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新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5 10:51:34

点击下载

作者:杨忠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千字文新读

千字文新读试读:

内容简介

《千字文》是我国优秀的启蒙读物,它用一千个汉字勾勒出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四字一句,句句押韵,前后贯通,音韵谐美,内容涉及天文、自然、修身养性、人伦道德、地理、历史、农耕、祭祀、园艺、饮食起居等方面,是一部袖珍的知识百科全书。

本书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并赋予了新的理解、新的立意,同时结合传统文化知识和一些生动的典故,深入浅出地介绍儒家思想的内涵和中国文化的精髓。

全书涵盖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是国家科学技术部系统惟一一家中央级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使您增长知识和才干。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译文】大千世界,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广阔的天地形成于远古的混沌时代。【注释】①玄:青黑色。②洪荒:是指远古时代。洪字的本义是大水,指地球上早期的洪水。荒字的本义是草木蒙昧,指的是远古时期人类还没有出现以前,距今至少有五百万年,那时的地球还处在混沌蒙昧的状态中。【评解】

天地宇宙未诞生之前,是混沌状态的。一百五十亿年以前,这个超密度的粒子瞬间产生了大爆炸,形成了现在的物质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质凝聚成星体,就是“地”;无形的空间扩展开来形成了太空,就是“天”。

人们看到的天空之所以是蓝色,是因为水与光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物理学上称为光的散射效应。大气分子散射了阳光,天空才呈现出蓝色,但太空原本确实是青黑色的,黑漆漆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说是黄河流域的文化。黄河水的颜色是黄的,土的颜色也是黄的,农作物黍、稷等都是黄色的,所以说地是黄色的。

根据古人所写的《淮南子》记载,四方上下叫做“宇”,往古今来叫做“宙”。“宇宙”二字,“宇”说的是空间,“宙”说的是时间,代表了现代科学“时空”的观念。洪荒是指地球形成的早期状态,大约是在距今五十亿年以前的(太阳系形成时期)。那时地球的地壳很薄,温度很高。【国学小百科】古代人的宇宙观

我国古人对宇宙的构造有三种不同的学说:

第一种:天是空洞洞的,日月星辰是漂浮在空洞洞的天上,这是古人的“宣夜说”。

第二种:天如同一个圆的帽子,地如同棋盘,圆帽盖在棋盘上,日月星辰固定在圆帽上,圆帽不停地转动,所以固定在圆帽上的日月星辰也不停地运行,这是古人的“盖天说”。

第三种:天像一个蛋壳,地被包在壳里像蛋黄,日月星辰都生长在壳上,天壳不停地转动,日月星辰也跟着不停地运行,这是古人的“浑天说”。【相关链接】盘古开天辟地

在远古时代,天地还未分开的时候,有一个人如同胎儿一样,盘缩在像鸡蛋壳一般的天地里面睡觉,一睡就是一万八千年。谁也不知道他有多少岁了,所以称他为“盘古”。盘古睡醒了以后觉得又黑又闷,根本无法很好地伸展手脚,于是他决定创造一个空间,以利于自己更好地伸展拳脚。

于是,盘古就把这个“鸡蛋壳”一斧子劈成了两半。轻的向上升成为了天,浊的向下降成为了地。为了固定住天地,他每天身高长一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终于被固定住了,盘古也化作了天地的一部分。盘古开天辟地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译文】日月运行在天空,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各循其规律,星辰遍布于广阔的天空。【注释】①盈:指的是盈满,这里是针对月亮说的,意思是月圆。②昃:读zè,指的是太阳西斜。太阳每天都东升西落,正午的时候位置最高,一过午时就叫昃。③辰宿:星宿。④列:排列,陈摆开来的意思。⑤张:张布,展开挂起来的意思。【评解】

太阳和月亮各自遵循自己的规律循环往复地运动。人们于是根据月亮盈亏变化的一个周期来纪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太阴(太阴就是月亮)历,简称阴历。再根据太阳在黄道十二宫(在地球上观察太阳运动所形成的运动的轨道叫做黄道,黄道一个周天三百六十度,分为十二个等份,叫做黄道“十二次”或“十二宫”)的不同位置来纪月,就是所谓的太阳历。中国的历法一向是阴阳合历。

星辰闪烁张布,各按自己的位置,陈列散布在辽阔的空中。广义的“辰”是星体的总称,俗称星辰。狭义的“辰”是指北辰,即北斗七星而言。北斗七星属于现代天文学的大熊星座,可以用来辨别方向,判定季节。广义的“宿”指的是星宿。

星和宿是有区别的,单颗的称星,一颗以上的一团星、一组星,称为“宿”。天上的星都是星座、星团,一团团、一组组,根本数不出有多少个,因此只能勉强以“宿”来计算。【国学小百科】古人对星宿的划分

把二十八宿连起来以后,看其形状像四种动物,所以中国古人的说法是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中国天文学最鼎盛的时代是隋唐时代,那时的星域分区,把天体分成三大圈,叫三垣(yuán):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垣”是院墙的意思,这里指将星域分成三进大院套。然后再按东西南北,像切西瓜一样把星域分成四块(四方),每一方选择七组恒星(所谓恒星是不动的星,像太阳一样永远不变)以便于观察和比较。每一方有七组星宿,四方加起来有二十八组,就是二十八宿。【相关链接】嫦娥奔月

在远古的时候,传说有个叫羿的人,力大无比,非常神勇。他用宝弓神箭,一口气射下了让老百姓苦不堪言的九个太阳。为此,老百姓非常爱戴他。

羿有一个贤惠美丽的妻子,名叫嫦娥,人们都非常喜欢她。

有一天,一个老人来到羿的面前,赠给他一包长生不老药,吃了可以升天,长生不老。羿舍不得心爱的妻子和乡亲,不愿自己一人升天,就把长生不老药交给嫦娥收藏起来。

羿收了几个徒弟,其中有一个徒弟叫蓬蒙,是个奸诈小人,一心想偷吃羿的长生不老药,想自己升天成仙。嫦娥奔月

有一天羿带着徒弟们去外面打猎。傍晚时,找借口未去打猎的蓬蒙闯进嫦娥的住所,威逼嫦娥交出可以升天的长生不老药。

嫦娥被逼无奈,仓促间把药全部吞下肚里。马上,她便身轻如燕,飘出窗口,直上云霄。由于嫦娥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她就在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停了下来。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译文】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秋天收割粮食冬天储存起来。【注释】①收:指收割庄稼。②藏:指储存粮食。【评解】

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天收割庄稼,冬天储藏粮食。《易经》里说:“寒来则暑往,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焉。”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一年之中有距太阳最近的近日点(1.4亿公里)、距离最远的远日点(1.6亿公里),造成四季日照时间的长短不一样。地球的地轴是倾斜的,自转起来造成各地区日照强度不均衡,这就产生了寒暑的变化。

寒暑说的是气候的变化,秋冬是四季的推移。气候注重的是地球上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时间;物候则关心生物消长的节律性,偏重在生物与自然的关系。温度、湿度和光照时间又是农作物生长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农业和天气的关系最为密切。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光、热、水分等条件,家养动物的繁殖、生长也得有适宜的气候条件。世界上农业发达地区多是气温、水量适度的地方,是否风调雨顺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和畜牧业的发展。【国学小百科】古人的天气预报

天文学以黄道内的28宿为坐标,研究五大行星再加上日月地球,八个天体之间的关系。28宿虽然都是恒星,但离我们至少都有40万亿公里(4.3光年),正因为它们光色暗淡,又恒定不动,所以便于作为背景和坐标,来观察五星和日月的运动。

如果七曜中的两个或三个星体出现冲、留、合的变化,即运转角度、排列与距离的不同,会对地球产生引力上的改变,形成不同的气象。月球质量轻,自转速度快,引力小,不能单独靠引力调集雨云。其他几个星体,可以利用其引力调集雨云,造成地球上的暴雨。通常两星或多星夹角的合力矢线所指的地球方向会有暴雨,夹角内地区的云被吸走了,会出现干旱。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九州的说法。帝喾(kù)高辛氏始建九州,舜帝时增至十二州,大禹治水以后又确定为九州,并铸了九鼎,以永定九州。九州就是兖冀青徐杨荆豫梁雍。每一州对应着天上星域的一个分区,叫做九州分野。多星夹角的矢力线所指的分野,地球上对应的九州就会有旱涝冰雹等灾害或火山地震等灾变。因此古代的天官,多用五星、七曜的变化来预报气象的变化。【相关链接】“年”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以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逐渐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

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点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译文】积累数年的闰余并成一个月,放在闰年里,乐律中有六律六吕配合十二个月来调节阴阳。【注释】①闰:余数。历法纪年与地球环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有一定差数,所以每隔数年必设闰日或者闰月加以调整,使四季正常运行。②律吕:中国古代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从低到高依次排列,每个半音称为一律,其中奇数各律叫做“律”,偶数各律叫做“吕”,总称“六律”、“六吕”,简称“律吕”。相传黄帝时伶伦制乐,用律吕以调阴阳。【评解】

历法里有闰月闰年。“闰余成岁”的“岁”与“年”是两个概念。年表示从今年的正月初一到来年正月初一的这一段时间,为自然年。岁表示从今年的某一节气到明年的同一节气的一段时间,为回归年。岁的本义是岁星,岁星就是木星,木星运行的轨迹叫太岁。用岁星纪年是我国天文历法的另外一种。木星(岁星)12年绕天一周,每年行30度,为一个岁次。用之记载历史事件,就记为:岁在某某。太阳历纪年,岁星历记岁,这样年岁相符,就是“闰余成岁”。

