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鉴赏解读绘本·给孩子讲西游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2 03:40:32

点击下载

作者:赵卓筠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典名著鉴赏解读绘本·给孩子讲西游记

经典名著鉴赏解读绘本·给孩子讲西游记试读:

图书出版编目(CIP)数据

给孩子讲西游记/赵卓筠著.—北京:海豚出版社,2020.1(经典名著鉴赏解读绘本)

ISBN 978-7-5110-4871-4

Ⅰ.①给… Ⅱ.①赵… Ⅲ.①《西游记》研究-儿童读物 Ⅳ.①I207.414-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45671号给孩子讲西游记出  品:磨铁图书著  者:赵卓筠出版人:王 磊责任编辑:张 镛 李文静责任印制:于浩杰 蔡 丽出  版:海豚出版社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4号邮  编:100037电  话:010-68325006(销售) 010-68996147(总编室)印  刷:北京彩和坊印刷有限公司经  销:新华书店及网络书店开  本:787毫米×1092毫米 1/8印  张:20字  数:130千字版  次:2020年1月第1版 2020年1月第1次印刷标准书号:ISBN 978-7-5110-4871-4定  价:168.00元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写给家长的话

最初决定写这本书——从品评古典名著的角度去解析《西游记》——是因为听过很多家长说起:“我们明明知道像《西游记》这样的名著一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精髓,绝不仅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而已,可实在不知道该怎么给孩子讲读,网络上流行的阴谋论太过夸张,自己讲解又不知从何入手。”于是我觉得,写这样一本书,是很有必要的。

毕竟,一部真正优秀的作品,绝不仅仅是讲故事。

艺术创作的最终归宿,在于中心思想。所谓的中心思想不是强行提取的,不是装腔作势的,而是一部作品的精神内核——作者想写的究竟是什么?比如《红楼梦》,如果说它只是为了写贾宝玉与大观园一众女性的故事,那么这显然是片面的,因为这仅仅是对情节的简要概括,而不是作者真正想说的话。《红楼梦》写出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写出了盛衰起伏的变迁与无奈,在这样无奈的大势中,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都展现出了各自的人格魅力,这才算得上是中心思想,是一部优秀作品的精神内核;同样地,著名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并不是要写一只猫总可以原因不明地死而复生,这也毫不重要,它是想要讲述爱让生命有意义、让死有归宿。

于是我们发现,看透作者真正想说的话,比读懂情节更重要。也正因如此,所谓的尊重原著不该仅仅是讲述情节,不该是一味复述已成刻板印象的人物形象(唐僧慈悲为怀、悟空疾恶如仇,这些都是片面的,但凡片面,都是不够准确的),也不该仅限于插播一些趣味知识点。

从品评艺术创作的角度去读懂原著,以如今的普世价值观回顾传统文化,更有意义。

与朋友讲起近期在写一本品评《西游记》的书的时候,朋友很是惊讶,认为这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点评,不是创作文学作品的作者的本职。也就是说,做这项工作的,更倾向于评论者,而非艺术创作者。

怎么讲呢,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取向。

古时候,文人著书立说,多半是以编书为主,比如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组织众多门客编写了《淮南子》,就是对已有文明进行综合性的整编荟萃,叫作“做学问”;古时候,故事创作反倒通常是不太上得台面的,它们脍炙人口,在民间广为流传,但极少被上流社会认可。大概也是受科举取士的大背景影响,民众基本是不识字的,识字的秀才当中,金榜题名的早已忙于政事,名落孙山的才有闲暇写书,于是这事从最初就蒙上了一层“原罪”,似乎与不务正业画上了等号。也只有《阅微草堂笔记》《聊斋志异》等少数作品得以名垂青史,它们由一流文人所作,前者是纪晓岚身为博学者的自省与见解,后者是蒲松龄以小说家的文笔借妖写人以警世人。(值得注意的是,古代这些一流文人所作的故事书里,他们反复强调的也一定不是情节,而是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见解。)

但在如今,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创作小说、剧本、散文、现代诗等或抒情或讲故事的工作,无疑会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创作,是作者或作家的本职;而编著、编撰、品评之类,则似乎稍逊一等。

这是因为时代变了。教育的普及让更多的人都能读书识字,信息时代又让他们的观点和诉求积土成山,反过来影响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当故事创作等工作让民众获取了好处,那么故事创作者的地位自然也就随之提高。

古时候著书立说是正经学问,小说、戏说是不入流的,这在当时是对的;而在如今,人们对小说、戏说等艺术创作有了更高的娱乐需求,对艺术创作者的评价大大提高,而对评论者则相对淡漠,这,也是对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它们本身没有对错,所谓的好与坏、高与低,更多只是人们赋予时代需求的意义。

所谓的意义,更多的应该是就当下而言的。尽力将原著作者真正想说的话“翻译”出来,交代在今时今日的读者面前,是对古典名著和传统文化所做的较好的传承;而以如今的普世价值观去衡量原著,也是对今时今日的读者最大的尊重。

如果读了名著仅仅记住一些脸谱化的人物形象、脍炙人口的经典桥段,那么这种阅读是片面的;同理,如果写作这本书仅仅是希望读者朋友能够更全方位地认识《西游记》这种古典名著及其牵涉到的零碎知识点,那么这也仍然是片面的。毕竟,它终究只是一部小说,了解,不了解,又怎么样呢?

真正的希冀是,这本书能够帮助少年读者举一反三,学习到一些鉴赏好书、汲取营养的阅读方法和思维习惯,如此它便实现了最大的意义。

◎ 赵卓筠

一九九二年出生于北京,致力于自由写作、图书策划。

◎ 插  画:席海军 孙 强

◎ 封面及内文设计:逢 鲸

◎ 特约监制:魏 玲 潘 良

◎ 产品经理:郭 翔

◎ 特约编辑:张 艳

◎ 营销支持:欢 莹导读《西游记》是著名的神话小说,中国人恐怕没有不知道孙悟空、没听过西游故事的。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于《西游记》的理解,大多只停留在故事情节上,极少注意到故事背后潜藏的细节。因此,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对《西游记》有一个全新的认知——超脱于故事情节以上的认知。汲取它的全部精华,更了解它的文化。

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个是故事部分:以《西游记》原著一百回本为底本进行改写,删去冗余的对话、重复的叙事,用最少的字数展现每个故事的精华。我一直以为,少年读者最好能直接阅读《西游记》原著,那样最能感受原著的魅力。《西游记》的语言非常白话,并不难懂。但仔细想来,如今的孩子恐怕没有这个时间,他们需要用有限的时间去阅读更多、更丰富的好书,而不是将大量时间投入到一部书中,因此改写、缩写很有必要。本书的故事部分,在改写的时候,力求保留最能体现原著意味的精华,比如孙悟空的性格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比如猪八戒在取经路上是怎么和孙悟空斗气的,比如各路妖怪有什么内在区别……这些都是原著作者费心塑造的细节,是不能丢失的珍宝,否则就失去了《西游记》的韵味。

