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读书计划(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2 11:06:48

点击下载

作者:(美) 克利夫顿·费迪曼 著/王月瑞 译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生的读书计划

一生的读书计划试读:

前言

《吉斯周刊》的主笔兼发行人威廉·尼可尔斯在几年前要我列出一张读书清单,要求所选书目必须符合三方面的标准:一是有益于读者,二是超越时空,三是读者感兴趣或极有阅读价值。

这个书单被定名为《一生的读书计划》,于一九五九年四月十二日正式刊出。这是一张极为平常的传统书单,内容包罗万象,但基本上都是通常所说的名著,始于荷马,迄于现代。作者多是西欧的思想家或文学家。

这些书目也许不合媒体或权威人士的味口,然而,无论他们如何看待,读者们自有公论,因为读书毕竟是仁者见仁的事,凭的只是个人感觉或好恶。我没有其他心愿,只想将最好的图书提供给读者。

在经过大量的读者问卷之后,《一生的读书计划》由出版社提议出版。但在出版前夕,我又对书目进行了整理,以《吉斯周刊》所列出的书目为骨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变更和增补。

像这样一样拼凑之作,任何一位博学者均可写出。之于最终由我主笔,完全出于偶然。对此,我感到荣幸,也快乐无比。我最大的愿望是,本书能对读者有所助益。

是书皆有魂。本书之魂在于尼可尔斯准许我使用的标题:“一生”的读书计划。我这里开出的书目。读者真要完全读完,也许需要五十年。当然,你可能不需要这么长时间,你也许能在几年内将其全部读完,但我想说的是,读这些书定会占用你一生中的大量宝贵时间。

清单中所列的大多数书目读起来相当有趣,甚至远远有趣于时下的畅销书。然而,我想向读者说明的是,我们阅读它们,并不是因为它们有趣,而是因为它们能使我们的内在精神不断成长。正如恋爱结婚、生儿育女、就职养家一样,读书是人一生中的重要体验。这也是我将“一生”用在书名里的原因。当然,我这样用,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清单中所列举的作者,每一个都有资格成为我们一生中的良师益友,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知己不必见面,见面未必知己。因而,在你们阅读它们时,我希望大家真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万不可走马观花。

我列举这份书单的动机非常单纯,只希望它能有助于我们避免精神破产,让我们这个文化传统中的伟大智慧充实我们的心灵。

当然,在品味这些伟大作家的思想、感情与想象之时,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要不断地感受现实,向生活学习,否则,我们就永远不会领悟他们,并因之陷入莫须有的苦恼之中。

一旦步入这些大师们的精神殿堂,我们就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空,我们就会知道人类是如何走过已经过去的三千年的,我们也会知道在未来如何避开前人曾经有过的坎坷。哲学家桑塔耶那曾经说过:“不能记起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今天的我们虽说早已放弃了“英雄”的概念,但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渴望拥有崇高和伟大。因而,当前人的崇高和伟大悄然潜入我们的心房,我们的血液就会为之激荡,我们也因而变得生机勃勃。在每一个人的心底都有一种渴望成就的欲望,因为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不甘平庸。

至于《一生的读书计划》究竟有何功效,我无法预测,因为它毕竟不是魔法,不会让每名读者一下子变成“有教养的人”,不会替我们解释人生的终极秘密,也不会一夜之间使人“幸福”。这样的功效属于牙刷、汽车和除臭剂,不属于柏拉图、狄更斯和海明威。

然而,我敢担保一点,这个读书的“计划”会像爱情一样,使你的内在富有意义,使你的生活充实而有趣。

同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一样,清单中所列的书目我也是断断续续读完的。因为我读完了,所以我有资格告诉你们,只要你坚持读下去,只要你读完它们,你就会渐渐伟大起来,因为它们中的每一行字都有使人伟大的功效。

我不能向你们证明这一点,能够证明的只有你们自己。好书伟大,但它无法使你伟大。你的伟大需要你自己去成就。好书只是一面镜子,它的伟大在于它可使你反观自身,帮助你发现你自己,提升你自己。

这不是我的见解,是柏拉图说的。在柏拉图的作品中,苏格拉底一直将自己称为思想的助产婆。好书就是助产婆,能使你的灵光如胎儿一样从你心海深处昏暗且沉静的子宫里脱出,沐浴于阳光之下,享受到自由的快活。

本书针对什么人呢?

这份计划显然不是写给受过高等教育或博学的人,因为他们个个知识渊博,非但不能从本书里找到新的观点,而且极有可能会因观点不合而向我发动论战。

大致来说,我的理想读者是十八岁到八十岁的普通人,而且他们因为种种原因,大多尚未涉猎过本书单中所列举出来的伟大作家,或仅仅是了解个皮毛。这且不说,他们还应具备一个热望,就是希望了解自己,希望在未来的生活中精神上有所进取。

此外,本书的对象还应包括那些在大学时代读过一些书但尚未或不愿受其影响的毕业生;有心上大学却未入愿的高中毕业生;已届中年、在为生活奔波时仍不忘记开拓视野、更新情感的文化人;忙于事务但仍不忘读书的青年人;有意拓深知识领域以尽职分的学校教师等。

注意,我虽然开出这份清单,并不意味着清单里的每一本书都是这个世界上的“最好的书”,或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好的”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最好的书”。

我只能这么说,西欧三千年的历史已逐渐蕴积一批具有“独创性的信息”,以学院术语来说,就是“古典”。

何谓古典?卡尔·凡·德兰的定义是,“所谓古典,就是无需重写的书”。

对古典的界定,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就会产生不同的标准。即使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国家,任何两位学者也会列出完全不同的书单,因而,我所列出的书单只能代表我的个人偏好。

读者一定发觉我略去了许多重要的书,例如,我没有选新约、旧约。《圣经》当然比书单上的任何一部书都要重要,因为它已深深地渗透入西方人的生活之中。我这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我的心里,本书的读者应该对《圣经》耳熟能详。本书旨在锦上添花,不在启蒙。

我的书单里也没有出现东方的巨著。我说过,这是我的个人偏好。我认为,迄至目前为止,典范我们精神的仍是西方的理念。

这只是其一,其二是,我没有资格去陈述其他传统的经典之作,因为我不能不懂装懂。

即使在西方古典中,我也略去不少,例如,下面三个伟大名字:亚里斯多芬、亚里奥斯特(474—1533,意大利诗人,剧作家,也是意大利喜剧创始者)、达索(1544—1595,意大利诗人)等。我没有将他们列入的原因是,迄今为止,我没有看到优秀的译文。现今的译文无法传达他们三位的真正价值。

再就是吉朋(1737—1794)的杰作——《罗马帝国的兴亡》。不是该书不好,而是我实在不忍心让我的读者们耗心费神地拨开层层迷雾,以探寻其真正的圣殿。

诗的方面也很棘手。我推荐的诗人,除英语国家之外,只有荷马、希腊悲剧作家、维吉尔、但丁、莫里哀和歌德。一方面,这些诗作均有比较成熟且优秀的译本,另一方面,这些伟大人物无论如何也应列入书单之中。

