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12-04 12:23:39

点击下载

作者:《书立方》编委会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成语故事

中华成语故事试读:

前言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保存和记载着无数的成语,这些成语成为了汉语言文学领域最为灿烂的结晶。如果说汉语是浩瀚的大海,成语就像大海中美丽的贝壳。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意义深远的故事,就像贝壳中珍贵的珍珠,经过岁月的打磨,熠熠生辉。时至今日,大量的成语还在现代人的行文中被广泛使用,散发着永恒的韵味,艺术价值恒久不衰。

中国的神话传说和故事广为人知,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由于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是众所周知的,人们渐渐将其锤炼,便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成语是久远故事中的精灵,沉淀了那个故事中最直接的情感。《中华成语故事》一书精心选取了近200个人们常用、常见的成语,设置了“释义”、“溯源”等栏目。“释义”不仅对成语进行解释,还点明了它的出处;“溯源”以平易而生动的语言将每一个成语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基。阅读它最原始的故事,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提高自己阅读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爱屋及乌

“爱屋及乌”的意思是喜爱一个人时就连停留在其房屋上的乌鸦也爱护,比喻喜爱一个人,就连与他有关系的人或物也喜欢。这一成语出自《尚书大传·大战》:“纣死,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之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何如?’”溯源

商朝末年,纣王残暴无道,人民生活困苦不安。西伯姬昌决定起兵伐纣,推翻纣王的统治,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他的这一愿望直至他儿子周武王继位后才实现。周武王在军师姜太公、弟弟召公、周公等人的辅佐下,联合众诸侯,经过多次战争,攻入殷都,商朝的残暴统治终于被推翻。然而,伐纣成功的武王心中却总是隐隐不安,认为天下还没有安定,也不知该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于是,他召见姜太公、召公、周公等人,问:“应该怎样处置商朝的士众呢?”姜太公说:“我听说,如果喜爱一个人,连同他屋上的乌鸦也要喜欢;如果不喜欢一个人,就连带讨厌他房屋的一砖一瓦,将他的仆从家吏夺过来,将敌对分子全部杀掉。大王认为怎么样?”武王认为这种做法不妥。这时召公上前说:“我听说:有罪的,要杀;无罪的,就让其保留力量,大王你看怎么样?”武王认为这种做法也不妥。这时周公说道:“我看应该让他们各人回到各自的家中,各自耕种自己的田地。”武王听到此言,心中豁然开朗,认为这种做法十分妥当,天下也可以安定下来。

后来周武王采用这种方法治理商朝的遗民,他的天下果真安定了下来。“爱屋及乌”这一成语也由此流传开来。

按图索骥

“按图索骥”的意思是按照图像寻找良马,寓意为按线索寻找,也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不懂得变通。此成语出自汉·班固《汉书·梅福传》:“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伯乐之图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溯源

相传春秋时期的秦国人孙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马的优劣,因此人们称他为“伯乐”。伯乐一生相过无数匹好马。到了晚年,伯乐便将自己相马的经验编撰成书,名为《相马经》。伯乐的儿子非常羡慕父亲相马的本领,也想成为相马专家,但他的才质平庸。于是,他将父亲的《相马经》背得滚瓜烂熟,自认为掌握了相马的本领,便根据《相马经》上的记载去寻找好马。

一天,伯乐的儿子在路边看见一只癞蛤蟆。他发现癞蛤蟆和《相马经》上所记载的“千里马额角隆起而丰满,眼睛明亮,四个蹄子大而端正”的特征太相符了,便认为自己真正找到了一匹千里马。于是,他忙将癞蛤蟆抓住,带回了家,并对父亲伯乐说:“我找到了一匹好马,只是蹄子不像。”伯乐听了儿子的话,又看了看他手中的癞蛤蟆,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这马太爱跳了,不好驾驭。”

后来,人们就用“按图索骥”比喻做事死守教条,而不知变通。

八斗才

中国旧时以“八斗才”称赞人才华出众,有时亦用作对文人学士的恭维语。现比喻人极富有才华。语出唐·李延寿《南史·谢灵运传》:“谢灵运云:‘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博识安足继之。’”溯源

谢灵运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中国山水诗的鼻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谢灵运的诗大多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诗中充满了道法自然的精神。而谢灵运诗中清新自然恬静的韵味给后代诗人许多启迪,同时也改变了魏晋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

谢灵运的诗形式优美,艺术性强,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每当谢灵运的诗篇传出,人们就竞相抄录,许多名言佳句广泛流传。除诗文创作外,谢灵运也兼通史学,精通佛教老庄哲学,还擅长书法、绘画。南朝的宋文帝非常赏识谢灵运的才华,特意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宋文帝还将谢灵运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经常让他一边侍宴,一边写诗作文。本来就恃才傲物的谢灵运在这种礼遇下更是狂妄自大。有一次,他边喝酒边自夸道:“魏晋以来,天下的文高之士共有一石(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曹植,字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谢灵运虽是赞誉曹植,但自负才高之意溢于言表。

因此,后来人们称赞一个人极有才华时,就称他有“八斗才”。

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常与“各显神通”或“各显其能”连用。相传八仙过海时用各自的法术,而不用舟船。现比喻各自拥有独属于自己的本领和办法,发挥自己所长来达到目的。典出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则俺这八仙过海神通大,方显这众圣归山道法强,端的万古名扬。”溯源

民间关于“八仙过海”的故事有很多版本,流传非常广泛的一个是这样的:

相传有一天,八仙要到东海去游蓬莱岛。但他们并没有使用腾云驾雾的本领,而是乘船过海,边走边观赏海景。吕洞宾将铁拐李的拐杖变成一艘宽敞、漂亮的大龙船,八仙坐船观景,喝酒斗歌,十分热闹。

东海龙王的第七个儿子“花龙太子”是一条恶龙,无恶不作。这天他闲来无事,正在水晶宫外游荡,忽闻海面上有仙乐之声,便循声寻去。他看到了龙船和船内坐的八仙,并被楚楚动人的何仙姑迷住了,于是花龙太子使出本领想拦路抢何仙姑。他用法术使平静的海面突然掀起浪头,打翻了龙船。八仙的本领都很大,张果老翻身爬到了毛驴背上;曹国舅脚踏巧板;韩湘子骑在仙笛上;汉钟离打开蒲扇垫在脚底下;蓝采和攀住了花篮边;铁拐李抱着葫芦;只有吕洞宾被弄得浑身湿透;何仙姑被抢到了龙宫中。

花龙太子率领虾兵蟹将与七仙作战。汉钟离用蒲扇将虾兵蟹将扇到了九霄云外;铁拐李用拐杖去打花龙太子变的巨鲸,不想,花龙太子又变成了一条大章鱼,将铁拐李的手脚都缠住,吸到了肚子里。蓝采和想用花篮去罩章鱼,可是花龙太子又变做一条海蛇,向东逃窜。张果老骑驴追赶,却被花龙太子变的蟹精咬住脚蹄;曹国舅奋力打死了蟹精,救了张果老。最后,七仙打死了花龙太子,救出了何仙姑。

