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笑,我是正经哲学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15 20:36:50

点击下载

作者:(日)富增章成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别笑,我是正经哲学书

别笑,我是正经哲学书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别笑,我是正经哲学书作者:(日)富增章成设计:李洪达排版:李洪达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9-01ISBN:9787201135953本书由北京紫图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前言 |哲学,人生的最佳解答!“哲学这玩意儿毫无用处!”“哲学这东西不知所云!”“哲学只不过是在玩文字游戏!”

没错,这正是哲学常受批判之处。但人们也会在某个瞬间,被这看似与日常生活无关的哲学吸引,例如诸事不顺时、人生失意时,或是迷失自我而感到不安的时候……“不,我没问题。像那种时候,只要喝喝酒、追追剧、听听音乐,再找朋友吐一下苦水就万事OK啦!”

这确实也是一种方法。但我们都知道:人生没那么简单,遇事只要“解闷散心”就能解决。光是改变心情,并非根本解决之道,有时还会因为意识到终究无解而彻底灰心。既然知道无法解决,许多人就会想:那我不如来学哲学吧!

说起来简单,但哲学门槛却高不可攀,明明读了各种入门书,但几乎每一本都会让人内心嘀咕:“这哪里算入门啊!”因此,这本书里,我把复杂的哲学思想解释得极其简单易懂,依历史沿革,选出六十位伟大思想家,以每位四页的篇幅解说。

首先,我尽可能地把各位哲学家所提倡的学说一一拆解、咀嚼后再介绍给读者。话虽如此,但哲学毕竟是哲学,不甚了解之处也是有的,所以,有时你或许会觉得读来无聊又疲倦。遇到这种情况,不妨欣赏一下书中插图,放松身心。

接着是“练习思考”,形式是从哲学家的思想来看问题本身,会有怎样的思考方式?到了“提示”,便能了解本文与问题之间的联结。最后可再重新阅读一遍,完整思考。在“解答解说”里,你会发现若从该哲学家的思想出发,文章的内容错在哪里。通过问题和解说,更能清楚了解其思想内涵!

本书随处可见内容之矛盾,不过,毋庸担心。例如,某页写着“要压抑欲望”,别处却又提出“应追求快乐”这样完全相反的主张;声称“神是存在的”,随即却说“上帝已死”。此外,先证明了“有死后的世界”,怎么一下子又推翻这个论点,说“死了,一切就都灰飞烟灭”。上述矛盾,不一而足。

其实,这并非哲学家们任意玩弄理论,而是因为随着历史演变,思想也一直在变迁。我们以回溯的眼光来整理这些论点,所以才产生了前后矛盾的现象。好比过去穿和服,现在则穿洋装,同样的,思想也会有流行与倾颓的起落。话虽如此,就像在祭典时也会穿和服一样,过去的哲学思想,有时也会突然受到吹捧。

基本上,要先对历史有个大致的了解,才是比较理想的做法。大致可分为“为了求知的理性”(古代)→“顺服上帝的理性”(中世纪)→“更合乎逻辑的理性”(近代)→“批判理性的逻辑”(现代)。详尽说明如下:

古代:世上存在着绝对的真理,必须知道宇宙的法则,要通过理性的力量来压抑欲望,学习忍耐。

中世纪:上帝是绝对的存在,《圣经》上写的都是真理,理性只是为了理解上帝所需的辅助品。

近代:快脱离上帝,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吧!理性的力量足以了解一切;合乎逻辑的思考,能够解决所有问题。

现代:把旧观念全都归零、重组,驱动理性的力量是欲望,快乐更不应该被否定。为了创造大众幸福,让我们来打造更美好的社会。

大致上就是如此。

我们站在从两千五百年前直到现代的各种哲学立场上,为日常生活发生的事提供解答,因此会依哲学家意见不同,产生意见分歧。不知“何者才是正确的”,正是哲学的一大醍醐味。我想,读者只要通过阅读,便能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从各种不同角度思考事物的内涵。哲学能对应的内容实在是五花八门,所以你应该也会发现,那些日常生活中的芝麻小事,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哲学才是人生“解闷散心”的最佳药方!

希望读者们通过本书,能品味哲学世界更多的奥秘,这就是我莫大的荣幸了。Chapter 1古代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伊壁鸠鲁(Epicurus)芝诺(Zeno)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佛陀(释迦牟尼)Buddha(ākyamuni)孔子、孟子(Confucius、Mencius)老子、庄子(Lao Tzu、Chuang Tzu)“一厢情愿”等于无知苏格拉底 Socrates伦理的知性主义通过连续地提问,原本不理解的事也会渐渐地明白。 古希腊   助产术、“无知之知”前469年左右—前399年 无被问到“那是什么”,就马上愣住了   颠覆执念的“助产术”

有个名叫苏格拉底的人,会不分地点场合问青少年“什么是正义”“什么是良善”之类的问题。他就宛如深夜酒吧里的醉汉一样,令人莫名其妙。

其实他是刻意这么做的,他的这种做法也被叫作“助产术”,他只提出问题,并不强加给对方特定观念,不过他会执拗地追问:“那是为什么?”“到底是什么?”结果就暴露出被问者的“无知之知”。没错!正是被穷追猛打后,暴露自己其实什么都不懂的事实。但这可不是苏格拉底在使坏喔!他只是认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知晓何谓对错。因此,在问答之中,内心的真实自然就会慢慢浮现。

我们来做个假设好了!现在有个人主张:“和受害者相比,加害者其实并没有损失。”以现代人的观点来说,可能会同意这种见解。骗子(加害者)和被骗者(受害者)比起来,骗子的损失较小;与被霸凌的人(受害者)相比,霸凌者(加害者)一点损失也没有。

然而,苏格拉底却质疑这个论点,他说:“加害者是否比受害者更让人觉得邪恶?”大概谁都会说“那是当然的”,苏格拉底又继续追问:“既然加害者比被害者更邪恶,那加害者内心不是更痛苦吗?”此时,我们恐怕也只能回答“是”了。

做坏事的虽是加害者,但因内心会受到谴责,反而变成受害者。这样,便引导出“做坏事是丑陋的,所以加害者更痛苦”的结论,借此就打破了人们最初那种“与受害者相较,做坏事的人毫无损失”的“执念”了,这就是所谓的“助产术”。   连续提问即为哲学思考

苏格拉底认为人类最重要的是“灵魂”,只要琢磨、修炼“灵魂”,就能变成“美好的人”“良善的人”。但当年与现在或许没有太大差别,大多数的古希腊人都一味认定要获得财富、名誉和权力,才能成为“美好的人”“良善的人”。其实,这种“获得财富、名誉与权力才对”的想法,可能只是一种偏执而已。

不过,当人在“坚守某种信念”时,并不会注意到自己的“一厢情愿”。即使是现在,也可能发生以下这样的事。比如有人天花乱坠地讲:“做这个生意一定会大赚。”“投资股票肯定能致富。”而听到的人也深信不疑,认为“这么做肯定能大赚一笔”。不料,之后的人生却是一败涂地……

遇到这种情况时,就可用苏格拉底推荐的“自问自答法”。但那并非与他人进行实际沟通,而是与自己的内心对话。首先,选一个自己深信不疑的“执念”,再彻底地自我追问:“这真的正确吗?”“那样果真良善吗?”诸如此类,如此就会发现“执念”等于“无知”。练习思考有借有还是对的吗?

