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谱(中华雅文化经典)(累计销售百万册的“中华雅文化”丛书又添新成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0-29 06:44:54

点击下载

作者:陈敬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香谱(中华雅文化经典)(累计销售百万册的“中华雅文化”丛书又添新成员)

香谱(中华雅文化经典)(累计销售百万册的“中华雅文化”丛书又添新成员)试读:

原序

[1][2][3]

香者,五臭之一,而人服媚之,至于为《香谱》,非世宦

[4][5][6]博物尝杭舶浮海者不能悉也。河南《陈氏香谱》自子中至浩卿[7][8][9][10]再世乃脱稿。凡洪、颜、沈、叶诸谱具在此编,集其大成矣。[11][12][13]《诗》《书》言香,不过黍、稷、萧、脂,故香之为字,从黍

[14][15][16]作甘。古者从黍稷之外,可焫者萧,可佩者兰,可鬯者郁,[17]名为香草者无几,此时谱可无作。《楚辞》所录名物渐多,犹未取[18]于遐裔也。汉唐以来,言香者必取南海之产,故不可无谱。【注释】

[1]五臭:五种气味,即膻、焦、香、腥、朽。

[2]服媚:喜爱佩戴。

[3]世宦:世代做官。

[4]博物:辨识了解各种事物。

[5]杭:通“航”。

[6]河南:即古代的河南府,特指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

[7]自子中至浩卿:从陈子中到陈浩卿。子中即陈敬,子中为其字,陈浩卿为陈敬之子。

[8]再世:两代。

[9]洪、颜、沈、叶:指洪刍、颜博文(字持约)、沈立、叶庭珪,均为宋代人,分别作有《洪氏香谱》《香史》《沈氏香谱》《名香录》。

[10]大成:大的成就。

[11]《诗》《书》:《诗经》和《尚书》。《诗经》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诗歌总集,由孔子在前人所收集的诗作基础上编订,包括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三百余篇诗歌。《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汇编,相传亦由孔子编订,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重要史料。

[12]黍(sh^)、稷(jì):均为五谷之一。通行的说法是黍为黄米。稷为高粱,但未有绝对定论。例如李时珍就认为古人所称黍、稷是同类不同种的禾本科植物,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

[13]萧、脂:萧为艾蒿。脂为动物油脂。上古祭祀前以油脂涂抹艾蒿叶,点燃以熏祭堂。

[14]香之为字,从黍作甘:这是就香字的篆体而言。

[15]焫(ruò):同“爇”,点燃、焚烧。

[16]鬯(chàng):鬯酒,一种黑黍酿成的酒。

[17]名物:名称和事物。

[18]遐裔:边远之地。〔元〕张渥《九歌图》(局部)

画卷根据屈原《楚辞·九歌》中的故事绘制而成,画作秀劲宛转,线条纤细飞扬,体现了元代的白描风格。【译文】

香,是五种气味之一,而人人喜爱佩戴它。至于撰写《香谱》,如果不是世代做官、博学者或曾驾船航海的人,便不能做到对香有详细的了解。河南府陈氏所作的《香谱》,从陈子中到陈浩卿,历经两代人方才完成书稿。大体上,洪刍、颜博文、沈立、叶庭珪所作的各种谱录,都在其所编撰的这本书里,可谓汇集了诸家的大成就。《诗经》和《尚书》提到香,不外乎黍、稷、萧、脂,所以“香”这个字,由黍和甘组成。上古的香除了黍和稷之外,有可焚烧的萧草,有可佩戴的兰草,有可酿作黑黍酒的郁草,名为香草的却没有几个,这时《香谱》便没什么可写的。《楚辞》所载香草的名称和物类逐渐多了起来,但仍没有取自远方的。而汉代、唐代以后,一说起香,必定选取南海所产,所以不能没有谱录。[1][2][3]

浩卿过彭蠡,以其谱视钓者熊朋来,俾为序,钓者惊曰:[4]“岂其乏使而及我?子再世成谱,亦不易。宜遴序者,岂无蓬莱玉[5][6][7][8]署怀香握兰之仙儒?又岂无乔木故家芝兰芳馥之世卿?岂无[9][10][11][12]岛服夷言夸香诧宝之舶官?又岂无神州赤县进香受爵之少[13][14][15][16]府?岂无宝梵琳房闻思道韵之高人?又岂无瑶英玉蕊[17][18][19]、罗襦芗泽之女士?凡知香者,皆使序之。若仆也,灰钉[20][21][22]之望既穷,熏习之梦久断,空有庐山一峰以为炉,峰顶片云以为香,子并收入谱矣。”【注释】

[1]彭蠡(lǐ):指彭蠡泽,在古代一般指鄱阳湖。

[2]熊朋来(1246—1323):宋末元初著名经学家和音乐家。

[3]俾(bǐ):使。

[4]遴(lín):谨慎选择。

[5]蓬莱玉署怀香握兰之仙儒:蓬莱通常指神话传说中的海外仙岛,但此处指的是蓬莱宫(唐高宗为大明宫所改的名字),代指皇宫,玉署为官署的美称,仙儒则指年老的儒士。怀香握兰,是汉代皇帝的近臣——尚书郎在宫中必须遵行的礼仪。因此“蓬莱玉署怀香握兰之仙儒”可意译为“在皇宫或官署担任要职的老儒士”。

[6]乔木故家:世家大族。乔木是高大的树木,代指地位高、身份显赫者。

[7]芝兰芳馥:比喻君子德行的高尚。

[8]世卿:春秋时期指世代承袭为卿大夫,此处比喻世代为官。

[9]岛服夷言:穿着异国服装,说着外族语言。

[10]夸香诧宝:对香料和宝物表示夸赞和诧异。

[11]舶(bó)官:在市舶司(宋元明时期的海关)任职的官员。

[12]神州赤县:古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后用“神州”做中国的别称。

[13]少府:古代官名,主要掌管皇室奉养的重要机构。

[14]宝梵琳房:宝梵,指佛舍;琳房,指道家的炼丹房。

[15]闻思:佛家修行方法之一,即听闻佛法并对之进行思考。

[16]道韵:道家的情志。

[17]瑶英玉蕊:瑶英和玉蕊本意均为玉之精华,此处比喻女子的美丽。

[18]罗襦(rú)芗(xiāng)泽:罗襦,绸制短衣;芗泽,香草散发的香气。

[19]仆:古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

[20]灰钉:石灰和铁钉,乃殓尸封棺之物,比喻身死。

[21]熏习:熏陶学习。

[22]空有庐山一峰以为炉:庐山西北有香炉峰,其峰尖圆,烟云聚散,状如香炉。【译文】

浩卿到彭蠡泽来,将其所作的《香谱》给钓鱼人熊朋来看,并请其作序。钓鱼人惊奇地说:“难道没有能作序的人了,所以才找到我吗?您历经父子两代才完成此谱,也不容易,应该仔细挑选作序的人啊。难道皇宫官署里没有担任要职的老儒士了吗?又难道古老大院中没有德行高尚的显贵世家了吗?难道没有那些穿着异国服装、操着异国语言,对香料和宝物表示称赞和诧异的市舶司官员了吗?又难道华夏大地没有因进献奇香而加官授爵的少府了吗?难道佛院和道观中没有闻思佛法、道韵外显的世外高人了吗?又难道没有如美玉一样纯洁、身着绸制短衣并散发香草气息的女士了吗?这所有了解香的人,都该让他们作序啊。像我这样的人,已经离死不远了,一边熏陶一边学习的念头很久就放弃了,只有把庐山的那座山峰权当作香炉,峰顶的云块权当作香,可这两样您都已收入谱中了啊。”[1][2]

