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神农本草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5 08:31:22

点击下载

作者:《图解经典》编辑部

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解神农本草经

图解神农本草经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图解神农本草经作者:《图解经典》编辑部排版:上官雅弘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3-01ISBN:9787539052489本书由北京紫图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神农本草经》中常用的养生本草图谱

在我国古代,大部分药物都是植物药,因而“本草”成了它们的代名词,本书以“本草经”命名也是缘于此。《神农本草经》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中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多达252种。在这里我们提供其中较为常用的195种中草药图谱,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其形象,且便于对比、查阅。

独活【释名】也称羌活、羌青、独摇草、护羌使者、胡王使者、长生草。[时珍说]独活以羌中来者为良,故有羌活、胡王使者诸名。正如川芎、抚芎、苍术之义,入药时微有不同。【集解】[颂说]独活、羌活生长在蜀汉一带的最佳。春生苗叶如青麻。六月开花成丛,或黄或紫。结实时叶黄者,是夹石上所生;叶青者,是土脉中所生。[时珍说]独活、羌活乃一类二种,生于别地者为独活,西羌者为羌活。王贶说,羌活须用紫色有蚕头鞭节者。独活极大,有臼如鬼眼。

甜瓜【释名】亦称甘瓜、果瓜。[时珍说]瓜的种类不同,按其作用可分为两种:做果品用的是果瓜,如甜瓜、西瓜等;做菜品用的是菜瓜,如胡瓜,越瓜等。【集解】[时珍说]甜瓜,北方、中原种植颇多。二三月下种,延蔓而生,叶大数寸,五六月开黄花,六七月成熟。瓜的种类很多,有圆有长,有尖有扁,有棱或无棱,大的可超过一尺,小的将近一寸。颜色有青有绿,或黄斑,或白路。瓜瓤有白有红,瓜子或黄或红、或白或黑。

白英【释名】也称白草、白幕、排风。子名鬼目。【集解】[时珍说]正月生苗,白色,可以食用。秋天开小白花,子如龙葵子,熟后为紫赤色。江东的人在夏季采它的茎叶煮粥吃,极解热毒。

菖蒲【释名】也称昌阳、尧韭、水剑草。【集解】[颂说]菖蒲到处都有生长,春天长青叶,一二尺左右,叶心有脊,形状像剑。根旁边引出三四根,旁根的节更密,一寸长就不少于九节,也有十二个节的。刚采摘时虚软,晒干后才变坚实。折断看中心呈微红色,嚼尝它辛香少滓。人们多种植在干燥的砂石土中,腊月移栽更容易成活,这叫石菖蒲,可治各种心痛病。编者序 惊世药著本草圣典《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我国古时,大部分药物都是植物药,所以“本草”成了它们的代名词,这部书以“本草经”命名便源于此。汉代托古之风盛行,人们尊古薄今,为了提高该书的地位,便借用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物这一妇孺皆知的传说,将神农冠于书名之首。该书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医学史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它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整理、总结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而至清代,以顾观光辑本最接近本经原貌,因此流传最广。《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首次系统总结,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构思巧妙,全书分三(或四)卷,为了对应一年365日,书中收载了药物365种,这些药物被分为上、中、下三品,以应天、地、人三界,反映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全书365种药物中,包含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上品120种为君,无毒,主养命,多服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灵芝;中品120种为臣,无毒或有毒,主养性,具有补养及治疗疾病的功效,如黄芩、牛黄;下品125种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为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主治病,如巴豆、大黄。《神农本草经》的历史地位是不可低估的,它对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做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视若珍宝;而且它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本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为喻,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法则。《本经》对药物的性味也有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甘、苦、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不同性质选择用药。

