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理想篇·爱国报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9 10:36:05

点击下载

作者:于永玉,吴亚玲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生理想篇·爱国报国

人生理想篇·爱国报国试读:

前 言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立志勤学、爱国爱民、惩恶扬善、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律己宽人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她不仅是一个流动的不断批判继承、不断改造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同时,也是发展中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中心与主轴。所以,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际是进行“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她不仅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传统与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传承、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世界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弘扬也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为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创造人类当代精神文明,推进世界伦理道德的发展与建设,树立新的荣辱观,我们编选了本丛书,本书共分三大部分,即:理论卷,故事卷和名言警句卷,并参考有关书籍做了分类。

各分册编排结构有综述,着重阐述本德目内涵、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然后,是所选取的内容集合。每个故事每条言论根据揭示德目的需要进行了再编写,力求以内容明伦理、明思想、明形象、明榜样,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本书编纂出版,得到许多领导同志和前辈的关怀支持。同时,我们在再编写过程中还程度不同地参阅吸收了有关方面提供的研究资料、历史资料。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同志一并表示谢意。

本书在筛选编写、综述论证等方面,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可能有不足和错误,衷心希望各界及读者批评指正。编 者2006年6月

人生理想篇·爱国报国

独王之国,劳而多祸;独国之君,卑而不威。——《管子·形势第二》独断专横的国家,(必然)劳苦而祸患多多;独断专横的一国之君,(必然)卑鄙而没有威望。

国大而政小者,国从其政;国小而政大者,国益大。大而不为者,复小;强而不治者,复弱;众而不治者,复寡;贵而无礼者,复贱;重而凌节者,复轻;富而骄肆者,复贫。——《管子·霸言第二十五》国家大而政绩小,国家的地位(也会)随着它的政绩(变小);国家小而政绩大,国家(也就随之)增大。(国家)大而无所作为,又会变为小;(国家)强盛而不加治理,又会变为弱;人多而不加治理,又会变为少;地位显贵但没有礼节,又可以变为卑贱;权力大但却超越规范,又可以变为轻微;富足而骄奢放肆,又可以变为贫穷。

强国众,先举者危,后举者利;强国少,先举者王,后举者亡;战国众,后举可以霸;战国少,先举可以王。——《管子·霸言第二十三》强盛的国家多时候,先举事的国家很危险,后举事的国家得利;强盛的国家少时,先举事的国家能成就霸业,后举事的国家(将会)灭亡;参战的国家多,后举事(的国家)可以成就霸业;参战的国家少,先举事(的国家)可以成就霸业。

强国得之也以收小,其失之也以恃强;小国得之也以制节,其失之也以离强。——《管子·霸言第二十三》强国的成功在于容纳小国,它的失误在于自恃其强;小国的成功在于折节事强,其失误在于摆脱强国。

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韩非子·解老第二十》国家一定要有文官和武官,治理政事一定要赏罚分明。

安危在是非,不在于强弱;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韩非子·安危第二十五》(国家)的稳定危急在于(政策的)正确还是错误,不在于(力量的)强大或弱小;(国家的)生存灭亡在于(国力的)空虚还是充实,不在于人多还是人少。

欲富而家,先富而国。——《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若想使家庭富裕,先要使国家富裕。

有道之世,以人与国;无道之世,以国与人。——《淮南子·卷十·缪称训》政治清明的时代,把个人献给国家;政治黑暗的时代,把国家给予个人。

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孔子家语·好生第十》国土有余但百姓不富足,有德行的人对此感到耻辱。

众寡均而人功倍己焉,君子耻之。——《孔子家语·好生第十》(国与国之间)人口多少均等而别人的功绩超过自己一倍,有德行的人对此感到耻辱。

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孔子家语·弟子行第十二》国家政治清明,贤人就会兴旺,合适的人就会被任用。

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说苑·卷八·尊贤》国家没有贤能的臣子和优秀的人才辅佐而能够成就功业、树立美名、安全稳定的,是从来都没有过的。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素书·安礼第六》政局危急的国家没有贤能的人,政治混乱的国家没有善良的人。

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素书·安礼第六》国家将要成就霸业时,士人都归顺;国家将要灭亡时,贤人预先避开。

国家之所以存在,在道德之深浅,不在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在风俗之厚薄,不在富与贫。——《省心短语》国家之所以存或灭亡,在于道德的高低,而不在于力量的强弱;朝代延续的长短,原因在于风俗的淳厚与浇薄,不在于百姓的富足与贫穷。

