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中的红蜻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06 13:24:13

点击下载

作者:徐鲁

出版社:现代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晚霞中的红蜻蜓

晚霞中的红蜻蜓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晚霞中的红蜻蜓作者:徐鲁排版:辛萌哒出版社: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1-01ISBN:9787510659805本书由现代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诗

晚霞中的红蜻蜓,

请你告诉我,

童年时遇到你,

那是哪一天?

…… ……

晚霞中的红蜻蜓,

你在哪里哟?

停歇在那竹竿尖上,

那只红蜻蜓……上辑童年之歌童年之歌

那时候我还很小很小,爸爸妈妈都叫我“小石头”。

光滑的牛背是我的摇篮,辽阔的田野是我童年的家。

一支小小的草哨,吹出了我心中的歌。小牛犊、小山羊、乡间的燕子、布谷鸟、蝈蝈、小甲虫,还有村边的小树、田野上的风雨,伴着我长大。

妈妈的呼唤,总是和淡蓝色的炊烟一起,飘在金色的晚霞里。

妈妈常常这样叹气:“该让小石头进小学校念书了!再这样下去,真的要变成野孩子了!”爸爸却抽着烟斗,慢悠悠地说:“不急,不急,他还小嘛!何况小牛犊、山羊和小鸟又不会教他干坏事儿!”

我在屋后的院子里撒过胡萝卜的种子。我在蟋蟀唱歌的土墙边种过豌豆和向日葵花。也盼望过小麦能从雪地里长出来……

啊!那时候我有过许多这样的小秘密。我用一颗小小的心守护着它们,像厚厚的雪守护着小草的梦,像高高的树守护着小鸟的家……

不,再高大的树也守护不了小鸟的家。因为哪里有鸟巢,哪里就会有我和小伙伴们的身影。一个春天里,我们几乎会爬遍村里所有的树,探望所有大树上小鸟的家。

就是在梦中,一只只小鸟也像小精灵一样,躲藏在密密的树叶里,呼唤着我的名字:“小石头!小石头!……”

田野上的老鹰,常常飞进我家的院子。那是因为它看到了我家刚刚孵出的小鸡娃。可是,只要有我在,再狡猾的老鹰也休想偷袭成功。不过,每次看到老鹰展开的巨大翅膀,我觉得自己也好想像老鹰那样,能高高地飞翔。

爸爸说过,大雁宿营在傍晚的苇林,白鹭起飞在清晨的河汊。而老鹰的翅膀带去了我的梦,我的梦想很小又很大!

多少个童年的日子,我和小伙伴们尽情地玩着滚铁环的游戏。

在小小的胡同里,村头的大树下,在空旷的谷场上……

而我们的小村庄,就像一朵美丽的大葵花,开放在蓝色的小河旁……

月亮挂在树梢的时候,它和我们一起欢乐,一起进入安静的梦乡。当太阳爬上高高的山冈,它又和我们一块儿起床。

每一片花瓣上,都有一个小小的家。花瓣儿合拢了,就能挡住所有的风雨;花瓣儿张开时,又会接住温暖的阳光。是的,我们的小村庄,就像一朵永不凋谢的大葵花,开放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上!

收获的季节到了。金色的田野上,飘着农人们的歌谣。

香喷喷的风,吹过村庄,吹动了安静的风车和高高的树梢。村外的老皂角树,路边的风信子,它们都知道,收获的季节到了。

那一天,走在收获后的田野上,我问妈妈:“妈妈,我们的秋天,是不是像捉迷藏一样,躲进金色的草垛里去了?”

起风了……风是多么的凉!一片片金色的树叶在山谷飘荡。孩子们都牵着风筝回家了,只有小小的山杨树还站在村路旁。鸟儿们也从旷野飞回来,将飞回村边的槐树林里,在那些密密的树杈上有它们温暖的家。

冬天说来就来了。雪在黄昏的时候,轻轻地落啊,落啊……

落在高高的山顶上。落在静静的山毛榉和马尾松的叶子上。落在密密的灌木林中。落在深深的河谷里。落在空旷的田野上。落在护林爷爷小小的木屋顶上。落在河边停止了转动的风车上。落在牛栏的墙上和村边的草垛上。落在静静的谷场与村边的道路上……一个夜晚,洁白的雪就盖住了所有的山林和小村庄。

清晨一开门就会发现,天地都变成了一片白色。屋顶、草垛、道路和山野……都覆盖着厚厚的白雪。温暖的屋顶上,飘着淡蓝色的炊烟。小麻雀们也会惊奇地醒来,到处吵闹着,幻想着找到一块没有雪的乐园……

光秃秃的老橡树,在寂静的河边做着春天的梦。我和小伙伴在冰河上玩耍,忘记了冬天的寒冷……

村外的小路上,有一些小小的影子,拖着黑色的、深深的脚印,正在走向小学校。他们就像孤独的雪孩子,站在金色的草垛边。像小小的蒲公英,躺在温暖的雪被子下面,做着长长的冬天的梦;也像冬天里的一只只小鸟,在默默地等待春天……

童年的时光,就像小时候堆起的雪人。一觉醒来,就化得无踪无影了!当黄昏的星星从旷野升起来,照亮了从旷野通往村庄的道路,我跳过一团团美丽而安静的积水,走回自己的村子里。我又听见妈妈站在村口呼唤我了,唤我回家加衣裳……冬至的梦

很小的时候,爷爷就教我们背诵过古老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那时候只知道,到了冬至,再过了小寒、大寒,便是我们小孩子所盼望的春节了。长大以后才明白,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按地面受日光照射的角度,冬至是太阳运行到南回归线,这天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南半球是白昼最长、夜晚最短。过了这天,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就逐渐向北回归线转移了……

冬至前后,大雪飘飘。冬至是一年中最阴森、最寒冷的一天。但是,那谁也看不见的春天,也就在这一天随着飘飘的白雪来到了我们中间。只不过她不愿意那么快就与人们见面。可是她让一切有生命的,都开始做温暖的梦、希望的梦。比如,果园里的苹果树,白雪覆盖着的葡萄枝,泥土中的冬小麦与草根,地窖里的白菜和树苗,还有冬眠的青蛙和蚯蚓……

虽然你听不到它们苏醒的声音和梦中的呓语,但是慈祥而深情的大地妈妈,能够感觉到那万物生命的涌动。不信,你拨开积雪或扒开泥土,仔细看看吧:黑色的藤条变青了,干硬的树枝变软了,冻土地开始松动了,冰河下面有了哗哗的声音了,细小的草根儿有的已经绽出苍白的芽苞了,地窖里的枝条上,也吐出了指甲大的紫红色的小叶子——它们好像都已经等不及了。

等不及也要再等等啊!我们糊得严严实实的小窗,现在还不能打开。我们插在草垛上和挂在屋檐下的风车,现在还不能摘下来。我们的冬至梦,还要再经过九九八十一天,才可以真正地在春天里醒来呢!

这是多么难熬的八十一天啊!记得那时候,爷爷的旧墙壁上,总会挂起一张白描的梅花图,八十一瓣小花瓣,每过一天,就用朱笔涂红一瓣,一直等到八十一瓣都涂成红色,一树白梅就完全变成了红梅,爷爷这时会告诉我们:春天这下真的来了,你们可以换下厚厚的棉衣了。

哦,我多么想念那明朗的、温暖的春天!

我更怀念那无数漫长的冬夜里曾经做过的温暖的梦!

