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2018四川省公开招聘教师考试辅导教材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第5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0 13:51:54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公教育四川教师招聘考试研究院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2018四川省公开招聘教师考试辅导教材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第5版)

中公2018四川省公开招聘教师考试辅导教材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第5版)试读:

前言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自2014年7月起实行全省统考。根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事部令第6号)、《四川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工作试行办法》(川人发〔2006〕9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公开、公正、竞争、择优”和专业对口、岗位对口的原则,统一进行招聘考试。教师招聘考试统考每年上半年、下半年各举行一次。笔试公共科目为教育公共基础,部分地区加试学科专业知识或者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教育公共基础参照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统一命制,内容包括教育学基础、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学和教师职业道德。面试由各市、区、县统一组织,采取综合面试和专业试讲、说课、答辩等形式进行。

为了考核考生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从事教师职业具备的基本素养,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题型以客观题的形式呈现,主要包括判断题、单选题、判断简析题、案例分析题等。

为帮助更多的考生顺利走上教师岗位,中公教育四川教师招聘考试研发团队深入研究了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情况,在多年教学研发的基础上,推出了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系列辅导图书。该系列图书包括教育公共基础笔试教材、历年真题详解、全真模拟预测试卷、全真题库和面试一本通。建议考生使用本书时依据以下步骤对教育公共基础进行系统复习:步骤一 研读备考指导,掌握考情变化备考指导

本书伊始,编者统计了近几年考情和题型,并对重点题型和真题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考生了解真题,把握真题,并针对每种题型提出了相应的备考策略。考情分析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自2014年7月起全省统一时间组织考试,每年上下半年各举行一次。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科目的题型有判断题、单选题、判断简析题和案例分析题。考查内容包括四部分,即教育学基础、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学、教师职业道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题型解读(一)判断题

判断题是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必考题型,通常是给出一个命题,要求判断正误,注重考查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观点等。主要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辩证思维能力。其特点是:基础性强,相对简单,涉及范围广。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中判断题考查难度一般不大,究其本质,可以分为两类:

1.对教育理论相关概念、定义、特征、观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等的判断,即记忆型考题。如:【2017年·上】概括化理论强调学习者发现学习任务中共同成分的重要性。( )【答案】×。解析:贾德的概括化理论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步骤二 通观全章内容,把握重要考点知识概览

编者在每章开头均设置有本章内容知识概览,帮助考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形成整体的基本认知,明确主要内容。步骤三 梳理知识要点,夯实基础知识

本书在正文部分对考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语句力求精简;采用双色设计,对重要知识用色笔和下划线标注,重点难点突出;考题再现选用近年的考试真题;知识拓展对主体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便于考生理解和巩固知识点。考点梳理一、教育的概念“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考题再现【2015上·判断】上课听讲、师傅带徒、母鸡带小鸡都是教育现象。( )【答案】×。解析: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现象,动物界不存在教育。上课听讲是狭义的教育中的学校教育,师傅带徒弟是广义的教育中的社会教育,母鸡带小鸡不是教育现象。步骤四 课后巩固练习,及时查漏补缺

本书在每章知识板块内容讲述完毕之后,配有一定数量的优质练习题,帮助考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记忆,查漏补缺。牛刀小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孟禄认为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是教育起源论中的( )。

A.生物起源论

B.交往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劳动起源论

2.国外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是( )。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C.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D.柏拉图的《理想国》

3.以下属于马克思主义观点教育起源说的是(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备考指导考情分析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自2014年7月起全省统一时间组织考试,每年上下半年各举行一次。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科目的题型有判断题、单选题、判断简析题和案例分析题。考查内容包括四部分,即教育学基础、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学、教师职业道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题型、题量、分值具体分布如下: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统考呈现出以下特点:

1.题量较大,全部为客观题但知识点覆盖范围广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试题近两年的题型题量趋于稳定,总计88道,难易适中。虽全部为客观题,但涵盖的知识点范围特别广。大纲中四个模块的每一个章节都有对应的真题出现,同时,在每年的真题中都有少量的超纲题目出现,但都与教学实践相关,整体难度不大。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考查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能力

真题中既有大量的教育基础知识的题目,也有大量的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题目,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教学所需的背景性知识、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有认知能力,对所涉及的领域或者问题能够知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考核考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题型解读(一)判断题

判断题是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必考题型,通常是给出一个命题,要求判断正误,注重考查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观点等。主要考查考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辩证思维能力。其特点是:基础性强,相对简单,涉及范围广。

