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II:全3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4 02:49:26

点击下载

作者:董卿主编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朗读者.II:全3册

朗读者.II:全3册试读:

总目录

CONTENTS

朗读者II.1

朗读者II.2

朗读者II.3

目录

CONTENTS

序言一

序言二

初心 Aspiration

朗读者 薛其坤 XUE QI KUN

读本 礼记·大学(节选)

朗读者 徐卓 XU ZHUO

读本 白色大鸟的故乡

朗读者 姚明 YAO MING

读本 真实的高贵

朗读者 宗庆后 ZONG QING HOU

读本 八十述怀

朗读者 贾平凹 JIA PING WA

读本 山本(后记)

秦腔(节选)

浮躁(节选)

想念 Reminis cences

朗读者 许鞍华 XU AN HUA

读本 也斯寄来邓阿蓝和我的合照——回答存目

朗读者 果果父母 GUO GUO FU MU

读本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节选)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朗读者 双雪涛 SHUANG XUE TAO

读本 卡拉马佐夫兄弟(节选)

朗读者 袁泉 YUAN QUAN

读本 牡丹亭·惊梦

朗读者 崔之久 CUI ZHI JIU

读本 我的母亲

生命 Life

朗读者 胡歌

读本 哈姆莱特(节选)

朗读者 黄泓翔 HUANG HONG XIANG

读本 寂静的春天(节选)

朗读者 阿乙 A YI

读本 我与地坛(节选)

朗读者 王石 WANG SHI

读本 论幸福生活(节选)

朗读者 曾孝濂 ZENG XIAO LIAN

读本 落叶

纪念日 Anniversaries

朗读者 邓清明 DENG QING MING

读本 望星空(节选)

朗读者 刘烨 LIU YE

读本 小王子(节选)

朗读者 潘建伟 PAN JIAN WEI

读本 我的世界观(节选)

朗读者 朱德庸 ZHU DE YONG

读本 写给童年的一封信

朗读者 靳尚谊 JIN SHANG YI

读本 遗嘱存目

1940年滕固校长寄言国立艺专毕业生

白石老人自述(节选)

中央美术学院成立献辞

代后记一 加强传统文艺节目创新

代后记二 惯性奔跑

返回总目录序言一

这段时间,身边许多朋友都在谈论《朗读者》。他们中有些是文学界的同行,但大多数从事的工作与文学并无直接关联。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甚至罕有交集的身份,然而当谈论《朗读者》、谈论节目里那些经典篇章的时候,他们的眼睛里流露着相同的情感,那就是温柔与感动。我愿意相信,在这一刻,我与他们共享着同一个幸福的身份,那就是文学的阅读者、人类心灵的倾听者。

我同时注意到,由《朗读者》而起的诵读文学经典的热潮,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媒体传播和好友热议的层面,它已经渗入了广大的人群,成为生活场景:许多城市都设置了“朗读亭”,每一个经过的人都可以走入其中,朗读自己喜爱的篇章并进行录制,他们的声音和形象将有可能出现在《朗读者》节目的正片之中。许多城市的“朗读亭”外都排起了长队,听说有读者为了录制三分钟的视频,在亭外耐心等待了足足九个小时。《朗读者》已经成了一道醒目的文化风景、一种引人深思的文化现象。它向我们证明,诚挚、深沉、优美、健康的内容,在今天依然能够获得普遍的关注,好的文学永远拥有直指人心的伟大力量。常有人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匆忙浮躁的时代,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平庸而匮乏。对于这样的观点,我只能部分地认同。当下的生活固然匆忙,很多时候,我们也的确面临着浮躁的问题;但即使出于种种原因,我们同自己内心相处的时间相对有限,人们依然会本能地渴望着纯粹、辽阔、有质量的精神生活。近年来,以《朗读者》为代表的一批文学文化类节目广受欢迎,正是因为它们引导人们放慢生命节奏,倾听内心的声音,顺应和满足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渴望。《朗读者》中出现的文本,很多是经过漫长时间检验的名篇佳作;即使是出于今人之手的篇章,此前也多已在读者间广为流传。它们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当得起“经典”二字。何为经典?答案可能有很多,但我想最直接的一条,就是它们拥有温暖而强劲的力量,能够长久不衰地体贴灵魂、拨动心弦,触碰到我们情感深处最柔软最深刻的部位。这种力量,并不会因时间流逝和年代更迭而减弱。《朗读者》里的许多篇章,都是我早年间的挚爱;那些熟悉的文字,关乎爱与恨、喜与悲、生与死、豪情与希望,曾经深刻地启示了、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很多年过去了,我发现,今天的年轻读者依然会为之鼓舞、感动;其中有许多句子,我至今能够脱口背诵,它们在新一代读者心中同样激起了深沉的回响。好的文学就是这样,它能够跨越年龄和代际的鸿沟,陪伴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在情感体验和文化记忆的代代传承之中,把种种高贵和美好的品质传递给无尽的后来人。

朗读,就是朗声诵读,是倾听自己的声音,也是倾听他人的声音。通过口的诵读与耳的倾听,汉语和它内在的气质、精神,以焕然一新的方式进入了我们的心灵。古老而常新的汉语,具有抑扬顿挫的独特韵律,这韵律不仅是美的,而且包含着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我们共同的情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朗读者》使阅读成了认同的过程,一个人在朗读中寻求更为广大的联系——通过这美好的母语,我们不仅彼此看见,我们还得以彼此听见,我们得以完成彼此身份的响亮确证,由此结成血脉相连、情感相通的共同体。

现在,《朗读者》里的故事和诵读篇目已被整理成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将有更多的读者阅读和朗读这些作品,从中感受真善美的力量,感受文学的力量。同时,这一切也是对包括我在内的写作者的提醒:一个人内心的声音在广大的人群中持久回响,这是世上最美好的事,这更是一份严肃庄重的责任。我们会更深刻地记住这份提醒,认真地写下去,把心交给读者,把更多的好作品献给我们的人民。序言二

二○一七年的时候,董卿女士邀请我参与《朗读者》节目的录制。我是一九二四年生人,年纪很大了,本来不接受媒体的采访和活动,但听到约我去吟诵,我就去了。在我的心目之中,吟诵是诗歌生命里边最重要的一部分,古人作诗大都是伴随着吟诵写出来的。我这么大年纪的人,从小都有这种吟诵的习惯。中国古典诗歌之美最需要以吟诵来传达,吟诵的时候,声调、音节的美感都会跑到你的头脑里、心灵里。吟诵久了,你不用专门学平仄、押韵,自然就学会合辙押韵了。我亲自体会到了古诗之美、吟诵之美,而现在的青年人,他们找不到一扇进去的门。我一辈子不辞劳苦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扇门打开,让大家都能走进去。

