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南北朝之苻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3 22:38:20

点击下载

作者:周思源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风云南北朝之苻坚

风云南北朝之苻坚试读:

作者简介

周思源,浙江杭州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荣誉理事,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著有《红楼梦创作方法论》、《周思源看红楼》、《周思源新解水浒传》、《周思源品赏三国人物》、《千古一后》、《中国文化史论纲》和长篇小说《风华绝代冯太后》、《吴大帝孙权》等十余部。

十余年来,周思源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先后讲过《正确看待康乾盛世》、《红楼梦》、《水浒传》、三国人物、《千古一后》,2015年4月在百家讲坛开讲《风云南北朝之苻坚》。

内容简介

苻坚是中国南北朝时前秦的第四代君主。在苻坚的统治下,前秦曾经异常强大,但在其势力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开始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著名的淝水之战使苻坚迅速滑向了失败的深渊。他的成功令人目眩,衰亡也迅如流星。

苻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引人深思。品读历史,不应该以成败论英雄,而应该在历史的兴亡背后,读出更深刻的内涵。苻坚一生事迹曲折生动,可供广大读者雅俗共赏,为立身处事、兴邦治国提供借鉴。版权信息书名:风云南北朝之苻坚作者:周思源排版:aw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8-01ISBN:9787302412298本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前言:天下几人真识君

《风云南北朝之苻坚》即将开印,我不禁感慨万千。

从我知道苻坚其人其事到决定讲他写他,经过了整整半个多世纪。1948年我十岁,那时听老师讲淝水之战,知道了他原来是个败军之帅、亡国之君,明白了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的来历,很看不起“这厮”。

这个印象直到1997年才彻底改变。是年我受命出国讲授《中国文化史》,在查阅《晋书》《资治通鉴》等著作时,我惊讶地发现,原来淝水之战的惨败只是苻坚人生悲剧的开始,此前的二十多年他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明君乃至英主,甚至在某些方面用“卓越”来形容也不为过。各种多卷本通史和断代史对苻坚都有公允的评价。苻坚的前秦是晋室南渡后,北方先后建立的二十余国中第一个基本统一北方者;他重视民族融合、文化融合,是少数民族领袖人物带头学习与推广汉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派大军重新打通了中断百年的西域与中原的血肉联系。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苻坚都是值得一讲的重要历史人物。他的经历、命运、贡献、教训,每一个文史爱好者都不可能不对此感到巨大兴趣,缺乏的仅仅是对他的了解。苻坚这一生有不少方面都具有现实借鉴意义,尤其是他对多民族国家应该牢牢树立“国家认同意识”的忽视,最值得今人汲取教训。

2014年,我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撰写了二十二集讲稿,打算好好给这位长期被误解的帝王苻坚“平反”。我还想通过讲苻坚帮助大家了解当时的又一个“三国”:燕、晋、秦,以及这三国的王猛、慕容恪、慕容垂、桓温和谢安。他们都个性鲜明,其历史事迹都非常生动,有些极富戏剧性。中国人不应该不知道这些为中华民族做出过重大历史贡献的杰出人物。由于播出时间关系,只能讲十二集,于是我只得把好几讲整个删掉。所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风云南北朝之苻坚》,要比同名电视讲座的内容至少多出一倍。《风云南北朝之苻坚》也是这十多年来我从事“使学术走向大众”的又一次尝试。有人说,学术不可能走向大众,走向大众的只能是学术成果。我不这么看。“使学术走向大众”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弘扬学术研究的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只认真理不认人。第二是在讲座和书中提倡学术研究的科学方法,注重史料的真实性,推理、判断的科学性。第三是尽可能介绍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做这个讲座得到了《百家讲坛》原制片人聂丛丛的介绍和制片人那尔苏的大力支持。非常认真、脾气极好的编导兰培胜以柔克刚,十几年来我俩合作做过好几个专题。年轻编导李锋、迮方乐也十分敬业,彼此合作愉快。清华大学出版社责任编辑郑维伟十分专业与谦和,后来她去读博士深造,接任的责任编辑管嫣红在时间十分紧迫的情况下依然极其认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颇有其名之风。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张洋女士也为此书出版操心多多。在此,我一并表示最真切的感谢。

敬请读者朋友不吝指教。周思源2015年8月4日于北京语言大学三间屋第一讲 不凡苻坚

苻坚(338—385),这个名字有点耳熟。是否就是那个在与东晋对垒的淝水之战中大败,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著名成语联系在一起的苻坚?

不错,正是此人,前秦主苻坚。

从淝水之战的大败中足以看出苻坚根本不懂军事,失败后只顾自己狼狈逃窜,还被流矢所中,单骑逃往淮北。如此败军之主,在戏曲舞台上多半要勾白脸的人,也值得大讲特讲,大写特写?

值得。

何以见得?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着眼其一生而非一时一事。俗话说,一俊遮百丑。这当然不对。苻坚正好相反,他简直是“一丑遮百俊”。人们对苻坚的印象主要来自于初中历史课。中国历史悠久,信史就长达三千余年。而历史课课时有限,教材单薄,因此,老师讲南北朝东晋和前秦对峙这段历史时,通常不可能花时间全面介绍此人一生功过,而只讲淝水之战。于是,苻坚就只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无能之辈的印象。

其实,苻坚此人很不寻常,淝水之战只不过是他人生的一个根本转折点,是他从事业顶峰迅速跌落及晚年巨大悲剧的开始。简单地说,苻坚多半生英雄盖世,最后一年多穷途末路。有兴趣者不妨找一本写魏晋南北朝的专门史或多卷本的通史看看,当不难发现,历史学家对前秦主苻坚的评价绝非由淝水之战大败便简单地一概否定,而是对其历史性贡献皆有肯定。而且我认为,苻坚从英雄盖世到英雄末路的悲剧人生,其深刻的历史教训即使到现在依然不失其现实意义。

为什么?

因为苻坚有三大历史贡献。

一、基本上统一中国北方

公元280年,司马氏的晋灭吴,统一全国,仅仅十一年后就发生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由于朝廷力量在内战中被大大削弱,国内匈奴、氐、羌等少数民族武装纷纷趁机割据,扩大自己的势力。接着晋室被迫南渡,成为东晋。中国北方陷入了长达一百二十多年的“十六国”时期,形成了南北朝对峙。这种分裂局面直到公元581年隋朝建立才彻底结束。在长达两百余年的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主要由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二十多个国。其中只有两个国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一个是北魏(386—534),于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时统一。另外一个就是氐人建立的前秦(352—394),而前秦就是在苻坚手里实现了基本上统一北方,结束了西晋灭亡后半个多世纪的动乱局面,比北魏的统一北方要早五十余年。前秦疆域比北魏还大。仅此一事,就足见苻坚不简单!