中国的天文历法,历来是太阴和太阳合参,以太阴记月,太阳记年。以公元纪年的太阳历,是根据太阳周天360度,运行365天制定的历法,简称阳历。中国很早就有太阳历。因为太阳历与月律(月亮的节奏、节律)不符,所以没有正式颁布使用。月球质量轻、自转速度快,绕地轨道是椭圆。月亮盈亏朔晦,一个周期近地点时是30天,远地点时是29天,平均是29天多一点。这样,一年加起来是354天,按照太阳历算是365天,中间差了11天,这就叫闰余。一年相差11天,三年加起来就差了33天,多出一个月。怎么办呢?只能每三年,加多一个月出来,这样加出的月叫闰月,加闰月那年就叫闰年。平年是十二个月,闰年就是十三个月。【国学小百科】古代的音律

中国古代在音乐上有五音,宫、商、角、徵(zhǐ)、羽,这是五个全音,再加上两个半音,一个是4,一个是7,一共七个音。这七音是一个八度的自然音阶,没有音高,也就是没有定调。

相传是黄帝时代的伶伦发明了“律吕”来定调。伶伦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为九是阳的极数。然后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边齐,下边长短不一,像切大葱一样,留斜茬,然后插到土里面。

竹管是空的,里面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这种飞灰最轻,叫暇莩(fú)。把这些管埋在西北的阴山,拿布幔子遮蔽起来,外面筑室,绝对吹不到一点风。到了冬至的时候,阳气生,第一根九寸长叫黄钟的管子里面的灰,自己就飞出来了,同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用这种声音来定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相关链接】伯牙鼓琴遇知音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有名的音乐家,擅长弹琴。一日,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

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闻赞语,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

伯牙每每弹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译文】云气升到天空,遇冷就形成雨,露水遇上寒夜,很快凝结为霜。【注释】①云:指云气。②腾:上升。【评解】

这两句讲述了一种自然现象,即云气上升到空中,气温降低就会形成雨水;露水在低温下会凝结为白霜。“露结为霜”这一句话出自《易经》“履霜坚冰至,阴始凝也”之语。履霜,即踩到霜。阴始凝也,即阴气开始凝结了。雨的形成按照现代科学的解释为,大气中的水汽在热力环流、锋面、地形的作用下随热空气上升,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随着气压的下降体积膨胀,进而气温下降,当气温降到露点以下,水汽达到饱和、过饱和状态,于是水汽开始凝结成小水滴,水滴不断长大就变成了雨滴。古人认为“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

霜和露本质相同,是水的两种不同状态。露是液态的,霜是固态的。白天,地球表面吸热;夜晚,地球表面散热。晚上,热的地气往上散的时候,由于地表温度逐渐降低,水蒸气遇冷变成露水。气温进一步降低,它就结成霜了,特别是到了白露、霜降节气的时候,完全变为白霜。【国学小百科】古人的“雨”境

杜甫认为雨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对于春雨的降临,他感到喜悦。而当同样的春雨飘落在南唐后主李煜的帘外时,他的心中却充满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才写下了传世的名词《浪淘沙》。

身在异乡的李商隐听到窗外的雨声时,他便在回信中对妻子写道:“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把无限的乡愁寄托给飘飘洒洒的细雨,带回远方的家乡。

同样的雨,在失去丈夫,罹着国破家亡之痛的易安居士眼中,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时的雨,绵绵密密,一如那满天的愁云,是积郁在词人心中的无限哀愁。

而同样的夜雨,到了陆放翁的眼中,却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此刻的雨,则一扫易安的惆怅,激荡着金戈铁马的风雷之气。

对听雨的境界最具独到见解的还数南宋词人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似乎古人对雨是特别敏感的,这可能与古人所处的时代有关,那时交通不如今天便利,一匹瘦马,羁旅天涯,前路漫漫,归期未卜。点点滴滴的暮雨,自然会轻轻拂动游子敏感的心弦。【相关链接】大禹治水的故事

上古时代,尧任部落首领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任命鲧去治水,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尧死后,舜接任部落联盟首领。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父亲围堵的做法,而采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了。大禹治水

禹为了治水,到处奔波,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进”的美谈。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为大禹。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译文】金子生于金沙江底,玉石出自昆仑山岗。【注释】①丽水:指金沙江。金沙江位于我国第一大河长江的上游,宋代因为河中出现大量淘金人而称金沙江。②昆冈:指昆仑山。【评解】

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这两句是说中国的物产,黄金和玉石都是非常珍贵、非常稀有的天然物产。

黄金是百金之首,众金之王,现代科技证明它的抗氧化作用很强,可以长久保存不变色、不变质、不生锈,自古以来都以黄金作为流通的货币。

古人认为,黄金可以驱邪避凶,故多用黄金做佩戴的首饰。中国最有名的沙金产地在丽水,就是云南的丽江。当地的土人都在江边筛沙沥金,丽江因为出金沙,所以自古就被称为金沙江。

玉石也是很珍贵的物产,有“观祥云知山有美玉”的说法,因为相传玉是山石千百年来受了日精月华而变化的。好的玉石称暖玉,拿在手里感觉很温暖,不像普通的石头,冰凉邦硬。

古人非常珍视玉,《礼记·玉藻篇》说:“古之君子必佩玉。”据说玉可以代主受过,保身平安,一旦有什么意外事故发生,身上所佩戴的玉先破碎,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昆冈是指西北的昆仑山,在中国的西北边陲,今天的新疆一带,是中国的第一大山。昆仑山分为三面八支,其中的一面在上古时代的中国境内,也是黄河的发源之地。昆仑山盛产美玉,是古代中国采玉的主要矿脉,同时它又是传说中西王母的洞府所在地。【国学小百科】金沙江的由来

古语云:“黄金生于丽水,白银出自朱提”,这里所说的丽水就是金沙江。金沙江位于我国第一大河长江的上游,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禹贡》中将其称为黑水,随后的《山海经》中称之为绳水,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及《汉书·地理志》中将今雅砻(lóng)称为淹水,而以若水(雅砻江)为干流。三国时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泸水即现在的金沙江。

那为什么后来改称金沙江了呢?因为它沿河盛产沙金,沙金是产于河流底层或低洼地带,石沙混杂在一起,经过淘洗出来的黄金。沙金起源于矿山,是由于金矿石露出地面,经过长期风吹雨打,岩石北风化而崩裂,金便脱离矿脉伴随泥沙顺水而下,自然沉淀在石沙中,在河流底层或沙石下面沉积为含金层,从而形成沙金。

这里的沙金颗粒大小不一,大的像蚕豆,小的似细沙,奇形怪状。颜色因成色高低而不同,九成以上为赤黄色,八成为淡黄色,七成为青黄色。人们纷纷慕名前来淘金发财,而宋代淘金人数空前,故改称金沙江。【相关链接】瑶池圣母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瑶池圣母一直是一个褒贬不一的人物。瑶池圣母,又称金母、西王母,相传居住在昆仑山上的瑶池仙境,境内种有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食之长生不老的“仙母蟠桃”。

在神话传说中,瑶池圣母是一个雍容华贵、地位超然的慈祥女神。在《汉武帝内传》中记载,瑶池圣母容貌美丽,倾国倾城,曾经赐蟠桃予汉武帝。《穆天子传》也记载,瑶池圣母言行优雅,温婉大方,曾经在瑶池摆设宴席,邀请周穆王赴宴。

但在《山海经》却记载,瑶池圣母面目丑陋,形状似人样,但是牙齿像虎牙一般锋利,而且长有豹子的尾巴,叫起来震动天地,让人不寒而栗。她受上天的安排,掌管人间的刑罚,专门负责散布瘟疫、病毒、灾难,是一个凶神恶煞的恶魔。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译文】最有名的宝剑叫“巨阙”,最贵重的明珠叫“夜光”。【注释】①号:号称,称作是。②巨阙:剑名。阙,音qùe,据说越王允常令欧冶子铸宝剑五把,其中最好的一把叫巨阙。③夜光:宝珠名。《搜神记》中说,隋侯救好了一条受伤的小蛇,小蛇衔了一颗珍珠报答他的恩情,那珍珠夜间放射出的光辉能照亮整座宫殿,因此人称“夜明珠”。【评解】

这两句介绍了两件无价之宝。第一件就是巨阙宝剑,第二件就是夜光珠。战国时期,越国的铸剑大师欧冶子铸了五把宝剑,其中三把是长剑,两把是短剑。长剑的第一把就是巨阙剑,第二把叫纯钧剑,第三把叫湛卢剑。两把短剑分别是莫邪剑和鱼肠剑。

这五把宝剑都锋利无比,是欧冶子得天上神灵相助,竭其才智制作成功的,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宝剑。对纯钧剑,就有这样一段称赞之语:“观其华,如芙蓉始出;观其抓,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溏;观其断,崖崖如琐石;观其才,焕焕如冰释。”

据说真正的夜光珠能将十步左右的暗室,照得如同白昼一般。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夜明珠是指荧光石、夜光石。它是大地里的一些发光物质经过了千百万年,由最初的岩浆喷发,到后来的地质运动,集聚于矿石中而成,含有这些发光稀有元素的石头,经过加工,就是人们所说的夜明珠。