我试着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事”,例如“有借有还是对的吗”。确实,有借有还这件事本身是对的。但我们来做个假设好了:某人向别人借了狩猎用的来复枪,可是这期间,物主精神失常了。这个时候把猎枪还他,依然是正确的行为吗?“或许我会因此害人被杀……”所以就搞不清楚什么才是对的了。那到底什么是正确的呢? 提示!每个人都会有错觉,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在困惑中,能增加思考的深度“有借有还”当然没错,但有时会因情况差异而使结果大不同。例如,我们都坚信“对人付出是好的”。不过,要是付出的东西是“核武器”呢?像这样,对我们向来视为理所当然的常识,冷不防地丢出一个崭新论点,这就是“助产术”。不过,在“助产术”的使用过程中,“执念”会被一一瓦解,导致思想混乱,不确定什么才是对的。但无所谓,因为你的思想已经比之前更有深度了。哲学思辨者就是心灵的探险家。另一个世界真实存在吗?柏拉图 Plato理型论真实,存在于超越现实世界的地方。 古希腊   理型、厄洛斯前427年—前347年 《苏格拉底的申辩》《会饮篇》《理想国》人人都在追求现实中不存在的理想   另一个世界真实存在吗?

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将苏格拉底不断追问事物的“定义”,称为“理型”。例如,当有人问你“红色是什么”“红色的定义是什么”时,应该如何回答才好?若说像玫瑰的红、红绿灯的红、苹果的红,这样的解释其实并不完整,必须提出能满足一切“红的定义”的说明才行,那才是“红的理型”。不管世间的“红”如何变换,“红的定义”=红的理型,只存在于超越现象界生死流转的“理型界”中。

另外,另一个世界里还存在着其他理型,例如“善的理型”“正义的理型”“美的理型”等,也就是说,现实世界是变化的,而柏拉图追求的是“不变”。柏拉图认为,从任何人的立场出发,在理型界里“真实”(理型)都是存在的。例如,偷窃的行为究竟是好是坏,只要用理型去分析,就一清二楚了(用善的理型来看,偷窃是恶的)。

然而,对现代人来说,柏拉图的理论有其难以理解的地方。他说: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有与其对应的理型。桌子、笔或马的理型等等,全都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世界上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事物,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理型)。

用现代人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来解释柏拉图理论就是:“世界上充满了眼睛可见、耳朵能听、皮肤可感的各种事物。而在这个世界的深处,存在着某种其他形式的真实。”   “忆起”原本已知的事,就是学习

柏拉图假设数字、颜色、异同与大小、冷热等一切事物都有理型。即使我们无法看见或听见那些“真实”(理型),也能想象它们的存在。换言之,无法感知的东西,却可仰赖理性的力量来获得。

此外,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之前,就已经知道理型的存在,他认为知识是先天的。当我们在学习语言、数学时,也会经常性地参照理型界的法则,柏拉图将它称为“忆起”。柏拉图用神话的形式来说明“忆起”的概念,根据这个论点,每个人的灵魂原本都在天上(理型界)观看着理型,但因诞生于世,便在被封闭于身体内的一瞬间,把理型给忘了。

即便如此,灵魂依旧保有想回归天上的意愿,这被称为“厄洛斯”,意指不断追求理型(理想的、完全之物)的“纯爱”。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追求理想,当灵魂看见理型的仿制品,例如杯子和笔等东西时,内心的“厄洛斯”就会被唤醒,并憧憬着“想要直接看到理型”“想要回归原乡,也就是天界”。人类就是在理型的光照下判断一切事物。练习思考为什么画不出完美的三角形?

A君的家庭作业是画出完美的三角形。然而,当他用放大镜检视画完的三角形后发现,边和角的线条凹凸不平,根本不能称为完美的三角形。A君反复画了很多遍都不成功,他心想这样“一定会被老师骂”。

如果用柏拉图的理论来看,这项作业能否顺利完成呢? 提示!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点或线,它们只存在于数学的逻辑中。在脑中掌握完美的存在

点本身没有面积,但若把点连接出来,就形成了面积;而线有宽度,所以人们决定“线与线的交会处就是点”。因此,即便脑中存在着完美的点、线、图形,也与现实有着微妙的误差。镜子无论磨得多么光亮,反射率也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所以即使在脑中想象着完美的理想图形,实际画出来的线条,也凹凸不平不完美,因此想要画出完美的三角形是不可能的。我们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形而上学 伦理学 政治学(万学之祖)人生就是学习的集合体,学习是最幸福的时刻。 古希腊   目的论、幸福前384年—前322年 《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人生来就有求知欲   我们活着的目的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哲学批判了他的老师——柏拉图的“理型论”,同时发表了各种独到的论点,他的伦理学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类会想先达成眼前的目标,他说“人会以一个良善的事物为目标,进而采取其他行动”(《尼各马可伦理学》),例如为了上学或上班而搭电车,或是因为肚子饿而吃东西等。

但若像这样只看重眼前事物,久而久之就会感到空虚,就会开始想:“每天都重复做同样的事,人生的目的究竟何在?”(你会不会偶尔也有这种想法呢?)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必须追求“欲望的终极目标”,仿佛人生来就是为了追求这件事而存在。那究竟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称之为“至善”。   “为了什么”的极致,就是“为了幸福”

