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 章太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1-16 00:06:01

点击下载

作者:华强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 章太炎

《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 章太炎试读:

《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章太炎华强 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章太炎/华强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2(《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ISBN 978-7-305-14728-9Ⅰ.①章… Ⅱ.①华… Ⅲ.①章太炎(1869~1936)-评传 Ⅳ.①B259.25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029723号出 版 者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  址 南京市汉口路22号邮  编 210093网  址 http://www.NjupCo.com出 版 人 金鑫荣丛 书 名 《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书  名 章太炎著  者 华 强责任编辑 胡 豪编辑热线 025-83594071照  排 南京紫藤制版印务中心印  刷 盐城市华光印刷厂开  本 787×1092 1/32 印张 6.375 字数 89千版  次 2015年2月第1版 2015年2月第1次印刷ISBN 978-7-305-14728-9网  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njupress销售咨询热线:(025)83594756*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编 委 会

主 任:张异宾

副主任:周 宪

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明生 左 健 吕浩雪

    张异宾 周 宪 周 群

    金鑫荣 胡 豪 夏维中

    徐兴无 蒋广学 程爱民目录

引言

一、天生的叛逆者

二、《苏报》案前后

三、章太炎与孙中山、袁世凯

四、章太炎的政治主张

五、一代国学大师

六、章太炎与他的弟子

七、桑榆晚景

延伸阅读书目总序

古代中国不仅是人类的文明摇篮之一,也是人类的精神摇篮之一。

按照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的观点,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文明出现之后,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世界上又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文明,可以称之为轴心时代(Axial Age)。这些文明中出现了一些大思想家,对人类和世界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提出了思考,提出了解脱或超越的目标与途径。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思想家,印度的《奥义书》和释迦牟尼佛,希腊的诗人荷马、悲剧家修昔底德、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柏拉图、阿基米德,巴勒斯坦的先知等等,几乎是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互不了解的情况下出现。他们创立了人们至今赖以为精神基础的思想范式或世界宗教,他们仍然与我们生活在一起。

如果以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为坐标,再用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来衡量,那么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间的孔子恰恰是中国文明进入轴心时代的代表人物,他处在中间点和转折点上:中国文明出现到孔子,孔子到我们现今的时代,前后各2500年左右。孔子以前,中国有思想但没有思想家;孔子以后,中国古代思想家层出不穷,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而孔子开创的“温故知新”、“信而好古”的思想原则,影响了中国的阐释传统,即尊重古人的思想遗产,不断地理解、发展古人的思想,从中获得思考和应对宇宙、社会、人生问题的资源,这也是我们今天为读者奉献这套《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的缘由。

纵观悠久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思想家们贡献出的成果具有极高的造诣与价值,在世界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很多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而言,可谓历久弥新,极具生命力。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博大宏深的汉唐经学、简易幽远的魏晋玄学、尽心知性的宋明理学是思想学术的奇葩;佛教的色空禅悦、道教的神仙修养是宗教信仰的沃土;其他如经世济民的政治、经济理想,巧夺天工的科技、工艺之道,风雅传神、丹青不老的文学艺术……都蕴蓄着丰富的思想。中国的思想一方面激烈辩论,水火不容,一方面百虑一致,殊途同归;一方面开宗立派,门户林立,一方面互相启发,入室操戈。儒、释、道三教可以论衡而融合,九流十家可以并行而不悖。总之,中国的思想成就丰富多彩,贯穿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刚健中和等精神传统,在继承、阐释中变化演进,一代有一代之胜,表现出综合创新的特色。

不过,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并没有思想家、思想者、哲学家之类的称呼和概念,只有圣人、贤人、哲人、智者、诸子、大师等等。这些词汇恰恰概括出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特征:他们的社会身份往往是教师或学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追求道德与智慧。当然,从更广泛的范围看,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法律、工艺、科技、文学、艺术、宗教等诸多文明领域内皆有贡献巨大、自成一家或集大成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言论、著作或被后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内容。早在孔子之前,中国人就以“三不朽”作为追求超越的途径,即“立功”、“立德”、“立言”,也就是说,为人类社会立下的大功、个人道德修养的成就和思想、智慧、学说等都是不朽的历史遗泽。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思想家的内涵大大地超出了我们现代人习惯认为的职业思想家、哲学家或宗教先知,我们在撰写《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时,也本着这样的标准选择传主。

众所周知,由南京大学已故名誉校长匡亚明教授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是中国20世纪以来最为宏大的中国思想家研究工程。在这套简明读本系列编撰和出版之际,首先要对这200部《评传丛书》工作表达深深的敬意。站在这位巨人的肩上,简明读本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基础,而且一定会呈现出新的风貌。这种新的风貌就是深入浅出和引人入胜:精炼的选择,简明的评述,生动的故事与智慧……在倡导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本读本通过介绍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向每一位愿意了解中国思想的读者提出一个又一个我们和古人共同面临的问题,引导大家与中国古代思想家展开心灵的对话。编委会2008年9月引言

在世界历史上,几乎每一次大海战都会改变两个国家的命运。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以后,清政府国势日衰。《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西方列强举借外债。作为利益交换,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许多仁人志士登上历史舞台,上演了一场有声有色的历史大剧。

在这场历史大剧中,清政府倒台了,中华民国诞生了。在清末民初的历史巨变中,孙中山、黄兴、章太炎被公认为民国的三大领袖,有所谓“辛亥三杰”之说:一杰孙中山,政治领袖;二杰黄兴,军事领袖;三杰章太炎,宣传领袖。孙中山、黄兴、章太炎三大领袖在清末民初叱咤风云,家喻户晓。章太炎自诩其功绩不亚于孙中山,甚至在孙中山之上。然而,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孙中山是海峡两岸中国人共同尊崇的领袖,黄兴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章太炎却淡出了大众的视野,只有在讲授国学的课堂里能够听到章太炎在国学方面的成就。这是为什么呢?

