我不仅怀念与你离别时的场景,更会珍惜久别重逢的惊喜。麋鹿鸣叫是因为思念原野,我现在想和你开怀畅饮,与你把酒言欢,述说平生的思念与远方的亲人的安慰。

李陵来到北海,让苏武内心激动不已,虽然李陵已经投降匈奴,但苏武并没有责怪李陵之心,因为他懂得李陵内心的痛楚。两人相聚一起,只谈昔日情谊,久别重逢的惊喜用暗喻的方法在诗行里写出了“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与鸯,今为参与辰”。苏武从诗行里让李陵明白,自己不会投降,现在的苟且偷生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气节,保全自己国家的尊严。

苏武的话让李陵羞愧无比,就此再不提劝苏武投降的事情,两人的交情也没有割断,而是成为文字上的知己,用一首又一首的诗诉说着心语,把彼此的灵魂安放于文字之中。

就这样,苏武在北海一待就是十九年,曾经因为没有粮食吃而以挖野鼠为生,也曾因为李陵和单于的弟弟于靬王的帮助而衣食无忧过,可无论生活怎么样,苏武始终抱着定要生还故乡的愿望。果然上天不负有心人,六十岁的苏武,终于归汉。咏史上·苏武陈普伏匿穷庐煖意回,子卿一夜梦阳台。归来不与曾孙议,未必麒麟生面开。

这首《咏史上·苏武》由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陈普所作,这首小诗把苏武伟大的英雄形象,如巨人一般屹立在历史的长河里,作为忠贞不屈的爱国将士的榜样被后人歌颂并赞扬着。

众人却不知道,归汉后的苏武,晚年生活非常孤单。苏武在匈奴的这些年里,妻子改嫁,一个儿子失踪,一个儿子因为谋反被杀,一个女儿在战乱中也不知去向。当汉朝的皇帝问苏武还有没有儿子的时候,便有大臣站出来对皇帝说:“苏武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胡妇为妻,生一个儿子名字叫苏通国。”于是,汉宣帝便让人用重金把苏武的儿子从匈奴赎了回来。

写到这里,我的脑海里突然呈现出了大型歌剧《蝴蝶夫人》的场景。而苏武在匈奴娶的妻子何尝不是这样一位悲情女子呢?如若不是当年这个伟大的匈奴女子无畏无惧地嫁给苏武,给了苏武一个精神上的支柱,并诞下一子,相信苏武也难以在北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正应了那句“伟大的男人背后总是站着一个默默无闻的女子”。这个女子的后半生比苏武悲伤凄凉得多。中年时,她失去丈夫,晚年时,她的儿子却又离她而去,不知她的晚年有多么凄凉、困苦,可却无人记挂,无人想起。

滚滚长河已经流过了两千多年的时光,岁月把许多故事都埋没得无影无踪,我们也无法猜测出当时回来的苏武为什么不连同自己的妻儿一起归汉?或许他也有他的苦衷吧?屈原·魂魄毅兮为鬼雄九歌·国殇屈原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读着屈原的这首《九歌·国殇》,历史扉页上便有一段金戈铁马的往事跃然纸上:“那些士兵手里拿着长戈,身上穿着犀牛皮做成的盔甲,车马交错兵刃相接。挥舞的旗帜如一朵又一朵的云儿,蔽住了太阳的光芒,飞舞的利箭让士兵们如雨点一般落下马背。万恶的敌人啊侵犯我们的国家,凌辱我们的士兵,左骖被敌人杀死,右骖又负了刀伤。陷阱陷住了我们的车轮,绳索绊住了我们的骏马,英勇的战士抱起玉锤敲响了战鼓。天昏地暗、乌云滚滚、雷雨怒吼、生灵涂炭、尸横遍野,出征的男儿从此一去再没有返回家园,茫茫原野成为生命的断崖。佩带着长剑的男儿拉开弓弩,哪怕生命就此结束却是壮士之心、爱国之情。我们要以勇气强硬地应对外敌,我们伟大的民族绝不可以被侵犯和凌辱。即使我们的生命走到尽头结束,精神也会永存,我们即使成了鬼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这是一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诗作,充满悲壮与正义,千百年来,不知道被多少保家卫国的壮士大声歌唱着走向沙场,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到夕阳的残红里映着壮士流淌的鲜血,染红朵朵桃花,而我们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政治家屈原,他的精神与灵魂就端坐在这桃花的上面,随着一个又一个春天永存世间,被世人讴歌和赞扬。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成就如一颗闪闪的明珠,永远照耀在人间。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在这里要解释一下“香草美人”的由来,香草美人来自于屈原的作品《离骚》里的诗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在自己的《离骚序》里有这样的句子:“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从此,香草美人便成为爱国人士忠君爱国的美称。清代龚自珍的《浪淘沙·舟中夜起》中曾有“香草美人吟未了,防有蛟听”的诗句。而屈原的许多作品里,都会有植物、美人的出现,所以后人便把香草美人比喻成一种文字风格,作为一种爱国精神被传承了下来。