我也知道,波特莱尔应该是可以和柯勒律治并驾齐驱的诗人,而普希金的信仰者甚至认为,普希金要远比波特莱尔、柯勒律治杰出。但就我而言,我很难从译本中品味波特莱尔和普希金。

诗人弗洛斯特认为,诗在翻译中失落。此语诚然。

其他应该列入的人物,如普鲁塔克、培根等,我均予以省略,因为我实在无法把所有该收入的人全都收拢进来,因而在某些方面只好割爱。但大致来说,这张书单或能显示西方思想与想象力的主流。

下面我想谈一谈本书的构成、接近角度和利用方法。

在本书中,我共选出一百部既有乐趣且方便阅读的书籍。首先是希腊与罗马的古典著作,依其类型按年代顺序列出;而后是中世纪的古典名著。读完这些之后,我们就能对西欧的文化之源有一个鸟瞰。

接下来的是按年代列举文艺复兴时期和近代的五位剧作家。对戏剧感兴趣的读者可将这五个人视作一个单元。

占篇幅最多的是西欧诸国的散文故事。我为读者设计了种种接近的角度,希望能够有助于大家的赏析。

至于解说部分,我所使用的方法,刚开始时你也许会觉得噜嗦。譬如,在谈到修昔底德时,我写道:“他是第一个掌握了武力外交内在生命的历史家,其后的霍布斯、马基维利等,虽然风格不同,都可以说是他的儿子。”在此特别提到霍布斯、马基维利,我的意思是要各位注意他们和修昔底德的关系,并不是要各位立刻去参阅本书对他们的阐述。

就解说内涵而言,我不过是跟你——我假想的读者——进行一百次简短的对话。这种对话不是试论,也不是精简的判断,更不是概要。它是一百张招待券。

在每一张招待券里,我用五百至一千词汇诱使各位对所介绍之书的兴趣。如果你不去进行进一步的阅读,换言之,你没有去读我所介绍的书籍,我的工作就没有产生价值。

为了引起你的兴趣,我不惜动用一切方法,所作评点尽量地生动活泼,富于变化,时而强调作者的生涯与人品,时而摘要叙述作品内容,时而援引权威人士的点评,时而劝告读者拨开迷雾,莫为错误见解所惑,时而对读者早已熟识的作家,如莎士比亚、歌德等,做出新的评价。

本书所下的判断,大都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意见。有时难免有所偏倚,但决不是我个人的任性表现。如果是我自己的意见,我一定会明确表明,读者大可无需进一步重视。

在开始自己的读书计划之前,你可以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将本书迅速读过,可以把想读的部分当作一个单元细细阅读,也可以阅读事先想过的解说。

我个人认为,将本书当作一个单元去读,你更能获取益处。但重要的是你的利用方式。如果你只是阅读,那么,你就等于在免浪费时间和金钱。当然,书中包含相当丰富的知识、众多的名人和数百个判断。但本书的意图不在启蒙,而在实践。你要付诸行动,通过本书去阅读我所介绍的每一本书,感受它们。

如何去读、去感受呢?首先是有个顺序。你可以按你自己所喜欢的顺序去读,我所列举的顺序只是参考。譬如,你可以从现代回溯到过去,从而得到比较新鲜的鸟瞰。或集中于某些单元,如将所有的诗人集中阅读,或将所有的希腊作品放在一起。

然而,你千万不可忘记:这些著作不能只读一次!你应该一读再读。它们和畅销书不同,它们是无尽的宝藏。你在二十五岁和四十五岁时分别阅读柏拉图,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哈姆雷特》会随着你的年纪的增长,随着你人生体验的不断丰富,而变成另外一个《哈姆雷特》。

我可是以告诉你们,在本书中,我没有说谎。如果一本书艰深,我就说它艰深,以让你有一个心理上的准备。若有无聊的地方,我便说它无聊,当然,无聊的地方很少发生,要不然的话,它们就不会被选在这里。

至于如何从这些著作中获取乐趣,完全取决于你接近所读经典的态度。你读希罗多德时可以随意洒脱,但在读修昔底德时,你必须正襟危坐。读亚里士多德时,你应放慢一点速度,但遇到《欧第伯》,你花上一个晚上就能享受。古代荷马 《伊里亚特》

希腊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是我们文明里的最早遗产,也应该是有史以来非常伟大的长篇叙事诗。无论何时,只要提及阿基利斯的脚踵,或将美女比喻为海伦,我们已经在有意无意地借用《伊利亚特》,一首大约三千年前的长诗。

我说大约,是因为谁也无法确定荷马的生平年代,他可能生活在公元前八百至七百年间,也或者更早一些。事实上,我们甚至不清楚他生于何地,来自何方。我们弄不清楚的还不知这些。

有人甚至对是否存在荷马其人也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些故事不是由一人所写,而是由某个组织集体创作出来的,就像今天的《时代》周刊一样。塞缪尔·巴特勒(1835—1902,英国小说家、思想家,著《众生之路》)更是一鸣惊人地发表宠论,说《奥德赛》出自女人之手!

事实如何,只有上天知道!对于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将这一团乱麻留给专家学者们进行考证,因为他的生平如何,丝毫不会影响两首好诗带给我们的艺术享受。

请注意,这些诗篇是让你听的,不是让你读的。无论荷马是谁,他一定对这些诗作烂熟于心,倒背如流。现在的广播剧或电视连续可以部分地再现这位古代吟游诗人的创作风格,唯一不同的是,《伊里亚特》与《奥德赛》三千年来经久不衰,而今日的剧作,大多如过眼烟云,连保存二十四小时的价值都没有。

大致说来,《伊里亚特》所描述的是古希腊围攻特洛伊城的故事。荷马并没有着力于围城的漫长十年,而是将故事集中于最后的五十天里,并在特洛伊的“无顶之塔”被焚为一炬之后宣告结束。有关破城的详细情景,维吉尔在《埃涅阿斯》里描绘得更为生动。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伊里亚特》都是描述人类愚行——战争——的最伟大故事。故事的中心人物是阿基力斯,荷马用了极大的篇幅去叙述他的不悦、愤怒、卤莽及最终的取胜。阿基力斯是西方世界里的第一位传奇英雄,此后,大凡英雄,即使从未听说过他的事迹,也必受到他的影响。

如果用望远镜远观《伊里亚特》,我们就会发现,这部史诗真正记载的其实不过是青铜时代的半野蛮民族忍受死亡的争斗故事,充满妙趣横生的嫉妒、叛变和竞争。

比起现代的毁灭性战争来说,《伊里亚持》的规模简直小得可怜。然而,奇怪的是,如果我们重新调整望远镜的焦距,深入诗行里仔细欣赏,《伊里亚特》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望远镜好像一下子变成了放大镜,战争的规模虽不足取,人、神的规模却被无限拉大。《伊里亚特》充满高贵的品质。高贵是唯一堪与伟大比美的美德,世界上绝不存在渺小的高贵。艾森豪威尔将军所著的《欧洲十字军》非常精彩地描述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海陆之战,然而,纵观全书,我们找不出任何高贵与伟大。《伊里亚特》描述的虽只是历史上一次并不起眼的局部争斗,然而,只要站在它的旁边,我们就会觉得它非常高大,高大得令人仰视。我们只能叹为观止!