要知道自己的人生目的何在,就要反复追问“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当你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时,你就找到了人生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幸福”。“幸福”正是人的“美好生活”,也就是“至善”!因为已经感到满足,就不会继续追问“那幸福又是为了什么”,因为“幸福就是幸福”。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幸福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饮食享乐的幸福;第二是获得名誉的幸福,也就是被众人称赞“真是太厉害了”的幸福;第三是获得宇宙真理的幸福,例如想要研究科学,从电脑到宇宙大爆炸都想精通。亚里士多德认为,第三类的学习性生活(深度思考的生活),才是幸福的极致。   好习惯让你变得更理性

所谓的幸福,要靠伴随着逻各斯(Logos,理性)的活动来获得,所以动脑会使人快乐、拥有理性,意味着能够选择人生。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会动怒,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那是人类的本性,是无可奈何的,因为会生气就是会生气,没有选择的余地。

但是,“火气上来时”可以先深呼吸,接下来的行动就能依理性来选择了。我们实在没必要一受外界刺激就做出本能反应(因为那是动物才会出现的行为)。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品格之德”来自习惯,我们因为行为正当而成为正当的人,做事勇敢而成为勇敢的人。若能有意识地执行这些习惯,就能成为具有自我控制力的人。练习思考人是为了吃而活吗?

我是一个要养家糊口的上班族,有两个小孩,餐费、学费、房租、水电费,以及其他各种支出,几乎让我每个月口袋空空。所以有时我不免会想:“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但其实,我是知道的:还不是为了混口饭吃嘛。人就是为了吃而活的。唉,真是无趣的人生……

若是亚里士多德来看,此人的想法到底哪里错了? 提示!不要掉入“人生的意义就是吃”的执念里。转换当下的心态

人生虽是一连串“为了什么”的集合,但若认为真正的目的只是如此,就会感到空虚。例如塞在通勤的车阵里,心里想的是:“真是浪费时间!只是为了去上班而已。”这样的想法只会让人疲惫。但是,若把通勤时间拿来学英文,就能把原本“为了移动”的虚无目的,转换成“增加知识”这个有意义的目的了。如此,就会感到幸福,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解决方法。如何才能得到幸福?伊壁鸠鲁 Epicurus伊壁鸠鲁学派不要害怕死亡,要开朗地生活。 古希腊   原子论、享乐主义约前342年—约前271年 《论自然》《论生活》幸福到底是什么?   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开创的帝国宏伟广大,然而当时的人民却饱受摧残,因为希腊的城邦社会崩坏了。当“人民痛苦不堪,不知何去何从”时,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参阅第18页)的哲学出现了。它们思考如何在痛苦的人生中走出一条生路,是事关存亡的思想。

伊壁鸠鲁的思想被称为享乐主义,“Epicurean”这个词的意思是享乐主义者,但若误以为它是“主张放纵口欲、酒池肉林”的话可就错了(这种人是不可能被写进教科书里的)。伊壁鸠鲁的享乐指的是“身体没有苦痛”,以及“内心的平静”(Ataraxia,灵魂的安歇),也就是说,只要牙齿不痛、肚子不饿、不焦虑、不生气,就是幸福。他所提倡的就是这样的“享乐”。

他认为人之所以会痛苦,最大症结在于对死亡的恐惧,所以要先去除这个负面印象。他运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告诉自己“死亡并不可怕”,原子论已经是现代知识,也就是“世上物质皆由原子组成”的观念。既然肉体和灵魂都是由原子组成的,所以死了应该也没感觉,而且活着这件事本身就代表没死,那么思考死亡也就没有意义。伊壁鸠鲁说:“当我们活着时,死亡不会造访,而死亡来临时,我们早已不存在。”真是言之有理。伊壁鸠鲁就是用这个方法超越死亡。   避免奢侈才是享乐?“享乐”一词容易让人联想到在六本木被一群美女围绕,或是高级料理吃到饱——这种老掉牙的挥霍生活。但是,这并非真正的快乐。首先,想吃美食被视为“自然,但并非不可或缺的欲望”。既然如此,午餐吃个即食荞麦面就OK了嘛,并非一定要豪华大餐不可,能果腹就行。而喝到爽、吃到饱,“既不自然,更非不可或缺的欲望”,根本不需要。

伊壁鸠鲁追求的快乐是心灵的平静,他称之“平静境界”(ataraxia)。他主张探究知性的哲学,避免肉体享乐,追求清贫的生活。因此,应尽可能离群索居,以“隐居”为人生理想的境界(唉,梦幻的六本木夜生活,还是算了吧)。

早上起床以后,吃片土司,吃个荷包蛋,身体没有什么不适就是幸福;没被车碾过就是幸福;即使老花了,眼睛还看得见就是幸福;晚上能在餐厅里吃个便宜的套餐就是幸福。以上就是所谓“平静境界”讲究的极致幸福。每天都充满了感谢、感激,就一切OK(好)、万事No Problem(没问题)!

倘若不幸重病住院了,又该如何是好?伊壁鸠鲁说:反正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子组成的,只能顺其自然了,也就是“不要愁眉苦脸”的意思。练习思考有钱就会幸福吗?

活着的目的就是一味地追求快乐,现代人寻求享乐人生。但那需要钱,所以就要拼命赚钱!花钱买开心,就是通往幸福的捷径,反正只要有钱就会幸福了!真的是这样吗? 提示!我们总认为要增加快乐才会幸福。但是,或许只要没有痛苦,就是幸福呢?没有痛苦就是幸福

以伊壁鸠鲁的观念来看,不论人生多么享乐,若灵魂无法获得满足,那就是“不幸”。根本上来说,只要自己觉得“我很幸福”就是幸福了。幸福与否,不应该受物质欲望左右才对,想要获得幸福,只要排除不幸就好了。而所谓的不幸,指的是肉体与心灵之苦,所以首要任务就是注意健康,来点不花钱的运动 (例如慢跑),降低脂肪与糖分的摄取,烟酒都稍微节制一些,过过心灵平静的生活吧!伊壁鸠鲁曾豪气地说:“只要有水和面包,就比宙斯还幸福。”让我们学习伊壁鸠鲁哲学,切莫因摄取过高热量而染上慢性病!什么是“遵循自然生活”?芝诺 Zeno禁欲主义 斯多葛学派越忍耐内心就能越坚强,这就是世上最愉快的事了。 古希腊   apatheia(不动心)前490年—前425年  有,但都是断简残篇,未留下完整的著作。什么是“遵循自然生活”?   “克苦”就不苦了吗?