百步穿杨

“百步穿杨”常用来比喻射箭技术非常高明。原意是指在百步远以外,能射中细细的杨柳叶子,现引申为本领高强,技艺高超。此成语出自《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溯源

春秋时期,秦国名将白起率兵攻打魏国。谋士苏厉得知消息后马上去见周王朝的国君,并提醒他如果秦军占领魏国后,周王朝的处境就变得非常危险了。周朝国君听取了苏厉的意见,派他去劝说白起停止进攻魏国。

苏厉见到白起后,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叫养由基的著名射箭手,他力大无穷,箭法超群。当时魏国也有一位擅长射箭的勇士,名叫潘虎。一天,两人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在场地周围观看。靶子设在五十步以外,潘虎拉开弓,连射三箭,箭箭都正中红心,博得观众一片喝彩。潘虎十分得意,请养由基射箭。养由基认为射五十步以外的红心,目标太近,自己要射就射百步以外的杨柳叶。只见他拉开弓,“嗖”的一声射去,一片柳叶随声落下。他连发十箭,箭箭都射下了杨柳叶,观众都惊呆了。潘虎也输得心服口服。这时,养由基身旁的一位老人冷冷说道:“现在可以让我教你射箭了!”养由基听到此话,非常不高兴,问老人:“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老人说:“我并不是教你怎样拉弓射箭,而是教你如何保持自己的射箭名声。你如今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但是如果你身体疲倦了,气息虚弱了,胳膊没有力气了,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步穿杨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名声啊!”养由基听完这番话,马上明白了老人爱护自己的好意,再三向老人道谢。

白起听完“百步穿杨”的故事后,觉得要保持自己百战百胜的名气,不能轻易出战,便借口生病,停止向魏国进攻。

杯弓蛇影

“杯弓蛇影”原指将映在酒杯中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出自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诣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县(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后郴因事过至宣家,窥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听事,思维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遂解。”唐·房玄龄等《晋书·乐广传》:“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释,沈疴顿愈。”溯源

晋人乐广有一位好朋友经常到家里喝酒,但有一段时间却很久没有来了。乐广十分惦记,于是就去看望那位朋友。原来,朋友自从上次去家里喝酒后,回来就病倒了。问其原因,朋友告诉他:“前段时间,我在您家喝酒,发现杯子中有一条小蛇在游动,当时虽然十分讨厌它,但还是勉强喝了那杯酒。结果回来就生病了。”

乐广回到家后,一直在想:酒杯里怎么会有蛇呢?突然,乐广看见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心想:杯中所谓的“小蛇”一定就是角弓的影子了。于是,他在上次请朋友喝酒的地方再次宴请那位朋友,并问道:“杯中还能看到‘小蛇’吗?”那位朋友说:“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乐广指着墙壁上的角弓,并向他说明了原因,朋友恍然大悟,病立刻就好了。

不材之木

“不材之木”原指不成材、无用的树木,后来比喻才华平庸的人。此成语常用来自谦。典出《庄子·山木》:“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溯源

有一位姓石的木匠要去齐国,走到曲辕的时候见土神庙旁有一棵很大很大的栎树。树下可蔽数千头牛,树干周长百十来围,高过山顶数十丈才伸出枝杈,枝杈之粗可以做数十艘木船。观看的人们像赶集一样,可是石木匠看见后却头也不偏一下,脚步不停,继续赶他的路。

木匠的徒弟走到树的跟前美美地观赏了一番之后,赶上木匠说:“师傅,师傅!自从徒弟跟从师傅学习木匠手艺以来,根本没有见过这么美的木材,可是师傅却不看一眼,只管走自己的路,这是为什么?”木匠说:“快走吧,不要说它了!那不过是一个散木而已。”徒弟问:“什么是散木?”木匠说:“闲散无用之木谓之散木。用它做船,它会沉到水底;用它做棺,它会很快腐烂;用它做器,它会很快碎散;用它做门,它会渗出液汗;用它做柱,它会受到虫蛀。这是一个不能用做材料的木头啊!正因为它是一个不材之木,所以才可能活这么长的年代。”

木匠回到家后做了一个梦。梦见那棵栎树前来责问他说:“你拿什么东西和我相比呀!你是不是拿那些有纹路的树木和我相比?要知道,那些果树,如梨树、橘树、柚树,都是能生果实的树木,一旦果实熟了,人们就要爬到它们身上采摘,不但压它、蹬它,而且时不时地折断它的大枝,扯下它的小枝,使它受到摧残。这些都是用自己的才能折磨自己生命的树木啊!正因为这样,所以它们往往活不到应该活到的寿命就夭折了。它们之所以夭折,都是因为局限于世俗的眼光而自己损害自己的缘故啊!一般的东西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而我却与它们不一样。我走的是一条无才能而力求保命的道路。即使这样,也还有几次险些丧命呢!不过现在我终于找到了这样的道路,这是我的大才啊!假如我有一般树的才能,难道还能得到现在的大才吗?再说你和我都是物类呀,为什么这样挖苦我呢?你这个快要死的闲散之人,那里能理解闲散之木呢?”

木匠醒后,与弟子一起分析这个梦。弟子说:“既然它追求无用,那何必要立于土神庙旁,去做土神庙的树呢?”木匠说:“小点声!快别说了!它这也是一种借助而已,它知道不理解它的人会为此骂它。假如它不借助于土神庙,那不就有被人砍断的危险吗?况且像它这样的东西,所要保存的与其他的东西不一样,只要达到保存生命的目的也就行了,其他的事情对它来说无关紧要。而你却以常人的道德去衡量它,这不就差得太远了吗?”

不越雷池

“不越雷池”也作“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出于晋·庾亮《报温峤书》:“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后也引申出办事胆小怕事,不敢超越界限之意。溯源

东晋时期,世事混乱、朝野动荡,世族权贵之间不断发生战争。在众多的权贵中,庾亮声势最大。

庾亮身为护军将军,执掌着中央大权,做事稳重、谨慎,深受晋成帝的赏识。凡是朝廷大事,晋成帝都要听取他的意见。晋成帝对庾亮的器重,深深地刺痛了与庾亮同朝为官的苏峻。苏峻曾先后担任过东晋的淮陵内史和兰陵相,于“王敦之乱”时,一举攻破了王敦的大营,可以说是功勋赫赫。

由于晋成帝总是对庾亮大加赞赏,而对苏峻却不闻不问,这激起了当时正镇守历阳的苏峻将军的强烈不满。328年,他以讨伐庾亮为名,与祖约起兵反晋。苏峻起兵讨伐庾亮的消息,迅速传到驻守在雷池附近的温峤都督那里。温峤听说庾亮受围,立刻发兵救援。不料,庾亮却写信令温峤切勿越过雷池一步。因为雷池一旦失守,历阳也就保不住了。虽然后来苏峻曾攻入建康,并大肆杀掠、专擅朝政,但不久温峤、陶侃起兵讨伐他,他最后只落得了一个战败被杀的下场。而庾亮深明大义的品质,以及“不越雷池一步”的令信却得以流传千古。