在我看来,《朗读者》也在扮演一个开门人的角色,它借由朗读的魅力来推广阅读,将最有生命力的文字普及于社会,将普通的读者都接引到最美好、动人的文学里面来。我认为这是《朗读者》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朗声读诵,往往是接近一篇文学作品最快、最直接、最深入的方式。

文学的力量是惊人的。《朗读者》之所以令我们感动,就是因为它将我们的人生与文学紧密牵连在了一起,它为所有世间的苦痛与无奈、热望与激情,都找到了最贴近的文字。在朗读的时候,我们的灵魂与文学家的灵魂遥相呼应,碰撞出兴发感动之力。我的一生有诸多不幸,遭遇了许多打击,文学始终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力量,是给我带来慰藉的源泉。我有了诗词,有了文学,便有了一切。其实,对每一个有感觉、有感情的人来说,都会是如此。《朗读者》第一季图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听闻受到大量读者的喜爱,我感到很高兴。这说明现在人们还是愿意阅读,愿意与文学亲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文学作品的历史颇为悠久,他们出版的图书囊括古今中外,给中国几代读者带来莫大影响。《朗读者》的出版,意味着他们又多了一种可以长久流传、影响深远的好书。今年,他们推出新一季的《朗读者》图书,我希望明年、后年,都能有新一季的图书继续出版,希望他们将推广阅读这件重要的事情长远地做下去。初心 Aspiration

什么是初心?初心可能是一种远大的志向:世界能不能变得更好?我要去试试。初心也许是一个简单的愿望:凭知识改变命运,靠本事赢得荣誉。有的初心,走着走着,丢失了;有的初心,走得再远,我们依然会坚定地去靠近它。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抛开一切世俗的附加,我们的信念和本心才是最为宝贵的,它存在于向善、向美、向真的追求当中。

初心在最开始的时候往往简单、朴素,但是它会慢慢长大,就像一颗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又仿佛站在零的起点,慢慢绵延成很长很长的道路。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所谓初心就是在自己所有的愿望、誓言和梦想当中,离自己的本心最近的那颗心。《朗读者》的初心也很朴素:用最真挚的情感、最美好的文字抚慰人心。2018,朗读依旧,初心不改。

走进朗读亭

2018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纪念日,我要朗读一段他的话送给我的同学们。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朗读者 孙有才(学生)

马克思的一生离不开他的妻子燕妮的支持与帮助。我们今天想朗读《致燕妮的信》节选。

我如能把你那温柔而纯洁的心紧贴在自己心上,我就会默默无言,不作一声。朗读者 田桥 付胜南(二十四岁,学生)

我想朗读的是马克思的作品《感触》节选。

我无法强迫自己顺应流俗,也不愿碌碌无为,听天由命。我要拥抱万里长空,我要把世界融汇于心胸。朗读者 黄蕊(三十三岁,学生)

初心是最初的梦想。

我从1951年就开始翻译马列著作了,直到2005年底,算起来是五十五年。马克思在高中时就立志要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所以我要对当代的青年说:你们青春的光辉、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为理想而奋斗。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我将卡尔·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献给你们——

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朗读者 宋书声(九十岁,译审、马列著作翻译家)朗读者 薛其坤 XUE QI KUN

从履历上看,生于1963年的薛其坤可谓顺风顺水:三十五岁晋升教授,四十二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四十七岁当上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四十九岁带领团队在实验室里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杨振宁称为“中国本土实验室里首个出现的诺贝尔奖级别的实验”,因此获得第一届未来科学大奖。他的许多科研成果被国际同行津津乐道,认为他战胜了“几乎不可战胜的困难”。

然而实际上,薛其坤的学术人生并非一路平顺。他从贫穷山村走出来,曾屡次考研失败,也曾因仪器条件所限,科研工作遭遇瓶颈,博士更是读了七年。在他闪耀的学术成就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对科学的热情与专注,以及超乎寻常的艰辛付出。

面对成就和荣誉,薛其坤谦和、低调;一旦回到工作和学生中,他又变得幽默、热情。如今,身为清华大学副校长,“把科研工作一步一步做上去,把学生一个一个培养出来”成了薛其坤最朴素的愿望。他期待未来的某一天,科学家不再和贫困、枯燥相伴,科学家也能成为年轻人的偶像。

朗读者访谈

董卿:我知道您来自山东临沂的一个农村家庭。您小时候就对科学感兴趣吗?

薛其坤:那个时候应该说是有一种朦朦胧胧的、很朴素的目标——要当一个科学家,那将是多么伟大!因为我们在学课本的时候会学到牛顿,会知道爱因斯坦,这些科学家给人类社会带来非常大的福祉。那时候在村里上学,把一棵树劈开,整棵树作为我们的课桌,凳子是自己家带的。从当时的学习成绩来讲,我最有可能考上大学,所以家里把所有的支持都放在我的身上了。

董卿:后来您就报考了山东大学的物理系。

薛其坤:是的。1984年是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我选择了考研究生。第一次,我的高等数学考了三十九分,第二次,我比较擅长的普通物理或者叫大学物理也考了三十九分,这两个三十九分让我非常郁闷。我就说,可能因为和别的成绩差别比较大,也正好暴露了我在基础知识上的短处,所以每一次考试都应该是把我的基础知识打扎实的一次非常好的机会。最后在大学毕业的第三年,我才考上了研究生。

董卿:1992年,您去了日本仙台的东北大学研究所开始读博,那是您人生非常艰苦的一段求学的经历。

薛其坤:那应该说是在我个人成长中最难的一段时间。我不懂日语,没有一个朋友,自己的夫人和孩子也不在旁边,更重要的是语言不通,所以学习高精尖的实验技术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你都听不懂话,怎么去学习呢?为此我经常受到导师的批评,而且这个批评带着一种蔑视的眼光。在一年的时间里,我有七八个月想放弃,想回家,想回国。

董卿:那段时间特别难熬,可能也是因为您碰到了一个特别严厉的导师——樱井利夫。

薛其坤:他是一个极其严厉的导师。他的实验室有个外号叫“7-11”,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早上7点前到达实验室,晚上11点以后离开实验室。偶尔一天,我找个理由说7点半到,他是绝对不会批准的。

董卿:困吗?

