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奇异的生存之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6 06:08:51

点击下载

作者:潘秀英

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海洋生物:奇异的生存之道

海洋生物:奇异的生存之道试读:

前言

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于教育。谁掌握了面向未来的教育,谁就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担当着科技兴国的历史重任。因此,把科技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从小学抓起,为培养未来的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是势在必行。

图解科技内容,进行科学普及,对培养广大读者学习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从面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建设人才打下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并且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点、现代化的战争、通讯传媒事业的日益发达,处处都体现出高科技的威力,同时也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使得人们对于科学知识充满了强烈渴求。

对迅猛发展的高新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不仅可以使广大读者了解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而且可以使我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学好科学知识,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这套丛书,知识全面、内容精炼、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培养我们的科学兴趣和爱好,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普读物。

海洋深处有动物

太阳光是地球上绝大部分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不仅陆地上的生物是这样,海洋的生物也是这样。

海洋里的各种生物都会形成一种不可断缺的食物链: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吃浮游植物——浮游植物则利用太阳将水、二氧化碳和矿物质化合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浮游植物是海洋里的基本食物。海中动植物的残骸则沉入海底,一些将成为海底动物的食物外,还有一些都腐化分解为各种不同的化学物质,再升到水面供给浮游植物的需要。这样,生命便循环不息。然而,阳光是推动这个大循环的必须因素。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命循环中最基本的分子。这些浮游植物利用阳光的能量和海中的化学物质制造糖和淀粉,这种生产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海里虽然有无数大鱼、小鱼和其他生物,但它们从来不会为粮食发愁,因为海里有无数可供小鱼吃的浮游动物,而且,供浮游动物吃的浮游植物,其繁殖率大得惊人,30天内就有1亿后代被繁殖出来。不过,却一定要有阳光来进行光合作用,才能使浮游动物获得粮食。所以,一般来说,海洋里的生命是要依赖阳光的。

浮游动物随昼夜日光的变化在海中沉浮,这种在海中上下移动的幅度,大约为150米,因此海洋生物多数生长在这样深度的海中。

然而在1977年2月间,当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在太平洋东边,厄瓜多尔以西,赤道附近的加拉巴哥地壳裂缝一带,第一次调查和研究深海的温水出口处时,却无意中在2500米深的海底发现了5个“沃洲”,每一处各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生物,如蛤、蟹、管形虫等。

25位科学家,对这项新发现都深感惊奇。在那样深的海里,既然没有食物,就不会有生物存在,但那些动物从何而来,它们何以生存呢?

他们打开由小型研究潜艇“阿尔文”号带上来的深海水样时,那充满臭蛋气味的硫化氢终于使他们的理论获得了有力的支持。

他们认为,海水经地壳裂缝,在高度的压力和热度下,水里所含的硫酸盐便变成硫化氢。而这种含有臭味的化合物,就隐藏着深海里有生物存在的奥秘。某种细菌借硫化氢而产生代谢变化,得以繁殖;而较大的生物,甚至蛤则从细菌获得所需的营养。这么一来,在漆黑的深海底下,一种阳光以外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维持了一系列的生命。这种程序叫“化学合成”。在深海里发现这种作用,这还是第一次。

2400米深的海底,水的压力大约达到每平方厘米0.3吨。在那里,水温本应接近冰点,但温水出口处附近的水温则约为12℃~17℃。在加拉巴哥裂缝约几英里的范围内,在生物生存的区域,由西边起,第一区有很多比餐碟还大的蛤(35厘米左右)。第二区有很多已死的牡须,可能因那一区内的温水已停止流出,没有支持生命的硫化氢,于是海底便有一堆像古代野火会后遗下的残物。第三区有些外表像蒲公英的生物,可能是一种最新发现的原生动物,它们有放射状的细丝附在岩石上。第四区虽然定名为蚝场,实际上却布满了我们俗称淡菜的贻贝。第五区定名伊甸乐园,巨型管形虫是那里最主要存在的生物。而每一个这种海底的“沃州”都有蟹的踪迹。大体而言,差不多每一区都有不同的生物聚集,有些生物学家认为,当海底温水开始涌出时,刚巧有动物幼体漂流到那附近,它们便留下来,就好像其他生物一旦发现了适合的环境,便定居下来一样。“沃州”以外的深海,真像沙漠一般荒芜,只是偶尔有几只红色的八角珊瑚、脆弱的海星或海葵点缀在海底玄武岩石上。

全世界海洋中共有长达6.4万千米的地壳裂缝,到底有多少海底温水出口处呢?其中又有多少有生物存在呢?它们会使我们对深海里的生命有新的认识吗?这些都是一些未知的谜,只有靠科学家以后的研究来揭开这个谜底。

神秘海底的争论

所谓发现的海底人,可能是海中的一些动物,幽灵潜艇可能是一些试验性的先进潜艇,而发现的水中城堡、金字塔纯属子虚乌有,根本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足以证明这类海底建筑的存在。

俄罗斯一些研究不明物体的专家则认为,在海中出没的海底人应该是来自外星球的智慧生物。因为如果“海底人”是地球史前人类进化的一分支,那么他们的文明发展程度与地球人类相差不远,而实际上从海中出现的不明潜水艇的技术和功能看来,地球人目前根本无法制造出这样先进的舰艇。因此,这些“幽灵潜艇”的主人的科技水平已远远超过地球人类的水平,他们只能是来自外星的高智慧人类。他们可能在大洋深处建立了基地,并常常出没于海洋中。海底人到底是否存在,它们来自何方,今天我们尚无法得出结论,但可以肯定,未来的某天,这一谜底最终将被揭开!

海龟识途

海龟是一类大型海生爬行动物,生活在热带海洋里,偶尔随着暖流来到温带海域,但不在温带产卵繁殖。海龟科的龟类在我国沿海有三个属、三个种。其中有一种就叫“海龟”,大的可达450公斤;另一种叫“蠕龟”,可达100公斤以上;还有一种叫玳瑁,其背部角板上布满具有光泽的黄褐色花纹。除此之外,有一种棱皮龟科的“棱皮龟”,它和海龟科是近亲。海龟大都以鱼、虾、蟹、软体动物及海藻为食。

海龟是著名的“海洋旅行家”。幼小的海龟自破壳而出之日起,便开始了旅行回游的生涯,在漫长的旅游途中不断成长和发育成熟。当生殖季节快要到来之时,海龟们即使在千万里之外,也要三五成群地结伴回归,到它们的出生地交配产卵,繁衍后代。

在茫茫的大海上,海龟是怎样辨识归途的呢?这仍是一个未解之谜。有人认为海龟可能同某些回游鱼类一样,体内有着某种能利用地球重力场辨识方向的“导航系统”,同时能参照海流和不同时期的水温来校正航向。但这只是一种假设,人们在海龟身上仍然未能发现这个“导航系统”,更不用说弄清楚它的机制了。多年以来,人们对海龟回归时航行万里不迷途的本领怀有极大的兴趣,期望有朝一日揭开这个秘密,并根据其原理研制出新型的导航仪器来。

