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故事:帝王霸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1-01-21 19:56:01

点击下载

作者:周玉洁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成语故事:帝王霸业

中国成语故事:帝王霸业试读:

前言

亲爱的小读者,很高兴通过“中国成语故事”丛书和你相遇!

中国成语灿若繁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载体。通过学成语,读成语故事,我们能真切地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温度和厚度,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传统文化强劲的生命力。那些传承了千年的成语和古籍经典,能使我们了解到许许多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在他们那个时代的经历与思考。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众多让世人瞩目的古籍经典,历经千年,依然光彩夺目,充满无穷魅力,如《诗经》《楚辞》《史记》《论语》《孟子》等。这些典籍包含许多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成语,而这些成语又蕴含着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本套书系统性地选取了下列古籍经典中极具代表性的成语,让小读者在学成语的同时,明历史,知传统,领略典籍的文化精髓。

中国文学的源头屹立着美妙、绮丽的《诗经》和《楚辞》,它们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诗经》以朴素深情的文风、简洁优美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古代诗歌的一种修辞技巧,比指比喻,兴指借助其他事物引出所咏的内容),塑造出真实、生动的形象,全面展示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近五百年的社会生活、历史面貌和人文景象。《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开端。《楚辞》采用充满激情和幻想的浪漫主义手法,运用了神话等带有明显楚文化特色的内容,以恢宏的结构、奇崛的风格,展示出两千年以前楚地的山川人物和历史风情。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多方面进行思索和探讨,形成各种学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人们把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合称为“诸子”,把这些学派总称为“百家”。诸子百家中具较大影响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其学派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列子、荀子、韩非子、墨子、晏子等。这些人又留有《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列子》《荀子》《韩非子》《墨子》《晏子春秋》等经典著作。

后来,西汉时期的史官司马迁,花费十余年时间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既有帝王、诸侯、将相的传记,也有英雄侠客等普通人的逸闻趣事,共记载了从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约三千年的历史。

诸子百家的著作以及《诗经》《楚辞》《史记》这些古代经典,是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中国历史,领略国学魅力,学习中国古人处世哲学和智慧,感受中华五千年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提升传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中国成语故事”丛书包括《〈诗经〉先秦的诗与歌》《〈楚辞〉屈原的浪漫与情怀》《百家争鸣》《诸子智慧》《〈史记·本纪〉帝王霸业》《〈史记·世家〉王侯家世》《〈史记·列传〉合纵连横》《〈史记·列传〉大秦崛起》《〈史记·列传〉秦汉风云》《〈史记·列传〉文景之治》《〈史记·列传〉汉武盛世》《〈史记·列传〉大汉传奇》这十二卷。其中的内容贴合时下教育部对增加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的要求,是中小学生学习成语不可缺少的优秀参考书。

这套丛书以故事为切入点,把晦涩、深奥、难读的古文典故进行通俗易懂的演化,选取耳熟能详的成语为线索,缩短小读者和这些经典之间的距离。有些成语典故的原文晦涩难懂,寥寥几个字,情节不连贯,缺乏时间、地点、人物等必要的故事要素。对这样一些典故,本套丛书在遵照原文内容和历史史实的前提下,对相关原文和典故进行了一些完善和演绎。还有些成语,只有出处没有典故,丛书就以原创的形式,编写了相应的成语故事,以小鹿、老虎等动物形象或以虚构的人物为故事主角,便于小读者通过故事更好地理解成语。希望小读者能通过学习成语轻松走进这些厚重的典籍,在中华传统文化浩渺的经典中畅游,在文意高深、曲径通幽的古籍花园中探索。

最后,祝亲爱的小读者在成语的世界中享受故事和知识带来的快乐!

殷本纪篇

殷,指商朝。商朝也被称为殷或殷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

商朝是由夏朝的部落首领商汤建立起来的,商汤集合夏朝的诸侯国灭掉夏朝后,在亳(bó)(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建立了商朝。之后的许多年间,商朝的国都屡次搬迁,直至迁到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商朝的国都才稳定下来,所以商朝又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从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传承了十七代、三十一个君王,共延续了约六百年时间。《史记》中的《殷本纪》通过描绘商朝历史中具有关键作用的几个重大事件,反映出商朝从建立至灭亡的兴衰历史。

网开一面 善良的商汤王

学成语“网开一面(wǎng kāi yí miàn )”由成语“网开三面”演化而来,出自《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网:捕捉鸟兽的工具。

开:张挂、张开。

网开一面:把捕捉鸟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由“网开三面”演化而来。网开一面的“开”的意思是“张挂、张开”,网开三面的“开”的意思是“撤去”。“网开一面”和“网开三面”都用以比喻刑法宽大,给罪犯以重新做人的出路。

读故事

在夏朝的部落中,有个商部落,它的首领叫汤。汤后来灭掉了夏朝,建立了商朝,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后人就把汤称作“商汤”。

在商汤还是个部落首领的时候,有一天,他在山林中遇见了一个用网捕捉鸟兽的农夫。

那农夫忙着在林子的四面张挂罗网,一边忙还一边念念有词祈祷说:“你们这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赶快撞进我的网里来吧!”

