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急救学(十三五)(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8 22:25:10

点击下载

作者:童培建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伤急救学(十三五)

创伤急救学(十三五)试读: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创伤急救学(供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用)

主  编

童培建(浙江中医药大学)

副 主 编(以姓氏笔画为序)

万贵良(辽宁中医药大学)   王红梅(天津中医药大学)

邬学群(上海中医药大学)   郑晓辉(广州中医药大学)

袁普卫(陕西中医药大学)   魏宪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邢进峰(浙江中医药大学)   刘又文(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李跃飞(长春中医药大学)   陈德强(山东中医药大学)

周临东(南京中医药大学)   赵 文(江西中医药大学)

樊效鸿(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术秘书

田 琨(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 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创伤急救学/童培建主编.—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9(2018.11重印)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ISBN 978-7-5132-3170-1

Ⅰ.①创… Ⅱ.①童… Ⅲ.①创伤-急救-中医药院校-教材 Ⅳ.①R641.059.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017335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层

邮政编码 100013

传真 010 64405750

保定市西城胶印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 850×1168 1/16 印张 13.5 字数 326千字

2016年9月第1版 2018年11月第2次印刷

书 号 ISBN 978-7-5132-3170-1

定 价 35.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调换(01064405510)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

社长热线 010 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 64065415 010 6406541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书店网址 csln.net/qksd/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淘宝天猫网址 http://zgzyycbs.tmall.com专家指导委员会

名誉主任委员

王国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主任委员

王志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副主任委员

王永炎(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伯礼(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委  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省良(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

王振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主任)

方剑乔(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孔祥骊(河北中医学院院长)

石学敏(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卢国慧(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长)

匡海学(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吕文亮(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

刘 力(陕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刘振民(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顾问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安冬青(新疆医科大学副校长)

许二平(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孙忠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李灿东(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

李青山(山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李金田(甘肃中医药大学校长)

杨 柱(贵阳中医学院院长)

杨关林(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

余曙光(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

宋柏林(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

张欣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师承继教处处长)

陈可冀(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医大师)

陈明人(江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武继彪(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

范吉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周仲瑛(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国医大师)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处长)

胡 刚(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秦裕辉(湖南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安龙(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徐建光(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

唐 农(广西中医药大学校长)

彭代银(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

路志正(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国医大师)

熊 磊(云南中医学院院长)

秘 书 长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范吉平(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社长)

办公室主任

周景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综合协调处副处长)

林超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李秀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

李占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专家组

组 长

王国强(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副组长

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志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组 员

卢国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

严世芸(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吴勉华(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之虹(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

匡海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王 键(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

刘红宁(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

翟双庆(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胡鸿毅(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余曙光(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周桂桐(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

石 岩(辽宁中医药大学教授)

黄必胜(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前 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6月编写说明《创伤急救学》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本科教材建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中医骨伤学科是一门古老而传统的医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人类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医骨伤学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骨伤学科本科教育中,如何处理临床常见骨伤科的危急重症,如何熟练掌握这些急救知识,对提高创伤的诊断水平和急救能力,以及今后的骨伤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具有重大意义。

为适应中医骨伤学科发展的需要,依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编写的统一要求,本书编写遵守“三基”“五性”的原则,系统地介绍了创伤急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常见骨伤危急重症的诊断治疗。

本教材内容共两部分,包括十三个章节: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创伤急救的概述,常用急救措施,创伤后全身并发症等内容;第二部分,分别介绍颅脑、脊髓、胸部、腹部、骨盆、会阴、手、周围血管、神经、灾难创伤的病因、病理、临床症状、诊断和急救治疗措施。

本教材编写分工:绪论由童培建执笔,第一章创伤急救概述由郑晓辉执笔,第二章创伤急救的基本知识与危重创伤病人的监护由万贵良执笔,第三章常用急救技术由魏宪纯执笔,第四章创伤后全身性并发症由李跃飞、邬学群执笔,第五章颅脑创伤由赵文执笔,第六章急性脊髓创伤由陈德强执笔,第七章胸部创伤由王红梅执笔,第八章腹部创伤由赵文执笔,第九章骨盆和会阴部创伤由袁普卫执笔,第十章手部创伤由邢进峰执笔,第十一章周围血管创伤由周临东执笔,第十二章周围神经损伤由樊效鸿执笔,第十三章灾难创伤急救由刘又文执笔,田琨整理统稿。

本教材适用于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的本科生学习。

教材编写工作中,得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及参编院校的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本教材虽经多次修改和审阅,但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再版修订。《创伤急救学》编委会2015年5月绪 论

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工农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各种生产劳动机械化日益普遍,城市和农村车辆快速增长,现代化战争杀伤力不断增强,虽然安全和防御措施也在不断完善,但意外伤害事故仍不时发生。一般伤情严重,尤其是复合性损伤及重要器官损伤时,可危及生命。因此在伤情严重复杂、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必须及时诊断危及伤员生命的重要器官损伤情况,并采取确实有效的急救措施,以挽救病人生命。对其他损伤,可待伤员情况好转后再继续处理。例如对骨关节损伤合并创伤性休克、大血管损伤、颅脑损伤、脊髓损伤、胸部重要脏器损伤、气胸、血胸、腹部重要脏器损伤等,如不及时进行急救,均可导致伤员死亡或造成终生残疾。急救措施应从现场开始,如大血管损伤在现场就应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脊柱骨折脱位的伤员则应妥善搬运以免损伤脊髓,造成病人截瘫。出现创伤性休克应初步纠正休克后,再行运送。开放性损伤者应现场初步包扎,保护伤口,以防继续污染;骨折部位应给予简单固定,以防止周围神经血管损伤,然后再转送。总之,对各种不同原因的损伤,都应及时判断损伤的程度和部位,并针对具体情况,分别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急救处理,以保证伤员的生命安全和减轻伤员的痛苦。

