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8 04:39:57

点击下载

作者:石川康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

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试读:

前言

我们大多数人眼中的哲学大多是一些玄而又玄的东西,而哲学家在普通人眼里,也总是那些饿着肚子胡言乱语的怪人。但是,许多人在依靠主观意识为哲学下定义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哲学的真正含义。哲学代表着热爱智慧、追求真理,是一门能够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这样说或许太过泛泛,有人不禁会问:“哲学家可以做什么?”哲学家是活跃在精神世界的人物,似乎与这个物质世界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关系。但是当他们走出精神领域,实实在在地做一番事业,甚至在商海中驰骋,经营管理企业,那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作为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的稻盛和夫,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这一传奇。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称赞稻盛和夫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作为用哲学理念管理企业的企业家,稻盛和夫是全球第一位。靠着这些哲学理念,稻盛和夫白手起家,打造出了京瓷集团和第二电信电话公司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创造了一个商界传奇。

稻盛和夫学习哲学理念,并使之与自身的企业经营理念相结合,以此构成了自己独到的经营哲学。驰骋于世界商海的数以万计的追梦者都在追随这位伟大的企业家,1983年创立的“盛和塾”,学友数量已经上万,在稻盛和夫指导下走出来的杰出企业家和创业家也不计其数。

哲学代表着真理,代表着智慧,是我们进行任何活动都无法摒弃的学问。稻盛和夫常说,先做人,后做事。这是他的人生理念,这一理念也被他应用到了企业管理当中。稻盛和夫的哲学思想源于佛教的熏陶,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因此,人生所有的活动包括工作,都是一种修行。“佛道”“商道”看似平行无交集,稻盛和夫却把它们走成了一条直线。用修行的心去工作,这是一种人格的历练。

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当中,存在着很多浅显易懂的道理,这些道理多数都被我们忽略了,但稻盛和夫却把它们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仅他自己遵循着,整个京瓷的员工也都在全力信奉。人往高处走,人生道路就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在稻盛和夫的精进之路中,他一直秉承的是以下道理:

第一,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就是努力,我们之所以要拼命努力,是因为在自然界中,只要是活着的生命,他们都在拼命生存。努力的过程往往是很痛苦的,想要让自己轻松起来,不要那么痛苦,最好的方法就是喜欢上自己正在为之努力的事情,只要做到这样,再苦再累也将乐此不疲。

第二,要谦虚,不要骄傲。

在人格的历练过程中,谦虚是最重要的修行之一。不论身处怎样的人生位置,都应该保持一种谦虚的心态。人所处的位置越高,就越容易产生高傲的情绪,这时候应该告诫自己秉承“谦虚”二字,要知道,谦虚谨慎往往是成功的垫脚石。

第三,学会每天自我反省。

为人处世,我们无法每时每刻都保持面面俱到,所以,自我反省就尤为重要。在反省的过程中,灵魂也在进一步提升,人格的磨砺也是得益于这个过程。当你竭尽全力去做手头上的事情,再加上自我反省的心态,你就可以磨炼出更为纯净的灵魂。

第四,生命是伟大的,活着,就要感谢。

稻盛和夫说:“对一切,都要说谢谢。要长存一颗感恩之心,即便是违心说谎,也要说一声‘谢谢’。因为这样的一句‘谢谢’总是会让说者舒心,听者愉悦。”善意往往是会传染的,心存感恩,善意就会传递下去。

第五,积行善,思利他。“积善之家有余庆”,赠人玫瑰,总会手有余香。善因有善果,常存善念,多行善事,心中多为他人着想,总能获得相应的福报。

第六,忘却感性的烦恼。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与其怨天尤人,浑浑噩噩,不如振作起来,把虚耗的精力放在接下来的行动中去。遇事,我们是该反思,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的是得出一个可以作为前车之鉴的案例,并掌握好解决之法,以此来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而不是沉浸在后悔、自责和哀怨中难以自拔。

哲学教育我们做一个高尚的人,那么,怎样才是高尚的活法呢?稻盛和夫给出了“不可燃人”“可燃人”“自燃人”三种类型的人。稻盛和夫认为,自燃人具备自我燃烧的品格,信奉因善结缘的德业,秉承行善利他的思想,懂得自我燃烧并且感染周边人的活法,便是一种高尚。

经营人生,有时候需要一股闯劲。稻盛和夫说:“要拿出一种以头拱地的劲头来!”这是对“地头力”的形象解说。在“地头力”的思想中,若要解决问题,我们应当学会从现场找寻答案。在问题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不妨把思维简单化,从源头出发,或者利用逆向思维去打破常规。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坚毅的品格,用不断积累的人生经验去砥砺自己的核心力量。

在大多数人眼里,哲学家或许都有一些偏执。他们的很多行为或许为世人所不解,但是他们心中却总摆着一杆高傲的秤。他们或许追求极致,或许苛求完美,虽然有时难以置信,但是结果却总是令人叹为观止。稻盛和夫就是这样一个偏执较真、追求完美的人,而若是没有这一份执念,也就没有今天的京瓷和第二电信电话。

65岁,稻盛和夫身患胃癌,所幸手术非常成功。世人原本以为康复之后的稻盛和夫会在迅猛发展的京瓷集团趁热打铁,但他却出乎意料地遁入空门,成了一名佛家的修行者。用稻盛和夫自己的话说:“是时候净化一下自己的灵魂了。”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两个人生轨迹,就像是游走在“佛道”与“商道”的稻盛和夫,他能够在这两段轨迹当中行走得游刃有余,得益于其人生哲学从中协调并推进发展。

学习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更要关注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要先经营好人生,才能去经营企业。走近稻盛和夫,体验别样的人生哲学。 chapter 01提升心性的活法——怎样寻找自己的人生王道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只不过有精彩与平淡之分。怎样的活法才算精彩?对此,稻盛和夫提到了“心性”的概念。心性就是人的性情,在哲学层面,心性指的是“心”和“性”,发展到佛教各宗,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并且倡导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心性关系着个人价值观的养成,关系着为人处世的行为方式。提升自己的心性,才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也才能形成一种精彩的活法。

有很多人不禁会问,若要得到精彩的人生,应如何提升自己的心性呢?稻盛和夫表明,提升心性并不需要刻意去找寻一些途径,因为提升心性的方式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比如工作。稻盛和夫是一位企业家,而也有很多人称他为哲学家,在工作经营中,稻盛和夫多在哲学的层面进行管理。有工作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工作可以提升人的心智,磨炼人的人格,实现人生的价值。

稻盛和夫认为,人应该为死亡做准备,提升心性不只是为了精彩地活着,也是为了能够体面地面对死亡。提升心性的同时也是净化心灵的过程,每个人都应找到自己的人生王道,从而获得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1 经营人生,贵在心性修行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应当怎样经营?人是否要为死亡做准备?这是稻盛和夫曾经思考过的问题。常言道,特殊的经历总能给人带来特殊的感悟。稻盛和夫对于人生的思考在一场大病之后,真正付诸了行动。

