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科普活动的组织策划(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3 06:31:07

点击下载

作者:学校体育运动会指导小组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校科普活动的组织策划(下)

学校科普活动的组织策划(下)试读:

前言

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其本义则是“以文教化”,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所以,我们学习文化知识,就是为了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

校园文化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等,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积极参与和悉心建设的结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造就优秀人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因此,加强学校文化阵地的建设与组织活动策划是一项非常系统性的工程。学校文化阵地建设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窗口,学校文化组织的策划则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样都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为此,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学校文化阵地建设与组织活动策划”丛书,包括《学校文化建设与创新策划》、《学校图书室的建设与管理》、《学校文娱演出活动的策划》、《学校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学校知识类活动组织策划》、《学校科普活动的组织策划》、《学校收藏活动的组织策划》、《学校联欢庆祝活动的策划》、《学校行为文化的建设管理》、《学校环境与安全文化建设》共10册,包括学校各项文化的建设管理与学校各项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不仅是广大学校进行文化建设与组织各项文化活动的最佳指导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第四章 学生发明创造指导

1.发明创造的涵义和技法

发明创造的涵义

发明创造是指运用现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首创出先进、新颖、独特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事物及方法,来有效地解决某一实际需要。因此科学上的发现,技术上的创新,以及文学和艺术创作,在广义上都属于发明创造活动。发明创造不同于科学发现,但彼此存在密切的联系。历史上人们利用科学的方法和方式,通过探索、研究、发现、表达、记录、信息传递交流,制作成为口语、书面信息、涂鸦图案、实物产品、科学技术理论、规律揭示,利用自然界存在的或者隐含的人类未知原理等,制作成为可以供生存、生活、生产、交流、信息交换等,具备相当程度的科技含量人类智慧结晶产品。一般地,称之为创造。

所有的创造的开端,都是为了造福人类的科学技术活动!

发明创造的技法

所谓技法就是技巧和方法。技巧是人们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它有助于减少尝试与错误的任意性,节约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提高解决问题成功的概率。

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技法:(1)缺点法。

缺点法,是指从操作方法、使用对象、功能结构等方面去寻找物品的缺点,通过改正这些缺点来形成创造目的的一种方法。(2)希望法。

希望法,也称希望点列举法,就是从社会和个人愿望出发,通过列举希望来形成创造目的的课题。这是寻找发明课题的一种常用的方法。(3)组合法。

组合法,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已有的技术原理或不同的产品,通过巧妙的结合或重组,从而获得整体功能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创造方法。(4)扩大法。

发明技术中的扩大法,就是使现有物品的某些方面数量上变大、变多、或者质量上变好。它包括扩大体积、延长寿命和增加用途等方面。(5)移植法。

移植法是将某一领域或某种物品已见成效的发明原理、方法、结构、材料、元件等,部分或全部引进到别的方面。从而获得新成果或新产品。(6)拓展法。

将某产品不断向外进行拓展思维,所发现的有实用价值的新思维,并将其设计成可操作的工程。(7)延伸法。

在同一个方向上考虑思维下一步下一步的工程。从而把发明不断的推向高尖端。(8)排除法。

将所有的错误选项排除在外之后,剩下的选项都是正确的。

专利法保护的发明

中国专利法保护的发明创造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1)发明。

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我国专利法规定,可以取得专利权的发明有两类,一类是产品发明,一类是方法发明。(2)实用新型。

所谓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其组合提出的合于实用的新方案。实用新型专利只适用于产品,不适用于工艺方法。

例如:关于机床外型的新设计是产品形状的设计;把旧式电话中分开的受话筒和送话筒合为一体,是对产品结构的新设计;把改革电话机外型和拨号键盘的设计结合起来,就是对电话机形状和构造的结合作出的新设计。(3)外观设计。

它是指对产品的外型、图案、色彩或它们的结合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用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外观设计必须附着在产品上,如果离开产品而单独存在,就不成其为专利法上的外观设计;外观设计只限于产品外观的艺术设计,而不涉及产品的技术性能。

2.学生创造发明能力的培养

发明创造是科学技术繁荣昌盛的标志和民族进取精神的体现。有学者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创造的世纪,而迎接这个创造世纪的主人,正是我们那些在校学习的孩子们。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发明创造教育,就显得极其重要了。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好奇心正是他们探索世界,改造世界,产生创造欲望的心理基础。通过开展青少年发明创造活动,鼓励青少年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实现新目标,这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力的最好途径。

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兴趣

有人说成功者与失败者的最大差别,就在于他们的意志、信念、思想、精神和行为。儿童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始于对某一事物的兴趣上。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对所进行的活动连一点起码的兴趣都没有,那他肯定连想都懒得想,就更谈不上发挥他的主动性了。所以,在学生中进行发明创造活动时,要充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1)引导学生明白,发明创造就在我们身边。