薛其坤:困啊,是真困。

董卿:有坐下来睡着的时候吗?

薛其坤:有。日本的厕所比较干净,我就把门关上,自己打个盹。经常会这样。

董卿:坐在马桶上打盹?

薛其坤:坐在马桶上打盹。时间还不能长了,得保证二十分钟出去一下,才可能没人注意得到。这是我当时觉得自己还挺聪明的一个主意。

董卿:您还记得让您最受不了的是什么?

薛其坤:我的一个小导师叫我花了三天时间,把几千上万个螺丝摆得整整齐齐,严格地进行分类,当时我最直接的感觉是,这是在侮辱我。但后来我发现,这种分类的锻炼为一个科学家基本素质的培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环境。

董卿:您的导师从什么时候起改变了对您的看法呢?

薛其坤:我做的第一个课题在一年半以后就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突破。现在回想起来,这个突破是他的实验室在日本东北大学接近三十年最重要的成果,所以我一下子成了他眼中的王牌,明星似的。

董卿:就是从最不受待见的成了他最得意的门生了。

薛其坤:最不受待见的,你表达得非常准确。可以说从丑小鸭变成了小天鹅。

董卿:是不是也激发了您自己对实验本身很大的兴趣?

薛其坤:你讲得太对了!读博士已经第六年了,我才终于接近或开始实现小时候或上大学时朦朦胧胧追求的理想和目标。那个时候我才开始体会到做科学研究的美妙。

董卿:您也不困了?

薛其坤:在正常情况下,十几二十分钟,我总是要出去吸根烟,但是当你采到精彩数据的时候,你才发现三个小时没吸烟了。追求科学给你带来的兴趣,真是可以让你忘掉时间、忘掉烦恼、忘掉周围。

董卿:我相信导师肯定也更加地欣赏你,而且器重你。

薛其坤:他也是个科学家,一看到他的学生开始走上这样正确的科学道路,他自然很受鼓舞,很感动,所以他马上要掏钱请我吃饭。(全场笑)

董卿:吃饱了吗?

薛其坤:吃饱了,他还请我喝酒了,喝了点啤酒,点了日本生鱼片,吃过吧?(全场笑)

董卿:这段生活在您的生命当中还是留下了一个烙印的,比如说,现在您也成了“7-11”教授。

薛其坤:是。我现在有一个非常强的理念就是科学强国,教育强国,培养最有竞争力的人才,所以我对学生要求更严,当然学生成才的概率就更高了。跟着我拿到博士学位的学生有七十七八个,博士后有十五个。

董卿: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可能是量子霍尔效应家族中最后一个重要成员,全世界很多科学家把发现它看作自己的一个奋斗目标。

薛其坤:是的。一百三十多年的量子霍尔效应研究历史中曾经出了四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们的工作都是需要磁场的量子霍尔效应,咱们发现的这个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是唯一一个不需要磁场的量子霍尔效应。因此当这个概念出现的时候,全世界可以说最顶尖的研究组都想攻克这个难题,像日本的东京大学、德国的维尔茨堡大学、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董卿:但最后,是您的学术团队首个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薛其坤:是,因为我有一个理想,就是不辜负国家的支持,争取攻克这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难题。

董卿:您今天的朗读是要献给谁呢?

薛其坤:我想献给我们清华物理的奠基人——第一任物理系系主任叶企孙先生,以及为我们中国物理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诸多前辈们。叶先生是物理学的大师,他培养了像王淦昌、彭桓武这样的“两弹一星”的功勋人物。

董卿:“两弹一星”的二十三位功勋科学家当中有一半以上是叶企孙先生的学生,所以他也被人们称为“大师的大师”。

薛其坤:今年是他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所以这次节目刚好是对叶先生的一个非常好的怀念的机会。

董卿:大学之道在清华大学物理系的这群先生们身上得到了印证,那也是他们的初心所在。而如今,这份初心应该属于所有中国的当代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对青年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做实干家。这也是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应该遵循的道路和坚持的方向。读本 礼记·大学(节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光明的德行,在于使人革旧更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人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沉静,沉静才能够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才能够思虑详审,思虑详审才能够有所收获。万物都有根本有枝末,万事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显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自己的品性;想要修养自己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本心;想要端正自己的本心,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通过对万事万物原理的探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本心才能端正;本心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家庭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使意念真诚,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恶臭的气味一样,也像喜爱美色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这样才能使自己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不苟。小人在平时为非作歹,做尽坏事,及至见到君子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的邪恶行径,而显示其如何善良。殊不知,别人看自己,就像看见自己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内心的真实总要表现到外面的,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不苟。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你,十只手指指着你,这是多么可怕啊!”财富能装饰房屋,道德却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而身体自然舒泰安康。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修身要先端正本心,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偏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被不端正念头所困扰,就会心不在焉;虽然在看,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不知道食物滋味。这就是说,修身必须要先端正本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好自家在于先修养自己,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过分偏爱;对于自己轻贱和厌恶的人,往往会过分轻贱厌恶;对于自己敬畏的人,往往会过分敬畏;对于自己同情的人,往往会过分同情;对于自己轻视和怠慢的人,往往会过分轻视和怠慢。因此,很少有人能做到喜爱某人同时又知道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同时又知道那人的优点。所以有俗话这样说:“人不知道自己孩子的过失;人看不到自己庄稼的茁壮。”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治好自家的道理。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治理国家必须先治好自己的家庭,是说连自己家人都不能管教好而能管教好别人,这是没有的事。所以,有修养的人不出家门就能完成对整个国家的教育。对于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于兄长的孝敬,可以用于侍奉尊长;对于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对待民众。《康诰》说:“爱人民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内心真有这种仁爱的追求,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要知道,没有谁先学会了养护孩子再去出嫁的啊!一家仁爱,一国人受到感化,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人也会受到感化,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人就会受到影响,纷纷作乱。其关联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作:一句话就会坏事,一个人就能安定国家。尧、舜用仁政统率天下,老百姓就跟着学仁爱;桀、纣用暴政统率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学凶暴。国君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会依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君子,总是自己先做到,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这样做,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这样做。如果自己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所谓平定天下在于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兴起孝顺自己父母的风气;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形成敬长的风气;在上位的人怜恤孤幼,老百姓也同样不会背弃这一美德。所以,君子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凡是处于上位的人的某种作为为我所厌恶,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处于下位的人;凡是处于下位的人的某种作为为我所厌恶,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处于上位的人;我若厌恶前面的人的作为,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后面的人;我若厌恶后面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前面的人;我若厌恶右边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左边的人;我若厌恶左边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右边的人。这就叫作“絜矩之道”。