从真题来看,判断题考查范围广泛,几乎涉及四大模块中的方方面面。2014—2017年真题中各知识点题量统计如下表所示: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真题中判断题考查难度一般不大,究其本质,可以分为两类:

1.对教育理论相关概念、定义、特征、观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等的判断,即记忆型考题。如:【2017年·上】概括化理论强调学习者发现学习任务中共同成分的重要性。( )【答案】×。解析:贾德的概括化理论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2.教育观念、教育规律、教育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即理解型考题。如:【2017年·上】“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答案】×。解析:“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学记》,意思是建设国家、管理公众事务,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事情,反映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由上述真题可以看出,判断题不只是对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背诵,也需要理解、分析和运用。考生在备考中应对照考试大纲,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要掌握准确、扎实、到位。作答时,考生应注意判断题的结论必须明确,不可含糊,可通过回忆、辨析、差别定义的思维来解题。(二)单选题

单选题是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必考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辨别分析能力。其特点是题小量大、基础性强、迷惑性强,稍一疏忽,就会选错。

从真题来看,单选题考查范围广泛,涉及四大模块中的方方面面。2014—2017年真题中各知识点题量统计如下表所示:

单选题考查的重点内容基本稳定不变,以基本理论知识为主,旨在要求考生掌握教育教学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题可分为记忆型考题和理解型考题。具体来说有以下两个特点:

1.记忆型考题重点集中在教育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相关概念、定理,教育法律法规相关规定等。如:【2017年·上】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特征的是( )。

A.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B.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C.优越的社会制度保障教育的极高社会效益

D.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①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②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③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2017年·上】以下选项不属于经验主义课程论观点的是( )。

A.课程组织应心理学化

B.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C.课程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生活的范围

D.课程应给儿童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答案】D。解析: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的观点是①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杜威认为,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理想的课程应该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这也是衡量课程价值的标准。课程的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验和生活的范围,而且课程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否则不能引起儿童学习的动机,也就不能有自发的活动。②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杜威认为,课程的组织之所以要心理学化,是因为传统学科课程的逻辑组织对于成人可能是适用的,而对于儿童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儿童是初学者,还没有能力接受承认完整的经验,所以,课程的组织应该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2017年·上】以下属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育主张的是( )。①培养知情合一的人

②学习在已有知识经验上进行

③有意义的自由学习

④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⑤以学生为中心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答案】B。解析: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培养知情合一的人;强调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大类;强调学生中心的教学观,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学习在已有知识经验上进行是建构主义学生观。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奥苏贝尔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

2.理解型考题侧重于考查实际的教育问题或现象所体现的教育原理和知识,一般与教学情境相结合考查,要求考生要深入理解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并能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如:【2017年·上】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这体现的是(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教育决定论

D.自我决定论【答案】B。解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意思是丝原本是白色的,把它放到青色的染缸中,白丝就变成了青色;把它放到黄色的染缸中,就变成了黄丝。这体现的是环境决定论。【2017年·上】快下课了,学生们开始躁动,这时候老师说:“如果大家认真听课,我就不安排额外的作业。”学生们顿时安静下来。该老师的做法属于(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答案】B。解析:教师通过撤销额外作业这一厌恶刺激从而增加学生认真听课的行为,属于负强化。

由上述真题可以看出:单选题对考生的考查能力基本上稳定在识记、理解与辨别上。考生在备考时应依据考试大纲,构建知识体系,落实重要概念,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可用色笔标出,不断强化记忆,准确把握。此外,可通过做题来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查漏补缺。作答时应审清题意,把握题眼;审视题肢,明确大意;干肢结合,有所取舍;理顺思路,注重复查。(三)判断简析题

判断简析题是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考试题型之一。一般是给出一种教育理论观点,或者某教师的一段教学行为,要求考生判断题干中的说法或者教师的做法正确与否,并选出支持该判断的选项。主要考查考生对实际问题的深层次是非判断、辨别分析能力。

从真题来看,判断简析题考查重点在课堂教学、班级组织与管理、教师与学生、个别差异与教育、新课程改革、教师与学生的权利及维护等章节,2014—2017年真题中各题考查知识点统计如下表所示:

判断简析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对教育理论或观点的判断和分析,另一种是对教学行为正误的判断和分析。如:【2017年·上】根据下面资料,作答(1)、(2)题。“我有很多擅长的学科”“别人都看不起我”,学生的这两种说法都属于自我认知的表达。(1)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2)为什么?( )

