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理论前沿与热点问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2 07:46:45

点击下载

作者:王慧敏,孙洁,将莉莉,曹袆遐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理论前沿与热点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理论前沿与热点问题试读:

理论前沿

和热点问题作者:王慧敏,孙洁,将莉莉,曹袆遐排版:梦工厂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2-01ISBN:9787552010992本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理论前沿

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是近10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升级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学术领域,研究内容涉及经济学、文学、美学、管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呈现多学科交叉研究态势,从理论体系完整性构建的角度来看,目前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学科体系。

从研究阶段和重点来看,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兴于21世纪初,大致经历了两个研究阶段:第一阶段是1999年至2010年,以引进国外学术思想、研究概念内涵、政府发展战略及政策为主;第二阶段是2011年至今,围绕建设文化强国目标,以及“十二五”期间城市转型、经济升级等,以应景式研究、专题性研究为重点,学术资料平台建设为支撑,对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概念内涵进行辨析与反思。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团队成立十多年来,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先后出版了《创意产业导论》(2006)、《创意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策动力》(2008)、《创意产业新论》(2009)、《创意改变中国》(2009)等专著;建立了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理论分析体系;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实践,在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转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和发展路径等领域进行了研究探索;并在2013年出版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系列丛书,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创新·集聚·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转型·规划·策略》、《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意开发与利用——理念·模式·案例》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动力机制研究》;2013年经过匿名评审、面试答辩和专家审核三轮竞争,团队成功入选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提升为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学术研究平台。第一篇基础理论研究

本篇由3篇研究报告和论文构成,其中《创意产业的发展理念与内在逻辑研究》指出,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发展观,主要体现在文化和科技的双创发展观、融合发展观、价值创新观和人本发展观的树立,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新发展观的认同和引领。《创意社群与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研究》认为,世界各地蓬勃兴起的创意产业,经过整整10年的发展和实践已经证明,在创意经济的形成过程中也伴随着社会组织的变革和转型,创意经济的大潮不仅创造了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塑造了全新的创意型社会结构,创意产业的活力来自多元化的创意社群,报告通过对创意产业发展演进脉络的系统梳理,研究创意社群在创意产业成长、创意经济发展和创意社会构建中的积极意义,进而分析促进创意社群发展所需的社会生态环境和社会资本。《创意城市的研究范畴综述》指出,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联盟”的设立,创意城市的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而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范式,理论界的学者也对创意城市这一研究范畴颇为关注。该文从创意城市的内涵和外延着手,就创意城市的空间表现形态、创意城市治理的政策框架和指标设计等内容进行了综述。创意产业的发展理念与内在逻辑研究

当今,思维和观念就是一种战略资源,观念能够创造价值,为了获得发展和财富,需要改变战略思路,重塑新观念。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新发展观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没有30年前发展观的改变,没有对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毫无疑问,今天的中国不会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可见,新发展观念能够创造财富和价值,甚至能够成为改变世界发展的力量。21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一种以文化和人的创造力为核心资本的新型产业业态——创意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影响着中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着传统的经营模式,同时也革新着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在某种意义上,创意产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更多地在于对于发展观的改变,而不仅仅在于财富的快速积累。就产业经济发展而言,创意产业对发展观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双创发展观、融合发展观、价值创新观和人本发展观的树立,可以说,发展创意产业的前提是新发展观的认同和引领,否则,创意产业的发展将如昙花一现,不能可持续发展。一、创意产业的双创发展观

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文化也是生产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从21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高度,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首次提出了要解放文化生产力以及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要求。事实上,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双引擎,前者是硬实力产业,后者是软实力产业,真正能发挥巨大能量的是文化因素和科技含量有机融合的综合创意产业。创意产业倡导的是一种“双创”发展观: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两驾马车并驾齐驱。(一)从创新单驱动到“创新+创意”双驱动

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是我们国家长期实施的发展战略,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过程中,实施创新战略,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更是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在实践中,创新战略不仅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深入人心,也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广泛采取的领先战略,在资金上重点投入,在政策上大力扶持,一大批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步入小康,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也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在国内外的发展实践中,在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的同时,也把文化作为新的发展驱动力,实施“创新和创意”的双引擎发展战略,可简称为“双创”战略。如果把科技创新视为硬实力,那文化创意就是软实力,这两种力量是现代经济增长的“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也是我们在经济转型中要充分认识和树立的新发展观,其中要特别重视文化创意软实力的作用。

1.文化也是生产力

所谓文化生产力,是指人们围绕满足人类心理需求,运用文化资源,把人类自身的思想、意志和情感作为文化资源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和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文化生产力就是人的创造力,是人在精神层面通过精神生产而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能力。文化生产力突出表现为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文化传统有效传承的程度。

科技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构成了现代社会层面生产力的两个主要方面,而文化生产力的辐射作用会在日益加强。通常认为社会文明进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第二个阶段是由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发展。第一阶段主要解决的是社会的物质文明,是经济建设。所以在物质文明发展、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当仁不让成为第一生产力。但当社会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后,通常是人均GDP发展到3000美元以后,社会需要的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文化生产力总体上将得到大幅提升。

