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财务会计学(第四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09 13:49:13

点击下载

作者:罗绍德,蒋训练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初级财务会计学(第四版)

初级财务会计学(第四版)试读:

总序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会计是服务于经济管理的信息系统。经济越发达,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也将越复杂,作为为经济管理服务的会计也就越重要;反过来,会计的发展也会制约或促进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进行的会计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已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我国的会计环境。会计环境的变化,将导致会计所起的作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适应经济改革的需要,我国于1992年首次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并于1993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随后,我国又陆续发布了13个具体会计准则。与此同时,我国两次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1999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了《会计法》。新修订通过的《会计法》于2000年7月1日起施行。2000年6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为了贯彻执行新修订的《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制定并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2005年10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修订并发布了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并规定上市公司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2007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会计改革进程的加快,必将促进会计学科教育的改革。因此,会计教学必须及时调整会计学科体系,更新会计教材的内容,以保证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能够有机结合,适应改革形势的需要。

教材规定了教学的基本内容,是教师授课取材之源,也是学生求取真知之本。教材的优劣直接关系教学质量的好坏。不关注教学内容的及时补充和修改,不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课本,是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的。因此,为学生提供一套高水平的会计学教材,对于提高会计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套系列教材立足于会计学学科,内容涵盖整个会计学学科体系的主干课程和相关的选修课程。本套会计系列教材主要有《初级财务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新编管理会计学》《新编金融企业会计》《新编预算会计》以及相关学科的教材。为保证本套系列教材的时效性和实用性,作者将根据我国会计改革的进程,每两年进行一次修订。

本套会计系列教材由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罗绍德教授组织编写。参加编写的作者均多年从事会计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会计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编写者认真分析研究了全国各大院校的会计系列教材,充分了解了各教材在使用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并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通力合作编写出这一套高质量的通用会计系列教材,奉献给广大读者。

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上市公司大量出现,资本市场逐步兴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正处在一个人人都需要学习和运用一些会计知识的新时代。愿各类读者朋友能从我们这套系列丛书中各取所需,获得收益;愿本系列丛书的出版能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进步做出一定的贡献。罗绍德2017年1月

第四版前言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从简单的序时记账发展到复式记账,由手工会计处理系统发展到会计电算化处理系统。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作为为经济管理服务的工具呈现出一种加速发展的势态。

自1992年以来,我国的会计理论与实务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陆续发布了一系列企业具体会计准则,第二次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新颁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我国的会计理论体系和会计法规体系,为规范我国会计行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于2005年10月27日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2007年3月16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2014年7月公布了《财政部关于修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决定》, 2015年3月发布了《关于发布2015版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通知》。在这些新的会计法律、法规出台之时,许多会计教材没有得到及时的修订与更新。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我们组织修订了《初级财务会计学》(第四版)一书。

作为初学者的入门课程,《初级财务会计学》试图为读者提供的是一本结构严密、层次清晰、内容全新、通俗易懂的教材。本书将会计的基本理论与会计实务处理融合在一起,使读者在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学习方面能很快入门,并对会计学科体系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

本书的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会计国际化、国家化和科学化的要求,以最新的会计法规体系为依据,打破了原《会计学原理》和《基础会计学》的传统体系,重新构建了突出会计要素、会计循环、会计核算方法为主的新框架。这个新框架既注意到尽可能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又注意到实事求是地对会计管理、会计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继承;既反映出整体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又不存在良莠不分、搞“一刀切”的全盘否定或西化倾向;既反映出改革者的气魄,又体现了作者构思严谨、慎重的科学态度。

第二,内容新颖并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作者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目标、会计的方法、会计惯例、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会计要素分类及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等基本知识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讲述,给学生学习创造了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本书着重就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的账户科目、复式记账及其综合运用,以及会计循环的概念、会计循环中各个环节等进行了重点讲述。作者采取由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逐步深入、不断充实、不断丰富,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能够较扎实地掌握会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程序和基本技术,为学习和学好后续会计课程奠定基础。

第三,全书体系严密、层次清楚、文字简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完全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务、普及与提高、核算与管理、制度与教材以及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的有机结合。这也是本书比较成功的地方。

当然,会计教材的改革与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完整过程,就目前来看,作者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只不过是整个会计改革过程中的一小部分。

为了让读者更容易学好和掌握初级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我们编写了配套的《新编初级财务会计学学习指导》。指导书中包括重点、难点提示以及各种类型的练习,并附有参考答案。

本书由罗绍德、蒋训练主编,杨德怀为副主编。第一、三、四、五、七章由暨南大学罗绍德教授编写;第二、六章由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杨德怀教授编写;第八、十一章由西南财经大学任世驰副教授编写;第十章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李钰副教授编写;第九、十二、十三章由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蒋训练副教授编写。最后由罗绍德总纂定稿。