A.前者是自我认知的表达,后者是自我调节的表达

B.前者是自我认知的表达,后者是自我体验的表达

C.前者是对主体的我进行评价,后者是对客体的我进行评价

D.前后两种说法的形成分别受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E.前后两种说法的形成均受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共同影响(1)【答案】×。(2)【答案】BCD。解析:自我认知,就是主体对自己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社会地位、价值的自我评估。“我有很多擅长的学科”是自我认知的表达。自我体验,就是主体在自我评价基础上,对评价结果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产生的“是否满意自己”“能否悦纳自己”的情感体验。“别人都看不起我”是自我体验的表达。自我调节,就是主体在自我体验的推动下,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自觉而有目的地调整。前者是对主体的我进行评价,后者是对客体的我进行评价,两种说法的形成分别受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2017年·上】根据下面资料,作答(1)、(2)题。

某小学二年级学生晓洁,一天早上上学迟到了。当她看到丁老师板着脸站在教室门口,连忙小声地对老师说:“丁老师,对不起,我迟到了。”丁老师说:“晓洁,你上次迟到时给我保证过,如果再迟到就要让你家长接你回家,现在马上去给你家长打电话接你回家。”一小时后晓洁的父亲到学校将其领回家。(1)丁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 )(2)为什么?( )

A.丁老师让家长领回晓洁,做到了家校配合教育

B.丁老师应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详细了解晓洁迟到的原因

C.丁老师让晓洁履行自己承诺可以帮助其改正迟到的不良行为

D.丁老师应与晓洁的父亲共同对晓洁进行教育,而不应让其离开学校

E.晓洁的道德发展处于前习俗水平,丁老师不能根据晓洁的保证让其回家(1)【答案】×。(2)【答案】BDE。解析:题干中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晓洁在接受教育期间,受教育法的保护,享有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丁老师让家长领回晓洁的行为侵犯了晓洁的受教育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要关爱学生,包括关爱学生的身心,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情感,丁老师应该在晓洁再次迟到时充分了解她迟到的原因,对症下药;晓洁是二年级学生,其道德发展处于前习俗水平,年龄很小,道德发展水平不高,不能自觉地遵守校规校纪,在犯错时容易为自己找理由,并且理由常常不合理,不利于自己的学习,丁老师不能根据晓洁的保证让其回家。故A、C选项错误,B、D、E选项正确。

从上述真题可以看出,判断简析题要求先判断正误,然后选择支持所判断观点的选项。其中选择题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由此可见,该题型对考生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要求较高,其难度大于判断题、单选题,得分率较低。而题干往往存在断章取义、顾此失彼的情况。建议考生作答时认真审题,捕捉题干信号,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缜密分析。(四)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是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考试题型之一,主要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试中常常以材料题形式出现,难度较大,复杂易错,迷惑性强,是考生失分较多的一种客观性试题。

案例分析题是综合程度较高、难度较大、迷惑性较强的题目,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求理解并熟练掌握知识要点,还要针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分析和筛查。纵观近几年的真题,题目中的材料均取自日常教学情境,题目设置角度往往是对教师、学生、学校等的行为做出正误判断,或是对材料中体现的教育观点的评判,或是案例对我们的启示。如:【2017年·上】根据下面资料,作答(1)、(2)题。

小明的父母从农村进入城市工作,他也跟随父母从农村学校转学到城市学校上学。小明在农村学校学习时,性格开朗,学习积极性高,各方面表现都很好,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小明转入城市学校后,感觉处处不适应,老师还经常批评他,说他学习习惯不好,让他好好向其他同学学习。小明自己也时常与同班同学相比,认为同学们学习成绩好,很多人还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都比自己强。小明渐渐沉默起来,不和同学交往,学习上也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难赶上其他同学,于是向父母提出要回农村读书。父母也与小明的看法相同,将小明又送回了农村学校。(1)针对此案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父母应帮助小明适应新环境

B.小明无法适应新环境,最好是回原学校

C.老师应针对小明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D.小明从农村学校转入城市学校,存在适应问题是正常的

E.老师的批评和与同学的反复对比,使小明产生了自卑心理(2)如果你是小明的老师,应该怎样做?( )