那是雪的梦、花的梦,是梦里的希望。那是绿草的梦,是杨柳和燕子的梦,是渴望返青和拔节的麦子的梦,是挂在高高的树梢上的风筝的梦,是一夜间就甜透了整个农家的冬米糖的梦……

梦里送走了许多个冬至,善良而勤劳的爷爷,也早已安息在故乡的大地上了。但我终究没能保存下一张,那曾给我留下了深深记忆的、由白梅变成红梅的梅花图。只依稀记得写在图画两边的一副对子:“但看图中梅树红,便是门外柳叶青。”

若干年后的一个冬天,我远离故土,生活在江南一个陌生的小城里。在一个寒冷的冬至之夜,我裹紧身上的大衣,听着窗外的风雪声,心里默诵着白居易的诗:“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这时候,不知道是一种温情还是一片乡愁,使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我在想,在遥远的家乡,一切有生命的,该又都沉浸在那深深的、温暖的冬至的梦中了吧?

那么,故乡,请您接受我深深的遥远的祝福吧!年糕飘香

又到年糕飘香的时候了。谁的心中不曾保存过这样的童年记忆呢?

——那一定是亲人们细细磨出的雪白的米粉。那一定是亲人们的双手温和地调制和蒸熟的米粉。是老奶奶们的手,是妈妈们的手,是姑姑和姐姐们的手……在锅盖揭开的那一瞬间,也一定是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

团团的、方方的、厚厚的、糯糯的年糕啊!

在江南,在乡村,在我们一代代人渐渐陌生的故乡里,在故乡淡蓝色的炊烟里,打年糕的声音里,总是透着全村老幼的欢乐。一方方温暖的香糯的年糕,一夜间就会熏香和甜透从冬到春的农家的梦。

那是高适的“故乡今夜思千里”,是黄子云的“知是邻家共迎灶”,是姜夔的“一夜吹香过石桥”,也是钱珝的“万木已清霜,江边村事忙”。

年糕是最普通的民间岁时食品,但是年糕又不仅仅是一种年节食物。年糕的香糯里分明还凝聚着乡村孩子的一种乡思,带着吉祥、感恩和祝福的深深的寓意,所谓“年糕年糕,年丰寿高”。

年糕从来就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传统食物之一。据说,年糕的由来与春秋时期楚国的伍子胥有关。那是一个类似楚人用粽子祭念屈原的传说,百姓们在丰年腊月用糯米制作成糕状食品,是为了怀念危难时不失复国之志的伍子胥。只是如今,每一方、每一团雪白和香糯的年糕里,分明又包藏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馅”,那就是现代城市人深深的怀旧感——一种复杂的乡愁的滋味。

我相信,无论哪一个中国人,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不会拒绝一块雪白的年糕,就像他不会拒绝那一声来自亲人的嘱咐,不会拒绝那一缕对故乡、对儿时的忆念与牵挂。正如一首老歌里所唱的,“你无论走得多么远,也不会走出我的心,黄昏时刻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

春花秋月,柳色秋风。当二十四番花信风轮番吹过,最让人眷恋的,还是来自故乡的各种味道,包括一方雪白的年糕的香甜的味道。腊鼓声声

一进腊月的门,就有点儿忙碌着要过年的气象了。

先是腊鼓敲响了。平日里难得听见牛皮鼓声,一入腊月,十里八村的鼓手们便忙活开了。五人一伙,八人一组,鼓、锣、钹、镲、铙……所有的锣鼓家什儿无论新旧,全都派上了用场。那热烈,那奔放,那派头,那种拼尽全身力气倾吐出自己一年的悲忧欢畅的劲头儿,别提有多威风了,直听得男女老少半夜里睡下了还觉得心房里咚咚作响。也难怪呀,乡下人的乐趣本来就少,一年不就才碰上一回腊月天么!

锣鼓队在自己村里敲遍了大街小胡同还觉得没有过足瘾,便十里八里地挨村表演。锣鼓队一来,你看吧,锣鼓队后头跟着看热闹的那些小孩子呀,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数不过来。我时常想起骑在三伯的脖子上,小脸儿冻得通红通红的,挤在人缝里去看锣鼓队的场面。在踩高跷的人前面,锣鼓队起了开道的作用。一身虎皮猎人打扮的鼓手们,在一位步伐稳健的大爷的指挥下,要急有急,要慢有慢,风风火火,不时赢得一阵阵老少爷儿们的喝彩声:“好哇!再来一次!”

打锣鼓的越发来劲儿了!三伯有时会挤到挥令旗的大爷面前说:“五爷,身子骨儿硬朗着哪!三侄儿给您捧场来了。给俺来一段《天门阵》,中不?”

五爷一捋白胡子,说声:“您看好了!”话音未落,令旗向上一指,于是锣鼓上下翻飞,烟尘升腾不息……

每当这时,三伯总是紧紧攥着我的小手儿,摇着颠着我说:“长吧,长吧,快快长大,长大了也给咱家出个锣鼓手!”

锣鼓队三两天出来一次,直把我们这些小孩子们都看疯了。而大人们却在忙活着筹集东西,准备做“腊八粥”了。腊八粥,当然是腊月初八才能吃的,得有八样东西。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家年年的腊八粥总是用大米、小米、红枣、豇豆、栗子、花生、豌豆和干地瓜丝儿合在一起煮成。

听爷爷说,腊八粥不光是煮给人吃的,家家户户的马牛羊猪鸡狗儿等,都得有一份。因为腊八这天,天老爷要派牛魔王、天蓬元帅下凡来的,专门查看各家对牲畜家禽是不是善待了。它们看到自己的同类也和人一样吃着腊八粥时,便会很满意地回到天上去,让天老爷多多降福给人间。

这当然只是个神话,不过从中可以看出乡下人对于牲畜的感情。牲畜家禽对我们乡下人恩重如山,我们也总是把它们敬为上宾。可是小时候我从没见过有谁给牲畜们吃过那么好吃的腊八粥。那是贫穷的年月,恐怕都是舍不得吧!

长大后读到一本专门谈论民间风俗的书,上面说到腊八粥,起源于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常挨饿。一次,他和一群放牛娃到一家庄子里去偷东西吃,东找西找,却什么也找不到,折腾了半天,只在瓦罐下发现了一个老鼠洞。听说老鼠洞里常藏有粮食,他们就挖呀挖呀,终于挖到了一个很富足的鼠仓,里面有大米、豆子、粟米、红枣。于是他们就把这些东西都拣到了一个瓦罐里,在野地上架起石灶熬成了一罐粥。当时肚子实在饿狠了,所以这顿粥的滋味比什么都香甜。

后来,朱元璋做了洪武皇帝,不用说,成天吃着山珍海味。可是人是个“贱骨头”,好东西吃腻了,他便又想起当放牛娃时吃的那罐子粥来了。于是便吩咐厨子们把杂七杂八的粮食合在一起,又熬了那样的一锅粥。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洪武皇帝于是就给这种粥起名叫“腊八粥”,并吩咐下去,家家都照着这个样子做起来……

只是不知道,当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吃着御厨做的腊八粥时,还是不是像当年那样津津有味。甜甜的祭灶果

小时候总听大人们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要骑着“灶马”到天庭上去,向玉皇大帝报告每家每户的善恶举动。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王爷的讲述,来决定每家每户来年的福祸与凶吉。所以,为了求得来年一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少灾免祸,在灶王爷上天那天,家家都要多多供奉一些祭灶果,尤其要多多准备一些甜果,好让灶王爷的嘴变得甜一些,在玉皇大帝那里多说几句好话呢!