中医学对创伤急救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经验。早在公元前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就对创伤的止血、止痛和刀刃伤等提出了医治办法。《素问·缪刺论篇》说:“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说明对外伤的病因、病理、症状及治疗措施很早就有记载。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在急救方面也有不少经验,其中对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如:“一人以脚踏其两肩,手少挽其发,常弦弦勿纵之。一人以手按据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这种方法与现在的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有相似之处。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中医学麻醉术的开始,为手术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唐代王焘所撰《外台秘要》一书,收集了不少唐代以前的经验,在创伤急救方面,论述甚多,如引用《肘后方》关于危重损伤的论述曰:“凡金疮伤天窗眉角脑户,臂里跳脉,髀内阴股,两乳上下,鸠尾小肠及五脏六腑输,此皆是死处,不可疗也。又破脑出血而不能言语,戴眼直视,咽中沸声,口急唾出,两手妄举,亦皆死候,不可疗。若脑出而无诸候者可疗。”这说明伤及颅脑、大血管、胸腹重要脏器皆属不治之症。但对一般颅骨骨折或大脑盲区的开放性损伤,虽见脑组织但仍可治疗。可见唐代以前对重要器官及大血管损伤的诊断已有较高水平。此外,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均对开放性损伤和清创术作了具体的记载。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中医学在创伤急救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如《世医得效方》中记载了肠破裂的手术与用药方法,《证治准绳》中记载了不少有关颅脑、五官、颈部损伤的急救处理方法,《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伤科汇纂》等更是比较系统地收集与整理了很多创伤急救的宝贵经验。第一章 创伤急救概述第一节 创伤的定义及分类

创伤,广义的概念是指机体受到外界致伤因素(如物化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的作用,造成机体组织结构的破坏或引起功能障碍。狭义的创伤即指机械性创伤,即指撞击伤、坠跌伤、挤压伤、刺伤、冲击伤、枪弹伤等。创伤一般是按致伤原因、致伤时间、是否存在伤口、受伤部位等因素进行分类。创伤分类的目的在于采用科学的方法,迅速有效地缓解大量伤员与救治力量之间的矛盾,便于及时而高效地救治,使得“重者先治”,同时也有利于日后临床资料分析与总结,进而服务于科研与临床。一、按创伤原因分类

1.撞击伤 是指人体在静止状态下被具有一定动能的物体撞击而造成的损伤。撞击动能不大时多造成局部的挫伤或挫裂伤;若动能很大,在打击的瞬间,动能还可由体表传导至体腔内的脏器,造成脏器的损伤。机体与粗糙不平的物体表面摩擦而引起的损伤称为擦伤。

2.坠跌伤 是指人体从高处坠落而造成的损伤。其损伤的轻重与人体的重量、距地面的高度、着地面的软硬、有无障碍物缓冲(如树枝、电线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它除造成直接损伤外,也可引起间接的损伤。

3.挤压伤 是指肌肉丰厚的肢体或躯干受重物(如房屋或工事倒塌等)长时间压轧或埋压而造成的损伤。对这类患者,一定要注意警惕挤压综合征的发生。

4.枪弹伤 是指高速投射的子弹、弹片等物体穿入人体所造成的损伤。损伤的程度不仅与致伤物的速度有关,还与所损伤的组织器官的理化性质密切相关。

5.刃器伤 是指锐利器械切开体表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所造成人体组织器官的损伤。其特点是创缘比较整齐;损伤程度和范围与致伤物大小、形状和作用部位等有关,长而锐利的物体所致的刺伤容易伤及内脏等重要的组织器官。

6.冲击伤 是指爆炸物(如炸弹、炮弹、地雷、气浪弹等)爆炸时形成高能、高压、高速、向周围播散的冲击波对人体所产生的损伤,亦称爆震伤。冲击伤往往是多部位、多系统的损伤。损伤内外兼有,外轻内重,伤情复杂,发展迅速,应引起高度警惕。

7.交通事故伤 是指人体在快速运行的车辆中,因事故而突然停止所发生的惯性作用或车辆碰撞而发生的撞击、震荡或被车辆碾压、挤压等所造成的组织器官的损伤。这种损伤可使人体遭受多个方面的暴力,往往存在多部位、多脏器和多种类型的损伤,临床中对该类患者应当仔细而有序地进行体格检查与辅助检查。

8.动物咬伤 是指人体组织被动物的牙齿等咬破、撕裂甚至撕脱等所致的损伤。由于动物口内含有各种细菌、毒物、病毒等,对人体极为有害,如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可造成严重的后果。

9.烧伤 是指由于热力(火焰、热水、热气、热油等)或高温(高温液体、闪光、放射能、电能)作用或化学物品(如强酸、强碱等)作用于人体表面所造成的组织损伤。烧伤的深度取决于热力的高低和接触热力时间的长短。(1)闪光烧伤 是指燃烧弹、原子弹爆炸、电弧闪光等所造成的人体表面组织损伤。(2)放射性烧伤 是指X线或放射线直接作用在人体细胞上,导致血管硬化或血栓形成,间接引起组织缺血,造成皮肤发生变性坏死者。(3)电烧伤(电击伤) 是指电流通过人体时,由电能转变来的热能而引起人体不同程度的组织损害。电击伤的严重性在于即时引起致命性心跳、呼吸停止。电流局限于一侧肢体,可造成该肢体残疾,而高压电还可引起电热灼伤。(4)化学性烧伤 是指强酸或强碱等化学物品对人体所造成的急性损伤。

10.冻伤 是指人体受低温侵袭所造成的全身性或局部性组织器官的损伤。环境温度低于冰点即可发生冻伤,而严重的冻伤多发生在气温低于-10℃以下。二、按创伤部位分类

1.颅脑损伤 分为头皮挫伤、头皮下血肿、头皮裂伤、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出血、颅内血肿等。其常具有致命性,应及时救治。