美丽的杭州西子湖畔有一个仓前镇,古老的余杭塘河从镇前静静地流过,河面上穿梭着一艘艘古朴的乌篷船。仓前镇人谨朴知礼,世代过着与世无争的悠闲生活。清同治七年十一月三十日(1869年1月12日),仓前镇一个古老的汉学世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婴,这个人就是章太炎。

章太炎是一个天生的叛逆者。有一天,一个狂放的少年白天点着灯笼走在仓前镇的大街上,引得路人纷纷侧目而视,不知道这个孩子是怎么了?经高人解读,方知这个大胆的孩子是暗喻百姓暗无天日,是在嘲骂朝廷。章太炎在仓前镇从此一举成名。

章太炎在世的时候,世人曾经评判章太炎,称他是一位著名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在许多场合对他人称他为国学大师并不满意,他认为自己的政治成就胜于学术成就,即革命第一,国学第二。章太炎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个政治家,然后才是学问家。那么,章太炎究竟是政治家还是学问家呢?章太炎先生一、天生的叛逆者

章太炎,初名学乘,字枚叔,“枚”与“梅”同音,故也称“梅叔”。章太炎读书识字以后,非常仰慕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顾炎武本名绛,学乘遂自己改名为绛。此后,章太炎自取学名炳麟,取义“炳炳麟麟”,表示向往光明。别号太炎,其“炎”字也取自于顾炎武之名。汉学世家

章家是仓前镇的大户,人丁最旺的时候约有300多口,广有田地和房产,到章太炎的曾祖父章均手上,章家家财过百万,这是章氏一族最盛的时期。

章太炎的曾祖父章均是清代乾隆年间余杭县学的增广生,后授职海盐训导,在海盐教授学生。章太炎的祖父章鉴是清代雍正年间余杭县学的附学生,后选贡为国子监生。章家藏书十分丰富,收有宋、元、明、清刻版书5000余册,可惜这些书后来毁于战火。太平军进攻浙江,章鉴率全家先后逃难至江南和浙西,他的儿子章濬随他而行。章濬逃难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带,两手紧紧抱了一份《章氏家谱》,一时在乡间传为笑谈。这个视《章氏家谱》为生命的人就是章太炎的父亲章濬。

章濬是清代道光年间余杭县学的禀生,他精于诗词,又承继父业,长于医术,为四乡八邻解除了无数病痛,深得乡人崇敬。章濬曾经在杭州西子湖畔的诂经精舍担任监院一职,职掌监察,地位仅次于院长。章濬原配陆氏,育有两子,名章篯和章箴。陆氏去世后,章濬续娶海盐朱有虔的女儿为妻,育一子一女,即章太炎和章炳芹。章太炎的兄长章篯和章箴二人双双中举,成为章太炎的楷模。章太炎幼年的时候,两个兄长都是他的严师。章太炎的汉学启蒙教育就深受长兄章篯的影响。杭州余杭仓前镇章太炎故居

章太炎7岁那年,外祖父朱有虔受女儿女婿之托来到余杭,专门开馆教授章太炎。朱有虔也出生于一个汉学世家,他十分疼爱自己的外孙,每日督促外孙诵读《四书》。像许多小孩子一样,章太炎喜欢大人给他讲故事。每逢课余,章太炎总要缠着外公给他讲故事。

有一天,外公给他讲了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故事。章太炎听了以后,对外公说:“异种乱华,这是天下第一恨事!”

朱有虔回答:“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意。”

章太炎问:“这是谁说的?”

朱有虔说:“这是顾炎武、王夫之说过的话。”

讲到王夫之“攘夷”的故事时,朱有虔热泪盈眶地对章太炎说:“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

章太炎初生牛犊不怕虎,口无遮拦地说:“大明之亡与南宋之亡一样,不是汉人的耻辱吗?”

朱有虔点头说:“国之变革不足患,而胡人入主中夏则可耻。”

章太炎愤愤地说:“明亡于满清,不如亡于李自成,李自成非异族也!”

朱有虔说:“不说此话了。如果李自成得天下,李虽非善类,但他的子孙未必不是善类。今天说此话也无益了。”

朱有虔的一番话在章太炎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民族仇恨的种子。

章太炎13岁那年,外祖父朱有虔离开余杭,父亲章濬和长兄章篯共同督促章太炎继续读史颂经。在父兄的严厉督促下,章太炎涉猎史传、浏览老庄,阅读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昭明文选》、《东华录》、《明季稗史》等书籍。

在博览群书的日子里,章太炎对音韵训诂之学发生了兴趣。许慎的《说文解字》、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顾炎武的《音学五书》、王引之的《经义述闻》、郝懿行的《尔雅义疏》、阮元的《学海堂经解》等书籍成为他每天晨颂夕读的功课。《学海堂经解》是一部大型丛书,汇辑清初至嘉庆年74家治经著作188种1408卷。光这部书,章太炎前后读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此后,他又阅读了《南菁书院经解》,这部书收110家治经著作209种1430卷,是《学海堂经解》的续编。

在章太炎当时阅读的书籍中,《东华录》和《明季稗史》对他的刺激最大。《东华录》凡32卷,戴名世、曾静、吕留良、查嗣庭等人遭遇的“文字狱”让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而扬州十日、嘉定屠城更让他刻骨铭心。章太炎日后回忆他的少年生活时,说:“自十六七岁时读蒋氏《东华录》、《明季稗史》,见夫扬州、嘉定、戴名世、曾静之事,仇满之念固已勃然在胸。”《东华录》、《明季稗史》在章太炎的心里种下了仇满的种子,他立志要为浙江、为中国的父老乡亲雪耻。

章太炎按照父兄的意愿在八股文中徜徉,却十分厌恶八股文。在家训的督促下,16岁的章太炎奉父命第一次报名参加余杭县的童子试。在开考的那一天,章太炎忽然倒地不起,两眼上翻,口吐白沫,神智不清,不过几分钟工夫,章太炎就醒来了,只是全身乏力,无法(1)参加童子试了。章太炎就这样与童子试擦肩而过。章濬见儿子无意于科举,此后不再强迫他参加科举考试。少年章太炎如放归山林的笼中之鸟,一下子获得了解放,从此以后告别了八股文,也告别了科举仕途。

章太炎一心一意专研音韵训诂,为日后成为一代赫赫大师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章太炎日后反思说:“吾生二十三岁而孤,愤疾东胡,绝意考试,故得研精学术,忝为人师。”章氏家训要求子女“精研经训”,章太炎日后成为华夏一代有影响的国学大师,不能不说受益于家训。

章太炎22岁那年,父亲章濬病逝。章太炎安葬父亲后,根据父亲的遗愿,从余杭来到杭州,进入清代浙江最高学府——诂经精舍。这是章太炎学术生涯的起点。

诂经精舍的主持人是经学大师俞樾。俞樾先生

俞樾(1821—1906),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朴学大师。俞樾经学功底十分深厚,罢官后移居苏州,潜心学术。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章太炎在诂经精舍跟从俞樾学习近8年,奠定了他的国学基础。

章太炎在家乡余杭跟随外祖父、父亲和兄长学习经史,博览群书,但是没有受过系统的朴学训练,没有受过名师的指点。章太炎的不足之处在诂经精舍经过俞樾的点拨后,学业大有长进。章太炎深受俞樾校正群经、研读诸子的影响,在这两方面着力最勤,收获也最大。

诂经精舍的教学很有特点,俞樾鼓励学生自学,鼓励学生提问,提倡教学相长。章太炎深厚的国学功底,一经俞樾点拨,很快便掌握了通过训释诸经疑难字句名物,进而阐明经文本义的方法,在同侪诸人中成绩斐然,受到俞樾的器重。章太炎在读书时养成随手记笔记的好习惯,凡心得体会、疑难杂感,一一记录在案。他就周秦以降的经学文字、典章制度、名物考订等撰写了若干札记,其中30多篇收入俞樾主持的《诂经精舍课艺》第7集和第8集,其余汇编为《膏兰室札记》4卷。