第二个是解读部分:这也是本书的重点,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揭晓藏于故事背后的精髓。比如玉帝为什么要封孙悟空为弼马温?孙悟空刚刚跟随唐僧的时候,杀了六个强盗,这有什么寓意?……所有这些隐藏在故事背后的细节,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

第三个是人物小传部分:罗列了一些值得拿出来单讲的人物,比如“最有文化的妖怪”“最讲究的妖怪”“最威风的神仙”。至于取经路上的五位主角:孙悟空、唐三藏、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则不在其中,因为对他们的分析已经在解读部分写得很详细了。

第四个是后记和附录部分:节选了多位名家对《西游记》的点评,供读者了解、参考。后记介绍的是本书故事部分删去的两个原著故事,以及删去的原因。

关于《西游记》的作者到底是谁?《西游记》创作于明朝,流传广泛、举世闻名,但它的作者究竟是谁,却一直是个谜。如今一般认为是吴承恩,这是鲁迅先生根据古籍记载推测出来的说法,至今广为流传。但这也仅仅是一种推论而已,很多学者对此是抱着怀疑态度的。明清时代流传的《西游记》抄本中只署名了“紫阳洞田主人”六个字。这人究竟是何许人?是不是全书的作者?谁也不知道。

虽然不能确定《西游记》的作者究竟是谁,但毫无疑问的是,西游故事属于集体智慧的凝结,不是由某个人自己想出来的。早在元朝的杂剧中就有猴王、猪精的故事,到了明朝,作者吸收了元杂剧中的故事,搜集了很多民间传说,又套用了唐朝玄奘大师西行游历的历史,将这些素材整合到一起,进行取舍、加工、再创作,这才有了古典名著《西游记》。故事背后的故事

盘古开天地的真相是什么?

麒麟、凤凰在神话中是什么样的地位?“四大部洲”是什么意思?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有什么寓意?

悟空为什么要说自己没脾气?

七大圣为何神神秘秘?

龙王的传说是怎么回事?

大禹治水是什么故事?“阎王”其实有十个?

悟空被封为弼马温有什么深意?

玉帝为什么让悟空守蟠桃园?

王母娘娘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李靖和哪吒有什么渊源?

四大天王都有谁?

观音菩萨的形象是什么样的?

二郎神的本事究竟有多大?

古人为什么总喜欢用四十九、八十一计数?

悟空为什么没被八卦炉烧死?

如来佛祖真的那么神通广大吗?

为什么佛教中人大多不喜欢《西游记》?

唐僧取经的真实历史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五行山又叫作两界山?

悟空杀死六个强盗有什么深意?

白龙的身世是怎么回事?

最初的灾祸都是孙悟空惹出来的?

为什么说孙悟空极具慧根?

猪八戒真的比孙悟空弱吗?

三昧神风真有那么厉害吗?《西游记》有哪些艺术缺陷?

为什么孙悟空不能直接背唐僧飞过河去?《西游记》有哪些独到的艺术亮点?

人参果究竟有多神奇?

传说中的仙岛是怎么回事?

孙悟空真的吃过人吗?

黄袍怪为什么私自下界为妖?

孙悟空被师父赶走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故事?

孙悟空为什么总让八戒去探路?

金角、银角为何要拜九尾狐狸为干娘?

孙悟空和猪八戒一直在明争暗斗?

为什么唐僧总是认不出妖怪?

黾龙是什么物种?

孙悟空在天宫时为何只尊重三清?

车迟国一难映照了哪些社会现实?

通天河妖为什么向老百姓索要祭品?

孙悟空为什么只有三次求助于如来佛祖?

女儿国国王真的那么爱唐僧吗?

蝎子精为什么唯独怕昴日星官?

六耳猕猴背后潜藏着什么样的真相?

牛魔王和他的一妻一妾是怎样相处的?

牛魔王的原型是什么?

为什么九头虫是唯一在孙悟空手下逃走的妖怪?

木仙庵的树妖为何要与三藏谈诗?

孙悟空这一次为什么没有去求玉帝或观音?

蛇精害人的故事有哪些原型?

悬丝诊脉真的可行吗?

赛太岁为什么下界为妖、祸害朱紫国?

飞虫遮天蔽日的故事原型是怎样的?

蜈蚣精下毒的背后有怎样的寓意?

为什么说狮驼岭一难是全书中的一场大戏?

青毛狮子精也曾大闹天宫是怎么回事?

悟空为什么变成白无常去吓猪八戒?

为什么只有如来才能制伏大鹏?

为什么白鹿精要用小孩做药引?

悟空取经路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金鼻白毛老鼠精为什么能两次捉走唐僧?

灭法国滥杀和尚,如来佛祖为什么不管?

隐雾山一难有哪些有趣的细节?

凤仙郡祈雨有哪些难解之谜?

黄狮精为什么召开钉耙会?

九头狮子的原型是什么?

三个犀牛精有什么有趣的背景?

布金禅寺中真的有遍地的黄金吗?

民间流传着哪些关于嫦娥的传说?

最后一难为什么没有妖精?

唐僧取经究竟是取的什么经?

阿傩、伽叶为什么要给三藏无字经?

为什么一定要有九九八十一难?《西游记》给我们最深的启迪是什么?猴王初问世

自开天辟地以来,世上有了清浊之分、天地之别,大地又逐渐分为四大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瞻部洲和北俱芦洲。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东胜神洲的花果山。花果山在大海之中,巍峨雄伟,如同擎天巨柱,秀丽绝伦,奇珍异草无数。山顶上有一块仙石,是天地孕育而成,在这里吸取日月精华已经不知多少年了。

有一天,仙石突然崩裂,从里面迸出一个石卵,被风一吹,便化成一只石猴。石猴睁开眼睛,便有两道金光冲破天际,惊动了天上的玉皇大帝。玉帝派千里眼、顺风耳察看,二神查了回报,玉帝说:“天地精华所生,不足为奇,随他去吧。”那猴在山中走走跳跳,与野兽为友,与猕猴为亲,晚上睡在山崖之下,白天就奔跑玩耍,正是俗语说的:“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这一天,群猴在河中洗澡,忽然好奇这河水从哪儿来的,便在河中游了半日,终于找到了源头,是从山洞里流出来的一个瀑布。群猴说:“哪个能钻进去,寻个源头,我们就拜他为王!”禽有禽言,兽有兽语,因此他们能听懂彼此说话。石猴喊道:“我去!我去!”只见他奋力一跳,便跳到水里,进了水帘洞。盘古开天地的真相是什么?