在完成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大量国外、国内的会计理论与实务的书籍与资料,并吸收了其中许多精华内容,尽量使本书趋于完美。本书每次再版重印,都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变动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但是由于我国的会计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会计实务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加之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出现某些疏漏与失误,望各位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罗绍德2017年1月第一章导论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人们对经济效益越来越关心。因此,加强经济活动的管理与控制,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本章将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开始,论述会计的概念、职能、目标、方法以及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第一节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一方面要创造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要耗费劳动和资源。在一切社会形态下,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和计算,将耗费与成果进行比较,借以评价其经营业绩。会计就是为适应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会计最初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记载下来”。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剩余产品以后会计才逐渐地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具有了独立的职能。在原始社会末期,当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了剩余产品,社会再生产活动日益复杂时,人们单凭头脑记忆来控制生产过程已不能适应需要了。人们为了对生产过程更好地进行数量考查,就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方式和方法,把有关生产过程执行情况的各种数据记录下来,于是出现了极简单的计量、记录行为,如在树木、石头或龟甲兽骨上刻记符号记事。人类最初的计量、记录行为,属于一种综合性质的行为。它不仅与会计有关,而且与统计有关。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人们对生产过程的计量和记录便逐步过渡到主要用货币形式进行计量和记录。这样,在极简单的计量、记录行为的基础上,就分化出了会计。一、会计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产生的历史极为悠久。据有关文献考证,我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所谓的“结绳记事”。在商代,创建了从一到十的数码和数目的位值制,并有“刻契记数”之说。到西周,出现了“会计”一词。《孟子正义》中曾对“会计”加以解释: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西周王朝还设立了专门管钱粮赋税的官员。总管王朝财权的官员被称为“大宰”,掌握王朝计政的官员被称为“司会”。司会主天下之大计,为计官之长。《周礼·天官》中指出:会计,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参互”相当于旬报,“月要”相当于月报,“岁会”相当于年报。由此可见,我国在西周时代,会计方法就已相当成熟。从春秋战国到秦代出现了“籍书”(或称“簿书”),用“入”“出”作为记录符号来反映各种经济出入事项。唐、宋两代创建和运用了“四柱结算法”。所谓“四柱”,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其含义分别相当于现代会计中的“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四柱”之间的关系可用会计方程式表示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柱结算法的创建和运用,为我国会计中的收付记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到明末清初,在四柱结算法原理的启示下,出现了一种比较完善的会计方法,即“龙门账”。它是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设“总清账”分类进行记录。“进”指全部收入,“缴”指全部支出,“存”指全部资产,“该”指全部负债(包括业主权益)。“进”“缴”“存”“该”之间的关系为“进-缴=存-该”。年终结账时,一方面可以根据有关“进”与“缴”两类账目的记录编制“进缴表”计算差额,确定盈亏;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有关“存”与“该”两类账目的记录编制“存该表”,计算差额,确定盈亏。两者计算确定的盈亏数额应该相等。当时,人们把这种双轨计算盈亏并核对账目的方法叫“合龙门”。“四柱结算法”和“龙门账”的方法,为我国近代会计中的复式记账原理做出了重大贡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用炮火冲破了清朝闭关自守的门户,中国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与封建经济同时并存,这时中国的会计相应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全盘输入英、美的资本主义会计,称为“西式会计”或“西式簿记”;另一类是继续沿用、改良老式的中国会计,称为“中式会计”或“中式簿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使用的收付记账法结合了“四柱结算法”和“龙门账”的原理,吸收了“西式簿记”的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引进了“苏式会计”模式,一直沿用到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苏式会计”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为了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使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全面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会计模式。二、会计在西方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中世纪,地中海沿岸资本主义经济逐渐繁荣起来,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也得到了发展。13世纪,意大利的城市金融业发展较快。14世纪上半叶,佛罗伦萨的历史学家维拉尼说:佛罗伦萨的银行家以他们的交易支持着基督教世界大部分的商业和交通。商业和金融业的振荡跳跃,使意大利北方经济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当时,一股越来越大的商品经济发展春潮,急速地席卷着意大利北方诸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西方会计的重大发展。从事金融业的经纪人使用银行会计账簿,开始以借主和贷主的名字开立人名账户。每一人名账户都分为借贷两方:上方为借,下方为贷。每笔借贷款项分别记入一个账户的借方和另一个账户的贷方。这种记账方法被称为佛罗伦萨式簿记法(Florentine System of Bookkeeping)。这是借贷复式簿记的萌芽。正当佛罗伦萨式银行簿记和商业簿记方兴未艾之时,在热那亚的土地上,也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簿记法,它被后世称为热那亚式簿记(Genoese System of Bookkeeping)。这种方法剔除了佛罗伦萨式簿记中广泛采用的上借下贷的记账形式,而以简洁明了的左右对照的记账形式为主要特色,并且在会计账簿组织中,卓有成效地引进了损益账户。