在世人的心中只知道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浪漫主义诗人,却很少人知道他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心理学家与玄学主义者。相信每一位看过电视连续剧《芈月传》的观众,都知道芈月一生信奉的神灵是“少司命”,在芈月的内心里,少司命就是带给她生命、送给她福祉、吉祥平安的神灵。而少司命女神的由来和传说,就出自屈原的《九歌·少司命》篇:

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

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

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兮愁苦?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

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

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

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整首《少司命》共一百八十四字,却把人间一场盛大的祭祀场景呈现在了世人的眼前。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民族,同时又是礼仪之邦。古人把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君臣、夫妻、父子之间的礼仪,包括大型活动和对祖宗的祭祀看得非常重要,这形成了一种特殊文化被流传了下来。生活在民间的屈原是个有心之人,他每到一处都会仔细观察这些大型宴会和祭祀场景,并把这些场合上所用的音乐与人们口中的唱词记录下来,用自己的知识做进一步的创新。《九歌·少司命》里所提到的植物名字,都是有深刻含义的:这里的秋兰,是用来祈祷人们多子多福的。麋芜是一种中草药的名字,主要用途就是治疗不孕症。这里的美人指代的便是少司命女神了,最为美好的当数这首词的最后收尾处,把温暖、爱与善良洒落人间。从此楚国人便把少司命认为是执掌人间子嗣及儿童命运的女神,她集正义、温柔、美丽、善良、坚韧于一身。

当时的屈原因为一心为楚国百姓和国家大事着想,并用一颗赤诚之心做着国家一些规章制度、法律法制的改革。在百姓心目中,屈原的威信与威望非常高,他就是无所不能的神,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屈子。在古代,这一个“子”字是不会轻易授予一个人的,因为这个字是知识渊博、威望极高之人专用的代称。

在这里,为什么说屈原还是一位心理学家与玄学主义者?屈原的精神与思想不仅活在中国壮士和文人墨客的心中,同时他的精神与思想也一直流传在民间,代代相传、经久不息。

在古代,由于科学与医学的落后,像孩子因为惊吓而精神萎靡不振、昏睡不醒、不吃不喝的现象,从医学的角度很难找到医治的妙法。还有孩子因为缺钙而夜哭的事情,也是中国古代中医们无法用望、闻、问、切来探出究竟的。为人父母者遇到孩子出现这样的状况,往往非常担心害怕,害怕孩子会得了什么怪病、得了什么不治之症,害怕失去自己的孩子。所以在当时有许多家长因为无法治疗孩子夜哭症和惊吓症而找到屈原,希望屈原能帮他们想出办法。众所周知屈原是个满腹经纶之人,并且他所学极杂,从儒学到佛学再到道家思想,屈原皆有涉猎。再加上屈原从东周这个中国古代礼仪的发源地长大,虽然他出身高贵却是生活在民间的时间比较长,对周礼极为熟悉。所以屈原望着这些求他之人的迫切心情,便根据自己所学,编写出了给孩子叫魂的歌谣,教给家长们为受惊吓的孩子叫魂,并附以简单的安神定静的中药方给他们。其实,这是屈原利用了心理学给父母以希望,让家长通过关爱给孩子以安全感。

相信一直到现在,我们这些从农村或者城市长大的孩子,都有被父母叫魂的经历。每当我们因为某件事情受到惊吓不敢出门的时候,父母会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拿上一件孩子正穿的衣服,孩子的奶奶一边拍打着孩子的衣服,一边叫着孩子的名字,并口里喊着:“某某回家了。”这时,孩子就会应一句:“回家了。”她们就这样围着村子走一圈后,把衣服穿到孩子的身上。说来也奇怪,许多孩子的精神会立刻好转了起来,能吃能喝再没有害怕和无精打采的样子。在民间有人把这样的举动说成是迷信,但倒不如说是一种爱的形式的表达,父母这样的举动和爱意给了孩子心灵上的抚慰,让他们内心有了战胜害怕的依靠与力量。

楚威王执政的时候,楚国位于中国的南方,因地理位置的优越,再加上楚威王治国有方,所以在战国时期,楚国一度成为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而楚威王因为注重屈原的才气,重用屈原,任命屈原为左徒,也就是相当于现在国务院副总理的职位,并采用屈原的改革方策。到了他的儿子楚怀王执政的时候,因楚怀王性格懦弱、没有主见、好色奢靡再加上偏听偏信,让楚国慢慢走向了没落。