在诂经精舍学习期间,章太炎得到当时著名学者高学治、谭献、黄以周、孙诒让等人的指导。这些著名学者与诂经精舍掌门人一样,终其一生最大的快乐和享受,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除了学问还是学问。成名以后的章太炎手不释卷、衣着随意、生活简朴、不苟言笑,这些性格的养成可以说是诂经精舍和一代著名学者熏陶的结果。

章太炎在诂经精舍学习的8年,是古老的中华大地风云跌宕的8年。时代的风雨吹皱了西子湖的一池碧水,也吹动了诂经精舍古朴的窗帘。章太炎在诂经精舍感受到了时代的气息,受到了西学的影响。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陆海军一败再败。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中国海军舰队竟被“蕞尔小国”打败。第二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地赔款。消息传来,原来一直埋头书本的章太炎义愤填膺,恨兵之不强,国之不富。

不久,从北京传来“公车上书”的消息,身在诂经精舍的章太炎拍案叫好,并开始关注康有为。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11月,上海强学会随之成立。章太炎闻讯后立即汇去16元钱,要求入会。章太炎说:“乙未(清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设强学会,余时年二十八岁。先是二十五岁始居杭州,肄业诂经精舍,俞曲园先生为山长,余始专治《左氏传》。至是闻康设会,寄会费银十六元入会。”

章太炎希望能以古今中外的良方妙药改造中国,愈来愈感觉诂经精舍的空气过于沉闷,他希望走出书斋。这时,他开始关注一份刚问世不久的报纸——《时务报》。《时务报》是1896年8月由梁启超等维新派在上海创立的报纸,专门宣传变法维新。12月29日,章太炎提笔给《时务报》经理汪康年写了一封信,对如何办好《时务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封信引起了梁启超和汪康年的注意。1897年初,章太炎接到了《时务报》的正式邀请,决定离开生活了八年的西子湖,离开学习了八年的诂经精舍。

章太炎的决定,遭到了他的老师俞樾的激烈反对。俞樾认为学人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板凳甘坐十年冷,不要追逐政治的时髦。然而,章太炎决心已定,他不顾老师的一再挽留,毅然决然地走进了号称“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投身改良运动

章太炎到上海后,受到梁启超和汪康年的欢迎,被安排在《时务报》任职。《时务报》是维新派的喉舌,每10天出版一期。1897年2月22日出版的《时务报》刊登了章太炎出任撰述后的第一篇时评文章《论亚洲宜为唇齿》。3月3日,章太炎在《时务报》发表《论学会有大益于黄人亟宜保护》一文。章太炎的两篇政论文章洋溢着一股豪情与冲动,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走出书斋的章太炎,以忘我的热情投身于火热的改良主义运动。章太炎与康有为、梁启超虽然成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但在若干重大问题上却常常意见相左,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改良与革命的问题。章太炎认为,康有为将一切希望寄托于光绪皇帝是难有出路的。

1897年,孙中山在伦敦被清使馆幽禁,一时间海内外哗然。章太炎阅报时得悉其事,这是他第一次知道孙逸仙其人。他问梁启超“孙逸仙如何人?”梁云“此人蓄志倾覆满洲政府。”章太炎听了,心甚壮之,暗暗引为同志,说:“窃幸吾道不孤!”他发现康有为、梁启超既反对革命,也反对正在进行排满革命的孙中山,对孙中山多有诋毁,为此愤愤不平。

一天,康门弟子麦梦华在《时务报》里热火朝天地大肆吹捧康有为,章太炎听不下去,就说:“康有为能与孔子比吗?”麦梦华恼羞成怒,抓住章太炎就打。章太炎毫不相让,两个人抱打在一起。混战中,章太炎打了梁启超一个耳光。康门弟子见梁启超被打,对章太炎大打出手,场面非常混乱。从口水仗发展到拳头仗,章太炎只能选择离开。

1897年4月,在《时务报》工作了才几个月的章太炎告别了报社,从上海回到西子湖畔。这一年的下半年,章太炎连续发表10余篇论文,鼓吹变法维新。

1898年2月,章太炎上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李鸿章,以十分谦恭的语言提出“联日抗欧”的外交建议。这是章太炎第一次给朝廷大臣李鸿章上书。章太炎在给李鸿章的信中对日本充满了幻想,对李鸿章充满了歌颂。甲午战争以后,国人对日人侧目而视、恨之入骨,章太炎在信中却主张摈弃一切在中国学堂、开矿、筑路等部门的所有欧洲顾问和技术人员,而一律改聘日本人。为什么呢?章太炎说,因为日本与中国属于“同种之国”。德国占领胶州湾,俄国占领旅顺,夹在胶州湾和旅顺之间的威海卫已成为腐肉朽骨,与其让德国或俄国占领,不如让给日本;与其让日本来夺取威海卫,不如我们主动送给日本。主动送给日本,至少能够得到日本的好感。只要对中国有益,即使向日本乞怜又何妨。

章太炎对日本的想法与当时国人完全不同,实在是令人十分奇怪的。此时的章太炎既没有到过日本,也没有到过俄国,更没有到过欧洲,他对日本、俄国和欧洲只有书本上的些微了解。他对日本的爱及对俄国和欧洲的恨都是莫名其妙的。

1898年的春天,章太炎接到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的邀请。张之洞是封建主义坚定的卫道士,他反对今文经学,对康有为、梁启超的言论嗤之以鼻。他准备筹办一份《正学报》,宣传《劝学篇》的观点,同时打击康有为、梁启超的议论。在物色《正学报》的人选时,张之洞的幕僚推荐了章太炎,称章太炎是年轻有为的古文经学家,又是坚定的维新志士,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章太炎兴冲冲地从上海来到武昌,进入《正学报》。在创刊号上,他发表了《正学报缘起》和《正学报例言》两篇文章,阐述办报宗旨。《正学报》问世后不久,章太炎就发现了《正学报》将他当枪使的真实意图。张之洞及其幕僚们表面上赞同维新,实际上反对社会改革。

在《正学报》期间,章太炎常常与张之洞幕僚梁鼎芬、钱恂、王仁俊等高谈阔论。有一次说到《春秋》,章太炎就题发挥说,《春秋》主张“弑君”,国人如果觉得国君不好,可以把他杀掉,这是替天行道,没有什么不对。梁鼎芬问章太炎,康有为想做皇帝,有没有这件事?章太炎冷笑说,“我只听说他想当教主,没听说他想做皇帝。其实人有帝王思想,也是常事。只是他想做教主,未免想入非非!”章太炎惊世骇俗的一番话把张之洞的幕僚们吓得不轻。梁鼎芬等闻言后即密告张之洞,说章太炎不仅口无遮拦,而且直呼皇帝名字,还说什么“人皆有帝王思想”一类的话,实乃心术不正。张之洞接获密报后,非常恼怒,曾当面指责章太炎大逆不道。章太炎引经据典,认为自己没有说错。张之洞与章太炎的蜜月瞬间就结束了。

