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缺陷与遗传性疾病的检验诊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4 04:32:31

点击下载

作者:金龙金,唐少华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出生缺陷与遗传性疾病的检验诊断

出生缺陷与遗传性疾病的检验诊断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出生缺陷与遗传性疾病的检验诊断/金龙金,唐少华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ISBN 978-7-117-20739-3

Ⅰ.①出… Ⅱ.①金…②唐… Ⅲ.①先天性畸形-新生儿疾病-诊断②新生儿疾病-遗传病-诊断 Ⅳ.①R726.204 ②R722.110.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00940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常见疾病检验诊断丛书出生缺陷与遗传性疾病的检验诊断

主  编:金龙金 唐少华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0739-3

策划编辑:兰南

责任编辑:马瑛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序 一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检验医学和临床实验室技术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方面,新的检验项目推陈出新、方法性能不断提高、各种自动化仪器把多种方法学有效地整合,实现了检测自动化、信息化、集成化;另一方面,检测手段不断深入,从疾病表型到基因变异,分子诊断让更多的病因变得清晰,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检验为个性化医疗奠定了基础,使临床诊疗更加有的放矢,更为合理有效。因此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大数据时代对疾病本质和过程的正确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临床实验室提供的体外诊断信息。

临床医生越来越多地依靠实验室检测结果诊断疾病、监测疗效、判断预后以及进行健康评估和疾病的风险预测。为了更好地解读体外诊断带来的大量信息和数据,临床医生迫切希望了解更多的检验医学知识,以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和水平。另外,现代检验面临的三大任务是:提供更多的检验项目、报告可靠的检验数据、开展必要的临床咨询。针对这三个目标,要求检验与临床加强沟通,对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翻译”和“加工”,把检验数据转化为临床诊断信息。为了能担负起这个任务,检验医学从业人员也必须学习更多的临床医学知识。针对上述两大需求,本丛书将为临床和检验之间架起一座信息沟通的桥梁,目的是更好地应用检验项目,正确解读检验结果。因此该丛书适合各科医生、检验人员和医学生阅读或诊疗时参考。

温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有着近30年的办学历史,其医学检验专业是浙江省的优势与特色学科,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在累计培养了数千名优秀检验人才的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学术严谨、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由我校吕建新、陈晓东两位教授牵头,组织我校100多位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同仁,编写的这套常见疾病检验诊断丛书,第1版发行以来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但近八年来,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均得到了飞速发展,丛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作了摒弃和更新,使之更加全面、实用。在丛书即将再版之际,我再次欣然为之作序。推荐此丛书的同时,再次向参与这项工作的全体编审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对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全程指导表示感谢。温州医科大学校长2015年4月序 二

常见疾病检验诊断丛书自2007年初第1版面世以来,得到临床医师和检验工作者的欢迎和好评。本丛书出版至今已近八年时间,其间,无论是检验医学还是临床医学都有了许多新的进展。为了适应这些进展,帮助临床医师和检验工作者及时了解和掌握检验诊断学的最新动态,我们决定重新修订这套丛书。历经两年,已经按计划完成修订工作。

第2版的编写思路,仍沿袭第1版面向临床和检验,以疾病为主线,较全面地介绍实验室诊断方法和临床应用,按常见疾病所属系统归类,每个疾病分为“疾病概要”和“检验诊断”两个主要部分,使临床医师根据诊治需要,较为方便地查阅到合适的检验诊断项目。

常见疾病检验诊断丛书2007年共出版11个分册。根据学科发展和分工细化的实际情况,本次增加了《出生缺陷与遗传性疾病的检验诊断》、《人兽共患病的检验诊断》和《肿瘤的检验诊断》3个分册。虽然丛书为再次修订,但不当之处仍在所难免,请读者批评指正。

感谢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热情指导和大力支持,感谢温州医科大学及附属医院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感谢全体编写人员的辛勤劳动,感谢本丛书编写总秘书王忠永同志在再版期间的沟通联络、图文编辑等工作,感谢被引用的参考书和参考文献的作者。由于工作调动或年龄等原因,第1版编写者中有一部分同志没有参加第2版的修订,但他们在第1版中所作的贡献和影响仍在,在此再次表示感谢。吕建新 陈晓东2015年4月前 言

出生缺陷和遗传性疾病是全身性疾病,它涉及临床多个学科,其诊断、治疗和预防主要依靠临床体征、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随着分子诊断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技术的不断深入,使得检验医学飞速发展,从而涌现出许多新技术和新项目。各科室临床医师都感到加强临床与实验室之间的沟通非常必要。为了方便临床医师在对出生缺陷和遗传性疾病诊疗工作中,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并正确地理解实验结果,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我们在本次常见疾病检验诊断丛书修订中增加《出生缺陷与遗传性疾病的检验诊断》分册,适应临床需求。

本书由十二章组成,面向临床,以疾病为主线,从“遗传学和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入手简要介绍疾病概述的同时较全面的介绍检验诊断方法和临床应用。实验室方法是按照遵循经典性、实用经典性、兼顾前沿性的原则开展叙述。考虑到方法学和临床应用的差别,检验方法按照“常规项目”、“分子遗传检验”和“其他检验”进行归类。常规项目是指通用、常用的项目;分子遗传检验是指对该种疾病有较强针对性和诊断意义的检查项目;其他检验是指不太常用但是对该病诊断有特殊意义的项目。根据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和临床动态,介绍了出生缺陷和遗传性疾病诊断中应用的新方法。许多检查项目会重复出现在多种疾病的介绍中,为了避免重复,我们仅选择在第一次出现时详细介绍,其他章节只介绍在本疾病的临床应用。本书不拘泥于教科书的格局,力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尤其偏重于实用。本书内容新颖,有很强的临床指导意义,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不同层次的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参阅。