世界原本一片混沌,天地都混成一团,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将天撑了起来,从此天地分明。盘古的眼睛变成了日月,身体长成了山,血液化成了河,这才有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这就是盘古开天地的传说。

实际上,盘古的传说很可能是借鉴了盘瓠(读hù)的故事,听盘古和盘瓠的发音有多么相似就可见端倪。传说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帝喾(读kù)时代,一个妇人从耳朵里捉出了一只虫子,便把它养在瓠里,又盖上个盘子,就取名盘瓠,后来虫子冲破了盘子,变成一只有灵性的狗。帝喾与敌国交战,发愁无法取胜,说道:“谁能帮我杀了敌军首领,我就赏他封国和美女。”盘瓠听了,便去咬死了敌军首领。帝喾信守承诺,赐盘瓠美女和国土,后来这片国土就叫作犬封国(也有说叫犬戎国)。那里的国民世代祭祀盘瓠,因为盘瓠是他们的祖先。后来,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加深,其他地区的人无法解释世界是怎么来的,便借鉴了盘瓠的故事。所谓的盘古开天地,像极了盘瓠撑开盘子的动作,因此盘古很可能是依据不同地区文化交融之后创造出来的祖先神。不过这些传说的真相也都不重要了,值得记住的是,上古时代的各地文明之间是有交融现象的,它们互相影响、相互吸取,因此常有互通之处,就像西方的十二星座和中国的十二生肖十分相似,很多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二者都是从巴比伦的闪族文明借鉴而来的,这样的推论也是基于人们相信文化交融对神话传说是有很大影响的。安坐思永生

水帘洞中有一座石桥,还有很多石椅、石床,一块石头上写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那石猴越看越高兴,招呼外面的猴子进来。群猴鱼贯而入,欢天喜地,也说话算话,果真奉石猴为王,自此称作“美猴王”。

美猴王领着千余只猴子在此安家,每日摘果酿酒,自在逍遥。日升月落,转眼便过去三五百年。这天,美猴王正与群猴宴饮,忽然心生烦恼,掉下泪来。群猴问道:“我们不受麒麟的辖制,也不受凤凰的管理,自由自在,何等幸福!大王为何忧虑?”美猴王道:“眼下虽然逍遥自在,可还有阎王管着,终有一天会死。”一个老猿上前答话:“大王有这样的深思,可见是生了道心。我知道世上只有佛、仙、神圣能与天地齐寿,大王可以出海学艺,寻找长生不老之法。”美猴王意气风发,立刻便说:“我这就走,学不成仙术决不回来。”果然辞别了众猴,驾筏出发,漂进茫茫大海。

不知过去多少天,他终于到了南瞻部洲,吓得岸上的打鱼人一哄而散。美猴王趁机捡了一件衣服穿在自己身上,摇摇摆摆地向内陆走去,学人话、学人礼,晃荡了八九年,见世人都是为名利而劳碌的受苦之人,没有一个神仙。他一路走到西海,又做了筏子,漂到西牛贺洲,来到一座高山,听见一个樵夫唱着山歌,歌声潇洒自在,像活神仙一样。猴王大喜,知道自己终于找对了地方。麒麟、凤凰在神话中是什么样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走兽以麒麟为长,飞鸟以凤凰为长。雄性称麒,雌性称麟,麒麟是一种动物不同性别的合称;凤凰也是一样,雄性称凤,雌性称凰。封建王朝通常用龙来象征皇帝,用凤象征皇后,这是为了体现皇权至上,因此对凤凰做了人为的雌化,实际上凤凰本身就有雌雄之分,和龙是配不上对的。“四大部洲”是什么意思?

佛家认为,整个世界是以须弥山为中心的,须弥山周围都是咸海,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四大部洲分为:东方的胜神洲、西方的牛贺洲、南方的瞻部洲、北方的俱芦洲。这是在科学还不发达的时候,佛家对世界地理的一种想象,和现代地理勘探的结果完全不同。《西游记》故事中有着大量的佛学色彩,因此用到了很多佛学观点,这是一种艺术手法。三星洞拜师

这座山叫作灵台方寸山,山上有个斜月三星洞,住着一位菩提祖师,收了好多徒弟,在那里授业解惑。在樵夫的指引下,猴王上山去寻,果然找到了山门,眼前一片祥和,美如人间仙境,果然是个神仙洞府。他也不敢敲门,就在外面等着,边吃边玩。不一会儿,里面走出个俊秀的道童,问道:“师父说门外有个修行的来了,让我来接,看来就是你了?”

猴王连忙答应,随道童进去,见了菩提祖师,当即跪下磕头,“师父!师父!我是从东胜神洲远道而来的,求师父收我为徒吧。”祖师问他:“你姓什么?”猴王说:“我没脾性,别人骂我打我,我也不恼。”祖师说:“我是问你姓什么叫什么。”原来猴王无名无姓,便求祖师赐名。祖师见他像个猢狲,便让他姓孙,又取了“悟空”二字为名,从此便叫作孙悟空。

悟空大喜过望,连连磕头拜谢,从此便留下学艺,每天听些讲经论道的学问,不觉已过了七年。祖师见他诚恳,便要传他一些请神卜卦之术,悟空连说“不学”。祖师又问,要学诸子百家、清静无为还是炼丹治病?悟空都说“不学不学”,只想学长生之术。祖师大怒,手拿戒尺,朝悟空头上打了三下,拂袖而去。其他徒弟又惊又怕,只有悟空窃喜。夜半三更,悟空去找祖师。祖师见他这样聪慧,便教了他长生不老的口诀,三年后,又教了他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的本领。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有什么寓意?

灵台、方寸,在古代汉语中都有“心”的意思。“斜月三星洞”明显是个字谜,斜着的月亮加上三个点,正是一个“心”字。这个暗喻非常重要,悟空就是在这个地方学到了本事,从而引发了后面的一系列故事。原著作者是想告诉读者:一切成长和进步,最重要的都是修心,修炼自己的心性。悟空后来惹了滔天大祸,正是因为没有守住好胜之心。悟空为什么要说自己没脾气?

悟空拜师的时候,菩提祖师问他“你姓什么”,很明显是在问他的姓氏。原著作者写到这里的时候,原本只需要让悟空说“我是石头里蹦出来的,没名没姓”即可,但原著却写:悟空理解错了,以为祖师是在问他脾气如何,因此回答“没什么脾气”。实际上,这里是不至于理解错的,那么原著为什么写这样一句呢?显然是为了前后对比。悟空原本没有什么本事,因此不敢惹是生非,所以拜师菩提祖师的时候,他谦虚而谨慎。但自从学到了本领之后,他就突然变得脾气很大了。

这正是《西游记》这部文学小说的高超之处,它揭露了很多社会现实,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人们没有能力的时候也许会表现得脾气很好,而一旦拥有了为所欲为的能力,就很容易肆意妄为,把忍让、客套全都忘到脑后了。而孙悟空肆意妄为的结果,无疑就是被比他更强的人(如来、观音)镇压。这是原著作者想要提醒世人的。七大圣结拜

悟空学会了筋斗云,跳起来一个筋斗便是十万八千里,整日飞来飞去,无拘无束,又变成松树向师兄弟炫耀。祖师见了怒道:“有了本领,自己藏着就是,卖弄什么?别人看见,自然要求你教他,你若不教,人家自然恨你,这就要惹祸了。我也不罚你,你这就走吧。”悟空听了,止不住地掉泪。祖师又说:“你一回去,必定惹祸,永远不许说是我的徒弟!”