商汤听见这农夫的祈祷,又看看农夫在林中布下的天罗地网,他感到这种捕猎方法太残忍了。如此密集的罗网,如此贪婪的狩猎方式,会把林中的鸟兽赶尽杀绝的。

商汤就命人把农夫布下的罗网撤掉了三面,只留下了一面。随后,商汤也念念有词地对着林间的飞鸟走兽呼唤道:“你们这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想往左逃的,就往左逃;想往右逃的,就朝右逃。不想逃命的,就只好进入罗网啦!”

农夫十分纳闷,问商汤:“只有四面八方都布置了罗网,才能网住更多的鸟兽,您为什么要让人把我三面的网都撤掉,还呼唤鸟兽们逃命呢?”

商汤问农夫道:“你恨不恨夏桀那样的暴君?”

农夫回答:“当然恨。他暴虐无比,嗜杀成性,我们都恨不得他早些灭亡才好呢!”商汤

商汤说:“大家都痛恨残暴,赞扬仁德,人们都赞同对待万事万物要有慈悲心。可你先前那样的布网方式,没有给林中的鸟兽留下一点儿生路,要不了多久就会把林中的鸟兽赶尽杀绝。如此残暴凶狠,难道不正像夏桀那样的暴君吗?”

农夫听了商汤的话,感到很惭愧。此后他再去山林中捕捉鸟兽,就不再四面八方地布网,而是依照商汤所做的那样网开三面,既捕捉、狩猎,也给鸟兽们留下逃命的活路。解网施仁

商汤“网开三面”捕捉鸟兽的事情很快传开,其他部落的首领和诸侯听到此事,感慨商汤的仁德不仅惠及他部落中的百姓,而且也惠及本部落之外的百姓,就连飞禽走兽都能得到他仁慈的恩惠。于是,那些憎恨夏朝君王夏桀残暴的部落首领和诸侯陆续都来投靠商汤。

商汤因他的圣明和贤德,团结了众多部落的首领和诸侯。最后他顺应民意,带领大家推翻了暴虐的夏桀的统治,建立商朝,成为深受百姓爱戴和赞扬的明君。

成语小提示

网罗鸟兽的时候网开一面,不赶尽杀绝;捕鱼的时候使用大网眼的渔网,使小鱼能够逃脱,这是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推崇的狩猎和捕捞方式。网开一面不仅体现出人类对大自然中其他生命的人道,也是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

网开一面

近义词 宽宏大量 宽大为怀

反义词 心胸狭窄 小肚鸡肠 赶尽杀绝

周本纪篇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奴隶制王朝。周朝历经七八百年的时间,传承了三十代,有过三十七位君王。

周原本只是一个古老的部族,部族发展到以古公亶(dǎn)父为首领时,古公亶父为了躲避戎族的侵扰,率领族人迁居到岐(qí)山下的周原(位于今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建立了周国。周国先后经过了几任君王的努力,到周武王时期,周国国力增强。周武王率领天下诸侯,一举灭掉了商朝,正式建立了周王朝。《史记·周本纪》通过记述周朝具有代表性的君王和影响周朝发展的主要事件,反映了周朝近八百年的兴衰,勾画出了周朝这个奴隶制王朝的概貌。

百步穿杨 神箭手的故事

学成语“百步穿杨(bǎi bù chuān yáng)”出自《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

步:古代抬脚一次叫跬(半步),两脚各跨出一次叫步;步也做长度单位。今指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

穿:穿透。

杨:杨柳的叶子。

百步穿杨:指能在一百步以外射中指定的杨柳树叶,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读故事

在楚国,有个名叫养由基的神箭手。他不仅射箭技艺高超,百发百中,而且还力大无比。他拉弓射箭,一箭射去,别说飞禽走兽,就连石头都能射穿。

养由基箭法高超,也喜欢到处炫技或与人比试。只要一听说哪儿有人箭法好,他就想找人家一比高下。

有一天,养由基听说有个叫潘虎的人也擅长射箭,就一时兴起,打算和潘虎比试比试。

楚国很多人都听说潘虎的箭法不错,又久闻养由基神箭手的大名。在潘虎和养由基比赛箭法的那天,很多楚国人都慕名前去围观。

比箭场中摆好了靶板,圈好了靶心。潘虎镇定自若,站在五十步开外,一连三箭都正中靶心,围观的人连连喝彩。

养由基却不屑地说:“五十步外射中靶心有什么难,对神箭手来说射靶心实在是太容易了吧!”