当然,我这里并不是在指责艾森豪威尔将军。无论怎么说,他不是荷马。

荷马之后,再也没有荷马。大凡读过《伊里亚特》和《奥德赛》的人,不管理解得深浅如何,至少都有一个感觉,艺术完全不同于科学。科学可有“进步”,艺术却不然。想象力丰富的艺术家无论生活于什么时代,我们都会似曾相识。荷马 《奥德赛》《伊里亚特》之后是《奥德赛》。此篇主要描述希腊英雄们的凯旋归程,主人公是特洛伊之战的英雄之一,以色卡国王奥德赛。不过,在这篇史诗里,他的名字改为尤利西斯,闻达于后世的也正是这个名字。

此书主要讲述尤利西斯在十年返乡途中的种种奇遇、其子泰伦马卡斯的寻父经历(此后为数百部小说反复使用的题材)、其妻佩尼罗普无礼拒绝蜂拥而至的求婚者的保贞史及尤里西斯对情敌的血腥复仇等。即使没有读过原书,大家对此故事也是非常熟悉,因为此书已和《圣经》一样,已经成为人类精神中不可或缺的永恒财产之一。

在读完《伊里亚特》读《奥德赛》,我们如同置身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甚至连说书的声音与节奏也完全不同。《伊里亚特》里充满甲胄碰击的金属音响,《奥德赛》里无处不是大海的私语与颤抖。

而且,两本书也具有根本上的差异。《伊里亚特》闪耀着浓厚的悲剧色彩。随着后世的反复引用,书中的精神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性亘古不变的命题之一。大凡高贵人物在面对无情的命运时,大多遵从此书的限制。《奥德赛》却不是悲剧,所强调的也不是人类所受的限制,而是面对他或她的种种可能性。主题也不再是面对死亡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而是更多地侧重于在解决困境的过程中人类所需要的知性。

因此,《奥德赛》显示的伟大主题之一是我们现代人非常熟悉的知性的力量。尤利西斯相当勇敢,但他的英雄行为更多地隶属于精神层面。他没有阿基力斯的激情和无坚不摧的力量,但他在面对逆境时总能表现出顽强的意志,而这一点与今天的我们更为相似。《奥德赛》的节奏和素朴的人性观正相对应。书中洋溢着童话般的小插曲,给人一种类似写实小说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说,此书是我们这个文明中最早的冒险故事,也是最早的写实小说,而且也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个。

在阅读此书时,我们往往将之视作一个不平凡人物的冒险经历,并被这位英雄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在我们聚心倾听时,《奥德赛》在节奏上也远比《伊里亚特》舒畅,简直就像一首交响乐。关于荷马及其作品

荷马史诗首先得从荷马说起。按照希腊人的说法,历史上确曾有过荷马这个人,而且他生活的时间与地点也是确定的。最早证明荷马存在的人是公元前七世纪上半叶的诗人卡利诺斯(Callinos),他肯定地说,史诗《塞拜德》是荷马的作品;公元前六世纪的诗人西摩尼得斯(Simonides,约前556—468年)也曾提及荷马的名字。

认为荷马确有其人的还有古希腊的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他们认为,荷马出生在小亚细亚,可能在伊俄尼亚(Ionia)或埃俄利斯(Aeolis)。在当时,至少有七个城市争夺荷马的“出生地权”,这里面包括和小亚细亚隔海相望的雅典和阿耳戈斯。一个盲人在几千年前就如此吃香,我们由此足见这两部史诗在希腊人心目中的地位。

按照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推算,荷马的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前850年左右。修昔底德对荷马的生平也有过间接的提述,认为荷马应该生活在特洛伊战争之后,其间肯定不会有太久远的隔离。

总而言之,最迟到公元前七至六世纪,已经有人开始引用荷马的诗句;而到公元前五世纪,荷马的名字已家喻户晓。由此可见,荷马的生活年代应该推定在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七世纪之间。一般认为,《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编纂时间可能介于公元前750至前675年之间。

荷马的出生年代尚未得到确定,他的活动范围更是无法考证。但每念及荷马史诗,我的眼里总是浮现出这样一幅景致:一个身挂六弦琴的盲人,无依无靠,无家可归,也无以为生。他的身边还应该有一个同样无依无靠的小姑娘,不管老人走到哪里,她总是牵着他的手。他从古希腊的一个城邦流浪到另一个城邦,一遍又一遍地向一群又一群的听众讲述着发生在不久前的惨烈战事。

这个战事就是现在已经得到考证的特洛伊战争。包括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在内的历史学家,没有一个否认过这场战争的真实性,只是对它发生的年代产生过大同小异的争执。按希罗多德的推测,特洛伊战争约发生在公元前1250年,更有人准确地将其定位在公元前1290或1288年(特洛伊失陷)。大体说来,西方学界将特洛伊战争的进行年代拟定在公元前十三到十二世纪,即迈锡尼王朝(前1600—1100年)后期。

根据荷马的讲述,特洛伊是一个非常富有的城邦国家,坐落在小亚细亚西北部,濒临赫勒斯庞与爱琴海的交汇处。从地理位置上讲,应该是今天土耳其境内的希沙立克(Hissarlik)。

国王普里安姆之子帕里斯出游远洋,抵达希腊的城邦之一斯巴达,拐走了斯巴达国王墨奈劳斯的老婆,美女海伦。希腊各地的城邦领主感到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于是风聚云集,进兵特洛伊,欲夺回海伦。

舰队汇聚在奥利斯,由众城邦盟主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统一指挥。希腊大军兵临城下,双方相持九年,不分胜负。奇迹发生在第十年,希腊人用木马计奇袭成功,特洛伊城终成一片废墟。

获胜后仍旧活着的各路英雄开始打道回府,于是就发生了《伊利亚特》的续篇《奥德赛》的故事。

这个故事十有八九是真实的,因为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与多普菲德根据荷马史诗的描述来到这里挖掘,竟然真给他们找到了一座古城遗址。不说遗址带给他们的大量财宝与古董,单是发现这座古城本身,就足以使他们两人千古留名。