二、大力提倡学习汉文化,促进文化融合与民族融合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之所以会这么庞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自古以来少数民族领袖带头进行文化融合和民族融合,苻坚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苻坚自幼就热爱汉文化,有很高的汉文化修养,登基后提倡儒学,重用汉族文人在朝为官,按照汉朝和魏晋制度治理国家。他十分重视办好太学与各地学校,曾经一个月内三次到太学视察。苻坚要求归顺秦国的其他少数民族领袖也努力读书,这对汉文化在北方的传播影响深远。秦国灭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代国后,苻坚不但没有杀掉被俘的代王什翼犍,反而让他到太学去读书。因为苻坚认为,什翼犍之所以叛乱和在他统治的地区对百姓暴虐,就是由于没有文化,不懂仁义。苻坚到太学视察时还专门把什翼犍叫来,问他学习得怎么样。这什翼犍在秦国的太学还真是没有白学,从此他不但自己热爱汉文化了,而且要求子孙必须刻苦读书。淝水之战后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恢复了代国,后来代国改称魏国,史家习称北魏。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后首先办的大事之一就是将太学扩大到三千人。北魏历代皇帝都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大量重用汉族文人协助治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种子和一百年前他的祖宗什翼犍被苻坚送入秦国太学有重要渊源。

三、平定西域,延续了汉代以来对西域的管辖和影响

公元382年,西域有几个小国派使者向秦国控诉大国龟兹欺负他们。苻坚派大将吕光为使持节、都督西讨诸军事,率领包括铁骑五千的七万大军,征讨西域反叛秦国和欺负各小国的龟兹等国。吕光的大军经过几百里无水的大沙漠,克服了种种困难,焉耆等许多国家都归降秦国。而龟兹纠集与胁迫各国的总兵力十倍于秦军,多达七十余万。吕光恩威并用,以计破敌。龟兹为首的各国联军迅速土崩瓦解,龟兹国王逃走,三十余国都归降秦国。吕光还从龟兹带回来一位著名高僧鸠摩罗什,他对推动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佛教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当时虽然各国争斗不息,但是都信仰佛教,佛教对于中国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起了积极作用。吕光平定西域是汉代以来中原文化又一次大规模进入西域的重要事件,影响巨大深远。它显示了中原经济、文化、军事力量的强大,仅仅吕光这一支军队就把一直称霸西域任意欺凌小国的龟兹等国打败。小国深感中原军队文明,不任意杀戮抢掠,善待弱小民族,是他们的依靠。他们把汉朝所赐表示权力的标志节杖和文字记载的文书都拿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以示与秦国通好,吕光一一给他们上表朝廷,换来了新的身份证明,也就是各种头衔封号。各地国王“不远万里皆来归附。上汉所赐节传,光皆表而易之。”(《晋书·吕光载记》)。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西域各族人民心向华夏,是中华文化凝聚力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疆域史上的一件大事。北魏后来之所以能够与西域经常保持往来,西域各国定期朝贡,佛教在北魏大盛,都和这次苻坚派吕光通西域有密切关系。

为什么叫前秦

或许已经有读者注意到苻坚被称为“前秦主”,而不叫前秦“帝”、前秦“皇”或前秦“王”;为什么叫“前”秦主,他不是比秦始皇还晚吗?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史上叫“秦”的国有好几个。春秋战国时期有建立了几百年的“秦国”,后来秦王嬴政统一天下称其所建立的帝国为“秦”。而在苻坚于淝水之战中大败后,境内大乱,公元383年羌人姚苌分裂出去,建的国也叫秦,公元384年鲜卑人乞伏国仁建的国也叫秦。为了区别,历代史家就叫氐人苻氏的秦国为“前秦”,羌人姚苌的秦国叫“后秦”,鲜卑人乞伏国仁建的秦国叫“西秦”。中国古代史上,用同一个字为国号的现象非常普遍,北朝时期尤其突出。虽然这两百余年中建立的国多达二十余个,基本上都是匈奴、鲜卑、羯、氐、羌族所建,但大家都要表示自己才是华夏正宗,都用古代华夏大地上强国或著名州郡名作为自己的国号。比如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就多次被用为国名,先后有鲜卑人建立的前燕、后燕、南燕、西燕、北燕五国。匈奴人的前赵和羯人的后赵显然是表示自己乃春秋战国赵的后继者。氐人建立的后凉和鲜卑人建立的南凉则因地处古代大州凉州之故。这些都反映出各少数民族崇尚华夏,表示自己是华夏正宗的文化心理。

至于为什么称苻坚为前秦“主”而不称“帝”或“王”,是因为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在国君名号上用过好几个不同的称谓。前秦是苻坚的祖父蒲洪所建,至苻坚时已经是第四代国君。蒲洪原先是东晋的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他见几个汉族、鲜卑族、羌族的军阀都先后称王称帝,自己手下也已经有了几万人马,于是胆子也就大了起来,干脆与晋分裂,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从“大单于”这个尊号中可以明显看出游牧民族的色彩。“三秦”就是指关中一带,可见蒲洪当时还比较谨慎,不敢以天下帝王自称。蒲洪死后,其子即苻坚的伯父蒲健即位。他显然觉得“三秦王”这个头衔小了点,也不利于自己在三秦以外的地区发展,就自称天王、大单于,立其妻为天王皇后,立儿子为天王皇太子。所以蒲健虽然叫“天王”,实际上就是皇帝。不过蒲健当了一年天王、大单于之后就觉得这两个头衔还不过瘾,干脆就直接当皇帝了,把大单于的称号给了太子。蒲健死后儿子苻生即位为帝。后来苻坚从堂兄苻生手里夺取了皇帝宝座,可是他不称帝,而是叫天王。苻坚尊母亲为皇太后,封妻子为皇后,儿子为皇太子,也不再用大单于这个头衔。所以苻坚这个天王就是皇帝。由于前秦祖孙三代四人的国君头衔这么变来变去,而且古代史家认为他们不是正统,所以在称呼上就称苻坚为前秦主或者秦王。如唐代房玄龄等撰的《晋书》就把苻坚即位说成是“伪位”,是“僭称大秦天王”(《晋书·苻坚载记上》)。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称当了皇帝的苻坚的伯父蒲健和堂兄苻生都是“秦主某”,称同时期其他国的皇帝也多叫“燕主某”“赵主某”“魏主某”,很少称“王”,只有对苻坚格外客气,称“秦王坚”。由此亦可见这位大史学家对苻坚的评价之不一般。

由姓“蒲”到姓“苻”

可能有读者已经注意到,前秦第一代国君苻坚的祖父叫蒲洪,第二代国君苻坚的伯父叫蒲健,第三代国君苻坚的堂兄叫苻生,祖孙三个怎么不姓一个姓?因为蒲洪后来把姓氏改了。苻坚刚生下来的时候就叫蒲坚。姓氏可不能随便改,很显然,其间必有非常道理!

