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地图:苏河竞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9 07:34:19

点击下载

作者:知远,黄媛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海派文化地图:苏河竞秀

海派文化地图:苏河竞秀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苏河竞秀 / 知远, 黄媛编著. -- 上海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9(海派文化地图)

ISBN 978-7-313-21764-6

Ⅰ . ①苏… Ⅱ . ①知… ②黄… Ⅲ . ①地方文化-介绍-普陀区 Ⅳ . ① K295.1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62183号

苏河竞秀

编  著:知远 黄媛

出版发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地  址:上海市番禺路951号

邮政编码:200030

电  话:021-64071208

印  制:上海锦佳印刷有限公司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

开  本:710mm×1000mm 1/16

印  张:13.25

字  数:116千字

版  次:2019年8月第1版

印  次:2019年8月第1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313-21764-6/K

定  价:65.00元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告读者:如发现书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刷厂质量科联系

联系电话:021-56401314内容提要苏州河全长26公里,其中长达14公里穿行于普陀区,自然形成18个弯道,普陀人枕着苏州河的涛声入眠。以苏州河为聚合点铺展开来,沉淀在这片沃土上的历史、文化、经济、教育丰富而绵长。“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直接证明了600年前的上海已经不是小渔村;荣氏家族在普陀从创业走向辉煌,被称为上海民族工业起源和发展的标本;今天“变商业空间为文化共享资源”的环球港,开创沪上商业新业态;环华东师范大学优质教育圈,带动文化教育的整体提升;“宜居宜创宜业生态区”发展战略的落地,以丰沛的能量惠及社会。“海派文化地图”丛书编委会主任姜樑 吴清 李逸平副主任徐海鹰 王国平 方莉萍 吴信宝胡劲军 马建勋 于秀芬 柴俊勇编委严旭 左燕 丁宝定 胡敏温新华 钱城乡 石宝珍 邰荀丁大恒 祝学军 刘海涛 王美新刘其龙 李华桂 陈勇章 邹明总主编 柴俊勇执行总主编 浦祖康图片总监 叶明献英语顾问 黄协安策划联络张奇 李墨龙 张致远 吴纪椿陈益平 慈兴国 初旭《苏河竞秀》编委会主任钱城乡编委周倩影 严永强 许为民王春明 张俊扬 周成华黄振炳主编钱城乡序一 重绘海派文化的地理版图柴俊勇

海派文化的地理版图究竟能画多大?

有人说,海派文化的兴起,源自上海170余年前的开埠……而从有关史料来看,四千年前即有一支河南东部移民迁徙上海,进而促使中原文化导入江南地区的这类文化融合的现象,或早已经为这个六千年前成陆的地域的文化,种下了“海派”的基因。而今天的海派文化,除了其发源地——上海以外,正在以Shanghai-style的文化姿态,影响着江苏、浙江、安徽乃至全国和海外……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她背靠的是历史悠久的长江文明,前方则是浩瀚无垠的海洋文明,加上其是中国海岸线的南北中心点,地理优势可谓得天独厚。五方杂处,东西交融,既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融汇着中国其他地域文化的精华,又凭借了开埠百余年的历史进程,吸纳了多国文化质素的上海,久而久之造就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与特有的文化性格。

上海境内的每个区或多或少都保留了能体现海派文化特色的原汁原味的历史遗存,同时,仍在不断积累、沉淀着和兴起海派文化的新思潮、新创造、新成就,同时海派文化亦正在向世界吞吐着印有上海印记的品牌、文学、影视、科技、医疗、教育……这些真实而鲜活的文化现象,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展关于海派文化的整体研究,整理海派文化的历史渊源,重绘海派文化的地理版图,描摹海派文化的未来走向,奠定了充满活力、赋予意义的源泉基础。

习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指出:虹口是海派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弘扬海派文化品格……加快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是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表述。该“建议”对海派文化没有就事论事,而是以“海派文化+”的方式,以弘扬“品格”为基调,揭开了五年“加快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序幕。在中共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中,中共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则进一步描绘了上海作为“人文之城”的未来愿景——“中外文化交相辉映,现代和传统文明兼收并蓄,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在此不久前,市领导指出:“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力气保留、保护更多历史建筑,保留、保护更多成片历史建筑风貌区”“精心保护历史文脉、用心留存文化记忆”以及“以城市更新全新理念推进旧改”从“拆、改、留并举,以拆为主”,转换到“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同时“努力改善旧区居民的居住条件”。这似乎是对“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有温度”等的一种实践指南。“文化”必须具备传承性、渗透性、共识性、延续性,“四性”缺一不可。海派文化以“开放包容、中西合璧、多元交融,精耕细作”的文化特征与品格,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上海人,也向全国和世界展示上海独特的文化品格。“上海要在2040年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必须把文化发展放在城市功能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位置。未来城市不会仅凭科技、制造业或金融等单一的优势立市,而是主要表现为线上与线下、技术与实业、传统与创新、过去和未来的融合、功能综合,市民精气神展示等特征,背后则是文化在起推动作用乃至决定性作用。文化大都市建设任重道远,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对外开放桥头堡,在文化建设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未来五年以及未来很长时间内,上海文化建设始终要体现国际水准、中国特色、上海精神,以此推动上海成为一座有底蕴、有质感、有脉搏的,传承过去、面向未来的人文之城。”