章太炎与梁鼎芬等交恶,终于再一次发展到大打出手。一天,章太炎将洋洋六万余言的《排满论》交梁鼎芬审读,梁读罢此文竟怒不可遏,高呼“反叛!反叛!杀头!杀头!”梁鼎芬命人用轿棍将章太炎饱揍一顿并立即轰出报馆。章太炎在《正学报》仅仅一个月时间,尚未食得武昌鱼,便十分郁闷地东下上海了。

章太炎回到上海,一时没有合适的去处,一边读书颂经,一边密切关注着时局。4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章太炎闻之非常兴奋。6月,北京传来了更令人兴奋的消息,光绪皇帝于6月11日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

章太炎高兴了没有几天,9月21日北京传来了政变的消息,慈禧太后扼杀了维新运动。此后从北京传出的消息令章太炎目不暇接:光绪被囚禁于瀛台,谭嗣同等六君子血洒菜市口,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章太炎从震惊到迷茫,继而变为愤慨,他连夜撰写了《祭维新六贤文》,热情讴歌为变法而献身的六君子。

康梁事败,清政府通缉多人,章太炎的名字赫然在目。在好友的帮助下,章太炎避地台湾。章太炎到台湾后,被《台湾日日新报》聘为特约撰述。章太炎放下简单的行李,立即以笔作枪,撰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在《台湾日日新报》发表,矛头直指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以及袁世凯、张之洞之流,同情康梁及戊戌六君子。

康有为、梁启超等逃亡日本期间,创办《清议报》,继续鼓吹变法改良,攻击慈禧,拥戴光绪。有人撰文对此责问,章太炎撰写《答学究》一文,诘问这些非难者,交康、梁发表于《清议报》,对康有为、梁启超表示支持。

康有为看到章太炎的文章后非常感动,致信章太炎,对章太炎在危难中仍然支持变法深表感谢。章太炎接信后,立即复书一封,即《康氏复书》,将康有为来信与《康氏复书》一并刊登于1899年1月13日的《台湾日日新报》上。章太炎在文中表示,他与康有为“论学虽殊,而行谊、政术自合也”。

章太炎在《台湾日日新报》上发表了许多文章,这些文章笔锋犀利,但是晦涩难懂,不仅日本人难懂,连台湾人也说难懂。章太炎在台湾期间,亲眼看到日本官员压制中国百姓,于是撰写文章予以披露,赢得中国百姓的叫好之声,却引起台湾总督的关注。《台湾日日新报》社长守屋善兵卫被台湾总督狠狠地训诫了一番。守屋善兵卫怒气冲冲地来到章太炎寓所,让章太炎立即滚蛋。章太炎一笑置之,自言自语地说:“名为善兵卫,竟是恶兵卫!”

梁启超写信给章太炎,邀请他到日本。接获梁启超的邀请后,章太炎十分高兴。他在台湾无亲无友,无依无靠,因此倍感寂寞。守屋善兵卫发出驱逐令,他并不介意,决定立即东渡日本。

1899年6月10日,章太炎在基隆登上一艘开往日本神户的客轮,开始了他的日本之行。4天以后,章太炎搭乘的海轮靠上日本神户码头,这是章太炎第一次踏上日本国土。在日本,他受到梁启超等人的热情接待。梁启超为《时务报》报馆发生的那一场武力冲突向他表示道歉,章太炎十分感动,与梁启超等尽释前嫌。

1899年6月,章太炎在横滨梁启超家中第一次见到孙中山。他们“相与谈论排满方略,极为相得”。孙中山对章太炎说,排满“即浴血之意”,章太炎闻之极为赞赏,认为“可谓卓识”。因为初次会面,章太炎没有与孙中山深谈,但这次会面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章太炎回忆说:“香山孙文逸仙时在横滨,余于卓如坐中遇之,未相知也。”7月17日,他在给汪康年的信中回忆说:“兴公亦在横滨,自署中山樵,尝一见之。聆其议论,谓不瓜分不足以恢复,斯言即浴血之意,可谓卓识。惜其人闪烁不恒,非有实际,盖不能为张角、王仙芝者也。”

章太炎既钦佩革命党的领袖孙中山,同时又与改良派的首领康有为、梁启超交好,徘徊于革命与改良之间。1899年8月底,章太炎秘密从日本潜回上海,9月再由上海回到浙江老家。断发易服

1899年,荣禄献计,立大阿哥,废光绪帝,为慈禧采纳,是为己亥建储事件,亦称大阿哥事件。建储事件传出后,海内外震惊。外国公使一致反对,拒绝入贺。维新人士和上海绅商在这一事件中反应尤为激烈,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联合申商1231人于1月27日通电反对,章太炎的名字赫列其中。

章太炎曾经给李鸿章上书,献“联日拒俄”外交策,结果是泥牛入海无消息。他天真地认为,李鸿章是汉人,不同于满族。章太炎再次写信给李鸿章,建议李鸿章赦免并起用流亡海外的维新人士,鼓励李鸿章“独立”。章太炎又上书两江总督刘坤一,策动刘坤一踞两江而“独立”。

7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并随即向北京进犯,京畿眼见不保。以天下为己任的一些知识分子如唐才常、严复、容闳等聚集在上海筹划召开“中国议会”,章太炎闻讯后,热情地参与了这一活动。7月26日,唐才常在上海张园发起召开“中国议会”,也称“中国国会”。到会的代表有80多人,章太炎参加了这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与会代表推选容闳为会长、严复为副会长、唐才常为总干事。上海张园旧照

章太炎不赞成中国国会的宣言,撰写了一份《说帖》给与会代表,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在《说帖》中严厉斥责满清的种种罪恶,提出“非我族人,其心必异”,要求“中国国会”拒绝满人和蒙人入会,“若模棱两可”,“则鄙人请先出会”。章太炎希望唐才常和“中国国会”顺应时代潮流,摆脱改良主义的羁绊,树立革命排满大旗。

唐才常和“中国国会”拒绝了章太炎的建议和忠告,继续进行既排满又拥帝的矛盾运动。忍无可忍的章太炎决定实践自己“请先出会”的诺言。8月3日,章太炎毅然决然地剪掉了头上的辫子,“宣言脱社,割辫与绝。”章太炎不仅剪掉辫子,还脱掉了清朝传统的长袍马褂,穿上了一身崭新的西装,大模大样地出入各种场所,公然向大清王朝挑战。有学者对此评价说:“在上海,第一个举起反清革命旗帜的是章太炎,第一个标志性举动是剪辫易服。”