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原指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又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语出晋·葛洪《神仙传·王远》:“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又水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溯源

相传蔡经家曾降过两个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人们也不知此二仙来于何处,只记载了当天二仙先后从天而降以及宴飨的过程。

据说某天,仙人王远在一群乘坐麒麟的吹鼓手和侍从的簇拥下,坐在五条龙拉的车上,前往蔡经家。人们只见一位仙人戴着远游的帽子,腰上悬着虎头形的箭袋,衣服上的彩色绶带飘扬着,远远地看去,飘逸却又不失威风。当仙人降落于蔡经家庭院后,逐一与蔡家的成员互相致意,而簇拥他的那些人也全部隐没了。

王远独坐凡间觉得有些寂寞,决定邀请麻姑同来。于是,便朝空中招了招手,只见曾陪伴在仙人身边的使者翩然而来。王远吩咐使者去请麻姑。片刻之后,使者在空中向王远报告说:“麻姑向您致意,她说五百年未见先生了。她现在正奉命巡视蓬莱,请先生稍待片刻,即来。”

王远微微点头,耐心地等着。没多久,一位看上去似人间十八九岁的漂亮姑娘,带着只及王远一半的随从便翩然而至了。她梳着长到腰间的秀发,穿着华美的服饰,不知是何种质料的衣服上绣着美丽的花纹,光彩耀目。王远向大家介绍说:“此女便是麻姑。”

麻姑和王远互相行过礼后,王远就吩咐开宴。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上次见面以来,我亲眼见到东海曾三次变为桑田。刚才巡视蓬莱,发现蓬莱海水比以前又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王远也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宴饮完毕,王远、麻姑各自招来车驾,升天而去。

豺狼当道

“豺狼当道”是指狼群横在道路中间。比喻坏人当权。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纲传》:“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溯源“豺狼当道”一词源于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时的黑暗统治。141年,正是汉顺帝永和六年,一个名叫梁冀的人倚仗显赫的家世,出现在东汉末期的历史舞台上。

梁冀父梁商为总揽朝政的大将军,其家族曾先后出过三个皇后、七个侯爵、两个大将军、六个贵人、三个驸马,家族鼎盛时期任国卿、军将、府尹、校尉等高官的族人曾达到五十七人,可谓外戚专权的最强势力。由于如此显赫的家世,梁冀年纪轻轻就获得了河南尹的要职,而在其父去世后,他更是名正言顺地接替了父职。

142年,东汉王朝在外戚专权之下,政局动荡,民不聊生,百姓的呼号声以及人们被迫揭竿而起的呼声不断,顺帝决定派遣八名大臣巡视天下,惩罚奸佞。在这八名钦差大臣中有一位年纪最轻、官位最低的贵族公子,名为张纲,时任侍御史。张纲虽然出身贵族,但博览群书,通晓经学,操行贞利,早就对以梁冀为首的外戚干涉朝政不满。

于是,在接到皇帝巡行天下的诏令,其他大臣迅速奔赴各地后,张纲却行动迟缓,细细考察各地方官吏的吏治。然而在考察过程中,张纲发现各地方官吏都为外戚梁氏家族马首是瞻。张纲内心忧愤不已。

一天张纲出了都城,正行至几里外的洛阳都亭,却突然下车叫随从将车拆毁,并命令从人把车轮埋入地下。从人不解,问其原因,他愤慨地说道:“豺狼当路,安问狐狸!”随即,他调转方向返回都城,连夜上书痛指梁冀十五大罪状。一时间,京师震悚,百官惴惴不安。

然而梁氏家族势力太大了,顺帝也不得不忌惮其威势,张纲上书痛斥外戚专权一事最后只得不了了之。当时,天下盗贼蜂起,广陵盗贼最为猖獗。梁冀为报上书之仇,趁机举荐张纲为广陵太守,企图借乱兵和贼人之手将其杀掉。

孰料,张纲单车赴任,凭借自己一身的胆气与为国抛头颅的热情,一到广陵就设法找到盗贼之首张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张婴等人在张纲的劝说下,第二天便带领部下一万多人连同亲属至太守府请降。由于辛苦劳累,张纲到任一年,就因病而死,时年四十六岁,但他敢于直面权势的精神却一直流传下来。

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是指将一草一木看成了敌人的军队,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此成语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溯源

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基本上统一了北方,随后,他将目光投向了东晋王朝。当时的苻坚春风得意,正处于“战无不利,攻无不克”的人生巅峰,于是他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前去攻打东晋王朝。而东晋王朝也派大将谢石、谢玄率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十分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放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同晋军首战便被打得落花流水,苻坚这才认识到晋军的厉害。当时正值隆冬,苻坚与弟弟苻融登上了寿阳城头,亲自视察敌情。当时阴雾蒙蒙,双方军队隔着淝水,苻坚远远望去,只见对岸敌军桅杆林立,兵将持刀执戟,战船密布,阵容颇为整齐。穿过淝水向北,连绵起伏的八公山下,驻扎着晋军的大本营。随着一阵风呼啸而过,山上微微晃动着的草木,就像是漫山遍野的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吓得面如土色,对弟弟苻融说道:“这也是强敌呀,敌兵的人数也有不少啊!”

或许是由于心理的震慑作用,在紧接而来的秦晋淝水决战中,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不仅弟弟苻融阵亡,就连秦王苻坚自己也受伤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鸣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两个成语。

长风破浪

此成语比喻志向远大,多用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宗悫传》:“叔父问所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溯源

宗悫是南朝宋时的一位猛将,其年少时便呈现出豪迈的气概。南北朝时,士大夫都以作文和赏析义理作为自己的事业,宗家也是如此。宗悫的兄弟都喜欢读书,唯有宗悫纵情任气,喜欢舞枪弄棒,因此得不到家乡人的称赞。

据记载,宗悫年少时,宗炳曾问他的志向,宗悫豪迈地说:“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宗炳闻言,沉思多时,方叹道:“你如果不能获得荣华富贵,就会败坏我们的家族了。”

宗悫长大后,正值宋征伐林邑(即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宗悫前去投奔时任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的刘义恭,并自告奋勇带兵攻破敌军。而他最令人敬佩的是,凯旋时,宋军将士多挟带林邑的奇珍异宝或其他价值连城的物品,而宗悫除随身衣物外,一无所取,为文帝所嘉奖。宗悫是文帝、孝武帝两朝的猛将,在平定蛮叛、征伐林邑及讨平刘诞的军事行动中立下赫赫战功,故让人敬服,他那“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情壮志最令后人推崇。

唱筹量沙

“唱筹量沙”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把沙当做米,并在称量时高呼所称量的数字,以透露给不知内情的人。比喻安定军心,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出自唐·李延寿《南史·檀道济传》:“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亦作“唱沙作米”、“唱米作沙”。溯源