悟空只好答应,拜辞了师父,驾起筋斗云,没多久便回到了花果山,却见猴子猴孙躲的躲藏的藏,原来有个混世魔王来抢水帘洞,群猴正在苦守,一见美猴王回来立刻围了上去,又是哭嚷又是诉苦。悟空大怒,前去与那魔王交手。魔王根本不是他的对手,被他使个神通便悉数打死。真是荣归故里,威风凛凛,群猴欢呼雀跃,迎接大王归来,自以为从此有了依靠,再也不用受欺负了。

悟空又去附近的傲来国,在空中卷起一阵大风,将傲来国中兵器馆内的兵器全都卷走了,拿回去给群猴使用,每日排兵列阵,如同军队一般。后来,悟空威名远扬,花果山上七十二洞的豺狼虎豹都来归顺,还有六个各具神通的妖精前来拜访,正是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禺狨王。悟空与他们六个意气相投,结拜为兄弟,号称七大圣,整日设酒摆宴,说不尽的逍遥自在。七大圣为何神神秘秘?

悟空荣归故里,便有六个妖精前来结拜。美猴王号称齐天大圣,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了,他的六个哥哥也以“大圣”为名:

牛魔王号称平天大圣,原形是一只巨大的白牛;

蛟魔王号称覆海大圣,蛟比蛇厉害,但不是真龙;

鹏魔王号称混天大圣,鹏是传说中巨大的神鸟;

狮驼王号称移山大圣,也写作狮猊王,就是狮精;

猕猴王号称通风大圣,这个猕猴与六耳猕猴无关;

禺狨王号称驱神大圣,禺是一种野猴。

奇怪的是,悟空的这六个结拜哥哥,到了后文只有牛魔王再度出场,其他五个则再也没有提及。即便是悟空大闹天宫时,他们也没有现身相助,也许是被剿灭了,也许是各自逃掉了,从此不知所终。后文取经路上出现的九头蛇、大鹏金翅雕、狮驼岭的青狮怪、六耳猕猴,与这里的五个大圣是毫无关系的。《西游记》中有很多只出现了一次的人物,也有很多前后不连贯的细节瑕疵,因此七大圣的问题也不必深究,就当他们是单纯地走个过场。龙宫夺奇宝

这天,悟空突然想着自己没有一件顺手的兵器,也没有铠甲披挂,还是不够威风,便使了一个闭水法,“噗”的一下钻入水中,来到东海龙宫,说道:“我是你们老龙王的邻居,花果山的天生圣人孙悟空。”东海龙王以礼相待,将悟空迎进宫里。悟空说想要求取一件兵器,龙王也不好推辞,便让人抬出一柄三千六百斤重的九股叉,悟空接在手中抡了几下,却说太轻;又让人抬出一柄方天画戟,悟空还是嫌轻。

龙王心里便有些害怕,龙婆来悄悄禀告:“海底那块大禹治水留下的神铁,这几日一直散发金光,难道就是为了迎接他吗?不如就给了他,打发他走吧。”龙王便带悟空来到神铁旁。只见深海之中立着一根巨大的铁柱,悟空笑道:“太大!太大!再短些、细些才好。”那铁柱仿佛能听懂他的话,立刻缩小缩短,变成一根铁棒,上面写着一行小字: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悟空手握铁棒挥舞起来,吓得虾兵蟹将尽俯首、龙子龙孙净藏头。悟空还不罢休,非得要一身披挂才走。龙王无奈,将西海、北海、南海龙王都召来,带来了凤翅紫金冠、锁子黄金甲、藕丝步云履。悟空穿上以后威风凛凛,一路打出水晶宫,还说:“啰唆!啰唆!”龙王们忍了一肚子气,立刻上表玉帝告状。悟空回到花果山,光彩耀眼,果真是美猴王的气派,群猴兴奋不已,高喊大王万岁。龙王的传说是怎么回事?

中国对于龙的崇拜是由来已久的,尤其认为龙是掌管降雨、河湖、大海的神。但在中国神话中,最尊、最强的龙并不是龙王,而是应龙。传说在上古时代,黄帝与蚩尤为了争夺中原地区的霸权,发动了一场浩大的战争,黄帝请来应龙助战,最终取得了胜利,成为华夏民族的祖先。应龙杀死了夸父和蚩尤,自己也因为耗费太多神力而无法返回天界,从此在南方栖身,所以南方总是雨水很多。这是最早的龙掌管雨水的传说。后来,人们的地理知识日益增多,知道除了陆地还有大海,便将天下的海水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认为有四个龙王在掌管大海,也就是四海龙王: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西海龙王敖闰、北海龙王敖顺。大禹治水是什么故事?

禹是部落联盟时代的一位领袖,原叫作禹,之所以加个“大”字,是人们赞扬他伟大的意思,大禹就是伟大的禹。那个时代,洪水泛滥,到处是漫天的大水,鲧用堵塞的方法治理水患,结果失败了,他的儿子禹继续努力,采用疏通的方法,终于治水成功,解救了人民,这就是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而在神话中,禹治水成功还有应龙的功劳,据说禹去南方求应龙相助,应龙用尾巴在地上划了一下,便将淤积的洪水引向了大海。地府尽除名

一天晚上,悟空喝醉了酒,梦见两个人拿着一张批文前来捉他,不由分说便给他套上绳索,把魂勾了去,一直走到一座城边,悟空渐渐酒醒,见那城上写着“幽冥界”三字。悟空怒道:“老孙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早已不归地府管辖,来勾我魂干什么?”说着抽出金箍棒,将两个勾司人打成肉酱,又抡着棒一路打进城去,吓得牛头马面、各路小鬼东躲西藏。十殿阎罗见他凶恶厉害,连忙赔礼道:“上仙息怒!想必是勾错了人。”悟空喝道:“胡说!阴司怎会勾错人?快拿生死簿给我看!”说着自己坐了阎罗的位子,一把扯过生死簿,翻得乱七八糟,终于找到孙悟空的名字,上写着:“天产石猴,该寿三百四十二岁,善终。”

悟空道:“我不记得活多少年了,索性销了名字,了账!”他拿笔蘸墨,将自己的名字抹掉,又把所有猴类但凡有名的全部一笔勾销,扔下簿子,打出幽冥界去。十殿阎罗不敢阻拦,都去拜见地藏王菩萨,商量着奏报玉帝。

天上的玉皇大帝接到了龙王和阎王的表文,便要派神兵前去捉拿妖猴。太白金星却说:“陛下不必大动干戈,这天产石猴练了一身本领,也是难得,不如将他招安,招到天上,封他做个小官。若他再犯什么罪过,下旨擒拿不迟,这是收服人间妖精的好办法。”玉帝准奏。太白金星亲自担任使者,驾起祥云,前往花果山,去找美猴王。“阎王”其实有十个?