每忆刘季和香僻,过炉熏身,其主簿张坦以为俗。坦可谓直[3][4][5]谅之友,季和能笑领其言,亦庶几善补过者。有士于此,如荀

[6][7]令君至人家,坐席三日香。梅学士每晨袖覆炉,撮袖以出,坐定放香,是富贵自好者所为,未闻圣贤为此,惜其不遇张坦也。按《礼

[8][9][10]经》,容臭者,童儒所佩;茝兰者,妇辈所采。大丈夫则自流[11]芳百世者在。故魏武犹能禁家内不得熏香,谢玄佩香囊则安石患[12][13][14]之。然琴窗书室不得此谱,则无以治炉熏。至于自熏知见[15][16][17]抑存乎其人,遂长揖谢客,鼓棹去,客追录为《香谱序》。[18][19]至治壬戌兰秋彭蠡钓徒熊朋来序。【注释】

[1]刘季和香僻:刘季和,即西晋名将刘弘(236—306),字和季,季和疑讹。僻,通“癖”。据晋代史学家习凿齿(328—412)所作《襄阳耆旧记》记载,刘弘特别爱香,每回如厕之后都要在香炉边上熏一会儿。时任主簿的张坦撞见了,便说:“别人说您是俗人,果然不假呢。”刘弘便说:“荀彧拜访人家,席子上坐过的地方都要香三天呢。我和荀彧有何不同,你为什么要嫌弃我的爱好呢?”张坦便说:“古时候有一个美妇人得了病,捧着心口皱着眉头,看见的人都说美,可是她隔壁的丑妇人一效法,看见的人就都跑开了。您也要让下官跑开吗?”刘弘明白了张坦的意思,于是大笑起来。这个故事展现了刘弘虚怀纳谏的胸襟。

[2]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

[3]直谅:正直诚信。

[4]庶几:差不多。

[5]士:士人,古代参与政治的知识分子阶层。

[6]荀令君:荀彧(yù)(163—212),东汉末年政治家,亦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辅佐曹操统一北方,官至尚书令,因而人称“荀令君”。

[7]梅学士:指北宋官员梅询(964—1041),其侄子梅尧臣是北宋著名诗人。梅询性喜焚香,每天晨起之后一定要在官邸中焚两炉香来熏他的官服,出门的时候便揣起袖子,到了办公场所坐定后再撒开两袖,顿时满室浓香。

[8]礼经:即《礼记》,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体现了先秦的儒家思想。

[9]容臭:容纳香气之物,即香袋。

[10]茝(chǎi)兰:白芷与兰草的合称。

[11]魏武犹能禁家内不得熏香:魏武即魏武帝曹操。《太平御览》记载:“魏武令曰:昔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香薰。后诸女配国家,为其香,因此得烧香。吾不好烧香,恨不熟所禁,令复禁,不得烧香!其以香藏衣着身,亦不得!”

[12]谢玄佩香囊则安石患之:谢玄(343—388),东晋军事家,是东晋政治家谢安(320—385)的侄子,安石即是谢安的字。《世说新语》记载,谢玄年少时喜爱佩戴紫罗香囊,谢安见了很担忧,但又不愿伤害谢玄,于是假装与谢玄赌博,赢得香囊后就把它烧掉了。

[13]治:从事,研究。

[14]炉熏:焚香。

[15]自熏知见:通过熏香来识别事理、解除疑惑。

[16]长揖(yī):古代汉族交际礼仪风俗,即拱手高举过头再鞠躬,多用于平辈之间。

[17]鼓棹(zhào):划桨。

[18]至治壬戌:即元至治二年(1322)。

[19]兰秋:即农历七月。〔清〕任颐《谢太傅东山丝竹图》【译文】

常常想起刘弘的香癖,他经过香炉便要熏一下身子。其主簿张坦认为他是一个俗人。张坦可谓是正直诚信的朋友啊,而刘弘能笑着接受张坦的话,也可说是一个善于补过的人。士人做到这份儿上,也就与去别人家做客坐过的席子三天香气不散的荀彧差不多了。而梅学士每天清晨将衣袖覆盖在香炉上,撮起袖子出门办公,等到坐定后再散开袖子放出香气,这是富贵者所为,没有听说圣贤这样做的,可惜梅学士是没有遇到张坦啊。按照《礼经》的说法,香袋是学童、术士所佩戴的,茝兰是妇人之辈所采摘的。而大丈夫,自然就可流芳百世。古时候,魏武帝还能禁止家人熏香;谢玄佩戴香囊,谢安就为之担忧。不过,在弹琴读书的窗室,没有这本谱录,便不知怎样焚香,至于通过熏香来识别事理、解除疑惑,却要取决于熏香的人了。说罢,钓鱼人以长揖之礼谢客,划桨而去访客追录其言,撰成《香谱》之序。至治壬戌年七月,彭蠡泽钓鱼人熊朋来作序。【延伸阅读】

宋末元初著名经学家熊朋来围绕香所发的议论,可以说代表了儒家对于香物的经典态度。

香是一种雅事,但溺于香本身,反而不能免俗。在古代中国,香草与香气常常与德行联系在一起:一个君王会选择煮熟谷物的香气来祭天,是为了向天帝报告治下五谷丰登——丰收意味着君王勤政爱民,有王者之德;而一个士大夫用芳草自喻,则可能由于香乃洁净易散之气,正与君子高洁感化之德相吻合。“大丈夫则自流芳百世者”,从熊朋来的这句论断,他以非常儒家的思维方式,在“香”与“德”之间建立了一种本末的分野。

香与茶、花一样,真正的贤者只把它们作为训练心性的媒介,在感官欲望的层阶上逗留则是初级的。熊朋来说,虽然焚香是文人雅士日常作乐之必需,但能否在作乐中达到“知见”、实现透悟、完成自我的提升,则是一件不太确定的事。他引经据典列举了几个比自己更为了解香的群体,公开表达了谦意,但透过那一串精致的排比,仍可以读出“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味道——那些懂香的人,或许真的只是懂香而已啊。前朝遗子意在言外,南宋的记忆还留有余温,难道那场血染山的悲剧与只耽于物而放弃操守的人们毫无关系吗?

在《香谱》的序言中,熊朋来出人意料,竟用惆怅的语言追溯了那些禁香的往事,并引之为楷模。在元人的眼皮底下,此意尤为深沉。

习香之人,不可不慎。

卷一

“香”是一种雅事,真正的贤者把它作为训练心性的媒介。在古代中国,香草与香气常常和德行联系在一起:一个君王会选择煮熟谷物的香气来祭天,是为了向天帝报告治下五谷丰登——丰收意味着君王勤政爱民,有王者之德;而一个士大夫用芳草自喻,则可能由于香乃洁净易散之气,正与君子高洁感化之德相吻合。[1][2]《香品举要》云:“香最多品类出交,广、崖州及海南诸国[3][4]。”然秦汉以前未闻,惟称兰、蕙、椒、桂而已。至汉武奢广[5][6][7],尚书郎奏事者始有含鸡舌香,其他皆未闻。迨晋武时,外国[8]贡异香始此。及隋,除夜火山烧沉香、甲煎不计数,海南诸品毕至[9][10]矣。唐眀皇君臣多有沉、檀、脑、麝为亭阁,何多也。后周显[11][12]德间,昆明国又献蔷薇水矣。昔所未有,今皆有焉。然香者一[13]也,或出于草,或出于木,或花,或实,或节,或叶,或皮,或液,或又假人力而煎和成。有供焚者,有可佩者,又有充入药者,详[14]列如左。【注释】

[1]交广:交州是东汉十三州之一,管辖今天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三国时期吴国从交州分出广州,史称“交广分治”,此时交州大致包括今粤西雷州半岛、广西南部和越南中、北部,原交州其余部分为广州。交、广两州历史上范围时有变动,古籍中常连用,泛指今两广至越南中部的广大地区。

