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商模式:分享经济时代的商业新思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6 07:30:00

点击下载

作者:眭歆然,李文俊,曾繁礼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消费商模式:分享经济时代的商业新思维

消费商模式:分享经济时代的商业新思维试读:

前言

2017年,分享经济在中国翻开了历史上全新的一页。传统意义上的分享经济源于对经济剩余的循环再利用,体现为公众将闲置资源通过社会化平台与他人分享,进而获得收入的现象。但如今,许多人注意到当前分享经济至少产生了4个新变化:

第一个变化,供需双方已经从个体参与衍生出企业参与;

第二个变化,非闲置资源的分享,如共享单车——企业采购自行车供分享使用;

第三个变化,从单个分享经济平台开始向生态化发展;

第四个变化,由个人收入变成企业收入。

我们可以看到分享经济产生了新的社会示范意义,可称为“泛分享经济”。过去,分享经济被视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运行方式,以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连接并激活社会的经济剩余资源。而泛分享经济不纠结于资源闲置与否,它以分享经济的模式和理念,在更广的经济视野中激活经济剩余,进而形成新的业态和消费增长点,缓解传统经济升级转型的痛楚。近两年来,“互联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享经济”等词汇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成为经济新常态下国家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话语表述。当前,在全球经济下滑、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我国产能过剩与消费疲软的矛盾日益突出,“供需不对称、库存难消化”的现象已经成为限制国民经济发展的痛点。

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分享经济等新兴商业模式的崛起,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即生产活动以满足消费需求为驱动,将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融入经济生产与流通活动中,从而实现闲置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毋庸置疑,分享经济正在重塑中国经济生态系统,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借助“互联网+”,在分享经济新模式的推动下,中国正迎来新一轮消费升级的浪潮。在此时代背景下,一个崭新的商业概念、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消费习惯:消费商时代来临!“消费商”顾名思义,即经营消费和消费群的商业人士。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而消费商兼具了这两种身份:在以生产者角色为他人提供产品与服务的同时,也以消费者的身份享受他人提供的产品与服务。

举例而言,一位快递员在工作时为他人提供快递配送服务,这时他是生产者,而当他在家休息时也会享受他人提供的配送服务,这时他是消费者;一位富士康的工人工作时就是一位生产者,但到了下班时间外出购物时,他就成为消费者;一位酷爱读书的人经营了一家书店,在书店的经营过程中他获得了经济收益,但同时他也是消费者。

在传统商业时代,消费者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进行不同产品的比较,只能被动接受商家的终端导购;而在信息完全透明的互联网时代,技术的进步引发了一系列的商业变革,如分享经济、按需经济、众包、C2B、C2M、积分商城等消费商模式的崛起,使得消费者拥有了足够的选择权与决定权。在消费商时代,消费者直接参与利润分配,并可以用消费群体代表的身份影响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定价等环节。因此,消费商模式在使供需关系更趋平衡的同时,也为消费者创造了更高的价值。

本书全面梳理了消费商概念的诞生与发展,以分享经济、按需经济、众包、C2B、C2M、共享新零售等消费商模式为立足点,系统阐述了消费商背后的经济趋势、商业逻辑与产业变革,深入浅出地揭示了消费商时代下的掘金机会,希望读者阅读此书能有所收益!第一章 消费商崛起:“新计划经济”时代的到来一、供给侧改革:引领新一轮消费升级浪潮我国消费升级基本规律与特征

如今,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我们对整体经济结构进行分析可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逐步提高。早在2012年,我国由消费带动的经济增长就已达到总体的51.8%。至此,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投资。如今,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继续放缓,但消费对国家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显著。与此同时,消费升级时代已然到来,在这种趋势下,国家应该着手供给侧改革,为消费升级提供助推力量,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消费过程中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占比关系。消费升级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消费规模扩大;第二,人们对消费品的质量要求明显提高;第三,消费内容更加丰富;第四,消费形式不同于以往。国家旨在通过改良传统的消费结构,提高人们的消费质量与消费水平。

非耐用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及服务类消费的比重变化能够反映出一国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升级。从发达国家的消费结构发展历程来看,在居民消费升级的过程中,当非耐用品、耐用品及服务类消费的比重分别达到30%、10%和60%时,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变化就不再明显。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升级优化。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早,对我国经济及社会消费的演变历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已经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消费中。所以,我国居民的消费选择及其发展变化具备差异化特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消费要求及消费水平逐渐提高。在这方面,消费热点的变化能够反映社会消费的升级,体现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与消费水平的提高。例如:高端消费变得越来越普遍,与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相比,社会消费的发展更胜一筹。

之前,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在消费升级时代,除了商品的基本功能,消费者还会对商品的精神价值进行评估,这反映出居民消费层次的提高。

另外,消费心理对人们的消费选择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早期阶段,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很多消费者会选择购买高端产品凸显自己的身份地位;随着消费升级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个性化消费,同时更加注重商品品质,希望通过消费行为彰显自己的个性特征。

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的消费特征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居民消费率有待提高。通过与其他国家对比发现,多数国家的居民消费率高于我国。一个国家要想促进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要实现居民消费率的提升。所以,我国目前仍需拓展人们的消费需求,通过提高消费率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扩大经济增长的空间。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还是落后于城市地区。对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分析可知,食品消费明显超过非耐用品及服务类消费。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地区蕴藏的消费潜力尚未得到有效挖掘。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要注重拓展农村居民的消费,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消费差距。供给侧改革提出的背景和宗旨