我们“弘扬海派文化品格”,要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与世界优秀文化深度融合与创新的作用与作为,要的是海派文化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渗透上海的未来发展;要的是市民如何具备海派文化品格,提升文化素养,展现城市精神的点点滴滴,要的是在中国文化日趋开放的环境下如何展现中国“远东第一大都市”的魅力,让来到上海的移民与游客喜欢上海、融入海派文化……

我们感到,源远流长的海派文化内涵丰富,作用领域广泛,对于推动建设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意义重大。弘扬海派文化,必须绘制好海派文化的地理版图,只有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身边的上海,才能更加爱上海这座城市。而要真正做到这点,必须充分发挥上海各区的资源优势和基础作用,发挥民间对于海派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并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共同推动海派文化的传承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在培育、发展海派文化方面的政策扶持与工作举措。

此番编辑出版的“海派文化地图”丛书,由市政协领导和相关专委会共同牵头,并得到了各区政协的大力支持。丛书共分为17卷,其中16卷分别介绍16个区的海派文化资源特色和与海派文化有关的知名人物等,每一卷,将结合各区地域特色,阐述海派文化在区境内的发源、流布、传承、发展、复兴的历史轨迹和地理分布,说明海派文化的作用领域和对今世的意义。1卷则为上海海派文化地图丛书的精选集。

希望这套丛书,能让市民与游客更多地发现和体验身边的海派文化,在品读书卷和行走城市之间,领略上海的都市风情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发现上海和海派文化的魅力。2017年7月18日(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首席教授)序二 说海派文化特质熊月之

依山多仁,傍水常智,乡处者多厚重,城居者常机灵,环境移人塑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近代上海由于国际国内多种因素错综复杂的作用,由一个普通沿海县城,迅速成长为中国特大都市。其政治架构一市三治,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各行其政,各司其法,互不统属,为寰宇之内绝无仅有。其经济体量异常巨大,工业、外贸、金融常占全国一半以上,人口众多且结构独特,五方杂处,中外混处,且流动频繁,既不同于荒僻的乡村山寨,不同于西安、北京等内地城市,也不同于广州、福州等沿海城市。与此相一致,其文化亦戛戛独造,出类拔萃,居民行事风格、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每每卓尔不群,与众不同,惹来路过者、访问者、风闻者、研究者一阵又一阵评论,或赞叹,或羡慕,或讥刺,或诅咒,或兼而有之,关键词都是:海派!海派!

海指上海,海派即上海流派。以地名作为地域文化流派之名,使其名实一体,与他处相区分,本是人们讨论、研究地域文化之惯例,古人即有南派、北派之区分,明清以来又有岭南、燕北、浙东、湘西等说法,其内涵多无褒无贬。惟海派之名诞生于近代,所涉城市为内涵极其复杂、褒贬不一的上海,故“海派”之名自始即颇多歧义。海派书画、海派京剧、海派服饰、海派文人,其抑扬意味在各领域并不一致。但是,寻根溯源,综核名实,异彩纷呈之海派表象背后,确乎有其统一的海派内核。任伯年等人的写实通俗画,吴友如等人的社会风情画,郑曼陀、杭稚英等人的月份牌广告,刘海粟的使用人体模特儿,周信芳等人的改良京剧、连台本戏、机关布景,刘雪庵等人所作风靡一时的《何日君再来》《夜来香》等歌曲,《礼拜六》等报纸期刊连载的言情小说、黑幕小说,凸显女性曲线的旗袍,适应复杂人群口味的改良菜肴,既吸收江南民居内涵、又适应集约型利用土地要求的石库门建筑,表现形式各有不同,或为绘画、戏曲,或为音乐、文学,或为服饰、饮食、建筑,但都有以下四个共同点,即趋利性或商业性、世俗性或大众性、灵活性或多变性、开放性或世界性。最根本的一点是趋利性,其他大众性、灵活性与开放性的基础仍是趋利。因为趋利,所以绘画要迎合普通买主的胃口,画通俗、写实等喜闻乐见的内容,画时装美女、麒麟送子、八仙过海。因为趋利,所以要改良各地移到上海的菜肴,改造各地传入上海的戏曲,以适应来自五湖四海移民的需要。因为趋利,所以要写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小说、歌曲,要演有趣好看、吊人胃口的连台本戏,写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连载小说。因为趋利,所以房屋既要让居住者舒适,又要提高得房率,使大房东、二房东更多获利,联排式便广受欢迎。因为趋利,所以要不断花样翻新,不断追逐世界潮流,不断制造时尚。于是,美术、音乐、戏曲、小说等文学艺术不再单纯是传统意义上文以载道的工具,房屋也不能如乡村那么宏阔气派,而要适应市场、迎合市场、创造市场、扩大市场。