如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选温燥药,燥病选凉润药等。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药学的一大关键,《本经》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很长一段时期内,《神农本草经》都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书中对于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准确,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今天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对于现代的中医临床,《神农本草经》的论述仍然具有十分稳固的权威性,同时,它也成为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其中对于药物及药事(采摘、炮制及使用方法等)的论述,时至今日,仍是医药工作者的主要理论依据和操作规范。为了使这部医学圣典以最全面、完美的方式呈现,以适合现代人的阅读品位和具有最大的实用价值,《图解神农本草经》对原著《神农本草经》进行了一系列的编辑创新。文字方面:首先,以清代顾观光的《神农本草经》辑本为底本,结合目前流传的多种版本做出译文,并根据史学考证和现代医学研究,本着实用的原则对其做出现代释名,并对其药效进行具体阐述。其次,从《千金方》、《本草纲目》等多部医书中摘取药方对每一味药进行补充,具体表现在“治疗方剂”板块,还特选其中63味药,立足于它们与古代文明的衍生关系,以言简意赅、图文并茂的专题形式对原书进行补充、丰富,为《神农本草经》增添了意蕴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图版方面:对每味药用四幅图进行阐释,一幅古本线描图对应原经文,增添了该书的古典韵味;一幅切片摄影图表现药材的现代释名,摄影图片方便读者生活中对药材的辨识;一幅色彩鲜艳的大幅彩绘图与药材的正文解说文字相映生辉,不仅方便自然爱好者按图索骥,在野外探寻药趣,还具有非常好的观赏价值;还有一幅优美逼真的人物牵线图形象表现每味药针对人体不同部位的具体疗效,清晰直观、别出心裁。希望此书能对《神农本草经》的进一步研究和传播起到一定作用。顾氏自序