以往,我国凭借低成本,在全球制造市场上居于领先地位;如今这种优势正逐渐消失,东南亚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的新工厂。在内需方面,人口红利期褪去,非劳动年龄人口的占比增长迅速。

我国仍然存在大量的消费需求,但国内供给与人们的需求之间无法对接。换句话说,我国的消费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要通过实施供给侧改革刺激人们的消费。在这个过程中,我国要注重供给质量的提升,从而满足消费升级时代下人们的需求。

与需求侧相对应的就是供给侧。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包括消费、投资、出口三项,这三大动力都集中于需求侧。其中,消费与投资为内需,出口是外需。按照传统模式分析,相关部门将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归结为需求短缺。为促进经济发展,财政部门出台了相应的财政政策,并对传统税收方式进行改革。

供给侧的主要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创新与土地4项。科学的供给侧改革能够实现对经济发展潜力的挖掘。与需求相比,供给才是经济发展的开端,供给侧改革主要是对传统供给体制进行革新,旨在优化供给端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此,相关部门要对传统经济结构进行改革,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

在国内经济遭遇巨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国内消费品供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凸显。供需不平衡已经成为约制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一大痛点,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十分突出,这对国内的人力、财力、物力等社会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供给侧改革的切入点在于供给端。许多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产能过剩,在一次次的恶性价格战中,库存积压尤为严重的服装、玩具等行业中的诸多中小企业消失;高端消费品严重缺乏,国内民众海外扫货等现象将国内企业高端商品生产能力缺乏的问题暴露无遗。

为何我国经济会出现这种发展困境?其背后又反映出了怎样的商业逻辑?

生产与消费无疑是经济活动中的两大核心环节。当生产与消费基本处于平衡状态时,社会便会不断向前发展,经济持续稳定地保持增长;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经济处于停滞状态,甚至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

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此阶段,生产与消费都是按照国家制定的计划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基本上不会出现经济危机;但由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按照计划进行,生产者的活力及创造力也很难发挥出来,经济发展速度并不理想。

进入市场经济后,企业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生产活动。由于生产不受限制,某种商品存在旺盛的需求时,就会引发大量的生产者投资生产,从而形成了市场竞争关系。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企业会选择扩大生产,当产量超过消费需求时,产能过剩问题也随之出现。

按照社会主义的发展路线,我国在生产力达到极高水平时,将会向共产主义迈进。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我国将实现有序生产、按需分配,产能过剩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将这个理想化的伟大目标变为现实呢?

在了解按需分配的内涵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按需生产。事实上,按需生产可以说是我国市场经济进入末期的状态,也就是我们即将迎来的一个新阶段。

我国要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改革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刺激内需来拉动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推动消费升级是一个有利的工具。

目前,我国部分行业的供给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给消费升级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阻力,表现最突出的当属服务行业。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相关部门需要解决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服务的供给短缺问题。为此,国家要着力于供给侧改革,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可靠、数量充足的服务类产品。

伴随着人们消费能力及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要积极推进消费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而供给侧改革能够为消费结构升级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障,所以我国应该重视供给侧改革,并采取有效措施执行相关计划。

一是要增加服务等领域的供给数量,优化供给结构,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是面对各个层级的消费群体,要形成相对应的消费体系,对接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三是鼓励企业大胆创新,提高企业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度。

四是鼓励融资企业实现体制层面的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供给侧改革重构传统供需关系

在传统的生产活动中,产品生产环节往往由生产者完全把控,消费者只能从市场流通的产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但进入互联网时代后,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以生产者为核心的传统消费观正在被逐渐打破,未来新消费观念的逻辑是生产者必须按照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人们需要的才是生产者应该生产的。这将使长期沿用的供应关系发生重大转变。

当互联网高度成熟后,人们的消费活动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最终创造出C2F模式(顾客对工厂模式)。这也是工业4.0将要实现的一大目标,工业4.0是通过互联网将产品、信息、工厂及消费者实现无缝对接,使工厂在消费需求的驱动下按需生产,价值创造将遵循消费需求—工厂制造—后续增值服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C2F模式将是B2C电商平台与社交媒体平台高度融合的产物。在通过互联网实现实时沟通的基础上,C2F模式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将实现产销一体化。

如今,作为主要生产者之一的工厂几乎完全根据销售商的订单进行生产,最终产品是否迎合消费需求根本不在其考虑范围内。消费需求、生产制造、销售服务未实现有效统一,工厂只关心自己是否能拿到足够的订单,而消费需求与其自身并无太大的关联;提供销售服务的企业并不具备生产能力,无法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及定制化的产品。

当工厂完全按照提供销售服务的企业发出的订单生产产品时,很容易引发库存积压问题。而库存积压会导致企业运营成本大幅度增长,为了维持生存,企业不得不提高产品价格。据了解,国内零售商的零售价格一般可以达到成本价格的5倍,而类似珠宝之类的奢侈品甚至能达到上百倍,库存积压正是造成价格差距如此之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还有部分企业按照大部分消费需求去设计产品,却很少重视那些小众化的个性化需求。因为在它们看来,企业价值的创造是依赖于规模,产品卖得越多,创造的利润也就越多。