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不可少顷旷也。得之则治,失之则乱;得之则安,失之则危;得之则存,失之则亡。——《荀子·致士第十四》有德行的人是掌握政治原则和法治的总管,片刻也不能缺少。得到他,国家就会安定;失去他,国家就会混乱;得到他,国家就生存;失去他,国家就灭亡。

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荀子·正论第十八》天下人都归顺它的叫做王国,天下人都背离它的叫做亡国。

治国谨其礼,危国谨其法。——《盐铁论·论诽第二十四》治理得很好的国家慎重它的礼制,政局危难的国家慎重它的法制。

报国之道有四:一曰贡贤,二曰献猷,三曰立功,四曰兴利。贤者,国之干;猷者,国之规;功者,国之将;利者,国之用。——《忠经·报国章第十七》报效祖国的方法有四种:第一种是举荐贤才,第二种是献良策,第三种是为国立功,第四种是为民造福创利。贤良,是国家的主干;良策,是国家的大计;功业,是国家(存在)的将领;利益,是国家(富强)的财用。

治国之道,举直措诸枉,其国乃安。夫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便宜十六策·举措第七》治理国家的办法,是举用正直的贤良摒弃奸佞的小人,国家才能得以安定。(房屋的)柱子用直的树木做才能坚固,辅佐的人用正直的士人才会好;直的树木从幽林中选出,正直的士人从群众中选出。

治国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便宜十六策·举措第七》治理国家如同修养身心一样,修养身心的关键,在于蓄养精神;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任用贤才。

治则有为治之因,乱则有致乱之因,在人而已矣。——《程氏粹言·论政篇》国家稳定,则有达到稳定的原因;国家混乱,则有造成混乱的原因,关键是在于用人罢了。

强干弱枝,大本小末。——《春秋繁露·十指》加强主干削弱枝梢,使中央的势力扩大、使地方的势力减弱。

建治之术,贵得贤而同心。——《春秋繁露·立元神第十九》治理好国家的方法,贵在得到贤能之人(的辅佐)并且(使众人)同心同德。

地博而国贫者,野不辟也;民众而兵弱者,民无取也。——《管子·权修第三》土地广阔而国家贫穷,是因为土地没有开辟;人多而兵力薄弱,是因为人民缺乏督促。

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管子·八观第十三》审察限度和标准,节约衣服,俭省财用,禁止奢侈浪费,(这)是治理国家的当务之急。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管子·八观第十三》国家奢侈则开支浪费,开支浪费则人民贫困,人民贫困则产生邪恶思想,产生邪恶思想则出现邪恶巧诈行为。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治国第四十八》大凡治理国家的规律,是首先必须使人民富足,人民富足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欲为其国,必伐其聚;不伐其聚,彼将聚众。——《韩非子·扬权第八》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必须铲除臣下的结党营私;不铲除臣下的结党营私,他们就会越聚越多。

圣人之道,去智与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民人用之,其身多殃;主上用之,其国危亡。——《韩非子·扬权第八》圣明君主的治国之道,是去掉(自身的)智慧和巧诈;智慧和巧诈不去掉,治国原则就难以成为常规。老百姓使用智慧和巧诈,自身(就会)多灾多难;君主使用智慧和巧诈,他的国家(就会)危险甚至灭亡。

不知治者,必曰:“无变古,毋易常!”变与不变,圣人不听,正治而已。——《韩非子·南面第十八》不懂得治国之道的人,必定会说:“不要改变古法,不要改革常规!”改变不改变,圣人不管,(他只管)正确地治理国家而已。

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解老第二十》治理若大个国家如果频繁改动法令,百姓就会受尽苦头。

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反性之本,在于去载。——《淮南子·卷十四·诠言训》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致力使百姓安定;安定百姓的根本,在于满足财用;满足财用的根本,在于不耽误农时;不耽误农时的根本,在于减省官事;减省官事的根本,在于节制贪欲;节制贪欲的根本,在于返归天性;返归天性的根本,在于抛弃外表的粉饰。

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孔子家语·刑政第三十一》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教化人民,必定是刑罚与政令并用。

欲将取天下者,当以无事,及其有事,又不足以取天下矣。——《老子·四十八章》想要治理天下的的人,应当顺其自然不造事,到了他要造事(的时候),(他)又不配来治理天下了。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五十七章》以清正廉洁治理国家,以奇谋用兵,以不生事端统治天下。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六十章》治理若大个国家如同煎小鱼(不宜频频翻腾搅扰)。