本书能够顺利出版,感谢温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温州市中心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科、皮肤科及实验诊断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感谢所有编者及其家人,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辛勤汗水成就了本书;感谢郑九嘉、洪丹、高应龙、张豪、魏佳、陈思、杨蒙洁、王平、陈韵颖、缪霜、骆慧盈同志参加了部分工作。同时感谢本书引用的参考文献作者。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本书难免有疏漏、不足之处,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修订完善。金龙金 唐少华2015年4月第一章 染色体疾病

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所致的疾病称染色体病,前者是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不分离或丢失所致结果,后者是染色体断裂和变位重接的产物。染色体畸变是染色体病形成的根本原因。目前已发现的染色体畸变上万种,染色体病综合征100余种,几乎涉及每一号染色体的长、短臂,甚至每一个区和带。随着染色体显带技术和细胞分子技术的发展,许多新发的染色体异常综合征被认识和诊断,且较好地用于出生缺陷的预防。本章重点介绍产前诊断中最常见的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和常见微小缺失综合征。第一节 21三体综合征一、疾病概述

21三体综合征(trisomy 21 syndrome)又称先天愚型、Down综合征(唐氏综合征),1866年英国医师Langdon Down首先描述了该疾病,相隔近一世纪后法国细胞遗传学家Lejeune发现此病病因是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该综合征是最早被发现的染色体病,也是产前遗传诊断中最常见的一种。我国习惯上用“先天愚型”来描述此病。该病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1/800~1/600,受本病累及的胎儿死亡率较高,实际上活产的21三体综合征胎儿只占全部21三体妊娠胎儿的20%~25%。【遗传学和发病机制】

21三体综合征的病因是由于人体细胞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由于每一条21号染色体都载有同样的基因,多余的21号染色体破坏了基因的平衡状态,妨碍机体发育,造成机体形态、功能异常,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

根据患者核型组成不同,21三体可分为单纯21三体型、易位型、嵌合体型和其他型四种。

1.单纯21三体型

约92.5%的先天愚型患者属于单纯21三体型,主要原因是生殖细胞分裂时21号染色体发生不分离,形成异常配子(24,X或24,Y)。这种异常配子与正常配子(23,X或23,Y)受精将产生此种类型的患者。额外的21号染色体源于母亲的占90%,其中75%源于第一次减数分裂染色体不分离,25%源于第二次减数分裂染色体不分离;源于父亲的占10%,其中50%源于第一次减数分裂染色体不分离,50%源于第二次减数分裂染色体不分离。目前认为21号染色体减数分裂不分离主要是因为21号染色单体之间重组缺乏或降低,另外DNA低甲基化与减数分裂不分离的关系也相当密切。生过此型患儿的父母再生同类患儿的风险明显增大,风险率为1%~2%,说明有些女性的染色体不分离率比其他同龄女性高。

已证实21三体综合征发病率与母亲生育年龄有密切相关性,21三体综合征胎儿的风险随着孕妇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年龄在35周岁以上的孕妇生育患儿的风险升高更加明显,见表1-1。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21三体综合征发生与父亲年龄有关。表1-1 Down综合征发病风险与母亲生育年龄的相关性

2.易位型

易位型的先天愚型约占5%,核型为46,XX(XY),der[Dq(Gq)/21q],+21。新增的21号染色体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罗伯逊易位转移至D或G组染色体上,D/G易位约占54%,其中以14/21易位最为常见,核型为46,XX(XY),der(14;21),+21;G/G易位约占46%,以21/21易位为多见,核型为46,XX(XY),der (21;21),+21。Dq/21q的易位型先天愚型中有55%是新发易位所致,45%是由平衡易位携带者的双亲之一遗传所致。而Gq/21q的易位型,新发易位占96%,仅有4%为易位携带者遗传。易位型先天愚型产生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双亲之一在形成配子前生殖细胞发生了D(G)/21易位;其二是患者的双亲之一为D(G)/21平衡易位携带者。在14/21这种易位类型中,无论是新发易位个体,还是平衡易位携带者,在产生生殖细胞时,经减数分裂可产生6种配子,与正常配子结合后,理论上能产生6种核型的后代。其中只有1/6为正常个体,1/6为平衡易位携带者,1/6为易位型先天愚型,其余三种核型为14三体、14单体和21单体的胚胎常因活力低而自然流产或死胎。因此,所生子女中约1/3正常,1/3为平衡易位携带者,1/3为易位型先天愚型。

如果双亲之一是13/21、15/21、21/22易位型携带者,其子女情况与14/21易位类型相似。如果双亲之一是21/21易位型携带者,即45,XX(XY),der(21;21),则其所产生的配子1/2为少一条21号染色体(22,-21),另1/2为多一条21号染色体(24,+21)。受精后产生21单体或21三体合子,21单体者在妊娠过程中流产,故活婴均为21/21易位型先天愚型,即46,XX(XY),der(21;21),+21,后代100%受累。

3.嵌合体型

较少见,约2.5%的先天愚型患者属于此类型。患者的核型为47,XX(XY),+21/46,XX(XY)。其发生原因是正常受精卵在胚胎发育早期卵裂时的有丝分裂过程中21号染色体不分离所致,结果产生45/46/47细胞系的嵌合体。由于45,-21的细胞易被选择性淘汰,故患者常表现为46/47细胞系的嵌合体。患者临床表型视嵌合体水平不同相差悬殊,若不分离发生越早,47,+21细胞的比例较大时,临床症状相对较严重;若不分离发生越晚,47,+21细胞的比例较小时,则临床症状较轻。总体而言,该类患者的临床症状多数不如单纯21三体型典型。

4.其他型

其他型罕见,对多例Down综合征患者分析结果表明21号染色体长臂上有一小片段重复,即21q22.2,与部分Down综合表型有关,估计含有50~100个基因,相关致病基因与主要临床表型见表1-2。表1-2 21三体综合征主要临床表型特征相关致病基因【临床表现】

