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的史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1 03:14:20

点击下载

作者:孔繁荣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代的史册

历代的史册试读: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为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建设,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腾飞,提出了中国文化复兴的伟大号召。当然,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多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风采。

中华文化就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流传非常广泛,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的摇篮,也是推动整个世界始终发展的动力。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在200年前,中华文化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和现代思想。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化最具博大性和包容性,所以世界各国都已经掀起中国文化热。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但是,当我们为中华文化而自豪时,也要正视其在近代衰微的历史。相对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来说,这仅仅是短暂的低潮,是喷薄前的力量积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5000多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的文化纵深感,蕴含丰富的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受到社会各界重视。这不但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也是重要贡献。

特别是我国经过伟大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崛起与复兴。但文化是立国之根,大国崛起最终体现在文化的繁荣发达上。特别是当今我国的大国和平崛起之路,必然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随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增强,能够有力提升我们融入世界的步伐,推动我们为人类进步做出最大贡献。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搜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作品。主要包括传统建筑艺术、千秋圣殿奇观、历来古景风采、古老历史遗产、昔日瑰宝工艺、绝美自然风景、丰富民俗文化、美好生活品质、国粹书画魅力、浩翰经典宝库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作品全景展现,纵横捭阖,故事讲述,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格调温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在未来世界的舞台上,在中华复兴的绚丽梦乡,展现出具有龙飞凤舞的独特魅力。

历史规划——国别纪传

国别体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体裁上属于历史散文范畴,内容上重在纪实,所以表现出来的思想也随所记之人、所记之言不同而各异。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国语》、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战国策》均为国别体的典范之作。而《史记》《后汉书》《晋书》等,既是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

最早国别体著作——国语

■ 左丘明(约前502年~约前422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春秋时史学家。汉代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他著有《左传》和《国语》。这两本书记录了很多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在我国春秋末期,鲁国有个姓丘名明的人,因其父亲是左史官,所以称左丘明。他品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得鲁侯的器重,并担任鲁国太史。

作为太史,左丘明非常关心国家政事,他积极参政议政。有一次,鲁定公想任命孔子为司徒,打算找卿大夫孟氏、叔孙氏和季氏这“三桓”进行商议,就事先征求左丘明的意见。

左丘明说:“孔子是大圣人。圣人一当政,犯错误的人就很难保住自己的官位。您要任用孔子,却又想和‘三桓’商量,他们怎会支持您的主张呢?”

鲁定公百思不得其解地问道:“你怎么知道他们不会同意?”

左丘明笑了笑,回答道:“从前,周朝有个人很喜欢毛皮大衣,同时也很喜欢美味肉食。他想做件价值千金的皮大衣,于是就去和狐狸商量,直接向狐狸索要皮毛;他想办桌味道鲜美的牲祭,于是就去同羊儿商量,直接向羊索要羊肉。话还没说完,狐狸和羊儿便都躲藏了起来。因此,五年过去了,这人一件皮大衣也没做成;十年过去了,一次牲祭也没做上。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周人的谋略不对。你打算任命孔子为司徒,却召集三桓来商量,这同与狐狸商量做皮大衣、与羊儿商量做牲祭是同一个道理啊!”

左丘明深深知道,孔子主张削弱三桓,主要加强君权,曾向鲁定公提出过“堕三都”的建议。三都是三桓的3个重要城池,势力所在之地,是三桓对抗公室的私有据点。

左丘明非常清楚三桓与孔子之间的矛盾,所以当鲁定公征求自己意见时,他便用两个寓言故事来说明,建议避开三桓直接任用孔子。于是,鲁定公听从了左丘明的建议,没有征求三桓的意见,直接任命孔子为司徒。左丘明与孔子的关系很好,他的思想也是儒家思想。左丘明曾与孔子一同前往周王室,鼎力支持孔子从政,受到孔子的好评。孔子曾以左丘明为楷模谈论自己的做人原则,他说: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史官 我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历代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帝王言行录的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后者专门编撰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三桓 指鲁国卿大夫孟氏、叔孙氏和季氏。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庶次子叔牙、嫡次子季友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

孔子是说,甜言蜜语、谗言媚色、卑躬屈膝,这种态度,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隐匿怨恨而佯装友好,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觉得可耻。反映出左丘明是一位诚实耿直、品德优良的人,这与秉笔直书的春秋史官文化精神是一致的。