荷马创作两大史诗的成功使许多诗人竟相仿效。他们纷纷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创作出一系列史诗,从而构成一个有系统的史诗群体,即有关特洛伊战争(或以它为背景)的史诗系列。其中有《库普利亚》(Kypria,十一卷),主要描写战争的起因,即发生在《伊利亚特》之前的事件;《埃西俄丕斯》(Aethiopis,五卷)和《小伊利亚特》(IliasMikra,四卷)以及《特洛伊失陷》(Niupersis,两卷),主要续补《伊利亚特》以后的事件;再有就是《回归》(Nosti,五卷),讲述返航前阿伽门农和墨奈劳斯关于回返路线的争执,以及小埃阿斯之死和阿伽门农回家后被妻子克鲁泰奈丝特拉和埃吉索斯谋害等内容。

显然,这些史诗填补了《伊利亚特》之前或其与《奥德赛)之间的“空缺”。

在《奥德赛》之后,库瑞奈诗人欧伽蒙(Eugamon)创作出《忒勒戈尼亚》(Telegonia,两卷),讲述奥德修斯和基耳凯之子忒勒戈诺斯外出寻父并最终误杀其父、婚娶裴奈罗佩等故事。

所有这些史诗或补遗的故事,大都内容芜杂,结构松散,缺少必要的概括和提炼,艺术成就远不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我们先来欣赏《伊利亚特》。《伊利亚特》的原名叫Ilaias,即“关于伊利昂的故事”或“伊利昂记”,人们通常将其译为《伊利昂之歌》。伊利昂当然是指特洛伊城。

这部史诗长约15693行,共分24卷。它所描述的时间早于《奥德赛》,当然,它问世的时间也应早于后者。

关于《伊利亚特》的故事,读者您即使不能一下子托盘而出,也肯定是略知一二。我在这里之所以要再讲述一遍,除了想加强一下您的印记之外,更多的是耽心您也许会遗漏下哪一部分。

整个故事起源于一只苹果。相传阿喀琉斯(Achilles)的父母在举行婚礼时遍请列位天神,惟独未邀不和女神厄里斯。厄里斯颇为生气,不请自来,向桌上扔下一只金苹果,上面写着“赠给最美的女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神亦皆有之。列位女神看到金苹果后,都想得到它,因为她们都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最想得到它的有三个女神,一个是天后赫拉,一个是智慧女神雅典娜,再一个是爱神阿弗洛狄忒。

毫无疑问,三个女神都很美丽,任何一个都有资格占有这个苹果。然而,苹果只有一只。三个女神争吵不休,一直闹到天王宙斯那里。一见自己的老婆搅和在中间,宙斯即感到事情棘手,只好指定一个仲裁人,由他决定她们中哪一个最美。

这个仲裁人便是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不过,当时他的身份并不是王子,也当然没有住在王宫里。他从小就给父母抛弃,此时正在一个山坡上牧羊。三个女人下凡尘世间,齐齐站在这个牧羊的小伙子面前,像现代世界里选美大赛的模特一样,各施绝技,扭腰摆腿地向帕里斯展示自己的丰采。

台上表演,台下还得有点小动作。她们知道,帕里斯最关心的并不是她们当中哪一个最美,而是自己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于是,由天后赫拉开始,一个一个向帕里斯许诺。赫拉有权有势,一口答应他做一个伟大的君王,称霸全天下的城邦。雅典娜一见,连忙答应他做天底下最勇敢的战士。爱神没有权势,也没有勇力,只好答应给他以爱情。她说她可以使他拥有一个全天下最美丽的女人。

权势、勇力与美女一齐摆在幸运的小伙子面前,他的选择肯定是艰难的。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帕里斯决定将金苹果判给阿弗洛狄忒,因为他在牧羊这些日子里,心里实在太想一个女人了。再说,他也许原本就是一个好色之徒。天神之美他无福消受,但人间的美女却对他有着不可抵御的诱惑力。

这个美丽的故事只是一场大战的前因。帕里斯来到远在异乡的斯巴达做客,果然遇到了一个绝世美女——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海伦。帕里斯陷入情网,在爱神阿弗洛狄忒的帮助下,海伦也立即陷入同一个网中。

相爱的结果是双双私奔。这一下可惹恼了不可一世的希腊人。这些平日里勾心斗角的大小城邦国家突然间同仇敌恺,矛头一直对外,在城邦盟主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的率领下,起大军十万,战船千艘,跨海远征特洛伊。

从希腊到特洛伊,在今天的快艇来说顶多一天的路程,对当时的希腊人来说却是一段相当漫长的征途。如果再遇上逆风,征途的艰苦更是不言自喻。然而,为了荣誉,所有这些困苦希腊健儿已在所不惜。

对于特洛伊人来说,现在已不单是一个女人的事。面对咄咄逼人的希腊人,弃城逃跑或跪地求饶绝不是一个好男儿的选择,因而,在特洛伊老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号召之下,远近城邦的人很快聚集起来,组成一支同样庞大的联军,由另一个王子赫克托耳统领。

同时加入这场大战的还有奥林匹斯山上的天神。奥林匹斯众神原本心底不和,此时更是分作两派,一派以赫拉和雅典娜(两神当然为金苹果的事耿耿于怀)为骨干,公然支持希腊人;另一派以阿波罗和埃阿斯为核心,全力帮助特洛伊人。众神之王宙斯平日里就爱多管闲事,此时更是忙个不停,时而偏袒这一方,时而放纵那一方,尽情地享受着权势带来的喜悦。

希腊人兵强将猛,特洛伊人却占尽地理优势,因而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大战。结果是苦战九年,两败俱伤。但战争的导火线,美女海伦,仍然握在特洛伊人手里,因而,对于希腊人来说,形势已十分不妙。

使希腊人雪上加霜的是,联军内部又因女人的问题而陷入内讧。希腊第一勇士阿喀琉斯的一名女俘,却给统帅阿伽门农夺走。对于阿喀琉斯来说,此事不亚于夺妻之恨。然而,阿伽门农既是盟主,又是统帅,阿喀琉斯虽然愤怒,却也不能把阿伽门农怎么样。

史诗《伊利亚特》便从这里开始,详细描写了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此后五十一天里所发生的大小事件。

阿喀琉斯的反抗是不再参加战斗。战场双方原本势均力敌,此时,由于希腊第一勇士缺阵,特洛伊人顿时占据上风,可以说是屡战屡胜。阿伽门农终于为他的贪色付出沉重的代价,开始上门向阿喀琉斯倒歉。阿喀琉斯却是个一意孤行的人,仍然拒不出战。

眼见希腊人的十年奋战化为乌有,阿喀琉斯的好友帕忒洛克罗斯坐不住了。他披挂上阿喀琉斯的盔甲,拿上他的长矛杀入敌阵,结果给赫克托耳刺死。

好友的死使阿喀琉斯猛醒过来,披甲戴盔,再上疆场。特洛伊人望风而逃,阿喀琉斯终于堵住赫克托耳,杀死他后,拖着他的尸体绕城三匝。痛失爱子的特洛伊老王普里阿摩斯见到这种惨象,只好屈驾来到阿喀琉斯的帐篷里,跪求他的怜悯,乞求这位勇士将其爱子的尸体交给他安葬。