作为一个思想高尚而又纯洁的文人,在钩心斗角的政治斗争中,屈原很快就败了下来。当楚国需要屈原的时候,楚怀王就把他请进宫里。当楚国认为不需要屈原的时候,就把他流放,并且罢去他左徒的官职,封给了他一个三闾大夫的职务。楚怀王本想屈原收了弟子每天讲学便不关心政事了,意想不到的是满怀抱负的屈原把自己的知识和政治理想都教给了自己的弟子们,为楚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可惜一代昏君根本就不采用屈原的建议。第三次流放时,屈原永远不能再回郢都。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屈原心怀惆怅,独自一人来到汨罗江边,想起秦国已经攻下楚国并占领郢都,忧伤之情由心而生。一渔夫望着屈原消瘦而憔悴的面容问道:“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此?”屈原回答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夫便说:“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道:“我听说,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甯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说到此处,屈原的心悲愤到了极致,写下自己人生最后的绝笔《怀沙》,然后怀抱石块,让自己沉到了江底。

离娄微睇兮,瞽谓之不明。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凤皇在笯兮,鸡鹜翔舞。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夫惟党人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任重载盛兮,陷滞而不济。

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节选《怀沙》

这是屈原《怀沙》最后的句子,字里行间深刻体现着这位伟大诗人望着这个黑白颠倒的世界,空有一腔爱国心,却又怀才不遇的悲伤情怀。那种毅然与决绝也都倾泻而出。

屈原的爱妾女媭是一位对屈原不离不弃的女子,在屈原被流放的所有日子里,女媭一直精心照顾着屈原的衣食住行。屈原喜欢游学,喜欢到山里修炼,女媭怕屈原吃不好、穿不暖,便把屈原平时爱吃的红枣、米饭捏成团用棕叶包上,再给他带上一壶雄黄酒。当女媭得知屈原投江自尽的消息后,悲痛不已,连夜做了红枣米饭团,带上一壶雄黄酒,划着一叶小舟漂荡在了汨罗江的江面上,把饭团和雄黄酒投到江里,自己也纵身跳到了江中。

因为女媭包裹红枣米饭的叶子用的是粽叶,后人便管这种食物叫“粽子”,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人们把每年的五月五日叫“端午节”。每年一到端午节,人们便会包粽子、赛龙舟,用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与敬慕。与其说在这样的节日是来怀念屈原的,倒不如说是人们内心对和平的期望,对公正、公平以及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这首《南园十三首·其五》出自唐朝诗人李贺之手,这首诗词一入笔便是一个设问句,直入主题,让一腔热血的男儿从内心迸发了保家护国的斗志。接着作者又是一个设问句,他问天下有几个心怀大志,却又无法施展自己志向的文弱书生能让自己的名字永存凌烟阁,能食邑万户被封官晋爵的。

从这首气势磅礴的诗词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满腔爱国情怀不得施展的忧伤与落寞。是的,李贺是一介书生,虽然饱读诗书、才华出众,但一直被封建思想压抑着、排挤着,终身不得志。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那么被世人称为“驴背诗人李长吉”的李贺,他的一生又有怎样的传奇经历呢?高轩过李贺

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李贺的这首《高轩过》层次分明、用词考究,诗里事、理、声、色、画面感、风景以及人物都活灵活现。如此精美、大气而又充满正能量的诗,你能猜出是一个只有七岁的孩子写的吗?是的,这首诗便是李贺七岁时所作。

从入笔的题记里,我们可以看出,这里“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这句话里的两个人分别指的是盛极一时的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与韩门弟子、著名古文家皇甫湜,整首诗词的大致含义是:

青翠如葱的华美官服穿在两位大人的身上,马辔头上压着金环,马儿每向前一步便会摇响清脆的铃铛声。隆隆的马车声传来,走下马车的人更是气势如虹。原来他们一个是洛阳城的大才子,一个是名震天下的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的才气都聚在他们胸中,天地精华他们都能融会贯通。大殿上吟诗作赋的声音响彻天空,他们笔下的本领,天下无人能比。我只是一个客居他乡的布衣书生,谁能想到枯草遇到春风。我就像垂翅的鸟儿附上大雁,他日也定能小蛇变成大龙。

那么唐朝位高权重的大文学家韩愈和皇甫湜,怎么会无缘无故去看望一个无名无分普通百姓家的小儿呢?这自然与李贺小小年龄却才气远扬有关。

李贺身体里流淌着皇族的血液,但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没落贵族家庭,他的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大郑王李亮,属于唐宗室的远支。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没落民间,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李贺才刚刚出生不久,李贺的父亲便因病离世,从此,一家人的生活更加拮据。但无论生活怎么穷苦,也没有淹没李贺天生的才气。当时李贺虽然小小年龄,却是对五经诗书的内容过目不忘,他出口成章,并渐渐扬名在外。