创意产业的蓬勃兴起既是新发展阶段下文化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释放文化生产力的有效手段。随着经济的发展、温饱问题的解决,人们不仅对文化消费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对物质产品中文化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再仅仅追求商品的实用性,而是更重视产品的外观设计、包装、品牌以及产品所传达的品位、观念、感情、故事等观念价值。人们愈富裕,在休闲活动、娱乐、文化和健康方面的消费模式就愈讲究观念价值。消费者逐渐在搜寻能够赋予个人意义或位置的产品。可以说,当今社会,消费不再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手段,而是已经逐渐成为某种文化宣言,一种能够表达个人价值观的方法。小到一个背包,大到一辆汽车,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无不是影响消费者做出选择的重要内容。因此,将文化融入传统产业,即在设计创意、题材构思、选题策划、生产工艺、销售模式等环节突出文化的引导和增值作用,不仅可以极大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而且可以通过各种各样蕴含文化元素——特别是创新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的产品消费,把文化力转变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动力。

2.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提升综合竞争力

文化与科技的作用是相同的。我们说科技是生产力,科技对每个产业的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样,文化成为一种生产力也能够推动各个产业的发展。如同科技生产力的释放绝不局限于科技领域一样,文化生产力的释放也应该与各个产业的发展相结合。科技的作用在于改变产品与服务的功能结构,为消费者提供新的更高的使用价值,或改变生产工艺以降低消耗和提高效率。而文化创意为产品和服务注入新的文化要素,如观念、感情和品味等因素,为消费者提供与众不同的新体验,从而提高产品与服务的观念价值。实际上,科学技术是求真,而文化艺术的核心是求善和求美。在产业发展中科技和文化的完美结合才能创造出真善美的产品。这种产品与市场紧密结合才能做大、做强产业,并促进真善美的传播,促进文化、科技、经济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并举是“软硬兼施”的双创发展观,可以提升产业和区域的综合竞争力。硬实力和软实力是互补的,每个国家都需要两种实力,二者形成合力,可以相得益彰,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由于科技创新的研发周期较长,并且价值传递的时间风险较大,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创意产业是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战略,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跨越式“蛙跳”(leap-frog),创意产业是具有优势的产业部门。因此,我们在发展中要重视和提升对文化创意的认识,在推进科技创新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把文化创意发展战略纳入国家创新战略的体系,推进文化创意成果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和创新,为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文化推动力。(二)文化创意引领产业发展

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在功能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得到普遍认同的是科技创新侧重于硬实力提升,文化创意重点在于软实力构建。以软实力引领发展,硬实力提供基础支撑是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1.文化创意是软实力

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来自美国学者,199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S.奈教授最早提出“软实力”,他在《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在我国,我们谈的“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无形要素。

文化软实力成为一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文化创意是软实力的一部分。一个国家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特别是软实力的提升,文化创意所形成的价值认同和新观念具有感召力,辐射力和渗透力,利用相应的产品载体向市场扩张和推广,能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比如,韩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就是通过文化创意制造了“韩流”,通过“哈韩”一族的消费和购买,韩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迅速提高,使其较早地从危机转入复苏。同样,美国的软实力也是利用文化创意的发展形成的,在全球扩张中,美国用好莱坞电影,用可口可乐和麦当劳等美国文化影响世界各国年轻一代的价值观。

2.文化创意引领产业发展

在文化资源上,中国是世界上最有优势的国家,但我们的文化资源中很大一部分没有转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资本;在经济发展中,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中国制造成为“汗水工业”,有人形象地说目前我国的产业状况是“人家吃肉,我们啃骨,人家吃米,我们吃糠”,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不仅必要,而且迫切,创新和创造是必由之路,而文化创意是中国实现创造转型的引领性力量。

所谓文化创意引领产业发展,通俗地说就是培育中国产业发展的“头脑”,即中枢神经系统,用文化创意去设计自己的品牌,开发自己的市场,从而指挥产业“躯体”,在全球范围内组织产业资源的配置和产品的生产制造。这里非常重要的是要开发中国特有的文化资源,赋予其文化认同和共鸣,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核心价值和概念,同时,要充分发挥广大民众的个人创造力,鼓励参与文化创意的积极性。

文化创意引领是我国产业发展新战略选择,一方面我国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挖掘不尽的文化金矿,有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具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产业资源;另一方面,文化创意引领的产业体系具有低消耗、高附加值等特点,不仅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转型。(三)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

如果把文化创意比喻为指挥产业发展的“头脑”,那科技创新就是维护产业发展的“能量”和“营养”,用专业术语来讲,文化创意为产业提供“效用”,即决定做什么,而科技创新则为产业提供“效率”,即如何来做。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价值实现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1.科技创新开辟产业新形态

瞩目当代世界,高新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已造就了众多新奇的文化形态,为传统的文化地图开拓了大片生疏的领土,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迈向更高的境界,通达更远的边疆。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的形成、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深深打上了高科技的烙印。电脑、网络、数码、光导、激光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新型文化业态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一方面高新技术大大拓展了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如多媒体演艺业,旅游山水实景演艺等都借助了技术手段,成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一种崭新的文化艺术形式。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为例,其得到高度评价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高科技的创新运用和表达;另一方面,随着数字信息技术与文化融合的加快,科技创新也催生了一些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产业业态,如网络文化、在线娱乐、数字电影、移动电视、网络信息内容服务、网络游戏服务、动漫、流动多媒体、影音、网络出版等。与此同时,一些新的职业也应运而生,如“网络歌手”、“驻网诗人”、“短信作家”等。