21三体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特殊面容、智力发育障碍、肌张力低下。男女均可发病,寿命长短不一,许多人可活到成年,但只有8%的患者可活过40岁。主要临床表型特征见表1-3。表1-3 21三体综合征主要临床表型特征续表【诊断和鉴别诊断】

1.临床诊断

根据特殊面容、智力发育障碍、肌张力低下以及先天畸形(如心脏病)等典型临床表现,便可以初步作出临床诊断。最后的确诊需要作核型分析,发现21三体后,才能确诊。

2.产前诊断

母体血清筛查高风险、年龄高风险、曾生育过21三体患者、产前B超异常的孕妇均提示需要做胎儿染色体产前诊断。

3.鉴别诊断

与其他染色体异常综合征鉴别诊断可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二、检验诊断【常规项目】

染色体核型分析(1)标本来源:

外周血(肝素抗凝)、绒毛、羊水、脐带血(肝素抗凝)。(2)检测方法:

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和核型分析。(3)主要操作流程:

样本预处理→样本接种→标本制备→胰酶消化、染色→核型分析。

样本预处理:①外周血、脐带血肝素抗凝充分混匀,通常要求标本在抽血后24小时内接种处理,拒绝凝固或冰块冷却后的血标本。②取2~3根绒毛组织进行胰酶预处理,以获取绒毛膜细胞。③羊水无菌取样,12小时内接种。

样本接种:①外周血、脐带血:全血接种到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68~72小时。②绒毛、羊水:标本离心取沉淀加培养基,接种到细胞培养瓶,培养7天,换液,待第二天收获。

染色体标本制备:用秋水仙素终止细胞分裂,低渗液处理细胞,预固定→固定3次,染色体铺展,选择较适温度、湿度下干燥。

胰酶消化、染色:65℃烤片,胰酶处理,Giemsa染色(Giemsa原液:pH 6.8磷酸缓冲液=1∶10)5~10min。

核型分析:细胞核型分析15~20个核型/人。(4)染色体核型判断标准:

正常女性:46,XX;正常男性:46,XY;21三体型:47,XX(XY),+21(图1-1)。(5)临床诊断价值及评价:

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诊断染色体疾病“金标准”。用于产前诊断的细胞培养周期时间长,诊断需要20~30天,此项检查因对标本、检验技术等要求较高,一般医院只开展外周血染色体检查,产前诊断检查通常集中到有产前诊断资质的机构检测。【分子遗传学检验】

21三体分子遗传学检测

标本来源:外周血(抗凝)、绒毛、羊水、脐带血(抗凝)。

检测方法: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

1.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

是利用DNA碱基对的互补性,将直接标记荧光的单链DNA(探针)和与其互补的目标样本DNA(玻片上的样本)进行杂交,经洗涤后,在荧光显微镜下,通过观察荧光信号的数目和(或)位置,从而对待测染色体或基因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的研究。图1-1 男性单纯21三体型唐氏综合征核型(47,XY,+21)(1)21号FISH探针:

为特定位点探针,定位在21号染色体长臂2区2带(21q22)。应用红色荧光染料四甲基罗丹明(tetramethy rhodamine)标记,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红色荧光信号。(2)操作流程:

样本预处理→变性→杂交→洗涤→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1)样本预处理:

低渗→预固定→固定3次→滴片→老化→消化→脱水。

2)变性:

探针加到样本玻片上,用盖玻片盖好,再用胶合剂将盖玻片周围封好,置73~75℃热台上5min。

3)杂交:

放入保温湿盒,在42℃恒温箱中过夜杂交。

4)洗涤:

将杂交后的玻片依次放入预热47℃SCC溶液,2×SCC/0.1%NP-40洗液,室温浸泡70%乙醇中洗涤。

5)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观察红色荧光信号数目。(3)判断标准:

正常:nuc ish 21(GLP×2);21三体:nuc ish 21(GLP×3)。

随机计数细胞(至少计数50个细胞),若90%以上的细胞显示2点红色信号则提示为正常样本,若60%以上细胞出现3点红色信号则提示样本为21三体。(4)临床诊断价值及评价:

FISH技术若90%以上细胞显示正常信号类型,提示为正常样本;若60%以上细胞出现异常信号类型,则提示为异常样本;若无法判断则扩大计数至100个细胞,以判断最后结果。FISH的最大优点是不需要细胞培养,可以直接在羊水、绒毛或脐带血间期细胞上进行,整个实验仅需1~2天就可完成。产前诊断需要快速的实验结果,FISH技术可以减少孕妇心理负担。探针昂贵且不能一次性的检测全部染色体畸形,不能单纯依据FISH结果作诊断,最后的诊断结果必须结合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2.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

是采用多重PCR的方式对核酸样品进行检测,可用一对引物同时扩增多达45个特异的核酸序列,通过变性、杂交、连接和扩增4个过程实现对目的基因检测。(1)采用MLPA P095Kit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试剂盒:

该试剂盒中有4条探针用于检测Y染色体,而13,18,21和X染色体则每个有8条检测探针。(2)操作流程:

样本DNA提取→样本变性→探针DNA与样本DNA杂交→连接→PCR扩增技术→数据分析。(3)判读标准:

正常:mlpa 21(P095)×2;21三体:mlpa 21(P095)×3。

21号染色体样本MLPA特异探针标准化峰面积与正常二倍体样本探针产物标准化峰面积比值>1.3,提示为21三体。(4)临床诊断价值及评价:

MLPA是一种快速、简便、可靠的非整倍体产前诊断方法,由于简单、可靠、低价,加上合理的高通量和高稳定性,MLPA已经迅速被遗传诊断实验室所接受,但对样本纯度或者实验条件十分敏感,因此,MLPA检测到的缺失和重复都需要用其他方法加以确认。对母源细胞污染和嵌合体不能作出明确诊断。