当韩愈在民间听说时,从内心对这个七岁小儿充满好奇,这一日正好他的弟子皇甫湜来访,于是韩愈便约了皇甫湜一同寻访李贺。韩愈看到李贺的时候,一下喜欢上了眼前的小儿,李贺虽然身材瘦小,但举手投足之间却是显出大家的风度与优雅。为了考验李贺的真才实学,韩愈便让李贺现场做一首诗给他们。此时的李贺也是有满腹的感动和心事对韩愈讲,于是提笔而就这首《高轩过》,本诗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交代人物,主要写韩愈和皇甫湜到他家来访时的气势。第二部分自然就是李贺从内心对韩愈和皇甫湜人品、文品的赞赏了。然后第三部分写的是自己当下生活的处境与内心的远大抱负。此诗一气呵成,落笔干净利索,更是有着一种英气从诗里中飘荡而出。韩愈把诗捧在手中,反复欣赏,欢喜不已。

在《全唐诗》里,写应酬的作品所占比例极大,真正让世人称为上上作品的诗作更是少得可怜。但李贺的这首《高轩过》,可以说是《全唐诗》里写应酬作品年龄最小的一位作者,也是受到世人高度赞扬的一首作品。李贺也正是因为自己的这首作品而名声远扬。后来,韩愈在自己的家宴上,又专门邀请小李贺来参加,并介绍许多当时的文人墨客与李贺认识,可以说年龄只有七岁的李贺,在当时是名声在外。

无论是李贺七岁的诗篇,还是他以后呕心沥血仔细雕琢的作品,我们仔细品味其中滋味,在忧伤与痛苦之中,从不失一展宏图的渴望。然而李贺的仕途却充满坎坷,一生郁郁而不得志。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节选韩愈《讳辩录》

韩愈的这篇辩论文《讳辩录》,辩论的主要内容就是因为别人嫉妒李贺的才气,而故意说李贺的父亲名字叫“晋肃”与“进士”谐音,来诋毁李贺不能通过考取进士来求得功名,而那些不明就里的人也跟着纷纷附和。并且首先提出李贺因为其父亲名字不能考试的人,竟然是位高权重的唐朝礼部侍郎元稹。

韩愈听说这件事情后,怒作《讳辩录》来力争李贺的清白,这篇《讳辩录》大致意思是:“我给李贺写了一封书信,劝他到京城考取功名。因为李贺的才气在外早就扬名,那些居心叵测的人对他充满嫉妒之心,故意出来诋毁他,说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是不能中进士的,勉励他去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纷纷附和,众口一词。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会因此获罪。我回答说:是的。”

那么李贺与唐朝大诗人、官居要位的风流大才子元稹之间又有什么过节呢?众所周知,李贺天才早熟,从七岁开始成名,他的作品被世人所欣赏与赞扬。成名后的李贺经常骑着父亲生前送他的小毛驴独自行走天下,把在人世间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事情,都融入自己的诗里。所以他每次出门身上都会背一个布袋,每当望着眼前景色,人间事物,诗的灵感突显脑海中的时候,他都会拿出随身所带笔墨,把写好的诗投进自己随身所带的布袋中,这也是后人为什么称他为“驴背上的诗人”原因所在了。李贺写诗从来不急着立意,从来不生搬硬套,他的诗都来自民间,自己亲眼所见、所思、所感。所以这也是当时世人为什么喜爱李贺诗词的原因所在,因为他的诗引起了读者们心灵的共鸣。

再说元稹,也是曾经写出像“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等流传千古名句的一代文人,但元稹在当时文人圈里的名声却并不算太好,他为做官负了初恋情人崔英英,选婚高门。唐朝四大美女诗人之一薛涛也为他落下一生的相思泪,更是拆散了唐朝最美歌伎刘采春的家庭,把她纳为自己的小妾。为升职,不惜与当朝掌权太监狼狈为奸。

这些对性格直爽而又与世俗不同流合污的李贺来说都是不屑一顾的,所以当元稹听说李贺的名气,前去拜访李贺的时候,李贺闭门不见,从此两人之间结下了梁子。有主考官站起来阻挠李贺考试,那些平日里嫉妒李贺才气,怕他与自己争名的学子、学士们便纷纷站到元稹这边。韩愈所写的《讳辩录》没能改变李贺的命运,李贺最终于京试失之交臂。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从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一场盛大的战争场景:“敌军如滚滚黑云一般向城池一浪又一浪地压来,我方守城的士兵身上的盔甲在阳光下闪着光,手执弓箭长矛迎接敌人的到来。高昂的号角声响彻整个秋天的田野,战士们流淌成河的鲜血把夜色染成了紫色。红旗在风中半卷,救援的部队从易水来,秋霜深重,鼓声冷寒。只为报答君王的恩赐,提刀拔剑,浴血奋战。”