海洋动物也要睡觉

众所周知,陆地上的动物是要睡觉的,尽管他(它)们睡觉的姿态和方法不同。那么,海洋中的动物是不是也要睡觉呢?回答是肯定的,也要睡觉,它们睡觉的姿态和方法就更特别。

其实,睡眠只不过是作较长时间休息的一种特殊方法。不管是陆地上的动物还是海洋中的动物,都需要进行休息,包括睡眠。这种睡眠,陆地上的动物一般时间较长,容易被人察觉而海洋中的动物大多时间很短,就难以被人发现了。例如,鱼类的睡眠时间就非常短,有的仅几分钟,有的甚至只有几秒钟,人们眼一眨的功夫,对有些鱼来说,就已睡了一觉。

海洋中除鱼类外,还生活着许多哺乳动物。它们睡觉的方法虽然与鱼类不同,但同样要睡觉。例如,海豚睡觉时,多半在夜里浮在水下1英尺的地方,安安稳稳地进入梦乡,而它的尾巴,仍然会每隔约30秒钟,便摆动下,其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它的头能露出水面,吸一口空气;另一个是使它在水中的位置更加稳定,不受水流或波涛的影响。最有趣的是有一种阿佐基海豚,它们是用大脑两半球相互交替睡眠的:当一个半球在沉睡时,另一个半球却处于觉醒状态。过了一些时间,沉睡的则觉醒,觉醒的又沉睡,如果受到外界强烈刺激,两半球将会立即觉醒。因此,它们始终能处于游泳状态,甚至在睡眠中游速也不会减慢。

海豹和海豚不同,它们既可以生活在水下,又可以爬到岸上活动。如果在地面睡觉,就和陆地动物相似;如果在水下睡觉,每做一次呼吸,就要醒来一次。这就是说,它们是在呼吸的间隙抽空睡觉。

海狗也是一种既能生活在海洋、又能生活在陆地的海洋动物。它们在陆地上睡觉时,可和陆地动物睡得一样甜美;在水下时,就和阿佐基海豚一样用大脑两半球轮流睡觉。

产于北太平洋海岸的海獭,会在海边用海草结成一张“床”,围成椭圆形,睡觉时就把身体藏在中间,腹部朝天。如果它对在某个地方睡觉感到满意,就会每天都到那个地方去睡。

生长在北冰洋中的海象,睡觉更与众不同。它睡觉时不是平卧,而是垂直在水中,头部则露在水面上。

令人喜欢的海狸,一般在白天睡觉,睡时仰着头,有时还磨牙。尤其是小海狸,睡觉最有趣,它们并排着睡,有的还把小脚掌枕在头下。

海马

在浩瀚的大海里,生活着一种形状十分奇怪的小鱼,其头部酷似马头,因而人们称其为海马。它是一种奇特而珍贵的近陆浅海小型鱼类,隶属海龙目海龙科海马属。头侧偏,每侧有2个鼻孔,头与躯干成直角形,腹部凸出,由10~12个骨环组成,就像穿了一副坚硬的甲胄;身体无法弯曲,全身完全由膜质骨片包裹;有一无剌的背鳍,无腹鳍和尾鳍,尾部细长,常呈蜷曲状;尾部的末端可以自由活动,休息时,利用它缠绕在海藻或其他植物上。

雄海马腹面有一个育儿囊,每当繁殖季节来临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幕奇特的景象:刚刚孵化出来的小海马,随着大海马的身躯不停地做伸值与弯曲的摇摆动作,然后,大海马便把这些小海马一个个从腹部排放出来。其实,生出小海马的并不是海马妈妈,而是海马爸爸。原来,当生殖期来临的时候,雌海马就把成熟的卵子悄悄地产到了雄海马的育儿囊内;雄海马在给卵受精后,便把育儿囊的口封闭,从此就担任起孵卵哺乳的重任,带着这个“包袱”辛苦度日。由于育儿囊内的血管能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胚胎在这里度过20天左右,便孕育出小海马了。小海马在刚开始学游泳时,若遇到危险信号,还会再进入囊中,而海马妈妈一旦离开,就再也不回来了。

海马全世界都有分布,以热带、亚热带数量较多。海马通常生活在沿海海藻丛生或暗礁多布的海区,或附着于漂浮物上随波逐流,可用背鳍摆动做直立游泳,以小型甲壳类为食。海南岛四周沿海和西南群岛近海都十分适宜海马的繁衍生长,共有10余个品种。海马是名贵的中药材,可与人参相提并论,故历来就有“北人参,南海马”之誉。

七鳃鳗

七鳃鳗的头上有三只眼睛,两侧各一只,另一只在头顶。两侧各有七条鳃裂,背部有两片鳍,尾部有一片。七鳃鳗生括在温带,分为海七鳃鳗、江河湖七鳃鳗和溪七鳃鳗。河里的七鳃鳗从每年的夏初开始成群地聚集在波罗的海,进入河口逆流向上游游去。到了秋季,它们的游动加快,九月份,圣彼得堡大学生物系的学生按照老的传统,把此事通知大家,于是在走廊里挂起一条这样的通知:“请不要在涅瓦河戏水,七鳃鳗正在这儿生儿育女!”的确,产卵的鱼正成群结队地游人涅瓦河。

七鳃鳗游到河里后便停止进食,吸附在水流湍急处的石头上,等待着自己的那一时刻的到来。它们的牙齿变钝,唾液腺不再分泌睡液,肠道机能丧失。七鳃鳗日渐消瘦,身体变短,而此时它们体内的卵正在发育成熟。

产卵可是件重大的事。不能把卵随便产在什么地方,必须要有个窝。于是雄鱼开始着手筑窝。它在遍布卵石的河床上选好地点后,用自己的身体使劲地清理场地,挖出一个直径50厘米的圆坑,然后,它吸住坑底的小石子,“跳”着把石子搬到小窝外边去。如果这时又游来一条雄鱼,那么小窝的主人便去吸住它,用力摆动自己的尾巴将它推出界外。当小窝接近筑成时,雌鱼来了。它吸在石头上开始产卵,而雄鱼则吸住雌鱼,用自己的身体盘绕在雌鱼身上,帮着雌鱼挤出一粒又一粒的鱼卵,同时不忘给卵洒上些精液。产完卵后,七鳃鳗钻到一个黑暗的地方,而后死去。

七鳃鳗的卵粘附在河床上,10至14天后,身长只有3毫米、软弱无力的小鱼破卵而出,而后立刻藏在石缝里。3至4天后,小鱼身长增加了一倍多。现在它们能钻入淤泥里躲起来。又过了两至三个星期后,小鲤鱼便踏上旅途,游到水流缓慢、多泥沙的地方。小鳗鱼,或称幼鳗,找到合适的地方藏入河床里。

幼鳗以淤泥和微生物为食,也吃单细胞的硅藻类。它们用皮肤呼吸,在游动时才用鳃呼吸。七鳃鳗的童年是躲在淤泥中度过的。它们生长缓慢,3至4年体长才能达到15至18厘米。而到那时,幼鳗便没有了胃口,不再进食,4至6个月内变成了成年的七鳃鳗,眼睛睁开了,鳍和牙齿也长了出来。