李濒湖云:“神农古本草,凡三卷三品,共三百六十五种,首有名例数条,至陶氏作《别录》,乃拆分各部,而三品亦移改,又拆出青葙、赤小豆二条(按《本经》目录,青葙子在下品,非后人拆出也。疑“葙”当作“蘘”)。故有三百六十七种,逮乎唐宋屡经变易旧制莫考。”(此上并李氏语)今考《本经》三品不分部数,上品一百二十种,中品一百二十种,下品一百二十五种(见《本经》名例),品各一卷,又有序录一卷,故梁·《七录》云三卷,而陶氏《别录》云四卷,韩保昇谓《神农本草》上中下并序录合四卷是也。梁·陶隐居《名医别录》始分玉、石、草、木三品为三卷,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三品为三卷,又有序录一卷,合为七卷,故《别录》序后云:“《本草经》卷上,序药性之原本,论病名之形诊,题记品录,详览施用;《本草经》卷中,玉、石、草、木三品;《本草经》卷下,虫、兽、果、菜、米、食三品,有名未用三品,右三卷其中下二卷,药合七百三十种,各别有目录,并朱墨杂书并子注,今大书分为七卷。”(以上并陶氏语)盖陶氏《别录》仍沿用《本经》上、中、下三卷之名,而中下二卷并以三品,分为子卷,《唐本草》讥其草木同品,虫兽共条,披览既难,图绘非易是也。《别录》于《本经》诸条间有并析,如胡麻《经》云叶名青蘘,即在胡麻条下,而《别录》乃分之(《本经》目录无青蘘),中品葱薤,下品胡粉、锡镜鼻,并各自为条,而《别录》乃合之,由此类推,凡《证类本草》三品与《本经》目录互异者,疑皆陶氏所移,李濒湖所谓拆分各部,移改三品者是也。青蘘之分,盖自《别录》始(《唐本草》注云,《本经》在草部上品,即指《别录》原次言之),赤小豆之分,则自《唐本草》始,是为三百六十七种,《唐本草》退姑活,别覉、石下长卿、翘根、屈草、淮木于有名未用,故云三百六十一种(见《别录》序后,《唐本草》注),宋本草又退彼子于有名未用,故云三百六十种(见《补注》总叙后),今就《证类本草》三品计之,上品一百四十一种,中品一百十三种,下品一百二十五种,已与《本经》名例绝不相符,又有人部一种,有名未用七种并不言于三品何属,李濒湖所谓屡经变易,旧制莫考者是也。李氏《纲目》世称为集大成,以今考之《本经》,而误注《别录》者四种(萆薢、葱、薤、杏仁);从《本经》拆出而误注他书者二种(土蜂、桃蠹虫);原无经文而误注《本经》者一种(绿青);明注《本经》,而经文混入《别录》者三种(葈耳实、鼠妇、石龙子);经文混入《别录》,而误注《别录》者六种(王不留行、龙眼、肤青、姑活、石下长卿、燕屎);《别录》混入经文,而误注《本经》者四种(升麻、由跋、赭魁、鹰屎白)。夫以濒湖之愽洽而舛误至此,可见著书难,校书亦复不易,《开宝本草》序云,朱字墨字无本得同,旧注新注其文互缺,则宋本已不能无误,又无论濒湖矣,今去濒湖二百余载,古书亡佚殆尽,幸而《证类本草》灵光岿然,又幸而《纲目》卷二具载《本经》目录,得以寻其原委,而析其异同,《本经》三百六十五种之文,章章可考,无阙佚,无羡衍,岂非天之未丧斯文,而留以有待乎。近孙渊如尝辑是书,刊入问经堂中,惜其不考《本经》目录,故三品种数,显与名例相违,缪仲淳、张路玉辈,未见《证类本草》,而徒据《纲目》以求经文,尤为荒陋。大率考古者不知医,业医者不知古,遂使赤文绿字埋没于陈编蠹简之中,不及今而亟为搜辑,恐数百年后,《证类》一书又复亡佚,则经文永无完璧之期矣。爰于繙阅之余,重为甄录其先后,则以《本经》目录定之,仍用韩氏之说,别为序录一卷,而唐宋类书所引有出《证类》外者,亦备录焉,为考古计,非为业医计也,而非邃于古而明于医者,恐其闻之而骇,且惑也。甲辰九月霜降日顾观光识图解神农本草经 卷一 序例《神农本草经》有序例自成1卷,是全书的总论,归纳了13条药学理论,首次提出“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概括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七种药物配伍情况,称为七情;还指出丸、散、汤、膏等剂型对药物疗效和病证的影响。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语译】上等的药物有一百二十种当做君药,主要功效为调养性命与天相应和,没有毒,可大量服用,长期服用也不会损伤人。要想使身体轻便、气力增加、延缓衰老、延长寿命,请依据《本经》的卷上。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语译】中等的药有一百二十种当做臣药,主要功效为调养性情与人相应和,这些药有的无毒,有的有毒,使用时应考虑它们是否适宜配伍。如果想消除疾病,补虚损羸瘦,应依据《本经》的卷中。扁鹊像 《先医神像册》 清代中国古代医药学博大精深,《神农本草经》中以上、中、下三品之分收录了365味药,并对各种药物的名称、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别名、生长环境、采集时节等进行了详细叙述。这些药物学的经验成果,已是医学史界比较公认的结论。事实上,当时人们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已远远不止这些,早在战国时期,神医扁鹊就已遍识百药,并且精通针灸按摩。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语译】下等的药有一百二十五种当做佐使药,主要功效为治疗疾病与地相应和,其中多数都有毒,不可长期服用。想祛除寒、热邪气,消散积聚,治疗疾病的人,可依据《本经》的卷下。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倍其数合七百三十名也。【语译】三品药加起来共有三百六十五种,是依据三百六十五天日月星辰的行度而来。用一行度来应和一天,就组成一年,它的倍数刚好为七百三十种。

药有药物一百二种作君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语译】药物有君臣佐使之分,选择那些如同下诏书的皇帝一样的药做君药,辅佐皇帝的则为臣药,配合君臣的可做佐药,能协调各药药性的作为使药。比较好的配合应是一味君药,两味臣药,三味佐药,五味使药;也可以用一味君药,三味臣药,九味佐使药。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语译】药物有阴阳属性结合匹配的原则,他们有着母子兄弟般的关系,如根与茎、花与实、草与石、骨与肉。