斯多葛学派的芝诺提倡“克苦”,通过锻炼,达到一种不为快乐、痛苦所困惑的境界。芝诺认为,人的本性在于逻各斯(理性),应该建立合理的习惯和行为才对,“stoic”(禁欲)一词正是源自斯多葛派。

芝诺说:“要遵循自然生活。”但那并非叫你去散步或吃有机蔬菜,而是“理性地生活”,亦即遵循自然法则,过合乎逻辑的生活。那么,受情感的驱使便是不合逻辑的事了,因此芝诺以不为感情(pathos)左右为目标,以达到一种不动心(apatheia)的终极境界。

人类有自我保护的本能,这和伊壁鸠鲁学派“活着只要不受伤、不生病就好”的想法一致。但是,斯多葛学派认为快乐一点也不重要,例如肚子饿了要吃饭,但这是为了摄取营养,对吧?既然如此,享用美食和生啃胡萝卜就没什么差别,好吃与否无关紧要。同理,这个理论也适用于价值观,例如我们把思虑周全、克己节制、贯彻正义、勇敢无畏等特质视为善,相反地,把鲁莽无谋、放荡不羁、为非作歹、胆小怯懦等视为恶。那么,德行高就是好的。

进一步就会得出以下的结论:生与死、毁与誉、贫穷与富有、疾病与健康,凡此种种,都与提升人类灵魂的境界没有关系。因此,从善恶的角度来看两者是没有差别的。所以被人轻视也好,穷困潦倒也罢,甚至身染疾病,这些都和提升灵魂境界无关。既然如此,怎样都无所谓。   内心深处的“自然法”

对斯多葛学派来说,遵循自然的生活就是按照理性过日子,那是因为世上有一种全宇宙适用的普遍性理法(逻各斯)。在人类下判断前就已存在的宇宙理法,被称为“自然法”;人类通过理性得知这个宇宙理法,进而实践许多良善之事,就像“不可杀人”这个自然法则就深植在人的心灵深处。

斯多葛学派指出:人在宇宙的唯一理法,就是在“自然法”之下都拥有理性,所以人人平等。隶属于世界这个共有家园(cosmopolis)的同胞,称为世界公民(cosmopolitan);城邦崩坏后,斯多葛学派才发展出全人类的世界公民主义(cosmopolitanism)。后来,罗马帝国将“自然法”的概念应用于实在法(positive law)上。即便是现代制定的法律,追本溯源,根据还是“自然法”。练习思考生活中都是些令人火大的事!

我是个上班族,每天都要早起,睡眠不足,客满的通勤车厢就像是地狱。到了公司,又不得不和讨厌的上司和同事相处,年轻的下属也很没礼貌。工作无趣,薪水又低,还得加班,完全没好事。万一没达到公司的要求,恐怕随时会被裁员。唉,真是太火大了。

按照斯多葛学派的理论,此人该如何自处才好? 提示!斯多葛学派受犬儒主义(cynicism)影响,以禁欲为理想,过着“如犬一般的生活”。人生,就是禁欲的修行

斯多葛学派主张:“即使走在路上被石子绊倒了,也不可能叫它提前滚开。”换言之,对抗天意是徒劳无功的。历经连续的因果而诞生的世界(自然),是一种宿命。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大自然赏赐的理性,进行压抑情感之苦行,借此锻炼精神,直至达到不动心的境界。但这不是对现状的抵抗,而是借助理性的力量来克制欲望!若能把客满的车厢和人际关系视为禁欲般的修行,那么就能提振自己的心情,这就是斯多葛学派的理念。年纪愈大,人生愈快乐!西塞罗 Marcus Tullius Cicero斯多葛学派老年期是人生的高峰!对老年忧郁症说ByeBye。 古罗马   老年、死亡前106年—前43年  《论老年》《论责任》《论命运》年纪愈大,人生愈快乐   变老,更有智慧!

西塞罗是罗马时代的斯多葛学派哲人。他说,若认真学哲学,好好过生活,人生中的任何时期都能怡然自得。斯多葛学派主张:只要遵循自然生活(理性度日),就能坦然接受年老。哇,真是有能量的哲学呀!

人都不喜欢变老,但西塞罗却完全相反,他说我们应该以正面的态度来接受年老这件事。首先,他提倡:老人能做难度较高的工作。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年长者无法胜任年轻人的工作。但他认为,工作最重要的并非体力与敏捷,而是思虑、威严以及见识;随着年纪渐长,思虑和想法也会随之成熟,就能做到年轻人做不到的事。他更进一步指出,年老导致体弱的想法是错误的,只要持续保持热情并运动,即使是老人也能常保体力不衰。确实,有人都九十几岁了,还活力充沛地工作!

西塞罗还说,老年人也不会有记忆力衰退的问题,丰富的知识学养反而有助于新语汇的丰富。最近的大脑科学研究也主张随着年龄增长,头脑会越变越好。他是这么鼓励大家的:若能勤奋学习知识、磨炼精神,就不会有体力衰退的感觉;而持续工作的人,根本不会注意到自己老了。

他认为年老的好处还不只这些,例如,年老后便无欲无求,而年轻时欲望横流,不但妨碍思考,甚至会发生悖德行为。因此,他极力提倡:步入老年,自然能远离这些坏处。   不必为死亡感到恐惧

脱离了欲望和野心的老年生活也可以很美好,没有比适当的饮食、有趣的谈话和在被自然拥抱的环境下安度晚年更幸福的事了。此外,年纪渐长很自然地会想到死亡将近,但西塞罗认为:“接近死亡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他说:“人生有限度这件事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人生是否充实。”他提出“死亡是圆满成熟”的观念,并指出:“努力培养美德,实践善行,把人生过得丰富而充实,就不会害怕死亡。”

况且死亡并非老年人的专利,是所有人都得面对的课题,年轻人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谁都无法预知死亡何时到来。西塞罗指出,死亡或许会令人不安,但假如死后灵魂也随之消失,那么死亡就不足为惧了。反之,死后若灵魂不灭,会到另一个世界去,如此,死亡更应该是心之所愿。也就是说,不必为死亡感到恐惧。在现代这个少子化与老龄化的社会,对年老抱持肯定态度的西塞罗,更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对象。练习思考退休后生活该如何安排?