人的心性应该超越外在的环境,在不断地使自己安定下来的基础上审视自己、看清自己。稻盛和夫表示,人的心性有善恶之分,也许我们做不到完全持有善良之心,但是我们可以让善良之心比邪恶之心更多地占据自己的心灵,这是心性的修养,是人格的塑造,有助于我们在为人处世中作出正确的判断。正直、坦言、不撒谎,这是所有人都明白的道理,再拿到台面上说或许就显得幼稚而愚蠢了。但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能够真正做到的人(特别是企业)却为数不多。

作为京瓷和KDDI(第二电信电话公司)的创始人,稻盛和夫白手起家,把这两家公司推到了世界500强的位置,也一度获得了“经营之圣”的称号。然而,这位在金融界享有无数尊荣的圣者,内心对于佛偈禅语也是情有独钟。

稻盛和夫对于佛教的信仰源于家庭环境的熏陶。在稻盛和夫幼年的时候,身为佛教徒的父母便经常带他前往庙宇礼佛,他也曾接受过和尚的祝福,对佛教有着朴素的皈依感。创建京瓷的时候,公司内部有一位名叫西枝一江的员工拿出了自己的财产,包括房屋和土地,给京瓷作担保,并且还为京瓷筹集了1000万日元的资金。西枝一江与圆福寺的住持西片担雪法师交好,所以把稻盛和夫引见给了西片法师。颇有佛缘的稻盛和夫与西片法师一见如故,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西片法师经常作为倾听者,静听着稻盛和夫对于生活以及工作的种种烦闷与感触,有时西片法师也会作为开释者,给稻盛和夫提出一些人生的哲理建议。

1997年,稻盛和夫因胃癌住进了医院,时年65岁。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经过一番疗养,癌细胞也已经全部消散。然而,身体上的疾病祛除了,精神上的疑惑却日益强烈起来,稻盛和夫不禁有些惘然,大半生的时光已经在金融领域中度过了,如今年过花甲,是否还要继续这样过下去?怎样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呢?

稻盛和夫曾经把人生划分出了多个阶段,并且列出了每个阶段应该做到的事。以80年为期,在人生的前20年,我们大部分时间处于学生时代,之所以称作“学生”,是因为在这个时期,我们都在为步入社会而学习、做准备;从20岁到40岁,我们就要用之前所学的知识去打造自己的一片天地,然后回报我们所生活的社会;60岁往后,人生慢慢走向尽头,这便到了为死亡做准备的时候,而我们在死亡之前,需要进一步净化自己的灵魂,也就是进行心性的修行。

9月,稻盛和夫病愈出院,然而他却没有回到京瓷继续担任名誉会长,而是辞去了公司的一切职务,只身来到了东京八幡的圆福寺。这一次,稻盛和夫并不是来听西片法师开释的,而是要真正皈依佛门,他要在佛教的智慧之下,探寻人生的答案。就这样,远离红尘世俗、毅然剃度出家的稻盛和夫获得了“大和”的法名,开始了苦行僧的修行之路。

佛祖面前,众生平等。圆福寺没有商人,也没有圣人,只有因缘聚在一起的普通人。稻盛和夫与众位僧人同吃同睡,也修习着每天的必修课程——化缘。

已经进入深秋,林间的落叶不时从树间飘落下来,稻盛和夫手捧钵盂,望着飘零的落叶,感悟到了生命的无奈,但也体会到了生老病死的人生规律。苦行僧的生活开始了,在寒冷的天气里,稻盛和夫身穿破旧的僧衣,赤脚穿着脱线的草鞋,在村落里挨家挨户地化缘。

直到傍晚,才拖着微微冻僵的身体穿过那片树林往回走。然而就在这返程途中,稻盛和夫遇到了一位普通的老妇人,也正是这位老妇人,使稻盛和夫在心性修行上豁然开悟——这位老妇人正在清扫飘落的枯叶,远远看见一位衣衫单薄的僧人走过来,她看出僧人饥寒交迫,于是放下手中的扫把,向僧人走去。看到一位老妇人朝自己走来,稻盛和夫停下脚步,朝她作揖。老妇人从口袋中摸出一枚尚有体温的100日元硬币,递到了稻盛和夫的手里,然后和善地对他说:“你是出家人吧,天这么冷,想必你也没有化到多少可以充饥的食物,这些钱你拿去,买一点取暖充饥的东西吧。”

老妇人的话就像泉水一般流淌进了稻盛和夫的心里,而手中的硬币在寒冷的空气之中却显得异常温暖。稻盛和夫感动得无言以对,热泪顿时便浸满了双眼,这一刻,他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感觉。这应该就是人生的真谛吧,给予幸福,并且收获幸福。

几个月后,稻盛和夫还俗,重回商海。虽然只有几个月的修行经历,但是稻盛和夫此次的心性修行达到了人生意义的高度。谈及此次修行的感悟,稻盛和夫说道:“提高心性便是经营企业的根本。”金钱从来都是一名商人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稻盛和夫认为,作为一名商人,金钱绝不是唯一的追求,相反,一名合格的商人应该摒弃一些利己之心,以达到磨炼心性和净化心灵的人生层次。而此次的修行经历便是稻盛和夫一次人生的心性修行,是他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稻盛和夫对于人生的感悟往往被世人称为一种人生哲学,曹岫云作为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曾对稻盛和夫的哲学作过这样一番论述:“稻盛和夫的哲学包罗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非常宽泛的应用空间,无论你是做企业还是做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实质性的启发。”

稻盛和夫的心性修行令他参悟出了“敬天爱人”的思想,“敬天”就是遵照客观规律办事,尊重事物的本性;而“爱人”则是利于他人,也就是按本性做人,多为他人着想。不管是经营企业还是经营人生,只要愿望遵从本性,怀着纯粹的心态去不懈努力,就一定可以提升心性的修行。敬天爱人思想也道出了人生最为根本的目的——人活着,之所以努力,不是为了出名,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提升自己的心性,磨炼自己的灵魂。而针对工作和企业经营,稻盛和夫曾经有言:“我们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心性,磨砺灵魂,活出不一样的人生,所谓赚钱,只不过是顺便为之。”

人的一生并不长,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经营自己的人生,而良好的心性是经营好人生的前提。或许我们还没有到稻盛和夫的年龄,还达不到他感受人生、“为死亡做准备”的心境,我们也不必以出家的方式去参悟,但心性修行是一种行为修养,保持良好的心性,摒弃利己杂念,多为他人、为社会考虑,如此,经营人生便是一种修行。2 工作就是提升心志、磨炼人格的“修行”