人们常说掌管地府的是阎王,其实在中国神话传说系统中,掌管地府的不是一个阎王,而是十殿阎罗:

一殿秦广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阎罗王,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转轮王。据说他们各司其职,监管世人的生死,评判善恶,让好人在死后得到好报,让坏人下地狱受苦。

其实,这种传说之所以能够流传千百年,是因为它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封建社会的人们,生活在极度的不平等之下,所以他们渴望世间能有一套最高法则,渴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希望只要自己安分守己,就能迎来美好未来;即使没有美好未来,这一辈子受苦终老,也能因为不做坏事而在下一辈子享福,这样他们才能劝说自己去忍受生活中很多不公平的事情。就像佛教经过政治化以后,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劝百姓要忍耐、老实,将受苦当作减轻罪孽的好事。究其根本,这都是封建统治者需要社会稳定,而百姓需要心理安慰,因此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官封弼马温

悟空见了太白金星,十分欣喜,笑道:“这两日正想去天上走走,就有使者来请。”嘱咐群猴好生度日,便与太白金星直上九霄。玉帝命人查了官职空缺,说是御马监缺个管事,便委任悟空做弼马温。悟空欢欢喜喜,对玉帝唱个大喏,随仙官前去上任,果真在天宫任起职来,每日尽职尽责,把天马养得肉肥膘壮。有一天,与其他仙官聚会的时候,悟空忽然问道:“我这弼马温是个几品官?”众人道:“没品,没品。”悟空道:“那想必是官太大了,所以不用品级衡量。”众人道:“不是,不是,是官太小了,根本不够品级。你这官啊,养好了马也没有奖赏,稍有差错却要重罚。”

悟空这才明白,只觉受了奇耻大辱,一把掀了桌子,一路冲出天宫,回花果山去了。几个老猴说道:“玉帝轻贤慢士!大王神通广大,就做个齐天大圣也不为过!”悟空果然竖起一面大旗,上写“齐天大圣”四字。

这是不敬上天的行为。玉帝命托塔天王李靖为降魔大元帅、哪吒三太子为三坛海会大神,派他们率领天兵天将,前去捉拿妖猴。众神兵来到花果山,只见悟空身穿锁子黄金甲、手握如意金箍棒,威风凛凛地立在山头。巨灵神打头阵,挥舞着巨斧前来争斗,却被悟空劈头一棒,将巨斧的斧柄都给打断了,巨灵神也摔倒在地。哪吒见悟空果然神通广大,也不敢轻敌,手握混天绫、红缨枪,脚踏风火轮,变出三头六臂杀了过来。悟空被封为弼马温有什么深意?

弼马温是个虚构的官名,是原著作者取了“避马瘟”的谐音,避免马患瘟疫的意思。为什么这样取呢?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将猴子系在马厩里,可以避免马得病。显然,这是极具讽刺意味的,悟空神通广大,可在天宫的君王和大臣眼里,仍然只是只猴子而已。这种安排,可以有两种解读:

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这是原著在讽刺封建统治者不肯礼贤下士,墨守成规,对民间成长起来的人才总是持打压态度。

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这个时候的孙悟空只知争强好胜,仗着本领高强就随意欺负龙王、阎王,他的性情配不上本事,自然无法获得天界的认可,直到后来修身养性,心智得到成长,也知道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如保护唐僧),才获得了天界的一些认可。别人对你有多少尊重,要看你做了什么,这也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西游记》虽然是讽刺封建社会的书,但绝不是一味地阴暗讽刺,否则就与“愤青”无异了,它更多的是一部教人成长的书,有很多耐人寻味之处。大闹蟠桃会

悟空变作三头六臂的法身前去迎战,与哪吒战了几十回合不分胜负。悟空手疾眼快,拔根毫毛变出个假身拖住哪吒,真身却闪到哪吒身后,一棍打中其左臂。哪吒罢阵而归,对李天王道:“父王,那弼马温确实有本事,他还说,要玉帝封他为齐天大圣,万事俱休,否则便要打上凌霄宝殿!”李天王只好回天宫禀报玉帝。太白金星劝道:“那妖猴不过是要个虚名而已,陛下给他就是了,只是不给他差事、不给他职权,收收他的邪心,换来天下太平,有何不可?”玉帝准奏。

太白金星再次来到花果山,请悟空上天受封,悟空欢喜而去。玉帝果然封他为齐天大圣,并命他看守蟠桃园,又在园外建起一座齐天大圣府,府内安排安静司、宁神司两个仙吏服侍。悟空住在府中,清闲度日,东游西逛,见到三清四帝这些道教最高神明才叫一声“陛下”,对其他神仙一概称兄道弟。

过了些日子,蟠桃刚熟,便被悟空吃了个精光。七仙女奉王母之命前来摘桃,悟空听说蟠桃宴遍请周天神佛,却根本没有自己的份儿,心下不平,非要凑个热闹不可。他把七仙女定在原地,一个筋斗云翻去蟠桃会,趁众神都还没来,把美食仙酒吃了个遍。之后,他醉醺醺地到处游荡,不觉走到了太上老君的兜率宫,见宫内空无一人,又将仙丹全倒出来,像吃炒豆一样乱吃一通。不一会儿,丹饱酒醒,他知道自己闯了大祸,索性离了天庭,回花果山去了。玉帝为什么让悟空守蟠桃园?

猴最爱吃桃,让孙悟空看守蟠桃园,不出事才怪。那玉帝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难道是故意等他犯错,然后才能派兵除掉他?当然不是,这种阴谋论非常小气肤浅,既不符合一部古典名著的气度,也找不到文字依据。如果玉帝真想派天兵天将去花果山除妖,那么弼马温擅离职守一事便足够问罪了,没必要等着闹出蟠桃会一事才动真章。那么玉帝为什么要让悟空看守蟠桃园呢?真正的答案其实就在玉帝封赏悟空的话里:盖起一座齐天大圣府,又安排两个仙吏,叫作安静司和宁神司。这是在暗示悟空和读者:若能安静宁神,身为猴子却能守住桃园,便当得起齐天大圣之称;否则,只是武力强大,心性却不强大,终究不过是只猴子。这才是玉帝让悟空看守蟠桃园的真谛。王母娘娘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很多文艺作品都喜欢把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塑造成一对夫妻,其实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玉帝在神话系统中并不是天界的最高统治者,只是一些小说这样写。王母娘娘更不是玉帝的妻子,她本来的称谓是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最早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西王母长着虎牙和豹尾,披散着头发,形象非常可怕,不知是妖是神。后世传说大多将她塑造成雍容华贵的女神形象,这都是人类自己的心理需要,喜欢这样的形象罢了,其实这类妖神在最早的传说中大多是凶戾可怕的。力抗十万兵

悟空心比天大,浑然不顾已经惹下天大的祸事,犹自在洞里饮酒作乐,说道:“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门前是与非。”花果山群猴欢庆,共享仙酒,逍遥自在了好些日子。地上要过一年,天上才过了一天。天界的七仙女恢复了行动,忙去禀报王母,蟠桃所剩无几,宴会上一塌糊涂;太上老君也去禀报玉帝,仙丹全被偷吃了。玉帝勃然大怒,派李天王、哪吒三太子、四大天王为首,带领二十八宿等神将,还有十万天兵布下天罗地网将花果山围住。

天兵杀到门口,喊道:“你这不知死活的弼马温!你犯了十恶不赦之罪,偷仙桃、窃仙丹、盗御酒,私跑下界,还不快跟我们上天领罪?!”悟空笑道:“这几样都是老孙干的没错!但要我跟你们走,就看你们有多大本事了。”说着率领七十二洞的虎豹豺狼、猴子猴孙一齐迎战。悟空拔下一把毫毛,嚼碎了一口喷出,喊声:“变!”就变成千百个大圣,打退了哪吒三太子,战败了四大天王。

一日激战之后,众神收兵清点,捉了不少豺狼虎豹,唯独没捉到一个猴子,更不曾伤到悟空半点儿,众仙都很懊恼。群猴见悟空大胜而归,又喜又悲,喜的是大王法力高强,悲的是七十二洞妖怪都被捉了。悟空劝道:“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这是常事。况且被抓的都是外人,我们同类一个也没伤到,还是好事。”李靖和哪吒有什么渊源?