现在是年轻的七鳃鳗出海的时候了。在大海里,它们成了掠食者,开始攻击其他的鱼。七鳃鳗先吸住受害者的背部或一侧,咬穿对方身上的鳞片,从唾液中分泌出一种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这样一来,掠食看就可以一边死死地咬住受害者的肉体,一边毫不费力地吸血,而且越咬越深。以肉为食的七鳃鳗长得很快,一、二年后便踏上不归之路——前往故乡的河流产卵。

鲱鱼

鲱形目鱼的主要家族是鲱鱼,有190种。被捕捞的鲱鱼接近全世界捕鱼总量的20%。虽然许多种鲱鱼都是去河里产卵或者在淡水湖中定居但是鲱鱼家族中的大多数都生活在海水里。例如,黑海——里海的帕利阿斯托姆鲱鱼就生活在格鲁吉亚波季市附近的帕利阿斯托姆湖中。

鲱形目鱼有三个家族:宝刀鱼科、鲱科和鳇科。众所周知,鲱鱼是小型鱼,体长仅有35厘米~45厘米。只有很少的鲱鱼超过这个尺寸。有些宝刀鱼科的代表身长几乎达到4米。您想象一下您的餐桌上放不下的小鲱鱼该是什么样子!不过,不必担心。我们中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有机会同这么大的鲱鱼打交道。宝刀鱼是热带盘鱼,虽然在海边有时也可见到它的身影,但是我国没有人会捕捞它。

许多鲱鱼没有牙齿或者牙齿个小无力。它的鱼鳔与胃相通,因此可以在胃中储存备用的气体。鱼鳔的两个突起物与左右南个耳软骨囊相连,取代了鱼的耳鼓。这些鱼喜欢过群居生活,以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大多数的鲱鱼要长游3千公里,季节性回游到育肥、产卵或者过冬的地方,如里海的黑背西鲱就是这样做的。

鲱鱼中最负盛各的当属大西洋鲱,它在我国的商店比别的鱼常见。它们生活在北大西洋,很少越过浮冰形成的界际。但是产卵却要回游到挪威南部的海岸。这种鱼的鳞片容易脱落,体内脊椎骨多达60块,创下鲱画家族的最高纪录。

波罗的海鲱是大西洋鲱的变种。这种小型鱼就是生长6~7年也很难长到20厘米。它们以浮游生物为食,容易适应淡水生活。在捕捞到的波罗的海鲱鱼中的有时会碰“大个的”,体长达到38厘米。海鲱是波罗的海主要的鱼种。这里捕鱼量的一半都是鲱鱼。

波罗的海还有一种鲱形目鱼——波罗的海黍鲱,或称之为棱鲱。捕捞到的这种小生灵占波罗的海全部捕鱼量的20%。黍鲱生活在黑海和地中海、北海和挪威海以及火地岛和新西兰的沿海。

鲱形目鱼中可捕捞的对象如此之多,就是最爱挑剔的美食家也难以分辨得清。仅在里海就有5种棱鲱。我国把它称作里海棱鲱。它们之中有普通的里海棱鲱、鲲形棱鲱和在深的水层生活的大眼棱鲱。在黑海中有黑海-亚速海棱鲱,而在与其相邻的阿搏拉乌湖中有淡水棱鲱。里海有四种黑背西鲱。四个变种的伏尔加河鲱鱼也是尽人皆知。

沙丁鱼也属于鲱形目家族。它们以大群居方式生活在更温和的水域中。与我们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沙丁鱼叫做欧洲沙丁鱼,其中包括生活在黑海和远东的沙鲻鱼,以及印度洋的小沙丁鱼。远东沙鲻鱼在日语里叫玛依瓦西。

鳕科

鳕科看上去是典型的鱼类。它们的鳍上没有尖尖的鳍条,身上覆盖着小圆鳞片,大多数鱼的颌下长有一根须。鳕科鱼的大小差距很大,最小的银鳘鱼体长仅有11厘米~15厘米,而最大的同种鱼身长却可达180厘米。不过,在商店的柜台上现在看不到这么大的鳕鱼了,因为渔民们不容它们长到这么大。鳕鱼还未成年就被捕捞了上来。

已知的鳕科鱼有53种。它们的世袭领地无疑是北半球的冷水海域,这里有48种。还有一种淡水江鳕也是北半球的动物,栖息在亚欧大陆和美洲北部区域的淡水体中。其余的4种在南半球的冷水海域找到了自己的栖身之处。所有的鳕科鱼大多喜欢冷水,只有少数鱼适应了凉水,其中包括波罗的海和黑海的2种鳕鱼,以及地中海的16种鳕鱼。最喜欢冷水的当属极鳕、宽突鳕和小鳕。它们经常出入北冰洋。北鳕和两种极鳕就定居在北冰洋。热带水域里见不到鳕科鱼的踪影。

虽然根据鳕科鱼摄食的特点来确定它们是底栖鱼有些勉强,但它们仍属底栖鱼。它们之中最小的北鳕、极鳕、蓝鳕均以小的浮游生物为食,也就是说它们吃小的和极小的动植物:极鳕和明太鱼(狭鳕)在青少年期捕食大的磷虾。成年的极鳕和北鳕野性毕露,猎捕大的野味,以鱼为主。余下的鳕科,其中包括黑线鳕、宽突鳕、长鳍鳕和江鳕以水底的生物为食。它们生活在海洋食料相当丰富的地区,能够大量地积存脂肪,但它们并不像其它许多鱼那样把脂肪储存在肌肉和体腔内。鳕科鱼把积存的所有脂肪都集中在肝脏,没有脂肪的鱼肉那才是真正的美食。

鳕科鱼繁殖力很弱。宽突鳕在产卵期可产卵数千粒,极鳕——约一千万粒,而在野鳕的卵巢内发育的卵竟然可达6千万粒。鱼卵、幼鱼、小鱼从产卵地随波逐流,漂泊数百公里甚至数千公里,但是,刚刚出生不久的小鱼在水层中并不觉得舒适自在,总试图找个藏身之地。水母为它们提供了这种条件。黑线鳕、牙鳕和极鳕的幼鱼纷纷躲在水母的圆顶下并在其保护下游遍大洋的各个角落。

鳕科鱼成熟后对长途回游依旧是兴趣十足。许多鳕鱼一年中两次聚集成群,踏上长距离馒游的旅途。鳕科鱼的回游与前往越冬地、育肥地或者产卵地密切相关。它们的回游方向取决于洋流和水温。

许多鳕形目的亚科鱼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捕捞鱼种。其中包括北鳕、宽突鳕、蓝鳕、牙鳕、黑线鳕、绿鳕、明太鱼(狭鳕)。最突出和最有价值的鳕鱼是大西洋鳕。这种鱼长到3岁时便产生旅行的激情。从这时起(它们的寿命一般为20~25年),它们每年都要做一次秋季回游,一昼夜游7公里~8公里,5至6个月的时间便可游过1500公里的路程。到达挪威海岸后,它们便在那里的罗弗敦群岛地区停下来产卵。产卵期要持续几周,因为它们每隔几天产一次卵,一般为2至4次。这期间渔民们争分夺秒地捕捞大西洋鳕,凡是到这里来产卵的鳕鱼多半成了渔民的战利品。极鳕、蓝鳕和明太鱼除了肉味鲜美以外,它们的肝脏也很有价值,是制造鱼肝油的原料,内含丰富的维生素A和D。