2.颌面颈部损伤 该类损伤可造成一种或几种器官(如脑、眼、耳、鼻等)相互关联的功能障碍,组织移位或出血导致的窒息可以威胁到伤员的生命,特别是口鼻腔的损伤。有条件的应由神经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和普通外科等多科室医生联合救治。

3.胸部损伤 包括胸壁、胸腔内脏器和膈肌的直接或继发性损伤,如血气胸、纵隔气肿、心包填塞、连枷胸等。按胸腔与外界的连接性,又分为开放性胸部创伤和闭合性胸部创伤。由于胸腔内包括心肺及多条大动脉,严重胸部损伤极易导致呼吸循环衰竭,故应当引起接诊医生的足够重视。

4.腹部损伤 包括腹壁、腹腔内脏器或腹膜后脏器的损伤,其主要危险在于内出血造成的休克和内脏破裂引发的腹膜炎,两者均可危及生命。

5.骨盆损伤 除有大量出血外,骨盆骨折可同时伴有或继发盆腔脏器损伤。特别是部分泌尿生殖器和消化道末端同时遭受创伤时可引起严重污染。

6.脊柱脊髓损伤 脊柱骨折多由间接暴力引起,尤以胸腰段脊柱骨折最为常见。临床上根据发病机制分为屈曲型骨折脱位、过伸型骨折脱位和直接暴力骨折脱位三类。脊髓损伤又可分为脊髓震荡、脊髓挫伤、脊髓断裂、脊髓受压和马尾神经损伤,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

7.四肢损伤 常见的损伤包括骨折、脱位、软组织损伤、血管神经损伤等。(1)上肢损伤 上肢的特点是功能灵活,损伤的机会较多,是人体生活和工作的重要运动器官,治疗重点在于恢复其功能。(2)下肢损伤 下肢的特点是行走与负重。伤后多需卧床治疗,治疗期长而易出现并发症,治疗重点在于恢复行走和负重的功能。三、按创伤类型分类

1.按皮肤及黏膜的完整性,分为闭合伤和开放伤两类。(1)闭合伤 其伤情不一定很轻,原因在于难以确定有无体内脏器和重要组织损伤。常见的闭合性损伤有扭伤、挫伤、挤压伤、震荡伤、关节脱位、闭合性骨折和闭合性内脏伤等。(2)开放伤 其特点是有创伤伤口、有外出血,伤口内有污染或有异物残留,感染机会多,也可同时伴有内脏或深部组织损伤。常见的开放伤有擦伤、挫裂伤、刃器伤、枪弹伤等。开放性损伤中,根据伤道类型又可分为切线伤(致伤物沿体表切线方向擦过所致的沟槽状损伤)、贯通伤(既有入口又有出口)、非贯通伤(只有入口,没有出口,又称盲管伤)和反跳伤(出口和入口在同一点)四种。

2.按体腔(颅腔、胸腔、腹腔、脊髓腔和关节腔等)伤中的硬脑膜、胸膜、腹膜、椎管内壁以及关节囊是否被穿透,分为穿透伤和非穿透伤。第二节 临床表现与诊断一、创伤的临床表现(一)局部表现

1.疼痛 创伤发生后,因组织破坏、纤维断裂、组织细胞肿胀等,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疼痛。疼痛的程度与创伤的部位、程度及创伤后炎症反应强弱等因素有关。疼痛的性质一般可分为隐痛、钝痛、胀痛、烧灼痛、撕裂痛、刺痛等,活动后加重、制动后减轻是其特点。疼痛一般可持续2~3天,以后逐渐缓解;若疼痛持续或疼痛加重,则可能并发感染。疼痛的部位常常提示为受伤部位,应仔细检查,以免造成误诊或漏诊。

2.肿胀 肿胀的产生是由于创伤后所造成的局部出血、渗出与炎性水肿。受伤部位表浅者可伴有触痛、发红、青紫或有波动感。肢体严重肿胀可造成肢体远端的血供障碍,从而出现脉搏微弱、感觉迟钝、肢端苍白、肤温降低等。

3.功能障碍 创伤后,因组织结构破坏可直接造成功能障碍。而局部炎症也可以引起功能障碍,如腹部创伤发生肠穿孔,可因腹膜炎而出现呕吐、腹胀、腹痛及肠麻痹等。此外创伤后的局部疼痛亦可导致功能障碍,如肢体骨折后因局部剧烈疼痛继发的肌肉痉挛可进一步加重功能障碍。某些功能障碍可直接危及生命,如创伤性窒息、呼吸衰竭、心包填塞等,均应立即抢救。

4.创口与出血 见于开放性创伤。查体时应注意观察创口的部位、形状、大小、深浅、污染程度、有无搏动性出血,并查清创口的数目。(二)全身表现

1.体温升高 创伤早期的体温升高,主要由创伤区域内的出血或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吸收所引起,而创伤早期也处于分解代谢期,机体内营养物质的分解也会产生热,使体温升高。体温一般在38℃左右。体温如过高,除由脑损伤造成外,可能合并有感染。

2.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 创伤发生后,因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可造成心率加快。同时因周围血管收缩,故舒张压升高,脉压缩小。血压、呼吸、脉搏的变化常提示创伤的严重程度,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3.口渴和尿量减少 创伤患者所出现该类症状多为失血及脱水的表现,但若尿量过少则要警惕休克与急性肾衰竭的发生。

4.其他 创伤患者还可有其他表现,如乏力、消瘦、食欲不振、嗜睡、失眠、便秘及女子月经不调等。二、创伤的诊断

创伤的诊断主要是明确创伤的部位、性质、程度、全身性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等,特别是原发损伤部位或内脏是否损伤及其损伤程度。因此在接诊时要详细了解创伤史,仔细进行全身体格检查,必要时结合辅助检查等才能做出全面、正确的诊断。(一)受伤史