他们之所以姓蒲,是因为其家中长的蒲草格外高大,形状也特别。“始,其家中蒲生,长五丈,五节如竹形,时咸谓之蒲家,因以为氏焉。”(《晋书·苻洪载记》)。所以别人就叫他们为蒲家,他们就把蒲作为自己的姓氏。后来蒲洪领兵出征,官越做越大。已经南迁到南方的晋朝封蒲洪为“氐王、使持节、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封蒲洪的儿子蒲健为“假节、右将军、监河北征讨前锋诸军事、襄国公”。(《资治通鉴·晋纪二十》)晋国虽然已经封蒲洪为“氐王”了,可是蒲洪觉得这个“氐”王太小,只管“氐人”。不过他明白自己实力不够,不敢自称皇帝,那样容易惹火烧身。可是称王最好要有点来头,这样才有合法性,表示自己不是自封的,而是天命所赐,从而更加具有号召力。当时流行图谶,就是某种图画或者文字、歌谣之类暗示着某人某国的命运。《晋书·苻洪载记》说,有人劝蒲洪干脆称王或者称帝,其实可能就是蒲洪自己的意思,让别人出面说出来罢了。

蒲洪决定从改姓氏入手来给自己造声势。改姓氏牵涉到的不是一个家庭十几个几十人,而是一个宗族几百几千人的大事。不能改得自己人怨声载道,外人闹不清你是谁。从前识字的人极少,所以应该大家一听就明白,都觉得好极了,真是天命所归。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改个同音字。和“蒲”同音的字做姓氏的有好几个,比如濮、普、浦、朴。古今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读音现在和古代不同。“古无轻唇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没有“fu”这个音,只有“pu”。付、傅、甫、富、符、伏、扶、福、苻、邞、妇这些现在读“fu”的字当时都读“pu”,和“蒲”读音是一样的,后来才变成读轻唇音的。所以这些字也都可以作为姓氏。那么为什么在这十几个都读“pu”的字当中蒲洪不选别的字做自己的姓氏,比如吉利的、有名的或者笔画更少的,偏偏选了这个“苻”呢?由于蒲洪“其家中蒲生”才以蒲为姓,所以最好找个与“蒲”有点关系的字才好。蒲属于草本植物,而那十几个和蒲同音又能够做姓氏的字里,只有这个“苻”字才带个草字头,连竹字头的“符”都不行。“苻”成为不二之选。

这时候社会上流传起了四个字的谶语:“艸付应王。”“艸”就是草字头的古体字,“付”字上面加个“艸”不就是“苻”嘛!这四个字里的这个“王”读第四声,是动词,意思是做王。全句意思是姓草字头付的人应该当王。而且当时还流传说,蒲洪的孙子蒲坚出生时,他后背隐隐约约有两个字“艸付”,这不就是“苻”字吗?很明显这是蒲洪为了使自己称王具有合法性,编造了这个谶语,仿佛自己称王乃天命所归,命中注定。至于刚刚诞生的孙子苻坚后背有这两个字,谁也不敢说没有,谁敢得罪氐王!于是蒲洪“遂改姓苻氏,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晋书·苻洪载记》)。因此原来的蒲洪就这样变成了苻洪,“蒲坚”就成了“苻坚”,史书上的记载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苻坚应该读作“pu坚”而不是“fu坚”。1948年我上小学时,老师特别叮嘱我们:这个苻坚的“苻”字是草字头,不是竹字头符号的符,千万不能读错,必须念“pu”而不是“fu”!所以后来我听电视台主持人一口一个“fu坚”,颇为吃惊。这次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做这个节目时,我坚持要用“pu坚”而不是“fu坚”,在第一讲中还专门讲了这个读音变化过程,引用《辞海》《辞源》等为证。不过最后终于只好“与时俱进”,这些内容统统略去,念作“fu坚”。百家讲坛编导反复斟酌后让我改也有根据,因为《现代汉语词典》就标注读“fu坚”。《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做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类似这种由于古今读音变化带来的姓氏还有不少,干脆一律以今音即通用音为准了。

苻坚从小爱学习汉文化

苻坚从小就聪明过人,规规矩矩,十分懂事,祖父三秦王大单于苻洪在众多孙子中格外喜欢他。苻坚八岁时就主动求祖父给他请专门的老师在家教他读书。苻洪惊奇地说:“你是戎狄人,我们和汉族是很不一样的呀,世世代代就知道喝酒,哪晓得学习呢。现在你竟然想求学啦!”于是就高兴地答应了苻坚的请求,为他延师课读。(“八岁,请师就家学。洪曰:‘汝戎狄异类,世知饮酒,今乃求学邪?’欣而许之。”《晋书·苻坚载记上》)由于苻坚从小就对学习汉文化有强烈兴趣,多年来打下了良好的汉文化基础,对于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苻坚日后的事业取得巨大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

由于苻坚既聪明又好学,因此年纪轻轻就已在同辈中崭露头角,显示出过人的眼光与才干。十四岁那年,苻坚的伯父天王苻健梦见天神派遣穿了红衣、戴了红帽的使者告诉他,让他拜苻坚为龙骧将军。于是次日苻健就赶紧派人专门筑坛拜将,将龙骧将军这个尊贵的军职授予苻坚,并且流着眼泪对他说,你祖父(苻洪)当年(在羯人建立的后赵)当过龙骧将军,后来成为咱们大秦国的开国国君三秦王大单于。所以龙骧将军这个头衔特别吉利,是不能轻易给人的。现在是神明让我把它给你,你能不好好干吗!(“汝祖昔受此号,今汝复为神明所命,可不勉之!”《晋书·苻坚载记上》)他“性至孝,博学多才艺,有经济大志,要结英豪,以图纬世之宜”(《晋书·苻坚载记上》),而且苻坚治军严格,身先士卒,在军中有很高威望。

不过当时苻坚的“大志”还不是统一天下。因为当时秦国东部和南部分别面临着燕国和晋国的巨大威胁。在秦、燕、晋三国中鲜卑族慕容部建立的燕国最为强大,占据着今河北、河南、山东大部和山西中部,华夏大地上最富庶的中原基本上都属于燕,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而在淮水南边和长江流域还有经济文化发达、人才济济的晋国(东晋)。和强大的燕、晋相比,主要占据今陕西中部和南部以及山西东南角与河南最西边的秦,土地人口都少得多,也弱得多。当时晋一心要光复故土,重新统治全国。燕已经占有中原,想要统一天下。而秦则是要在燕晋两强的挤压下生存下去,发展壮大。此外,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东南部还有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代国,在今陕西北部、内蒙古南部匈奴还有相当大的势力,而羌族人姚弋仲和他两个儿子姚襄、姚苌的羌军对秦的威胁也不小。因此那时候龙骧将军苻坚的远大志向并不是有朝一日要当国君,他根本不会这么想。因为皇帝是他伯父,父亲是丞相,权力仅次于皇帝,而且伯父和父亲兄弟感情极好。文臣武将中论辈分论地位论实力都还数不着苻坚。苻坚的理想显然是怎么能够帮助伯父和父亲使秦国能够牢牢地站住脚跟,强大起来。

邀请王猛

苻坚深知人才的重要,在他身边已经聚集了一批文臣武将。有些是和他一起打天下的父兄辈战友,如吕婆楼、强汪、梁平老等,有些是从战败者那里归顺过来的谋士将领,还有的则是苻坚听说此人颇有才干,专门邀请来的。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王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苻坚成功,半在王猛!如果苻坚没有得到王猛,他后来的事业绝不可能做得如此之大之辉煌,直到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而苻坚后来如果不是失去了王猛,那么很可能他就不会犯那个巨大的历史性错误,而且一错再错,一蹶不振,直到身死国亡。因为前秦只有王猛一人有这个能力,阻止苻坚迈出那决定前秦国家和苻坚本人命运的关键性一步,并且在前秦命运危殆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所以讲苻坚必定要交代王猛的前世今生。

也许有人会吃惊,王猛怎么这么厉害!怎么过去没听说过此人的大名呢?这就又回到开头的那个老问题了——咱们的历史课实在太简单。虽然“厚今薄古”只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喧嚣了一阵,但其潜在影响至今依然。三千年古代史所用课时还不敌一百余年的近现代史,许多对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者都讲不到。连苻坚都在淝水之战中一笔带过,哪还顾得上讲王猛!不过多卷本的通史和魏晋南北朝专门史,对王猛都有公允的评价。

苻坚为什么看好王猛,这王猛究竟有何特别能耐?