南北朝时期,北方已经被北魏统一了,然而南方还处于分裂之中。为了统一大业,北魏决定渡过黄河,攻打南朝宋。这个消息传到南朝宋后,宋文帝派大将檀道济率军抵抗。

在历城(今属山东济南),檀道济与北魏大军相遇。

在与魏军打了三十多次仗后,魏军利用檀道济的大意,烧了宋兵的粮草。宋兵虽然个个英勇,却因没有军粮,放弃了继续进攻的打算,准备退兵。

在宋兵中,有一个士兵听说已经没有粮草了,就逃到了魏营投降,并把宋军缺粮的情报告诉了北魏的将领。北魏将领认为这是一个作战的好机会,就派出大军追击宋军,想把他们围困起来。宋军听说军粮已断,而且魏军将要围困过来,都很惊慌,有一些胆小的士兵已经打算先逃走了。

宋军一片混乱,而宋军的大将檀道济却不慌不忙,而且在魏军逼近的情况下,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众将士都糊涂了,不知道这个将领要做些什么。当天晚上,檀道济带领一批管粮的士兵,亲自在一个灯火通明的营寨里查点粮食。有人偷偷向营寨里望了一下,只见一袋袋的米整齐地摆列着,一些士兵用斗子在量米,并把量好的米装进袋子里;而另一些士兵手里拿着用来计数用的竹子制作的筹码,高声喊出所称量的米的重量。大将领在量米,以及米足够大军吃的消息迅速在宋军中流传开来,并且传到了魏兵探子的耳朵里,宋军不再因断粮的消息而惊慌了,而魏兵也以为前面所收到的消息是假消息,不敢轻易追逐宋军。

于是,第二天檀道济命令将士戴盔披甲,自己穿着便服,乘着一辆马车,从容不迫地沿着大路向南转移到了安全地区,最终躲过了被击败的危险。而事实是,宋兵确实没有粮草了,那天檀道济在营寨里所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士兵所看到的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罢了。

檀道济在窘迫的情况下,靠镇静和智谋,保全了宋军,使宋军安全回师。以后,北魏也没敢轻易进攻宋。

车水马龙

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指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也作“马龙车水”。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溯源

据记载东汉明帝的皇后马氏生活非常俭朴,即使位居皇后,也常常穿着普通的粗布衣服,从而赢得了后宫嫔妃对她的尊敬。

马皇后知书达理,很喜欢阅读《春秋》、《楚辞》等历史著作,因此对东汉时局认识比较清楚。汉明帝死后,汉章帝继位,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因此很多人都想巴结她。不久,皇帝就采纳了一些大臣的建议,打算对皇太后的家人封爵。而马太后根据光武帝有关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做。第二年夏天,发生了大旱灾,一些大臣就借口说天旱是因为去年没有封马太后家人的缘故,因此再次要求分封。马太后听说了此事后,很气愤,于是专门颁了诏书。诏书上说:“那些提出要封外戚为爵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都是要从中取得好处。天大旱与封爵有什么关系?要记住前朝的教训,宠贵外戚会招来倾覆的大祸。……马家的舅父都很富贵。我身为太后,还是饮食不求甘美,穿着也尽量朴素。我这样做,就是希望外亲可以好好反省自己。可是我前几天路过娘家住的濯龙园的门前,见去我娘家拜候、请安的人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去,马匹往来不绝,好像一条游龙,招摇得很。他们家的佣人,穿的衣服鲜艳,领和袖雪白,看看我们,比他们差远了。我当时竭力控制自己,没有责备他们。他们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为国家忧愁,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晋爵呢?”从此以后,再没人敢提“封外戚为爵”的事情了。

沉鱼落雁

此成语多用来形容女子容貌美丽,意思是鱼见了都会沉入水底,大雁见了都会降落在沙洲之上。典出《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溯源“沉鱼落雁”是指古代四大美女中的西施和王昭君。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浣纱的姑娘,名叫西施。她长得非常美丽,不仅五官精巧,而且身材窈窕。据说她在河边洗纱时,她俊俏的身影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鱼儿都忘记了游水,而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汉代的王昭君又叫王嫱,也是个才貌双全的美女,是汉元帝时期的一名宫女。由于毛延寿从中作梗,汉元帝没有见过王昭君的美丽。当时匈奴强大,汉元帝为了安抚北匈奴,就选她与单于结为姻缘。在皇帝下诏后,皇帝才见到王昭君,据说她丰腴漂亮,光彩动人,她的美丽惊动了整个朝野,连皇上都舍不得了。但由于皇帝是“金口玉言”,也只能让她出嫁给单于了。

在王昭君远离汉朝的途中,她看见从北方飞回南方的大雁,不由得引起无尽的乡思,于是,顺手弹起了身边的琵琶,抒发自己难解的情怀。谁知那群大雁听到昭君的琴声后,竟然忘记抖动翅膀而跌落在地上。“落雁”之名亦流传开来。

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是指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之受到应得的惩罚。原指为君臣大义而断绝父子的私情,现指为维护正义而不顾亲属间的私情。出自《左传·隐公四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溯源

春秋前期,卫国庄公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名姬完,次子名姬晋,三子名州吁。由于庄公最宠爱州吁,经常纵容他,使他养成了残忍暴戾的性格,成为国家的大害。当时的卫国有一位老臣石,为人耿直,体恤百姓疾苦。但他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好,经常与州吁出去游玩,为非作歹,百姓深受其害。

庄公去世后,长子姬完继位,称卫桓公。卫桓公生性软弱,国政日衰,石见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便奏请告老还乡,不参朝政。此时,州吁更加横行霸道,他见哥哥软弱无能,就听取了石厚的计策,迫害卫桓公,自己夺位。

百姓早已深受州吁、石厚之害,对他害兄篡位的行为更是不齿。州吁、石厚为了制服国人,立威邻国,就大征青壮年,并贿赂鲁、陈、蔡、宋等国一起去攻打郑国,弄得劳民伤财。当时国人对州吁、石厚早有怨言,为了平复百姓的怨言,石厚又出计谋说:“我的父亲石一直深受人民爱戴,如果能请他出来主政,一定能平复民怨。”

于是,州吁就派大臣带着厚重的礼物去请石,而石早想为民除害。石想了一计,推说自己病重,要求石厚亲自回家请。当石厚向他问计时,他假意献计说,新主刚刚即位,如果能得到周王朝君主的赐封,国人一定服帖。现在陈国国君忠顺于周王,周王很赏识他,你应该和新主一同去陈国,请陈桓公向周王说情,周王便会见之。石厚十分高兴,便备厚礼赴陈,求陈向周王通融。

石看见石厚已经中计,在他们赶去陈国后,石立刻割破手指,写下血书,派人先送到陈国。血书上写道:“我们卫国民不聊生,虽然是州吁的错,但我逆子石厚也是助纣为虐,罪恶深重。这两人不除,卫国百姓难活。我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了。现如今此二人驱车前往贵国,其实是我的计谋。望贵国将二贼处死,此实乃卫国之大幸!”陈国大夫子针,与石交情甚深,看见石的血书,就奏请陈桓公。于是,陈桓公就命人将州吁、石厚抓住,正要斩首,群臣奏请说:“石厚是石的亲生儿子,我们应该慎重行事,不如请卫国自己来问罪。”