3.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

分析STR即微卫星位点,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以2~6个碱基为单位的串联重复序列。采用STR-PCR技术扩增21号染色体上Down综合征关键区域的串联重复序列基因,经ABI3130遗传分析仪毛细管电泳,根据峰值情况判断结果,根据其谱带的条数和浓度来诊断Down综合征。(1)操作流程:

①选择杂合度较高的STR位点,大部分为(CA)n重复,设计引物(根据实验室条件可以设计Fam探针标记引物和普通PCR引物);②PCR扩增;③Fam探针标记引物:取PCR扩增的产物,经ABI3130遗传分析仪毛细管电泳,根据峰值情况判断结果。普通PCR引物:取PCR扩增的产物进行8%变性聚丙烯酰胺电泳,银染显色,根据条带情况判断结果。(2)判读标准:

正常样本的图谱为两条峰或一条峰(2∶1);Down综合征的图谱有1∶1∶1的三条峰图谱或(和)2∶1的两条峰图谱。(3)临床诊断价值及评价:

Bili等进一步探讨了应用STR遗传标记进行快速基因诊断Down综合征的可行性,认为STR是定量PCR检测染色体数目异常最合适的遗传标记,并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具有高度的多态性。STR位点中有一个或多个位点在其特异性扩增片段长度范围内出现1∶1∶1的3条带或1∶1∶1的3个峰,作为Down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强度比为2∶1的2条带(峰)作为辅助诊断指标。若未见3条带或峰,但多个位点表现为2∶1的2条带或峰,则高度怀疑为Down综合征,应同时进行临床细胞遗传学检查,以明确诊断。若未见3条带及2∶1的2条带或峰,可排除Down综合征。STR-PCR技术不需细胞培养,检测过程简便、快速、可行,避免了放射性标记,较传统方法省时、省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如有母血污染,则需要采用其他染色体上的多态性基因座位作为对照,以排除污染。【检验应用评价】

21三体综合征严重表现为智力低下,引起家庭、社会负担加重,产前诊断可以减少21三体的出生率。一般来说,凡生育过单纯性21三体患儿的孕妇的再发风险率比正常孕妇升高,建议产前诊断。如果患儿的核型是平衡易位类型,建议做父母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对下次妊娠再发风险进行遗传咨询。在孕期年龄高风险、母体血清筛查高风险、产前B超检查发现胎儿发育异常或者胎儿有可疑畸形、羊水过多或过少、孕早期时接触过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缺陷的物质、曾生育过染色体异常患儿、父母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等情况的孕妇也均提示需要做产前诊断。

凡临床咨询有21三体综合征特殊面容、智力发育障碍、肌张力低下等,建议做外周血细胞核型分析。第二节 13三体综合征一、疾病概述

早在1657年,Bartholin就首次描述了13三体综合征(trisomy 13syndrome),Patau于1960年在未显带标本上首先发现此综合征多了一条D组染色体,称Patau综合征。1966年后,Yunis等用显带技术确认此综合征多了一条13号染色体,又称13三体综合征。新生儿的发病率仅为1/5000~1/7000,女性明显多于男性。【遗传学和发病机制】

13三体综合征的病因是由于人体的细胞多了一条13号染色体,多余的13号染色体上的基因破坏了基因平衡,使胚胎发育受到障碍,故大部分13三体自然流产。

根据患者核型组成不同,可分为单纯13三体型、嵌合体型和易位型三种。单纯三体型约占80%,核型为47,XX (XY),+13,主要发生原因是配子形成时生殖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13号染色体不分离,其不分离大多发生在母源减数分裂Ⅰ期,并与孕妇年龄有关;嵌合体型约占10%,核型为47,XX(XY),+13/46,XX(XY),其发生原因是受精卵在早期卵裂时有丝分裂过程中13号染色体发生不分离所致;易位型,多为13号、14号染色体间的罗伯逊易位,核型为46,XX(XY),der(13;14),+13,通常是新发生的,有时是因为双亲之一为平衡易位携带者。【临床表现】

13三体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如下:

中枢神经系统与智力:以全前脑缺陷为主,约占80%的病例,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前脑、嗅神经和视神经发育不良。智力严重障碍、肌张力异常(亢进或极度低下)。

颅面畸形:小头,前额后缩,两颞窄,矢状缝和囟门宽大。面部畸形包括眼距宽,小眼或无眼,虹膜缺损,视网膜发育不良;唇裂或(和)腭裂;耳畸形,伴有或不伴有耳位低下。

心脏畸形:以室间隔缺损为主,约占80%的病例,其他尚有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心脏右侧移位等。

手足畸形:通贯掌,手指弯曲,多指,指与指之间重叠呈握拳状,多趾,足内翻。

皮肤表现:皮肤松弛,顶骨与枕骨区头皮缺陷,颈后倾。

骨骼系统:肋骨缺失,骨盆发育不良。

生殖系统:女性可有双角子宫。男性80%患者可有隐睾症,阴囊畸形。

其他表现:单脐动脉,腹股沟疝或脐疝。

以上症状发生于50%以上的病例中。此外,多囊肾以及其他各种器官异常均有报道,但发生率低于50%。

13三体的临床表现较严重,存活率低,多在婴儿期夭折,平均寿命不到100天。幸存者患严重智力障碍和其他各种畸形。

嵌合体型患者的临床表现较单纯13三体者轻,视嵌合体水平不同,临床表现不等,文献记载最长存活病例为33岁。【诊断和鉴别诊断】

1.临床诊断

根据以上各种临床表现,典型的患者不难作出初步诊断。最后的确诊都需做核型分析,如发现13三体,即可确诊。

2.产前诊断

降低13三体出生率的最好方法是进行产前诊断,产前超声波检查异常,这也可以作为临床医师决定作产前染色体核型分析的重要依据之一。

3.鉴别诊断

同21三体综合征。二、检验诊断【常规项目】

染色体核型分析

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和核型分析具体方法参照本章第一节。

染色体核型判断标准:正常女性:46,XX;正常男性:46,XY;13三体:47,XX(XY),+13。【分子遗传学检验】

13三体分子遗传学检测

标本来源:外周血(抗凝)、绒毛、羊水、脐带血(抗凝)。

检测方法: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1.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应用13号染色体特异性位点探针,定位在13号染色体长臂的1区4带(13q14)。应用绿色荧光染料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标记,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信号。具体方法参照本章第一节。