[2]崖州:古代设于海南省的行政区,这里泛指海南岛。

[3]海南诸国:即南洋各国,主要散布于今天的东南亚。

[4]兰、蕙、椒、桂:兰,据考证为佩兰,非今日兰花;蕙,蕙草,据考证为即藿香,非今日蕙兰;椒,指花椒,先秦时胡椒和辣椒尚未传入中国;桂,指肉桂,非指桂花,先秦时桂花多称“木樨”。

[5]奢广:奢侈盛大。

[6]尚书郎:东汉始置的官名,为皇帝近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7]鸡舌香:一般认为即丁香。据《汉宫仪》记载,东汉尚书郎面奏皇帝时,常口含丁香,用于去除口气。

[8]除夜火山烧沉香、甲煎:除夜,即除夕夜;甲煎:一种香,以甲香(一种贝壳制药)和诸药调制,可燃烧,亦可作口脂(唇膏)。隋炀帝时,常在除夕夜宫中燃烧名贵香料作乐。

[9]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

[10]沉、檀、脑、麝:分别指沉香、檀香、龙脑香(瑞脑)、麝香。

[11]昆明国:原为古代云南昆明族建立的国家,但此处别有所指。昆明国献蔷薇水一事,系源自南唐张泌的《妆楼记》。但据欧阳修所编《新五代史》记载,后周显德五年(958),献蔷薇水的是占城国(占婆)。五代时,占婆以南区域通称“昆仑”,“昆仑”常误为“昆明”。此处昆明国应指昆仑国,实为占婆。

[12]蔷薇水:玫瑰香水。

[13]节:草木茎上分枝长叶的部分。

[14]如左:古时书籍排版从右向左竖排,“如左”即今天常说的“如下”。【译文】《香品举要》载:“香的品种是最多的,出产自交州、广州、崖州和南洋诸国。”但是,秦汉以前却没有听说过,那时只是叫作兰草、蕙草、花椒、肉桂而已。直到喜好奢侈盛大的汉武帝,以及东汉尚书郎们奏事的时代,才有了口含的鸡舌香,别的就没听说了。到晋武帝时,外国从此开始进贡特别的香料。到了隋炀帝时,除夕夜设起火山,燃烧无数的沉香和甲煎,南洋的各种香料就都到齐了。唐玄宗时,君王臣子中有许多都用沉香、檀木、瑞脑、麝香来建造亭台阁楼。所造亭楼实在是多啊!后周显德年间,昆明国又进献了蔷薇香水。以前所没有的香料,现在都有了。然而香都是一样的,或者生于草本植物,或者出于木本植物,有的是花朵,有的是果实,有的是茎节,有的是叶子,有的是树皮,有的是汁液,又或者是通过人工熬煎调和而成。有用来焚烧的,有能够佩戴的,还有充作药材的。详列如下。【延伸阅读】

一谈起香,人们不免浮想联翩:芬芳袭人的花瓣、涤荡心绪的精油、宁神静思的古木……那是一群有着特殊“气质”的植物。不过,“香”最早的含义并非如此。按照小篆体的写法,“香”字上为“黍”,下为“甘”,合起来只表示谷物的香美。先秦时期,虽然像佩兰、蕙草、花椒、肉桂这些芳香植物不在少数,但却较少直接用“香”字来形容的,比如描绘奇花异草著称的《离骚》,全文竟找不着一个“香”字。由此不难懂得为何香“秦汉以前未闻”了。

悄然的转折发生在汉代。字典始祖《说文解字》在那时出现,其中载道:“香,芳也。”看“芳”字的偏旁,便知乃指草香。这时的“香”字不再专指五谷的气味,而可以广泛地形容百草了。此后,随着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瓷器之路的连接和通达,层出不穷的香气结队撩过人们的鼻息,于是渐有必要寻一个词,来概括这些令人愉悦的体验。“香”字就逐步变成它今天的含义。【名家杂论】

翻开香料的家史,通篇洋溢着翻山越岭、漂洋过海的异域情调。汉代的“口香糖”——鸡舌香,来自越南、西域、南洋和安息,皇帝和他的秘书们常用它来避免莫名的尴尬。唐代的口红——甲煎,其主要原料甲香,来自远离文明中心的南中国海周边诸国。诗人李峤曾得皇帝赏赐一二,激动地写下获奖感言,名为《谢腊日赐腊脂口脂表》,中间盛赞口脂:“南国容华之人,从来未识;西京妖冶之妾,何时可见?”而现代香水的前身——占婆国进献的洒衣蔷薇水,当时还是阿拉伯人的新发明,引得宋人纷纷“山寨”,阴错阳差造就了流行至今的香水。

兴奋的背后是艰辛而又危险的香料贸易。异国之香完成一次旅行,代价自然不菲。这也给“香”烙下了深深的奢侈之印。所以文人史官笔下,喜好熏香的君王常难逃一个挥金如土的豪主形象。“沉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诗人中的取景高手李商隐,一字不评便道尽隋宫除夕夜的奢华。垒起座座火山的炀帝,点燃弥漫数十里的沉香甲煎,烧剩的,是一个帝国的灰烬。

与隋炀帝有关的故事总是成为寓言。用香之人千万种,或为美己悦人,或为驱病辟邪,或为宁神安志,皆为消费。若要上升至文化,却需有更高的发愿。一切雅事,皆异曲同工:赏是的物,修的却是波澜不惊的心。

无论如何,香的故事还需娓娓道来。

香 品

龙脑香

[1][2]《唐本草》云:“出婆律国,树形似杉木,子似豆蔻,皮有甲[3][4]错。婆律膏是根下清脂,龙脑是根中干脂,味辛香人口。”[5][6]

段成式云:“亦出波斯国,树高八九丈,大可六七围,叶圆而背白,无花实。其树有肥痩,痩者出龙脑香,肥者出婆律膏。香在[7]木心中,婆律断其树翦取之,其膏于木端流出。”[8]《图经》云:“南海山中亦有此木。唐天宝中交阯贡龙脑,皆如蝉蚕之形。彼人言有老根节方有之,然极难,禁中呼瑞龙脑。带之衣[9][10]衿,香闻十余步。”今海南龙脑多用火煏成片,其中容伪。【注释】

[1]《唐本草》:又称《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权力机关颁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药学专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2]婆律国:在古籍中又称作婆露、婆鲁斯,位于今文莱的加里曼丹岛。

[3]甲错:甲壳交叠的样子,引申义为粗糙不平。

[4]香人口:四库版《陈氏香谱》作“香入口”,据《新修本草》改。

[5]段成式(803—863):晚唐著名小说家,下文引自其代表作《酉阳杂俎》,其书包罗万象,记载各地与异域珍异之物,亦有部分内容为志怪传奇。

[6]围:计量圆周的约略单位,指两只胳膊合围起来的长度。

[7]翦取:剪取。

[8]《图经》:原指《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文献。此处单指《本草》这一部分内容。

[9]衣衿(jīn):衣领交接的部位。

[10]煏(bì):用火烘干。《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至万历六年(1578)。【译文】《唐本草》载:“出自婆律国,树形像杉树,果实如豆蔻,树皮粗糙不平。婆律膏是树根下的纯净的油脂,龙脑是树根中已经干结的油脂,味道辛辣,能使人口气清香。”