A.经常与小明的父母沟通,家校共育

B.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小明的学习习惯

C.小明产生了心理障碍,建议家长带他看心理医生

D.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同伴互助,让小明融入集体

E.利用小明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帮助他克服自卑,树立自信(1)【答案】ACDE。解析:案例中有关小明问题的描述是从农村学校到城市学校的新环境之下的适应不良,凡是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个体就有可能出现心理、行为上的无法适应,存在适应问题是正常的。父母和老师应当根据小明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小明适应新环境,而不是逃避问题,返回原学校。此外,老师的批评和与同学的对比,让小明觉得自己方方面面不如其他同学,也因此产生了自卑心理。因此,A、C、D、E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2)【答案】ABCDE。解析:针对小明存在的适应问题,老师和家长应该加强沟通,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小明克服困难,同时,也可以通过同伴互助,用集体的力量让小明产生归属感,帮助小明克服适应问题。针对小明学习习惯的问题,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不能仅仅只是一味地批评。针对小明的自卑心理,家长和老师可以利用小明的点滴进步,对他进行鼓励,帮助小明树立自信,克服自卑。小明无法适应新环境,已经出现了学习困难和自卑心理,已经出现了学习心理障碍,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或求助父母、亲朋、老师等帮助来调节,假如通过这些调节方法仍无效果时,就需要找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因此,本题选ABCDE。【2017年·上】根据下面资料,作答(1)、(2)题。

某校八年级一班学生王某,人称“女汉子”,性格粗野,学习不认真,纪律观念淡薄。一次英语课堂上,她用橡皮泥“擀拉面”,任课教师赵老师多次用眼神暗示不能这样做,王某视而不见,反而行为更加肆无忌惮,严重影响课堂秩序。赵老师走到她的课桌旁边,制止王某的行为。

赵老师刚转过身,王某轻声地辱骂老师,赵老师听到后,非常生气,但还是克制住了,当作什么也没有听见,回到讲台上继续上课。

下课后赵老师将王某叫到办公室,问她:“你刚才上课时是不是骂了我?”王某不吭声,将头侧向一边,不予理睬。赵老师见王某态度如此傲慢,说:“既然如此,那就叫你家长过来。”王某得知家长要来,拔腿就跑,很快就冲出了校门……赵老师本想赶出校门将王某拉回学校,但是另一个班的学生正等着她上课,无奈之下,赵老师只好一方面联系住在附近的家长找人,另一方面,电话向校长报告情况,请校长安排保卫处老师赶紧找人。

过了没多久,王某家长来到学校,赵老师将课堂上发生的一切坦诚地告诉了王某家长,并问其是否找到了王某,王某家长说:“她的性格我非常清楚,死不了,别担心。”到了晚上,家长电话告诉赵老师,说王某还没有回家,叫赵老师帮他找人。赵老师协同家长四处寻找,没有找到王某。

三天以后,王某依然没有出现。家长扬言,如果赵老师不给他把孩子找回来,他就要报复赵老师,并到学校威胁说如果再过三天还是见不到他的女儿,他就要将赵老师告上法庭。面对各种压力,赵老师只得发动学生和她一起再次寻找王某……第四天,王某回到了学校,像往常一样正常上课。

有老师建议学校开除王某,王某家长说:“我女儿受义务教育法保护,谁敢开除?”(1)针对此事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王某严重违反校规校纪,学校应给予纪律处分

B.王某严重违反校规校纪,学校应给予劝其退学的处分

C.面对家长的威胁,赵老师应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D.在此事件中,学校没有协调处理,是一种不作为行为

E.王某之所以如此嚣张,是赵老师一步一步地纵容起来的(2)如果你是赵老师,你应该怎么做?( )

A.王某严重干扰课堂秩序,应请出教室

B.课后应先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配合

C.王某跑出学校,应放下一切工作去寻找

D.要求学校采取措施,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E.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选择离开(1)【答案】ACD。解析:王某严重影响课堂秩序、辱骂教师、逃课等行为严重违反校规校纪,学校应给予纪律处分,不得开除。对于王某的处理,赵老师的行为无不当之处,面对家长的威胁,应当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王某冲出学校之后,王老师一方面联系住在附近的家长找人,另一方面,电话向校长报告情况,请校长安排保卫处老师赶紧找人,但学校并未采取措施,在赵老师收到王某家长的威胁后,也未进行协调,是一种不作为的行为。赵老师对王某辱骂老师的行为进行了“冷处理”,是恰当的,并不是纵容。因此A、C、D选项正确,B、E选项错误。(2)【答案】BD。解析:案例中王某严重干扰课堂秩序,教师应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不能请出教室,否则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对于王某的问题行为,学校应与家长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帮助王某成长。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义务,放下一切工作去寻找王某的做法属于未履行教育教学的义务,侵犯了其他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对于王某离校行为的处理,赵老师的行为无不当之处,面对家长的威胁,赵老师应当要求学校采取措施,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教师应当积极与学校沟通,进行自我调适,而不是一走了之。因此,B、D选项正确,A、C、E选项错误。