能够把工作与“修行”联系在一起的人很少,稻盛和夫就是其中一个。“修行”一词虽是佛教用语,但也在一些领域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成为个人为人处世保持认真态度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心性的培养,一种不一样的活法。

稻盛和夫曾经说:“工作就是提升心志、磨炼人格的‘修行’,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也是最有价值的行为。”心智和人格的养成固然有先天性的因素,但后天的经历也起着至关重要的塑造作用,一个人只有在长时间的工作中,才能够磨炼好自己的心志,拥有厚重的人格。很多人并不明白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常言道,有工作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有事可做才会感到充实有意义。若是整天无所事事,精神境界就会感到空虚和无助,也就无处可谈心志与人格的提升了。

对于工作,稻盛和夫提出了很多人生感悟。工作可以让人生变得充实,但是人在工作的时候往往会面临两种情况: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是非常幸运的;而另一种是喜欢上自己的工作,这种情况便有些被动。第一种情况虽然幸运,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幸运儿,即便进入了一家自己喜欢的公司,也不一定能够从事自己心仪的工作。

既然很难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那就尽量喜欢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但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或许对工作而言,“喜欢”是一回事,“投入”又是另外一回事,稻盛和夫把这两者看作因果关系,并且这种因果关系在循环的基础上越来越紧密。任何工作,只要肯投入精力,付出心思认真去做,就一定会产生相应的成果,而这项成果会为自己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兴趣也就随之产生了。在兴趣的基础上,工作起来将会越来越有干劲,投入的热情也会越来越高,而得到的成果会越来越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也是一个让自己逐渐喜欢上工作的秘诀。所以,不论做什么工作,不管喜不喜欢,请全身心地投入,相信付出总能获得回报。

稻盛和夫指出,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可能性虽然微乎其微,但若是能够喜欢上自己从事的工作,那么仅此便可以决定人的一生。这么说其实丝毫不夸张,毕竟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往往是乐此不疲的,再苦再累也能乐在其中。所以,不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如果都能够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成功也就不会太远。

也许有人会问:“是否所有的工作都值得去喜欢?”稻盛和夫表示,值不值得并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判断出来的,尤其是年轻人,他们的经历较为多元,面临的选择也多种多样,频繁换工作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并不能简单地下结论。其实,工作也是讲究缘分的,这和买东西、交朋友是一样的,因为有缘,才会相遇。既然从事现阶段的工作,那就努力把工作做好,值不值得还是要看最终的工作成果。

其实,人的本心是不情愿为工作付出劳动的,但是为了生活和生计,才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多数人对于工作的向往便是内容轻松并且报酬丰厚。这样的想法属于人之常情,本也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想法似乎对“工作”的意义产生了误解,毕竟工作能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报酬,工作的成果所能带给我们的也不只是成就感和满足感,还有一股修行的意义。在佛教当中,通过坐禅能够达到精神世界的统一,而普通人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只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当中。坐禅是出家人的修行,工作是俗世中人的修行。工作的意义不全在于经济成果,更在于内在心性和人格的塑造,工作的真正目的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心智,磨炼自身的人格。在工作生活中,我们该做的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并且努力做到最好。在这个不断修行的过程中,便可以塑造起高尚的人格,也就可以追求所谓幸福的人生。

在工作中,很多人都会遭遇挫折,若是无法战胜挫折,便会生出了烦躁和抱怨。还有很多人对工作非常认真,处理工作也尽善尽美,可是却总看不到成效,得不到进展,使得工作的热情一步步减退。对于这样的情况,稻盛和夫劝诫大家要再努力一些,或许努力的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但是人的潜力是无限的,物极必反,当你努力到极限的时候,也就是否极泰来、时来运转的时候。在下一个路口等待你的,或许是难得一遇的时机,亦或许是助你渡过难关的贵人。

稻盛和夫刚刚步入社会的时候,并不清楚自己究竟应该做什么,因为在整个学习生涯中,他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优秀。他最初想成为一名医生,却在因缘巧合之下进入了一个陶瓷厂。然而陶瓷厂的业务并不景气,稻盛和夫进入之后不久,工厂就濒临倒闭,厂长开始拖欠员工的工资,员工们没有了工作热情,为了讨回工资,常常采取罢工的方式来对抗。后来,越来越多的员工离开了工厂,与稻盛和夫同来的几名同学也都陆续离开,但是稻盛和夫却没有放弃,仍然坚持了下来。留下来的稻盛和夫并没有整日地在工厂重复着之前的工作,他明白,要改变工厂的困局就要有所突破,他决定要做点什么。但是作为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稻盛和夫既没有陶瓷制造的相关知识,也没有相应的操作设备和技术经验,只能待在实验室中夜以继日地思考、推演。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一项领先世界的发明在稻盛和夫的脑海中初具模型,经过不断的制造试验,这项发明终于研制成功,稻盛和夫此举也使得奄奄一息的工厂转危为安。这家工厂就是稻盛和夫白手起家创立的京瓷的前身。

稻盛和夫自创立京瓷至今,一直扮演着领军人的角色,无论是在产品研发还是在战略策划上,稻盛和夫都能做到亲力亲为。在几十年的工作过程中,稻盛和夫总结出了一则规律:人生是一枚果实,这果实是思维所结,所有的目标和想要达到的成果,只有不断地追求,才有可能实现。不渴望的东西,也就不会靠近自己。人生又是一个庭院,想要达成的愿望就像是一颗种子,在人生庭院中生根发芽,只有日思夜想,使愿望达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将不可能变为可能。而在工作当中,只要疯狂地投入,对于想要达到的预期形成强烈的渴望,然后在脑海中一遍一遍地推演能够达到的过程,表现在行动上就会形成一个方向,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

稻盛和夫工作上的成功之路似乎缘起于超现实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一度追求精益求精,认为这样的态度与公司的前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京瓷在制造陶瓷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新品的研发项目,也会有顾客特别定制。有一次,制造团队历经几个月,冲破重重阻力,终于制造出了完全契合顾客要求的产品。本以为终于不辱使命完成了任务,最终却没能过稻盛和夫这一关,而产品被打回来的理由是,这款瓷器还没有达到稻盛和夫心目中所想的那种鲜亮瓷器的标准。对于稻盛和夫“梦中的那款鲜亮陶瓷”,制造组主管一想到就怒气冲天,他不止一次地抱怨:“老板总会在脑海中想出一些稀奇古怪的设计,一来,我们又无法看见他梦中的产品模型,只凭他的描述,很难做出真品;二来,制造的过程非常烦琐而辛苦,既然顾客认可了,为什么非要‘多此一举’呢?”但是,抱怨归抱怨,主管还是要接受稻盛和夫的命令,回去接着制作那件鲜亮的陶瓷。