去除中间的所有环节,让工厂与消费者直接无缝对接是C2F模式的核心。工厂在扮演生产者的同时,还将扮演销售商的角色,而那些通过垄断信息及渠道资源,并从中赚取差价的中间商将丧失生存空间。

当然,那些具备前瞻性战略眼光的销售商也在积极转型,它们在线上建立电商平台,通过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获取消费需求,并将这些需求通过互联网传递给制造商。这使得处于生产及制造环节的工厂对这些销售商的依赖大幅提升。

在我国,与互联网企业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大放异彩相比,传统企业整体在走下坡路。然而,当模式红利逐渐消失后,未来那些通过互联网思维完成转型的传统企业,将以全新的面貌在新消费时代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以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不断加大投资,扩大生产,扶持生产者;如今,要想让我国经济摆脱困境,必须拉动消费,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这使得我国的供应链关系发生了深层次变革,设计、生产、渠道、营销、销售等环节都发生了重大转变,一些已经沿用多年的消费理论及消费经验都已不再适用。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制造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但未来的制造业与如今的制造业将存在巨大的差异,前者将以消费者的个性化及定制化需求为基础进行创新制造。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生产何种产品及如何生产都可以进行精准预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现,反映了在更复杂、更多变的互联网时代,中国经济迫切需要进行一次转型升级,以适应消费环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开始逐渐居于核心地位的重大转变。促进我国消费升级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经济结构的改革伴随着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降低企业的能源消耗,优化库存管理,加强风险管控,减少外界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此,我国要跟上消费升级时代的步伐,促进新型消费群体的崛起,进而扩大消费,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我国并不缺乏消费潜能,但因为供给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导致消费潜能得不到有效挖掘,国内消费者纷纷涌向国外市场。针对这种情况,要着眼于供给侧改革,以消费升级引领经济稳定发展。

近年来,我国民众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也在加快进行。所以,在消费升级方面,我国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供需错配导致消费潜能得不到挖掘。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并不缺乏供给能力。2017年,我国的制造业产值约占全世界的33%,约4.5万亿美元,然而,我国的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度较低,很多新兴产业的产能供给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限制了我国消费升级的发展。

另外,跨境消费呈迅猛增长的趋势,我国消费升级的发展受到制约。我国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质量监管标准有待提高,服务类产品的供应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给消费升级的发展带来阻力。我国要通过实施供给侧改革,发挥国内市场蕴藏的消费潜力,提高企业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度。

我国要发挥宏观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消费升级。在消费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要顺应总体经济发展的大势,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要积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实施,促进消费升级。

降低投资门槛,吸引多方投资参与经济建设,逐步消除行业之间的隔阂,为我国医疗卫生、健康保障、文化教育等行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改善市场环境,将更多权力下放给企业及其他参与主体,鼓励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提高相关标准,对企业的发展过程进行监督,搭建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使所有经济参与者都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扩大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范围,促进各个地区的医疗健康、文化教育、环保及公共事业的建设,促进整体消费结构的改善。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社会就业率,完善相关的社会保障机制,在降低企业过剩产能的同时,做好下岗职工的安置工作。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居民经济收入的提高。

注重对金融、科技及其他关键领域的改革,为产业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并减少我国在消费升级过程中的阻力,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改变传统思维模式,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提高自身的开放程度,借助先进技术手段进行创新,推动国家总体战略的实施。二、消费商:一场由消费者主导的新经济消费商:新经济时代的商业主体“供给侧改革”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我国既有经济体系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即我国正在朝着一个“新计划经济时代”不断迈进,生产活动将以满足消费需求为驱动。

在这种经济模式中,在产品生产之前,其消费者已经确定,并且消费者对于这件产品的各项标准有清晰的了解。企业之间进行竞争的关键点并非价格,而是哪家企业能够与消费需求快速高效地实现无缝对接,并且能够有效满足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在这种状态下,恶性价格战、库存积压等痛点将得到有效缓解,更多的细分市场将会不断涌现出来。1.什么是消费商

在消费关系发生颠覆性变革的背景下,一个新的概念——“消费商”随之诞生。

在了解何为消费商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割裂的,一个生产者在生产产品的同时,也将作为消费者去消费产品。例如:一位富士康工厂的工人在工作时就是一位生产者,但到了下班时间外出购物时,他就成为了消费者。因此,当一个人在以生产者的角色为他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同时,也以消费者的身份享受他人提供的产品及服务。

消费商,顾名思义,就是消费的商人,他有两种身份,一种是消费者,另一种是商人。这类人既付出消费,又获取充当经营者应得的回报,简言之就是通过分享自我消费而获取财富的人。此外,消费商还涵盖了另外一类人,即以消费者为中介和某大型消费品生产企业产生合作关系成为其经营者的商人。

消费商是兼具新经济学和中介哲学的一个概念,既是消费者也是商人,既付出消费,又分享经营者享有的财富。2.新经济时代的商业主体

未来的消费关系将由3个部分构成,如图1-1所示。图1-1 未来消费关系的3个构成部分

第一,以工厂为代表的控制生产环节并进行产品生产的生产商。

第二,以快递公司、物流公司为代表的控制流通环节,并负责产品运输的流通商。

第三,以网红、意见领袖、自媒体人为代表的在消费端拥有较高话语权,并对消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消费商。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生产者通过销售产品赚取回报,而消费者需要花费一定资金才能购买到自己需要的产品,人们不认为消费者也能成为商业利润的分配者。但到了今天,消费关系产生了颠覆性变革,消费者也可以成为商品利润的获取者。我们只需要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尝试整合产品及消费需求,通过指导商家的产品设计生产,让更多存在个性化需求的消费者可以得到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及服务。