段成式称:“龙脑也出自婆斯国,树高约八九丈,大的需要六七人合抱。叶为圆形,叶背白色,不开花不结果。此树有肥瘦之分,瘦的产龙脑香,肥的产婆律膏。龙脑香在木心,婆律国人将树砍断剪取,使婆律膏从树端流出来。”《图经》载:“南海地区的山里也有这种香木。唐天宝年间,交趾进贡的龙脑形状都像蝉蚕。那里的人说老的树根或树节才有龙脑香,但也特别难得,宫中称之为‘瑞龙脑’。带在衣襟里,香味在十几步外都能闻到。”今天南海的龙脑,多用火烘干成片,中间可能掺假。[1][2][3]

陶隐居云:“生西海婆律国,婆律树中脂也,如白胶香[4][5]状,味苦辛,微温无毒,主内外障眼,去三虫,疗五痔,眀目、[6][7][8][9]镇心、秘精。又有苍龙脑,主风疹面。”入膏煎良,不可[10]点眼。其明净如雪花者善久,经风日、或如麦麸者不佳。宜合黑[11]豆、糯米、相思子,贮之瓷器内则不耗。”

今复有生熟之异。称生龙脑即是所载是也,其绝妙者曰梅花龙脑。[12]有经火飞结成块者谓之熟龙脑,气味差薄,盖益以他物也。[13][14][15]

叶庭珪云:“渤泥、三佛齐亦有之,乃深山穷谷千年老杉树枝干不损者。若损动则气泄无脑矣。其土人解为板,板傍裂缝,脑出缝中,劈而取之。大者成片,俗谓之梅花脑。其次谓之速脑[16]。速脑之中,又有金脚,其碎者,谓之米脑。锯下杉屑与碎脑相杂者,谓之苍脑。取脑已净,其杉板谓之脑本,与锯屑同捣碎,和置[17]瓷盆内,以笠覆之,封其缝,热灰煨煏,其气飞上,凝结而成[18]块,谓之熟脑,可作面花、耳环、佩带等用。”又有一种如油者,谓之脑油,其气劲于脑,可浸诸香。[19]

陈正敏云:“龙脑出南天竺,木本如松,初取犹湿,断为数十块尚有香,日久木干,循理拆之,其香如云母者是也。与中土人取樟[20]脑颇异。”今案:段成式所述与此不同,故两存之。【注释】

[1]陶隐居:陶弘景(456—536),梁朝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号华阳陶隐居。

[2]西海:古时西海所指并不固定,此处或指印度洋。

[3]白胶香:药名,又名枫香脂,为金缕梅科植物枫香树的干燥树脂。

[4]三虫:小儿三种常见的肠寄生虫病(蛔虫、姜片虫、蛲虫)。

[5]五痔:肛门痔的五种类型(牡痔、牝痔、脉痔、肠痔、血痔)之合称。

[6]秘:封藏。

[7]苍龙脑:杂有木屑的龙脑屑,呈黑色。

[8](gǎn)面:面色发黑。

[9]入膏煎良:按照膏方煎好。

[10]点眼:将药物研成干燥而极细的粉末,点入眼内。

[11]相思子:藤本植物,种子形如红豆,顶端黑色,有剧毒。但因相思子种壳坚硬,故可用于贮藏龙脑香。

[12]差薄:稍淡。差,稍微;薄,味道淡。

[13]叶庭珪(生卒年不详):北宋学者,1148—1151年间任泉州军州事,著有《海录碎事》《名香谱》《南番香录》等书。

[14]渤泥:即古代文莱,位于今加里曼丹岛北部。

[15]三佛齐:中国唐代古籍又称室利佛逝、佛逝旧港。其鼎盛时期势力范围包括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的大部分地区。

[16]速脑:与梅花脑、金脚脑、米脑、苍脑等皆以形色命名。《洪武正韵》说,鹿的脚印称为“速”。根据后文中的“金脚”推断,速脑应指状如鹿脚印的龙脑香,在《宋会要辑稿》中也被称为“鹿速脑”。

[17]热灰:有余热的灰烬。

[18]面花:即花钿(diàn),贴在眉间或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19]陈正敏:生卒年不详,宋代人,其著《遯(dùn)斋闲览》成书于宋徽宗崇宁、大观年间(1102—1110)。

[20]案:下按语。按语即作者对作品相关內容所做的说明。【译文】

陶弘景说:“龙脑香产自西海的婆律国,是婆律树中的树脂,形状如白胶香,味道苦而辛辣,药性微温,无毒,主要用于内外障眼、祛除三虫、治疗五痔,具有明目、镇心、固藏精气的功效。此外还有一种苍龙脑,主治风疹面。龙脑香应按照膏方煎好,不可磨成粉末点入眼内。明净如雪花的是好的龙脑香,久经风日或如麦麸一样的则是不好的。龙脑香宜与黑豆、糯米、相思子一起贮藏在瓷器中,这样便不会损耗。”

现在,龙脑香又有了生和熟的区别。生龙脑就是这里所记载的,最好的名为梅花龙脑。还有就是经过加热、挥发,再凝结成块的,叫作熟龙脑,气味稍淡,这是因为加了别的东西。

叶庭珪说:“渤泥和三佛齐也有龙脑香,乃是来自幽远深僻的山谷中枝干未受损害的千年老杉树。如果枝干受损香气外泄,便不会有龙脑香了。当地人将老树分解成木板,木板边上裂开缝,缝中出现龙脑香,便劈开取之。大的香呈片状,俗称梅花脑。稍逊一点的叫作速脑。速脑里面,又有金脚脑,散碎的叫作米脑,锯杉板时掉落的木屑与碎脑混杂在一起,称之为苍脑。将龙脑香取干净之后,剩下的杉板称为脑本。将脑本与锯屑一同捣碎和匀,放在瓷盆内,用斗笠盖上,封上缝隙,再用热灰煨烤,香气就升腾而上,凝结成块,称之为熟龙脑。熟龙脑可以制成花钿、耳环和香囊等。”另外,还有一种油状的龙脑香,叫作脑油,气味比龙脑香更浓烈,可以用来浸泡其他的香料。

陈正敏说:“龙脑香产于南印度,其树干像松树,刚伐倒后还是湿的,将其截断为几十块,仍然有香气。时间久了木头干燥,沿着树的纹理拆开,像云母一样的就是龙脑香了。这与中国人取樟脑的办法颇为不同。今按:段成式所述与此不同,所以两者都保留了。[1]

婆律香

[2]《本草拾遗》云:“出婆律国,其树与龙脑同,乃树之清脂也,除恶气,杀虫蛀。详见龙脑香。”【注释】

[1]婆律香:即龙脑香,也叫冰片。

[2]《本草拾遗》:唐代药学家陈藏器(约687—757)所撰。陈氏认为《神农本草经》问世以后,虽有各家修订补充,仍有遗漏未载之药,因此另作序录一卷、拾遗六卷、解纷三卷,总称《本草拾遗》。〔清〕袁江《天香书屋图》(局部)

该画作布局饱满,笔法细密,画中人物树下焚香、对谈,很是惬意。【译文】《本草拾遗》说:“婆律香,出自婆律国,产婆律香之树与龙脑相同,是这种树的纯净树脂,能除去腐败难闻的气味,杀死蛀虫。详见龙脑香。”【延伸阅读】

俗话说,神龙见首不见尾。龙已难觅,遑论龙脑了,那么以其命名的香,不可不谓诸香之中最为神秘者。一方面,这是因为龙脑被誉为“诸香之祖”的奇绝芳韵。另一方面则由于其生产条件确实殊为苛刻:树须极老,但老树也罕能结香。同时,古代南海贸易的特点亦加重了龙脑香的神秘:中国早期的香料进口要么为外国商人所操持,要么靠番国使节主动进献,因而极难拿到龙脑香的一手资源,以至连产地这个基本问题,从南朝到宋代,数百年来一直纷议不断。

诸多因素注定了龙脑的馨香只能飘绕在上流社会的厅堂,而于民间,则多半成为市井的传说与民众的想象。在身价方面,根据阿拉伯人的记载,最上等的龙脑香,乃是与黄金进行等重交换的。而从香味本身来说,我们稍后便会知道,“香闻十余步”并不是关于龙脑香最夸张的表述。【名家杂谈】

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讲述了一个故事。

唐玄宗时,交州向朝廷进献龙脑香,玄宗赐给了杨贵妃。一个夏日,玄宗与亲王对弈,贵妃立旁观看,琵琶演奏家贺怀智身后弹拨助兴。此时清风拂来,将贵妃领巾吹到贺怀智的冠幞上。贺怀智回家以后,发觉周身香气异常,于是将领巾摘下放入锦囊中保存起来。后来,贵妃玉殒马嵬坡,玄宗回到长安,思念之至。贺怀智便将领巾献于玄宗,禀明来由。玄宗打开锦囊,潸然泪下:“此物正是当时龙脑香啊!”