刺鲽鱼

大洋里有许多漂亮的鱼。它们身上色彩斑斓的颜色完全可以与热带鸟类美丽的羽毛和蝴蝶翅膀上的花纹图案相媲美。就海鱼光彩夺目的盛装而言,镊口鱼理所当然是冠军。难怪它们之中有的得名蝴蝶,有的因其高贵华丽而被称之为主教、皇帝,甚至天使。被称之为天使的就是刺鲽鱼,根据它们的外观又可分为不同的等级,有小天使、花条天使、半圆天使,灰色天使属最低级别,比它级别高的有蓝脸天使、碧绿天使或皇家天使。

在扁鲨属(刺鲽鱼)中有一种鱼叫做科尔特斯的征服者,那是为纪念残酷征服美洲大陆的侵略者而命名的。毫无疑问,只有声名狼藉的刺鲽鱼,换言之,只有魔鬼才是科尔特斯的征服者。不过成年科尔特斯刺鲽鱼的相貌可没有一点魔鬼的样子,而它们的孩子——正在成长的小鱼则是别外一回事,它们暗黑色的身上有少见的黄色条纹。

刺鲽鱼个头不大,身长仅15厘米~38厘米。只有少数的品种达到60厘米。只有皇家天使(线纹盖刺鱼)才有这么大。许多国家的人干脆戏称它为皇帝,最起码君主的身材应该令人肃然起敬。

所谓的皇帝指的就是定居鱼,即线纹盖刺鱼。它们生活在珊瑚礁中。这种鱼在小的洞穴和岩洞中选中几个藏身之地,便在那里度过一生。宫殿周围相当大的一部分礁石是皇帝及其帝国的私有财产。它在这里单独称帝:一国不容二主。帝王清楚地记得自己帝国的疆界,随时将侵犯自己领水的帝王驱除出去。帝王之间没有相互友好访问的习惯,老死不相往来。不过,统治者对自己的臣民,即不计其数和各种各样的鱼——珊瑚礁中的居民倒颇有好感,宽宏大量地允许它们生活在帝国内。

皇帝的身体五颜六色,十分鲜艳,看样子,任何一条大的猛鱼从远处都能发现它。实际上,条纹和斑点、颜色的反差有助于消除鱼体的轮廓:在水下世界鲜艳色调的背景下不易发现它们。然而,当陌生的帝王靠近国境线时,主人便会游到开阔的地方以便让来者发现它。这样做足以警告对方不要入侵和避免一场血战。对保卫自己的领地高度重视并不是登基者妄自尊大,这是生存所必需的。皇帝们吃暗礁中的小软体生物,并且把能供养它们的领地据为已有。

鱼成年后举行“加冕典礼”时要穿皇帝的礼服。这套色彩鲜艳的盛装上有25条细细的橙黄色条纹,在淡紫色的底色上成斜角通向身体的轴心。它要头戴碧绿色小帽,黄色眼圈带蓝线条。青少年时期的“王子”身着黑衣,上面绘有白色和蓝色同心条纹和同心圆。这身衣服并不难看,而且朴素大方。

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岛屿的居民们敬重皇帝们独特的美貌,因此十分热心地捕捞它们。这种鱼肉非常鲜美。由于鱼帝的美貌和肉昧鲜美,所以任何一位水下猎捕者都把它视为理想的猎物。在那些欧美游人爆满的地方,皇帝们早被消灭一光。为了保护它们免遭被彻底消灭之厄运,早就该为它们和在珊瑚礁生活的鱼类开辟水下禁渔区了。

弹涂鱼

弹涂鱼是一种不大的热带鱼。它们的头前额凸起,眼球像青蛙那样突出,能向前看,这一点是与大多数鱼不同的。宽大的胸鳍有强健有力的肌肉组织作后盾:皮下的“二头肌”凸显出来。弹涂鱼生活在从西非至东亚的旧大陆(欧亚非三大洲)热带沿海以及许多大洋的岛屿周围。

弹涂鱼虽然是海鱼,但它们对大海兴趣寡然。可以说它们基本上是生活在岸上的。这种鱼在浅水的濒海湖和海湾的岸边、多淤泥和多水洼的河口选择栖息地,并且特别喜欢红树。它们喜欢在水深没头的地方长时间地呆在水下,喜欢小水洼和小水坑,因为在那些地方可以把肩和头露出水面。有的时候它们只把尾巴浸在水里。就这样,它们有时在太阳地地儿一呆就是几个小时,不时地跳几下,捕捉飞来飞去的苍蝇,然后退回去把尾巴重又伸到水里。它们沿着海岸爬行或者像青蛙那样跳动。宽大的胸鳍可以帮助弹涂鱼摆脱陷入淤泥的危险。涨潮时,这种小鱼便用胸鳍抱住小树枝,用尾巴的撑力爬到树上,退潮后从树上跳下来,在原地捕捉小蟹吃。弹涂鱼可以利用肚子上的吸盘垂直地吸附在石头上或者树干上,而身上“脏兮兮”的保护色使其不易被发现。一旦它们发现有危险,便会急速逃跑,一头钻进小洞穴里。弹涂鱼呼吸空气时,是利用全身的皮肤和专门的鳃器官来过滤氧气的。雌性鱼把卵产在一个直径达1.5米的大漏斗状的窝里,这它们在水面线处亲自掘挖的。产完卵后,它们会留下来守护。弹涂鱼的肉可以食用,人们通常是在它们的窝里下夹子来捕捉它们。

刀鱼

刀鱼是体形最大和游泳速度最快的鱼种之一。它们的刀形上颚尖尖的,稍稍有些粗,占体长的三分之二。成鱼体长可达4.5米,体重约。500公斤。刀鱼尾部有个大的半月形鳍,鱼体表面光滑,没有鳞片。刀鱼生活在热带和温带水域,但夏季有时可游到巴伦支海。刀鱼是独来独往,除生育期外,不喜欢与自己的同类在一起。刀鱼性情凶猛,知道在大洋中的什么地方会聚有各种各样的鱼群,于是它们便急速游向那里去饱餐一顿。在那里一下子可以看到几十条猛鱼,但每条猛鱼都是我行我素,与邻居毫不相关。刀鱼没有牙齿,头上的刀可不是什么装饰品,那是它用来捕食和对付大的猎物的武器,像乌贼啦,金枪鱼啦,鲨鱼啦,等等。

