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2017陕西省统一公开招聘教师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基础知识高频考点速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4 03:56:21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公教育陕西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2017陕西省统一公开招聘教师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基础知识高频考点速记

中公2017陕西省统一公开招聘教师考试专用教材:教育基础知识高频考点速记试读:

前言

为促进陕西省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推进陕西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严把教师“入口关”,吸引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人才到中小学任教,陕西省各地市相继组织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招聘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内容一般涉及“公共基础知识”和“教育基础知识”两个科目;面试没有统一的内容和形式,由各地教育部门组织实施。

为帮助更多有崇高理想、立志耕耘三尺讲坛的朋友们顺利加入到教师队伍中,中公教育陕西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组织一线教师,结合多年的教学研究成果,倾力编写了适用于陕西省公开招聘教师考试的系列辅导图书。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携带方便记忆有伴

本书针对广大考生需求,设计了32开版面,方便考生随身携带,充分利用点滴时间。版面设计活泼,双色印刷,彩色字体凸显知识脉络,使考生复习有伙伴,记忆有方案。

2.依据真题突出重点

中公教育陕西教师招聘考试研发团队以陕西省各地考试要求为根本依据,深入研究了近几年陕西省各地的教育基础知识真题,总结出了考试中的高频考点,使考生理解有序,作答有据。

3.体系健全强化训练

我们细致分析了陕西省各地教师招聘考试的命题原理和命题趋势,从考试要求出发,以“部分”“章”“节”为基本框架,体系合理健全。重点章后添加“考点强化练习”,使考生做题有方向,挑战有希望。第一部分教育学重点导读与备考方略

教育学是陕西省教师招聘考试的重要内容,通常以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形式出现,题型比较灵活,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理论的理解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部分共有十三章,包括教育学及其发展、教育及其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个体发展、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教师与学生、德育、班主任与班级、课程、教学、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教育科学研究及其方法。考生备考时应了解考试要求及试题形式,构建知识网络,扩大知识覆盖面,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并配合经典例题将重点知识延伸拓展。第一章 教育学及其发展高频考点提要

1.教育学的创立与变革。

2.教育学的发展高频考点速记第一节 教育学的产生

一、教育学的含义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考察和认识,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历史上的教育思想(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充分的反映。(1)教育对象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实践,对我国教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使不少处于下层的人士也能有受教育的机会。(2)教育目的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君子,这是德育方面的要求。《论语·子张》中说“学而优则仕”,则表现了孔子教育目的的另一个方面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政治家。(3)教育作用《论语·阳货篇》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4)教学原则和方法

①乐学与立志

孔子认为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他认为学习的成败与立志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学习必须有恒,必须立志于学,才能使学习坚持下去。

②学、思、行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孔子不仅重视学习,也重视思考,而且看到了其中的辩证关系。同时孔子也看到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

③启发诱导《论语·述而》中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④因材施教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教,使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5)教学内容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教育的传统,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而“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6)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孔子关于德育的主张主要有:立志乐道、自省自克、改过迁善。(7)论教师

孔子关于教师的看法主要有: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严宽结合。

2.孟子(1)教育作用

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这是研究孟子教育作用论的基本出发点。提出“四善端”: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敬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2)教育目的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君子,即“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荀子(1)教育作用

与孟子相反,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类的行为是人为的结果,是后天习得的社会行为,故称之为“伪”。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2)教育目的

设定了教育目标的基本层次和理想层次。基本层次是培养“贤能之士”,理想层次是培养“圣人”。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分为三个层次,即俗儒、雅儒和大儒,教育的理想目标就是培养大儒。

4.墨子

作为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坚信教育对建立理想社会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有功于天下的事业。提出了“人性素丝说”,认为人的品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以“兼爱”和“非攻”为基本主张,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重视实践。

5.《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专著。全文仅一千二百余字,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论述,对指导今天的教学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考题再现【2016·特岗·单选】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A.《教育漫话》B.《教育学》C.《学记》D.《雄辩术原理》【答案】C。解析:《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1)教学相长

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这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检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教学反馈中,从学生身上受到启发,完善教学。(2)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技巧。(3)长善救失

在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问题上,《学记》提出了“长善救失”的原则。教师要全面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4)启发诱导《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提出了“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二)古代西方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1)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2)教学法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的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这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第一步是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是定义,第三步是助产术。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2.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之中。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女子应当和男子受同样的教育,从事同样的职业;重视早期教育,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节制是一种对秩序或对快乐与欲望的控制,人应当用理性来指导欲望。

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认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不是私人的。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4.昆体良