可见,在创意经济时代,科学与艺术(人文)在新的高度、新的境界第二次握手。正如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所说:“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将在山顶重逢。”

2.科技创新拓展市场新渠道

管理学家德鲁克曾讲过一句名言:“好的公司满足需求,伟大的公司创造市场。”科技创新为文化创意产业拓展市场提供了新的渠道,为文化创意创造全新的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互联网时代,经济全球化浪潮与IT科技产业紧密结合,市场的时空疆域被打破,“世界是平的”,网络技术建立了一个让创意直接与消费者对话并实现交换的广阔平台,为无限的创意打通了市场终端,使得创意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迅速走向市场,这对于以个体创造力为主的小型创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尤显重要。“阿里巴巴”创造了一个电子商务的奇迹,它的成长经历和成功经验表明,在马云创造的商业运营模式之外,网络技术是其核心支持系统。同样,“盛大网络”的传奇崛起,除了诱人的游戏内容,互联网技术也是“头号功臣”。

由网络技术所形成的网络文化,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网民的数量以每年20%以上速度增长,2006年年底,中国约有6亿人是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占总人口的46%,其中,网民1.37亿,手机用户4.6亿;在2007年春节的7天长假中,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152亿条,平均每个手机用户的短信发送量超过33条。由科技发展所形成的如此庞大的市场,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市场价值的坚强后盾。二、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观

创意产业是在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并蓬勃兴起的新型产业。理解创意产业,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产业的层面上,创意产业的发展意义已经远远超越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业态的产业层面,而在于其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对经济运行系统的创新,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对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作为一种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创意产业要求我们树立融合发展观,改变原来行业分割、部门分割的“条块”产业发展观,建立全新的融合型产业发展体系。(一)从有边界产业到无边界产业

在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中,产业是指提供同类产品和服务企业的集合体,产业间具有不同的行业界限,如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经营内容不同,分属不同的部门;各个产业内部又细分为不同的亚类,如服务业中分为商业、旅游业、信息业等,为便于管理,行业和部门不断细化和专业化,产业边界被人为地设定。这一发展思路从理论上可追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在这部经典著作中,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分工的理论,此后,分工即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模式。主流理论对产业发展的解释和推动主要是循着分工的思路,以分工的效率、分工的合理为主轴建立管理的事理分析和制度安排。

然而,21世纪的今天,在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业结构的柔化、产业关联的错综、产业布局的集聚、产业间的融合、产业要素跨区域的一体化、产业价值网络的全球化,等等,新型的产业发展形态不断涌现,使得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范围超过任何时候,产业发展的速度和结构升级的周期大大加快,产业系统的复杂程度比任何时候都高,产业发展从分工走向融合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原有适应产业界限分明的分工理论已经无法解释这些新的现象,比如,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等新型产业业态很难在产业分类中找到适合的归属,实践中,产业发展正从有边界走向无边界,创意产业是典型的无边界产业,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产业分工发展观适应新发展。

1.无边界产业的兴起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一些以智力、网络、符号象征等无形要素为主要驱动要素的产业,其边界呈现趋于无穷的新特征,我们把这些新业态产业称之为无边界产业。

无边界产业有三方面的特征:

一是与相关产业的融合。通过科学技术的嫁接,无边界产业深深地融入相关产业,并不断衍生出新产业,产业间的界限非常模糊,很难划分其边界,在传统的产业分类体系中无法“对号入座”;

二是软要素构成无边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传统产业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收益递减不同,无边界产业呈现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收益递增的新经济规律;

三是产业边界的动态变化。无边界产业由消费直接驱动,其产业资源、产业要素、产业运营是围绕不断变化的需求动态组合,消费需求的多元和变化导致这些新型产业边界的不确定性。

2.创意产业是无边界产业(1)创意产业可以实现无边界渗透

首先,新型创意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在互动中实现渗透。网上书店对传统图书销售渠道的渗透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随着网络的兴起和迅猛发展,网络书店已经成为人们日常进行图书消费的一个重要渠道。网络书店以第一时间为消费者提供了数量众多的图书内容介绍,为读者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界面,可以大大节省人们购书的时间和步骤,因而降低了图书的销售成本,同时给予读者更大的实惠。但是,网络书店无法给予读者穿梭于书架之间的感受,无法让读者拥有翻阅新书的气息和感觉,也无法让读者体验在书店里信步闲逛、随手翻书的休闲和适意。因此,网络书店与传统的门市书店互为补充、互相渗透、互动共生。线上、线下、虚拟、物理界线已经非常模糊,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共同促进图书销售业的发展。

其次,创意产业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渗透。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传统的各个文化部门之间的界线被逐渐打破,导致了各部门之间更多的渗透和融合,传统厂商观念中的“有明确范围的竞争”也被一个纵横相交的更加广泛的概念所替代。这些相关活动的协调,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例如,在数字技术融合的基础上,创意产业的服务内容与应用的业务融合不断涌现出来。报纸、电视、音乐、杂志、体育及所有其他娱乐形式都使用同样的混合多媒体形式进入互联网。在数字融合基础上实现的传媒娱乐业各个产业之间的融合,突破了产业分工的限制,使电信、媒体和信息技术部门得以寻求交叉产品、交叉平台以及收益共享的交叉部门,从而导致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合理配置。同时,它也给企业界的经营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商机。(2)创意产业可以实现无边界融合