从以上真题可以看出,案例分析题均为多选题,由于多选、错选、少选而丢分的考生为数较多,因而是比较棘手、难度较大的一种题型。作答时考生应反复读题审题,把选项分别同题目联系一起分析,判断选项是否与题目有联系,逐个取舍。考生在备考时要着重理解各部分知识的内涵,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虽然考试试题依据考试大纲编制,但每次考试中均有少量超纲的题目出现,如涉及教学原则、教学方法、课程心理气氛、教育机智、心智技能的形成、教育法律法规等,所以考生在备考时必须立足考试大纲并不拘泥于大纲,系统掌握教育教学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熟读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简称《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简称《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简称《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会分析和评价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做到依法执教。备考策略(一)研究真题,把握考试脉搏

考纲是了解考点的依据,真题是掌握考情的关键。在仔细阅读本书之前,大家要对照考试大纲和近几年考试真题(真题可参照我们的配套试卷——《四川省公开招聘教师考试辅导教材·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历年真题详解》),对四川教招考试基本内容、考试情况、命题特点进行大致了解,为更好地使用本书做好铺垫。另外,大家也可参照“考情分析”与“题型解读”两部分内容进行考情预览。(二)学记结合,强化记忆效果

从历年真题来看,考试所涉及的知识点几乎遍及教材的各个章节,考生要牢记全部内容,显然有些力不从心。考生可以利用笔记将“厚”书读“薄”,提高学习效率。一是对教材的重点内容做摘要笔记,概括其要点;二是复习过程中在教材相应位置做好批注,加强记忆;三是对所学内容做好心得笔记,将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分析、体会等随手记下来,巩固对知识点的理解。(三)系统总结,梳理知识脉络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模块分明,内容体系完备。在对教材基础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之后,大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每个模块知识的脉络,在笔记本上整理出清晰明了的框架结构,打开深层记忆回路,加强识记效果,以便在考试中看到相关题目时能快速在脑中搜索到相关知识点,得出合理的答案。(四)强化练习,及时查漏补缺

多做练习是检测大家复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在大量的知识记忆和系统的脉络梳理之后,大家要结合每章后的能力提升练习,进行适当的练习(我们的配套试卷也为大家提供了契合真题的预测试题,供大家参阅和查看),以便及时查看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记忆模糊的知识点重新记忆,对薄弱环节进一步巩固,查漏补缺,稳步提升,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考试大纲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

本大纲仅供参加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共科目——《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考生复习和考试时参考。请考生重点掌握以下知识内容。《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