潘虎就问:“那你说怎么比?”

养由基手指着不远处的杨柳说:“不如我们比比站在百步之外,射杨柳叶子吧!”

大家都觉得这主意不错。有人就在杨柳树上选好了叶子,在叶片上做下记号,圈出靶心。养由基

大家屏息静气,一会儿望望养由基,一会儿又去望杨柳。箭射静止不动的靶子还好说,可这会儿是射树叶啊!风一吹,一树杨柳叶子哗哗乱动,何况养由基还站在离树百步远的地方呢。

只见养由基站定,漫不经心地朝着杨柳树望了一会儿,一箭射去,正中先前标记出的杨柳叶的中心。

围观的人都目瞪口呆。

潘虎也被养由基的箭法折服。他一边赞叹,一边走到树下又选了三片杨柳叶,请养由基再演示三箭让大家饱饱眼福。

养由基不慌不忙拉开弓,连发三箭,箭箭射中那指定的杨柳叶。

潘虎和围观的人再次发出喝彩声,大家都心服口服地称赞养由基果真是个神箭手,箭法天下第一。

这时,有个人不以为然地说:“这怎么算得上是天下第一?单凭百步外射穿杨柳叶的本领,还算不得是真正的神箭手!”

养由基听到如此狂妄的评价,怒不可遏。但他压抑住怒火,问那人道:“照您看来,怎样才算得上真正的神箭手?请您指教。”

那人说:“天下会拉弓射箭的人很多,而箭无虚发,还永远都保持着神箭手名声的人却没有一个。你的箭法不错,已不需要我来教你射箭,你却需要我来教你如何保持一个射手的名誉。你过于炫耀,有人请你演示技艺,你从不推辞。可你能做到万无一失,保证连发百箭千箭万箭都不失手吗?一旦你力气用尽,稍有偏差,哪怕只有一箭射偏,你百发百中的名声从此就没有了。一个射偏过一箭的射手,还能再被人们推崇为神箭手吗?”

养由基听了那人的话,不禁垂下弓箭,沉思起来。

那人又说道:“一个真正的神箭手,除了擅长射箭,更应谦虚、谨慎,懂得保护一个神箭手的荣誉和声名,而不是只图一时之快,争一时的输赢。”

养由基感到自己的确喜欢到处炫技,的确既不谦虚谨慎,也不懂得去维护一个射手箭无虚发的声名。他认为那人所说的道理,都是真知灼见,就赶紧向那人施礼,拜谢赐教。

成语小提示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强中自有强中手。无论拥有多么高超的技艺,谦虚、谨慎都是必要的。真正的高人,是内外兼修的,不仅怀有绝技,更在修养上胜出一筹。

百步穿杨

近义词 百发百中 穿杨射柳 弹无虚发反义词 无一中的

秦本纪篇

在战国后期,强势的秦国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秦原本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秦国的疆域最初位于今陕西省西部,在当时属于偏远区域。秦国在战国初期时还很落后,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开始逐步强大。经过好几任君主的努力后,秦王嬴政先后灭掉六国,完成了国家统一。

秦国建立后,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及法律制度,推出了郡县制,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的诸侯割据,使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史记·秦本纪》主要讲述了春秋和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秦国兴起,称霸天下,秦王嬴政统一全国之前的历史。

乐而忘归,一日千里 爱马的周穆王

学成语“乐而忘归(lè ér wàng guī)”出自《史记·秦本纪》:“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西巡狩……乐之忘归。”

乐:喜悦、快乐。

归:返回。

乐而忘归:非常快乐,竟忘记返回。指沉迷于某地或某种场合,舍不得离开;形容非常留恋。“一日千里(yí rì qiān lǐ)”出自《史记·秦本纪》:“造父为缪(mù)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