李贺的一腔报国热情无法施展,在安史之乱后,国家更是处于兵荒马乱中,当李贺听说爱国将领李光颜从易水率领救兵来支援,并身先士卒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战争后,李贺挥笔写下这首《雁门太守行》。

李贺后来在韩愈的极力推荐下做了三年九品奉礼郎,可在任职期间,他看到的更多的是官场斗争、百姓疾苦,一个九品官看着这些,真切地感觉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句老话。

仕途不顺利,妻子也突然离世,李贺终日郁郁寡欢,终积劳成疾。他二十七岁那年,他永远地辞别了这个令他既爱又恨的世界。一代“诗鬼”李贺就这样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潦草的句号,遗憾、遗憾、遗憾。杜牧·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皓月的清辉洒落在烟波浩渺的寒江之上,夜色降临,那些小舟都停泊在秦淮河畔,河畔两岸的酒馆内灯火通明。手抱琵琶的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杜牧,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人称“小杜”。从杜牧的这首《泊秦淮》里,我们仿佛看到了立体的画面,统治者的醉生梦死与摇摇欲坠王朝的哭泣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杜牧的诗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朗,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有的人,一心希望自己的仕途顺风顺水、节节高升,在高升的过程中,他们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与本性,在当时的官场中处处设防、处处设陷,总想置对手于死地。但杜牧却与这样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杜牧虽然生在官宦人家,爷爷和父亲都是当朝重臣,但在他的身上却找不到一点纨绔子弟的特征。他的仕途一帆风顺,但他不忘初心、不改始终,心里永远放着家国天下。

杜牧生活的年代,已是唐朝晚期,牛李两党之争处于白热化阶段,整个国家更是处在战争与叛乱的水深火热之中。这首《泊秦淮》就写在杜牧为官初期,那时的杜牧对国家的命运非常担心,更是对摇摇欲坠的大唐王朝充满担忧之心,所以当他路过秦淮河时,看到河岸两边灯火通明的酒店里那些寻欢作乐的人依然颓靡买醉,歌女抱着琵琶唱着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创作的亡国之曲《玉树后庭花》,内心生出许多悲哀,挥笔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想以此来唤醒国人们麻木的灵魂,让他们知道国家的现状,让他们来关注国家的命运与前途。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节选杜牧《阿房宫赋》

杜牧在二十三岁时写出这篇《阿房宫赋》,并惊动朝野,在这篇《阿房宫赋》里,杜牧引古论今,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暗讽朝政里的暴行。在这里节选的是《阿房宫赋》第一段的内容,杜牧一入笔,便直指内容的主题思想:“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其意思指的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被秦国消灭,天下得到统一。四川的山都被砍伐成了秃山,在陕西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一个庞大的帝国只存在了十五年,便土崩瓦解。

大秦王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为什么如此短命?这与秦始皇的暴政和大兴土木有一定关系。当时杜牧所以写自然与他看到的当下国情有关,当时执政的皇帝是唐敬宗,只有十六岁,他荒淫无道,朝廷上下一团乱麻,又是党派纷争,又是藩镇割据,又是太监当道,整个大唐战争不断,风雨飘摇。所以杜牧写《阿房宫赋》的目的非常简单与清晰,就是借古喻今,引起当政者的重视,提醒当政者以国家大事和政治前途为重。

杜牧二十六岁中了进士之后,便一脚踏入了仕途之中,他利用自己所学的军法,向当朝宰相李德裕献计,被李德裕欣然采纳,结果李德裕所带军队大获全胜。本想自己的远大抱负与理想从此就可以实现,但杜牧很快发现现实与想象仍然相距十万八千里,朝廷的腐败,官场里的钩心斗角,杜牧如履薄冰。虽然当时李杜两家是世交,李德裕也非常爱惜杜牧这样的人才,但因为杜牧与当时牛僧孺私下交往甚密,而李德裕是李党的代表与牛僧孺势不两立。所以李德裕还是对杜牧下手了,这是杜牧进入官场以来第一次被迁官外放,公元842年,杜牧被外放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做刺史。早雁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杜牧的这首《早雁》作于他被下放到黄州做刺史的当年8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边疆百姓纷纷逃亡。而远离京都的杜牧虽然满怀抱负,却也是鞭长莫及,便写下此诗,希望引起皇宫内那些掌权者们的注意。

这首诗的大致含义是:“中秋时节金河边地,回鹘士兵开弓射箭,把雁群惊散,一只失散的大雁在空中哀伤鸣叫。寒冷的月夜,一只落伍的大雁孤单地飞过天际,那悲伤的哀鸣声一直传到昏暗的长门宫里。从它的哀鸣声里,它应该知道它的故乡已尸横遍野,而自己怕再也不能随着春风返回故乡。请不要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在一望无垠的水岸边生长的菰米绿苔可免去人们饱受饥寒之苦。”

杜牧把民生之苦深深融入了这首诗里,战争、灾害、饥荒让无数人无家可归,让无数人失去生命,而唐朝皇宫里执政者们还过着淫乱奢侈的生活。这怎能不让性格正直、以民生为重的杜牧痛心疾首!