我今年65岁,已经退休了,现在每天在家闲晃,整天无所事事,也没什么特别嗜好。要是养条狗,就能带它出去散步了……出门去也没有特别的目的地,回家倒头就睡,不然就是看电视、喝喝酒而已。唉,这样的生活,还要一直过下去吗?想到就苦不堪言,连老伴也对我避之唯恐不及……

以西塞罗的观点来看,这个人该怎么做才好? 提示!彻底翻转对年老的负面印象,把现在拥有的能力发挥到极限吧!学哲学,退休后也安心

西塞罗说:“年老,就是回忆与珍藏之前收获的美德和善行。”因为累积的回忆很多,这就是老年的乐趣之一。更进一步,可以通过学习哲学,思考人生。你可以优雅地过生活,例如,读哲学书籍或散步。思考这件事是无止境的,或是到图书馆去借书回来也很好。可以让人免费获得无限喜悦的只有哲学。退休后学哲学,能让余下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抛开执着,一切痛苦都能消除佛陀(释迦牟尼)Buddha( ākyamuni)佛教始祖抛开执着,一切痛苦都能消除。 古印度   缘起、无我前463年—前383年(说法不一)  无摆脱人生痛苦的终极方法   人生一切皆苦

佛教教义有四法印之说:一切皆苦,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一切皆苦”指的是人的欲望无法满足,所以会感到一切都是痛苦的。“诸行无常”意指世间一切都生生流转,所有事物都在变化。同时,万事万物皆不具自我同一性,会不断变迁,但人缺乏对自身的认识,我们总以为自己拥有不变的“自我”,其实并非如此,这个真理就是“诸法无我”。若能理解这一点,舍弃烦恼,安乐的境界就在那里了,这也就是所谓的“涅槃寂静”。

我们渴望青春永驻,期待受人尊敬,想当有钱人,还要长命百岁……然而,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断在变动,所以人的期望都是痴心妄想,违反了宇宙法则,就好比人生道路逆着走,只会徒增痛苦而已。   了解缘起,就能轻松自在

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就是“缘起”,原意是“因缘而起”,也就是,一切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假如万事万物都因相互作用而存在,一切都是“无常”(都会变化)的话,那么处于各种交会与关系中的个人(我),也只是一种暂时性的存在吧!换言之,并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我这个实体(诸法无我)。再则,所谓的我,是由各种零件组成的集合体,因此佛教把人的组成要素称为“五蕴”(色、受、想、行、识)。

释迦牟尼(佛陀)一边如此说法,一边倡导能解脱人生痛苦的修行法门,就是实践“四谛”与“中道”中的“八正道”。他说,若能由此开悟,便可进入烦恼烟消云散的涅槃之境。所谓“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这四谛就如同人生的指南。

第一个真理是:人生是痛苦的(苦谛);其次痛苦的原因来自烦恼(集谛);而人活着之所以有痛苦,是因为对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无常之世),总是心怀欲望。集谛就好像是在说“人痛苦的根源其实都是自找的”(集的意思是原因),进而揭示了消除烦恼,痛苦也会随之不见的观念(灭谛),亦即消除欲望便可解除痛苦的真理。那么,要如何才能消除欲望、挥别痛苦呢?他揭示了第四个真理,也就是摒除痛苦的修行法门(道谛),方法就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冥想)这八正道。释迦牟尼所倡导的佛教后来通过许多弟子,超越了时间,一直流传至今。练习思考我才是人生的主角!

自己赚的钱自己花,有什么错?人生只有一次,不好好享乐就亏大了,所以当然要全身心感受快乐,才不会后悔!你问我是谁?我就是我!我就是一切的一切,这全部都是我自己的功劳,没有靠任何人!没办法,我就是这么厉害!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这位仁兄的想法哪里有错? 提示!你忘记你还有父母吗?忘记空气、水和食物都是外界来的吗?忘记这个世界全都是别人努力的成果了吗?连你自己都不曾拥有自己

假如这世间万物都相互依存,没有任何东西能独立存在(缘起),那么你所拥有的也都只是暂时性的,甚至连你都不曾拥有过自己(无我)。快乐不可能永远持续,若过分自信,误以为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劳,而忘记感恩,就会坠入地狱。珍惜相互依存的关系,对所有的人、事、物心怀感激,不耽溺于极端的快乐,而能确切实践中道(八正道),就是迈向涅槃之路。人类言谈举止的基础孔子 Confucius、孟子 Mencius儒家 德治主义爱与礼仪,是人的根本。 古代中国   仁、义、礼、智  孔子 无;孟子《孟子》孔子:约前551 年—前478 年孟子:约前372 年—前289 年人类举止言谈的原点   人类的应行之道

孔子是儒家的始祖。他的祖籍是中国山东省,他很早就失去双亲,所以少年时代过得极为艰辛。他从鲁国小官做起,之后才慢慢有所发展。但因学说迟迟未获肯定,遂开始周游列国。

儒学的思想精华是“仁”,“仁”原本是指骨肉血亲之间自然萌生的爱,特别重视对于父母兄弟的亲情。仁是天性之爱的出发点,对父母的孝行是“仁”,而恳切地侍奉双亲是仁的基础,中国甚至有“百善孝为先”(《孝经》)的说法,可见仁德受重视的程度。

当然,孔子提倡的“仁”,并不局限于血亲之爱,更可以向外扩展更多的关系,因为“仁”是内在的、主观的,所以“一切从爱开始”的说法最为贴切。《论语》集结了孔子的言论,其中的《学而篇》中有下段记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有子即有若,孔子的弟子)。

至于受儒学影响的日本人,则对传统礼仪非常讲究,所谓的“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规范。而“礼”就是将原本属于内在、主观的“仁”,表现于外及客观层面的结果。如果爱满溢于外,很自然地就会实践“礼”了。

孔子认为“仁”(体贴和爱)才是一切人际关系的普遍原则,进而发展为不违背良心的“忠”、体贴他人的“恕”。孔子认为,以刑罚律人,人就会想钻法律漏洞,行不义之事。但假使能将道德根植心中,行为自然就会正当,不偏不倚。因此,他提倡德治,该理念在江户时代的文治政治中被付诸实践。   人性本善

继承并发展孔子思想的孟子和荀子,分别提倡性善说与性恶说,各自将“仁”和“礼”加以扩展和解释。孟子把孔子的“仁”上升到“仁义”,即“仁爱之心+正义之心”。

孟子的性善说可归纳为四善端,所谓端,是开端、前兆、萌芽之意。只要对萌芽的善苗施予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幼苗便能快速茁壮成长,结成“道德”之果。“四端”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根据孟子的说法,四端之心,人皆有之。四端之首是“恻隐之心”,指的是“对于他人的不幸,无法坐视不管”“体贴、悲悯之心”,若把这点加以扩充,便会成为“仁”;“羞恶之心”意指“对于恶的厌憎之心”,发展后便会形成“义”的德行;“辞让之心”是“谦逊让人”之意,进而发展成为礼仪中的“礼”;而“是非之心”是能“正确判断”之意,故可发展成“智”。

孔子和孟子的教诲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值得感激。练习思考给人的第一印象好,就能事事顺利吗?