石知道州吁、石厚被抓后,他一方面急忙派人去邢国接姬晋(州吁之兄)继位(即卫宣公)。另一方面急忙请大臣讨论州吁的罪行。众臣都说:“州吁是这个事件的罪魁祸首应该被杀,但是石厚是从犯可以免死罪。”石知道大家是顾及石厚是自己儿子的事情,对石厚的罪行有所宽缓。于是他正色说道:“州吁的罪行都是我那不肖子酿成的,从轻发落他,难道要让我徇私枉情,抛弃大义吗?”于是,石就派自己的家臣羊肩亲自去执行命令。羊肩到陈国后,见到石厚,石厚说:“我是该杀。但我是卫国人,请将我囚回卫国,见我父亲后再死。”羊肩说:“我奉你父亲的命令诛逆子,想见你父亲,我把你的头带回去见吧!”说完后,将石厚就地正法。

石为国大义灭亲的事,拯救了卫国的老百姓,被老百姓传颂至今。

呆若木鸡

“呆若木鸡”原指呆得像用木头做的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出自《庄子·达生》:“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溯源

古时候,有个国家的人很喜欢斗鸡的游戏,这个国王听说有一个叫纪子的人很会训练斗鸡,就请他来为自己训练斗鸡。

十天过去了,别的训练师已经训练好一只斗鸡了,但纪子还没有消息。于是,国王便派人去问:“鸡已经训练好了吗?”纪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

又过了十天,国王再次询问,纪子回答说:“还不行,因为这只鸡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会紧张起来,说明它还有好斗的心理。”国王有些心急了,但为了得到完美的斗鸡,他不得不等待。

又过了十天,国王心想,这次应该可以了吧。于是又派人去问,但纪子回答说:“还是不行。因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说明气势未消。”国王已经火了,下命令说,如果纪子下次还没有训练好,就砍了纪子的头。

这样,又过了十天,纪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国王很高兴。但当国王看见这只鸡的时候却失望了,因为它虽然偶尔还叫几声,但看起来已经有些呆头呆脑,就像木头鸡一样。国王对这样的斗鸡表示怀疑,但纪子却说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国王满怀疑问地将这只鸡放进了斗鸡场,没想到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还没有交手就都掉头逃走了。

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东窗事发

“东窗事发”比喻阴谋败露,自食恶果,常用来形容阴谋或秘密勾当被别人揭露。典出元·刘一清《钱塘遗事》卷二:秦桧欲杀岳飞,与妻王氏谋于东窗下。……桧遂死。未几,子亦死。秦桧夫人思之,设醮,并派方士往阴间看望。秦桧对方士说:“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佞幸盘荒》也记载有此事。溯源

岳飞是宋代著名的武官,他骁勇善战,有勇有谋,使得金国侵略大宋的奸计无法得逞。而秦桧为了贪图金国的钱财,不惜在皇帝面前诬陷岳飞谋反。但岳飞为人忠勇,深得民心,当时朝中有几位位高权重的大臣都为岳飞鸣冤,使秦桧有所顾忌。有一天,秦桧独坐于东窗之下,为怎样谋害岳飞的事踌躇不定。其妻王氏看到他愁眉苦脸的样子,便问道:“夫君因为什么事情愁眉苦脸,犹豫不决?”秦桧于是告诉他诬陷岳飞的事情。王氏正在吃橘子,便从袖中取出一个柑橘,用手掰开,将一半递给秦桧,说:“此柑一掰即分,有什么难的?你没听古语说:纵虎易兮擒虎难吗?”

秦桧听后立即想到了陷害岳飞父子的阴谋。不久,在高宗的支持下,秦桧阴谋得逞。后来,秦桧游西湖,在船上朦胧中见一人披发大声叫道:“你误国害民,我已经上诉于天庭,上天要派人来捉拿你了。”秦桧回到家,不久就死了。没过多久,秦桧的儿子秦也死了。

王氏给他们父子做道场,并委托道士通灵去看望他们。道士前往阴间,秦桧对道士说:“麻烦你告诉我的夫人,东窗密谋杀害岳飞的事情已经暴露了。”

此后,人们就用“东窗事发”指秦桧夫妇在东窗下密谋陷害岳飞一事败露。后来又用它来比喻阴谋败露,或罪案遭揭发,自食其果。

得陇望蜀

“得陇望蜀”指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溯源

东汉初年,公孙述和隗嚣分别以巴蜀和陇西(今甘肃东部)为据点,反对光武帝刘秀的统治。这两个地方势力严重影响了统一大业,光武帝于32年,亲率大将军岑彭征伐陇西的隗嚣,用计将隗嚣围困在西域,同时把公孙述的援兵也包围了起来,但隗嚣和公孙述互为屏障,坚决抵抗。

光武帝见一时攻破不了城池,而政事繁忙,在留了一封诏书给岑彭后,自己就先回京都去了。待岑彭接到诏书一看,上面写着:如果攻占了陇地两城,便可率军攻打蜀地的公孙述。

后来人们就用这个成语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多多益善

“多多益善”是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出自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溯源

刘邦建立汉朝后,曾经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萧何、韩信等人都被封侯加爵,其中韩信被封为楚王。不久后,刘邦就接到密告,说韩信有谋反之心。于是,刘邦采用了谋士陈平的计谋,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

韩信知道了刘邦的用心,就杀掉了投奔自己的项羽的部下钟离昧,前往陈地见刘邦。韩信刚到陈地,便被刘邦囚困。虽然在刘邦回到洛阳后,知道韩信并没谋反,但总是疑心他有谋反之心,便把他贬为淮阴侯。对于此事,韩信心中十分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刘邦已经怀疑韩信有谋反之心,所以一直想找机会试探韩信。一天,刘邦又召韩信进宫闲谈,并要他评论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刘邦又问道:“依你看来,像我能带多少人马?”韩信当时并未多考虑,开口就答道:“陛下能带十万。”刘邦又问:“那你呢?”韩信依然洋洋得意地说:“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这时刘邦笑着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此时,韩信才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掩饰说:“陛下虽然带兵不多,但有驾驭将领的能力啊!”刘邦见韩信被降为淮阴侯后仍这么狂妄,心中很不高兴。后来,吕后终于用计杀了韩信。

后来人们把这个典故归纳成“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原作“对牛鼓簧”,原意为对着牛弹奏乐曲。后用来比喻对外行人说内行话,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典出汉·牟融《理惑论》:“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溯源

公明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音乐家,既能作曲又能演奏。他的七弦琴弹得非常好,很多人都听他弹琴,人们很敬重他。公明仪不但在室内弹琴,遇上好天气,还喜欢带琴到郊外弹奏。有一天,他来到郊外,春风徐徐地吹着,垂柳轻轻地随风摆动着,一头黄牛正在草地上低头吃草。公明仪一时兴致来了,摆上琴,拨动琴弦,给这头牛弹起了最高雅的乐曲。黄牛在那里却无动于衷,仍然一个劲儿低头吃草。