以博闻志怪见长的《酉阳杂俎》多次提及龙脑香,足见其当时具有怎样的传奇意味。段成式提到,龙脑香在其出产国称为“固不婆律”,这得到了后人证实:东南亚的马来人确实将龙脑称为Kapur Barus,即“固不婆律”。到了南宋中后期,宋人越来越多地亲自驾船参与贸易往来,人们逐渐发觉,苏门答腊岛的婆律可能并非龙脑香的真正产地,而是类似于杭州之于杭白菊那样的关系,前者只是后者的交易中心。南宋地理学者赵汝适指出:“世谓三佛齐亦有之,非也。”三佛齐这个以马六甲海域为中心的马来帝国,只是扼海峡之要冲,集聚各国货物,一跃而成龙脑香的贸易中转国。他指出龙脑香的真正故土在婆罗洲北部和苏门达腊的偏僻西海岸。古代商人对龙脑的狂热使得它在许多游记里留下了踪迹,由于东南亚留存的历史记载非常少,有历史学者便常常借助这些龙脑香的贸易记录来重构历史。这样,神秘的龙脑香反而变成了揭秘的线索,化身为一把打开东南亚历史的独特钥匙,而这将注定成为龙脑香文化的一部分。

沉水香

[1][2]《唐本草》云:“出天竺、单于二国,与青桂、鸡骨、栈香同[3]是一树。叶似橘,经冬不凋。夏生花,白而圆细。秋结实,如槟榔,[4][5]其色紫似葚而味辛。疗风水毒肿,去恶气。树皮青色,木似榉柳[6],重实,黑色,沉水者是。”[7]

今复有生黄而沉水者谓之蜡沉。又有不沉者,谓之生结,即栈香也。[8][9]《拾遗解纷》云:“其树如椿,常以水试乃知。”[10][11]

叶庭珪云:“沉香所出非一,真腊者为上,占城次之,渤[12][13][14]泥最下。真腊之香又分三品:绿洋最佳,三泺次之,勃罗间[15][16]差弱。而香之大概生结者为上,熟脱者次之;坚黑为上,黄者次之。然诸沉之形多异而名亦不一。有状如犀角者,如燕口者,如附[17][18][19]子者,如梭者,是皆因形为名。其坚致而文横者谓之横隔沉[20]。大抵以所产气色为高,而形体非所以定优劣也。绿洋、三泺、勃罗间皆真腊属国。【注释】

[1]出天竺、单于二国:天竺,古人对印度诸国的统称。单于,指匈奴。但《唐本草》原文为“熏陆香,形似白胶,出天竺、单于国。”熏陆香与沉香有别,此处应为抄误。

[2]青桂、鸡骨、栈香:皆为香名,详见后文。

[3]槟榔:一种热带乔木,果实卵球形或长圆形,可作为一种咀嚼嗜好品。

[4]葚(shèn):桑树的果实,成熟后呈紫色。

[5]风水毒肿:风水肿,中医学病名,指因脾肾气虚,外感风邪疮毒引发的水肿。

[6]榉(jǔ)柳:一种高大乔木。

[7]生结:生,指生木,活的树木。生结即通过人为的砍斫手段使活树结香。

[8]《拾遗解纷》:即陈藏器《本草拾遗》中的“解纷三卷”。

[9]椿:椿树,落叶乔木。

[10]真腊:中南半岛古国,其核心领土在今柬埔寨境内,鼎盛时期为著名的吴哥王朝。

[11]占城:即占婆国,其领土大致包括今越南中部和南部。史籍上先后称之为“林邑”“环王”“占城”等,1697年亡于越南。

[12]香:四库版《陈氏香谱》作“真”,为抄误,据《香乘》改。

[13]绿洋:真腊属国,据《古代南海地名汇释》,在今柬埔寨或越南南部。

[14]三泺(pō):真腊属国,据《古代南海地名汇释》,或位于今柬埔寨松博(Sambor)地区。

[15]勃罗间:真腊属国,据《古代南海地名汇释》,位于柬埔寨的土珠岛。

[16]熟脱:熟结和脱落。熟结指香木老朽自然结香,脱落指香木的一部分朽坏脱落而结香。

[17]附子:中药名,乌头属植物的子根,似圆锥体。

[18]梭:织布工具,两头尖,中间粗,像枣核形。

[19]文:纹理。

[20]横隔沉:纹理为平行的横隔线的沉香。隔,意为将上下隔开。横隔线即横线连贯无断裂,此种纹路体现出横隔沉的致密坚实的特点。【译文】《唐本草》称:“沉水香出于天竺、单于两国,与青桂香、鸡骨香、

栈香

同出于一种树。叶子像橘树,冬季不落叶。夏天开出圆而细长的白花。秋天结果,果实形如槟榔,有桑葚一样的紫色,味道辛辣。可治疗风水毒肿,去除腐败恶气。树皮深绿色,树干似榉柳。沉重厚实、黑色,能够沉入水中的就是沉香。”

现在又有了颜色发黄、可沉水的,叫作蜡沉。还有不沉水的,叫作生结香,也即栈香。《拾遗解纷》载:“沉香树像椿树,一般用水测试才知道是不是沉香。”

叶庭珪称:“出产沉香的地方不只一个,真腊的最为上等,占婆的其次,渤泥的最下等。真腊的沉香又分三种,绿洋的最佳,三泺的次之,勃罗间的稍逊一点。就沉香而言,大体以生结的为最好,熟结和脱落的其次;坚实而黑色的最好,黄色的其次。然而各种沉香的形状大不相同,名称也不一致。有形状如犀角的,有如燕嘴的,有如附子的,有如梭子的,这些都是根据形状来命名的。其中,坚实致密而有横向纹路的,叫作横隔沉。沉香基本上是通过所生的香气和颜色来判定高下,形状并不是断定优劣的标准。”绿洋、三泺和勃罗间,都是真腊的附属国。[1]《谈苑》云:“一树出香三等,曰沉、曰栈、曰黄熟。”[2]《倦游录》云:“沉香木,岭南濒海诸州尤多,大者合抱,山民[3]或以为屋、为桥梁、为饭甑,然有香者百无一二。盖木得水方结,多在折枝枯干中,或为栈,或为黄熟。自枯死者谓之

水盘香

。高、窦[4]等州产生结香,盖山民见山木曲折斜枝,必以刀斫成坎,经年得雨[5]水渍,遂结香。复锯取之,刮去白木,其香结为斑点,亦名鹧鸪斑,[6][7][8]沉之良久。在琼崖等州,俗谓之角沉,乃生木中取者,宜用熏[9]裛。黄沉,乃枯木中得者,宜入药。黄腊沉尤难得。”按《南史》[10]云:“置水中则沉,故名沉香。浮者,栈香也。”[11]