夜明珠常见的颜色有黄绿、浅蓝、橙红,把荧光石放到白色荧光灯下照一照,它就会发出美丽的荧光,这种发光性明显地表现为昼弱夜强。【国学小百科】三长两短的由来

平日里,人们总是会说: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这可怎么好啊。我们知道,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明代罗贯中所著《三遂平妖传》云:“万一些后再有三长两短,终不能靠着太医活命。”故三长两短也借指人的死亡。那么三长两短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春秋时代吴国铸剑大师欧冶子铸“三长两短”五把利剑:纯钧、莫邪、湛卢、巨阙和鱼肠。其中纯钧、巨阙和湛卢为长剑,莫邪和鱼肠为短剑。在历史上著名的专诸刺王僚的故事中,剑客专诸,受吴公子光收买,要刺杀吴王僚。吴王爱吃烤鱼,专诸就假扮厨师,手托鱼盘,鱼肚子里就暗藏利刃,趁机刺杀了吴王。那把锋利的短剑就被后人称作鱼肠剑,而三长两短则成了意外灾祸的代名词。【相关链接】买椟还珠

春秋时代,楚国的一个珠宝商带着一批珠宝到郑国去卖,为了吸引顾客购买,他选用珍贵的楠木给珠宝做了非常精致的盒子,又用珍贵的桂椒一类的香料把盒子薰得芳香扑鼻,并且,还在盒子上面镶嵌上许多珠玉,用玫瑰色和翠绿色的宝石装饰起来。

这个珠宝商满怀希望地来到最繁华、热闹的街市上展示他的珠宝。果然不出所料,马上有许多人围拢来驻足观看并欣赏。有一个郑国人看见如此精美装饰的盒子,爱不释手,心想,如果能买到这个盒子就太好了。于是,他毫不犹豫买下一个,打开盒子后把里面的珠宝退还给珠宝商,拿着盒子十分高兴地走了。

这个郑国人没有眼光,舍弃价值连城的珠宝而选择不太值钱的盒子,取舍不当,实在是太愚蠢了。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译文】果子中最珍贵的是李子和柰子,蔬菜中最看重的是芥菜和生姜。【注释】①李:李子。②柰:音nài,一种水果,俗称花红。【评解】

这两句介绍了两种营养价值最丰富的水果和两种对人体最好的蔬菜。水果里面的珍品是李子和柰子。李子和柰子属于同科植物,都能够“和脾胃,补中焦”,不过柰子比李子的品种还要好,价钱也要贵。柰子比李子个儿大一点,也是紫颜色,样子有点像桃,俗称“桃李”,但不是桃树和李树嫁接的品种。

蔬菜里面最重要的是芥菜和姜。芥菜和姜都味辛,能开窍、解毒,都能排除人体的邪气。《神农本草经》说:“芥味辛,除肾邪,利九窍,明耳目”;“姜味辛,通神明,去臭气”。二者都是蔬菜中解毒调味的珍品,所以说“菜重芥姜”。【国学小百科】《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相传是遍尝百草的神农氏所著。本草是所有的植物。因为我国古代的药物多取材于植物,所以用本草代指药物,以本草来命名此书。《神农本草经》首次系统总结了我国古代的临床用药经验,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或者位列必读书目。这部书对后世影响巨大,历来被誉为中药学经典之作。书中详细记载了每一味药的来源地、性质、主旨症状和采集手段,说明了各种药物的相互配合使用方法和简单制剂。

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部书还记载了很多治疗常见疾病的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相关链接】王戎与路边苦李《世说新语》曾记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大概的意思就是:

七岁的王戎与几个小孩一道游玩,忽然看见路边有棵李子树,树上结满了李子,树上的李子果实累累压折了枝条,让人垂涎欲滴。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而王戎却站着不动。有一个过路的大人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路边的李树,结满了果实而没有人摘,说明这李子一定是苦的。”跑去摘李子的小孩子,拿到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译文】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鱼儿在水中潜游,鸟儿在天空飞翔。【注释】①鳞:泛指鱼类。②羽:泛指鸟类。【评解】

这两句告诉人们自然界的一些常识:海水是咸的,河水是淡的;长鳞的动物在水里潜行,长羽毛的动物在天上飞翔;也就是告诫人们要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不可逆天而行。“潜”是水下行的意思,“鳞”指长鳞的动物。众所周知,鱼有鳞,但是长鳞且在水中潜行的动物种类繁多,何止鱼一种呢?龙、海龟、玳瑁一类的动物就是长鳞且在水中潜行的。所以,只把“鳞”理解成鱼太狭隘。同样,长羽毛能在天上飞的,也不仅是鸟。野鸭子、天鹅、白鹤都能飞。在生物学上,它们都属于鸟纲。

古语有“羽化登仙”之说,指人修道成仙后能飞升,“羽化”比喻人像鸟一样能飞。“羽化”是修道的最高境界。现代生物学叫“返祖”现象,总之,是返璞归真,回归到生命的起点。【国学小百科】古代文明的起源地——河流

纵观世界历史,不难看出,人类的各大文明几乎都起源于各大河流:古巴比伦起源于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古中国起源于黄河;古印度起源于印度河及恒河;古埃及起源于尼罗河。为什么人类的文明起源于河流呢?

人类最初的文明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可以说,农业革命造就了各大文明古国的繁荣昌盛。农业上的进步,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从而使更多的人填饱了肚子,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存活率。

农业革命的关键就是灌溉技术的改革。由于灌溉技术的提高,导致了粮食的增收。由于古代还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灌溉方法、灌溉手段,当时人们只有依傍在大河流域繁衍生息,从而出现了灿烂的河流文化。【相关链接】精卫填海

人们常常以成语“精卫填海”比喻志士仁人坚持不懈地从事艰巨卓越的事业。相传炎帝有一个女儿,名叫女娃,生得十分乖巧,炎帝视她为掌上明珠。一日,女娃独自一人驾着一只小船在东海玩耍,突然,海上起了狂风巨浪,像山一样高的浪头把女娃的船打翻了,女娃落入水中,最终被大海吞没了。炎帝十分伤心,但是他强大的太阳光却无法使女娃死而复生。

女娃死了,她的灵魂化作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便叫此鸟为“精卫”。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因此,她一刻不停地从她住的发鸠山上衔了一粒小石子,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盘旋、悲鸣,把石子树枝投下去,想把大海填平。她衔呀,扔呀,成年累月,往复飞翔,从不停息。晋代陶渊明有诗云:“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热烈赞扬精卫小鸟敢于向大海抗争的悲壮战斗精神。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译文】伏羲氏以龙命官称为龙师,神农氏以火命官称为火帝,少昊氏以鸟命官为鸟官,接下来是天皇、地皇、人皇。【注释】①龙师:传说伏羲氏以龙为百官命名,人称龙师。②火帝:传说神农氏以火为百官命名,人称火帝。③鸟官:少昊氏以鸟为百官命名,人称鸟官。④人皇:相传上古时代有天皇、地皇、人皇。【评解】

这两句介绍了中华民族的始祖。龙师是伏羲氏,他是中国太古时代的三皇之首,他一出场就代表了三皇: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火帝是发明钻木取火的燧人氏,他是人类文明的奠基人。有了火,人类才告别了黑暗,进入了光明的文明时代,所以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火帝。

鸟官是中国太古五帝的第一位,少昊氏,代表了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人皇是人皇氏,代表了远古史上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国学小百科】钻木取火的由来

原始社会初期,人类以狩猎的方式获取食物,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那时候的人类还不知道利用火。火,在自然界早就出现了。火山爆发,有火;雷电劈击,引起森林火灾。但是,早期的人类以为火是一种恐怖的怪物,对火敬而远之。

后来的一场森林火灾改变了人类的想法。人们发现被大火烧死的野兽的肉非常好吃。于是,人们渐渐地学会了用火烤食物吃,但是火种的保存很困难,遇到刮风下雨,火种很容易熄灭。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燧人氏”发现用两块燧石相互撞击摩擦,会有火花冒出来。于是,他把这种方法告诉了人们,并教人采集“火石”。他还发现,用一根坚硬锐利的木棒在原木上使劲地钻,也能冒出火星来,钻木取火就由此而来。钻木取火【相关链接】伏羲氏推演八卦

远古时代,伏羲氏被众人推选为君主。伏羲氏从此更加勤恳劳作,日理万机。一日,伏羲氏劳动之余休息,望着广袤的天空,突然之间有了灵感,觉得天地万物一定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于是,他就仔细观察天空、大地以及自然界万物的变化,总结日月运行、四季更替,昼夜变化、生老病亡等规律,最终画出了八卦图。

所谓八卦,是指乾卦、坤卦、震卦、巽卦、坎卦、离卦、艮卦、兑卦。据《周易·系辞传》记载:“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从哲学的立场阐述了八卦的产生。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译文】

有了仓颉,开始创造了文字,有了嫘祖,人们才穿起了遮身盖体的衣裳。【评解】

仓颉创造了文字,嫘祖最早制作了衣裳。据记载,仓颉造字、嫘祖制衣都发生在黄帝时代。

黄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从黄帝开始,人类的文明进程才正式开始了。黄帝姓姬,名轩辕,号有熊氏,在位100年。从黄帝开始中国历史开始记年,从甲子年开始记起,至今有5000年,所以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黄帝手下有六个大臣,各有贡献。仓颉造字,伶伦造乐,隶首做算数,大挠造甲子,岐(qí)伯作医学,发明衣裳的是胡曹。

在此之前的原始文明阶段,人只是拿树叶、兽皮往下身一围就算了。嫘祖发明了衣裳,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裙子叫裳,裤子是很晚才出现的。这里用仓颉造字、嫘祖造衣裳代表黄帝时代完成的包括指南车、历法、舟车在内的传统科技成果和发明创造,称颂了中国人对人类物质文明的贡献。【国学小百科】汉字的渊源