公明仪想,可能这支曲子不太合它的胃口,于是就换了个曲调,弹弹小曲。然而,黄牛仍然毫无反应,继续悠闲地吃草。最后,公明仪拿出了自己的全部本领,弹奏了最拿手的曲子,但是黄牛却偶尔甩甩尾巴,忙着赶牛虻,丝毫不理会他。一会儿,黄牛竟然慢悠悠地换个地方吃草去了。

公明仪见黄牛如此,很失望,周围的人对他说:“你不要沮丧,并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而是你弹的曲子根本不对牛的耳朵啊!”公明仪也只好叹口气,抱琴回去了。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比喻说话不看对象,白费力气。

二桃杀三士

春秋时期的齐景公用两个桃子杀死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个勇士。比喻用计谋借刀杀人。典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春秋时期,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是齐景公的大臣,勇武骄横。齐相晏婴欲除去这三人,便请景公将两个桃子赐予他们,叫他们论功吃桃,结果三人都弃桃自杀。溯源

春秋时期,齐国君主景公的手下有三个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这三个人力大无穷,曾为齐景公立下过汗马功劳,齐景公对他们也宠信有佳。这三个人便依仗齐景公对自己的宠信,越来越骄纵。

一天,相国晏子在路上遇到他们三个,晏子以礼相待,但他们三个却视而不见,对晏子非常失礼。晏子见他们骄纵无礼,怕给齐国带来祸患,就想除掉他们。

晏子觐见景公说:“贤能君王手下的勇士,对内可止暴乱,对外可威慑敌人,君王赞扬,手下敬服他们,因此他们有尊贵的地位,优厚的俸禄。但现在君王手下的勇士,既无君臣之礼,也无上下之仪,对内不能禁止暴乱,对外不能威慑敌人,这样的人会给国家带来祸患,不如尽快除掉他们。”景公说:“这三个人力大无穷,武艺高强,怎样才能除掉他们呢?”晏子对齐景公说:“尽管他们三个力大无比,不惧强敌,但不讲究长幼之礼。大王可赠他们两个桃子,让他们三个按功劳的大小去分吃两个桃子。”

齐景公采取了晏子的意见,派人送给他们三个人两个桃子。公孙接说:“我曾杀死野猪、老虎,也曾在战场上杀死无数敌人。像我这样的功劳可以吃桃子。”于是,他拿起一个桃子开始吃了起来。田开疆说:“我曾连续两次击退敌军。像我这样的功劳也可吃一个桃子。”他拿起剩下的桃子吃了起来。古冶子说:“我随君王横渡黄河时,马被河中的大龟衔走,我潜到水中,逆流潜行百步,又顺着水流,潜行了九里,才杀死大龟,救出马匹。河边的人见我这么勇敢,以为我是河神。我这样的功劳却连一个桃子也吃不上。”他说完后,就拔出宝剑,要与公孙接和田开疆拼杀。

公孙接、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话,认为自己做错了。他们说:“我们没有您勇敢,功劳也没有您大,还一点也不谦让,抢桃子吃。像我们这样贪婪的人活在世上还有什么用啊!”于是,他们二人拔剑自杀了。而古冶子看到这种情形,认为自己为了一个桃子逼死了两个人,是不仁不义,也无脸活在世上,也举剑自杀了。

这就是“二桃杀三士”的典故。

房谋杜断

“房谋杜断”原意为:房玄龄的策略,杜如晦的决断。比喻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典出五代·后晋·刘等《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也。”溯源

房玄龄和杜如晦是唐太宗时期的名臣,曾为唐太宗制定了很多有益的政策。他们二人互相合作,深为太宗所欣赏。

房玄龄本名乔,玄龄是他的字,为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他少年就饱读经史,工书善文。隋末大乱时,他投靠李世民,为他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最得力的谋士之一。他也参与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策划,李世民登基后,非常信任他,曾封他为“尚书左仆射”,后又封为梁国公。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杜如晦出身官宦之家,后来成为李世民的属官,满腹才华,是文学馆十八学士之首。在玄武门之变的谋划中,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后官至“尚书右仆射”,进封蔡国公。

房玄龄、杜如晦为相时,正值唐朝开国未久,他们二人共掌朝政,其典章制度皆由两人所定,当时人们把他们并称为“房、杜”。据史料记载,唐太宗和房玄龄一起研究国事时,房玄龄总能提出正确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往往不能做决定。这时,唐太宗就请杜如晦来。杜如晦来后,再将问题略加分析,就能马上肯定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

房、杜二人一个长于计谋,一个长于做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这一成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二人同心辅政,合作得非常好。

风马牛不相及

“风马牛不相及”原指齐楚两国相距甚远,即使发情的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去,比喻事物之间毫无关系。语出《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溯源

春秋初期,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国力日益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鲁、陈、卫、宋、曹等小诸侯国都归附齐国。然而,距齐国非常远的楚国的国力也日益强盛,楚国国君不但不服齐桓公,还想与他抗衡,这让齐桓公非常不满。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鲁、宋、陈等八国军队进攻蔡国,蔡侯连夜逃往楚国,请求楚国出兵援助。齐桓公以此为借口,率军进攻楚国。楚王知道后,一边调兵遣将准备作战,一边派大臣屈完到齐国谈判。

屈完能言善辩,受命于楚王后,只身一人前往齐国。屈完见到管仲后,厉声质问道:“你们齐国在北方,我们楚国在南方,齐楚两国相隔遥远,即使发情的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的国境内。齐国的兵马为何要践踏我们楚国的国土?”面对屈完的质问,管仲回答说:“我们齐国是代表周天子来讨伐你们楚国的。楚国已连续好多年都没有进贡祭祀用的包茅了,因此,我们奉周天子的命令讨伐楚国。”屈完听后说:“没有进贡包茅是我们的不对,以后一定进贡。”

屈完走后,齐桓公将大军开进了楚国境内,楚成王又派屈完前去谈判。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威,就和屈完一起坐车检阅齐国的军队。齐桓公和屈完站在高高的检阅台上,只见下面军容整齐,军士个个英武,马匹也都很精壮,屈完心中暗暗惊叹,但脸上却没有丝毫表示。齐桓公看了下屈完,对他骄傲地说:“齐国兵马强壮,谁能抵挡?”屈完听完桓公的话后,从容地说道:“我们楚国有楚长城作城墙,有汉水作壕沟,即使军队再强大,恐怕也不能容易地攻打。”听完屈完的话,齐桓公没有说话,而是默默地思考。

后来,齐桓公果然放弃了攻打楚国的打算,与楚国订立了召陵之盟后,归国了。

风声鹤唳

“风声鹤唳”也作“鹤唳风声”,常和“草木皆兵”连用。原指把风的声音、鹤的叫声当做敌人的叫喊声,疑心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语出唐·房玄龄等《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溯源

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领九十万大军南下,准备一举攻破东晋。东晋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调兵遣将迎敌,两军先在洛涧相遇。

东晋大军以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凭借一战而胜的决心大挫苻坚的先头部队,大大打击了“常胜将军”苻坚军队的积极性。先头部队的失利,使洋洋得意的苻坚不得不重新对待晋兵。