详细了解受伤史对于了解损伤机制、估计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受伤经过 本项重点在于询问致伤原因、时间、地点、受伤部位,合并暴力强度、性质、作用方式、作用时间长短及现场情况等。如切割伤,其创缘虽较整齐,但可造成重要的血管神经损伤或创伤性出血;刺伤虽创口较小,但可造成深部的血管、神经、内脏等组织器官的损伤;坠落伤常可导致多发性骨折,并常常合并内脏损伤;枪弹伤虽伤口较小,但常合并深部组织器官损伤,且常合并有组织烧灼、坏死,常并发严重的感染,而受伤时的体位则对判断伤道走行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伤前情况 主要了解伤员的既往情况(包括各种慢性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等),此外还应了解伤员的个人嗜好,如烟酒史等,这对判断意识情况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3.伤后表现及演变过程 创伤的诊断可通过其临床表现来确定其创伤的部位和结构,并可通过其症状的变化来判断其损伤的程度及并发症的程度。不同部位、不同程度、不同组织的创伤,其表现不尽相同,而其伤后的演变也不相同。如神经组织创伤,应重点了解其伤后意识变化情况、肢体感觉障碍的程度和范围及瘫痪情况等;胸部创伤,应了解伤后是否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等;腹部创伤,则应了解腹痛的最先疼痛部位、程度、性质及腹痛范围的变化情况;对于开放性创伤,则应了解其伤后失血情况(即出血量、出血速度、口渴情况、尿量变化情况及血压、脉搏的变化等)。(二)体格检查

首先要从整体上观察伤员的一般状态,判断伤员损伤的程度。对于生命体征相对平稳者,可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对于创伤严重者应先着手于急救,在急救中再逐步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检查。

1.全身检查 采用临床常规的体格检查步骤,应注意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以及意识状态、面容、体位姿势等,并注意患者的精神及心理状态,适当予以劝慰。

2.局部检查 应根据受伤史及症状突出部位进行全面、详细检查。如头部创伤须检查头皮、颅骨、耳道、瞳孔、鼻腔、口腔、肌张力、神经反射等项;胸部创伤须检查胸廓外形、呼吸运动、呼吸音情况、有无触痛及叩击痛等;腹部创伤须检查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移动性浊音、肝浊音界及肠鸣音等;四肢创伤须检查肿胀、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弹性固定、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情况、肢端颜色、肤温、脉搏搏动等。对于开放性损伤,须详细检查其创面和创口的形状、大小、深度、创缘情况、污染情况、异物存留情况、出血性状及外露组织等。对伤情较重者,应在手术室麻醉下进行探查。对于枪弹伤、电击伤等尤其要注意寻找出入口,并根据伤情仔细判断是否存在合并内脏损伤。(三)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对某些创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要根据伤情及全身情况选择必需的检查项目,以免加重病情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虽然各种辅助检查的水平不断提高,但手术探查无疑仍是诊断伤情的重要方法,其不仅可明确诊断,更是抢救的重要手段与前提,但手术探查的指征应当严格掌控。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判断失血或感染情况;尿常规检查可判断泌尿系创伤或感染情况;生化项目可判断水电解质平衡情况。对于有肝及肾创伤的患者,在其治疗过程中,通过肝功能检查和肾功能检查可判断其创伤修复情况。怀疑胰腺损伤时,可行血或尿淀粉酶测定。

2.穿刺和导管检查 诊断性穿刺是一种常用、简单、安全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阳性时可直接明确诊断,但还应注意存在假阳性、假阴性等情况,须进一步观察或检查。如心包穿刺可证实心包积液或积血;胸腔穿刺可明确气胸与血胸的诊断;腹腔穿刺与灌洗可证实内脏损伤与出血。导管检查常用的是导尿管的应用,留置导尿管或灌洗可诊断膀胱与尿道的创伤,还可观察每小时尿量的变化,以作为补液与观察休克时的参考;测定中心静脉压可辅助判断血容量与心功能。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排除与诊断骨折和脱位的患者;对于有胸、腹部创伤者,也可明确是否有肺病变、气胸、血胸、腹腔积气和积液等,还可明确异物的位置、大小、形态等。CT检查可明确诊断颅脑创伤及内脏创伤,并可指导骨科手术的术前计划。超声检查可发现胸腔、腹腔的积血和积液及内脏破裂、血管损伤等。MRI能很好地分辨不同的软组织,对于软组织如膝关节交叉韧带、半月板等损伤的分辨较CT、X线更为敏感,可明确相关软组织损伤。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消除了骨骼及软组织影像,血管显影更为清晰,可以明确诊断如锁骨下动脉、股动脉等血管损伤。对于重症患者应进行床旁影像学检查。第三节 创伤评估

创伤评估是指采用客观指标对伤情进行评价,是一种临床判断创伤程度、预后以及评价医疗质量的统一标准。根据院前和院内的急救及转运、预测伤员预后、评定救治工作质量和研究工作等多方面的需要,目前已建立了多种评分标准,但暂且还没有一种分级分类的评估方法能准确而完整地反映创伤刺激的复杂性。一、院前创伤评分

院前创伤评分是指在灾害现场或到达医院之前,由急救人员或医生对伤员伤情的严重程度做出简单的评价和分类,用以判别伤情、指导救治,决定是否转运和转运到哪一级医院及呼叫上级医疗机构给予支援。现场急救条件有限,要求这类评分系统简便易行和实用。

1.院前指数(prehospital index,PHI) 采用收缩期血压、脉率、呼吸状态及神志等生理指标作为评分参数,每项又分为3个或4个级别,伤员4个参数得分之和即为PHI。对胸部或腹部有贯通伤者,在其PHI分值上加上4分为其最后分值。0~3分者为轻伤;4~20分者为重伤。PHI判断重伤的灵敏度为94.9%,特异度为94.6%。院前指数见表1-1:表1-1 院前指数(PHI)引自:Koehler JJ,BaerLJ,Malafa SA,et a1.Prehospital Index:a scoring system for field triage of trauma victims[J].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1986,15(2):178-182.