孔子曾多次赞叹左丘明的“君子”风范,尊称其左丘明,谓之与其共好恶,还与左丘明一起讨论编撰《春秋左氏传》的事。多次赞叹左丘明的高尚品格,还赞扬左丘明的史家文笔。

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十分渊博。他任鲁国左史官,在任时尽职尽责,德才兼备,为世人所崇拜。

左丘明编修国史,日夜操劳,历时30余年,一部纵贯200余年、18余万字的《春秋左氏传》定稿。此书的历史、文学、科技、军事价值不可估量,为历代史学家和文人所推崇,史称《左传》。《左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有着极高成就的文学著作。

春秋时期史官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便是崇尚历史文献记录的真实性。史官们把历史的真实性看得很神圣,在记录史事时,往往坚持实事求是、秉笔直书、不虚饰、不隐恶的原则,即使做出牺牲也要捍卫国史的求真精神,表现了史官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格。

左丘明在晚年的时候,由于长期的著述,他的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辞官回乡,不久他双目就失明了。他离开了朝廷,也远离了政治纷争,他看得更加清楚,想得更加明白了,他更是不受束缚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场面

左丘明心中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使他振作了起来,他想到编撰《左传》还有许多剩余资料,还有许多遗漏之处。特别是当时他身在朝廷还受着某些束缚,有些事他不能写。于是,他决定将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各诸侯的要闻和君臣得失的事迹和话语记述下来,并取名《国语》,用以警示后人。

盲史官讲述的史事集录成书,便叫作《语》。再按照国别区分,就是《周语》《鲁语》等,总称《国语》。《国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是关于西周、春秋时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人物、事迹、言论的国别史杂记,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因此也叫《春秋外传》。《国语》全书21卷中,其中《周语》3卷,《鲁语》2卷,《齐语》1卷,《晋语》9卷,《郑语》1卷,《楚语》2卷,《吴语》1卷,《越语》2卷。《国语》里各国“语”在全书所占比例不一,每一国记述事迹各有侧重。■ 左丘明著作《左传》朝聘 朝是侯国君主朝见周王;聘是侯国间有事,彼此派遣卿大夫存问。朝见或聘问有一定仪式。朝聘者要献送表明自己身份的珪璋,为“执玉”。受朝聘者则先“辞玉”,后“受玉”,再“还玉”。其间使臣还要向受朝聘国献送方物;受朝聘者对之馈赠,以示答谢。《周语》从周穆王开始,记西周早期史实;《鲁语》记春秋时期鲁国之事,但不是完整的鲁国历史,很少记录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是针对一些小故事引发的议论;《齐语》记齐桓公称霸之事,主要记管仲和齐桓公的论证之语;《晋语》记录到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智伯灭亡,到了战国初期;《郑语》则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也较少记重要历史事件;《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越语》则仅记勾践灭吴之事。《国语》记录的历史事迹,是一种价值极高的原始史料,对研究先秦时期历史非常重要,后来司马迁著《史记》时就从中吸取了很多史料。《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它最大的特点。《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各种内容,具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它的政治观比较进步,反对专制和腐败,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其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国语》有较为明显的艺术特色,一是长于记言,二是有虚构故事情节。虽然在语言上较为质朴,但从文学的发展角度来看,比《左传》前进了一大步。《国语》开创了以国分类的国别史体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许多国别史都是《国语》体例的发展。另外,其缜密、生动、精炼、真切的笔法,对后世进行文学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所以,《国语》与《左传》一起,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对后世贡献巨大。阅读链接《国语》作者自古存在争议。最早提出《国语》作者为左丘明的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东汉史学家班固也持此说。他们认为左丘明为孔子《春秋》作传后,不幸失明,但他根据作传所剩材料,又编辑了《国语》。后世学者怀疑这类说法。晋代傅玄认为《国语》非左丘明所作,宋人朱熹,直至清人尤侗等,也都对此存疑,但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

战国历史典籍——战国策

西汉时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降生了,并取名叫刘向。刘家曾家族显赫,但随着朝代的更换,刘家就衰落了,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到刘向成长。刘向从小聪明好学,在他12岁的时候便被任用为皇帝引御车的辇郎,20岁时又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刘向画像

刘向因通晓辞章,善于连缀辞赋,同大臣王褒、张子侨等一起面见了皇上,回答了皇上提问,并呈献了几十篇辞赋和颂歌。刘向精通儒家和道家方术之学,又写得一手好文章,便被汉宣帝重用。