阿喀琉斯深为感动,答应将尸体交还给他。这首伟大的史诗最后在赫克托耳的葬礼处隆重结束。《伊利亚特》之后并不马上是《奥德赛》。它们的中间有一个断档,留给几部小的史诗进行弥补。这些史诗是《埃西俄丕亚》、《小伊利亚特》、《特洛伊失陷》及《回归》。它们所讲的故事大意是:

特洛伊告急,雅马宗女王彭塞茜蕾娅率军增援,遭阿喀琉斯斩杀。埃西俄丕亚首领、黎明女神厄娥斯之子门冬也遭到同样的命运。

阿喀琉斯虽然骁勇,却有个致命的缺点,那便是他的脚后跟。传说他的母亲在生下他后,为使其免受伤害,便将他全身沉浸在冥河里。惟有她掌握的脚后跟处没有浸到冥河之水,这里遂成为他的至弱之处。帕里斯在神的旨意下搭箭射中的,也偏巧就是这个地方。箭上还有毒,阿喀琉斯未能熬得过去,只好成为这场战争的烈士之一。

奥德修斯得到阿喀琉斯的盔甲,埃阿斯自杀。后来,奥德修斯建议使用“木马计”,诱使特洛伊人上当,这才赚开城门,取得屠城的战果。

屠城之后,希腊人装载着成船的战利品胜利返航。这些战利品中,最显眼的有两个女人,一个是十年战争的引起者,美女海伦,她给原来的丈夫墨奈劳斯带走。这对传奇夫妻早已忘了刚刚发生过的血腥大战,一路游玩到埃及,而后返回故乡斯巴达,在那里继续演绎他们的浪漫。另一个女人是赫克托耳的老婆,次美女安德罗玛开,她给阿喀琉斯的儿子尼俄普托勒摩斯占有,强娶为妻。

阿伽门农高高兴兴地回到阔别十年的迈锡尼,等待他的却是耐不住十年寂寞而与人私通的老婆。这个狠心的女人与情人一为长相守,二为害怕东窗事发,竟然合伙谋杀了这位驰骋疆场的大英雄。好在阿伽门农有个争气的儿子俄瑞斯忒斯,颇为父亲之死鸣不平。他也是个狠毒的主儿,在杀死父亲的情敌埃吉索斯之后,想想还是气不过,干脆连母亲也一刀捅了。

这些插曲基本上交待了希腊众英雄的归宿问题。还有一个尚未交代的大英雄是奥德修斯,他的故事由荷马亲自述说,这便是另一部史诗《奥德赛》。《奥德赛》共有24卷,全长12110行,略短于《伊利亚特》。故事发生在特洛伊战争之后,历时十年,大意是说:

希腊联军中最为有勇有谋的奥德修斯因为触怒海神波塞冬而遭到非难,他及部下的船只在海上频频遇险,他历时十年才回到阔别的故乡。

在充满传奇的十年里,奥德修斯的船只先给大风刮到一个小岛上,岛上长着一种果子,叫忘忧果。他的手下吃下果子之后,一个个变得乐不思蜀。奥德修斯好不容易才使他们摆脱这种果子的控制,谁知刚刚离开小岛,却又给刮到巨人岛,他的许多手下给正在这里牧羊的独眼巨人库克罗普斯吞食。奥德修斯设计将巨人灌醉,而后用尖木棍戳瞎巨人的独眼,这才逃过劫难,返回自己的船上。

他们漂流到爱奥利亚,在那里受到风神的款待。临走时,风神送给他一个袋子。他的部下以为袋里装的是珠宝,便打开来看。谁知里面装着的竟是诸路大风。他们控制不住这些大风,竟又给吹回爱奥利亚。

之后,他们来到又一个岛上,岛上的女巫可以把人变成猪。他们还游历了冥界,之后又来到女妖塞壬的海域。塞壬是个歌女,其惯用伎俩是美妙的歌声。她的歌声之美足以使木头人痴迷,船上的海员一旦听到,便会控制不住自己,着魔似的跳入海中溺死。

奥德修斯很想听听这个女妖的歌声,但又不想给溺死。于是,他生出一计,让水手们各自将耳朵塞上,再将他绑在桅杆上。水手们听不到歌声,奥德修斯听到了却动弹不得。女妖施尽技巧,却没有发现有谁跳到海中,只好悻悻而走。

他们一行来到太阳岛上。岛上有野牛。手下饿极了,一定要杀牛吃。奥德修斯知道这些牛是太阳神的,杀不得,死活劝阻。结果手下人不听,因而惹下杀身之祸。太阳神将他们的帆船击沉,将船上的人全部淹死(只除下奥德修斯)。

现在的奥德修斯完全成为孤家寡人了。他的小船漂流到仙女卡吕浦索所住的海岛,孤寂多年的仙女见到奥德修斯后大喜过望,硬逼他成就了百年之好。奥德修斯无奈,只得答应下来,在岛上一住七年。

然而,思乡心切的奥德修斯并没有沉迷在这位仙女的温柔乡里。他无时不在思念亲人,于是求告宙斯与雅典娜。在天神的干预下,仙女卡吕浦索无计可施,只得含怨送情郎上路。奥德修斯花四天时间造成一只小船,刚刚上路,又给海神击沉。他顺水漂流到斯刻里亚岛,受到岛上的国王阿尔喀诺俄斯的盛情款待。

在这位国王的支持下,奥德修斯终于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故乡。

他的王宫却已成为一堆乱麻。奥德修斯迟迟不归,一大群公子哥儿以为有机可乘,纷纷涌进宫殿,一边向风韵依旧的王后裴奈罗佩展开攻势,一边大肆挥霍王宫里的钱财。仍对奥德修斯忠贞不二的裴奈罗佩根本无力对付这些无赖,但设想出一个拖延之策,就是谁能拉开奥德修斯用过的硬弓,她便嫁给谁。他的硬弓当然无人拉得动。奥德修斯化装成一个乞丐,不露声色地拉开硬弓,在其儿子的帮助下,堵住宫门,将求婚者一个一个地杀无赦。

以上这些话,不过是这个故事的梗概。在这里,我还想给大家交代几句的是,在《奥德赛》中还有一桩有趣的事,那就是奥德修斯的历险式漫游。在今天的人看来,奥德修斯的经历充满着神奇与浪漫,如果按照他的历险路线开辟一条旅游线路,我敢保证财源滚滚。

这条旅游线路基本圈定在地中海上。里面所提到的一些岛屿,已大多不可考证,我将之权且归结为诗人荷马的想像。但仍有一些地方是可以考证的,而且也有学者做过了大量工作。譬如说,有人认为,吃落拓枣的部落可能生活在利比亚沿岸,也就是说,奥德修斯的船只肯定到过北非的利比亚一带。独眼巨人库克罗普斯大概生活在今天的西西里,而法伊阿基亚活动的区域应在今天的科耳夫(Korfu)一带。