一提起发明创造,人们都觉得挺神秘,挺高深。大人们觉得,那是科学家们的事,孩子们觉得那应是大人的事,谁也不愿去想这个“高深”的问题,谁也不愿去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因此,在活动中应首先要向学生指出,发明创造离自己很近,它就存在于自己的周围。看得见,摸得着。复杂的不说,单是我们熟悉的用废纸裹铅做成的新型铅笔,其功能与用木材做的铅笔一样,却节约了木材,还不用刀削;用纽扣电池做电源做的只有大拇指大小的手电,既方便又实用。这些物品都是发明创造的结晶。发明创造一点都不神秘,凡是人们没有做过的,没有想过的事,你做了,想了,就是发明;你在生活中碰到过的不称心,不满意,你给它改进了,就是发明。消除了发明创造的神秘感,就会激发孩子的创造欲望。(2)引导学生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延续离不开发明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发明创造,发明创造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发明创造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如我国古代印刷和造纸的发明,极大地促进文化交流;指南针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火药的发明,使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正因为拥有了诸如大到飞机、轮船,小到汽车、电视等发明创造,才使我们的生活有了新的改变。(3)引导学生懂得,信心是发明创造的源泉。

尽量介绍学生的发明成果,因为年龄相近,知识水平差不多,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和信心。我们在活动中将全国第一届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一等奖作用《无泪蜡烛》介绍给学生。普通蜡烛蜡液会沿边缘淌下,污染环境,浪费材料。在蜡烛周围打上45度角,就能使蜡液不致浪费。通过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发明创造其实不难,自己要是认真琢磨,也能成为一个发明家。(4)引导学生坚信,发明创造永无止境。

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知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变化的,不存在永远不变的事物。知识和技术也是如此,每一种知识都会随时增添新的内容,任何一项技术都会有更完善的方式。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孩子就会觉得生活中需要我们发明创造的东西还很多,一生中有无尽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发明创造的思维

创造思维可以产生创造意识,而创造意识又是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要使学生具有科学的创造力,必须使学生真有创造性思维。(1)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直觉”是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一种跳跃式的思维形式,它是人类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一个创造性行为能脱离直觉活动。科学直觉的产生就象许多经验丰富的医生作出的诊断一样,由于他们积累了许多疾病的表现和特征,因此当观察到病人的某种症状时,很快就能开出治病的良方。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应注意:

①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积累多了,尽管可能平时感觉上对直觉思维无意识,在某个外来刺激或紧张思考后会突然涌现。

②养成思考的习惯。要注意广泛的联想,这是培养和形成直觉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不但新旧知识之间存在逻辑联系的地方需要联想,对超越原有知识的地方也要联想。

③学会集中和合理的调节。集中注意力思考某一问题,使头脑下意识地考虑这一问题,有益于直觉产生;在紧张的学习思考之后,悠闲地放松一下,也容易产生直觉。

④愿意与别人讨论。不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交流,都有利于获得启示,产生创造的灵感。(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亦被称为发散思维,它的核心是不受常规束缚,竭力寻求变异。可以不受现代知识和方法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和方法的束缚,能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①让学生学会逆向思维。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所用的“空城计”,所用的就是逆向思维法。利用敌人一向认为他是不会冒险的人,反其道而行之,安然脱险。通过这样的事例引导学生明白逆向思维就是为达到目的,将通常的思考问题的思路反过来,以背逆常规现象或常规方法为前提,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

②让学生学会转换思维。

这是一种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求异思维最普遍的形式,也就是所谓转换角度看问题。当以原来的思维角度考虑问题而不能解决时,转换另一个角度,就有可能把问题顺利解决。

③让学生学会完善思维。

1946年的电子计算机,主要部件都是电子管,十分笨重,运算速度慢,但是人们不是弃之不用,而是想法完善。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制造了第二代电脑。然后又用集成电路代替晶体管生产出来第三代电脑。使用一些年后,人们感到它还需要更新完善,于是人们发明了大规模集成电路,用来生产第四代电脑,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生活中没有尽善尽美的事,每一件事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你发现了,把它完善了,你也就成功了。

提高学生发明创造的技法

加强案例教学。结合实例向学生传授发明创造技法,如我们在发明《投影仪遮光板》这个项目之前给学生讲了刘斌小朋友发明的《提醒器》的故事。自行车忘了上锁会被小偷偷走,他就把启动报警器的开关设计在自行车撑脚上。撑脚一放下,便接通蜂鸣器。切断电路安在环锁上,上锁的同时线路被切断。这样把撑脚、蜂鸣器、锁“联一联”就成了自行车提醒器。类似的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等十余种儿童发明技法,对学生的发明创造都很有实用价值。

合理指导学生进行选题

选题是发明创造的第一步,它决定着发明创造的方向和目标。对学生而言,选题的范围很狭小,所以选题时应尽量本着“小”的原则,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身边选题。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哪些是感到不称心、不顺手及不方便的事物,你怎样去改进它,使它更称心,更顺手,更方便,从而选出自己发明创造的选题。选题要力所能及,要看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选题确定后,指导老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去独立完成,切不可包办代替,这样做尽管进度会慢一些,但却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创造精神。

3.训练学生发明创造的途径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科技素质和创造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族的命运。因此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实践证明,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是一条重要有效的途径。

改变传统的观念

一提起发明创造,人们往往认为这是成人的事情,跟学生无关。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一般人之所以不能进行发明创造,是由于他们对发明创造的原理不了解,不会运用。发明创造原理告诉人们,人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潜力,关键在于如何开发和运用这种潜力。一但老师、家长和学生知道这种情况后,就不会觉得发明创造是高不可攀的,从而使思想上打消了顾虑,为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了参加我市第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就例举了我校的童志强同学发明的摘果机,该摘果机荣获省级三等奖,他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产生发明设想,后制成作品的。由于这个事例,打这以后,我就收到了不少同学制作的小发明和发明设想方案。因此,可以这么说,学生完全可以搞小发明创造,关键在于教师是否会正确地加以引导。