通过趋利性、世俗性、灵活性与开放性所反映出来的海派文化,其本质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人口高度集聚、以市场为资源配置根本途径、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需要为旨趣的城市文化。

海派文化不限于上海,但以上海为早、为多、为甚,其影响也以上海为圆心,一圈一圈向外扩散开去。海派文化之形成,原因有许多方面,其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有两点,一是江南文化,二是移民人口。

江南自唐代以后,就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其经济结构、文化风格,有不同于北方的鲜明特点:其一,重商,商品经济相当发达,商人地位大为提高。宋代以后,棉、丝、盐、茶在江南经济中已占有相当高比例。明代江南,已经形成一个多样化、商品化和专业化、有着充分市场机会的经济结构。宋代以后,江南地区传统的士-农-工-商的顺序,实质上已经变成士-商-农-工,亦儒亦商、商儒合一家族在江南所在多有。元代以后,江南与国际市场已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其二,市民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反映追求声色货利的小说、传奇、歌谣、戏曲长盛不衰,《三言》《二拍》等公开言情言性的小说多为江南文人所作,所表现的思想、格调与官方倡导的意识形态大异其趣。其三,行为偏离正统。不守传统规矩,逾分越矩,讲究吃穿,讲究排场,奢侈成风,追求新奇,在江南已是普遍现象,上海地区尤为突出。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是明代上海陆家嘴人陆楫,竟然专作奢侈有益论,系统论述传统的崇俭恶奢观念并不正确,认为禁奢崇俭并不能使民富裕,而适度奢侈倒能促进经济繁荣,对于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这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一朵瑰丽的奇葩。上海本为江南一部分,近代上海人虽说来自全国各地,但绝大部分来自江南。所以,上海文化底色就是江南文化。

近代上海城市人口80%以上来自全国各地,还有一部分来自外国。本地人口少,移民人口多,便使得本地文化对由移民带来的外地文化排斥力、同化力不强,这为外来移民在上海立足、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土壤。这一移民社会呈现高度的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与密集性。在这里,传统熟人社会士绅对人们的道德约束机制荡然无存,个人能力的释放获得空前的自由与巨大的空间。晚清竹枝词中有一句话:“一入夷场官不禁”,其实,不光“官不禁”,民也不禁。于是,个人安身立命的资本便主要是能力而不是家世,维系人际关系的便主要是契约而不是人情。于是,重利、竞争、好学、崇洋、灵活、多变、守法、包容等,便成为突出的社会现象,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符号。

还在民国时期,已有学者将海派文化作为上海城市文化的综合指称,高度肯定海派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正面价值,认为上海在引进新思想、引导新潮流、引领现代化方面,担当了领导中国前进的“头脑”角色:“一切新兴的东西,物质的,精神的,都由上海发动,然后推到全国去。虽然所谓新文化运动的五四运动发源于北京,一九二六年国民革命军发难于广东,可是上海仍是中国工、商、经济、文化、出版界的中心。从物质文化方面看,从非物质文化方面看,上海都是中[1]国的头脑。”还有学者认为,“在文化上,上海和西洋文明接触密切,所以洋化气味较重,同时由于历次政治革命的激动,文化革新运动也随之勃发,所以海派的文化作风是好谈西洋文物,崇尚创新立

[2]异”,认为“做上海人是值得骄傲的,因为上海一切开风气之先,今后中国需要新的建设和新的作风,而在上海首先创导这种新建设和[3]新作风”。人们还对海派文化如何扬长避短、创新发展进行了讨论,[4]提出“培养我们的海派新风气,发挥我们海派的新力量”。

江南文化本是魏晋以后由南方吴越文化吸收、融合了北方中原文化的某些成分而形成的,而海派文化则是由江南文化吸收、融合了西方文化的某些成分而形成的。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乡村与城市等相互联系的背景下看海派文化,可以清晰地看出,海派文化是中国的南北文化结晶品与近代西方文化的化合物,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文化。在这个意义上,说海派文化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点都不过分。