传说汉字的历史源于仓颉造字。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从此人们有了记录历史的工具。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而已,没有历史文献可以考证。

现在我们发现的最早的汉字体系是殷商甲骨文。在已发现的4500多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很好地解决了各国文字间出现的大量异体字,“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文字的统一有力地促进了民族之间文化传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国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链接】黄帝战蚩尤

远古时代,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他爱民如子,生性仁厚,受到百姓的爱戴。那时候,长江流域的部落首领是蚩尤。他性格残暴,崇尚武力,百姓不堪其苦。蚩尤还有八十一个兄弟,个个铜头铁臂,力大无穷。蚩尤常常带领他的兄弟们去侵扰其他部落。

黄帝闻听蚩尤的暴行,决定除掉这个部落的祸害,使百姓安居乐业。于是,他联合各个部落首领,在涿鹿的田野上同蚩尤展开了一场决战。

大战之初,蚩尤凭借良弓强弩和勇猛的兄弟,节节胜利。后来,黄帝请来猛龙怪兽助战。蚩尤的军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黄帝率领军队乘胜追击,不料,蚩尤请来了“风神”和“雨神”来助战。忽然之间,天昏地黑,浓雾迷漫,狂风大作,雷电交加,暴雨如注,黄帝的军队无法前进。黄帝只好请来“旱神”来帮忙,驱散了风雨。

蚩尤不甘心失败,又施展妖术制造了一场大雾,黄帝的军队在大雾中迷失了方向。黄帝急中生智,制造了一辆“指南车”,指挥军队冲出了迷雾。经过几番激烈的恶斗,黄帝杀死了蚩尤的八十一个兄弟,并最终活捉了蚩尤。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译文】唐尧、虞舜英明无私,主动把君位禅让给功臣贤人。【注释】①有虞:有虞氏,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名,舜是它的首领。这里指舜,又称虞舜。②陶唐:陶唐氏,传说中的远古部落名,尧是它的首领。这里指尧,又称唐尧。尧当了七十年的君主,他死时把君位传给了舜。舜当了五十年的君主,又把君位传给了禹,史称“禅让”。【评解】

举贤让位的是唐尧和虞舜。推的意思是辞让,推位是把自己的君位委予贤人。让的意思是禅让,禅让是把统治权让予能者。“推位让国”是君位、权力一齐交出来,统统交出,毫无保留。“有虞”、“陶唐”说的是五帝里面的最后两位,尧是帝喾(kù)之子,黄帝的玄孙,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和睦相处,生活简朴,得到人民的拥戴。尧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地把君位禅让给了舜,死时118岁。

舜是颛顼一脉的子孙,他宽厚待人,孝顺父母,慈爱兄弟,为政仁和。舜帝年迈时把君位禅让给禹,自己死于巡视的路上。

尧帝和舜帝,他们都能使九族和睦,民风质朴。【国学小百科】世袭制与禅让制“世袭制”与“禅让制”是我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影响广泛的两种政治制度。“世袭制”是皇帝退位后,自己的儿子继承皇帝的九五之尊。按照世袭制,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延续血统关系世代传承,这种传承主要分为“家长”的传承和诸侯国的传承。执政的君主之间有君位的承接,上一任君主与下一任君主不一定是直系的血缘关系,有的是兄传弟,也有的是叔传侄。还有的是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而是受命于王,有甚者是谋权篡位,所以这些不在世袭之列。

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氏族首领的制度是“禅让制”,“禅让制”是皇帝下台后,由其他非常有能力的人来继承帝位。一般是由部落联盟会议通过民主选举推选下一任首领,但实际上选举的范围仅限于部落联盟的显贵家族圈。所以这正是原始社会全面崩溃的信号。通过这种方式当上首领的人物,有舜、禹。这种制度主要在黄河流域及中原地区推行。【相关链接】湘妃竹的传说

相传尧舜时代,湖南九嶷山的九座岩洞住着九条恶龙,经常到湘江来戏水玩乐,以致洪水暴涨,百姓遭殃。舜帝关心百姓的疾苦,他得知恶龙祸害百姓的消息后,决心为民除害,惩治恶龙。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是尧帝的两个女儿。她们虽然出身皇家,但是同样也关心百姓的疾苦,她们依依不舍地送舜帝上路。

舜帝走了,娥皇和女英在家等待着他征服恶龙、凯旋的喜讯,日夜为他祈祷,早日胜利归来。可是,年复一年,舜帝依然杳无音信。娥皇和女英担心舜帝,决定到南方湘江寻找丈夫。

她们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了九嶷山,可是见到的却是舜帝的坟墓。当地的百姓告诉她们,舜帝为斩除恶龙,呕心沥血,病死在这里了。

娥皇和女英听罢,悲痛万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最后,哭出血泪来,也死在了舜帝的旁边。娥皇和女英的眼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译文】安抚百姓,讨伐暴君,有周武王姬发和商君成汤。【注释】①吊:慰问。②伐:讨伐。③周发:周武王姓姬名发,灭商纣王而建周朝。④殷汤:商汤,灭夏桀王而建商朝。【评解】

安抚苦难的百姓讨伐罪人商纣和夏桀的,是周朝的周武王姬发和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吊民”就是安抚、慰问无辜的苦难百姓。吊的本义是悼念死者,引申义是安抚活着的人。这个字的甲骨文形义是弓箭。因为远古人死而不葬,只是放在野地里用柴薪一盖,因怕禽兽来吃,所以送丧的亲友就要带弓箭,也是对死者家属的安慰。伐是讨伐,是上对下、有道对无道的一种暴力行为。讨伐罪恶的统治者,就是“伐罪”。

周武王姓姬,名字叫发,所以称周发。他讨伐暴君商纣,建立了周朝,是周朝的第一位君主。他的父亲姬昌是商朝的西伯侯,曾被商纣囚禁七年,并没有对商朝采取军事报复行动。姬昌著《易经》,揽人才,使他的属地周,国富兵强,为武王伐纣积累了本钱。周朝建立以后才被尊封为周文王。

殷汤说的是成汤,成汤姓子,名履,他讨伐夏朝暴君桀,建立了商朝。因为他是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年号成汤,故此又被称作商汤。商汤建都亳(今河南商丘),在位13年。十代以后的商王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因此商朝的后期也称为殷商。这里不称商汤而称殷汤,有指整个商朝600年历史的意思。【国学小百科】《封神演义》《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神魔鬼幻小说。《封神演义》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读者。整本书篇幅巨大,幻想奇特,内容依托于武王伐纣的历史背景,用武王伐纣为时空线索,从女娲降香开书,到姜子牙受封三百六十五位正神结束。其中的哪吒闹海、姜子牙下山、文王访贤、三抢封神榜、众仙斗阵斗法等情节,展现了古人丰富的想像力。

这本书不仅在我国千百年来广受人们的喜爱,而且早在江户时代就传入日本,影响深远。【相关链接】武王伐纣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叫纣,他是中国历史上和夏桀一样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创制“炮烙之刑”,用严刑峻法镇压人民。商朝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这个时候,活动在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周武王继位后,在姜尚、周公旦的辅助下,国家兴盛。武王继承父亲文王的遗志,积极策划灭商。

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为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因此国内军事力量空虚。而此时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呈现白炽化,商纣饰过拒谏,肆意胡为,残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

周武王遂把握这一有利战机,联合各个部落,率领兵车300辆,虎贲(卫军)3000人,士卒4.5万人,进军到距离商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了誓师大会,列数纣王罪状,鼓励军队同纣王决战。经过牧野之战,商军纷纷倒弋,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自焚,商朝灭亡。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译文】贤君身坐朝廷,探讨治国之道,垂衣拱手,和大臣共商国是。【注释】①朝:朝廷。②道:治国之道。③垂拱:垂衣拱手。④平:治理。⑤章:通“彰”,显著。【评解】

这两句描述古代君臣探讨治国之道的情景。“坐朝问道”是秦始皇开始的规矩,君臣都是坐着,共商国是。到了宋太祖赵匡胤时,大臣上朝都改为站着,没座位。《千字文》成书于南北朝时期,君臣上殿临朝之礼还是沿用秦汉之制,所以称为“坐朝问道”。“垂拱平章”语出《书经·武成书》里“纯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一句。垂是垂挂,把上衣挂起来就叫垂衣。拱手是行个拱手礼,表示不做什么事、不用花什么气力就天下太平,无为而治了。平的意思是公平正直,章通“彰”,有彰明、显著、鲜明的意思。平章是平正彰明。“垂拱平章”的意思就是垂衣拱手,天下太平。【国学小百科】儒家经典——《尚书》《尚书》原称《书》,到了汉朝才改称《尚书》,“尚书”二字是上代之书的意思。《尚书》第一次对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做了汇编,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相传,《尚书》是孔子所编撰的,又经后世儒家做了补充。西汉初,《尚书》仅存有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故称《今文尚书》。相传,汉武帝时期,在孔子住宅壁中又发现了《古文尚书》。《尚书》的影响深远,在文学上,它是我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在历史上,它成为研究我国上古历史和商周史实的关键资料。【相关链接】谏臣魏征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魏征与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对罕见的君臣:魏征敢于直谏,丝毫不给唐太宗留情面,而唐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进之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有关魏征进谏还有一则小故事。谏臣魏征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鹞子,这只鹞子雄健俊逸,唐太宗十分喜爱。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宫来了。唐太宗恐魏征对此又要长篇大论一番,可是又回避不及,只好赶紧把鹞子藏到自己宽大的衣袖里了。其实,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在眼里,但是魏征不动声色,只在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唐太宗害怕鹞子在袖子里憋死,可是又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活活憋死了。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译文】他们爱抚、体恤老百姓,四方各族人都归附向往。【注释】①黎首:百姓。黎:黑色。②臣伏:俯首称臣。③戎羌:指少数民族。【评解】