有天下者众矣,其得之必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吕氏春秋·卷一·四曰贵公》拥有天下的人很多,他们得到天下的原因必定是由于公正,他们失去天下的原因必定是由于偏私。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吕氏春秋·卷一·四曰贵公》治理天下,一定先将公正放在首位,公正了,天下就太平了。因为太平来自公正。

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吕氏春秋·卷十七·七曰不二》听信众人的议论来治理国家,那么国家的危亡(就)没有几天了。

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论衡·非韩第二十九》实力弱小的国家则应修养德行,兵力强盛的国家就要振奋军威。

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论衡·非韩第二十九》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要培植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修养德行,二是蓄积力量。

任贤使能,恭己无为而天下治。——《论衡·自然第五十四》任用贤人使他的才能得以发挥,自己端庄肃穆、无所作为,天下就会大治。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墨子·尚贤上第八》贤良的人才广聚,则说明国家治理得很好;贤良的人才稀少,则说明国家治理得很坏。

凡为治之大体,莫善于抑末而务本,莫不善于离本而饰末。——《潜夫论·务本第二》治理国家的重要义理,没有比抑制末节而致力于根本更好的,没有比远离根本而追求末节更坏的。

上医医国,其次医疾。——《潜夫论·思贤第八》最高明的医生是医治国家的病,那次一等的(医生是)治疗身体的疾病。

人君之治,莫大于和阴阳。——《潜夫论·本政第九》一国之君治理国家,没有比调和阴阳更大的事情。

有国之君,未尝不欲治也,而不世见者,所任不贤故也。——《潜夫论·潜叹第十》作为一国之君,没有不想治理好国家的,而没有治理好的,是因为所任用的人不贤能的缘故。

治世者若登丘矣,必先蹑其卑者,然后乃得履其高。——《潜夫论·衰制第二十》治理国家就像登山一样,必须先踏在低处,然后才能登上它的高峰。

民之所以不乱者,上有吏;吏之所以无奸者,官有法;法之所以顺行者,国有君也;君之所以位尊者,身有义也。——《潜夫论·衰制第二十》百姓之所以不作乱,是因为上面有廉吏;廉吏之所以不行奸诈,是因为政府有法令;法令之所以(能够)顺利实行,是因为国家有君主;君主之所以地位尊贵,是因为自身有威仪。

佚政多忠臣,劳政多怨民。——《三略·下略》(实行)安逸无为的政策,(就会涌现)很多忠臣,(实行)劳民伤财的政策,(就会出现)很多怨民。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也。——《商君书·壹言第八》凡是要治理好国家,建立制度不可不仔细研究,制定法令不可不谨慎认真,统一国家政务不可不细致严谨,处理根本性事务不可不心力专一。

圣人之为国也,一赏、一刑、—教。一赏则兵无敌,一刑则令行,一教则下听上。——《商君书·赏刑第十七》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就是统一赏赐,统一刑罚,统一教育。统一赏赐就会使军队所向无敌,统一刑罚就会使法令顺利推行,统一教育就会使民众听从君主。

治天下有四术:一曰忠爱,二曰无私,三曰用贤,四曰度量。——《尸子·卷上·治天下》治理天下有四种方法;一是忠正仁爱,二是大公无私,三是任用贤能,四是制定法度。

治乱民犹治乱丝,不可急也。——《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八·通鉴多采善言》治理作乱的民众如同治理纷乱的丝线一样,是不能着急的。

有国家者,未有不任智谋而成王业也。——《太白阴经·卷一人谋上·未有阴谋》凡是统治国家的人,没有不任用有聪明有才能的人而能成就帝王之业的。

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制则国治。——《尉缭子·兵谈第二》土地广阔并且能充分利用,国家就会富足;人口众多而又能健全制度,国家就会安定。

梁栋朽则屋倾,贤不肖分则国治。——《省心录》第一一四栋梁如果朽烂了,那么房屋就会倒塌;贤能和不贤能得以区分,那么国家就会安定。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荀子·富国第十》使国家富足的方法,就是节约开支使人民富裕,而且善于储藏盈余。节约费用用礼法,使人民富裕用政令。

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荀子·正论第十八》君主的治国之道清明,那么臣民就安定;君主的治国之道昏暗,那么臣民就会人人自危。

为治,是自约而致其博。——《朱子语类·卷一○八》治理天下,是从简约开始最终达到广博。

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使心神畅游在宁静恬淡之内,把形气融和在寂寞无为之中,顺从万物的自然,不怀有半点儿私心,那么天下便会得到很好的治理。

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功高盖世却好像不是自己的,教化施及万物而百姓却不觉得有所依赖;有他这么个人,可是没有谁举出他的名字,使万物都各居其所而欣然自得;站在变化不测的所在,却遨游在空虚无有的境界。

不治天下,安藏人心?——《庄子·外篇·在宥第四》不去治理天下,怎么能使人心向善?