陈正敏云:“水沉,出南海,凡数重,外为断白,次为栈,中为沉。今岭南岩高峻处亦有之,但不及海南者香气清婉耳。”诸夷以[12]香树为槽而饷鸡犬,故郑文宝诗云:“沉檀香植在天涯,贱等荆衡[13][14][15]水面槎。未必为槽饷鸡犬,不如煨烬向豪家。”今按:黄腊沉,削之自卷,啮之柔韧者是。[16]

余见第四卷丁晋公《天香传》中。【注释】

[1]《谈苑》:此即《杨文公谈苑》,记载北宋文学家杨亿(974—1020)言谈的语录笔记,为其门人黄鉴所撰。

[2]《倦游录》:北宋官员张师正(1016—?)所撰,记录其生平所见。《文献通考》亦认为系北宋士人魏泰托名伪作。

[3]饭甑(zèng):一种蒸饭的木制桶具,有边而无底。

[4]高、窦:高州和窦州,均为古代行政区划,在今广东西南部。

[5]鹧鸪斑:鹧鸪是一种胸背布满显著白斑的鸟类,鹧鸪斑即指密布的白斑。

[6]沉之良久:四库本作“香之良者”,据《香乘》改。

[7]琼崖等州:古代设于海南岛的行政区划。

[8]角沉:形如牛角的沉香。

[9]裛(yì):用香气熏染。

[10]《南史》:唐代史学家李延寿所撰纪传体史书,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170年史事,为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

[11]断白:断白香,香的一种。

[12]郑文宝(953—1013):生于南唐,为北宋官员、学者。

[13]衡:荆山和衡山,泛指今湖南、湖北。

[14]槎(chá): 木筏。

[15]四库本作“高家”,据《香乘》改。

[16]丁晋公《天香传》:丁晋公,即丁谓(966—1037),北宋官员,官至相位,封晋国公。后贬至崖州,作《天香传》,叙海南诸香。〔宋〕马远《竹涧焚香图》(局部)

焚香、点茶、插花、挂画,是宋代文人的四大雅事。宋人闲居时有烧香的习惯,这叫“燕居焚香”。许多宋诗都写到燕居焚香的生活趣味,如苏轼的《三月二十九日》诗:“酒醒梦回春尽日,闭门隐几坐烧香。”陆游的《初夏》:“床有蒲团坐负墙,室无童子自烧香。”【译文】《谈苑》载:“同一种树出三个等级的香:沉香、栈香、

黄熟香

。”《倦游录》载:“沉香树在岭南靠海各州中特别多,大的需要数人合抱,有的山里人用来建造茅庐、桥梁和饭甑,然而一百棵香木中,结香的不到一两棵。这是因为香木遇水才能结香,且多在断枝枯干当中,有的变成沉香,有的变成栈香,有的变成黄熟香。自然枯死的叫作水盘香。高州、窦州等地出产生结香,是山民见山上香木树干弯曲、树枝倾斜,必定用刀砍出刀坑,经过多年雨水浸渍,而凝结成香。锯取下来,将上面白木刮去,结成的香为斑点状,也叫作鹧鸪斑。好香产于琼州、崖州等地。民间说的角沉,是从活树上取得的,适合用来熏香。黄沉是从枯死的香木中得到的,适合药用。黄蜡沉则特别难得。”按,《南史》载:“其放入水中则下沉,所以叫作沉香,浮起来的叫栈香。”

宋人陈正敏说,水沉香出于南海诸国,总共有几层,外层为断白香,其次为栈香,中等的为沉香。今天岭南高峻的山岩上也产沉香,只是比不上南海所产的香气纯净柔和罢了。南海诸国用香木做食槽给鸡和狗喂食,所以郑文宝有一首诗写道:“沉香和檀香种植在天边很远的地方,地位低贱得如同湖广水面的木筏。难道非要做喂养鸡犬的食槽吗?还不如在豪门面前烧个干净啊!”今按:所谓黄蜡沉,用刀削过会自动卷起,嚼起来柔软有韧劲的便是了。

其余关于沉香的内容参见第四卷丁晋公所作《天香传》。

生沉香

[1]

一名蓬莱香。叶庭珪云:“出海南山西,其初连木,状如粟棘[2][3][4]房,土人谓棘香。刀刳去木而出其香,则坚倒而光泽。士大夫[5]目为蓬莱香,气清而长耳。品虽侔于真腊,然地之所产者少,而官[6]于彼者乃得之,商舶罕获焉。故直常倍于真腊所产者云。”【注释】

[1]连木:与木质部分相连。

[2]状如粟棘房,土人谓棘香:粟棘房或为“栗棘蓬”之误。粟、栗二字形近,房、蓬二字音近,故误。栗,栗子;棘,刺;蓬,外壳。栗棘蓬,意为栗子带刺的外壳,该词多在佛经中用来比喻禅理的难以参透,也有“蓬栗棘”的说法。“蓬莱香”和“棘香”二名,可能皆来自“蓬栗棘”一词。“蓬莱香”最初或叫作“蓬栗香”,意为栗壳香,后因莱栗二字音近而传为“蓬莱香”。“棘香”即刺香。

[3]刳(kū):剖开。

[4]坚倒:为“坚緻”之误。

[5]侔(móu):等同。

[6]直:价值。【译文】

又叫蓬莱香。叶庭珪说,“出自海南岛上山岭西麓。最初与木质部分相连,形状如栗子带刺的外壳,当地人称为棘香。用刀剖开去掉木质部分,香便露出来,坚固致密而有光泽。士大夫看作蓬莱仙山之香,不过因香气纯净持久罢了。品质虽和真腊的相当,但其地产量少,在那里做官的人才能得到,商船很难获得。所以价格常常两倍于真腊所产的香。”

蕃香

[1][2]

一名蕃沉。叶庭珪云:“出渤泥、三佛齐,气犷而烈,价视[3]真腊、绿洋减三分之二,视占城减半矣。治冷气,医家多用之。”【注释】

[1]蕃:同“番”,泛指域外或外族。

[2]犷:粗野。《四库》本作“矿”,据《香乘》改。

[3]冷气:脏腑之气与寒冷相搏所致的疾患。〔清〕刘彦冲《听阮图》(局部)图中文人身着高冕宽服,抱膝而坐,边焚香边听一位歌女弹奏阮琴。四处芳草如茵,梧桐枝叶繁茂,又配以湖石、芭蕉、翠竹,清幽异常。【译文】

又叫作蕃沉。叶庭珪称:“此香出自渤泥、三佛齐,气味粗猛,价格比照真腊绿洋沉香减去三分之二,比照占城沉香减半。医家多用来治疗冷气病证。”

青桂香

《本草拾遗》云:“即沉香同树细枝紧实未烂者。”[1]《谈苑》云:“沉香依木皮而结,谓之青桂。”【注释】

[1]《谈苑》:有《杨文公谈苑》《国老谈苑》《孔氏谈苑》等多种,今本皆未见此句,故无法确定出自哪本《谈苑》。【译文】《本草拾遗》记载:“青桂香和沉香同树,是该树紧致坚实而未朽烂的细枝。”《谈苑》载:“沉香树依树皮所结之香,叫作青桂香。”栈香《本草拾遗》云:“栈与沉同树,以其肌理有黑脉者为别。”

叶庭珪云:“栈香乃沉香之次者,出占城国,气味与沉香相类,但带木,颇不坚实,故其品亚于沉而复于熟逊焉。”【译文】《本草拾遗》载:“栈香与沉香出自同一种树,区别是木纹有无黑色的脉络。”

叶庭珪说:“栈香是沉香的次品,出自占婆国,气味与沉香类似,但夹带着木质部分,很不坚实,所以品质亚于沉香,但又优于黄熟香。”黄熟香[1]