黎首代表黎民百姓。黎是形声字,文义从黍,有众多、数目很多的意思。爱是爱护、珍惜;育是抚育、养育。臣是臣服、接受的意思。伏是低头、顺从。

戎羌代表了四方的少数民族,是“南蛮北狄,西戎东夷”的简称。西戎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生活为主。周朝中叶,西戎入侵中原,当时的西戎被称作犬戎,曾迫使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由此开始了东周的历史。羌族也是西部的少数民族之一,后来与汉族融合,定居务农,属于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国学小百科】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

在古代,随着朝代更迭,少数民族的称呼也几经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靺鞨:源于秦以前的肃慎,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日本海,五代时称女真。10世纪初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下流,东临海,南接高丽。明代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三部,为满族的主要组成部分。

狄:春秋以前分布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及北部地区,泛称北狄。公元前7世纪时,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分。秦汉后,“狄”、“北狄”成为中原人对北方各族的泛称。

匈奴:亦称胡。战国时期游牧于黄河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公元前3世纪曾占领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并统治蒙古的大部。公元48年分裂为南、北两部。

胡:我国古代对北部、西部各族的泛称。战国后期,称匈奴为胡;位于匈奴东部的游牧民族称东胡;位于匈奴西部的西域各族称西胡。

鲜卑:东胡族的一支。最初分布在鲜卑山,西汉初期南迁到今西喇木伦河流域。两晋南北朝时,慕容、宇文、拓跋等部先后在今华北、西北建立政权。【相关链接】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贤明国君。他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赵国地处北边,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接触。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

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可是遭到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赵武灵王抱着以胡制胡,将西北少数民族纳入赵国版图的决心,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

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从而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胡服骑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故步自封,应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译文】远远近近都统一在一起,全都心甘情愿臣服贤君。【注释】①遐迩:指远近。②率:都。③宾:服从。【评解】

普天之下都统一成一个整体,所有百姓都归顺于天子的统治。遐是远,迩是近。天下一统,万民同心就是“遐迩一体”。“率宾”等同于“率滨”,是四海之内的意思。“率宾归王”一句的语义,出自《诗经·小雅·北山》,上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王”指“王道”。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历来就有“王道”与“霸道”之别。王道指的是先王之道,即夏商周三王的统治方法。三王的统治用的是仁义道德,其结果就是无为而治,天下太平,这种政治体制是王道。

历史走到东周时期,就有了著名的“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他们推崇和实行的是霸道,依靠实力形成威慑力量。【国学小百科】孟子的“仁政”思想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的“仁”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是一种含义广泛的道德伦理观念。孟子把“仁”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这来源于孔子的“爱人”思想。孟子的最大创新在于提倡“以民为本”的政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人民是最重要的。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孟子还主张经济上的“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孟子“民本思想”成为后来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论依据,影响深远。【相关链接】苛政猛于虎

一日,孔子赶路,途经泰山脚下,见有一个妇人在坟墓前哭得十分忧伤。孔子从车上起身,下车,询问那个妇人。孔子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虽然有猛虎出没,但是没有苛捐杂税啊!”孔子听完,对天长叹一声,转身对随从的学生们说:“你们要记住啊!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译文】凤凰在竹林中欢鸣,白马在草场上觅食,国泰民安,处处吉祥。【注释】①驹:小马。【评解】

传说,凤凰非竹不食,非梧桐不栖。凤凰中雄性的叫凤,雌性的叫凰,古有三凤求凰的典故。

白驹是小白马,古代用白驹为典的很多,庄子也有白驹过隙的典故。为什么用白驹,用黑驹不行吗?白驹在此代表龙。龙是水陆空三栖动物,空中是飞龙,水中是游龙,在陆地上就不是龙的形象。传说中的龙上岸以后,就地一滚变成白龙马。《三国》里赵子龙骑的是闪电白龙驹,在《西游记》里,唐僧骑的白龙马不也是东海小龙王变的吗?“白驹食场”一句也是引经,《诗经·小雅·白驹》里有“皎皎白驹,食我场苗,执之维之,以永今朝”的诗句。【国学小百科】路不拾遗的由来

我们知道“路不拾遗”指掉在路上的东西没人拣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据晋张昭远、贾纬等编写的《旧唐书》记载,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河北大名、馆陶一带),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服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很着急,有人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

那人听了半信半疑,心里想: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丢失的衣服。后来,这件事越传越广,“路不拾遗”也成为了一个成语。【相关链接】凤凰涅槃

传说在遥远的天方国,住着一对神鸟,雄鸟为凤,雌鸟为凰。凤凰老的时候,如果羽毛掉不干净,就无法自由飞翔,而每次换羽毛,都要将全身羽毛拔光,再等新的羽毛长出来,这段时间是无法飞,也没有吃的,非常痛苦。凤凰涅槃

这两只鸟在满五百岁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浴火重生。它们采集香木自焚,然后从死灰中重生,从此羽毛鲜美异常,声音高亢有力,而且长生不死。

后来,人们就用“凤凰涅槃”比喻美好的未来是要通过自己不断地吃苦,不断地磨炼才会得到。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译文】贤君的教化覆盖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恩泽遍及天下百姓。【注释】①化:仁德教化。②被:通“披”,覆盖,恩泽。③赖:恩典。④万方:天下。【评解】

圣君贤王的仁德使草木都受到恩德,恩泽遍布天下。这里的草木以及上文提到的鸣凤与白驹,代表了那个以道德仁义为教化的太平盛世,它具体表现在,有德君主的教化覆盖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化是教化,被是施加、覆盖的意思。化字在六书中属于会意,甲骨文字形是二个人相靠背之形,本义是变化、改变的意思。

人都有医学常识,吃多吃少并不重要,要紧的吃了能消化、能吸收。否则完谷不化,吸收不良,人就不会健康。同理,人读书学习不在多,而在于化。有文有化才是有文化,有文没化,充其量是个文人,而非文化人。“赖及万方”的赖字,是幸蒙、依赖的意思。万方不仅仅指人,泛指一切众生。【国学小百科】举孝廉

汉武帝即位后,为加强汉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了新的选官制度,其中之一就是察举,也就是由下而上进行考察和推举人才为官,即由公卿、列侯、郡国宰相等经过考察后向朝廷推荐。

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就是孝廉。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以后郡国每年都要向上推举孝廉。东汉顺帝时,对孝廉也进行考试:“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这是科举制度的萌芽。应举者大多授予不同的官职。有的先授郎官,然后再调补他职。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相关链接】网开一面

成语“网开一面”比喻对罪犯从宽处理,给罪犯一条改过自新的出路。关于这个成语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

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夏桀荒淫无道,引起百姓的不满和怨恨。此时,商日益强大起来,首领商汤就想争取民心,推翻夏桀的统治。一日,商汤在野外散步时,看到一个人四面张网捕鸟。商汤对捕鸟人说:“这样太残忍了,鸟儿恐怕要被你捕光了。”说罢,商汤拆掉了三面的网。

诸侯们听说此事,纷纷感叹说:“商汤果然是一位好君王,他对飞禽尚且如此仁慈,更何况对人了!”很快四十个氏族部落先后归顺于他。最终,商汤灭掉了夏朝。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译文】人的身体发肤分属于“四大”,一言一行都要符合“五常”。【注释】①盖: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②四大:指地、水、火、风。③五常:指仁、义、理、智、信。【评解】

古人认为,人的生命体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物质的“四大”,一部分是精神的“五常”。身体发肤是由地、水、火、风四种物质组成的,称为“四大”。行为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称为“五常”。

此处的“身发”指代我们的肉身。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这是印度哲学的概念。古印度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地水火风”四类物质构成的。

五常是人的性德,人性中含有五常之德,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是天德,这是天赋予人的天性。这里的天,指的是宇宙中那股冥冥中无法抗拒的力量,这种支配力量被称为天。常是恒常、永远存在、不能改变的意思。【国学小百科】五常之德

五常之德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品德,是我国古代所推崇的做人的五项最高标准。古语云“地之五行,天之五常”。五常之德的根本是仁德,有仁才有“义礼智信”的四德。仁是五德之首,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这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根本。“义”是孟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孟子一生追求的目标。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礼”是说做人要做君子,彬彬有礼,遵守礼节,不卑不亢。“智”是说做人要有智慧,这里的智慧并不是现在所说的头脑聪明的意思,而是说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有操守,不苟且偷生。古人说“君子竹,大夫松”,是说做人应该有所守而不变,这就是信德。做人要有操守,有气节,保持自己的尊严。【相关链接】商鞅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战祸频繁,人心向背,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贴出告示说:把此木搬到北门者赏金十两。围观的人议论纷纷,但是不相信有如此轻而易举就能得到十两黄金赏赐的事,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人群中终于有人站了出来,轻松地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两黄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百姓对朝廷颁布的法令有了信心,商鞅趁热打铁实施变法,很快就在全国推广开来。

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译文】恭蒙父母亲生养爱护,不可有一丝一毫地毁坏损伤。【注释】①恭:恭敬、谦逊。②惟:顺服的意思。③鞠、养:都是抚育、长养的意思。【评解】