这两人都是从佛教神话中脱胎出来的人物,在很多神话传说中都有提及。李靖有三个儿子,长子金吒侍奉如来,次子木吒跟随观音,唯独三子哪吒留在身旁,但是哪吒与他却是一对十足的冤家父子。据说哪吒少年时性情刚烈,惹祸的本事不逊于孙悟空,仇家来兴师问罪,哪吒只好割肉还母、剔骨还父,然后自杀,以此了结恩怨。后来,他的魂魄飘到佛祖面前,得了莲花化身,然后死而复生。不过哪吒记恨李靖,说前世的父子之情已经了结,李靖却还要在他死后砸他的庙,此仇必报。佛祖便赐给李靖一座佛塔护身,这才让哪吒无法报仇,父子二人言归于好。但李靖又担心哪吒旧事重提,还要弑父,从此一直托着佛塔,从不离手,成了托塔天王。四大天王都有谁?

四大天王是佛教中的四位护法天神,据说身在须弥山上,守护着四方的四大部洲。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护持东胜神洲;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护持南瞻部洲;西方广目天王,手持赤龙,护持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手持伞,护持北俱芦洲。勇斗二郎神

十万天兵也无法捉拿孙悟空,这消息一传开,南海珞珈山观音菩萨便来到天宫觐见玉帝,举荐了二郎显圣真君。玉帝这才想起他这个神通广大的外甥,派人到灌江口去请二郎神。二郎神领了玉帝旨意,带领梅山六友,前去花果山支援。

二郎小圣与齐天大圣展开恶战,斗了三百回合仍是不分胜负。二郎神使出法天象地的本领,变得身高万丈,悟空也变得巨大无比,像两座大山一样对峙。

天兵天将趁机攻入了水帘洞,群猴丢盔弃甲,又跑又喊,悟空只好回来救援,变成一只鸟试图脱身,二郎神紧追不舍,变成苍鹰追上;悟空变成鱼钻入水中,二郎神就变成鱼鹰堵在岸边;悟空脱不开身,索性变回本相与他继续打斗,二人一路打到真君庙去,又打回花果山,四大天王与梅山六友设下埋伏,将悟空围住,但还是拿不住他。

观音菩萨与太上老君在天界观战,老君取下左手腕上的金刚琢,望空丢下,正打在悟空头上。悟空站立不稳,跌了一跤,爬起来就跑,又被哮天犬在腿上咬了一口,梅山六友跟着一齐扑上,终于将悟空绑了,用铁钩穿了琵琶骨,让他不能变小,带回天界复命。

这正是:一心争强好胜,终究灾祸临头。观音菩萨的形象是什么样的?

观音菩萨一般被塑造为身穿白衣、容貌端庄的女性形象,是因为人们敬奉菩萨,认为她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这种慈悲柔和的特性更符合女性的形象。实际上菩萨是没有具体形象的,叫作“无相之相”,能显一切相,可以是男人形象,也可以是马头形象、千手千眼的形象。二郎神的本事究竟有多大?

二郎神又称二郎显圣真君,是玉帝的外甥,只因玉帝的妹妹思凡下界,与一个姓杨的凡人生下了杨戬,犯了天条而被玉帝关押在桃山。杨戬长大以后斧劈桃山,弹打凤凰,又诛杀八怪,与梅山六友结为兄弟,因为种种英雄事迹而被广为传颂。其中具体的经过已经失传。而杨戬虽然已经成神,但性情孤傲,不愿待在天宫以玉帝的亲戚自居,自己在灌江口真君庙居住,服从玉帝指挥但不愿交往亲密,直到玉帝下旨让他去捉悟空,这才出山。他有一个弹弓、一柄三尖两刃枪做武器,还有哮天犬在身边,是悟空生命中遇到的第一个与他旗鼓相当的对手。猴王闹天宫

悟空被捉到天界,绑在了降妖柱上,任由刀砍斧剁、枪戳剑刺,都不能伤他分毫。众神又用火去烧、用雷去劈,同样毫无用处。玉帝不知如何是好。太上老君道:“那猴头吃了无数蟠桃、御酒、仙丹,早已是金刚之躯了。如今只有把他扔在我那八卦炉里,炼出我的仙丹,也许还能杀死他。”玉帝准奏。太上老君便将悟空推入八卦炉中,用三昧火煅烧。原来那炉中依照八卦图的排列,有八个方位,巽位有风,把火吹跑了,悟空躲在巽位,因此没有被火烧到,但风吹起的烟把他熏成了“害眼病”,从此叫作火眼金睛。

七七四十九日过后,老君以为已经炼出了仙丹,把炉门打开,悟空正揉着眼睛,涕泗横流,一见有了光明,立刻跳了出去,一脚踢倒八卦炉,把太上老君也一把推倒。悟空拔出金箍棒,杀出兜率宫,直奔凌霄殿,打得九曜星官关门闭户、四大天王无影无踪,整个天界乱作一团,眼看就要杀到玉帝面前。王灵官与三十六雷将急忙上前,拼死拦住。悟空变出三头六臂,众神官近不得身。玉帝眼看悟空就要打进殿来,不知如何是好,连忙派人去西方请如来佛祖相助。

后人有诗赞誉这一场大闹天宫:“天地生成一老猿,因在凡间嫌地窄,立心称圣上瑶天。历代帝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古人为什么总喜欢用四十九、八十一计数?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甚至一些古典小说、文学作品中,都时常出现“七七四十九”“九九八十一”这样的计数方法,尤其在说起炼丹、成精,都会说四十九,还有历经八十一难,都非常知名。这和道家“七返九还”的说法有关,七是少阳之数,九是太阳之数,因此七乘七、九乘九就是少阳和太阳的至极数字。悟空为什么没被八卦炉烧死?