必须符合的标准

发明创造出来的作品的标准是新颖性、实用性和先进性,这三点缺一不可。

新颖性:为了保证发明创造具有新颖性,从事发明创造的人应该查阅技术档案和专利资料,以确保自己的工作不是在简单重复前人的劳动。这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老师的指导。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搞在前人的成果上进行“改进性发明”,然后再在达到一定的水平上再搞“全新性发明”,这样使学生较容易成功。

实用性:如果一项发明创造搞出来后,对现实生活毫无用处,或者成本太高,就无法向社会进行推广,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实用性。这一点教师在指导学生搞发明创造时要特别注意。因为学生想象力虽然很丰富,但往往容易与现实脱离。

先进性:一项发明创造出来的作品必须给人带来便利或节约了资金,才具有先进性。这一点教师在指导时必须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然后才能得到结论。

教会学生选题

选题是发明创造的第一步,它决定着发明创造的方向和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发明创造的价值和可行性。学生搞发明创造,首先遇到的麻烦是如何选题。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1)年纪小,知识少,生活范围围窄,信息又少。

如果要求他们超出自己的生活范围和能力去发现问题,搞小发明创造,是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只有启发引导学生在自己生活周围去发现问题,搞小发明创造才是正确的。(2)学生不善于观察生活,更不善于发现问题,也就谈不上解决问题了(即抗小发明创造)。

教师平时要训练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周围的事物,从而最终形成观察的习惯,为搞小发明创造创设了必要的条件。总之,把哪些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有什么不方便,落后的地方提出来,即产生了选题。如有个同学发明的“防烫手热水袋”,就是他用热水袋装水的时候经常烫到手,于是就分析了原因,把原来的热水袋加以改进。因此可以说,选题并不难,只要留心生活中的事物,有什么不太“对劲”的地方,然后在分析原因,也就产生了“选题”。

教授发明创造方法

常用的发明创造的方法有缺点列举法、联想法、移植法、偶然发明法、逆向思考法等。运用这些方法的目的在于提出创造性的设想和方案,一旦创造性设想和方案产生,就可进入验证和实施阶段,最终才能形成一件发明作品。如有个同学利用缺点列举法发明的防流水菜板,就是看见妈妈在菜板上切菜时水经常流到地上,然后利用这个缺点,而产生了发明设想。所以说,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发明创造方法非常必要。

克服发明创造的障碍

由于发明创造涉及到的面较广,事先很难预料,再加上学生自身的特点,肯定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思维定势、知识面窄、信息饱和、自我过高要求、制作(包括设计、材料)等。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方法如下:(1)作为教师就要使学生在平时打好知识基础的同时,尽早参与发明创造活动,从中积累经验,逐渐了解发明创造的原理。(2)学生在搞小发明创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教师要加以启发,但千万不能包办。同时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即共同研究、互相启发、相互补充。(3)要经常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不呆板。如有个同学发明的“书式黑板”,最初她是根据宾馆的旋转门而想发明一种旋转式黑板,但是放在教室里,就不切实际了。后来教师根据书的制作方法来启发她,从而发明了“书式黑板”。以上事例告诉我们:学生在发明创造过程中一但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只要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一定会成功的。

4.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

小发明活动的选题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和学习用品。学生容易发现其缺点和不方便处,然后想办法改进,或对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大胆地设想和创造,就能产生小发明成果。学生通过小发明从而产生成功感,激发创造潜能。小发明活动作为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个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未来科技人材以至提高全民族的创造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提到创造发明,人们必然与张衡、蔡伦、爱迪生、瓦特联系起来,认为发明创造是发明家、科学家的事,普通人是搞不出发明创造的。学生也无一例外地认为创造发明就是从无到有,凭空想象制作一样有用的东西出来,而且必须惊天动地。学生们对创造发明怀着神秘感、神圣感,也充满着自卑,决不相信自己能搞发明创造。因此,要搞好发明创造活动首先要打破创造发明神秘论和学生的自卑感,激发学生对发明创造活动的兴趣和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时时通过浅显生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的兴趣,还可以把学校自己的创造发明作品和得奖情况进行展示,通过这些典型事例的介绍,使学生明白发明创造并不神秘,并不是高不可攀,发明创造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也经常引用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来鼓励学生参与创造发明活动。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原来对发明创造不感兴趣的学生充分认识到了发明创造的作用,产生了别人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的创造欲望,试一试的念头也油然而生。学生对发明创造的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浓了,教师就能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引入创造的天地。

注重学生创造思维训练

创造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发散思维是构成创造思维的最重要成份。因此,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就要着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同时,也应通过集中-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的逻辑性与严密性。

比如,我们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讲出更多的钢笔的作用,一开始同学们只讲钢笔能写字、可以划画。这时,教师就启发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维扩散出去,你还能再找到些什么用途,或把钢笔改一改有什么新的用途……等等。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会活跃起来,说出更多钢笔的作用。比如,我们展示一支筷子或在黑板上画一圆,问学生这是什么?在学生只表面说出这是什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思维扩散出去,产生更多的联想。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的扩散思维和想象能力就有很大的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经常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或者提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课后进行探索研究。这是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而且这个方法可渗透于各学科。