甜甜的祭灶果,给我们苦涩而寂寞的童年留下了甜蜜的记忆。

记得爷爷在世时,他的炕头柜里总有个草编的、带盖儿的、四四方方的“饽饽盒”。送走灶王爷之后,祭灶果便收进了他的四方盒子里。爷爷分祭灶果的情景,给我留下的记忆是深远而清晰的。

那些五颜六色的祭灶果,有麦芽糖、花生糖和芝麻糕,还有切成一小块儿一小块儿的枣儿糕、糖冬瓜、山楂片、苹果条和柿子饼。在我们那一茬的孙儿孙女辈里,爷爷最疼爱我这个长孙,所以,每年我分到的祭灶果最多。

不过,一年里也就这么一次。我总是舍不得一口气就把它们全吃光,便悄悄地藏到只有我一个人才知道的地方,好慢慢地享用。等这些祭灶果终于吃完的时候,新年差不多也就到了。

除了祭灶果,我记得我们家每年祭灶时,还要在灶边贴上一张发了黄的“灶马”画儿。那匹“灶马”,当然就是灶王爷的“坐骑”了。

每年祭完灶后,爷爷就会小心地把那张画儿揭下来,放进他房里的那个黑红色的大木箱子里。如今,这张“灶马”画儿早已不在人间了。如果能留下来,我想,它不仅可以做我的这篇散文的插图,兴许还有点儿古董价值呢!

长大后才知道,祭灶,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古老的风俗。灶王爷,又称灶君、灶神或灶菩萨,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个神灵,因为他能“受一家烟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所以家家都很敬畏和尊重他。据说,如果有谁被他在玉皇大帝那儿“告发”了,大错会减寿三百天,小错也要折寿一百日。多厉害啊!

祭灶神的供品也不限于灶果。有钱的人家还可以用蒸熟的猪头、煎好的全鱼或整只鸡。贫穷的人家也可以只用一碗清水代替灶果。就像那时候爷爷教给我们的一首童谣所唱的那样:“灶王爷,本姓张,一碗清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混得苦,明年再吃关东糖。”

说灶王爷姓张,也是长大后才弄明白的。有的风俗志里还说他“状若美女”。留在我印象中的灶王爷,其实是个挺家常的神。单就他愿意一年四季居留在寻常人家这一点,就不简单。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

如今,每家每户早已是用煤气灶台代替了传统的柴灶锅台,我怕灶王爷早就无处安身了。实际上,祭灶这个风俗现在也很少见到了。至于祭灶果,如今几乎没有哪个小孩子会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儿了。他们大概也从来没有见过“灶马”画。他们知道得更多的是各种饴糖、果脯和巧克力。这实在是非常可惜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

我很自豪,我们这一代小时候生活在乡村的人,懂得了一种古老而朴素的风俗叫作祭灶。我也常常回味我们小时候的一种甜蜜的记忆,来自那五颜六色的祭灶果。至于将来的孩子们,还能不能知道什么叫祭灶,什么是灶王爷和祭灶果,恐怕就很难说了。

长大以后,我渐渐体会到,祭灶这种民间习俗里,其实还蕴含着一种浓厚的感恩意味。我相信,怀有这种感觉和感情的人,不只我一个。诗人邵燕祥先生写过一首诗,正是由“灶马”而引发的一种怀念之情:

再也听不见灶马的叫声了吗

我奇怪我为什么这么想听灶马叫

是不是我真的不能忘情

那烟熏的墙,昏黑的灯

只是因为掀开盖帘的时候

有一种扑鼻的热气腾腾

揭开盖帘的是亲人粗糙的手

那时候灶马被嘘得叫了几声

贫穷和温饱,灯光和人影

还有饭菜香,混合着灶马的叫声……新年来了

雪轻轻地落啊,落啊……

落在村外高高的山坡上;落在深深的河谷里;落在空旷的田野上;落在小河边的水磨房和停止转动的风车上;落在村边的谷场、草垛和电线杆上;落在静静的碾台上……不一会儿,洁白的雪,就盖住了村里所有的屋顶……

这时候,在我们的小村里,在一阵阵淡蓝色的炊烟里,家家都会炒着香喷喷的冬米糖。糯糯的、甜甜的冬米糖,一夜间就会甜透整个冬天里的农家梦。

爸爸说,这是今年的最后一场雪。因为新年快要到了……

大雪停了,天空中飘散出新年将要到来的气息。

这时候,妈妈总会带着我和小姐姐到县城里去打年货。来来往往的大客车上,坐满了去城里打年货的人,还有从外地赶回老家过年的人。

是呀,谁不愿意过新年呢?就是那些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一到这时候,都会赶回老家和亲人们团聚的。

家终归是家,哪怕它是贫穷的。也许可以没有流油的烤鹅和喷香的苹果,可它毕竟会有一团暖暖的灶火,会有一个充满一家人真情的小小饭桌。

当然,还有妈妈亲手做的新衣裳,亲手做的八宝汤圆和红枣米饭……

还有爸爸挂起的大红灯笼。

还有爸爸每年都会裁好大红纸,请村里的那位老先生书写的大红春联。

还有小姐姐早早就剪好的,一幅幅鲜艳的红窗花。

小姐姐剪的窗花在全村里都有名呢!每当要过新年的时候,小姐姐都会教我剪窗花,可是我怎么剪也没有办法剪得像小姐姐那样的灵巧和好看。

不过,小姐姐仍然会把我剪出的窗花,仔细地贴到窗户上。

吃年夜饭之前,爸爸还要带着我们祭奠天、地和祖先。爸爸站在前头,我们站在他身后。在大门口,在天井里,在堂屋里,我们对着天、地和祖先的灵位深深地鞠躬,默默地致谢,感谢天、地和祖先赐给我们幸福和平安,保佑我们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富足安康……

欢欢乐乐地吃完了年夜饭,新年的鞭炮声就在外面此起彼落地响了起来。这时候,我们全家人就开始“守岁”了。

这是年夜里孩子们最幸福的时刻。每一个屋顶下,都会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家。

爸爸说,年夜里的灯火,要一直点亮到大年初一的早上,等到新年的太阳升起的时候才可以熄灭。我们用这种古老的方式,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新的年岁会带给我们新的希望,也带给我们新的梦想。

大年初一的清晨,爸爸会带我在大门口燃放一串开门的鞭炮。

爸爸总是让我亲手去点燃开门鞭炮。他说,当他像我这么小的时候,爷爷也总是让他去点燃开门鞭炮。

在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里,妈妈和小姐姐开始忙碌着包饺子了。妈妈会事先准备好用开水烫过的硬币,还有红枣和煮熟的栗子。妈妈会分别包成十二只钱饺、红枣饺和栗子饺。

妈妈说,谁先吃到这种饺子,谁就有福了,新的一年里肯定会有好运气。

不过,无论是谁吃到了这种“幸运饺子”,都不会出声的,只要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了。当然,只要留心观察每个人的脸色就不难猜出,有谁吃到了“幸运饺子”。尤其是谁吃到了钱饺,硬币就会在碗里发出“当啷”的声音。这时候,大家都会恭喜他:恭喜!恭喜!好运来了……

新年的早晨,家家门外的雪地上,都会留下一片红色的鞭炮碎屑。这是我和小伙伴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因为在这里可以捡到还没有炸响过的小鞭炮。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互相夸耀,谁家放的鞭炮最响、时间最长,谁得到的压岁钱最多,谁的新衣裳、新鞋子和新帽子最好看……