8月8日,他将《解辫发说》连同《请严拒满蒙人入国会状》一并寄往香港《中国旬报》,随文附信一封。章太炎在信中说,八国联军步步进逼,国之将亡,而中国国会仍然“尊奉满洲”,为此“遽断辫发,以明不臣满洲之志”。《中国旬报》主编陈少白一口气读完章太炎的信,连连叫好,决定将章太炎的两篇文章和来信一并发表。章太炎的信取名《来书》,与《解辫发说》、《请严拒满蒙人入国会状》一起发表于《中国旬报》第19期。陈少白在此三文后附“本馆志”,称章太炎的三篇文章“霹雳半天,壮者失色。长枪大戟,一往无前。有清以来,士气之壮,文字之痛,当推此为第一。”

章太炎断发易服的举动,以及在《中国旬报》上发表的三篇文章,表明章太炎已经彻底与改良主义分道扬镳,无论在思想认识上,还是行动举措上,都上了一个新高度。

在上海召开国会后,唐才常宣布“保全中国自立之权,创造新自立国”,随即移师武汉,于汉口英租界李慎德堂设立自立军机关总部,准备举事。当时,各地自立军勤王武装共7个军,约2万人。张之洞对自立军的活动早有了解,于28日清晨以突然袭击的手段逮捕了唐才常、林圭等30多人。张之洞没有审讯,就在次日清晨下令将唐才常、林圭、傅慈祥等20余人在武昌紫阳湖畔杀害了。

章太炎得知唐才常英勇献身的消息后十分悲痛。他虽然不赞成唐才常“勤王”的主张,但对唐才常的献身精神非常敬佩,对他的牺牲表示惋惜。后来,章太炎曾经撰写《唐烈士才常像赞》,对唐才常予以肯定与赞扬。此后在《稽勋意见书》一文中,章太炎表示唐才常“虽托名勤王,而志在革命”,对唐才常作出客观中肯的评价。

唐才常自立军起义失败,清政府开始搜捕自立会、自立军成员以及“中国国会”成员。章太炎虽然与“中国国会”分道扬镳,但清政府通缉的黑名单中赫然有他的名字在册。章太炎不知道这些情况,他自认为与“中国国会”等人“素非同谋”,应当不会殃及自己。他没有逃亡,只是深居简出,埋头书案罢了。

章太炎就这样过了四五个月的安稳日子。转眼就是春节了,他一想,倏忽已经几年没有回家过年了,决定回仓前镇老家与家人共同度岁。不料大年初一早上起来不久,就有朋友来报,说捕快已经动身来缉拿他,让他赶紧躲一躲。章太炎在朋友的指引下,到距家不远的龙泉寺躲避。十多天以后,看看没有什么风声了,章太炎才露面。仓前镇地方小,来一个人,几乎满镇都知道。去哪里好呢?章太炎想了想,决定还是去上海。上海地方大,容易躲藏,找一个人没那么好找。

1901年农历新年正月中旬,章太炎回到了上海。遭受清政府通缉又断发易服的章太炎一时成了“异类”,有人说他“疯癫”,有人说他“叛逆”,有人说他“自取杀身之祸”,一些原来的老朋友甚至不敢收留他过夜,章太炎我行我素,一笑了之。

章太炎撰写了《正仇满论》,在《国民报》第4期发表,一时引起轰动。《正仇满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改良派和保皇派发难的第一篇战斗宣言,是近代中国第一篇批判满清王朝、公开驳斥保皇派言论的文章。章太炎是革命营垒向保皇主义开炮的第一人,他的《正仇满论》揭开了后来革命派与保皇派的一场影响深远的大论战。

章太炎本来就是遭到清政府通缉的人,撰写《正仇满论》后,他的处境更加危险了。号称远东第一都市的上海,竟然没有章太炎安身立命之所。1901年8月,正当章太炎惶惶不安之时,忽闻苏州东吴大学来沪招聘教员。章太炎经吴君遂介绍,决定应聘由美国传教士创办的苏州东吴大学。章太炎从上海启程来到苏州,登上了东吴大学的讲坛。

章太炎到苏州后,听说他的老师俞樾离开了诂经精舍,在苏州曲园寓居,于是登门看望先生。在诂经精舍求学期间,俞樾与章太炎师生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俞樾很看重这个学生的才华,章太炎也非常钦佩先生的学问。当年章太炎决心离开诂经精舍,俞樾曾一再挽留,他内心对先生十分感激。今日要见到恩师,章太炎心里涌起一股热流。然而,章太炎万万没有想到,他与恩师的会见竟会如此尴尬。

俞樾见一脸笑意的章太炎登门,没有半句问候就指着章太炎的鼻子一顿好生训斥。俞樾说:“闻尔游台湾,尔好隐,不事科举。好隐则为梁鸿、韩康可也。今入异域,背父母陵墓,不孝;讼言索虏之祸,毒敷诸夏。与人书,指斥乘舆,不忠。不孝不忠,非人类也。小子鸣(2)鼓而攻之可也。”俞樾指责章太炎厌恶科举,背离父母陵墓远游台湾,竟然还撰写文章责骂皇帝,如此不孝不忠的人简直就不是人,号召大家对章太炎“鸣鼓而攻之”。章太炎听了十分难过,对先生说:“弟子以治经侍先生,今之经学,渊源在顾宁人。顾公为此,正欲使人推寻国性,识汉虏之别耳,岂以刘殷、崔浩期后生也?”俞樾不听,表示“曲园无是弟子”,师生二人不欢而散。

俞樾责骂他不孝不忠,简直不是人,章太炎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他明白,他的老师一定看到了他撰写的《正仇满论》。《正仇满论》会引起社会反响,这是他意料之中的事。但是,他的老师对《正仇满论》反应如此强烈,又出乎他的意料之外。退出曲园后,章太炎日后写了《谢本师》一文,发表于《民报》,表示与俞樾从此断绝师生之谊。

在《谢本师》一文中,他拒绝了俞樾对他的责备,认为老师之所以如此失态,是因为老师“尝仕索虏,食其廪禄”。他宣布,从此与俞樾断绝师生关系。章太炎与俞樾断绝关系后,一直没有修复。有意思的是,俞樾在苏州终其一生,章太炎最后也选中苏州作为人生的终点。俞樾百年后葬于杭州西子湖畔,章太炎百年后也葬在西子湖畔。更有意思的是,一条大路将纪念俞樾的纪念馆与纪念章太炎的纪念馆隔离,两馆遥遥相望却手不可及,似乎向世人暗示着他们师生之间无可弥合的恩恩怨怨。

章太炎撰写《正仇满论》,抨击清朝统治者;撰写《谢本师》,宣布与老师绝交。东吴大学的不少师生都视章太炎是一个离经叛道之人。当时,苏州街上基本看不到剪辫子的人。没有辫子,出门寸步难行。章太炎不得不买了一条假辫子。他自己不会缝,将假辫子胡乱塞在帽子里。一不小心,假辫子就掉在路上,一时招致路人围观,弄得狼狈不堪。不久,章太炎又做出一件令许多人大跌眼镜之事,以至于他不得不离开东吴大学,再次亡命他乡。