这句话出自孔子讲的《孝经》。孔子在《孝经》中开篇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我们这个身体是受父母遗传而来的,等于是上天和父母借给我们用的,使用完毕以后还要归还的。所以我们对自己这个身体,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如果能够所有,谁还愿意生老病死呢向别人借来用的东西,一定要妥善保管,弄坏了就没有办法还了,所以这里才说“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国学小百科】古代的孝道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孝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孝的基本含义是善待父母。《尔雅·释训》有:“善父母为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孝,善待父母也,从老省,从子,子承父也。”从这两句来看,孝是一种源于血缘关系的子辈对父辈的敬爱侍奉。子女要做到“故亲生膝下,养父母曰严”,就是说在父母生病时要尽心侍奉;在父母年老时要尽力赡养;在父母去世后要妥善安葬。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也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作为一种家庭的伦理道德,与古代家族体系的宗法制社会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孝道。

从西周开始,孝就成为了一种政治化的伦理,成为一种社会规范。古代就有“举孝廉”,就是根据孝道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可见,古人十分推崇孝道。【相关链接】孝子黄香

东汉人黄香,少年时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美言。黄香九岁的时候,母亲染病身亡。黄香日夜思念母亲,形容日见憔悴。

非但如此,黄香还恭敬地侍奉体弱的父亲,极尽孝道,天天给父亲做饭、洗衣,千方百计让父亲吃好穿暖。酷暑天气格外炎热,为了能让父亲睡个安稳觉,每次父亲睡觉前,小黄香都用扇子为父亲将枕席扇凉;寒冷的冬天,他总是先钻进被窝,用自己的身体给父亲暖热被褥,然后才让父亲上床歇息。太守刘护得知他的孝行,非常惊讶,对他进行了表彰。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译文】女子要思慕那些为人称道的贞妇洁女,男子要效法有德有才的贤人。【注释】①慕:仰慕。②效:仿效。【评解】

女子要仰慕贞节,保持纯洁,男子要仿效那些有才能有道德的贤人。“贞”字的本义是正,甲骨文形从卜从贝,是最古老的占卜用语。上古卜卦,问事之正不正,就曰问贞。后世假借为端方、正直的意思,形容一个人的意志操守坚定不移。《易经》中称“元亨利贞”,为乾之四德。“洁”是干净、没有污染的意思。“女慕贞洁”是说女子应该追求的是保持自己内心方正的品性和外在洁净的品行。“才”指人有能力、有才智,有才的人是才子。“良”是指一个人有德,有良心、有德行才叫良。男子应效法德才兼备的贤人。【国学小百科】古代的贞操观

总体来说,宋朝是我国古代对待妇女贞操观念的一个分水岭。宋代之前,一些统治者也倡导妇女守节的观念。秦始皇就曾在泰山、会稽等地刻石提倡贞节,并且为褒奖守节的寡妇,修筑怀清台,以劝导贞节。西汉宣帝也效法秦始皇,曾下诏赏赐贞妇帛锦。东汉安帝也曾下诏赐予贞妇十斛谷,还立匾表彰。

在宋代之前,对妇女的贞节观念还是较为宽泛的,寡妇再嫁决不会被视为不符合礼教的规范而严加指责或禁止。《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之妻刘兰芝被婆家休回后,太守之子登门求亲。三国才女蔡文姬曾先后嫁过三次,也并没有被人轻视。

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兴起,人们关于妇女贞洁的观念愈演愈烈。妇女成了丈夫的附庸品,丈夫有休妻的自由,妇女的一切言行举止、服饰装扮都要以男子好恶为准,以博得丈夫的欢心。妇女被休是一种奇耻大辱,当然,更不可能有再嫁之说。夫死守节也成为妇女应尽的义务。【相关链接】孟姜女哭长城

秦始皇统治时期,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劳役沉重,百姓苦不堪言。万杞梁、孟姜女新婚才三天,新郎万杞梁就被征派去修筑长城。新娘孟姜女苦苦等待了三年,也没有丈夫的一点消息。

孟姜女就决定去寻找丈夫。她历尽艰辛,万里迢迢来到长城边,却被告知万杞梁已经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

秦始皇听说孟姜女哭倒了长城,大怒,决定治孟姜女死罪。但是看到孟姜女后,秦始皇顿时被她的美貌所打动,想纳她为妃子。孟姜女假意答应了,但要求秦始皇请和尚给万杞梁念四十九天经,然后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还要亲自率文武大臣哭祭万杞梁。埋葬万杞梁后,孟姜女要求去游湖。在船上,孟姜女把秦始皇痛骂了一顿,然后纵身跳进了湖中。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译文】知道自己有过错,一定要改正,适合自己干的事,不要放弃。【注释】①得能:学到了某种知识技能。【评解】“知过必改”语出《论语》。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动荡的时候,有四件事是最让人担忧的。第一是人不讲品德的修养,也就是不积德;第二是人人浮躁,不肯老老实实地做学问;第三是明明知道应该做的事却不肯去做;第四就是自己的毛病、缺点总也改正不了,这是孔子每天都在担忧的。“得”与“德”二字通假,“得能莫忘”有两重含义,一是从他人之处有所得、有所能,也就是别人教会我们的东西,使得我们有所得、有所能,我们不能忘,这也是知恩必报的意思。二是我们自己于修心、修身上有所得、有所能,莫忘。【国学小百科】古人看待错误的积极态度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可见,古人对待错误的态度十分积极,并不忌讳犯错,知错能改就好。懂得“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道理,能够认识到过去虽有错误,只要能坚定不移地改正过来,使自己的言行均符合法制与社会文明之要求,就会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相关链接】周处除害

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刁蛮任性,在义兴一带是有名的祸害。义兴的百姓把他和河中的蛟龙、山上的白额虎并称“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是希望三败俱伤。周处立马跑去杀死了老虎,又下河同蛟龙搏斗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敲锣打鼓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做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他把全部情况告诉了吴郡名人陆云,并表示了自己的悔意,担心为时太晚。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译文】不要去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长处就不思进取。【注释】①罔:无,不,没有。②靡:无,不,没有。③恃:依靠。【评解】

不要妄谈别人的短处,不要矜夸自己的长处。“罔”和“靡”的词性相近,都是表示禁止、劝阻的否定性动词,相当于别、不要的意思。“靡”字的本义是无、没有。

这两句话里强调了两个不要:第一不要谈论别人的缺点和短处;第二不要依仗自己的长处而骄傲自大。

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喜欢称赞自己长处的人功名很难有所成就,因为“满招损”是天理。喜欢谈论别人缺点的人,一生中的障碍很多,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很容易受伤害,因为自己削了自己的福报。【国学小百科】古代科举制度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历经唐、宋、明、清,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科举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重要途径。

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会试后取得贡生资格的人参加殿试,会试后同年四月二十一日,在京城保和殿参加考试,由皇帝主持考试(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明清时将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称传驴;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统称进士。进士及第后可授翰林院修撰、编修及主事、中书、知县等职。【相关链接】杨修之死

杨修是三国时期曹操的门臣,他才思敏捷,聪颖过人,得到曹操的赏识器重,官任主簿。曹操命人修建花园。

建好之后,曹操亲自去观赏,什么也没说,只在花园的门上写下一个“活”字,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杨修说:“‘门’中添一‘活’,是‘阔’字。这是丞相嫌门太宽了。”于是命人改造。曹操听说了这件事,心中不免对杨修产生了猜忌。杨修之死

有人送了曹操一盒酥,曹操十分喜爱,随手在盒子上写下“一盒酥”三个字。杨修看到后,就与众人分着吃掉了这盒酥。曹操知道后,对杨修更加不满。杨修向曹操状告曹丕密请吴质入内府商议,图谋不轨,结果反被吴质用计陷害,曹操认为杨修是在陷害曹丕,对他的不满更深了。最终,曹操以“鸡肋事件”为借口,斩杀了杨修。

信使可复,器欲难量

【译文】诚实的话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气度要大,让人难以估量。【注释】①信:说话诚实守信用。②复:验证。③器欲:气度、气量。【评解】

说过的话要兑现,要能经得住反复考验。“信使可覆”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覆也。”孔子的学生有子说,信与义是一样的,都是说一个人立定的志向、发过的誓愿要经得住检验,要能够兑现。人的毛病之一,就是“常立志”与“常后悔”交替进行。说过的话、答应别人的事忘了,不兑现。信是五德之一,称为信德。

一个人做人处事,心胸器量要大,大到让人难以估量才好。心小量窄的结果,必然是嫉贤妒能,这样的人不但薄福,而且下场很不好。一个人能否担当重任、成其大事,首先要看心量。心大意大,天地给你的舞台就大,你就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国学小百科】认识《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集,成书于战国时期。《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五四运动以后,《论语》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被列为批判否定的对象,之后虽有新儒学的研究与萌生,但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下,儒家文化在中国并未形成新的气候。

一个摆在人们面前的严峻事实是:一个步入正常发展轨道的新型社会,不能不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是任何一个社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相关链接】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他为人耿直,讲信用,人们都很尊敬他。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出处。

后来,季布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小便宜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丢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译文】墨子为白丝染色不褪而悲泣,《诗经》中因此有“羔羊”篇传扬。【注释】①墨:墨子。②诗:指《诗经》。【评解】《墨子》一书中记载了“墨悲丝染”的故事。有一次,墨子路过染坊,看到雪白的生丝在各色染缸里被染了各种颜色。无论怎样漂洗,也无法再将染丝恢复生丝的本色了。墨子悲泣地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不可不慎也。”