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语译】各种药物有单用的;有相互促进的;有相互支使的;有相互畏惧的;有相互厌恶的;有相互冲突的;有相互消除毒性的。加起来共有这七种情况。配伍使用时要考虑这七种情形,应该选择相互促进、相互支使的药物合用,这样可起到好的效果,不要将相互厌恶、相互冲突的药配伍。如果药物有毒性,可用相互能够杀死、消除毒性的药物加以缓解,不属于这种情况的,不可配伍应用。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语译】药物有酸、咸、甘、苦、辛五种味道,还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之分,有的药应在阴处晾干,有的则需在阳光下晒干,因而采集、加工制作要适宜季节和月份,分未成熟的和成熟的。地里生长的药物也要分辨真与假,新鲜与陈旧,同时不同药有不同的加工方法。药铺图 清代《神农本草经》中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一直被后世方剂学所沿用。一些常用药的性味主治也渐渐为平常百姓所了解。严重的病证,自然需要请医生诊治,但如果是感冒、腹泻,自己去药铺抓些驱寒、止泻的药,也无不可。

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语译】药物的性味有适宜做成丸药的;有适宜做成散剂的;有的适宜用水煎煮;有的适宜用酒浸泡;有的则适宜煎成膏剂;还有一种药物适宜几种方法的;也有不能用热水煮和酒泡的。制作时应当根据不同药的性质进行处理,不可违背其制作法则。孙真人煎药图 杨柳青年画 清代《神农本草经》中记述了“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七种药物配伍情况,认为有的药物合用,可相互加强作用或抑制药物的毒性,宜配合使用;有的药物合用则会相互减弱药效或产生毒副作用,应避免同用。这种说法对后世影响颇深,唐代的“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重申了这一中医用药法则。

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语译】在治疗疾病之前,应当先察看得病的根源,诊得的疾病的关键之处。如果病人五脏没有虚损,六腑没有衰竭,血脉没有散乱,精与神都没有离散,那么服药后一定可以存活;如果病人已经患上严重的疾病,只有一半治愈的希望,但如果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则性命难保。

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若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语译】如果使用毒药来治病,开始时仅用黍粟那样大的药,疾病消除则用药停止;如果疾病不除,可加倍用药;若还不痊愈就用它的十倍,以病除为标准。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语译】治疗寒病应当用温热药;治疗热病当用寒凉药;饮食不消化可用涌吐、泻下药;鬼疰、蛊毒病则用毒药;痈肿疮瘤需用治疮药;风湿病就用祛风湿药。应根据各药的药性治疗其所适宜的病证。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语译】在胸膈以上的疾病,应当先吃饭后服药,在胸腹以下的疾病,应先服药后吃饭,在四肢、血脉的疾病,需空腹且在早晨服药,在骨髓的疾病,则应吃饱且在夜间服药。

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澼;下痢;大小便不通,贲豚;上气;咳逆;呕吐;黄疸;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癥瘕惊邪;癫痫;鬼疰;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疮;踒折;痈肿;恶疮;痔;瘘;瘿瘤;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虫蛇蛊毒所伤。此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叶,各宜依端绪以取之。【语译】大病主要有中风;伤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澼;下痢;大小便不通,贲豚;上气;咳喘;呕吐;黄疸;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癥瘕;惊悸;癫痫;鬼疰;喉痹;牙齿痛;耳聋;目盲;金疮;骨折挫伤;痈肿;恶疮;痔;瘘;瘿;瘤;男子五劳七伤引起虚损困乏;消瘦羸弱;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虫蛇蛊毒所导致的病。这些大概是主要的病证,此书中稍微有所变化,各个病证应当根据这个线索来寻找适宜治疗它们的药物。炮制鹿茸图 《补遗雷公炮炙便览》 明代中医讲究查清病源,对症下药,寒证施以热药,热证施以寒药,毒肿恶疮施以疮药,气虚则补气,阳虚就补阳。其中气虚和阳虚很多人容易混淆,气虚一般指脾气虚和肺气虚,阳虚则多指肾阳虚。鹿茸的补阳功效非常强,可增进体力,强筋健骨。图解神农本草经 卷二 上品《神农本草经》的上品药共120种,可做君药,无毒,主养命,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多服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丹砂《神农本草经》上说:丹砂,味甘,性微寒。主治身体五脏多种疾病,能使精神补养,使魂魄安静;补益气力;使眼睛视物明亮;能杀死妖邪坏鬼。长时间服用能使神志清楚,长寿不老。能化为水银。产于山中深坑处。