〔本文由薛其坤与张礼(九十三岁,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向涛(五十五岁,中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学家)、朱邦芬(七十岁,中国科学院院士、凝聚态物理学家)、周树云(三十八岁,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2017年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一起朗读。〕《大学》描述的是战国秦汉时代理想的君子教育,或者说是大学教育。《大学》中所谈的是君子精神的建设,就我们今日来说,它对于我们国民精神的建设具有特别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徐建委朗读者 徐卓 XU ZHUO“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1990年,这首《一个真实的故事》唱遍了大江南北。正如这首歌的名字一样,它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

歌中所唱的女孩叫徐秀娟,从小和家人生活在黑龙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扎龙湿地。徐秀娟是中国第一代养鹤人徐铁林的女儿,从扎龙湿地保护区成立的那天起,他们一家人就成了那里的丹顶鹤守护人。1986年,徐秀娟来到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1987年9月15日,徐秀娟为了寻找一只走丢的丹顶鹤,不幸在复堆河中溺水,年仅二十三岁,将生命献给了一生热爱的养鹤事业。徐秀娟牺牲后,弟弟徐建峰接替姐姐继续守护丹顶鹤。然而让人心痛的是,2014年,徐建峰和他的姐姐一样,倒在了沼泽地里,也为那群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徐卓是徐建峰的女儿,“中国第一位驯鹤姑娘”徐秀娟的侄女,徐家的第三代养鹤人。她今年二十三岁,跟姑姑去世时的年纪一样大。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毕业后,她告别繁华都市,回到了扎龙湿地保护区。她说:“只有在这里,我才能找到内心的安宁。”她决心沿着爷爷、姑姑和爸爸的足迹前行,延续自己的家族与丹顶鹤长久的缘分。

朗读者访谈

董卿:刚才在介绍你的时候我们先听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你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什么时候?

徐卓:四岁左右。这首歌都不能在家里放,一放奶奶就会很难过。那个时候,我对生死的概念也不太明白。

董卿:等你慢慢长大以后,你了解大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徐卓:我觉得大姑是个很有韧性、很执着的人。

董卿:为什么这么说呢?

徐卓:大姑的日记里有一句话:“我可以不要金钱,不要家庭,不要地位,不要我应得的一切,甚至连命也不要了,但我不信女子不能干一番事业。”当时和她一起去盐城保护区建设的很多同伴因为条件太恶劣放弃了,而大姑在那里坚持了下来,还写下了这句话,对我的触动挺大的。

董卿:我在徐秀娟的日记里还看到她曾经非常非常仔细地用图示记下了鹤卵孵化的整个过程,真的很生动:从一点点地破壳,一直到最后的孵化。一般孵化一个鹤卵大概需要等多长时间?

徐卓:三十二到三十三天,挺准的。现在是学校老师有一个固定的系统教给我,但这个三十二三天是大姑他们那代人自己总结的。所以我觉得他们那会儿真的是很难。(掌声)

董卿:我还看到一篇日记,她说:“它又一次挣扎着站起,接着就蹬着两条腿死去了……小雏鹤死前几分钟,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我的心都要碎了,我痛哭着掰开它的嘴,见里面有血,我试图把血吸出来,但吸不出。”会不会是这样的事情促使她后来下决心要去大学进修,去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

徐卓:是的。她特别重视学习,但那会儿我们家很穷。我爷爷是一个很正直的人,小时候爷爷带我在扎龙村长大的地方是一个小土坯房,但是我过得很快乐。听我们老师和当地的村民说,在丹顶鹤快要濒危的年代,有日本人收购丹顶鹤蛋壳作为收藏品。两枚卵就可以换一辆别克小轿车,但我爷爷从来没这么做过。之后大姑去东北林业大学进修,学杂费全是靠自己四次献血换的钱支撑的。

董卿:她后来学业完成得好吗?

徐卓:我大姑是十一门功课全优,并在两年之内把学业全部完成。

董卿:大姑走的时候二十三岁,这么年轻,就跟你现在的年龄差不多吧?

徐卓:对。当时爷爷奶奶真的感到天塌下来了一样。(流泪)

董卿:但是,你姑姑走了以后,没想到你爷爷居然会动员你爸爸回到扎龙湿地,继续做守鹤人。

徐卓:(点头)其实也不算爷爷动员。保护区建设之初,我们家就是全家总动员,我爸自然也会跟鹤有接触。我小时候特别不懂事,因为他每天需要在野外工作很长时间,脖颈后面有一块儿被晒红了,晒到有点儿类似桌木的红棕色。我还嘲笑他说:“爸,你瞅你晒得跟烤猪肉似的。”现在想想,真是挺难过的。

董卿:他在扎龙工作了有十多年吧?

徐卓:十八年。

董卿:正好是你的一个成长阶段。

徐卓:所以他根本没有时间照顾我。我就在哈尔滨上的大学,学校离家很近,到分别的时候,爸爸在宿舍门口,眼圈都红了。我很少看到我爸爸哭,他还很好面子:走廊是暗的,他还把墨镜戴上了。当时我觉得又搞笑,又挺想他,是一种很难受的感觉。(流泪)

董卿:爸爸走了之后,爷爷奶奶怎么会舍得让你再回到扎龙?

徐卓:爷爷奶奶其实是舍不得的。

董卿:我觉得他们肯定舍不得。

徐卓:一开始,他们,包括妈妈都挺反对的,因为爸爸走得太突然了,都没有给我机会跟他告别。我挺想他的。

董卿:我觉得你是个特别勇敢的姑娘,扎龙湿地毕竟是家庭的一个伤心地,很多人可能无法直面它。

徐卓:我总觉得如果我继续干他的这份事业,就好像爸爸还在我身边指导我一样。有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只鹤起飞,我就感觉爸爸在我身边,观察、监督着我工作。

我大姑是在盐城牺牲的,而丹顶鹤是从盐城保护区开始迁徙的。每年奶奶都会问我:“鹤飞没飞回来呀?到没到达这块儿住啊?”他们总感觉鹤飞回来时,大姑也跟着飞回来了。

董卿:爸爸出事之后,你放弃了保研,转到了林业大学学习野生动物专业?

徐卓:对。

董卿:这个很重要的人生选择的初心是来自哪里呢?