但此时的杜牧对唐朝政府还没有完全失望,他每到一处便以民生为重,做出了许多保护当地百姓利益的措施和改革。他个人也是连连高升,他合理的建议也会得到一些正直大臣们的采纳,从公元842年到公元848年,仅仅六年的时间,杜牧从黄安刺史一路升职,官位做到了吏部员外郎。过华清宫绝句(之一)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绝句》是一组诗,共三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并且这首诗可以说一直到今天,仍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名诗。因其含义过于明了与直接,它用讽刺的笔触直指统治者的心脏:“从长安回望骊山,只见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宛如一堆锦绣,山顶上的一道道宫门在晨雾中被逐次打开,像是打开了一幅人间仙境。一人一骑行色匆匆,看不清他背上背的是什么东西。唯有杨贵妃凭栏远望,笑意浓浓。望着奔驰的骏马,她知道是自己最爱吃的荔枝从远方运来了。”

在这里杜牧笔下所写的荔枝,是岭南的荔枝,而岭南到长安有数千里之遥。但因为杨贵妃爱吃荔枝,再远的距离便也不再是距离。可见当时杨贵妃与唐玄宗生活的腐败与奢侈,可见这唐玄宗到底有多么宠爱杨贵妃。杜牧通过唐玄宗因为宠爱美人杨贵妃的前车之鉴来提醒执政的唐敬宗要以国事为重。

生在唐朝晚期的杜牧,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他在《郡斋独酌》里说自己:“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商。”

是的,越是走进京城,杜牧感觉距离自己的远大理想与抱负越远,统治者们一直在为权力明争暗斗着,完全无心事顾及外敌的入侵、百姓的生死。杜牧便产生了退出仕途、退隐山林的想法。但他的第一次辞请并没有得到恩准,于是杜牧连连写了三道辞请,请求外放湖州刺史,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叹花杜牧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民间传说,杜牧坚决请辞去湖州还因为与他的一段美好爱情有关。也正应了自古才子多风流,杜牧也不例外,他的才气、家世和声望给他带来了非常好的女人缘,他在宣州任职的时候,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游玩到湖州,得到了湖州刺史崔君盛情款待。两个人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一边举杯浅吟,一边观望着人间美景。突然,一个女孩美妙的歌声传入杜牧的耳中,杜牧举目四望,看到在距离自己大船不远处,一位女子正撑着一叶小舟一边捕鱼,一边歌唱,再看那女子容貌俊美,身姿曼妙,杜牧一下被这不加任何修饰的天然之美所吸引,立刻让下人招捕鱼的母女上自己的大船来。得知这女孩父亲去世得早,母女二人只好以捕鱼为生时,杜牧便让崔君做媒,下了重礼定下亲事,并许诺十年以内一定来和女子成婚,如果十年之期满,他没有来,女孩可以再许配他人。

哪承想,因公务缠身和战争时时发生,杜牧这一去便是十四年之久,直到他对朝廷彻底失望,最终才被批准来到湖州,杜牧一到湖州便急忙去找那位与他订了婚约的姑娘,可那女孩已经与人结婚并生下孩子。

因为那女子是守了十年之约的,杜牧再不好说什么,也不好强行拆散人家的美好姻缘,失落之下,写出了这首满含遗憾之诗,一个“叹”字,让杜牧把内心的酸楚与相思之情全部融入其中:“本来是寻找春天、欣赏花儿的,结果却来迟了,往年这个时节这些花都还未盛开,今年却开得这么早。如今风吹着一地的落花,碧绿的叶子遮挡着阳光,青涩的果子挂满枝头。”

杜牧以花喻人,想起自己与那女子相识时,她才是一位十四岁的小女孩儿,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可如今,却早已盛开完毕并结下果实。

杜牧来到湖州,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红泥小炉诗书画,红袖添香话桑麻”的美好生活,伤心地自然不愿意再久留。一年后,杜牧的官位再一次得到升迁,离开了湖州到长安上任。

在以后的几年里,完全对政治失去信心的杜牧,把山水情怀融入心中,不仅写下大量诗篇,更是把他的文章整理成册,并重修了祖上的樊川别墅,为自己取名叫樊川居士,闲暇之时经常在这里以文会友,过得倒也逍遥自在。岳飞·八千里路云和月满江红·写怀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望着这力拔山河,气势恢宏的词,你的眼前会呈现出一幅怎样凄凉而又壮丽的景色?那个气壮山河、身披铠甲的英雄,内心充满怎样的愤慨与悲情?