意大利式簿记是在佛罗伦萨萌芽,在热那亚发育和成长,但它成为以复式记账为纽带的自我平衡账户体系的发源地,却是在威尼斯。在西方会计史上,威尼斯式簿记(Ventian System of Bookkeeping)实际上就是意大利式簿记的原形,是当时意大利簿记发展的最高峰,它集佛罗伦萨式簿记之精华,扬热那亚式簿记之所长,并加以创新和发展,成为一套内容丰富、较为系统的簿记方法。这种方法后来得到了意大利著名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也有人译作卢卡·巴其阿勒)的重视。他潜心研究数学,历经数年,于1494年出版了其名著《数学大全》,即《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Summa de Arithmetica, Geometria、Proportion et Proportionalita)。《数学大全》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数学著作,其中有关簿记的篇章是最早出版的论述15世纪复式簿记发展历程的总结性文献,它反映了直至15世纪末期为止的威尼斯式簿记的先进方法。卢卡·帕乔利的《数学大全》由五部分组成,即算术和代数、商业算术的运用、簿记、货币和兑换、纯粹和应用几何。其中,论述复式簿记的是第三卷第九部第十一篇《计算与记录详论》。《数学大全》的出版发行,不仅是意大利数学史也是欧洲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有力地推动了西式复式簿记的传播和发展,为西方会计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高涨,工厂制度确立,尤其是股份制公司不断出现,客观上要求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方法。当时产生于商业革命的意大利式簿记,已不能适应以广泛使用蒸汽机为主要内容的工业革命的需要。由于西方资本主义企业采取股份公司组织形式,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因而企业的股东以及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要求企业定期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同时要对企业提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查。于是,查账工作日趋重要,以查账为职业的会计师得到社会的承认和重视。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审查企业提出的财务报表,并证明其是否符合公认的会计准则。由于经过审核的财务报表可取信于股东和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人,因此按照公认的会计准则编制并向企业外部提供财务报表,成为西方会计的一项重要任务。

20世纪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竞争日益加剧,资本家为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加强了对会计的利用。他们不仅利用会计为企业外部提供报表,而且还利用会计分析市场行情,预测企业前景,确定企业目标,进行经营预测和决策,从而促成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管理会计的出现,使西方会计在分析、预测和决策方面,广泛地应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管理;在计算技术方面,则由手工操作发展到机械化和电子化操作。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大量应用,使现代会计在提供信息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从上述会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概括说明以下两点:

第一,会计对任何社会的经济活动都是必要的,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第二,会计应用的方法和技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管理的要求而发展变化的。三、会计的概念

关于会计(Accounting)的概念,在我国目前存在两种观点,即会计管理论和会计信息论。(一)会计管理论

会计管理论(Accounting Management)认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的会计工作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其具体表现如下:(1)大量引入现代科学方法,扩大信息处理范围,提高信息处理质量,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日益显著。(2)内向服务进一步发展,不断向企业内部各单位、管理部门、技术业务领域渗透,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活动结合更加紧密。(3)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的反馈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开拓了“服务经营,参与决策”的新领域,会计工作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向预测、决策转化,这表明会计工作的内容和结构出现了质的飞跃。

由于传统的会计理论把会计看成与人们的管理活动相分离的一种独立的提供数据的技术方法,从而在理论研究中产生了主、客体分离的现象,致使一些纯方法性问题长期无法从理论上得到认清。虽然会计在技术和方法上有其特殊性,但是不能因此否定会计的社会属性。会计这种社会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固然与生产活动有关,但无论如何不能把它看成生产活动本身,而只能视为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的一种活动。也就是说,会计这一社会现象属于管理范畴,是人们的一种管理活动。如果离开了作为管理者之一的会计人员,离开了对经济活动行使诸如反映、监督、预测、决策等管理职能,那么会计将变得“捉摸不定”。事实上,会计的职能总是通过会计工作者从事的多种形式的管理活动来实现的。也就是说,会计职能的实现离不开会计人员的管理活动,自然界并不存在一种独立的会计。因此,会计管理理论把会计定义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事业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反映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二)会计信息论

会计信息论(Accounting Information)认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其理由如下:(1)经济信息系统这一概念比较准确地表述了现代会计产生以来就存在的反映职能,或“提供数据和信息为信息使用者服务”的职能。(2)经济信息系统这一概念能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必然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特点。(3)经济信息系统这一概念考虑到了现代会计的新内容及其发展。

迄今为止会计运用的信息加工方法已形成了一个严密而复杂的体系,从而在企业中成为一个能把数据转化为信息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论用何种手段处理数据,均可理解为一个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都能用“系统”两个字加以概括。作为一个系统,会计可以理解为具有两个以上的方法或程序。既可以理解为完成处理数据和提供信息的功能而组成的一种方法体系,也可以理解为具有数据处理对象,由信息管理部门和人员来掌握,为信息提供和信息使用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内容的程序。