在教学中提倡学生自由思考,大胆想象,灵活变通,使学生不仅习惯于单向思维,而且善于进行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有时候在上课之前,先给学生做一些脑筋急转弯或一些智力题。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的上课兴趣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布置一定量的具有创造思维的作业,也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我们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布置一定的作业,如:爱鸟画的设计,玩具的设计、漫画的设计、小报/板面的设计、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一些小玩具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实践的过程中,一应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爱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异想天开”,不求一开始就成熟;二应支持学生大胆实践,学中干、干中学,逐步总结提高,不求一下子就成功;三应指导学生选准重点,总结提高,做到有所取舍,集中集体智慧,不求一揽子都解决。四应欣赏学生,不但欣赏成功,而且欣赏错误。

5.学生实施发明创造的步骤

小发明是我们科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比赛项目之一,其内容广泛、趣味性强,深受中小学生的欢迎。小发明活动又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当你具备了一定的发明创新的方法后,还要在开展小发明活动中作到:勤积累、多观察、巧动手、善交流、精制作、巧命名。

勤积累

积累和掌握一些基本科学知识和技能是小发明的重要前提,要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科普书籍,作好学习笔记,通过运用再学习就能逐步提高科技能力为小发明的开展奠定基础。好的习惯决定人的一生,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我们的作法是准备一个小本子,命名为“灵感集”,当灵感产生时马上记录下来。美国心里学家研究得出灵感产生于大脑,只能保存三秒钟,好的灵感你不记录下来,到用时你是无法找到的。甚至强制自己每天提出几个问题,一周后反思归纳,选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再进行探讨研究,也许你就能找到发明的素材。

多观察

小发明的选题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多观察生活和学习中的不便,选择各种来自身边而又有研究价值的实际问题进行探索、构思和设计,然后实施验证,最后形成结果。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虽然有许多奇特而不切合实际的幻想。这是很正常的,人类的发明创造就是在前人幻想的基础上实现的。学生的观察力是多角度的,不要把我们的思维强加给他们,让他们自由的发挥,你就会有惊喜的发现。比如我校武婷同学发明的“雨夜照明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巧动手

有了好的发明设想,你还必须亲自动手制成样品,许多设想、方案经你反复修改,你认为很完善,似乎是可行的。但一付储实践,就会出现一些异想不到的缺点或解决不了的实际问题。所以一件小发明还应将他制成样品,在制作过程中对你的方案进行修改、验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不能解决的还要提出改进意见。

善交流

把你的想法,设计方案及制作中出现的困难讲出来,既能营造一个小发明的浓厚氛围,又能在分享成功快乐的同时,对你的设想方案提出修证的意见、建议,集思广议,使你的作品更加完美。

精制作

你的样品尽可能精致。从今年参加第二十二届科技创新大赛展品看,我们以前所有作品都太粗糙。当你的发明已经定型时,你最好不要怕麻烦,尽可能地选择好的材料,精心进行制作,把以前制作中存在的问题(美观性、灵活性、制作工艺等)进一步改进,甚至可以请一些专门的生产人员利用比较先进的工艺,加工成最精品。

巧命名

给你的作品取一个很时尚的引人入胜的名字,会使你的作品增色不少。这个名字既要能概括作品的特点,又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是引起评委的注意,你的作品就成功了一半。

6.指导学生发明创造的技巧

学校的发明创造教育活动是指教师运用创造教育理论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简单的发明方法和技巧进行发明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及个性品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素质。

营造发明创造氛围,激发小学生发明创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发明创造教育时,营造一个“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的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我校在“科创”教育活动中,通过组织开展“小发明信箱”、“创新方案设计大赛”、“奇思妙想”、“金点子创意”、“亮眼睛行动”、“红领巾发明俱乐部”、“讲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等活动来激发小学生的发明创造兴趣,营造人人争做“小问号”、“小发现”、“小能手”的创新氛围,引导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获,让他们体验到“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机,以幻想为快乐,以创造为光荣”的发明乐趣,为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提供一个校园大氛围。同时,利用课堂对小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关键也在于在课堂学习中创造性氛围,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会使其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激发兴趣,鼓励学生探索求异,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创造性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充分理解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发明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白:没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就不可能有所成就,也不可能成长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并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一方面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和理解一些发明创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缺点列举法、组合发明法、联想发明法、实例发明法、移植发明法等等;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会思考,要密切联系生活,并运用所学发明创造的知识巧妙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对于那些爱好发明创造而不太注重文化知识学习的学生,教师可以以一些案例故事教育他们,例如发明家张开逊教授走向成功之路的经历。张教授之所以能成为当代世界很有影响的发明家,是与他渊博的知识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发明必须以扎实的文化知识做基础,现代杰出创新人才必须是知识渊博者。

多种形式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由于受年龄和知识掌握情况决定,小学生尝试进行发明创造时最困难的是找到好的选题。如何帮助学生确定选题?我认为教师在课堂引导时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凭一张嘴、一只粉笔、一块黑板来讲授,这样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应利用自己熟悉的优秀发明作品,引出问题,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如我在讲授“联想发明法”时,特地设计了“用联想发明技法进行发明选题”的活动课,先展示一些学生的优秀小发明作品,用幻灯片在屏幕上投影出这些作品选题产出的大致过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联想出一个或几个发明课题,再将部分学生联想获得的选题用幻灯片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思考,进行第二次联想活动。经过几次反复,每位学生的课题都得到了展示,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总结出“联想发明法”的要领。这样,人人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课堂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发明创造理论的热情更加高涨,也为小学生进行发明创造活动时探求选题指明了方向。