一日千里:马跑得很快,一天能跑一千里,形容奔跑迅速;也比喻事物发展非常迅速。

读故事

西周时,有个名叫造父的人,能识别千里马,喜欢收藏天下的名马,还很擅长驾驭良马狩猎。

当时周朝的君主周穆王也痴爱良马,喜欢狩猎。

周穆王有诸侯们进献的很多好马,但他手下的那些马夫却不懂良马的习性,难以驾驭那些马。当他得知造父擅长驾驭良马,就召来了造父,封造父为御马官,专门为宫廷驾驭马车、管理马匹。

造父收藏了六匹千里马,这六匹马都比周穆王宫中的那些马要好。造父不敢将这些名马留作私用,想把这六匹名马进献给周穆王。可君王所乘的都是八匹马的座驾,这六匹马进献给周穆王又不够。于是造父就去盛产名马的潼关桃林苦苦寻觅了两匹难得的名马,凑足了八匹毛色纯正的千里马,进献给了周穆王。

爱马的周穆王见了造父进献的这八匹宝马,十分高兴。他重赏了造父,并立即命人为这八匹千里马专门打造了新的马车,定制了华丽的鞍饰和车饰,让造父驾着这八匹名马所拉的马车同他出游。

造父驾着这八匹千里马拉载的君王座驾,驰骋飞奔,让周穆王感到十分惬意。周穆王对造父越发赏识,并时常和造父骑马同游。周穆王率七萃之士西巡

有一天,周穆王让造父随同他驾车去打猎。造父驱赶着马车载着周穆王向西奔驰,千里马纵横驰骋,随行的侍卫怎么追也追赶不上造父驾驭的马车。

造父和周穆王不知不觉奔驰到了一处风光秀丽的地方。那里景色迷人,猎物众多,周穆王玩得十分开心,竟然舍不得离开那里返回到都城的宫殿中去。

周穆王和造父在远离都城的千里之外狩猎游玩,流连忘返,朝廷里却出了大乱。

徐国的诸侯徐偃王欲乘周穆王出游时谋反作乱,准备举兵攻打周穆王的都城。得知了这个情报,周穆王的大臣紧急派出信使骑着快马追赶周穆王。信使快马加鞭地追赶了很久,才总算找到了周穆王,禀报了徐偃王要谋反的事。

周穆王一听,感到大事不妙。心想,这下完了,这上千里的路程,即便赶回都城去,怕也是几天之后了。到那时,徐偃王恐怕早已谋反得逞了。

造父却不慌不忙,驾着八匹千里马拉的马车,载着周穆王风驰电掣(chè)地一路狂奔,居然一天就奔跑了上千里的路程。周穆王及时赶回都城,指挥将领们平定了叛乱。

造父立下了大功,周穆王为了感谢造父,就把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封赏给了造父。从此以后,造父的家族就被称为赵氏,造父就成了天下赵姓的始祖。

成语小提示

乐而忘归

近义词 乐不思蜀

一日千里

近义词 风驰电掣 追风逐日

反义词 停滞不前 老牛破车

秦始皇本纪篇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他是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十三岁就继承了王位,三十九岁时统一中国,自称为始皇帝。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是统一了中国的铁腕君主。他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他是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自秦始皇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在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废除了旧有的分封制,建立了郡县制和官僚制;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等。《史记·秦始皇本纪》以编年记事的形式,记载了秦始皇及秦二世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真实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间秦国的历史。

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天下

学成语“焚书坑儒(fén shū kēng rú)”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史记·儒林列传》。《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所不去者,医药、卜筮(shì)、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焚:烧。

坑:把人活埋。

儒:在中国古代社会,有一种专门负责冠婚丧祭时司仪的祭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他们精通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礼仪,属于早期的知识分子阶层,也被称为术士。在“焚书坑儒”中“儒”泛指读书人、知识分子。

焚书坑儒:焚毁典籍,坑杀读书人。比喻对文化和文化人的摧残。

读故事

自春秋时期开始,天下各诸侯国打来打去,大国吞并小国,强国占领弱国,无数次的兼并战,使得诸侯国逐渐变少。到了战国时期,仅剩下被称为“战国七雄”的秦、齐、楚、燕、韩、赵、魏这七个强势诸侯国在掌控天下。

这七个诸侯国中的秦国,势力不断壮大,于是秦王就打算吞并另外那六个国家,一统天下。

秦王前后花了十年时间,才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以来五百多年的战乱局面,建国称帝,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

秦始皇统一天下、当了皇帝后,又面临着新的问题。新政权虽然看起来在政治上完成了统一大业,另外的六国都归于秦朝了,可仍然在各自沿用原来的一些法律制度、货币、文字、度量衡等,需要进一步统一的事情还多着呢。李斯与秦始皇

比如货币,先前那些国家所使用的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各有不同,有的以黄金为货币,有的用银、铜和锡铸币,还有的用珠宝、玉石、贝壳等当货币去进行物品交换。

在一个国家里,大家使用不同的货币,这不乱套了吗?