判断标准:正常:nuc ish 13(GLP×2);13三体:nuc ish 13(GLP×3)。

随机计数细胞(至少计数50个细胞),若90%以上的细胞显示2点绿色信号则提示为正常样本,若60%以上细胞出现3点绿色信号则提示样本为13三体。

2.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具体方法参照本章第一节。

判断标准:正常:mlpa 13(P095)×2;13三体:mlpa 13(P095)×3。

13号染色体MLPA特异探针标准化峰面积与正常二倍体样本探针产物标准化峰面积比值>1.3,提示为13三体。【检验应用评价】

13三体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发畸形,存活率低,在孕早期胚胎停止发育,检查绒毛染色体,易发现13三体。如果在产前诊断确定是13三体,应尽早终止妊娠。单纯性13三体的再发风险率低,但是如果父母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那么再发风险率升高至10%,建议凡生育过13三体的孕妇,或已知胎儿父母之一是平衡易位携带者,再次妊娠时应早期进行产前诊断。妊娠早期孕8~13周建议绒毛染色体活检,但绒毛染色体活检的手术操作、细胞培养技术难度大,目前国内尚未能普及。妊娠中期18~23周建议行羊膜腔穿刺、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第三节 18三体综合征一、疾病概述

18三体综合征(trisomy 18 syndrome)是1960年由Edward首先在未显带标本上发现,此病病因是多了一条E组染色体,故称Edward综合征,1961年,Patau证实多的一条染色体是18号染色体,也称18三体综合征。本病是产前诊断中常见的染色体三体综合征之一,在新生儿中发病率为1/3500~1/8000,男女比例为1∶3。【遗传学和发病机制】

18三体综合征的病因是由于人体的细胞中多了一条18号染色体,根据患者核型组成不同,可分为三体型、嵌合体型、易位型和其他型四种。三体型占80%,核型为47,XX(XY),+18,主要原因是配子形成时生殖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18号染色体不分离,不分离大多发生在母源减数分裂Ⅱ期,并与孕妇年龄有密切相关;嵌合体型占10%,核型为47,XX(XY),+18/46,XX(XY),是正常受精卵在胚胎发育早期卵裂时有丝分裂中18号染色体不分离所致;易位型少见,主要是18号与D组染色体易位,产生原因是双亲之一为平衡易位携带者;其他型:有多重三体,如48,XYY,+18等。【临床表现】

18三体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与智力:智力严重低下。

颅面畸形:枕骨突出,耳畸形且耳位低,小眼、眼距宽,腭弓高且窄,小额。

生长发育:体重低,发育迟缓,新生儿期肌张力增强。

手足畸形:双手呈特征性握拳状,第2指和第5指分别交搭于第3指和第4指之上,手指弓形纹过多;足内翻,足底似摇篮足。

皮肤表现:皮肤赘余,前额与后背多毳毛。

内脏器官:99%~100%有先天性心脏病,主要为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男性隐睾。

其他表现:胸骨短,单脐动脉,腹股沟疝或脐疝,肠息肉,马蹄肾,多囊肾,女性外阴发育不良等。

已报道此病多发畸形可多达130种以上。新生儿30%死于第一个月,50%死于第二个月,存活一年以上者低于10%,平均寿命70天。幸存者生长发育迟缓。

嵌合体型患者的临床表现较18三体者轻,视嵌合体水平,若异常细胞比率低,则临床表现轻,存活时间较长。【诊断和鉴别诊断】

1.临床诊断

根据以上各种特殊临床表现,凡疑似18三体综合征的患者,都需做核型分析,发现18三体后,便能确诊。

2.产前诊断

母体血清筛查高风险、年龄高风险、产前B超异常均提示需要做胎儿染色体检查。

3.鉴别诊断

同21三体综合征。二、检验诊断【常规项目】

染色体核型分析

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和核型分析具体方法参照本章第一节。

染色体核型判断标准:正常女性:46,XX;正常男性:46,XY;18三体:47,XX(XY),+18。【分子遗传学检验】

18三体分子遗传学检测,具体方法参照本章第一节。

标本来源:外周血(抗凝)、绒毛、羊水、脐带血(抗凝)。

检测方法: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1.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应用18号染色体着丝粒位点探针,定位在18号染色体着丝粒区域(18p11.1-q11.1),应用天蓝色荧光染料二乙基氨基香豆素(diethylaminocoumarin,DEAC)标记。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天蓝色荧光信号。

判断标准:正常:nuc ish 18(GSP×2);18三体:nuc ish 18(GSP×3)。

随机计数细胞(至少计数50个细胞),若90%以上的细胞显示2点天蓝色信号则提示为正常样本,若60%以上细胞出现3点天蓝色信号则提示样本为18三体。

2.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判断标准:正常:mlpa 18(P095)×2;18三体:mlpa 18(P095)×3。

18号染色体MLPA特异探针标准化峰面积与正常二倍体样本探针产物标准化峰面积比值>1.3,提示为18三体。【检验应用评价】

与13三体综合征相同,参照本章第二节。第四节 Turner综合征一、疾病概述

1938年Turner首先详细描述了该病,当时称幼稚型先天性颈蹼肘外翻综合征,后来改称为Turner综合征(Turner syndrome),1959年Ford证实此征患者的细胞内比正常女性少一条X染色体,即45,X。该病是常见的性染色体异常,在女性新生儿中发病率仅为1/5000,99%的Turner综合征都在胚胎期自然流产,在孕早期自发流产胎儿中其发生率可高达18%~20%,在原发闭经中占1/3。【遗传学和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Turner综合征的遗传病因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性染色体不分离,缺失X染色体的配子与正常配子受精,形成了45,X。与常见的常染色体三体不同,Turner综合征的发生与孕妇年龄无关,约75%的减数分裂染色体不分离发生在父方,这也就是说,唯一的X染色体大多来自母方;约10%的丢失发生在合子后卵裂早期。与Turner综合征有关的核型主要为X单体型,此外还有各种嵌合体和结构异常的核型,具体见表1-4。表1-4 Turner综合征核型种类及其频率