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是八卦炉,威力十分强大,一块烧红的砖掉到人间,都可以变成八百里火焰山。悟空日后路过火焰山时,稍稍挨近了火焰,也被烧得不行,可他被扔到八卦炉时却大难不死,也正是因为八卦本身的特性。八卦是由伏羲创造的,它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一样,是一种朴素的原始哲学,代表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八卦可以用来给世间万物归类。乾、坤、巽、震、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巽代表风,所以是八卦炉中的巽地帮助悟空躲过了一劫。被囚五行山

众神见如来佛祖赶来救援,终于松了一口气。如来对悟空问道:“听说你猖狂村野,大闹天宫,是为了什么?”悟空怒气冲冲,厉声叫道:“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那玉帝若肯把天宫让给我,也就罢了,如若不然,我就大闹天宫,永不太平!我有七十二般变化,长生不老,筋斗云一跃便是十万八千里,怎么做不得天帝?”如来笑道:“我与你打个赌,你若能跳出我的手掌,我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将天宫让给你。”

悟空暗自好笑,自己一个筋斗便是十万八千里,怎会跳不出小小的手掌?他收了金箍棒,跳到如来掌上,一个筋斗接着一个筋斗地翻出去,最后看见五根肉红色的柱子,悟空以为这就是天之尽头,他变出一根毛笔,在柱子上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几个字,又撒了泡猴尿,翻转筋斗云,回到如来面前。

如来却说:“你不曾离开我的手掌,只需低头看看便知。”悟空低头一看,果然如来手指上写着那行字,还有一股猴尿臊气。“有这等事?我不信,不信!等我再去看看!”他正要跃走,如来突然翻手一推,将他推出天外,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叫作五行山,把他压在山底,落在人间。

悟空挣扎着要从山底出来,又被如来压上一张法帖,再也动弹不得。玉帝召开“安天大会”答谢佛祖,天界从此重归太平,悟空则被困于五行山下,受苦五百余年。如来佛祖真的那么神通广大吗?

要细数《西游记》中最广为人知的桥段,一定会有“孙猴子跳不出如来佛祖的手心”这一节。小说中写道,玉帝对孙悟空无可奈何之际,便只好去请如来佛祖,显得如来的力量远比天界众仙要大,也显出佛教的威德比道教更强,这是原著要表达的宗教观点。

实际上,如来佛祖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他本名悉达多·乔达摩,是释迦族的王子,自小生长于优渥的环境,像常人一样娶妻生子。但他亲眼见到世人受了太多的苦,他不能理解这个世界,因此不想继承王位,只想探求世间的未知之事,为众生寻求解脱苦难之法,因而出家苦修,钻研更高的哲学。到了中年,他已拥有了佛陀的智慧与威德,因此成佛,创立了佛教,广纳弟子,向所有人宣讲教化,对人类文明做出了极大贡献,因此被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中的圣人之意。他死后不断地被世人神化,逐渐被描述成了无所不能、至高无上的佛,以至于在《西游记》中,他只用一只手的神力便轻易地将不可一世的齐天大圣制住,原著也是想要表现佛法无边的意思。寻找取经人

转眼五百年过去,这一天,如来对座下众佛、菩萨、罗汉说道:“我看如今天下,善恶不一。东胜神洲之人恭敬平和;北俱芦洲之人虽好杀生,却也只为糊口;我西牛贺洲之人不贪不杀;唯独南瞻部洲多杀多争、贪淫乐祸。我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请观音尊者去东土找一个取经之人,教他历经千山万水来我这里求取真经,回去度化众生。”

观音领旨,向东土大唐而去,路过流沙河,遇到一个妖怪。他原本是天神,因为犯错而被玉帝贬下界来,在流沙河饥寒交迫,只好靠吃人度日。菩萨怜悯他的境遇,看中他的本领,说道:“你若愿意给取经人做个徒弟,保护他西天取经,功成之日,你也能修得正果。”那妖怪大喜,连忙答应。

菩萨继续东行,路过一座恶气弥漫的高山,这里有个野猪似的妖怪,也是因错受罚被贬下凡的,在这里占山为王,靠吃人果腹。菩萨一样要他等候取经人。

行不多时,又见一条玉龙被吊在空中,因为犯了忤逆之罪就要被处死。菩萨前去向玉帝求情,饶了玉龙,让他潜身深涧中等候取经人。

菩萨来到五行山,见五百年前威风凛凛的齐天大圣如今蓬头垢面,甚是可怜,不禁感慨:“当年狂妄逞英雄,十万军中无敌手。自遭我佛如来困,何日舒伸再显功。”大圣在山下喝问:“谁在揭我的短?”见是观音菩萨,连忙求救,说已经知错,愿归入佛门。菩萨大喜,吩咐大圣等待取经人来救他。安排好一切,菩萨径自向大唐而去。为什么佛教中人大多不喜欢《西游记》?

本书将《西游记》中的唐玄奘称为唐僧、三藏,将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称为玄奘大师,以示区分。

首先,历史上的玄奘大师是自己去西方取经的,而不是因为别人的安排。但在《西游记》中,宗教统治者如来佛祖被塑造成了宇宙之神一样的形象,是如来说四大部洲之中只有南瞻部洲需要佛法度化,因此让观音去寻一个合格的取经人,还要让取经人历尽磨难才能成功,而唐僧因为是佛祖的弟子金蝉子转世,所以被观音选中成为取经人。这种写法是因为原著作者相信宿命论,认为人的一切成就都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是因出身、神佛或命运而注定的。这种写法,无疑弱化了玄奘大师自身的努力和伟大,他身在中原却看到了遥远的西方文化,翻译佛经,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都是非常伟大的人物。

其次,在《西游记》中,为了突出孙悟空的本领,时常将唐僧写成肉眼凡胎、不识真假的老顽固。在“三打白骨精”的故事中最为明显,三藏是个凡人,却不相信本领通天的悟空,无论悟空怎么说那是妖精,他都不肯相信,只相信自己双眼看到的,殊不知眼见不一定为实,实在是顽固至极。这种形象与历史上的玄奘大师也是极不相符的。

因此,《西游记》虽然有着非常浓厚的尊佛色彩,但佛教中人通常不怎么喜欢它,尤其不认可唐玄奘的形象。唐三藏西行

东土大唐的当朝皇帝就叫作李世民,他想要超度灭隋战争中死去的冤魂,正在召开水陆大法会,请高僧玄奘讲经说法。菩萨一见玄奘,便知他是佛祖的弟子金蝉子转世,只因听经打盹而被打下界来,是最合适的取经人。菩萨变成一个老和尚,前去面见皇帝,将佛赐的锦襕袈裟与九环锡杖送给了玄奘。菩萨说:“西方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化众生、弘扬善果,远胜玄奘所讲的小乘佛法。”

玄奘听了,表示愿去西方灵山求取真经。菩萨便现出真身,驾起祥云直上九霄,飘然离去。皇帝与百官见到菩萨真身,又惊又喜,连忙下拜。玄奘收拾行囊,便要上路,皇帝赐他一份通关文牒、一个紫金钵盂,还有一匹良马、两个随从,又与他结拜为兄弟,说道:“御弟没有俗家名字,听菩萨说佛法有三藏,御弟又出身大唐,便称为唐三藏如何?”三藏领了俗名,拜谢出关,就此西去。

没想到,走了不过两三日,一行人便被一个魔王捉到洞里,两个随从都被魔王吃了,几乎把三藏活活吓死。幸亏有太白金星暗中相助,三藏一人逃生,但意志不变,不畏艰险,孤身一人向西行进,终于到了大唐边境两界山。谁知又遭遇了猛虎,猎户刘伯钦打死老虎,救了三藏。三藏感激不尽,忽然听见前方山下喊声如雷:“我师父来了!我师父来了!”刘伯钦道:“五百年前,王莽篡汉年间,那山从天而降,山下压着一只神猴,从古到今,冻饿不死,方才的叫声就是他了。”唐僧取经的真实历史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的玄奘大师西去取经,是发生在公元627年的唐朝。玄奘出身于教育良好的世家,自幼通晓诗书、熟读经典,少年时便出家当了和尚,入寺学习佛法。真正的大法师,并不是影视剧中演的那样,只知吃斋念佛、宣讲善良不争,而是要通晓社会学、哲学、宗教,还精通别国语言,都是最高级的知识分子才能做到的事情,绝不是迂腐、迷信的。