任何文化都兼具地域性与时代性。海派文化在不同时期,虽有一以贯之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新陈代谢,有因袭,有创获,有损有益。不断地损益、代谢、嬗变,正是海派文化保持青春活力的根本特性。2015年,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指出,上海要“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弘扬海派文化品格”,将上海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这是一个立意高远的愿景,也是一个涉及很广、难度很高的宏大课题。海派文化既涉及观念形态,也涉及物质层面,涉及文化创造、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弘扬的前提是调查、梳理、研究。“海派文化地图”丛书,定位于可供新老上海人和国内外游人自助行走的海派文化体验全书,为上海传承传播海派文化发挥积极作用。按区域分卷,述其特点,明其流变;既有基于历史文献的理性分析,也有得自当下调查的新鲜知识。执笔者均为长期生活于上海、沉潜于上海文化研究、学养丰厚的作家,所作内容丰富,风格清新,文笔生动,加以图片精美,令人一旦展阅,便不忍释手。

可以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新老上海人了解上海、熟悉上海,一定会起到导航指路的作用;在海派文化研究史上,也一定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是为序。2017年7月21日(上海历史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复旦大学特聘教授)[1]高植:《在上海》,《大上海》半月刊,1934年第1期。[2]姜豪:《海派新作风的培养》,《上海十日》,1946年第2期。[3]姜豪:《海派新作风的培养》,《上海十日》,1946年第2期。[4]姜豪:《海派新作风的培养》,《上海十日》,1946年第2期。永不消逝的纪念:顾正红纪念馆

普陀区有一座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纪念馆——顾正红纪念馆。

坐落在上海澳门路昌化路口的这座纪念馆,总面积1300平方米,由纪念广场、馆内陈列、烈士殉难处三个部分组成。其中馆内陈列的内容分为七个部分。纪念馆于2008年5月30日正式建成。

被称为“中国20世纪20年代大革命高潮标志”的1925年的五卅运动,是一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它的发源地和导火线是普陀内外棉七厂的顾正红事件。在此之后的6月11日,上海举行了20多万人参加的群众集会。从上海发展到全国各地,遍及全国25个省区、600座城镇,有1700多万人参加了反帝运动。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得到了国际革命组织、海外华侨和各国人民的广泛同情与支援:莫斯科举行了50万人的示威游行;日本30多个工人团体举行盛大声援抗议活动;在世界各地,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举行集会、发起募捐,五卅运动揭开了中国大革命高潮的序幕。顾正红纪念馆

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顾正红,1905年出生在江苏阜宁县一户贫穷的农民家中。早年跟随母亲逃难来到上海以后,在内外棉九厂当一名扫地工。干了好几个月,没拿到一分钱工资,后又被九厂开除,经穷工友介绍,进了内外棉七厂,在车间当一名盘头工。五卅运动中上海总工会游行队伍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是一座典型的半殖民地化的城市。工人当时在工厂做工,每天要工作12小时还没有安全保障。中国工人像囚犯一样身上都编着号,出厂时要被抄身,天天遭受人格侮辱。当时上海的一切都由帝国主义者说了算:公共租界要扩大、扩大多少,中国人都没有话语权。洋人无视中国主权,蛮横地提出在沪西虹桥一带,凡是来福枪射程范围以内的地区都应划为租界。又比如,租界当局规定:凡在租界内倒提着鸡鸭行走的中国人,必须接受租界当局罚款。内外棉厂的日本资本家更是污蔑性地叫嚷:“在上海找一百条狗很难,找一百个工人很容易。”他们当面骂中国工人是“贱种”“亡国奴”。青年顾正红每天目睹并经历着中国人受欺压、被奴役的惨象,心中感到愤愤不平。

早在1920年,中国共产党就在普陀小沙渡地区播下了革命火种。早期共产党人李启汉在沪西小沙渡安远路锦绣里178~180号,创办了全国最早的工人半日学校,给工人补习文化和灌输马克思主义,希望可以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追求真理、向往进步的青年顾正红在这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立即产生了强烈的求真理、学知识的激情。白天他参加10多个小时的高强度劳动,夜晚来到学校学习,再辛苦也从不间断。后来又受到李立山、恽代英、邓中夏、刘华等党的领导人的教育和启发。

1925年2月初,内外棉厂工人因“反对东洋人打人和无故开除工人”而举行罢工。在党的领导下先后有22家日商纱厂工人参加罢工,达35000多人。工人高呼“从前做牛马,如今要做人”。“二月罢工”是一次同盟大罢工,最后以工人的胜利而结束。二月罢工是五卅运动的前哨战,为五卅运动拉开了序幕,从思想、组织和实战能力等诸多方面上为五卅运动做了准备。

二月罢工的领导者之一是邓中夏。顾正红参加这次罢工后迅速成长。当月,他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位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工人阶级先锋战士。顾正红烈士像