系统是指由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具有特定功能和特殊目标的统一体。输入的是会计数据,输出的是财务和其他经济信息。信息是系统所传递和处理的对象,是各种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的反映,是可能影响系统使用者的决策的有关知识。财务信息是指能够用货币表现的那部分经济信息。也就是说,反映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化情况及其结果的都称为财务信息。

会计信息论将会计定义为: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它主要处理企业价值运动所形成的数据并产生与此有关的信息,能起到反映的作用;通过利用经济数据和财务信息,又能起到监督的作用。

把会计称为“管理活动”或“信息系统”都是可以的。但是需要明白的是:会计在执行反映职能时,就是在提供财务信息;会计在执行监督职能时,就是利用会计信息进行控制,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通过提供信息和利用信息来实现的。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既要提供信息又要使用信息。

会计是通过记录、计量、计算、核算等过程提供会计信息的,同时又利用已经提供的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分析、考核。提供信息是通过会计的反映职能来实现的,利用信息是通过会计的监督职能来完成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来充实和拓展会计概念,是会计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会计管理活动”和“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也会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第二节会计职能一、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Accounting Function)是指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马克思指出,会计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这是对会计职能的科学概括。控制就是监督,总结就是反映。因此,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职能、监督职能。《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五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一)会计的反映职能

会计的反映职能(Accounting Reflection)主要是从数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为企业内部和外部单位及个人提供财务信息。会计从数量方面反映各单位的经营活动,可以采用三种计量形式:实物量、价值量和劳动工时量。实物量是根据各种经济现象的特性,按实物单位进行的计量,如台、件、千克、米一类实物单位。以实物量进行计量的缺陷是不能综合反映经济现象及其结果,只能单个进行反映。按劳动工时量进行计量能解决综合反映问题,但由于各经济单位机械化、电子化程度不同,劳动生产率水平有别,因而不同经济单位的经济现象及其结果不可比较。价值量是以一定的货币单位为统一计量标准,对经营活动进行综合反映,这是近代会计的一个重要特点。会计通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记录、计量、计算、加工整理,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结果,能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外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与企业有关的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

反映过去同预测未来紧密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经营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在经营管理上需要加强预测,因此会计需要通过反映过去提供综合的财务信息,以便经营管理者制定正确经营决策,投资者制定新的投资决策。

会计对企业经营活动及其结果进行反映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必须符合以下要求:(1)正确性。它表明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该是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2)准确性。它表明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不仅要正确,同时还应该是准确的而不是估算的。(3)及时性。它表明会计应及时为各种信息使用者提供各自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过时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来说是没有作用的。(4)完整性。它表明会计在反映企业经营活动时,应该全面完整地反映,而不应该提供零散的和杂乱无章的会计信息。(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的监督职能(Accounting Control)是指会计对其主体的经营活动按照会计的目标进行调整,使之达到预期的目的。

会计监督主要是监督和控制会计主体的行为将影响其价值变化的经济活动。会计监督要控制企业与会计目标相偏离的经济现象,即审查各项经营活动是否符合财经政策、法令和有关制度,是否有铺张浪费、贪污盗窃的情况,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会计准则。通过会计监督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偏离会计目标的情况,以便采取措施,加以修正和调整,使之朝着正确的目标进行。

虽然会计监督主要是利用价值形式进行监督,但同时会计监督还可以以实物形式进行监督。例如,对某些资产的收、发、领、退,都要以凭证为依据,要在会计账簿中进行收、发、领、退及结存的数量登记,并定期进行清查盘点,核对实物,借以监督企业资产的安全。

总括以上内容可以说明,会计的反映职能主要是通过对会计资料加工整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外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团体和个人等提供财务信息。会计的监督职能是对企业经济行为按照会计目标进行控制,以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朝着预定的目标进行,即使有时发生偏离,也能及时加以调整。会计的这两个基本职能是相辅相成、密切结合的。企业要达到预期的经营目标,必须运用会计的专门方法,发挥会计的反映和监督职能来实现。会计既要对企业经营情况及结果进行及时反映,又要随时调整企业经营活动偏离目标的状况。二、会计的作用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内在的、固有的功能。会计的作用是指会计在履行其职能时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会计作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一种重要方法、手段或工具,其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第一,会计对企业内部经营决策上的作用;第二,会计对企业管理者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制定决策的作用;第三,会计对社会的作用。(一)会计在企业内部经营决策上的作用

一个企业在整个经营过程中的活动大致分为六个方面:(1)资金筹集活动。(2)内外部投资活动。(3)材料采购活动。(4)生产经营活动。(5)产品销售活动。(6)利润分配活动。