奥德修斯在地中海里兜了一大圈,这才回到他的家乡伊萨卡(Ithaka)。在荷马的笔下,伊萨卡是个美丽的岛屿,上面还有一座大山,叫奈里托斯,周围是一些小岛,即杜利基昂、萨墨和扎昆索斯。这里牧草丰美,水源充足,盛产谷物和葡萄。

按照这些描述,学者们认为,伊萨卡应该就是今天的西阿基(Thiaki),萨墨即开法勒尼亚(Kephallenia),杜里基昂即马克里(Markri),扎昆索斯即赞忒(Zante)。(选自《文学的故事》 王月瑞 著)希罗多德(484—424BC)《历史》

对于希罗多德,今天的我们所得到的主要知识是:希罗多德出生于小亚细亚的都城哈利卡尔纳苏斯,父亲是一个贵族。该城原为希腊属地,后来被波斯人占领,因而,希罗多德的前半生是希腊人,后半生却受制于波斯。

为了撰写《历史》,希罗多德遍游地中海诸国,广泛收集资料。此书落成之后,希罗多德名声显赫,且在他死后,他的声望从未衰落过。

希罗多德认为,他之所以撰写《历史》,是因为他想“从衰退中保护人类行为的追忆”,从而使“希腊人与野蛮人的伟大壮举不至于失去其应得的荣光”。在此部作品的后半部,他的确达到了这一目的。

这位先驱历史学家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发生在波斯与希腊之间的战争毫不保留地进行了比较客观的陈述。《历史》中所记述的“壮举”包括马拉松、德摩比利与萨拉密斯之战,而这些壮举已经成为西方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尽管它们在东方文化中影响甚微。

其实,本书的前半部也一点不差,可以说也已达到一个高峰,我们完全可以从中窥出希罗多德时代的世界文化,包括事实、轶事和神话。

希罗多德不仅困惑读者,也魅惑读者。他将纪实文学、地理学、民俗学、人类学、寓言、游记、哲学与训诫融于一炉,以优美的散文体裁既写历史事件,也写传说故事。因而,这部巨著完全不同于现代史学家所谓的“史学”,倒是与荷马或艺术比较接近。照罗马批评家昆提利安(昆提利安,生于西班牙,罗马著名演说家)的评价是:“希罗多德活泼、明晰而又罗嗦。”

在评价希罗多德时,这三个形容词的确中肯。

因此,刚入门的读者不要急于在书中寻求波斯战争明快、正确的(就今日标准而言)记述,而应该缓慢浏览,细心品味十多位先哲对民俗奇谭、罕见逸闻、人物性格等的论述。你可能觉得或怀疑你不是在读历史,因而感到上当受骗,然而,如果你细读下去,你就会慢慢发现一个富有人情味、好奇极强且文质彬彬的希罗多德。

记住一点,莫要计较书中谁是谁,也不要追究何物何事发生于何地。对你来说,至关重要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希罗多德所展现出来的宏大视野。在论及希罗多德时,希腊批评家伦奇诺斯曾戏说道:“他会引你前行,使百闻化为一见。”

是的,在阅读他时,我们不能着急,要慢慢地跟着他走,使百闻化为一见。修昔底德(460—400BC)《伯罗奔尼撒战史》

这位被英国政治家、历史学家麦考莱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的修昔底德,出身于雅典名门,耳闻目睹过伯里克利斯治下雅典的繁荣,并以将军身份参加了他在本书中所记载的那次战争。公元前424年,修昔底德因为未能成功地援助托拉基的安飞城而被削去将军之职,同时遭到放逐。

然而,二十年颠沛流离的放逐生活却使他获益非浅。他遍游斯巴达及其他各地,到处搜寻史料,并加以印证。获得赦免之后,修昔底德即从第三者的角度,客观、冷静地讲述了他在这段时间中的所见所闻。在公元前400年前后,他遭到暗杀,死于非命。

修昔底德的这部巨著虽未写完(公元前411年一度中断),但我们完全可以从中看出它的整体轮廓。

全书主要记录雅典军队与斯巴达率领的联军之间爆发的希腊内战。修昔底德将重点放到了战争后期,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修昔底德遭到放逐,因而记忆也更加刻骨铭心。

伯罗奔尼撒战争始于公元前431年,终于404年。由于雅典战败,人类历史上充满无限知性、洋溢希望之光的雅典文明,最终毁于一旦。修昔底德的主题呈现出很强的悲剧色彩,所以更趋伟大。

修昔底德将其一生才华全部奉献在这部著作之上。他相信,此书肯定会流传世间,最终成为“人类所有时代的共同财产”。就这一点来说,修昔底德的确做到了。

比较起来,修昔底德和希罗多德虽然生活在相同的时代,但二人之间几无共同之处。就历史学而言,今天的史学家大多认为,只有修昔底德接近完美。

修昔底德的信念是:只有正确而充分地调查事实,研究历史背后的真正精神,我们才能解释历史的过程。

修昔底德完全排斥希罗多德近乎童话式的暖昧解释,因而轻视前兆、神话和预言。修昔底德不需要神,他仔细分析促使这场战争的动机,将之归结为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互相冲突的产物。对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人为因素和经济动因,修昔底德具有罕见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加上作者本人非凡的心理洞察,构筑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杰作的深刻内涵。

希罗多德多为漫谈,往往溢出题外,修昔底德却极为严肃、连贯,富有统一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修昔底德不是文化史学家,而是杰出的政治与军事史学家。他富于怀疑精神,文字也缺乏魅力——甚至可说是难以理解。读其书时,如果不集中心神,我们几乎难以坚持下去。

然而,你千万不能就此放弃。坚持读下去,你会慢慢地体会到书中的奥妙。从某种程度上说,修昔底德是一位难以亲近的作家,但同时也是第一个掌握以武力外交为内在生命的历史学家。其后的霍布斯、马基维利等,虽然风格各异,但无不以他为始祖。

修昔底德的著述虽然严肃,而且从根本上否定了贵族情感,但仍能吸引住认真的读者。在全书四十篇谈论历史人物的演说中,至少有一篇——《伯里克利斯葬礼上的演说》(第二卷)——是极为优秀的戏剧性独白。此外,如《雅典的瘟疫》(第二卷)、《梅利安对话》(第五卷),及夸耀雅典最后繁荣的《西西里远征》(第六、七卷)等,也都是杰作,值得一读。柏拉图(427—347BC) 《选集》

我们不能说柏拉图只是一位著述家,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思想世界,应该算是对西方文明最具影响力的五大哲人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哲学几乎是由诠释柏拉图而形成规模的。这一点也或有点夸张,但不无道理。