不过,大年初一这天是不能出远门的。妈妈说,这一天里也不能随便说话,更不可以说什么不吉利的话,也不可以大声嚷嚷。因为,大声嚷嚷会吓着回家过年的祖先们安宁的灵魂……

于是,我和小姐姐就只好都不说话。我们只能轻轻地、一小口一小口地,享受着妈妈做的香喷喷的油糕和甜甜的冬米糖。

远处的田野和大山,还在厚厚的白雪的被子下,做着长长的冬天的梦。

从大年初二这天开始,家家都可以出门拜年、走亲戚了。每年这个时候,爸爸妈妈都会带着我和小姐姐,来到十几里外的一个小村子里,给外婆拜年,也给舅舅和舅妈们拜年。

外婆说,她最疼我这个小外孙了,所以,每年她都会给我准备好一个红包包,我知道,那是外婆给我的崭新的压岁钱。好久没有看到外婆了,她的牙齿又少了好几颗。不过,外婆还是那么慈爱、那么疼爱我和小姐姐。

我知道,我也非常非常爱我的外婆!

大红色的春联,还贴在家家的门楣上。大红色的灯笼,还挂在每一家门口,每一个村头。可是,新年的日历,正在一张张地翻过去。

我知道,等到厚厚的日历翻到最后一页,又一个新年,又一个春天,就会悄悄来到我们身边。

我们送走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新年,我和小姐姐的童年时光,也不知不觉地远去了。终于有一年,辛劳的爸爸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再不能为我们挂起新年的红灯笼了。

爸爸不在了。我也不再是一个小孩子了。

现在,我们都已经长大了。

长大了之后的我才懂得,新年,不单单是一个万家团聚的节日,更是一个浸润着浓浓亲情的乡思的感恩的节日。

大地春常在。人间春常在。

我将深爱着这个世界,包括它所有的悲苦;

我也将深爱着生活中的每一天,包括它全部的艰辛。儿时的除夕

吃年夜饭当然是吃饺子。小时候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而吃年夜饭还有不吃饺子的事,例如在南方的一些地方,那是我长大以后才知道的。虽然自己亲眼见过,但心里仍然不免觉得奇怪:过年不吃饺子,那叫什么过年啊!

我们家乡吃年夜饭一定得有饺子。为什么一定要吃饺子呢?这里面有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故事。

从前,有一只叫作“年兽”的怪物,一年四季都住在东海里,只有在除夕之夜才爬上岸来。怪物所到之处,便立刻发生水灾。人们只得在除夕来临之前,纷纷搬到附近的山上去避难。

有一年除夕,人们正在扶老携幼地搬家避难时,突然村里来了一位讨饭的老爷爷。因为大家都在忙着避难,谁也没有工夫去理会他。老爷爷走遍了整个村子,才碰到一位好心的老婆婆。

老婆婆给了他一块饼,并告诉了他这儿所发生的事儿,劝他也赶紧离开这儿。老爷爷听了,却道无妨。他说:“老嫂子,你不用怕,只要你肯让我在这里住一宿,我一定把它赶走。”老婆婆半信半疑地答应了他的要求,自己仍然躲到山上去了。

半夜时分,随着一阵阵巨大的海浪声,“年兽”果然又来了。但这次“年兽”却看到村里竟有一户人家,门口贴上了红纸,院子里灯火通明,门口站着那个白发老头。老头手里正拿着菜刀剁个不停……

这下可把“年兽”吓住了。原来,“年兽”什么都不怕,就怕看到红颜色和听到剁个不停的刀声。“年兽”立刻吓得躲进深海里,从此再也不敢出来危害村子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人们从山上回到村里,发现村子安然无恙,都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在自己的院子里看见了两把菜刀和一块菜板,门口还贴着大红纸,屋里的油灯刚刚燃尽,而那位借宿的老爷爷,却不知去向了。

老婆婆赶紧把这事告诉了村里人。全村人都猜想,那老爷爷肯定是一位好心的神仙,是特意来替大家消灾降福的,于是便纷纷到亲友家去互相道喜。从此以后,家家户户在除夕这天,都要在门口贴上红纸,也就是现在的春联。而除夕一整天,家家都用菜刀剁馅儿,发出的声音此起彼落,好像都是为了吓走“年兽”,并且不到掌灯时分便让满屋子里灯火通明,一直守岁到初一清晨……

这当然只是一个古老的传说。但它与劳动人民的喜怒爱憎,以及对生活和幸福的美好愿望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在我的记忆里,除夕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便忙着剁饺子馅儿。就连《白毛女》里的喜儿家,那么贫穷也还是要买一点儿白面,包一顿饺子过个年。

我记得那时包饺子,馅儿的品种是很多的。有用驴肉馅儿的,有用兔肉或虾仁馅儿的。一般的人家是用大白菜和猪肉馅儿的。当然也一定要记着剁上一把大葱白儿。过年的饺子不仅要够年夜里一家人吃的,还要准备初一初二全家人吃的分量。所以除夕这天一大早就开始忙碌,一直要忙到傍黑天。人口多的人家往往要包好几簸箕外加几锅盖儿呢!

包好的饺子一到夜半就下锅。外面是一片震天动地的炮仗声,里面正热气腾腾地捞着饺子。想象一下那个热闹劲儿吧,这才叫过年哪!

饺子捞出锅来,先要盛出几小碗来祭奠天地和祖先。在我家,这种仪式通常是由老祖母主持的,我们跟在后头,虔诚地看着她颠儿颠儿地迈着一双小脚,在大门口,在天井里,在堂屋里,一一供过应供的天神、地神和祖先,然后一家人便可以围坐在炕上吃这团圆年夜的饺子了。

最有趣的是,我们那儿过年包饺子还有个讲究,就是事先要准备用开水烫过的硬币、大红枣儿、熟栗子各十二个,分别包成十二个钱饺、枣儿饺和栗子饺,分散在那一大碗一大碗的饺子里。谁先吃到这种饺子,谁就是有福的人了,来年肯定会有好运气。而一旦吃到这种饺子,往往都是不出声的,只是像哑巴吃汤圆那样,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了。但看脸色别人也就知道了,于是便有一片恭喜声。记得祖父在世时,一吃到钱饺,便会往我的碗边当啷一扔,那声音真是妙不可言。

长大了我常常想,在这过年吃饺子时异想天开的趣俗中,包含着老一辈人的多少取悦祖先、祈求命运的良苦用心啊!谁能说这不是一种文化呢?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怕是享受不到这种乐趣,也领会不到这种乐趣的。这实在是太可惜了!何时再得压岁钱

除了祭灶果,孩子们过年时最盼望的,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吧?

欢欢乐乐地吃完了年夜饭,新年的鞭炮声便此起彼落。这时候,全家人便会依着长幼顺序对着祖先的灵位跪下磕头。

这其实也是一种感恩和致谢的礼俗。给祖先们磕完了头,小孩子还得依次给长辈们,特别是给爷爷奶奶磕头。给爷爷奶奶磕头,是每一个小孩子都很愿意做的,因为磕完了头便可分到压岁钱了。

我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向爷爷奶奶讨压岁钱的情景。

我们这群小孩子先是都聚集在正屋里,等到爷爷奶奶在炕头上盘着腿儿坐好了,我们便齐声嚷着:“爷爷奶奶过年好!给爷爷奶奶磕头了!祝爷爷奶奶寿比南山!”