企业管理者在组织和管理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都必须依赖企业会计人员提供重要的会计信息,制定有关决策。这些活动和决策问题包括如表1-1中所示内容。表1-1 企业内部决策问题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企业管理者在对企业内部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决策时,不能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和经验,而必须依据可靠的资料和数据。只有会计部门才能提供综合的、有助于经营管理者进行正确决策的重要信息。(二)会计对企业管理者以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制定决策的作用

会计信息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的确非常重要。除了企业经营管理者以外,还有一些外部单位及个人对企业会计信息非常关心。这些主体包括:(1)企业投资者(所有者)。(2)企业债权人。(3)企业职工。(4)企业顾客。(5)政府部门,如税务、财政、工商部门。

这些单位及个人在进行各自的决策时,需要以企业的会计信息为依据。表1-2列出了各种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的各种重要决策问题。表1-2 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及决策(三)会计对社会的作用

前面主要介绍了企业会计人员通过会计资料的加工处理提供的会计信息对各信息使用者进行经营决策的作用。就整个社会而言,各个部门和各个行业本身也需要会计人员对本单位的会计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提供重要决策资料。会计对社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各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影响社会中其他单位或部门的经营决策。政府机构和其他社会团体如果没有足够的会计信息,也将难以执行其对社会所承担的义务。(2)国家统计部门需要各行业、各部门的汇总会计信息计算社会的生产水平、消费水平、物价指数等,以便制定新的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抑制通货膨胀。(3)根据国家的赋税制度,税务部门如何合理地征收税款、征收多少税款,其计税依据是各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如果没有健全的会计制度,没有准确的会计信息,就不可能做到合理征收税款,以保证政府、国防、交通运输、科教文卫等各类事业的资金需要,就谈不上政府部门的管理,也谈不上国防、交通运输和科教文卫等各类事业的发展了。第三节会计目标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输入的是数据,输出的是信息。信息的输出必须有预期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目标,会计系统就会失去运行的方向。明确会计目标对于进一步发挥会计的职能具有重要意义。一、会计目标的概念

什么是会计目标(Accounting Objective)?对于这一问题有种种回答。会计目标可以从会计是干什么的角度来探讨,也可以从完成会计工作所应达到的目标来揭示。由此可见,会计目标这一概念的内容极其丰富,具有多义性。然而,只要认真探究作为演绎推理出发点的会计目标的本质,这种多义的概念就能归纳为:会计目标是指会计的目的或宗旨,是会计人员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从事会计实践活动所追求和希望达到的预期结果,会计目标是联结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和桥梁。

现代会计是一个人造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目标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会计系统运行的方向。只有确定了符合客观实际的会计目标,以此作为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并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业务的处理,会计系统才能发挥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有作用。二、会计信息使用者

会计的直接目标(Direct Objective)源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使用者需要哪些会计信息,决定了会计的直接目标。因此,在确定会计的基本目标之前,必须先明确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谁。一般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有会计主体本身、投资者、债权人、与企业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其他经济单位(如税务机关和银行),还有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部门。(一)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投资者特别是个人股东期待的是红利分配或因股市行情上涨而获得的资产增值所带来的投资收益。这可被看成投资股东和投机股东两者的折中。从投资股东立场来看,他们期望企业通过经营活动确保长期稳定的获益能力,为此而要求企业会计如实地计量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并予以信息化。当投资股东为其经济决策进行费用效果分析时,他们要求会计出示的财务报表中详细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从投机股东的立场来看,要求财务报表正确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并准确地反映企业的收益能力,在这一点上与投资股东一致。然而,投机股东似乎不太关心企业经营业绩如何,而只希望企业制定具有较大余地的、能通过企业会计操作上的处理来操纵支配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信息。他们着眼于某时的股市行情的涨落而企图赚得资产变卖收益,这当然是一种危险的想法。(二)债权人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债权人要求企业有较高收益,同时还希望能保全基本资产,提高偿债能力。债权人反对在资产负债表中无限制地列入递延资产一类的虚拟资产,反对以虚增利润而形成的支付法人税金、分配股东红利等形式的企业资金外流,因为这类财务状况使债权人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从债权人立场来看,必须要求企业采用稳健原则处理企业的某些经济事项,以保全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三)企业经营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企业经营者作为投资者即股东的受托者,应该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管理与保护企业财产,履行受托者的责任。因此,经营者需要会计提供财务报表,接受股东大会就经营决策是否合适、经营目标是否完成、经营才能是否欠缺而进行的评判。同时,经营者要求会计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按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真实、客观的反映。经营者更重要的目的是利用会计提供的各种信息制定出新的经营决策,为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完成会计基本目标而努力。(四)企业外部其他单位对会计信息的要求