注重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开展小学生发明创造活动,对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非常大的作用。在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如进行发散、想象、联想、类比、组合等思维的训练,以促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通过训练,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两种方法,即充分发挥想象力,突破原有知识圈而产生新设想的扩散思维方法和通过分析、比较、推理等手段,寻找最佳答案的集中思维方法。鼓励他们打破常规,多方联想,以启发式调动其“灵感”,激活他们的创造思维,直至达到“入迷”的境界,渐渐形成自己的创新思维方式,并获得好的思维成果。如有同学发明的“紫外线杀毒马桶盖”、“多功能的饮料瓶”等,就是他们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受到启发,通过联想思维方法获得的创新成果;还有同学发明的“隐形可伸缩乒乓球网”、“桂花采集装置”等,就是他们运用逆向思维技巧获的好成果;而有的同学发明的“安全雨衣”、“姊妹小鼓棒”等,则是他们利用组合思维方式获得的优秀成果。

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使学生树立发明创造的自信心

小学生由于受各种条件和能力的限制,发明创造对于他们来说,比中学生要困难得多。这些年来,我一直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消除“发明创造高不可攀”的畏难情绪,树立“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的坚定信念,启发他们注意观察身边事物,从学习、劳动和生活中寻找课题,然后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和发明。学生在课题实施中遇到困难,难免会产生波动情绪,这就需要我们辅导教师加以理解,抓住时机进行适当的引导与学生共渡难关,应及时激励他们:“这个难题你一定能够解决好,多想想便可突破!”学生听了之后自信心猛增,很快便进入了独立解决难题的兴奋状态,并通过不断努力,最终找到解决难题的好方法。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为学生完成自己的发明作品做好坚实的后盾。

小学生发明创造活动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实际考虑,合理安排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否则就会走入发明创造的死胡同。这些年来,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着手,联系生活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实践活动;如运用调查法、参观法、情报分析法、专利检索法等寻找发明课题的实践;运用组合法、移植法、智力激励法、逆向构思法等进行解题的实践;运用废物利用、教具改革、学具创新等进行动脑动手相结合的实践;应用实例发明法改进原来发明作品的不足的实践等等,使小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真正获得提高。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生发明创造活动的辅导教师,只有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努力探索辅导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方法和途径,才能提高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才能使学校的科技教育上升到一个较高层次,真正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培养。此外,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发明创造能力不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要靠社会和家长的大力支持。这样,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发明创造环境。相信通过我们对小学生从小进行发明创造教育,将来他们一定会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成为一名合格的建设人才。

7.强化学生发明创造的措施

培养创造型人才,尤其是要培养从事发现或发明活动的创造型人才,就必须要培养他们娴熟地掌握和应用发现的方法或发明的方法。在活动中,适当地开展发现方法与发明方法的训练。遵循正确的途径可以使你的发明变得简单、易行。常用的发明方法有:

偶然发现法

顾名思义就是偶然的发现,如果你对偶然的发现、突发奇想不去思考,这些发现、奇想就会像闪电一样一闪既失,不会有什么结果。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现实生活中的所有现象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偶然出现的事物也有它的道理,只要我们抓住不放,那就可以通过它发现这些道理搞出一些发明来。

水龙头对于我们来说是最常见的,好象没有什么可发明的,但就是有人在水龙头上大做文章,搞出了方面发明——他就是昆明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姜立人先生,发明的“向上喷水的水龙头”他的发明就是突发奇想的结果。在一次淋浴时,他拿着淋浴喷头为自己冲澡时淋浴器喷出的水直接喷在了他的脸上好舒服呀,哎,平时洗脸时也这样喷一喷多好。于是他开始研究,终于发明出了“向上喷水的水龙头”经过试验洗脸时的用水量只有平时用水量的五分之一,能够节约大量的水。他的这一产品已经远销欧美等30多个国家,实现了产业化。

联想发明法

有的发明,是靠联想成功的,如有一个同学发明的“售票窗口防盗镜”就是一个典型的联想发明的例子。俗话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的一位叔叔从外地回来和他爸爸在闲谈中,说这次回来在车站买票时被小偷掏了腰包。站在衣柜前打红领巾的他,从镜子中看到身后的一切物品,由此他联想到能否镜子把身后的人物反射到购票人眼前,起到警示作用。后来,经过他多次的实验,老师的指导,终于利用镜子的反射原理发明出了“售票窗口防盗镜”。

挖掘潜力法

挖掘潜力法就是破除守旧观念,注意被忽视的事物,使物尽其用,说白了就是变废为宝,一改多用或一改它用。在变废为宝的同时,使其更加环保,更加节约资源,更加经济。如:用废报纸生产的铅笔的发明者刘玉春原是一名记者,他发现出版社每天有大量的废旧报纸,在他外出采访的过程中,也发现各机关单位有大量的废旧报纸,他利用工作之便作了大量的调查。终于下定决心辞去了工作专搞发明,终于经过七年的坚苦努力,他发明的用报纸生产铅笔获得了成功。在每年为国家节约大约50公顷林木的同时,实现了产品的产业化。产品也进入了欧美市场,带来了具大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废纸换美元的目的。