刀鱼在水温不低于24度的地方产卵。它们的卵很大,长1.5至1.8毫米。幼鱼生活在水面的表层,水深不超过3米。幼鱼刚刚长到1厘米便开始攻击其它的小鱼。幼鱼长到6毫米~8毫米时,头上的刀就开始变得锋利起来。幼鱼长得很快,一年之内就能长到50厘米~60厘米。与其父母的不同之处是它们有牙齿,身上长有许多带小刺的鳞片。刀鱼有攻击帆船、小艇,甚至大型船只的恶习。在游速达到每小时130公里的情况下,它的冲击力是相当可怕的。刀鱼可以穿透金属护板和厚的橡木板,但是它本身却不会因为撞击而受到伤害。刀的根部有一个液压减震器,蜂窝状的腔内充满了脂肪,足以减缓巨大的冲击力。的确,要想把卡在木船底上的刀成功地拔出来或者折断它实属罕见,于是这只刀鱼必死无疑了。刀鱼的肉鲜美可口,因此它成为渔民们很有价值的捕捞对象。

鲛鲸

海皱濒或者叫欧洲鲛鲸是一种较大的鱼,体长达到1.5米,头部占了三分之二,体重达20公斤。鲛鲸鱼口大得出奇,满口长着锋利的牙齿。光滑的皮肤上长有像皮革纤丝编成的流苏,使鱼的样子其丑无比,鲛鲸鱼的头顶上竖着一个类似钓鱼竿的东西一那是排在背鳍前面的第一根鳍条,鳍条顶端挂着一个颇能引起动物食欲的“食饵”——一个有厚皮的小球。它整天整天地卧在水底一动不动,在那里耐心地等待着别的鱼来垂涎它的食饵,那时它就会毫不迟延地张开大嘴,一口把猎物吞下去。

欧洲鲛鲸属于鲼鲸鱼科。它们生活在50至200米深的水下,被人们看作普通的沿海水域动物。只是在不久前人们才得知,在大洋的探处也有它们的近亲,人称它们为深水鲛鲸。现在已知的大约有120种。这些令人感到惊讶的生物属于小型鱼或者非常小的鱼。雌性鱼体长从、5~10至20~40厘米不等,只有最大的雌鱼能长到1米长。与其相比,雄鱼简直就是侏儒,身长仅有14毫米~22毫米。

只有雌鱼的头上长有“钓鱼竿”,这件渔具各个部分功能划分明确:有钓竿梢,有的线和挂在钓线末端闪闪发亮的食饵。每一种鲛鲸鱼的食饵都有其固定的形状和尺寸,并且能发出固定颜色的闪光。原来,食饵是一个充满了液体的小口袋,里面有会发光的细菌。为了发光,细菌需要氧气。当鲛鲸吃惊饱饭并开始消化食物的时候,光亮对它毫无用处,因为光亮会招来大的猛鱼。于是,鲛鲸就收缩钓线上的血管,暂时熄灭小灯。

鱼头顶上的钓竿指向前方,食饵在它的嘴边摇来晃去,引诱那些轻信的野味。巨大鱼头上带钓线的钓竿是其身长的3倍。这足以把食饵甩到远外,引诱猎物上钩,骗进随时准行张开的大嘴中。每一种食饵所吸引的野味都是固定的。下面的情况可以证实这一点:在皱鲸鱼的胃里可以找到那些鱼。它们很少被深水拖网捕获,极为罕见。

深水锻鲸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同寻常,特别是在生育方面。雌雄两性的外观相差甚远,以前被误认为它们是不同的种类。雄性发育成熟后便开始寻找雌鱼。新郎有一双大眼睛和能帮助它找到雌鱼的大的嗅觉器官。对于身材短小的新郎来说,要找到新娘决非易事,谁也不知带道它们为此要花费多少时间。所以,新郎一旦找到新娘后,立刻用牙齿咬住它的身体——这也就不足为怪了。

雄鱼的嘴唇和舌头不久便长在妻子的身体上,于是妻子只好开始养活丈夫。雌鱼鱼通过已经长人雄鱼体内的血管供给它一切必需的养料。颚、肠子和眼睛对于雄壁来说已不再需要,因此很快便丧失了机能。为了帮助给身体和精巢提供所需的氧气,在雄鱼的机体内只有心脏和鳃还在继续工作。在繁殖期内,雌鱼产卵,而雄鱼则认真地排放精液。

产卵是在很深的水下进行的。由于卵比水轻,所以它可以浮到水面上来。幼鱼在水面上破卵而出。它们加紧进食,迅速成长,缓慢下沉,最终回到所喜爱的深水故乡。

海蛇

每当人们提起海蛇时,北方人总是把它们想象成海里偶尔碰到的巨大海怪。没有科学资料可以证明,在大洋的深渊里是否还隐藏着我们尚不知道的如此巨大的动物。大多数动物学家认为,如果说过去的水手在闲聊中描述过偶遇到的海蛇的情形不是虚构臆造的话,那么这种鲜为人知的动物多半是巨大的海鳗。体长1至1.5米巨鳗的幼鱼曾几次落入渔网。假如成年的巨鳗体长应当是其幼鳗的15至20倍的话(不完全肯定),那么可以设想的确存在着这样巨大的鳗,其大小与传说中的蛇相符。

海蛇科要小得多,体长仅有65至100厘米,很少见到1.5至2米长的。它们生活在热带沿海,有时结成大的群体。1932年,在马六甲海峡发现了一个由鲜红的蛇体相互交织缠绕在一起形成的带状物体,宽约3米,长度超、过了100公里!从飞机上向下望去,好似一条稀奇古怪的蜿蜒巨蛇。

海蛇科生活在热带水域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印度洋上许多岛屿的渔民经常可以从自己捕获的鱼中找到海蛇,偶尔也有网中的蛇比鱼多的情形。这倒不会令渔民们感到懊丧,因为许多国家的人喜欢吃海蛇。

有趣的是,海蛇只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原来是冰冷的海水阻碍了它们绕过非洲南岸的好望角。海蛇所需要的水温为零上24度,在零上20度的水里它们就会丧失活动能力。但动物学家们认为,海蛇进入大西洋只是个时间问题。预计它们的突破口不是从西方,而是从东方,通过巴拿马运河。

在爬行动物中,只有一部分蛇能够适应海洋中的生活。已知的海蛇有48种,不过,其中有半数离不开陆地。其余的海蛇则从不上岸,因为在岸上它们无能为力,而且也从不下到海底,从不钻进暗礁的石缝里或藏入藻类丛中。一般说来,它们的身体从不接触硬的东西。它们的一生都是在水中度过,在水中繁衍,成熟后生育后代。

海蛇不产卵,在水中直接生出幼蛇。通常是一胎1至2条,幼蛇体型较大,几乎是成年蛇的一半。

海蛇的头小,颈又细又长,尾巴扁平(有时全身都是扁平的)。鼻孔在鼻子尖上并且有瓣膜。它们不是在水中吸收氧气,而是把鼻子尖露出水面呼吸。当蛇潜入水中时,鼻孔里的瓣膜紧闭。如果蛇呆在水下不动,那么储备的空气够用6个小时。海蛇借助肺部和口中血管丰富的粘膜进行呼吸。海蛇经常用海水漱口,从中摄取氧。