公元627年,玄奘为了进一步研究佛法,向当朝皇帝李世民上书,申请要去西方的天竺国求学,但遭到了拒绝。玄奘只好私自出发,走过如今的新疆、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等地,后抵达印度修学。玄奘并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自身也拥有极高的佛学修为,因此在各国都备受尊崇,声名远扬。直到公元645年,玄奘返回大唐,带回了很多佛学经典。他拒绝了皇帝的邀请,不肯做官,一心翻译佛经、弘扬佛法;并且口授了《大唐西域记》一书,记录游历列国的所见所闻;同时也将中国的《老子》等经典译成梵文,流传到印度。

玄奘对宗教的发展、文明的交流做出了极大贡献,因此受到世人敬仰。这才是唐僧取经的真相。在历史上,他是高瞻远瞩的大学问家,而不是《西游记》中那样去印度带回佛经的“运输者”,但《西游记》中唐三藏坚定、刚毅、善良的品质还是符合历史的。猴王保唐僧

三藏走到两界山下,见山石间果然埋着一只神猴。神猴说:“师父,你怎么才来?我是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因忤逆了上天,被佛祖镇压在这里。我受观音菩萨点拨,在这里等候取经人。快救我出来,我保你西天取经去!”三藏喜道:“我自然想救你。可是我没有斧凿,不知该怎么救。”猴王道:“不用斧凿,山顶有如来的金字压帖,你把它揭了,我就能出来了!”

三藏依言,爬上山顶,果然见到金光万道、瑞气千条,四方大石压着一张帖子。三藏跪拜在地,念道:“弟子西去取经,若与这神猴有师徒之缘,便让弟子揭开帖子;若他是个妖猴,哄骗弟子救他,便揭不起。”拜完,三藏上前揭帖,果然轻而易举揭了下来。悟空让他躲远,猛一用力,五行山立刻崩裂开来,悟空从山下跑出,跑到三藏身前跪了下来,连连拜谢。三藏欢喜不尽,收了这个徒弟,又给他起个名号,叫作行者,从此悟空又称孙行者。

悟空终于重获自由,高兴得连蹦带跳,让师父上马,自己在前引路。忽然一只猛虎扑了过来,悟空从耳中取出如意金箍棒,笑道:“这宝贝五百余年不曾用了,如今拿你挣件衣服!”一棍便把老虎打得稀烂,剥了虎皮,裹在自己身上。三藏问他的铁棒是从哪里来的,悟空便将当年龙宫夺宝的经历、勇斗十万天兵的本领又吹嘘了一遍,三藏见收了这样一个本领高强的徒弟,很是欣慰。为什么五行山又叫作两界山?《西游记》原著中,刘伯钦说:“五行山像手掌一样,是五百年前王莽篡汉时从天而降的,又叫作两界山,矗立在大唐边境,过了这座山就不再是大唐的领土了,因此叫作两界山。”实际上,两界山不是为了分隔大唐边境才叫作两界山的,因为很多边境的山都是用着自己本来的名字,并没有因为划分国界就要特意命名。两界山还有另一重意思,就是代表着孙悟空从这里开始就要二世为人了。

整部《西游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悟空被如来镇压之前的部分是“齐天大圣传”;

从观音去寻找取经人开始可以理解为是“取经因缘录”;

三藏救出悟空开始,则是“西天取经记”。

胡适先生就是这样解析《西游记》的结构的。从这个分析方法也可以看出,五行山又叫两界山是为了暗喻情节,是说悟空从此二世为人了,这是一种文学写作手法。

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刘伯钦说“王莽篡汉之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王莽是西汉末年的一位大臣,篡夺汉朝,自己称帝,建立新朝,史称“王莽篡汉”。这真是与孙悟空大闹天宫上下相应,地上王莽篡汉,天上大闹天宫,也是原著作者精心安排的一处细节。悟空除六欲

悟空护着师父没走几日,便遇到六个山贼劫道。这六人自报名号,叫作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悟空哪里会怕他们?一顿铁棍,将六贼全部打死。三藏又惊又怒:“出家人慈悲为怀,扫地恐伤蝼蚁命,你有本事,将他们赶走也就是了,怎能随意杀人?”悟空道:“不瞒你说,老孙五百年前占花果山为王之时,不知打死多少人,从来没人这样絮叨我。”三藏又道:“正因你不服管制,才受了这五百年之难,如今还不悔改?”

悟空一生受不得闲气,一时恼怒,驾起筋斗云便走了。一眨眼,三藏已寻不到他人影,只好孤零零独自向西行进,走着走着,遇到一个老妇人手捧一身棉衣、一顶花帽,那妇人对三藏说道:“这身衣帽送给长老的那个徒弟,我有一篇紧箍咒,能帮你降服他。”说完化作一道金光消失了,原来是观音菩萨现身点化,三藏连忙撮土焚香拜谢。

悟空撇下三藏,去找东海龙王闲聊,龙王劝他不要半途而废。悟空自己也有些后悔,便又回到三藏身边,好声好语地哄了师父。悟空见到那一身鲜亮衣服和嵌金花帽,十分喜欢:“好师父,这是给我的吧!”说着兴冲冲地穿戴起来,三藏立刻念起紧箍咒。悟空疼得将金箍棒也丢在地上,饶是他有移山填海的气力,此时却拿不下这小小的紧箍,只好保证乖乖听话,不敢再放肆了。悟空杀死六个强盗有什么深意?

今人看《西游记》,大多只是看故事、看趣味,实际上这样的阅读方式很大程度上淹没了原著的精华,让人看不到《西游记》这种古典文学的更多价值。文学与故事的区别就在于故事只是故事,而文学则在故事之外加入了很多观念与文化。古典文学名著中,《红楼梦》《金瓶梅》《西游记》都运用了大量的伏笔、暗笔等手法,文字像蛇一样在地上走过,留下的痕迹非常耐人寻味,这就是所谓的“草蛇灰线,千里伏脉”,是古典文学的魅力所在。明朝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叫作李卓吾,他批注了《西游记》,在悟空杀死六贼的这一章就写道:很多隐语,读者应该仔细品味,否则何异于痴人说梦、辜负原著苦心?

李卓吾先生择出了很多原句提醒读者注意,最显而易见的一处就是:悟空杀死六个强盗有什么深意?六个强盗的名字稀奇古怪,显然没有人会这样起名,这就是原著在明着告诉读者,六人代表七情六欲(“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七情”则是指喜、怒、爱、思、欲、忧、恶),悟空自己在这里代表着恶,指凶恶的暴力,在西天取经的最开始,他就用暴力打杀了七情六欲,意思是他必须除掉那些六欲心魔。但他这是用暴力除掉,而不是真正用心除掉,因此不是真正除掉,紧接着下文他就被戴上了紧箍来扼制他的“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