稻盛和夫的这则案例启示众人,在工作中,若是对一个项目极其渴望,首先要做的就是在脑海中形成构想和推演。这类似于博弈的过程,每落一步棋都要慎重推敲,联想出各方出路,把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预先推演一遍。稻盛和夫表明,人的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没有先前清晰的意向,就不会有崭新的成果。所以,要想成就事业,就要有大胆的构想、缜密的策划以及精心的准备,也可以称为“乐观构想、悲观计划、乐观执行”。

抛开杂念和妄想,工作当中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多余的事情,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便是提升心性最好的方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修行,用出家人对于坐禅的信仰去形成工作中的态度,这是稻盛和夫对于工作的体悟。3 从“佛道”到“商道”的人格修炼

人格是与生俱来的性格,是配合人生道路中所经历和领悟到的哲学而形成的。这其中有关哲学的层面,便是对“作为人,何为正确?”的最基础解读。

稻盛和夫的人格修炼跨越了“佛道”与“商道”两个领域,在寻常人看来,这两个领域是完全没有交集的,为何稻盛和夫的人生会同时印上这两段轨迹呢?对于皈依佛门,稻盛和夫曾经这样说道:“我之所以皈依禅宗,是因为禅宗重视心性的提升。当年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祖师因禅定而大彻大悟,从而悟得了天下万物的规律。世界上所有人都曾是一尊佛,只不过是自身的杂念遮住了佛光,只有扫除心灵上的尘埃,才能获得无上的人生智慧。“有人说,佛道与商道一个是‘奉献’,一个是‘牟利’,这是两个相互矛盾的领域,无法做到相互兼顾。而在我看来,这种说法是对这两个领域的误解。佛教当中,有一条佛偈叫作‘自利利他’,意思是说若要获益,首先要造福他人,人活在世上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为他人着想。在企业经营中,不论是内部员工之间,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即便是竞争对手的关系,如果能在对方需要的时候伸手拉一把,日后所得的回报也许不只是翻倍那么简单。“日本有句古话叫作‘人情并不是为别人’,这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寓意,对应中国的古话便是‘积善之家有余庆’。所以说,佛教与资本主义,与企业经营运转也是可以互相适应的,这是突破经济层面,在道德修行层面上的交合。所以,运用佛教的思想去经营企业远比一般的企业经营要高尚得多。”

稻盛和夫作为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缔造者,一度被商界称为“经营之圣”,当有人问到他的成功秘诀时,稻盛和夫想了一会儿,缓缓说道:“要说取得成功的条件,似乎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讲清楚的,毕竟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因素。但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在经营人生时,重要的是在心中描绘自己的梦想,这个梦想将成为你努力的方向,而实现的方式是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计划和执行。这或许可以称作我成功的根本原因。”

在商海中,稻盛和夫总结出了一个成功方程式:工作成果(或人生)=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并且对此作出了简单的解读。所谓“能力”,多指才能或智力,这在于个人天生的资质;热情则更多的是与自身对于工作的热爱程度以及对待它的主要态度有关,这是后天个人可控的因素;而思维方式所包括的就不仅仅是工作的层面,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价值观意义上的人生态度,有着哲学思想的意味。在这个方程式当中,思维方式占据了主要地位,它是一个非确定常量,可正可负。稻盛和夫说,“思念造业”“心想事成”是天地间的法则,好的思维方式达成的是美好的愿望,所以,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思维方式就会是一个正值。反之,工作的成果也就会成为一个负值。

要想运用好稻盛和夫的成功方程式,需要拥有具有洞察力的头脑和细腻柔软的内心。人的思维方式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一般会形成两种判断标准,一种是按照“得失”来判断的,这种判断标准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这似乎也是大多数人的判断标准;另一种则是按照“善恶”来判断的,这是人格基础上的判断标准。稻盛和夫认为,一个正确的判断标准应当建立在人格的基础上,也就是用“善恶”来评判。而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身边似乎围满了得失,患得患失的心态使得善恶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这样看来,用一个“正确思维”来判断和处理事物就显得尤为可贵。

在稻盛和夫晚年的时候,“力挽狂澜,拯救日航”一事完整地诠释了他从“佛道”到“商道”的人格修炼。

2009年,稻盛和夫78岁,此时的他已经退隐商海,于庙宇中潜心研究佛法,不再过问俗世中事。这时候,世界第三大航空公司日航因负债1.5235万亿日元(约1220亿元人民币)而宣布破产,消息一出便震惊了全球。当时的日航已经拥有58年历史,并且一直是“日本株式会社”战后恢复经济繁荣的象征,这是日本的翅膀,日本政府正在全力抢救,并且拨出巨资企图保住日航,但情况仍然不太乐观。

眼见日航破产即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非金融行业最大的一宗破产案,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表示,一定要拯救这家公司!鸠山由纪夫把日航的救命稻草寄托在了稻盛和夫的身上,并且三顾茅庐,亲自登门邀请稻盛和夫担任日航董事长。稻盛和夫也看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最终应允下来,但是他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零薪水出任日航CEO;二是不带团队去日航,因为京瓷公司内部没有人懂得航空运输。稻盛和夫说:“交通运输领域,我从未涉足过,可以说是一个‘门外汉’。我之所以决定接受这份工作,一是因为政府和ETIC都希望阻止日本航空倒闭;二是日航对于日本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我有能力使它恢复元气,那么我将责无旁贷。”

2010年1月19日,日本航空公司总裁西松遥辞去所任职务,京瓷公司名誉董事长稻盛和夫出任董事长重整日航。稻盛和夫于2月1日正式上任,同时,日航接受了日本政府企业再生支援机构3500亿日元的资金援助。在政府的努力和稻盛和夫的影响下,各大交易银行也最终同意放弃5215亿日元的债权,以扶持日本航空。日航在稻盛和夫的带领下,实施了一系列重建整改计划,并且实现了在宣告破产的第二年就扭亏为盈。此后,公司运营状况一直保持黑字经营,纯利润也一度高达1866亿日元,创历史新高。14个月(仅仅424天)之后,到2011年3月底,稻盛和夫便冲破重重困境,带领日航做到了三个第一:利润世界第一;准点率世界第一;服务水平世界第一。稻盛和夫在管理日航的同时,为公司内部注入了独特的管理理念,“稻盛和夫精神”已经渗透在了公司内部的各个角落,即便稻盛和夫离开日航,日航也可以继续健康地发展。2012年9月,东京证券交易所再次看到了上市的日本航空公司。2013年3月19日,日航宣布稻盛和夫即将辞去董事长一职,之后退出经营一线,不过仍然会担任纯粹顾问性质的名誉会长。稻盛和夫的此次出山可谓是功德圆满。