作为一个全新的商业主体,消费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消费商的理念是购买产品的成本不可避免,但可以从中赚取以前无法获得的利润,传统的利润分配逻辑已不再适用;★消费商无须承担较高的成本,不依赖于任何组织,是真正意义上的零风险商业主体;★消费商是需求及供给信息的传播者,不用承担具体的运营工作;★消费商是一种典型的轻资产运营模式;★消费商的时间安排十分自由,既可以将其作为全职工作,也可以将其作为兼职工作;★消费商引发了消费关系革命,消费者也将成为利润的分配者,财富分配更趋公平;★消费商在产品销售过程中拥有较高的话语权,能够促进生产者提高产品品质。

在消费商诞生以前,传统经销商在交易过程中获取了极高的利润,由此造成的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却要由消费者买单。但在今天,消费商作为一种新经济时代的全新商业主体直接参与利润分配,并以消费群体代表的身份影响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定价等环节,在使供需关系更趋平衡的同时,也为消费者创造了更高的价值。新思维:消费商与中介商的区别

中介商,从某个层面上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消费商,相当于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中介。中介商的存在在市场经济发达条件下属于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经济现象。中介商,顾名思义就是中介的商人,在生产经营链条上,其扮演的是将生产商提供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向消费者进行推荐经营的商人。简言之,中介商就是一个中介的经营者,是将产品推荐给消费者进而将产品转化为财富的中介。

中介商的工作内容就是向消费者推荐商品,促使消费者和生产商达成交易,促成交易成功,中介商从中取得相应的报酬。这个报酬来源既有消费者提供的,又有生产商提供的。

与通常意义上的中介商不同,我们这里所讲的中介商,更多的是信息服务的提供者,与代理经营商有很大的不同。其实,严格来讲,代理商也隶属于中介商,如服装代理商、酒品代理商等,它是消费者和生产商之间的中介,它的主要任务是授权代理经营,而不是推荐经营。因此,代理商也可称为中介商。

综上,中介商涵盖了两种人群,一种是推荐经营的中介商,另一种是授权经营的代理商。它和消费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中介商不扮演生产者的角色,但常常扮演消费者和经营者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介商和消费商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更重要的是消费商是基于消费导向提出来的一个全新的概念,而中介商这一概念的提出背景和消费商一样。

但是,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中介商的主要任务是推荐经营或授权经营,这和消费商有很大的不同。之所以将中介商称为广义的消费商,就是由于它们互为中介。

消费商和中介商提出的社会背景是一样的,都是在消费导向下提出的兼具同一性和差异性的概念。也就是说,不管是消费商还是中介商,对它们来说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中介思维。它们两者之间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在于都具备消费导向功能,不同的是消费商是导向经营,中介商是导向推荐。但是无论是经营还是推荐,其导向作用都是将生产商的产品转化为财富,都是广受社会关注的新事物。

消费商、中介商、推荐商、代理商,从中介思维上来讲不仅都具备统一性的哲学意义,而且都是极其挑战传统哲学思维的命题。众所周知,在传统哲学中典型的一种思维模式就是非此即彼;中介思维却不同,其典型的思维模式是亦此亦彼。消费商、中介商、代理商、推荐商典型的思维模式就是亦此亦彼。

也就是说,中介商涵盖了消费商、代理商和推荐商3个概念,是一个包含了消费商、代理商和推荐商的复合概念。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中介商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还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中介隶属于哲学概念,加上“商”字之后,意义就发生了变化,因为“商”属于经济学概念的范畴,是一种我们常说的中介经济学概念。综合来讲,“中介”+“商”就成为一种哲学和经济学互为中介的复合概念。在这个过程中,中介思维将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转化成财富,进而实现社会再生产。因此,中介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要拥有财富,就要拥有这种中介和经济学的整合思维。消费商掀起新一轮财富创造浪潮

如何通俗而又不失偏颇地理解“消费商”这个概念呢?事实上,“消费商”的理念以及背后的模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

例如:你喜欢看书,有很多书友,为此你投资开设了一家书店,开始了书店的经营活动,在消费书的过程中你也因为书赚了钱;你喜欢钓鱼,有很多钓友,为此你开设了一家经营钓具的店铺,此时虽然你在消费各种钓具,但是你又在这个过程中获取了经济利益。这种在消费的同时获取回报的人或现象,我们称之为消费商或者消费商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没有这个意识,却有十足的“消费商精神”。很多人在购买了一个好的产品之后,会不遗余力地将这个产品分享给周围的亲友或同事,引导亲友或同事去消费,在不知不觉中为他人和企业做了免费宣传,将自己创造的价值免费地放在了他人的口袋中。

虽然从广义上来说,人人都是消费者,但是为了更清晰地论述财富的秘密,在这里我们将消费者重新定义:

消费者=没参与商品交易活动的人+只靠拿固定工资消费的人

在以生产为主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社会化大生产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将其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其中,流通环节是最为重要的,其主要作用是将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交到消费者手中,换取财富进而扩大再生产。我们将这个时代称为短缺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财富的主要来源就是生产和流通。