徐卓:这种初心就是,每当我遇到什么事,考虑要不要继续做、继续走下去的时候,我都会提醒自己记得当初是为了什么出发的。我爷爷说:“干事就是你记住你干的事,不要被别人戳到脊梁骨。”我爸爸总说:“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我希望我能活成我最初期待的自己心中的样子,而不是活成别人期待的我的样子。

董卿:你想要为大家读一篇什么呢?

徐卓:我想为我的家人朗读张抗抗老师的《白色大鸟的故乡》。

董卿:她写了自己对扎龙湿地的渴望。她说,世界上从来没有一种动物能够有这么美的姿态。这些你都见过。

徐卓:造物主比较钟爱鹤,尤其是它伸展翅膀集体飞翔的时候,场面特别壮观。

董卿:你的爷爷年轻时,丹顶鹤已经濒临灭绝;现在,扎龙的丹顶鹤达到八百多只,要再次谢谢你,谢谢你的爸爸、你的姑姑、你的爷爷奶奶,以及所有为了保护这些野生动物而付出努力的人们。谢谢你们!

徐卓:谢谢您!读本 白色大鸟的故乡张抗抗

很多年一直想去叫作扎龙的那个地方。

扎龙那个地名已在耳边盘旋了许多年,带着沼泽地深处水的腥味与草叶的湿润气息,海绵般柔软地吸取了我内心的向往。

只是因为那些白色的大鸟——丹顶鹤。

许多年前我曾见过它们奇妙的舞蹈,许多年里我在天空中寻找它们的踪影。每年早春,它们以家族为单位,两三家结伴而行,从江苏盐城返回齐齐哈尔市郊的扎龙湿地繁衍育雏;秋风霜寒,它们带着已经学会飞行的幼鹤,返回盐城的海边滩涂过冬。那是一条多么漫长而遥远的飞行路线,一年一度乐此不疲的远征与悲壮巡回。每次飞机穿行于高空,我都期盼在天上的云层间与仙鹤们相遇——它们飞得如此之高,以至于站在地上的人们,从未能仰望到它们飞行的姿态。

所以我是一定要去扎龙的。“扎龙”为蒙古语,是“扎兰”之音转,意为饲养牛羊的圈。扎龙位于黑龙江松嫩平原,乌裕尔河下游湖沼苇草地带,原为渔区,是中国目前面积最大的芦苇沼泽湿地。一九八三年建立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一九八七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发源于小兴安岭西麓林区的乌裕尔河,被冬季丰厚的大雪滋养;开春后水量充沛,浩浩荡荡穿过广阔的山地平原,流经齐齐哈尔一带下游地区,已无明显河道,逐渐与苇塘湖泊连成一体,然后流入龙虎泡、连环湖、南山湖,最后消失于杜蒙草原。

失去了河道的乌裕尔河,下游的河水漫溢而成旷然无际的淡水沼泽——漂筏甸子、苇荡、苔草、藻类……年复一年蓬勃生长,终于成为一片专为丹顶鹤以及其他大型鸟类、鱼类构设的天堂。谁能说迷失的乌裕尔河,不是由于领受了上天的旨意,才有意在扎龙一带滞留徘徊不去的呢?也许需要很多年才能参悟,那些貌似迷途与涣散的大水,其中蕴藏着自然之神所授的怎样的玄机与奥秘?我们无法得知那些白色的大鸟,究竟是在哪一年的一个温暖的春日,如天上的白云一般飘来,轻轻降落在碧绿的苔地上,然后轻歌曼舞、筑巢产卵……当我来到这里的时候,我眼前的这片绿色沼泽,已成为白色大鸟年年不离不弃的圣地和家乡。

如今在扎龙自然保护区内,栖息着本地鸟类二百六十余种,以大型游禽涉禽例如丹顶鹤、白枕鹤、白鹭、草鹭,还有候鸟旅鸟例如野鸭、大雁、雀类为主;鱼类四十六种,昆虫二百七十七种,还有麝鼠、雨蛙、蚌、鳖,等等——在眼前静谧安然的湖沼芦荡中,潜藏着一个何等自由喧闹而巨大的动物乐园。丰茂密实的苇草犹如层层叠叠的墙,在我的视线中看不见一只大鸟。无人的湿地为野生动物设立了一道道天然屏障,将人类无处不至的侵入脚步,阻挡在陷阱一般克敌制胜的沼泽地之外了。

在扎龙湿地,参观的节目其实颇为丰富:录像室可观看扎龙保护区的专题资料片;在野生动物标本厅,可见到生活在扎龙的几十种大鸟形态优美栩栩如生的标本;还有人工饲养在笼中专供观赏的世界各地的仙鹤种类;最后将见到冬夏常年驻寨扎龙的成群丹顶鹤留鸟。

登上保护区管理局专为观鸟所建的五层楼高的望鹤楼,只见碧水连天,芳草连天;水外有水,水天一色;湖面上浮漾着一圈一圈若隐若现的“涟漪”,波斯地毯图案似的静止不动。管理局的李长友局长说:那是野生菱角,开花时节,湖面就会变成一片金黄。

从望鹤楼五层平台的望远镜镜头里,我终于远远地见到了两只东方白鹳。它们蜷在一根木桩顶上搭起的草窝里,正在喂养刚刚孵化不久的雏鸟。据说这种鸟专栖于树顶,但沼泽无树,扎龙人为“引凤”而特地架起高高的树桩,搭起密密的窝巢——尔后苦等长达八年之久,终有一对儿白鹳自远方飞来,从此留守不去,将扎龙视为故园。在保护区内碧绿的堤埂上,我看见一只雪白的雌天鹅,正在一块高地上的阳光下耐心孵卵,雄天鹅却在堤下的水草边,泰然梳理羽毛……

今年春夏齐齐哈尔遭遇大旱,为保护湿地的自然生态,市政府紧急决定,调放上游水库及嫩江水源,为扎龙湿地大量补水,那是东北平原之肺,黑土地重又顺畅呼吸。在沼泽的边缘静静谛听,苇草深处传来声声鹤唳,如长笛婉转、小号脆昂,远播天外。通灵仙鹤