刚入门的读者如果想彻底探索柏拉图的整体世界,可以说是一种奢望,甚至说是一种不该抱有的野心。然而,只要读完我所列出的书目,我们或可结识柏拉图。结识了柏拉图,我们自然也就结识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望门,只是当时的雅典已经在走向没落。在其漫长的一生中,柏拉图所经历的最重要事件,是遇到他的恩师苏格拉底。柏拉图是个不可多得的天才,能诗能文,富有创造性思维,同时非常关心政治。但将其智慧导向抽象思维的,却是苏格拉底。

柏拉图的毕生思想最终凝结成一连串的《对话》。《对话》有长有短,文笔优美,话题无所不及,但绝大多数投光于恩师苏格拉底。在柏拉图的努力之下,“苏格拉底的方法论”已经构成当时社会潮流的一个部分。

苏格拉底探询一切事物,尤其是人们所谓的正义、财富、勇气等抽象话题。苏格拉底总是通过对现实的探询,使我们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理。这种探索模式例见于若干篇对话之中。柏拉图的对话不仅使我们头脑灵活,而且其本身也是充满想象力的艺术作品,通体洋溢着诗性与戏剧性。阅读柏拉图就跟阅读莎士比亚一样,我们都是在欣赏真正的艺术杰作。

阅读柏拉图时,我们需要把握三个中心。一,如苏格拉底所说,“没有探寻的人生是不值一活的”。这句话是构成柏拉图著述的基础。二,德性即知识,贤明的人等同于善良的人。三,一切事物、行为与德性均有一个原型,它就是“理念”。虽然这种理念目不能见,手不能触,但我们可透过五官所认知的事物、行为与德性,将其曲折地反映出来。这种对宇宙万物的解释模式,我们称之为观念论。柏拉图堪儿观念论之父。

柏拉图并没有保持人们常说的一致性。他对许多观念的解读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对人们是否安于自我统制,他也渐失信心。因此,我们在阅读柏拉图的对话时,不要将其当作教义进行解释,而应视其为知性的戏剧。

柏拉图的文字无不洋溢出幽默、机智、知性与“神话”,通篇充满令人难忘且内涵丰富的直喻,其主人公则是我们所熟知的其貌不扬、温文尔雅、魅力十足的苏格拉底。通过柏拉图的描述,苏格拉底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富魅力的人物之一。

在柏拉图的《对话》中,首篇是苏格拉底的自我辩护——《辩解》。当时,苏格拉底被指控为诱导青年堕落的无神论者。这篇文章虽然写得极为精彩,然而,众所周知,这场辩解并没有取得成功,因为苏格拉底最终仍被判成死罪,于公元前399年服毒自杀。

这篇对话——可以说是一篇相当长的故事——虽然未能改变苏格拉底的命运,却影响了整个世界长达两千四百年之久。

接一下一篇是《克利特》,写得也很精彩。在这篇文章中,苏格拉底陈述其拒绝越狱的理由。然后是《普罗塔格拉斯》篇,从多方面而言,它都是接近完美的,因为在这一篇的字里行间,柏拉图已将其才华发挥到极致。

也许有人偏爱柏拉图记述其“回忆”的《梅诺》篇,但更多的人会对集动作、结构与戏剧于一体的《飨宴》感兴趣。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泛爱,内容包括爱的一切变形,甚至包括希腊人所热衷的同性恋等。除去种种高尚的论题之外,柏拉图也曾及论诸如酗酒之类现象。《飨宴》之后是《裴依德》,写得相当出色。读者可以略去讨论不灭性等部分,但最后几页,尤其是描述苏格拉底崇高死亡的场面,千万不可错过。许多有识之士认为,这些短篇故事是所有著述中最为精美的。

最后,我希望读者尽可能地体会一下《理想国》,这是柏拉图最富野心且又最难理解的作品。在此篇中,柏拉图精心勾勒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轮廓,使其成为后世“乌托邦”的原型框架。

我们今天的观念与思考模式,有许多都与柏拉图相关。因此,不了解柏拉图的人,可以说也不了解他自己。亚里士多德(384—322BC) 《伦理学》、《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曾说,与教育相伴而生的是痛苦。由亚里士多德所获得的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教育不是痛苦,至少也不是一件易事。

与他的老师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全身上下没有丝毫魅力,而且,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著述,没有一篇是他的原著,多是他的门下弟子的笔记。我们在接受这个世界上最聪慧头脑的指导时,根本不可能获得柏拉图曾经带来的愉悦。

亚里士多德所拥有的知性,是人类有史以来包罗最广的知性之一,或许也是最富内涵的知性。从栖息海中的生物到形而上学,他无所不论。今天,亚里士多德的大部分著述基本上只有古典的价值,然而,如果我们认为他的著作可以用简单的体系加以叙述,这种认识未免过于草率。

如果说柏拉图不善于组织,那么,亚里士多德刚好相反,他相信一切知识都可以搜集,也可以叙述。他一生都在搜集,都在解释或寻求解释。我们的百科全书概念可以一直上溯到这位伟大的哲人。

用今天的话来说,亚里士多德出身于中产阶级,在17或18岁时离开希腊北部的故乡,一个名叫斯塔吉洛的小镇,前赴雅典,进入柏拉图学院就学,并在那儿停留20年之久。

柏拉图学说的前后不一致和不断发展的趋势,对亚里士多德的影响极其显著,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作品一览无余。不过,两位伟人之间有着怎样的私人关系,我们却一无所知。

在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曾往小亚细亚、雷斯波流浪五年。我们只能推断他在此期间有可能从事一些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因为他在此后的精神取向,与其说偏重于思索,毋宁说偏重于科学与研究。

公元前343或342年,亚里士多德前往马其顿,成为后来闻名于世的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对亚历山大的影响多在感伤、传奇方面,似乎并未触及后者的内心世界,因为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从未产生过征服世界的野心。

公元前335或334年,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在里斯昂创设自己的学院。公元前323年,有人控告亚里士多德私通马其顿人,当局开始辑捕他,他只得逃离雅典。没过多久,他以市民的身份在埃波亚的卡尔西斯与世长辞。

在其死后,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力一度衰落,但并未销声匿迹。今天,有若干证据显示,自文艺复兴以来,任何一个时代都曾深入地研究过他的学说。

亚里士多德在许多方面都有惊人的认识。今天,我们无法在此逐一讨论他在各类学术范畴里的开拓,但可以列举少许:在逻辑学与科学方法领域,他是三段论的创始者;在哲学领域,他的形而上理论影响深远;在生物学、美学、文学、宇宙学等诸多领域,他也都有惊人之论。他的对古希腊悲剧的分析论著《诗学》,对后来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概括说来,他接近人生的方式是脚踏实地,一点也不像他的老师柏拉图那样飘来飘去。我们在读他时感到亲近,因为他的学说符合一般人的实际性格和实践能力。关于这一点,我们可在他的《伦理学》和《政治学》里获取明证。《伦理学》是对人性最根本问题的回答:什么是善?当然,该书也包括对幸福、幸福条件及道德行为的探索。在亚里士多德这里,道德行为是行为的两种极端之间的手段,是“中庸”之道。