现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商品经济过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财富应从何而来呢?一个很肯定的答案就是财富是消费者创造出来的。

生产出来的产品进入流通环节,如产品进入家乐福等超级市场。这时产品叫什么?这对于获取财富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短缺经济时代,我们叫它商品,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影响,这个时代的产品供不应求,属于卖方市场。但是现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不是那个拿粮票买粮、拿布票买布的时代了,生产过剩,产品供过于求,我们处于一个买方市场时代。想买衣服,各种品牌、各种款式的衣服供你选择;想买电脑,众多品牌任你挑选。现今的市场竞争已不再局限于店铺之间、商场之间、城市之间甚至国家之间,现今的竞争已发展成为行业之间的竞争。简单来说就是消费者手中的钱是相对固定的,如果他们把钱投放在某个行业,就意味着其他行业所获取的利润会减少,这就形成了行业间的激烈竞争。

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竞争的焦点都会集中到行业间。商家针对消费者制定的“掏腰包”战术会更高明,其手段会更加柔和;但是无论多么柔和,商家也不会将商品的话语权、知情权和财富的分配权分享给消费者。

因为商家对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有非常清晰的认识,他们知道: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大多是感性的,其通过购买产品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然而即使产品处于流通环节,它依然是产品,而不能称为“商品”。产品只有被消费者购买了,才具备商业价值,才能转化为财富;如果产品没有被消费者购买,产品就会重新回到工厂成为废品。

因此,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是消费者创造了财富。那么,问题来了:消费者对这个问题能不能觉悟呢?答案就是在未来的时间里,消费者一定会迎来财富的分配时代,因为消费者一定会取得商品的经营权,届时消费者就会成为消费商。消费者主权时代的财富分配逻辑

现在,几乎每个商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拥有并锁定消费者?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中,消费者创造产品利润,但是利润全部被生产商和流通商瓜分了。所谓“流通商”,是指负责把产品从生产厂家运出来,然后通过各种渠道流通到市场上去销售的人或者企业,包括代理商、零售商。它是联系生产商和消费者的一个桥梁。消费者只获得了价格高于价值的产品,这是一个让人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

在传统商业时代,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我们成为“耳聋眼瞎”的消费者,只能被动、盲目地消费。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开放,许多质量高、性价比高的产品相继问世,消费者有了充分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因此,对于现今的经济活动来说,其核心已经从生产商和流通商转变为了消费者,这一转变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现今,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消费者说了算的时代已经到来了。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的车轮带领我们走进了信息时代,所有的一切都在迅速变化着。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时代已经到来,消费者终于获取了等待已久的话语权。

那么,一个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了:作为一个消费者,应该如何参与财富的分配过程呢?既然信息时代经济活动的核心是消费者,那么作为一个优秀的消费者,就可以将身边的消费者组织起来,带领大家和生产商一样参与财富分配的过程。消费者在组织和管理身边消费者的过程中付出了劳动,因此就应该获得收益,这就是一种商业行为,这种行为的主体就是消费商。在现实生活中,消费商其实早就存在,只是这个概念一直不被人所知。

例如:你买了一件性价比非常高的商品,然后你将这个商品的性能、价格等信息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你的亲朋好友产生了购买欲望,但是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购买,然后你带着他们去买。在这个过程中,首先你是消费者,之后又扮演了消费商的角色。

还有一种情况更能阐释消费商的概念。

例如:你到朋友介绍的美容店去做美容。此时,你的朋友就扮演了消费商的角色。之后,你对这个美容店的服务感到非常满意,你又介绍其他朋友到这家美容店消费,这时你也扮演了消费商的角色。

但是,无论是谁在其中扮演消费商的角色,都只是无偿付出,并没有获取任何回报。也就是说,即便你在这个经济活动中充当了消费商的角色,也只是担当了消费者付出的角色,你自己并没有对这种角色转换产生任何意识。但是事实上,你引导了消费,并且为经营者带来了利润。

实际上,你的行为就是一个消费商行为。只不过,你这个消费商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没有赚到一分钱,而是从事了一种无偿的商业活动。这是一个值得消费者和消费商思考的问题,也是一种值得理论工作者研究和思考的经济活动现象。如果能对其中的规律进行阐述,这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来说将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消费导向时代,消费商的作用非常关键。我们关注消费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其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理论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生产商和经销商对消费者的竞争过程,也就是拥有并锁定消费者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促使消费者由分散走向联合的过程。

在信息化时代,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不是生产商,也不是流通商,而是我们这些消费者。因为消费者的立场较为一致,观念上比较容易统一,行动上容易达成合作。换言之,在今天这个消费者主权时代,无论是生产商还是流通商,只有对消费者好,才可以拥有相应的市场;如果对消费者不好,就只能被市场抛弃。

任何经济关系的转变都是一场革命,消费者成长为消费商也是如此。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消费商将成为一个备受追捧的职业,它会将很多人从传统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由消费者主导的生产与流通革命

一般来说,人类的需求是从低到高的。当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精神享受需求。而发展需求就是创造财富,满足人类享受消费的需要。那么,消费商是如何出现的呢?