这是扎龙保护区的一项“绝活”——丹顶鹤留鸟的飞行表演。

那群白色的大鸟,从湿地边缘一处高地上的“放飞场”中结队走出来亮相的时候,一个个长腿长颈,昂首挺胸,洁净而矜持;一身素衣白衫配一顶精巧的小红帽,活像英勇潇洒的斗牛士。它们眺望远方,遥望长空,静默地各就各位等待出发。忽听旁侧的养鹤师傅发出一声类似鹤唳的长鸣,那几十只大鸟先后拉开距离,踮起脚尖,张开阔大的白色翅膀,呼扇着悠悠起飞;一阵强大的气流,如风如雨,从我头顶掠过,我的头发被吹起来,裙子被掀起来;那个瞬间我看清了它们巨大的白翅上,镶满了黑色的羽花;眼前飞旋的白羽如雾气升腾,一时遮天蔽日;须臾间,洁白的鹤群已迅速升空,前后错落有致,一顶顶小红帽破云领先,长脖似剑,长腿如桨,舒展的翅膀柔软轻盈如朵朵祥云,飘飘欲仙;惊鸿一瞥,蓝天下只见一道道银光闪烁,那不是鹤在飞翔而是云在飞扬……

那个时刻,北国的天空中,云朵忽而隐没不见,被盘旋的白鹤覆盖了。

那个时刻,北国的夏季,清凉的大雪纷纷,如旗如席,迎风漫卷。

我从未见过近在咫尺的美丽大鸟,如此生机灵动,翩然乘风翱翔。

它们像一群崭新的超音速机群,在蓝天下进行着庄严而优美的飞行表演,间或变换姿势和队形,彼此配合默契;它们像一群天外来客,白色的精灵与天使,因对地球情有独钟而不思归去;它们硕大的翅膀从空中掠过,转了一个大圈儿,在地面投下移动的暗影,然后缓缓地缓缓地下降,一只接着一只,落在远处翠绿的沼泽地里。

丹顶鹤降落的姿态也是极为优雅的——在下降的过程中,逐渐减小翅膀舒展的幅度,慢慢收拢身后那两支硕长的“起落架”,就在即将接触地面的一刹那,身子前倾,弯曲的双腿迅即伸直,然后稳稳站立。此时巨大的翅膀已全部合拢,几近天衣无缝地覆于背部,翅膀张开时那边缘上黑色的羽花,犹如一把收起的伞,变成了一撮黑色的尾翼自然垂落——这一系列动作完成得如此漂亮而利索,令人叹为观止。

却有一只“逃飞”的懒鹤,一直留在草地上东张西望地溜达。它用长喙调皮地啄人,然而你进它退,依然保留着对人的高度警惕。丹顶鹤是一种温和却极为机警的大鸟,我无法抚摸和亲近它。在鹤类驯化场,专为白鹤“接见”并与远方来客留影而设立的园中,扎龙鹤群中那一位最聪明漂亮的超级明星,从笼中款款走出,一派训练有素的国际模特风度,然后轻轻迈上树桩,长长的黑颈随之昂然翘立,迅速摆好了与人照相的架势,仪态万方。听得相机咔嚓一响,便不耐烦地走下树桩,掉头而去。只有在池塘边洗澡的一群雏鹤,乳黄色的羽毛未丰,浑身湿漉漉地滴着水珠,摇摇晃晃地追来逐去地玩耍,一副未历世事、天真无邪的模样……

在扎龙保护区内的世界珍贵鹤类展览园中,见到形态各异的多种美鹤。其中有一只蓝灰色的赤颈鹤,来自印度和斯里兰卡,身材奇高几乎像一只幼年长颈鹿,羽毛油亮线条流畅,红颈银衣,头顶一朵菊花状的帽冠,每一根挺拔的冠须都金光闪烁,犹如一顶金质皇冠。故而步态傲慢,颇有王者风范。赤颈鹤生性凶猛,忽抬头昂然长啸,声如洪钟……

都说鹤通人性,一夫一妻制终身相守。雌鹤每年春季产卵两枚,若遇意外事故,雌鹤还会再次产卵两枚,直至成功孵化,可见仙鹤的天性中具有计划生育意识。鹤蛋呈灰白色,上有浅褐色斑点,由雌鹤与雄鹤轮流孵化,共同养育幼雏,夫妻恩爱平等,令人钦羡。只是听说曾有一只雄鹤因常常外出拍电视上镜头,受到外界诱惑,竟然移情别恋,跟另一只雌鹤远走高飞。它的“原配”痛心至极,在扎龙老窝上空久久盘旋,风声鹤唳,凄厉悲怆,哭声催人泪下,最后这只雌鹤不得不离开扎龙这个伤心之地,不知去向……

扎龙湿地的丹顶鹤群中,有过多少感人至深的亲情友爱呢?然而,仙鹤有爱,却不会有恨。面对至情而圣洁的仙鹤,人类是否多少会有些愧疚呢?鹤的舞蹈

我相信自己与鹤是有缘的。六十年代末从杭州到北大荒下乡时,我报名的那个农场,就叫作鹤立河农场,隶属鹤岗市。想来在很久以前,三江平原湿地上,一定曾经自由地生活着许多许多白鹤灰鹤,那地方因鹤得名。

但我到达鹤立河农场的连队时,几乎已经见不到鹤的踪影了。水库边草甸深处,偶有一只白色的长脖老等,细脚独立、低头于浅水觅鱼。有人走近,它便伸开翅膀迅速仰天起飞,单腿忽而变成两根,垂直悬挂于身后,瘦腿伶仃,白羽飘飘,大有仙风道骨之态。那一刻我几乎惊呆,尔后激动不已,从此固执地将此鸟认作白鹤,以给自己一点心里安慰。

但事实上,那时候三江湿地正被大规模开发成农田,鹤立河早已徒有虚名了。一九七七年,我带着关于白鹤之梦的破灭与一线尚存的人生理想,来到哈尔滨读书后又留在那儿。有一天,在事先完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境下,白鹤突然出现了——它们以舞蹈的姿势,猝不及防地闯入我的视线。那是我生命中值得庆贺的幸运日,后来的岁月中,它仍不断地令我陶醉与回味。时隔二十余年,当时的情形仍清晰如初、历历在目。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个春天的清晨,我与一位邻居大姐约定去哈尔滨市动物园晨练。我们似乎是被一阵阵嘹亮的号角,或是高亢的呼唤所吸引,闻声走到了一座高大的丝网笼前。那一刻我的呼吸都几乎停止了,我看见了一群白色的和灰色的大鸟,不,是一群真正的仙鹤,正在笼中翩跹起舞——