伦理是政治的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人是社会与政治的动物,除此之外,无法做出任何更加有效的解释。他的《政治学》一书,更明确地以彼此来往的人群作为处理对象。

什么是最好的政府形式呢?两千四百年来,凡是与此有关的思索,无不追溯到他的这部《政治学》。不过,这并不是说,亚里士多德向我们展示的肯定就是普遍性的“真理”。他的许多观点,早已成为陈词滥调,但他对政府形式的分类,他在政治体制方面的发展学说和他对超越强权之上的道德认知,既使在今天,依然拥有鲜活的生命力。

只有认真的读者才适合阅读亚里士多德。你可以细读《伦理学》,将其全部消化,也可以集中精神只读其中的第一、二、三、六、十卷。至于《政治学》中的八卷,应以第一与第三卷最具可读性。埃斯库罗斯(525—456BC) 《奥雷斯狄亚》

古希腊悲剧完全不同于我们平素所熟知的戏剧,因而,初读者最好涉猎一些比较有水准的研究著作,或参阅部分希腊文学史中的相关章节,至少也得研读译本中的注解和序。再有可能的话,浏览一下与剧中主要人物相关的神话将会有助于你的理解。

古希腊戏剧多以音调较高、形式整齐的韵文写成。当时的雅典每年都要举办戴奥尼苏斯节,人们在这一天多在户外上演戏剧,以示庆祝。可见,当时戏剧是宗教仪式的一个部分,所有市民或大部分市民都有义务参加。

戏剧多为三部曲,附带一些形式较短的喜剧。剧作家为赢取胜利的桂冠,往往彼此竞争。埃斯库罗斯的《奥雷斯狄亚》是唯一流传至今的完整三部曲。

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的是,戏剧怎么可能在阳光下演出。但在古希腊,情况就是这样。戏剧多是音乐、舞蹈与合唱的组合,演员主要表演是朗诵和咏唱。戏剧的情节多是对一些著名传说的改编,观众自始至终没有紧张感,因为他们对故事的情节早已一清二楚。

在阅读古希腊戏剧时,我们必须把握两个特征,一是合唱,一是使者。合唱队扮演解说剧情的角色,使者则详细报告没有在舞台上演出的事件,尤其是一些残酷的事件。在读古希腊戏剧时,我们必须牢记,它源于宗教,因而洋溢出极其强烈的宗教韵味。剧中的语言和行动也完全不合于我们今天所谓的写实作风。

因而,希腊悲剧并不是埃斯库罗斯“发明”的,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后世却一直尊他为希腊悲剧之父,甚至称他是西方悲剧之祖。

埃斯库罗斯生活在雅典民主主义盛行的伟大时代,而这个时代的兴隆也有他的一份贡献。

埃斯库罗斯的一生十分传奇。他的故乡是雅典附近的埃雷西斯,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雅典及其附近度过。他曾参加于马拉松之战,甚至也可能参加过萨拉密斯之战。他的死因更是离奇,据说是在西西里的格拉,一只老鹰从高空抛下一只乌龟,而该龟正好砸在他的秃顶上。

埃斯库罗斯一生共创作九十部戏剧,但流传下来的只有七部。在流传下来的七部作品中,最后也最优秀的是以《奥雷斯狄亚》为名的三部曲。

该剧主要讲述希腊传说中司空见惯的亲人相残及救赎的故事。第一部叫《阿加门农》,主要描述从特洛伊战争中凯旋而归的大英雄阿加门农被不贞的妻子克丽汀尼丝特拉所杀。第二部叫《曲孚里》,主要描述阿加门农之子奥勒斯特向母亲克丽汀尼丝特拉复仇的故事。第三部叫《优曼尼特》,以宽恕为主题,讲述奥勒斯特在受尽复仇女神福雷斯的折磨之后,终于获得雅典裁判官和女神雅典娜的宽赦裁决。

综合起来,整部三部曲的主题在于探索命运、遗传与傲慢的复杂作用,从而创造出悲剧的凝聚力,直至出现一个较高的法则和概念。

如果我们用“高贵”来形容荷马,就可用“壮阔”来形容埃斯库罗斯。与我们的现代戏剧完全不同,埃斯库罗斯的用语既高雅又艰涩,似乎在全力探索罪行与犯罪的深邃意义,对今日美国的福克纳和奥尼尔影响极深。

埃斯库罗斯比现代任何一位优秀的剧作家更接近约伯记的作者。我们要接近他,必须先有这样的认识。索福克利斯(496—406BC) 《俄底浦斯王》、《科洛诺斯的俄底浦斯》、《安蒂冈》

索福克利斯出生于雅典郊外的上流社会,曾出任高官,被封为侯爵,因为他在戏剧比赛中总是胜利者。

在使用希腊原始戏剧的技巧方面,索福克利斯比埃斯库罗斯又前进一步。据说索福克利斯享有高龄,是伯里克利斯时代的荣民。他一生共创作一百二十部剧作,但留存下来的也是七部。

然而,使索福克利斯成为人类迄今为止最伟大的五大剧作家之一的正是这七部作品。

有人这样认为,在古希腊的三大悲剧作家中,埃斯库罗斯关注的是神及神的严肃性,索福克利斯关注的是人及人的苦恼,而欧里庇得斯关注的则是怀疑及其幻灭。

我在这里推荐的三部戏剧均以俄底浦斯王及其家人为处理对象,但并不是三部曲,因为索福克利斯创作的顺序是《安蒂冈》、《俄底浦斯王》、《科洛诺斯的俄底浦斯》(最后一篇完成于索福克利斯“不知老之将至”的晚年,初次上演于公元前401年,而此时索福克利斯已经亡故)。

若按事件发生的先后,应该这样排列:《俄底浦斯王》、《科洛诺斯的俄底浦斯》、《安蒂冈》。我们通常称这三部为俄底浦斯群或底比斯剧。

对希腊戏剧感兴趣的读者,应该先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这样评价:索福克利斯以人应有的形象来描述人物,欧里庇得斯则以人原有的形象来描写人物,埃斯库罗斯却把人当作充满热情的半人半神。

在亚里士多德眼里,《俄底浦斯王》是理想的戏剧,整篇结构和情节安排均是无懈可击的。

就现存的古希腊戏剧而论,《俄底浦斯王》的确最具影响力,因而至今上演不衰,引起世人极其广泛的研究。

构成整部剧基础的主题——弑父娶母——暗示了弗洛斯特著名的“俄底浦斯情结”的渊源。读完《俄底浦斯王》时,我们也许会产生许多疑问,但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下面两个深刻的命题。一,人是自由的还是受缚的?二,如果知性能够带来悲剧,那么,知性应在达到何种程度时,才不会有害?

就戏剧技巧来看,整部戏剧的效果主要来自巧妙运用所谓戏剧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