古代教育不发达,北朝胡人政权在教育上比汉魏晋差得远。读书人少,有学问者更缺,博学而有经天纬地之大才者尤为罕见。这样的人物即使隐居,也必定声名远播,何况王猛隐居的华阴山离长安不远,因此苻坚一定听别人说起过关于王猛的传奇式传闻。古代隐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确实不打算做官,所以找个穷乡僻壤躲起来,条件再好你请我也不去。还有一种是待价而沽,要求很高,凤凰非梧桐不栖,一般人根本请不动,非常人则不请自来。王猛属于后者。

据《晋书》记载,王猛少年时家境贫穷,以贩卖畚箕为生。有一次他在洛阳卖畚箕,有个老人愿意出高价买,可没带钱,说我家就在不远处,你跟我去取吧。王猛觉得这个机会难得,就跟着他去,一直走入了深山。只见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坐在胡床(相当于现在的马扎)上,左右站着十几个人。王猛明白今天是见着异人了。有个人带他上前参拜,老人说:“王公干吗拜呀,免礼!”于是就以十倍的价钱买下了他的畚箕,然后派人送他出门。王猛出来,回头一看,原来是中岳嵩山!那这老者肯定是神仙了。《晋书》记载的这个故事显然带有虚构成分,大概是后人觉得王猛智慧非凡,能力超群,绝非寻常刻苦学习所能得之,定然是得自神仙或异人传授。我们只要看那老者称呼他为“王公”,显然事先已经了解王猛为人,所以才故意说要高价买他的畚箕却又没带钱什么的,让他跟着去。去了之后出十倍的钱把他打发走了。既然是神仙,变几个钱出来给他不就行了吗?让他跟着走入深山,似乎有些不近情理。但是《晋书》在这里写道,王猛十分博学,尤其爱读兵书。那么这个兵书有没有可能就是那老者传授给王猛的呢?我们现在先放一放,下面还有机会讨论。《晋书》还说,王猛做事认真严谨,气量宏大,不爱计较小事,也不愿与有权势者交往,所以一些浮华子弟都看不起他,王猛也不在乎。有个大官曾想让他出来当自己的幕僚,王猛听说就躲开了。后来他隐居在华阴山,希望有真正英明的君主出现,他才肯出山。(“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晋书》)

在苻坚还没派人去请王猛的时候,王猛已经另攀高枝。因为这时候王猛并不看好远弱于燕、晋的秦国,更没把这个年纪轻轻、地位也不太高的龙骧将军苻坚放在眼里。王猛看好的是已经几乎攻到长安城下的晋军统帅桓温。而在他心目中晋是正统,秦是夷狄。“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的王猛觉得时机终于已到,眼下正值风云际会,自己展翅翱翔的机会终于来临,于是就主动找桓温去了。第二讲 风云突变

隐居多年待价而沽的旷世奇才王猛不看好苻坚而屈驾主动投奔桓温,确实有他的道理。

晋永和十年(354),东晋权臣桓温率领步军、骑军四万余人,从今湖北北部、河南南部进攻位于今陕西的秦国。桓温时任晋都督、荆梁等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能征善战,晋军势如破竹,秦军节节败退。秦帝苻健大惊,命太子苻苌率领五万秦军抗击。苻坚和他的父亲丞相苻雄也参加了这场决定秦国命运的战役。但是桓温的晋军锐不可当,逐渐逼近秦国首都长安,关中平原不少郡县甚至连长安旁边的几个重要城池都相继投降了桓温。秦军与晋军在长安南面展开决战。十七岁的龙骧将军苻坚随父亲丞相苻雄,带领七千精锐奋力抗击晋军,总算勉强保住了长安。

令所有人奇怪的是,已经进军到了离长安近在咫尺的灞上,眼看长安即将不保,一场大血战势必不可避免,桓温却下令停止进兵,各部原地待命。原来分别掌握东晋军政大权的几个大家族之间一直有矛盾,远在三千里外的桓温有后顾之忧。桓氏兄弟子侄在东晋军政界虽然势力巨大,但桓温怕晋军占领长安之后,司马氏朝廷和王、谢、庾、郗等几个大族会担心他权力过大,说不定会乘机削去他的兵权,给他个虚衔,让他回京师建康去。桓温想,反正随时可以拿下长安,目前军中存粮不多,眼看麦子快要成熟,索性先休整一些日子,待麦熟之后再发动总攻不迟。届时一举夺取长安,接着再东出潼关,攻占晋国旧都洛阳。那时候上表要求朝廷还都,朝廷和各大家族就不好再说什么,更不敢为难他们。桓温这个重大决策看似稳妥英明,实则大大失策:这就给了本来已精疲力竭的秦军和岌岌可危的秦国以无比宝贵的喘息机会,当然也等于给了苻坚机会。桓温犯了个极其严重的战略性错误。

就在离战场不远的华阴隐居的王猛看出,桓温攻入长安指日可待,眼下晋军气势正盛,将整个关中收入囊中已无悬念,秦已面临灭国之危。晋拿下长安后必定是出潼关,取洛阳,这样燕就处于晋的南与西两面夹击之中,形势危殆,晋国全面收复故土有望。另一方面王猛已经三十出头。古人寿命短,“三十而立”这个“立”不是指刚刚出来做事,而是指事业有成,至少是有了一定成绩,站稳了脚跟。诸葛亮二十七岁才出山已属很晚,王猛比他还晚!就凭这一点,此人就很不简单。要是一般读书人早就出来谋个一官半职了。王猛显然认为,桓温是个能够成大事者,于是毅然决定投奔,直接去桓温的大营求见。

桓温见到王猛不是吃了一惊,而是吃了好几惊!

首先是王猛穿着不凡。按说身为平民的王猛来拜见大都督大将军,总应该穿得尽量体面些才是。当时已经快到麦收季节,天气炎热,王猛却穿了件最普通的褐衫来见他,竟然清高如此!更使桓温吃惊的是,布衣王猛居然和他一边谈话一边把那件褐衫脱了下来,一个一个捉虱子,捉住一个捏瘪一个。由此可见王猛褐衫之脏已到何等程度!当面扪虱,简直有待人轻慢之嫌,何况此人乃大人物!王猛显然是故意穿了这件褐衫来觐见的,目的就是要看看这位大名鼎鼎的桓温对待士人究竟是不是礼贤下士,要不然的话将来可就不好相处。(“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温察而异之。”《晋书·苻坚载记下》所附王猛传)桓温是个见过世面的宰相级权臣,了解魏晋文人的清高,大概也从没见过如此放肆者。所以这个“扪虱而言”的故事后来见诸典籍,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魏晋文人佳话。桓温奇怪地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率领精兵十万讨伐叛军,为百姓扫除残余的逆贼,可是怎么三秦的豪杰至今没一个来投奔我呢?王猛毫不客气地尖锐指出,您千里迢迢深入敌对的秦国,势如破竹,都已经快打到长安城下了,大军却停了下来,不渡过狭窄的灞水把长安拿下,灭掉秦国。三秦大地的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不知道你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所以不敢来。意思是,若是投奔了你,万一你只想自己立功升官,却并不想光复故土,一旦退兵,那么这些有老有小的本地人怎么办?(“‘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所以不至。’温默然无以酬之。”《晋书·苻坚载记下》所附王猛传)这话戳到了桓温的痛处。王猛是外人,初次见面,他既不能暴露晋国内部的矛盾,更不能袒露自己有取司马氏而代之的野心,所以只好沉默不语。王猛肯定谈了许多对时局、治国的过人见解,桓温十分欣赏。他当时就把王猛留下,在自己身边暂时代理军谋祭酒。军谋祭酒有点像现在军以上司令部的参谋处长,虽非领一军之长,却为统帅身边重要幕僚,朝夕相处,较易升迁。仅见一面,就能够得此要职,可见桓温对王猛重视之一斑。桓温之所以特别赏识王猛,就是由于王猛不但见解不凡,而且性格直率,胆识过人。一个寻常士子,初次与大都督见面就敢于如此提出不同意见,这在江东确实无人能及。所以桓温才决定将他留在自己身边作为重要谋士。