银衣白裙飘飘,身材修长流畅,长颈长腿灵巧敏捷,灰褐色的眼睛彼此深情地凝视对方——它们几乎具备了天才的舞蹈家应有的一切优势,还有内心热烈而疯狂的激情。它们在清晨的第一线阳光中从容地展开了巨大的羽翼,然后轻盈地弹跳,凌空扑转,就像踩着音乐的节拍,一步都不会乱了方寸。伴奏的音乐流淌在它们的血液里,我们人类是听不见的。一只白鹤高雅地踮起足尖,将长喙伸向太阳的方向,一次又一次,总是与其他的鹤擦肩而过,然后一个华丽转身,在笼中奔跑翻腾,掀起一阵忧郁的尘雾——这是白鹤的单人舞,高傲而又孤独;而双人舞的风格则完全不同,那是热情奔放而又光焰四射的:双鹤颈项相绕,四足灵巧地此起彼落,每一个动作都是互相呼应的,就像人类的拉丁舞那样配合默契;它们不停地追逐嬉戏、扇动着翅膀换位拍打,像是在拥抱与抚慰对方;鹤似以腾跃示欢喜、以展翅示仰慕、以交颈示情爱、以啄羽示亲近;那般缠绵悱恻、难舍难分;那样扑朔迷离、如影随形;鹤在舞蹈时,在天地间释放了它求偶的全部渴望与爱意,忘我忘情如痴如醉,令观者惊羡而自愧不如。当笼中所有的鹤们都一同起舞时,犹如风起云涌电闪雷鸣,一场气势磅礴而壮美的集体舞开始了,整个笼子似乎都在震撼。我听见了雄浑的交响乐,还有旷野春风的呼啸;然而,眼前白鹤的狂舞却旁若无人,依旧悄然无声地进行着。

那一刻我相信天下所有见过鹤舞的人,都会被它们的真诚率性而深深感动。也许再没有哪一种动物,能比鹤的舞蹈更奇妙更精美更富于感情色彩了。二十多年前我曾见过笼中之鹤的舞蹈,从此终生不忘。但也因而有一丝悲哀挥之不去,我只能想象着那些栖居在蓝天野地的鹤群,大自然辽阔的舞台,会使它们的舞蹈更加舒畅与自由。

在扎龙见到一位春夏常出没于沼泽,业余拍摄野生鹤群的企业家王克举,并参观了他自费建立的扎龙梦鹤苑主题公园。前后十余年,他拍下野生鹤冬夏生活形态图片近万幅,在梦鹤苑几排红砖平房的白墙上,悬挂着几百帧扎龙丹顶鹤与大天鹅的艺术摄影图片。色彩光影、雪雾水波、鹤立鹤飞鹤鸣鹤舞,千姿百态,让人流连忘返。

有人以这种方式,将仙鹤自创自演的舞蹈,在镜头中永久珍藏。

当然还有更为重要的另一种形式的挽留,留住湿地沼泽——适宜野生丹顶鹤居住的自然生态环境。齐齐哈尔市政府及扎龙保护区,在这二十多年间已是竭尽所能,不遗余力。李局长告诉我,扎龙的当务之急,需要设法将苇荡中遗存的几十家农户,全部迁出保护区。

北大荒是仙鹤的故乡。据悉,当年知青大量开垦的湿地,近年已陆续退耕还草。

我相信自己是与鹤有缘的:我的两个侄女(我事先并不知情),公爹为她们各自起名为鹤立与鹤飞——愿以此怀念那些美丽的白色大鸟,再不会被我们忘却或忽视。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张抗抗散文》

张抗抗具有坦诚、旷达、优雅的性格和气质,散文似乎更合于她的这种性格和气质的外化。她曾说过:“小说是我,散文更是我,虚构的小说,真实在生活本质,而散文,本应是一个里里外外透明的真实。”她出生于庚寅年,属虎,“人有虎性,虎虎而有生气”“写作时留着虎性”。有趣的是,这生生虎性,又使她独具中国士大夫高雅美学特性的散文,增添了虎虎生气。——原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原《当代》副主编 汪兆骞朗读者 姚明 YAO MING

他是很多年轻人的偶像。他的初心在十七岁那年盛夏被点燃,从此他为荣誉而战。从中国男篮最优秀的球员到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NBA)的超级球星,从上海大鲨鱼俱乐部老板到中国篮球协会主席,他在篮球的世界里不断重塑自我,也不断体会着真正的体育精神。

姚明是中国球迷公认的传奇人物。他二十二岁夺得中国职业篮球联赛(CBA)总冠军及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奖,打出几乎无人可敌的战绩;同一年的美国职业篮球联赛选秀中,他以状元秀身份被休斯敦火箭队选中。职业生涯中曾连续六个赛季入选全明星阵容,堪称美国职业篮球联赛最成功的中国球员。2011年退役时,他被称为“二十一世纪以来全世界最好的中锋之一”。

姚明一路遭遇的挑战和骂声非常人可比。他曾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中遭遇低谷,忍受伤病和多年季后赛首轮不胜的煎熬;他还是中国男篮近十年的支柱,要兼顾两头的高强度赛事;后来,他成为上海东方大鲨鱼俱乐部的老板、中国篮协主席,每走一步都会迎来无数的质疑。这一切,姚明都扛了过来。他既保持了中国人谦逊低调、勤恳刻苦的传统,又有诙谐幽默、睿智亲和的一面,他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对“中国运动员”的成见。

朗读者访谈

董卿:你和篮球最初的渊源应该从小就有了?

姚明:我父母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运动员,我们住在体育大院里,楼上楼下都是其他体育项目的叔叔阿姨。周围一起玩的孩子也像我这样是所谓的“体二代”。(笑)虽然我们的项目不一样,但从同事和邻居的嘴里也能听到“你父母过去是非常优秀的运动员”,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当然会以此为豪,以父母为榜样,希望有一天也可以像他们那样。

董卿:所以你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球衣是十一号,但其实你的第一件球衣是十五号,是你父亲的球衣号码?

姚明:过去是这样的。

董卿:的确有一种传承在其中。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真正从篮球中获得快乐的?

姚明:我忘了是什么时候了。那年夏天在训练,我突然感觉那种声音很美妙,是什么声音呢?当我们在场上奋力奔跑的时候,耳边会传来空气流动的声音,“呼呼呼”地响;当我们的球鞋在地板上摩擦的时候,会发出很尖锐的声音;还有篮球被投入篮筐里刷网而过的摩擦声,或者篮球弹筐而出时金属发出的声音。当你的神经高度集中、全力以赴的时候,实际上心里是非常非常安静的,只有在这样的时候,你才能听到那种声音。

董卿:它激发了你内心的一种爱吗?