2.创伤指数(trauma index,TI) 本法根据创伤类型和损伤部位,结合肉眼观察的体征评分,是一种经验型的多因素综合评分系统。共囊括25个参数,分别按5个组别以1、3、4、6四种分值来描述创伤程度。积分0~7为轻伤,不需住院,急诊室观察;8~16为重伤,可住院,一般不致命;17~20为严重伤,必须住院,死亡率高;21以上为危重伤,死亡率极高。创伤指数见表1-2:表1-2 创伤指数(TI)引自:Kirkpatrick JR,Youmans RL.Trauma index:an aid in the evaluation of injury victims[J].Trauma,1971,11:711.

3.创伤记分(trauma score,TS) TS是一种从生理角度来评估损伤严重性的数字分级法。TS为A+B+C+D+E积分的总和。总分为16,1为预后最坏,16为预后最好。1~3者,生理变化很大,死亡率高(>96%);4~13者,生理变化明显,救治效果显著;14~16者,生理变化小,存活率高(96%)。TS<12为重伤标准;TS的灵敏度为63%~88%,特异度为75%~99%,准确度为98.7%。创伤记分见表1-3:表1-3 创伤记分(TS)引自:Champion HR,Sacco WJ,Carnazzo AJ,et al.Trauma score[J].Critical care medicine,1981,9(9):672-676.

注:GCS评分(glasgow coma scale,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睁眼:自动睁眼4分,呼唤睁眼3分,刺痛睁眼2分,不睁眼1分。

语言反应:回答切题5分,不切题4分,答非所问3分,只能发音2分,不能言语1分。

运动反应:能按吩咐动作做6分,刺痛能定位5分,刺痛能躲避4分,刺痛后肢体能屈曲3分,刺痛后肢体能过度伸展2分,不能活动1分。

4.CRAMS评分 通过对伤员的循环(circulation)、呼吸(respiration)、腹部(abdomen)、运动(motor)和语言(speech)5个参数的英文字头组建CRAMS评分法,CRAMS评分是一种以生理指标和创伤部位进行人为参数评分的方法。该评分系统按轻、中、重度分别赋值为2、l、0分:积分≤6分为重伤,死亡率为62%,需送创伤中心积极抢救;积分≥7分为轻伤,死亡率为0.15%,可在急诊室妥善处理或观察。本评分系统是国内院前创伤评分体系中应用最多的方法。CRAMS评分见表l-4:表l-4 CRAMS评分引自:Gormiean SP.CRAMS scale:field triage of trauma victims[J].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1982,ll(3):132-135.二、院内创伤评分

伤员到达医院确立诊断后,根据其损伤诊断(即解剖指标)评价伤情、判断预后的评分系统统称为院内评分。

1.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bbreviated injury scale,AIS) AIS是一套以解剖学为基础、全球通用的损伤严重程度评分系统。它按照身体区域将每一损伤以6个等级来划分严重程度。AIS是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院内评分——ISS评分系统的基础,也是其他多个创伤或损伤严重度评价方法的基础。

目前AIS编码手册共分九章:①头部;②面部,包括眼和耳;③颈部;④胸部;⑤腹部及盆腔脏器;⑥脊柱;⑦上肢;⑧下肢、骨盆和臀部;⑨体表(皮肤)和热损伤,以及其他损伤。其对每一损伤条目给予一个特定的编码(6位),称为点前编码,其代表了身体区域、解剖类别、损伤性质、损伤程度等方面的信息;再加上一个严重度评分(1位),这与点前编码之间以小数点相隔开,称为点后编码;其后再接上损伤定位编码(4位)和损伤原因编码(4位),由使用者根据需要采用,属可选编码。其中严重度评分按伤情对生命威胁的大小,将每个器官的每一处评为1~6分,此即AIS评分。因此,如果某一损伤既包括损伤定位和损伤原因编码的话,其完整编码应该是15位。其编码格式可以标记为“XXXXXX.x xxxx xxxx”,也可简单标记为“AISx”(x为1~6)。

AIS系统的优点在于伤员的每一处损伤均有一个AIS分值,且每一种损伤的AIS分值是专一的,与时限无关的;每一个严重度分值只能反映已发生的一种损伤;只评定损伤本身,而非损伤造成的长期后果;其以解剖学概念为基础,而非生理学概念;其适用于多种原因的损伤,不仅仅是用来评价死亡率或致命性的一种方法。

2.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 当创伤涉及多个部位和器官时,伤者的AIS分值总和与各个系统器官的AIS分值之间并不存在线性相关,AIS评分系统无法评估多发伤伤员的病情。目前,评价多发伤伤情的国际标准多以ISS系统为准。ISS评分系统将全身分为六个区域:①头颈部,②面部,③胸部,④腹部或盆腔脏器,⑤四肢或骨盆,⑥体表。ISS系统选取了身体三处最严重损伤区域的AIS分值的平方和来评估伤者总伤情。用公式表示为:222

ISS=max AIS+2nd AIS+3rd AIS

通常把ISS<16分定义为轻伤,16~25分定义为重伤,ISS>25分定义为严重伤。应当注意的是,ISS身体区域的划分与AIS身体区域不全相同,如在AIS中,颈部是独立于头部的一个区域,而在ISS中,头、颈部共同组成一个区域;而在ISS中颈椎归属于颈部区域,胸椎归于胸部区域,腰椎归于腹部或盆腔脏器区域,而在AIS中,颈、胸、腰椎等全部脊柱则都归于脊柱区域。

除了用于预测伤者死亡率以外,ISS还被用来评估伤者治疗效果、预测康复时间、估计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等多个方面。但ISS系统忽视了年龄差异及原有身体状况对预后的影响,不能反映出分值相同、伤情不同的实际差异,死亡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组合中的最高AIS分值,其颅脑伤的评分不能准确反映脑外伤的严重程度,不能反映4个以上部位的伤情。以上均是ISS评分系统的不足之处。因此,对创伤严重性的估价需从多方面考虑。创伤评分的研究工作尚需不断地深化与系统化。三、现场伤情评估(一)现场评估要点