通常来说,在“生产—流通—消费”这个生产链中,这3个环节都是互为中介的,其关系较为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前,农民承担着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两种身份;现在,农民的身份发生了改变,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他们还扮演了农产品经营者的角色,从而形成了由生产—流通—经营—消费4个互为中介的环节。

与农产品一样,工业产品为了满足城市和农村的双重需求,也形成了生产—流通—经营—消费互为中介的环节。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生产与经营、经营与消费也逐渐成为互为中介的关系。

在生产、经营、消费互为中介的过程中,产品转化成了财富,财富转化成了社会生产力,进而创造了财富,满足了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消费需求,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指数。

如果我们对生产、经营和消费这3个环节进行深入考察就会发现,环节不同,其承载的功能也不尽相同。虽然不同的功能互为中介,但是通过分析其不同的功能定位就会发现以下特点:★在生产环节以产品生产为核心的叫生产商;★在流通环节以销售渠道的经营为核心的叫经销商;★在消费环节以消费者经营为核心的叫消费商。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生产商、经销商、消费商,它们不仅在互为中介的过程中创造财富,而且还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展现了不同的功能定位。主要功能是承担生产的生产者就是生产商、承担经营的经营者就是经销商、承担消费者服务的消费服务者就是消费商。

在这里,之所以反复强调消费商,是因为无论是生产商还是经销商,其活动的关键是如何将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如何通过“钱”和“物”的交换创造财富,而交换的关键就是兼具消费者和经营者身份的消费商。

因此,可以说消费商是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必然产物,也是人本经济(人本经济以人为本,在人的本能的驱使下追求自由和幸福,追求自主选择消费商品的权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人本经济的这种追求只能从消费商那里获得。这是由消费商的双重身份属性(既是经营者又是消费者)决定的,这种特殊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其功能的特殊性。众所周知,经济运行有其内在规律,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并掌握这种规律,顺应规律,积极谋求发展,就能在经济活动中掌握主动权,从而实现财富的增长。★农业经济时代,经济活动开展的核心是土地,财富主要集中在地主手里。★工业经济时代,经济活动开展的核心是产品,财富主要集中在企业家手里。★后工业经济时代,经济活动开展的核心是渠道,财富主要集中在经销商手里。

那么,在信息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核心是什么呢?谁又会成为时代的新宠儿呢?答案就是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之后,经济活动的核心将变成消费者,时代的新宠儿将会是消费商。

近年来,商家普遍有一种体会:生意越来越难做了。产品供过于求的现象非常严重,好产品以好价钱销售出去异常困难。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产品流通环节的经营不当。

目前,我们身处信息化时代,消费者拥有了更多的知情权和话语权,消费者的质量安全知识和环保知识也逐渐增多,在产品鉴别方面也有一定的能力。

因此,在信息时代,最具有话语权的不是生产商,也不是经销商,而是消费者。在产品经销的过程中,即便生产商打再多的广告,即便经销商运用再高的技巧,如果对消费者隐瞒产品的原材料和基本生产理念,剥夺消费者的话语权,这个产品就不可能在转化财富的道路上走得长久。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兼具经营者和消费者双重身份的消费商才既有产品的专业知识,又有当老板的心理诉求与服务大众的欲望。因此,消费商的话语权是最大的,所以我们说如今是消费商的时代。三、“互联网+”时代的消费模式大转型“互联网+”重构传统消费模式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已成为世界互联网大国,是全球互联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前,互联网已成为继水电之后社会生产生活的新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贸易往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文娱生活等各个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有力推动着我国的信息化、现代化进程。

互联网整体生态的优化成熟及对社会各个层面的渗透融合,颠覆重塑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互联网+”是如何对消费模式进行变革再造的。

消费模式主要包括人们的消费关系和行为方式,总体上反映着消费的主要内容、基本趋势和社会经济生活遵循的原则,并借助社会价值评判对消费者的消费活动和行为进行引导。

诸多发展事实表明,互联网通过拓展社会沟通交互活动的空间,使人们的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从商品生产到市场流通再到经营销售,“互联网+”背景下的消费模式呈现出一种与传统消费模式截然不同的新常态,如图1-2所示。图1-2 “互联网+”背景下的消费模式1.变革传统供需状态,使消费具有互动性

在传统消费模式中,供给与需求在时间和信息获取方面具有非同一性:供给方基于自身对市场和消费者的理解进行产品和服务的研发、设计及制造,并借助多种流通渠道将商品送达消费者手中;同时,受制于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不足,供给方关注的重点是大多数、最主要的消费需求,而很难顾及消费者的长尾化、个性化诉求。因此,传统模式中的消费者处于被理解、被满足的状态,是商品和服务的被动接受者;同时,商品流通环节中的各类商业机构充当着连接供需两端的中枢,这使供求双方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互联网+”颠覆了这种消费模式。借助互联网搭建的便捷高效的互动平台,消费者和商家可以跳过中间各类商业机构直接对接,形成消费流通环节;而需求方与供给方的直接沟通交互,也使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诉求成为可能。

借助互联网平台,消费者可以将自身的个性化要求直接传送给生产者,并参与到商品和服务的研发制造过程中;同样,生产者也通过直接的交互沟通,能更充分精准地理解消费者在产品外观、性能等诸多方面的个性化要求,为人们提供“私人定制”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用户的认可和青睐。

可见,“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模式中供需两端的“隔离”状态,使消费具有互动性,推动了长尾化、定制化、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消费者不再是单纯地被理解与被满足者,而是商业活动的核心,是商品和服务的出发点与归宿,是主动参与价值创造和消费体验的产消者。从这个意义来看,消费的互动性不只是商业模式的变革,也代表着“互联网+”时代新经济、新文化的发展趋向。2.迎合消费需求转变,使消费更具有合理性