经过一阵调整后,双方军队在寿阳的淝水再次相遇。晋军驻扎在淝水之北,而前秦苻坚的部队驻扎在淝水之南。谢玄只有八万精兵,为了战胜苻坚的九十万大军,谢玄想了一计。他派一名使者去秦营商议,假称渡河决战,让苻坚的部队先向后退一步。前秦众将都认为这是晋兵的诡计,一再劝苻坚等待后续大军到来后再一决胜负。然而苻坚求胜心切,不听众将的意见,坚持认为只要稍后退,在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派精锐骑兵冲入晋军中,一定能够取胜。因此,前秦部队准备后退。

前秦军队是临时拼凑而成的,当听到统领下达撤退的命令时,以为前方战败,匆匆而退,丝毫没有章法,一些少数民族,如羌族和鲜卑族的首领更是趁机率兵逃跑。谢玄见敌军溃退,趁机指挥军队,快速渡过淝水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由于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晋军追来了,拼命地奔逃。

就这样,晋军以少胜多,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而“风声鹤唳”这一成语也流传开来。

凤毛麟角

“凤毛麟角”原意为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宝物,有时也比喻为才华出众的罕见的奇人。语出唐·李延寿《南史·谢超宗传》:“王母殷淑仪卒,超宗作诔奏之,帝大嗟赏,谓谢庄曰:‘超宗殊有凤毛。’”溯源

谢超宗是中国南朝时期著名诗人谢灵运之孙,谢凤之子,聪明好学,亦有文采。谢超宗时任新安王刘子鸾的常侍,为新安王起草文告函件,文风清新秀丽,让人耳目一新。新安王的母亲殷淑仪去世,谢朝宗写了一篇悼词。

不久,宋孝武帝看到了这篇诗词,大加赞赏。一次他对文武百官说:“超宗殊有凤毛,可称得上又一个谢灵运了。”众臣都点头称是。一位大臣还说:“凤凰为祥鸟,麒麟为祥兽,但愿再出一个有文才的人,那就可以称为凤毛麟角了。”从此,人们常用“凤毛麟角”这一成语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据说宋孝武帝在说“超宗殊有凤毛”时,右卫将军刘道隆也在场,为此还闹了一个大笑话。右卫将军刘道隆是一介武夫,并没有理解皇上的意思,他听孝武帝夸谢超宗有“凤毛”,以为谢家有稀罕的宝物。一天他遇到谢超宗就问他:“听说你家有宝物,可以让我看看吗?”谢超宗疑惑地说:“我家很穷困,哪有什么宝物?”刘道隆不相信,说道:“和皇上一起时,皇上说您有根凤毛。”结果谢超宗哭笑不得,只好掩面而去。

覆水难收

这一成语本意是指泼到地上的水,很难再收回。比喻事成定局,难以挽回;或比喻夫妻离异后难以复合。典出宋·王《野客丛书·二八·心坚石穿覆水难收》:“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入。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溯源

姜太公,原名姜尚,字子牙,是商朝末期人。他足智多谋,精通兵法,但大半生却身处贫困。为了生活,他做过很多工作,他曾在商朝当过官,但因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而弃官;也曾在朝歌屠过牛,又在孟津卖过饭,还曾经做一些别的行业。

姜太公的妻子马氏见他渐渐老去,却依然没有什么出息,不愿和他继续过贫苦的生活,离他而去。后来周文王发现了姜太公的才华,拜他为太师。后来,姜太公帮助武王灭了商,建立了西周王朝。由于姜太公功勋卓著,周武王封他为齐王。

姜太公为齐王后,生活富裕起来,他以前的妻子马氏看到后感到非常后悔,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然而姜太公不肯原谅她,更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于是便把一盆水泼到地上,说:“如果你能将水叫回到盆中,我就答应你的请求。”最后,马氏没办法,只好惭愧地离开了。

孤注一掷

“孤注一掷”的本意是指在赌博时把所有的钱一次投作赌注,决一输赢。常用来比喻用尽所有力量冒险行事,以求侥幸成功。语出元·脱脱等《宋史·寇准传》:“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溯源

寇准,字平仲,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他出身世家,忠君爱国,办事干练,敢于直言,在宋太宗时曾担任许多重要的官职,后得罪权贵,被排挤出了朝廷。

宋真宗赵恒即位后,辽朝的萧太后欺侮宋朝无能,多次进犯宋朝边境。为了抗击辽朝的进犯,宋真宗让寇准任宰相。

1004年,辽朝萧太后、辽圣宗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进犯宋朝,前锋已到澶州(今河南濮阳)。边关告急,寇准劝真宗带兵亲征,然而参知政事王钦若和另一个大臣陈尧叟鼓动真宗逃跑。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今江苏南京);陈尧叟是蜀人,劝真宗逃到成都去。宋真宗犹豫不决,不知该怎么办?他问寇准应该怎么办?寇准认为真宗应亲自带兵出征,鼓舞士气,这样才能打退辽兵;一旦弃东京南逃,人心动摇,辽兵就会乘虚而入,国家将灭亡。宋真宗听从了寇准的建议,决定亲自率兵出征,寇准随同指挥。由于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在澶州将辽军主将萧达兰射杀,取得了胜利。后来宋辽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

寇准坚持抗战,逼和辽朝,劳苦功高。然而王钦若嫉妒寇准,他在宋真宗面前说,寇准劝真宗亲征,是将皇上作为赌注,孤注一掷,使皇帝陷入危险之中,是国家的巨大耻辱。宋真宗听信谗言,将寇准撤职。

刮目相待

“刮目相待”也作“刮目相看”,指另眼看待,用新眼光看人。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看待人或事物。语出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溯源

吕蒙,字子明,是三国时期东吴著名的军事将领。当年,孙策聚集了一批有志之士征南战北,吕蒙和他姐夫邓当就是其中一员。邓当去世后,吕蒙率领众兵跟随孙权征战各地。由于吕蒙勇猛,一直得到孙权的提拔,后做了浔阳县令。

起初,吕蒙身为武将,并不习文。一天孙权又和吕蒙商议军事,商议后便开导他说:“你现在身处要职,不可不进一步学习!”吕蒙推脱说:“军营事务繁忙,没有时间。”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我只是想让你广泛地学习知识,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如果说事务多,谁的事务又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我却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吕蒙听从了孙权的劝导,自此开始勤奋读书。周瑜去世后,鲁肃接管吴军,在他上任途中路过吕蒙的驻地,吕蒙设宴款待他。在席上,鲁肃与吕蒙谈论起天下大事,鲁肃非常惊奇于吕蒙的见解。鲁肃说:“人人都说吕蒙只有武略,时至今日,我才知道你的学识也很出众。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地粗陋的吕蒙了!”吕蒙道:“士别三日,更应刮目相待。”

邯郸学步

“邯郸学步”也作“学步邯郸”。原意为到邯郸学习他人走路的样子,后来比喻模仿不成,反而失去了自己原有的长处。典出《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溯源