移植发明法

移植发明法也可称转移发明法、或嫁接发明。就是把已知的原理或熟悉的部件,运用到新的发明上来,这种技术上的移植,是发明创造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且往往是一条捷径。

比如说汽车是现有的,太阳能电池是现有的,那么把太阳能电池运用到汽车上即成为太阳能汽车。这即是成功的事例。四川的白新城同学就是根据吸尘器的原理,加上黑板擦,发明出既擦黑板又吸走粉笔灰的《迷你袖珍吸尘器》,它还可以用在生活的许多地方。

列举发明法

既有对其希望的列举,又有对其缺点的列举。

有很多东西,当你看惯了,就会认为没有什么值得改进和发明,可是你用新的眼光去看它,同一个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就是看身边使用的东西,有什么不方便,不顺当,不如意的地方。它的缺点如何克服,克服的过程既是发明的过程。经过改进,缺点克服了,新的产品出来了,新的发明也就成功了。或者你对身边的事物,可能有一些希望。当这些希望得到实施以后,发明也就成功了。

如有的同学提出设想,能不能发明“多功能手杖”,他想:老人用的手杖能不能增加其功能,变成坐椅,使老人在转游的同时能够坐下来休息。这些设想的提出,都来源与对生活的观察,对生活的热爱。这在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同时,培养他们服务与人,服务社会的良好品质。这可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适应需要发明法

了解我们身边有什么需要,也是我们寻找发明目标的重要途径,经过仔细观察,充分调研,抓住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某些需要,下工夫进行研究,就能创造出受人欢迎的产品。青少年参加科技活动,不是在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而是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是接受科学教育的过程,因而提倡青少年要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题目,也就是要研究身边的科学,探索身边的奥秘。

日本的安藤每天都看到许多人在车站旁的饭馆前排队,等着吃热面条。有一天,他突然灵机一动:如果能生产一种“只用开水一冲就可以吃”的面条,估计居家旅行者都会愿意大量购买。于是,他毅然确定了开发“方便面条”的发明课题。安藤百福马上投入发明试验。他买来一个轧面机,为了实现“方便、简易”,他想到“油炸”,这样,可以很快就把面条炸干,便于贮存。面条在油炸后自然会出现很多细孔,这些细孔在热水浸泡时起到吸水作用,可以使方便面很快变软,油炸后的面条味道还会更好。在这期间,他还发明了添加调味料的方法,使自己的方便面味道鲜美、可口。经过长达3年的苦心钻研,安藤百福终于研制成功了“鸡肉方便面”。现在方便面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

思维风暴式

这是美国奥斯本提出的一种寻求发明创造的方法,要求通过特殊的会议,使参加者相互启迪,引起创造性设想的连锁反应。为了能够让大家明白这种方法的适用性,请大家跟我一起做。

检核表法

就是利用分析借鉴,看它能否他用、能否借用、能否改变、能否扩大、能否缩小、能否替代、能否调整、能否颠倒、能否组合。

8.创造发明中师生合作的智慧

学生是创造发明的主体,教师是创造发明活动的指导者。作为辅导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创造发明的主体,在开展活动中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老师不是课题的批发商,学生的创造性和洞察力是课题的真正源泉。课题的发现本身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与学生在创造发明中的位置关系:

教师是探索活动的组织者、服务者

当你和学生一起面对课题时,你不再是知识的辐射源。你是学生创造发明的组织者,服务者,要善于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活动的平台。着重帮助解决研究所需要的资源问题。课题研究活动必须为发展学生的“天才行为”,促进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做出贡献。教师应当为更多青少年新秀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创造更多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学习、交流、展示、竞争、拚搏中成长成熟,早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如果一味地追求比赛的高成绩,以教师的智慧替代学生,那么可能会得到一时的荣誉,然而却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也将失去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

教师是科学方法的示范者、导航者

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这是研究型课程的主心骨,其目标是教会学生怎样去研究。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问题的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脚手架,替他们搭建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平台,引领学生创造奇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提醒学生少走弯路,少做一些无用功。研究出现一些意外时:善于引导同学把握转机教师的辅导要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尽量让学生感觉到是自己在发现,同时要做个日常的呵护者、辅导者。教师应与学生合作展示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学生作品的欣赏者

对于学生的作品,无论好与坏,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给学生给予高度的评价,并且对学生作品进行面对面的讲评,指出作品的优劣,启发改进思路。大家一定知道爱迪生小时候做凳子的故事。就是哪个做得很糟糕的凳子,也是他的最佳创作。当我们面对这样的作品时,呵护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心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激发起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也更能有效的开展创造发明活动。

情感的激励者

鼓励比参与更重要,要真正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善于运用评价技巧,激励学生主动发展。只有对心灵力量有信心的人,才能达到成功。

9.学生发明创造应注意的问题

让学生知道发明创造有什么用

发明创造是很伟大的,人类就是依靠发明创造才懂得使用工具,才懂走出洞穴成为现代人,才懂得使用火把,把光和热带给人间。发明创造使人类的许多幻想变成了现实,比如,卫星上天、火箭升空、飞船登月、克隆动物这些都是人们依靠发明创造实现的。联系前不久我国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并顺利回收,圆了中国人千年的飞个天梦想,靠的也是发明创造。

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理想。我们有的同学不是想发明一种飞行服,穿在身上就能自由自在地漂浮在空中;想发明一座能悬浮在白云间的华丽的别墅;发明创造的多彩光环处处闪烁,编织着一幅又一幅璀灿的图画,也许在过几十年几百年,如今的电灯、电视机、汽车、火车、飞机、电脑统统成了博物馆的古董,那时的孩子们会指着这些东西说:“那时的人真苯!”