1925年5月15日,顾正红一边高呼“反对东洋人压迫工人”,一边带领工人队伍与日本资本家抗争。恼羞成怒的日本人凶残地朝顾正红开枪,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腿,鲜血直流,他忍着伤痛,振臂高呼:“工友们团结起来斗争到底!”接着,敌人的子弹又击中了他的小腹,他紧紧抓住身边一棵小树,忍着剧痛,继续号召工人坚持斗争。看到顾正红还如此顽强,丧心病狂的日本人再次朝顾正红开了两枪,并用刺刀猛刺他的头部、身体。顾正红身负弹伤四处,刀伤十一处。昏迷近40个小时以后他才醒来,还断断续续说:“挺起腰杆,要斗争到底……”5月16日,顾正红因伤势过重英勇牺牲,年仅20岁。

顾正红烈士洒血牺牲的这个地方,现在叫普陀,早期叫沪西,她是中国革命火种的诞生地之一。从五四运动开始,沪西工人阶级就率先罢工声援北京学生;而上海工人阶级发动的政治大罢工,源头也在普陀(日商内外棉三、四、五厂,即现今曹家渡和小沙渡;小沙渡就是现今西康路与苏州河的相交地带)。曾经在普陀区领导和参加革命活动的还有:瞿秋白、邓中夏、李立三、孙良惠、杨开慧、向警予、恽代英、刘少奇、刘华、陶静轩、龙大道、何孟雄、钱凤岐、张恺帆、帅孟奇、汤桂芬、范小凤、张承宗、项英、张浩(林育英)、关向英、李硕勋、罗石冰、李干成、张琴秋等一大批先驱者。顾正红烈士殉难纪念碑顾正红雕像

沪西有许多共产党人、进步人士,从工厂、监狱、城市走向农村;沪西还有一批又一批知识分子,从书斋走向红军部队、从白区走向革命圣地延安。(知远)纺织的历史与故事:上海纺织博物馆

上海纺织博物馆位于苏州河南岸的澳门路150号(原上海申新纺织第九厂旧址)。申新纺织第九厂(简称申九)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一家纺织厂。这里曾发生上海工人运动史上著名的申九“二·二”大罢工,也见证了上海纺织业调整改革的压锭第一锤,它是上海纺织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申九的前身是上海机器织布制造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纺织工业迅速发展,凭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倾销洋纱、洋布,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洋务派李鸿章、张之洞等提出购置机器,设立布局,堵塞漏卮。1878年中国首家机器棉纺织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制造局在杨树浦路诞生。1931年,由荣氏家族收购,整体搬迁并改名为上海申新纺织第九厂。申九大门旧照

上海纺织博物馆是由上海纺织集团公司全额投资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于2009年1月7日正式建成,免费向公众开放。上海纺织博物馆是一家地域性行业博物馆,全馆占地6800平方米,户外展示面积1500平方米,室内展示面积4480平方米。含四馆一厅:气势恢宏的序厅、底蕴厚实的历程馆、时空连贯的撷英馆、互动迭现的科普馆、赏心悦目的专题馆。通过实物、资料、场景、图文、模型、多媒体等,展示了中国纺织业六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展示了上海纺织行业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反压迫斗争的悲壮历史,展示了上海纺织工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光辉业绩,同时,还可了解纺织材料、工艺和应用的科普知识。上海纺织博物馆展出的木质纺织机上海纺织博物馆展厅

上海在中国纺织工业中的独特地位,勾起了人们了解这段历史、这个行业的强烈欲望,每天来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人们来此探究人类纺织发展史这条长河的演变过程,一睹非物质文化的遗存。

中国结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的艺术形式,寓意是吉祥如意。上海纺织博物馆工作人员时常在活动现场开展“手把手”教学,参观者可以动手体验经纬交错、盘结编织的乐趣,在寓教于乐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上海纺织博物馆DIY编织中国结的红绳,采用的是上海纺织里奥竹纤维企业自主研发的“溶剂法高湿模量竹纤维”材料,这是一根展示“中国智造”的特殊红绳。2015年5月至9月,上海纺织博物馆还参与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与中国企业馆现场教学编织中国结的活动,中国结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外国游客友好地称之为“神结”。上海纺织博物馆举办“华服典章——中国满族服饰展”

又如手工扎染,它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有着古老悠久的文化渊源,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间印染形式。它体现了人们对美的独到理解和对生活的美好追求,蕴藏着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具有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和美感。

经过数百年的工艺演变,扎染工艺的纺染手段已有几十种,染色也从单色演变成复色的多次浸染。扎染纹样具有从中心向四周辐射扩散的工艺效果,扎染纹样的生动与丝绸面料的飘逸相映成趣。因而,这种古老的印染工艺至今仍有极大的魅力。

上海纺织博物馆专设了手工课堂,通过扎染现场教学,用小石头、弹珠、夹子等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小道具,在白色小手帕上扎扎绑绑,做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染色小手帕。让人们亲自动手体验纺织传统工艺,学习知识,在实践中了解纺织品染色工序,置身于愉悦的终生难忘的动手体验之中。