从《晋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来看,王猛在桓温这里住了几天。这时候军事形势发生了不利于晋军的重大变化。本来几乎已经胜券稳操,必定可以拿下长安取得伐秦胜利的桓温,由于轻敌停止进攻所犯的这个战略性错误的恶果显现了出来。原先已经伤了元气的秦军,不但有了宝贵的喘息休整充实兵员的机会,而且发现了晋军的软肋,制定并且顺利实施了新的作战方针,一举扭转了整个局势。由此可见战略判断与对关键时机的把握是多么重要。

秦军发现,原来桓温迟迟没有进军长安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军粮已有些吃紧。桓温显然想等待麦熟才开始大举进攻,直到结束整个灭秦战役。秦军针对晋军的这个致命性弱点,采取秘密提前收割麦子的办法,而且坚壁清野,使将要面临断粮的晋军无法补充任何食物。(“初,温指秦麦以为粮,既而秦人悉芟麦,清野以待之,温军乏食。”《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一》)这样一来,桓温只好被迫撤军。桓温送给王猛车马,请他出任督护这样的高官,请王猛和他一起南归。这个“督护”的“督”是晋国的一种比较高的军职,乃左卫将军和右卫将军这“二卫”下面的武贲司马、羽林司马等“五督”之一。“护”是包括左、右卫将军在内的“六军”中的护军将军。督护通常都领兵在外,有些督护甚至是统领一个郡的军事主将,比军谋祭酒有实权,易得军功而升迁为主持一郡乃至一州的军政主官。比如地位重要的南阳郡督护就是那里的军事主官。王猛年已而立,功业点无,桓温所许,机会难得。这个诱惑力不小。

本来已经在桓温大营中临时代理军谋祭酒的王猛显然从军事形势的巨大变化上看出,桓温在重大决策上疏于深谋远虑,未必是自己实现抱负可以托付一生事业者。王猛没有马上答应跟桓温走,而是找了个借口,先回到山里征求师父的意见。师父的意思是,桓温是个想篡权代晋的野心家,和想为社稷黎民做一番事业的你根本不是一路人,弄不到一起的。你留在这里也能大展宏图,何必大老远跑到南方去!王猛接受师训,放弃了辅佐桓温的念头。(“猛还山咨师,师曰:‘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猛乃止。”《晋书·苻坚载记下》所附王猛传)也许有读者会想,王猛见识非凡,极有主见,他怎么还要去征求师父的意见呢?我推测,这个师父很可能就是当初让他跟着进深山的那个老者。老人家当然不可能是神仙,应该是一位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大智者,所以王猛不但年轻时受过他的教诲,而且后来在重大问题上也继续请师父指点。

王猛没跟桓温走,但是也没有马上投奔燕国或者秦国。一方面他还要看看形势,究竟出山助谁。另一方面,得有人来请才行!所以他继续隐居。

不过这时候苻坚仍然没有要当皇帝的想法,在秦国众多贵族中,他的力量太小,他还是只想当个辅佐皇帝的好大臣而已。

四件大事

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谁造谁,恐怕和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说不清。不过二者有个重大区别:蛋与鸡究竟谁生谁是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而英雄与时势究竟谁造谁,若加以细细研究还是可以看出个端倪来的。当时由于时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一两年内接连发生了四件大事,对苻坚命运产生巨大影响,促使苻坚的想法也产生了根本改变。

一、父亲病故

苻坚之父苻雄是秦国丞相,权力仅次于伯父皇帝。苻雄率领秦军主力大败撤退中的晋军,歼敌万余。他一死,苻坚不但失去了最主要的亲人,也失去了最重要的靠山。以他父亲为首的这一支在朝廷的地位显然大大下降了。

二、太子阵亡“太子苌与温战,为流矢所中死。”(《晋书·苻健载记》)太子一死自然就要另立太子。按说,皇帝苻健有好几个儿子,有的相当优秀,苻健自己也喜欢他,再立一个便是。可偏偏就在太子苻苌刚死时长安城里流传一句谶语:“三羊五眼应符。”(《晋书·苻生载记》)谶语就是某种带有预言性质的话语或者歌谣之类。此谶何意?一只羊有两只眼,三羊应有六只眼,可这句谶语说的是三只羊五只眼,而且“应符”!似乎神明于冥冥之中暗示,少一只眼者当太子才“符合”上天之意。皇帝苻健极其迷信天命神灵,他的几个皇子中只有苻生从小就瞎了一只眼,于是就宣布立皇子苻生为太子。很明显,“三羊五眼应符”这句谶语是苻生一伙故意散布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获得皇位继承权成为天命所归。这样一来,秦国政治格局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苻健这个决定完全出乎人们意料,包括苻坚在内的所有人都想不到皇帝竟然会立苻生为太子。因为苻生从小就品行恶劣,坏得出奇,以至于祖父三秦王大单于苻洪极其讨厌这个孙子,亲自拿鞭子抽他。苻生不但不怕,还犟嘴,话很难听。气得苻洪对儿子苻健说,这小子坏透了,不如早些把他除掉,否则他长大了会弄得咱们家破人亡。(“幼而无赖,祖洪甚恶之。……谓健曰:‘此儿狂勃,宜早除之。不然,长大必破人家。’”《晋书·苻生载记》)苻健当然更加了解自己的儿子有多坏,既然父王说杀了他,就打算杀掉这个逆子。苻坚的父亲苻雄竭力劝他说,孩子长大了会改好的,这才把苻生保了下来。原来的太子苻苌为人很好,对苻坚也很不错。尽管苻坚很不喜欢这个处处不如自己的堂兄苻生为太子,对伯父皇帝的这个决定十分失望,可是皇帝伯父已经立了他,有什么办法!连皇帝的另外几个皇子和近支宗室里比自己年纪大、地位高、兵权大者,也都不敢说半个不字,自己还能怎样!只能悄悄扼腕叹息而已。所以这时候苻坚仍然没有别的念头,只继续乖乖地当他的东海王龙骧将军。