不同核型的患者X染色体异常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99%以上的X单体都在28孕周前流产,能存活出生的患者表型一般较轻,预后效果较好,具体原因尚不清楚。X短臂缺失的患者表型身材矮小和先天畸形;而X长臂缺失的患者表型只有卵巢发育不全、原发性闭经、不育等生殖腺功能不全症状。【临床表现】

Turner综合征的典型临床表现是:身材矮小,生殖腺发育不良(性腺呈条索状),后发际低,蹼颈。

生长发育:出生体重轻,身材矮小,骨骼成熟缓慢,身体生长速度减慢,成人身高一般不超过150cm,患者有体重增加、肥胖的倾向。

生殖腺与第二性征:早期卵巢几乎正常但很快萎缩,呈条索状。大部分人在青春期的卵巢无卵泡,已失去正常功能。患者雌激素水平很低,促性腺激素水平增高,原发闭经,不孕。乳房不发育,阴毛、腋毛稀少或缺如。子宫小,外生殖器发育不良,成年后仍呈幼稚状态。

躯干与四肢:出生时手、足常呈淋巴水肿。盾状胸,乳距宽。骨骼发育不良,肘外翻,膝关节异常,第4、5指(趾)骨与掌指骨短或畸形。

颅面部:小下颌,可有内眦赘皮,上睑下垂,后发际低。耳廓异常,颈蹼,颈短。

内脏器官:先天性心脏病,以主动脉狭窄、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为主,马蹄肾。

皮肤:皮肤松弛,以新生儿期颈部皮肤为常见,有形成瘢瘤的倾向。面部、背部有多发性黑痣。

中枢神经系统与智力:智力一般,可有智力低下。

此外嵌合体的最常见核型为45,X/46,XX,这一类型的患者临床症状轻重取决于正常细胞系和异常细胞系间的比例,若45,X细胞系比例较高,则可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若比例低,则表型近似正常个体,且能生育,但生育能力降低。45,X/46,XY嵌合体的女性患者可能出现外生殖器两性异常,其中包括小阴茎,尿道下裂,腹腔隐睾等,并可能患性腺胚细胞瘤,其发生率为15%~20%。【诊断和鉴别诊断】

1.临床诊断

如果发现女孩出生时身材矮小,手、足呈淋巴水肿,颈蹼,后发际低,应高度怀疑Turner综合征。最后的确诊都需做核型分析,发现核型异常后,才能确诊。

2.产前诊断

降低Turner综合征出生率的最好方法是进行产前诊断,产前超声波检查异常,胎儿淋巴管水肿也可以作为临床医师决定作产前染色体核型分析的重要依据之一。

3.鉴别诊断

染色体核型分析可鉴别核型正常的女性发育落后、原发闭经、身材矮小者。二、检验诊断【常规项目】

染色体核型分析

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和核型分析具体方法参照本章第一节。

染色体核型判断标准:正常女性:46,XX;正常男性:46,XY;Turner综合征最常见核型:45,X。【分子遗传学检验】

X、Y非整倍体分子遗传学检测,具体方法参照本章第一节。

标本来源:外周血(抗凝)、绒毛、羊水、脐带血(抗凝)。

检测方法: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1.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应用性染色体着丝粒位点探针,其中包括CSPX/CSPY,分别定位在X/Y染色体着丝粒位置(p11.1-q11.1)。应用绿色荧光染料FITC标记X染色体,红色荧光染料RHDD标记Y染色体。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红、绿色荧光信号。

判断标准:正常:nuc ish X(GSP×2)或X(GSP×1),Y(GSP×1);X单体:nuc ish X(GSP×1)。

随机计数细胞(至少计数50个细胞),若90%以上的细胞显示2点绿色信号则提示为正常女性样本;若90%以上的细胞显示1点红色信号,1点绿色信号则提示为正常男性样本;若60%以上细胞只出现1点绿色信号则提示样本为X单体。

2.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判断标准:正常:mlpa X(P095)×2或X,Y(P095)×1;X单体:mlpa X(P095)×1。

X性染色体MLPA特异探针标准化峰面积与正常女性二倍体样本探针产物标准化峰面积比值<0.7,提示为X单体。【检验应用评价】

Turner综合征在早期产前超声波检查时,易发现胎儿颈部透明带增厚,水囊状淋巴管瘤和手足水肿。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包括绒毛或羊水细胞核型分析,是诊断Turner综合征的金标准。Turner综合征也可能在胎儿发育中无任何表现,一般因儿童身材矮小、第二性征发育不良等前来生长发育门诊咨询而被发现。若早期发现,一旦确诊,应对Turner综合征的患者进行全面体检,早期给予激素治疗。对于嵌合体的患者,应注意性腺胚细胞瘤的发生,定期行B超检查。第五节 Klinefelter综合征一、疾病概述

1942年Klinefelter首先描述此综合征,故称Klinefelter综合征(Klinefelter syndrome)即克氏综合征,1959年Jacob 和Strong确定该综合征患者比正常男性体细胞内多了一条X染色体,故又称XXY综合征。该综合征是引起男性性功能低下的最常见疾病,一般青春期后才出现症状,以不育和乳房女性发育为主要临床特点,该病在男性群体中发病率为1/1000,男性不育症中约占1/10。【遗传学和发病机制】