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产品为主体,如设计创意、题材构思、选题策划、导演形式、生产工艺、标准以及销售模式等,但它自身的价值实现却更多是以相关产业的产品为基础,如工业品,甚至也包括农业品。处于价值链上游的创意产业能够在传统产业内实现无边界融合。发展创意产业的意义,不只是追求文化创意生产力本身,而是追求创意成果在各个行业、各个产业、各个领域的创意生产和运用,这是提升传统产业的能级和附加值的有效途径。(3)创意产业可以实现无边界辐射

这是由创意产业的文化底蕴所具有的辐射性来决定的。在知识经济社会,产品竞争的实质是通过产品所倡导或体现的文化来影响或迎合公众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从而使公众来接受某种产品。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商品的文化内涵、文化附加值与文化特色来增加商品的竞争力,其中包括商品的构思、设计、造型、款式、装潢、包装、商标、广告等。一个产品能否为消费者所接受,很重要的一点是,消费者是否和你有文化上的认同。无论是“韩流”还是“日流”,是“港台风”还是“欧陆风”,在它们知名的产品背后,都有一定特色的文化积淀。优秀产品的意义早已超出产品本身,它所蕴含的文化因素使产品的消费变成了一种文化消费,而文化与生俱来的辐射力使产品的市场辐射力得到空前增强。创意产业的魅力在于能够通过文化影响力实现无边界辐射。(二)从单一部门管理到跨部门协调

条块分割是工业经济下专业化分工和大规模生产的产物,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随着产业融合的出现,新型产业的迅速崛起,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发展。2002年笔者曾撰文专门研究了现代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1],即产业集群化、产业融合化,产业生态化,指出要打破部门间的条块分割,适应新产业业态的成长。以创意产业为代表的新产业业态,越界(Cross-over)发展是基本特征,单一部门的管理体制已经难以适应这样一种涉及多部门的综合性产业,因此,从推进发展的角度,我们要转变观念,建立跨部门的融合型的产业协调机制。

1.创意产业需要多部门融合推进

创意产业是科技、文化、产业、市场的有机结合体,不仅需要文化部门、经济部门的融合发展,还需要科技部门、知识产权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还要市场管理部门的配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创意产业的综合性对政府现有的政策和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打破部门界限,实现跨部门融合发展是推进创意产业发展的现实课题,各级政府部门要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转变职能,增强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

创意产业,是融合了商业、文化与制度的跨行业、超意识形态、多价值链的新经济系统;创意产业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是文化、技术、艺术多产业相融合的智力密集型产业。跨界融合的观念要求我们挑战传统,打破不同产业之间的条块分割,通过越界,形成资源的整合和业态的融合。思维模式转变了,政府和企业就能在转型中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寻找到新的增长点,通过高渗透性、高增值性和高融合性的作用,产生高度个性化的新产品、新服务、新科技和新的商业模式,从而加速文化创意对第二、第三产业融合,让创意的核心要素运用到周边产业中去,从而提升周边产业的产出价值,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2.跨部门综合协调机制的建立

发展创意产业的过程,也是机制体制创新的过程,在创意产业与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下,产业新体系和新产业形态不断呈现,产业边界出现相应的收缩或消失,如电信,传媒、娱乐、消费电子等早已模糊了彼此间的产业界限。在这个过程中,各类社会资源不断被整合,发生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内新创意消费品日新月异,如短信、IPTV、VoIP、移动电视、手机游戏、数字家庭等,在实践中,创意产品和创意企业通常是由产业交叉和融合产生的“新生事物”,具有较强的边缘特征,我们很难将其归入某个现成的政府管理部门,这对政府职能的发挥形成了挑战,因此,在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也将催生政府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建立高层协调机制和跨部门的联席制度是目前国内外普遍采取的创新做法。如英国1998年提出发展创意产业战略时,时任首相布莱尔亲自担任“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主席,香港是由时任特首董建华担任创意产业推进的总负责人,又如北京,时任市委书记刘淇担任“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组长,时任市长王岐山出任常务副组长。(三)从实践发展到逻辑创新

创意产业是产业在实践中创新发展所形成的新业态,它是一个与个人创造力和知识产权密切相关的概念,它的发展已经超越一般文化产业的含义,不仅注重文化的经济化,更注重产业的文化化,更多地强调文化产业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和渗透,从实践发展到逻辑创新,创意产业重塑了一个新发展模式。

1.创意产业超越文化产业

从创意产业缘起的背景来看,它是一种与文化紧密联系、自上而下的发展策略,是政府促进本地经济、文化、社会进步甚或成为国家优势的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部门成为早期创意产业的主要内容,英国对创意产业的定义也成为之后各个国家和地区确立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标杆。文化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和创意产业被视为性质相同的产业。创意产业脱胎于文化产业,又超越文化产业。在各国不同的定义和范畴界定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创意产业有三项共通的核心构成元素:(1)以创意为产品内容;(2)利用符号意义创造产品价值;(3)知识产权成为企业的重要资产,并受法律保护。