有时,我们拥挤着抢先去磕头时,不小心便会互相撞得小脑袋咕咚一响。但这时候即使再疼也顾不得了。大家都抢先跑到炕沿下,迫不及待地伸出小手高叫着:“压岁钱!压岁钱!”

爷爷奶奶却一点儿也不着急。他们好像是故意磨磨蹭蹭的,从身后的炕头柜里端出那个四四方方的饽饽盒儿,一份一份地拿出事先就分好和包好的小红包儿。那里面当然是早就换好的,崭新的、咯吱咯吱响的压岁钱了。

钱不在多,但每人一份儿,谁也不偏向。这就够了。我们一旦拿到了压岁钱,便呼啸而散,各自躲到一边数钱去了。爷爷奶奶依旧端坐在炕头上,乐悠悠地看着心满意足的满堂孙子孙女。炕上炕下充满了热热闹闹的天伦之乐。

长大之后,我读到了一首题为《压岁钱》的古诗:“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小儿一夜忙。”写的仿佛就是我们孩提时代的情景。

我相信,那时候的每一个屋顶下,都有这样一个温暖的家,都有这样一份天伦的温馨。如今回忆起来,那份满足,那份快乐,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

压岁钱可以由我们自己自由使用,是买摇鼓咚、泥老虎,还是买双排孔的小箫,或者买冰糖葫芦、买炮仗,全凭你自己愿意不愿意。当然,懂事的孩子也可留着春节后上学交学费用。

如今,爷爷奶奶都已过世多年了。这么多年来,再也没有谁在过年的时候分给我们压岁钱了。这也说明,我们都不再是小孩子了。

那么,就让压岁钱带给我们的童年的温馨与乐趣,让压岁钱带给我们的那份充满感恩的回忆,永远地伴随着我们吧!

我知道,生活的脚步,总是要向着新的岁月迈进。刺猬灯

金色的阳光,透过糊着白纸的窗棂,一格一格地照进来。

我的小刺猬也醒来了。它在炕头上的小木笼子里探头探脑的,想要出来玩耍呢!

小刺猬是爷爷从路边的草丛里捡回来的。当时,它又饿又冷,缩成了一小团。爷爷说:“小刺猬也许是迷路了。小石头,你要好好喂养它,让它长胖一点儿哦!”

我好喜欢这个小家伙。我给它喂胡萝卜和青菜叶,也给它喂一些松子和花生。

小刺猬也不再那么害怕地缩成一小团了。它陪着我玩耍,大口大口地吃东西,它已经长胖了。“小刺猬,你知道吗?今天是正月十五上元节哦!”

这是我小时候最盼望的一个节日。

我问奶奶:“奶奶,你不是要给我做上元灯吗?我想要个刺猬灯。”

奶奶说:“上元灯要等天黑了才能点亮啊!你放心,奶奶一定给你做的。”

上元节真是一个热闹的节日啊!好像全村的大人们和小孩们都走出了家门,有的站在胡同口,有的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有的骑在墙头,有的坐在草垛上,都在等着看热闹。孩子们都穿上了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服。

不一会儿,就听见从村外的小石桥那边,传来了热闹的锣鼓声。锣鼓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渐渐地,一支浩浩荡荡的锣鼓队出现了。

这是我们小镇上最有名的锣鼓队。鼓手们都穿着金黄色的绸子衣服,腰上扎着大红色的带子,头上缠着雪白的新毛巾。

我用小木笼提着我的小刺猬,追着去看锣鼓队表演。从村口的打谷场上,一直跟到很远很远的村外……

这时候,奶奶正在家里揉着软软的黄豆面,给我和弟弟、妹妹做上元灯呢。

在我们胶东老家,每到上元节的夜晚,家家都要用黄豆面做成各种形状的上元灯。有鲤鱼灯、小猪灯、鸡灯、羊灯……每盏豆面灯上,都会特意留出一个圆圆的“小碗口”,这是放豆油用的。“奶奶,你会做刺猬灯吗?我想要一个刺猬灯。”“好,奶奶给你做个刺猬灯。”

奶奶的手可灵巧了!她先用豆面搓出了小刺猬的身子,再用剪子轻轻地剪出一根根小刺,然后,又用两粒黑色的花椒籽,给小刺猬按上了眼睛。不一会儿,一盏小小的刺猬灯就做好了。

所有的上元灯都做好了。接着,奶奶要把它们摆在一个大笼屉里蒸熟。奇怪的是,奶奶在蒸上元灯时,还在每个“小碗口”里放上了几颗饱满的豆粒。

我问奶奶:“奶奶,为什么要放几颗黄豆呀?”

奶奶告诉我说,这里面有个讲究呢!原来,等一会儿,这些豆面灯蒸熟了,如果豆粒胀得越大,就预示着当年的雨水会更加充足。

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锅盖揭开了。蒸熟的上元灯,全都变得金黄金黄的。我的刺猬灯,也变得金黄金黄的。还有那些豆粒,一粒一粒,果然都胀得很大了。

奶奶高兴地说:“小石头,你知道吗,今年一定会风调雨顺,地里的庄稼,肯定有个好收成呢!”

奶奶在每盏豆面灯的“小碗口”里倒进一些豆油,再放进一根线芯。有的也放进一小截红蜡烛。接着,奶奶划燃一根红头火柴,点亮了这些漂亮的上元灯……

这时候,圆圆的月亮升起来了。金黄色的月亮,把全村照耀得像白天一样。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挂起了红色的灯笼。一些皂角树上,也挂上了红灯笼,看上去就像秋天的柿子树,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柿子。

弟弟和妹妹端着各自的上元灯,摆放在不同的地方。门前的石墩上,摆上小狗灯;天井里的鸡窝边,摆上鸡灯;水缸边上,摆上鲤鱼灯。

奶奶说,上元灯可不能熄灭啊!谁的上元灯燃得最亮、最久,就预示着谁会在这一年运气最好。所以,每个人的上元灯,都由自己小心翼翼地“看管”着,该添油的添油,该换蜡烛的就换蜡烛,从上元夜,要一直点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

爷爷问我:“小石头,你的刺猬灯要摆在哪里呢?”

奶奶说:“刺猬灯要摆在粮缸边才好啊!”

这时候,我提着小刺猬,端着明亮的刺猬灯,来到小刺猬迷路的地方。“小刺猬,今天晚上是上元节,你要早早地回家哦!”

小刺猬瞪着黑亮的小眼睛,刺溜一下钻出了小笼子。小小的、明亮的刺猬灯,为它照亮了通往树林的草丛和小路。

送走了一年一度的上元节,奶奶会把所有的上元灯收集在一起,刮去上面的油迹,然后切成面片,为我们做成香喷喷的豆面香菜汤片。奶奶做的豆面香菜汤片,真是美味啊!