上海纺织博物馆作为申九“二·二”大罢工革命纪念地,向来访者展示了这里曾发生过的上海工人运动史上著名的申九“二·二”大罢工。1948年1月30日,申九7500多名职工开始罢工,2月2日清晨,一批全副武装的军警包围了申九,强迫工人离厂。全厂工人在共产党员、积极分子带领下,一面把守厂门,一面对前来包围的军警开展宣传攻势,进行分化瓦解。斗争出现了对峙局面。至下午6时,淞沪警备司令宣铁吾亲自指挥,调集了1000多名武装军警和装甲车向工人发动进攻,施放催泪弹、开枪射击。工人们拿起砖头、铁棍、铁块和桌凳奋起反抗。当敌人的装甲车对着厂门冲来时,一名中共地下党员开着卡车勇敢地迎上前去,敌人的枪弹将驾驶室玻璃打得粉碎,但他没有后退一步。另一名产假后上工仅3天的中共党员被枪弹击中左腿,血流不止,她不顾疼痛,坚持带领群众战斗。搏斗中,朱云仙、王慕媚、蒋贞新三位女工英勇牺牲,百余人受伤,40多人重伤,200多人被逮捕。随后有365名工人被开除,26名罢工工人被判处有期徒刑,其中中共党员、罢工工人代表杨光明被判处无期徒刑。

在军警的刺刀下,工人群众被迫于2月16日复工。申九“二·二”大罢工中纺织工人与武装军警、装甲车对峙1998年1月23日,申九敲响压锭第一锤

惨案发生后,上海工人协会发表了《为申九惨案宣言》,号召全市工人用各种方式来支持和援助申九工人斗争。各行业工人响应号召,积极开展募捐,慰问被捕受伤工人和遇难者家属,悼念死难工人。几天之内,全市捐款就达3.2亿多元(法币)。2月中旬,成立了上海各业工会申九惨案后援会,组织申九哭诉团向各厂和各界报告申九工人英勇斗争的情况,控诉敌人的暴行,使更多群众了解申九惨案的真相。国民党当局慑于群众压力,不得不成立“申九善后委员会”来装点门面。打入该组织的中共地下党员利用其合法形式,积极营救被捕工人。2月22日,全市许多工人臂缠黑纱,散发传单,悼念申九死难的工人,声讨国民党的血腥罪行。

今天的上海纺织博物馆,已经成为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工业旅游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纺织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基地。纺织俊杰墙(知远)

工人新村幸福的村:曹杨新村

曹杨新村是1949年后上海市兴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也是全国最早建造的工人新村。如今仍保持原貌的曹杨新村,来访的人经年络绎不绝。这里没有宏伟建筑,自然也无山光水色,不少人前来一睹新村真容,只是为勾起那一段早年的记忆。曹杨新村是那个火红年代的一道标记,是工人阶级神圣而崇高地位的象征。如今偌大的上海,像这样的红色遗存已然不多了。

20世纪50年代初期,市、区人民政府曾对棚户区进行整顿,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后随着全市的调整,大量市郊土地划入市区,政府开始在吴淞江以北建立新型居民住宅区。1951年动工建造了本市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由原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设计。整个区域采用邻里单元的规划格局,有砖木结构二层楼房(1962年加高为三层)48幢,成行列式布局,为整齐的白墙壁、红屋顶建筑。作为当时全国首个人民新村,许多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陆续在此安家落户。曹杨新村环境优美、房屋建筑实用美观,为日后全国各地人民新村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各工厂先进生产者在热烈的掌声中步入曹杨新村2011年庆祝曹杨新村建村60周年时,著名全国劳模杨富珍(左)和裔式娟(右)看到自己年轻时的照片,回忆当年住进曹杨新村时的情景

曹杨新村是新中国第一座工人新村,毛泽东、宋庆龄等领导人曾前往视察。曹杨新村也是全市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人新村。作为全国首批外事接待单位,先后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150多个国家的首脑、政要和旅游团队。曹杨新村成为上海市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全世界155个国家和地区、7200余批、10万余人次的参观者在此留下足迹。1987—1990年曹杨新村街道被评为市外事旅游优质服务先进集体,1988年还被评为全国旅游优质服务先进集体。2005年,曹杨新村被公布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外国友人参观曹杨新村

曹杨新村作为上海市区西部拥有10万余人口的大型居民住宅区,住宅建筑总面积169.78万平方米,占地180公顷。历经40年的建设,从1951年始建时的1个村发展到9个村,从始建时的48幢2层楼住宅发展成718幢2~6层住宅及在建的多幢高层住宅。居民亦从最早的1000余户发展到3.2万余户。1952年曹杨新村成立家属委员会,1958年改称居民委员会,现有居委会33个。该村1953年由真如区第一办事处管理。1956年划归普陀区后,由曹杨新村街道办事处管理。1982年新设曹安路街道办事处,二、三、八村及部分七村由其管理,其余一、四、五、六、九村及部分七村仍由曹杨新村街道办事处管理。