有人这么说:“人的第一印象有九成靠外表,因此有必要在衣着行头上花钱。此外,谈吐也很重要,为了得到对方的喜爱,得事先练习说话技巧。总之,就是得从外在下功夫!”

从孔子的思想来看,这个人的观念有何谬误? 提示!孔子认为:内在的仁(爱),会自然流露于外而待人有礼,所以这位老兄应该是放错重点了吧!装点外表之前,要先修养内在《论语·学而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讨厌爱修饰外表又花言巧语的人,但是却能在朴素的人身上看见美好的德行。想让内在的、主观的“仁”也就是体贴之心能自然表露,表现于外在的行动上,那么就应该先存有体贴之心,这样就能自然表现于外。无所作为,便能水到渠成老子 Lao Tzu、庄子 Chuang Tzu老庄思想自然无为,万事顺利。 古代中国   自然无为、万物齐同  《老子》《庄子》老子:生卒年不详庄子:约前4世纪无所作为,便能水到渠成   还有比不努力更容易成功的吗?

老子和庄子所追求的,是排除人为、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思想合称老庄思想。老子否定儒家所倡导的人伦礼教,斥之为不自然的作为,他认为无须遵循人所制定的规则,只要顺应宇宙真理,也就是“道”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正因为孔孟生逢乱世,儒家主张的仁义才受到吹捧;若天下太平,就没有必要去想多余的事。

老子指出:真正的道,是绝对无为的。这里并没有明确指涉,而是笼统地说宇宙的原理(形而上之理)。“道”既不可言说,也不能命名,所以只能称之为“道”。

再则,正因有“道”,万物才得以生存。老子认为:“道”是种完全的存在,万物自然也是完美的,所以无须增添一分或消除一点,一切都会顺利无碍。诚如“道”的本身,我们只要按照自然的样子生活就好,这观念被称为“自然无为”。

有人为了勉强表现自己很出众,而执着于追求经历,贪恋名声、人气、财富、地位与权力。但若因此而压力缠身,造成精神疾患,那就全盘皆输,就如“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三十七章),千万别努力过度,凡事顺其自然即可。   宇宙万物没有大小之分

继承老子思想的庄子指出:人类运用智慧,对原为一体的世界——“道”,做出区分。就好比因为有人通行,而产生道路一样;就因为大家都这么说,所以约定俗成地形成了各种观念。

庄子认为,正义也是人根据自身利益而定义的,所以所有的价值判断都有偏颇之处。若从无限大的宇宙层次来思考,便没有所谓大小之分;万物都是由人类自定的相对性来判断的。人既无地位高下之别,也不存在任何差异,这个观念称为“万物齐同”。

在“万物齐同”的观念下,人可进入不受任何事物束缚,绝对自在的“逍遥游”境界,宛如在宇宙之海上冲浪一般,不抵抗也不逃避,浪来了就顺应它。若能达到如此境界,一切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顺利。能达到这种绝对自由境界的人,庄子称之为“真人”。

话虽如此,在当下这个时代,若将老庄思想照单全收,或许会无法适应社会。其实,它并非指毫不努力、随波逐流,而是要人不拘小节,活得轻松自在吧!现代人的每一天都很忙碌,因此,就让人放松这一点而言,老庄思想再好不过了。疲劳累积时,不妨试着“自然无为”一下,会很有效果。练习思考走平衡木时要有的心理准备

今天是平衡木测验的日子,我拼命要求自己好好走完,千万不要出错。不料,途中忍不住摇晃,最后掉了下来。但朋友却轻松地带过:“只不过是体育考试,没关系!”

就老庄思想来看,这个努力的人哪里有问题? 提示!越努力越容易紧张,结果事事不顺。你是不是努力过头了呢?把一切交给天地自然吧!

若认为每件事成功与否都在自身,就容易因紧张过度而失败。要是从“道”这个至高无上的角度来看,其实成功或失败没有太大的差别,用这种心态去挑战事物,便可进入“自然无为”的境界。把自己交付给宇宙,就能保有自然的姿态。事实上,掌握主导权的并非自己,顺其自然反而会更顺利。   QA哲学是什么?

当你问“哲学是什么”时,常常得到的回答可能是:“哲学就是哲学!”简单来说,哲学就是一种纵贯上下,形成所有学问的根基。但人有时会自找麻烦,最后全部搞混,感觉更加困惑,这时候哲学宛如人生的黑客或骗子一样。

学了哲学而变得不痛苦的情况确实也是有的,但有时反而会为了原本无须烦恼的事而烦恼。哲学对数学、物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史学、文学等一切领域的学问皆有思考,因此容易被边缘化。此外,一旦你开始用哲学思维思考问题,万事万物看来都会很哲学,故哲学也被比喻为“禁果”,所以奉劝各位学哲学还是适可而止比较好。Chapter 2中世纪—近代圣奥古斯丁(Saint Aurelius Augustinus)圣托马斯·阿奎那(Saint Thomas Aquinas)皮科·米兰多拉(Giovanni Pico della Mirandola)马基亚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笛卡尔(Rene Descartes)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培根(Francis Bacon)洛克(John Locke)贝克莱(George Berkeley)休谟(David Hume)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康德(Immanuel Kant)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何谓完全、永恒、终极的存在?圣奥古斯丁 Saint Aurelius Augustinus教父哲学人类对于永恒的存在,始终心怀憧憬? 罗马帝国   神、恩宠354年—430年  《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你希望“现在”持续到永远吗?   何谓完全、永恒、终极的存在?

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人类都是有限度的:不管走路还是跑步,能移动的范围都是有限的,搭乘交通工具也是;时间转瞬即逝,人终有一天会死亡。总而言之,人类是不完全的存在。

有限的人类,无法擅自决定真理(世界的真实);真理超越了人的精神层次,因此终极性的依据只能是比人类更高的存在。而圣奥古斯丁是基督教的神父,自然会把“上帝”认定为终极依据。但不信“上帝”的人也无须担心,其实我只是把有限的人类无法理解的事,统称为“上帝”而已。而圣奥古斯丁认为,人无法议论上帝;上帝创造的人类(受造物),不可能理解那样巨大的存在。

或许你会想: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前都在做什么?他应该很闲吧?针对这个问题,据说圣奥古斯丁也有解答。他说:“问创世前上帝在做什么并没有意义。”因为“时间”是创世后才产生的,所以有关世界创造前的所有问题都是NG(No Good)的。总之,因为人类太渺小了,不懂的事很多,所以更应该虚怀若谷!   你相信永恒吗?