如果将海蛇的小头和细脖子与其身体的后半段相比,那后者则显得过于粗大。假如是条水下船体的话,那么蛇体的后半段可以做起重机(头和脖颈)的支架。蛇悬在水中可以随意地操纵脖颈和头。淡水中的蛇可不会这样做。它们的躯干没有这样的支架。

大多数的海蛇都有毒。它们的毒性比陆地上最色险的蛇毒还要厉害好多倍。这是因为海蛇的主要食物是鱼类,而鱼类对蛇毒不太敏感。在印度沿海诲蛇出没的地方,任何一个村子里都可以听到有关渔民被蛇咬伤而丧命的事情。海蛇蛇毒毒害神经系统。人被海蛇咬伤后,人体很快就会麻痹。如果不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过2~10个小时人便会死掉。但海蛇也并不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们的毒液不多,毒牙短小,不会咬人皮下深处。

海龟

海龟是热带动物。这些活潜艇有椭圆形甲壳,短短的脖子上长着一个大脑袋,鳍脚取代了脚。成处海龟的甲壳长60厘米~140厘米,体重可过400公斤。人们正是为了用这种海龟做出有名的海龟汤才去捕捉它的。要是人们只在海里捕捉海龟也就好了,以前人们主要是趁着海龟爬上岸在海滩上产卵时捕杀它们,有的时候甚至不等它们产下卵来就被捉走了。人们四处找寻海龟蛋并且收集起来,要知道海龟蛋的味道极其鲜美可口。

在沙滩上捉海龟可再简单不过了,因为海龟在岸上移动非常吃力,并且常常是夜间爬到岸上来。捕龟者找到海龟后,把它掀个底朝天,海龟自己是绝对不能再翻过身来恢复原态的。天亮之后,人们把海龟集中起来运走。可是人们只把最大的海龟运走了,而其余的则丢下不管,任其在热带阳光的爆晒烧烤下死去。

绿海龟因其可以一连几个月不吃不喝而尽人皆知。在帆船队盛行的时代,航海者长期在海上航行,没有地方可以随时补充粮食储备,又没有保存肉类食品的条件,于是他们便带上些绿海龟航行,把海龟背朝下往船上一扔,慢慢吃吧。

为了繁殖后代,海龟是离不开海滩的。它们挖一个不算太大的沙坑,把70至200个圆形的卵产在沙坑里边,然后再用沙土埋好,踏实,转身爬回大海里,漂游到离海岸数千公里之外的地方。海龟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的在产卵期爬上岸来,在选中的沙滩上产卵。然而,在海滩上急不可耐地等着它们的除了人以外,还有小型的掠食者。这些掠食者把大部分的海龟蛋一扫而光。一个半月后,侥幸活下来的小海龟破壳而出,成群结队地奔向大海。成群的掠食者要一饱口福,水中的猛鱼也在等侯着它们。小海龟是在什么地方度过童年和青少年期的呢?科学家们目前也尚不清楚。它们中的幸存者在繁殖期又回到故乡的沙滩上,把自己的卵埋在沙坑里。

如今在海龟产卵的大部分海滩上,已经禁止捕捉海龟和捡拾海龟蛋。此外,在许多的海滩上有专人捡拾海龟蛋,从中孵化出小海龟,在养鱼池中放养一年后再放归大海。科学家们希望通过这种方法增加海龟在南方海域的数量。

独角鲸

独角鲸的身躯不大,最大的雄鲸也超不过6米,体重达一吨。雌鲸略小一些。圆圆的脑门,头两侧长着一对小眼睛,一点儿也不像海豚的头,没有一般的海豚那样的尖嘴。它的身体下部呈浅色,而上部,特别是头部的颜色暗一些。

虽然独角鲸是没有牙齿的动物,但它仍属于齿鲸亚目。在独角鲸的下颚上没有长过牙齿的迹象,而上颚倒是有两排退化的牙齿。雌鲸从未长过牙齿,而雄鲸也仅长出一个左边的牙。这颗牙齿从嘴唇下钻出来,一直朝前伸着,长达2米~3米,牙齿上面有逆时针的密实的螺纹线。为什么只长一颗门牙,为什么只长在“左边”一这都是海豚的不解之谜。

门牙是独角鲸非同寻常的装饰品。独角鲸聚集成群,头擎令它价颇为自豪的武器,一举一动、潜入水下、浮出水面,步调完全一致。成群的雄独角鲸就像手握长矛向敌人进攻的哥萨克骑兵连。

独角鲸是典型的北极地区的动物。当坚冰融化成水的时候,它们急速奔向北纬80~85度的地带。随着冬季的来临,动物们又向南迁移到挪威、英国、荷兰一带的沿海,偶尔也看看太平洋和白海。它们最中意的地方是加拿大北极地区列岛和格陵兰岛的沿海,而夏季则是新地岛和法兰约瑟夫群岛地区。

独角鲸喜欢过小型群居生活,有时也有数百条鲸群居在一起,偶尔还有上千条的时候。它们以软体动物和缓行的底栖鱼类为食。看样子,用没有牙齿的嘴也很容易捕食以上那些动物。为了寻觅食物,它们有时下潜到差不多半公里的水下并能在那儿逗留很长时间。

独角鲸不畏严寒。如果海水仅仅结了一层薄冰,那么雄鲸就用门牙将薄冰穿个大窟窿,于是成群的独角鲸接二连三地从冰窟窿露出头来换气。只要不太冷,独角鲸便在冰面上穿出许多个冰窟窿或者不让尚未结冰的水面结冰。在最冷的时候,成群的鲸只能守着一个狭小的冰窟窿度日,冰洞小得甚至不能有两条鲸同时换气。独角鲸在这里能度过几个月的时间。这对他们来说并非是灾难,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冬季定居生活。海豚科动物擅长在水下逗留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们可以游出数公里远。由于捕食的地域广阔,所以它们吃得很好。独角鲸很有耐心地等待着冰块开始移动并出现许许多多的裂缝。

在北极地区越冬并不总是平安无事的。在冰块开始移动时,冰块中间的水可能会堵在一起,于是大群的鲸被挤在一个小小冰窟窿里。由于大批的独角鲸都想到水面换气,搅得海水浪涛滚滚。如果外面的气温还在下降,被发狂的鲸激起的浪花就会在冰窟窿周围结冰,结果换气孔越来越小,使得动物们的处境越来越困难。过去,住在格陵兰岛的爱斯基摩人就曾从一个冰窟窿里捕捉到100多条独角鲸。但是,无论鲸群的处境多么限难,独角鲸在争夺换气通道的斗争中,个个举止得体,表现颇有分寸。它们在从同伴的躯体中间挤出来换气的过程中,竟能做到不会用长牙伤害别的鲸。

在厚冰中间未结冰的水面旁边,白熊毫不迟疑地跳到海豚科动物的背上,咬死它并把它拖到冰面上来。北极流浪者(白熊)趁人之危,利用独角鲸身处绝境的机会,大肆储备过冬的食物。躲藏在换气孔旁边的掠食者利用利爪猛击因缺氧而变得浑身无力的海豚科动物,把它们一个接一个地拖到冰面上,以此保证了自己今后能吃得饱饱的。有一次,人们在冰层里发现了一个白熊存放食物的地方,那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21具独角鲸的尸体。