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被誉为西方第一部教学论著,在这一著作中昆体良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三、教育学的创立与变革(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与其他学科并列,为教育学的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1.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代表作《大教学论》,该书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夸美纽斯也被称为“教育学之父”。

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贡献主要有:第一,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第二,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原则、方法等;第三,提出了“泛智”思想,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2.卢梭与《爱弥儿》

卢梭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善的,人最可贵的、自由的,因而教育应该是自然的,即顺应儿童的本性,运用自然的方法,培养自然人。

3.裴斯泰洛奇

裴斯泰洛奇(瑞士)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受教育者脑、心和身体都得到发展,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

4.洛克与《教育漫话》

洛克的教育思想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白板说”和“绅士教育”。这一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其代表作《教育漫话》之中。(二)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1.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其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传统教育学的代表。其也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

赫尔巴特最著名的是“四段教学法”,即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进行。赫尔巴特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的作用、教材的重要性和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考题再现【2016·西安·单选】主张以教师、课本、课程为“三中心”的是(  )。A.赫尔巴特B.杜威C.卢梭D.康德【答案】A。

2.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杜威的主要观点有:“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的教育观点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与传统教育三中心相对应的“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

1.克鲁普斯卡娅与《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一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2.加里宁与《论共产主义教育》

加里宁重视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的作用,他把教育论文和演说汇编成《论共产主义教育》和《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

3.马卡连柯与《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

马卡连柯主要从事对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提出了通过集体和生产劳动来教育儿童以及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其主要著作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

4.凯洛夫与《教育学》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着重阐述了智育及教养的地位和作用。该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5.杨贤江与《新教育大纲》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为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该书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二、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发展性教学理论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著有《教学与发展》,其理论核心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2.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著有《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使学生学习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教学法,主张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科学兴趣和创造力。

3.范例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著有《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所谓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规律的方法。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复述式地掌握知识,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能力。

4.全面和谐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5.掌握学习理论

布卢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等著作,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6.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1927—1987)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20世纪70年代,为了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留级、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巴班斯基提出,要对学校教学进行整体优化。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三、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第一,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第二,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第三,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第四,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第五,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第六,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考点强化练习

1.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是(  )。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B.卢梭《爱弥儿》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D.凯洛夫《教育学》

2.教育史上“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  )。A.赫尔巴特B.杜威C.夸美纽斯D.洛克

3.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  )。A.商务印书馆编的《教育学》B.凯洛夫的《教育学》C.杨贤江《新教育大纲》D.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

4.“教育即生长”这一论断的提出者是(  )。A.皮亚杰B.杜威C.陶行知D.卢梭

5.教育史上提出“有教无类”口号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夸美纽斯D.荀子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解析: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2.【答案】B。解析: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作品。

3.【答案】C。解析: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4.【答案】B。解析: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5.【答案】A。解析: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这是其教育平等思想的体现。第二章 教育及其发展高频考点提要

1.教育的定义及基本要素。

2.教育的本质。

3.教育的起源。

4.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高频考点速记第一节 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考题再现【2016·渭南·判断】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答案】×。解析: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引导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保障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的本质及功能(一)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特征。

3.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育具有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2)教育具有继承性;(3)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三)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积极功能)与负向功能(消极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四、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是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该理论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考题再现【2015·西安·单选】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A.斯宾塞C.利托尔诺B.孟禄D.布卢姆【答案】C。(二)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学家孟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同样导致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三)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学家。劳动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出发,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根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所以提出,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

一、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是适应自然经济和手工业生产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

1.原始形态的教育(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水平低下。

2.古代学校的教育(1)古代中国

学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国从原始公社末期到奴隶社会初期已经初步建立起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在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时期,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教育与国家政治事务密不可分。

考题再现【2016·西安·单选】中国古代西周后,学校制度已经完备,形成文武兼备的(  )。A.四艺教育B.五艺教育C.六艺教育D.七艺教育【答案】C。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人讲学之风大兴。当时,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

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时的官学和私学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学制系统已初具规模,为以后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对于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严格等级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程和科举考试的依据。(2)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的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该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教中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佛教比较关心大众,表现在教育上主要是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群众,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3)古代埃及

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的场所。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但是,农民子弟、奴隶子弟和学校是无缘的。(4)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也比较严厉。(5)西欧中世纪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几乎为教会所控制,因而这一时期的主要教育是以培养僧侣人才为目的的教会教育,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主要是培养僧侣和统治阶级的接班人,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教区学校主要对普通贫民子弟进行教育。这一时期的世俗教育主要是通过骑士教育和宫廷学校进行的。骑士教育是一种综合宗教精神与尚武精神为一体的特殊家庭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击剑、投枪、游泳、打猎、下棋、吟诗)。宫廷学校是设在宫廷之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欧洲封建社会的僧侣教育和骑士教育都脱离生产劳动,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