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

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规律(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二、教育的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的类型、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限制(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三、教育的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的功能(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四、教师与学生(一)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二)学生的定义、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三)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五、课程(一)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管理(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三)新课程带来的变革六、课堂教学(一)教学的含义、教学理论及教学理论流派(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和方法(三)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七、学校德育(一)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二)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德育过程的理论、德育过程的规律(三)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四)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一)班级的含义与特点、班级的历史发展、班级的结构与功能、班级的发育过程(二)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三)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一、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二)心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三)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二、学习与学习理论(一)学习的含义、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学生学习的特点(二)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的种类、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迁移的促进(二)记忆的含义、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三)遗忘的含义、主要规律、产生原因及克服遗忘的策略四、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一)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特点、学习策略的发展、一般的学习策略及其培养(二)知识的含义、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知识的分类与学习(三)技能的含义与种类、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四)解决问题的历程、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五)品德与道德的界定、品德的心理结构、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五、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二)归因与归因方式、维纳的归因理论、归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引导合理归因(三)注意的含义、学生注意的组织与培养六、个别差异与教育(一)人格差异的含义、人格差异与教育(二)认知风格差异的含义、场依存与场独立、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内倾与外倾(三)学困生的含义、学困生与优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学困生的教育措施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第三部分 教育法学一、法与教育法(一)法的含义、法的特征、法的渊源(二)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规的含义二、教育法律关系(一)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特征、类型,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二)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四)教育法律关系内容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类型、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三、教育法律规范(一)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类型(二)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教育道德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比较、教育道德的作用(四)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四、教育法制过程(一)教育立法的含义、原则;教育立法体制与立法主体权限;教育立法的程序(二)教育法规实施的含义、教育法规实施的方式、教育法规的效力与解释(三)教育行政执法的含义、特征、地位、原则、内容与方式(四)法律制裁的含义、违法的含义与种类、法律制裁的方式五、教育法律责任(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归责要件、归责原则(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三)学校(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责任、学校对教师的侵权责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学校和教师的侵权责任、社会其他主体对学校和教师或学生的侵权责任六、学生的权利及其维护(一)学生权利的含义、主要内容(二)学生受教育权的维护、学生财产权的维护、学生人身权利的维护(三)学生伤害事故的定义、学生伤害事故案例分析、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七、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一)教师权利的含义、教师权利的性质(二)教师权利的内容:教师的职业权利、教师的一般权利(三)教师权利的维护:教师教育权利的维护、教师人身权利的维护八、教育法律救济(一)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渠道、基本原则;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二)教育行政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第四部分 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和结构(二)职业道德在教师素养中的地位、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与作用(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一)爱国守法(二)爱岗敬业(三)关爱学生(四)教书育人(五)为人师表(六)终身学习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一)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三)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四)教师职业道德管理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知识概览考点剖析

1.识记教育的概念、要素、形态、本质、基本规律等相关基本知识点。

2.理解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发展、历史过程等知识。

3.熟记教育改革的知识。考点梳理第一节 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的教育机构承担。

考题再现【2015上·判断】上课听讲、师傅带徒、母鸡带小鸡都是教育现象。( )【答案】×。解析: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现象,动物界不存在教育。上课听讲是狭义的教育中的学校教育,师傅带徒弟是广义的教育中的社会教育,母鸡带小鸡不是教育现象。二、教育的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考题再现【2014下·单选】教育要素不包括( )。

A.教育影响

B.教育形态

C.教育者

D.学习者【答案】B。三、教育的形态

教育形态是指由教育三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教育形态:从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和空间标准,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出发,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一)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人类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就属于这种非制度化的教育。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制度化的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

1.家庭教育(1)家庭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内由父母或其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

家庭教育从其含义上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接受的来自家庭其他成员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作用。狭义的家庭教育则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之前,由父母或其他家庭长者对其所施加的有意识的教育。(2)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不可缺少,是由家庭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①家庭教育的先导性。

儿童在家庭接受的初步教育,对后来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具有先导性质。家庭教育已在儿童心理上发生了初步定势作用,对后继教育总是产生筛选作用。儿童在接受新的影响时经常是在不断依据家庭先前灌输给他们的价值观修正自己的经验,并不断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和经验与家庭成员的经验相对照,建立循环的反馈联系。家庭教育成为青少年儿童接受后继教育的过滤器。

②家庭教育的感染性。

感染性是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指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能引起别人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它像无声的语言,对人起着感化的作用;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在教育中有着特殊的意义。由于父母子女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彼此心心相通,情感的感染性就显得更为强烈。家长的好恶取舍,常常决定着子女的行为举止。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这种情感上的感染作用,有时是说服力很强的言语说教都难以代替的。

③家庭教育的权威性。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权威性,是家长有效地教育和影响子女的重要前提,而且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更大的权威性。这是因为父母是子女的天然尊长,血缘上的亲密关系和经济上的依赖性使子女对父母有着特殊的依恋和依赖感。再加上父母因其自身努力工作而被社会承认与尊重,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成熟的思想意识等,这一切都使得家长在子女心目中树立起高大、权威的形象,使子女养成了对父母尊崇和信任的心理。子女一旦形成这样的心理定势,就会自觉自愿地去接受父母的要求和劝导,向家长希望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家庭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

④家庭教育的针对性。

鲜明的针对性,是家庭教育的又一大特色。俗话说:“知子莫如父。”这话不无道理。孩子从一生下来,就首先进入家庭生活,与父母形影不离,朝夕相处,与父母接触的机会最多,相处的时间最长,因此只有父母能够全面地、细致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又由于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和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安全感,孩子所表现出的个性非常真实,所以家长能深刻地了解孩子。这样就使家庭教育比较容易做到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育中不仅问题抓得准,抓得及时,教育方式方法选择得当,教育内容也适宜,体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充满了家庭的个性色彩。