站在高高的亭子上,凭栏望向远方,萧瑟的秋雨才刚刚停歇。抬眼望去,尘世茫茫,仰天长啸,气愤得好像帽子都被头发顶起来了。谁能明白我的一腔爱国之心和壮志难伸的情怀?三十年的戎马生涯,早已把功名利禄看作尘土,南征北战八千里,历经了多少风云变幻。不想做等闲的平庸之辈,不想等头发白了,空留悲伤。“靖康之变”带来的国耻大恨,到今天还没有雪耻。作为国家的臣子良民,内心的深仇大恨什么时候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冲向贺兰山顶,把贺兰山踏为平地。壮志击破云天,沙场上笑谈生死,打仗饿了就以敌人的肉充饥,渴了就以敌人的血止渴。我出头之日,便是我重整旧日河山之时,定要把获胜的消息传到天子的耳边。

靖康之变,可以说是北宋王朝的耻辱,靖康二年四月,金军大举进攻宋朝,攻破东京,活捉了逃跑中的当朝皇帝宋钦宗和刚刚让位于他不久的父亲宋徽宗,并且还俘获了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并把东京城中一切财物抢掠一空。

这首《满江红·写怀》是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岳飞的作品。那么站在高台上仰望远方的岳飞,到底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让他如此悲壮而又怒火中烧呢?

让时光倒回北宋年间,让我们掀开那血雨腥风的历史扉页。题池州翠光寺岳飞爱此倚栏干,谁同寓目闲。轻阴弄晴日,秀色隐空山。岛树萧疏外,征帆杳霭间。予虽江上老,心羡白云还。

这首《题池州翠光寺》,应该是岳飞的早期作品,因为从这首诗里,我们听不到金戈铁马的嘶战声,而是看到了风景的优美、生活的静好、心性的闲散。

我们先来浅析这首诗词的大致含义:“倚在栏杆之上,望着自己喜爱的风景,谁可以与我共赏,远处淡淡的薄雾与近处的阳光交织融汇,美丽的景色就若隐若现在远山近水之中。小岛上绿树成荫围绕山郭,远处的帆船渐渐没入雾霭之中。我虽然想在这样的风景里居住一生,可心却还是羡慕鲲鹏自由飞翔在悠悠白云间。”

这首《题池州翠光寺》应当是岳飞少年时去翠光寺游玩或者陪家人上香时有感而发的一首诗。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潜藏在岳飞心中的鸿鹄之志,虽然他也对美好的风景、安逸的生活非常迷恋,但这样的生活却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想要去战场上,一展雄才、保家卫国。

1103年,岳飞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据传在他出生的那日,一只巨大的鲲鹏鸟突然围着他们家的房子转了三圈,然后落在房梁之上。于是,岳飞的父母便为岳飞取名飞、字鹏举。岳飞的父亲岳和是个淳朴善良之人,母亲姚氏更是宽宏大度、为人正义而抱着一颗爱国之心的非凡女子,为了激励岳飞,她在岳飞的后背上亲手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要求岳飞对国家要尽忠心,要抱着一颗报答国家的感恩之心,虽然家庭的经济条件有限,但对岳飞却是极力培养。

也正是因为受父母的影响,让岳飞的性格沉稳厚重、开阔大气。小小岳飞不仅爱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写得一手好字词,更是天生神力,十七八岁就能弯弓三百斤,开腰弩八石,被人们称为神力奇人。不仅如此,岳飞还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根据自己的灵感创造了世上独一无二的岳家枪法。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钱骑满效几,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岳飞的这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写的要早于他的那首《满江红·写怀》,这首词的大致含义是:

站在高楼之上瞭望中原大地,烟雾缭绕的荒野下,仿佛看到了许多城郭。回忆当年千娇百媚的鲜花遮挡住了我们的视线,绿意盎然的柳林掩护着城墙,琉璃砌成的楼阁的柱子上都是雕龙画凤。万岁山被翠竹环绕,蓬壶殿里朝歌夜舞,一派歌舞升平、繁华景象。而现在,胡军铁骑践踏着我们的土地,包围了我们的京城,战争让民众不得平安度日,风沙飞天,世情险恶。士兵们的鲜血染红了沙场和战刀,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们在战乱中丧生,尸体填满了沟壑。我悲叹我大好的河山啊,现在变的田园荒芜、万户萧索。我什么时候能披上盔甲去战场杀敌报国,挥舞长鞭渡过长江大河,打败胡虏,收复中原?等我再次归来的时候,会重游黄鹤楼,站在高处仰望祖国大好河山。