在以往的物质匮乏阶段,人们关注的重点是产品和服务的功能性价值,只要能够满足相应的物质、生理需求,没有人会在意产品和服务是否千篇一律。因此,这个历史时期遵循的是标准化、规模化的机器大生产,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消费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升,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已不成问题,规模化生产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人们对能够彰显自我的特色化、趣味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体验有更强烈的诉求,而互联网带来的新型消费形态恰好迎合了人们的需求转变。

互联网赋予了消费新的特点和价值,不仅使人们的消费活动变得简单、高效、便捷,而且给消费者带来一种有别于传统购物活动的全新体验。在互联网平台中,人们不仅能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上获得满足,而且还能获得多元选择、便捷支付等消费过程的优质体验。

因此,人们对消费过程的体验成为消费活动本身的一部分,体验中有消费,消费也离不开体验,“用户体验”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核心商业逻辑。体验式消费使注重产品和服务功能属性的传统消费模式进入更高层次的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阶段。

此外,互联网能够将散布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场景中的供求双方聚合起来,实现精准高效的供需匹配,从而优化消费结构,使生产和消费活动更具合理性。3.扩展传统消费范围,使消费具有无边界性

在传统消费模式中,人们能够获取的消费内容、可以进行消费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然而,互联网的开放、包容、共享特质冲破了传统消费模式中的内容和场景限制,极大地拓展了消费范围,形成了一种无边界的互联网消费形态。(1)消费者在商品和服务的选择上没有范围限制

选择范围上的无限制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消费者不必像以往那样只能从有限的几个品类中被动选择,而是可以在无限丰富的商品和服务中选择。互联网电商平台聚合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更有大量的图书、影视、音乐、游戏等非标准化、个性化的产品。

二是互联网的开放性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使消费者通过线上平台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形成一种无边界的互联网消费模式。(2)消费者的购买效率得到了充分提高

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使商品搜索、线上支付等互联网消费过程和环节更为简便、快捷、高效,从而大大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效率,优化了人们的线上交易体验。(3)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是无边界的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消费模式中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信息传播超越了时空限制,能在供求两端充分自由地流动,从而推动了互联网消费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方面消费者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中充分、全面地获取产品和服务信息,选择更合适的商家和产品;另一方面,借助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工具,商家也能深度、精准地了解用户的行为习惯、消费偏好等个性化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4.重塑传统消费模式,使消费具有分享性

传统的AIDMA模型将消费者从接触商品到完成购买的消费行为过程分为5个阶段:A(Attention)引起注意—I(Interest)激发兴趣—D(Desire)唤起欲望—M(Memory)留下记忆—A(Action)购买行为。

互联网对传统消费模式的颠覆重塑,使这个理论模型的解释力和效用越来越弱。与之相比,日本最大的广告与传播集团电通公司提出的AISAS模型,对“互联网+”背景下的消费者行为模式更有解释力。

AISAS模型的前两个阶段与AIDMA基本相同,如图1-3所示,不过第三个阶段的D(Desire)变成了S(Search),即互联网背景下,消费者从被激发购买欲望的角色转变成对商品和服务的主动搜索;同时,新消费行为模式去掉了M环节,在购买行为之后新增了一个S(Share)分享阶段。互联网时代不断涌现的各类社交自媒体平台,使消费者能够随时随地分享自己对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体验,从而使消费活动具有了分享性。图1-3 新旧消费模型对比

具体来看,相比传统的AIDMA,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消费特质而构建的AISAS消费行为分析模型凸显了消费过程中的信息获取和分享环节。消费者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搜索”“分享”与产品和服务有关的各类信息,从而颠覆重塑了以往的信息收集和购买决策模式。

互联网成为各类信息聚合扩散的渠道平台,并借助人们的大规模分享行为实现倍增传播;而消费者也能够从他人的分享中获得有关商品和服务的更充分更全面的信息,从而作出更合理的购买决策。例如:互联网平台已成为汽车、美妆、电子产品和一些奢侈品领域中人们获取商品或服务信息的首选。

互联网(特别是各类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普及,推动了全民传播、全民分享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平台信息流通的实时性、综合性、互动性、便捷性消除了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的状况,消费者既可以简单方便地分享商品的价格、性能、使用体验等各类信息,又能够从他人的这种分享中实现“货比三家”,作出更合理的消费决策。而这种消费信息的充分获取和分享特质必然会推动消费模式的转型。5.丰富了消费的相关信息,使消费具有自主性“互联网+”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时代,一方面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商品和服务,而更喜欢主动追求流行、时尚、前卫等体现个性特质的新鲜事物;另一方面,互联网对产品、信息、应用和服务的高效连接整合,又为消费者的主动搜索行为提供了“库”“源”,从而使消费具有了自主性。

通过互联网渠道平台,人们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目标商品或服务的各种信息,并根据其他消费者分享的消费体验及评价进行更合理的购买选择和决策。这意味着“互联网+”背景下的消费模式实现了消费增量的扩大和消费存量的激活,并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使消费具有了更强的自主性。我国消费模式转型的战略机遇“互联网+”的经济新常态为消费模式的转型提供了战略机遇,具体表现在如图1-4所示的几个方面。图1-4 “互联网+”为消费模式转型带来的机遇1.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推动消费模式的转型