白鲸

所有的鲸鱼都能发出声音,嗓门最大的是我国北方的海豚科动物——白鲸。它们的演出剧目真是丰富多样:吱吱声、喀嚓声、响亮的打击声、低沉的呻吟声、尖叫声、口哨声、像鸟叫一样的呜叫啼啭。难怪挪威人把白鲸称作海上的金丝雀。白鲸主要是会大声地吼叫和剌耳地尖叫。如果成群的白鲸在一起大声吼叫,那种声音确实令人感到恐惧害怕。这些海豚科动物的声乐练习为后来广为流行的说法“鳇之吼”奠定了基础。于是,俄罗斯中部地区的居民把沿海居民流行的说法改成了“鲸之号”,虽然鳇类是不会哭叫的鱼,但在俄语中那种说法已约定俗成了。

白鲸是大型的海豚,雄鲸身长可达6米,重2吨。1929年,在加拿大拉布拉多半岛的昂加瓦湾捕获到一条最大的白鲸,其身长超过了8.5米。雌鲸略小一些。新出生的鲸不是很大,才长1.5米。幼鲸吃母奶,长得特别快。母奶中含27%~33%的脂肪。

白鲸没有尖嘴。头圆圆的,大脑门,头与躯体中间连接的部位有点儿不太像脖颈。白鲸的前鳍脚宽大,有八块趾骨,也就是说比其他哺乳动物要多。有时,第四个或第五个鳍脚又分成两个,结果,白鲸就成了“六只手”。

白鲸的名称与它们白色或者浅黄色的躯体有关。大群的白鲸在蔚蓝色海洋的衬托下非常壮观,那种美景令人终生难以忘怀。白色也是它们在冰天雪地里的保护色,用来逃避主要的敌人——虎鲸。杀手虎鲸发现不了藏着不劫的白鲸。但是,只要白鲸失去自控,拔脚逃跑,那它们就在劫难逃了。

白鲸广泛分布于白令海和颚霍次克海,经常光临北大西洋,深入海湾和大江大河。白鲸群沿颚毕河逆流而上到达1500公里处,到汉特-曼西自治区一游,进入额尔齐斯河。它们还沿叶尼塞河向上游出800公里,到达石泉通古斯卡河。当黑龙江水比较平静时,白鲸沿江可以游到哈巴罗夫斯克,甚至能到达远离大海2000公里以外的额尔古纳河河口。

白鲸过家庭式的生活,或者由2至4只白鲸组成小的群体:母鲸带着1至3条幼鲸。雌鲸是一家之主。即使它们聚集成大的群体时,它们也仍保持着各自的小家族。雄鲸从晚秋到早春从鲸群中分离出来,另外独立成群。随着气温转暖,雄鲸与雌鲸的队伍合并,游进时,雄鲸在前,而雌鲸及其大小子女紧随其后。

有的时候,白鲸组成特大群体。1930年6月,在颚霍次克海曾发现长达20多公里的鲸群。1943处10月,有人在颚霍次克的阿卡杰米亚湾看到到处都是一群群的白鲸。据最保守的估算,不少于10000条。

白鲸可以在水下逗留15分钟,但潜水不深。快速游进时,它们在水下只能呆20秒~40秒,很少有超过1分多钟的时候。尽管如此,它们并不惧怕在冰层下游进。它们借助回声定位器官可以预感冰缝或未结冰水面的位置,它们可在那些地方换换气。不过,换气也只是一瞬间的行动,只用0.7至1.2秒。

白鲸极好地适应了冰水中的生活。它们和独角鲸一样,没有背鳍。背鳍对它们来说没有什么保护作用。没有背鳍是白鲸颇具特点的标志,因此人们称白鲸家族为无鳍豚。它们能用后脑勺肥刚刚冻住的巧。厘米厚的冰层顶破,薄一些的冰则用脊背撞开。当成群的白鲸游到大冰块的底下时,冰块开始向上鼓起并断袭成小碎块。白鲸不怕撞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也不怕碰破皮。坚硬而且厚实的皮肤保护着喷水孔、脑门和下颚的顶端。

白鲸以鱼类为食,包括鲱鱼、毛鳞鱼、秋刀鱼、宽突鳕鱼、黑线鳕、鳕鱼、胡瓜鱼。白鲸不讨厌甲壳类动物。它们喜欢在颚霍次克海吃大马哈鱼、细鳞大马哈鱼、虾虎鱼。幼鲸捕捉小虾和像毛鳞鱼一样的小鱼。

白鲸的天敌不多——只有虎鲸、白熊,可能的话,还有极地的鲨鱼和白鲸自己内脏中的寄生虫。如果白鲸能侥幸避险和平安无恙的话,它们就能活上25年。

棘皮动物

棘皮动物是一种高级的无脊椎动物,具有与其他无脊椎动物外骨骼不同的、由中胚层分泌的内骨骼,并有可呼吸及运动的水管系统,体腔明显,幼年期两侧对称,成年期则多为辐射对称。体不分节,无头部,体表具瘤粒或棘刺,故名棘皮动物。现生的海星、海胆、海参等都属本门动物。棘皮动物的内骨骼多为球形、梨形、瓶形、薄饼形、或星形的钙质壳,壳由许多骨板组成。壳上有口、肛门、水孔等。并有五条自口向外辐射对称排列的步带,步带之间为间步带。有的且有由许多骨板组成的茎及腕。壳及茎等均易保存化石。

海洋有毒植物

海洋有毒植物是指含有毒素、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海洋植物。主要是一些海洋有毒藻类包括许多浮游藻类和少数底栖(即定生)藻类。

浮游有毒藻类主要包含甲藻门和金藻门中的一些种类。其致毒物质统称为微型藻类毒素。这些毒素通过海洋生物的富集、的传递,逐级积累,影响水鸟、家畜甚至人类的健康。

海洋浮游生物

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的海洋生物为海洋浮游生物。这类生物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动能力;绝大多数个体很小,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其构造,只有个别种的个体甚大,如北极霞水母最大直径可达2米;种类繁多,隶属于植物界和动物界大多数门类;数量很大,分布较广,几乎世界各海域都有。

海洋污着生物

污着生物是在船底和其他海中设施表面上的海洋生物,也称为海洋附着生物和海洋污损生物。这类生物一般是有害的,且附着在人工设施的表面上,不同于海洋岩礁上的固着生物以及养殖的贝、藻类和钻孔生物。

海洋钻孔生物

海洋钻孔生物是那些穿凿木船、木竹建筑、红树、岩石、珊瑚礁以及贝壳等海洋中物体的海生生物。它们中的一部分,世界各海域都有分布。它们中有的是为免受其他动物侵害而钻洞穴居,有的为摄食被穿凿的物体而钻孔。

海洋原生动物

体型微小的单细胞(包括由单细胞聚集成的群体)海洋动物。原生动物是动物界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其个体最小的约1微米,最大的为数厘米;一般都十分微小,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单细胞个体的原生质中通常具有细胞核、食物泡,有的种类具有纤毛或鞭毛。