太山之高,非一石之积也;琅玡之东,渤溽稽天,非一水之钟也。所以治国家天下者,非一士之言也。——《子华子·下·晏子问党第六》大行山的高大,不是一块石头堆积起来的;琅玡山的东面,渤海连天,不是一条水流汇聚成的。用以治理天下的,(也)不是一个人的言论。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经·商颂·玄鸟》祖国沃野千里,是人民生活的地方。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面对利益,要想到道义;面对国家危难,要勇于献身。

国家将兴,必于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礼记·中庸》国家将要兴盛发达,一定会有吉兆显现;国家将要衰亡,一定会有邪恶出现。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孟子·滕文公下》有志向的人,准备为正义事业献身;勇敢的武士,准备为国家流血牺牲。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上》国家政治清明,就要为推行道义而不惜牺牲生命;国家政治腐败,就要为维护道义而献身。

不为爱亲危其社稷,故曰社稷戚于亲。——《管子·七法》不要因为偏爱亲人而给国家带来危害,所以说国家比亲人更为亲近。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人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庄子·则阳》祖国和故乡,一看到它就令人心情愉快,虽然丘陵上草木茂盛混杂,遮蔽了祖国和故乡的十分之九,望到它仍然让人兴奋不已。

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厥之下。——《庄子·让王》置身于普通老百姓的行列之中,心里却想着高大宫墙之下的事情。喻指身处平民地位,心系国家大事。

无功庸者,不敢居高位。——《国语·晋语七》对国家和人民没有贡献的人,不应该处居较高的职位。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对国家有利的事,知道了没有去做的,这就叫做忠心耿耿。

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左传·庄公三十年》捐献自己的全部家产,以缓解楚国的危难。

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谋主三者,义也。——《左传·昭公元年》面临祸患不忘记自己的国家,这是忠心;想到危难却不安于职守,这是诚信;为了国家把死置之度外,这是坚贞。思考问题以这三点为主体,这就是道义。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战国·楚·屈原《九章·哀郢》鸟飞得再远,最后一定会返回老窝;狐狸死了,头一定朝向居住的山丘。喻指不忘祖国。

誉人也不望其报,恶人也不顾其怨,以便国家利众为务。——汉·司马迁《史记·日者列传》赞誉他人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报答,批评他人也不要顾虑他人对自己不满,一切应以国家民众的利益为宗旨。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国家遇到危难之时,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恩怨放在第二位。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汉·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威胁着国家安全的匈奴不被消灭,则不去考虑置立家业的事。

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汉·荀悦《申鉴·杂言上》为国家民族忧乐操心,这是有德行的人的志向;对国家民族的痛痒漠不关心,这是品行低下的人的目的。

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汉·马融《忠经·百工》如果对国家有利,就应该奋不顾身。

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常常思考着在国家危难之时,奋不顾身地为国效忠。

投死为国,以义灭身。——三国·魏·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为国家而死,为正义而献身。

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三国·魏·曹植《杂诗六首》安闲舒适的生活并不是我的志向,我心甘情愿为国分忧。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为了挽救国家的危难而献身,对待死就像回家一样的轻松自如。

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三国·魏·阮籍《壮士何慷慨》面对国难,不贪生怕死;为正义事业献身,美名将万世永存。

苟使国家有利,吾何避死乎。——《魏书·古弼传》假如对国家有好处,我不会逃避死的。

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谯周传》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此间乐,不思蜀。——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后主传》欢乐之时,却忘记了蜀国。喻指因一时快乐,而忘记自己的祖国。

忠臣不必亲,亲臣不必忠。——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杜畿传》忠于国家的大臣,不一定是亲近的人;亲近的大臣,不一定忠于国家。

人谁不死?死国,忠义之大者。——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杨阜传》人谁能不死?为国而死,是忠义之士最伟大的壮举。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却不考虑个人小家,为拯救国难而勇于献身。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晋·葛洪《抱朴子·广譬》忠义之士热爱祖国就像爱自己的家庭一样。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晋·陶渊明《归田园居》失去自由的鸟,仍然时刻怀念它以前生活过的树林;养在水池里的游鱼,也时时想着它曾经遨游的深潭。喻指不忘祖国。

大马死,小马饿;高山崩,石自破。——晋·佚名《明帝太宁初童谣》大马死了,小马必然要挨饿;高山崩溃,石头自然破碎。喻指没有祖国就没有个人的一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