世界是上帝的赐予(恩宠),是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据说,人类的内在也刻印着如上帝记号般的东西,所以人类才会对神产生好奇。做了帮助他人的好事就会产生幸福感,那是因为上帝在人的内在种下“自然律”。所谓的“自然律”,指的是神的法则,所以我们从一出生,就已经设定好判断善恶的标准了。

但人还是会做坏事,因为,即使神的法则在人的心中有道德约束的力量在,人的自由意志却会擅自违背神的命令。即使听到神这样对你说:“你喝多了吧?”因为上帝同时赐予人自由的意志,所以人还是会堕落,而且无法靠一己之力爬起来。人,就是这样软弱的存在!

不过也不用担心,因为上帝很温柔,早就内建了导航系统,所以即使走偏了,终究还是能被导航(恩宠)带回正轨。最后的设定是赐予我们永恒的生命。因此,即便只是假设也无妨,只要相信永恒,我们就能得到不灭的灵魂。

圣奥古斯丁说:“物质会因自身重量,前往自己该去的地方……若不是处在被设定好的位置,就会感到不安;若能被放在安排妥善之处,就能平静自在。而我的爱就是我的重量,不管我到哪儿,都是我的爱把我带到那里的。”(《忏悔录》第十三卷第九章)我们都在潜意识里追寻着“永恒=上帝”,只要相信永恒,就会产生力量。练习思考世上有永恒的爱吗?

女孩说:“我永远爱你。”她男友却回答:“人终归要死,永远的爱是不可能的。”所以女孩非常生气。

男友的理解,到底错在哪里呢? 提示!所谓的“永恒”,并不是物理或数理上的无限,而是“灵魂”的永恒。神是完全、永恒的存在

世界上有各种设定,来举个例子吧!有个奋发向上的考生去太宰府天满宫求了个考试顺利的御守(护身符),这时候并不会有人跟他说:“那只不过是个布袋子!”因为他本人其实很清楚这件事,却还是带在身边,人就是活在这种假想中的动物。只有不知趣的人才会说“以科学的角度来看,永远并不存在”,我们绝不可以说“不变的爱”,这是和物理法则相矛盾的。正因为人都有“永恒的存在”这个巨大的意象,才使得永恒变得有价值,而这正是一种奇迹。或许世上真的没有永恒的爱吧,但你相信的瞬间,永恒确实存在。人能接近神到什么程度?圣托马斯·阿奎那 Saint Thomas Aquinas经院哲学证明神的存在后,就谦卑地相信他吧! 意大利   推理证明神的存在约1225年—1274年  《神学大全》人能接近神到什么程度?   证明神存在的方法

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圣托马斯·阿奎那,以调和神学和哲学为目标。所谓神学,是以《圣经》中神乃真实存在为前提所展开的各种研究。但是,若要回答“是否真的有神”,就必须用哲学的力量“证明神是存在的”。因此,圣托马斯·阿奎那运用逻辑推理,证明了神的存在,他说:“一切物质都会动,但必须要有推动它的力量。因此,又会需要一个能推动这个‘使它者动’的东西。若继续往前追溯,终将触及‘第一因’,不再有任何力量能使其运动,那就是神。”

就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多米诺骨牌倒了,碰到下一个,下一个又会倒下。这样的因果关系不断持续,继续往前追溯,应该会有一个起始才对;也就是说,一定有第一个人轻轻推倒了多米诺骨牌。世界也是如此,若没有起源就会变得很荒诞;一定有某个最初发出力量的东西存在,除了称之为神,没有其他说法了。此外,还有另一个可以证明神存在的方法:“自然物质本身虽不具备知识,却都带着某种目的性而活着,这就要归功于有一个知性的存在,那就是神。”

植物或虫子都是带着某种目的性而活着,种子长成了大树,蜘蛛编织精密的网,而我们人类的存在,应该也有某种理由吧!引导我们走向那个目的的,除了“神”之外,不知还能称之为什么,所以神是存在的。

圣托马斯·阿奎那总共提出五点来“证明神的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这个逻辑似乎也都有所感受,宇宙的奇妙平衡、数学的统一对称性、大自然之美、生命的奥秘,甚至在雪花的结晶之中,也能感受到知性和目的的存在。如此想来,大自然必定也是那个拥有巨大能量创造者的产物了。   人类太渺小了,所以没能力认识宇宙?

以证明神存在为线索,阿奎那又进一步阐明神的本质:神是宇宙的出发点,因此被称为“第一因”,他本身不为外力所动,为不变亦不动者。此外,神也不从别处接受能量,自身就是种存在,这确实有道理。假如神还要吃喝,也太奇怪了吧!根据他的说法,神是最高阶、最理想的存在;神的本身就是“真、善、美”。

因此,人类会想要模仿神这个理想而且极致的存在,对“真、善、美”心怀憧憬,所以人如果努力接近神的行为就会被视为良善。反之,若妨碍人类发展、使人远离神,就是恶的表现。这样的说明很简明易懂吧!

但阿奎那也提到神的体积太大,而人类这个器皿太小,所以无法完全承载神,也不可能充分理解神。他说:“只要接受神的恩宠之光,相信神,就能得到幸福。”或许我们可以说:由于人类的寿命太短,所以对于宇宙的奥秘,是无法完全领会的。练习思考未来人类能靠科学的力量成为神吗?