在古稀之年,不计报酬地辛勤一年有余,只为拯救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稻盛和夫却总结道:“这或许不是一种精神,但可以称其为‘信念’,佛教对于命运的看法,在顺其自然的基础上,更提出了人要‘想好事做好事’,只要心存这样的态度,又何惧未知的命运?命运是有因果的,在相互联系中交织出了人生。我不过是把佛教的教义运用在了对商业发展的态度上,就这样简单地贯彻,反而会比较顺利。”

从稻盛和夫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财富”,相比于“企业家”的称呼,“圣人”的称呼似乎对他更为贴切,因为他的身上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中国有句话说:“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大爱的思想,稻盛和夫做到了。稻盛和夫通过从“佛道”到“人道”再到“商道”的交融,演绎出了高层次的人格修炼境界。4 如何磨炼出一个更为纯净的灵魂

心灵净化的过程就像是一条抛物线,一开始不需要净化,行至中间就要在磨炼的基础上进行净化,一直净化到开始数值为零。人在出生的那一刻,心境是非常澄明的,此时拥有的便是一个纯净的心灵。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越来越多,面临的选择和诱惑也更加多元,致使心中布满杂念杂尘。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去磨炼自己的心灵,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之回归初生时候的纯净,让心灵的抛物线达到一种闭合的状态。

人往往在面临生死的时候,才能真切体会到心灵的状态,很多人会惧怕死亡,会逃避生命的终结,但这不过是徒添烦恼罢了。稻盛和夫从来不指望自己能够长命百岁,他认为自己的生命随时都可以终止。对于人生,稻盛和夫已经很满足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唯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净化和升华自己的心灵,随时准备迎接死亡,同时迎接新的旅程的到来。

稻盛和夫在65岁的时候皈依了佛门,并且认为自己生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但却到了一个最应该磨炼灵魂的时候。佛寺是最能净化心灵的去处,所以稻盛和夫选择了出家。稻盛和夫曾说:“我认为人在迎来死亡之前,是需要磨炼自己心灵的,也就是要把自己的心灵变得更美好。心灵就是灵魂,死亡是肉体的死亡,灵魂却是能够永存的。我们有义务把永存的灵魂磨炼得更纯净、更美好。”

那么,如何才能磨炼出一个更为纯净的灵魂,让我们能够坦然面对未来的死亡呢?稻盛和夫指出了以下几点:(1)善于布施

作为佛教用语的“布施”,体现在普通人的生活当中就是奉献,有时候是奋不顾身的奉献,是竭尽所能与人为善。即便是力不从心,也要心存善良。

稻盛和夫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心存利他之心,重视别人的利益高于自己的利益,要相信,为他人着想最终获益的将会是自己,这是在为自己积累善行。对此,稻盛和夫提出了“因果报应法则”,凡事有因便有果,种下善因,自然会得善果。稻盛和夫在企业经营当中也提倡贯彻利他之心,他指出,如今的很多公司都会想方设法地通过一些策略和手段去迎合员工的利己之心,以此来激励员工们提高工作业绩。只要员工努力干出成果,公司就会支付相应的报酬。这样的行为是在刺激人们的利己欲望,大多数企业都会这么做,所以生活当中利己的人就非常之多。但是在稻盛和夫看来,即便是商业领域,也需要有利他思想的人。常存利他之心,心性才会得到提升。(2)懂得持戒“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持戒就是在生活当中,要戒除一些不可为的恶行,并且全心全意地遵守戒律。稻盛和夫提到,任何人都会有烦恼,而烦恼的种类又多种多样,尤其是贪、嗔、痴三种禁条,往往是最难摆脱的,佛教中也称其为“三毒”。三毒的诱惑力非常大,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克制自己的烦恼,而避免烦恼来袭的日常法门就是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生活当中的不知足、怀疑、妒忌、贪得无厌、憎恨等都是带来烦恼的源头,要从源头上避开烦恼,就要克制这些烦恼和欲望本身,而克制本身就是一种持戒。(3)精益求精

在生活当中,为人处世、对人对事都应该尽心尽力,必要之时全力以赴,追求精益求精。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人生高度,但每个人的高度层次不一,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满足于当下的高度,而是放眼寻找更高的层次。和比自己强大的人作对比,才能找到进步的空间,才能看到前进的方向,才能做到精益求精。

稻盛和夫表明,人的能力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生道理就好比跨栏运动,应该始终把跨栏设置在比现有能力高两三成的高度。精益求精可以看作是努力的层面,唯有拼命精进,拼命努力,才能提升自己的心性,升华自己的人格。(4)懂得忍耐

忍耐是修炼心性的静态行为,一人只有内心强大才能做到遇事忍耐,懂得克制好自己的情绪。大多数人的人生都是跌宕起伏,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经历苦难和烦恼往往在所难免,但是一个懂得经营人生的人不会被苦难打败,更不会选择逃避。稻盛和夫指出,面对苦难和烦恼,我们应该忍耐再忍耐,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倍努力,以改变现状,追求相对顺利的人生境遇。这样才能磨炼我们的灵魂,砥砺我们的人格。(5)时常静心

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往往会有做不完的事情,真正闲暇空余的时间少之又少,导致什么事都无暇细想。在这纷纷扰扰的社会中,常常被时间追着跑的我们,只能一天天忙碌地度过,以至于都来不及思考人生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一些时间静下心来,哪怕每天抽出一点点时间,好好观察自己,审视人生,让日益浮躁的心安定下来。这样的静心会让自己气定神闲,把一天的烦闷之情一扫而光。这个过程不一定必须非要像出家人那般盘膝坐禅,也不一定坐在桌前闭目冥想,只要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一点时间,安静地坐下来,闭上眼睛深呼吸,让心慢慢静下来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你将会获得前所未有的轻松。(6)获得智慧

在生活中,修行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等磨炼灵魂的法门,可以让人获得通往天地的“智慧”,也就是佛家所讲的开悟的境界。稻盛和夫追求的是释迦牟尼法师在菩提树下的禅定开悟,这是一种参透天地正理的智慧,也只有在磨炼心灵的过程中,才能了悟这样的智慧。

稻盛和夫表示:“现在的我没有一丝一毫的烦恼或困惑,相反,我认为自己很幸福。我很少再去公司,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家里。对于吃饭也相当简单,妻子总会在家中准备很多鸡肉杯装拉面,到了中午该吃饭的时候,妻子会说:‘不如今天吃鸡肉面吧。’一般情况下,再加一个鸡蛋就算是午饭了。像吃饭这样不大但也不小的事情,能够简简单单吃饱就行了,不必在乎吃得有多好或是有多昂贵。”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渴望得到的东西多一点,享受的东西好一点,然而稻盛和夫一盒泡面就感觉很幸福了。他一直在为死亡做准备,并随时准备生命的终结,不会贪恋生命的长短,这是真正的洒脱和放下。然而,稻盛和夫的内心仍然充满着积极的担当,虽然已经退出日本航空公司,只是一个纯粹顾问性质的名誉会长,但是他仍然会经常一个人坐新干线从京都赶到东京为日航处理要务。因此,稻盛和夫结合了禅宗意义上的“放下”,指的是放下当下的名利和享受,甚至不去考虑生命的长短。但是时刻不能放下并且要努力担负起的,则是做人的责任和使命。放下是有选择的放下,不是“一刀切”的甩开手一走了之,无论是谁,责任和使命都是不能放下的。5 命运在左,活法在右