【原经文】丹砂,味甘,微寒。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不老。能化为汞。生山谷。

【释名】丹砂,就是朱砂。它在非常古远的年代就被我们的先民所使用了。2500多年前的《山海经》,就记载过丹砂。

丹砂,就是朱砂。它在非常古远的年代就被我们的先民所使用了。2500多年前的《山海经》,就记载过丹砂。随着时代的推移及应用的不断广泛,它又有了许多的雅名:神砂、真珠、日精、太阳、朱雀等。传说以古时湖南辰州所产的质量最好,所以又叫辰砂。丹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也含有少量游离态的汞,长期大量服用就会造成蓄积性汞中毒,从而致病甚至致死。《本经》认为:丹砂药性微寒,寒属水而入肾;味甘无毒,甘属土而入脾;颜色为赤,赤色属火而入心。因此丹砂能主治身体五脏百病,是平和的药物,但凡身体五脏的病证,都可服用而无顾忌。由于药气进入心肾,心肾得到调理而相交,心肾相交就自然保养了精神,从而又使魂魄安宁。丹砂味甘而补脾,补脾就会增益元气。又由于丹砂属于“金石”类药,金有光泽而能鉴物,所以有明目的效能。色赤象征火,火能照物辟阴邪,所以又能“杀精魅邪恶鬼”。又因为丹砂能使肾水升而心火降,形成心肾相交,所以久服此药,便能延年不老。

另外,《本草纲目》中认为它还能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通血脉,止烦满消渴,悦泽人面;除中恶腹痛,毒气疥瘘诸疮;镇心,主尸疰抽风。润心肺;解胎毒痘毒,驱邪疟等。临床上,丹砂的医疗效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内服用以镇静安神,治心悸怔忡、失眠烦躁、惊痫、癫狂等病证;外用则有解毒、辟邪的作用。古人曾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记载,认为血中有火热可生毒疮、痈肿等症。丹砂能清心热,因此是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品。丹砂

丹砂主要化学成分是硫化汞(HgS),在我国湖南、贵州、四川等地都有出产,古时以辰、锦二州石穴中出产的为上品,交、桂出产的为中品,衡、邵出产的为下品。一些下品丹砂、石砂掺杂,因此不能服用,一般多用作染料。丹砂的粉末呈红色,可以经久不褪,用这种颜料染成的红色非常纯正、鲜艳。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绘印花丝织品中就有不少花纹是用朱砂绘成的,虽历经两千多年,织物的色泽依然鲜艳无比。

丹砂另一个重要的用处就是作为炼丹的主要材料。中国古代的炼丹活动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核心内容是通过人工方法制作既可以使人长生不死,又能用于点石成金的丹药。这里所说的“丹”原本即指丹砂,后被泛指各种“长生药”或“点金药”。《本经》和《本草纲目》都认为丹砂能使肾水升而心火降,形成心肾相交,因此长久服用,便能延年不老,于是丹砂便成为古代炼丹材料的不二之选。然而实际上,丹砂中含有少量游离态的汞,长期大量服用就会造成蓄积性汞中毒,从而致病,甚至致死。东汉郑玄在其《周礼》中早就指出,“丹砂见火,则毒等砒霜,服之必毙”,而且把它列为“五毒之石”的一种。历史上,许多皇帝如晋哀帝、唐宪宗、唐穆宗等,就是由于服食含有丹砂的“不老丹”而中毒身亡。中国的炼丹文化中国炼丹术发源自古代神话传说中长生不老的观念,较早的炼丹活动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到东汉时期,方士们的神仙思想发展成为道教,炼丹的风气便深入民间。由于“长生不老”的巨大吸引力,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山野散人,对炼葛洪炼丹图丹皆趋之若鹜,逐渐地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炼丹文化。炼丹术士们在尝制长生不老药的同时,将化学与医药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许多著名的炼丹家同时是大医药家。这幅《葛洪炼丹图》所绘的即为东晋著名的炼丹家葛洪。他所著的丹书《抱朴子·内篇》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是最重要的炼丹术专著之一。丹砂是炼丹的主要原料之一,其他常见原料还有:雄黄、白矾、曾青、慈石。【治疗方剂】(仅供参考)治心神不安、怔忡失眠