审计部门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需要了解企业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及有关财经法规。税务部门通过了解企业会计信息以证实企业是否按照税法规定及时、足额地上缴了税金等。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会计信息拥有众多的使用者,会计应尽可能满足他们对信息的需要。但是,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并不完全相同,如投资人主要关心企业长时期内的盈利能力或投资报酬率,信贷者主要关心企业短期的资产变现能力或偿还能力。因此,会计在提供信息时应遵守两条原则:第一,提供企业的主要经济信息;第二,提供使用者共同需要的信息。三、会计目标的内容

关于会计目标(美国大部分情况称会计报表或会计报告目标),主要有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一)受托责任观(经管责任观)

受托责任的含义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方管理委托方交付的资源,受托方承担有效管理与使用资源,使其不断增值的义务;第二,资源的受托方承担如实地向委托方报告受托责任履行过程与结果的义务;第三,资源的受托方还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如解决社会就业、保护社会资源和环境等。

受托责任观注重的是委托者和受托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会计人员服务于委托者的需要,会计报告是以委托者为中心。会计人员应当把注意力集中于客观的信息上,公允地报告会计信息,既不损害委托者的利益,也不损害受托者的利益。受托责任观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客观公允地表达(报告)经济责任的履行结果,因此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二)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决策有用观是以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为中心,会计的首要目标是提供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美国会计学会前会长索罗门斯指出:“明确经管责任的主要内容是业绩评估,而业绩评估旨在为决策者提供信息。两者是互相关联的会计目标,但确定经管责任构成决策的一部分。”

在美国,决策有用观代表主流学派的观点。在其他国家,会计注重“真实公允地表达”受托责任。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认为:“会计的首要目标是向管理当局提供控制信息或报告受托责任的信息。”

综上所述,会计目标归纳如下:

第一,提供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

第二,提供管理当局运用企业资源的责任与业绩信息。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制定经济决策。第四节会计方法

会计方法(Accounting Method)是会计人员为反映和监督会计的具体内容,完成会计目标的手段。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系统的理论和专门的方法。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各种方法相互配合,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方法体系。只有运用会计的专门方法,对会计资料进行加工、处理,才能达到会计目标,完成会计任务,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满意的会计信息。

会计方法包括三大内容,即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会计核算是会计的基本环节,会计分析是会计核算的继续和发展,会计检查是会计核算的必要补充。其中,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分别由财务分析和审计类书籍介绍,本书专门介绍会计的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及其具体内容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地记录、计算、反映和控制所应用的专门方法。会计核算方法包括七种: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一、设置账户

设置账户(Set Up Account)是对会计核算对象——会计要素的具体项目进行分类反映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就像要在市外开辟一个新的经济区,首先要修好公路和地下设施一样。没有设置账户,会计工作无法进行,更谈不上做好会计工作。因此,按照会计要素的各个项目正确设置各种账户,对于填制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财务报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Double Entry)是对企业发生的每项会计业务,至少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记录的一种专门方法。与复式记账相对应的有单式记账。单式记账法对发生的会计事项可能只需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采用复式记账法比单式记账法要先进和科学得多。由于复式记账法至少要在两个账户中进行登记,就能相互联系地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有利于了解经济业务内容和核算在会计账簿记录中是否正确,并通过账户记录的发生额和账户余额进行试算平衡,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依据。三、填制和审核凭证

填制和审核凭证(Fill In and Audit Voucher)是采用具有一定格式的经济业务的原始证明文件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和据以登记会计账簿的一种方法。任何经济业务都必须要取得原始凭证,并且要经有关人员进行审核,确定无误的原始凭证方能据以编制记账凭证。审核原始凭证的过程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环节,填制凭证是会计循环的首要阶段。四、登记会计账簿

登记会计账簿(Posting)是以记账凭证为依据连续、系统、全面、科学地把各项经济事项分类过入相关的、具有一定格式账页上的一种方法。登记会计账簿必须以记账凭证为依据,按照规定的会计科目,在有关的账页中,序时地、分门别类地登记,并定期进行对账、调账、结账,做到会计账簿记录准确,为编制会计报表提供资料。五、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Cost Calculation)是指按照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收集和分配应计入产品成本的各项费用,借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成本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其价值的补偿额度,反映企业成本水平的高低,促进企业通过降低成本、节约耗费,提高经济效益。六、财产清查

财产清查(Property Check)是通过定期盘点实物、货币和核对账目,并及时调整记录,以保证账实、账账、账证相符的一种方法。财产清查主要是通过对账和盘点实物进行的。在会计核算中,可能会出现自然的和人为的各种原因(物质自然损耗、升溢、管理不善造成遗失、被盗、记账错误等)使账面余额与实际结存数发生差异,或账与账之间出现不一致。通过定期清查、核算,进行必要的账项调整,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可信性和有用性。七、编制会计报表

编制会计报表(Prepare Accounting Statement)或财务报表(或财务会计报表)是按照规定的账表格式,定期汇总日常的会计核算资料,以综合、全面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及其财务变动情况的一种方法。财务报表所提供的是各信息使用者都需要的重要信息。绝大多数会计信息使用者,特别是企业外部单位或个人需要的不是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而是通过加工以后的财务报表信息。财务报表是会计人员加工整理后的完工产品,对各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作用很大。