海洋有毒动物

海洋有毒动物含有毒素、对人类和其他生物能致命或致病的海洋动物。海洋有毒动物现已知有1000余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海域。分别隶属海洋无脊椎动物和海洋脊椎动物。海洋有毒无脊椎动物约有300余种,主要属于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在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门类中也有些有毒种属。

珊瑚的基本结构

珊瑚的身体由2个胚层组成:位于外面的细胞层称外胚层;里面的细胞层称内胚层。内外两胚层之间有很薄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中胶层。这类动物无头与躯干之分,没有神经中枢,只有弥散神经系统。当受到外界刺激时,整个动物体都有反应。其生活方式为自由漂浮或固着底层栖息地。现生的珊瑚,生活在海洋中。

海洋鱼类

海洋鱼类以鳃呼吸、用鳍运动、大多数体表被有鳞片、体内一般具有鳔和变温的海洋脊椎动物。现生鱼类共2万余种,其中海洋鱼类约有1.2万种,为鱼类中最繁盛的类群。

虫黄藻

虫黄藻是一种低等的生物,不过我们可不能小看这种生物,它在珊瑚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呢!为了“报恩”,虫黄藻利用珊瑚虫排出的废物——二氧化碳气体,再结合阳光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碳水化合物供给珊瑚使用。本来,水流带过来的动物饵料是不够珊瑚虫吃的,现在有了虫黄藻补充营养,珊瑚虫才能健康地生活了。虫黄藻自身的色素还能将珊瑚装扮得五颜六色呢!

海鳀

鲱形目中第三个家族是缇科。值得一提。这是一种个头很小的鱼。它们喜欢群居生活,并且常常结成很大的群体。它们生活在世界大洋的热带和温带靠近海岸的水域中。与其它鲱鱼的不同之处是它们的口大、眼大,身体呈圆柱形。体的外表呈银白色,似乎有些半透明。在热带水域之外只能见到普通鳀科鱼。鳀科有七种。欧洲缇生活在欧洲、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及与其毗邻的海域。亚速海和黑海的渔民称它们为海鳀。人们熟知的有日本缇、南非鳀、澳大利亚鳀、加利福尼亚鳀、秘鲁鳀和阿根廷鳀。

黑海鳀是黑海中数量最多的鱼种。夏天,它们聚集在一起,浮游在水面上。冬天,这种小型鱼聚集在范围有限的水域,在水深70米~80米处捱过寒冷。春天来临,它们浮出水面,加紧进食,养足膘好准备繁殖下一代。黑海鳀身长10至11厘米,亚速海缇个头稍小一些,外表光亮一些。它们只在亚速海度夏,而去黑海越冬。过去人们不曾捕捞这种小鱼。久而久之,它们繁衍成了庞大的群体。当规模庞大的鱼群通过巴拉克拉瓦海湾狭窄的峡口时,由于聚集在那里的鱼太多,许多鱼被挤死,腐鱼的臭味在小城上空终年不散。

普通缇中也有世界冠军,这就是秘鲁缇。它们生活在秘鲁和智利的海边。与其它鳀的不同之处是秘鲁鳀从不吃肉:它们只吃植物性的浮游生物。这种食料在它们居住的水域多极了。秘鲁鳀是大洋中数量最多的鱼类,它的捕获量占第一位。但是离奇的是,虽然捕挥的秘鲁鳀不计其数,但无论是在秘鲁,还是在智利,竟然没有人吃这种鱼。人们把它加工成饲料粉、肥料,并从是提炼油脂。哪里的鸟类——海鸥、鲣鸟、鸬鹚、白鹈鹕捕食的秘鲁缇数不胜数。人们只知道,这些鸟每年留在附近岛屿上的鸟粪多达13万吨。鸟粪是极好的肥料,早就成了这些国家最重要的出口项目。

鼬鳚鱼

保持着各种各样的纪录的深水鱼共有七种,它们属于鼬鳚科和狮子鱼科家族。鼬鳚鱼生活在深达6公里处的水层,介于2300米至8400米之间。人们曾在波多黎各海沟水深达8370米处捕到一条深海须鳚鱼。须鳚鱼是小型底栖鱼。只有生活在浅水区的少数种类身长可达0.75米~1.5米。它们很会用自己的尾巴作为振动器拨开泥土把自己藏起来。看样子,它们在深水中的同类动物也掌握了这项技术。在极限深度的生活迫使鼬鳚科不再用眼睛和身体变成了白色。

深海须鳚鱼坚定不移地崇拜无底深渊,从不上浮到距水面5公里以内的地方。它们最深的生活区为7.6公里处。它们像身体光滑的大蝌蚪,有几近透明、颜色暗淡的皮肤;有松软的好似凝胶般的肌肉。它们以甲壳类——等足目、钩虾为食。在克马德克南大陆狮子鱼的胃中的确找到了鱼骨和鳞片,但鱼类学家们认为,这是它们吞食死鱼的结果。

动物学家认为,除了胎生的鲨鱼以外,几乎所有的深水鱼类都是卵生的,而且幼鱼是在大洋的水面上度过幼年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父母一定要上浮至水面产卵。多半情况是,大洋深处的鱼类在自己家里产卵,而鱼卵具有正浮性,浮至水面。然后,小鱼破卵而出,随着发育成长而逐渐下沉,直至回到它们的父母栖居之地。其实,不只是鲨鱼和鳐科鱼利用胎生方式繁殖后代,有一些硬骨鱼也是这样,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矛尾鱼。

深水鱼的繁殖力不强,每次产卵的批量不大,一年产卵10至12次。此外,卵的总量也很少,少则70至500粒,多则1000粒至60000粒。也有繁殖力很强的,但这种鱼的数量毕竟很少。那些鱼卵具有负浮性的鱼的繁殖力最低。分明纪录的是大头鲛鲸,总共才产30个卵!小鱼6至7个月就成熟,快一岁时就丧失生育能力,在1至2处内就因衰老而死。当然,也有长寿之星,能活20至25年,它们之中有线口鳗和一些深水的鲛鲸。

珍贵的珊瑚资源

1.珍贵珊瑚——红珊瑚

过去给皇帝的贡品有红珊瑚,治病入药有红珊瑚,佛教徒顶礼膜拜的佛珠是红珊瑚,清朝二品文官武将的顶戴是红珊瑚。总之,人们认为红珊瑚是个宝,红珊瑚到底是何物?性状如何?人们却知之甚少,长期以讹传讹,再加之神秘的渲染,使人更感到扑朔迷离。

红珊瑚是海洋低等无脊椎动物,属于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八爪珊瑚亚纲,软珊瑚目、硬轴珊瑚亚目、红珊瑚科、红珊瑚属的海洋动物。人们见到的红珊瑚是残留的骨骼。(1)红珊瑚的生物学特点

红珊瑚生长要求的生境条件,从地中海——大西洋区和太平洋区的调查得知,它们要求有硬底、流急、无沉积物(特别是无陆源性沉积物)、水清、低光照、低温(8~20℃),其中地中海红珊瑚场最适温度是10℃。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