曹杨新村各项配套设施齐全,商业服务网点遍布大街小巷。曹杨商圈以兰溪路商业街为轴线,分布着曹杨商城、伊登时尚广场、赛博数码广场等大型中、高端商城,曹杨路东段亦形成热闹的商业街,超市、菜场、农贸集市和小商品市场在新村各处星罗棋布。沪西文化馆、曹杨影城、曹杨文化中心、社区图书馆、社区游泳池等文、教、卫设施一应俱全。社区道路四通八达,有几十条公交线路,可通行至上海各区,上海轨道交通3、4、11、13号线及中山北路内环线均经过社区,交通十分便捷。

曹杨新村也是上海市第一个实现全面绿化的新村,环境优美。被誉为“银式项链”的曹杨环浜依村环绕,公园、绿地相间,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34%,在全市名列前茅。由于采取了有力的环境保护措施,曹杨新村所在的2个街道均为烟尘达标街道和低噪声控制区。曹杨新村还在上海全市率先试行生活垃圾袋装化,进一步改善了曹杨新村面貌,并已在全市推广。贯穿村境的兰溪路在1988年被评为全市市容交通卫生文明街。曹杨新村所在的2个街道,多次被评为市卫生先进集体。曹安路街道在1988年、1990年两次荣获全国卫生先进集体称号。今日曹杨新村俯视

曹杨新村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努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文明礼貌活动,创建“五好”家庭、文明楼(组)、卫生之家和文明街区(村),开展了一系列的社区文化活动。曹杨新村所在2个街道多次被评为区文明单位。1988—1990年曹杨新村街道连续被评为市文明单位,1989年成为全市创建文明街区试点单位,1992年3月还被中共上海市委和市人民政府评为全市十个红旗集体之一。

曹杨新村,是上海工人之家的摇篮,是全国街道工作的典范。60多年来在管理城市、稳定社会、服务民生、和谐乐居方面取得了成绩,作出了贡献,为全国街道社区同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曹杨社区举办文化艺术节(知远)百年坚守 为国造币:上海造币有限公司

苏州河畔的光复西路17号,巍然屹立着一座百年大楼。它,就是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前身为上海造币厂)。这座唯美的建筑不但见证了上海百年以来的沧桑浮沉,更见证了近代中国造币的发展历史。

建于1920年的上海造币厂,创造出中国钱币史上多个第一。进入新时代后,它更是老树新芽,生机勃发。

上海造币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全世界最大的镍包钢硬币坯饼生产基地,为国家推行“小面额货币硬币化”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1929年的上海造币厂

今天,市场上流通的一枚枚印有菊花、牡丹图案的壹圆硬币,老百姓几乎每天都要和它们打交道。这些壹圆硬币基本都产自上海造币有限公司,然后流转到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每一枚流通硬币,都是“共和国的名片”。生产硬币需要检测,比如,压制的花纹深浅是否合规,以前凭肉眼检测,现在都靠电脑,科技使造币效率大大提高。

这里的上海造币博物馆,是全国首家以“造币工艺”为主题的博物馆,开馆已逾12年。来此观赏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在这里看到了一个自己完全陌生而新奇的钱币世界。2011年,上海造币博物馆又利用互联网,成为业内首家网上数字博物馆。通过网络展示近代造币工艺设备、流程和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当代钱币产品,被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列入首批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造币博物馆展出的钱币制造机器

早在1933年,上海造币厂开铸“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壹圆金本位币。这枚俗称“三鸟币”的银币,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国内外钱币收藏爱好者梦寐以求的珍币。上海造币厂开铸的“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壹圆金本位币

从开铸这一枚珍币至今,上海造币有限公司设计、生产的精品数不胜数。

1978年,试制新中国第一套纪念金章——北京风景名胜纪念金章,精美绝伦,令人爱不释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金币

1979年,生产新中国第一套纪念金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金币,这套纪念金币标志着中国现代贵金属纪念币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982年发行至今的熊猫金币蜚声海内外,成为世界五大投资金币之一。自此,熊猫金币源源不断地从上海造币有限公司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为国家赢得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传播了悠久深厚的中华文化,增强了中国钱币在全球的影响力。自1982年正式发行熊猫金币以来,上海造币有限公司此后每年都生产熊猫贵金属纪念币,而且数量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从未间断,这是国内其他任何造币企业所不能比拟的。2011年发行的熊猫金币

由上海造币有限公司生产的大铜章,以其精美绝伦的设计制作工艺,成为中国钱币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1984年,生产新中国第一套普通纪念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流通纪念币。