互联网整体生态的发展成熟、信息通信技术的突破,以及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不断细化完善,在为人们的消费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通过变革重塑了传统的消费习惯、消费心理乃至整体的消费模式。

一方面,社会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越来越青睐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优化,以及网络覆盖范围的无限拓展,充分满足了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更高诉求。例如,面对我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不仅国内品牌走向电商之路,很多国际大品牌也在互联网电商平台上以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切入中国市场。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平台对各类商品聚合能力的增强,以及技术发展对在线搜索、在线支付等消费过程的优化完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转向更加便捷高效的互联网购物方式,并逐渐养成了网络购物的习惯。

在传统消费模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弱化的情况下,基于“互联网+”的全新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在充分满足人们便捷、高效、优质的消费诉求的同时,也成为推动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电子商务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拥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并且成为整体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推动了新型消费习惯的培育和普及,而新消费习惯所蕴含的新消费理念、消费能力和消费方式,极大地推动了传统消费模式的转型,并成为新常态下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消费阶层的变化改变传统消费方式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这些中等收入的消费者既注重普适性消费,又对能够彰显自我特质的个性化消费有着强烈的诉求;同时,这部分人具有较强的购买力,容易接受新的产品和服务。

随着与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年轻群体成为中等收入者,传统的消费模式正逐渐发生变化。这些年轻的消费者追求流行、时尚、能够彰显个性的新鲜事物,更容易认同和接受网购等前沿性的消费方式。

一个越来越明显的事实是,网络购物已成为我国当前流行的消费方式,而随着更多的年轻群体成为中等收入者,“互联网+”时代的新消费模式将获得更广阔、更坚实的市场基础。3.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升消费市场的潜力“十三五”确立了通过消费内需驱动社会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而经济结构的调整为新消费观念的培育、新消费习惯的养成以及消费模式的转型提供了有利环境。

社会层面

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拥有了更多财富,进而引发了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使人们不再像以往那样将闲钱存储起来,而是更青睐旅游、购物、娱乐、休闲等享受型、发展型的消费体验。

个体需求层面

极大丰富的物质使人们脱离了“饥饿恐惧”,转而追逐能够彰显自我特质的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体验,消费需求的升级为旅游、购物等新兴消费品和消费形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成熟,充分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多元化的商品和服务需求,顺应了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也推动了“互联网+”背景下新消费模式的培育和普及。4.消费风气的转变重塑消费体验的形态

消费风气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生活形成的消费倾向及偏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渗透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特定阶段社会生活的整体风貌。

互联网的深度发展成熟重塑了以往的社会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生活,进而促进了消费风气的转变。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更加青睐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消费体验,以彰显独特的个人气质,实现身份区分。

借助“品牌的力量”,人们既获得了一种身份上的认同和归属,又通过品牌符号的区隔功能获得了一种个性化的消费体验(相比没有能力购买品牌的群体)。“互联网+”时代下新的消费思维、观念、行为和习惯为传统消费模式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战略机遇,特别是以往受制于商贸物流的个体消费需求,将在大数据、物联网、电子商务等的推动下得到充分满足。“互联网+”的个性化消费形态将对我国的整体消费“版图”予以颠覆重构。我国消费模式转型的制约因素“互联网+”背景下的消费模式转型是大势所趋,但这并不意味着转型过程会一帆风顺。实际上,消费模式转型在制度、观念、技术、人才等诸多方面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图1-5所示。图1-5 消费模式转型的主要制约因素1.制度不适

当前我国的制度设计和监管机制主要针对的是“工业经济”背景下的消费模式,与“互联网+”背景下的全新消费形态并不适应,从而导致了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无法充分发挥出对消费的促动作用。

不论是在推动消费信息流动与共享的政策创新方面,还是在互联网金融服务监管的变革上,政府都需要通过更合理有效的制度推进消费模式的转型升级。2.观念落伍

从产业发展来看,多数传统产业仍秉承“工业经济”时代的落后观念,没能充分意识到“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中心和主导地位,缺乏“用户思维”,对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及基础服务设施的理解和应用比较浅、片面化,无法发挥出这些内容在促进消费模式转型方面的巨大价值。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一方面消费者的“触网”成本较高,网速等互联网体验方面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另一方面不同地区间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依然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互联网基础设施整体发展的不足,成为制约互联网消费形态培育、普及的重要因素。4.技术创新体系落后

我国当前的技术创新体系比较落后,能够激发社会各方主动参与技术创新的机制和文化氛围尚未建立起来;同时,一些政策性的鼓励创新的资金还没能发挥出应有的创新激励功能;另外,一些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深层动力,不愿积极主动地拥抱“互联网+”经济新常态,从而影响了互联网消费模式的培育。5.小微企业生存环境欠佳

数量众多的小微企业,特别是与互联网消费经济密切相关的小微电子商务企业,在推动社会消费模式转型方面具有主导作用。但目前国内小微企业缺乏有利的生存环境,无法充分发挥促进消费模式转型的作用。6.专业人才匮乏

与互联网消费有关的专业人才的匮乏也是制约传统消费模式转型的重要因素。从整体上看,当前国内互联网领域的人才结构还无法适应互联网消费市场的需求:不论是电子商务和大数据分析人才,还是移动互联网消费培育和互联网金融服务人才,都还远远无法满足“互联网+”背景下消费模式转型的需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