章太炎在东吴大学给学生出了一个十分怪异的作文题:李自成胡林翼论。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胡林翼是清政府重臣,这两个不是一个朝代,又处于对立面的人放在一起,如何论法?章太炎怪异的作文题不胫而走,竟然传到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的耳朵里。张之洞、刘坤一觉得对章太炎这样异端和异类的人不能容忍,密嘱江苏巡抚恩寿捉拿章太炎。

1902年正月初一,章太炎在余杭仓前镇家中度岁,接二连三得到消息:浙江巡抚已经接获密电,准备捉拿章太炎。世界上的事情竟有如此之巧合:一年前的大年初一早上,章太炎在余杭仓前镇家接朋友报信,说捕快要来缉拿他,他被迫躲入龙泉寺;一年后的大年初一早上,江苏巡抚和浙江巡抚又要来捉拿他。章太炎只得匆匆离家,悄悄来到上海。第二天,章太炎登船东渡日本,6天后抵达日本横滨。

离开日本不过两年半时间,章太炎听说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已经有600多人,而且几乎每天都有新人渡海而来,心中十分高兴。当时,在东京的中国留学生组织了“励志会”,这是第一个留日学生团体。章太炎的到来,受到“励志会”的欢迎。秦力山鼓动章太炎与他一起到横滨拜见孙中山,章太炎同意了。

章太炎第一次会见孙中山是1899年6月间。再次见到孙中山,章、孙二人作了“平等的、热烈的和同志式的”谈话。这一次见面,奠定了章孙之谊。章太炎张园断发易服,惊人的壮举使他名声大噪,令孙中山对他刮目相看。在横滨期间,章孙愈走愈近,终于相约定交。

自从与秦力山一起拜会孙中山后,章太炎与孙中山已经非常熟悉,两人渐渐无话不谈。当时孙中山住在横滨,章太炎住在东京。太炎“常自东京至横滨,中山亦常由横滨至东京,互相往来”。孙中山在横滨中和堂特地设宴招待章太炎。应邀参加宴会的100多人多为兴中会会员,大家在军乐声中频频举杯,欢迎章太炎。孙中山在宴会上宣布,与章太炎握手定交。众人排着队向章太炎敬酒,章太炎来者不拒,一连干了70多杯。

章孙定交后,章太炎与秦力山商量,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身亡已经242年了,4月26日是崇祯的祭日,决定在东京举行“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进行革命鼓动。会议地点决定设在东京上野公园内的一家西式餐厅精养轩内。通知发出后,有百多个留日学生报名参加。章太炎将他的计划写信告诉孙中山,孙中山立即复信,表示支持并作为大会的“赞成人”。章太炎于是起草了《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书》作为纪念会的宣言。

清朝驻日公使蔡钧获悉章太炎等准备开会纪念崇祯的消息后,立即密报清廷。清廷指令蔡钧与日本政府交涉,坚决予以制止。4月25日,日本东京警署奉外务省命,通知章太炎,约他到警署谈话。章太炎特意穿了一件明代的长衫,手摇一把羽扇,与几个朋友大摇大摆地穿城而过,引得路人纷纷注目。

到达警署,日本警察见章太炎的一身打扮十分惊讶,问:“你是大清国哪一个省的人?”

章太炎说:“我不是大清国人,是支那人。”“你属什么阶级?”“明代遗民,没有阶级。”

警察警告章太炎说:“听说你们明天要在上野公园精养轩开会,我正式通知你,禁止开会!”

章太炎手摇羽扇,爱理不理。第二天,数以百计的学生肩批黑纱来到上野公园精养轩门前,见到许多警察严阵以待,不许入内。这天,孙中山亦自横滨带领华侨十余人来会。孙中山见状后建议章太炎将会议转移到横滨召开。

4月26日下午,“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在横滨一个华侨陈植云开设的永乐酒楼以聚餐的形式顺利召开。参加会议的有70多人,其中有许多是兴中会会员。孙中山主持会议,章太炎宣读了《宣言》。横滨纪念活动是我国留日学生在海外第一次有组织的反清革命行动,是章太炎与孙中山两人合作的产物。

章太炎从最近到达日本的留学生那里得知,清政府搜捕人的风声已经过去,于是决定回国。他想到两年多前在苏州出版的《訄书》,书中收入的一些文章已经不能代表他的观点,他要尽快修订《訄书》。于是章太炎回国后,一段时间在乡里埋头整理修订《訄书》。

期间,蔡元培、蒋智由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教育会,推举蔡元培为会长。蔡元培听说章太炎在余杭,即修书一封邀请章太炎加盟爱国学社。章太炎在余杭接到蔡元培的信后,加快了《訄书》的编订工作,准备重赴上海滩。

1903年春天,章太炎来到上海。蔡元培聘他担任爱国学社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国文教员。当时人们见到的章太炎,颇有些“疯头疯脑”。沈延国回忆说:“那时,先生常常服着长袍,外罩了‘和服’——我曾见先生所穿的‘和服’,‘和服’的左袖上还绣着‘大汉’两字。头发已经剪了,但还留着五寸长,左右两股分开梳着,下面垂到额际。服装离奇,讲起话来,亦有些疯头疯脑。人家都暗笑他,但是先生泰然处之。”爱国学社当时每周在张园举行演讲会,教员与学生均可上台演讲。张园每举行演讲会,章太炎无会不与。

张园演讲的内容主要涉及时事与政局,大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倡言革命,尽抒胸臆。每次演讲,章太炎慷慨激昂,“但他有时并不演说,只是大叫‘革命!革命!只有革命!’可是更受到全场的拥护。”学生受到章太炎的感染,也齐声高呼“革命!革命!革命!”。“革命”之声声震寰宇,与会者所有的激情、所有的理想、所有的期望,似乎都包含在“革命”两字当中。

1904年10月,陶成章与皖宁志士在上海结社,名曰“光复”,以蔡元培为会长。光复会以“恢复汉族,还我河山”为宗旨,成员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会党领袖为主,章太炎被举为副会长。徐锡麟、秋瑾等先后加入。光复会在浙江的联络点设在绍兴大通师范学堂。是年冬,光复会东京分会亦宣告成立。周树人、许寿裳、孙翼中、黄鸿炜等加入。光复会成立后,上海与东京遥相呼应,与兴中会和华兴会呈三足鼎力之势,将中国革命推向高潮。(1) 章太炎未赴童子试的原因,说法不一。章太炎自己说“年十六,当应县试,病未往。”章太炎患病症状颇似癫痫。一说章太炎在临考前忽患痢疾,无法参加考试。(2) 章太炎:《谢本师》,《民报》第9号。二、《苏报》案前后