亦栈香之类也,但轻虚枯朽不堪者,今和香中皆用之。[2]

叶庭珪云:“黄熟香、夹栈黄熟香,诸蕃皆出,而真腊为上,黄而熟,故名焉。其皮坚而中腐者,形状如桶,故谓之黄熟桶。其夹[3][4]栈而通黑者,其气尤朦,故谓之夹栈黄熟。此香虽泉人之所日用,而夹栈居上品。”【注释】

[1]和香:多味香药合成的香。

[2]熟:干枯。

[3]朦:朦胧,含混不清。

[4]虽:只。【译文】

黄熟香也与栈香同类,但是轻虚枯朽到了极点。今天调和香料都会使用它。

叶庭珪说:“黄熟香和夹栈黄熟香,各番国皆产,而以真腊的为上品,黄而熟,所以这样命名。树皮坚硬而中间腐朽的,因形状如桶,所以叫黄熟桶。夹带栈香而通体发黑的,气味含混,所以叫夹栈黄熟香。黄熟香只是泉州人日常所用,而夹栈香是其中的上品。”

叶子香

一名龙鳞香,盖栈之薄者,其香尤胜于栈。[1]《谈苑》云:“沉香在土岁久,不待刓剔而精者。”【注释】

[1]刓(wán):削剃,雕琢。【译文】

又叫龙鳞香。是体薄的栈香,香气比栈香还好。《谈苑》载:“是埋于土中多年,无须削剔只余精华的沉香。”〔明〕仇英《春夜宴桃李园图》(局部)

画作以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为题材,描绘李白与其四从弟,春夜于桃李园中设宴,斗酒赋诗焚香的情景。

鸡骨香

《本草拾遗》云:“亦栈香中形似鸡骨者。”【译文】《本草拾遗》载:“鸡骨香也是栈香中形如鸡骨的香。”[1]水盘香

类黄熟而殊大,多雕刻为香山、佛像,并出舶上。【注释】

[1]水盘香:又名水盘头。香木被伐后盘根部分所结的香,因此常常体积较大。【译文】

与黄熟香类似但特别大,大多雕刻为香山、佛像,全部来自海外。

白眼香

亦黄熟之别名也。其色差白,不入药品,和香或用之。【译文】

也是黄熟香的别名。颜色偏白,不入药,调配香料有时会用到。【延伸阅读】

如果说龙脑香是神秘的,沉香则是纷纭的。没有一种香似沉香一样留下这般丰富多彩的描写和故事,却依旧令世人难定究竟。沉香星罗棋布的出生地、莫衷一是的源树种、一树多香的品质、参差琳琅的名目、争奇斗妍的形态、芬芳殊异的香型、各显神通的出香方式、彼此交叉的分类方法、相互砥砺的品级论断……都让无数的事香者疑云莫散、争论不休。

这种浑然未开的状态,恰使得事香者沐浴芳馥的同时缭绕着解谜之趣。人们或者通过辨析感官的微妙差别进行着嗅觉的修行,或者收集沉香的来龙去脉,在浩繁的卷帙中追溯其传奇的身世。于是既有纯粹无扰的感同身受,亦有不辞其累的格物致知。一张一弛,反倒赋予了香文化无限的生命力。【名家杂论】

尽管纷杂如此,古人仍在不懈的求索中建构出一个相对公认的参照体系。根据李时珍的总结,沉香有广义、狭义之分。蜜香树等特定树种所产之香皆可叫作沉香,此为广义。广义沉香之中,又根据入水后的沉浮状态(实际也就是香脂的丰富程度)分为沉水香、栈香和黄熟香三类,其中沉水香便是狭义的沉香。

这三类香,最初都是指香木特定部位所结之香。根据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沉水香是“木心与节坚黑沉水者”,由于心材和结节部位分泌树脂的导管密集,所结之香密度大,自然容易沉水;“其干为栈香”,来自树干中较外围部分,此处导管密度较为疏松,树脂丰度不及木心,故而结香后呈悬浮状态。“其根为黄熟香”,质地疏松,结香后木质部分较多,因此轻虚上浮。由于下沉、悬浮、漂浮三种状态可以作为明确的区分标准,因此沉香、栈香和黄熟香也逐渐泛化为类别的代称。

不过,一旦确定以沉、栈和黄熟作为标准类别,其他同样以形态命名的香便不得不重新各就各位,这便引发了一些困难。例如鸡骨香,在《本草纲目》中就既有沉水的,又有不沉水的,但李时珍只明确将它归为栈香;又如蓬莱香,据其半木半香、入水悬浮的特性当为栈香,可是剔除木质后它又可以沉水,因此模棱两可;再如丁谓《天香传》中提及的茅叶香,虽可沉水,但因结构不致密又被时人贬低为黄熟香。此种情况不一而足。因此翻阅诸家香谱,须时时把握这个前提:绝对一致的分类法当时是不存在的。

檀香

《本草拾遗》云:“檀香其种有三,曰白、曰紫、曰黄。白檀树[1][2]出海南,主心腹痛、霍乱、中恶鬼气、杀虫。”[3][4][5]《唐本草》云:“味咸,微寒,主恶风毒,出昆仑盘盘之国,[6][7]主消风肿。又有紫真檀,人磨之以涂风肿,虽不生于中土而人间遍有之。”

叶庭珪云:“檀香出三佛齐国,气清劲而易泄,爇之能夺众香。皮在而色黄者谓之黄檀,皮腐而色紫者谓之紫檀,气味大率相类,而紫者差胜。其轻而脆者谓之沙檀,药中多用之。然香树头长,商人截[8]而短之以便负贩,恐其气泄,以纸封之,欲其滋润故也。”[9]

陈正敏云:“亦出南天竺末耶山崖谷间。然其他杂木与檀相类者甚众,殆不可别。但檀木性冷,夏月多大蛇蟠绕,人远望见有蛇处,即射箭记之,至冬月蛇蛰,乃伐而取之也。”【注释】

[1]霍乱:一种以严重胃肠道症状为主的人和家畜的传染性疾患,因其“挥霍之间,便致缭乱”而得名。

[2]中恶鬼气:古病名,泛指感受秽毒和不正之气,突然厥逆不省人事的病证,民间俗称“中邪”。

[3]恶风毒:恶风之毒。恶风,古病名,厉气中人所致的病患。

[4]昆仑:古代泛指中南半岛南部及南洋群岛一带的居民,以头卷体黑为特征。昆仑一词也指昆仑人所生活的地区或建立的国家。

[5]盘盘:公元3—7世纪时马来半岛东岸古代国家。

[6]风肿:肿病之一。又称痛风肿,症状为皮粗麻木、走路疼痛。

[7]紫真檀:佛家称檀香为旃(zhān)檀,后讹为真檀,紫真檀即紫檀。

[8]此段与《本草纲目》所引有所不同:“皮实而色黄者为黄檀,皮洁而色白者为白檀,皮腐而色紫者为其木并坚重清香,而白檀尤良。宜以纸封收,则不泄气。”

[9]末耶山:《大唐西域记》作“秣剌耶山”,即今印度半岛南端的豆蔻山。因盛产檀香,印度文学中常用来自秣剌耶山的风比喻香风。【译文】《本草拾遗》载:“檀香有三种,白檀、紫檀和黄檀。白檀树出自南海,主治心腹痛、霍乱、中恶鬼气、杀虫。”《唐本草》载:“檀香味咸,性微寒,主治恶风之毒,出自昆仑盘盘国,主治消退风肿。另外有紫真檀,人们磨成汁用来涂风肿,虽然没有长在中国,但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