破除创造发明的神秘感

在人们的心目中,发明创造是最神秘的事情,多人连想都不敢想,更谈不上“高攀”了。举一些我们身边的发明创造的例子,眼镜、漏勺、笔简、手电、腰带、口红……都是发明创造。说明发明创造无论大小都是伟大的。增强同发明创造打交道的勇气和信心。

鼓励学生从小发明开始

常言道:“万事开头难”,发明创造开头更难。学生学创造要从小做起,先搞一件小发明,小改革。小发明到底小到什么程度呢?如多用回形大头针。就曾经获得全国第八届青少年创造发明比赛小学组二等奖作品(江西南罗右营街小学三年级学生)。

发明创造依托“三力”

培养三种基本能力即观察力、想象力、分析能力。(1)没有观察就看不到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革新的对象。

例如小发明“卫生跳绳袋”,这件作品获全国发明创造比赛小学组二等奖。观察不仅仅是看到了什么,而是要从看到中想到什么。(2)增强想象就在于摆脱习惯思维对自己的束缚。

学生要做到敢想、多想、联想、广想、幻想、深想,让创造的思维随心所欲,自由奔放,例如就洗脸异想天开:想象一种具有消毒功能的洗脸盆,想象一种能调节水温的洗脸盆,想象一种可悬浮起来的洗脸盆,想象一种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洗脸盆。想象一种能使洗脸水变清洁而重复使用的洗脸盆,想象一种可大可小的洗脸盆,想象一种无形洗脸盆……想象的价值在于超越现实,超脱平凡,如果说创造力是射向未来的利箭,想像力就是箭头。(3)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例如,有人想发明一种磁性笔,方便仓管员使用。产生了磁性笔这一发明构思后,接下来要引导学生分析,一是分析磁性笔的设计和制造问题;二是分析磁性笔的使用价值。正确的分析才能把发明设想引到科学创造的方向上来。

发明创造抓住“三性”(1)新颖性。

指前所未有或与旧不同的事物。比如有个学生想发明一种“带护手罩的炒菜铲子”如果这件作品是前所未有,就具有新颖性。又如摩托车电热防风衣,与一般防风衣有所不同,也具有新颖性。对学生作品的要求是较低层次的,主要是“小改革”。(2)先进性。

指的是同类事物相比,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甚至整个方面进步的事物。例如你设计的多功能手杖不但保持了传统手杖的功能与使用习惯,而且还可以作为机械手使用,还具有照相、紧急呼救等功能,手杖还设有急救药品盒,与传统手杖相比功能齐备整个都领先于现在的各种手杖。(3)实用性。

指能被人们理解、接受、有使用意义(价值)的事物。例如你设计一种“夜光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需要,现有的条件也能制造出来,这种“夜光绳”就具有实用性。

学生创造发明立足“三小”(1)小目标:有个学生,他要发明一种能伸出两个指头的棉手套,以便书写。还有一位学生她要发明一个线团盒,打手衣时把线团装在里面,我免线团掉到地上滚脏。这两个小朋友的发明创造目标是小目标,小目标容易实现。(2)小问题:小问题就是发生在身边微小的人们不易觉察的问题,比如,在屋里擦玻璃时,玻璃的外面擦不到;在厨房拿油瓶,手上总是粘糊糊的;洗澡时,香皂没个合适的地方放……这些都是小问题,像这样的小问题生活中处处都有,无时不在,人人都可能碰到。只要时刻留心身边的小问题,才会从中发现创造的小目标。(3)小设计:比如有个老大爷每天都要坐在沙发上看报纸杂志,茶几上又放满了茶具,报纸杂志看完了无处放,老大爷的孙子总想给爷爷解决这个小问题,于是他应用主体附加的方法,在沙发侧面附加了一个兜子,专供爷爷放报纸杂志。这就是发明创造的设计,小设计就是解决小问题的。

发明创造围绕“三具”

学生开展创造发明活动,可以从改革劳动工具、学习文具、生活用具开始实践,因为这些是你们熟悉常做常用的物品。(1)劳动工具。

劳动工具很多比如锤子、剪刀、锯子、扳手、铁锹等。在使用这些劳动工具时总有不得心应手之处。比如在清洗浴室时,由于部位不同,往往需要的工具不同,要是设计一种该直就直该弯就弯的拖把,即“可弯曲的浴室拖把”也是一种发明。就却定每个人顺手可以做的发明创造。(2)学习文具。

学习文具大家更熟悉,例如文具盒、铅笔、直尺、三角板、卷笔刀、圆规等学习中使用的各种文具。各种各样的文具都值得大家动脑改进,哪怕只是很小很小的一点小改进,比如,改进一下卷笔刀刀片的角度,改变一下卷笔刀削笔的方法,增加尺子的一项功能等等都属于创造。(3)生活用具。

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可谓五花八门,桌、椅、碗柜、梳子、小镜、牙刷、指甲剪、勺子、床、钟表、暖水瓶等等。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件物品都可以再变一变,再改一改。如衣架就可改的可升降的衣架;可变形的衣架;防风衣架;折叠式移动衣架。又如用梳子梳理头发后,在梳齿间的头发和污垢不易清除,把梳子弄得很脏,这不是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吗?