综观各国对创意产业的分类,我们可以发现,它的范围是广泛而复杂的。这些被包含在其中的产业,除了因应新科技而诞生的产业外,多数产业并不是最近才无中生有地被创造的,而是早已存在的,因此创意产业并非单指某一种产业,而是指一群在社会与文化发展的贡献上特性相符,具有相同的经济发展与就业机会的潜力,并受到政府的额外重视而被划分出来的产业类别。它不仅包容了“以物质资本、经济资本为运转方式”的传统产业,还拓展了“以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为运营方式”的新产业内涵。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其意义不在于对其所涉及的产业内容进行重新分类统计,而在于强调在新的全球经济、技术与文化背景下,创意产业作为独立的产业形成及其对整个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2];在于强调在新的发展格局下,对经济增长新核心要素的把握,以及对新的产业结构通道的建构;更在于强调在创意经济时代对思维方式的转换,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

2.创意产业的创新逻辑

对创意产业的认识不能囿于传统产业的思维逻辑,应该在技术进步、产业融合、消费转型的大背景下审视创意产业的内涵和本质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创意产业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是对传统的产业发展逻辑的颠覆。从产业驱动要素、产业链形态、产业组织结构到产业导向、产业效益和产业目标,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都有显著区别。创意产业强调文化、人力等软要素的作用,强调产业资源的反复和集约使用、强调产业的消费导向、强调产业组织的灵活和产业目标的多元化[3]。

可见,创意产业强调用一种新的理念,激发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这种创新思维注入传统的农业,就是创意农业;注入建筑业和环境规划,就是建筑设计,涉及建筑、景观、室内装潢、小区规划、会展、工业园区、城市环境、现代商业街区、商业中心、海陆交通、桥梁工程和市政工程设计等内容;注入旅游业就是创意旅游,其发展思路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以旅游活动和旅游吸引物为核心,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主动与一产、二产等产业融合,构建跨越各个产业部门的多层次旅游产业链,促进区域整体功能提升与转型,如此等等。创意产业的融合性,就是把技术、文化、产品和市场融为一体,既有利于产业的延伸,又大大拓展产业的发展空间。三、创意产业的价值创新观

2007年厉无畏曾在《文汇报》撰文[4],提出创意产业是实现蓝海战略的重要手段,蓝海的基石是价值创新,而创意产业强调的也是用全新的思维逻辑方式融入现有产业实现价值创新,价值创新构成了创意产业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财富创造观的根本改变。这种改变体现在一个全新的价值创造思维:从产品创新转向价值创新;从创造功能价值转向挖掘观念价值;以及跳出红海,用创意产业开启蓝海战略。(一)从产品创新到价值创新

价值创新是“淘金”,产品创新是“炼银”,从产品创新转向价值创新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思维。

2005年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钱·金教授和勒妮·莫博涅教授出版了《蓝海战略》一书,在全球畅销,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蓝海战略”要求企业把视线从供方转向需方,从关注和比超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转向为买方提供新的(现有产业未提供的)价值元素,并剔除和减少某些旧的价值元素,从而摆脱血腥竞争的市场——“红海”,开创一片新的市场空间——“蓝海”,以较低成本为买方提供价值上的突破。金教授和莫博涅教授指出“蓝海战略”的基石是价值创新,并尽可能降低成本。

蓝海的开创并不一定要在完全未知的产业中探寻商机,相反可以在红海中开辟出一片蓝色的领域,关键是要转变思路,从产业创新转向价值创新,那么,在已知和未知的市场空间中都可以开创蓝海。据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对一百多家新业务项目的研究发现,项目中有86%是在红海产业,只有14%是蓝海项目,但蓝海项目最后为企业贡献了61%的利润,可见,蓝海战略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本原起点和实践之路,其核心就是价值创新,其关键就是看给买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怎样前所未有的价值。

如何向消费者提供新的价值元素呢?当前蓬勃兴起的创意产业,向各种产业的渗透,与之相融合,将为消费者提供新的价值元素,可以说创意产业是实现蓝海战略的一种手段。(二)从功能价值到观念价值

价值是与需求联系的,需求是推动价值形成的原动力。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被消费者认可实现销售后便实现了价值—商品的市场价值,同时转化为企业收益。为此,我们先要研究对消费者而言,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构成。从消费者的角度看,产品价值系统由功能价值(function value)和观念价值(concept value)两个部分构成。功能价值是消费者为满足自己基本需要时愿意给商品物理属性支付的价格部分。它由科技创造而成,是商品的物质基础。观念价值是指人们在消费商品物理属性的同时,因商品内在的文化属性、象征意义以及个人因消费商品所带来的感受和体验等方面的差异而愿意多支付的价格部分。观念价值是商品中包含的能与一些社会群体的精神追求或文化崇尚,产生“共鸣”的无形附加物,譬如品位、意味、风尚、情趣等。观念价值是主观的、可以体会和感受的无形附加物,因文化创意渗透而生,是附加的文化观念。比如企业用同样皮料做的同样式样的两个皮包,一个钉上LV的品牌,另一个是普通的牌子,市场价格会相差十几倍。因为LV的创业有一个传奇故事:一个普通皮匠被路易十三看中,该品牌曾为皇室服务,选料和质量上乘,以奢华闻名。使用LV的皮包象征高贵,显示富有,满足了消费者的某种心理需求,从而有较高的观念价值。