于是,秦始皇就下令废除了先前各国的旧币,以秦币为准,推出了全国统一的货币制度。紧接着他又陆续统一了度量衡、文字、法律制度、习俗等,并废除了从西周开始实行的分封制,推出了郡县制。

不管是统一文字,还是货币,遇到的阻力都不算大,但秦始皇这个郡县制的推出却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当时那六国虽然统一了,人都聚到一块儿,成了秦国的人了,可很多人脑子里装着的还是自古以来的分封制。尤其是那六国的一些贵族,更是借着儒家的学说,企图沿袭分封制,以保留地盘和权势。

秦始皇感到只在货币、文字、法度等方面统一还远远不够,还要废除古代的旧学说,统一人们的思想,以将新制度——郡县制推行下去,真正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一统天下。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听了丞相李斯的建议,从削弱旧学说对人们思想的影响着手,推行了“焚书令”。下令焚烧民间流传的除了秦国《秦记》以外其他各国的历史书,仅保留医药、卜筮、种植类的书籍。又因《尚书》记载有古代一些君王的治世理念和功绩,《诗经》中有赞颂各国历代君王的诗篇,于是下令对民间不属于国家馆藏的私藏《诗经》《尚书》等也限期上交进行了烧毁。

不仅如此,秦始皇还下达了更进一步的命令,对谈论《诗经》《尚书》的人予以处死,对以古非今的的人予以灭族;禁止私人办学堂,禁止学习和传授古文经学。这就是历史上记载的“焚书”。

在“焚书”后的第二年,秦始皇又在当时的国都所在地咸阳活埋了四百六十多个有名的术士。这就是历史上记载的“坑儒”事件。“坑儒”又是为什么呢?焚书坑儒秦始皇焚书时,孔子后人将书藏进墙壁中

其实那些被坑杀的不是真正的“儒士”或儒家学说的传人,而是一些术士。

秦始皇当了皇帝后就想长生不老,他相信了一些术士能找神仙炼仙丹的说法,希望通过他们为自己找到长生不死的仙丹和神药。可世上根本没有仙丹和神药,那些术士得了秦始皇给予他们的丰厚报酬,却始终没能为秦始皇找来能长生不老的丹药。其中以侯生、卢生为首的几个术士怕事情败露会被秦始皇杀头,就赶在事情被揭穿之前逃跑了。他们不仅逃跑,还在私下里批评、诽谤秦始皇,这就激怒了秦始皇,他一气之下将相关的四百六十多名术士全部活埋了。

成语小提示

秦始皇焚烧诗书、坑杀术士的事件,被史书记载为“焚诗书、坑术士”,后被传为“焚书坑儒”。

人们对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一直存在多种看法,有的认为秦始皇的这些举措统一了当时人们的思想,为巩固政权和推出郡县制起到了促进作用;有的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罪大恶极,愚蠢、残暴,焚毁了很多民间收藏的古籍,禁锢(gù)了人们的思想。

焚书坑儒

近义词 焚典坑儒

指鹿为马 是非不分的秦朝官场

学成语“指鹿为马(zhǐ lù wéi mǎ)”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指鹿为马:指着鹿故意说那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读故事

秦朝有个名叫赵高的人,被秦始皇提拔为中车府令。赵高善于阿谀奉承、察言观色,他很快就得到了秦始皇小儿子胡亥的信任和赏识。

秦始皇死后,胡亥在赵高等人的帮助下,当上了秦朝的二世皇帝,被人们称为“秦二世”。

秦二世不仅不择手段地害死了本该登上皇位的亲哥哥,还在当了皇帝后残酷地先后处死了自己的二十多个兄弟姐妹。

秦二世对赵高既信任又依赖,以至于对赵高言听计从,还提拔赵高当了丞相,把很多大事交由赵高决断。

赵高当了丞相后,看到秦二世昏庸糊涂,一味沉迷于享乐而懒于朝政,他就欣然代替秦二世主起政来。他大权在握,朝廷里的很多事情都是他说了算。渐渐地,他的野心大了起来,不仅像太上皇一样威风,不把秦二世放在眼里,还暗自起了推翻秦二世、取而代之的念头。

赵高有了谋反叛乱的念头后,就开始观察朝廷中的官员们,想试探一下朝中官员对他是否忠心耿耿、言听计从。他想以此来将朝中的大臣官员分类,以便拉拢那些服从于他的官员,清除那些不服从他的政敌,来增加自己谋反的胜算。

有一天,赵高趁着上朝后群臣都在的机会,安排手下人牵来了一只鹿,进献给秦二世,并一本正经地指着那只鹿对秦二世说:“皇上,我得到一匹好马,特进献给您!”