⑤家庭教育的终身性。

在人的一生中,享受最长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论时间长短,都只是一种阶段性和间断性的教育。家庭教育则不然,它不仅使人在未成年时获益匪浅,而且在他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以后,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所具有的血缘关系,家庭教育依然在发生作用,父母永远是子女的“老师”。家庭教育的这种终身特点,有利于家长对孩子进行长期的、连续的观察和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格特征。

知识拓展

家庭教育也有其局限性。这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内容的零散性,任何家庭都不可能像学校那样有计划地、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另外是家庭教育方式的随意性,一些自身素质较差的父母缺乏自觉教育子女的意识,或随意打骂,或娇宠无度,或放任自流,由此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带来种种不良的影响。这是家庭教育要注意和克服的。

2.社会教育(1)社会教育含义。

社会教育的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教育,是指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狭义的社会教育,是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教育。(2)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社会教育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比有许多自身的特点:

①开放性。

社会教育不像学校教育具有诸多限制。它没有年龄、时间、地域等局限,随时随地都可接受教育。同时社会教育已开始把教育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休闲娱乐等沟通起来。社会教育打破了学校教育那种封闭式的教育体系,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②群众性。

社会教育服务对象不仅是青少年,它对各个年龄阶段、各行各业人员都有重要意义。人们以往对社会教育的认识仅限于对青少年的校外教育,现在已远远超出青少年,扩展到了全社会。成年人的职业技术教育,老年人的老年大学等,满足了社会各年龄阶段、各职业系统人员的学习要求,教育对象日益普遍。

③多样性。

由于社会教育对象非常广泛,各有不同条件和不同需要,因此,社会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从受教育时间上说有脱产式、半脱产式、业余式等;就其教育形式来说有培训班式、讲座式、函授式、传播式(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影院等)、展馆式(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自学式等;就其内容来说有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政治法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体育卫生以及生活常识等多方面的教育。

④补偿性。

学校教育时间较长,在校所学知识有些容易过时,跟不上时代需要;许多新的知识不断涌现,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有些东西是在学校不能学到的,如日常生活知识、用品修理等。这些在学校尚不具备的知识,需要社会教育予以补充。因此,社会教育具有较强的补偿功能。

⑤融合性。

现代的社会教育不仅具有独立形式,而且日益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表现出同社会的政治活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娱乐活动,甚至同宗教活动密切结合,融为一体,处处都能发挥社会教育作用。

考题再现【2017上·单选】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现代社会教育特点的是( )。

A.开放性

B.多样性

C.融合性

D.先导性【答案】D。解析:现代社会教育具有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的特点。

知识拓展社会教育的类型

①社会举办型。

这种社会教育是由机构(即学校以外机构)举办的,包括青少年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有关青少年的社会教育活动主要有少年宫、少年之家、儿童公园、儿童影院、儿童阅览室、儿童图书馆等。这些专门组织的社会教育机构旨在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不足,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全面发展。关于成人教育,主要有各种文化补习学校、扫盲班、技术培训班,各种讲座、报告会等。

除了社会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以外,一些社会媒体也担当教育任务,如报刊、书籍、广播、电视和电影等。

②学校举办型。

有些社会教育发挥学校作用,是由学校举办的。例如:函授、刊授、扫盲、各种职业训练班、科学报告和讲座等。这是充分利用学校教学人员和物质条件,向社会开放,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教育活动。当今许多国家推行的社区教育,其中就包括依靠学校对外开放的社会教育。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制度化的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形态是教育的主体形态。教育学理论中所揭示的教育规律大都是以学校教育为核心的。所以,这里重点不再以学校所进行的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而着重对学校这一教育形式进行研究。(1)学校教育的含义。

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教育活动。(2)学校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自产生时起,就区别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其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职能的专门性。

学校教育的职能是专门培养人,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比,其不同之处首要的便是学校教育的专门性。学校教育的专门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任务的专一性。学校唯一的使命是培养人,其他任务都是围绕着培养人这个使命来实现的。学校教育有专门的教育者——教师,他们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并经过专门训练培养出来的。这些教育者不仅学识广博、品德高尚,并且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学校教育还有专门的教育教学设备,拥有专门进行教育的手段。这一切都充分保证了学校教育的有效性。