朱砂安神丸:朱砂30克,黄连45克,当归、生地、甘草(炙)各15克。上药研成细末,汤浸后蒸饼做成黍米大小的丸,每次服15丸。治咽喉肿痛

丹砂散:丹砂(研,水飞)0.3克,芒硝45克。上药均匀,不时吹入喉中。预解痘毒

初发时或未出时,取朱砂末1.5克,用蜜水调服。令多的变少,少的化无,重者变轻。治癫痫狂乱

归神丹:取猪心2个,切碎放入大朱砂62克、灯心草93克,用麻扎好,放在石器里煮1小时,取砂研末,与62克茯神末混合,加酒、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每次用麦门冬汤送服9-15丸;病情严重的,可用乳香、人参汤送下。治木蛭疮毒

南方多雨,有物为木蛭,大类鼻涕,生于古木之上,闻人气则闪闪而动。人过其下,堕人体间,即立成疮,久则遍体。唯以朱砂、麝香涂之,即愈。云母《神农本草经》上说:云母味甘,性平,主治肌肉麻痹得如同死人;伤于风邪有发冷发烧;身体像坐车船般不能稳立,眩眩晕晕等症状。还能除风邪,安五脏,益子精,使眼睛视物清楚。久服可使身体轻便灵巧,寿命延长。云母也叫云珠、云华、云英、云液、云砂、磷石,产于高山的坑穴、石头中。

【原经文】云母,味甘,平,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云珠,一名云华,一名云英,一名云液,一名云砂,一名磷石。生山谷。

【释名】云母,就是云母石,是硅酸盐类矿石,作片成层,表面光滑,有金属光泽。主要是白色、黑色,带有深浅不一的条纹。《本经》认为,云母味甘,性平。能治疗全身皮肤的疾病,还能改善皮肉没有知觉的症状,及消除因外感风邪而全身忽冷忽热,好像乘车坐船一样坐立不稳的症状。云母还可祛除环境中的各种致病物质,能安利五脏,协调脏腑功能活动;补益人体精微的营养物质,补肾强精,增强男子的性能力;还可治疗眼病,增强视力。长期服用,能使身体轻捷灵便,益寿延年。

中医认为,云母色白属金而入肺,所以临床上适用于肺痨咳嗽气喘、吐血咳血等由风寒引起的疾病。因肺主全身皮毛,所以云母又有止血敛疮、帮助皮肤新陈代谢的作用。同时,云母味甘而入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它又有去除死肌和促进肌肉生长的作用。因为肺主全身之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而云母可使肺脾双补,自然气血充盈,邪气退避,精力旺盛而令人多子。又因云母光华如鉴,所以《本经》称它有明目之效。

另外,云母内服可治疗痔疮,外涂可“治金疮及一切恶疮”,及治疗带下、石淋、赤白痢、风癫等,还可治疗风疹遍身及风热汗出。古人认为它还能治疗五劳七伤、虚损少气,能止痢,久服令人容颜悦泽而不老,能耐寒暑,使人聪慧。此外,《本草纲目》中还记述了云母防腐的例子,将云母放入棺中,可使死者多年容颜不改。云母【治疗方剂】(仅供参考)治痰饮头痛