爱国学社的人不多,但大多是当年的社会精英,如聘请的教员中有黄炎培、蒋智由、蒋维乔、贝寿同等。章太炎在爱国学社期间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有一个人与他结为忘年交,他就是来自巴山蜀水的邹容。结交邹容

邹容(1885—1905),原名绍陶,字威丹,一作蔚丹,四川巴县(今重庆)人。1902年留学日本,投身民主革命,次年回国加入爱国学社。邹容

在爱国学社,章太炎与邹容、张继、章士钊意气相投、过从甚密,四人约为兄弟,常常聚会,纵论天下。邹容倜傥不群,但对章太炎一见倾心。章太炎这一年35岁,邹容年方19岁,两人相见恨晚,成为忘年之交。邹容封章太炎为东帝,自称西帝,平日称章太炎大哥,自称小弟。

邹容在日本时,编写过一本宣传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凡两万余言。邹容在《革命军》一书前写了一篇自序,序末署名为“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记”。在爱国学社期间,邹容对《革命军》进行了修改,并请大哥章太炎为之润色。章太炎对邹容说:“革命的文字应当使人人易解,这本书还好,不要改的。”章太炎一字未改。

章太炎一遍又一遍地朗读邹容的《革命军》,读到动情处,忍不住拍案叫好。他对邹容说:“吾持排满主义数岁,世少和者,以文不谐俗故。欲谐俗者,正当如君书。”

邹容请章太炎为《革命军》写一篇序,章太炎慨然应允。章太炎于是撰写《序〈革命军〉》一篇。在这篇序里,章太炎提出“革命”与“光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章太炎说:“同族相代,谓之革命;异族攘窃,谓之灭亡;改制同族,谓之革命;驱除异族,谓之光复。”(1)

邹容当时缺乏印刷资金,章太炎与黄宗仰四方奔走,设法筹措了资金,交由上海大同书局印行出版。1903年6月9日,《苏报》发表章士钊的文章《读〈革命军〉》和《介绍〈革命军〉》。接着,《苏报》又发表了章太炎的《序〈革命军〉》。《苏报》于1896年在上海创刊,报馆设在汉口路20号,主编胡璋,是上海当时颇有影响的一份报纸。经过《苏报》的宣传,《革命军》一书不胫而走,风靡一时,数年中重印20多次,印数达到100多万册。

庚子之变后,康有为接连撰写了《与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和《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说明立宪是救中国的唯一良方,中国万万不可行革命。章太炎阅读了这些小册子后,义愤填膺,在为《革命军》作序的同时,挥笔撰写了一篇非常有影响的政论文《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章太炎说,满清王朝严重阻碍中国发展成为近代民族国家,因此必须要推翻。章太炎斥责光绪是一介孱夫,说“载湉小丑,未辨菽麦”,指望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人保国保民保天下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写成后,章太炎托广东人沙耳公带至香港转寄新加坡交康有为。康有为是否收到,不得而知。在寄信的同时,黄宗仰出资将此文以《章炳麟驳康有为书》刊印发行。1903年6月29日,《苏报》刊登了此文的摘要,题目改为《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章炳麟驳康有为书》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通过不同的方式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章太炎为《革命军》作序,为邹容的“中华共和国”摇旗呐喊;撰写《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痛斥光绪皇帝;又与柳亚子、蔡治民、邹容合写《驳〈革命驳议〉》,呼吁革命。章太炎的这些文章先后刊载于锋芒毕露的《苏报》。《苏报》文章的作者们以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为榜样,拔刀提剑,欲与大清王朝一决雌雄。这些文章称“学生为革命之原动力”,对学生说,“望诸君自重,诸君壮胆,那拉氏不足畏,满洲人不足畏,政府不足畏。莫被政府威吓而敛其动,莫惜诸君自由血而失全国人之希望,则学生之全体幸甚,中国幸甚。燕市之月,易水之风,敢为诸君祝曰:中国万岁!中央革命万岁!”

文章鼓励学生“撞自由钟、树独立旗、杀皇帝、倒政府”。文章说:“无量头颅无量血,即造成我新中国前途之资料。畏闻革命者,请先饮汝以一卮血酒,以壮君之胆。”文章鼓吹以暴制暴,“今者断头台上,黄旗已招飐矣。借君颈血,购我文明,不斩楼兰誓不休,壮哉杀人!”革命者视死如归的英勇形象跃然纸上。《苏报》的许多文章即使今天重读,亦令年轻人读后热血沸腾。

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在社会上造成巨大反响。鲁迅先生说:“我的知道中国有太炎先生,并非因为他的经学和小学,是为了他驳斥康有为和作邹容的《革命军》序,竟被监禁于上海的西(2)牢。”“要拿章炳麟,就是我!”《苏报》大张旗鼓地宣传革命,终于引起了清政府的密切注意。1903年5月,清朝大臣吕海寰根据密报,致函江苏巡抚恩寿,称上海租界张园时有年少者“聚众议事”、“希图作乱”,要求恩寿立即“密拿严办”并随函提供了一份捕人名单。

租界工部局认为,按照文明国家的条例,政治犯应当受到保护。工部局先后6次传讯蔡元培等人,反复询问6个人有没有军火,表示只要没有军火,租界不但不逮捕他们,甚至还可保护他们,暗示名单上的人迅速离开。

爱国学社因为屡屡遭受传讯,张园遂停止了聚会活动。章太炎等人受到传讯以后,大家都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清政府和租界工部局可能要对爱国学社和《苏报》动手了!有人劝章太炎,让他赶紧逃走,躲避一下风头。章太炎微微一笑,说:“革命必流血,吾之被清政府(3)查拿,今为第七次矣。”章太炎等6人在工部局进进出出6次,每次都安然无恙地回来。不仅章太炎觉得不会有什么事,爱国学社和《苏报》的同僚们也觉得不会有什么事,而危险就在这看似平静的日子里一天天地酝酿着、积聚着。

6月21日,清廷以光绪皇帝的名义给沿江沿海各省督抚发布诏旨:“查有上海创立爱国会社,招集群不逞之徒,倡演革命诸邪说,已饬查禁密拿等语。……著沿海沿江各省督抚,务将此等败类严密查拿,(4)随时惩办。”上海爱国学社的活动竟然惊动了“天子”!接获上谕后,两江总督魏光焘要求查禁《苏报》,并追究章太炎和邹容责任。

6月29日,工部局警探来到《苏报》馆,出示了拘票。拘票上开列了6个人:陈范、章炳麟、邹容、钱宝仁、龙积之、程吉甫。这一天,《苏报》馆只有账房程吉甫在场办公,当即被捕。程吉甫被捕后,陈范等纷纷走避,只有章太炎若无其事。