纵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1)古代产生了教育,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有等级性。(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象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二、近、现代学校教育

1.近代社会的教育(1)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主持,国家并不重视。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随后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奠定了物质基础。(3)教育的世俗化

为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2.现代教育(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第一,重视学前教育,并强化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各国教育交流日益频繁,教育国际化凸显。考点强化练习

1.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  )。A.教育的科学属性B.教育的生产属性C.教育的社会属性D.教育的艺术属性

2.“活到老,学到老”是体现了现代教育的(  )。A.大众性B.公平性C.终身性D.未来性

3.我国学校最早产生于(  )。A.夏B.商C.周D.秦

4.古希腊把“三艺”作为教育内容,这“三艺”不包括(  )。A.四书C.修辞B.文法D.辩证法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两者都认为教育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获得的,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2.【答案】C。解析:“活到老,学到老”体现了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活动,符合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3.【答案】A。解析:在我国,早在4 000多年前的夏代就出现了学校教育。

4.【答案】A。解析:古希腊的三艺包括文法、修辞和辩证法。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高频考点提要

1.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3.教育与科技文化。

4.教育相对于社会发展的独立性。高频考点速记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水平。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4.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考题再现【2015·渭南·单选】教育发展水平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经济基础D.政治制度【答案】A。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考题再现【2016·渭南·判断】教育与科技紧密关联,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唯一途径。(  )【答案】×。解析: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而不是唯一的途径。第三节 教育与科技文化

一、教育与科学技术(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

4.科学技术对教育技术的影响。(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二、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3.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

4.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三)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校园文化可以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第四节 教育相对于社会发展的独立性

一、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相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和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至传统的影响,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相对于政治经济制度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育的思想和内容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之后,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仍然存在。另一种情况是,教育的发展超过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教育相对于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学校自身的办学规律。

三、教育本身的历史继承性

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教育本身具有自身的规律,而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们只能越来越多地认识并利用它;同时,任何文化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育,无论是其思想、制度和目标,还是内容、方法和手段,都是在继承与超越的基础上产生的。考点强化练习

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2.(  )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A.生产力B.政治制度C.科学技术D.文化

3.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生产力D.社会性质

4.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D.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5.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学校物质文化B.学校组织文化C.学校制度文化D.学校精神文化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解析:这句话揭示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答案】B。解析: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3.【答案】B。解析:科学技术对教育影响作用的表现之一是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4.【答案】D。解析: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教育投资对人力增长的作用,说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5.【答案】D。解析: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第四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高频考点提要

1.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高频考点速记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也称为身体的发展。二是心理的发展,指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个方面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一)内发论

内发论观点又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决定论等。内发论者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高尔顿、美国的霍尔、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等。(二)外铄论

外铄论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这种观点又称心理发展的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经验论等。

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斯金纳等。(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第二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一、发展的顺序性与教育

儿童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一定的顺序性,其中生理素质与机能的发展顺序又制约着心理发展的顺序。这种顺序性体现了事物与个体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二、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

由于年轻一代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就必须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

三、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教育

个体的发展具有不平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展速度不均衡。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某一方面发展不均衡。另一方面,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方面发展不均衡。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四、发展的互补性与教育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不仅存在于生理机能之间,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要做到长善救失。

五、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与教育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如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大器晚成”等就反映了个体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之间的差异。

在教育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并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地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考题再现【2016·渭南·单选】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教育中应注重(  )。A.因材施教B.统一管理C.理论联系实际D.循序渐进【答案】A。第三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一)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二)遗传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4.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5.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三、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从个人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说,人的身心发展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四、学校教育(一)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二)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考点强化练习

1.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  )。A.内发论B.外铄论C.成熟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了(  )对人的重要影响。A.教育B.环境C.遗传D.家庭教育

3.个体身心发展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是(  )。A.关键期B.机能期C.发展期D.差异期

4.对于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起(  )。A.前提作用B.决定作用C.促进作用D.导向作用

5.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A.内发论B.外铄论C.平衡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解析:内发论者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强调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

2.【答案】B。解析:“孟母三迁”的故事反映的是外部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

3.【答案】A。解析: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4.【答案】A。解析:遗传素质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5.【答案】B。解析:“白板说”是由英国哲学家洛克所提出来的,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让人涂抹,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该观点是典型的外铄论的主张。第五章 教育目的高频考点提要