云母粉(炼过)62克,恒山31克。上药研末,用汤送服,取吐。治小儿下痢

取云母粉15克,煮白粥调食。治小便淋疾

取云母9克,用温水送服。治风疹遍身

煅62克云母粉,清水调服。中国的墓葬文化中国的墓葬是伴随华夏文明诞生而同步发展的。从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的下室葬地,到新石器时代仰韶遗址的公共墓地,再到后世中规模宏大、陪葬品惊世的帝王陵墓,中国的墓葬文化源远流长。当墓葬作为一种形式出现后,从葬式、葬具、葬地的选择,以及随葬物品的种类、多寡,都反映出古人对墓葬的重视。古人在墓室中放置大量饰物、器物、俑,作为给死者的陪葬;王侯贵族的墓葬还使用寝、墓厥、墓碑、石雕、华表、石望柱等,既显示了高贵的身份,也是对死后依然享有荣华的祈望;有的墓壁还挂上画有墓主人升天的帛画,祝愿逝去的人得道成仙;一些棺木中还放置防腐干燥的药材,希望死者死后容颜不改。后世出土的墓葬中,的确存在几处墓穴打开后,死者容貌保存完好的现象,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人的防腐术。古人多配用性味干燥的药石用以棺木防腐,其中云母就是最常用的。升天图马王堆墓帛画湖南省博物馆藏玉泉《神农本草经》上说:玉泉味甘,性平,主治五脏多种疾病,能使筋柔韧,使骨骼强健,使魂魄安和,使肌肉增长,增加气力,长时间服用可忍耐寒暑,耐饥渴,延缓衰老如同神仙。人在临死前服五斤,死后多年色泽不变。玉泉又叫玉,产于山中有流水的地方。

【原经文】玉泉,味甘,平。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一名玉。生山谷。

【释名】玉泉,又叫玉液,《神农本草经赞》中认为还有一名为玉屑,是玉的精华,色白而明澈,可以化之为水,所以有玉泉、玉液的名称。《本经》说玉泉味甘,性平,能调理五脏的各种疾病,使筋骨柔韧强健,使人精神稳定,生长肌肉,还能补益元气,增强脏腑功能。长期服用还有耐冷耐热、不觉饥渴的神奇效果。玉泉能推迟人的衰老,延年益寿。最为神奇的是,《本经》提到人如果在临死前服用玉泉2.5千克,死后3年尸体不会腐烂,甚至连脸色都不会改变。

中医认为,玉泉味甘性平,有补益的作用。它能滋润身体的各个脏腑器官,补益元气,增进脏腑功能活动,促进体内水液的生成。它质性沉重,所以能镇惊、降火、安神、定魂。另外由于玉泉味甘性平,能滋润心肺,所以还有治疗消渴,即糖尿病的特殊功效。《海药本草》中有这样的记载:“白玉……主消渴,滋养五脏,止烦躁。”《本草纲目》中还记载,玉泉可以治疗妇女带下十二种病(包括各种妇科病),并除气癃,使人耳聪目明,还可治疗瘀血。

李时珍认为,服食玉泉未必能令生者不死,只会使死者不朽。汉代的制度规定,帝王将相死后要放置在珠襦玉匣里。在进行考古挖掘时,人们发现地位高贵者的坟墓里通常都有金玉珠宝等陪葬品,这里也包含防腐的因素。但现在已经没有服玉泉的人了,因此服玉泉是否真的能避免尸体腐化也难以验证。【治疗方剂】(仅供参考)治目翳

将玉泉研细,用水冲服。治弦癖鬼气,时而疼痛,心下烦闷难忍

取赤玉、白玉各等份研成末,制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大人和孩子都是每次用姜汁送服30丸。石钟乳《神农本草经》上说:石钟乳,味甘,性温,主治咳嗽气逆;可补益精液;并使眼睛清明,使五脏充实;使许多关节、窍道通利;使乳汁涌出而下。石钟乳产于大山的深坑而有流水的地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