第二天上午,章太炎照样到爱国学社办公,工部局的警探来了,先生危坐不动。警探手持拘票对在场的人一一查询,问:“谁是章炳麟?”章太炎以手指着自己的鼻子说:“余人俱不在,要拿章炳麟,(5)就是我!”警探随即给章太炎上了手铐,章太炎就这样被拘捕了,真可谓求仁得仁。警探进入学社捕人的时候,邹容迅速从后门逃走,躲在虹口一个相识的传教士家里。

章太炎被捕后关押在租界总巡捕房。工部局的拘票列6人姓名,其中2人与《革命军》一书有关。可以说,《苏报》案主要系由《革命军》引发。章太炎认为巡捕房会实事求是,分清各人罪责,书生气十足的章太炎于是主动写信给邹容,希望与邹容分担责任。章太炎的信由警探交给学社,邹容很快便知道了信的内容。正是章太炎的愚蠢,让邹容义无反顾,于7月1日到巡捕房投案自首。邹容对巡捕房巡捕说:“我就是你们要抓的邹容!”巡捕不相信,说:“看你还是一个小孩子,你能写出《革命军》吗?是不是疯了?快滚!”邹容说:“你不信吗?你拿《革命军》来,我来说给你听!”邹容就这样被投入了监狱。

章太炎、邹容相继被捕后,《苏报》被查封。革命党人并没有因此而噤声,《国民日日报》在《苏报》查封后立即就出版了,其主笔章士钊就是原《苏报》的主笔,《国民日日报》因此被称为“《苏报》第二。”

7月1日,即邹容投案的当天,章太炎、邹容等即移送至租界会审公廨,并于当天进行了初审。清政府为《苏报》和章太炎、邹容等人罗列的罪名是:“故意诬蔑满清皇帝,挑诋政府,大逆不道。欲使国民仇视今上,痛恨政府,心怀叵测,谋为不轨。”对于章太炎,起诉书特别指出,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诋毁今上圣讳,呼为‘小丑’,立心犯上,罪无可逭。”

章太炎在法庭上声明,他们不承认“野蛮政府”。至于呼光绪为“小丑”,章太炎抗辩说:“因见康有为反对革命,袒护满人,故我作书驳之。所指书中‘载湉小丑’四字触犯清帝圣讳一语,我只知清帝(6)乃满人,不知所谓圣讳。”直接写“载湉”,没有什么不对。再说,从字意来讲,“小丑”的“丑”字作“类”讲,“小丑”就是“小东西”或“小孩子”的意思,并没有诽谤。听众掌声雷鸣。庭审完毕,他们坐在马车上回捕房,上海街头万人空巷,争看章、邹二人的风采。章太炎频频微笑并颂诗曰:风吹枷锁满城香,街市争看员外郎。

章太炎不知道,清政府为了置章、邹二人于死地,曾经准备半途将他们两人劫持。500余名清军官兵化装成百姓,等候在巡捕房马车必经的新衙门附近,只等号令一下便一起动手。此阴谋之所以未能得逞,盖因租界当局防范严密,不但沿路满布荷枪实弹的巡捕,而且马车上有一英国巡捕陪坐,马车前后均安排有巡捕携剑同行。

7月22日,会审公廨第二次开庭。开庭前,章太炎撰诗一首,赠邹容:邹容吾小弟,披发下瀛洲。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糇。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7)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邹容在狱中和诗一首,题为《狱中答西狩》:我兄章枚叔,忧国心如焚。并世无知己,吾生苦不文。一朝沦地狱,何日扫妖氛?昨夜梦和尔,同兴革命军。《革命军》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当时被人称之为“双璧”,为了将“双璧”彻底砸烂,清政府不惜以沪宁路权作为交换,务必处二人死刑。1903年12月24日,清政府经与各国公使交涉后,达成判处“永远监禁”的协议。

在法庭上,法官宣布判决结果,称章太炎、邹容二人“谋危社稷”、“谋危宗庙”、“不利于国”、“不利于君”,例应“凌迟处死”;二人“妄布邪言,书写张贴,煽惑人心”,例应“斩立决”,现正逢慈禧太后70大庆,朝廷格外恩典,判决二人“永远监禁”。消息传出,舆论再次哗然。领事团和辩护律师均认为判决不妥,逼使租界宣布判决无效。西牢痛失邹容

1904年5月21日,会审公廨再次开庭,宣布了由清政府外务部和各国公使共同签署的判决书。会审公廨判处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刑期从上年被拘捕时起算。宣判后,章太炎、邹容二人被送往上海西牢关押,章太炎与邹容开始服刑。

上海西牢坐落于华德路117号(今长阳路147号),称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华德路西牢,外间称提篮桥监狱,或称提篮桥外国牢监和西牢。

章太炎入狱之初尚未判刑时,曾经向狱警借书消磨时光。当时狱警拿给章太炎的书竟是一些佛经。虽然是佛经,章太炎也读得津津有味。章太炎在狱中先后阅读了《瑜伽师地论》、《因明入正理论》、《成唯识论》等。为了打发狱中时光,章太炎托友人罗致佛典并开始晨夜研诵。狱中研究佛学,使章太炎那颗放马狂奔的心渐渐平静下来。虽然饱受苦难,但是入狱后期,章太炎常常能做到心平如止水。他吃得下,睡得着,所以无灾无病,身体硬朗。可是,年轻气盛的邹容就不行了。

邹容出生在四川巴县一个巨商家庭,从小生活优越,崇尚自由。入狱以后,不但身陷囹圄,而且饮食恶劣、日日劳作,还经常遭狱警训斥乃至暴打,身体状况日下。章太炎常常与他讲经念佛,劝他少安毋躁。面对现实,邹容的症状一度有所缓解,但是进入1905年后,邹容烦恼郁闷的症状开始加剧。起初,他晚上难以成眠,心情烦躁,动辄肝火上升,大声骂人。不久,每天开始发低烧,伴有不能自主的遗精,面色渐渐憔悴起来。2月间,邹容多次发生昏厥。章太炎家传医学,耳闻目睹,对医道稍有涉猎,便托人先后买来黄连、阿胶等中药给邹容服用,然无甚效果。章太炎要求监狱长为邹容在狱外寻找医生,遭到拒绝。

到了4月,邹容昏厥的次数愈来愈频繁。章太炎向监狱长提出保释就医,终于得到会审公廨的批准,计划4月4日出狱。4月2日,邹容服用了工部局医生开的药后睡下。不料3日凌晨,在没有征兆的情况下,年仅21岁的邹容突然停止了呼吸。当时,天空乌云密布,大雨滂沱,好像为邹容的屈死鸣不平。第二天,章太炎见到了长眠的好兄弟,只见邹容廋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口吐鲜血,死不瞑目。章太炎“往抚其尸,口张目视,恸不能出声。”

邹容的刑期是2年,他逝世的时候,距刑满之日仅70多天。邹容惨死,许多人怀疑是被毒死的。东京留学生会馆闻讯后,曾经派张继到上海调查,但没有弄清事实真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