从消费者看来,创意产业创造了观念价值,即主要通过新的创意去改善产品的观念价值,从而占领市场和获得利润。与传统产业以产品为导向的价值创造机制不同,创意产业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顾客是价值创造的出发点和归属点,通过满足顾客的观念需求、文化需求,实现价值创新。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产品价值增值和消费者认可程度提高的基本趋势是沿着从功能价值到观念价值的路径展开。这是因为一方面技术扩散迅速,产品趋于同质化,并导致已知市场的饱和,对消费者而言,以功能价值为基础的基本需求已得到满足。而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了,物质产品日益丰富,人们的需求更倾向于精神和文化方面。于是生产者将大量的故事内容、符号与象征元素(如品牌等)运用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让产品成为文化意义的承载者,也就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观念价值。

从功能价值的满足,到观念价值的追求,是创意产业玩转“需求魔方”的有效手段,创意为产品和服务注入新的文化信息要素,提供了新的价值元素,促进了新的需求,从而开辟了新的市场,也即驶向了“蓝海”。如图1所示,观念价值的放大拓展了需求空间,创造了一片新的市场蓝海。图1 创意产业价值创造机制示意图(三)从血拼“红海”到遨游“蓝海”

长期以来,竞争和竞争优势一直是企业战略管理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在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企业选择的战略或是“差异化”或是“成本领先”,目的是打败竞争对手,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如今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技术扩散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同质产品充斥市场,竞争变得白热化。由于企业所拼抢的市场仍停留在已知的市场空间里,低价血拼的结果是利润空间日益狭小,市场日益萎缩而竞争愈发激烈。这种血腥竞争的市场便是所谓的“红海”,一旦某个产业中众多企业面临瓜分市场份额、在竞争中相互比照时,这个产业就已经成为红海。

创意产业之所以能成为开启蓝海战略的钥匙,不仅在于其能为消费者创造观念价值,还在于它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广泛的融合性,即它能与各行各业相互融合、渗透。这种融合性就把技术、文化、制造和服务融为一体,既有利于产业的延伸,又大大地拓展了城市产业的发展空间。

一方面,新型创意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在互动中渗透。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化催生的新型创意产业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一生命力不仅表现在它的高度成长,而且表现为对传统文化产业的高度渗透和融合。“梦幻时空之旅”便是一例,如今的电影大片、动漫产业都有赖于信息技术产业的支持。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各个文化部门之间的界线被逐渐打破,导致了各部门之间更多的渗透和融合,并使与买卖双方密切相关的市场区域概念已转变为市场空间概念,从而有助于开创“蓝海”。

另一方面,创意产业是个巨大的产业群,创意成果往往可成为其他产业的要素投入,从而向消费者提供新的价值元素。如米老鼠、芭比娃娃、哈利波特、流氓兔、哈罗凯蒂等都是创意产业的成果,形成品牌后被广泛渗透到玩具、文具、服装、服饰、箱包、食品等行业,大大提高了这些产业的附加值。音乐也可以录入芯片,融合到某些商品中提高它们的价值。而创意策划几乎有助于一切传统产业去开创蓝海,并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不管是产品创新还是价值创新,不管是科技创新还是商业模式创新,只要企业以开放的思维去关注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相信他们就能从创意产业发展的成果中找到开启自身的“蓝海战略”的钥匙。四、创意产业的人本发展观

目标的多元化是创意产业区别于传统产业单一经济目标的显著特征,创意产业把资源的开发重点从客体资源转向主体资源,即发挥个人创造力,这一转变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将创造力视为最高端的宝贵资源,或是把新思想转变成可出售的产品和服务,而在于其所倡导的发展理念,释放人的潜力,通过自我价值实现,使人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创意产业所诠释的是一种人本发展观:不仅改变了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也造就了工作与娱乐有机融合的新型生活方式。(一)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

增长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只有倡导一种旨在促进“全社会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丰裕才具有真正的社会价值和属人的意义。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是观念上的转变,“创意经济时代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于,它不仅能够带来经济增长和繁荣,更能使人类的整体潜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5]。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主要指由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更广泛、更深刻,特别是指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它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变化,而且包括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因素,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经济发展包含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不一定包含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而且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成果的共享性[6]。经济增长从产出的角度,侧重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扩大,若不科学地一味追求高增长,甚至以自然生态的破坏为代价,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而当经济的增长缺乏人文关怀的时候,也就陷入单纯增长的误区,失去了经济增长的本来目的。

2.创意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人的发展

按照英国对创意产业的界定,所谓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本是个人创造力,个人的才能和技巧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能够形成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书写创造财富积累的神奇童话,更为重要的是,在这同时,人人都有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社会个体的创造力被激发,这是一股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强大力量,也是改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潜力,在近期,这更是充分发挥中国老百姓的创造才能,有效提升普通百姓生活品质的战略性产业。

值得关注的是,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给普通民众提供参与和自身发展的条件与机会,厉无畏曾经为此专门写过一篇短文章,题目就是“创意不是大师的专利”[7],三个臭皮匠也能抵个诸葛亮,在高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互联网能够为每个有创造力的个体提供便捷的传播渠道,使个人才能的创造和成果能够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财富,甚至是社会的就业岗位,不仅如此,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其社会价值都能得到市场认同,自身也会得到发展和提升。