叶庭珪说,檀香出自三佛齐国,香气纯净而强劲,但容易外泄,焚燃起来气味能盖过许多香。留有树皮而色黄的叫作黄檀,树皮腐朽而色紫的叫作紫檀,气味大概类似,紫檀略胜一筹。又轻又脆的檀香叫作沙檀,药里常用。然而檀香的树头较长,于是商人将其截短以便贩运,为防止香气外泄,就用纸封包起来,这是为了保持润泽的缘故。

陈正敏说,檀香也产自南印度末耶山的山谷间。因那里与檀木相似的其他杂木非常多,几乎不能分别。不过,檀木性冷,夏季常有大蛇盘绕。人们远远望见树上有蛇,就朝树上射箭做标记,等到冬季蛇蛰伏之时,才伐树取香。[1]

木香

[2][3][4]《本草》云:“一名密香,从外国舶上来。叶似薯蓣而根大,花紫色。功效极多。味辛,温,无毒,主辟瘟疫,疗气劣、气不足,[5]消毒,杀虫毒。”今以如鸡骨坚实、啮之粘牙者为上。又有马兜铃[6]根,名曰青木香,非此之谓也。或云有二种,亦恐非耳。一谓之云南根。”五代壁画《菩萨焚香图》(局部)

此画绘制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952)。画中菩萨面貌圆润,眉清目秀,神态安详端庄、体态丰腴高贵;举止优雅,婀娜多姿;头光玲珑剔透,衣带轻柔飘举。整个画作线描纯熟流畅,高超造型技巧令人叹为观止。【注释】

[1]木香:菊科植物木香的根。

[2]《本草》:指诸家本草学著作。本段文字主要来自《证类本草》,系《证类本草》从《陶隐居本草》《唐本草》《蜀本草》等书概括而来。《证类本草》为北宋药学家唐慎微(1056—1136)所撰,是宋代本草学的集大成之作。

[3]密香:《名医别录》《香乘》作“蜜香”。

[4]薯蓣(yù):即山药。因唐代宗名叫李豫,为避讳而改为“薯药”,又因宋英宗名叫赵曙而避讳改为“山药”。

[5]鸡骨:现存本草类著作多作“枯骨”。

[6]青木香:中药名,在《证类本草》中也被称为“土青木香”,是马兜铃的干燥根。马兜铃为蔓生草本植物,果实如铃,叶子掉落后果实仍在,如同挂于马颈下的响铃,故得名。【译文】《本草》载:“又名密香,来自外国商船上。其植物叶如山药,根大,花呈紫色。木香效用很多。味辛,性温,无毒,用于祛除瘟疫,治疗气血虚弱、正气不足,可以消毒和杀死毒虫。”现在将像鸡骨一般坚实且咬起来黏牙的作为上品。此外还有马兜铃的根,叫作青木香,不是这里所说的木香。有人说木香有两种,恐怕也不正确。青木香也叫作云南根。[1]

降真香

[2][3]《南州记》云:“生南海诸山,大秦国亦有之。”《海药本草》[4][5]云:“味温平,无毒。主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并烧之有验。”[6][7]《列仙传》云:“烧之感引鹤降。醮星辰,烧此香妙为第一。小儿[8]佩之能辟邪气。状如苏枋木,然之初不甚香,得诸香和之则特美。”

叶庭珪云:“出三佛齐国及海南,其气劲而远,能辟邪气。泉人[9]每岁除,家无贫富,皆爇之如燔柴,虽在处有之,皆不及三佛齐者。一名紫藤香,今有蕃降、广降之别。”【注释】

[1]降真香:豆科黄檀属藤本植物受创后分泌油脂所结的香料。

[2]《南州记》:成书于公元5世纪,作者为徐表,其人其事已不可考。

[3]大秦国: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

[4]《海药本草》:晚唐五代年间词人李珣(约855—930)所撰,专门记述由海外传入中国的药物,惜南宋时亡佚。李珣为波斯后裔,因此为官同时亦兼营香药买卖。

[5]天行时气:因气候不正常而引起的流行病。

[6]《列仙传》:中国最早且较有系统的叙述古代黄老道者事迹的著作,为后人假托西汉文学家刘向之名所作。此处引文未在今本《列仙传》中找到,《洪氏香谱》《海药本草》等书中只写作《仙传》,此处疑有抄误。

[7]醮(jiào):祭祀神灵。

[8]苏枋木:即苏方木,为苏方(一种豆科云实属常绿小乔木)的干燥心材。

[9]燔(fán):焚烧。〔宋〕张激《白莲社图》(局部)

该画是一幅纸本水墨人物故事画,运用连环画的形式,描绘了东晋元兴年间,高僧惠远在庐山东林寺同十八位贤士建白莲社专修净土法门,并与陆修静、陶渊明、谢灵运相善的故事。全图共分八段,描绘了经筵会讲、焚香赞佛等情节。【译文】《南州记》载:“降真香生于南海诸山,大秦国也有之。”《海药本草》载:“降真香味温,性平,无毒,主要用于气候反常的流行病及住宅留有怪异之气,把降真香烧光后有效果。”《列仙传》载:“烧降真香能让仙鹤感知并降落。祭祀星辰神灵,烧此香是非常好的。小孩子佩戴的话能辟除邪气。形状像苏方木,燃起来最初不是很香,能与诸香进行调和,气味便特别美妙了。”

叶庭珪称:“降真香出自三佛齐国及海南,气味强劲而远播,能辟邪气。每年除夕,泉州人无论家境贫富,都像烧柴一样焚烧降真香。虽然到处都有,但都比不上三佛齐所产。降真香又叫作紫藤香,现在有番降和广降之别。”【延伸阅读】

1974年,一艘长眠七百余年的宋代古船在泉州湾海岸重见天日。人们在船舱中发现了数量可观的香料,其中就有大量的降真香。这些降真香是印度黄檀的心材,它们借风帆之力登陆中国,时人呼为“番降”。

与此相对的,是习用已久的本土降真香。本土降香并非单一的物种,而是以黄檀属植物为主的大家族,随着时空变幻,这个家族不断吸纳着新的成员。早至晋代,《南方草木状》就记载了熏燔茎条以迎降神灵的“紫藤香”。而唐宋时期,土产的降真香多被描述为一种古藤的紫根,因其带刺,闽台地区的地方志称之为“棘钩藤”,即现在的藤黄檀。除被用于道教醮礼之外,降真香在当时也是一种流行的装饰材料。宋代人在降真香上刻出水纹,填入金银,贴在各类棋盘上作为点衬。明代以后,降真香被推崇到了极致,这使得藤本降香盛名之下渐绝芳迹。清代人不得不寻求形态或功能类似的物材作为替身,于是,花梨木(降真黄檀)和山油柑(一种芸香科植物)以降真之名粉墨登场。而在此前,粤琼一带地方载籍对这几种植物是有着明确区分的。【名家杂论】

降真香之名源于道教。世人传说,直上云霄的降真之香能够招引神的使者——仙鹤。元末文学家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提及,自己常常亲历此种盛况:典行醮事的高功法师通过降真香向紫虚元君祷告,从她那里借来仙鹤数只,一时“青鸾导卫,翔骛澄空”。

如今,仙鹤与降真香均已十分罕见。“香引仙鹤”有无科学依据恐怕再难验证。不过,元末明初降真香的地位扶摇直上,一跃而为道家首香却是不争的事实。有宋之时,降真香在祭祀中的超绝地位尚未得到特别的强调。北宋宰相丁谓在传世名文《天香传》中说:“沉、乳二香,所以奉高天上圣。”祭祀至尊的规格尚未提及降真。而元末明初,由于民族情绪高涨,此时成书的《法海遗珠》论调一变:“沉檀笺乳虽妙,然自是海外石壁之气,难以告真,更以降真香尤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