秦二世一看,分明是一只鹿嘛,哪里是马,就笑道:“赵丞相你说错了吧?这明明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

赵高不慌不忙地说:“皇上,这的确是一匹特异的马啊,怎么会是鹿?您看错了吧!”

秦二世定睛一看,糊涂了,看着是一只鹿,怎么丞相却说那是一匹马呢?

秦二世就对满朝的官员说:“大家来说说吧,怎么我看着像是鹿呢?你们大家也看看,这到底是鹿还是马?”

满朝官员面面相觑(qù),弄不清这到底演的是一出什么戏。鹿和马的区别那么大,一眼便知,可丞相赵高已经说了,那是一匹马。该怎么办呢?

有些官员既不敢说实话得罪赵高,又不想说假话,就保持中立,称自己看不出到底是鹿是马;有畏惧赵高的人,也不管是鹿是马,就跟着赵高说那的确是一匹马;有巴结赵高的官员,也纷纷说是马;还有一部分正直的官员,他们说了实话,说那不是马,而是鹿。

浑浑噩噩的秦二世对到底是鹿是马并不在意,他只想赶紧退朝去游玩打猎,他可不在乎鹿啊马的。他呵呵一笑,命人将它牵去好生喂养,就宣布退朝了。

秦二世不在意,赵高可是万分在意。等到一退朝,赵高就安排人将刚才那些讲真话的官员一一记下,之后找理由将他们纷纷治罪杀了。

这件事发生后,朝中人人自危。他们看到那些实话实说的官员下场那么惨,就更加畏惧赵高,后来不管赵高说什么做什么,他们都不敢反对了。

成语小提示“指鹿为马”事件,荒诞而残暴,折射出秦二世的昏庸和赵高的狡诈、残忍。当时秦朝官场中的众生相,因为那只鹿而一览无余。讲真话却被治罪的昏庸局面,让秦朝官员只顾自保,难以担当起辅佐治国的重任。小人当权、皇帝昏庸的朝廷现实更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指鹿为马

近义词 是非不分 颠倒黑白 混淆是非

反义词 求真务实 是非分明 实事求是

揭竿而起 秦朝的农民起义

学成语“揭竿而起(jiē gān ér qǐ)”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揭:高举。

竿:竹竿,代表旗帜。

揭竿而起: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起义反抗。后指平民武装暴动。

读故事

秦朝发生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正应了“官逼民反”这句话。

秦始皇为建长城、修阿房宫,强征百万民工随同士兵们一起去做苦役;秦二世主政后又修秦始皇陵,继续兴修阿房宫。劳民伤财,怨声载道,兵士和民工在繁重的劳役下冻饿死伤无数,使得秦朝兵力不足,到了靠四处征用民工来协助边防守卫的地步。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百个被征调的民工在两个军官的押送下,从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赶往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去驻防。

这支队伍日夜兼程,不停地赶路。按照朝廷下达的命令,他们必须在指定的期限内赶到渔阳。若没有按时赶到,按照法律,这九百个人就会被杀头。

当时正是夏天,队伍走到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县)时,遇到了大雨,道路被暴雨冲垮,无法继续前行。

押送的官员只好命令大家停下来休息,等候雨停。可谁知,等了一天又一天,这场大雨仍然没完没了。

这一耽搁,即便是长翅膀飞,也没办法在指定的时间赶到渔阳了,那就意味着要被砍头。这场大雨,即将夺走九百人的性命。

在这支民工队伍里的陈胜、吴广被指定为屯长。他们俩望着大雨,在一起悄悄嘀咕:“这大泽乡离渔阳还有好几千里呢,即便日夜狂奔,也无法准时到达。这样岂不是赶着去死?”