三、堂兄兵变

近支宗室中有一个人对苻生被立为太子特别不服,极不甘心,他就是苻坚同一个祖父的另一个堂兄苻菁。苻菁不是苻健之子,是他侄子。苻菁的父亲是苻洪的长子,由于被后赵的石虎杀害,所以祖父苻洪称王后就立老二苻健为太子。长房长孙的苻菁虽然深感遗憾,却也只能接受这个痛苦的现实。毕竟自古以来长子死了立余子也符合礼制。父亲已故,祖父立叔叔为太子理所当然,无话可说。祖父去世,叔叔即位,天经地义。叔叔对自己也挺器重,所以苻菁也没什么别的想法。当初苻洪自称三秦王时,他率领的几万氐人大军都在今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一带,本想把这片最重要的中州大地拿下,想不到很不顺利。临终前他嘱咐儿子苻健,让他把这支氐人大军带回关中平原去,三秦大地才适合氐人发展。就是二叔苻健、三叔苻雄和他苻菁三人同心协力,吃尽千辛万苦才把这支几万人的队伍带了回来,建都长安,二叔苻健当了天王,后来称帝。可是二叔苻健竟然完全不顾大秦社稷利益和宗室、朝臣的意见,立人品最差、毫无威望的苻生为太子。深藏于苻菁心中多年的最大遗憾就突然变成了严重不满,而且越来越强烈起来。尤其是叔父皇帝健康日衰,近来病情日益严重,已经到了不能上朝的地步。苻菁觉得机会来了!他打算等皇帝叔父一死或者已经病入膏肓,立刻杀掉声名狼藉的苻生,自己称帝。反正自己是大秦开国国君三秦王的长房长孙,皇位本来就应该属于自己这支,现在不过物归原主而已。凭自己的兵力、威望,夺位应该不成问题。一日听说皇帝病情已经十分危急,苻菁就急忙带了一批亲信攻打太子苻生的东宫,想把他杀了,自己称帝。结果进了东宫发现苻生竟然没在!一问,说是皇上病重,太子进宫伺候皇上去了。苻菁哪里会相信皇上病危这样的话,认为肯定是托词,更加确信叔叔皇帝已死,苻生一定是赶紧进宫准备登基的大事去了。自己必须赶在他即位之前把他杀掉!要是他一登基,那可就不好办了,他说话就成了皇上口谕,谁敢不遵!于是苻菁连忙离开东宫,索性带兵直接攻打皇宫的东掖门。进了东掖门,里面还有一座高大的端门。正要攻打,哪里想到,苻健竟然没死!原来苻健听说苻菁居然带兵攻打皇宫,就抱病挣扎着登上了端门。端门下苻菁带来的官兵一看,皇帝竟然还活着!而且皇帝下令御林军平叛。大家这下子顿时全都傻了眼,纷纷放下手中兵器逃命,苻菁很快就被拿下杀了。不过这件事情受到刺激最大的还不是苻坚,而是已经病入膏肓的苻健。好家伙,我还没死呢,就有人带兵攻打皇宫造反篡位来了,要是自己一旦归西,那还得了!他一气之下,不几日就一命呜呼。

这件事情对苻坚和他手下的人刺激很大。因为以前苻坚觉得自己虽然在宗室朝臣中地位不算很高,毕竟皇帝叔父对自己不错,安全无虞。现在品行恶劣、残酷无情的苻生当了皇帝,自己就有性命之忧了。再说,苻菁武力夺权的做法虽然没有成功,对苻坚和他的亲信们不可能没有启发!其可为,我何不亦为之!

四、皇帝残暴

对苻坚影响极大的第四件大事就是皇帝残暴。

苻生的凶恶残暴在中国古代史上的暴君中也极为罕见。他即使在朝堂也刀不离手,还故意露出刀尖,而且锤子、钳子、锯子、凿子、弓箭之类都放在手边,动辄杀人。听官员说出现了个什么天文现象,他就把皇后和位列文臣武将之首的太傅、尚书令、车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全杀了。出现日食,苻生问怎么办,一个奸臣说,只要把司空王堕杀了就行。苻生一想,司空顾名思义就是管天空的,让他从天上掉下来不就行了嘛,于是就杀了王堕。苻生在太极殿举行大宴,大家都喝得实在不能再喝了,有些人已经东倒西歪。苻生命尚书令叫大家必须喝。过了一会他发怒道:“为什么不强迫大家喝,还有坐着的!”说罢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把尚书令射杀了。结果“百僚大惧,无不引满昏醉,污服失冠,蓬头僵仆,生以为乐”(《晋书·苻生载记》)。苻生的亲舅舅建议他爱护百姓和大臣,却被他杀了,他母亲强太后忧恨而死。

对于苻坚来说,更为可怕的是,苻生当上皇帝之后,苻坚的处境变得十分危险起来。苻生反复无常,对他说不爱听的话固然会被杀,说他好话也不行,苻生说你这是“媚于我也”,没安好心,也把人杀了。总之,动辄得咎。苻坚小心翼翼地尽为臣之道,生怕触怒苻生。当时羌人领袖姚襄、姚苌兄弟率领的羌军本来早就归顺了晋国,后来闹独立想回到陇西羌人故地,和秦国发生了多次冲突。最近已经攻入长安北部,人数多达两万七千人。苻生派广平王苻黄眉和东海王苻坚率军去平定。秦军大胜,杀了姚襄,姚苌率余部降秦。结果苻生不仅没有任何嘉奖,反倒多次当众侮辱立了大功的苻黄眉。苻黄眉实在气不过,反正他本人就是宗室,就与部下秘密商量除掉苻生自立。(“谋杀生自立”《晋书·苻生载记》)事情被苻生发现,苻黄眉与许多王公贵戚都被杀。“宗室、勋旧、亲戚、忠良杀害略尽。王公在位者悉以疾告归,人情危骇,道路以目。既自有目疾,其所讳者不足、不具、少、无、缺、伤、残、毁、偏、只之言皆不得道,左右忤旨而死者不可胜纪。至于截胫、刳胎、拉胁、锯颈者动有千数。”(《晋书·苻生载记》)苻生的倒行逆施,弄得天怒人怨。但是皇权专制,谁拿他都没有办法。一些大臣借口年老多病要求辞职回家养老养病,有些领兵在外的州郡主官索性降了燕国。于是秦国日益削弱而燕国更加壮大。

在苻生的这种淫威下苻坚度日如年,实在难过,不过也只能忍,别无良策。危险的是,苻生现在开始注意苻坚了!以前苻坚前面有太子苻苌、父亲丞相苻雄、堂兄大将苻菁、宗室老臣苻黄眉等许多人,数以十计,他的地位不显。由于这些位高权重的大臣战死的战死,被杀的被杀,从而使苻坚在朝中的地位比从前大大突出。尤其是在平定姚襄之役中,苻坚作为主将之一显示出卓越的领导与指挥才干,皇帝苻生感到了威胁。苻生几次想杀了苻坚,全靠苻生特别信任的左卫将军李威从中转圜,巧为应付,苻坚才得以一次次幸免于难。李威是苻坚母亲苟夫人的姑姑的儿子,是苻坚的表舅。苻坚的父亲苻雄在世时,与李威关系非常好。