姚明:对。

董卿:我记得2008年奥运会之前的几个月,医生就告诉你:你的左脚骨裂,有几套治疗方案。可是你的回答非常坚定:任何的治疗方案都要把奥运会放在第一位。

姚明:我相信世界上任何一个有机会在自己家门口参加一次奥运会的人,特别是自己在里边承担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时,都会做这个抉择,只要这个国家有足够的凝聚力。我相信我们作为这个国家的每一分子都会这么做的。(掌声)

董卿:我们每个人之所以会做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我们心里有一种荣誉感。

姚明:应该是的。但是,赢了叫荣誉感,输了叫什么?

董卿:你不是很喜欢特奥会运动员誓词中的一句话吗?“让我去获胜;如果不能获胜,让我勇敢地去尝试。”

姚明:我至今还记得,那时距离出发去2000年悉尼奥运会还有大概几周吧,我们住在运动员宿舍楼里。我忘了是哪一层楼了,只听到走道里有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后来我知道了,那是有人在最后一刻被刷掉了。那声嘶号一直留在我心里。他们付出了同样多的代价,付出了同样多的心血,他们是失败者吗?体育本身就是竞争,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淘汰了无数人,正是那些离开的人包括和我们竞争的人成就了我们。

董卿:伟大的队员有时候是伟大的对手塑造出来的。胜利和失败同样具有价值。

我这儿有一些你受伤的记录,其中有这样一个描述:切断脚跟和大脚趾上的骨头,切断的地方用新的钉子固定,去年打进去的三根钉子要拔出来,把骨头上的碎片复位,用股骨的组织复位,用钢片钉子重新固定。

姚明:最难以承受的是每次在康复中所经历的心理压力。一旦受过伤之后,实际上人对于受伤那一下的疼痛是有记忆的。当我们再重复做这个动作的时候,我们心里会有这样一个阴影挥之不去,这是我们最最最最痛苦的地方。

董卿:你有在康复之后觉得恢复不了而绝望的时候吗?

姚明:最后一次啊。(屏幕播放姚明退役发布会视频资料,姚明说道:“去年年底,我的左脚第三次应力性骨折。作为篮球运动员,我将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正式退役。”)

所以我很简单地做了一个选择——退役。

董卿:在退役之后,毫无疑问,你打开了生活的新大门。但是有一点我很好奇,你曾经说过:“我应该不会像其他球星那样在退役之后去买下一支球队。因为那牵扯了太多的商业和利益,还有太多的政治和黑暗面。而这些都是我不喜欢的。”可是你食言了,你拥有了上海东方大鲨鱼俱乐部。

姚明:人是在变化中的,而且我学会了一件事情,就是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而要以社会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因为生活和社会不停地在前进,不停地在变,我们要跟上它。你追求的到底是地位,还是你完成了什么事。我认为很多时候,初心最终是使更多人认同,并且认同的不是头衔,不是地位,而是大家真正可以去模仿、喜欢、运用,并对大家真正有益的东西。可以是科技的力量,可以是文学的力量,也可以是我们体育的力量。

董卿:初心的形成也许很简单,但是它的完成却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今天要朗读什么呢?

姚明:《真实的高贵》。

董卿: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篇文章呢?

姚明:这篇文章非常符合我们体育精神。我们用一百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国的奥运三问,我自己给自己提出了第四问: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可能再过几年,真正会有“00后”的球员加入国家队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去了解,他们是否愿意全身心地为了中国、为了这面旗帜去奋斗。体育运动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重要的是发掘自己内心的力量。

董卿:你想把这段朗读献给谁呢?

姚明:献给我们所有体育人和体育爱好者吧。读本 真实的高贵佚名

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每个人都是领航员。

但若仅有阳光而无阴影,仅有欢乐而无痛苦,那就不是人生。以最幸福的人生为例——它是一团相互缠绕的纱线。丧亲之悲与幸事之喜接踵而至,使我们悲喜交加,连死亡本身也会令生命更加可亲。在人生的清醒时刻,在悲痛与失落的阴影下,人们与真实的自我最为接近。

就人生或职业而言,性格的作用比智力大得多,头脑的作用不如心灵,天资则不如由判断力所掌控的自制、耐心和规矩。

我始终相信,当一个人开始追求更严肃的内心生活,他的外在会开始变得更朴素。在一个奢侈浪费的年代,我期望能向世人说明,人类真正需要的东西少之又少。

悔恨自己犯下的错误,直至不再重蹈覆辙,这才是真正的悔悟。优于别人,并非高贵。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林克 译)

这篇《真实的高贵》流传甚广,尤其是文章最后一句,激励和鼓舞了许多人。人们通常认为其作者为海明威,但经考证,并非如此。文中大量段落都摘引自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的作品,还有一些句子则可能是年代比较久远的谚语。不过,人们误认为这篇文章为海明威所作,也并不让人意外。因为海明威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硬汉形象,他们在重压之下保持风度,从不叹气,更不会祈求怜悯;他们对抗命运,战胜自我,是一个个真正的高贵的人。——编者朗读者 宗庆后 ZONG QING HOU

1987年,四十二岁的宗庆后亲手把“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的牌子挂在一栋不起眼的灰色小楼上,彼时他未曾预想,这家只有三个人的校办企业,未来竟能成长为一个年销售额几百亿的商业帝国,改变中国饮料市场的格局。

这家校办企业就是娃哈哈食品集团的前身。创业初期条件十分艰苦,宗庆后带领两个老师,简单地粉刷了一下墙壁,买了几张办公桌椅,就开张了。他戴着草帽,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叫卖汽水、冰棍和文具。他风里来雨里去,干劲十足。两年后,企业员工已逾百人,他抓住市场机遇,研发出了自己的产品——娃哈哈儿童营养液。这款产品一经面世便迅速走红,成为一代中国人的童年记忆。1991年,宗庆后做了一件大胆的事,他用八千万兼并了拥有两千多名职工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自此,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宗庆后的事业迅猛发展。2010年起,他四年间三次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榜首。

胆大心细、心无旁骛、勤劳坚韧,这些宝贵的品质让宗庆后成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发家后的他依旧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饮食简单,着装毫不起眼,出差向来都会选择经济舱。或许,他追求的从来都不是金钱与享受,而是一份人生的事业。

朗读者访谈

董卿:您是坐飞机来的还是坐高铁来的?

宗庆后:坐飞机来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