导致XXY染色体异常的遗传学发病机制与其他染色体数目异常相同,主要是由于患者双亲之一在生殖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性染色体不分离所致。染色体不分离可发生在卵细胞,也可发生在精细胞,约各占50%。其中卵细胞的染色体不分离约3/4发生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并与孕妇年龄明显相关;1/4发生在第二次减数分裂。精细胞的染色体不分离只发生在第一次减数分裂。本症患者的主要核型为47,XXY,占80%~85%,其次为嵌合体型47,XXY/46,XY,约占15%,嵌合体型形成是由于受精卵合子有丝分裂不分离导致。其余为48,XXXY、49,XXXXY等。【临床表现】

Klinefelter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

生长发育:儿童期无任何症状,5岁后身体生长速度开始加快,青春期时开始出现病症。患者身材高大(常在180cm以上),并以下肢为明显。

中枢神经系统与智力:大部分智力较同龄组稍低,有精神异常或精神分裂症的倾向。

生殖系统:第二性征发育异常,胡须稀少,喉结不明显,50%青春期患者的乳腺过度发育呈女性样。睾丸不发育,小、隐睾。曲细精管萎缩,呈玻璃样变性和纤维样变性,无精子形成,不育。阴茎短小,血液中雄激素减少而雌激素增多,卵泡刺激素(FSH)分泌增高。

其他:偶然会有乳腺癌的发生;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性腺细胞瘤等亦有报道。

Klinefelter综合征的临床症状随着X染色体数目的增加而趋于严重,主要表现在智力的下降和机体畸形变化。核型为48,XXXY、49,XXXXY的智力较47,XXY低,都出现头面部或器官畸形,且后者比前者严重。主要表现在内眦赘皮、唇外突、眼距宽、斜视、下颌突出等。15%~20%的49,XXXXY患者会出现先天性心脏畸形。【诊断和鉴别诊断】

1.临床诊断

由于青春期前患者表现基本正常,青春期早期血清雄激素会增高等临床特点,所以早期诊断困难。15岁左右,激素水平改变,会出现第二性征发育异常,睾丸小,乳房大,高大体形以及婚后不育等,应对其高度怀疑,大多数患者因不育求医而诊断,细胞核型分析是确诊的方法。

2.产前诊断

由于本综合征无特殊的宫内异常表现,故产前诊断出来的病例一般是在进行其他染色体产前诊断时偶然发现的结果。

3.鉴别诊断

与46,XX男性(性别反转)的鉴别诊断可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二、检验诊断【常规项目】

染色体核型分析

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和核型分析具体方法参照本章第一节。

染色体核型判断标准:正常女性:46,XX;正常男性:46,XY;Klinefelter综合征:47,XXY。【分子遗传学检验】

X、Y非整倍体分子遗传学检测,具体方法参照本章第一节。

标本来源:外周血(抗凝)、绒毛、羊水、脐带血(抗凝)。

检测方法: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1.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探针选择和荧光标记参照本章第四节。

判断标准:正常:nuc ish X(GSP×2)或X(GSP×1),Y(GSP×1);XXY:nuc ish X(GSP×2),Y(GSP×1)。

随机计数细胞(至少计数50个细胞),若90%以上的细胞显示2点绿色信号则提示为正常女性样本;若90%以上的细胞显示1点红色信号,1点绿色信号则提示为正常男性样本;若60%以上细胞出现2点绿色,1点红色信号则提示样本为XXY。

2.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判断标准:正常:mlpa X(P095)×2或X,Y(P095)×1;XXY:mlpa X(P095)×2,Y(P095)×1。

X性染色体MLPA特异探针标准化峰面积与正常男性二倍体样本探针产物标准化峰面积比值>1.3,提示为XXY。【检验应用评价】

一般是在进行其他染色体产前诊断时偶然发现XXY。应告诉孕妇,胎儿为男性,青春期前基本正常,青春期后会出现第二性征发育不良,不育等,激素治疗可以纠正激素不平衡。核型为嵌合体的患者临床表现个体差异大,甚至可以正常。临床上不育的男性,可以建议做外周血细胞核型分析。由于临床表现不明显,有些患者可能一生未做过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第六节 XYY综合征一、疾病概述

1961年由Sandburg等首次报道。由于患者体细胞比正常男性多了一条Y染色体,故又称超雄综合征。过去将XYY综合征与犯罪等同起来,随着社会教育的改善,这种旧观念已有所改变。由于表型基本正常,没有特殊的临床指征,所以多数患者都未能在童年得到诊断。发生率约占男性新生儿的1/1000。【遗传学和发病机制】

导致XYY染色体异常的遗传学发病机制与其他染色体数目异常不同,额外的Y染色体是父亲在形成精子过程中减数第二次分裂时Y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所致,与父母年龄无关。如果在卵裂过程发生有丝分裂染色体迟滞,而丢失一条Y染色体,就会形成核型为47,XYY/46,XY的嵌合体。XYY综合征在新生儿和羊水产前诊断中的发病率相似,都为1/1000,说明其在妊娠中期到后期均不易流产。除了47,XYY核型外,还有少见的48,XYYY和49,XYYYY。其遗传病理可能是精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染色体不分离,生成XYY精原细胞,然后在减数分裂Ⅱ期过程发生染色体不分离生成含YYYY生殖细胞,或在Ⅱ期染色体迟滞生成YYY生殖细胞,最后与正常卵子受精分别生成49,XYYYY和48,XYYY合子。