在平定羌军战役中,姚襄旧部的两位谋士薛和权翼归顺了苻坚。他们对苻坚说:“今主上昏虐,天下离心。有德者昌,无德受殃,天之道也。神器业重,不可令他人取之。愿君王行汤、武之事,以顺天人之心。”“坚深然之,纳为谋主。”(《晋书·苻坚载记上》)苻坚虽然动心,但是要把权倾天下的皇帝手里的皇位夺过来,谈何容易!他征求跟他关系最密切的侍中吕婆楼的意见。吕婆楼说,我是个随时都可能被杀的人,没这个本事办这样的大事。我们那个地方有个隐士王猛,此人的谋略举世无双,王爷可以请他出山听听他的建议。于是苻坚就请吕婆楼去礼请王猛。(“仆,刀镮上人耳,不足以办大事。仆里舍有王猛者,其人谋略不世出,殿下宜请而咨之。”《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二》)

王猛终于等到了亲自登门礼请的吕婆楼。于是王猛按照师父指点就地发展的精神,接受了苻坚的邀请。苻坚与王猛一见如故,交谈十分融洽,谈论改朝换代政权更替这样的大事观点非常一致。很显然,苻坚即使不明明白白地告诉他自己的抱负,王猛也能够听得出来,并且会给他出谋划策。王猛一定给苻坚仿佛听了个新《隆中对》的感觉。因此苻坚觉得自己好像是刘备,而王猛就是诸葛亮。(“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晋书·苻坚载记下》所附王猛传)于是王猛立刻成为苻坚最重要的心腹幕僚。

苻坚的另外一位密友特进、领御史中丞梁平老等也对苻坚分析内外形势。说如今皇帝昏庸无德,朝野都痛苦不堪,不少人都和皇帝二心。燕国和晋国也将伺机进攻。秦国有国破之危!敦促苻坚要敢于担当,赶紧采取行动。(“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怀异志,燕、晋二方,伺隙而动。恐祸发之日,家国俱亡。此殿下之事也,宜早图之。”《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二》)苻坚觉得他们说得十分有理,但他还是有些担心,因为苻生特别厉害,只要他略有怀疑,就会立即将对方杀死。所以苻坚不敢轻举妄动,还在积聚力量,等待时机。

尽管苻坚表面上十分恭顺,不出头,不露才,尽量避免引起苻生的注意和疑忌,但是苻生越来越觉得苻坚是个潜在的巨大危险。因为苻坚能力过人,颇得人望,又是近支宗室,苻菁死后再没有比苻坚更能够挑战自己皇位的人了。此人不除,寝食难安。也许苻生嗅出了什么气味,这次他下决心了,除掉苻坚!第三讲 星夜夺位

苻生要想杀掉苻坚易如反掌,只要在上朝的时候一句话,就可以立刻让任何人顿时身首异处。苻坚怎么躲过这一劫的呢?原来苻生做事往往心血来潮,这次是六月间的一个夜里突然决定的。他对身边的一个宫女说,苻法、苻坚兄弟俩都不可信,明日早朝我要杀了他们。苻法是苻坚同父异母的哥哥,清河王,也领兵作战。于是这个侍婢立刻将这个性命攸关、十万火急的天大秘密报告给他们俩。

读者读至此处可能会有一连串疑问:

苻生怎么会轻易将这样重大的决定告诉一个侍婢?

这个侍婢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报信?

宫禁森严,她怎么能够自由出入呢?

据《晋书·苻生载记》,从小就凶残的苻生早已嗜酒如命,当皇帝之后更加放纵,“耽湎于酒,无复昼夜”。经常是群臣眼巴巴地等着皇帝上朝,苻生要么干脆不来,要么直到傍晚了才露面。后来变本加厉,“动(辄)连月昏醉,文奏因之遂寝。”不但不上朝,连奏折也压在他那寝宫和他这个皇帝一起睡大觉。这个侍婢显然是苻生身边最受到他信任的宫女之一,所以醉得昏昏沉沉的苻生才会不经意地对她说出这个性命交关的重大决定来。正因为这个宫女是苻生的贴身侍婢,经常随皇帝出入皇宫,所以宫中禁卫都知道她身份特殊,她在宫中行动自由。而且为了连夜出宫报信,她可能盗取了皇帝的专用金牌,这样就可以通行无阻。而这个侍婢一定是早就对苻生的倒行逆施痛恨至极,对苻法、苻坚兄弟寄予厚望,所以才会冒死报信。

问题又来了:苻生身边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绝对忠于苻坚的人呢?难道是苻坚安排在苻生身边的吗?不大可能。从苻坚的表舅李威几次成功地劝阻苻生不杀苻坚这个细节中,我们可以推测,由于李威和苻生的关系非同一般,很可能是李威早就把这个侍婢安排在了苻生身边,取得他的充分信任。所以这个侍婢就是苻坚潜伏在苻生身边的坐探,关键时刻起了巨大作用。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苻坚从李威那里得知苻生几次要杀他,好几个大臣将军劝苻坚赶快动手,他怎么始终没动。因为他并不太担心。除了苻坚畏惧皇帝苻生的力量巨大,接受了苻菁、苻黄眉准备不充分,情报泄露夺位失败的教训外,他在苻生身边有坐探是一个重要因素。《晋书·苻生载记》还有一条记载也很值得注意。说当夜苻法做了个梦。神明告诉他,明天他们家将大祸临门,只有先知道者才能免祸。他惊醒之后心中非常害怕,过了一会儿那侍婢报告来了。“是夜清河王苻法梦神告之曰:‘旦将祸集汝门,惟先觉者可以免之。’寤而心悸,会侍婢来告”。于是苻法“乃与特进梁平老、强汪等率壮士数百人潜入云龙门,苻坚与吕婆楼率麾下三百余人鼓噪继进,宿卫将士皆舍杖归坚。”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事先苻坚、苻法兄弟一直在悄悄地进行准备,否则绝不可能一接到报信两人就分别迅速集合起几百人的队伍。这可不是一般的领兵出征,而是攻打皇宫,是不折不扣的造反!那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而且是把合族几十人几百人的性命当作赌注。出发前他们肯定要对手下官兵进行动员,说明此去任务乃上应天命,下顺民心,从而激励士气。这样才能同仇敌忾,勇往直前,“鼓噪继进”。苻坚兄弟事先的准备工作显然相当细致,早已经得到皇宫禁卫的某些重要官兵的暗中支持,因此几百人才能神不知鬼不觉地顺利“潜入云龙门”,否则要进入城墙高大的皇宫谈何容易!进了这第一道大门之后苻坚率领的队伍胆子就大得多了。他们大喊大叫地“鼓噪”继续前行,显然是通过高喊某些口号,揭露苻生罪恶,要求宫中守卫与太监投降。里面很可能也有他们的内应,于是纷纷放下武器归顺了苻坚,没有进行抵抗。这是一场基本上不流血的宫廷政变。

在这里我们要先讨论一个问题:这次行动究竟是苻法还是苻坚首先发起和领导的?