现场急救人员应快速了解伤者的生命状况及发现有生命危险的伤员或伤情,并在进行严重程度评估后准确地分拣出重伤员和轻伤员。

1.意识状况 通过呼唤患者、观察瞳孔变化、眼球运动、昏迷评分(GCS)及神经系统的反射情况迅速评估伤者意识障碍程度,或有无神经系统功能损害。意识障碍一般分为嗜睡、昏睡、意识模糊、昏迷,其中昏迷又分为轻、中、重三度。

2.呼吸状况 应进行两肺,尤其是肺底部的听诊。重点了解伤者有无气道阻塞,其特征是吸气性呼吸困难,气道不完全阻塞时可发出“喉鸣声”,而重伤病员出现喉鸣音时则常常被认为是严重威胁生命的标志;此外还应评估呼吸的频率、节律,有无异常呼吸音,呼吸交换量是否足够。注意发绀是缺氧的典型表现。

3.循环状况 评估伤者脉率、节律、血压及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尤其应迅速判断有无心搏骤停。

4.院前评分 包括PHI、CRAMS评分法和创伤记分法等,参见本书第一章第三节。(二)病史采集

尽早确诊伤情是救治严重多发伤、提高抢救成活率的关键。为此,简明扼要地询问病史是必要的。向患者或知情人员收集全面的病史,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主诉,如起病时间、症状持续时间等,对伤者的病史采集应着重评估其出血量。(三)查体要点

可采用“CRASH PLAN”检查法。即根据9个字母代表的器官或部位顺序查体。

1.C(cardiac)心脏及循环系统 包括血压、脉搏、心率,注意有无心脏压塞的beck三联征,即颈静脉怒张、心音遥远、血压下降,评价循环状况,注意有无休克及组织低灌注。

2.R(respiration)胸部及呼吸系统 注意有无呼吸困难;气管有无偏移;胸部有无伤口、畸形、反常呼吸、皮下气肿及压痛;叩诊音是否异常;呼吸音是否减弱。常规的体格检查、X线、CT扫描及心脏彩超、胸腔穿刺等可确诊绝大部分心胸部创伤。

3.A(abdomen)腹部脏器 腹壁有无伤痕、瘀斑;腹部是否膨隆及是否存在腹膜刺激征;肝浊音区是否缩小;肝、脾、肾区有无叩击痛;肠鸣音情况。超声检查及CT平扫常可明确及排除诊断,而腹部X线检查并非急需。

4.S(spine)脊柱和脊髓 脊柱有无畸形、压痛及叩击痛;运动有无障碍;四肢感觉、运动有无异常。必要时结合辅助检查如X线、CT、MRI等检查。

5.H(head)颅脑 意识状况、有无伤口及血肿、凹陷;12对颅神经检查有无异常;肢体肌力、肌张力是否正常;生理反射和病理反射的情况。头颅CT诊断意义最大,但阴性结果的伤者仍需动态观察及适时复查。

6.P(pelvis)骨盆 骨盆挤压、分离试验和X线片常可明确诊断,CT三维重建可最大限度地指导手术方案的确定。

7.L(limbs)四肢 通过视、触、动、量及X线片检查多能明确诊断。

8.A(arteries)动脉 明确各部位动脉有无损伤,必要时做超声多普勒检查以明确诊断。

9.N(nerves)神经 根据伤者的运动与感觉体格检查,可明确各重要部位神经有无损伤及定位体征。(四)检伤分类

灾难事故现场可用简明验伤分类流程以进行快速现场伤情评估与分类,使救护者根据卡片颜色即知救治顺序,危重伤员能优先被辨别与处理。伤员的分类以醒目的伤员标识卡表示:红、黄、绿、黑等四色系统。红色表示立即优先,伤员有生命危险而需紧急处理;黄色表示紧急优先,伤情严重但相对稳定;绿色表示延期优先,伤情较轻可延期处理;黑色表示救治无望或死亡者。该识别卡应系在伤员身体的醒目部位(如胸前、手臂上等),直至抵达最后的医疗机构后方可解除。具体流程图如下:第四节 急救工作的组织一、创伤急救的组织原则

创伤病员的死亡一般呈三个峰值分布。第一个峰值称为即刻死亡(immediate deaths),一般出现在伤后数秒至数分钟内,约占创伤总死亡率的50%。死因多为严重的颅脑损伤、高位脊髓损伤、心脏或大血管破裂、呼吸道阻塞等,这类病人基本都死于事故现场,其中只有极少数病人能被救活。第二个峰值称为早期死亡(early deaths),一般出现在伤后2~3h内,约占创伤总死亡率的30%。死亡原因多为脑、胸腔或腹腔内血管或实质性脏器破裂、严重多发伤、严重骨折等引起的大量失血。这类创伤病人是救治的重点对象,因而这段时间又在临床上被称为“黄金时刻”。第三个峰值称为后期死亡(late deaths),一般出现在伤后数周之内,约占创伤总死亡率的20%。死因多为严重感染、毒血症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而每当重大意外事故发生后,如地震、战伤等,会出现大批伤员,此时现场杂乱,加上现场各方面条件及环境较差,会给现场急救工作带来忙、难、乱的局面。

因此,通过建立完善的创伤救治系统、争取在伤后早期按创伤救治顺序、对伤员实施确定性的抢救措施是现代创伤救治的基本原则。一方面要稳定伤员情绪,积极组织群众参与自救与互救;另一方面,快速组建急救小组及医疗队,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现场急救、运送和治疗,从而达到有效去除现场致命因素、降低伤后致残率、为院内救治奠定良好基础的目的。因此,急救组织工作应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1.要由高年资医师带领各级医护人员组成急救小组或医疗队,其必须具有全面的创伤急救知识和技能。