就创意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本身来看,创意创造的是愉悦精神的产品,在提升生活质量的同时,能够给人带来快乐幸福感,在物质相对丰富的社会中,精神需求日益增加,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迅速开辟新的市场,产生经济效益,关键是创意产品的精神享受功能为人类提供了一种能够获得精神和物质双重“红利”的快乐发展模式。

促进人的自身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基于创意产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创造快乐的功能,我们可以认为创意产业是人类回归幸福的一种经济产业业态。经历了工业化追求标准和效率的机械式工作和生活之后,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正成为新的趋势,经济学家也都在探索和研究,如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心理学教授卡尔曼和经济学家联手正致力于“国民幸福总值”的研究;著名制度经济学家青木昌彦教授提出了强调文化因素的国民生活快乐指数GNC(Gross National Cool)的概念;一些国家和组织也提出了“幸福指数”的概念,如联合国设立了人类发展指标(HDI);美国的世界价值研究机构开始了“幸福指数”研究,英国新经济学基金会组织则创设了考虑了社会、环境成本和自然资本的“国内发展指数”(Measure of Domestic Progress,MDP),在日本,人们提出了GNC,即国民幸福总值,日本近10年的发展模式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GNC正在事实上取代GDP,成为日本经济运行的重要衡量指标。日本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企业,已经是一些着重开拓个人体验的商业领域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在传统的GDP增长指标之外,正在事实上改善日本人的福利状况。用“国民幸福指数”取代“国内生产总值”是一种发展趋势,实际上也是发展观的一种转变:人的发展是第一位的,经济增长是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二)从客体资源到主体资源

资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可以大致分为主体和客体两大类,主体资源是指人类自身积累的无形知识和财富,包括人本身的创造力资源,以及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一些非物质成就,如文化遗产、精神思想和技术成果等;客体资源是指由自然界赋予的有形物质资源,如矿藏、土地等,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后的一些物质载体资源,如厂房、耕地、能源等。一般来说,传统产业所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大都属于客体资源,而创意产业的思维是注重开发主体资源,通过创意把无形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资本,这种再生资本具有低消耗、高附加值等多种特点。从客体资源的开发转向主体资源的开发也需要我们转变理念,强化对无形资源的认识,提高我们对主体资源的利用意识,释放人类自身无穷的创新创意潜能。

1.无形资源可以转化为发展资本

将资源转化为发展的资本,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也是一种创新发展观[8]。

首先我们要确立新资源观,认识到看不到摸不着的无形资源也能够成为发展的资本,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比如一些具有历史积淀的物质载体、一则神奇的民间传说、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元素等均可纳入资源的范畴,可以加以开发和利用,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有用的资源。在创意产业的实践中,小说《哈利·波特》是经典案例,据一项粗略的统计,由《哈利·波特》带动的相关产业,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2000亿美元。普通小说也能支撑起一个巨大的产业群,可见,只要拓展资源观,充分挖掘人类的智慧宝库,将会发现无数的金矿。

其次,我们要有新的资本观。物质经济时代,资本构成中硬性资本占据主体地位,拥有土地、厂房、资金就能取得竞争优势;创意经济时代,软性资本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主导要素,比如品牌就是一种高附加值的软资本,拥有品牌就能占有市场,获得超过土地、厂房、劳动力等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利润。事实上,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即凡是能够用来生产利润的价值都是资本[9]。人们对资本的认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环境下,资本的构成主要局限于劳力、资金和土地这三种类型的资本形式;在工业经济社会中,资本扩大为五类,学者称之为5M,即人力(Manpower)、金钱(Money)、原材料(Materials)、机器设备(Machines)和产销方法或技术(Methods);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社会资本、信息资本、文化资本和思想资本等都可以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特别是一些新兴产业的核心推动要素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甚至脱离了传统的实物资本,或有形资本,无形资本的价值形态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资本形态,创意产业的核心资本主要是知识和智慧,而非传统意义上劳动力与原材料。

2.资源开发从客体转向主体是大势所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本的形态也在不断演进和丰富,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客体转向主体是大势所趋。客体资源是有限的,而主体资源是无限的,韩国曾提出“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口号,从发展观的角度看,主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符合低污染、高产出的科学发展观。(1)创意资本可以无限反复使用

创意资本可以无限反复使用,即一次投资,多次收益。创意产品的内容价值可以供人们多次消费,反复享用,并不会因为千千万万人观赏之后而磨损。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雨果的《悲惨世界》至今长盛不衰,中国古代的《红楼梦》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动人故事,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影响其文化内容的使用,通过现代化手段,这些美丽的小说可以制作成歌剧、芭蕾舞、连环画、地方剧等,还可拍成电影、灌制唱片,甚至改编成动漫片,放大其经济价值。如《花木兰》是中国的古代故事,美国把它制作成为动画片《花木兰》,受到市场的青睐,非常的畅销,取得了可观的效益。(2)创意资本能够带来的群聚效应