以上七种会计核算方法按其运用程序来说,填制和审核凭证是首要环节,登记会计账簿是中间环节,编制会计报表是最终环节。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构成企业会计循环的三大基本步骤,其他方法与此紧密相连。会计核算方法的顺序执行构成会计循环,会计循环的完成需要借助于会计的各种方法。这既体现了会计方法与会计循环的区别,又说明了会计方法与会计循环的密切关系。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是相互联系、紧密配合的,各种专门方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第五节会计假设

科学来源于种种假设。这是因为对任何科学的研究都会产生一系列未被确知并难以直接论证的问题,所以科学的产生都要依赖于某种特定的假设。无论是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还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都需要借助于种种假设。因此,假设与定律、假设与科学原则、假设与正确结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假设—实践—验证—科学理论。可以这样说,假设是任何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先导,是科学理论形成的重要阶段。会计假设(Accounting Postulate or Assumption)是指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曾多次施行过,但尚未形成具体的原则和理论,而已被人们用作处理会计工作的习惯通行的做法。假设是人们对会计领域中尚未肯定的事项所做的合乎情理的建议和设想,是进行正常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制约条件,也是会计理论的基础。为什么要有会计假设呢?因为会计是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进行的。在这一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要正确、有效地处理会计事务,不得不设立若干假设或前提。会计假设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想象出发产生的,具有客观的依据,没有依据的假设,将会把会计理论研究引入歧途。会计假设一般有会计主体假设、继续经营假设、会计期间假设和货币计量单位和币值不变假设。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Accounting Entity)假设是指凡是拥有经济资源并实行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均为会计主体。会计主体假设的目的在于使会计主体完全独立于执行会计业务的工作人员、业主、股东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使会计所反映的仅仅是某一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而不是某一个人或主体以外的经济业务。换句话说,会计主体的财产、债权、债务均属于会计主体本身,应与该主体的投资者的财产、债权、债务严格分离,不能混为一谈。例如,某业主或管理者用自己的钱购买了一台家用冰箱,这一经济业务与会计主体业务无关,不属于企业经济业务,在会计处理上不予考虑。会计主体假设的要求在于独立核算会计主体的经营盈亏,会计主体的明朗化又要以企业的经营独立性发展为前提。会计主体假设首先明确并规定了现代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与界限。有了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人员就可以正确、客观地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财产、债权、债务和所有者权益,有利于企业会计的处理和财务报表的呈报。二、继续经营假设

继续经营(Going Concern)假设是假设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目前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向和目标持续正常地经营下去,不会出现清算、结束营业的过程。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期待有朝一日停业倒闭或者破产清算。但是,企业的未来谁也不能预知,企业能够经营多久不完全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经营不善或某些客观原因可能引起企业关、停、并、转、破产倒闭。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会计核算呢?这就需要进行假设。假设企业至少在最近的将来确实不会倒闭,并按其经营目标继续经营。只有这样,会计处理才能按照账面价值合理地进行计算,企业债权债务才能得到合理的清偿。因此,继续经营假设是企业会计核算正常进行的前提。三、会计期间假设

在继续经营假设的前提下,企业的经济活动就像长河中的流水一样,川流不息、永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从理论上讲,只有等到企业经营结束后,才能计量经营成果,编制财务报表,向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但是,企业经营者、投资者、债权人等与企业利益有关的外部单位和个人无不希望企业能定期地提供经营情况,进行经营成果的分配。因此,为了满足会计主体的内部和外部有关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财务上就不得不定期结算账目,分期编制财务报表。这样,客观上需要将川流不息的经济长河,人为地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期间,这些相等的期间就称为会计期间(Accounting Period)。

划分会计期间的起止时间并无统一规定,需视各国经济活动情况自行选定。其划分方法一般有三种:第一,历年制。从每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为一个会计期间。我国会计准则规定采用历年制划分会计期间。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也是采用历年制。第二,四月制。从每年4月1日起至次年3月31日止为一个会计期间。第三,七月制。从每年7月1日起至次年6月30日止为一个会计期间。从这三种划分方法可以看出,会计期间一般为12个月。会计期间既然是企业经营“长河”中的一个阶段,那么会计期间的时间长短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经济管理和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可以将一年再按月划分为12个期间,或按季划分成4个期间或按半年划分成两个期间。有了会计期间假设,在会计上产生了本期和非本期之分。有了本期和非本期之分又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以及收入与成本配比的会计原则。因此,会计期间假设是制定会计原则、处理会计事务的必要前提条件。四、货币计量单位和币值不变假设