现在,奶奶已经不在了。奶奶不在了,从此再也没有人给我做刺猬灯了。我多么怀念小时候的上元节,怀念亲爱的奶奶,怀念奶奶做的小小的刺猬灯啊!村小学

一栋小小的校舍前,有一块绿茵茵的小操场。春日的小操场上洒满了阳光。一群乡村小孩,正紧紧地围坐在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身边。

教师正在聚精会神地弹着一架老风琴,那嗡嗡颤动的大和弦的旋律,好像是从远处的山口涌来的一阵阵和煦的风声。孩子们正跟着女教师学唱一支古老的歌,那整齐的童声传得很远、很远——“啊,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它带着温暖,也含着微笑……”

这时候,农人们正赶着一群牛羊缓缓地走向村外的山冈。他们听见了从小操场上传来的风琴声和合唱声,都会停下来聆听一会儿。羊群也停在那里,咩咩地叫着。轻柔的白云,缓缓地飘过学校的上空……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乡村小学校。

和那时候的许多乡村小学校一样,小小的教室是那么低矮、简陋。没有漂亮的课桌和座位,也没有带玻璃的门窗。不过,透过那小小的格子窗棂,依然可以看到外面晴朗的天空和一排排新栽的小杨树。夏日里,还可以听到外面树上鸣响的蝉声……

再远处,就是在阳光下淙淙流淌的故乡的小河了。

清亮的河水里,流淌着我童年时代唱过的歌。

柔软、温暖的河滩上,埋着我童年时代做过的梦——

乘着纸船去航海的梦……

可是,曾经在很长很长的日子里,我不能像别的小伙伴一样,坐在那个小小的教室里念书、唱歌。爸爸妈妈一时拿不出供我上学的学费。

那时候妈妈常说:“小石头,你要勤快一些哦!多出去捡一些煤核回来,好节省出一些柴火,等爸爸卖了柴火,就给你交学费……”

那时候的日子很苦很苦。那是艰辛和贫穷的年月。

那是令人失望的冬天,但也是充满希望的春天。

对于我们这些乡村小孩来说,知识也许还并不那么重要。我羡慕的是,进了小学校,就可以过上一种小小的集体生活了,就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念书、认字、拔河、赛跑,还可以一边听老师弹风琴,一边跟着琴声大声唱歌:“啊,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它带着温暖,也含着微笑……”

那时候,我家隔壁的大牛哥哥,常常给我讲小学校里的事情,还教我唱他刚刚学会的新歌。

大牛哥哥是我们村小学校里最早戴上红领巾的人。每次他戴着红领巾来我家,妈妈总是夸个不停。

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就趁大牛哥哥帮我妈妈做事的时候,悄悄地把他放在书包里的红领巾拿出来,对着镜子系在自己光溜溜的脖子上。妈妈看在了眼里,笑着说:“小石头,别眼馋人家的,勤快做事,以后好好念书,你也能戴上的。”

可是不久,大牛哥哥就背起一个小小的行囊,离开了我们的小村庄,到远方去了。我记得,那一天,他紧紧握着我的小手,叮嘱我要好好劳动,等以后上学念书了,还要好好用功学习……

那时正是冬天。好大好大的西北风,吹着大牛哥哥单薄的衣裳,吹着他那孤单的身影……

一年之后,我终于也可以进小学校念书了。上学前的那两个晚上,妈妈熬夜为我赶制了一个又结实又漂亮的花书包。那是妈妈从街坊邻居家要来的各色花布边角拼接做成的。妈妈还特意给我做了一件新衣服。

妈妈说:“我的小石头开始上学念书了,不再是一个野孩子了,当然要穿得体体面面的啦。”

就在我刚刚开始上学的那个春天,有一天晚上,一场大雨,冲垮了我们小小的校舍……

天晴了。可是,我们的小学校不见了。

我们只好坐在地上,听老师讲课、齐声念书。

我们都没有放弃心中的希望和梦想。

燕子在不远处的田野上飞舞,布谷鸟在看不见的天边歌唱:“布谷!布谷!布谷——”

我知道,在我们一颗颗幼小的心里,在这希望的春天里,也播下了一颗颗金色的梦想的种子。

不久,我们的小学校重新矗立在小小的操场边上。小学校虽然还是那么小,可是,教室比以前宽敞了,课桌比以前漂亮了,而且还有了明亮的玻璃窗户……

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我们跟着老师一遍遍地、大声朗读着新的课文。老师朗读一句,我们跟着齐声朗读一句:

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飞舞,

长江两岸,柳枝已经发芽。

海南岛上,到处盛开着鲜花,

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

啊,我们的,我们的小学校还在吗?燕子和布谷鸟是否还在那山冈和田野上空飞舞、歌唱?在梦里,小学校的钟声,好像在召唤我回到遥远的故乡,可是,我们的纯真年华哪里去了?童年的梦丢失在什么地方?到哪里能找回我们失去的童年时光?还有我们共同唱过的歌:“啊,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它带着温暖,也含着微笑……”金色的池塘

曾经有过多少快乐的夏天,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躺在金色的叶堆上,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数过银河两岸的星星;坐在高高的草垛上面,我听老祖母讲过那古老的银狐的故事;在井台边,在禾场上,在萤火虫飞舞的篱院里,我和小伙伴们骑着竹马,从他家跑到我家,从墙头跑到大树下……

金色的池塘,是我夏天里的乐园。村边的老槐树,是一把永不收拢的绿伞。知了在树叶里唱着正午的安宁与快乐,我在树下轻轻地荡着童年的秋千。

也曾经盼望过,夏天一到,快放暑假,把暑假放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也曾经期待过,夏天一到,就去海边,跟着一位老船长,去实现自己的航海梦;也曾憧憬过,夏天一到,就举着美丽的营旗,穿上漂亮的营服,到青青的山谷间去野炊,去露宿,去点起篝火,唱歌、朗诵、手拉手地跳舞……

唉,多少个夏天在幻想中远去,不再回来。而所有美丽的梦想,还留在我的心底,像满天的星星,像飞舞的萤灯,像落在夏天池塘里的翠绿的雨花。

梦回童年的池塘边,我又看见了池塘边的绿树和倒影……

绿树掩映的池塘啊,你是我们难以忘怀的童年的广场。你是在哪一个夏天诞生的呢?你是为了我们所有山村孩子的生长才诞生的吗?在妈妈的目光所能到达的地方,在小村庄的怀抱里,你是我们所有山村孩子自由与梦想的摇篮。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能把你遗忘。而你,也总会像妈妈一样拥抱我们。只有在你的怀抱里,我们才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平安,拥有一个个欢乐的春天和夏天,拥有自己的纸船、柳叶船和白莲花一样的小月亮,拥有自己的歌声和梦想。小小的、温暖的池塘啊,你是我们永远的水上乐园!

你碧绿的荷伞为我们遮阴;你夏日的大雷雨洗刷着我们满身的汗水和泥土;你不多的莲蓬喂养着我们,让我们度过了童年时代里饥饿的日子。你轻轻地摇晃,你轻轻地颠簸,你像妈妈的胸怀一样,用温暖和爱抚慰着我们常常受伤的身体和心灵。你清清的水波是一面镜子,照着我们每天的影子……

于是,像一支支荷箭一样,我们在你的怀抱里不知不觉地长大了。小小的金色的池塘啊,你让怀抱里的每一个乡村孩子,都悄悄地长成了真正的男子汉。

但是今天,岁月使我远远地离开了你,就像远离了我的亲人。可是,当我在远方的城市里想家的时候,当我感到孤独和疲惫的时候,我首先想起的就是你啊!你是我们童年时代自由的广场、梦想的乐园。

我怀念你轻轻荡漾的金色水波,怀念你上面的静静的天空和水面上白云的倒影,怀念你四野飘来的故乡的泥土与植物的芬芳啊……我爱妈妈

当我很小很小的时候,还没有进入村小学读书,妈妈是我的第一所学校,我的第一本书。我读着妈妈。

妈妈后来告诉我:她第一次把我送到学校念书的那一天,是她一生中最幸福、最难忘的日子。是的,所有的妈妈一定都会记得,第一次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上学的那一天。