2.快速到达现场,“快”而“准”地进行伤员脱险及检伤分类,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地进行急救和转运。

3.根据伤员的伤情及人数,转运前提前通知收治医院,以做好收治准备工作。

4.到达医院后立刻进行全面评估与诊断,对有多部位、多脏器损伤的伤员,要组织多科室进行综合诊治。

5.复苏、伤情诊断和紧急处理三者同时进行。

6.手术的先后:首先处理直接威胁伤员生命的损伤,将抢救生命放在第一位。如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解除窒息,大出血的止血,解除心包填塞,开颅减压解除增高的颅内压,封闭开放性气胸和闭式引流张力性气胸等。

7.手术原则:宁小勿大,宁易勿难,以清创、止血、修补损伤和挽救生命为主要目的,待伤员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进行彻底治疗。

8.做好伤员及其家属的思想工作,医患积极合作。二、急救人员组成

1.创伤急救队队长 负责指挥急救人员、整合复苏过程、执行复苏计划、给予确定性处理。(1)由创伤救治经验丰富的急诊科、创伤科或普外科主治医师及主任担任;(2)初始评价和检查、协调所有队伍的活动和协助告知操作;(3)指挥和控制复苏,做出所有决定,并对所有命令负责;(4)进行或指导初次和再次全面评估;(5)合理分配工作,包括反复检查生命体征、医嘱或补液、必要的操作;(6)应尽量保持能观察到全部复苏区域的状态。

2.主要复苏者 由外科医师或急诊医师负责最初的评估,并进行必要的外科诊疗操作。

3.气道处理者 由麻醉师或具备相应资质的急诊医师或外科医师担任,负责评价和处理气道、进行气管内插管、安置鼻胃管及口胃管、协助颈椎固定,以及处理截瘫、镇静和麻醉相关的插管等特定情况下的医学处理。

4.助手 可由医师或护士担任,主要负责协助创伤患者的暴露,安置心电电极、血氧监测仪,协助急救操作医生工作,协助患者转运及其他必要的操作等。

5.急救医生或主要复苏者 由外科医师或急诊医师负责最初的评估,并进行专业的复苏操作。

6.护士 为即将到达的患者准备创伤复苏区。在复苏阶段,作为护士,主要负责测量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静脉切开和导尿等;并协助患者转运,陪同患者到复苏区外,并向接收单位报告。

7.记录者 由具备创伤复苏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其负责在流程单上记录复苏过程中的事件,帮助联系(如血库、手术室、会诊医师等)和移动辅助设备,并参与协调复苏过程。

8·医技人员 进行必要的超声学、放射学、介入学检查,协助患者移至需要的位置和姿势,对伤员进行检查,并将结果送回复苏区。

9.实验室人员 负责抽血标本并送至实验室。应在患者未到达前将血送到复苏区,必要时运送其他血标本和血液制品。三、急救人员职责

1.医师职责(1)创伤外科医师 由经过创伤救治训练、有一定急救经验的外科医师组成。(2)住院医师或实习医师 主要负责执行或协助完成上级医师的所有指示。(3)急诊医师 必须具备对创伤患者进行评价和复苏、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dvanced traumatic life support,ATLS)的能力。(4)麻醉医师 主要负责气管插管等气道控制处理,安置监护仪、呼吸机,镇静、镇痛等。(5)会诊医师 应争取在重症伤员到达前提前通知会诊医师。①放射科医师进行放射学检查或介入检查治疗;②神经外科医师处理颅脑或脊髓损伤;③创伤外科医师处理骨折和相关软组织损伤;④心胸外科医师处理心肺和大血管损伤;⑤显微外科医师处理颈、腹、四肢血管损伤或截肢;⑥内科或儿科医师针对内科疾病或儿童创伤患者进行治疗。

2.护士职责 由经创伤救治专门训练的急诊护士组成,其主要职责为发出警报、区域准备、监测体征、建立静脉通道和抽血、搬运仪器以及协助操作等。其中包括:启动仪器、脱去伤员的衣服、建立外周静脉通道、给予药物、监测生命体征、抽取标本、安置鼻胃管和导尿管、小伤口的清洁和换药、记录救治过程、协助医师完成工作、护送伤员转科或送检、从血库取血、电话联系各科医师会诊等。

3.辅助人员职责 协助护士工作、转运患者、将标本送到实验室并取回结果、限制无关人员进入急救区、控制拥挤或冲动的人员。四、院内急救设备(一)急救室

医院的创伤急救室应设在一楼,紧邻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急救车可直接开到急诊室门口,在门口、抢救室、EICU三者之间24小时预备绿色快速通道以便于抢救与转运。

1.人员 抢救室人员可以专职,亦可兼职,人数主要视工作需要而定。

2.必需的急救设备(1)急救床 一般的检查床、治疗床即可,配以床单、胶单、枕头和被盖。(2)手术器械台。(3)手术照明灯。(4)血压计、止血带。(5)长桌、椅子(急救记录用)。(6)麻醉小桌和麻醉用品(包括麻醉药物等)。(7)吸引器(电动或脚踏式均可)。(8)污物桶及盆。(9)橱柜(柜内放置):

搪瓷有盖方盘:浸泡消毒刀、剪、针、钳等;

搪瓷盒或饭盒:放消毒注射器、针头和不同型号的丝线;

容量500~1000mL的大口瓶:放消毒持物钳;

消毒有盖搪瓷盅:分别放红汞、酒精、碘酊棉球和酒精浸泡的各号羊肠线等;

消毒手套、一次性口罩、帽子;

消毒输液器具及成套消毒输血用具和各种消毒引流管;

消毒敷料;

气管切开包、静脉切开包、导尿包、胸穿包和腰穿包等;

备皮用具;

输液架;

氧气;