稻盛和夫表示:“我们的人生与我们的愿望无关,人生只是沿着由命运和因果法则交织成的人生之路而行走至今。在人生道路上,有幸运眷顾,当然也会有灾难降临。而接受灾难和幸运的考验,就是我们磨炼灵魂、塑造美好心灵的过程。我想,这才是神明赋予我们的人生的目的。”

稻盛和夫认为人生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命运,另一个是因果,这是主宰人生的两股力量。每一个存在于世间的人都有着各自的命运,命运为我们规划好了人生的轨迹,并且把我们的喜怒哀乐抛在一边,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地驱使着我们前进。但是在命运面前,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在命运之侧,还有一种力量也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那便是“因果报应法则”。所谓种什么样的因就会得什么样的果,这个“因”便是我们为人处世中的行为和思想,所以,佛教说“提升心性,磨炼灵魂”便能带来美好人生。命运和因果分别代表经线和纬线,二者交织便描绘出了人生。

命运和因果似乎有着一定意义上的力学关系,往往会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现象,倘若人生的道路脱离了命运规划的轨迹,那一定是因果报应法则在发挥作用。但是,因果报应并不都是立时产生的,种下的善因也许不会马上获得善果,就像埋下的种子,要来年秋天才能收获果实,但是它时时刻刻都在成长发展,虽然我们很难观察到。恶因也是一样,如同一句俗语“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些都说明因果报应的实现是需要时间的,我们不应该为了一时之间不见成效而抱怨、焦躁,也不能够因为当时未见报应而胆大妄为。因果报应的吻合程度在长时间看来会有惊人的准确性,甚至可以用“可怕”二字来形容。

稻盛和夫曾说:“只要你全力以赴,当努力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就会得到‘神的启示’,甚至让命运为你改变人生轨迹。”稻盛和夫的因果报应法则旨在教育我们懂得因果循环的规律,以达到改变命运的目的。改变命运,是一种掌控命运的活法,这样的活法存在更多的主动权,人生道路也会更加精彩,这也正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生活方式。

稻盛和夫在其著作《活法》当中曾经提到,命运不是宿命,而是可以改变的,用以改变命运的秘诀便是因果报应法则。《活法》提到了安冈正笃先生阅读中国古典《阴骘录》时学到的一则道理,《阴骘录》中提到一位名叫袁了凡的人物,袁了凡的经历就完全契合了稻盛和夫因果报应法则的观点,因此被他用作了支撑观点的依据。

袁了凡生长在医生世家,年幼时便失去了父亲,母亲含辛茹苦将其抚养长大,并且希望他能够子承父业,光大医家门楣,于是从小便教导他研习医术。

一日,袁了凡正在医庐研习针灸穴位,一位老者路过门前,看见正在捧书而思的袁了凡,便走了进来,并且对袁了凡说:“我是研究易经理法的,今日奉天命特来找你,并且把毕生的学术都传授给你,这也是你的命运。”之后,老者又找到袁了凡的母亲,并对她说:“您应该是希望孩子研习好医术,然后将来能够子承父业,但是他是不会走这条路的,命运安排给他的是仕途之路,这孩子长大后是要参加科举考试的,他是一个做官的命。”袁了凡的母亲将信将疑,老者接着对袁了凡的将来又作出了一番预测,详细地说出了袁了凡参加科举考试的时间及榜文名次,说他年轻有为,升任地方长官,政绩卓越出色,深受百姓爱戴。但是袁了凡婚后却无子,并且将于53岁离开人世。

袁了凡的命运果然如老者所说,按部就班地前进,但是袁了凡的科举考试之路却异常坎坷,多年不第。但是,袁了凡并没有为此而忧思焦虑,他一贯相信当年老者所说的宿命观,认为一切皆是命运使然。

37岁那年,袁了凡来至南京栖霞寺,与栖霞寺的云谷禅师彻夜畅谈,云谷禅师是当时佛门的高僧大德,韬光养晦,专做苦行。

云谷禅师见袁了凡作为非佛门中人,却能够在打坐时做到神清气闲、无思无念,顿时深感佩服,于是便称赞道:“袁施主坐禅之时心无杂念,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想必施主之前定在别处有过修行。”袁了凡回道:“我并没有修行的经历,只是在少年时,遇一老者点化,得知自己的宿命,一切皆是定数,实则并没有什么好忧思的。”之后便与云谷禅师详细说起了当年的事情。

没想到,云谷禅师却摇了摇头:“本以为你是个悟道之人,没想到却是这般愚钝。敢问施主,人生就是顺从命运吗?命运天定的话本没错,但命运绝非是无法改变的,在人力的影响下,只要积善行德,思善行善,人生的轨迹便会超越命运。”

听到这番言论,袁了凡惊讶不已。云谷禅师进一步开释道:“佛教有着善自获福、恶自受殃的因果报应思想,也就是禅宗的善恶福报义理,你读儒家书,参加科举考试,怎会不知儒家倡导的是修善立命的观念?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立命之道需要积善行德,后天的修善会对先天的命运产生重大的影响。”说完,云谷禅师把功过格出示给了袁了凡。

在功过格中,云谷禅师向袁了凡阐述了因果报应法则,听闻此言,袁了凡犹如醍醐灌顶,顿时开悟,认识到了宿命论的错误,世界观也由此改变了。自此,他只行善举,提出“悟立命之说”,用因果报应法则开拓命运,并相继得子、及第、长寿,打破了那位老者的宿命预言。可以说云谷禅师的开释成为袁了凡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

稻盛和夫表示,这便是因果报应法则的力量,告诉我们,命运并不是无可改变的,它可以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种善因、行善举,便能得善果,这也是安冈先生提到的“立命”之论。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在“科学”的层面上把这一法则拒之门外。科学是理性的,于是因果报应法则就被归在了迷信的范围,不过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手段,并没有被赋予绝对的概率性。这种情况的形成不过是因为因果报应的时间问题,因为善因或是恶果并不是当时就会显现的,否则人们早就乐意相信了。并且,命运和因果的交织关系非常复杂,一个“果”的形成,往往是多个“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者是一个“因”能够引来多个“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因果报应更加模糊了。