有一次,皇上向刘向问起神仙方术之事,皇上听说淮南王藏有一本为世人不知的《鸿宝苑秘书》,书中载有神仙使鬼怪将物变成金子的法术以及修道延寿的秘方,就问刘向知道不知道。■ 战国历史典籍《战国策》

许多人都不知道有这本书,但是,刘向却知道这本书。因为刘向的父亲刘德在汉武帝时,在处理淮南王的案子时得到了这本书。刘向在小时候就熟读过它。

刘向认为这是一本奇书,便献给了皇上,并说依照书上的方法可以提炼黄金。于是,皇上便下令由刘向主持冶炼黄金的事情。

由于这本书中所写的过程太过复杂繁琐,黄金没有炼成,还耗费了很多钱财,直到这个时候,刘向才知道书中所写的炼金术并不灵验。

刘向炼金不成,皇上罢免了他的官职,吏部也弹劾刘向铸造假黄金,罪当处死。这时,刘向的哥哥阳城侯刘安民上书皇上,请求交纳封地的一半户籍,用来赎刘向的罪过。

皇上原本爱惜刘向的才华,不久后就赦免刘向并让其复出,担任了郎中。在汉元帝时,刘向又被提升为散骑、宗正、给事中,成为当时辅政的4位大臣之一。谏议大夫 古代官职。秦代设大夫,有谏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等各类官称,无定员。西汉时沿用秦制,汉武帝元狩五年亦置谏大夫,无定员,掌议论。东汉改称谏议大夫,魏晋时称散骑常侍,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右谏议大夫,各四人,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

在此期间,刘向曾用阴阳灾异推论时政的得失,并上书弹劾外戚,抨击宦官专权误国,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臣。他也前后两次入狱,免官数年。给事中 古代官名,秦代设置。西汉因袭官职,为加官,位次中常侍,无定员。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负责实际政务,为朝中要职,多以名儒国亲充任。东汉不设。魏晋时,或为加官,或为正官,亦无定员。■ 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争霸场景

刘向历经汉宣帝、汉元帝和汉成帝3位皇帝,因此具有丰富的经历。在汉成帝即位时,因刘向精通儒家和道家方术之学,所以让他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校刊“五经”和各种秘籍。

刘向在校录书籍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6种记录纵横家的书,分别是《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但是内容混乱,文字残缺。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这些书,并取名叫《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也称《短长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事迹,以及从战国初年到秦统一全国的240年天下大事和各个诸侯国丰富多彩的历史面貌。纵横家 在古代战国时期,有一批从事政治活动的谋士,他们以审察时势、陈明利害的方法,以“合纵”“连横”的主张,游说列国君主,对当时形势有一定影响。其代表人物为苏秦、张仪。苏秦主张合纵,合六国之力以抗秦。张仪主张连横,说六国以事秦。当时谋士一般分属合纵、连横两派。《战国策》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战国策》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和谋士的言行都集于此书,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策士们游说诸侯国的言论资料。全书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以及各自的阴谋阳谋等。《战国策》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具有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在书中,语言不仅成为了作用于理智、说明事实和道理的工具,也是直接作用于感情以打动人的手段。《战国策》善于铺叙,长于说事,选取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紧凑生动,富戏剧性;喜夸张渲染,善用排偶,捭阖谲诳,辩丽横肆;又善用比喻与寓言,讽刺幽默,说服力强。《战国策》也善于描写人物,抒发情感,部分篇章深沉蕴藉,委婉动人。《战国策》还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逸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它充分展现了语言和计谋方面的绝妙境界,洋溢着令后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战国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起三家分晋,下至“楚汉之争”200多年的历史,这些都为研究战国历史提供了丰富资料。■战国时期的弓弩手《战国策》既体现了时代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体现出战国游士、侠士这一类处于统治集团与庶民之间的特殊而较为自由的社会人物的思想特征,不是完全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战国时期的马车《战国策》突破了旧的思想观念束缚,又不完全拘泥于历史事实,尤其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时,更加具体细致,所以就显得比以前的历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三家分晋 指我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到春秋末年,这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阅读链接《战国策·燕策》记载了一个故事,说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这时,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秦就是那个‘渔夫’。”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于是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司马迁画像

西汉初期,在夏阳有一个司马书院,夏阳人司马谈是里面的老师。他有一个儿子叫司马迁,字子长。司马迁天生聪明好学,从小就学到了很多知识。受父亲的熏陶,司马迁从小就立志,以后一定要做一名历史学家。