各种常用急救的药物:①常规储备的标准药品:硝酸甘油、盐酸利多卡因、速尿、氨茶碱、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毒毛花苷K、止血芳酸、尼可刹米、阿托品、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洛贝林、氢化可的松、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重酒石酸间羟胺、多巴胺和5%碳酸氢钠等;②立即获得的药品:快速诱导插管所使用的药品(如琥珀酰胆碱、硫喷妥钠、依托咪酯、咪达唑仑等)。这些药物应储存于有标记的注射器中以便患者到达时能立即使用;③其他:如镇静、镇痛和抗生素等应立即可以获取,如氯羟安定(劳拉西泮)、硫酸吗啡、芬太尼、纳洛酮、破伤风抗毒素、头孢唑林等。其他药品包括50%右旋糖酐、甲泼尼龙(用于钝性脊髓损伤)、甘露醇、维生素B、镁和钙等。1

心电图机,有条件时还可配备脑电图机;

呼吸机;

担架、车辆(四轮推车);

时钟。(二)化验室

化验室是院内急救必不可少的科室,24小时配备人员值守,急诊化验常包括血液分析、生化项目、传染病相关指标及大小便常规等,及时而准确的结果是临床诊治的重要依据。(三)放射科

其对诊断与鉴别诊断创伤伤员尤为重要。(四)急诊重症监护室

一般设在一楼,并配备相关专职人员值守。(五)高压氧舱

有条件的医院应设置高压氧舱。第五节 院前急救原则

院前急救的目的在于抢救生命、避免继发性损伤、减少痛苦并创造运送条件,尽快将伤员搬运到邻近的医疗机构,以便能使伤员获得及时而妥善的治疗。一、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第一步应当做到有效去除正在威胁伤员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包括把伤员解救至安全地带、保持气道通畅、保护头颅及脊柱、即时临时止血等四个基本步骤。其后创伤救治人员可按步骤依次迅速全面评估伤员的伤情,具体评估要点见本书第一章第三节。现场急救具体要点如下述:(一)通畅气道

及时清除伤员口、鼻、咽喉部的异物、血块、分泌物、呕吐物等,解除呼吸道阻塞。尤其是进食后的伤员常常有误吸的危险。颌面部有移位的组织可能阻塞气道时,应立即进行复位包扎。如发现舌后坠造成气阻塞时,应立即用口咽管通气或用手或舌钳固定,有条件时可作气管插管或环甲膜造口术。环甲膜造口术常常应用于通过插入口咽通气管或气管插管后仍不能有效通气者、怀疑颈椎损伤而又需插管进行气道管理者、外伤性心跳呼吸骤停者以及进行性缺氧者。当完全喉部阻塞、喉骨折、异物梗阻、急性喉水肿时,可立即用一粗针头行环甲膜穿刺气管通气。具体操作见本书第三章。(二)止血

其重要性仅次于保持气道通畅,对于周围血管损伤最有效的紧急手法是局部加压并抬高患肢。而在急救过程中还应当时刻注意伤员存在内伤出血的可能。(三)抗休克

重症创伤伤员常需要立即进行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迅速建立有效通道,维持血容量,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及尿量。同时可采用针刺或指压人中、十宣、涌泉等穴位的方法,以提高循环及呼吸的兴奋和人体的应急能力。(四)包扎与固定

对伤口表面明显的、松动的异物可适当现场清除,拭擦异物的方向应由创面向外周移动;而伤口深部的异物或突出体表不明显的异物可等送院后再进一步处理;对附着的血凝块和大血管附近的骨折断端不要轻易移动,以免再次出血或加重出血。覆盖或包扎大面积烧伤创面时,不可刺破创面的水疱。对外露的骨折端、脱出的内脏等组织不应现场还纳,以免将污染物带入深层;同时为了防止外露或脱出组织污染、干燥或受压,应进行保护性包扎。如颅脑开放伤,创口局部显露脑组织并向外膨出时,先用大块消毒纱布将脑组织盖好,再用纱布卷成大于伤口的保护圈套在膨出的脑组织周围,最后进行包扎;开放性气胸者应立即脱去或剪去其外衣,用大块敷料在呼气末封闭伤口,紧密包扎,阻断气体进出胸膜腔;腹部开放性创伤遇有肠管脱出时,现场可用大块消毒纱布或用凡士林纱布盖好,再用饭碗或钢盔等凹形物扣上,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包扎。对骨与关节损伤、肢体挤压伤、大块软组织伤等伤员进行现场临时固定是损伤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预防与控制休克的重要措施。固定原则如下:

1.固定损伤肢体之前,应首先完成基础生命支持措施。

2.对外露的骨折端不应送回伤口,对畸形的伤肢也不必复位。

3.固定范围应超过骨折上下相邻的两个关节。

4.固定时应动作轻巧、固定牢靠、松紧度适宜,皮肤与夹板之间尤其骨突出处和空隙部位要垫适量的棉垫或衣服、毛巾等,以免局部受压引起坏死。

5.外露指(趾)端,以便观察血液循环。

6.外固定部位应便于随时拆开,以便迅速解除血液循环障碍。

7.凡疑有脊柱、脊髓损伤者,必须固定后才能搬运。

另外,固定器材最好为特制的夹板、支具,否则应就地取材,如硬纸板、树枝、木棍、书本等均可使用。如现场无物可取,可将伤员受伤的上肢固定于胸壁,下肢固定于对侧健肢。二、转送伤员

经现场初步处理后,应根据伤势轻重有序而迅速地运送伤员至附近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视情况可给予止痛或预防感染的药物。必须注意的是,对于颅脑伤和未确诊的胸、腹部损伤患者均慎用止痛药。(一)体位与交通工具

上肢损伤者应鼓励其自己行动,下肢损伤者应固定后再搬运。重伤员均应使用担架仰卧位运送,放在救护车或直升机上,四肢不应靠在担架边缘,以免中途撞击。抬担架时应边走边观察伤员的生命体征,如有病情变化,应立即停下抢救,先放脚,后放头。昏迷伤员为了保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