稻盛和夫认为人总是很奇怪的,中国有个成语叫“否极泰来”,每个人似乎都会经历这样的情况,一旦被逼入绝境,心反而会冷静下来,心态在不得已的条件下放宽了,却发现就是改变的这一瞬,迎来了人生的转折。所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但是命运并不是天定的,我们的人生都有轨迹,但那是根据我们自身的行为和思想去铺设的,命运的好坏,全在我们一念之间。因此,在人生路上,命运在左,活法在右,把握命运的同时,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活出精彩的人生。 chapter 02六项精进的研修——怎样固化自己的精神境界

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中,有关精神世界的塑造以及灵魂的磨炼,存在着六项精进的研修,一是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二是戒骄戒躁,三是每天自我反省,四是感谢生命,五是行善积德,六是摒弃掉感性所带来的烦恼。

这六项精进研修有的早已是老生常谈,但是拿到书面上,仍然是精进人生和塑造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法门。它们浓缩了稻盛和夫“敬天爱人”的思想,是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在哲学领域,灵魂需要磨炼是为世界观,而这六项精进研修则是作为方法论。对于这六项方法论,稻盛和夫概括得很简洁,而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还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而详尽的方式去执行。

精神结界需要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地塑造,而塑造的过程便是人生精进的历程。这样的精彩内容对于企业家,对于各行各业各级领导,对于渴望成功的有识之士,乃至对于有志于追求人生真理的年轻人,都具有莫大的、难以估量的参考价值。1 努力:人生该追求的不是前方,而是远方

稻盛和夫说:“我们应当坚信,只要持有认真的态度努力向前,就一定会收获好结果,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心情舒畅,然后满怀信心地大步向前。”天才是用99%的努力造就的,只有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因此,努力成就的是远方,而不仅仅是前方。在努力去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不管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在这个过程中都应该全力以赴,只有如此,在揭晓结果的时候,才能做到心无旁骛,了无遗憾。

稻盛和夫倡导灵魂的修炼和人格的培养,怎样才能做到呢?努力的方向又是什么呢?稻盛和夫表示,努力认真地做事并不一定要去做一些特别的修行,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就能够达到最理想的预期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令人们认真努力去做的事情往往是人们自身所从事的工作,而人们为何要努力工作呢?换句话说,为何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呢?对此,稻盛和夫提出了如下见解。

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一切生命拼命求存,自然界才能存在。然而,这似乎是除却人类的所有生物的生存法则,人类往往做不到这般努力,因为人类中间总会存在诸如“懒惰、享乐、安逸”之类的行为思想。

自然界的环境非常恶劣,沙漠中的生命却异常顽强,一年之中的几场甘露,就是沙漠生物努力要抓住的存活稻草。甘露降临时,它们以非常快的速度发芽、生叶、开花、结果,然后枯萎,走完生命的短暂历程。虽然它们的生命极其短暂,但是枯萎之后的种子会渗进沙砾中,在酷热干旱的环境中等待下一场甘露,演绎下一段生命。

为了生存而竭尽全力,这是植物教会人类的哲理。“你是否在竭尽全力地工作?”稻盛和夫曾经这样问过很多京瓷的员工,得到的回答大多是,“是的,我在非常努力地工作”。但是稻盛和夫对这个答复却并不满意,他指出,努力工作并不一定会取得最佳的成果,你要做的,是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在努力的情况下,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只要达到这个状态,工作的创意就会在不经意间出现。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考虑的往往是如何才能完成工作,而拼命工作的人,考虑的却是如何改进工作,如何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于是,一些更高效、更适用的工作方案就会产生,生活当中也会充满创意。

稻盛和夫并不认为自身有多大能耐,只不过是在努力工作的同时,经常会思考、推敲一些更加优化的工作方法。在当下的工作方式中不断找寻优化方案,工作便会取得出乎意料的进展。

把努力发展成为辛勤的习惯。人拼尽全力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便是灵魂进行磨砺的最佳时机。之所以不够努力,是因为不够专注,而不专注的原因则是在闲暇时间“胡思乱想”。这个时候,努力的情绪被其他活跃着的情绪所掩盖,人就会进入天马行空的状态而想入非非,“努力工作”也就无从谈起。“小人居闲不为善”,所以,要让自己忙起来,因为忙碌会形成专注,让人没有多余的空闲去想其他的事情,这样人们就能够一心一意地努力工作了。

对于努力做事,稻盛和夫同时也提到了禅宗领域。修行之人往往过着苦行的生活,在艰苦修炼的过程中磨炼自己的灵魂,也获得了更为精进的佛道人生。他们往往能够把心思汇集在一个点上,从而摒除凡尘杂念,这样的修行自然能够调整心绪,磨炼心智。因此,拼命努力工作与修行的过程是一样的,都可以磨炼自己的灵魂。

稻盛和夫称二宫尊德为伟人,但二宫尊德不过是一个出身贫寒、毫无学识的农民,何以能得到稻盛和夫的如此赞叹呢?原来,这位农民一生都致力于村藩的改革和复兴,鉴于他的贡献,人们都称他为“农村实践家”。二宫尊德的一生都在和土地打交道,每天天不亮,他就会拿上一把圆锹,一把锄头,来到田中辛勤劳作,一直到夜幕降临。这样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这些努力最终也收获了成效,成就了一项了不起的事业——原本荒凉凋敝的村庄,在二宫尊德的开垦带领下,变成了富饶的村落。这样的成果也使得他获得了德川幕府拔擢入府的资格,那是与诸侯平起平坐的荣耀。作为一介平民,二宫尊德没有受到过任何贵族礼仪的教育,但在举手投足之间却彰显出了不凡的气质,在人前能够不怒而威,处世可以神情自若。

稻盛和夫认为,这是在天长日久地从事农事的基础上取得了一种劳作的精进,这种精进也在潜移默化地耕耘着二宫尊德的内心,提升了他的心性,磨砺了他的人格,进而升华了他的灵魂。全身心地努力去做一件事,你所获得的将不只是事情的结果,更是内心深处的灵魂的精进。

稻盛和夫经常对企业员工说:“人生是无法重来的,所以也容不得浪费,当下的每一天都应该以‘异常认真’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件事都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保持这样的人生态度,然后不断地坚持下去,即便是平凡之人,也能收获不平凡的人生。”

努力工作的成果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价值,更有提升精神境界的力量。前方,是一个人现阶段努力前进的目标;而远方,则是我们一生努力向前的动力,是付出不亚于常人的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我们应该追求的是远方,然后用一生的时间去努力。2 骄躁——人生精进的绊脚石

随着京瓷与第二电信电话公司的不断发展,稻盛和夫独特的人生哲学和企业经营理念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也吸引了众多企业家对其仰慕不已。1983年,日本京都涌现出了部分年轻企业家,他们希望稻盛和夫能够传授一些经营策略和思想理念,并自发组织起了一个名为“盛友塾”的组织,不久后改名为“盛和塾”。在“盛和塾”里,这些年轻企业家通过对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的学习和实践,进而“提高心性,拓展经营”。