在司马迁20岁那年,他的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做了太史令。作为史官,太史令有责任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任搜集整理天下的遗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为当时执政者提供借鉴。于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开始大量地搜集和阅读史料,为修史做准备。■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此时的司马谈年事已高,要独立地修成一部史著,感到无论是时间和精力,还是才学知识都还不够。所以,他就把希望寄托于他的儿子司马迁身上了,希望儿子能够早日参与其事,最终实现他的宏愿。

司马迁也不辜负父亲的希望,他开始努力学习,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父亲还要求他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漫游,为他写史做好准备。在漫游的过程中,司马迁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司马迁一边漫游,一边考察,在旅程中不忘记向任何一个了解历史的人请教,不放过任何一个存留于人们口碑的故事,获得了许许多多从书籍当中所得不到的历史资料。司马迁回到长安后,做了郎中令。司马谈在临终时,把自己所要编撰史书的理想和计划,托付给了他的儿子司马迁去实现。

司马迁在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使得他有机会阅览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与修改历法。在太初年间,他参与完成了一部史书,并取名《太初历》。■ 《史记》里记载的负荆请罪蜡像司马谈(?~前110年),西汉人,汉武帝建元年间,他任太史令,掌管图书典籍、天文历算,并兼管文书和记载大事。他总结了先秦各家学说,认为阴阳、儒、墨、法各家学说均有长短,唯有道家兼各家所长。著有《论六家之要旨》。

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书巨著之时,发生了李陵事件。抗匈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与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长兄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塞与匈奴作战时被俘,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而向匈奴投降,只有司马迁站出来驳斥大臣们的意见。

汉武帝问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迁是什么看法,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5000人,他深入到对方的腹地,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虽然打了败仗,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一定还有他的想法,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陛下。”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是在为李陵辩护,便勃然大怒,于是就把他投入了监狱。第二年,司马迁被处以宫刑。他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刑,他始终不屈服,仍然坚持自己意见。宫刑在当时是个奇耻大辱,不仅有污先人,也会让亲友耻笑。司马迁在狱中备受凌辱,几乎断送了性命。

司马迁本想一死,但是他想到父亲的嘱托,又想到了自己多年搜集资料的艰辛,为了实现编史的夙愿,他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希望出现一线转机。封禅 “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我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在远古的夏商周三代,就有封禅的传说。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后来,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已经50岁了。他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他也许是“尊宠任职”。但司马迁并不在意这些,他开始埋头专心致志地写他的书。他知道自己所剩的时间不多了,于是争分夺秒地进行撰述。

司马迁一边搜集和阅读大量资料,一边夜以继日地进行撰写、校正。公元前91年,司马迁终于完成了这部历史巨著。这部史书起初没有固定书名,那时人们叫它《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称《太史公》。“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因为司马迁这部书包括了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2000多年的历史,于是人们就叫它为《史记》。■ 《史记》记载的楚汉相争场面《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全书共有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130篇。《史记》是以历史上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类明确,其中包括“本纪”“世家”“列传”3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因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的“纪传体”。■ 《史记》记载的乌江自刎蜡像《史记》分类明确,“本纪”是全书的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的人物事迹;“列传”是除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等。《史记》在“本纪”“世家”和“列传”中所写的一系列历史人物,不仅表现了司马迁对历史的高度概括力和卓越见识,而且通过历史人物的活动,生动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体现了司马迁对历史和现实的批判精神,以及同情广大人民,为那些被污辱、被冤枉的人鸣不平的正义行为。因此,《史记》不仅是后来历史学家学习的典范,而且是后来文学家学习的典范。《史记》不同于前代史书所采用的以时间为次序的编年体,或以地域为划分的国别体,而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这就是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做了详细叙述。他对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广大人民也表现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生涩的文字改写成当时比较浅近明白的文字,使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更加形象鲜明,语言也更加生动活泼。《史记》不仅内容翔实可靠,并且文字生动优美,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所以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著作。《史记》对于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是我国文化的经典巨著,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司马迁的精神不仅感动了后人,他的著作也影响了后人,充分体现了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因此后人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阅读链接司马迁小时候,有一次跟随外祖父杨鼎要去参加一个文人聚会,有个儒士听说司马迁《诗经》中的145首《国风》全部能背出来,有些不信,就把司马迁叫到面前,请他背给大家听。司马迁说:“不知先生是要我顺背还是倒背?”语出惊人,在场的人都十分惊讶,大家聚了过来。司马迁非常熟练地倒背了起来。他的声调抑扬顿挫,周围文人都不由得连连称道,无不惊叹:“奇才!奇才!真是奇才呀!”