企业的财产物资内容十分复杂,不仅性质不同,计量单位也不相同,不同计量单位财产物资不能在数量上简单相加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寻找一个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最理想的商品,于是货币计价的假设便产生了。由于应用货币作为会计的统一计量尺度,通过会计分类记录和汇总之后,又可以综合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在相应财务报表的指标之间保持严密的相互钩稽关系。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或全部经济业务只有通过货币计量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最终转换为有助于经济决策与管理需要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以货币计量(Monetary Measurement)充分体现了现代会计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形成一系列会计原则的重要依据。

但是,仅仅假定可以利用货币记录企业的经济活动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假定货币的币值相对稳定。因为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物价水平是不断变化的,货币并不是一个充分稳定的衡量单位,当发生通货膨胀时,货币的购买力就相应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再进行假设,假设该货币自身的价值量保持不变,将其作为一项充分稳定的计量单位进行会计处理。这意味着,即使货币价值有时有些波动,也假定为其上下波动的幅度是微不足道的,不足以影响用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的会计资料。事实上,各国货币的币值不仅不可能是长期相对稳定不变的,而且有时币值上下波动幅度还比较大。因此,币值不变(Monetary Stability)假设只是一种理想的假设。之所以要假设币值不变,原因有两个:第一,在会计处理上,如果不假设币值稳定不变,势必要随币值变动不时地调整账面记录,这不仅会造成账表处理上的混乱,而且也会严重地影响会计资料的可比性和有效性;第二,一国货币价值的高低,通常是反映该国经济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币值不变假设,不仅无法指导会计实践工作,而且也不能建立其他有关的会计准则。第六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及会计计量属性一、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将借贷复式记账法作为会计的核算方法,同时规定了以下八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一)真实性(客观性)原则

真实性或客观性(Objectivity)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会计主体内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真实性或客观性是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客观性原则的含义包括:第一,会计核算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不能弄虚作假;第二,会计人员处理会计业务时,不能带有任何偏好和倾向性,不能按照某些领导人的意志虚构、乱编会计资料和有关数字。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会计数据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势必无法达到会计目标。虚假或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将会导致错误的经济决策。(二)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Relevance)原则主要是指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密切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预测。(三)清晰性原则

会计资料清晰性(Understandability)是指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需要做到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如果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将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削弱会计信息的可信性和有用性。(四)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包含一致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

可比性(Comparability)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会计资料的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一项重要的质量规范。假如企业的会计信息能与其他企业或本企业前后期同类信息相对比,信息的有用性就会大大提高。因此,企业在日常会计处理和编制财务报表时,应当采用大体相同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以便使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有可比性。

一致性(Consistency)是指会计人员在处理相同经济业务时所采用的会计期间、会计基础、会计方法等一经确定之后,就应当保持相对稳定,持续地使用下去,而不要轻易变更,以便对前后衔接的各期财务报表进行相互比较、分析,从中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有助于判断会计实体的经营业绩。

一致性原则,只是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对会计方法、会计原则保持相对稳定,而并非指会计方法永久不变。如果确要变更,则应该采取替代的补救措施,加以说明。说明的内容包括变更的具体内容、变更的理由、变更的累积影响数。如果不能合理地确定累积影响数,应当说明不能确定的理由。(五)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Substance Over Form)原则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当仅仅以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依据。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一些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不吻合的业务或事项。例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租期未满时,从法律形式上讲,所有权并没有转移给承租人,但是从经济实质上讲,与该项固定资产相关的收益和风险已经转移给承租人,承租人实际上也能行使对该项固定资产的控制。因此,承租人应该将其视同自有的固定资产,一并计提折旧和大修理费用。

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体现了对经济实质的尊重,能够保证会计核算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六)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Materiality)原则也叫例外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那些对企业财务报表有较大影响,能影响会计资料使用者据以做出评价和决策的重要会计事项,应严格遵循会计方法,通过既定的会计程序按一贯性原则做出合理的表达并单独列入报表;对于某些经济价值较小,对财务报表准确性影响不大的会计事项,则不必固守严格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不一定要在报表中单独列示,可与其他不重要的会计信息合并列示于会计报表中。(七)稳健性原则

稳健性(Conservatism)原则也叫保守性原则或谨慎性原则。稳健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应持稳健态度,即当某一个会计程序有几种处理方案可供选择时,会计人员应该选择对所有者权益瞬间影响最不乐观的那一个方案,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在财务报表上获得保守性的表达以减少企业的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来说,未来的经济活动存在着风险和不确定性。企业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应该对未来可能取得的收益尽量少估,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尽量多估,以保证企业的真正净收入建立在稳妥的基础之上,减少企业潜在的经营风险。提取坏账准备,采用加速折旧和“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估计存货、短期投资成本等都是稳健性原则的体现。但是,稳健性原则并不能与蓄意隐瞒利润、逃避纳税画上等号。因此,会计制度中规定禁止提取各项不符合规定的秘密准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