这首《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先从昔日东京的繁华入笔,然后一个转笔,却让整个昔日的繁华变成今天的寥落和横尸遍野。整首诗词的境界丰满,含义深刻,以大起大落、对比强烈的写作手法,体现出岳飞意气激昂、感人肺腑的充沛情感。这首词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岳飞诗词的高远与他同一时代的宋朝诗人李刚一样,都承接了苏轼的豪放之风,并高高扬起了抗战时代主旋律,壮怀激烈、正气恢宏,为以后以辛弃疾为代表的爱国主义词人的崛起开了先河。

岳飞写下这首词之后不久,河北招募武艺高强的“敢战士”,什么是“敢战士”?用最通俗的话说,“敢战士”就相当于我们现在与犯罪分子进行搏斗的特警战士。时年刚刚二十岁的岳飞报名参军,凭着自己高超的武艺成了一个“敢战士”队的分队长。岳父带着他的小分队,把自己平日里所学兵法与实际相结合,以伏兵之计生擒了宋朝六大奸臣之一的童贯,还有另一卖国奸臣蔡攸,两个奸臣被捕,大快人心。赴宴戏秦桧岳飞自幼从军未学诗,今朝赴宴强为之。削发搓缰系战马,拆衣抽线补征旗。江南美酒君须记,北国风霜我独知。百万金兵临城下,再请诸公去赋诗。“我很小的时候就参了军,从来没有学过诗,今天赴宴我就勉强作一首吧。把头发削下来搓成缰绳系在战马的脖子上,抽下衣服上的线来补征战的旗帜。你一定牢牢记住了江南美酒的味道,而北国的风霜唯独我知道。当百万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我再请诸位公侯大臣去吟诗作赋。”

这首词作于岳飞去赴秦桧设的家宴上,在宴席上秦桧提出来让每人一首诗或词,其实秦桧是不怀好意的,他想当众让岳飞出丑。秦桧内心是瞧不起岳飞的,他想作为一介武夫的岳飞一定不会作诗。然而轮到岳飞的时候,岳飞连思考都没有思考一下,站起来提笔写出了这首《赴宴戏秦桧》的诗词,用辛辣、直白的写作手法,直接给秦桧以还击。这首词可以说岳飞用了不加修辞的写作手法,直接抨击和讽刺了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们不顾民间疾苦,在都城东京汴梁花天酒地、不思朝政、堕落腐朽的生活作风。

众人读着岳飞的诗,再看那纸上如苏轼在世一般的“苏体字”,一个个打心底叹服,原来这岳飞真的是文武双全,不可小觑。也让秦桧等保守派们知道,与岳飞明斗肯定不行,那就只好暗中加害了。是的,那时的岳飞已经功可盖世,不仅收复了金兵侵占的许多国土,官居将相,掌握着国家的重要兵权,岳家军更是被民间百姓津津乐道。小重山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在岳飞所有的诗词中,这首《小重山》是最为忧伤、无奈的一首,再没有了往日诗词中的意气风发、空旷悠远与气势磅礴。这首词上半阕的大致含义:“昨夜我听到秋虫在寒风中不住地哀鸣,梦里我又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猛然醒来,却已是三更时分。再也无法入眠,干脆起床,绕着台阶踽踽独行。周围的一切是那么寂静,几缕月光透过帘栊照进了房间。”下半阕:“为保卫国家,为把名字留在青史,人还未老头发却已花白。家乡的山上松竹苍老,枝叶盘桓,阻断了我的归程。用瑶琴弹一曲相思曲,想把心事付于其中。可这世间却是高山流水难觅知音,即便把弦弹断,又有谁能听得懂?”

从这首《小重山》中,我们看到了岳飞泪流满面的样子,听到了他对天长叹的声音。那么是什么让岳飞如此地失望、绝望而又悲愤的呢?

这首词一入笔便先交代了时间背景,深秋的夜晚,对寒冷无法抵抗的秋虫的哀鸣声,此时的岳飞,是深深明白秋虫的心事的,这心事何尝不是自己此刻的处境与心事呢?对明天、对未来充满未知与迷茫。而下半阕以景入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忧伤情怀。

是的,此时的岳飞内心是迷茫的、是无措的,也是愤慨的。本来他在战场上打得非常顺利,完全有收复失地的可能,可求和派们却说服了朝廷,结果朝廷连给他下了十二道金牌,每道金牌都是要求他停止战争,岳飞眼望着大好的抗金复国形势就要付诸东流,却又无可奈何,便有感而发写下这首《小重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一代英雄豪杰,终是没有躲过秦桧等人背后的暗箭中伤,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被捕入狱,1142年1月,时年只有三十九岁的岳飞,写下他人生旅途的最后一首词,也就是本文最开始的《满江红·写怀》,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时被杀害。一代爱国英雄、一代抗金英雄,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小人的陷害之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