妈妈是我们家里最辛苦的人。在村里,妈妈也因为善良的心、勤劳的双手,赢得了长辈的夸赞和晚辈的尊敬。春种秋收,为了地里的庄稼,妈妈总是早出晚归,从来不让村里的人说闲话。农忙时节,妈妈的衣襟上会沾着泥土,头发上会落着麦芒与草屑,紫布衣服上汗湿得会泛起一层白碱……

不过,妈妈总是把我和小姐姐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

妈妈说:“我可不能让我的小石头穿得像个没有妈妈的野孩子一样。”

小时候,有许多的夜晚,当我从梦中醒来,总会看见妈妈坐在深夜的灯光下,一针针,一线线,又剪又裁地忙个不停……我知道,那是辛劳的妈妈在为我缝补白天里踢破的鞋子,要不就是在为我和小姐姐赶做新的衣裳。

我记得,妈妈的手上常常会磨出鲜红的血花……

那时候,家里的生活很艰难。妈妈没有多余的钱给我买糖果。可是,如果见到了村里的孤苦老人和饥寒的孩子,妈妈总会尽力周济,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即便是素不相识的过路人,妈妈也总是会热心相助,诚心实意。

我在外面捡过好多好多彩色的糖果纸。

我喜欢糖果纸上散发出的香甜的糖果味。

不过,我从来没让妈妈给我买过糖果。

太阳落山的时候,连小鸟都知道从野外飞回到村边的槐树林里去。那里有它们温暖的家,在那些密密的树杈上。

这时候,我和小姐姐也会像归巢的小鸟一样,回到宁静、安全和温暖的妈妈身边。妈妈是我们最敬爱的人,也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每当这时候,妈妈还会给我们讲起她和爸爸年轻时的故事……

妈妈说,她那时候爱上了爸爸,就因为他也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他们一起在家乡的土地上劳动和相爱。家乡的田野、山路和清亮的小河边,留下了他们心心相印的身影。

那时候,在妈妈的心中,一定浮现着最美丽的未来。

爸爸妈妈用辛劳的汗水,浇灌着他们的幸福之花——不,他们也是在浇灌着属于我们的幸福之花。

我还记得,有许多个冬天的傍晚,妈妈站在晚星升起的村头,呼唤我们回家加衣裳的情景:晚风吹起她的衣襟,吹乱了她的头发,但她的脸上充满了疼惜的微笑与嗔怪……

在无数个安恬的梦里,当我喃喃地叫着“妈妈、妈妈”这甜蜜的称呼,而妈妈又能够听见的时候,谁又比我更幸福呢?

那时候,我常常这样想:让我快快长大吧!等我长大了,就可以帮妈妈干活了,妈妈就不用再那么辛苦了,那时候,我们大家的日子,也都会好起来的……

……现在,我终于长大了。我们的日子,也真的是“好起来”了。

可是,我的妈妈却变得那么苍老了!她的头发已经花白了!

我知道,今生今世,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命运还会把我抛向何方,妈妈都会与我同在。她将永远默默地站在我的身后,站在我的生命和灵魂最醒目的地方,时刻注视着我,期待着我,并且以她的善良、勤劳和刚强,让我的生命焕发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全部热情和力量。

我知道,所谓“母爱”,绝不仅仅是指妈妈对孩子的爱,也应该包含着孩子对妈妈的敬爱与感恩。爸爸的田野

小时候的很多事情,我已经记不大清楚了。不过,却清晰地记得,每天清晨爸爸牵着小毛驴去田野的情景。

小毛驴身上驮着两个大木桶,木桶里装着爸爸要去播撒的种子。

收工的时候,小毛驴还会驮回两大桶清凉的泉水。

那时候,每天每天,爸爸高大的身影和小毛驴小小的蹄印,都印在通向田野的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

爸爸常说:“小石头,你知道吗?早起的小鸟才有虫儿吃!”我牢牢地记住了爸爸的话,每天也早早起来,帮妈妈喂鸡、搬柴草、打扫院子。

有时候,爸爸会带我到田野里去。

我知道,这是爸爸的田野。

田野上留下了爸爸辛劳的汗水和最美好的期盼。

庄稼成熟的时候,成群成群的白嘴鸦和禾花雀,会从远处飞过来。它们也知道,收获的季节快要到了。

金色的田野上,站着一些小小的稻草人。

这是爸爸亲手扎的稻草人。他们在守护着爸爸用汗水浇灌出来的金色谷子……

太阳快要落山了,稻草人还忠实地站在田野上,好像在互相叮嘱:“再守守吧,快要到收获的时候了,白嘴鸦们说不定还会趁着黑夜来偷食呢!”

那时候,从村小学里常常传来这样的歌声:“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无边的稻田,好像起伏的海面……”

我也常常趁着拾草和剜野菜的时候,去看爸爸和村里的大人们在稻田里插秧。这是暖暖的、亮亮的四月的水田。鹁鸪鸟和燕子都从远方飞回来了……

到了秋天,美丽的田野,会给辛劳的爸爸带来丰收的喜报。

爸爸的口袋里,还会给我带回甜甜的金樱子和熟透的野山枣。

妈妈会在秋天的屋檐下,挂上一串串金色的玉米,还有像火焰一样红的一串串辣椒……

我知道,正是有了这片田野,有了爸爸妈妈辛勤的劳动,才有了我们一家人清苦而又富足的生活。

田野上还生长着许多青青的野菜。有苦苦菜、灰灰菜、荠菜,有马齿苋、枸杞头和马兰花,还有一到秋天就张开白色小伞的蒲公英。

我知道,什么季节里它们会在什么地方生长。

我们这一代从小生活在乡下的孩子,都是吃着四季的野菜长大的。清苦的野菜,喂养了我们的童年,也永远生长在我们小时候的记忆里。

我记住了爸爸的话:“放心吧,我的小石头!有了土地和水的恩赐,再加上我们勤劳的双手,我们就会幸福的!”

到了农闲的时候,爸爸会坐在门前的竹椅上,给我做弹弓、编篮子,也给我做风车。美丽的风车转啊,转啊……

这是爸爸做的风车!

这是爸爸做的,全村里最好看、最结实的风车。

后来我才懂得,爸爸为我做的,不仅仅是一只美丽的风车。爸爸为我编织的,也不仅仅是一只小小的草篮。他是在编织着一个勤劳又善良的庄稼人对乡土和村庄的深深的爱,对孩子深深的爱和最美好的希望……

黄昏的星星,从大山的那边升起来了。

一颗颗蓝色的星星,照亮了从村庄通向山外的小路。

晚星升起的时候,小鸟们都飞回了小树林。

这时候,爸爸也会坐在门前,打开他的“故事篓子”,给我讲那些古老的、他小时候就听过的故事……

这时候,白额雁宿营在安静的芦苇林,小野鸭停泊在浅浅的河汊。只有小小的风信子,还在凉凉的晚风里,默默开着紫色的花……

爸爸的田野青了又黄,黄了又青……

冬天走了,春天来了。夏天走了,秋天来了……

紧接着,长长的冬天又来了……

我记得,在那些漫长的冬天的夜晚,爸爸总是咬着长长的旱烟杆,和妈妈一起坐在温暖的土炕上,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听着外面不停刮着的呼呼的风声……

从什么时候起,在什么地方?我看见过一团奇异的白光……

我看到在大山之外,好像是在天边,有一团白光,就像成千上万颗星星聚集在那里,闪闪发亮……

有一天,我问爸爸:“爸爸,大山的那边是什么?”