创意资本能够带来的群聚效应,即一次投资,多处收益。以电影为例,获得观众认可之后,将会在DVD、录像带、电视转播、纪念品、服饰等方面源源不断地产生利润。在动漫画产业,本体产品与衍生产品的比例可以达到1∶3到1∶5,也就是说,投资1美元的创意产品,其衍生产品可以带来3—5美元的回报收益。以迪斯尼经营的动漫为例,它有主题公园、动漫消费品和媒体产品,迪斯尼特有的动漫形象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消费领域:如图书、文具、食品、服装、玩具等,任何消费品印上一个可爱的米老鼠标志,价格比同类产品要大大提高。数据显示,影视音工作室的创意产品也可能产生4倍左右的衍生品收入。如果有50万—60万美元的产品价值,就能够带来200万美元的衍生产品。(3)创意资本能够迅速产生规模利润

创意产业所包含的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工艺品、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游戏与网络有游戏,以及动漫、DV、FLASH、短信、手机视频等,无不强烈地依凭新的创意,新的设计,同时,其产品的传播更强力地依靠高科技,特点是可以非常迅速地在整个经济体中进行传播,蔓延整个市场,形成新的消费浪潮,这种大规模和大范围的传播使得投资回报率会非常高,容易在短期积累大量财富。(三)从辛勤工作到快乐工作

在创意产业的发展中,无法回避和忽视是“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的崛起,他们是一群具有新观念、生活处世方式与众不同的“新新人类”,他们敢于创新和冒险的精神正影响着年轻一代,他们富有创意的工作和活动构成了城市中最具活力的靓丽风景,随着这类人群规模的扩大,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将会发生新的改变。从辛勤工作到快乐工作是创意一族的生活态度,这也是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带来的工作观念上的新趋势。

1.创意阶层的生活态度

2002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创意阶层的兴起》(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Basic Books,2002),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3T理论——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宽容(tolerance),指出21世纪是称为创意阶层的世纪。所谓创意阶层是指所有需要创意的职业中从业者的总称,包括科学家和工程师、诗人、艺术家、设计师、卫生及法律从业者、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等,这些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取向会左右未来城市和社区的发展方向。与劳动阶层和服务阶层相比,创意阶层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态度和共同的价值观。佛罗里达做了如下概括:

尊重个性。在劳动者阶层和服务业阶层中,按工作计划不加思考的进行工作的人居多,而创意阶层更加自主灵活,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进行各种新的尝试。

崇尚自由。创意阶层喜欢开放与多样的城市社会环境,钟情那些更具包容性和多元化的城市作为自己生活、工作的地方。

价值实现优先。创意阶层在选择工作时,特别重视工作意义,工作的灵活性与安定性,同事的尊重,技术要求,从所从事的职业中寻找个人价值认同,工资报酬不是第一位的。

喜欢运动。创意阶层在业余文化生活方面,更喜欢参与型的体育运动,比如像自行车、攀岩、潜水、滑雪等运动。

2.工作就是生活

将工作和生活合二为一,在工作中寻求和体验生活的乐趣,从辛勤工作到快乐工作是创意一族的价值取向,工作娱乐化,同时在娱乐中享受工作,这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生活方式。

一是工作娱乐化,通过把生活元素融入工作,工作也就成为一种新生活。迈克尔·沃尔夫在《娱乐经济》一书中认为:人类即将进入娱乐经济时代,“娱乐因素”将成为产品与服务竞争的关键,消费者不管购买什么,都在其中寻求“娱乐”的成分。这一趋势不仅为创意产业的勃兴和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也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深深融入创意阶层的工作,改变了传统的工作与生活的割裂状态,把工作变成娱乐成为创意阶层的新追求。为适应这些新变化,许多创意企业也竭力在工作环境中营造轻松娱乐的生活化环境,如著名的Google公司,为员工的办公室犹如玩具店的设计,充满了家居氛围,公司甚至允许员工工作时间打篮球,逗宠物,这在传统的企业是不可想像的。又如世界知名的快餐连锁品牌麦当劳,声称“我们不属于餐饮业,我们是娱乐业”,他们用玩具、儿歌以及各种游戏创造了快餐店里的娱乐文化,资料显示,麦当劳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发送者。

二是生活娱乐化,工作是为了更好地体验娱乐。娱乐消费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消费品,有数据显示,高收入创意工作者用于文化、休闲方面的费用支出几乎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费用持平,这个比例还正在不断升高。创造创意是为了享受创意,消费创意,这也正成为一种生活潮流,即创意产业从业者是创意产品的消费主体,创意不仅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当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时,快乐指数也是最高之时,这样的生活方式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以此来改变传统的工作和生活,相信被动的辛勤工作将会成为主动的快乐工作,人们只要工作着就会快乐着。本文由王慧敏撰写,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学科2007年课题报告,部分内容刊载于《创意产业新论》(2008,东方出版中心)和《创意改变中国》(2009,新华出版社)[1] 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2).[2] 荣跃明.超越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本质与特征[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5).[3] 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一种发展模式的创新[N].文汇报,2007-3-12.[4] 厉无畏.创意产业——开启蓝海战略的钥匙[N].文汇报,2007-9-3.[5] (美)弗罗里达.创意经济[M].方海萍,魏清江,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 周叔莲,刘戒骄.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N].光明日报,2007-12-11.[7] 厉无畏.创意不是大师的专利[N].文汇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