这个故事暗喻了人的本性像生丝一样洁白,一旦受到污染被染了色,再想恢复本性的质朴纯洁,已经不可能了。《诗经·风·召南》里面有“羔羊”一篇,赞美了小羊羔毛皮的洁白。意思与墨子说的差不多,也是感叹人的本性像羔羊的皮毛一样洁白柔软,人应该永远保持这种纯善的、没有污染的本性才好。【国学小百科】花中四君子

在我国,人们历来崇尚自然和人的和谐之美,从古至今把自然之美和人的道德情操联系在一起,更是把梅兰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

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在众花木中脱颖而出,有“君子”之称。

梅花耐寒,花开得特别早,在冬季、早春即可怒放,它历来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兰花生在空谷,不求闻达,有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与文人的精神不谋而合,因而很受热爱。竹挺拔俊俏,傲视群资,积极向上。菊花孤芳自傲,不畏风霜,富丽堂皇。

梅兰竹菊,不但本身富有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联想起优良的品格,既便于文人们充分发挥笔墨情趣,又便于文人们借物寓意,抒发情感。【相关链接】郑板桥画竹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曾是康熙时期的秀才、雍正时代举人和乾隆时的进士。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人称“三绝”。郑板桥一生,以写画竹最为著名。郑板桥曾担任过县令,而他描写竹子的名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劫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生动写照了自己“清为官,勤为民”的高亮志向。

郑板桥画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有自然界的真实感,又有画家的思想内涵,有真有意,心中有竹,才能把竹给画活了。他画的竹清秀、自然,如风中竹,雨中竹,极富有变化,他抓住了自然界的规律,通过去粗取精,简练概括,创造出竹的动感和生命力。郑板桥画竹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译文】高尚的德行只能在贤人那里看到;要克制私欲,努力仿效圣人。【注释】①景:仰慕。②行:行为。③维:通“惟”,只。④克:克制。⑤念:私欲。【评解】“景行”是指崇高光明的德行,景字的本义是日照高山,有高大、光明的意思。德行正大光明才能成为贤人,贤人是人群的榜样,做人的标准。战胜自己为贤,再能成就他人方为圣。《诗经·小雅·车辖》一篇中有诗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说的是贤德之人,德如高山人人敬仰,行如大道人人向往。《尚书》里面有“惟狂克念作圣,惟圣妄念成狂”一句话。庄子用“野马”来形容人狂奔不已的念头和思想,这里的“狂”字就代表了我们凡夫俗子。人如果能够克制住自己狂乱的思想和私心杂念,凡夫就能变成圣人。同理,放纵自己的心念,圣人也会退化为凡夫。【国学小百科】圣贤颜回

颜回,字子渊,世人也称其颜渊、颜子,春秋末鲁国人。鲁哀公十四年,颜回不幸早逝。由于家境困难,经他的父亲颜路四处筹措,并在其弟子及同门好友的帮助下,才勉强完成了葬礼。两小儿辩日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毕生致力于学习和弘扬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殚精竭思,倾注全部心血。《论语·雍也》记载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尊师重道,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孔子非常喜欢他,称赞说:“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圣贤颜回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在山东曲阜还建有纪念他的“复圣庙”。【相关链接】两小儿辩日

孔子周游各地,一天在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好奇,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反驳道:“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正是远的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天气清凉,等到正午时天气就变得炎热难耐,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敢说你知道的就比我们多呢?”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译文】养成了好的道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就像形体端庄,仪表也随之肃穆一样。【注释】①表正:外表端正。【评解】

德行建立了名声自然就树立起来了,气质端正了外表自然就会端正。“德”是因,“名”是果,德建才能名立,因好果必好,这是自然的道理。有了德才能童叟无欺,有了信才能货真价实,这样做贸易不想发财都不可能。这就是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的:“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形”指的是人的整体形态,身心两部分都包括在内。心正才能身正,身正了仪表容貌自然端正。人的形体健美、容貌姣好的根本在于心地,整容化妆是没有用的,起码不能长久。所以善良之心能将人变丑为美,歹毒之心会使人面目狰狞。【国学小百科】古人的忠孝观念

忠孝是夹在中华民族史册上的一枚书签,从魏晋南北朝的“以孝治国”,到岳武穆的“精忠报国”,忠和孝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两大支柱,中华文明的光辉之所在。

古人崇尚忠孝,讴歌礼赞,他们眼里,只有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才是无愧于心的人,才是顶天立地的人。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炎黄子孙应当恪守的道德规范。忠,中下从心,“内尽其心而不欺也”,集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忠厚处世、忠诚待人于一体。孝,老从子、子承老,取奉老、养老、善事父母之意。

古人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在古代,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市井平民,都会将“忠孝”二字铭记心头,所以才会流传下来许多如苏武牧羊、岳母刺字、卧冰淘鱼等可歌可泣的故事。【相关链接】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曾子的举动——“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译文】空旷的山谷中呼喊声传得很远,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注释】①虚堂:空荡的厅堂。②习听:习,重复,回声引起重听。【评解】

空旷的山谷里声音会持续不断,空荡的堂屋中一处发声各处都会响应。“虚堂”是空屋子,“习”是接二连三的重复。我们都有“虚堂习听”的经验,一间空屋子里面的回声很大,在一个角落讲话另外的几个角落里都能听到。“空谷传声”传出的是谁的声音?“虚堂习听”听到的又是谁的声音?都是发声者自己发出的声音。如果不出声,哪里会有“传声”和“习听”呢?

人的祸福都是自己招感来的,就像自己在山谷中呼喊,听到的是自己的回音一样。一切因果都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国学小百科】回音壁

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是天坛中存放皇帝祭祀神牌的皇穹宇外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回音壁有回传声音的效果,如果两个人分别贴墙站在东西两端。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无论说话声音多小,另一个人都可以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十分有趣。

那么回音壁为什么能回音呢?原因是回音壁围墙的建造遵循声学的传音原理。围墙由磨砖对缝砌成,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有利于声波的规则折射。加之围墙上端覆盖着琉璃瓦,使声波不至于消散,更造成了回音效果。回音壁的回音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令人叹为观止。【相关链接】孟母三迁“亚圣”孟子是战国时期鲁国人。尚在襁褓中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孟母为了让他受到好的教育,颇费心血。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于是,孟母又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寓意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译文】祸害是因为多次作恶积累而成,幸福是由于常年行善得到的奖赏。【注释】①缘:由于。②庆:回报,奖赏。【评解】

这两句话出自《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庆”是吉祥、喜庆。“有余庆”是福泽绵长,这是积善的回报;“有余秧”是灾祸不断,这是积恶的果报。这两句话重点讨论了善与恶、福与祸的因果关系。

善恶是因,福祸是果,因果次序一定要分别清楚,千万不能倒置。祸与福是一体两面,相对共存的关系。不想要祸就别让福发展到极点,老子不是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话吗?

人为什么会有祸?因为恶积,是小恶的不断积累。为什么会有福?因为积善。所以“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国学小百科】《易经》《易经》是我国最古老的典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易经》是阐述变化的经书,“易”是变化的意思。

历代正统派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大致说来,推崇它为“群经之首”,给予无上的敬意;相反的,也有人认为它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筮词,微不足道。实际上,《易经》是一部严谨的哲学著作,并能在科学的范围内用作术数占卜,只是非常深奥难懂,才会有众多牵强附会之说。

宇宙万象,变化莫测。人生际遇,动止纷纭。从“理、象、数”的精华来看易学,由乾、坤两卦开始,错综重叠,旁通漫衍,初从八卦而演变为六十四卦。循此再加演绎,层层推广,便多至无数,大至无穷,尽“精微”之至。【相关链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古时候,靠近边塞的地方,住着一个老翁。有一天,老翁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挣脱缰绳,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邻居都来安慰他,他说:“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

几个月后,那匹丢失的马突然又跑回家来了,还领着一匹胡人的骏马一起回来。邻居们得知,都前来向他家表示祝贺。老翁却无动于衷,坦然道:“这样的事,难道不是祸吗?”

果不其然,一天,他儿子骑着烈马到野外练习骑射,烈马脱缰,把他儿子重重地甩了个仰面朝天,摔断了大腿,成了终身残疾。

邻居们听说后,纷纷前来慰问。老翁不动声色,淡然道:“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又过了一年,胡人侵犯边境,大举入塞。四乡八邻的精壮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参战,死伤不可胜计。靠近边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大部分在战争中丧生。惟独老翁的儿子因跛脚残疾,没有去打仗。因而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得以安度残年余生。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译文】一尺长的璧玉算不上宝贵,一寸短的光阴却值得去争取。【注释】①璧:圆形的玉。②竞:争。【评解】

这两句话告诫人们要珍惜光阴,光阴是千金也难买到的。

璧的本义是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环,后世将上等的美玉称为璧。直径一尺长的璧是非常宝贵的,古有“和氏之璧,价值连城”的故事。但是这里却说“尺璧非宝”,这是与光阴比较而言的。

与光阴(时间)相比,一尺长的美玉也不是宝贝,但是片刻时光却值得珍惜。古人称时间为“光阴”,而且还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成语。【国学小百科】“寸阴”的由来

在钟表出现之前,古人是如何记录时间的呢?