爸爸告诉我:“大山的那面是平地,平地的尽头又是高山。”

我问爸爸:“那么,天到哪里是尽头呢?”

爸爸说:“问得好啊,小石头!所以你要快快长大,长大了自己去弄个明白。可惜的是,爸爸这辈子是走不出这座大山了。不过,我家的小石头,一定会走出这座大山……”

……小河还在故乡静静地流淌。

爸爸的田野,仍然是一年年青了又黄,黄了又青……

多年之后我才知道,我小时候看见过的那团白光,是一座比我们的村子更大的村庄,那是城市,是迷人的城市之光……

如今我已经来到城市生活了。但是我还常常怀念起爸爸的田野和我小时候的村庄。我知道,我的故乡还有一代代正在成长着的孩子。我相信,他们的日子将会比今天更美好。

因为,无论是我爸爸这一代,还是我们这一代人——不,我们多少代生命共同的奋斗,都是为着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小姐姐

沿着村边弯弯曲曲的小路,我呼喊过小姐姐的名字。

在故乡小院的那堵山墙上,我画过小姐姐的样子。

可是,这么多年了,小姐姐,你到哪里去了呢?

听不见她悄悄的脚步,也看不见她弯弯的、像小月亮一样的眼睛,总是在薄薄的刘海下望着我,疼爱地含着微笑……

那是艰辛和贫穷的年月。

那时候,我还很小很小。

辛苦的爸爸生了病,小姐姐和妈妈天天都得去田里劳作。

美丽的小姐姐,善良得像一只无助的小羊羔。“小石头,给你出一道演算题:人,是长大了好,还是不长大才好?”

我记得那一天,小姐姐的双手,用力地绞着自己长长的、又黑又亮的辫子梢。

小姐姐,你还记得吗?那时候,我最喜欢偷偷揪你的长辫子,偷偷地把你的两条辫子系在一起。每当这时,你就会轻轻地捏着我的耳朵,故意大声地叫道:“小石头,小石头,看我把你的两只耳朵也揪到一起……”

小学校的钟声,好像天天都在呼唤着小姐姐。可是,小姐姐一年四季都要帮爸爸妈妈干活,她再也不能回到小学校了。

好长好长的日子里,小姐姐收工之后还不肯回家。她喜欢坐在高高的山丘上,望着夕阳慢慢落下山冈。望着红红的晚霞,映照着放了晚学的小学校……小姐姐,就像被遗忘在傍晚里的一小片云彩。

有时候,小姐姐还会拿起一根小树枝,教我在地上写字。

她教我一笔一画地写,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小石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外婆……”

我说:“小姐姐,我还要你教我写小姐姐、小姐姐……”

小姐姐不许我和村里的小伙伴打架,也从来不会让村里的小伙伴欺负我。

如果遇到比我大的伙伴欺负我,或者欺负弱小的小孩子,小姐姐就会像男孩子一样,去给我们“报仇”和“出气”。

小姐姐,你是我们所有小伙伴的好姐姐!“人,是长大了好,还是不长大才好?”

可是,还没等我做出这道难题来,小姐姐就匆匆地离开了我们。小姐姐出嫁了……“出嫁”是什么?那一夜,我只记得,村外面的大风雪,就像一个可怕的巫婆,在扯着喉咙呜呜地嚎叫……

有谁知道,小姐姐嫁到了山外的什么地方?就像冬天里的一只失去窝巢的小鸟,小姐姐一个人默默地离开了我们一起荡过的槐树梢,飞走了……

许多年过去了。我也曾经离开过故乡。但是今天又带着一颗愧疚的心,重新回到了故乡的怀抱。而你,我的美丽、善良的小姐姐啊,你在哪里呢?

沿着村外的小路,我呼唤着你,寻找着你,你在哪里?

回来吧!我童年时代的小姐姐。冬天里失去的一切,让我们一起在春天里开始寻找。失去的草篮

我有过一只小小的美丽的草篮。那是爷爷亲手为我编织的,用他那温暖的粗大的双手,用故乡的柔软的柳条儿编织的。

那是一个静静的春夜,我坐在院子里,望着那遥远的红色的小月亮,寻找着我熟悉的星星。爷爷低低地说:“不要光看天上的星星,你该知道地上的事情了。”说着就用镰刀细细地削着柳条儿,默默地编起草篮来……

草篮编好了,爷爷说:“拿着吧,想装什么就装什么。”从此,那只小小的草篮,便成了我最好的伙伴。提着它,我走过了许多春天和秋天,走过了整个童年,认识了我的祖祖辈辈生生息息的广阔的乡土:我们的绿色的田野和山冈,和我的家乡的每一条道路。小小的草篮,曾装过默默死去的小蜜蜂,和我为它采来的新鲜的花瓣。装过秋后仅有的榆钱儿和苦苦菜,装过妈妈留给我的唯一一只煮熟的土豆——那是贫穷的年月里最美味的东西!

我爱我的草篮。多少年后,当我怀着丰收的喜悦,再次走过故乡金秋的田野,或者在一个静谧的月夜,沿着故乡的小路向村庄里走着,在月光下幸福地跳过一团团美丽而又安静的积水……我才明白,我的那只草篮,它所装过的便是我生命最初的和最珍贵的爱、欢乐和温暖——那属于我的童年的全部记忆,我贫穷而艰辛的故乡大地上那唯一力所能及的赠予。

如今,我已不再年轻。岁月也使我失去了那只伴我一起经历过风吹雨淋和日晒的草篮。再也找不到了!那只草篮,连同那些岁月,连同我的勤劳而善良的爷爷——故乡的大青山,成了他最后的安息地,还有那些童年的伙伴——我们最初的欢乐和忧愁的见证人,你们都在哪里呢?

我深深地怀念那只草篮。同时,我也在想,将来,不远的将来,我也要做爷爷。那时我也应该为我的孩子们编织一些小小的草篮!我还相信,将来的孩子们的草篮里,将不只是装有蒲公英、小野菊和彩色的小石子,也不只是装有美丽的画片和积木。它应该装进更美更多的幻想和愿望——一些我们当年不曾有过的,那是只有未来的孩子们才拥有的东西啊!

为了这个愿望,我正努力工作着,像我的爷爷当年一样,用自己全部的深情、智慧和力量。我仿佛听到了新一代的孩子们的脚步声,正从我的窗外匆匆奔过,提着他们各自金色的篮子,奔向了属于他们的丰沃田野。童歌和游戏

美丽的童歌留给人的记忆是深远和清晰的。多少年来,我的记忆里一直保存着这样一幅动人的情景:

夜更深了,奶奶手里还在做着针线活儿,我就躺在被窝里瞪着小眼睛,听她给我唱一首首好听的歌谣,讲一个个古老的故事。

在那漫长的童年的风雪之夜,我幼小的心灵在谛听着:老槐树在院子里深沉地歌唱;风卷着雪花飞快地奔跑;就连墙头上的枯草也发出吱吱的音响。大风雪一会儿来推推我们的纸窗,一会儿又来撞撞我们的大门……

不知不觉地,我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可是,当我一觉醒来时,看见白发苍苍的奶奶,依然坐在橘黄色的灯影里,默默地做着针线……

后来我才明白,就是在这许许多多的夜晚,奶奶、妈妈、姑姑,无意中对我进行着最初的“文学教育”。在有意无意之间,这些童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