他俩合计来合计去,觉得赶到目的地是一死,逃跑了被抓回来也是一死,总之,面前摆着的全是死路一条。

陈胜对吴广说:“既然横竖都是一死,不如选个痛快点儿的死法。与其被朝廷砍头而死,不如我们起来造反,就是死也死个痛快,还能落个英雄的名号。”

不止陈胜、吴广,这支队伍中的很多民工都已感到必死无疑。大家除了唉声叹气,只能偷偷咒骂秦二世和秦朝的恶政暴令,却想不出个能免于一死的好办法。

这时,陈胜、吴广已经合计好打算起义了。他们在这支队伍中悄悄散布起义的消息,征求大家的意见。

大家听后,一商议,认为起义虽然可能失败,但至少还有一线生机,比坐等朝廷杀头好得多。他们推举陈胜、吴广为领头人,齐心协力把押送这支队伍的官差杀了。之后,大家热火朝天地砍伐树木、制作武器,又砍竹子做旗杆,竖起了起义的大旗。

秦朝的腐败和暴政导致的民怨一触即发,附近的百姓听说陈胜、吴广竖起大旗起义了,纷纷响应,赶来加入了他们的队伍。这支队伍很快就壮大起来。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揭竿而起”。

成语小提示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虽然后来起义失败了,但他们的精神鼓舞了更多受压迫的劳动人民起来反抗,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为后来各路人马的大举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

揭竿而起

近义词 斩木揭竿 逼上梁山

反义词 忍辱偷生 逆来顺受

项羽本纪篇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是秦朝末年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人。

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他本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他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自和他的叔父项梁一起反秦起义开始,一生都投入征战中,他勇武威猛,曾于巨鹿一战击破秦军主力,建立显赫战功。在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分封了灭秦的功臣和六国贵族为王。

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后,与刘邦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项羽虽多次取胜,却终被刘邦所灭。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后,在江边自刎而死。《史记·项羽本纪》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它记录了项羽从叱咤风云到惨败而死、光辉又壮烈的一生。

万人之敌 想学兵法的项羽

学成语“万人之敌(wàn rén zhī d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敌:对抗。

万人之敌:能与成千上万的人相对抗,指武艺高强、长于兵法,善于统率军队以抵御强敌。亦作“万人敌”。

读故事

项羽是秦末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人。他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秦末楚地起义军领袖项梁的侄子。

项羽的父亲早逝,他从小跟随叔父项梁一起生活。

秦国灭了楚国,而项燕也死于秦楚之战,这家仇国恨使得项梁、项羽叔侄俩对秦朝恨之入骨。项羽身高力大,又聪明勇武。项梁想把侄儿项羽培养成文武双全的人才,为将来灭秦复仇做准备。

项梁起先安排人教项羽读诗习文,可项羽学不进去。

项梁见他出现厌学情绪,觉得逼他学文这条路走不通,就又让项羽去学剑术。

可没过多久,项羽对剑术也表现出厌倦情绪来。

项梁很生气,就教训项羽说:“你书读不进去,剑法也懒得学,将来凭什么报国恨家仇?”

项羽说:“读书背诗能干什么呢?我看顶多也就是记得几个人名,识得一些字,再说我学的字也够用了。学剑法,也没什么意思,剑法学得再精,持刀仗剑,也无非是和一个人或几个人对打,打赢了也不过是赢一两个人而已,那学了有什么用?”

项梁听项羽这么说,就气冲冲地问道:“诗文学了没用,剑术学了也没用,你倒是说说学什么有用!你说说你到底想学什么吧!”

项羽回答说:“我要学就学那种能敌万人、统领千军的本事!”

项梁一听这话,转怒为喜。他心里乐开了花,项羽所说的这能敌万人、统领千军的本事可不就是兵法吗?

项梁感到侄子还是有雄心壮志的可造之才,就不再逼迫项羽学剑法,而开始让项羽学习兵法了。

成语小提示

在这个故事中,项羽认为读书无用,与当时的时代有关。在朝廷腐败、民不聊生的秦朝,项羽抱着灭秦复仇的信念,可在那时学文无法实现他灭秦的理想,因此他提出学兵法。这需要我们辩证地理解,切莫因项羽的这个说法而贪玩厌学。

才气过人,取而代之 项羽观看秦始皇出游

学成语“才气过人(cái qì guò rén)”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dàn)籍矣。”

才:才能。

气:气魄。

才气过人:才能气魄胜过一般的人。“取而代之(qǔ ér dài zhī)”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取而代之: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来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读故事

项梁为了躲避仇人,曾带着侄子项羽在吴中郡避难。

当时的项羽,身高已八尺有余,力气大到能轻易就举起好几个人也搬不动的大鼎。他的才能和力气都超出常人,吴中的年轻人都很惧怕项羽,不敢轻易招惹他。

有一年,秦始皇出游会稽郡经过浙江,距离项梁所居住的吴中不远。项梁听说后,为了让侄子长长见识,也顺便认识一下他们项家的仇敌,就带着项羽前去观看。

秦始皇出游的阵势威武而气派,年纪尚轻的项羽从没见过这么气派、奢侈的仪仗。他瞪大了眼睛,羡慕地看着秦始皇的车马,指着秦始皇对项梁说:“叔叔,你看车里坐着的那个人,我将来要夺了他的皇位取代他!”