XYY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变化可能与Y染色体基因剂量效应有关。【临床表现】

典型的XYY综合征患者在儿童期的临床表现异常不明显,主要在成年后表现身材高大、较强对抗性格等特征。

生长发育:出生时身长和体重无明显异常,儿童早期或中期则生长速度加快,骨骼增长明显,以颅顶、手、脚最为明显,体形高大。

中枢神经系统与智力:多数没有智力低下,语言发育晚。患者通常有性格、行为异常,性情暴躁,易惹事生非。

生殖系统:第二性征正常,有生育能力,少数外生殖器发育不良,如隐睾、阴茎小,生育能力下降。

面部:印堂突出,耳朵长,面部不对称,牙齿长。

皮肤:青春期时患严重结节囊性痤疮,偶见于新生儿。

XYY综合征的表型随着Y染色体数目的增加可能出现轻度多发性躯干畸形,如眼距宽、耳位低、小颌、桡尺骨连接等。智力通常比XYY核型者低。【诊断和鉴别诊断】

1.临床诊断

由于表现型不明显,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对怀疑是XYY综合征者,需要作核型分析,才能确诊。

2.产前诊断

由于本综合征无特殊的宫内异常表现,故产前诊断出来的病例一般是在进行其他染色体产前诊断时偶然发现的结果。二、检验诊断【常规项目】

染色体核型分析

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和核型分析具体方法参照本章第一节。

染色体核型判断标准:正常女性:46,XX;正常男性:46,XY;XYY综合征:47,XYY。【分子遗传学检验】

X、Y非整倍体分子遗传学检测,具体方法参照本章第一节。

标本来源:外周血(抗凝)、绒毛、羊水、脐带血(抗凝)。

检测方法: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1.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探针选择和荧光标记参照本章第四节。

判断标准:正常:nuc ish X(GSP×2)或X(GSP×1),Y(GSP×1);XYY:nuc ish X(GSP×1),Y(GSP×2)。

随机计数细胞(至少计数50个细胞),若90%以上的细胞显示2点绿色信号则提示为正常女性样本;若90%以上的细胞显示1点红色信号,1点绿色信号则提示为正常男性样本;若60%以上细胞出现1点绿色、2点红色信号则提示样本为XYY。

2.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判断标准:正常:mlpa X(P095)×2或X,Y(P095)×1;XYY:mlpa X(P095)×1,Y(P095)×2。

Y染色体MLPA特异探针标准化峰面积与正常男性二倍体样本探针产物标准化峰面积比值>1.3,提示为XYY。【检验应用评价】

在身材高大,性格、行为异常,性情暴躁,易惹是生非的男性应做外周血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以诊断XYY综合征患者。第七节 XXX综合征一、疾病概述

1959年由Jacob等首次报道。由于患者体细胞比正常女性多了一条X染色体,称X三体综合征(trisomy X syndrome),又称超雌综合征(super female syndrome)。但实际上,从生理、生殖功能上,本症并不强于正常女性,故目前一般已不应用此名称。由于表型基本正常,没有特殊的临床指征,所以多数患者在童年期甚至成年期未能得到诊断。本综合征在女性新生儿中发生率为1/1000。【遗传学和发病机制】

导致XXX染色体异常的遗传学发病机制大部分(90%)是由于母亲减数分裂过程中的X染色体不分离导致的,生成XX二体生殖细胞,其中80%发生在减数分裂Ⅰ期。本症与孕妇年龄有关,年龄越大,不分离发生的概率越高。多余的X染色体对机体发育影响的原因可能与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剂量效应有关。在X失活发生前,胚胎含三条活性的X染色体;患者体细胞中所含的两条失活X染色体仍然保持着部分具有活性的基因。

除了47,XXX核型外,还有少见的48,XXXX。其遗传机制可能是出现了减数分裂Ⅰ期染色体不分离,之后在Ⅱ期染色体单体迟滞失去一条X染色体,而生成X三体生殖细胞,受精后便成为X四体。如果在合子后卵裂过程发生有丝分裂染色体分离失调的情况下,核型为47,XXX的合子可以发育为45,X/46,XX/47,XXX的嵌合体,这并不罕见。【临床表现】

生长发育:大多数患者外表如正常女性,一般青春期时,身高可能较同龄对照人群高;成年时,体形瘦高。

中枢神经系统与智力:一般没有智力障碍,但常见智力低于同龄人。青春期常表现出精神抑郁、精神异常或精神分裂症的倾向。人际关系差、不成熟、被动。

生殖系统:多数患者的青春期发育、性生活及生殖功能正常。月经失调或闭经,生育非整倍体后代的风险,按理论推算其后代有50%为47,XXX或47,XXY,但临床上少见。可以生育正常后代。也有原发或继发不孕,绝经期提前。

其他:内眦赘皮,耳位低,指弯曲等轻度异常。

XXX综合征的表型随着X染色体数目的增加而趋于严重,主要表现在智力的低下和伴发其他畸形,如内眦赘皮、眼距宽、下颌前突,多发性骨骼畸形如桡尺骨连接、第5指弯曲,髋、膝外翻,脊柱侧突和骶椎畸形等。第二性征发育不全如腋、阴毛稀少,乳房小等,也可能出现生殖腺发育不良。【诊断和鉴别诊断】

1.临床诊断

由于表型不明显,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对怀疑是XXX综合征者,需要作核型分析,才能做确诊诊断。

2.产前诊断

由于本综合征无特殊的宫内异常表现,故产前诊断出来的病例一般是在进行其他染色体产前诊断时偶然发现的结果。二、检验诊断【常规项目】

染色体核型分析

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和核型分析具体方法参照本章第一节。

染色体核型判断标准:正常女性:46,XX;正常男性:46,XY;XXX综合征:47,XXX。【分子遗传学检验】

X、Y非整倍体分子遗传学检测,具体方法参照本章第一节。

标本来源:外周血(抗凝)、绒毛、羊水、脐带血(抗凝)。

检测方法: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1.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探针选择和荧光标记参照本章第四节。

判断标准:正常:nuc ish X(GSP×2)或X(GSP×1),Y(GSP×1);XXX:nuc ish X(GSP×3)。

随机计数细胞(至少计数50个细胞),若90%以上的细胞显示2点绿色信号则提示为正常女性样本;若90%以上的细胞显示1点红色信号,1点绿色信号则提示为正常男性样本;若60%以上细胞出现3点绿色信号则提示样本为XXX。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