我是个科学家,我相信未来随着理论物理学的进步,人类将会了解宇宙的一切;生物学也必使人类永不死亡,甚至不久的将来,人就能瞬间移动。终有一天,人会变得和神一样,具有足以支配整个宇宙的力量。

根据阿奎那的哲学思想,这位科学家的主张有错吗? 提示!存在物有可能完全理解超越其存在的、更高层次的对象吗?要知道人是有限度的

人类可借由科学力量极尽所能地认识宇宙整体的结构,这是有可能的。此外,或许有一天,科学也能让人类变为不死不伤的完美存在。然而,我们毕竟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无法变成创造我们的能量来源吧?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傲慢,才会产生环境破坏与核灾问题。科学万能的概念有其重要性,但承认人类的限度,抱持谦虚的态度,也是必要的!人就是小宇宙皮科·米兰多拉 Giovanni Pico della Mirandola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者自由意志能让人成为神或是动物。 意大利   肯定自由意志1463年—1494年  《论人的尊严》人生道路的原点在此   人就是小宇宙“文艺复兴”一词,是指15—16世纪从意大利发祥,后来扩展到全欧洲的大规模文化、社会运动,文艺复兴对抗的是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中世纪的基督教认为,人的一生由神所决定,他们强制人要专心致志地悔改,努力不犯罪,过质朴的生活,因为神是伟大的,而人类在深思熟虑后做的决定仍错误百出。根据基督教的观念,自由意志会将人类导向恶途,人类就是因为有自由意志才会犯罪。

因为文艺复兴产生了新的潮流,这个时期盛行的是积极的想法,认为:“正是因为拥有自由意志,所以人能做到任何事,也才能创造自身的命运。”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开始阅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所以也流行超自然的世界观。

古希腊把宇宙视为大宇宙(Macrocosmos),而把人类的身体看作小宇宙(Microcosmos),彼此相互对应(对照理论)。智者的精神是小宇宙,不过,也和大宇宙对应。文艺复兴是希腊思想的复苏,因此,这个宇宙的理论产生了变化。   所以,要变成什么都可以!

皮科·米兰多拉在《论人的尊严》一书中说,人类不受任何束缚,能靠“自由意志”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皮科更进一步扩展小宇宙的观念,强调自由意志所能发挥的积极力量。神虽然在创世后创造了人类,却未能留给这个新生的儿子任何礼物,也就是说,神未能赠予人类任何东西。相反地,他却赋予其他受造物各自的性质,并将它们置于世界的中心。

第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类——亚当,神是这么对他说的:“亚当,我并没有赐予你独立的空间、固定的相貌,或是特定的礼物。因为不管你心里想要什么地位、相貌或礼物,你都能依照自身的愿望和想法去获得。”换言之,神明明有能力赐予人类一切,他却故意不给。

根据皮科的说法,人以外的其他受造物都具有“被限定的本质”,也就是说,被预先设定的法则限制住的,就是动物与自然。唯独人类不受任何束缚,能通过“自由意志”决定自己的本性。因此,我们不要认为一切都命中注定,反而应该释放神所赋予的潜在能量,努力过生活,如此才是理想的状态。练习思考我很喜欢星座!

白羊座的你:悠闲地出门散步吧!可能遇到令你兴奋的事情!最好穿上轻便、好活动的服装。金牛座的你:太谨慎反而导致坏结果,凡事不要想太多!双子座的你:别期望太高!咦?怎么说的这些都跟我一样啊,但我是天蝎座的……

从皮科的观点来看,这本杂志哪里有问题? 提示!占星术认为,星体的运行会影响人类的命运。但若从自由意志的角度来看,又会是怎样呢?未来是自己决定的

皮科否定占星学,因为人类有能力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变成自己希望的样子。他说人的内在都被植入“不同种类的种子,以及所有的生命之芽”,因此,人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换句话说,人类拥有足以与神匹敌的智慧,没有必要受天体运行的左右。我个人认为,占星术参考一下无妨,但坏的结果还是别太相信,相信好事就好!政治与道德必须分开马基亚维利 Niccolò Machiavelli政治思想为政者必须把政治与道德分割开来。 意大利   政治与道德1469年—1527年  《君主论》勇猛如狮,狡猾如狐   政治与道德必须分开

以《君主论》闻名的马基亚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当时的意大利分裂为众多城邦国家,为了争夺势力,战乱不止。但欧洲其他国家在绝对王权的体制下,逐渐形成强大而统一的政府,而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也抓住意大利内战的好机会侵略他们。“这可不行!”为了国家的存续与发展,马基亚维利就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写了《君主论》这本书,期待意大利出现一位与过去截然不同的主政者。

他认为,一个能制定新法律、奠定新秩序的君主才能得到荣誉;实至名归的君主,必须站在民众这一边,他必须有保护自己和国家,不受内外侵扰的力量与智慧。因此,马基亚维利认为,面对严峻的现状时,君主若想当好人,就会招致毁灭,这是极其愚蠢的事。应该这么说,唯有靠恶政才能保住地位时,就必须有无惧污名的决心,大声宣称:“对,我就是暴君!”马基亚维利认为,应该把政治切割在宗教与道德体系之外,彻底实践严刑峻法。   君主必须令人畏惧

过去,共和国或君主国的理想,都受到柏拉图的哲人政治的影响,以理型论为基础,所以君主都必须是慈悲的好人。柏拉图将世界分为理型界与现象界,但是,马基亚维利追求能在身处的世界中拿来运用的真理。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说:“人在本质上是属于城邦性的动物。”意指,人为了过得更好,会很自然地期待组织自然共同体。无论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都抱持性善论。

但马基亚维利却认为,要在以利己观念为主的人类世界里维持良好秩序,某种程度的国家强制力是必要的。亚里士多德以共同体的国家为理想,相对地,马基亚维利所建构的国家观,需要强势的最高领导者。

人为了不受他人侵害而制定法律,对犯法者处以刑罚,马基亚维利认为这就是正义的起源,所以人民在选择君主时,会期待思虑周详、有强烈正义感的人。也就是说,民众一直在寻求的是强而有力的领导者。

因此,君主看起来必须是理想人物,这一点固然重要,但他认为有时也必须采取激烈果断的手段,这代表“一个君主被臣民敬畏,比受他们爱戴更重要。”马基亚维利将政治割裂在宗教和道德之外,认为君主应该运用“狐狸的狡猾”和“狮子的勇猛”来治理国家。练习思考我为什么变成一个窝囊的老爸?

我是个上班族,为家人尽心尽力,试图做一个好爸爸。我分担家务,打扫房间,照顾小孩,也努力工作。但是,后来却发现工作不顺,无法功成名就。相对地,某位和我同期进公司的同事,家里的事一概不管,只专心学好英文和电脑等各种技能,结果在工作中步步高升。

根据马基亚维利的理论,这个人犯了什么错? 提示!为了达成目的,有时候必须把道德与行为分开。太想讨好别人,反而使人困扰?

只要运用马基亚维利“勇猛如狮、狡诈如狐”的观念,应该能变成一个勇于“Say No(说不)”、正气凛然的君主型人物吧!不虚妄矫饰,表现出真实内在,反而能获得信赖。没问题先生(Yes Man)所说的到底是不是真心话,旁人很难分辨,这样是无法获得信任的。最终,还是必须明确表达己见,所以他应该做个“被敬畏的老公”才对!(但后果自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