劳动工具、学习文具和生活用具,这“三具”是我们指导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广阔天地。只要我们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思考,总有一天会在这“三具”上做出发明创造的。

尝试发明创造的方法(1)“加一加”创造法。

是在原有基础上加一些物体、时间、次数、重量或者将两个事物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事物的制造方法。

运用“加一加”进行发明创造,常常可以把物与物加或把事与物加,或把事与事加。

①物与物加就是把不同的物组合起来,例如笔简与钟表、鱼缸与盆景、放大镜与镊子、拖鞋与刷子、跳绳与计数器、门锁与拉手等等。

②事与物加就是把不同的事和不同的物组合起来。例如音乐与皮球、谜语与雪糕、保键与电吹风、保键与梳头、生日音乐贺言卡等。有位小朋友发明了一种“枕头叫醒机”。

③“事与事加”就是把不同的事组合起来。例如,气象与医疗,京剧与魔术,就餐与洗衣,教学与旅游等等,事与事加,就是不同的事互相渗透,互相利用,把两种不同的事融合一体,达到一件事包含两件事的目的。(2)减一减。“减一减”就是考虑可不可以在某些事物上减去些什么吗?可以减少环节吗?可以减轻重量吗?可以减少体积吗?

①少环节:什么是减少环节呢?有一个小朋友发明“只拧一颗螺丝的新式锁扣”。

②减轻重量。

例如,明明发明的“家用管道疏通器”,原来全部用金属材料,后来特大部分零件为尼龙,重量大的减轻,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③减少体积。

什么是减少体积呢?有些发明创造本身就有体积上的限制,不能太长,也不能太小,像圆珠笔的笔杆、衣服上的扭扣、订书钉、菜刀、手表等。

例如:学生发明尖头鞋刷(3)变一变。

主要有:变原理、变结构、变材料。

①什么是变原理呢?螺旋千斤顶“变”原理,发明设计了液压千斤顶。

学生发明了作品“按扣开关”。

②变结构:

什么是变结构呢?例如,一般沐浴器只有一个喷头,鲤城实小同学发明的多功能沐浴器把喷头分别换成海棉、刷子……

③变材料:

什么是变材料?例如,我国的象棋曾以铜、象牙这样的材料做棋子,后来以木、瓷、塑科学材料来代替,在原理和结构不就的前提下,用其他材料来替代原来的材料就换材料。

又如饮料瓶盖里面的垫片,以前是用橡胶制成的,后来用低发泡沫塑料片代替,节省了大量橡胶。(4)反一反。

任何事物都同方向有关,方向、方法、用法,一经成为人们的既定思想、常规知识和习惯行为,就很难改变。大家如能对此进行“反一反”,把方向过来,把方法反过来,把用法反过来,说不定某个事物经你这么一反,会有新意、出奇效、生生发明创造。“司马光破缸救人”是由“人离开水”,颠倒过来,变成“水离开人”。于是,他搬起石头破缸,使水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

英国科学法拉弟,“把磁转变成电”颠倒过来,实现了“磁转变成电”,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

指导学生学习运用“反一反”的方法开展小发明,可能着重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①反方向;

②反方法;

③反用法。

指导过程中应注意的其他几个问题(1)要注意谋求发明创造的巧,而不是高精尖。(2)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系列化的设计。

如:椅子系列、衣架系列、各种各样的卷尺(3)要善于发现学生发明创造的闪光点。

从学生幼稚的想法、甚至是幻想中去发现学生发明创造的闪光点。(4)要注意解决学生制作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如:材料、工具、仪表、工艺、制作、解说等困难。(5)有些作品可以反复加以改进。

多角度加以改进,选择出最佳方案。(6)要注意把握教师指导的度。

主要是方向、方法的引导,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充分考虑学生活动中的各种需要和可能,以及可能出现的困难。适度指导,恰到好处。不要包办代替,甚至以老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7)多看相关报刊、杂志,了解相关信息,扩大视野。

10.扫除学生发明创造障碍的方法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尤其是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已成为持续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新课程标准、新教对素质教育提出了要改革以前“重知识灌输、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比较严重”局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可见,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在学生中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是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但一提起发明创造,人们往往会说这是科学家、工程师等专家的事情。对于普通群众,特别是还处在进入学习阶段不久的学生来说,创造发明似乎显得更是神秘,可望不可及,发明创造真的这么难吗?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发明之地,时时是发明之时,人人是发明之人。”其实这也就是说:发明创造人人都能进行,只不过是发明层次不同而已。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就出在人们对创造发明的障碍尚未认识到,也不能自觉地加以克服。我们通过探索、研究,发现了原来学生在进行小发明、小创造时,会经常受到心理、思维、技能和时热四个障碍的影响,只要扫除这四个障碍,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就会开展得如火如荼,否则活动开展起来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

那么学生在小发明、小创造之路上这四个障碍是如何产生又如何扫除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