从《晋书·苻生载记》叙述侍婢报信的次序来看,似乎这个侍婢是先直接到苻法那里报告,然后才开始行动。其实我们从整个事件的准备过程中可以看出,是苻坚在主导所有的活动,侍婢应该是先到苻坚那里,然后再去报告苻法。因为丞相苻雄死后,苻坚袭爵东海王,地位高于苻法的清河王。几个重要人物都把苻坚看做自己的领袖,希望他出来挽救社稷,这其中就包括随苻法一起行动的特进梁平老和强汪。而梁平老是曾经直截了当劝苻坚杀苻生自立的。所有高级将领都有自己的亲随,每家几十个,几个将领就有好几百随从。看来苻坚是有意识将队伍分成各几百人的两支,秘密集中在东海王府与清河王府中或两府附近,便于随时行动。梁平老与强汪之所以随苻法一起行动,显然是苻坚的统一安排。而且从行动顺序也能够看出,苻法的队伍悄悄潜入并控制住皇宫大门,苻坚则率军直奔苻生寝宫。

那时候皇帝苻生怎么样?还睡得跟死猪似的,丝毫没有察觉。直到苻坚率领的几百人大声喧哗地进入苻生寝宫的时候,醉得不省人事的苻生这才终于被吵醒。醉眼蒙眬的苻生一看屋里这么多人,一个个还都手持兵器,惊讶地问宦官,这些人是谁呀?宦官说,都是造反的逆贼。苻生说,为什么还不跪下拜朕请求饶命哪?苻坚手下的官兵一听全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苻生大怒道:怎么还不赶紧拜朕?不拜的全都给斩了!(“生犹醉寐。坚兵至,生惊问左右曰:‘此辈何人?’左右曰:‘贼也!’生曰:‘何不拜之?’坚兵皆笑。生又大言:‘何不速拜!不拜者斩之!’”《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二》)苻坚让手下将苻生带到另外的屋子里,宣布废黜他的皇帝为越王。接着就准备要杀他。

为什么还要宣布他为越王而不直截了当地把苻生就杀了呢?

这是因为杀皇帝是“弑帝”,将来史书记载起来不好看。杀“越王”就不一样了。

这时候苻生总算彻底醒明白了,原来这是真正的造反哪!于是苻生要求喝酒。旧时处死犯人之前都会给他吃顿好的,免得鬼魂找人麻烦,所以临刑前要求吃喝之类的都会答应。苻坚就让人给他酒。苻生这样做显然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过一把酒瘾,而是想尽量拖延时间,等待忠于他的官兵赶来扭转局面。但是苻生作恶多端,人神共愤,人们都巴不得他早些死。苻生终于没有等到救兵就在昏醉中被杀了。(“生临死犹饮酒数斗,昏醉无所知矣。时年二十三,在位二年,伪谥厉王。”《晋书·苻生载记》)

作恶无数的苻生终于被杀,紧接着新帝登基应该顺理成章。这时却出现了中国古代史上空前绝后、独一无二,既荒唐滑稽又惊心动魄却绝对真实的一幕。按说这个行动是苻坚发动与领导的,肯定是他即皇帝位。但是苻坚提出,由哥哥苻法当皇帝!苻法说,你是继承父亲爵位的嫡子,我是庶出,况且你很贤明,你应该当皇帝。苻坚又推却说,你年长,你应当即位为帝。(“坚以位让法,法曰:‘汝嫡嗣,且贤,宜立。’坚曰:‘兄年长,宜立。’”《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二》)《晋书》和《资治通鉴》等史书都没有记载当时在一旁的苻坚兄弟俩的亲信大臣们对谁即位为新帝的意见。那么这些大臣为什么不表示一下而由着他们兄弟俩互相推让呢?因为他们没法说话。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说才是,弄不清这哥儿俩究竟是怎么回事。两人一个强调对方是嫡子,自己是庶出,这符合宗法制度立嫡不立庶的原则。一个强调对方年长,而自古以来就是立长不立幼。这两个方案都符合礼制,谁都不便反对。这不是让财产,这可是谁当皇帝的天大之事,万一说错了,可就得罪了新帝!因为在大家看来,这皇位宝座究竟谁来坐,兄弟俩肯定是早就商量好了的。现在不过是做个样子给大家看看,表示兄弟情深,互相谦让一番罢了,大家还是不说为妙。

最后谁把这件事情摆平了?苻坚母亲苟夫人!

在一旁的苟夫人一看坏了,苻坚这孩子怎么把皇位让给哥哥呀!其他人怎么也都不表态!她实在忍不住了,流着眼泪啜泣道:“皇位由谁来坐这是关系社稷命运的特大之事,这两个孩子自己不明白,推来推去,将来后悔了,给社稷带来麻烦,罪过可就在你们这些在场的大臣了。”苟夫人是苻坚的母亲,经她这么哭着一说,在场的大臣们这才明白这苻法、苻坚兄弟俩还真是事先没商量过!要不然苟夫人不会不知道。现在既然苟夫人把事情挑明了,那苻坚自然众望所归,于是大家就拥戴苻坚为新帝。(“坚母苟氏泣谓群臣曰:‘社稷重事,小儿自知不能。它日有悔,失在诸君!’”《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二》)

可是问题又来了:苟夫人怎么会出现在这个本来有可能发生一场夺位大战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场合?是谁把她带来或者请来的?请她来干吗?别看此役有好几百人参与,但是能够把苟夫人带来或者请来的,只有三个人有可能。

第一个是苻坚。他请得动,但是最不可能。因为今夜夺位尽管准备充分,但是毕竟风险极大,说不定会有一场恶战。苻坚极其孝顺,他不可能让母亲冒这个险。

第二个是王猛。《晋书》和《资治通鉴》都没有写到王猛参加此役,但是从他和苻坚的如鱼得水、亲密无间的关系来看,他不但必定在场,而且包括起事的时间,兵力的准备,攻打的方式,乃至其中许多细节,都出自他的谋划。王猛毕竟比苻坚年长十几岁,经验丰富,也许会想到请苟夫人这个问题。但若是仔细回忆一下整个过程就会发现,王猛绝不可能想到竟然会发生兄弟俩互相让皇位这样荒唐的事情。理由就是,苻坚除了上朝,和最重要的心腹王猛肯定常在一起。苻坚如果事先和他谈过皇位问题,王猛必定会坚决反对让给苻法。如果以他一人之力还不行的话,就会联合大家共同反对。总之,不会让皇位归属这件事留到杀了苻生之后才解决。之所以后来出现兄弟二人互相推让,就是因为大家都认为这个皇位自然属于苻坚,要不然众人冒着身家性命忙乎干吗!

第三个是李威,他最有可能。他年岁大,阅历丰富,和苟夫人的关系特别亲密,这个皇位和他本人与苟夫人的利害关系也最密切。他是看着苻法、苻坚从小长大的,十分了解这哥儿俩,他尤其了解和喜欢苻坚。他可能是在进入云龙门之后,至迟是在苻生饮酒时,大局已定,安全不成问题,才发现原来大家都不知道究竟谁即位为新帝,也从来没有听苻坚说过他自己当皇帝,因为在大家看来这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资治通鉴》明确说苻坚带了三百余人,而说苻法带了“数百”人,究竟是三百还是五百、七百?反正人数不少。看样子李威是怕万一哥儿俩定不下来,而今天苻法带来的人很多,担心有苻法方面的人提出拥戴他,或者主张立长,而别人又不便反对,这样皇位就会落入苻法之手!果真出现这个局面,由苟夫人这个长辈出面表态最合适。大家再顺水推舟,大事必成。反正现在苻生已被控制而且被废,宫中已经没有什么危险,于是李威就派人把苟夫人请了来。果然她在关键时刻不负众望,发挥了一锤定音的作用。苟夫人虽然没有直接说让苻坚当皇帝,可苻坚是她的亲生儿子,当然就是苻坚即位了。于是“群臣皆顿首请立坚”(《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二》)。这个本来不成问题而竟然成为巨大难题的事就这么一下子解决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