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是邯郸,邯郸人走路姿势优美,手脚摆动很有风度。

燕国寿陵一带有一位少年,长相很清秀,衣食无忧,但是缺乏自信,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他觉得别人穿的衣服比自己好,别人家的饭菜比自己家的香,自己的走、立、坐姿势也没有别人高雅。

于是决定向他人学习,见到什么就学习什么。这位少年听说邯郸城里的人走路姿势优美,于是他不顾路程遥远,决定去邯郸学习走路。

到达邯郸后,他就站在路旁,仔细观察邯郸人走路的方式,并不断揣摩他们走路的姿势,有时还一步一步地跟在路人的后边学习。他认为邯郸小孩走路姿势活泼,于是跟着小孩学;他认为邯郸老人走路姿势稳重,也跟着学;邯郸妇女走路摇摆多姿,他也跟着学。然而,这位少年总觉得自己走路姿势很别扭。他想,也许是自己在燕国走了十几年的路,旧习惯太深了。于是他丢掉旧有的走路习惯,完全按照邯郸人走路的样子,从头学起。

然而,经过好长时间后,这位少年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样子,自己原来走路的样子也不会了,他只好爬着回家了。

狐假虎威

“狐假虎威”原意指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后来比喻倚仗他人的威势欺压、吓唬人。语出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溯源

战国时期,楚国是一个较为强盛的国家。其国君楚宣王对北方各国都惧怕楚国大将昭奚恤的事情十分不解。为此他特意询问朝中大臣,问其原因何在。大臣江乙给楚宣王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从前,在深山密林中有一只老虎,它以各种野兽为食。一天,老虎出去寻找食物,在森林边抓住了一只狐狸。当老虎正准备吃掉狐狸时,狡猾的狐狸急中生智,装出镇定的样子,说:“尽管你是百兽之王,但你却不敢吃我,天帝已让我当王中之王,你吃了我,会遭到天帝的惩罚。”老虎半信半疑,而狐狸镇定的样子更让它心里没有底。狐狸一见老虎怀疑的样子,心中暗喜,于是更加神气十足地挺起胸膛,对老虎说:“如果你不相信,现在就跟我到外面走一圈,看是不是所有的野兽见了我都吓得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认为这是一个好方法,于是便跟着狐狸走了。狐狸大模大样走在老虎的前面开路,而老虎则怀疑地在后面跟着。当它们走到森林深处,许多小动物看到狐狸身后的老虎后,大惊失色,到处狂奔乱逃。狐狸见到这种情况后,非常得意地看着老虎。老虎也在心中暗自庆幸没有吃掉狐狸。

事实上,那些小动物怕的并不是狐狸,而是跟在狐狸后边的老虎。愚蠢的老虎并不知道那些小动物怕的是自己,还以为它们怕的是狐狸呢。狐狸的计谋得逞了,然而它的威势完全来自于老虎。

江乙讲到这里指出,北方各国之所以畏惧昭奚恤,是因为楚国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中。即北方各国惧怕的其实是楚宣王的权势。

画饼充饥

“画饼充饥”原指通过画饼的方式,来解除饥饿,后用来比喻徒有虚名而不切实用,无济于事;也用来比喻以空想聊以自慰。语出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溯源

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手下有一位大臣,名叫卢毓,是东汉名臣卢植的儿子。卢毓才学广博,勤政恤民,很受魏明帝的器重。

有一次,魏明帝让卢毓推荐一个能胜任中书郎的人选,并且对他说:“举荐人才,不要只看他的名声,名声是虚的,不过是在地上画一个饼,饥饿时却不能吃。”

卢毓却认为魏明帝的选才观点比较片面,选拔人才应先德而后才。于是他说:“您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名声不可能衡量一个人的才能,如果选拔人才只凭名声,不一定能选出品行和才学都优秀的人才,很有可能得到平庸无能、安分守己的人。但这种人遵规守法,敬仰有才华的人。如果任用他们,他们也有可能做出好的政绩。我认为选拔人才不应一味地轻视名声。”

后来,魏明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制度来选拔人才。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原意是指为画好的龙点上眼珠。原形容南朝梁画家张僧繇作画神妙,后来多比喻艺术创作在关键处着墨,或写作、说话时在关键处加上精辟词语,可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这一成语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溯源

张僧繇是南朝梁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据说他画功精湛,有以假乱真的能力。当时的梁武帝崇尚佛教,在国内兴建了众多佛寺庙宇。而且他还非常重视佛寺的装饰,往往雕梁画栋,精美异常。

有一次,金陵的安乐寺建成后,梁武帝命张僧繇在寺院墙壁上作画。张僧繇信手就在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一个个张牙舞爪,活灵活现,几可乱真。然而,待梁武帝仔细一看,却发现这四条龙都没有眼珠。武帝禁不住问张僧繇:“为何你画龙不画眼睛?”张僧繇坦然答道:“我故意没画,眼珠是龙的精髓,如果画上眼珠,龙就会飞去。”

于是,世间到处流传“张僧繇画的龙会飞”的传言。每当人们听见张僧繇的名字,就会嗤嗤地笑,都以为张僧繇是个特别会说谎话的人。朋友每次遇到张僧繇都禁不住问他:“你画的龙点上眼睛后,果然会飞?”

张僧繇被问得没办法,只得提起画笔,运足气力为龙画上眼珠。没想到他刚给第一条龙画上眼珠,天空中就布满了乌云,电闪雷鸣,寺院的墙壁被炸开了,一条蛟龙瞬间腾空而去,而没有画眼睛的龙都在。人们顿时目瞪口呆,无不惊叹张僧繇的画艺高超。

后来人们就用“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比喻讲话或进行艺术创作时,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立刻生动传神。

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原意为画好的蛇添上脚,后来比喻多此一举,弄巧成拙。典出《战国策·齐策二》:“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溯源

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将昭阳率领精锐之师攻打魏国,连战连胜,一鼓作气攻下了魏国的八座城池。昭阳非常得意,还想乘胜攻打齐国。楚国的另一个将领陈轸认为军队连续作战,尽管情绪高昂,却已是疲惫之师,急需休整,便竭力劝阻昭阳伐齐。他在劝说昭阳时,讲了一个故事:

楚国有个贵族家中举行春季祭祀,祭祀之后剩了一壶酒,他便赐给了前来帮忙的门客。几个门客非常高兴,然而只有一壶酒,人多酒少,难以分配。有人提议说:“大家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这一壶酒就归谁喝。”大家一致同意。

众人同时开始在地上画蛇,其中有一个人画得最快,他画好蛇后,这壶酒就归他了。但他看到其他人还趴在地上画蛇,十分得意,便想表现一番。于是,他左手拿着酒壶,右手又提笔在已经画好的蛇身上添上了几只脚。当他提笔给蛇画脚时,另外一人也将蛇画好了。这个人伸手夺下正在画蛇足人手中的酒壶,说:“蛇是没有脚的,你怎么给它画上脚了呢?”说完,就张口喝起酒来。那个最先画好蛇的人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