日晷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是石头制作的带有刻度的盘子,盘面上有一根垂直的铁针。日晷盘面上的刻度非常复杂,分为好几层。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地球自转的地轴又是歪的,所以四季的日照高度不同,落在日晷上的阴影也长短不一。

当夕阳落山的时候,阳光在日晷上的阴影只有一寸长。夕阳落山是瞬间的,一下就落了,如不抓紧时间寸阴就没有了。【相关链接】囊萤聚光

晋人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的空闲时间背诵诗文。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正在院子里刻苦读书,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发出耀眼的光芒。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做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译文】供养父亲,侍奉国君,要做到认真、谨慎、恭敬。【注释】①资:奉养。②事:侍奉。③严:畏惮,惧怕。【评解】

资养父母、侍奉君王,原则要求是两个字“严”与“敬”。严是一丝不苟,敬是诚谨恭敬,恭在外表,敬在内心。

父道叫慈道,严就是慈,爱即是害。传统家教中父母教子严格得很,父亲偏重于一个严字,母亲偏重于一个慈字,所以古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慈”。

孔子在《孝经》里面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强调了奉养父母、侍奉君王是一样的,都要一丝不苟,虔诚恭敬。【国学小百科】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提出的理论。“三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五常”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三纲五常”体现了整个封建统治的各种关系,成为封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但同时它也禁锢了人们思想、行为。【相关链接】精忠报国

精忠报国是关于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故事。相传岳飞出生时,有一只大鹏从岳家房顶展翅飞过。于是,岳飞的父亲就给他取名“飞”,字鹏举,希望他长大后能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岳飞少年时十分勤奋好学,并且练就了一身的好武功,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临走时,岳飞的母亲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希望他能保卫南宋的大好河山,保护南宋百姓免受金军的欺凌。

岳飞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而母亲刻下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成了岳飞一生忠诚恪守的人生信条。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译文】对父母孝,要尽心竭力;对国君忠,要不惜献出生命。【注释】①竭:竭尽。【评解】

这两句话强调孝敬父母应当竭尽全力,尽你所能去做,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忠于君主要能不超越本位,一心一意,恪尽职守。

君不是仅仅指帝王,你的领导、你的主管就是你的君。忠的意思是全心全意、恪尽职守。忠字的象形就是方正不偏的一心,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地把本分内的事情做好就叫尽忠。

做人首先要明理,要有智慧,没有理性的愚忠、愚孝是不可取的。孝子出来做事一定是忠臣,不孝父母的人会懂得爱国家、爱君主、爱百姓,那是不可能的。

中国在隋朝以前没有科举制度,国家挑选人才首先要从各地举荐的孝子中选拔,叫做“举孝廉”。【国学小百科】李密与《陈情表》

西晋时,晋武帝司马炎下了道诏书,要李密赴京侍奉太子,任“洗马”一职。李密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子。二十年来,他喂饭喂药,日夜守候在祖母的病榻旁,连晚上睡觉都不脱衣。每次祖母吃药,李密都要亲自尝。

早在蜀后主刘阿斗在世时,李密就先后两次委婉地拒绝当官任职,都是因为要孝敬祖母。但这回是皇上的圣旨,他心里非常不安。可是李密又放心不下年迈多病的祖母。于是,李密服侍祖母吃过药后,便研墨铺纸,上书晋武帝。这就是千古流传的《陈情表》。

李密的这篇《陈情表》,情真意切,诚挚感人,详尽地叙述了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和自己对祖母的孝顺之情。晋武帝司马炎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欣然同意了他的请求。【相关链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自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一心一意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于是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刘备死后,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

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建安十二年(234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译文】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小心谨慎;要早起晚睡,让父母冬暖夏凉。【注释】①夙:早晨。②兴:起来。③凊:音qìng,凉。【评解】

这两句承接前两句讲述了具体的做事原则和方法。“临深履薄”是事君之道,“夙兴温凊”是资父之道,二者都是严与敬的具体体现。“临深履薄”四个字,出自《诗经·小雅·小旻》一篇。其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面对着悬崖深渊,腿肚子转筋;走在薄薄的冰面上,咔咔声不断,心惊肉跳。“夙兴”是早早起床,“夜寐”是晚点儿就寝,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抑》,诗曰:“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古代夙兴夜寐的标准是,做儿女的要先于父母而起,迟于父母而睡。早晨父母还没有起床,做儿女的就要先起来;晚上父母睡下了,做儿女的才能睡。【国学小百科】子路借米

子路姓仲名由,是孔子的学生,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他性格以粗豪勇敢著称。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米缸早已空缺数日,并且没有钱买米。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给父母做了香喷喷的米饭。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儿子。【相关链接】伴君如伴虎

古语云:“伴君如伴虎”,意思是说,陪伴在君主身边就像陪伴在老虎身边一样危险,时时刻刻会招来杀身之祸。因此,古人为官之道讲究的是谨小慎微,说话做事要三思而行。

春秋时,郑武公想讨伐胡人,故意先把女儿嫁给胡人的国君,先让他高兴起来。然后问手下的谋臣:“我想出兵征讨,不知道该讨伐谁?”有个叫关其思的看出了他的意图,说“胡可伐”,以为可以博得郑武公的欢心。

不料,武公大怒,说:“胡,是我的兄弟之国。你说讨伐它,你想离间我们之间的关系吗?”便下令把他斩首。胡国的国王听到此消息,以为郑国是友邦,便对其放松戒备。郑武公趁机袭取了胡人。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译文】养成了好的道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就像形体端庄,仪表也随之肃穆一样。【注释】①馨:香气。【评解】“兰”在这里指的是兰草,不是兰花。兰草的学名叫泽兰,是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可以入药,开紫红色花,其茎、叶、花都有微香,古代用于熏香。“馨”是散布很远的香气,多比喻人的德化远播,声誉流芳百世。一个人的德行可以感染人,像香草那样香气远播;同时真正的德行能够耐霜雪,经得住恶劣环境的考验。【国学小百科】古人的松柏情结

人们常用松柏万古长青来比喻情谊的长久。松柏属不落叶乔木树种,不论在何种土质,都可以活千年以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古人认为松与君子一样,具有常青不老、四时不易其叶的品质。松为人君,传说梦见松树的人将为公,所以公木为松。

柏树则被认为是阴木,可以寄托哀思,西方属金色白,故白木为柏。中国文化中的陵墓旁一定要植柏,墓柏是陵寝的一部分,盗伐墓柏的与挖坟掘墓者同罪。记述汉代风俗的《三辅旧事》中记载:凡有盗伐陵柏者“皆杀之弃市”。【相关链接】屈原失意作《离骚》

屈原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屈原生于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他满怀爱国热情,曾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

屈原二十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楚王很信任他,还让他草拟法令,又让他出使齐国,联齐抗秦。但他的改革精神和措施,却招来了楚国贵族大臣们的反对和嫉妒,他们整日向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昏聩的楚怀王,听信了谗言,渐渐疏远了屈原,后来屈原遭受流放。

政治上失意的屈原把自己的苦闷挥洒在文章里,创作了《离骚》。屈原的文章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像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译文】还能延及子孙,像大河川流不息;影响世人,像碧潭清澄照人。【注释】①渊:静止的水。②澄:清。【评解】“川”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左右是岸中间是流水,川字的本义就是河流。人的德行可以一代传一代,言传身教,以至子孙万代。“渊”是水停之处,深水潭称作渊。潭水澄净,可以像镜子一样照见自己的容貌、仪表。祖先建立的德行像潭水一般洁净无染、清澈照人,后人应该以此为鉴,在此基础上再建立起子孙后代自己的德行,这样一代一代传续下去,才叫做“川流不息”。【国学小百科】古人的家教

孔子言:“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意思是对子女的教育应从小抓起。所以,古人对家庭教育非常重视,有的甚至编撰成书,像著名的《颜氏家训》,就是一部教育子女的典范。

古人常常立有家训,子孙后代,世世遵守。北宋名臣包拯晚年就请石匠将他立下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在犯赃滥者,不得入归本家,亡死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刻在碑上,将碑镶立于堂屋的东壁,令子孙时时观瞻,严格奉行。

清朝画家郑板桥临终时,留给儿子遗训:“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事业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相关链接】孟母断织

孟子小时候虽然聪慧过人,但是十分贪玩,经常逃学,孟母对此深感担忧。有一次,孟子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满身大汗回到家中。此时孟母正在织布,见到孟子问:“你近来学习怎么样了?”

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还不是跟以前一样,不好也不坏。”他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听了这话,孟母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将自己辛辛苦苦日夜不停织出的布“咔哒咔哒”拦腰割成两段,又将梭子重重地摔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织成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连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

孟母语重心长地说:“学习就跟织布一样,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时不用功,不能温故知新,就永远不会学到真学问。”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从此开始勤学苦读,最终成为了一代名儒。

容止若思,言辞安定

【译文】仪态举止要庄重,看上去若有所思;言语措辞要稳重,显得从容沉静。【注释】①容止:行貌举止。②若思:沉静安详。【评解】

这两句教导人们举止言辞要端庄有礼。“容”指人的容貌仪表,“若思”是若有所思,人的仪容举止要安详,要从容不迫,不能毛毛草草。《礼记》上有“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的语句。俨是恭敬、庄重。“言辞安定”是说,言语对答要安定沉稳,要有定力。古人教导我们,君子应该是“修己以敬,安之以人”。内心敬才能重,重了才能定。内有定,外表的仪容举止才有安。【国学小百科】古代的成人仪式——冠礼

冠礼是古代一种极为隆重的成人仪式。古代的男子到一定年龄时就要在头发加冠,以示成年。

冠礼具体可分为三个步骤:卜筮(shì)、挽髻(jì)、加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