东汉纪传体史书——后汉书

东晋末年,南北朝初期,豪强四起,连年混战,社会动荡。出生于官宦士族之家的范泰和很多人一样,需要依附一个能够保全身家性命的权势人物。■范晔画像

范泰通过审时度势,毅然选择了在当时已经初露锋芒的建武将军刘裕,并受到刘裕的赏识与重用。刘裕登基称帝后,拜范泰为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他在闲暇之余,博览群书,潜心著述,著有《古今善言》24篇,很有影响力。

范泰有个儿子叫范晔,他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明好学,再加上天资聪慧,尚未成年,便以博览经史、善写文章而负有盛名。■ 《后汉书·百官志》

范晔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范晔17岁时,被朝廷任用为掌管文书的史官。到23岁时,范晔应召到刘裕之子彭城王刘义恭的府下任参军之职,后又转为右军参军。在此后的10余年里,他先后担任过很多职务。

有一年,刘义恭的弟弟刘义康的母亲王太妃去世,刘义康把属僚们召集到府内帮助料理丧事,范晔也参加了。对于刘义康母亲的死,范晔自然悲伤不起来。在临葬前的一天夜晚,轮到范晔弟弟范广渊值班时,范晔兄弟俩邀了一位朋友躲在屋里喝起酒来。醉意蒙眬之际,范晔忘记了场合,竟推开窗子,听挽歌助酒。

这件事被传出后,刘义康非常恼怒,就到宋文帝那里进范晔的谗言,宋文帝就把范晔打发到宣城当太守去了。这次贬官对范晔是一次很大刺激,仕途上的坎坷勾起了他幼年生活的某些隐痛。刘裕(363年~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北朝时期刘宋开国之君,史称宋武帝。执政期间,抑制豪强兼并,整顿吏治,重用寒门,轻徭薄赋,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发扬具有重大贡献,被誉为“南朝第一帝”。范泰(355年~428年),字伯伦,是南朝宋大臣、学者。初为太学博士,历官谢安及会稽王道子参军。他博览群书,好为文章,爱奖后生,孜孜无倦。著有文集20卷,又撰《古今善言》24篇,还有《宋书本传》并行于世。另有诗篇《鸾鸟》《九月九日》《经汉高庙》《咏雪》等等。

范晔虽然生在名门士族,但他本人却是个妾生的庶子。晋代嫡庶之别是官僚之家不可逾越的等级,因而也决定了范晔的社会地位。

范晔的母亲把他生在厕所里,并且碰伤了他的前额,因而落下个小名叫“砖”。嫡母所生的哥哥范晏嫉妒他的才学,认为他是败坏家族的祸根。父亲范泰也不喜欢范晔,早早地将他过继给了从伯范弘之。屈伸荣辱与宦海浮沉,使得范晔心情十分苦闷。

为了排解这种痛苦,范晔开始从事东汉历史的编纂工作。他埋头研究历史,打开了他的眼界,原来现实中的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他在查阅了大量的历史后,便逐渐整理出了一些头绪,并找到了一些答案,认识到了自身命运的普遍性。

范晔由于对自身遭遇的愤慨,以及他愤世嫉俗的性格,激发了他用历史反映现实的雄心。他凭着深厚的史学功底,凭着他去伪存真的历史观和个人对历史的理解,终于写出了历史名作《后汉书》。纪传体 史书的一种形式。司马迁首创。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书中分10纪、80列传和8志,记载了从新帝王莽起至汉献帝时的195年历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从《后汉书》史料价值以及被列为“前四史”的情况,可以看出《后汉书》在我国历史学上的崇高地位。《后汉书》除体例上的创新以外,最显著的特点是观点鲜明,褒贬一语见的。此书中类传前多有序,每个人物传记展开前多有提要,用语简洁、准确,这可以使读者先对所写人物有一个总体印象,起到未见其人先会其神的作用。■张衡画像《后汉书》还长于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或假借他人评说,或援引时人谚语歌谣等以纪传人物。《后汉书》虽然只有本纪、列传和志,而没有表,但范晔文笔较好,善于剪裁,叙事连贯而不重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表的缺陷。《后汉书》之所以成为不朽的史学名著,也因它在编撰上取得了很大成功。范晔先对全书做了细致的整体规划,对史实进行了认真剪裁。书中所述史实规避得法,彼此间既有照应,又不重复,表现出高超的史学编撰技巧。《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80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3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9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在《后汉书》中,范晔非常善于刻画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物。如《张衡传》就是《后汉书》中著名的人物传记之一,文章详尽而生动地记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文学家张衡的一生,突出表现了他在科学和文学方面的杰出成就以及政治上的建树。叙事波澜起伏,从多方面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体现了张衡作为科学家刻苦钻研,终于取得辉煌成就的曲折历程。