稻盛和夫一直都在教导盛和塾的学员们,无论在事业上获得多大的成功,也必须“谦虚为怀,戒骄戒躁,更加努力”。

有很多人问过稻盛和夫因何能取得成功?稻盛和夫缓缓答道:“这其实很简单,只要能够做到成功时不骄傲、困境前不焦躁、永怀希望便好了。”

对于稻盛和夫如此简单的回答,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于是稻盛和夫进一步解释说:“对于我们而言,人生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如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在企业经营当中,我们就无法抱有这样的想法了。我在经营企业的过程当中犯过不少错误,但是这么多年来,在困境面前,我从未想过放弃希望,而且每天都尽量让自己保持愉悦的心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创造了今天的成就。“说实话,创业的过程很苦,当时的我并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排遣心中的苦闷和焦躁,我只是在睡前不断地给自己打气,以便第二天一早,我又可以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我们生活在社会当中,是无法完全摆脱痛苦和焦躁的,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要时刻保持戒躁的心态,内心充满对于明天的希望,才能有勇气面对明天。”

不管是“盛和塾”的塾友也好,还是其他企业家也好,很多人都想通过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找到一个通往成功的捷径。但是稻盛和夫却说:“人生,是没有一步登天的魔梯的。”虽说这是一句真理,但是在人心日益浮躁的今天,仍然有不少人对“魔梯”存有侥幸心理。稻盛和夫劝告道:“不论是人生道路,还是企业经营,都不要去选择捷径。我已经说过我创业的过程非常艰辛,我经常会感觉到孤立无援,我曾经想象自己带领着一支队伍,要去翻越一座大山,这段征程并不容易行进,一些畏惧退缩的心理、害怕失败的顾虑,总是会阻挡我前进的步伐。后来,一位业内有资深经验的企业家规劝我放弃登山的险途,并且暗示我选择一条相对平坦的道路行进,因为这样在稳妥的状态下一样可以带领队伍翻越大山。他说的话也有几分道理,我也曾考虑过他的话,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那条险途。“人会问:‘为什么?保险一些不是很好吗?’保险行事,固然值得提倡,但是如果我在浮躁的心理之下,一味地追求平坦,追求安逸,还同时渴望成功,那么可以想象,在平坦之路上行进不到一半,我或许就会放弃了。因为人本身就是脆弱的,我就是一个脆弱的人。但是,如果我选择了那条险途,那么,既然认定了,不管有多凶险,我都会坚定信念走下去。与此同时,我开始试着对他人也如此严格,只有大家都严格起来,我们才能一起翻越大山。但是捷径却不一定能让我们抵达峰顶,对于这一点,请务必相信。”

我们端正心态,常存希望,并且挑战不同寻常的道路,这些作为都是为了克服浮躁的心理,让我们自己走向高处,进而取得成功。然而,成功之后并不代表万事顺利,成功的事实容易导致骄傲自大的情绪,而骄傲则是把我们从峰顶再次推下去的消极力量。稻盛和夫由此想到了当年日本豪气撒钱买美国的事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欧美发达国家由于政府干预、福利断层以及石油危机等多种原因陷入了经济停滞的局面。然而此时的日本,经济却处在快速增长阶段。尤其是7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速度更是进一步稳定提高,甚至在经济衰退的世界范围内,日本经济依然逆势增长。

在制造业,日本的工业产品开始大批量销往世界各地,并且凭借成本和价格优势迅速流向了各大市场,而美国对此却毫无招架之力。

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日本生产效率的提高,这也必将会形成其货币购买力的提升,所以,日元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升值。在日元升值的基础上,英法美日德签订了《广场协议》,宣布美元贬值,这就进一步提升了日元的升值数额。因此,协议过后,日元币值上升了3倍。

日元的升值对日本的出口业务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也意味着日本人现在更加富裕了,他们手中的日元可以兑换更多的美元,之前望而却步的贵重资产,如今看来似乎唾手可得了。

于是有了钱的日本人开始在美国大肆购买,若只是一些零散顾客采购一些寻常物品或是奢侈产品,那倒也值得高兴,但是令美国头疼的是,日本大多数企业家所感兴趣的是大量收购美国的企业资产。在美国人眼里,这些疯狂收购的日本人对价格简直不屑一顾,他们甚至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按理说,收购不过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如果价格谈得拢,倒也公平公正。但是,就在整个日本疯狂收购美国企业资产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日本在收购美国一处写字楼大厦时,美国的报价是4亿多美元,双方对于价格也没有异议,接下来就是钱货交易的阶段。但就在此时,日本人却拿出了一份新的合同,合同上只对收购价格做了改动。商界规矩一向是,既然合同签了,价格定了,就绝无反悔之理,否则就只能导致谈判失败了。然而令美国人没有想到的是,日本人竟然在新的合同中抬高了收购价,所以他们在看到合同价格的那一瞬,不仅没有提出终止谈判,而且还非常乐意地接受了合同内容,因为新合同上的价格标的是6.1亿美元。

美国人在欣喜签字之余,却感到有些匪夷所思,难道日本人钱多得已经没处花,到了直接向美国送钱的地步了?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据日方人员解释说,就在昨天谈拢价格之后,老板偶然间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上看到了历史上单栋大楼的售价最高为6亿美元的纪录,于是他们想要打破这个纪录。这样的解释让美国人无言以对,也让世界无言以对。

日本人花钱的兴致越来越高,高傲的情绪也越来越浓。1989年,日本对美国资产的购买热度达到了顶峰。先是三菱公司以14亿美元买下了洛克菲勒中心,这是美国的资本主义进入全盛时期的伟大建筑,更是美国重要的国家象征;同年6月,索尼以3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哥伦比亚影片公司,这是美国娱乐界的龙头企业,更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索尼旨在由制造业向娱乐业转型,此举便是打头阵的预热阶段。

之后,日本开始在美国的房地产等不动产项目上疯狂收购。这不仅令美国爆发出了诸如“这是日本即珍珠港事件之后,对美国的第二次入侵,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日本将会把美国的自由女神像买走”的言论。美国人民也开始呼吁有关“国家象征”和“国家尊严”的内容,想要把肆无忌惮的日本人赶出美国的国境。

然而,美国民众的反应却极大地满足了日本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着实令他们更加骄傲了,他们认为日本终于压下了美国的气焰,成为新的世界强国。而且,在美国购买资产甚至成为日本人相互攀比的资本。

然而骄傲的后果却给了日本人当头一棒,就在收购高峰期过去没多久,事态的发展就开始有些不遂人愿。三菱公司收购洛克菲勒中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