②组织的严密性。

教育的特点在于对人的影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学校教育正是体现了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集中体现在严密的组织上。学校教育是制度化的教育。学校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制度。从宏观上说,学校有各级各类、多种多样的体系结构;从微观上说,学校内又有专设的领导岗位和教育教学组织,有专司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总务后勤工作、文体活动等的组织机构,还有一系列严密的教育教学制度,如此等等,这些都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

③作用的全面性。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是全面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影响多少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影响的范围也往往只侧重在某些方面。而学校教育是全面培养人的活动,不仅要关心教育对象的知识和智力的增长,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还要照顾受教育者的身体健康成长。培养塑造全面完整的社会人,是学校教育的特有职责,而这一职责也只有学校教育才能承担起来。

④内容的系统性。

为适应培养造就全面完整社会人的需要,学校教育内容特别注重内在性和系统性。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一般具有片断性。即使是有计划性的社会教育,也往往是阶段性的,其知识总体也具有片断性。学校教育既注意知识体系,又要符合认识规律,所以是系统的、完整的。教育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⑤手段的有效性。

学校具有从事教育的完备的教育设施和专门的教育设备,如声像影视等直观教具,实验实习基地等,都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是保证学校教育有效性的手段。这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无法全面提供的。

⑥形式的稳定性。

学校教育形式比较稳定。它有稳定的教育场所、稳定的教育者、稳定的教育对象和稳定的教育内容以及稳定的教育秩序等。学校教育的这种稳定性,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当然,稳定是相对而言的。它也要有相应的改革变化。稳定不是僵化,如果把相对稳定看作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那就必然要走向反面。

总之,学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独特特点,而且正是这些特点保证了学校教育的高度有效性,使它在各种教育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

考题再现【2015上·判断】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显得很重要,因此,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已成定论的知识教给学生。( )【答案】×。解析:国家实行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新人,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非单纯的知识传递。(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

1.农业社会的教育

农业社会是人类进入的第一个文明社会,是指通过原始社会末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原始的渔猎采集方式中分化出来的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形态。(1)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生产工具从新旧石器转变为手工的金属工具。第一产业——农业已经形成,并成为主导性或支柱性产业,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除了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外,还有了越来越多的剩余。

②出现了私有制,社会日益分化为两个对立的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由原来的无差别的平等转化为人身依附甚至是直接占有的关系。

③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孕育产生了古代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道德伦理以及古代宗教等,产生了一些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2)农业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①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 500年左右的埃及。

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古代学校教育被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场所。

教育的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且还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师选择和任用等方面。

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古代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生产劳动的经验一开始就被排斥在学校的大门之外,主要依靠生产过程中的“师徒制”方式来传递。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学校与社会生活相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被禁锢于狭小的天地里。

知识拓展

古代学校的共同特征主要有:

以文法学校、修辞学校等古典学校为主。

学校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广大劳动人民进行宗教、道德或政治的教化。

课程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人之术;教学方法强调严格的纪律和严酷的体罚;教学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没有严格的班级和学年之分。

劳动人民基本上被排斥在古代学校教育体系之外。

2.工业社会的教育

工业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比较高级的社会形态,是以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为主要标志的。(1)工业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生产工具从手工的金属工具转变为大机器。第二产业——采掘、制造、加工等开始形成,并构成主导性和支柱性产业。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工业生产的基本动力。

②在资本的驱使下,各种市场不断扩大和扩张;社会统治和管理方式从农业社会的专制模式走向现代的民主模式;社会关系从人的依附关系逐渐转变为在物的依赖基础上的人的独立个性之间的交往关系,日益进步的法律与道德或宗教一起,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

③科学技术得到巨大发展,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力量。(2)工业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①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从时间上说,现代学校最早出现在18世纪,是应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从类型上说,现代学校包括实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专门传递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现代工业训练劳动力),也包括现代大学。

与农业社会的学校相比,现代学校在体系上更完备、类型上更多样、层次上更清晰、性质上更世俗化。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和经济功能日益突出。教育改革受到各国政府的充分重视,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条件。

考题再现【2014下·单选】工业社会教育的突出特征是( )。

A.阶段性

B.封闭性

C.生产性

D.个别化【答案】C。

③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师生关系越来越民主,由绝对的教师中心走向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治。

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实践迫切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从客观上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的创新。

3.信息社会的教育

信息社会又称为“后现代社会”“知识社会”,是由一些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范畴。信息社会是一种形成中的社会,而非已经基本成型的社会。(1)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生产工具已经从大机器时代进入智能时代,迅猛发展的计算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