与作者对上述纪传人物的态度相反,范晔对外戚、宦官的横暴专权、祸国殃民则大加挞伐。在东汉中期,汉和帝、汉安帝以后,皇帝都是幼年即位,不能执掌朝纲,于是开始了外戚与宦官争夺王朝统治权的混乱局面,《后汉书》对此都进行了无情揭露和批判。《后汉书》的史学价值是多方面的,展现了范晔的多才多艺。比如《后汉书》记载的科学发现:

十月癸亥,一客星出于南门,其大如斗笠,鲜艳缤纷,后渐衰萎,于次年六月没。

这段文字记录了发生于2000年前超新星爆发的事件,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超新星爆发记录。《后汉书》再现了东汉的历史,保存了东汉一代的诸多史料。东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朝代兴衰历变、历史大事件等在书中都有所反映。《后汉书》除了因袭《史记》《汉书》的列传外,还新增了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种列传。这些列传既是新创,又反映了东汉的实际情况。另外,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多数已不存在,所以,《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就更为弥足珍贵。阅读链接据载范晔的琵琶弹得很好,并能创作新曲。宋文帝很想听听,屡次加以暗示,范晔假装糊涂,始终不肯为皇帝弹奏。在一次宴会上,宋文帝直接向范晔说:“我想唱一首歌,你可以伴奏吗?”话说到这份上,范晔只得奉旨弹奏。待宋文帝一唱完,范晔立即停止了演奏,竟不肯多弹一曲。担任朝廷要职的许多官吏都嫉妒范晔的才能,不愿意范晔得到皇帝的宠信,使得范晔的仕途一直不顺。

历史纵横——编年纪事

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我国。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如《资治通鉴》,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除此之外,还有《明史纪事本末》《圣武记》等。

首部编年通史——资治通鉴

北宋时期,有个小孩叫司马光,在他7岁的时候,行为举止就像个成年人,听到有人讲说《左氏春秋》,他就喜爱上了这部书,然后回去给家人讲解,就能讲述其中的大概要旨。从此以后,司马光手不释卷,以至不知饥渴寒暑。■司马光画像

一次,一群小孩在庭院中游戏玩耍,一个小孩登上瓮缸,失足落入缸中,大伙都逃弃而去,只有司马光搬起石头砸破瓮缸,缸水迸发流出,落水的小孩因此而得救。此后京城洛阳间把这一故事画成图画,从此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就流传开来。

在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那年他刚满20岁。他生性不爱奢侈华丽,皇上赐喜宴,喜宴上唯独他不戴红花,同伴们对他说:“君主的赏赐是不可以违背的。”于是他才插上了一枝红花。■ 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

后来司马光被任命为奉礼郎。当时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在杭州,于是司马光要求改任签苏州判官事以便侍亲,得到朝廷准许。

在此期间,司马光的父母都去世了,司马光开始守丧。因为过度悲伤,司马光的身体变得虚弱。守丧期满后,司马光又回到朝廷继续任职。素有知人之能的大臣庞籍极力推荐他,并予以重任。

在司马光任并州通判期间,西夏人总是想侵吞麟州一带的良田,因此这块地方成为大患。

这时,负责靖边的庞籍命令司马光前去按察巡视,司马光建议:“修筑两个城堡来控制西夏人,招募百姓耕种,耕种的人多,那么买进粮食的价格就会低,也可以渐渐解除河东高价买进粮食远距离运输的忧患。”庞籍同意了他的建议。但麟州将领郭恩勇猛而又狂妄,带领部队连夜渡过屈野河,却没有设防,结果被敌人消灭,庞籍因此获罪去职。庞籍(988年~1063年),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及第后,任黄州司理参军,深得知州夏竦的赞许,认为庞籍极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庞籍还是韩琦、范仲淹等人的好友,司马光、狄青等人的恩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