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

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3.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基本精神。高频考点速记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及其功能(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四)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宗教本位论

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其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二)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等。(三)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的观点是:要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其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等。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所谓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培养多种素质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全面发展教育具体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其中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障方向的作用。

考题再现【2015·西安·多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构成包括(  )、劳动技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答案】ABCD。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一)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这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性质和要求。我国教育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教育,它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使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一点说明了对我们培养的人的素质要求。(三)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考题再现【2016·渭南·判断】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答案】√。

四、我国教育目的的落实

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素质教育随之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考点强化练习

1.教育目的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  )。A.教育的方向B.教育为谁服务C.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D.教育怎样培养人

2.在整个教育体系中,(  )处于核心地位,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类进行教育改革的依据。A.教育目的B.教育内容C.受教育者D.教育手段

3.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涂尔干B.卢梭C.赞可夫D.福禄贝尔

4.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作用的是(  )。A.美育B.体育C.智育D.德育

5.下列不属于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的是(  )。A.检査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B.评价教师的工作效果C.指明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向D.检查学生的发展程度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解析:教育目的规定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2.【答案】A。解析: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教育目的处于核心地位,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类进行教育改革的依据。

3.【答案】A。解析:教育本位教育目的的代表人物包括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等。

4.【答案】D。解析: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障方向的作用。

5.【答案】C。解析:指明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向属于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高频考点提要

1.教育制度的概念及影响学制的因素。

2.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3.义务教育。

4.终身教育。高频考点速记第一节 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考题再现【2016·特岗·单选】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A.国民教育制度B.社会教育制度C.高等教育制度D.学校教育制度【答案】D。

二、影响学制的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因素。

2.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发展情况。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因素。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三、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1.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4.高等教育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

5.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第二节 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一、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一)双轨学制

英国的学制是典型的双轨制,西德等欧洲国家也属于这种学制类型。(二)单轨学制

美国的学制是典型的单轨制。(三)分支型学制

分支型学制又称中间型学制,苏联学制是典型的分支型学制。

二、我国学制的产生与发展(一)壬寅学制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学校制度,1902年为壬寅年,故这个学制亦称“壬寅学制”。“壬寅学制”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近代学制,虽然正式颁布,但并未实行。(二)癸卯学制

1903年7月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是我国实行的第一个近代学制。(三)壬子癸丑学制

1912年1月9日,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明令废除在受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四)壬戌学制

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该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

三、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第三节 义务教育

一、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一定年限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义务性)、免费性(公益性)、普及性(统一性)的特点。义务教育最本质的特征是强制性。

二、我国义务教育的确立和发展

1986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志着我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也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006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再次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我国义务教育制度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第四节 终身教育

一、终身教育的概念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二、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报告书的发表。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终身教育理论得到迅猛的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朗格朗1970年出版的《终身教育导论》,埃德加·富尔1972年组织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及舒瓦茨于1972年出版的《终身教育——21世纪的教育改革》等。《学会生存》报告把终身学习与建立学习化社会(学习型社会)结合起来。“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习成为整个社会成员的一项经常的重要活动。因此,建设学习化社会的关键在于要实施终身教育。

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成为终身教育理论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在这一报告中,提出了应使受教育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所认可,并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考点强化练习

1.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

2.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是(  )。A.双轨学制B.单轨学制C.分支型学制D.中间型学制

3.英国的学制是典型的(  )。A.双轨学制B.单轨学制C.分支型学制D.中间型学制

4.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的作者是(  )。A.福克森B.皮亚杰C.舒瓦茨D.耶克斯利

5.实施义务教育(  )。

①是国家对人民的义务

②是学生对家庭的义务

③是家长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

④是公民应尽的一项基本义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制,但未施行,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是癸卯学制。

2.【答案】B。解析:单轨制是以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

3.【答案】A。解析:英国的学制是典型的双轨制。

4.【答案】D。解析:1920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版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5.【答案】D。解析: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选项中的①对应国家,③对应家庭,④对应社会。正确答案是D。第七章 教师与学生高频考点提要

1.教师及教师职业。

2.教师劳动的特点。

3.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4.教师的职业角色。

5.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6.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关系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高频考点速记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及教师职业(一)教师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都可称之为教师。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二)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职业。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第一,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第二,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第三,教育任务的多样性。(二)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其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对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更新上。再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突出表现在教育机智上。(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四)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指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可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考题再现【2016·特岗·单选】学生的“向师性”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复杂性B.创造性C.示范性D.长期性【答案】C。解析:“向师性”是指学生具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加强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五)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六)教师劳动的主体性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是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生动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