1985年,设计制作的1983年版熊猫金币、熊猫银币分获世界最佳金币奖、最佳银币奖。

2006—2008年,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普通纪念币和贵金属纪念币的生产任务。2008年,顺利完成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的制作任务,为奥林匹克烙上了“中国印”,成功制作了奥运纪念币史上最有分量的10公斤奥运金币。在奥运奖牌制作过程中,上海造币有限公司根据金属柔韧性较好、玉石却又脆又硬的特性,对每道制作工序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将集体智慧、科技含量和环保意识融入每一枚奖牌,攻克十大技术难关,最终成功制作出了奥运史上设计最独特、制作最精良的“金镶玉”奖牌。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制作的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

2009—2010年,参与完成了上海世博会贵金属纪念币和普通纪念币的生产。

2015年,上海造币有限公司生产5亿枚纪念币,创中国纪念币生产历史新高,完成了“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徽标”“新疆60周年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合作奖奖牌”等多个“国字头”项目的设计与制造。

2016年,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制造的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金、银纪念币如期发行。

此外,上海造币有限公司还致力于开发像中国古典文学纪念币、世界遗产纪念币、新中国伟人纪念币、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大铜章、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大铜章等一系列反映中国传统特色文化的产品,弘扬了中国钱币文化。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上海造币有限公司遵循中央政府的指令生产第二套人民币,有壹分、贰分、伍分硬币,并坚守“一枚不多,一枚不少”和“没有一枚次品流入市场”的原则。货币本是国家价值和形象的标志,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政治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向艺术性和生活化发展。现在的硬币,越来越多用花卉作为主图案,体现出人民生活水平和审美情趣的提高。上海造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枚枚硬币在流水线上经过模具的印刻后,迅速经过电脑检验,在肉眼都看不清的一瞬间,便有数枚硬币通过。上海造币有限公司上海造币博物馆展厅

人们手中的壹圆硬币,是内部钢、外部镀镍的镍包钢结构,假如不能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容易被伪造,破坏国家信用。因此,技术创新、硬币防伪是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始终坚持的使命。上海造币有限公司的防伪目标是,不仅要做到中国第一,更要向世界水平看齐,综合考虑产品的防伪性能、币面效果等。边部滚字和斜丝齿组合、隐形雕刻技术、微缩文字、激光全息图案、精细图文、电镀镶嵌双色币、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特种线条组合图纹……这些新颖技术的研究和试验,为硬币防伪做好了充足的技术储备。(知远)百年沧桑玉佛寺

久居上海的人都知道沪上名刹——玉佛寺。

坐落于普陀区安远路170号的玉佛寺,因主要供奉玉佛而得寺名,早在1983年即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由于玉佛寺属禅宗临济法系,修习禅法,故亦名玉佛禅寺。玉佛寺作为上海旅游的十大景点之一,地处繁华市区却闹中取静,被称为闹市中的一方净土。玉佛寺

这是一座仿宋殿宇建筑,布局严谨,占地面积约11.6亩(1亩约为667平方米),建筑面积8856平方米。经过百年沧桑,原寺院建筑出现了墙体开裂、变形等状况。而作为沪上著名佛教道场,玉佛禅寺每天都会吸引众多信众和游客,这对寺院的公共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应广大信众要求,玉佛禅寺于2014年7月开始进行近年来最大的一次“消除公共安全隐患保护性修缮工程”。工程对中轴线文物建筑大雄宝殿、天王殿进行原材料、原工艺的保护修缮,并采用现代平移技术先将大雄宝殿、天王殿及殿内佛像整体同步向北平移30.66米。平移到位后,再通过交替顶升技术将大雄宝殿整体向上顶升1.05米。在整体结构不做任何变动的基础上,增加底部混凝土平层,提升了主体建筑抗震性,稳固了建筑结构,保护了大雄宝殿的原有历史风貌。大雄宝殿平移后,殿前加盖了钟鼓楼和观音殿。同时对两庑建筑予以改建,恢复东西配殿格局,与中轴主殿形成环抱之势。院落布局上参考了园林设计手法,丰富了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关系。这次修缮工程解决了长期困扰寺院的消防、建筑老旧、高密度人员集聚等多重公共安全隐患。修缮后的玉佛寺中轴线上排列着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三重殿堂,东西两侧配建有伽蓝殿、大悲殿、文殊殿、卧佛殿、三圣殿、药师殿、普贤殿、地藏殿等,并开设了佛教艺术馆、法物流通处和素斋部。玉佛寺大雄宝殿由南向北平移

第一进殿是天王殿。第二进主殿为大雄宝殿,东侧是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西侧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大雄宝殿后方设“海岛观音”壁塑,中间手持净水法瓶、脚履鳌鱼、慧眼注视人间的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第三进殿为方丈室。正面墙上挂着禅宗始祖达摩画像,方丈室楼上是玉佛楼。大殿正中供奉的即是慧根法师从缅甸请回的玉佛坐像。寺庙西侧卧佛堂内,供白玉卧佛一尊。玉佛寺大雄宝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