项梁听见项羽说这话,吓出了一身冷汗。他赶紧捂住项羽的嘴,低声警告项羽说:“不要乱说话,你这么说,要被人听见报告给官府,是会株连九族、满门抄斩的!”

项梁虽阻止了项羽这么说,却对项羽另眼相看了。他感到项羽年纪虽轻,却志向远大,竟敢有取代秦始皇当皇帝的志向,觉得这个侄子很不同凡响。霸王举鼎

成语小提示

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项羽从小就有当皇帝的念头,这个信念支撑着他驰骋沙场,身经百战,在灭秦大业中立下功勋。从小立下志向并坚持不懈地朝着目标奋进的人,迟早会走向成功。

先发制人 项梁夺取会稽郡

学成语“先发制人(xiān fā zhì rén)”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发:开始行动。

制:控制,制服。

先发制人:原指战争中的双方,先动手行动的会处于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占据有利形势。后也泛指争取主动,抢占先机,先下手为强。

读故事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他昏庸无道,再加上丞相赵高小人当道,是非不分,杀人如麻,腐败和暴政已使得秦朝政权摇摇欲坠。

面对如此不得民心的朝廷,民间揭竿而起的反秦起义行动已此起彼伏;被秦朝统一的六国贵族,也跃跃欲试,打算找机会复辟。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等农民在大泽乡起义,拉开了推翻秦朝的起义序幕,意欲推翻秦朝统治的诸侯贵族也招兵买马,准备行动。

秦朝的会稽郡守名叫殷通,他看到反秦的声浪和行动逐渐蔓延开来,各地纷纷出现杀了县令、郡守后起义的起义军,感到秦朝大势已去,怕自己也被当地起义者杀掉后取而代之,就准备起义以保住性命。

殷通想到了两个人。一个是居住在附近的项梁,另一个是本地精通武艺的桓楚。可桓楚逃亡在外,不知去向。殷通认为项梁是楚国将门之后,有军事才能,就想先把项梁找来,和项梁商量起义的事。

项梁那会儿正带着侄子项羽寻找反秦的时机,正好殷通派人来请。

项梁感到这是个天赐的良机,他立刻去和殷通见面了。

殷通万万没想到项梁会对自己下手,他不仅没对项梁设防,还坦诚地征求项梁的意见,对项梁说:“秦朝看来大势已去,各路英雄都在准备造反了。我明白先下手为强的道理,不如我们联合起来在会稽郡抢先下手吧。我想请您和桓楚来我这里统领部队,率领我部下的兵士起义,您意下如何?”

项梁一听这话,心里打起了小算盘,但他不动声色地对殷通说:“您这建议好是好,可恒楚一直在外逃亡,除了项羽,谁也不知道他在哪儿。要不,我去把项羽喊来?”

殷通赶紧爽快地答应。

项梁对项羽做了一番交代,带着项羽去见殷通。

项梁向殷通回报说:“项羽我已经带来了,正在门外候着呢。”殷通就传项羽进来,要派项羽去寻找恒楚。

正在说话间,项梁给了项羽一个暗示。项羽心领神会,他拔出剑来,猛地出手,一刀就砍下了殷通的脑袋。

项梁手提郡守殷通的头颅,身挂郡守官印,在项羽的协助下连杀了近百个郡府的守卫,以恐吓加劝降,陆续收下了殷通手下的兵马。

项梁自己做了会稽郡守,命项羽为副将。他俩不仅拥有了会稽郡和会稽郡的兵马,更有会稽郡、吴中郡约八千子弟得知项梁叔侄杀了郡守后,响应事变,前来投靠到他们旗下。

成语小提示

先发制人

近义词 先下手为强 先声夺人

反义词 后发制人

异军突起 东阳县的起义军

学成语“异军突起(yì jūn tū qǐ)”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

异:不同。

异军:另外一支军队。

突起:突然爆发。

异军突起:与众不同的新派别忽然崛起,比喻一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现。

读故事

秦朝的百姓受够了秦王朝的盘剥和奴役,在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县陆续响应起义。很多县的百姓都聚集起来,杀了当地的县令,开始反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